双季铵盐的合成及污水浮选性能研究

双季铵盐的合成及污水浮选性能研究

一、双季铵盐的合成及污水浮选性能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彭彪[1](2021)在《基于季铵盐缔合作用的金矿废水中锌氰络离子去除规律研究及机理探讨》文中指出氰和锌、铜、铅等金属离子是金矿选冶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也常见于电镀、金属加工、化工冶炼等行业废水中。这些金属离子和氰均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一旦大量进入环境会产生巨大危害。本文尝试利用季铵盐缔合沉淀金矿废水中锌离子和氰,并用气浮法分离沉淀物,处理后浓度可达到尾矿储存回水利用的标准。这种方法不仅能反应速度快,工艺简单,同时还实现金属资源的回收。论文通过批次试验研究季铵盐对总氰和锌的去除规律及其它离子的竞争作用,用VisualMINTEQ 3.1计算氰和锌络合形态和浓度分布,结合沉淀物FTIR、SEM-EDS、TGA测试结果,分析季铵盐与锌氰络合物的作用机理,并探索聚合物强化对去除效果的影响。批次试验研究表明:季铵盐碳链越长,锌氰络离子去除效果越好,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OTAB)用量为1.0m M/L,锌氰摩尔比1:3(锌50mg/L,总氰60mg/L),p H为10时,总氰和锌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2.17%和88.86%。其它金属离子的存在提高锌氰去除率,当总氰12.0m M/L,金属含量4.0m M/L(铜:锌:镍:镉=1:1:1:1)时,总氰去除率为98.51%,锌的去除率为90%,金属总去除率92.74%;去除金属的顺序Cu>Zn>Ni>Cd。对比研究曝气柱、浮选机气浮分离和0.45mm孔径滤纸分离缔合沉淀物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方法对总氰和锌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对总氰和锌的去除率均在90%。溶液化学计算表明碱性条件下Zn(CN)3-,Zn(CN)42-为优势组分。当Zn(CN)3-含量高于Zn(CN)42-时OTAB与锌氰缔合形成沉淀物较稳定,缔合去除效果较好;缔合沉淀物中粒径小于20um颗粒占90%以上,季铵盐与锌氰络合离子缔合主要为电中和作用,季铵盐与锌氰络离子作用没有产生新的化学键。沉淀物中C、N和Zn原子比分别为86.3%、11.45%、2.24%,与OTAB与Zn(CN)3-,Zn(CN)42-结合的理论比一致。TGA进一步分析发现沉淀物中锌的含量占比为10.85%,可推知其主要成分为[R4N+][Zn(CN)3-](s)或[R4N+]2[Zn(CN)42-](s)。分别利用聚苯乙烯磺酸钠(PSS)和聚丙烯酸钠(PAAS)与季铵盐联合形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聚集体(PAS)结构,强化锌氰去除效果。在PSS和OTAB用量分别为300mg/L,2.5m M/L时,总氰和锌的去除率分别为96.32%,93.04%。当PAAS与OTAB用量分别为100mg/L,2.5m M/L时,总氰和锌的去除率分别为97.27%,94.51%。测得OTAB与PSS作用形成PAS结构时,临界形成浓度(CFC)范围为0.05-0.10m M/L。该论文有图44幅,表8个,参考文献123篇。

刘文宝[2](2020)在《赤铁矿反浮选高选择性阳离子捕收剂的合成及浮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矿山的延伸开采,高品位易选矿石逐年减少,传统的重选、磁选等技术已不能满足获取高品质有用矿物的需求,而浮选凭借其在分选低品位、复杂、细粒级和难处理矿石方面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科研人员重视。浮选技术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在于浮选药剂的开发与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提倡发展集约经济、节约成本、降低能耗,具有药剂制度简单、易操作、耐低温等优点的阳离子浮选工艺越来越受关注。然而,现有阳离子捕收剂种类偏少,并且常见阳离子捕收剂存在着选择性差等缺点,严重阻碍了该工艺的推广和应用。因此,高选择性阳离子捕收剂的研发对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及矿山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赤铁矿反浮选脱硅体系,基于分子模拟,在石英和赤铁矿的溶剂化模型中,结合常见阳离子捕收剂分子构型与其浮选选择性的关系的研究,以选择性指数为判据,设计并合成了五种高选择性的阳离子捕收剂,即N-(2-羟基-1,1-二甲基乙基)十二胺(HDMEA)、N-(2,3-二羟丙基)十二胺(PDDA)、N,N-二甲基-N’-十二烷基-1,3-丙二胺(DPDA)、N-(2-羟乙基)-N-十二烷基-1.2-乙二胺(NHDE)和N,N-二甲基-N’-(2-羟乙基)-N’-十二烷基-1.3-丙二胺(DMPDA);在对捕收剂进行表征的基础上;通过表面张力测试、单矿物浮选试验和人工混合矿分选试验,系统研究了新型阳离子捕收剂的浮选性能,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和动(zeta)电位测试对新型阳离子捕收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结合分子模拟技术,在适宜的COMPASSⅡ力场下,以石英(101)面(1O1-1O1…1ISi3-1Si3)和赤铁矿(001)面(1Fe3-3O3…3O3-1Fe3)为初始模型,通过构建石英和赤铁矿溶剂化模型,考察了不同pH值条件下,溶剂化效应对石英和赤铁矿表面模型的影响;基于溶剂化模型,考察了十二胺(DDA)对矿物溶剂化模型的吸附特性;选择中性条件下构建的石英(101)面和赤铁矿(001)面溶剂化模型,作为后续新型阳离子捕收剂设计和筛选的受体矿物模型。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开展了常见的阳离子捕收剂分子构型与其浮选选择性的关系研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并确定了基于药剂与矿物表面吸附能计算的选择性指数作为药剂选择性表征的判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浮选药剂分子结构设计理论,将含较大电负性活性原子(N原子和O原子)的取代基引入到DDA的极性基团(-CH2NH2)中,在受体矿物模型中,设计出多种具有多活性位点和较大极性基尺寸的新型高选择性阳离子捕收剂。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亲核取代反应,完成了 HDMEA、PDDA、DPDA、NHDE和DMPDA五种捕收剂的合成,并通过元素含量分析、质谱、1H核磁共振和FTIR测试,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表面张力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DDA,设计的五种捕收剂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单矿物浮选试验可知,五种新型的阳离子捕收剂对石英具有良好的捕收效果,而对于赤铁矿的捕收性能存在着差异;相同浮选条件下,考察的六种阳离子捕收剂对石英捕收能力强弱顺序为NHDE>DPDA>DMPDA>PDDA>HDMEA>DDA,对赤铁矿的捕收能力强弱顺序为NHDE>DDA>DPDA>DMPDA>PDDA>HDMEA;添加淀粉后,对石英和赤铁矿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浮选行为,加入适量(10.0 mg/L以下)的淀粉,石英回收率在90.0%左右,而赤铁矿的回收率降至5.0%以下,有可能实现石英和赤铁矿的分选。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了五种新型阳离子捕收剂对赤铁矿和石英质量比2:3组成的人工混合矿的分选性能,结果表明,在较宽的pH值范围(7.0~10.0)内,五种新型阳离子捕收剂对该人工混合矿具有良好的分选效果,在矿浆自然pH值条件下,可实现该人工混合矿分选;在矿浆自然pH值条件下,阳离子捕收剂分选性能遵循以下规律:HDMEA>DMPDA>DPDA>PDDA>NHDE>DDA,该结果与选择性指数的规律相一致;该研究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基于选择性指数为判据的高选择性阳离子捕收剂设计思路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适用性。通过FTIR、XPS和矿物zeta电位分析可知,新型阳离子捕收剂在矿物表面发生了物理吸附作用,该吸附主要靠静电引力和氢键作用;石英表面的氧元素参与了吸附反应过程。

葛秀娟[3](2019)在《乙二醇基Gemini表面活性剂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Gemini表面活性剂由两个传统的单亲水头基和两个单疏水烷基链在亲水基或靠近亲水基处通过连接基连接起来的新型表面活性剂。与传统单链表面活性剂相比,Gemini表面活性剂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更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广泛应用于基因传输、药物靶向、新材料制备及分子自组装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内煤制乙二醇技术的成熟化,乙二醇的产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乙二醇下游产品的精细化开展相关基础、应用研究,而以乙二醇为原料合成Gemini表面活性剂是实现乙二醇精细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以乙二醇为起始原料合成了系列新型乙二醇基Gemini表面活性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论文设计了乙二醇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乙二醇羟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和乙二醇磺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三种乙二醇基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路线,并对系列产物的合成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实验,成功合成了六种乙二醇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在打通合成路线的基础上,对乙二醇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核磁共振对产物结构进行了分析。采用表面张力仪测定了系列乙二醇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并通过cmc、γcmc等参数对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系列乙二醇酯基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γcmc)均随浓度的增大呈先下降后趋于稳定,而临界胶束浓度均随疏水链的增长而减小。疏水链的长度对表面张力有一定影响,当疏水烷基碳链为14时,γcmc最小,其表面活性最高。采用平衡接触角测量仪测定了系列乙二醇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在石蜡、聚四氟乙烯、萝藦叶三种固体表面的平衡接触角,并结合cmc、γcmc等数据得到粘附功、浸湿功、铺展系数等参数,以此评价系列表面活性剂在三种固体表面的润湿性能。系列乙二醇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在石蜡、聚四氟乙烯、萝藦叶表面的平衡接触角均随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的增大而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系列表面活性剂溶液在聚四氟乙烯膜和萝藦叶表面的接触角变化不大,但14-2-14型乙二醇基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可使萝藦叶表面由疏水性转变为亲水性;系列表面活性剂在石蜡表面的接触角变化较大,且六种均能使石蜡表面由疏水性转变为亲水性。在六种乙二醇基Gemini表面活性剂中,14-2-14的表面活性最好。采用动态接触角测量仪测定了系列乙二醇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在石蜡、聚四氟乙烯、荷叶三种固体表面的动态接触角,研究发现乙二醇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三种固体表面的动态接触角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最后趋于稳定。14-2-14对聚四氟乙烯膜和石蜡膜的润湿效果最好,而12-2-12、14-2-14对荷叶叶面润湿效果较好。

葛秀娟,高文超,黄双平,李兴,魏文珑,常宏宏[4](2018)在《乙二醇基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以乙二醇为原料制备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和两性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并对合成路线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产物的性能及其应用进行了阐述。以乙二醇为主要原料合成的Gemini表面活性剂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良好的润湿性和抗菌性,应用范围较广。

陈昊喆[5](2018)在《纳米ZnO/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合污染体系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成为研究关注的热点。藻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常被用作评价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的模式生物。自然水体中往往存在多种污染物,纳米材料能与其它污染物组成复合污染体系,而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其联合毒性效应。表面活性剂是纳米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助剂之一,并且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因此,评价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需要考虑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的影响,而目前关于纳米材料与表面活性剂复合污染体系对藻类的生物效应尚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以水环境中常见的单细胞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vularis)为受试生物,以纳米ZnO(nano-ZnO)为纳米颗粒代表,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表面活性剂代表,在明确纳米ZnO、SDBS单一污染体系对小球藻生长影响的基础上,研究纳米ZnO/SDBS复合污染体系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重点研究复合污染体系中纳米ZnO和SDBS理化性质的相互影响。论文得到以下结论:(1)纳米ZnO单一污染体系对小球藻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SDBS单一污染体系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在纳米ZnO单一污染体系中,纳米ZnO(0.005-0.15 mM)对小球藻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0.04 mM时抑制作用最大。当纳米ZnO浓度分别为0.005、0.04和0.15 mM时,小球藻培养 7 天后的生物量分别为 32.41 × 1 O5 cells/mL、17.42× 1 05 cells/mL 和 18.79× 1 05 cells/mL,仅为对照组(不含纳米氧化锌)的84.87%、45.60%和49.20%。叶绿素a的含量仅为对照组(2.76 mg/L)的75.70%、38.40%和40.20%,叶绿素b的含量分别为对照组(1.15 mg/L)的78.26%、30.40%和33.91%。在SDBS单一污染体系中,当SDBS浓度为20 mg/L时,小球藻的生物量为对照组(不含SDBS)的93.4%,。叶绿素a的含量为对照组的93.48%,叶绿素b的含量为对照组的83.48%。纳米ZnO/SDBS复合污染体系中,SDBS显着增强了纳米ZnO对小球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当复合体系中SDBS浓度为20 mg/L,纳米ZnO分别为0.005、0.04和0.15 mM时,小球藻第7天的生物量分别为纳米ZnO单一污染体系(C纳米znO=0.005、0.04 和 0.15 mM)的 52.42%、43.05%和 45.76%,叶绿素 a 为纳米ZnO单一污染体系的48.32%、30.19%和35.13%,叶绿素b浓度为纳米ZnO单一污染体系的 28.89%、14.28%和 17.95%。(2)在纳米ZnO单一体系中(0.005,0.04和0.15 mM),Zn元素(纳米ZnO和Zn2+)在第1天主要分布在S-EPS中,分别为0.273、1.654和8.458mg/L,随着培养时间增加至对数期(4天),Zn元素逐渐聚集到B-EPS并进入藻细胞。B-EPS中的Zn元素浓度分别为0.052、0.703和1.037 mg/L;细胞内的Zn元素浓度分别为0.132、1.253和1.136 mg/L。Zn元素在细胞内的浓度变化趋势与其对小球藻生物量抑制作用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说明纳米ZnO对小球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与进入小球藻细胞内的Zn元素有关。在纳米ZnO/SDBS复合污染体系中,Zn元素也呈现由S-EPS向B-EPS和细胞内聚集的趋势。然而由于SDBS的存在,复合污染体系(CSDBS=20mg/L,C纳米ZnO=0.005、0.04和0.15 mM)中Zn元素第1天在S-EPS中的Zn元素浓度(0.229、1.403 和 8.442 mg/L)相比单一体系要少,而 B-EPS(0.014、0.574 和 0.745 mg/L)和细胞内(0.081、0.636和0.616 mg/L)的Zn元素增多。说明SDBS促进了 Zn元素在B-EPS和细胞内的积累。第4天时,更多的Zn元素通过B-EPS进入细胞内(0.17、1.491和1.34 mg/L),使复合体系对藻细胞的毒性增强。SDBS能够改变纳米ZnO在胞外聚合物和小球藻细胞内的分布,从而影响纳米ZnO对小球藻生长的抑制作用。(3)纳米ZnO具有溶出Zn2+的特性,且SDBS的存在能促进Zn2+的溶出。当纳米ZnO浓度为0.15 mM,达到溶出平衡时,Zn2+在纯水、正常OECD培养基和改良OECD培养基介质中的浓度分别为2.90、0.73和0.97 mg/L。在SDBS存在下(20mg/L),Zn2+浓度相对于对照组(不含SDBS,C纳米ZnO=0.15mM)分别增加了 27.9%、23.3%和40.2%。此外,SDBS改变了纳米ZnO表面电荷性质或大小,增强了纳米ZnO的稳定性,同时使纳米ZnO水力直径减小。在纯水介质中,纳米ZnO的Zeta电位随SDBS浓度的增加从10.4 mV变为-16.7 mV,相对吸光值(A/A0)从0.52变为0.82,水力直径由1494 nm减少到325 nm;而在改良OECD中,其Zeta电位从-16.1 mV增加到-21.1 mV。

朱倩倩[6](2018)在《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聚丙烯酰胺复合体系自组装行为的粗粒度动力学模拟研究》文中认为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复配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使得复合体系自组装形成更加丰富的聚集形态,具有更加优良的理化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三次采油、表面改性、油田压裂液、污水处理等领域。本文采用粗粒度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单链和Gemini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12-S-12)与聚丙烯酰胺(HPAM)复合体系自组装行为,从分子水平考察复合体系自组装构型的演变过程,揭示自组装形貌转变的作用机制。对于DTAB/HPAM复配体系,随着DTAB浓度增大,聚集体从球形转变为棒状结构。模拟结果显示聚合物链包裹的表面活性剂胶束形成的空间位阻作用会对聚集体的自组装形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此外,HPAM水解度增大会促进DTAB/HPAM聚集体的从球形转变为棒状结构。这主要是因为随着HPAM水解度增大,DTAB头基与HPAM极性基团-COO-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增强,并且HPAM分子链发生伸展,刚性增强,这些都有利于复合体系形成棒状聚集体。对于12-S-12/HPAM复合体系,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聚集体结构从球形转变为棒状结构,12-18-12/HPAM体系中聚集体在较高浓度时会形成分支状结构。这主要是因为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以及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增强导致的。随着Gemini表面活性剂连接基团长度的增加,复合体系聚集体形貌经历了长棒状-短棒状-长棒状的构型转变过程。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连接基团长度使得表面活性剂头基之间平衡距离的不同,连接基团的疏水性不同以及表面活性剂头基吸引溴离子的能力存在差异。此外,模拟结果显示聚合物链处于分支状聚集体的连接节点,说明体系中带相反电荷的聚合物能够促进聚集体形成分支结构。

潘丹[7](2018)在《季铵盐沉淀法除去酸洗液中铁的循环利用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钢铁材料的酸洗工艺,在制造业中不可缺少。酸洗过程中,由于金属离子的溶解,当金属离子浓度不断升高,累积到一定值,会导致清洗用酸失效,产生酸性废液。工业上报废的酸性废液,由于酸性很强且含金属离子,不能直接排放。需通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目前最常用的酸性废液处理方法是以石灰石作为中和剂的中和处理法。但中和法存在排污量大、处理成本高、沉淀污泥处理难等弊端。因此探究一种能够绿色循环利用、成本低的回收酸性废液的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季铵盐沉淀法回收处理工艺,利用在酸性环境中季铵盐能与FeCl4-反应生成沉淀来处理酸性废液。在含有Fe离子的酸性废液中,加入Cl-,使Fe离子变成FeCl4-,再加入季铵盐,经简单的沉淀分离,将Fe从酸性废液中分离开,从而实现酸的重复利用。沉淀经过高温焙烧转化为化学原料氧化铁。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季铵盐在酸性废液中除去Fe3+工艺研究利用铁离子与氯离子络合形成阴离子的性质,先加入氯化钠,将铁离子络合成阴离子,再加入季铵盐反应,生成不溶酸沉淀,达到去除的目的。考察了季铵盐种类、四丁基氯化铵加入量、反应时间、盐酸浓度、氯离子浓度、氢离子浓度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可回收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含铁酸性废液,Fe离子浓度低于0.1 g·dm-3,在该浓度已不影响清洗酸的继续使用。确定季铵盐沉淀法处理含铁酸性废液工艺流程。(2)四丁基氯化铵季铵盐沉淀法的机理推测研究通过EDS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等表征方法,推出四丁基氯化铵季铵盐沉淀法的沉淀产物为C16H36NFeCl4,生成沉淀过程中并未引入新的元素,沉淀是四丁基氯化铵与FeCl4-结合,产生沉淀过程中四丁基氯化铵的官能团结构未发生变化,沉淀的产生未与官能团作用,从而推出沉淀C16H36NFeCl4的结构式。沉淀不是四丁基氯化铵与FeCl3的简单混合,而是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验证了实验设计所提思路,铁离子与氯离子形成的络合物,在酸性条件下与季铵盐结合生成沉淀。(3)四丁基氯化铵季铵盐沉淀法回收其它含铁废酸应用研究在确定了四丁基氯化铵季铵盐沉淀法处理工艺的基础上,考察了季铵盐沉淀法处理含Fe3+不同浓度盐酸模拟废液、含Fe3+不同浓度硫酸模拟废液、含Fe3+不同浓度硝酸模拟废液、含Fe3+不同浓度磷酸模拟废液、含Fe3+不同浓度柠檬酸模拟废液、含Fe3+不同混合酸模拟废液采用季铵盐沉淀法的处理效果。以及处理含Fe2+废酸液过氧化氢加入量的探究,含Fe2+不同浓度盐酸模拟废液、含Fe2+不同浓度硫酸模拟废液、含Fe2+不同浓度硝酸模拟废液、含Fe2+不同浓度磷酸模拟废液采用季铵盐沉淀法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季铵盐沉淀法能够有效回收处理含铁的不同种类酸洗液。

朱瑞华[8](2017)在《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物化性能》文中提出双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性能优良的新型表面活性剂,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结构上比普通表面活性剂多一个亲水基团和一个疏水基团。本文设计并合成了系列疏水尾链长度不同的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TDDS-n (n=8,10,12),并研究了其表面性能及其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热力学性质,具体内容如下:1、以二乙烯三胺、氯乙酸钠、酰氯为主要原料通过亲核取代、酰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疏水尾链长度不同的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N,N’,N" -三月桂酰基二乙烯三胺二乙酸钠、N,N’,N"-三癸酰基二乙烯三胺二乙酸钠和N,N’,N"-三辛酰基二乙烯三胺二乙酸钠,简称TDDS-8、TDDS-10和TDDS-12。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反应物摩尔比等因素对产物收率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对目标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其结构与反应设计的目标产物相一致。2、采用吊片法测定了 TDDS-n水溶液在25℃时表面张力,并计算了其表面化学参数Γmax、Amin、pC20、π。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相比,本文合成的TDDS-n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其 cmc 分别为 1.93 mmol/L、0.39 mmol/L 和 0.17 mmol/L,γcmc 为31.10mN/m、28.40 mN/m 和 24.82 mN/m;分别测定了 TDDS-8、TDDS-10 和 TDDS-12在不同温度下的表面张力,研究结果表明TDDS-n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现象是自发的过程,遵循熵驱动机理,随着温度升高,胶束化能力先增大后减小,并且其胶束化过程存在焓熵补偿现象。3、采用体积法测定了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TDDS-8、TDDS-10和TDDS-12的泡沫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大,产品的起泡性和稳泡性增强,但是稳泡性能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4、采用分水法测定了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结果表明其乳化性能优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月桂酸钠。通过显微镜法测定了含有不同浓度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大庆原油乳液的乳化粒径分布,乳液的粒径大小约在1μm以下,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5、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了 TDDS-n的增溶能力,TDDS-8、TDDS-10和TDDS-12对正己烷的增溶能力分别为240 mL/mol、320 mL/mol和320 mL/mol。考察了 TDDS-n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配伍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TDDS-n与普通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DBS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OP-10间的配伍性能良好。

杜光心[9](2017)在《水溶性卟啉、酞菁光学探针在酸度测定和汞(Ⅱ)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卟啉是一类由四个吡咯亚基的α-碳原子通过次甲基桥(=CH-)互联而形成的杂环化合物,由于其侧链的差异而形成大量衍生物,且分布广泛。卟啉分为两大类:脂溶性和水溶性卟啉化合物。后者因在水介质中有较好的溶解度长期以来在分子识别、分析化学、电化学及光化学反应等化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令人瞩目。血卟啉及其衍生物具有优良的光化学、光物理性质,自上世纪70年代起即作为新型光化学诊治剂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其在生物医学、催化、仿生学、分析化学、环保等领域中的应用也得到逐步开拓。本论文主要研究其作为pH探针在酸度测定中的应用。酞菁是母体结构与卟啉类似的大环类化合物,性质稳定、相对易于合成、结构可修饰性强,通过引入不同的基团可获得具有不同功能的衍生物,在高科技领域应用广泛。其中,中心配位为反磁性元素的四磺基铝酞菁(Tetrasulfonated Aluminum Phthalocyanine,AlS4Pc)具有优良的荧光性质。该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红区发射特性、量子产率高,且在水中溶解性好、光漂白作用小、光化学性质稳定,因而近年来在分析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颇为引人注目。本论文主要研究其在酸度和汞(Ⅱ)测定中的应用。本学位论文围绕水溶性卟啉和酞菁在酸度和汞(Ⅱ)测定中的应用而展开,共五章。第一章首先对卟啉和酞菁的结构、性质以及在分析科学中的应用作了简要介绍,重点阐述了卟啉和酞菁在酸度和重金属离子测定中的应用;其次,就酸度测定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对酸度测定的意义和酸度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介绍,重点阐述了光学探针在酸度测定中的应用;最后,对测定汞的意义和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光学探针在汞测定中的应用。第二章利用所发现的血卟啉单甲醚对pH的双区间响应特性,建立了卟啉光学探针测定pH的新方法。研究发现,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HMME)的吸收光谱与介质pH的改变具有显着相关性,且呈现“双响应”特征,即HMME可对两个不同区间的pH作出响应,因而可用单一探针实现不同区间pH的测定,即“一针二用”。此外,HMME对pH还具有比率响应的特点。相对于强度响应探针,比率型pH光学探针可克服诸多非pH因素的影响,实现pH的更准确测定。本研究以血卟啉单甲醚作为pH新型光学探针,探索其用于小体积样品、黏稠样品以及酸度跨度较大的食品、生物样品和环境水样pH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显示了 pH光学探针应用于这些检测对象的优势,开拓了光吸收型卟啉化合物在分析科学中的应用。第三章利用两种血卟啉类化合物对pH的双区间响应特性,建立荧光探针测定pH的新方法。研究发现,血琳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HMME)和盐酸血卟啉(Hematoporphyrinhydrochloride,HPH)的荧光光谱与介质pH的改变具有显着相关性,且呈现“双响应”特征,即这两种卟啉均可对两个不同区间的pH作出响应。因而可用单一探针实现不同区间pH的荧光测定,即“一针二用”。此外,HMME和HPH对pH还具有比率响应的特点。相对于强度响应探针,比率型pH荧光探针可克服诸多非pH因素的影响,实现pH的更准确测定。本研究分别以HMME和HPH两种血卟啉类化合物作为pH新型荧学探针,探索其用于小体积样品、黏稠样品以及环境水样pH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显示了 pH荧光探针应用于这些检测对象的优势。本研究开拓了血卟啉类荧光化合物在分析科学中的应用。第四章基于红色荧光染料四磺基铝酞菁(Tetrasulphonatedphthalocyanine,AlS4Pc)和阿利新蓝(Alcianblue8GX)离子对红区荧光探针在强酸性介质中的荧光增强现象,开发了一种强酸高特异性荧光分析新方法,用于检测四种常见的强酸(HN03、HC1、HBr、H2SO4)和较强酸H2SO3。在最佳条件下,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0-80.00 mmol/L(HN03),1.00-200.00 mmol/L(HCl),1.00-120.00 mmol/L(HBr),0.01-80.00 mmol/L(H2SO4)和 0.20-62.40 mmol/L(H2S03)。检测限分别为 0.15 mmol/L(HN03),0.15 mmol/L(HC1),0.14 mmol/L(HBr),0.29 mmol/L(H2SO4)和 0.36 mmol/L(H2SO3)。该方法应用于人工样品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第五章基于汞(Ⅱ)诱导四磺基铝酞菁(AlS4Pc)和阿利新蓝(Alcianblue 8GX)离子对红区荧光探针的特异性荧光恢复现象,建立了汞(Ⅱ)的高特异性、高灵敏的定量分析新方法。研究发现,在酸性和近中性的介质中,Alcianblue 8GX对四磺基铝酞菁具有高效荧光猝灭作用,形成几乎无荧光的体系。而在Hg(Ⅱ)的存在下,AlS4Pc-Alcianblue8GX的荧光显着恢复。进一步的金属离子筛选实验表明,只有Hg(Ⅱ)可使AlS4Pc-Alcianblue8GX体系的荧光显着恢复,而其他金属离子的存在对荧光恢复极弱或不恢复,显示Hg2+对AlS4Pc-Alcian blue 8GX的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据此,以AlS4Pc-Alcian blue 8GX构成离子对红色荧光探针,建立了 Hg(Ⅱ)的高特异性、高灵敏的定量分析新方法。

王新英[10](2017)在《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织物脱水干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可用作织物整理剂,如杀菌剂、柔软剂、抗静电剂和乳化剂等,在纺织行业有着很大的实际应用性。本论文以表面活性剂发展的绿色化、高效化、多功能化为主导思想,设计合成了六种季铵盐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和两种短氟链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系统地研究了其表面性能,并将其应用于棉织物的脱水干燥实验中,为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纺织品节能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本论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并对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性质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合成了三种单离子型有机硅季铵盐表面活性剂,通过FTIR和1H NM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并采用单因素法优化了反应条件。其最佳反应条件为:以苯甲醇为溶剂,KI为催化剂,在N2保护下于95℃反应48 h,原料摩尔配比(叔胺∶氯丙基硅氧烷∶KI)为1∶3∶0.03。通过表面张力、接触角、水解性能、吸附性能的测定研究了其表面性能及应用性能。研究发现三种表面活性剂均能将水的表面张力降至21 mN·m-1左右,且其在不同基材表面的润湿性能受其结构影响。通过测定其表面张力随时间的变化值可知三种表面活性剂都较易水解,且其在棉织物表面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第三章合成了三种具有不同连接基的双子型有机硅季铵盐表面活性剂,通过FTIR和1H NM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并采用单因素法优化了反应条件。其最佳反应条件为:以苯甲醇为溶剂,KI为催化剂,在N2保护下于100℃反应48 h,原料摩尔配比为1∶4∶0.04。通过表面张力、接触角、水解性能、吸附性能的测定研究了其表面性能及应用性能。研究发现三种表面活性剂均可将水的表面张力降至20 mN·m-1左右,且其在不同基材表面的润湿性能受其连接基的影响较小。通过测定其表面张力随时间的变化值可知以酰胺基为连接基的两种表面活性剂极易水解,且三种表面活性剂在棉织物表面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第四章合成了两种具有不同连接基的短氟链季铵盐表面活性剂,通过FTIR和1H NM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通过表面张力、复配性能、接触角的测定研究了其表面性能。研究发现两种表面活性剂均能将水的表面张力降至20 mN·m-1以下,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0.3 mmol·L-1和1.1 mmol·L-1。通过测定其与SDBS的复配性能可知,当复配液中两组分的质量浓度比为1∶1时,各组分间的协同效应达到最佳。通过测定处理前后聚丙烯(PP)膜表面的接触角可知处理后的PP膜具有更好的润湿性能。第五章将所合成的八种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应用于棉织物的脱水干燥实验中,建立了系统的脱水方法,测试了经不同表面活性剂溶液浸渍后涤棉织物的保水率、带液率及其脱水效率,并通过捕泡法研究了织物在不同溶液中的表面能。研究发现,经表面活性剂溶液浸渍后的涤棉织物保水率和带液率相对于纯水的均有所下降,且随着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的增大,其保水率和带液率逐渐降低。其中,经0.5 g·L-1单离子型有机硅季铵盐表面活性剂IV1浸渍后的涤棉织物脱水效率提高最多,达到24.84%。

二、双季铵盐的合成及污水浮选性能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季铵盐的合成及污水浮选性能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季铵盐缔合作用的金矿废水中锌氰络离子去除规律研究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金矿含氰废水特征及危害
    2.2 金矿含氰废水处理方法概述
    2.3 季铵盐沉淀/气浮法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主要试剂
    3.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3.3 试验分析方法
    3.4 试验设计
4 季铵盐沉淀-气浮处理废水的试验研究
    4.1 锌和氰离子的形态分布
    4.2 季铵盐类型和用量对去除效果影响
    4.3 p H和温度对锌氰去除效果影响
    4.4 共存物质对锌氰去除效果的影响
    4.5 多金属共存氰化废水沉淀规律
    4.6 分离方法对锌氰去除效果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季铵盐沉淀作用的机理研究
    5.1 粒度分布
    5.2 Zeta电位分布
    5.3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5.4 SEM-EDS测试分析
    5.5 热重测试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聚合物联合季铵盐强化去除锌氰
    6.1 PSS联合季铵盐去除锌氰
    6.2 PAAS联合季铵盐去除锌氰
    6.3 聚合物与季铵盐联合作用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赤铁矿反浮选高选择性阳离子捕收剂的合成及浮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阳离子捕收剂研究进展
        1.1.1 国外阳离子捕收剂的研究进展
        1.1.2 国内阳离子捕收剂的研究进展
    1.2 浮选药剂分子结构设计理论及方法概述
    1.3 计算机辅助浮选药剂分子结构设计的发展
    1.4 分子模拟技术在浮选药剂研究中的应用
        1.4.1 密度泛函数理论在浮选药剂研究中的应用
        1.4.2 定量构效关系在浮选药剂研究中的应用
        1.4.3 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在浮选药剂研究中的应用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所用矿样
        2.1.2 试验所用药剂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矿物的表征方法
        2.3.2 药剂的表征方法
        2.3.3 浮选所用药剂的配制方法
        2.3.4 浮选试验方法
        2.3.5 表面张力测定方法
        2.3.6 矿物zeta电位检测
        2.3.7 红外光谱测试方法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2.4 模拟计算方法
        2.4.1 量子化学计算
        2.4.2 分子动力学模拟
第3章 石英和赤铁矿溶剂化模型的构建
    3.1 石英溶剂化模型的构建
        3.1.1 α-石英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
        3.1.2 石英溶剂化模型的构建
    3.2 赤铁矿溶剂化模型的构建
        3.2.1 α-赤铁矿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
        3.2.2 赤铁矿溶剂化模型的构建
    3.3 石英和赤铁矿筛选模型的确定
        3.3.1 十二胺在石英溶剂化模型中的吸附特性研究
        3.3.2 十二胺在赤铁矿溶剂化模型中的吸附特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阳离子捕收剂的设计与合成
    4.1 样本捕收剂与矿物表面的作用特性分析
        4.1.1 样本捕收剂的选择及结构优化
        4.1.2 样本捕收剂的浮选性能研究
        4.1.3 样本捕收剂与矿物表面的吸附性能研究
        4.1.4 阳离子捕收剂构型与性能的相关关系分析
    4.2 高选择性阳离子捕收剂设计及筛选
    4.3 新型阳离子捕收剂合成与表征
        4.3.1 HDMEA的合成及表征
        4.3.2 PDDA的合成及表征
        4.3.3 DPDA的合成及表征
        4.3.4 NHDE的合成及表征
        4.3.5 DMPDA的合成及表征
    4.4 新型阳离子捕收剂的表面张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阳离子捕收剂的浮选性能研究
    5.1 HDMEA的浮选性能研究
        5.1.1 单矿物浮选试验
        5.1.2 人工混合矿分选试验
    5.2 PDDA的浮选性能研究
        5.2.1 单矿物浮选试验
        5.2.2 人工混合矿分选试验
    5.3 DPDA的浮选性能研究
        5.3.1 单矿物浮选试验
        5.3.2 人工混合矿分选试验
    5.4 NHDE的浮选性能研究
        5.4.1 单矿物浮选试验
        5.4.2 人工混合矿分选试验
    5.5 DMPDA的浮选性能研究
        5.5.1 单矿物浮选试验
        5.5.2 人工混合矿分选试验
    5.6 新型捕收剂结构与浮选性能的相关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阳离子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机理研究
    6.1 红外光谱分析
    6.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6.2.1 捕收剂与石英表面作用前后的XPS全谱扫描分析
        6.2.2 捕收剂与石英表面作用前后的XPS元素窄区谱分析
    6.3 矿物动电位分析
        6.3.1 HDMEA对矿物表面动电位的影响
        6.3.2 PDDA对矿物表面动电位的影响
        6.3.3 DMPDA对矿物表面动电位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3)乙二醇基Gemini表面活性剂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意义
    1.1 表面活性剂
        1.1.1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1.1.2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
        1.1.3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2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应用
        1.2.1 Gemini表面活性剂简述
        1.2.2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3 乙二醇概况
    1.4 乙二醇基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进展
        1.4.1 乙二醇基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
        1.4.2 乙二醇基磺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
        1.4.3 乙二醇基两性Gemini表面活性剂
        1.4.4 乙二醇基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1.5 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的润湿理论
        1.5.1 润湿作用理论
        1.5.2 表面活性剂对润湿作用的影响
        1.5.3 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润湿性的研究进展
    1.6 选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列乙二醇基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面性能研究
    2.1 乙二醇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1.1 实验部分
        2.1.2 合成工艺
        2.1.3 产物结构表征
    2.2 乙二醇羟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合成工艺
        2.2.3 结论
    2.3 乙二醇磺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3.2 乙二醇基磺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3.3 结论
    2.4 乙二醇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乙二醇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
    3.1 静态润湿性能
        3.1.1 平衡接触角
        3.1.2 粘附功
        3.1.3 浸湿功
        3.1.4 铺展系数
    3.2 动态润湿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建议
    4.1 总结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4)乙二醇基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乙二醇基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
2 乙二醇基磺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
3 乙二醇基两性Gemini表面活性剂
4 乙二醇基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5 结语

(5)纳米ZnO/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合污染体系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纳米材料及其生物效应
        1.1.1 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应用
        1.1.2 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
    1.2 表面活性剂及其生物效应
        1.2.1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应用
        1.2.2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效应
    1.3 复合污染体系及其联合毒性效应
        1.3.1 复合污染体系的联合毒性效应
        1.3.2 复合污染体系的联合毒性效应影响因子
    1.4 藻类及其污染物生物效应评价中的应用
        1.4.1 藻类的基本性质
        1.4.2 藻类在污染物生物效应评价中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2章 纳米ZnO、SDBS单一污染体系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 纳米ZnO的XRD和TEM表征
        2.1.3 小球藻的培养与生物量的测定
        2.1.4 小球藻叶绿素的测定
        2.1.5 Zn元素分布的测定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纳米ZnO和SDBS单一污染体系对小球藻生物量的影响
        2.2.2 纳米ZnO对小球藻叶绿素的影响
        2.2.3 纳米ZnO单一污染体系中Zn元素的分布
    2.3 小结
第3章 纳米ZnO/SDBS复合污染体系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小球藻的培养与生物量测定
        3.1.3 小球藻叶绿素的测定
        3.1.4 Zn元素分布的测定
    3.2 实验结果和讨论
        3.2.1 纳米ZnO/SDBS复合污染体系对小球藻生物量的影响
        3.2.2 纳米ZnO/SDBS复合污染体系对小球藻叶绿素的影响
        3.2.3 纳米ZnO/SDBS复合污染体系中Zn元素的分布
    3.3 小结
第4章 复合污染体系中纳米ZnO和SDBS理化性质的相互影响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Zn~(2+)的测定
        4.1.3 PO_4~(3-)的测定
        4.1.4 纳米ZnO水力直径、Zeta电位及沉降性能的测定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纳米ZnO的溶出行为
        4.2.2 纳米ZnO/SDBS复合污染体系对PO_4~(3-)的影响
        4.2.3 复合污染体系中纳米ZnO水力直径及Zeta电位和沉降性能
    4.3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纳米ZnO、SDBS单一污染体系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5.1.2 纳米ZnO/SDBS复合污染体系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5.1.3 复合污染体系中纳米ZnO和SDBS理化性质的相互影响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研究项目

(6)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聚丙烯酰胺复合体系自组装行为的粗粒度动力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表面活性剂简介
        1.1.1 表面活性剂结构特征
        1.1.2 表面活性剂分类
    1.2 Gemini表面活性剂简介
        1.2.1 Gemini表面活性剂结构特征
        1.2.2 Gemini表面活性剂性质
        1.2.3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前景
    1.3 水溶性聚合物简介
        1.3.1 水溶性聚合物结构与性质
        1.3.2 水溶性聚合物的应用
    1.4 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4.1 聚表复合体系相互作用实验研究
        1.4.2 聚表复合体系相互作用模拟研究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模拟方法简介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2.1.1 分子动力学模拟基本原理
        2.1.2 分子力场
        2.1.3 周期性边界条件
    2.2 粗粒度动力学模拟方法
第三章 DTAB/HPAM复合体系自组装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与方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DTAB浓度对聚表体系自组装行为的影响
        3.3.2 HPAM水解度对聚表体系自组装行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2-S-12/HPAM复合体系自组装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与方法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12-S-12 浓度对聚表体系自组装行为的影响
        4.3.2 12-S-12 连接基团长度对聚表体系自组装行为的影响
        4.3.3 分支状聚集体形成过程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季铵盐沉淀法除去酸洗液中铁的循环利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酸性废液的产生
        1.1.2 钢材酸洗的基本原理
        1.1.3 不同种类酸酸洗方法
    1.2 酸性废液的成分分析
        1.2.1 酸含量的测定
        1.2.2 铁含量的测定
        1.2.3 氯含量的测定
    1.3 酸性废液对环境的危害
    1.4 目前处理酸性废液的技术
        1.4.1 中和沉淀法
        1.4.2 高温焙烧法
        1.4.3 离子交换法
        1.4.4 溶剂萃取法
        1.4.5 膜处理法
        1.4.6 蒸发法
    1.5 季铵盐
        1.5.1 季铵盐简介
        1.5.2 季铵盐种类
        1.5.3 季铵盐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季铵盐在酸性废液中除去三价铁离子的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配制溶液
        2.2.3 季铵盐沉淀剂的制备
        2.2.4 工艺流程图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季铵盐沉淀法处理酸性废液的原理与设计思路
        2.3.2 处理方法及步骤
        2.3.3 季铵盐与铁离子沉淀最佳工艺条件探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季铵盐沉淀法的机理推测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沉淀的制备
        3.2.3 四丁基氯化铵沉淀法的实验原理与设计思路
    3.3 表征方法
        3.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3.2 元素分析法
        3.3.3 红外吸收光谱法
        3.3.4 X-射线衍射分析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季铵盐沉淀样元素分析
        3.4.2 季铵盐沉淀样的红外光谱分析
        3.4.3 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
        3.4.4 季铵盐沉淀溶度积常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季铵盐沉淀法回收处理其它含铁废酸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模拟酸性废液的配制
        4.2.3 季铵盐沉淀剂的制备
        4.2.4 季铵盐沉淀法处理操作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四丁基氯化铵沉淀法回收处理含Fe~(3+)不同种类酸性废液的应用
        4.3.2 四丁基氯化铵沉淀法回收处理含Fe~(2+)不同种类酸性废液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物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双子表面活性剂概述
        1.1.1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1.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3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3.1 阴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1.3.2 阳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1.3.3 非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1.3.4 两性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1.4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1.4.1 表面活性
        1.4.2 起泡性能和稳泡性能
        1.4.3 优良的乳化性能
        1.4.4 增溶性能
        1.4.5 良好的协同作用
    1.5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5.1 日用化工
        1.5.2 金属防腐
        1.5.3 三次采油
        1.5.4 新材料
        1.5.5 环境保护与杀菌性能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2.1 合成原理
        2.2.2 合成步骤
    2.3 合成条件优化
        2.3.1 二乙烯三胺二乙酸钠中间体的合成影响因素
        2.3.2 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影响因素
    2.4 产物表征
        2.4.1 红外光谱
        2.4.2 核磁共振氢谱
        2.4.3 熔点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评价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表面张力的测定
        3.2.2 Krafft点的测定
        3.2.3 泡沫性能测定
        3.2.4 乳化性能测定
        3.2.5 增溶性能测定
        3.2.6 配伍性能研究
        3.2.7 抗硬水能力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
        3.3.2 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热力学
        3.3.3 Krafft点
        3.3.4 泡沫性能
        3.3.5 乳化性能
        3.3.6 乳化粒径分布
        3.3.7 增溶性能
        3.3.8 配伍性能
        3.3.9 抗硬水能力
        3.3.10 HLB值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9)水溶性卟啉、酞菁光学探针在酸度测定和汞(Ⅱ)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卟啉和酞菁的结构和性质
        1.1.1 卟啉的结构和性质
        1.1.2 酞菁的结构和性质
    1.2 卟啉和酞菁的应用
    1.3 卟啉和酞菁在分析科学中的应用
    1.4 卟啉和酞菁在酸度测定中的应用
        1.4.1 卟啉在酸度测定中应用
        1.4.2 酞菁在酸度测定中的应用
    1.5 卟啉和酞菁在重金属离子测定中的应用
        1.5.1 卟啉在重金属离子测定中应用
        1.5.2 酞菁在重金属离子测定中的应用
    1.6 酸度的测定
        1.6.1 酸度测定的意义
        1.6.2 酸度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6.3 光学探针在酸度测定中的应用
        1.6.3.1 光吸收型探针在酸度测定中的应用
        1.6.3.2 荧光探针在酸度测定中的应用
    1.7 汞的的测定
        1.7.1 测定汞的意义
        1.7.2 汞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7.3 光学探针在汞测定中的应用
        1.7.3.1 光吸收型探针在汞测定中的应用
        1.7.3.2 荧光探针在汞测定中的应用
        1.7.3.3 散射光探针在汞测定中的应用
    1.8 课题设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双区间响应pH光学探针血卟啉单甲醚的研究和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血卟啉单甲醚的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特性
        2.3.2 血卟啉单甲醚的吸光度及吸光度比率对pH的响应关系
        2.3.2.1 血卟啉单甲醚对酸性区间pH的响应
        2.3.2.2 血卟啉单甲醚对弱酸性~弱碱性区间pH的响应
        2.3.3 HMME用于小体积样品pH测定的考察
        2.3.4 高粘度介质中血啉甲醚对pH的响应行为
        2.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2.3.5.1 白醋pH的测定
        2.3.5.2 雨水pH的测定
        2.3.5.3 正常人尿液pH的测定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双区间响应血卟啉类pH荧光探针的研究和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血卟啉化合物HMME、HPH的分子结构
        3.3.2 两种血卟啉化合物(HMME、HPH)的荧光光谱
        3.3.3 血卟啉化合物荧光强度对pH的响应行为
        3.3.4 血卟啉化合物荧光强度比率对pH的响应行为
        3.3.5 血卟啉化合物用于小体积样品pH测定的考察
        3.3.6 高粘度体系中HMME和HPH的荧光强度及比例对pH的响应关系
        3.3.7 实际样品的测定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四磺基铝酞菁-阿利新蓝离子对红区荧光探针对强酸的高特异性响应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四磺基铝酞菁的分子结构和荧光特性
        4.3.2 反应体系的光谱行为和机理探讨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3.1 AlS_4Pc与Alcian blue 8GX用量的考察
        4.3.3.2 温度的影响
        4.3.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4.3.4 强酸、弱酸存在下AlS_4Pc-Alcian blue 8GX荧光恢复行为的比较
        4.3.5 工作曲线
        4.3.6 硫酸和亚硫酸对AlS_4Pc-Alcian blue 8GX体系响应行为的机理初探
        4.3.7 模拟样品测定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离子对红色荧光探针四磺基铝酞菁-阿利新蓝对汞(Ⅱ)的高特异性、大范围响应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
        5.2.2 试剂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四磺基铝酞菁的分子结构和荧光特性
        5.3.2 反应体系的光谱行为和机理探讨
        5.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5.3.3.1 pH和缓冲介质的选择
        5.3.3.2 温度的选择
        5.3.3.3 水浴时间的选择
        5.3.3.4 Alcian blue 8GX用量的考察
        5.3.4 共存物质的影响
        5.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5.3.6 实际样品的测定初探
    5.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织物脱水干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表面活性剂的概述
        1.2.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性质
        1.2.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2.3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2.3.1 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1.2.3.2 在家用洗涤剂中的应用
        1.2.3.3 在化妆品工业中的应用
        1.2.3.4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2.3.5 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1.3 季铵盐型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1.3.1 季铵盐型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
        1.3.2 季铵盐型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4 季铵盐型氟碳表面活性剂
        1.4.1 季铵盐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
        1.4.2 季铵盐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单离子型有机硅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2.2.1.1 实验材料
        2.2.1.2 实验药品
        2.2.2 实验原理
        2.2.3 实验方法
        2.2.3.1 合成方法
        2.2.3.2 结构表征
        2.2.3.3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定性分析
        2.3.2 结构表征
        2.3.2.1 红外光谱分析
        2.3.2.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3 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
        2.3.3.1 溶剂种类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2.3.3.2 反应温度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2.3.3.3 反应时间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2.3.3.4 原料配比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2.3.4 性能测试
        2.3.4.1 表面张力测试
        2.3.4.2 接触角测试
        2.3.4.3 水解性能测试
        2.3.4.4 吸附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子型有机硅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3.2.1.1 实验材料
        3.2.1.2 实验药品
        3.2.2 实验原理
        3.2.3 实验方法
        3.2.3.1 合成方法
        3.2.3.2 结构表征
        3.2.3.3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定性分析
        3.3.2 结构表征
        3.3.2.1 红外光谱分析
        3.3.2.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3.3.3 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
        3.3.3.1 溶剂种类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3.3.3.2 反应温度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3.3.3.3 反应时间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3.3.3.4 原料配比对产物转化率的影响
        3.3.4 性能测试
        3.3.4.1 表面张力测试
        3.3.4.2 接触角测试
        3.3.4.3 水解性能测试
        3.3.4.4 吸附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子型氟碳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4.2.1.1 实验仪器
        4.2.1.2 实验药品
        4.2.2 实验原理
        4.2.3 实验方法
        4.2.3.1 合成方法
        4.2.3.2 结构表征
        4.2.3.3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表征
        4.3.1.1 红外光谱分析
        4.3.1.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4.3.2 性能测试
        4.3.2.1 表面张力测试
        4.3.2.2 复配性能测试
        4.3.2.3 接触角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织物脱水干燥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5.2.1.1 实验材料
        5.2.1.2 实验药品
        5.2.2 实验方法
        5.2.2.1 织物脱水实验方法的建立
        5.2.2.2 织物保水率的测定
        5.2.2.3 织物带液率的测定
        5.2.2.4 织物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接触角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对织物保水率的影响
        5.3.2 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对织物带液率的影响
        5.3.3 不同表面活性剂溶液对织物表面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双季铵盐的合成及污水浮选性能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季铵盐缔合作用的金矿废水中锌氰络离子去除规律研究及机理探讨[D]. 彭彪.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赤铁矿反浮选高选择性阳离子捕收剂的合成及浮选性能研究[D]. 刘文宝. 东北大学, 2020(01)
  • [3]乙二醇基Gemini表面活性剂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D]. 葛秀娟.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4]乙二醇基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进展[J]. 葛秀娟,高文超,黄双平,李兴,魏文珑,常宏宏. 日用化学工业, 2018(11)
  • [5]纳米ZnO/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合污染体系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D]. 陈昊喆. 湘潭大学, 2018(02)
  • [6]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聚丙烯酰胺复合体系自组装行为的粗粒度动力学模拟研究[D]. 朱倩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季铵盐沉淀法除去酸洗液中铁的循环利用工艺研究[D]. 潘丹. 湖南大学, 2018(01)
  • [8]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物化性能[D]. 朱瑞华.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9]水溶性卟啉、酞菁光学探针在酸度测定和汞(Ⅱ)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杜光心. 厦门大学, 2017(07)
  • [10]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织物脱水干燥中的应用[D]. 王新英.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标签:;  ;  ;  

双季铵盐的合成及污水浮选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