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一、夏日最后一朵玫瑰(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斌[1](2022)在《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文中研究指明一我总想起玫瑰。那些在显微镜下浅紫和绯红的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如此瑰丽,宛若玫瑰花朵上那一抹令人眩晕的浅蓝和艳红。是的,除了玫瑰,没有什么比这些显色的细菌更像玫瑰。在一次讲座上,我从新冠病毒开始,向医生们说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说起鼠疫耶尔森菌、结核分枝杆菌和当下种种令人难以应对的耐药菌。当那些掌声和人影在我身边消逝,当所有的灯盏在我头顶渐次熄灭后,

周晓琴[2](2021)在《《有花为伴》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有花为伴》原文作者是澳大利亚作家Annabelle Hickson,这是一本关于现代插花、生活美学的英文图书。本报告作者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将原英语文本翻译成汉语,旨在将海外插花文化艺术介绍到中国,从而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其汉语版《有花为伴》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20年11月出版发行。本报告在《有花为伴》汉译的基础上,讨论和分析本文作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实现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包括译前、译中和译后工作,从而将翻译学理论成功运用到英汉翻译实践中去。具体来讲,分析在翻译实践中如何通过修辞手法的使用、汉语四字格词语的运用和词类转换来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如何通过异化、归化策略和套译法来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如何通过语气转换、变词成句和句子重组来实现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随着译本已经出版数月,证明此次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是一次成功的实践。通过实践,本报告作者意识到了翻译理论对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性,学习到了译文出版需要达到的标准,并认识到了译者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责任所在。

丁明秀[3](2020)在《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文中提出本文以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在全面搜集散落于东北各大报纸副刊与杂志中的有关沦陷区儿童文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解读,力图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类型、主题、艺术表现及儿童文学作家、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对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纵向上,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放置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横向上,与同时期其他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进行对比。以期可以在宏观层面了解、把握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揭示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创作者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选择,归纳概括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二是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殖民语境是沦陷时期东北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统治机构、文化政策、教育措施和文学阵地的分析,明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存语境。第三部分划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类型。以报纸《泰东日报》的儿童副刊《儿童专刊》《儿童周刊》《少年》等(1931—1945)、《大同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儿童与学生》等(1933—1942)、《盛京时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周刊》等(1933—1942)、《国际协报》的儿童副刊《儿童》等(1934—1936)及杂志《满洲学童》(1936.10—1945.3)、《新满洲》(1939.1—1945.4)、《新青年》(1935.10—1942.6)、《麒麟》(1941.6—1945.1)等作为切入口,梳理、评析东北沦陷时期的童谣、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剧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面貌。第四部分考察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通过对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杨慈灯,郑毓钧、未名等有影响的作家及站在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创作情况的考察,致力于展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同时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由此引起的作品主题转型,并阐释其中的文化意义。第五部分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多样主题与艺术特色。在殖民统治之下,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出反抗、潜隐反抗与迎合三种倾向,每种主题倾向中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三种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互相渗透和流变的特征。第六部分是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通过对东北沦陷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呈现的特征分析,勾勒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东北沦陷区这个特殊时空使得儿童文学既遭到殖民统治的束缚,也使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文化殖民主义的二律悖反性使得东北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刘丁嘉[4](2020)在《价值判断:历史对象还是结构主义 ——以尼尔森“51首学校歌曲”为例》文中提出音乐史学作为一门涵盖艺术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范畴的交叉学科,其本身的复杂属性决定了它选择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音乐史不只是作曲家和作品的历史,音乐史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只是依据作品的艺术性,更是作品的艺术性是否与给定时代的历史属性相契合,找到作品的艺术性与历史性这两种矛盾属性的内在联系与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规律是音乐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尼尔森是跨越19-20世纪丹麦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身为作曲家,尼尔森以六部交响曲而闻名,这六部交响曲为20世纪交响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丹麦,他因创作了大量高知名度的歌曲而倍受推崇,其中以“51首学校歌曲”最为着名,这些歌曲在重新定义丹麦民族歌曲传统和凝聚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发展到今天,依然占据着被誉为“丹麦爱国歌曲宝库”的中心位置。从结构主义的标准来看“51首学校歌曲”的音乐形态呈现出一种朴素的风格,然而这种歌曲创作风格却贯穿了尼尔森这位以现代派技法享誉世界的20世纪作曲家的一生,并且在丹麦社会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音乐史研究问题设想与个案举证,主要阐述音乐史研究面临的困境、解决矛盾的努力方向和举证案例的相关概述;第二部分是对“51首学校歌曲”的艺术性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包括歌词文本内容和音乐形态分析;第三部分揭示“51首学校歌曲”的历史性,从社会环境、历史缘由等角度探究“51首学校歌曲”产生高社会功效的原因;第四章是根据研究结果对“51首学校歌曲”进行历史价值判断。根据尼尔森“51首学校歌曲”明显的艺术性与历史性矛盾,本文将其作为个案进行举证说明,通过对歌曲本体和社会历史环境等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揭示其产生于历史而又反作用于历史,与历史互相影响的内在规律,为国内音乐史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叶霖[5](2020)在《小提琴炫技乐曲的演奏 ——以恩斯特《夏日最后一朵玫瑰变奏曲》为例》文中提出对于小提琴这个乐器而言,炫技乐曲对其地位以及演奏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很多人对其有着一种偏见,对于其音乐上的匮乏或因为苦于找不到办法很好的去演奏。并且笔者多年的学习发现对于练琴方法,很多人只是会使用其中的一种而很少去变通。还有一部分人由于长时间机械的练琴而导致了受伤。本文从人体肌肉学浅显的探讨与练琴顺序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证明新的练习顺序对于炫技作品的重要性。由于笔者自小就处在专业音乐学院的系统学习,所以很清楚基本功的练习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基本功的练习如果做到位,在乐曲练习过程中可以减去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而炫技乐曲由于其难度上的高深性与复杂性,很多技巧于平常的基本功练习中并不会练习到,所以本论文也将给想要演奏好炫技作品的小提琴学习者一个基本功练习的建议。练习乐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呈现给观众演奏,那么笔者试图在本文中从新的角度去看待练习的方法:由观众角度思考,讨论如何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论证小提琴演奏炫技乐曲的同时如何保持观众的注意力。由于我们的最终受众为台下的听众,所以练习时从听众角度思考会得到不一样的练习成果。最后则用恩斯特《夏日最后一朵玫瑰》来细致探讨一下在练习中如何去试图寻找新演奏法与新指法,与如何避免“钻牛角尖”的思维带来的不便。

付秀莹[6](2020)在《他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不愿意回忆往事。比起往事,如果一定要,我更愿意谈论现在。现在,我的生活似乎不算太坏。至少表面上如此。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活能够经得起深究,或者追问。那谁说过,难得糊涂。不是吗?上篇一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喝酒这件事的呢?好像是,来北京之后。帝都太大了,大到

刘秀珍[7](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廖婕[8](2019)在《以“玫瑰花”为题材的艺术歌曲演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取三首以"玫瑰花"为题材的艺术歌曲进行研究,旨在对它们进行研究分析和比较,充分理解同一题材作品在声乐演唱中的不同表现,从而提高演唱水平,并为学习演唱这三首歌曲的演唱者和声乐学习者提供文献参考资料。本文对歌曲创作的背景、框架结构、演唱方法、情感表达及舞台表演风格上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其异同和特点,三首歌曲都选用玫瑰花来表情达意,曲式短小精炼,但在其表现内容上大有不同,因此在演唱中应该区分感情层次和音色,结合舞台表现,以不同的歌曲表达来呈现这三首歌曲。

高鲜花[9](2019)在《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文中指出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继尤金·奥尼尔之后与阿瑟·米勒、爱德华·阿尔比齐名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在世界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更是世界舞台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63年英若诚翻译的威廉斯独幕剧《没有讲出来的话》拉开了中国接受、演出、改编威廉斯戏剧的大幕。威廉斯剧作数量庞大,本论文主要以他几部长剧——《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为基础研究文本,对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舞台搬演/改编、影响等接受和影响状况进行系统考察。威廉斯戏剧创作极具自传性。在剧作中,他为自己同性恋身份而焦虑、为不断患病而厌烦、为创作力下滑而担忧。当他对青春易逝感到恐慌、对死亡倍加恐惧时,他选择了逃离和漂泊,并且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停留地——中国,希冀能够缓解他的各种焦虑,而此种种都成为他“本色”创作的基本内容。为了完整地体现他的本色,他在创作过程中设置了潜台人物、借鉴了古希腊戏剧结构、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并辅之以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元素,营造出一个个颇具象征性的艺术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界集中译介了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三部作品。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翻译界对威廉斯剧作的译介离不开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的合力“监管”。从文本内部来看,由于戏剧具有二重性——文学性和表演性,所以中国译家们在译介这三大代表作时主要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偏重文学性,为中国读者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化”译本。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威廉斯剧作的搬演与改编演出异彩纷呈,尤其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成为近几年来经典的翻译剧演出。而由《欲望号街车》改编的形体剧《纸牌夜布鲁斯》可以说是集合中西戏剧表演特性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剧已经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誉。如果说在中国的译介和演出是对威廉斯剧作接受的话,那么,在接受之后威廉斯剧作对中国戏剧与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有力的影响。中国剧作家秉承他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精神,协同调动灯光、舞美、音乐/音响等多种手段、设置叙述人、运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回忆剧,出现了像赵耀民《良辰美景》这样颇具《玻璃动物园》风骨的佳作。而在海峡对岸,将门之子白先勇不仅在人生历程方面与威廉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的小说创作也深得威廉斯“真传”:运用象征和心理回忆等手法关注同性恋者的喜怒哀乐、对人性暴力进行赤裸裸地揭露和严厉批判、感慨青春易逝、凭吊美人迟暮,这些共同点显示出白先勇是国内受威廉斯影响最深的文学家。

任健[10](2019)在《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文中指出花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意象类型。而蔷薇,又是这一意象类型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意象。本文即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蔷薇题材文学作品入手,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蔷薇意象书写,兼略论与蔷薇有关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论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论述了蔷薇的名实、植物资源与园艺栽培等问题,第二章至第五章属于对蔷薇题材文学与意象作品的研究,第六章则属于与蔷薇有关的古代文化生活研究。蔷薇之名的出现不应早于东晋,而“墙蘼”这个名称最早也不是专指蔷薇。中国古代对“蔷薇”、“玫瑰”、“月季”有较为明显的区分,这样就限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蔷薇在古代的分类标准有颜色、形状、地域等;其分布范围非常广,南可到两广、台湾,东可至吴浙、福建,西可抵四川、陕西,北可达北京、沈阳。蔷薇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南朝齐梁时期,其实用价值则有药用、食用、制香等多种。无论从作品数量、质量还是从文体分布、名家创作等角度来看,蔷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较为重要的花卉植物意象。从历史发展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蔷薇题材文学的萌芽与出现期,唐宋为其发展与繁荣期,元明清则是其继承与新变期。中国古代对于蔷薇形象之关注重点,经历了从“枝叶”到“色彩”再到“气味”的发展过程。此外,蔷薇的“习性美”一直受到文人关注,这主要指其“易栽种”、“性喜水”、“逢春开”的植物习性。蔷薇作为一种观赏花卉,其形态往往被比喻为美人,这是其神韵美的体现。而日、月、风、雨对蔷薇审美也有不同的影响。蔷薇意象所包含的情感意蕴比较复杂。首先,蔷薇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古人在观赏时便会产生携手同赏的欢乐或独自观赏的孤寂。蔷薇花落往往意味着春天逝去,所以会使诗人产生伤春伤时之感,这种感觉也表现为思妇闺怨之情。蔷薇花落还意味着花朵生命的终结与美好事物的消逝,因此蔷薇还可用来抒发物是人非之感。蔷薇生长在野外时不易被人赏识,故而蔷薇也可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同时也可表现淡泊隐逸的情怀。红、紫蔷薇象征荣华富贵,黄蔷薇则象征纯洁高尚的人格。蔷薇有刺,可以钩住衣服,表达别情离情;也可指外表华丽实则暗藏杀机的小人。蔷薇常易经受风雨的洗礼、波浪的摧折,诗人常以之自比抒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总之,蔷薇意象的情感意蕴有两面性、复杂性的特点。第五章选取四个专题深度分析蔷薇题材及意象的文学作品或意象。白居易的咏蔷薇诗,其艺术风格包括注重色彩感、描写人格化以及对比的连用,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使蔷薇这一花卉植物再一次进入文学家们的创作视野,开拓了咏蔷薇诗的新的发展。蔷薇题材赋体文学在整个文学史上也许并没有突出的地位,但还有它的文学价值。它填补了咏物赋没有咏蔷薇这一题材的空白,从表现手法与描写内容层面与咏蔷薇诗歌相比有了新变,体现出作者对蔷薇的赞美及美好人格的追求。“蔷薇洞”、“蔷薇架”是两个特殊的意象。“蔷薇洞”之典故的要素共有四个:谢安、东山、携妓、游宴。因此文学作品中用到“蔷薇洞”这一典故时,想要传达的信息、表达的思想也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不能实现政治抱负的无奈及对谢安的仰慕、渴望归隐山林的出世之心、对携妓传说的戏用、对游宴之乐的表达。“蔷薇架”在古典戏曲、小说中往往有“藏身”、“偷窥”、“私会”等作用,从而推动情节发展。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蔷薇意象主要在《笑林广记》、《池北偶谈》、《庸盦笔记》中各有一处,或生动有趣,或富有文化价值。蔷薇与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首先,中国古代园艺中的蔷薇景观主要有蔷薇架、蔷薇屏等形式。其次,古代物质文化生活中,蔷薇在食用、药用上有较大价值,其独特的物候意义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蔷薇叶还在养蚕活动中扮演角色,而花市中蔷薇也是重要的花卉产品,价格不菲。最后,蔷薇水与中国古代香文化有关,蔷薇水的范围小于蔷薇露,蔷薇水的制法主要有“采露法”、“蒸馏法”,与人们日常的盥洗活动密不可分。

二、夏日最后一朵玫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夏日最后一朵玫瑰(论文提纲范文)

(1)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论文提纲范文)

(2)《有花为伴》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2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1.1 Communication with the Editor
        2.1.2 Source Text Analysis
        2.1.3 Reading of Parallel Text
    2.2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2.3 Tools and Resources Used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translatology
    3.1 Eco-translatology
        3.1.1 The Concept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Eco-translatology
        3.1.2 The Application and Guiding Role of Eco-translatolog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3.2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Linguistic Dimension
        3.2.1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3.2.2 Application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Idioms
        3.2.3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es
    3.3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ultural Dimension
        3.3.1 Foreignization
        3.3.2 Domestication
        3.3.3 Structure-borrowing
    3.4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3.4.1 Change of Linguistic Tone
        3.4.2 Turning Phrases into Clauses
        3.4.3 Restructuring
Chapter Four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Assessment
    4.1 Entrusting Party’s Assessment
    4.2 Supervisor and Peer’s Assessment
    4.3 Self-assessment and Reflection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cknowledg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A: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of A Tree in the House
Appendix B: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he Author's Recent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Involved

(3)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理由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理由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文学史研究
        (二)关于东北儿童文学研究
        (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四)关于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溯源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倡导
        (二)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二、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
        (一)东北新文学运动
        (二)20年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态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
    一、严苛的统治机构
    二、极端的文化政策
    三、奴化的教育措施
    四、飘摇的文学阵地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类型
    一、童谣、儿歌与儿童诗
        (一)童谣
        (二)儿歌
        (三)儿童诗
    二、童话
        (一)童话与教育
        (二)“纯童心文学”与讽刺控诉
        (三)借鉴中改写
        (四)翻译童话的殖民想象
    三、儿童小说
        (一)现实主义的儿童短篇小说
        (二)描画“世界”的长篇儿童小说
    四、儿童剧
        (一)报刊中的儿童剧
        (二)广播中的儿童剧
第四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作家研究
    一、突出的作家——杨慈灯
        (一)异化形象书写现实人生
        (二)利用幻想增强作品趣味
        (三)揭露儿童精神受到摧残
    二、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三、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
        (一)殖民地生存境遇的书写
        (二)失去家园者的无限悲凉
        (三)麻木到觉醒的转变历程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一、深重的苦难
        (一)生活的困苦
        (二)精神的创伤
        (三)生命的消亡
    二、激烈的抗争
        (一)反抗者的旗帜
        (二)抗争中的和声
        (三)黑暗里的低吟
    三、满洲的颂歌
        (一)悬赏征文
        (二)献纳文体
    四、艺术特色
        (一)东北方言俗语的运用
        (二)隐喻反讽的运用
第六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批评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成果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内容
        (一)关注读者与呼唤作品
        (二)童话创作的理论建树
        (三)童话的整体、个案批评
    三、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
结语
    一、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
    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4)价值判断:历史对象还是结构主义 ——以尼尔森“51首学校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路线及方法
第一章 音乐史研究问题设想与个案举证
    第一节 艺术与历史的调解
        一、矛盾存在
        二、“结构性历史”的提出
    第二节 尼尔森与“51首学校歌曲”概述
        一、尼尔森生平
        二、“51首学校歌曲”的创作目的和社会影响
        (一)为公共演唱而作
        (二)丹麦“爱国歌曲宝库中闪耀的宝石”
第二章 “51首学校歌曲”的艺术性体现:突出的歌词内容和朴素的音乐风格
    第一节 “51首学校歌曲”文本内容特色
        一、文本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一)议论方式:阐述人生哲思探讨生命意义
        (二)记叙方式:描绘丹麦图景凝结爱国精神
        (三)抒情方式:表达生活热情彰显积极态度
        二、文本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一)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二)衬托、渲染、卒章显志等写作技巧
    第二节 “51首学校歌曲”的音乐形态分析
        一、传统的一部曲式结构
        二、朴素的和声进行
        三、自然简朴的旋律特征
        (一)一字对一音
        (二)以级进和跳进为主的旋律音程
        四、单声织体与多声织体并用
        (一)单声织体
        (二)主调织体
        五、与旋律合为四部和声形式的伴奏
第三章 “51首学校歌曲”的历史性体现:高社会功效原因探究
    第一节 作曲家名人效应的加持
        一、尼尔森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一)初露头角时期:受到肯定
        (二)风格形成时期:极富争议
        (三)大获成功之后:备受瞩目
        二、尼尔森声乐作品风靡丹麦
        (一)所创歌曲流行程度高
        (二)创作体裁涵盖范围广
    第二节 从接受角度看“51首学校歌曲”
        一、受众方面:对“51首学校歌曲”期待视域的构成
        (一)欧洲民族乐派运动的持续
        (二)格伦特维人民民主思想的连续作用
        (三)战后丹麦民族主义共识构建的需要
        二、作品方面:满足受众的期待心理
        (一)歌词内容反映丹麦社会整体价值观
        (二)音乐意在升华歌词精神内涵
        (三)创作风格契合丹麦民俗音乐传统
第四章 “51首学校歌曲”历史价值判断
    第一节 “51首学校歌曲”作为音乐历史的事实
    第二节 “51首学校歌曲”的价值判断
        一、历史的对象:因“结构”作用而生
        二、历史的前提:作用于“结构”而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51首学校歌曲”歌词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小提琴炫技乐曲的演奏 ——以恩斯特《夏日最后一朵玫瑰变奏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绪论
一、炫技乐曲的产生及定义
    (一) 炫技乐曲对小提琴整个乐器的发展起到的作用
    (二) 炫技乐曲的产生背景与主要表现形式(曲式)
    (三) 有关炫技乐曲的舆论争论
    (四) 炫技乐曲的练习对每个演奏者的重要性
二、如何有步骤的练习炫技乐曲
    (一) 提前做一些技巧练习上的准备
    (二) 练习中要注意音乐的三要素并思考其优先级
    (三) 炫技乐曲的音乐该如何与炫技共存,如何去获得观众的肯定
三、细致讨论恩斯特《夏日最后一朵玫瑰》中的技术难点
    (一) 引子与主题
    (二) 快速双音困难片段该如何解决
    (三) 隐藏在快读换弦琶音中的主旋律
    (四) 左手拨弦片段的练习方法与小技巧
    (五) 如何发出明亮快速且稳定的双泛音
结论
注释和参考文献
后记

(6)他乡(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一
    二
    三
    四
        彼此
    五
    六
    七
    八
        跌宕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下篇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谁起了反叛之心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三十三
        断章,或者浮云
        三十四
        亲爱的某

(7)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以“玫瑰花”为题材的艺术歌曲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首歌曲的创作综述
    (一)《玫瑰三愿》创作背景
    (二)《野玫瑰》创作背景
    (三)《夏天最后一朵玫瑰》创作背景
二、三首歌曲框架结构的对比分析
    (一)《玫瑰三愿》的框架结构分析
    (二)《野玫瑰》的框架结构分析
    (三)《夏天最后一朵玫瑰》的框架结构分析
    (四)对比分析结果
三、三首歌曲演唱方法的对比分析
    (一)《玫瑰三愿》的演唱方法分析
    (二)《野玫瑰》的演唱方法分析
    (三)《夏天最后一朵玫瑰》的演唱方法分析
    (四)对比分析结果
四、三首歌曲在演唱情感表达上的对比分析
    (一)三首歌曲演唱情感表达的共同点
    (二)三首歌曲演唱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三)三首歌曲在舞台表演风格上的对比分析

(9)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三、研究目的
    四、选题意义
    五、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一章 励志与颓废的传奇—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一、田纳西·威廉斯的家世渊源
        二、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与生活轨迹
        (一) 蹒跚登台(1930—1944)
        (二) 炫目表演(1944—1962)
        (三) 暗淡落幕(1963—1969)
        (四) 孤寂谢幕(1970—1983)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本色书写
        一、威廉斯剧作之逐性
        (一) 同性恋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同性恋书写
        (三) 威廉斯同性恋书写之渊源
        二、威廉斯剧作之疾病
        (一) 疾病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疾病书写
        (三) 威廉斯疾病书写之渊源
        三、威廉斯剧作之孤独
        (一) 孤独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孤独书写
        (三) 威廉斯孤独书写之渊源
        四、威廉斯剧作之漂泊
        (一) 漂泊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漂泊书写
        (三) 威廉斯漂泊书写之渊源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一、欧、美文学及泛文学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一) 欧洲的中国形象
        (二) 美国的中国形象
        二、威廉斯剧作之中国形象
        (一) 中国形象的书写
        (二) 中国形象书写之溯源
        (三) 中国形象书写之目的
    第四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艺术贡献
        一、借鉴古希腊戏剧的经典结构
        (一) 高度集中的封闭式结构
        (二) 跌宕有致的开放式结构
        二、借鉴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表现手法
        (一) 高度神似的虚拟动作设定
        (二) 虚拟时空的设置
        三、化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
        (一) 神话故事的有机嵌入
        (二) 历史典故的生动融入
        四、设置“隐而不露”的潜台人物
        (一) 潜台人物掌控出场人物的“现时”命运
        (二) 潜台人物暗示出场人物的将来命运
        五、运用物象丰富的象征手法
        (一) 一花一世界
        (二) 一林一社会
        (三) 一虫一人生
        (四) 一物一世间
        (五) 一色一身份
        (六) 一音一情绪
第二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语境
        一、美国文学的译介之旅
        (一) 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二) 美国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二、丰富多元的翻译与译介理论语境
        (一) 中国本土翻译与译介理论
        (二) 西方翻译与译介理论
        三、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一、大陆译介:“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
        (一) 第一阶段(“十七年”时期) :政治挂帅、一枝独秀
        (二) 第二阶段(1978— ) :聚焦三剧、各抒译见
        二、港、台译介:共谋中抵抗
        (一) 译介背景:不同政治力量在文学中的角逐竞技
        (二) 港、台地区译介概况
        (三) 译介特点:数量少,重视艺术性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威廉斯剧作中译版本比较
        一、“译彩纷呈”的《欲望号街车》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四大译本中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二、译味悠长的《玻璃动物园》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雅俗之别与情感倾向
        (三) 四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三、译见不一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大译本
        (一) 两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两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两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两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第三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第一节 永不停歇的“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搬演与改编演出
        一、《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多姿多彩的大陆演出
        (二) 异彩纷呈的港台演出
        二、“野蛮战胜优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欲望号街车》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生动唯美的舞台呈现
        三、中西合璧的剧坛明珠—北京铁皮屋版《纸牌夜布鲁斯》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中西合璧的舞台呈现
    第二节 脆弱的玻璃动物之旅—《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
        一、《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沉寂—爆发的大陆演出
        (二) 持续—稳步的港、澳、台的演出
        二、“生活总是要继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玻璃动物园》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忠实原剧的舞台呈现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其他剧作在中国的搬演
        一、《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演出概况
        二、《夏与烟》《请爱我一小时》的演出
第四章 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第一节 同宗异支—田纳西·威廉斯及其他剧作家对中国新时期戏剧的整体影响
        一、新现实主义与精神悲剧的内在影响
        (一) 聚焦社会底层生活
        (二) 高扬人道主义大旗
        (三) 挖掘复杂的人性
        (四) 再现残酷、惨烈的现实
        (五) 凸显小人物的精神悲剧
        二、多姿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的影响
        (一) 以外化的方式展现内心
        (二) 借鉴象征手法
        (三) 哀婉浓郁的诗意营造
        (四) “造型戏剧”的中国化实践
    第二节 独怆然而涕下—田纳西·威廉斯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跨越时空的“相遇”
        (一) 身世境遇的暗合
        (二) 姐弟情深的追思
        (三) 爱荷华大学的杰出校友
        (四) 同性恋的性态取向
        (五) 浓厚的明星崇拜情结
        二、追怀幽思—威廉斯及其剧作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 西比尔之哀—对美人迟暮的哀悼
        (二) 阿都尼斯之魅—对同性之爱的赞赏
        (三) 阿瑞斯之怒—对残酷暴力的展示
        (四) 美杜莎之惑—对恶与美的女性的书写
        三、多元归一—威廉斯剧作表现手法对白先勇的影响
        (一) 以心理回忆手法展现百态人生
        (二) 以象征手法展现世态万象
    第三节 哀婉、感伤的记忆—《玻璃动物园》对赵耀民《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代变迁对美好事物的碾压
        (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美好事物渐趋消逝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奋力挽留美好事物
        (三) 此情可待成追忆—对美的怀念与希冀
        (四) 四顾茫茫已惘然—两剧弥漫的悲剧性
        二、乱花渐入迷人眼—《玻璃动物园》表现形式和技巧、手法对《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 两剧“演出说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借鉴关系
        (二) 两剧均设置叙述者
        (三) 心理外化手法的借鉴
        (四) 人物设置方面的影响
        (五) 象征运用的类同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论题研究的意义
    二、本论题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本论题研究的主要任务、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蔷薇的名称、植物资源及园艺栽培
    第一节 蔷薇名实考辨
        一、蔷薇与“墙蘼”辨
        二、蔷薇与“蘠靡”、“蘠蘼”辨
        三、蔷薇的命名及其语义指向
        四、蔷薇之名在古籍中的出现
        五、蔷薇别名举要
    第二节 中国古代蔷薇的分类与分布
        一、蔷薇与玫瑰、月季之关系
        二、蔷薇的分类
        三、蔷薇植物的大致分布
    第三节 蔷薇栽培历史及其实用价值
        一、栽培历史
        二、实用价值
第二章 蔷薇意象与题材的出现与发展
    第一节 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创作的整体概况
        一、作品数量分析
        二、作品文体分布
        三、创作名家名篇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萌芽与出现
        一、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二、文体特点与作家特点
    第三节 唐宋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发展与繁盛
        一、作品数量增加与作家身份的转变
        二、文体形式创新及唱和、组诗的出现
        三、内容的丰富与题材的拓展
        四、表现手法的开拓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继承与新变
        一、在继承前代基础上的新变
        二、文体、题材上的创新
第三章 蔷薇的形象特色及其文学表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蔷薇形象之关注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枝叶美”最先受到关注
        二、唐宋时期:“色”与“香”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形象特色
        三、元明清时期:注重整体的“形色美”
    第二节 蔷薇的“色彩美”
        一、红色蔷薇——鲜艳之美
        二、黄色蔷薇——雅贵之美
        三、白色蔷薇——纯洁之美
        四、蔷薇与绿色——生机之美
    第三节 蔷薇的“气味美”
        一、直接描写蔷薇花香
        二、与其它香物一同出现
        三、描绘蔷薇水、蔷薇露的香
    第四节 蔷薇的“习性美”
        一、易栽种:环境适应性强
        二、性喜水:独特生长环境下的蔷薇之美
        三、逢春开:蔷薇植物的时令美
    第五节 蔷薇的“神韵美”
        一、蔷薇“神韵美”的发现
        二、蔷薇“神韵美”的表达模式
    第六节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蔷薇美
        一、日照蔷薇——生机之美
        二、雨中蔷薇——娇弱之美
        三、月下蔷薇——朦胧之美
第四章 蔷薇意象的情感意蕴及其文学表现
    第一节 携手同赏的欢乐与独赏蔷薇的孤寂
        一、携手同赏的欢乐
        二、独赏蔷薇的孤寂
    第二节 伤春伤时之感与思妇闺怨之情
        一、伤春伤时之感
        二、思妇闺怨之情
    第三节 物是人非的感伤与怀才不遇的幽怨
        一、物是人非的感伤
        二、怀才不遇的幽怨
    第四节 羁旅乡思之意与留别惜别之情
        一、羁旅乡思之意
        二、留别惜别之情
    第五节 富贵荣华的象征与淡泊隐逸的情怀
        一、富贵荣华的象征
        二、淡泊隐逸的情怀
    第六节 自信昂扬的精神与纯洁高尚的美德
        一、自信昂扬的精神
        二、纯洁高尚的美德
第五章 蔷薇题材文学创作中的作家、文体、意象专题讨论
    第一节 论白居易咏蔷薇诗
        一、数量分析
        二、思想内容
        三、艺术风格
        四、典范意义
    第二节 蔷薇题材赋体文学概述
        一、创作概况
        二、创作内容
        三、创作得失
    第三节 特殊的文学意象:“蔷薇洞”与“蔷薇架”
        一、“蔷薇洞”之典故考辨及其文学运用
        二、“蔷薇架”之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第四节 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蔷薇意象
        一、《笑林广记》:蔷薇刺
        二、《池北偶谈》:红蔷薇丛
        三、《庸盦笔记》:蔷薇妖祟
第六章 与蔷薇相关的古代文化生活
    第一节 古代园艺中的蔷薇景观
        一、当户、倚墙
        二、蔷薇架
        三、蔷薇屏
        四、其它
    第二节 物质生活中的蔷薇
        一、蔷薇与饮食
        二、蔷薇与医药
        三、蔷薇之物候意义
        四、蔷薇与花市
    第三节 “蔷薇水”名实与应用
        一、“蔷薇水”名实考
        二、蔷薇水的产地、制法及辨伪
        三、蔷薇水的应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夏日最后一朵玫瑰(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J]. 宋晓斌. 青年文学, 2022(01)
  • [2]《有花为伴》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周晓琴.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D]. 丁明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价值判断:历史对象还是结构主义 ——以尼尔森“51首学校歌曲”为例[D]. 刘丁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小提琴炫技乐曲的演奏 ——以恩斯特《夏日最后一朵玫瑰变奏曲》为例[D]. 叶霖. 中央音乐学院, 2020(01)
  • [6]他乡[J]. 付秀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2)
  • [7]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8]以“玫瑰花”为题材的艺术歌曲演唱研究[J]. 廖婕. 四川戏剧, 2019(08)
  • [9]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D]. 高鲜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D]. 任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