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检疫保障葡萄产业健康发展

严格检疫保障葡萄产业健康发展

一、严格检疫确保葡萄产业健康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慕榕[1](2021)在《烟台市莱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如何切实解决好“三农”这一突出困难问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新的时代“三农”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坚实的遵循。近年来,我国提高了农业的农产物质原料科学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制造能力,加强了我国农业生产基础配套农业设施的基础建设,从而彻底夯实了我国农业生产基础,确保了整个国家基本粮食安全和大宗特色农产品的基本有效供应;以深入推进我国农产品质量体制改革,以提升科技成果,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地投入深化推进新时期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结构改革,实施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管理制度,推进了农村土地的确权和土地颁证,完善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和产权制度,培育了新型的现代农业主体生产和劳务经营活动主体,增强了新型农业主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生机活力,提供了坚强的农业制度基础保障;加快转变新型农业主体成长发展模式扎实加快推动我国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要求扎实地做好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加快构筑健康生态环境建设,构筑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特殊农情的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为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推动实现特色乡村经济振兴,提供有效的制度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最初到今已全面颁布实行。各地方政府部门加强了执法监督和专项综合整治,查处一大批典型案例,推动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稳步向好。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短板,与当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对人民群众的期望之间尚有较大差距,基层党委政府要以“三农”服务工作为抓手,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为核心,全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地实行,就需要自觉服从于新形势、新要求,针对这些变化新的问题,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食品监管,加大食品违法行政执纪力度,不断提升新时代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切实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利益提供更有力的保证,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农产品贸易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全球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经不仅是关系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关系着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受到了各国各级政府的密切关注。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健康以及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乡村振兴等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构建一个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理论上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关于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教训,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有助于不断完善和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制度;有利于逐渐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的可追溯性管理,完善对农产品的全方位质量安全控制;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刘新元[2](2021)在《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纽带。创建森林城市,能形成良好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为人民添加生态福祉;为地方发展提供大量机遇和挑战,促进社会劳动力的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森林城市的创建将提升中方县的森林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内涵,推进中方县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升综合效益,实现乡村振兴。研究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能为发展重点决策提供支撑,为中方县森林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为推动中方县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新方向,为未来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同时希望能给其他创森城市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从解决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梳理了森林城市的建设发展历程,对森林城市有了完整的认知。阐释了森林城市的相关概念,在森林文化学、森林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湖南省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规划研究。以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为主要标准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构建判断矩阵、求取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的整体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论述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计算,得到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数为66.605 3分,27项指标中有17项指标属于“良好”范畴,中方县森林城市在综合评价等级中处于“良好”的等级。意味着中方县森林质量较高,生态系统维持较好,森林文化价值效益良好,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整体建设条件较好,但同时还存在文化科普场所少、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够、绿化水平有待提高、休闲旅游场所较少、森林投入管理监测力度不足等问题。各项权重按照从大到小排列为:文化科普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标识建设>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休闲游憩绿地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公众态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义务植树>营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其他绿地>村庄绿化>树种配置>城镇绿化覆盖率>森林保护>林产基地>科普活动>生态监测>科学规划>生境保育与森林经营>古树名木>森林认证>生态服务>组织领导>保障措施。(2)针对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结果与城市森林发展现状,提出了“生态中方”的理念,综合推进森林健康、经济与文化建设。以中方县城区城市森林建设为中心,以道路林网和水系林网建设为主轴,以刺葡萄和油茶产业建设为动力,以森林旅游和森林文化建设为牵引,以百村千点森林体系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山水林城,生态中方”的总目标,构建“一核一屏、二网二产、百村千点”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3)根据中方县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对文化科普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标识建设、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休闲游憩绿地建设、公园绿地面积、生态休闲旅游、树种配置、义务植树等指标内容进行重点专项规划。全面提升中方县的环境质量、经济水平和城市影响力。为中方县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也希望能给其他创森城市提供借鉴和帮助。

吴强[3](2020)在《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国奶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乳品生产国。近年来,涉及乳品质量安全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乳品质量安全隐患普遍存在,乳品质量目标与产能目标冲突,乳品质量提升与奶业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质量控制水平与成本不协调、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是关键。国内外理论与实践表明,实施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是改善乳品质量、协调质量与产能目标,促进奶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依据供应链管理、认知行为、协同学、外部性及信息不对称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协同度、Logit-ISM、结构方程、演化博弈、委托代理和模拟仿真等模型方法,从概念界定、现状描述、协同度测算、影响因素确定、形成机制剖析、实现机制解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由奶牛养殖场户(简称奶农,全文同)、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组成的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供应链环境下影响乳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有投入品来源(采购)、检疫检验、环境维护、设施配置、生产档案和员工培训等6方面。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包括:含义是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间在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配合得当、协同一致,共同维护乳品质量、提高乳品供应链竞争力;模式包括横向层面协同和纵向层面协同;目标由状态目标和结果目标两部分构成,结果目标是状态目标的外在表现,状态目标是结果目标的内在基础;标志是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间质量控制行为配合得当,乳品质量指标得到有效保障;决策参量有质量预防水平、质量检验水平、质量成本分摊、质量收益分配和质量缺陷惩罚等,各决策参量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关联,共同影响乳品质量水平和供应链整体收益。利用来自全国10省份590家奶农、224家乳品加工企业和750家超市的问卷调查数据,首先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描述性分析了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质量协同控制的认知、行为及其协同状况,然后利用复合协同度模型测算了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三方对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的重要性认知处于良好协同状态,对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的认知处于低度协同状态;三方在投入品来源(采购)、检疫检验和环境维护等3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处于良好协同状态,但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协同状况欠佳,在设施配置和档案管理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协同状况较差。总体来看,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有序度要高于养殖和销售环节,各环节间的协调性、配合性和同步性还较差,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处于初级协同阶段。基于590家奶农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ISM模型实证分析了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递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文化程度、养殖规模、原奶质量标准认知、饲料质量标准认知、饲养环境标准认知、稳定销售渠道、提升原奶价格、风险分摊、信息共享、信任程度和政府鼓励支持对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有显着影响。其中,政府鼓励支持、原奶质量标准认知、饲料质量标准认知、饲养环境标准认知是表层直接因素,稳定销售渠道、提升原奶价格是中层间接因素,受访者文化程度、养殖规模、风险分摊、信息共享、信任程度是深层根源因素。基于750家超市的问卷调查数据,依据“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合作伙伴关系—中间合力—协同意愿”的分析思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中间合力和合作伙伴关系对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有着不同程度的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经营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外部推力,然后依次是合作伙伴关系和内部动力。结合乳品供应链的结构特征和运行规律,从动力因素、促进因素、保障因素、传导过程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剖析了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得出结论: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提升质量、规避风险、增加收益是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动力因素,通过质量信息流和行为信息流的传导作用,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个体素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息共享、相互信任是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促进因素,发挥加快质量协同控制进程的作用;政府监管、第三方检测、内部监管、市场秩序是保障因素,具有引领质量协同控制轨迹的作用。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视角,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和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印证了乳品供应链中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演进过程、稳定策略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低收益率与高溢出率均会导致市场失灵。当奶农采取高级预防策略和乳品加工企业采取高级检验策略收益率较低时,(基本预防,基本检验)将是双方质量控制博弈的稳定策略,此时,政府应给予采取高级控制策略方足够的补贴,以激励双方实施质量协同控制;当奶农采取高级预防策略或乳品加工企业采取高级检验策略收益率提高,但溢出率较高时,另一方将采取“搭便车”行为,则(高级预防,基本检验)或(基本预防,高级检验)将是双方质量控制博弈的稳定策略,此时,政府应该加大处罚力度,迫使“搭便车”行为者进行质量协同控制;政府补贴对奶农的效用更为明显,政府惩罚具有“正强化”和“负强化”双重作用。综合运用最优化原理、博弈论、委托代理模型和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印证了信息对称、单边信息不对称和双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乳品供应链中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的最优质量控制策略,以及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质量预防水平隐匿时,乳品加工企业将采取“质量预防不足”策略;当质量检验水平隐匿时,超市将实施“质量检验过度”策略;当质量预防水平和质量检验水平均隐匿时,乳品加工企业的“质量预防不足”与超市的“质量检验过度”同时存在;合理的供应链利益分配合同设计,可促使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实施质量协同控制。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4个方面:一是提高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改善质量控制行为;二是健全运行机制,促进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三是增强乳品加工企业的综合能力,强化内部监管与服务能力;四是营造良好协同环境条件,提升质量协同控制水平。

陈嘉惠[4](2020)在《国内市售乳制品及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乳制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球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对影响乳制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开展相应的风险评估工作,可为食品相关监管部门提供科学的预警信息,从而预防乳制品和水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本论文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定量风险评估和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等方法,对国内市售液态乳中致病性微生物和化学危害因素进行了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乳制品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可定性预测中国市售乳制品的安全性。同时,针对上海等地区市售动物源性水产品(以下简称水产品)面临的质量安全问题,采用风险评估方法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水产品中化学污染物及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风险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使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时空扫描等方法分析了中国长三角地区兽药残留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国内市售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及预警首先,对液态乳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温度和时间对液态乳供应链环节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生长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市售液态乳中这两种菌污染的定量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在未热处理途径和热处理途径中,不同p H液态乳(6.4-6.8)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终平均污染浓度较高,大于105 CFU/m L的概率均在3.9%以上,对人体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影响;不同p H液态乳中大肠杆菌的最终平均污染浓度超过106 CFU/m L的概率均为0.1%,所造成的健康风险较低。此外,还构建了生牛乳中牛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显示,生牛乳携带牛结核杆菌的平均概率为4.75×10-4,人均消费1kg生牛乳,携带牛结核杆菌的平均概率为0.016,存在一定健康风险。在评估了液态乳中致病性微生物的风险之后,进一步分析了供应链中可能导致液态乳化学危害事件发生的因素,并构建了液态乳化学危害事件的故障树。结果显示,影响液态乳中化学危害事件的关键因素有生产企业反馈机制不完善、政府部门忽视或者没有良好的监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未进行抽检。此外,还分析了液态乳供应链中化学危害因素脆弱性的差异,结果显示,三组人群(消费者、生产企业和食品监管部门)都认为液态乳供应链容易受到化学危害因素的影响。针对乳制品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采用2014-2017年中国乳制品抽检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乳制品安全定性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使用集成算法Adaboost构建的模型效果优于其他算法,模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62.50%、91.67%和72.22%,表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用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定性预测;基于该预测模型,我们还构建了在线预测系统,用户可通过http://www.biotechshu.com:8080/Mpredict访问该系统。2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统计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居民水产品的膳食摄入情况,采用膳食暴露评估方法对水产品中的镉、铅、汞、孔雀石绿、硝基呋喃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2-4岁男性儿童和4-7岁女性儿童由于食用水产品摄入的镉、汞和铅的平均暴露量均高于其他年龄组。所有年龄组居民每日因食用鱼类摄入的孔雀石绿的含量在安全范围内(暴露边界值大于10000),因食用鱼类摄入的硝基呋喃具有一定的健康风险(硝基呋喃代谢物的暴露边界值小于10000)。根据文献调查的副溶血性弧菌在水产品中的污染情况,评估了东部沿海地区居民生食水产品可能引发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风险,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居民因生食水产品而患病的概率为8.34×10-7,风险较低。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方法分别对2017-2019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长三角城市群)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的超标率和检出率的时空分布情况、聚类情况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7-2019年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的总体超标率和检出率呈现空间随机性分布,热点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水产品中兽药检出和超标情况存在聚集性。

林惠娇[5](2018)在《进境苹果检疫性病原真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境苹果检疫性病原真菌引起的苹果病害多具有危害严重、难以防控的特点,通过水果贸易进行异地及跨国传播的风险极大。中国是世界苹果生产大国,一旦这些检疫性病原真菌传入我国,在我国苹果产区扩散、定殖的可能性很大,将对我国苹果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所以必须加大口岸检疫力度,严防该类病菌的传入。发展灵敏、准确且高通量的检测技术是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确保货物快速通关的重要保障。在进境苹果检疫性病害中,苹果牛眼果腐病因近年被我国检疫部门多次截获而得到高度关注。目前,国内对该病的介绍较为零散,更缺乏针对该病四种病原菌所在的明孢盘菌属(Neofabraea)的系统研究。明孢盘菌属中有很多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但由于该属真菌差异不显着且又不稳定的形态鉴别特征造成多个种曾被反复修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混乱。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多种分子技术已应用于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和快速检测研究。本研究旨在根据进境苹果病原真菌的检疫形势,结合口岸一线检疫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发适用于苹果进境口岸检疫的快速检测技术。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孢盘菌属DNA条形码的初步筛选对明孢盘菌属的β-tubulin、EF-1α、GPDH、GS、ITS、LSU和SSU等7个DNA条形码备选基因序列进行了筛选,通过扩增效率、测序成功率和物种区分能力的综合考量,初步确定EF-1α基因作为该属真菌DNA条形码的潜力。Barcoding Gap分析显示EF-1α基因比β-tubulin具有更明显的种间和种内遗传变异间隔区。针对EF-1α基因片段设计了一对通用引物(NS1/NS4),有效地解决了其扩增效率低的难题。(2)构建重要苹果检疫性病原真菌EF-1α基因重组质粒对9种重要苹果检疫性病原真菌,即苹果牛眼果腐病菌4个种(Neofabraea malicorticis、N.perennans、N.kienholzii、N.vagabunda)、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stevensii)、苹果球壳孢腐烂病菌(Sphaeropsis pyriputrescens)、苹果边腐病菌(Phialophora malorum)、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的EF-1α基因编码区的部分序列(约500 bp)进行克隆,分别将扩增到的目标菌株EF-1α基因片段插入pGEM-T载体中,构建pGE-Nm、pGE-Np、pGE-Nv、pGE-Nk、pGE-Mf、pGE-Bs、pGE-Sp、pGE-Pm、pGE-Vi 9种重组阳性质粒,作为基于EF-1α基因构建的分子检测技术的阳性标准物。(3)构建苹果牛眼果腐病菌基于锁式探针的滚环扩增检测技术选取苹果牛眼果腐病菌(N.malicorticis、N.perennans、N.kienholzii、N.vagabunda)的EF-1α基因作为检测靶标,根据滚环扩增(RCA)引物及锁式探针(PLP)的设计原则设计了一对通用引物(RCAf/RCAr)和4条具有种特异性的锁式探针(PLP-Nm、PLP-Np、PLP-Nk、PLP-Nv),建立应用RCA快速检测苹果牛眼果腐病菌的方法。(4)构建苹果牛眼果腐病菌基于TaqMAN探针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在EF-1α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苹果牛眼果腐病菌(N.malicorticis、N.perennans、N.kienholzii、N.vagabunda)特异位点的分析,根据荧光PCR引物及探针的设计原理设计了一对通用引物(Neo F/Neo R)和4条特异性Taqman探针(MAL-P、PER-P、KIE-P、VAG-P),建立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同时检测苹果牛眼果腐病菌4个种的方法。(5)构建重要苹果检疫性病原真菌的可视芯片检测技术根据9种重要苹果检疫性病原真菌(Neofabraea malicorticis、N.perennans、N.kienholzii、N.vagabunda、Monilinia fructicola、Botryosphaeria stevensii、Sphaeropsis pyriputrescens、Phialophora malorum、Venturia inaequalis)及其近缘种的EF-1α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扩增单链靶标的通用引物(Apl F/Apl R)和9条特异性芯片检测探针(Nm-P、Np-P、Nk-P、Nv-P、Mf-P、Bs-P、Sp-P、Pm-P、Vi-P),构建起进境苹果检疫性病原真菌可视芯片检测技术体系。本研究从多方面构建针对多种重要苹果检疫性病原真菌的分子检测技术,充分发挥各种检测技术的优势,为进境苹果的病原真菌检疫提供了更多的检测手段,对防止苹果检疫性病原真菌的传入、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安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为进口水果的快速通关奠定了技术基础。

刘婷[6](2016)在《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美国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提出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问题。美国法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规定与欧盟法的规定有显着不同,这些差异已经突破国内法的层面,上升并演变为国际法问题。因此,本文对美国倡导的自愿标识制度和欧盟倡导的强制标识制度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剖析并进一步揭示出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导致的严重问题。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不仅使得有关转基因食品贸易的国际争端凸显,非关税壁垒增加;还导致地理标志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与判断;更严重影响了经济自由化和贸易的公平性。基于国际贸易中现有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以及对美国转基因食品规制的现状的分析,进而揭示出美国自愿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最后对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进行了深层的总结与剖析。与美国不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建立在欧盟的转基因生物监管框架下,强制标识制度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制度本身特点鲜明。目前,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国际协调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在WTO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诸如同类产品的认定问题、WTO规则与多边环境协议的优先性问题和SPS协议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问题。虽然国际协调乏力,但是多种规则的协同与差异还是为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留有一定的商榷空间。WTO的法律制度为国际贸易中的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无论是限定地理标志,还是基于SPS协议建立一套新的监管评级制度,都是力求通过完善WTO规则来解决问题。2015年TPP协议达成,TPP协议中对于SPS措施的规定,为WTO的SPS协议的完善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从目前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与监管中,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立法和规则并不相同,但总体来说,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他们在转基因食品的监管问题上都持有谨慎态度。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并不完善,转基因食品发展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完善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建立可追溯的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马苏[7](2015)在《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现状及趋势》文中认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涉及全球性公共卫生,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已经成为兽医和人类健康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已陆续建立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系统,其监测数据的运用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改善耐药性状况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并研究了丹麦、美国等发达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方面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2008年~2014年我国动物源沙门氏茼、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与丹麦(DANMAP)、美国(NARMS)监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问题严重,不同动物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同。调查1992株沙门氏菌对9大类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数据显示,猪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鸡源沙门氏菌。猪源沙门氏菌对四环素、磺胺类、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而对头孢噻呋的耐药率最低;鸡源沙门氏菌对多粘菌素E、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氧氟沙星、氟苯尼考最敏感。调查16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8大类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数据显示,猪源、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率最高,对大环内酯类和磺胺类药物次之,对头孢类(头孢西丁、头孢噻呋)和糖肽类(万古霉素)敏感。调查18805株大肠杆菌对9大类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数据显示,猪源、鸡源大肠杆菌对磺胺类、四环素类和p-内酰胺类的耐药性最高,其次是氟苯尼考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头孢类和多粘菌素类敏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008年~2013年间,丹麦猪源沙门氏菌、猪鸡源大肠杆菌对四环素、氨苄西林、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逐年上升;2008年~2011年间,美国猪源沙门氏菌耐药率逐年降低,鸡源大肠杆菌耐药率变化不大。我国猪、鸡源大肠杆菌对这些药物的耐药率处于高水平状态,变化不明显。3个国家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耐药率变化趋势相似,但与丹麦和美国相比,我国动物源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为借鉴发达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做法和经验,本文选取了丹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其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虽然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控系统在许多国家已经实施,但只有少数国家拥有全国监控网络,能实现定期、及时报告耐药性和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这些国家的监测系统开展工作的范围和规模各不相同。部分在国家层面、部分在地区层面,部分国家实现了跨国合作。大部分国家均监测鸡、猪、牛,美国和丹麦还对火鸡进行监测。多数国家监测的细菌为致病菌和指示菌两大类,包括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等。美国每年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监测抗菌药物的种类,2010年对沙门氏菌监测的抗菌药物包括16种。丹麦监测的抗菌药物共有29种,其中对沙门氏菌监测18种。本研究通过调查比较美国、丹麦等国家和我国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情况和监测体系发现,我国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问题相对严重,尤其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对兽医临床常用的药物如p-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我国的耐药性监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有一定发展,但在监测范围、区域合作、资金投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差距。本文基于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结合国外发展经验,认为需要着重在建立健全耐药性监测法规制度、落实管理和监测职能、优化监测网络、科学制定监测计划、正确运用监测结果和保证工作经费等方面加强工作,提高我国细菌耐药性监测水平,为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促进健康养殖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林哲寅[8](2014)在《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鲍鱼被称作海洋生物中的软黄金,其味鲜美,细嫩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中国鲍鱼养殖、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鲍鱼加工品出口呈现增长之势,但当前由于养殖技术的问题及鲍鱼出口的技术贸易壁垒也制约着中国鲍鱼出口的发展。因此通过研究和探索可以应用在鲍鱼养殖及生产过程中行之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保证鲍鱼质量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鲍鱼主要出口加工方式为速冻加工,为确保速冻鲍鱼产品的质量安全,打破速冻鲍鱼出口的贸易壁垒,本文以中国鲍鱼重要的养殖、加工地区之一的福建省东山县为蓝本,通过考察了解该地区的速冻鲍鱼从养殖到加工的相关情况,并把国际食品行业公认具有先进水平的风险分析、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及良好操作规范(GMP)、卫生操作规程(SSOP)等相关理论有机结合,应用到速冻鲍鱼从养殖到工厂化速冻加工的过程当中,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作为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通过参照良好农业规范(GAP)等的有关原理建立起一套适合于鲍鱼的养殖的良好养殖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养殖HACCP计划,有效控制由于养殖环境、养殖用药等所带来的危害,为速冻鲍鱼加工提供合格可靠的原料;在捕捞后的加工过程中有效运行GMP及SSOP体系的有关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实施HACCP计划的生产加工模式,有效控制病原性微生物以及加工环境的污染等给速冻鲍鱼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从而确保出口速冻鲍鱼的产品质量,实现速冻鲍鱼“从原料到餐桌”的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的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为验证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实施成效,通过对福建省东山县的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以来,养殖的原料鲍鱼的质量情况、速冻鲍鱼生产车间和食品接触面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及成品速冻鲍鱼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企业的鲍鱼原料符合出口要求,速冻鲍鱼的生产车间卫生得到良好的控制,速冻鲍鱼成品质量安全可靠,验证了操作性前提方案的有效性。另外,通过官方的或第三方的检查或审核,也验证了所建立的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是科学、有效的。

于海伦[9](2012)在《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文中指出全球一体化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同时为外来物种的入侵、传播和扩散创造了条件。外来物种的入侵在给世界很多国家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新疆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地缘优势在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同时,也带来了生物入侵问题。由于人们对外来有害生物认识的不足,往往会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再加上缺少天敌制约,造成的损失极大。本文研究了国内外重要的林果外来有害生物,结合新疆地域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以新疆地缘条件为出发点,综合考虑新疆生态环境特点、新疆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特点、新疆社会以及人文发展等特点,从大量信息中提炼出新疆特色林果业重大外来有害生物初步评估名单,该名单包括虫害、病害和有害杂草,考虑到了各种有害生物对新疆特色林果产业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并针对每一有害生物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疆特色林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2)8种有害生物中梨火疫病Erwinia amylovora (Burrill) Winslow et al.对新疆的风险最大,苹果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和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也达到了2.3分以上,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和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达到2.2分以上,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苹楔天牛Saperda candida Fabriciu在2.1分以上,8种有害生物对新疆的风险程度都属于高度风险。(3)本研究提出的2种外来有害杂草:刺萼龙葵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均已经有报道在新疆发现,并且刺萼龙葵已经在新疆建立了种群。根据已有报道加拿大一枝黄花对浙江某镇橘园造成绝收的危害,本研究在此将外来有害杂草考虑进对新疆特色林果业危害较大的物种之中,做到风险分析的完整。

孙波[10](2012)在《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重要的水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水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立现代化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渔业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也是积极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确保水产品稳定、持续、安全供给,提高农渔民收入的现实需要;是提高我国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外向型农渔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科学开发用渔业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工具,对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明确了政府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供给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动机;通过系统管理论、组织理论、二元制结构理论等为建立区域化综合性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论文系统回顾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历史趋势,对近年来发生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事件进行了案例分析;比较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经验,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行系统分析。论文将研究重点定位于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公共产品存在问题的经济分析上,探讨了政府的监管责任。指出包括水产食品在内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大程度是由于社会分配不公、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不足、社会二元制结构导致了食品市场“劣质驱逐良质”现象的存在。提出加强对水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安全风险控制和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论文提出应建立有效整合水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全部要素与利益相关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管理新模式。主要路径有:建立管理统一、分工负责、运转协调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建立食品安全科技支持体系;完善我国水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监管组织有效性,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和自律能力。结合我国现阶段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际,论文提出了建立区域化的综合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想。主要思路包括:建立综合高效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包括组建综合性管理机构、建立政策法规控制体系、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宣传培训体系;优化以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为主要流程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防护体系、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体系、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控制体系;强化化学投入品控制、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两大关键环节。

二、严格检疫确保葡萄产业健康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格检疫确保葡萄产业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烟台市莱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
        二 国外研究
        三 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 农产品
        二 无公害农产品
        三 绿色农产品
        四 有机农产品
        五 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二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莱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调研与分析
    第一节 莱山区农业概况
    第二节 莱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概况
        一 莱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情况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
        二 莱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情况
        三 莱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情况
        四 莱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情况
        五 莱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情况
    第三节 莱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调研情况
    第四节 莱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例分析
        一 违法使用禁用农药案件
        二 没有按照规定向调入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备案
        三 肥料产品的有效成分或含量与登记批准的内容不一致
第四章 莱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
        (一) 标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较差,管理分散
        (二) 标准体系不健全,水平偏低且时效性差
        (三) 标准的实用性比较差
    二 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合理
        (一) 部门间的协调性差,行业参与不够
        (二) 消费者的监督作用不显着
    三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不完善
        (一) 体系不健全
        (二) 检测手段落后,检测方式不合理
        (三) 起不到源头控制的作用
    四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不健全
        (一) 认证体系不健全
        (二) 认证专业技能和人员不足,缺少对于认证成果的权威度
        (三) 普及认证知识程度差
第五章 莱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升策略
    一 发展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二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三 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体系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森林城市相关概念
        2.1.1 城市林业
        2.1.2 生态城市
        2.1.3 园林城市
        2.1.4 森林康养
        2.1.5 生物多样性
    2.2 理论基础
        2.2.1 森林文化学
        2.2.2 森林生态学
        2.2.3 生态经济学
3 中方县城市概况
    3.1 城市基本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情况
    3.2 生态环境概况
        3.2.1 环境质量情况
        3.2.2 自然资源情况
    3.3 森林资源现状
        3.3.1 林地资源
        3.3.2 野生动植物资源
4 中方县创建森林城市评价分析
    4.1 评定指标体系
    4.2 灰色关联分析指标权重
        4.2.1 层次分析法构建权重矩阵
        4.2.2 灰色关联改良计算权重
    4.3 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4.3.1 评价等级标准确定
        4.3.2 模糊关系矩阵建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情况分析
        4.4.2 指标情况分析
5 中方县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目标
        5.2.1 总体目标
        5.2.2 分期目标
    5.3 规划布局
6 重点工程专项规划
    6.1 城市森林网络工程
        6.1.1 绿色廊道
        6.1.2 绿色城镇
        6.1.3 美丽乡村
        6.1.4 郊野公园
        6.1.5 绿色屏障
    6.2 城市森林健康工程
        6.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6.2.2 树种配置
        6.2.3 森林保护
    6.3 城市林业经济工程
        6.3.1 生态休闲旅游
        6.3.2 林产基地
        6.3.3 森林认证
    6.4 城市生态文化工程
        6.4.1 文化科普场所
        6.4.2 生态标识
        6.4.3 生态文化宣传
        6.4.4 义务植树
        6.4.5 科普教育活动
    6.5 城市森林管理工程
        6.5.1 支撑体系
        6.5.2 保障措施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指标重要性评判专家咨询表
附录B 中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打分表
附录C 湖南省中方县森林城市主要动植物
致谢

(3)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2 关于食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3 关于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4 关于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2.1 乳品与乳品供应链
        2.1.1 乳品的概念与内涵
        2.1.2 乳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2.1.3 乳品供应链的结构与特征
    2.2 供应链环境下乳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2.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
        2.3.1 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
        2.3.2 质量协同控制的内涵
        2.3.3 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与标志
        2.3.4 质量协同控制的模式与内容
    2.4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决策框架
        2.4.1 质量预防水平
        2.4.2 质量检验水平
        2.4.3 质量成本分摊
        2.4.4 质量收益分配
        2.4.5 质量缺陷惩罚
    2.5 本章小结
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认知、行为与协同度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情况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样本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
    3.2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认知与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3.2.1 质量协同控制认知状况描述性分析
        3.2.2 质量协同控制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3.3 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协同度的测算
        3.3.1 模型构建、序参量选取及数据整理
        3.3.2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 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2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4.1.3 估计结果与讨论
    4.2 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2.2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4.2.3 模型估计与检验
        4.2.4 估计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机制分析
    5.1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条件与机制框架
        5.1.1 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条件
        5.1.2 质量协同控制的机制框架
    5.2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主导机制
        5.2.1 动力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2.2 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传导过程
        5.2.3 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路径
    5.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辅助机制
        5.3.1 促进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3.2 保障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乳品供应链中养殖与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问题描述与博弈主体策略
        6.1.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经济逻辑
        6.1.3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的基本假设
    6.2 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6.2.1 演化博弈收益矩阵
        6.2.2 复制动态方程与均衡点
        6.2.3 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6.2.4 演化稳定策略形成机理分析
    6.3 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1 补贴机制下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2 惩罚机制下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4 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乳品供应链中加工与销售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分析
    7.1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7.2 信息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7.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7.3.1 乳品加工企业的质量预防水平隐匿
        7.3.2 超市的质量检验水平隐匿
        7.3.3 质量预防水平和质量检验水平均隐匿
        7.3.4 基于内部惩罚和内外部损失分摊契约的比较分析
    7.4 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7.5 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促进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
    8.1 提高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改善质量协同控制行为
    8.2 健全运行机制,促进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
    8.3 增强综合能力,强化内部监管与服务能力
    8.4 营造良好协同环境条件,提升质量协同控制水平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国内市售乳制品及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概述
        1.1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1.2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危害因素
        1.3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常见风险分析方法
    2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监测
        2.1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2.2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污染物
        2.3 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常见风险分析方法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市售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及预警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
        1.2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液态乳中致病性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2.2 液态乳中化学危害事件的风险分析
        2.3 基于机器学习的乳制品安全预警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
        1.2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部沿海地区水产品中化学污染物及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
        2.2 长三角地区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的风险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
致谢

(5)进境苹果检疫性病原真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苹果产业和进口贸易概况
        1.1.1 我国苹果产业概况
        1.1.2 中国苹果进口贸易概况
        1.1.3 我国口岸进境苹果的检疫概况
        1.1.4 进境苹果检疫性病原真菌的检疫重要性
    1.2 植物病原真菌分子检测技术概述
        1.2.1 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其衍生技术
        1.2.2 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
        1.2.3 核酸恒温扩增技术
        1.2.4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
    1.3 重要苹果检疫性病原真菌及其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1.3.1 苹果牛眼果腐病
        1.3.2 水果褐腐病
        1.3.3 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
        1.3.4 苹果球壳孢腐烂病
        1.3.5 苹果黑星病
        1.3.6 苹果边腐病
    1.4 明孢盘菌属真菌分类研究
        1.4.1 明孢盘菌属的建立及学名的更替
        1.4.2 明孢盘菌属近年新发现和修订的种
        1.4.3 明孢盘菌属传统形态分类难题
        1.4.4 明孢盘菌属分子分类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明孢盘菌属DNA条形码检测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供试菌株
        2.2.3 主要试剂
        2.2.4 试剂的配制
    2.3 技术路线
    2.4 方法
        2.4.1 菌株的培养
        2.4.2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2.4.3 PCR扩增和测序
        2.4.3.1 引物
        2.4.3.2 反应体系及条件
        2.4.3.3 扩增与测序成功率
        2.4.4 明孢盘菌属DNA条形码备选序列分析
        2.4.4.1 序列比对和分析
        2.4.4.2 BarcodingGap检验
        2.4.4.3 构建分子系统树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序列的获取难易程度评价
        2.5.2 BarcodingGap检验
        2.5.3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苹果牛眼果腐病菌滚环扩增检测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主要仪器设备
        3.2.2 供试菌株
        3.2.3 主要试剂
        3.2.4 培养基的配制
    3.3 技术路线
    3.4 方法
        3.4.1 供试菌株的培养
        3.4.2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3.4.3 检测靶标基因的扩增
        3.4.3.1 引物
        3.4.3.2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3.4.4 阳性标准DNA的获得
        3.4.4.1 PCR产物纯化
        3.4.4.2 PCR回收产物与pGM-T克隆载体连接
        3.4.4.3 连接产物转化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
        3.4.4.4 转化子的筛选
        3.4.4.5 将鉴定正确的阳性克隆进行DNA测序
        3.4.5 特异性锁式探针及其扩增引物的设计
        3.4.6 锁式探针的连接环化
        3.4.7 线性模板和探针的酶切消化
        3.4.8 滚环扩增反应
        3.4.8.1 特异性验证
        3.4.8.2 灵敏度验证
    3.5 结果与分析
        3.5.1 锁式探针及其扩增引物的设计
        3.5.2 PLP-RCA特异性检测
        3.5.3 PLP-RCA灵敏度检测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苹果牛眼果腐病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主要仪器设备
        4.2.2 供试菌株和质粒
        4.2.2.1 供试菌株
        4.2.2.2 供试质粒
        4.2.3 主要试剂
    4.3 技术路线
    4.4 方法
        4.4.1 供试菌株的培养
        4.4.2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4.4.3 实时荧光PCR检测
        4.4.3.1 引物和探针
        4.4.3.2 反应体系及条件
        4.4.3.3 探针的特异性测试
        4.4.3.4 探针的灵敏度测试
        4.4.3.5 混合探针用于口岸样品分离物的检测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4.5.2 探针的特异性验证
        4.5.3 单重探针的灵敏度测试
        4.5.4 混合探针的灵敏度测试
        4.5.5 混合探针用于口岸样品分离物的检测
    4.6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苹果检疫性病原真菌可视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主要仪器设备
        5.2.2 供试菌株
        5.2.3 主要试剂
    5.3 技术路线
    5.4 方法
        5.4.1 供试菌株的培养
        5.4.2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5.4.3 阳性重组质粒的构建
        5.4.4 可视芯片检测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5.4.5 单链检测靶标的PCR扩增及标记
        5.4.6 可视化检测芯片构建
        5.4.6.1 APL可视芯片的制备
        5.4.6.2 芯片检测
        5.4.6.3 结果判读
        5.4.7 APL可视芯片的检测性能分析
        5.4.7.1 APL可视芯片的特异性验证
        5.4.7.2 APL可视芯片的灵敏度分析
        5.4.7.3 APL可视芯片的多重检测及灵敏度分析
        5.4.7.4 APL可视芯片稳定性测试
    5.5 结果与分析
        5.5.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5.5.2 APL可视芯片的特异性验证
        5.5.3 APL可视芯片的灵敏度分析
        5.5.4 APL可视芯片的多重检测研究
        5.5.5 APL可视芯片稳定性测试
    5.6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论与讨论
    6.1 全文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本研究构建的阳性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6)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与专有名词对照表
导论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影响与成因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影响:争端与壁垒
        一、国际贸易争端凸显
        二、非关税壁垒的增加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成因
        一、农业贸易政策的分歧
        二、对待转基因食品的立场分歧
        三、复杂的农产品贸易关系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的国内法标识:自愿与强制
        一、自愿标识制度
        二、强制标识制度
        三、制度差异协调乏力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国际协调——WTO规则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协同与差异
    第一节 WTO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之同类产品认定
        二、问题解决的障碍之WTO与 MEA的优先适用
        三、SPS协议的适用
    第二节 《生物安全议定书》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性——《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范围
        二、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第三节 多种国际规则的协同与差异
        一、《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差异点
        二、《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相同点
        三、《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优先性
        四、多种规则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第三章 自愿标识的倡导—美国的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制
    第一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演进:从过程到产品
        一、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早期:EPA主导下的基于过程的监管
        二、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中期:OSTP下基于产品的监管
        三、美国对转基因食品规制的近期:FDA的主要权责
    第二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从自愿标识到强制标识
        一、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与自愿标识制度的特点剖析
        三、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综合评述
    第三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律
        一、侵权保障
        二、联邦法制
第四章 强制标识的代表—欧盟的层级监管与政治考量
    第一节 欧盟对于GMO的安全立法框架
        一、初期监管
        二、中期监管
        三、公约义务
    第二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分析
        一、欧盟的转基因食品管制的理论基础
        二、强制标识制度与1829/2003 条例
        三、强制标识制度与1830/2003 条例
    第三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特点评析
        一、标识的性质
        二、标识的特点
        三、链条式监管
    第四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层级监管的政治考量
        一、层级监管
        二、政治考量
第五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WTO框架下的可行性方案探讨
    第一节 地理标志的限定
        一、地理标志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
        二、地理标志与转基因食品
        三、地理标志的限定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SPS协议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
        一、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概述
        二、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的目标和标准
        三、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TPP协议带来的新思考
        一、TPP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文本解读
        二、TPP的 SPS措施与欧盟转基因案
        三、TPP对 SPS协议的发展是否适用于转基因食品?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问题解决与中国路径
    第一节 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立法与问题
        一、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关于GMO的立法框架
        三、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四、我国GMO立法与标识制度的特点与缺憾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一、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及标识管制严格
        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管制差异明显
        三、三种模式与中国选择
    第三节 中国路径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完善的基本思路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完善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法律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背景
        1.1.2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1.1.3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现状
        1.1.4 我国兽用抗菌药物发展现状
        1.1.5 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生产情况
        1.1.6 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经营情况
        1.1.7 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1.2 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选题意义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分析
    2.1 我国人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
        2.1.1 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协助组(CHINET)
        2.1.2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
        2.1.3 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
    2.2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现状
        2.2.1 组织机构
        2.2.2 监测和检测机构
        2.2.3 耐药性监测计划
        2.2.4 监测的细菌和药物类型
        2.2.5 工作流程
    2.3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管理相关规定
        2.3.1 法律依据
        2.3.2 标准和技术规范
        2.3.3 农业部令及公告
    2.4 2008~2014年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状况分析
        2.4.1 我国动物源沙门氏菌耐药状况分析
        2.4.2 我国动物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状况分析
        2.4.3 我国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状况分析
        2.4.4 2014年不同细菌多重耐药状况分析
    2.5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2.5.1 监测管理职责不明确
        2.5.2 缺乏相关法规制度
        2.5.3 兽用抗菌药物管理不严格
        2.5.4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不全面
        2.5.5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运用不够
        2.5.6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经费不足
    2.6 小结
第三章 国外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现状分析
    3.1 丹麦
        3.1.1 丹麦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国家系统
        3.1.2 耐药性监测的细菌及动物
        3.1.3 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
    3.2 美国
        3.2.1 国家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系统
        3.2.2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2.3 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
    3.3 韩国
        3.3.1 韩国国家抗菌药物耐药性计划
        3.3.2 韩国国家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
        3.3.3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4 澳大利亚
        3.4.1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4.2. 成立耐药性管理委员会
        3.4.3 澳大利亚农药与兽药管理局耐药性的管理
        3.4.4 其他细菌耐药性监测相关机构和系统
    3.5 加拿大
        3.5.1 加拿大抗菌药物细菌耐药性整合监测计划(CIPARS)
        3.5.2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5.3 成立细菌耐药性管理委员会
    3.6 英国
        3.6.1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6.2 细菌耐药性监测状况
    3.7 德国
        3.7.1 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
        3.7.2 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BfR)
    3.8 日本
        3.8.1 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控系统的建立背景及目标
        3.8.2 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控系统的职责框架
    3.9 其他国家情况
    3.10 欧盟耐药性管理及监测状况
        3.10.1 细菌耐药性管理机构
        3.10.2 细菌耐药性管理工作组
        3.10.3 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
        3.10.4 欧洲反抗生素耐药性行动计划
    3.11 国际组织针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管理相关工作
    3.12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细菌耐药性监测比较分析
    4.1 管理机构及监测体系比较
    4.2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与丹麦和美国的比较
        4.2.1 2012年丹麦监测数据和我国的比较
        4.2.2 2010年美国监测数据与我国的比较
        4.2.3 2008-2013年丹麦和美国部分监测数据与我国的比较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趋势及建议
    5.1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优化建议
        5.1.1 建立健全耐药性监测法规制度
        5.1.2 落实管理和监测职能
        5.1.3 成立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专家委员会
        5.1.4 建立全国耐药性监测网络
        5.1.5 科学制定监测计划
        5.1.6 正确运用监测结果
        5.1.7 保证工作经费
    5.2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发展趋势
        5.2.1 开展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5.2.2 开展细菌耐药性风险评估
        5.2.3 实施耐药性管理战略规划
        5.2.4 建立国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菌种库
        5.2.5 统筹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5.3 其他强化措施
        5.3.1 提高监测检验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5.3.2 规范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的生产经营
        5.3.3 规范我国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5.3.4 强化耐药性宣传教育工作
        5.3.5 加大新型兽药研发力度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6.1 结论
    6.2 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 速冻鲍鱼安全生产控制技术概述
        2.1 速冻鲍鱼安全生产控制技术
        2.2 相关安全生产控制理论
    3 国内外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3.1 国外安全生产技术现状
    4 国内安全生产技术现状
        4.1 国内水产养殖安全生产技术现状
        4.2 国内加工水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现状
    5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5.1 研究目标、内容
        5.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5.3、技术路线
第二章 福建省东山县鲍鱼养殖及速冻加工现状分析
    1 福建省东山县自然条件分析
        1.1 福建省东山县空气质量分析
        1.2 福建省东山县海水水质分析
        1.3 福建省东山县气候条件条件分析
    2 福建省东山县社会环境分析
        2.1 福建省东山县鲍鱼养殖情况分析
        2.2 福建省东山县水产品加工情况概述
    3 福建省东山县速冻鲍鱼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1 出口速冻鲍鱼养殖及加工过程风险分析
        1.1 风险评估
        1.2 风险管理措施
    2 鲍鱼养殖安全生产关键控制技术
        2.1 鲍鱼养殖概述
        2.2 鲍鱼养殖良好操作规范
        2.3 鲍鱼养殖HACCP体系建立与实施
    3 速冻鲍鱼生产加工过程安全生产控制技术
        3.1 速冻鲍鱼生产良好操作规范
        3.2 速冻鲍鱼加工卫生操作规范
        3.3、速冻鲍鱼HACCP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第四章 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效果分析
    1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概述
    2 公司的主要做法
        2.1 科学决策,全盘布局
        2.2 严把鲍鱼原料养殖关
        2.3 严把速冻鲍鱼生产关
    3 速冻鲍鱼安全生产技术的验证
        3.1 对养殖鲍鱼成品的验证
        3.2 车间卫生环境验证
    4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安全生产技术获得的效益
附件1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出口鲍鱼自检自控方案
附件2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许可证
附件3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出口备案证书
附件4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场检验检疫备案证书
附件5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HACCP验证证书
附件6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附件7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附件8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附件9 福建东亚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参考文献
致谢

(9)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背景介绍
    1.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及发展现状
    1.3 新疆林果业发展现状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特色林果业外来有害生物初评
第3章 新疆特色林果业重大外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风险管理
    4.1 对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TSIMURA的风险管理建议
    4.2 对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的风险管理建议
    4.3 对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的风险管理建议
    4.4 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风险管理建议
    4.5 对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FITCH)的风险管理建议
    4.6 对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的风险管理建议
    4.7 对苹楔天牛SAPERDA CANDIDA FABRICIU的风险管理建议
    4.8 对梨火疫病ERWINIA AMYLOVORA的风险管理建议
    4.9 其他相关风险管理建议
第5章 总结
    5.1 本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学术构想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1.6 国内外研究动态
    1.7 关键术语诠释
2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思考
    2.1 公共管理理论
    2.2 公共选择理论
    2.3 区域经济理论
    2.4 系统管理理论
    2.5 组织理论
    2.6 二元制结构理论
    2.7 市场制度的激励及失灵理论
    2.8 水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2.9 小结
3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分析
    3.1 基于产业链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3.2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3.3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演化趋势
    3.4 小结
4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4.1 概述
    4.2 美国
    4.3 欧盟
    4.4 日本
    4.5 韩国
    4.6 加拿大
    4.7 小结
5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5.1 发展历史
    5.2 公共监管体系
    5.3 生产控制体系
    5.4 小结
6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与解决途径
    6.1 水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事件案例分析
    6.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6.3 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
7 建立综合高效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7.1 建立综合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7.2 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体系
    7.3 推进水产养殖基地标准化体系
    7.4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宣传培训体系
8 优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
    8.1 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控制体系
    8.2 质量安全防护体系
    8.3 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体系
    8.4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控制体系
9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
    9.1 重点管控环节之一——化学投入品控制
    9.2 重点管控环节之二——质量安全追溯控制
10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0.1 研究结论
    10.2 论文创新点
    10.3 不足之处与今后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国内外主要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机构网站一览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严格检疫确保葡萄产业健康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烟台市莱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提升研究[D]. 慕榕. 烟台大学, 2021(11)
  • [2]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D]. 刘新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吴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4]国内市售乳制品及上海等地市售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D]. 陈嘉惠. 上海大学, 2020(02)
  • [5]进境苹果检疫性病原真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 林惠娇.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D]. 刘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现状及趋势[D]. 马苏.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5)
  • [8]出口速冻鲍鱼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林哲寅.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9]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D]. 于海伦.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5)
  • [10]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 孙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严格检疫保障葡萄产业健康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