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沟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放顶煤参数探讨

大红沟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放顶煤参数探讨

一、大洪沟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放顶煤参数研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鑫鑫[1](2021)在《近直立特厚煤层群保护层开采卸压防冲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为有效防控近直立特厚煤层群水平分段开采过程中的冲击地压问题,以乌鲁木齐矿区乌东煤矿南采区近直立特厚煤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近直立特厚煤层群冲击地压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从地质因素和开采技术因素两方面分析了乌东煤矿近直立特厚煤层群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地质因素中的地质构造、坚硬顶底板岩层、煤岩冲击倾向性等因素和开采技术因素中的巷道布置方式是影响乌东煤矿南采区近直立特厚煤层群冲击地压的主要因素。2.结合乌东煤矿南采区历次冲击显现,分析了该矿南采区近直立特厚煤层群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工作面内煤体受顶底板岩层弯曲形成的支承压力和水平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煤体处于高静载状态,积聚大量的弹性能,受开采扰动、顶板活动等影响,容易失稳诱发冲击地压。模拟分析得到了B3+6煤层和B1+2煤层+425m阶段上方煤体采空后的煤岩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B3+6煤层和B1+2煤层开采阶段下方出现2个高应力集中区,采掘工作面均位于高应力区内,因此,开采过程中的冲击危险性较高。3.保护层开采可以对被保护层起到一定的卸压保护作用,降低被保护层煤体开采时的冲击危险性。设计了B3+6煤层和B1+2煤层多种开采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不同开采方案下的煤岩体围岩应力分布和塑性区分布,对比不同开采方案的模拟结果,进行保护层优选,确定了B3+6煤层和B1+2煤层+425m及以下阶段的开采顺序。4.考虑到近直立特厚煤层群先行开采煤层开采过程中仍有较高的冲击危险性,提出了一种在先行开采煤层中设计自保护层的卸压防冲方法。对开采阶段一定厚度的煤体进行破碎处理,设置自保护层,既可以改变煤岩体所处的应力环境,促进高应力区向煤岩体深部转移,使采掘工作面处于低应力区,还能够改变煤岩体的性质,使其失去聚集大量弹性能的可能性,从而防止冲击地压的发生。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近直立特厚煤层群开展采煤方法和工艺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为该类煤层防治冲击地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该论文有图48幅,表16个,参考文献86篇。

丁文龙[2](2019)在《均压通风技术在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工作面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东部煤炭资源开采殆尽,西部在未来将成为中国煤炭开采的主战场。新疆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其急倾斜煤层储量占比较高。急倾斜煤层赋存较为复杂、开采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采用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由于其具有采放比较大(乌东煤矿采放比约1:7)、埋藏较浅、地表向采空区漏风严重、底部煤体自卸压瓦斯逸散、采空区范围大且遗煤较多等特点,导致工作面瓦斯防治工作难度较大,隅角气体积聚和火灾事故频发。自然风压的变化对采空区漏风的影响较大,因此,对自然风压和漏风进行现场实测,进而分析漏风规律,指导防漏风相关工作。为此研究均压通风技术在急倾斜特厚煤层中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掌握均压通风技术应用规律、压能分布、影响因素、压力调节等关键环节,确实保障均压系统稳定可靠、压力调节连续有效。受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特点影响,本分层上部为上分层已回采采空区,在本分层工作面回采期间存在本分层及上分层双重采空区,导致形成复杂采空区,在全负压通风情况下将导致隅角缺氧,以及CO2、CH4、CO浓度超限,通过数值模拟对均压通风前后采空区气体流场变化进行分析,为均压通风方案的提出以及参数的确定提供指导。本研究以+575水平45#煤层东翼工作面为例,研究均压通风技术在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的应用。提出了均压通风方案及监测方法,并通过现场实测对采取均压通风后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验证。均压通风技术在防止工作面漏风、采空区气体积聚具有较好的作用,因此采用均压通风技术对于矿井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杨小朋[3](2019)在《急倾斜煤层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伴随开采深度的加深,冲击地压显现事故发生的次数和频率加大。国内对倾斜煤层的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对近直立急倾斜特厚煤层的冲击地压危险性研究相对较少,一些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对急倾斜特厚煤层开展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是开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前提,对安全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各项因素进行了重新划分,使其创新性地适用于急倾斜煤层,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项因素的权重进行确定。主要有以下结论:(1)急倾斜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及急倾斜煤层结构特征使得软弱煤层夹持于坚硬的顶底板,更易在水平构造应力及自重应力作用下储存大量的弹性能;(2)矿区周边地质条件的逆冲断层及褶皱构造是乌鲁木齐矿区浅源冲击地压的根本因素;(3)结合乌鲁木齐矿区冲击地压显现地质特征,通过引入应力差异系数对开采深度进行统一划分和调整,对坚硬岩层距煤层距离进行调整时引入了动力系统尺度半径,在对坚硬岩层厚度进行调整时主要结合近年微震事件发生位置来进行,修正综合指数评价法内3项地质因素指标;(4)结合急倾斜特厚煤层采用的水平分段放顶煤回采工艺,通过引入水平分层数n、急倾斜煤层工作面与邻近采空区的关系、工作面开采宽度Lm、“上采下掘区段距离d的关系”因素调整,修正综合指数评价法内4项地质因素指标;并去掉了与急倾斜煤层无关的指标,建立急倾斜特厚煤层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模型;(5)根据相应的矿井危险性评价,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及合理性。通过实践表明,该方法适用于乌鲁木齐矿区内的冲击危险性评价,为全国急倾斜煤层矿井的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提供了参考。

王正义[4](2019)在《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夹持型冲击失稳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冲击矿压是典型的煤岩动力灾害之一,随着开采深度与强度的增大,冲击矿压灾害越来越严重。其中,在急倾斜特厚煤层分段开采过程中也发生了冲击动力灾害,严重影响矿井正常安全生产。因此研究急倾斜分段开采条件下冲击矿压机理与防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论文综合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物理模拟试验、数值模拟试验及工程实践等方法,开展了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冲击机理研究。分析了急倾斜分段开采冲击显现特征。急倾斜分段开采采场煤体具有夹持受载特性,顶底板两侧煤体的冲击显现具有非对称性。分段开采工作面和巷道冲击显现存在差异,采场冲击发生次数少于巷道冲击但破坏程度大于后者,采动影响是巷道冲击的主要诱因。研究了急倾斜分段开采夹持煤体受力及动载扰动特征。基于受力状态将夹持煤体划分为三角塑性区,深部塑性区,深部弹性区和原岩应力区,其中深部塑性区和深部弹性区均属于深部承载区,是采动应力的主要承载区域。当夹持煤体处于本分段工作面回采影响期间,覆岩运移活动性增强且采动应力增大。通过建立覆岩破断释放能量、矿震能量、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和动载扰动的互相联系,推导出覆岩破断诱发动载的表达式。高位关键层破断会引起下位关键层的同步提前破断,覆岩协同破断时对采场煤体的动载扰动是多层覆岩破断诱发动载的叠加。覆岩铰接结构失稳类型主要包括滑落失稳、回转变形失稳和铰接岩块再次破断,滑落失稳主要发生在铰接结构的上拱脚,而回转失稳主要发生在下拱脚。铰接结构瞬时失稳同样会诱发动载荷,按照第II类煤矿动载估算。揭示了急倾斜分段开采夹持型冲击失稳机理。提出了急倾斜分段开采的夹持冲击类型(采场冲击型和巷道冲击型)并建立了冲击失稳判别准则。急倾斜分段开采采场冲击发生位置在夹持煤体,而冲击显现位置在工作面;通过相似模拟试验再现和验证了急倾斜采场冲击发生过程;基于现场显现情况验证了底板(底煤)动力抬升和挤压是急倾斜分段开采采场支护冲击破坏的主要诱因。静态巷道围岩破坏以顶底板为主,两帮次之。处于围岩高应力区的巷道深部围岩,在外界动载下会加剧其发生压剪破坏;处于围岩应力降低区的巷道浅部围岩则主要受动载应力的反射拉伸破坏。近直立煤层巷道冲击显现表现为以帮鼓最为严重(岩帮侧帮鼓大于煤帮侧),底鼓和顶板下沉次之。提出了急倾斜分段开采冲击矿压防治对策,包括适合急倾斜分段开采的冲击危险性评价的综合指数法、监测预警体系和防控技术;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选择合理的急倾斜分段垂高,确定安全的采掘相对距离,针对防冲开展采场支架和巷道支护选型和参数设计以及优化煤岩体卸压方案。研究成果在窑街三矿进行了工程实践,减冲效果显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陈建强,闫瑞兵,刘昆轮[5](2018)在《乌鲁木齐矿区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为对乌鲁木齐矿区急倾斜特厚煤层冲击地压危险性进行评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各项因素进行了重新划分,使其适用于急倾斜煤层,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项因素的权重进行确定。研究结果表明:(1)急倾斜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及急倾斜煤层结构特征使得软弱煤层夹持于坚硬的顶底板,更易在水平构造应力及自重应力作用下储存大量的弹性能;(2)矿区周边地质条件的逆冲断层及褶皱构造是乌鲁木齐矿区浅源冲击地压的根本因素;(3)结合乌鲁木齐矿区冲击地压显现特征,通过引入应力差异系数对"开采深度"进行调整、引入动力系统尺度半径对"坚硬岩层距煤层距离"进行调整、分析近年微震事件发生位置、对"坚硬岩层厚度"进行调整、分析乌鲁木齐矿区各矿微震事件及水平构造应力新增"距八道湾向斜煤层走向逆转区距离"、数值模拟分析了残留煤柱与工作面距离-应力关系新增"覆层残留煤柱水平距离",修正综合指数评价法内5项地质因素指标,建立急倾斜特厚煤层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模型;(4)根据相应的微震监测数据,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及合理性。表明该方法适用于乌鲁木齐矿区内的冲击危险性评价,为相似地质类型矿井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胡耀率[6](2018)在《乌东矿急斜煤层综放开采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乌东矿急斜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水平分段高度、工作面放煤参数和采场围岩矿山压力显现。本文通过对乌东矿地质调查、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监测等方法,开展急斜煤层综采放顶煤工艺的优化研究。1、分析了倾角45°急倾斜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工作面的阶段高度。分别以顶煤回收率、顶煤产量的变化率和增厚顶煤的放出率为指标,确定倾角45°急倾斜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工作面的阶段高度取值为25m。2、优化了工作面主要放煤参数。以顶煤的回收率为指标优化采用多轮间隔控制的放式放煤,确保了阶段高度增加后顶煤的回收效果;以顶煤相对回收率和回收颗粒的含矸率为指标确定了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宜采用两采一放(放煤步距为1.2m)的放煤步距。3、对比分析了水平分段高度增加后,矿山压力的分布特征及顶煤的运移特征,上分段内拱结构的存在不利于顶煤的破碎,顶板侧围岩应力增加不利于顶板巷的稳定,工作面承受的压力没有随阶段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剧烈变化。4、现场监测与分析表明:倾角45°急倾斜煤层在阶段高度增加后,生产过程中煤壁前方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顶板侧巷道附近,底板侧巷道所受影响较小。需加强顶板侧巷道的超前支护水平,保证了矿并的安全生产。本研究对倾角45°急斜特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具有借鉴意义。

温红东[7](2018)在《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顶板灾害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乌东煤矿北采区通过地面深孔爆破、工艺巷爆破处理顶板顶煤以及在本分层施工切顶孔爆破处理顶板,其地表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和拉裂情况,但未形成连续性塌陷坑,且同时在地面进行打孔观测顶板赋存情况,发现局部存在小范围离层,因此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顶板安全隐患。急倾斜煤层赋存条件独特,伴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和开采扰动的影响,导致煤岩体结构失稳、变形以及大面积冒顶概率也随之增大。而采用单一的监测手段对矿井开采中巷道围岩(主要是顶板)稳定性进行监测又不能准确的达到监测效果,因此为了更为科学准确的监测顶板灾害,采用多手段联合监测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乌东煤矿北采区43#西翼综放工作面开采煤层倾角为45°,开采采用水平分段综放的开采方法。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本文对乌东煤矿北采区43#煤层西翼综放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煤岩体稳定性等研究主要从室内岩石力学实验、数值计算与现场监测三方面来进行。通过研究表明,利用可能性指数诊断评价方法,从采动应力与煤岩层冲击倾向性能对工作面开采进行宏观危险性评价,确定工作面开采中很可能会发生灾害;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工作面不同开采距离下煤岩层内部应力场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得出: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约为0-60m,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发生在距工作面约10-25m区域;通过对现场顶板动态监测、钻屑法监测以及钻孔窥视监测结果综合确定出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煤岩体应力异常区域危险性,为确保工作面安全生产,应对该区域进行减危措施(卸压、加强支护等)。本研究对于实现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矿井灾害的监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提高急倾斜煤层开采的安全高效性具有重大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孙欢[8](2017)在《采动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机理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致灾是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急倾斜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倾角和厚度较大(倾角最大87°,厚度最大50m),历史构造运动作用下急倾斜煤岩体内部富集了高原岩应力,重复采动应力影响下原岩应力逐渐被释放,极易诱发动力灾害(顶板灾害、气体灾害及突水等),此类灾害共性科学问题为煤岩应力场、裂隙场及渗流场耦合作用关系。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力学实验、物理相似模拟与工程实践等方法,开展采动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机理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依托西部矿区急倾斜煤层开采典型工程为研究背景,开展采动煤岩裂隙参数精准识别及分形特征研究,分析采动煤岩裂隙迹长、数目与分形维数相关性,得出裂隙数目与分形维数呈正相关,裂隙迹线平均长度与分形维数呈负相关,即裂隙数目越多、分形维数越大,裂隙迹线平均长度越长、分形维数越小;提取和对比分析煤岩裂隙切片像素点CT值,得出煤样与岩样对X射线衰减程度具有明显差别。(2)开展了采动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关系实验研究。通过水性造影液注射实现了采动煤岩裂隙渗流可视化,引入分形渗透剂量率定量化表征煤岩裂隙渗流能力,采用配套于X-光机(DR/CR)扫描的循环加载岩石力学测试装置、DR(Digital Radiography)平板X射线影像、声发射测试及热红外拍摄等方法,获得了多级循环加载条件下煤岩声发射参数、煤岩表面温度数据、裂隙动态演化及裂隙渗流影像,揭示了采动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急倾斜煤岩疲劳损伤累积强度分别为14.03MPa和15.83MPa、Felicity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12和1.41;多级循环加载条件下煤岩裂隙经历了扩展、闭合汇聚及骨架承载结构破坏过程,此过程中裂隙渗流行为具有典型的非线性演化规律,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行为表现出显着的强耦合特征。(3)研究揭示了急倾斜采动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致灾机理。通过构建急倾斜煤层综放开采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致灾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研究急倾斜煤层综放开采地表岩层与地下煤层开采共同变形特征、裂隙渗流行为与地下水流动系统响应机制,得出地表岩层与地下煤层开采共同变形实质是顶板剪切滑移裂隙的层状扩展和延伸,裂隙场的演化主要出现在顶板位置和夹持岩柱位置,夹持岩柱稳定性对宏观采场围岩结构演化起到了关键控制作用;急倾斜煤层综放开采地下水流动系统响应机制为地表降水通过离层空间蓄水和积水,进一步通过与采空区贯通的导水通道渗流进入采空区,43#煤层采空区积水通过夹持岩柱拉裂形成的裂隙通道进入45#煤层采空区,然后以渗流的方式进入底板侧,在空间上具有典型的纵向补给和侧向供给的特点。(4)揭示了急倾斜煤层综放开采煤岩动力灾害诱发机理。依据急倾斜煤岩应力场、裂隙场及渗流场探查结果,确定了急倾斜煤层原岩应力场类型总体为σH>σV>σh,得出急倾斜87°煤岩层裂隙化程度相对45°煤岩层较为发育,煤岩剪切破坏特征显着;界定了急倾斜煤层深部开采的临界深度为365m410m,建立了地表大尺度裂隙与工作面相对空间层位关系模型,揭示了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V型塌陷坑是由地表局部O型塌陷随采深增加逐渐沿走向和倾向的扩展演化过程;根据采空区瞬变电磁探查结果,总结得出富水区主要集中在巷道底板侧,地表大尺度裂隙主要出现在巷道顶板侧,成为地表大气降水/雪水渗流进入采空区的主要导水通道。(5)工程应用表明:马尔可夫模型及概率转移矩阵可科学描述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致灾过程,急倾斜煤层综放开采动力灾害防治重点为夹持岩柱和顶板的稳定性控制,现场实测数据证实了岩柱地表深孔爆破卸压后,降低了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致灾的风险,验证了动力灾害防治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为急倾斜煤层综放开采动力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基础,对复杂煤岩条件下实现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卢俭[9](2018)在《急倾斜厚煤层水平分层大段高顶煤弱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新疆乌鲁木齐矿区急倾斜厚煤层,本文进行了急倾斜水平分层大段高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弱化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探究煤体的孔隙率、渗透系数以及含水率对煤体力学性质的改变,以及对水力致裂参数和软化效果的影响。考虑材料的非均匀性来模拟破碎顶煤的非线性,通过单元的弱化来模拟顶煤变形、破坏的非连续行为,研究综放采场矿压显现规律,分析了水平分层大段高厚煤层采场围岩移动破坏规律,研究了急倾斜采场上覆岩层不对称拱结构的影响作用。通过注水预裂条件下顶煤破坏裂隙扩展的物理相似模拟和理论分析,确定了水压钻孔裂缝轴向扩展时裂缝宽度和径向扩展半径。提出顶煤超前钻注爆一体化预裂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实施方案设计和现场工业试验,验证钻注爆一体化超前预裂顶煤钻孔爆破裂隙的导向作用和高压注水裂缝扩展规律。确定了碱沟煤矿综采放顶煤钻注爆一体化顶煤弱化安全高效生产系统,促进了急倾斜煤层顶煤弱化技术的发展。

邰江涛[10](2017)在《乌东矿区特厚煤层综放坚硬煤岩控制技术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水平分段综采放顶煤是开采急倾斜特厚煤层的一种安全高效的开采方式。急倾斜特厚煤层顶板的运移规律、垮落形态及矿山压力显现都与水平煤层、缓倾斜煤层有着很大的差别。论文以乌鲁木齐矿区神新能源有限公司乌东煤矿45°急倾斜特厚煤层顶板动力灾害为研究背景,开展顶板运移规律、动力灾害源以及动力灾害规律分析,对顶板的防治、局部强化致裂卸压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论文通过收集乌东煤矿地质条件概况,掌握矿井地应力分布,了解历年开采状况。针对乌东煤矿北采区 45°急倾斜特厚煤层采用水平分段综采放顶煤开采,顶板的动力灾害问题,采用了数学建模理论分析、Flac3D数值模拟等方法了解和掌握顶板的运移规律及垮落特征:a.急倾斜特厚煤层上覆煤岩体运动受采动影响以及工作面的采深和煤层的倾角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开采水平向深部发展,工作面顶部垮落的破碎采空区增大,工作面顶部截面上承受的弯矩也随之增大;b.在同等前提下,煤层倾角越大,顶板处岩层冒落带最大高度所在位置a与采场倾斜长度L越靠近。当a>L时,冒落带最大高度所处的位置在采空区顶部位置附近;c.不同于水平煤层、缓倾斜煤层,急倾斜特厚煤层顶板的垮落方式有以下4种:①岩石沿层理方向滑移;②垮落岩石下滑(或滚动);③底板岩石隆起;④煤层挤压(片帮)。d.工作面顶部拱状稳定结构的支撑点主要为靠近工作附近的顶板,简称为稳定结构的“底部拱角”。随着回采进行,拱状构造应力集中,拱状构造的“底部拱角”易遭到挤压破坏,拱状构造易失稳。通过掌握顶板的运移规律、失稳特征后,工程实践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对顶板进行卸压,分别为:a.“上-中-下”三位一体爆破处理顶板;b.注水软化及注水爆破耦合处理顶板;c.超前预爆破处理顶板。并通过地质雷达、钻孔窥视、微震监测、电磁辐射等监测手段保证顶板安全垮落。三种办法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成功的保证了工作面、巷道的安全,矿井顶板动力灾害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本研究为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工作面及动力灾害预测与控制提供了有效方法。

二、大洪沟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放顶煤参数研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洪沟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放顶煤参数研讨(论文提纲范文)

(1)近直立特厚煤层群保护层开采卸压防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审阅认定书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工程背景
    2.1 乌东煤矿概况
    2.2 乌东煤矿地质条件
    2.3 本章小结
3 近直立特厚煤层群冲击地压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3.1 乌东煤矿冲击地压事件
    3.2 影响冲击地压的地质因素
    3.3 影响冲击地压的开采技术因素
    3.4 近直立特厚煤层群冲击地压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近直立特厚煤层群保护层开采方案优选
    4.1 优选保护层方案设计
    4.2 保护层方案优选
    4.3 B3+6 煤层和B1+2 煤层各阶段开采顺序
    4.4 本章小结
5 先行开采煤层自保护卸压防冲方法研究
    5.1 先行开采煤层自保护卸压防冲原理
    5.2 先行开采煤层自保护层设计方案
    5.3 先行开采煤层自保护卸压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均压通风技术在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工作面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均压通风技术研究
    2.1 均压通风技术原理
    2.2 调压设施的均压原理
    2.3 自然风压对均压通风影响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急倾斜特厚煤层工作面漏风及自然风压的现场实测
    3.1 矿井工程概况
    3.2 +575水平45#煤层东翼工作面概况
    3.3 急倾斜特厚煤层采空区漏风量的现场测定
    3.4 自然风压现场测定
    3.5 自然风压对采空区漏风影响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均压通风技术在急倾斜特厚煤层研究与应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采空区漏风数值模拟
    4.2 均压通风前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均压通风技术在急倾斜特厚煤层综采工作面的研究与应用
    5.1 +575水平45#煤层东翼工作面均压方案设计
    5.2 均压通风效果检验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急倾斜煤层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急倾斜煤层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1 冲击地压理论研究
        1.2.2 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研究
        1.2.3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1.2.4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矿区概况
    2.2 矿区地质构造背景
    2.3 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2.4 矿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2.4.1 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2.4.2 乌鲁木齐矿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2.5 煤层赋存及顶底板岩性
    2.6 采煤方法概况
    2.7 本章小结
3 冲击地压现场调查及机理分析
    3.1 事故1:“3.24”冲击显现事故
        3.1.1 事故概述
        3.1.2 事故机理分析
    3.2 事故2:“2.27”冲击显现事故
        3.2.1 事故概述
        3.2.2 事故机理分析
    3.3 事故3:“7.2”冲击显现事故
        3.3.1 事故概述
        3.3.2 事故机理分析
    3.4 事故4:“3.13”冲击显现事故
        3.4.1 事故概述
        3.4.2 事故机理分析
    3.5 事故5:“11.24”冲击显现事故
        3.5.1 事故概述
        3.5.2 事故机理分析
    3.6 事故6:“2.1”冲击显现事故
        3.6.1 事故概述
        3.6.2 事故机理分析
    3.7 事故7:“4.26”冲击显现事故
        3.7.1 事故概述
        3.7.2 事故机理分析
    3.8 急倾斜煤层冲击地压显现特征
        3.8.1 采空区失稳诱发冲击地压特征及因素
        3.8.2 层间岩柱结构临界失稳力学模型
        3.8.3 顶板滑移失稳
    3.9 本章小结
4 急倾斜特厚煤层煤岩冲击地压倾向性测试
    4.1 采样
    4.2 试样加工
    4.3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4.3.1 B1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结果
        4.3.2 B2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结果
    4.4 煤岩冲击倾向性测试及结果
        4.4.1 乌东煤矿B_(1+2)煤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结果
        4.4.2 乌东煤矿B_(3+6)煤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结果
        4.4.3 碱沟煤矿B_(1+2)煤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结果
        4.4.4 碱沟煤矿B_(3+6)煤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结果
    4.5 小结
5 冲击地压危险性综合指数法评价指标体系
    5.1 综合指数法简介
    5.2 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5.3 现行的水平及缓倾斜煤层冲击地压险性评价方法及指标
    5.4 急倾斜煤层冲击地压危险性指标调整
        5.4.1 地质类因素分类及指标调整
        5.4.2 开采技术条件分类及指标调整
    5.5 冲击地压危险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6 小结
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6.1 层次分析法简介
    6.2 层次分析法应用
        6.2.1 地质类因素
        6.2.2 采矿类因素
    6.3 小结
7 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在乌东煤矿及碱沟煤矿的应用
    7.1 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在乌东煤矿的应用
        7.1.1 乌东煤矿概况
        7.1.2 +450mB_(3+6)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
        7.1.3 PASAT-M型便携式微震探测
        7.1.4 PASAT-M型便携式微震探测结果
        7.1.5 结论
        7.1.6 乌东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措施
    7.2 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在碱沟煤矿的应用
        7.2.1 碱沟煤矿概况
        7.2.2 +469mB_(3+6)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
        7.2.3 PASAT-M便携式微震探测
        7.2.4 PASAT-M便携式微震探测第二探测区域
        7.2.5 PASAT-M便携式微震探测第三探测区域
        7.2.6 结论
        7.2.7 碱沟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措施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夹持型冲击失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急倾斜分段开采夹持煤体受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急倾斜分段开采冲击显现特征
    2.2 煤岩层冲击倾向性及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2.3 采场夹持煤体承载特征
    2.4 三角塑性区受力分析
    2.5 深部承载区采动应力分析
    2.6 夹持煤体受力及分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2.7 小结
3 急倾斜分段开采覆岩破断失稳及其诱发动载扰动规律
    3.1 覆岩破断及其诱发动载扰动规律
    3.2 覆岩铰接结构失稳及其诱发动载扰动规律
    3.3 小结
4 急倾斜分段开采覆岩演化及采动应力分布特征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型与方案
    4.2 覆岩运移及夹持煤体受载演化过程
    4.3 煤层倾角对覆岩运移及采动应力分布的影响
    4.4 煤层真厚对覆岩运移及采动应力分布的影响
    4.5 小结
5 急倾斜分段开采夹持型冲击机理
    5.1 夹持冲击概念类型
    5.2 急倾斜煤层采场冲击及支护破坏分析
    5.3 动载诱发急倾斜采场冲击的相似模拟试验
    5.4 急倾斜煤层巷道围岩稳定性及冲击破坏特征
    5.5 小结
6 急倾斜分段开采冲击矿压防治对策及工程实践
    6.1 急倾斜分段开采冲击矿压防治对策
    6.2 窑街三矿急倾斜分段开采防冲实践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乌鲁木齐矿区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乌鲁木齐矿区冲击地压显现特征
    1.1 矿区概况
    1.2 开采方法
    1.3 冲击地压显现特征
2 冲击地压影响因素
    2.1 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2.2 地质因素
    2.3 开采因素
3 综合指数评价方法优化
    3.1 各因素指标调整
    3.2 各因素权重确定
4 现场应用情况
5 结论

(6)乌东矿急斜煤层综放开采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研究
        1.2.1 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的发展
        1.2.2 急倾斜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技术
        1.2.3 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顶煤弱化技术
        1.2.4 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的矿山压力研究
    1.3 综放开采技术发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乌东煤矿开采条件调查与分析
    2.1 矿井位置及发展
    2.2 地质构造条件
    2.3 煤层顶底板条件
    2.4 改造后矿井的井下开采情况
    2.5 煤岩力学参数测定
    2.6 本章小结
3 急斜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段高选取与放煤参数优化
    3.1 引言
    3.2 颗粒流程序PFC简介
    3.3 段高选取的数值分析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不同阶段高度条件下放煤过程PFC模拟计算
        3.3.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4 放煤方式优化
        3.4.1 模型的建立
        3.4.2 放煤方式优化模拟与分析
    3.5 合理放煤步距数值分析
        3.5.1 模型的建立
        3.5.2 工作面不同放煤步距条件下推进数值模拟
        3.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急斜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应力分布数值模拟
    4.1 计算机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1.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1.2 数值计算参数的确定
        4.1.3 数值模拟本构方程
    4.2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分布状况
        4.2.1 倾向应力的分布情况
        4.2.2 走向应力的分布情况
        4.2.3 围岩位移的倾向分布情况
        4.2.4 工作面上方塑性区倾向分布情况
        4.2.5 工作面上方塑性区走向分布情况
    4.3 本章小结
5 现场应用
    5.1 矿压显现的现场监测
        5.1.1 矿压现场观测方案
        5.1.2 监测数据分析
    5.2 现场矿压防治
        5.2.1 监测预警
        5.2.2 解压措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顶板灾害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顶板灾害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1.2.1 国外矿井开采中顶板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矿井开采中顶板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案
        1.4.2 技术路线
2 乌东煤矿矿区概况及其顶板破坏特征
    2.1 乌东煤矿矿区概况
        2.1.1 地质构造
        2.1.2 煤层概况
        2.1.3 煤层顶底板岩性
        2.1.4 生产技术条件
    2.2 乌东煤矿45°煤层顶板破坏特征
        2.2.1 顶板破碎及垮落特征
        2.2.2 顶板拉裂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顶板灾害危险性评价
    3.1 工作面概况
    3.2 工作面煤岩结构与动力灾害关系评价
    3.3 综放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可能性指数诊断法评价
        3.3.1 可能性指数诊断评价方法
        3.3.2 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可能性指数诊断法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值模拟的综放工作面顶板灾害监测范围确定
    4.1 数值几何模型建立
        4.1.1 建立模型
        4.1.2 模型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4.2 煤岩体力学参数选取
    4.3 计算步骤
    4.4 模拟结果分析
        4.4.1 煤岩层应力场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
        4.4.2 煤岩层位移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顶板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测数据分析
    5.1 监测系统概述
        5.1.1 系统监测功能组成
        5.1.2 系统工作原理
        5.1.3 监测内容
    5.2 监测方案及监测数据分析
        5.2.1 锚杆应力监测
        5.2.2 顶板离层监测
        5.2.3 围岩应力监测
    5.3 本章小结
6 现场监测与监测结果分析
    6.1 钻屑法监测
        6.1.1 监测原理
        6.1.2 钻屑量监测指标
        6.1.3 监测方案
        6.1.4 监测结果分析
    6.2 钻孔窥视监测
        6.2.1 工作原理
        6.2.2 现场探测方案
        6.2.3 监测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采动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机理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动煤岩裂隙分形及损伤特征
        1.2.2 综放开采覆岩结构稳定性控制
        1.2.3 岩体多场耦合理论发展及应用
        1.2.4 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机理实验
        1.2.5 基于离散事件随机理论的灾害预测
        1.2.6 综放开采动力灾害预测及防治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采动煤岩裂隙参数精准识别及分形特征
    2.1 概述
    2.2 采动煤岩基本物理参数及裂隙分形特征
        2.2.1 试样制备标准
        2.2.2 物理参数测试结果
        2.2.3 采动煤岩裂隙分形特征
    2.3 采动煤岩裂隙三维重构及空间形态演化
        2.3.1 煤岩裂隙几何参数精准识别与三维体积重构
        2.3.2 基于CT断层扫描技术的煤岩裂隙体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采动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关系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系统与测试方法
        3.2.1 实验测试系统构建
        3.2.2 实验测试方法与步骤
    3.3 多级循环加载条件下煤岩力学响应
        3.3.1 多级循环加载煤岩强度分析
        3.3.2 煤岩破裂过程中应力声发射耦合特性
        3.3.3 煤岩破裂声发射的Felicity效应
    3.4 采动煤岩裂隙渗流可视化及演化机制
        3.4.1 采动煤岩裂隙渗流可视化分析
        3.4.2 循环加载条件下煤岩裂隙渗流机制
    3.5 采动煤岩裂隙渗流优势通道IR识别
        3.5.1 煤岩裂隙渗流优势通道IR识别方法
        3.5.2 煤岩裂隙渗流路径和渗流行为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急倾斜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致灾机理
    4.1 概述
    4.2 物理相似模拟实验设计与监测
        4.2.1 开采条件和模型设计
        4.2.2 模型开挖和监测系统
    4.3 急倾斜煤层开采煤岩结构动力失稳特征
        4.3.1 急斜煤层综放采场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4.3.2 煤岩结构动力失稳特征和应力演化规律
        4.3.3 急倾斜夹持岩柱断裂失稳声发射特征
    4.4 急倾斜煤岩动力失稳诱致裂隙场演化机理
        4.4.1 煤岩动力失稳声发射演化特征
        4.4.2 煤岩裂隙场演化的孔壁图像特征
    4.5 急倾斜煤岩裂隙渗流及地下水系统响应机制
        4.5.1 地表裂隙渗流的钻孔电视图像特征
        4.5.2 综放开采地下水流动系统响应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急倾斜采动煤岩应力-裂隙-渗流演化特征
    5.1 概述
    5.2 急倾斜煤岩应力状态椭球体定量表征
        5.2.1 应力状态椭球体模型
        5.2.2 不等压应力状态方程
        5.2.3 应力状态椭球体扁率
        5.2.4 原岩应力场演化特征
    5.3 急倾斜采动煤岩裂隙全景孔壁图像特征
        5.3.1 裂隙全景孔壁图像几何参数识别
        5.3.2 地表裂隙与工作面空间层位关系
    5.4 急倾斜含水地质体瞬变电磁物理探测结果
        5.4.1 瞬变电磁法探测原理和探区确定
        5.4.2 急倾斜煤层开采富水区分布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急倾斜煤层综放开采动力灾害防治工程实践
    6.1 概述
    6.2 急倾斜煤层综放开采煤岩动力灾害现场特征
        6.2.1 急倾斜煤岩动力灾害现场特征
        6.2.2 急倾斜煤层采空区“三带”演化特征
    6.3 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演化模型建立与分析
        6.3.1 煤岩应力-裂隙-渗流的马尔可夫过程
        6.3.2 急倾斜煤岩动力灾害预测及防治方法
    6.4 急倾斜煤层开采动力灾害防治及效果评价
        6.4.1 急倾斜煤层开采防灾减灾工程实践
        6.4.2 急倾斜煤岩动力灾害防治效果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专利情况
    攻读博士期间负责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及荣誉

(9)急倾斜厚煤层水平分层大段高顶煤弱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急倾斜煤层放顶煤开采研究现状
        1.2.2 急倾斜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煤岩结构的研究
        1.2.3 综放面顶煤冒放性的研究
        1.2.4 坚硬顶煤弱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技术路线
2 急倾斜煤层物理力学特征实验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煤层的物性特征
    2.3 煤块强度极限测定
        2.3.1 煤体裂隙网络结构特征
        2.3.2 煤块极限强度测定
        2.3.3 煤体弱化的三轴变形机制分析
    2.4 碱沟B_(1+2)煤层分类
        2.4.1 B_(1+2)煤层结构分类
        2.4.2 B_(1+2)煤层冒放特征
        2.4.3 顶煤冒放性分类
    2.5 本章小结
3 急斜厚煤层水平分层大段高综放开采围岩运动规律
    3.1 急倾斜厚煤层大段高综放面围岩应力分布数值模拟
    3.2 岩层移动规律的物理相似模拟实验
        3.2.1 物理模拟试验方案
        3.2.2 覆岩破坏过程描述
        3.2.3 覆岩破坏特征
    3.3 急倾斜煤层矿山压力分布特点
        3.3.1 初次垮落过程矿压特征
        3.3.2 周期性结构垮落矿压特征
        3.3.3 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分布特征
    3.4 顶煤冒放基本规律
        3.4.1 综放面顶煤运动规律
        3.4.2 基于离散元的顶煤流动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急倾斜厚煤层大段高顶煤弱化规律分析
    4.1 注水条件下顶煤破坏裂隙扩展规律
        4.1.1 轴向裂缝扩展
        4.1.2 径向裂缝扩展
    4.2 爆破条件下顶煤弱化规律
        4.2.1 试验方案
        4.2.2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急斜厚煤层大段高顶煤钻注爆系统参数分析
    5.1 大段高顶煤的弱化分析
    5.2 钻注爆一体化大段高顶煤弱化系统的结构设计
    5.3 钻孔爆破及导向原理
    5.4 水压减震爆破原理
    5.5 导向爆破裂缝的扩展
        5.5.1 分区注水孔参数的确定
        5.5.2 分区弱化参数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现场应用与效果评价
    6.1 试验条件
    6.2 实施方案
        6.2.1 注水方式
        6.2.2 主要设备选型
        6.2.3 注水参数确定
    6.3 实施效果
        6.3.1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6.3.2 顶煤破碎效果
        6.3.3 安全效果
        6.3.4 应用效果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期望
    7.1 论文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乌东矿区特厚煤层综放坚硬煤岩控制技术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急倾斜煤层顶板动力灾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关键问题
2 急倾斜特厚煤层概况
    2.1 工程研究条件概述
    2.2 矿井地质条件概况
        2.2.1 井田地质构造动力区域划分
        2.2.2 煤层赋存条件
    2.3 矿井地应力
    2.4 工作面历年开采状况
        2.4.1 高阶段划分、采煤方法
        2.4.2 各分层对应地表垮冒情况
    2.5 顶板失稳灾害发生情况
    2.6 本章小结
3 急倾斜特厚煤层顶板运动规律
    3.1 顶煤力学模型建立
    3.2 顶煤三铰拱结构分析
    3.3 急倾斜特厚煤层顶板垮落结构研究
    3.4 顶板及覆岩运动破坏模式
    3.5 直接顶上覆岩层运动
    3.6 本章小结
4 急倾斜特厚煤层顶板运动规律数值模拟
    4.1 Flac~(3D)简介
    4.2 建立数值模型
        4.2.1 模型构建
        4.2.2 计算参数
    4.3 顶板运移演化规律
        4.3.1 初始地应力
        4.3.2 顶板运移演化规律分析
    4.4 采空区上覆岩层变形演化规律
        4.4.1 +645水平走向推进顶板运移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急倾斜特厚煤层坚硬煤岩体灾害防治工程实践
    5.1 “上-中-下”三位一体爆破处理坚硬顶板
        5.1.1 地面爆破处理顶板
        5.1.2 工艺巷爆破处理顶煤和顶板
        5.1.3 爆破结果
    5.2 注水软化及注水爆破耦合处理顶板
        5.2.1 +620水平45#煤层西翼注水软化处理顶板
        5.2.2 +575水平45#煤层西翼注水爆破耦合处理顶板
    5.3 超前预爆破处理顶板顶煤
        5.3.1 超前预爆破处理顶煤
        5.3.2 切顶孔爆破处理顶板
        5.3.3 钻孔窥视监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大洪沟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放顶煤参数研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近直立特厚煤层群保护层开采卸压防冲方法研究[D]. 周鑫鑫. 华北科技学院, 2021
  • [2]均压通风技术在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工作面的研究与应用[D]. 丁文龙.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3]急倾斜煤层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D]. 杨小朋.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1)
  • [4]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夹持型冲击失稳机理研究[D]. 王正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5]乌鲁木齐矿区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J]. 陈建强,闫瑞兵,刘昆轮. 煤炭科学技术, 2018(10)
  • [6]乌东矿急斜煤层综放开采工艺优化研究[D]. 胡耀率.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7]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顶板灾害监测技术研究[D]. 温红东.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8]采动煤岩应力—裂隙—渗流耦合机理研究及应用[D]. 孙欢.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9]急倾斜厚煤层水平分层大段高顶煤弱化技术研究[D]. 卢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5)
  • [10]乌东矿区特厚煤层综放坚硬煤岩控制技术与应用[D]. 邰江涛.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3)

标签:;  ;  

大红沟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放顶煤参数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