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图什哈拉军地区地下水系统分析

新疆阿图什哈拉军地区地下水系统分析

一、新疆阿图什哈拉峻地区地下水系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万祖鹏[1](2021)在《会仙岩溶湿地睦洞河小流域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及其模型模拟》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桂林市会仙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在农业活动影响下,通过地表径流、地下入渗等方式造成的氮磷等污染物对会仙湿地地下水造成了污染。因此,探究非点源污染对会仙湿地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分析氮磷污染物在浅层地下水的迁移过程,对会仙湿地乃至漓江流域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会仙岩溶湿地睦洞河小流域(面积31.09km2)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监测试验、室内实验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2019.1-2020.12月浅层地下水、地表水氮磷监测试验,分析了地下水中总氮、硝态氮、总磷的含量变化,研究氮磷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揭示研究区氮磷时空分布特征;运用改进SPA-TFN模型法等方法,依据《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对地下水水质等级进行评价;基于地下水模拟系统(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简称GMS)构建了会仙湿地睦洞河小流域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对研究区的水位及溶质运移进行了模拟。主要结论如下:(1)综合分析两年的监测数据,2019-2020年TP浓度在灌溉期>非灌溉期,峰值0.98mg/L;NO3--N和TN在2019年是灌溉期浓度>非灌溉期,2020年则相反,年际呈现差异。NO3--N在两年间变化不显着,其平均值为4.68-6.49mg/L。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总体呈现研究区南北两端向中部(盆地)浓度逐渐加深的趋势。重复数据方差分析法显示,TN、NO3--N浓度在空间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6、0.021),TP在时间、空间均无显着性差异,且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earson相关性方法计算表明,2020年灌期-非灌期TN与NO3--N存在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2)经三种方法综合评价,在2019-2020年监测期间,有68.75%-69.23%监测井的浅层地下水氮磷指标属Ⅴ类水质等级标准,TN污染较TP严重。且浅层地下水的水质低于地表河流。(3)基于GMS软件的水流模拟结果显示,水位实测值与模拟值差不超过1.2m的监测数据样本达到了80%以上;总氮识别模型显示,模拟值与监测值差值在20%~40%的情况占22.2%,小于20%的占66.7%,说明模型中边界条件、源汇项、水文地质参数、水头设置等基本符合实际。5年期模拟结果显示,氮磷污染物主要汇集在研究区右下区域的陡门居民区以及睦洞湖处,在左下区域的凤凰山周围因为有养殖场及少量稻田的缘故,污染状况也愈加严重,且有向东扩散至睦洞村的趋势。

王红太,周金龙,曾妍妍,张杰,魏兴,陈劲松[2](2020)在《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TDS分布及其成因》文中指出基于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2014年74组地下水水质检测结果,运用克里格插值法、Gibbs图、离子比值法和矿物饱和指数法,揭示地下水中TDS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潜水中TDS介于354.80~6 505.00 mg·L-1,平均值为1 994.36 mg·L-1,无盐水分布,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Cl-Na·Ca·Mg、HCO3·SO4-Na·Ca·Mg和HCO3·SO4-Ca·Mg;承压水中的TDS普遍较高,介于214.00~14 548.00 mg·L-1,平均值为2 480.30 mg·L-1,其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水化学类型以SO4·Cl-Na·Ca·Mg、HCO3·SO4-Na·Ca·Mg及SO4-Na·Ca·Mg为主。控制本区地下水TDS的主要机制为自然地理因素、岩石风化作用、蒸发浓缩作用、矿物溶解作用及人类活动。

王通[3](2017)在《位山灌区地下水补给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灌区地下水系统属于半自然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灌区的水循环更加复杂。随着工农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同时对灌区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等认识不足和灌区地下水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灌区地下水开采条件不断恶化、地面塌陷、微咸水和咸水入侵等次生灾害。因此研究灌区地下水影响因素及地下水系统演变规律,摸清位山灌区地下水时空补给特征,为灌区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调配以及灌区稳定健康发展和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全国第五大灌区——位山灌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引黄灌区水文、地下水相关资料,采用极值法、灰色关联法分析灌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利用人工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灌区浅层地下水补给影响因素和补给特征,并结合ArcGIS和Visual MODFLOW软件耦合模拟位山灌区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揭示位山灌区浅层地下水补给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灌区浅层地下水位年际变化具有周期性波动,总体呈现稳定、下降、抬升和稳定的变化趋势,而年内变化幅度较大。在空间上,灌区地下水位与地面高程变化具有一致性,即从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灌区南部和中部水位较高且稳定,东北部区域水位较低且稳定,西部和北部区域地下水埋深和变化幅度较大。由灰色关联法分析知自然因素对灌区地下水影响比人为因素大,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影响程度因地区而异,灌区上中游主要受地表水灌溉影响,而下游受地下水开采影响程度较大,其中降水和地表水灌溉是灌区地下水补给主要因素。(2)基于地下水影响因素和人工示踪试验分析可知,灌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灌溉对地下水补给强度均值为167.7mm/a,其中在有灌溉地区补给强度为193.1mm/a;无灌溉地区补给强度均值为104.4mm/a。在同一种植类型下,冬小麦夏玉米在有无灌溉条件下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强度为198.6mm/a和110.7mm/a,而棉花在有无灌溉条件下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强度为138.3mm/a和85.5mm/a;灌区综合入渗补给系数范围为:13.70%22.44%,均值为19.36%。(3)根据灌区水文地质、地下水位等资料采用Visual MODFLOW软件构建位山灌区浅层地下水数值模型,采用模型对灌区进行水量均衡模拟。结果表明目前位山灌区地下水补给量为103508.2×104m3,排泄总量为106743.8×104m3,二者之差为-3235.6×104m3,由此可知在模拟期内位山灌区地下水系统处于负均衡状态。模拟结果符合当前灌区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4)通过分析20002014年和不同水文年的地下水量模拟结果可知:灌区地下水补给在时间上,降水和地表水灌溉对灌区浅层地下水的补给量具有减小趋势,其多年平均值为79104.5×104m3,下降速率为-402.68×104m3/a;灌区内河流渗漏补给和含水层侧向补给浅层地下水量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638.8×104m3和107.5×104m3。在年内各补给项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分配不均,在汛期(69月)和灌溉期(35月和910月),占全年补给量的87.5%,在非汛期和非灌溉期如(1、2、11、和12月),占全年补给量的16.7%。在空间上,大气降水和灌溉对灌区地下水年均补给强度为166.5mm/a。其中灌区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灌溉下渗补给地下水强度依次减少,各区域年平均值分别是185.6mm/a、166.2mm/a和147.1mm/a。根据位山灌区地下水补给特征,针对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保证灌区社会经济与地下水协调发展。

熊川[4](2017)在《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断陷区地下水流动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地下水存在于地下的多孔介质中,其流动特点具有隐蔽性以及复杂性,易受地层的发育分布特征、埋藏深度分布性质以及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断陷地区地层构造复杂,多处发育断层。在地层垂向上岩性性质变化大,埋藏深度情况很大时,二维地下水流模型就能比较好的反映该类研究区的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本次选取德令哈断陷区内一条典型剖面,利用GMS软件在剖面上建立二维稳定水流模型,较详细地研究了德令哈断陷地区地下水流动系统,并结合剖面水化学对剖面地下水补给排泄特征和地下水流动系统做出合理分析,这更加真实的还原了德令哈断陷地区的地下水循环规律。从剖面上水流模拟结果看出:(1)宗务隆山前通过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成为剖面上主要的地下水补给区,山前倾斜平原有部分地下水溢出,剖面上最低处的托素湖和克鲁克湖成为地下水主要排泄区,排泄强度比较集中。(2)地下水在含水介质通道流动过程中,发育着局部、中间和区域三级循环系统,在各级循环系统中,区域循环系统的地下水流动流量占整个剖面总流量的5%左右,其他两级循环系统的地下水流量占95%左右,说明地下水流动以局部和中部循环为主。(3)剖面水化学分析结果与模型揭示的剖面水循环特征互相对应。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从山前到盆地平原中部流动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宗务隆山山前,地下水垂向交替强烈,水质好,多为TDS在550mg/L以下HCO3型水,水流速度快,更新速率快,循环强度明显高于深层水。在克鲁克湖溢出带以北,山前倾斜平原中部,浅层含水层主要水化学类型为TDS大于3000mg/L的SO4-HCO3型水,有地下水排出地表发生蒸发作用。在托素湖排泄区,地下水以垂向流动为主,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TDS大于2000mg/L的Cl-Na型水。(4)从石炭系含水层中地下水的运移时间和渗透流速分布图中知,区域单元格B处地下水平均运移时间最长,平均渗透速度非常慢,从而地下水循环更新能力在该处最慢,封闭性相对比较好。

张瀚[5](2016)在《规模化节水驱动下和静县灌区地下水系统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静县位于焉耆盆地西北部,90年代中期之后,为使盆地内灌区摆脱土壤次生盐渍化以及出于恢复下游生态环境的目的,高效节水灌溉得到了大范围应用。和静县在2009年开始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到2013年,和静县累计建成高效节水面积已达26.97×103hm2。伴随着高效节水技术的深入推广,地下水开采量迅速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地下水位不断降低,这已经影响到了当地生态环境。基于现状,本文以和静县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已有资料,运用GMS、GIS、PMWIN等数据分析工具,在深入了解地下水含水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地下水补排特征、地下水位时空变异规律,并明确了地下水位变化与节水灌溉的关系,运用PMWIN软件对区域内地下水进行模拟,并提出可行的农业用水方案。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地下水补给项中,河道渗漏、渠系渗漏、田间入渗所占比重较大,2005年占总补给量68%,其中渠系渗漏与田间入渗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渠系渗漏量2013年较2005年减少了48.1%。田间入渗量同时也在逐年递减。地下水排泄项中,机井开采量迅速增加,2013年较2005年增加了4.72倍。(2)对研究区历年地下水埋深资料进行地统计分析可知,块金系数的年际变化呈增大趋势,这说明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变异程度在增大。变程逐年减小说明人为因素对地下水位影响越来越大,长轴所在角度与河流流向一致,这说明地下水埋深与河流对地下水补给有一定的相关性。地下水埋深随时间变化所呈现的趋势是浅埋深(<6m)区域逐年缩小,同时,埋深较大的区域(>6m)开始扩大。(3)通过地下水位变化与节水灌溉关系可知,2008年之前,灌溉面积每增大1×103hm2,全区地下水水位平均降低0.17m。2008年以后,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每增大1×103hm2,全区地下水水位减少0.46m。(4)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模拟,按地下水开采现状模拟运行至2030年,水位下降较为严重。这种开采模式不可持续。综合考虑“三条红线”下达的用水指标制定不同方案并预测。从控制研究区水位下降与实施可行性方面考虑,认为到2030年将节灌比控制在81%,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地表水作为高效节水灌溉水源的比例。这是缓解区域内地下水持续下降,解决区域内水土关系紧张,实现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较为有效的方式。

宋辉[6](2016)在《新疆喀什高台民居营造模式与现代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台民居坐落于新疆喀什古城东南端高二十余米、长约四百米的高崖土台之上,是在有限的城市用地内生成、演进的具有鲜明西域特色的聚落。近年来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高台民居面临着社会与自然环境恶化、整体风貌破碎、地域与民族特色弱化、历史文脉断裂以及原住民外迁等严重问题。本论文在喀什古城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语境中探究与分析高台民居所积累的丰富营造经验,基于文献资料与现状实况,综合运用建筑测绘与田野勘察等信息收集和提取手段,对现存的454户高台民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勘察、测绘与调查,由此分析、研究了高台民居的形成原因,提出高台民居在干旱绿洲地区环山临河濒沙漠环境中、多民族与宗教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由自然空间、居住空间、宗教空间构成的三位一体空间以及以界、架、核、群四要素为主体的独具特色的团状内聚低层高密度集中式的平面格局和空间形态。并通过对高台民居各组成要素与结构的定量、定性分析,提出高台民居具有以天井庭院为中心的细胞式衍生繁殖的生成特点,得出高台民居的三种房屋营造细胞原型和十四种基本空间组织模式,揭示高台民居的气候适应模式,以及五种地域营造法则,并总结提出高台民居的现代适应性保护、更新策略,既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与聚落的研究成果,又为传统城市聚落保护与活化理论奠定了基础,对于实现多民族聚居区现代城市的稳定发展与和谐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示范性作用。

刘玉皑[7](2013)在《边疆与枢纽: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研究(1884-1949)》文中研究表明]840年后,中国社会进入近代发展阶段,作为国家西北边疆地区,新疆的近代化发展略晚于内陆各省,以新疆建省、新政、开埠三大事件为标志,新疆地区的城市步入近代发展的道路,继而展示出与中国内陆城市迥然相异的城市近代发展特点。城市是地区人口汇聚之地,是区域文明的中心,城市的近代发展是社会近代发展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通过研究近代新疆城市的发展,能够展现我国西北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近代发展的图景。分析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特点,不仅能够充实我国城市史研究和边疆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亦能帮助理解当代新疆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吸取城市近代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促进当代新疆城市社会的和谐进步。运用历史学文献分析、逻辑论证、案例分析、图表说明等方法及现代化理论,构建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历时性时间分析框架,探讨近代新疆城市在时间线索上的纵向近代化发展历程。通过寻找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节点,划分出近代65年间新疆城市发展的五个阶段,即:清末建省城市重建恢复阶段、杨增新统治时期城市半封闭缓慢发展阶段、金树仁统治时期城市陷入乱局阶段、盛世才统治时期城市发展的上升阶段及国民党统治时期城市发展的停滞阶段。通过运用城市史结构-功能理论构建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共时性空间分析框架,以动态的研究视角分析静态的城市剖面特征,论证城市在近代发展中的数量、人口规模特征,进而分析城市的分布格局、城市形态及内部功能分区等问题。指出:近代新疆城市数量及人口皆在缓慢、平稳地增加;城市在天山北路准噶尔盆地周缘、伊犁河谷、天山东路及南疆塔里木盆地周缘分别形成小“c”形、“△”、稀疏分布及大“C”形的不同分布格局;单体城市形态在矩形和不规则形的基础上不断膨胀、延伸扩展;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特点表现为行政区、商业区、居民区的充实和扩张及部分城市新兴工业区的出现。在分析近代新疆城市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采取时空结合的分析视角,探讨近代新疆城市的功能类型、发展动力及城市文化与民众生活状态。近代新疆城市具有军事防御、交通与商业枢纽等突出的个性功能,由“军城”向“治城”转变、商业职能强化、功能综合化是近代新疆城市功能的变迁趋向。以城市主要功能为依据,近代新疆城市类型可划分为综合型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商业城市、军事防御城市和一般行政中心城市五大类。近代新疆城市工业萌芽但力量微弱,商业却在对外贸易中繁荣开展,因此后者成为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该力量受大国政治影响而时断时续,难以为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稳定续航;近代新疆城市发展还存在着其他由内部而生的自发动力,如行政体制改革、发展农牧支撑、近代知识文化传播、民主启蒙、城市市政建设等,但这些力量仍显微弱。近代新疆城市文化呈现出多元异质交融的特点,穆斯林文化、汉文化、外国文化、殖民文化皆在城市中并存交融,反映出新疆城市强大的兼容并蓄能力。城市市民在城市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历程中,经历着社会变革、政局变动带来的沉重生活压力。可以说,城市在发展中表现出的以上各种特征皆是受制于近代新疆城市所具有的“边疆”与“枢纽”双重角色而致。“边疆”角色使新疆城市在近代发展中时常出现与中央、内陆各省隔离的发展状态,也难以使城市寄居者形成扎根情结,从而阻滞城市发展;但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疆土,新疆城市在近代发展中又呈现出“边疆-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枢纽”角色使新疆城市在与内地隔离的情况下,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城市发展的外部动力,但与此同时,城市也失去了自身独立发展的空间。

吐逊古丽·卡热[8](2013)在《民国时期新疆喀什噶尔地区自然灾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20世纪以来,发生的几次重大自然灾害,使人们对灾害后果的严重性有了深刻的认识。灾害史学者夏明方先生说“民国三十八史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频繁、最严重的灾荒史”。民国新疆社会同样也处在“社会残破、政治黑暗、灾害不断和民不聊生”之中。地处新疆西陲的喀什噶尔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民国时期,喀什噶尔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同时灾害频发。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对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灾荒时期新疆历届政府也曾开展社会救灾活动,并在防御自然灾害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封建军阀专制本身的制约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使社会救济事业治标不治本,在根本上解决不了这一地区的灾荒与救济问题,从而更加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本文以民国时期(1912-1949年)新疆喀什噶尔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阐述这一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及其政府救荒全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喀什噶尔地区各类自然灾害进行了梳理分析,初步归纳了这一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了灾害的救治情形及其灾害与荒政之间的关系。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点等内容。第二章详细介绍地理范围的界定,分析了喀什噶尔地区在清代、民国以及解放以后的行政区划分演变等并对喀什噶尔各县的地理位置、环境变迁及发生各类自然灾害的原因做了简要的概述。第三章主要分析民国时期在喀什噶尔地区发生气象灾害的原因,同时分析了当时发生规模较大的灾害事例,并分别归纳统计了各类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第四章主要论述喀什噶尔地区发生地震灾害的概况,同时探讨了当时发生规模比较大的地震灾害以及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并统计分析了地震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等。文中有选择地对一些特大地震作专题介绍。第五章本章运用大量的具体数据主要汇总并统计出喀什噶尔地区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规律。详细论述地形、地理位置的不同决定着灾种发生的频度及其地区分布不均匀和各地发生灾害情形差异等内容。第六章主要论述民国时期新疆督都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等官员采取的救荒措施和灾民救济情况。在这一章中着重研究民国时期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政府在借鉴前代荒政的基础上,制定的救荒政策在实际中加以落实的基本概况。笔者在撰写本文中,广泛的搜集资料,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和深入分析。通过史料真实的反映了新疆喀什噶尔地区各类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及其灾害下的灾民社会生活。

玛伊热姆古丽·依明[9](2013)在《南疆铁路沿线中心城市用水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自然资源组成部分的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保障条件。南疆铁路沿线地区中心城全都属于干旱地区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南疆铁路沿线中心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已成了制约新疆城市的经济发展。本文从水资源欠缺的城市化发展现状特点出发,以南疆铁路沿线中心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和城市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为城市今后发展过程,以水定发展,指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内容以理论研究、实例研究和对策研究等三个方面相结合,对南疆铁路沿线中心城市的城市化与水资源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国内外城市化发展与水资源关系的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城市化与水资源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是,通过南疆铁路沿线中心城市的概况,水资源时空评价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三个方面的分析研究,对南疆铁路沿线中心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与水资源的整体状况有了初步了解。第三,建立城市化与水资源指标体系,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南疆铁路沿线中心城市的城市化进程系数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系数,以此来反映城市化的发展情况与水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实例研究,选取南疆六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11年的统计数据,从水资源对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水平与水资源总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人均用水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关系,城市化进程与水资源综合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水资源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最后,在理论研究和实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策略研究,根据南疆各市城市化与水资源发展类型,并综合考虑各市城市化现状及水资源存在问题,提出了城市化与用水之间的协调发展模式,再对不同的区域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科学的城市化与水资源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要在城市化进程中防止产生新的环境问题,保护改善城市水资源环境,促进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王建帅[10](2013)在《贮灰场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的定量分析与预测》文中认为地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地下水资源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本文以辽宁某热电厂为例,根据实地勘察资料及实验数据,对该区域的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得出区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其次,对该研究区域进行剖分,应用基于地下水模拟系统的软件对该微分方程求解并得到三维的地下水流场,通过实验观测的数据对结果进行验证。最后,根据上述得到的地下水流场及溶质运移模型,通过对该区域的水均衡计算,对该区域的地下水环境进行评价和对未来的水质进行预测。本文通过对研究区水系统模拟,给出了该地区未来几年各种物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对当地政府部门如何管理、如何出具相关政策带来了依据,并对该电厂的技术改进和正常运转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当地人们生活提供了健康的保障。

二、新疆阿图什哈拉峻地区地下水系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阿图什哈拉峻地区地下水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会仙岩溶湿地睦洞河小流域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及其模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会仙湿地氮磷污染
        1.2.2 地下水氮磷污染及其水质评价
        1.2.3 地下水氮磷污染的模型模拟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土壤条件
        2.1.3 气象及水文条件
    2.2 地质构造与地质条件
    2.3 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
        2.3.1 区域含水层组的划分及富水性
        2.3.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2.3.3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2.3.4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睦洞河小流域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时空特征
    3.1 野外监测与室内实验
        3.1.1 浅层地下水监测点布设
        3.1.2 水样采集及测定方法
    3.2 浅层地下水氮磷时空分布
        3.2.1 氮磷季节差异性
        3.2.2 氮磷相关性分析
        3.2.3 氮磷时空显着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浅层地下水水质评价
    4.1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
        4.1.1 单因子评价法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4.1.3 改进SPA-TFN模型法
    4.2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浅层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浅层地下水流场模拟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1.1 边界及含水层概化
        5.1.2 水文地质参数收集
        5.1.3 源汇项概况
    5.2 水流数学模型
    5.3 水位识别与验证
    5.4 水均衡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污染物溶质运移模拟
    6.1 溶质运移数学模型
    6.2 非点源污染概化
    6.3 模型识别
    6.4 模型验证及预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地下水氮磷浓度时空特征
        7.1.2 浅层地下水水质评价
        7.1.3 浅层地下水总氮运移模拟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TDS分布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 区域及水文地质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p H及主要离子含量空间分异特征
    2.2 地下水TDS空间分布特征
    2.3 地下水TDS成因分析
        2.3.1 自然地理因素
        2.3.2 蒸发浓缩作用
        2.3.3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2.3.4 矿物沉淀溶解作用
        2.3.5 人类活动影响
3 结论

(3)位山灌区地下水补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系统研究进展
        1.2.2 引黄灌区地下水系统研究进展
        1.2.3 位山灌区地下水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2.1 气候
        2.2.2 河流
        2.2.3 地形地貌
        2.2.4 地质构造
        2.2.5 灌区工程概况
    2.3 灌区工程概况
    2.4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位山灌区地下水动态规律研究
    3.1 灌区地下水系统
        3.1.1 地下水储藏条件
        3.1.2 地下水动力条件
        3.1.3 地下水补给和排泄
    3.2 灌区地下水位时空变化特征
        3.2.1 年内变化规律
        3.2.2 年际变化规律
        3.2.3 空间变化规律
    3.3 灌区地下水影响因素分析
    3.4 灌区地下水水质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位山灌区人工示踪试验
    4.1 人工示踪试验原理
    4.2 试验简介
    4.3 结果分析
    4.4 灌区地下水补给初步分析
        4.4.1 灌区入渗补给强度计算
        4.4.2 地下水补给初步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位山灌区地下水数值模拟
    5.1 构建灌区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
        5.1.1 含水层概化
        5.1.2 灌区边界概化
    5.2 构建灌区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5.2.1 灌区地下水水流数学模型
        5.2.2 灌区地下水模型求解
    5.3 灌区地下水模型建立
        5.3.1 灌区模型剖分
        5.3.2 模拟区域时间离散
        5.3.3 模型初始参数设置
        5.3.4 源汇项的处理
        5.3.5 模型边界处理
        5.3.6 研究区域初始流场
    5.4 模型识别和验证
        5.4.1 模型识别
        5.4.2 模型验证
    5.5 地下水量均衡计算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灌区地下水补给特征分析和应用
    6.1 灌区地下水补给时间变化特征
        6.1.1 年际变化分析
        6.1.2 年内变化分析
    6.2 灌区地下水补给空间特征
    6.3 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断陷区地下水流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1.2.1 地下水流动系统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
        2.1.2 气候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2 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1.1 地层岩性的密度特征
        2.2.1.2 地层岩性的磁性特征
        2.2.1.3 地层岩性的电阻率特征
        2.2.2 地质构造
        2.2.3 水文地质特征
第三章 剖面地下水数值模拟
    3.1 典型剖面的选取
    3.2 剖面水文地质结构
        3.2.1 剖面地层岩性特征
        3.2.2 含水层结构概化
    3.3 模型软件介绍
    3.4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
        3.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4.2 数学模型
    3.5 模型建立
        3.5.1 模型剖分
        3.5.2 水平渗透系数分区参数
        3.5.3 垂直渗透系数分区
    3.6 模型结果的识别与校验
    3.7 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
        3.7.1 剖面计算等水位分布
        3.7.2 剖面流速分布
        3.7.3 剖面水化学特征分析
第四章 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
    4.1 剖面水流系统
    4.2 剖面水流系统的尺度特征
    4.3 剖面水流系统水循环特征
        4.3.1 剖面潜水面垂向交换量
        4.3.2 典型断面地下水径流强度分析
第五章 地下水流动特征推测油气聚集场所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规模化节水驱动下和静县灌区地下水系统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气象
    2.3 水文
    2.4 社会经济概况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第3章 地下水含水层空间结构分析
    3.1 水文地质概况
    3.2 基于GMS的含水层空间结构可视化模型
第4章 节水灌溉影响下的地下水系统演化研究
    4.1 地下水补排特征分析
    4.2 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规律
    4.3 地下水位变化与节水灌溉的关系
第5章 地下水数值模拟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2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
    5.3 地下水预测方案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新疆喀什高台民居营造模式与现代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灾害的威胁
        1.1.2 城市特色危机
    1.2 学术研究现状与研究基础
        1.2.1 伊斯兰建筑的研究现状
        1.2.2 新疆喀什高台民居的研究现状
        1.2.3 已有的研究课题与研究基础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4 论文框架
2 新疆喀什地区环境特征综述
    2.1 新疆喀什地区的自然环境
        2.1.1 环山濒沙漠高台式地形地貌
        2.1.2 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2.1.3 冰川雨雪、泉水汇集的水文资源
        2.1.4 多样化的动植物
    2.2 新疆喀什地区的社会环境
        2.2.1 中西古今的交通枢纽
        2.2.2 高密度集中的人口
        2.2.3 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3 新疆喀什古城历史及高台民居成因
    3.1 相关概念
        3.1.1 疏勒与喀什噶尔
        3.1.2 喀什噶尔旧城、喀什老城区与喀什古城
    3.2 喀什古城的历史变迁与高台民居
        3.2.1 喀什古城形态的历史源流与影响因素
        3.2.2 新疆民居的类型
        3.2.3 高台民居的形成原因
4 新疆喀什高台民居的聚落形态
    4.1 喀什古城与高台民居的聚落形态构成要素
        4.1.1 聚落与聚落形态
        4.1.2 自然要素:山水格局、沙漠绿洲、高台盆地
        4.1.3 人工要素:涝坝、城墙、建筑、街巷、广场、植物
    4.2 喀什古城与高台民居的聚落空间格局
        4.2.1 喀什古城的聚落自然、人格、宗教空间
        4.2.2 高台民居的界、架、核、群
    4.3 高台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4.3.1 房屋的构筑:建筑空间形式
        4.3.2 居所的延伸:庭院空间布局
    4.4 高台民居建筑的营造技术
        4.4.1 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4.4.2 建筑构造:因地制宜
        4.4.3 装饰艺术:西域风情
5 新疆喀什高台民居的营造模式
    5.1 高台民居的空间构建模式
        5.1.1 最基本建构细胞模式
        5.1.2 从基本建构细胞到聚落
        5.1.3 高台民居空间实例解析
    5.2 高台民居的气候适应模式
        5.2.1 遮阳和防辐射
        5.2.2 通风与防沙
        5.2.3 隔热与低热容处理
        5.2.4 “自我循环”
    5.3 高台民居的地域营造法则
        5.3.1 逐水而居、就近原则、择高建房
        5.3.2 高密度、团状紧凑式、集中布局
        5.3.3 细胞繁殖、灵活多变、网状细胞核同构
        5.3.4 因势构屋、生产生活相结合
        5.3.5 外简内秀、高墙窄巷、平屋顶构筑
6 新疆喀什高台民居的现代适应性保护、更新策略
    6.1 相关概念
    6.2 高台民居的价值评估
        6.2.1 历史价值
        6.2.2 艺术价值
        6.2.3 科学价值
        6.2.4 价值启示
    6.3 喀什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新政策与实践
    6.4 高台民居及其周边空间环境风貌保护、更新策略
        6.4.1 原样保护:原址加固
        6.4.2 保护风貌:原址回迁
        6.4.3 传承风貌:原址新建
        6.4.4 协调风貌:毗邻新建
        6.4.5 再现风貌:异地新院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的不足与前瞻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及来源
    图纸目录及来源
    表格目录及来源
附录
    附表1 从2012年到2015年3月10日我国6级以上地震情况统计表
    附表2 从2012年到2015年3月10日新疆地区4.5至6级地震情况统计
    附表3 高台民居的相关文献信息
    附表4 新疆喀什维吾尔民居现有的研究成果整理汇总信息
    附表5 中国传统民居各类型分布与特征
    附表6 新疆喀什部分时段的地图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科研工作及研究成果

(7)边疆与枢纽: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研究(188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基本文献
    三、近代新疆城市的研究概况
    四、研究思路
    五、主要内容、研究重难点与拟创新点
    六、相关概念说明
上编 时间·城市
    第一章 新疆城市发展的近代开端
        1.1 毁坏与建设:清末新疆城市景象
        1.1.1 战乱对新疆城市的毁坏
        1.1.2 平乱后城市建设情况
        1.1.3 沙俄入侵对新疆城市发展的影响
        1.2 建省、新政与开埠:新疆城市近代化的开端
        1.2.1 建省:新疆城市迈入近代发展的轨道
        1.2.2 新政:进一步推动新疆城市的近代发展
        1.2.3 开埠:新疆城市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期新疆城市的缓慢发展
        2.1 城市的半封闭缓慢发展与陷入乱局
        2.1.1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疆城市
        2.1.2 杨增新避世策略下的城市发展
        2.1.3 金树仁主新时期城市的萧条
        2.2 城市近代发展的上升期与停滞期
        2.2.1 盛世才主新前期新疆城市进入近代发展的黄金时期
        2.2.2 国民政府接管新疆后的城市发展
        小结
中编 空间·城市
    第三章 近代新疆城市外部空间分布形态
        3.1 城市数量:伴随建县逐渐增加的治城
        3.1.1 清末建省前后州县制初设时期的城市数量
        3.1.2 民国时期(1912-1949)行政建置调整对城市数量的影响
        3.2 近代新疆城市人口规模
        3.2.1 清末新疆各城人口数量及城市相对等级划分
        3.2.2 民国时期(1912-1949)新疆城市人口规模
        3.3 城市空间分布形态
        3.3.1 建省之前新疆城市空间分布状态
        3.3.2 建省之后新疆城市以自然地理条件基础形成的空间分布状态
        3.3.3 近代新疆城市分布形态的特点
        小结
    第四章 单体城市形态与内部功能分区
        4.1 城市外部轮廓形态
        4.1.1 清末建省时新疆城市外部轮廓形态
        4.1.2 建省以后城市空间形态的拓展
        4.1.3 城市各实体要素的空间布局
        4.2 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布
        4.2.1 行政区
        4.2.2 工商业区
        4.2.3 居民区
        4.2.4 城郊的开拓经营
        4.2.5 城中之城:领事圈与贸易圈
        4.3 近代新疆城市的形态演变——以迪化城为例
        4.3.1 迪化城空间形态的雏形
        4.3.2 建省后迪化城空间的扩展
        4.3.3 民国以后迪化城市空间的变化
        小结
下编 时空之间·城市
    第五章 以商而兴的城市近代化
        5.1 城市近代工业举步维艰
        5.1.1 城市传统手工业发展情况
        5.1.2 城市近代工业的萌芽
        5.1.3 新疆城市近代工业发展特点及工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2 以商而兴的近代城市发展
        5.2.1 空白市场对内地商人的吸引
        5.2.2 维吾尔族商业传统活跃各城商业
        5.2.3 苏俄商业在新疆城市几成垄断之势
        5.2.4 商业发展对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近代新疆城市功能与类型
        6.1 城市功能的多样化与综合化
        6.1.1 近代新疆城市的个性功能
        6.1.2 近代新疆城市的功能变迁
        6.2 近代新疆城市的类型及个案分析
        6.2.1 综合型中心城市
        6.2.2 交通枢纽城市
        6.2.3 商业城市
        小结
    第七章 多元异质交融的近代城市文化与社会
        7.1 城市人口的多元结构
        7.1.1 近代新疆城市人口的国家、民族结构
        7.1.2 近代新疆城市人口职业结构
        7.2 多元异质交融的城市文化
        7.2.1 穆斯林城市及其传统文化
        7.2.2 汉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7.2.3 近代城市发展中的外国文化、殖民文化印记
        7.3 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城市生活
        7.3.1 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
        7.3.2 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小结
结语:边疆与枢纽双重角色中的城市发展
    一、“孤悬塞外”的边疆之城
        1. 边疆之城:城市由分离向“边疆-内地一体化”转变
        2. 边陲之城:由城市构筑的军事缓冲带
        3. 边缘之城:内地人士扎根情结的缺失
    二、“欧亚十字路口”的枢纽之城
        1. 交通与商业枢纽:沟通欧亚的陆路城市通道
        2. 信息与文化枢纽:由闭塞走向开放的城市
        3. 地缘政治枢纽:大国战略竞争的欧亚焦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民国时期新疆喀什噶尔地区自然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引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自然灾害研究成果
        1.2.2 有关新疆自然灾害研究成果
        1.2.3 关于新疆灾害文献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喀什噶尔地区的概览
    2.1 喀什噶尔地区建置变化
        2.1.1 清代建置
        2.1.2 民国时期建置
        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置
    2.2 喀什噶尔地区各县地理位置及其环境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环境
3.民国新疆喀什噶尔地区发生的气候灾害
    3.1 喀什噶尔地区发生的水灾
        3.1.1 水灾发生的原因
        3.1.2 水灾的种类
        3.1.3 特大水灾
        3.1.4 时空分布
    3.2 喀什噶尔地区发生的旱灾
        3.2.1 旱灾发生的原因
        3.2.2 特大旱灾
        3.2.3 时空分布
    3.3 喀什噶尔地区发生的雪灾、雹灾
        3.3.1 雪灾发生的原因
        3.3.2 冰雹的原因
        3.3.3 时空分布
    3.4 喀什噶尔地区发生的风灾
        3.4.1 风灾发生的原因
        3.4.2 时空分布
4.喀什噶尔地区发生的地质灾害
    4.1 地震发生概况
    4.2 特大地震
        4.2.1 1927 年的大地震
        4.2.2 1944 年的大地震
    4.3 五级以上的地震
    4.4 地震时空分布
5.喀什噶尔地区发生的瘟疫
    5.1 瘟疫的种类
    5.2 瘟疫发生的原因
    5.3 瘟疫的时空分布
6.喀什噶尔地区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
    6.1 灾害发生的频繁
    6.2 灾害发生的地区差异
    6.3 时间上连续性、集中性
7.政府的荒政
    7.1 杨增新时期的荒政
    7.2 金树仁时期的荒政
    7.3 盛世才时期的荒政
    7.4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荒政
    7.5 对灾民救济情况
8.自然灾害的影响
    8.1 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8.2 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
    8.3 自然灾害对人口的影响
    8.4 自然灾害对环境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南疆铁路沿线中心城市用水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城市化与水资源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1.3.1 城市化相关理论
        1.3.2 水资源相关理论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3.1 国外研究进展
        1.3.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3 国内研究综合评价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城市化与水资源的关系
    2.1 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2.1.1 城市化对水质的影响
        2.1.2 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2.1.3 城市化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2.2 水资源对城市化的影响
        2.2.1 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2.2.2 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2.2.3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2.2.4 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三章 南疆铁路沿线中心城市的城市化与水资源评价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1.1 地理位置
        3.1.1.2 地貌环境
        3.1.1.3 气象水文
        3.1.2 社会经济特征
        3.1.3 南疆铁路沿线中心城市人口及其结构变化情况
        3.1.4 南疆铁路沿线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3.2 南疆铁路沿线城市化发展现状
    3.3 南疆铁路沿线地区水资源状况分析
        3.3.1 南疆铁路沿线地区水资源概况
        3.3.1.1 水资源总量概述
        3.3.1.2 水资源利用现状
        3.3.1.3 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南疆铁路沿线中心城市用水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耦合关系的量化分析
    4.1 评价法的选择
        4.1.1 耦合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1 构建原则
        4.1.1.2 指标体系的构建权重的确定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水资源对南疆中心城市城市化的影响
        4.3.1 南疆中心城市近几年的用水状况分析
        4.3.2 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4.3.3 对南疆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4.4 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之间的耦合关系
        4.4.1 城市化水平和用水总量的变化过程
        4.4.2 城市化水平和用水总量的相关关系
    4.5 人均用水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耦系
        4.5.1 南疆各中心城市人均用水总量的变程
        4.5.2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用水量之间的型
    4.6 城市化进程与水资源综合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
        4.6.1 水资源综合利用系数
        4.6.2 城市化进程系数
        4.6.3 城市化进程系数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系数的耦合关系
第五章 南疆各中心城市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对策与建议
        5.1.1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
        5.1.2 推行适速适度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不断注重并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5.1.3 淡化城市化水平的增长指标并突出水资源利用的约束指标
    5.2 南疆铁路沿线各中心城市城市化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5.2.1 库尔勒市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对策
        5.2.2 阿克苏市和喀什市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对策
        5.2.3 和田市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对策
        5.2.4 吐鲁番市和阿图什市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对策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之处与不足
        6.2.1 特色之处
        6.2.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课题

(10)贮灰场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的定量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步骤
    1.3 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
    2.1 贮灰场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
        2.1.1 贮灰场概况
        2.1.2 水文地质条件
    2.2 水文地质实验及现状
        2.2.1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2.2 渗水试验与渗透系数的确定
        2.2.3 抽水试验、弥散试验与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2.3 地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2.3.1 边界条件概化
        2.3.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第三章 地下水均衡计算
    3.1 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3.1.1 地下水补给
        3.1.2 地下水径流
        3.1.3 地下水排泄
    3.2 贮灰场水均衡计算
        3.2.1 计算参数的选取
        3.2.2 贮灰场水均衡的条件分析
        3.2.3 均衡分析
    3.3 评价区地下水均衡计算
        3.3.1 地下水补给量
        3.3.2 地下水(潜水)排泄量
        3.3.3 地下水均衡
第四章 地下水流场模型
    4.1 地下水流场模型建立
        4.1.1 地下水数学模型
        4.1.2 模拟流场及初始条件
        4.1.3 模型软件选择及模拟区剖分
    4.2 水文地质参数
    4.3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4.4 地下水均衡分析
第五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5.1 地下水溶质迁移数学模型
    5.2 预测情景与污染源强的设定
        5.2.1 泄露点的设定
        5.2.2 正常工况、无防渗情景,源强设定
    5.3 贮灰场的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5.3.1 正常工况、无防渗情景
        5.3.2 非正常工况、有防渗情景
第六章 结论
    6.1 地下水均衡
    6.2 贮灰场的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新疆阿图什哈拉峻地区地下水系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会仙岩溶湿地睦洞河小流域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及其模型模拟[D]. 万祖鹏.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TDS分布及其成因[J]. 王红太,周金龙,曾妍妍,张杰,魏兴,陈劲松. 干旱区研究, 2020(04)
  • [3]位山灌区地下水补给特征研究[D]. 王通. 济南大学, 2017(03)
  • [4]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断陷区地下水流动系统研究[D]. 熊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5]规模化节水驱动下和静县灌区地下水系统演化研究[D]. 张瀚.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6]新疆喀什高台民居营造模式与现代适应性研究[D]. 宋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6)
  • [7]边疆与枢纽: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研究(1884-1949)[D]. 刘玉皑. 西北大学, 2013(02)
  • [8]民国时期新疆喀什噶尔地区自然灾害研究[D]. 吐逊古丽·卡热. 新疆师范大学, 2013(06)
  • [9]南疆铁路沿线中心城市用水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D]. 玛伊热姆古丽·依明. 新疆大学, 2013(10)
  • [10]贮灰场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的定量分析与预测[D]. 王建帅. 长春工业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新疆阿图什哈拉军地区地下水系统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