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靶控浓度异丙酚回输液的药效学

不同靶控浓度异丙酚回输液的药效学

一、不同靶控浓度反馈输注异丙酚的药效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顾冰[1](2020)在《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对胃镜诊疗患者麻醉效果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在不同脑电双频指数反馈下,即不同麻醉深度下,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对胃镜检查或治疗的患者麻醉效果及短期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9月起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镜检科行无痛胃镜诊疗患者100例,按抽签法分为D、S两组,每组50人,采用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模式血浆靶控输注,BIS值分别选择为50±5(D组)、60±5(S组),记录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胃镜过食管入口时、诊疗结束后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术中呛咳、反常呼吸、低氧血症、呃逆、喉痉挛及手脚运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诊疗时间、丙泊酚的用量、患者苏醒时间、出室时间、是否出现恶心呕吐、是否发生术中知晓以及术后7天认知功能评分。结果:1.D、S两组患者麻醉前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胃镜过食管入口时及诊疗结束后心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胃镜过食管入口时及诊疗结束后平均动脉压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D、S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反常呼吸、呃逆、手脚运动发生的例数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呛咳发生的例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S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低氧血症及喉痉挛。3.D、S两组患者诊疗时间、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出室时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丙泊酚追加例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术中知晓及恶心呕吐。4.D、S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和术后7天MMSE评分,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实验中,不同脑电双频指数反馈下,BIS值50±5组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对门诊胃镜检查或治疗时的患者麻醉效果更好,术中不良反应少,内镜医生满意度更高。但两组患者苏醒后对麻醉的满意度及术后7天认知功能相当。本实验通过对既往无实验涉及的门诊无痛胃镜诊疗的闭环靶控输注研究,发现通过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维持患者麻醉深度BIS值50±5范围内,不仅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以减少麻醉医生的工作量及工作强度,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王晖[2](2015)在《年龄因素对异丙酚与BIS量效关系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近来有报道称,一个88岁的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前BIS值只有46,一个91岁的老年患者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完全苏醒后BIS值也只有52。BIS的运算法则是建立在对大量健康青年志愿者在不同的麻醉状态的原始脑电数据的综合分析基础上。现有的BIS数据库不能很好地反应老年患者的BIS水平,故我们的研究着眼于监测成人不同年龄患者异丙酚靶控输注时BIS值,探索不同年龄组间异丙酚靶控输注血浆/效应室浓度(Cp/Ce)与BIS值之间剂量效应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0位患者,年龄分布从20岁到98岁,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为8组。分组情况如下:20S组(2029岁),30S组(3039岁),40S组(4049岁),50S组(5059岁),60S组(6069岁),70S组(7079岁),80S组(8089岁),90S组(90岁以上)。每组10例患者,分别有5位男性和5位女性。使用阿斯利康公司生产的专用于异丙酚靶控输注的TCI泵,既可以显示异丙酚的预计血浆浓度,还可以显示效应室浓度。在麻醉诱导期,异丙酚以1.5μg/ml开始靶控输注。插管后每30s增加0.5μg/ml,在2min内逐渐达到3.5μg/ml。并在麻醉维持期间保持3.5μg/ml靶控输注不调整。术中持续监测BIS值,记录患者体动反应消失(判断标准为OAA/S<2)和体动反应恢复时(OAA/S>2)、诱导前10分钟、麻醉维持1小时、麻醉苏醒期患者的BIS值,并记录患者体动反应消失和恢复时间。按设定的时间点抽取动脉血样,即异丙酚靶控输注即刻、1,3,5,7,10,13,16,19,30,60,90分钟、体动反应消失共13个时间点,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异丙酚的血药浓度。并按照抽取血样的时间点记录异丙酚的效应室浓度。结果:患者的体动反应消失和恢复时间、体动反应消失和恢复时的BIS值、体动反应消失时的异丙酚血浆和效应室浓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趋势大致可以以60岁为分界线,分成两组,即2059岁较年轻组和60岁以上的老年组。体动反应消失时间,以及体动反应消失时的异丙酚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在整个研究的所有年龄段,呈逐渐下降的趋势。60岁之前的四个组下降缓慢,下降幅度保持在1020%。而60岁以上的人群,这些指标变化幅度大,波动保持在50%以上。尤其是90岁以上年龄组变化最为明显。体动反应消失和恢复时的BIS值以及体动反应恢复的时间,都是随年龄增长逐渐延长。其中,体动反应恢复的时间,在60岁之前的较年轻组,增长不超过10%;而60岁以上的老年组,增长超过了50%。有趣的是,所有患者,从20岁到98岁,均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的BIS水平体动反应消失,又在相似的BIS水平恢复体动反应。异丙酚血浆浓度在3.5μg/ml拟稳态时的BIS最大值和异丙酚半数有效浓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异丙酚与BIS的剂量效应曲线斜率也是减小的。由于检测的异丙酚血浆浓度与预计的血浆浓度差异在统计许可的范围内(10%),故描记异丙酚预计血浆浓度和预计效应室浓度与BIS的剂量效应曲线。在异丙酚血浆浓度较小,1μg/ml以内变化时,所有患者的BIS值基本都保持在一个水平不变。随着异丙酚血浆浓度逐渐增大,曲线依次向左移动。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组与青年患者比较,显着左移27.1%;而超过80岁的患者组与6069岁组比较,曲线左移18.8%。此外,在较年轻组的S型曲线正在急速下降时,老年组已经逐渐趋于平稳了。换句话说,异丙酚的血浆浓度达到2μg/ml以上时,老年患者BIS值基本稳定了。而且在曲线的下降支,较年轻组下降平缓,而老年组下降急速。意味着在某一浓度水平,年龄越大,在异丙酚血浆浓度发生微小变化时,BIS值可能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与BIS量效曲线图,变化趋势与血浆浓度与BIS曲线一致。不过在曲线的下降支,所有年龄的患者下降都更为平缓。在全身麻醉的三阶段,即麻醉诱导前、麻醉维持平稳期和苏醒期的BIS值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BIS值较低,超过80岁的老年患者BIS值下降得更低。结论:BIS是与年龄相关的脑功能分级。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动反应消失时的异丙酚血浆和效应室浓度降低。麻醉诱导和维持时,老年患者BIS值较年轻患者下降幅度大。在异丙酚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变化较小时,可能引起老年患者BIS值明显波动,而且异丙酚血浆浓度的变化对BIS值的影响更突出。证实了异丙酚靶控输注时,年龄越大,对异丙酚浓度的变化越敏感。

王小红[3](2015)在《基于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的麻醉靶控输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靶控输注是以人体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调节目标药物浓度,以适当地控制患者麻醉深度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对提高临床麻醉的品质有重要意义。闭环麻醉靶控输注,实现了对患者麻醉深度的实时监测和麻醉药物输注过程的反馈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临床麻醉过程的风险,减轻病人的痛苦,提升了开环靶控输注的有效性,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智能模糊逻辑控制论和神经网络控制理论构建闭环麻醉靶控输注控制系统的方法和策略。从临床麻醉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和前景、靶控输注对象模型的发展趋势、靶控输注系统的现状和前景以及智能模糊逻辑控制理论、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等基本内容出发,详细描述临床闭环麻醉靶控输注系统的基本原理图和设计方案。以基于生理的人体异丙酚药代和药效循环模型为基础,以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为麻醉深度监测控制参数,利用智能模糊控制的经验规则库,设计智能模糊控制与PID有机结合的组合智能控制器,智能整定PID各个参数,对基于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的临床麻醉靶控输注过程控制方案进行设计和仿真。模糊PID控制利用根据专家经验建立的模糊控制知识库来调控控制变量,控制过程与被控对象的生理结构和参数没有关系,因此能够更好地处理控制过程参数整定与麻醉患者生理参数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个体化给药,扩大靶控输注麻醉对象的适用范围。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功能,设计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进行PID参数实时整定后,对基于模糊神经网络PID闭环控制的临床麻醉靶控输注过程控制方案进行设计和仿真,求解给药速率曲线和BIS时间曲线。通过比较和分析基于智能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和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的临床麻醉靶控输注过程控制方案,评价系统响应过程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同时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案与临床实际麻醉控制对比,分析其优缺点,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临床麻醉靶控输注的智能化和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和指导。

杨宁,石妤,王巧恒,左明章[4](2014)在《如何实现良好的静脉麻醉管理》文中研究说明相对过去的"经验"麻醉而言,现代麻醉侧重的是个体化的需求。而个体化也是实施良好的静脉麻醉管理的关键。为实现静脉麻醉的个体化给药,通常可以通过三种途径:①药理学数据的积累;②安全有效的实施技术;③先进的中枢神经系统监测手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静脉麻醉的管理。1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静脉麻醉药和阿片类药物在个体间存在显着的量

杨程,陈宁[5](2012)在《麻醉靶控输注新进展》文中认为靶控输注是通过调节目标(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麻醉深度的一种给药方式,具有麻醉维持平稳、血流动力学反应小、术后清醒快、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已在临床广泛使用。在介绍靶控输注的分类、优越性、麻醉的实施、常用药物及输注系统的基础上,对开放回路式靶控输注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对闭合回路式靶控输注的目前现状和研制方向进行了总结。

胡利国,方才[6](2011)在《靶控输注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靶控输注技术(TCI)是以药代-药效动力学理论为依据,通过计算机控制药物注射泵,以血浆或效应室药物浓度为调控目标从而控制麻醉深度,并可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的一种给药技术。近年来随着TCI技术被迅速应用于临床麻醉,其可行性已经得

詹银周[7](2011)在《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年龄患者瑞芬太尼药效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年龄患者对瑞芬太尼药效动力学的影响,分析HR、MAP效应与药物浓度的关系,将HR、MAP整合成一个综合指标,使该指标能够更好地量化瑞芬太尼的药效,为瑞芬太尼闭环反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8~80岁ASAⅠ~Ⅲ级全麻手术病人36例,按年龄分为3组:A组(青年组)18~44岁12例,B组(中年组)45~59岁14例,C组(老年组)60~80岁10例。体重49~75kg,身高149~175cm,体重指数20~29kg/m2。麻醉前肌注鲁米那1~2mg/kg,阿托品0.008~0.01mg/kg。患者入室后建立外周静脉通道,监测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局麻下行桡动脉置管。应用TIAC-Ⅰ型静脉麻醉控制仪(广州市亿福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选择张兴安等[1]报道的异丙酚药代学参数,以血浆浓度为3~4μg/mL靶控输注异丙酚,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胺0.15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麻醉平稳后以0.50μg?kg-1?min-1持续输注瑞芬太尼20min。瑞芬太尼输注期间以及停药后30min内,间断取桡动脉血,应用HPLC-UV测定血浆瑞芬太尼浓度并记录HR、MAP变化,采用DAS3.0软件PK-PD模块计算瑞芬太尼的药效学参数,通过分析HR、MAP效应与药物浓度的关系,利用规划求解的计算方法将HR、MAP整合为一个能够更好地量化瑞芬太尼药物效应的综合指标,为瑞芬太尼闭环反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 3组病人的ASAⅠ~Ⅲ级,体重49~75kg,身高149~175cm,体重指数20~29kg/m2,性别、体重、身高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以HR作为瑞芬太尼药效学指标,采用DAS3.0软件PK-PD模块计算瑞芬太尼的药效学参数。得出青年组Ke0为0.532±0.189 min-1,EC50为5.638±1.523μg/L,γ为1.925±0.665,Emax为(0.304±0.124)%,R为0.906±0.026。中年组Ke0为0.493±0.057 min-1,EC50为4.869±1.081μg/L,γ为2.078±0.742,Emax为(0.328±0.157)%,R为0.921±0.022.。老年组Ke0为0.389±0.094 min-1,EC50为3.641±1.298μg/L,γ为2.022±0.765,Emax为(0.314±0.172) %,R为0.918±0.039。3.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以MAP作为瑞芬太尼药效学指标,采用DAS3.0软件PK-PD模块计算瑞芬太尼的药效学参数。得出青年组Ke0为0.538±0.109 min-1,EC50为5.371±1.44μg/L,γ为2.14±0.945,Emax为(0.363±0.192)%,R为0.776±0.096。中年组Ke0为0.478±0.067 min-1,EC50为4.815±0.895μg/L,γ为2.044±0.808,Emax为(0.352±0.145)%, R为0.766±0.082。老年组Ke0为0.379±0.111min-1,EC50为3.672±1.384μg/L,γ为2.034±0.663,Emax为(0.368±0.146)%,R为0.789±0.062。4.异丙酚静脉麻醉下,以HR或MAP作为瑞芬太尼的药效学指标,老年组的Ke0、EC50值明显比中、青年组小(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组间比较,P值均<0.05)。中、青年组2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Ke0、EC50值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见图(2-5)。R、γ、Emax参数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HR、MAP拟合浓度效应的相关指数R分别为0.904、0.752。HR、MAP整合为一个综合指标的最佳的组合为:综合指标=0.58*(HR变化率)+0.42*(MAP变化率)。该综合指标作为瑞芬太尼拟合浓度效应指标,相关指数达0.946。结论(一)异丙酚静脉麻醉下,以HR或MAP作为瑞芬太尼的药效学指标,老年组的EC50值明显比中、青年组小。中、青年组的EC50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老年患者对瑞芬太尼比较敏感,用药量应相应减少。(二)Ke0值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老年组的Ke0值明显比中、青年组小。中、青年组的Ke0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老年人的效应室浓度上升慢、峰值浓度低、药物效应出现滞后。(三)HR、MAP作为瑞芬太尼的药效学指标拟合浓度效应的相关指数R分别为0.904、0.752。(四)异丙酚静脉麻醉下瑞芬太尼药效学综合指标为0.58*(HR变化率)+ 0.42*(MAP变化率),瑞芬太尼拟合浓度效应相关指数R 0.946,可以更好地量化瑞芬太尼的药物效应,为瑞芬太尼闭环反馈提供理论依据。

田明[8](2011)在《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异丙酚靶控输注半数效应室浓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老年男性患者进入电切镜是否有体动反应为观察目标,研究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异丙酚靶控输注半数效应室浓度(ECe50)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一种更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静脉复合全麻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60例,年龄65~85岁,按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控浓度的不同随机分成三组,瑞芬太尼0.5ng/ml(R0.5组);瑞芬太尼1.0 ng/ml(R1.0组);瑞芬太尼1.5 ng/ml(R1.5组),每组20例。患者不使用任何术前药,入室后采用UP-8000麻醉深度多参数监护仪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CSI值,开放上肢静脉通路,给予输注复方乳酸钠林格氏液。麻醉前面罩吸纯氧5 min(3 L/min),术中持续面罩吸氧,瑞芬太尼先以效应室靶控输注的形式给予,待达到效应室靶浓度后,按照序贯试验原则靶控输注(TCI)异丙酚。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由低到高依次为1.2、1.4、1.7、2.0、2.4、2.9、3.5ug/ml,进27号OLYMPUS电切镜出现体动反应,则下一患者采用高一级浓度,如果不发生体动反应,采用低一级浓度。各相邻浓度之间为比率1.2的等比级数。每组研究异丙酚从2 ug/ml开始,入选患者从发生体动反应的前一个患者开始,每组总数为20例。记录MAP、SpO2、HR、CSI值。计算异丙酚ECe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R0.5组异丙酚的ECe50为2.37 ug/ml,其95%可信区间(2.22,2.53),R1.0组异丙酚的ECe50为1.84 ug/ml,95%可信区间(1.75,1.94),R1.5组异丙酚的ECe50为1.66 ug/ml,95%可信区间(1.60,1.71)结论增加瑞芬太尼靶浓度可降低异丙酚靶控输注浓度,但随着浓度增加,麻醉风险加大。

窦建洪,袁冬冬,陈宇珂,施冲,吴群林,张兴安[9](2011)在《单片机靶控输注系统的实现》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利用单片机实现的靶控输注(TCI)系统,详细论述了其药代动力学原理、控制算法及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并探讨了未来TCI系统闭环自动控制的实现。

刘金金[10](2010)在《闭环靶控镇静对ICU患者应激的影响及应激性溃疡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靶目标控制输注系统(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反馈控制下的闭环靶控输注(Closed Loop of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CLTCI)技术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可行性,并探讨通过把患者的镇静水平控制在理想BIS值时,BIS闭环靶控输注异丙酚对ICU危重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及对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0例入住我科EICU病房的危重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评分,选APECHEⅡ评分≥16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Ⅰ组)即恒速输注异丙酚组、试验组(Ⅱ组、Ⅲ组),其中Ⅱ组为TCI输注异丙酚组、Ⅲ组为BIS反馈控制下的闭环靶控输注异丙酚组。Ⅰ组使用微量泵连续输注异丙酚和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治疗,使Ramsay评分保持在2至4级;Ⅱ组使用TCI连续输注异丙酚和微量泵输注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治疗,使Ramsay评分保持在2至4级;Ⅲ组使用闭环靶控输注异丙酚和微量泵输注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治疗,闭环靶控的目标BIS值设定为80至60。各组分别在用药前、注药后每30分钟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采集用药前、用药12小时、用药24小时各时项实验对象的静脉血,测定血中血糖(GLU)、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采集各时相胃液测取pH值。结果:Ⅰ、Ⅱ、Ⅲ三组患者接受镇静治疗后,GLU及应激相关性激素(COR、ACTH)水平与镇静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接受镇静治疗,其胃液pH值与镇静治疗前相比明显高,且随镇静治疗的时间延长胃液pH值呈现逐渐升高趋势,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Ⅲ组对GLU、应激相关性激素(COR、ACTH)水平及胃液pH值的影响与Ⅰ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镇静治疗开始后,三组平均动脉压与基础值比较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小时后,Ⅲ组MAP下降幅度明显小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治疗后三组MAP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和脉搏氧饱和度与基础值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1.对ICU患者进行有效的镇静、镇痛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过度应激状态,且能提高胃液的pH值,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2.CLTCI与TCI和恒速输注方法比较,CLTCI是更为理想的镇静方法,CLTCI能够在提供较为理想的镇静效果同时保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相对稳定,提高镇静的可控性与灵活性的同时,能有效避免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

二、不同靶控浓度反馈输注异丙酚的药效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靶控浓度反馈输注异丙酚的药效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对胃镜诊疗患者麻醉效果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对照
临床评价意识状态——改良观察者觉醒/镇静评分(MOAA/S)
术后认知功能由 MMSE 进行评分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静脉麻醉输注系统的发展
    2.2 靶控输注系统的组成
    2.3 靶控输注技术的分类
    2.4 靶控输注技术的优点
    2.5 靶控输注技术的不足
    2.6 靶控输注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药物与仪器
    3.5 麻醉准备与方法
    3.6 术中不良反应处理
    3.7 观察指标
    3.8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
    4.3 两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比较
    4.4 两组患者诊疗过程及苏醒时间比较
    4.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年龄因素对异丙酚与BIS量效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的麻醉靶控输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麻醉靶控输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麻醉靶控输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靶控输注系统研究现状
        1.2.2 靶控输注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
    1.4 本文的研究基础
        1.4.1 麻醉靶控输注的生理基础
        1.4.2 麻醉靶控输注的对象模型
        1.4.3 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引言
    2.1 麻醉深度监测的基础
    2.2 麻醉深度监测常见指标
    2.3 本文研究所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麻醉靶控输注的对象模型介绍
    引言
    3.1 常见药物模型种类及特点
    3.2 本文所采用的模型结构介绍
    3.3 本文所采用对象模型的参数列表
    3.4 本文所用对象模型的传递函数
    3.5 基于MATLAB的PBPK模型仿真
        3.5.1 MATLAB的简介
        3.5.2 PBPK模型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不同控制理论的TCI控制系统的设计
    引言
    4.1 基于传统PID控制的TCI控制系统
        4.1.1 PID简介
        4.1.2 PID控制微分方程及其参数的作用
        4.1.3 基于传统PID控制的TCI控制系统的设计
        4.1.4 基于传统PID控制的TCI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
    4.2 基于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TCI控制系统
        4.2.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4.2.2 模糊PID控制器的种类
        4.2.3 基于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TCI控制系统的设计
        4.2.4 基于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TCI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
    4.3 基于模糊BP神经网络控制的TCI控制系统
        4.3.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4.3.2 模糊BP神经网络
        4.3.3 基于模糊BP神经网络控制的TCI控制系统的设计
        4.3.4 基于模糊BP神经网络控制的TCI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系统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引言
    5.1 基于传统PID控制的TCI控制系统的仿真
        5.1.1 仿真结构图
        5.1.2 仿真结果分析
    5.2 基于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TCI控制系统的仿真
        5.2.1 仿真结构图
        5.2.2 仿真结果分析
    5.3 基于模糊BP神经网络的TCI控制系统的仿真
        5.3.1 仿真结构图
        5.3.2 仿真结果分析
    5.4 仿真结果与临床实际对比分析
        5.4.1 临床实际数据记录
        5.4.2 仿真结果
        5.4.3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麻醉靶控输注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TCI技术的分类
    2.1 开环TCI
    2.2 闭环TCI
3 与其他给药技术的比较
4 TCI麻醉的实施
5 TCI常用药物及输注系统
6 实施TCI麻醉的优缺点
    6.1 优越性
    6.2 局限性
7 TCI展望
    7.1 镇静与镇痛
    7.2 血浆和效应室
    7.3 高龄和儿童的使用
    7.4 TCI方向

(6)靶控输注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CI的临床应用
    1.1 TCI的药物选择
    1.2 TCI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1.3 TCI在小儿患者中的应用
    1.4 TCI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2 TCI系统的准确性
    2.1 药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
    2.2 药物的相互作用
3 TCI的应用展望

(7)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年龄患者瑞芬太尼药效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待发表论文题目
致谢

(8)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异丙酚靶控输注半数效应室浓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种类
    1.2 病人选择与分组
    1.3 麻醉及监测设备
        1.3.1 Diprifusor TCI系统
        1.3.2 TCI-Ⅰ型输注泵
        1.3.3 UP-8000麻醉深度多参数监护仪
        1.3.4 North America Drager GS麻醉呼吸机
        1.3.5 口咽通气道
    1.4 麻醉药品
    1.5 麻醉经过
    1.6 观察指标及时间点
    1.7 统计分析
第2章 实验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血流动力学及CSI变化
        2.2.1 MAP的变化
        2.2.2 SPO_2的变化
        2.2.3 HR的变化
        2.2.4 CSI的变化
    2.3 阿托品、麻黄素使用及呼吸情况
    2.4 异丙酚效应室浓度的变化及95%可信区间CI的计算
    2.5 异丙酚的ECe50及95%可信区间(CI)
    2.6 三组病人对瑞芬太尼各靶控浓度的体动反应曲线
第3章 讨论
    3.1 EC_(50)与序贯法
    3.2 靶控输注
    3.3 血浆靶控与效应室靶控
    3.4 大脑状态指数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闭环靶控镇静对ICU患者应激的影响及应激性溃疡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语表
正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发表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不同靶控浓度反馈输注异丙酚的药效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对胃镜诊疗患者麻醉效果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D]. 顾冰. 吉林大学, 2020(08)
  • [2]年龄因素对异丙酚与BIS量效关系的影响[D]. 王晖. 第四军医大学, 2015(02)
  • [3]基于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的麻醉靶控输注研究[D]. 王小红.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4]如何实现良好的静脉麻醉管理[J]. 杨宁,石妤,王巧恒,左明章. 中国医刊, 2014(07)
  • [5]麻醉靶控输注新进展[J]. 杨程,陈宁. 医疗卫生装备, 2012(02)
  • [6]靶控输注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J]. 胡利国,方才.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1(03)
  • [7]异丙酚麻醉下不同年龄患者瑞芬太尼药效动力学研究[D]. 詹银周. 广州医学院, 2011(05)
  • [8]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异丙酚靶控输注半数效应室浓度的影响[D]. 田明. 青岛大学, 2011(06)
  • [9]单片机靶控输注系统的实现[J]. 窦建洪,袁冬冬,陈宇珂,施冲,吴群林,张兴安. 中国医疗设备, 2011(02)
  • [10]闭环靶控镇静对ICU患者应激的影响及应激性溃疡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D]. 刘金金. 昆明医学院, 2010(08)

标签:;  ;  ;  ;  ;  

不同靶控浓度异丙酚回输液的药效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