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西部大开发的快车

搭上西部大开发的快车

一、乘上西部开发的快车(论文文献综述)

廖方洁[1](2021)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媒体融合的现状、难题及对策选择》文中提出

金杜娟[2](2021)在《西南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推进研究 ——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日益饱和,推动新型农村建设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应然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农闲时间超过农耕时间,农村社区教育作为提升农民知识技能的休闲文化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在推动新型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贵阳市作为西南地区的通信、贸易和交通枢纽,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步履维艰。本文立足于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对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推进和发展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进行仔细分析,同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并对本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进行阐释。最后,对本研究的创新点进行了概述,以期能为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第二部分在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也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基础理论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终身教育理论、全民教育理论和社区治理理论在内的三大理论基础,以及分析了西南地区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具备的现实基础。第三部分立足于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通过对贵阳市6个乡镇的部分自然村进行实地访谈,深入剖析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所处的境遇,同时并对影响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推进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第四部分是以实地调研分析结果为参照基准,对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推进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主要体现在思想理念陈旧,与时代发展相脱节;市场化程度低,供需错位矛盾突出;教育资源匮乏,缺乏常态化运行保障机制;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落后,专业型人才缺失。第五部分在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调研过程中被访者对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推进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以协同-耦合-转型-创新为基调,主要聚焦在保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理念与时代背景相一致、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系统内部优化整合、加快农村社区教育全面改革的步伐、推进农村社区教育教师培养机制革新等方面。

温笑云[3](2021)在《论阿来小说的“边地”书写》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以来边地小说凭借其别具一格的魅力在中国文学界军突起,范稳的《悲悯大地》《大地雅歌》、董立勃的《白豆》《下野地》、红柯的《乌尔禾》《西去的骑手》以及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优秀的边地小说丰富着中国文坛。阿来也是边地小说作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一员,他穿行于两种介质的文化之间,坚持用汉语来书写自己的故乡嘉绒藏区。嘉绒地处汉藏交界的特殊过渡带,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历史人文都兼具着边地与内陆的双重特征,因此阿来的创作在极具本民族文化自觉的同时还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阿来始终致力于将藏区边地文化推入更为宏大的主流文化场域,让长久以来定居于主流文化圈的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藏地文化的交流之窗;但阿来并未囿于狭窄的民族主义情怀之中,而是在现代文明冲突激荡的大背景下去思考藏民族乃至于人类文明的现实走向。第一章梳理并尝试界定了本中所使用的“边地”意涵,并分析边地小说在新时期兴起的深层原因。同时梳理阿来的文学创作生涯三个阶段,并深挖其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创作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边地”意识。第二章试图探讨阿来对于藏区“史”、“志”的构建。一方面将视野聚焦于阿来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对藏区跟踪式的“断代史”书写脉络;另一方面,分别从阿来建构文学藏地的三重维度、建构文学藏地的情感原因以及建构藏地的“民族志”笔法等方面对其作品进行解读。第三章首先关注到阿来小说中对藏地风物、民俗文化、土司制度、宗教文化四个不同侧面的细致叙写,展现了阿来的独特文化身份。同时探寻作家对于现代文明进入藏区以来的文化多元性的辩证思考,聚焦于现代化进程深入藏区以后藏民们呈现出来的精神异变;同时阿来试图以原始神秘的藏族文化来重构民间精神秘则,期望对遭遇现代文明“践踏”后的藏乡精神世界起到疗愈的作用。第四章旨在探讨阿来的原乡情结,本章将从生态的创伤、人心的救赎以及藏区异域形象的变更三个角度切入,体现出阿来对于现代文明批判以外的乐观,深入把握阿来对于藏民心灵救赎、藏区继承与发展并行的愿景与期盼。

张曼曼[4](2020)在《生态视野下的美国新西部史研究》文中提出西部史研究是美国史研究的重要领域,特纳“边疆假说”的发表是被看作美国西部史研究开创的标志。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史学家对特纳“边疆假说”中边疆的模糊概念、民主来源于森林等观点的质疑,引发了一轮对传统史学的修正运动。经历过大平原沙尘暴、二战、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危机后,在新一代史学家的推动下,美国史学界打破传统西部史学偏重政治史、经济史和地域决定论的传统观点,开拓了环境史、种族史、妇女史,综合史等新角度,在阶级、性别和人地关系等方面不断完善了西部史的研究范畴,形成了时代特色鲜明、更加注重自然的权利以及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新西部史。20世纪60年代早期,新西部史借助新社会史和生态学的发展,为环境史和新西部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方法。新西部史学家强调将西部置于世界的一部分中,从整体性出发纵深理解人与自然之关系,从生态视野的角度出发肯定自然的权利以及自然的非工具性价值。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单一农业种植带来的土地问题催生了道德的农业生态观和可持续的“农业生态”耕作方式。由于财富和空间分配不均导致各利益集团之间对支配自然的权利之争夺,引发了资源保护主义与和自然保护主义之争和环境正义运动等社会活动。生态变迁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保观念,人地关系的变化与美国文化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新西部史学家和环境史学家重视美国西部的重要作用以及生态变迁背后人与生态的共存关系,批判对资本主义文化影响下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生态自然观,呼吁恢复被商品化了的自然所应有的地位,分析由资本主义文化主导的物质主义世界观下,科技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效能是否长久可行。同时将西部看作世界生态进步的实验室,在西部和世界间搭建起生态的关系桥。

杨雍彬[5](2020)在《面向都市圈通勤的市郊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城市已进入都市圈发展阶段。相比于地铁和城际铁路建设,定位于都市圈通勤运输的市郊铁路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与客流定位相匹配的运营组织方法,难以有效地承担起全域通勤功能。结合国内外主要都市圈市郊铁路运营经验,研究与长距离通勤需求相匹配的列车开行方案,作为市郊铁路运输组织优化的核心问题,对于充分发挥其快速通勤作用、构建大城市1小时通勤圈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市郊铁路服务都市圈长距离通勤的定位和客流需求的时空特性,提出应基于公交化运营方式优化列车停站,以满足市郊乘客便捷化、快速化的出行需求。描述了市郊铁路公交化运营的组织形式以及衍生的乘客混合出行方式,针对不同都市圈形态的需求分布,分别建立了适用于单核心城市的分区域停站列车、以及多核心城市的多等级停站列车运营优化方法,完善都市圈市郊铁路运输组织优化理论。具体内容包括:(1)对于乘客高度向心出行的单核心都市圈市郊铁路,首先根据乘客交换情况确定市郊客流区段,并以分区节点作为决策变量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多个线路区域,求解各区域至中心城区的“多对多”运输方案。建立了整数规划模型并设计HGA算法,在S市Q线的案例中取得了8.6%的综合成本节省。进一步分析发现,该优化方法在乘客交换系数较低的线路中优势明显,优化效果受线路、车辆等设备条件的影响较大。当客流强度继续增长时,应对线路进行扩能改造或调整分区方案。(2)随着郊区化进程的推进,都市圈形态向多核心演化,市郊铁路各站客流乘降强度出现分级化。提出基于公交化运营方式开行多种停站等级的市郊列车,为不同强度的客流提供差异化的速度和服务频率。指出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运力资源分配矛盾是运营优化的关键问题,为此建立了列车开行方案双层规划模型,并分别设计PSO-GA和MSA算法求解。通过案例对比,验证了该方案相比三种常见运营方案分别具有1.5%、2.4%和5.6%的综合成本节省。同时证明,使用混合候车模式描述公交化运营方式下的市郊乘客出行行为,对于准确评估乘客出行成本、优化运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图40幅,表14个,参考文献68篇。

王靖[6](2020)在《扶贫APP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贵州省长顺县的调研》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迫在眉睫,关键冲刺期已经到来。党中央从全局全社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互联网+扶贫”的战略思想,致力于探索移动互联网技术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的扶贫新模式。因此,扶贫APP成为其有益的尝试,以其及时性、便捷性的优势而被用于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去,并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作为新兴事物,扶贫APP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扶贫成效。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更好地发展“指尖上的政务”,让扶贫APP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为未来我国移动互联网扶贫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参考,仍然有待继续研究和探索。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测验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扶贫APP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应用的背景、意义入手,综合分析总结扶贫APP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应用的现实基础和整体应用现状。并以贵州长顺县扶贫APP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用为例展开实证研究,从用户群体、实际使用情况和态度评价三个方面探究其具体的应用现状。通过实证研究,本文认为扶贫APP存在与用户群体自身、硬件设施建设和内容功能建设三方面的问题,由此从宏观和微观两大维度提出对策建议。宏观层面要求政府革新开发理念、加强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健全制度以及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微观层面则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注重硬件建设、完善内容功能和加强宣传推广力度。从而更好的发挥扶贫APP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助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岳艳[7](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文中提出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旨在通过中国与其他国家已有的合作平台,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本文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现状做出分析发现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应对挑战,多管齐下推进西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重新规划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方案,实现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拓朴(DORJPUREV BAYARJARGAL)[8](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蒙中经贸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来,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提出至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丝路基金的设立,其影响范围必将越来越大,发挥作用越来越强,国际参与度越来越深。蒙古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领土接壤国家,稳定的政治关系为两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中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往来不断深化。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如何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继续加大与中国的贸易合作规模,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积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成为目前国内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一方面,从理论角度来说,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如何继续深化蒙中两国的贸易合作关系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论文以国际贸易学的角度,基于有关理论,全面系统地研究蒙中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贸易合作,对深化双边贸易合作国别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来说,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蒙中贸易合作问题,不仅有利于加强蒙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蒙中经贸关系,还对维护地区稳定、深化政治互信、深化两国国际认可都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在充分研究蒙古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搜集以往相关文献资料,采用理论分析、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运用相关理论与实证模型,对蒙中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经贸合作往来进行研究,旨在丰富与充实“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经贸往来有关研究。具体来说,本文共包含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述及文献综述部分,包括第一章绪论及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阶段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及本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随后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划定了“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蒙中经贸合作的研究概念及研究范畴,并总结梳理了全文的理论基石——国际分工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及区域合作理论。第二部分为有关历程回顾与现状分析部分,包括第三章蒙古国经济发展历程回顾、第四章“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所取得的进展以及第五章“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经贸合作现状。主要介绍了近年来蒙古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历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蒙中两国现阶段在“五通”方面的最新进展。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包括第第六章蒙古国贸易环境评析与第七章“一带一路”背景下蒙中经贸合作的经济效益分析。主要通过构建蒙古国贸易环境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从规模、便利化、风险、潜力四个维度对蒙古国2013-2018年贸易环境进行评价,并运用逼近理想解法进行得分计算,并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两国经贸合作的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政策建议部分,包括第八章加快推进蒙中经贸合作的政策建议,在第三部分实证结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与经验分析,从积极扩展“一带一路”朋友圈、推动建成“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体、积极顺应新一轮全球工业浪潮、形成全方位互联互通网络、推进协同机制建设、深化智库交流合作等六个方面提出深入推进蒙中经贸合作,释放双边贸易红利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通过现状梳理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使蒙中两国在“五通”方面都去取得了十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贸易畅通方面,体现在边境贸易规模和矿产贸易规模增速迅猛;第二,通过构建蒙古国贸易环境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发现,蒙古国2013-2018年贸易环境总体改善十分明显,21个省区贸易环境指数前三位分别是乌布苏省、中央省和布尔干省,后三位分别是色楞格省、戈壁苏木贝尔省和南戈壁省。第三,借助VAR模型分析蒙中两国2013年以来的有关季度数据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贸易红利”对蒙古国经济水平、就业水平、收入水平均有显着提升,贡献率分别为18.034%、4.828%、3.506%。综上,本文基于相关理论与现有文献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两国经贸合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总结蒙古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两国在“五通”领域取得的成就,在对蒙古国各省贸易发展环境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红利为蒙古国在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增加收入三方面做出贡献,填补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相关领域研究的不足,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及事实依据。

严昊东[9](2020)在《都匀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长效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长效发展机制一直处于探索状态,已有的机制不是保护过度导致经济属性显现不足,就是过度开发导致特色文化破坏与流失。如何在保护中有效发展,在发展中有效保护是建构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落脚点。寻求都匀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的长效机制正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力争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长效机制构建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都匀市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居住在民族特色村寨的百姓还非常多,民族特色村寨作为民族传承发展的现实载体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论文通过对都匀市民族特色村寨利用现状的分析,提出从传承文化内涵与创新特色形态出发,构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的长效机制。本论文梳理了关于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的三个视角相关文献(偏重保护视角、偏重开发视角、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协调发展视角)作为参考机理,以新发展理念为实践引领;以协调发展、产业融合发展为理论支撑和视角点进行系统分析。从定性研判视角设计了长效协调发展机制的评价体系,并以都匀市三个具备权威度与认可度且差异性较大的民族特色村寨为样本点(榔木水寨、格多苗寨、墨冲布依寨),通过对样本村寨进行基本情况解析和发展现状评析,从政府、市场、村民几个角度出发,找出当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本论文通过评价体系指标和当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现状、对不同村寨存在的问题进行比对,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合到问题剖析与发展路径研究当中,提出从传承文化内涵与创新特色形态出发,构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的长效机制。

程道俊[10](2020)在《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研究》文中提出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天然气、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不断开采和利用,数量急剧减少,而且化石能源消耗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极端气候变化。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过程中需更多的能源支持,因此面临着能源紧缺的压力,同时,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是一个重大课题。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新能源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新能源具备同时满足能源需求和减少污染排放的优势,但是,我国新能源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新能源的发展道路,新能源产业属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产业具有国际竞争性、技术发展快速性,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需要选择与其他传统产业不同的发展路径。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是能源高速消耗,加剧了能源消耗与供应之间的矛盾,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国内需从国外进口新能源来满足国内需求,我国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的掣肘。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调整现在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在能源消费中优先使用新能源,并提高新能源利用率。持续有效地推动和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本文的研究背景就是基于国际能源形势与国内经济发展与能源之间的矛盾展开的探讨,在中国能源实现条件和战略机遇下,开展中国新能源产业中的政府治理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在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协同治理、政府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引入相关理论,从理论层面阐述政府治理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明晰了我国政府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在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治理面临着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新能源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新能源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新能源产业缺乏必要的政府保障,新能源企业缺乏产权保障,新能源企业发展缺乏资金保障,新能源企业缺乏高端人才保障。影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存在本位保护主义,地方政府过度干预新能源产业发展,地方保护阻碍全国新能源市场壮大;二是政府缺乏体系化治理,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政府与产业主体缺乏互动联系;三是政府治理效率低下,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高,政府服务性存在一定局限,政府未能准确评价自身工作。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新变化,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担当和责任越发显现,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治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大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等产业政策的实施力度,并保障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不断拓宽政府治理模式,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完善政府角色定位,创新政府治理运行机制;不断改进政府治理结构,协调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职能部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强化政府协同治理,并加强政府对新能源的宣传,从而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良好发展。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是研究视角的创新、理论框架的创新、实践路径的创新。本文是从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考察和论证了政府治理的模式选择、政府的角色定位、政府的职责等问题;政府治理不仅包括政府组织内的治理,也包括政府组织间的治理,不同的治理组合,在新能源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效果。本文的研究视角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丰富了政治制度领域的理论研究,为进一步改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提供了启示和建议。

二、乘上西部开发的快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乘上西部开发的快车(论文提纲范文)

(2)西南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推进研究 ——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社区教育的概念界定和相关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社区
        2.1.2 农村社区
        2.1.3 社区教育
        2.1.4 农村社区教育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终身教育理论
        2.2.2 全民教育理论
        2.2.3 社区治理理论
    2.3 西南地区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的现实基础
        2.3.1 乡村振兴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区经济发展
        2.3.2 农村社区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时代诉求
        2.3.3 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对社区教育具有推动作用
第三章 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调查
        3.1.1 访谈提纲设计
        3.1.2 现状访谈结果统计分析
    3.2 影响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推进的因素
        3.2.1 经济因素
        3.2.2 政治因素
        3.2.3 文化因素
        3.2.4 科技因素
第四章 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思想理念陈旧,与时代发展相脱节
        4.1.1 农村社区居民人口素质普遍有待提高
        4.1.2 农村社区思想观念落后
    4.2 市场化程度低,供需错位矛盾突出
        4.2.1 教育受众面窄,施教针对性弱
        4.2.2 教育形式化与需求实质化相矛盾
    4.3 教育资源匮乏,缺乏常态化运行保障机制
        4.3.1 政府职能不清,农村社区自治能力退化
        4.3.2 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投入过少
    4.4 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落后,专业型人才缺失
        4.4.1 教师权益保障缺位
        4.4.2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第五章 推进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策略
    5.1 协同:保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理念与时代背景相一致
        5.1.1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理念与终身教育背景相适应
        5.1.2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协调
    5.2 耦合: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系统内部优化整合
        5.2.1 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耦合
        5.2.2 农村社区教育质量与效益相结合
    5.3 转型:加快农村社区教育全面改革的步伐
        5.3.1 淡化行政色彩,增强农村社区自治能力
        5.3.2 政策驱动与市场导向相联结,构建农村社区多元筹资体系
    5.4 创新:推动农村社区教育教师培养机制革新
        5.4.1 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机制,对接产业结构
        5.4.2 定准重点培养对象,制定配套的教师激励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开展现状”的调查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论阿来小说的“边地”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 目前国内研究现状
    三 本文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文学中的“边地”与阿来的边地书写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中的“边地”
    第二节 阿来文学中的“边地”意识
第二章 藏地风流:恢弘史志建构
    第一节 现代“进入”史的完整叙述
    第二节 “民族志”构建的多重解读
第三章 神性返魅:藏乡文化书写
    第一节 族群记忆:文化身份的双重表达
    第二节 祛魅:现代文明的理性审思
    第三节 返魅:民间精神秘则的重构
第四章 家园守望:原乡情感言说
    第一节 从和谐到创伤的乡土生态纪实
    第二节 从背离到归来的乡情人心审问
    第三节 从荒凉到风情的异域形象查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生态视野下的美国新西部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资料综述与研究现状
    三 创新之处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新西部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新西部史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 生态视野下新西部史的研究领域
    第三节 新旧西部史学之对比
第二章 新西部史中生态自然观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 新西部史的生态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 对西部自然之态度的变化
        二 进步时期的保护主义之争
        三 环境正义
        四 环境意识的大觉醒
    第二节 新西部史研究中的天人关系考察
    第三节 道德的农业生态观
第三章 生态视野下新西部史的研究特点
    第一节 强调自然的权利和价值
    第二节 文化适应于环境
    第三节 对科技的怀疑态度
第四章 :新西部史研究的当代转向
    第一节 新西部史研究的生态转向
    第二节 新西部史研究的全球转向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面向都市圈通勤的市郊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市郊铁路运营组织模式
        1.2.2 市郊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1.2.3 既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市郊通勤需求和供给特征分析
    2.1 都市圈市郊铁路运营定位
    2.2 市郊通勤客流需求分析
        2.2.1 通勤需求分布特征
        2.2.2 通勤出行时间特征
        2.2.3 通勤出行空间特征
    2.3 市郊铁路运营特性分析
        2.3.1 市郊铁路运营服务要求
        2.3.2 市郊铁路公交化运营方式
        2.3.3 市郊铁路停站优化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分区域市郊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3.1 分区域运输问题背景
    3.2 分区域运营建模基础
        3.2.1 研究假设
        3.2.2 模型描述
        3.2.3 线路通过能力分析
    3.3 分区运营停站模型构建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4 HGA算法设计
        3.4.1 算法分析
        3.4.2 HGA算法步骤
    3.5 案例分析
        3.5.1 基础资料准备
        3.5.2 求解结果分析
        3.5.3 灵敏度分析
        3.5.4 线路扩能建议
    3.6 本章小结
4 多等级市郊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4.1 多等级运输问题背景
    4.2 多等级列车建模基础
        4.2.1 研究假设
        4.2.2 模型描述
        4.2.3 线路通过能力分析
    4.3 列车停站双层规划模型构建
        4.3.1 双层规划介绍
        4.3.2 上层规划模型
        4.3.3 下层规划模型
    4.4 嵌套算法设计
        4.4.1 PSO-GA主算法
        4.4.2 MSA配流算法
    4.5 案例分析
        4.5.1 基础资料准备
        4.5.2 求解结果分析
        4.5.3 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和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PSO-GA算法 MATLAB 程序代码(部分)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扶贫APP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贵州省长顺县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精准扶贫
        2.1.1 精准扶贫的提出过程
        2.1.2 精准扶贫的概念及内容
        2.1.3 精准扶贫工作的意义
    2.2 扶贫APP
        2.2.1 扶贫APP的概念
        2.2.2 扶贫APP用于精准扶贫工作的特点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电子政务理论
        2.3.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
第三章 扶贫APP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应用的概况
    3.1 扶贫APP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应用的现实基础
        3.1.1 政府大力支持提供了保障
        3.1.2 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
        3.1.3 社会现实的需要
    3.2 扶贫APP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整体应用现状
        3.2.1 调查方法与调查过程
        3.2.2 基础建设情况
        3.2.3 扶贫APP硬件功能建设
        3.2.4 扶贫APP内容功能建设
第四章 贵州长顺县扶贫APP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用的实证分析
    4.1. 贵州长顺县扶贫APP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用的背景条件
        4.1.1 贵州长顺县贫困现状
        4.1.2 贵州长顺县互联网扶贫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4.2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4.2.1 调查方案设计
        4.2.2 调查方案实施
    4.3 贵州长顺县扶贫APP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4.3.1 关于扶贫APP用户群体现状
        4.3.2 关于用户对扶贫APP的实际使用情况
        4.3.3 关于用户对扶贫APP的态度评价
第五章 扶贫APP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扶贫APP用户相关的问题
        5.1.1 用户数量少,用户群体分布不均
        5.1.2 用户黏性差,使用频率低
        5.1.3 用户使用意愿与满意度不匹配
    5.2 扶贫APP硬件设施建设相关的问题
        5.2.1 扶贫APP应用操作系统与移动设备的兼容性不够
        5.2.2 平台缺乏维护,更新不及时
        5.2.3 后台缺乏运维保障,扶贫APP软件质量存在问题
        5.2.4 部分扶贫APP存在安全隐患
    5.3 扶贫APP内容功能建设相关的问题
        5.3.1 内容功能建设不完善,多数功能重叠无效
        5.3.2 扶贫APP应用内容功能重复
        5.3.3 用户使用程度不深,对接成功率不高
第六章 扶贫APP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应用的对策
    6.1 扶贫APP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应用的宏观布局
        6.1.1 革新扶贫APP的开发理念
        6.1.2 加强扶贫APP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6.1.3 建立健全扶贫APP开发使用相关制度
        6.1.4 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
    6.2 扶贫APP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应用的微观对策
        6.2.1 加大对扶贫APP应用的投入力度
        6.2.2 注重扶贫APP的硬件设施建设
        6.2.3 整合扶贫APP的内容功能,增强其实用性
        6.2.4 加大对扶贫APP的宣传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扶贫APP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2
致谢

(7)“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1. 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2. 居民消费水平
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
    1. 地理位置优越
    2. 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3. 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补
三、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融资难度大,产业结构有待深化
    2. 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关系错综复杂
    3. 生态环境脆弱
四、西北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对策
    1. 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
    2. 注重文化优势发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3. 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结语

(8)“一带一路”倡议下蒙中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встракт Монгол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文献综评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5.1 主要工作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一带一路”倡议
        2.1.2 蒙中经贸合作
    2.2 国际分工理论
    2.3 相互依存理论
    2.4 区域合作理论
        2.4.1 关税同盟
        2.4.2 自由贸易区
        2.4.3 经济一体化
第3章 蒙古国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3.1 我国资源禀赋概况
    3.2 我国经济改革与政治转型
        3.2.1 国内经济改革
        3.2.2 国内政治转型
    3.3 我国宏观经济现状
        3.3.1 主要经济指标
        3.3.2 产业发展概况
        3.3.3 对外贸易概况
    3.4 我国基础设施条件
        3.4.1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3.4.2 电力基础设施
        3.4.3 通信基础设施
    3.5 小结
第4章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所取得的进展
    4.1 国际社会的认同
    4.2 相关国家的关切
    4.3 亚投行的成立
    4.4 重大项目的落地
    4.5 经贸环境的完善
    4.6 小结
第5章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经贸合作现状
    5.1 政策沟通方面
    5.2 设施联通方面
        5.2.1 口岸建设方面
        5.2.2 能源合作方面
        5.2.3 公路建设方面
    5.3 贸易畅通方面
        5.3.1 蒙中边境贸易
        5.3.2 蒙中矿产贸易
    5.4 资金融通方面
        5.4.1 宏观金融形势
        5.4.2 金融业务往来
    5.5 民心相通方面
    5.6 小结
第6章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古贸易环境评析
    6.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 指标体系内容
    6.3 评价模型的设定
    6.4 评价结果及分析
        6.4.1 数据来源
        6.4.2 计算过程
        6.4.3 结果分析
第7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蒙中经贸合作的经济效益分析
    7.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7.1.1 模型的设定
        7.1.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实证分析结果
        7.2.1 变量协整分析
        7.2.2 基准回归结果
    7.3 稳健性检验
        7.3.1 特征根检验
    7.4 脉冲响应函数
    7.5 方差分解
    7.6 实证分析结论
    7.7 小结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推动蒙中自由贸易区建设
    8.2 着力加强蒙中智库合作
    8.3 着力加强蒙古国营商环境建设
    8.4 提升蒙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8.5 加强“草原之路”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
    8.6 本文主要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的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都匀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偏重保护的视角
        1.2.2 偏重开发的视角
        1.2.3 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协调发展视角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相关支撑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新发展理念
    2.2 协调发展理论
    2.3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
第三章 田野样本点的选取及说明
    3.1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当地实现长效发展的评价体系
    3.2 都匀民族特色村寨概况
        3.2.1 地理位置概况
        3.2.2 民族分布概况
        3.2.3 民族资源概况
    3.3 选择样本村寨的特色与特征
        3.3.1 选取样本点的依据
        3.3.2 格多苗寨基本情况简介
        3.3.3 榔木水寨基本情况简介
        3.3.4 墨冲布依寨基本情况简介
        3.3.5 选取样本点的说明
    3.4 评价体系指标小结
第四章 都匀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现状
    4.1 相关政策及规划
        4.1.1 全域旅游规划
        4.1.2 都匀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相关政策
    4.2 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现状
        4.2.1 传统建筑保护现状
        4.2.2 民俗传承保护现状
        4.2.3 传统手工业保护现状
    4.3 民族特色村寨开发现状
        4.3.1 村貌开发现状
        4.3.2 民族文旅产业开发现状
    4.4 样本村寨经营现状
        4.4.1 样本村寨产业收入分析
        4.4.2 村寨自造血能力评析
    4.5 评价体系指标小结
第五章 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5.1 产业布局不合理
        5.1.1 现代农业推广度不够
        5.1.2 旅游业发展不均衡
        5.1.3 三产业融合度不高
    5.2 民族文化和习俗后续传承乏力
        5.2.1 村寨人口流失严重
        5.2.2 民族类教学普及度低
        5.2.3 “现代化”生活方式影响大
        5.2.4 民族自信感和使命感不强
    5.3 村寨管理混乱无序
        5.3.1 建筑大拆大建现象严重
        5.3.2 村规村约亟待完善和村民素质亟待提高
    5.4 开发缺乏整体规划且前瞻性不够
        5.4.1 发展眼光未能涵盖市场广度
        5.4.2 系统性规划与全局性规划能力不足
        5.4.3 国际接待能力有限
    5.5 村寨同质化现象严重
        5.5.1 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5.5.2 村貌无差异化明显
        5.5.3 文化品牌独有性不明显
    5.6 民族与自然资源经济性不足
        5.6.1 民族资源缺乏深沉挖掘
        5.6.2 “生态牌”影响力不足
    5.7 评价体系指标小结
第六章 都匀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长效机制探索
    6.1 优化产业发展模式
        6.1.1 发展现代农业及增强与二三产业融合度
        6.1.2 共享发展和抱团发展
        6.1.3 搭乘“互联网+”与云上数据快车
    6.2 传承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内涵
        6.2.1 “以旧秀旧”替代“以新盖旧”
        6.2.2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6.2.3 建立文化保护传承动态系统
    6.3 创新民族特色村寨管理模式
        6.3.1 增强数字化管理功能
        6.3.2 增强公共空间现代化功能
        6.3.3 提升村民综合素质
    6.4 坚持“村寨革命”
        6.4.1 厕所革命
        6.4.2 厨房革命
    6.5 探索民族特色村寨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6.5.1 发展乡愁经济
        6.5.2 为现代生活压力提供宣口
        6.5.3 抓住民宿发展新契机
    6.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1. 研究的背景
        2.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研究现状
        1. 关于中国新能源发展趋势的研究
        2. 关于新能源产业地位与影响的研究
        3. 关于新能源产业政策基本状况的研究
        4. 关于政府治理变革与治理应用的研究
        5. 关于新能源产业中政府治理的研究
        6.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结构安排
    (五) 研究创新之处
一、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的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 基本概念界定
        1. 能源与新能源
        2. 新能源产业与产业政策
        3. 政府治理
    (二) 新能源产业视阈下政府治理的理论依据
        1. 政府治理创新理论
        2. 政府协同治理理论
        3. 政府治理现代化理论
二、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现状分析
    (一)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制度供给
        1. 政府供给的政策类型
        2. 风电产业制度供给总体考察
        3. 太阳能产业制度供给总体考察
        4. 生物质能产业制度供给总体考察
        5. 核电产业制度供给总体考察
    (二)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法治建设
        1. 风电产业的法治建设
        2. 太阳能产业的法治建设
        3. 生物质能产业的法治建设
        4. 核电产业的法治建设
    (三)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规划与引导
        1.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国家总体规划
        2.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区域性规划
        3.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的引导
三、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的困境
    (一) 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严重过剩
        1. 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突出
        2. 新能源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二) 新能源产业缺乏必要的保障
        1. 新能源企业缺乏产权保护
        2. 新能源企业发展缺乏资金保障
        3. 新能源产业缺乏高端人才保障
四、 影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府治理因素
    (一)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存在本位保护
        1. 地方政府过度干预新能源产业发展
        2. 地方保护阻碍全国新能源市场壮大
    (二)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缺乏体系化治理
        1. 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
        2. 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
    (三)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效率低下
        1. 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高
        2. 政府服务性存在一定局限
        3. 政府未能准确评价自身工作
五、 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经验的借鉴
    (一) 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综述
        1. 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2. 德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二) 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分析
        1. 美国新能源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分析
        2. 德国新能源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分析
    (三) 中外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策略的比较
        1. 政府制定政策和立法方面的比较
        2. 政府治理中政府与市场运行关系的比较
    (四) 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的经验启示
        1.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立法规范的启示
        2.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政策的启示
        3.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模式的启示
        4.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体制机制创新的启示
六、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的建议
    (一) 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能力
        1. 加大新能源产业财政政策实施力度
        2. 加大新能源产业税收政策实施力度
        3. 加大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实施力度
        4. 完善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5. 增强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二) 拓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模式
        1. 强化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责任意识
        2. 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3. 创新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的运行机制
    (三) 改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结构
        1. 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整体布局
        2. 强化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部门的协同治理
        3. 调控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4. 加强政府与新能源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
        5. 加强政府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宣传
结论
    (一) 主要研究结论
    (二)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展望
    (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个人简历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乘上西部开发的快车(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媒体融合的现状、难题及对策选择[D]. 廖方洁.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西南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推进研究 ——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D]. 金杜娟. 山西大学, 2021
  • [3]论阿来小说的“边地”书写[D]. 温笑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生态视野下的美国新西部史研究[D]. 张曼曼. 郑州大学, 2020(02)
  • [5]面向都市圈通勤的市郊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D]. 杨雍彬.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扶贫APP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贵州省长顺县的调研[D]. 王靖.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7]“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岳艳.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20(05)
  • [8]“一带一路”倡议下蒙中经贸合作研究[D]. 拓朴(DORJPUREV BAYARJARGAL).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9]都匀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长效机制研究[D]. 严昊东.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10]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研究[D]. 程道俊.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搭上西部大开发的快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