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检测和质量控制

自身抗体检测和质量控制

一、自身抗体检测与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彭绒雪,李金明[1](2021)在《临床实验室自身抗体检测性能验证与质量控制》文中指出自身抗体检测可用于临床自身免疫病的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但临床是否能有效应用的前提条件是检测结果的准确和可靠。为保证实验室所使用的检测试剂/系统在实际使用条件(人员、仪器、标准操作程序、环境)下呈现出符合试剂盒说明书所宣称的检测性能,实现其确定的临床预期用途,必须在开展临床检测前选用参考品或真实临床样本,通过简化的重复性及方法学比较实验对检测系统整体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分析性能进行验证。通过性能验证过程,实验室不仅可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检测系统,还可明确日常检测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形成标准操作程序并建立室内质控及其失控规则。在随后的日常临床实际检测过程中,再通过严格地遵循标准操作程序并监控验证时所建立的关键质量控制点,以及通过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和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发现可能存在的影响检测精密度和准确度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持续改进,从而实现对患者样本的持续可靠检测。

詹皓婷,李永哲[2](2021)在《自身免疫病实验室诊断指标与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文中认为自身免疫病实验室诊断指标能够帮助临床早期筛查识别患者,监测疾病活动与组织器官损伤,对患者的分型诊断、预后和治疗反应评估意义重大。近年来,自身免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向自动化、高通量、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为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提供了重要平台支撑。该文探讨自身免疫病实验诊断指标与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与研究新进展,并对未来前景作出展望。

王鹏[3](2020)在《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CD)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在我国,CCD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therosclerosis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ACCD),如脑卒中、冠心病等是我国CCD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所有ACCD的病因和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影响大中型动脉内膜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通常,动脉粥样硬化潜伏期较长,且常同时存在多个血管床受累。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恶化。因此,开发有效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检测方法势在必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外周血的诊断标志物检测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近期研究表明,天然自身抗体的检测可能为AS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方法。几乎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各种细胞均可表达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种靶点,发挥多种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及IL-6等细胞因子通常发挥促进AS形成的作用;另一些细胞因子,诸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10及IL-35等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ulatory cells,Treg)作用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另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1,VEGFR1)和VEGFR2是血管生成的重要调控因子,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以CD4+CD25+T细胞为特征的Treg细胞,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CD25抗体消耗Treg细胞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Treg细胞特异性表达的FOXP3是Treg细胞最可靠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也是Treg细胞发育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主要调节因子。本研究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检测前述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相关因子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分析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天然自身抗体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旨在为AS的诊断提供实验证据及新的思路。方法:1、采集2017年1月-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20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外周血及性别、年龄匹配的187例同期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体检的健康人外周血。收集受试者性别、年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家族史、吸烟饮酒史及其他临床相关数据。2、根据NCBI数据库检索IL1α、IL1β、IL6、IL8、TNFα、CD25、FOXP3及VEGFR1氨基酸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在线工具(http://www.iedb.org)设计线性多肽,委托上海吉尔生化公司合成多肽抗原并保证抗原纯度>95%。3、通过优化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4、利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天然自身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受试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天然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天然自身抗体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基于罗杰斯二元回归构建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各抗体之间表达量的相关性。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于NCBI数据库检索到的氨基酸序列,共设计并合成14条线性多肽抗原,各抗原序列如下:IL1α H-WETHGTKNYFTSVAHPNLFIATKQDYWVC-OHIL1β-1 H-SLNCTLRDSQQKSLVMSGPYELKALHLQG-OHIL1β-2 H-KHAYYSGNEDDLFFEADGPKQMKCH-OHIL6 H-LTKLQAQNQWLQDMTTHLILRSC-OHIL8 H-DCQCIKTYSKPFHPKFIKELRVIESD-OHTNFα-1 H-CQLQWLNRRANALLANGVELRDNQLV-OHTNFα-2 H-KSAIKSPCQRETPEGAEAKPWYEPK-OHCD25-a H-KPGHCREPPPWENEATERIYHFVVGQMVY-OHCD25-b H-IYHFVVGQMVYYQCVQGYRALHRGPAESVE-OHCD25-c H-KHTSQFPGEEKPQASPEGRPESETSCH-OHFOXP3-a H-DMFAFFRNHPATWKNAIRHNLSLHKCD-OHFOXP3-b H-KCTFPNPSAPRKDSTLSAVPQSSYH-OHVEGFR1-a H-DEGVYHCKATNQKGSVESSAYLTVQGTSDK-OHVEGFR1-b H-CQITWFKNNHK IQQEPGIILGPGSSTD-OH2、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Anti-IL1α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表达的水平为0.894±0.156;AntiIL1α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表达的水平为0.843±0.169。Anti-IL1α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nti-TNFα-1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238±0.304;Anti-TNFα-1 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139±0.259。AntiTNFα-1 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nti-VEGFR1-b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498±0.449;Anti-VEGFR1-b 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568±0.390。AntiVEGFR1-b 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nti-IL1αIg G、anti-TNFα-1 Ig G及anti-VEGFR1-b Ig G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0.592及0.564。利用罗杰斯回归构建3个天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651。根据性别因素,分别分析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女性健康对照受试者相比,anti-IL1αIg G、anti-IL1β-2 Ig G及anti-TNFα-1 Ig G在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表达升高,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588及0.650;与男性健康对照受试者相比,anti-VEGFR1-a Ig G及anti-VEGFR1-b Ig G在男性AS患者血浆中表达降低,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及0.594。根据年龄因素,分别分析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在低龄和高龄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低龄群体中anti-IL1αIg G、anti-IL1β-2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浆中表达升高(P<0.05);Anti-TNFα-1Ig G在低龄与高龄两个群体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浆中表达水平均升高。4、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各抗体表达量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来源于同一个氨基酸序列的多肽抗原天然自身抗体表达相关性最高。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及大小等各项临床特征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IL1α、抗TNFα和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0.592、0.564。提示血浆抗IL1α、抗TNFα及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2、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IL1α、抗TNFα和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将诊断效能明显提高,ROC曲线下面积达0.651(P<0.01),将有助于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能力。3、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IL1α、抗IL1β-2、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588、0.650。提示这三种天然自身抗体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在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VEGFR1-a及抗VEGFR1-b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及0.594。提示血浆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与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在女性患者外周血中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5)。4、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IL1α、抗IL1β-2、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这三种天然自身抗体与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该抗体与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5、抗IL1β、抗IL6、抗IL8、抗CD25、抗FOXP3天然自身抗体(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适合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

黄蓉,陈素峰,马筱玲[4](2020)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抗角蛋白抗体 抗核周因子自制质量控制品的制备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实验室抗CCP、AKA、APF这3种自身抗体自制质控品的制备及评价,为其他自身抗体自制质控品的制备提供参考。方法将阳性血清和体检健康人群的阴性血清按比例进行混合,调制成所需浓度的混合血清,再进行56 ℃加热30 min灭活,离心过滤后分装,置-20 ℃以下冰箱保存。检测20瓶质控品以及连续检测20次同瓶质控品计算变异系数(CV)值来测定混合血清的瓶间差。37 ℃水浴储存条件下每天检测10次求出偏差,来判断37 ℃条件下的稳定性。-20 ℃冷冻储存,每周检测1次,求出每月CV值,来判断长期稳定性。结果 37 ℃条件下,在长达8 d的时间中,抗CCP抗体的偏倚都小于±20%的偏倚要求,AKA、APF的结果都在上下一个滴度的可接受范围内。在瓶间差测试中,抗CCP抗体的CV瓶间为3.2%,远<20%的瓶间差要求,而AKA、APF的瓶间差可视为0。在-20 ℃长期稳定性实验中,累计9个月的检测结果,抗CCP抗体总CV为10.6%,<20%的要求,AKA、APF结果都在上下一个滴度的可接受范围内。所有阴性质控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抗CCP、AKA、APF这3种抗体自制混合血清质控品的性能良好,且该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各级医院和实验室,也为其他自身抗体室内质控品的制备提供参考。

黄蓉[5](2020)在《APF、AKA、抗CCP抗体自制质控品的制备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进行性、对称性关节肿胀,关节压痛以及滑膜关节破坏为主要特征,可导致严重残疾和过早死亡。RA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RA患者减轻关节损害,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抗核周因子抗体(Antiperinuclear factor antibody,APF)、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AKA)、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ide,CCP)抗体这三种自身抗体有很高的特异性,可以对RA进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普遍。然而抗体作为一种高度异质性蛋白质,在检测标准化上一直是巨大的挑战。自身抗体测定以手工操作、人眼判读为主,更增加了结果的不可控性。在没有标准品的情况下,实验室的检测更需要有质控品来保证检测过程的可控,以及结果的质量。可是市场上的室内质控品很少且又价格昂贵,所以急需一种价格实惠而又性能较好的质控品来满足实验室检测的需求。目的探讨实验室APF、AKA、抗CCP抗体这三种自身抗体自制质控品的可行性,为其它自身抗体自制质控品的制备提供参考,同时为自身抗体的实验室检测找到方便、易得、可用的质控品的方法。方法收集APF、AKA、抗CCP抗体这三种自身抗体都阳性的RA病人血清和体检健康人群的阴性血清,并按比例进行混合,调制成所需浓度的混合血清。将混合血清进行56℃加热30分钟灭活处理,再离心过滤后分装,置-20℃以下冰箱保存。抽取20份混合血清,针对这三种自身抗体,其中一份检测20次以及20份每份检测一次来检测混合血清的瓶间差,评价混合血清的均匀性。37℃水浴条件下,每24小时检测一次来确定37℃时的稳定性。-20℃冷冻条件下,每周检测一次,来确定混合血清的长期稳定性能。结果在瓶间差测试中,APF、AKA检测无瓶间差,抗CCP抗体的CV瓶间为3.2%,远小于20%的瓶间差要求,可见有很好的均匀性。37℃水浴条件下,连续8天,APF、AKA的检测结果在上下一个滴度的可接受范围内,抗CCP抗体的最大偏倚为-15.8%,小于±20%的偏倚要求。在-20℃长期稳定性实验中,累计9个月的检测,APF、AKA的检测结果在上下一个滴度的可接受范围内,抗CCP抗体每月的CV波动均小于20%,且总CV为10.6%,小于20%的要求。所有阴性质控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APF、AKA、抗CCP抗体这三种自身抗体自制混合血清质控品的性能良好,能满足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需求;且该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各级医院和实验室。

张苗苗,梁艳,杨再兴[6](2019)在《如何更好地保证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质量》文中研究说明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病(AIDs)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临床医生诊治AIDs的重要手段,但自身抗体及其检测技术很多固有的局限性使得自身抗体的质量控制相对比较薄弱。面对临床的迫切需要和自身抗体本身的缺点,检验人员该如何破解矛盾,最大程度地保证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质量?该文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阐述,旨在为从事自身抗体检测的检验人员提供一些借鉴。

彭慧颉[7](2019)在《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管理的方法以及意义。方法根据自身抗体实验室检测的具体情况,对自身抗体数据的质量管理情况进行整理分析,观察检测之后的效果,分析总结自身抗体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的方法以及意义。结果自身抗体质量控制管理是保证实验室能够得出准确具体的数据的前提,确保了检测安全性,消除了不定项因素,提高了自身抗体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论加强自身抗体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结果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参考价值,实施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应该加强推广。

王婵[8](2019)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抗核抗体亚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以血清碱性磷酸酶异常升高、肝内中小胆管损伤和抗线粒体抗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AMA)产生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除了AMA,抗sp100抗体和抗gp210抗体是PBC的两个重要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血清标志物,特异性接近100%,出现在10%40%的患者血清中并且可能参与疾病进展。PBC有很强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人种的遗传学研究发现多个PBC易感位点。目前PBC抗核抗体产生的遗传基础还不清楚,揭示与这些抗体产生相关的遗传因素将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深入理解发病机制。本研究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探究分别与PBC抗gp210抗体和抗sp100抗体产生关联的主要遗传决定因素。主要内容如下:1、AMA、抗sp100抗体和抗gp210抗体检测的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建立和对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定性检测。2、基于汉族人群PBC样本的Illumina中华芯片的SNP分型数据,使用PLINK软件对930例PBC患者中进行抗核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抗sp100和抗gp210抗体)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3、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和Sanger测序方法在1,252例PBC验证人群中进行SNP位点验证。4、采用汉族人群特异的Han-MHC参考数据库和SNP2HLA基因型填充(imputation)工具对PBC样本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libity complex,MHC)区域SNP、HLA等位基因和氨基酸多态性进行填充,并对填充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和条件回归分析,确定MHC区域内与不同抗核抗体关联的主要遗传决定因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与抗sp100抗体显着关联的SNP均位于MHC区域。最显着的SNP位点是rs1794280(P=4.83×10-10,odds ratio[OR]=2.79,95%confidence interval[CI]=2.00-3.90),对该区域显着的SNP进行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发现两个独立LD组,分别以rs1794280和rs492899为tagSNP。进一步对234例抗sp100阳性和1,018例抗sp100阴性PBC患者进行上述两个SNP验证,我们证实了rs492899(P=6.88×10-13,OR=2.82,95%CI=2.13-3.75)和rs1794280(P=4.25×10-21,OR=4.85,95%CI=3.49-6.73)与抗sp100抗体显着关联。对两阶段445例抗sp100阳性和1,729例抗sp100阴性PBC患者进行Meta分析,rs492899的P值为3.27×10-22(OR=2.90,95%CI=2.34-3.66),rs1794280的P值为5.78×10-28(OR=3.89,95%CI=3.05-4.96)。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合关联SNP验证没有确定与抗gp210抗体关联的SNP。对922例PBC(抗sp100阳性211例和阴性711例)的MHC区域进行基因型填充和关联分析,我们发现与抗sp100抗体关联最显着的HLA等位基因是DRB1*03:01(P=1.51×10-9,OR=2.97,95%CI=2.06-4.29),关联最显着的氨基酸位点是DRβ1-Asn77/Arg74,该位点与DRB1*03:01完全连锁,具有相同的关联信号。分别以等位基因和氨基酸位点进行逐步条件回归分析,等位基因DRB1*03:01、DRB1*15:01、DRB1*01和DPB1*03:01能解释几乎全部的MHC与抗sp100抗体的关联,HLA抗原DRβ1-Asn77/Arg74、DRβ1-Ser37和DPβ1-Lys65是与抗sp100抗体关联的主要抗原位点。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与抗sp100抗体产生相关联的主要遗传位点,并进一步确定了对应的HLA等位基因和氨基酸改变,证实了在PBC患者中抗sp100抗体的产生具有显着的遗传基础。本研究结果提示PBC患者抗sp100抗体和抗gp210抗体的产生可能基于不同的自身免疫应答机制。

李玉苹[9](2019)在《抗SSA-60自身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SSA-60蛋白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纯化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SSA-60重组蛋白;以自制的SSA-60重组蛋白为原料,建立抗SSA-60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定量检测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系统评价。研究方法:1以Hela细胞提取RNA后逆转录的cDNA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带酶切位点BamH I和Xho I的人干燥综合症A抗原(Sj?gren,s syndrome type A,SSA)蛋白基因序列,经酶切后插入PET41a质粒中,构建成GST-SSA-6*His-pet41a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入Rosetta(DE3)中,经异丙基β-D-半乳糖苷(Isopropy-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利用亲和层析纯化,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鉴定重组蛋白表达形式;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方法鉴定重组蛋白的特性。2以我们自制的SSA-60重组蛋白为原料,建立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抗SSA-60方法。经条件优化后,进行系统的性能评价,评价是否符合临床要求。结果:1 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经双酶切凝胶电泳显示重组表达质粒构建成功,转化Rosetta(DE3)菌种后,诱导表达,SDS-PAGE显示SSA-60重组蛋白为包涵体表达。经WB,ELISA验证纯化的SSA-60重组蛋白具有很强免疫原性和蛋白活性。2经条件优化和性能评价,本方法的方法检出限(Method Detection Limit,MDL)=1.36 RU/mL,定量测定下限(Reliable Quantitation Limit,RQL)=4.48 RU/mL;精密度(CV)均<10%;与其他自身抗体线无明显的交叉反应;线性范围是2-400 RU/mL,具有更宽的线性范围,明显优于传统的ELISA法。在与ELISA对比实验中,两种检测方法的标准误差(SE)是31.3,且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y=1.04x-7.86,R2=0.9785,P<0.05)和较高的一致性(配对卡方检验,P=0.508,>0.05,K=0.949)结论:1成功制备了纯度高,特异性好及蛋白活性好的重组SSA-60抗原,为应用于国产仪器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抗SSA-60抗体具有高灵敏度,强特异性和更宽的线性范围。与ELISA法对比,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本方法在快速、高通量、定量和自动化检测自身免疫抗体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也为其他自身抗体建立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奠定基础。

路超,邹建文,刘义庆,王泽筠,卢志明[10](2017)在《自身抗体检测及质量控制》文中指出自身抗体种类繁多,检测方法较为丰富,已有效应用到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以辅助临床诊疗。做好自身抗体全面、全程、全员参与的质量控制,如实验环境、仪器设备、试剂耗材、实验方法、实验人员的培训、能力验证、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依据。本文介绍了自身抗体检测的现状、技术,分析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建设性地提出了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建议,旨在为日后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质量保证。

二、自身抗体检测与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身抗体检测与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实验室自身抗体检测性能验证与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性能验证与质量控制对于保证自身抗体检测质量的重要性
2 特定自身抗体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指标和方法
    2.1 定性检测方法
    2.2 半定量检测方法
    2.3 以定量结果值报告定性结果的检测方法
3 自身抗体检测性能验证的延伸:质量控制与室间质评
4 结语

(2)自身免疫病实验室诊断指标与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ID实验诊断指标的临床需求及应用
    1.1 补体
    1.2 细胞因子
    1.3 免疫细胞
    1.4 自身抗体
2 自身免疫病实验诊断新指标的临床应用
    2.1 补体谱
    2.2 蛋白质标志物
    2.3 自身抗体标志物
    2.4 基因标志物伴随诊断
3 自身免疫病实验检测技术临床应用
    3.1 AID标志物检测方法的发展
    3.2 临床应用现状
4 展望

(3)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综述
    1.1 脂质代谢、修饰异常与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
        1.1.1 脂质代谢异常
        1.1.2 脂质修饰
        1.1.3 胆固醇晶体形成和NLRP3炎性小体激活
        1.1.4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功能失调
    1.2 先天性免疫反应与适应性免疫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1.2.1 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1.2.2 T淋巴细胞
        1.2.3 B淋巴细胞
        1.2.4 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
    1.3 抗炎治疗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与前景
        1.3.1 白细胞介素IL-1β中和单克隆抗体(canakinumab)
        1.3.2 心血管炎症减轻试验(CIRT)
        1.3.3 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拮抗剂
    1.4 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诊断技术进展
        1.4.1 超声
        1.4.2 血管造影技术
        1.4.3 多层螺旋CT及血管重建技术
        1.4.4 核磁共振
    1.5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生物标志物
        1.5.1 微小RNA
        1.5.2 长链非编码RNA
        1.5.3 同型半胱氨酸
        1.5.4 C反应蛋白
        1.5.5 基质金属蛋白酶
        1.5.6 白细胞介素
        1.5.7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1.5.8 脂联素
        1.5.9 其他
    1.6 天然自身抗体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进展
    1.7 小结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标本收集
        2.1.1 病例选择
        2.1.2 病例组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受试对象的人口特征
        2.1.5 临床病例特征信息采集
    2.2 实验材料
        2.2.1 循环天然自身抗体的线性多肽抗原设计与合成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血液样本采集及预处理
        2.3.2 配制抗原储存液
        2.3.3 包被多肽抗原
        2.3.4 检测循环天然自身抗体
        2.3.5 ELISA实验质量控制
    2.4 统计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ELISA实验质量控制
    3.2 差异表达抗体的筛选
        3.2.1 Anti-IL1αIgG的表达水平
        3.2.2 Anti-IL1β-1 IgG的表达水平
        3.2.3 Anti-IL1β-2 IgG的表达水平
        3.2.4 Anti-IL6 IgG的表达水平
        3.2.5 Anti-IL8 IgG的表达水平
        3.2.6 Anti-TNFα-1 IgG的表达水平
        3.2.7 Anti-TNFα-2 IgG的表达水平
        3.2.8 Anti-CD25-a IgG的表达水平
        3.2.9 Anti-CD25-b IgG的表达水平
        3.2.10 Anti-CD25-c IgG的表达水平
        3.2.11 Anti-FOXP3-a IgG的表达水平
        3.2.12 Anti-FOXP3-b IgG的表达水平
        3.2.13 Anti-VEGFR1-a IgG的表达水平
        3.2.14 Anti-VEGFR1-b IgG的表达水平
    3.3 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
    3.4 性别因素对各天然自身抗体表达量的影响
    3.5 年龄因素对各天然自身抗体表达量的影响
    3.6 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相关性分析
    3.7 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与A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APF、AKA、抗CCP抗体自制质控品的制备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标本收集
    2.2 材料
    2.3 器材
    2.4 方法
    2.5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稳定性测定
    3.2 瓶间差测试
    3.3 长期稳定性测定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APF、AKA、抗 CCP 抗体的综述
    参考文献

(6)如何更好地保证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 自身抗体对绝大多数AIDs的临床价值
2 保证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质量,需要准确并唯一自身抗体的名称
3 保证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质量,需要最大程度保证其检测质量
4 保证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质量,需要做好检验结果的解读工作

(7)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展自身抗体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的意义
2 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管理
    2.1 自身抗体检测内部质量控制管理
    2.2 自身抗体检测外部质量控制管理
3 结果
4 讨论

(8)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抗核抗体亚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PBC的临床特征与诊断
        1.1.2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1.1.3 基因型填充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PBC遗传学研究
        2.1.1 PBC家系研究
        2.1.2 PBC的 GWA研究
        2.1.3 PBC表观遗传学研究
    2.2 PBC血清标志物
        2.2.1 抗线粒体抗体
        2.2.2 抗核抗体
        2.2.3 新的PBC特异性抗体的发现和鉴定
        2.2.4 其他PBC血清标志物
    2.3 PBC的流行病学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抗核抗体亚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和耗材
        3.2.4 常用溶液配制方法
        3.2.5 公共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1 PBC样本临床资料收集
        3.3.2 基因组DNA提取、浓度测定及标准化
        3.3.3 PBC自身抗原蛋白表达、纯化及检测
        3.3.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3.3.5 Illumina HumanOmniZhongHua-8 芯片全基因组基因分型
        3.3.6 数据质控
        3.3.7 抗gp210抗体和抗sp100抗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8 TaqMan基因分型
        3.3.9 HLA基因型填充
        3.3.10 初步关联分析和条件回归分析
        3.3.11 统计分析及作图
    3.4 实验结果
        3.4.1 sp100 抗原的表达、纯化及其抗体的ELISA检测
        3.4.2 抗gp210 抗体的ELISA检测
        3.4.3 BPO抗原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抗体的ELISA检测
        3.4.4 患者临床特征
        3.4.5 抗gp210抗体和抗sp100抗体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
        3.4.6 TaqMan基因分型的验证结果
        3.4.7 HLA基因型填充数据与抗sp100抗体的关联分析结果
        3.4.8 逐步回归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抗SSA-60自身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SSA-60 重组抗原的制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抗SSA-60 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的条件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抗SSA-60 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定量检测方法的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自身抗体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及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自身抗体检测及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身抗体及检测
    (一) AID相关自身抗体检测
        1. 风湿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
        2. 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
        3. 内分泌疾病相关自身抗体:
        4. 胃肠道疾病相关自身抗体:
    (二) 检测方法
二、自身抗体检测的质量控制
    (一)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1. 临床医师申请单的提出:
        2. 患者准备:
        3. 标本采集:
        4. 标本运送:
        5. 标本的验收:
    (二)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1. 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
        2. 器材的规范化:
        3. 试剂、耗材的规范化:
        4. 性能验证及检验方法的选择:
        5. 实验室的环境:
        6. 室内质控准确性的保证:
        7. 参加室间质评和实验室间比对:
        8. 标本处理及实验操作:
        9. 结果判定及结果审核的准确化:
    (三)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1. 检验后标本的保存:
        2. 提供正确的咨询服务:

四、自身抗体检测与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实验室自身抗体检测性能验证与质量控制[J]. 彭绒雪,李金明. 临床检验杂志, 2021(10)
  • [2]自身免疫病实验室诊断指标与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J]. 詹皓婷,李永哲. 临床检验杂志, 2021
  • [3]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D]. 王鹏. 吉林大学, 2020(03)
  • [4]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抗角蛋白抗体 抗核周因子自制质量控制品的制备及评价[J]. 黄蓉,陈素峰,马筱玲.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0(11)
  • [5]APF、AKA、抗CCP抗体自制质控品的制备及评价[D]. 黄蓉.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6]如何更好地保证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质量[J]. 张苗苗,梁艳,杨再兴. 临床检验杂志, 2019(10)
  • [7]自身抗体检测质量控制管理[J]. 彭慧颉. 中国卫生产业, 2019(30)
  • [8]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抗核抗体亚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 王婵. 东南大学, 2019
  • [9]抗SSA-60自身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D]. 李玉苹. 川北医学院, 2019(04)
  • [10]自身抗体检测及质量控制[J]. 路超,邹建文,刘义庆,王泽筠,卢志明. 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 2017(04)

标签:;  ;  ;  ;  ;  

自身抗体检测和质量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