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人参多糖理化性质研究

南沙人参多糖理化性质研究

一、南沙参多糖理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婷[1](2020)在《不同生长期芝麻叶主要营养变化及其多糖的功能性研究》文中认为芝麻叶是芝麻生产中的副产物,具有一定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关于芝麻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生长期芝麻叶的营养分析和多糖等活性物质的提取等方面,对于不同生长期的芝麻叶的营养物质的变化及其多糖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从不同生长期芝麻叶样品的采集开始,研究了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和成熟期的芝麻叶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对各生长期芝麻叶中的多糖进行了提取,并对芝麻叶多糖的结构特征、抗氧化功能、免疫调节功能和肝脏保护作用进行了分析测定,为芝麻叶及其多糖提取物在食用、药用、保健品开发和深入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1)以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和成熟期的芝麻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主要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生长期的延长,两个品种各生长期的芝麻叶中粗脂肪含量均小于3%,且均是盛花期粗脂肪含量较低,而盛花期粗纤维含量较高,粗蛋白含量呈现降低趋势,总糖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灰分含量的变化总体呈现轻微的降低趋势,多酚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并不明显;两个品种盛花期、终花期、成熟期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例均衡,是较为理想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其中初花期芝麻叶中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适合作为一种蔬菜资源。(2)以用热水浸提乙醇沉淀法提取的各生长期的芝麻叶多糖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糖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所提取的芝麻叶多糖为水溶性的棕色絮状固体,其蛋白质、多糖、糖醛酸含量分别在5%、70%、15%左右;电镜扫描图显示两个品种各生长期的芝麻叶多糖呈现片状堆积,表现为光滑表面,无复杂结构;所提取的芝麻叶多糖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较大,且分子量分布较为分散;气相色谱图表明芝麻叶多糖由甘露糖、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紫外吸收光谱图显示芝麻叶多糖溶液在260 nm左右产生较弱的特征吸收峰,其中含有少量蛋白质,因此推测所提取的芝麻叶多糖可能是与蛋白质结合的一种糖缀合物;红外吸收光谱图显示本文所提取的芝麻叶多糖具有多糖类物质的特征吸收峰,说明该样品可以用于后续的实验。(3)以各生长期芝麻叶多糖为原料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两个品种各生长期芝麻叶多糖均具有一定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其中均为盛花期芝麻叶多糖的效果较好;两个品种各生长期芝麻叶多糖均具有一定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其中成熟期和盛花期的效果较好;综合选择两个品种盛花期的芝麻叶多糖(SLP-1和SLP-2)进行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浓度为31.25、62.5、125、250、500、1000μg/m L的SLP-1和SLP-2溶液不会对小鼠巨噬细胞造成毒害作用,且细胞存活率在85%左右;SLP-1和SLP-2均可以促进细胞因子(NO、TNF-α、IL-6)的分泌,且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其中SLP-1促进小鼠巨噬细胞表达TNF-α的效果较好,而SLP-2促进小鼠巨噬细胞表达NO和IL-6的效果较好。(4)以昆明雄性小鼠为实验动物,研究SLP-1和SLP-2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小鼠均正常生长,无死亡现象,其中高剂量的SLP-1和SLP-2溶液可以抑制由四氯化碳诱导小鼠肝脏指数的升高;高剂量的SLP-1和SLP-2溶液均可降低小鼠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的酶活性,并能显着降低小鼠肝脏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和提高过氧化氢酶(CAT)、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酶活性;各组小鼠的肝脏切片图显示:正常组小鼠肝组织细胞染色均匀,形态正常,模型组肝组织细胞大量坏死,细胞核固缩,细胞分界不清晰,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各剂量组小鼠较少肝组织细胞坏死,其中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细胞形态最接近正常组,表明芝麻叶多糖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吕蓉,韦翡翡,何微微,晋玲[2](2020)在《南沙参的本草考证与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典籍和现代相关文献,对南沙参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并对南沙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药效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为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南沙参提供参考。

马莹慧,刘雪,王艺璇,于连婷,杨丽恒[3](2019)在《南沙参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南沙参当中含有多糖、β-谷甾醇及其行生物、三萜、脂等成分,可提高免疫能力,有效地清除人体的自由基,对于抗衰老以及抗辐射和人类的肝部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刘慧君[4](2018)在《龙眼果肉多糖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及其理化特性与生物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是我国南方特色佳果,也是国家卫生部公布的药食两用植物。但鲜龙眼不耐储藏,70%龙眼应季鲜销,剩余的则主要以干制形式加工销售。龙眼干,又称桂圆,中医与现代营养学认为龙眼干比鲜龙眼具有更显着的免疫调节活性。龙眼多糖是龙眼干中主要的活性物质,目前对龙眼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提高龙眼干中龙眼多糖的加工利用率;另一方面是龙眼多糖生物活性与其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因此,在优化提取工艺提高提取率的同时,还应关注提取工艺对龙眼多糖结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进一步明确结构的改变会对龙眼多糖生物活性产生怎样的影响。本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龙眼多糖工艺优化以新鲜的储良品种龙眼为原料,采用热泵干燥制备干制龙眼,进行酒精浸泡脱除小分子物质后二次干制,以二次干制后的龙眼干(水分含量10.72%)为实验原料。以龙眼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首先是对五个工艺控制因素:超微时长、酶添加量、料液比、pH值、提取温度、提取时长进行单因素实验。根据单因素结果,依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原则,选择超微时长、酶添加量、提取时长三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响应面优化结果建立了二次回归模型。结合单因素与响应面实验结果确定了最佳龙眼多糖提取工艺条件为:pH值为5,提取温度为50℃,超微粉碎2min,酶添加量140U/g、提取时长为90min,此时龙眼多糖提取率为38.99%。经粒度检测,超微粉碎2min时,龙眼干粒度下降40%,对实际生产中超微粉碎工艺的控制与优化有理论指导意义。2.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对龙眼多糖理化特性的影响以传统热水浸提工艺、超微粉碎辅助浸提工艺作为对照,与第一章中优化得到的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三种工艺一起,通过提取、浓缩、脱蛋白、超滤、醇沉、冻干制备得到的龙眼多糖分别记为LP、LP-S、LP-SE,结果表明,LP-SE得率为3.28%、与LP及LP-S相比得率分别提高200%和90%;LP-SE的还原糖含量显着最高,糖醛酸含量显着最低,中性糖、蛋白质含量及单糖组成与LP、LP-S无显着差异;通过红外扫描(FTIR)、超高效聚合物色谱仪(APC)、Zeta粒径电位分析仪、电镜扫描(SEM)、碘-碘化钾反应、刚果红反应对三种龙眼多糖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三种龙眼多糖均为α、β-D构型的酸性吡喃杂多糖;分子量及粒径结果表明,LP-SE分子量与粒径显着减小;SEM结果表明,LP微观结构呈现清晰的网状结构,LP-S与LP-SE微观形貌中,网状结构显着被破坏;碘-碘化钾结果表明,三种龙眼多糖均含有较多支链;刚果红反应结果表明,三种龙眼多糖中螺旋结构含量多少依次为LP>LP-S>LP-SE;溶解性及流变特性结果表明,与LP及LP-S相比,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能显着提高LP-SE的溶解性和流动性,显着降低LP-SE黏度及凝胶特性。3.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对龙眼多糖生物活性的影响以LPS为对照,对比LP、LP-S、LP-SE对巨噬细胞分泌NO、TNF-α、IL-6、IL-1β的免疫刺激活性,结果表明,三种龙眼多糖细胞毒性均较低,LP-SE对巨噬细胞分泌各细胞因子的免疫刺激活性最强,且呈显着剂量效应;以LP、LP-S、LP-SE为碳源,葡萄糖、FOS为对照,探究三种龙眼多糖对六种益生菌单独发酵时的益生活性,结果表明,LP-SE对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及明串珠菌的益生活性较强,LP对发酵乳杆菌的益生活性较强;以LP、LP-S、LP-SE为碳源,以菊粉和参照龙眼多糖单糖组成设计单糖为对照组,探究三种龙眼多糖对肠道粪便菌的酵解特性,结果表明,三种龙眼多糖均能被粪便菌群利用,酵解液的中性糖、还原糖含量下降,糖苷酶含量上升,均能促进粪便菌群增殖,酵解液的OD600nm及菌落数上升,均能促进粪便菌群分泌短链脂肪酸,其中,LP-SE在酵解过程中被菌群利用最快,促进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增殖效果最为显着,且产生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最多。

龚子祯[5](2018)在《多糖对CD34+细胞和CIK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文中认为细胞制备是细胞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模拟微环境实现细胞的体外扩增可达到这一目的。微环境中存在的粘多糖在调控细胞的生存、增殖、凋亡和分化等方面起关键作用[1]。为此,本文研究多糖对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cell,HS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 cells)体外扩增的影响。本文首先以CD34+细胞为对象,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考察海藻酸钠、透明质酸、果胶和黄原胶四种多糖对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结果发现:四种多糖中只有黄原胶对总细胞的扩增有促进作用,当培养体系中加入100 μg/ml的黄原胶时,培养至14 d时的总细胞扩增倍数可达到48.6±2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3±9.3(p<0.05)。但是分析培养物中的细胞组成时发现,其中富含造血干祖细胞的CD34+细胞和CD34+CD38-细胞的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CD34+细胞中具有骨髓重建功能的CD48-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而淋巴系CD3+细胞和CD19+细胞比例增加。由此可见黄原胶促进CD34+细胞向淋巴系细胞分化。鉴于此,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为对象,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考察黄原胶在CIK细胞体外扩增中的作用。与不添加黄原胶的对照组相比,当培养体系中添加100μg/ml的黄原胶时,可使培养至21 d时的总细胞扩增倍数达到4534±886,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299±347(p<0.05)。培养物中CD3+D56+细胞的比例达到(25.5±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5±1.9)%(/p<0.05),而CD3+和CD3+CD8+细胞比例均无明显变化;主要效应细胞CD3+CD56+的扩增倍数达到30102±102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97±2016(p<0.05),说明黄原胶能有效促进CIK细胞的体外扩增。采用K562细胞为靶细胞,以10:1的效靶比评价扩增后CI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发现:培养到21d时CIK细胞杀伤活性达到(45.3±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7±5.1)%(p<0.05),说明黄原胶增强了细胞因子诱导获得的CIK细胞的杀伤活性。进-步分析了与杀伤活性相关的细胞膜上CD107a、胞内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结果发现扩增后的细胞中表达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细胞比例分别达到(53.6±33.8)%和(48.3±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5±34.2)%和(37.5±11.2)%(p<0.05),而表达CD107a的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变化。推测黄原胶通过提高扩增后CIK细胞中表达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细胞比例来增强CIK细胞的杀伤活性。为探究黄原胶促进CIK细胞扩增的原因,分别在培养体系中添加组成黄原胶的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以及三种单糖的混合物考察其对CIK细胞扩增的影响。结果发现,培养至21d时,添加40 μg/ml的葡萄糖或甘露糖时的总细胞扩增倍数与对照组相近;添加20μg/ml葡萄糖醛酸时的总细胞扩增倍数与对照组的相对值为1.59±0.30,而培养物中CD3+、CD3+CD56+、CD3+CD8+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相近,添加葡萄糖醛酸可使主要效应细胞CD3+CD56+细胞的扩增倍数为对照组的1.71±0.36倍;添加三种单糖的混合物时,总细胞和主要效应细胞CD3+CD56+细胞的扩增倍数分别为对照组的1.68± 0.41倍和1.89±0.48倍,与单加葡萄糖醛酸的结果相近。推测在培养过程中黄原胶通过释放葡萄糖醛酸来促进CIK细胞的扩增。以上结果为CIK细胞体外扩增过程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徐谦[6](2016)在《南沙参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沙参为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和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的干燥根,收载于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南沙参作为临床常用的一味补阴药,具有良好的养阴清肺,化痰,益气,益胃生津之功用。中医通常用于治疗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等。现代研究表明,南沙参中普遍含有多糖、萜类、酚酸类、香豆素、甾醇、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有镇咳祛痰、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抗辐射等现代药理作用。南沙参虽被广泛使用,但关于其化学成分、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课题组专门对轮叶沙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南沙参药材的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研究提供更加充分的参考。同时,本课题组采用HPLC法,以分离所得的三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为指标,对来源不同的南沙参药材进行了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和指纹图谱研究。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轮叶沙参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ODS柱层析、C18柱层析、MCI柱层析、中低压制备液相色谱仪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仪对轮叶沙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27个化合物,根据这些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并通过UV、1H-NMR、13C-NMR、ESI-MS技术,初步鉴定出16个化合物,分别为:a-香树脂醇乙酸酯(1)、蒲公英萜酮(2)、羽扇豆烯酮(3)、β-谷甾醇(4)、羽扇豆醇乙酸酯(5)、无柄沙参酸-3-O-异戊酸酯(6)、胡萝卜苷(7)、正十五烷酸(8)、邻苯二甲酸二己酯(9)、汉黄芩苷(10)、愈创木酚β-吡喃葡萄糖苷(11)、5-羟甲基-糠醛(12)、黄芩苷(13)、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苷(14)、10-十八烯酸(15)、硬脂酸单甘油酯(16)。其中化合物1、8、10、11、13首次从桔梗科分离得到;化合物9、12首次从沙参属分离得到,6、14、15、1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南沙参主要成分含量测定首次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南沙参药材中蒲公英萜酮、无柄沙参酸-3-0-异戊酸酯、羽扇豆醇乙酸酯3种三萜类成分的含量,并对11批药材进行了含量测定。首次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南沙参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2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并对11批药材进行了含量测定。3、南沙参指纹图谱研究本文采用HPLC法初步建立了11批不同产地南沙参药材的指纹图谱,并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的“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A(2004版)”对11批南沙参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度评价,最终确定了14个共有峰,其相似度范围在0.843-0.958之间。

张小倩[7](2014)在《南沙参多糖的提取、降解优化及其单糖组成分析》文中提出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沙参或轮叶沙参的干燥根,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南沙参含有多糖、三萜、β-谷甾醇、磷脂等化学成分。南沙参多糖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如抗辐射、免疫调节、抗衰老、抗肿瘤和降低学习记忆障碍等。本文通过响应面法(RSM)试验设计获得实验数据,用来估计参数并拟合响应值与因素间的多项式方程,并通过对回归方程的分析获得最佳工艺条件。它适用于一个或多个响应值受多因素影响的情况,该方法的目的是同时优化这些因素的水平,以获得最佳的条件。其分析过程包括试验设计、模型建立、数据分析和结果优化。本课题采用RSM优化提取南沙参多糖,获得了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其工业生产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以酸法、仿生酶解法和超声法进行南沙参多糖的控制降解优化,获得其寡糖片段,为其进一步构效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应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南沙参多糖的全降解条件,并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分析其单糖组成,为南沙参多糖的一级结构研究及其质量控制提供支持。

谢美玲[8](2014)在《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肺炎(脾肺气虚证) ——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客观评价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肺炎(脾肺气虚证)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将32例慢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沙白肺炎颗粒治疗组、模拟剂颗粒对照组,每组各16例。疗程30天。观察两组受试者胸部X线片或肺CT片、证候疗效、临床症状、呼吸功能、BMI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同时观察血液、尿液、粪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1.胸部X线片或肺CT片:治疗组痊愈7例(43.75%)、显效3例(18.75%)、好转2例(12.5%)、无效4例(25%),总有效率75%;对照组痊愈、显效、好转均0例(0%)、无效16例(100%),总有效率0%。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证候疗效、症状疗效、主要临床症状总积分、各临床症状积分及痰量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后组间及治疗前后组内BM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治疗后呼吸功能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呼吸功能分级有显着性差异(P<0.01)。5.两组治疗后BP、GH有统计学差异(P<0.05), VT、SF及综合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RE、MH有统计学差异(P<0.05),PF、RP、BP、GH、VT、SF及综合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PF有统计学差异(P<o.05),综合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6.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两组血常规、尿液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无异常,药物安全级别为1级。结论: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肺炎(脾肺气虚证)具有有效性及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朱冠秀,王宇光,李飞,杨亮,陆倍倍,马增春,梁乾德,肖成荣,谭洪玲,汤响林,张伯礼,高月[9](2013)在《采用均匀设计研究南沙参、北沙参配伍藜芦相反的毒性作用规律》文中提出目的旨在为南沙参、北沙参与藜芦不同比例配伍是否产生相反作用提供动物急性毒性数据,并考察煎煮因素是否与毒性相关。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将南沙参、北沙参分别与藜芦进行2因素7水平配比优化,以急性毒性实验小鼠死亡率作为毒性指标,考察不同配比情况对藜芦毒性的影响;并利用南沙参、北沙参配伍藜芦合煎液和合并液分别对毒性进行考察,以期探寻配伍毒性是否与共同煎煮因素有关。结果南沙参、北沙参与藜芦合用后,毒性作用主要由藜芦来介导且毒性随藜芦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南沙参、北沙参与藜芦在1∶1配伍时合煎液毒性大于合并液,提示南沙参、北沙参与藜芦共煎过程可能对藜芦中毒性成分的溶出产生了影响,进而表现为合煎液毒性大于合并液毒性。结论南、北沙参与藜芦配伍在动物水平上表现出相反的配伍规律,提示临床应用此类药物应谨慎。

朱冠秀,王宇光,李飞,马增春,梁乾德,肖成荣,谭洪玲,汤响林,张伯礼,高月[10](2013)在《Cocktail探针法测定南沙参与藜芦配伍对大鼠CYP450亚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利用Cocktail探针法,测定南沙参与藜芦配伍对大鼠CYP1A2、CYP3A4、CYP2C9和CYP2C19酶活性的影响,从药物相互作用角度探寻二者配伍增毒相反的体内证据。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南沙参组、藜芦组、合用组分别灌胃南沙参煎液(13.5g.kg-1)、藜芦煎液(0.81g.kg-1)、合煎液(14.31g.kg-1),空白组灌胃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天,于第8天尾静脉注射混合探针药物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血样经处理后利用HPLC同时测定不同时间点各探针药物的血药浓度,通过WinNolin5.2软件计算各探针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组间比较,进而反映亚酶活性在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藜芦组可降低甲苯磺丁脲的AUC(0~t),增加其Vz;南沙参组可降低咖啡因的AUC(0~∞),显着降低甲苯磺丁脲的AUC(0~t)、AUC(0~∞)并使其Vz,CL显着增加,对氨苯砜、奥美拉唑的各药动学参数无明显影响;与藜芦组相比,合用可增加氨苯砜的MRT(0~t),降低奥美拉唑的AUC(0~t),AUC(0~∞)并增加其CL;与南沙参组相比,合用可增加甲苯磺丁脲的AUC(0~t),降低其Vz,CL。结论与空白组相比,藜芦组对大鼠CYP2C9具有诱导作用,南沙参组对大鼠CYP1A2酶具有诱导作用,对CYP2C9酶具有显着诱导作用,对CYP3A4、CYP2C19无明显影响;与藜芦组相比,合用组对大鼠CYP3A4酶具有抑制作用,对CYP2C19酶具有诱导作用;与南沙参组相比,合用组对大鼠CYP2C19酶具有抑制作用。

二、南沙参多糖理化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沙参多糖理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生长期芝麻叶主要营养变化及其多糖的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糖的研究概况
        1.1.1 多糖的提取
        1.1.2 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分析
        1.1.3 多糖的生物活性
    1.2 芝麻叶的研究概况
        1.2.1 芝麻叶的营养
        1.2.2 芝麻叶多糖的提取方法
        1.2.3 芝麻叶多糖的活性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生长期芝麻叶的营养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芝麻叶的采摘
        2.3.2 粗脂肪的测定
        2.3.3 粗纤维的测定
        2.3.4 粗蛋白的测定
        2.3.5 总糖的测定
        2.3.6 灰分的测定
        2.3.7 总黄酮的测定
        2.3.8 总酚的测定
        2.3.9 氨基酸的测定
        2.3.10 数据统计与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生长期芝麻叶的粗脂肪含量变化
        2.4.2 不同生长期芝麻叶的粗纤维含量变化
        2.4.3 不同生长期芝麻叶的粗蛋白含量变化
        2.4.4 不同生长期芝麻叶的总糖含量变化
        2.4.5 不同生长期芝麻叶的灰分含量变化
        2.4.6 不同生长期芝麻叶的总黄酮含量变化
        2.4.7 不同生长期芝麻叶的总酚含量变化
        2.4.8 不同生长期芝麻叶的氨基酸含量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芝麻叶多糖的提取和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芝麻叶多糖的提取纯化
        3.3.2 芝麻叶多糖的结构鉴定
        3.3.3 数据统计与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芝麻叶多糖的基本化学组成
        3.4.2 芝麻叶多糖的电子显微镜扫描
        3.4.3 芝麻叶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3.4.4 芝麻叶多糖的单糖组成测定
        3.4.5 芝麻叶多糖的紫外全波长扫描
        3.4.6 芝麻叶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芝麻叶多糖体外抗氧化及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芝麻叶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3.2 芝麻叶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4.3.3 数据统计与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芝麻叶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4.2 芝麻叶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芝麻叶多糖对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4 实验动物、材料及饲养条件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动物分组与饲喂条件
        5.3.2 生长状况观察
        5.3.3 血液采集
        5.3.4 脏器采集
        5.3.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5.3.6 脏器指数计算
        5.3.7 肝脏组织匀浆的制备及其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3.8 肝脏组织匀浆指标的测定
        5.3.9 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5.3.10 数据统计与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芝麻叶多糖对小鼠生长状况及饮食状况的影响
        5.4.2 芝麻叶多糖对小鼠脏器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5.4.3 芝麻叶多糖对小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5.4.4 芝麻叶多糖对小鼠肝脏指标的影响
        5.4.5 芝麻叶多糖对小鼠肝脏HE切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南沙参的本草考证与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名称考证
2 基原考证
3 产地变迁
4 现代研究
    4.1 化学成分
    4.2 药理药效学
5 结论

(3)南沙参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沙参的化学成分
    1.1 多 糖
    1.2 β-谷甾醇及其衍生物
    1.3 三萜类
    1.4 香豆素类
    1.5 酚性苷
    1.6 矿物元素和氨基酸
    1.7 挥发油类
2 南沙参的药理作用
    2.1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2.2 抗氧化
    2.3 抗衰老作用
3 南沙参的临床应用
    3.1 治肺热咳嗽
    3.2 治疗虚症
    3.3 治疗肺部疾病

(4)龙眼果肉多糖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及其理化特性与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1.1 传统热水浸提工艺
        1.1.2 化学手段辅助提取工艺
        1.1.3 物理手段辅助提取工艺
        1.1.4 生物手段辅助提取工艺
    1.2 提取工艺对植物多糖理化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提取工艺对植物多糖初级结构的影响
        1.2.2 提取工艺对植物多糖高级结构的影响
        1.2.3 提取工艺对植物多糖溶液特性的影响
    1.3 植物多糖理化特性与生物活性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1.3.1 植物多糖免疫调节活性
        1.3.2 植物多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活性
    1.4 龙眼多糖概述
        1.4.1 龙眼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4.2 龙眼多糖理化特性研究进展
        1.4.3 龙眼多糖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6 实验设计与技术路线
2 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龙眼干制备
        2.3.2 龙眼多糖提取工艺
        2.3.3 单因素实验
        2.3.4 响应面优化
        2.3.5 参数优化与验证
        2.3.6 超微粉碎粒度分析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龙眼干干制得率
        2.4.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4.3 响应面优化结果
    2.5 讨论
        2.5.1 超微粉碎对多糖提取的影响
        2.5.2 纤维素酶解对多糖提取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对龙眼多糖理化特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提取工艺制备龙眼多糖
        3.3.2 龙眼多糖化学组成的测定
        3.3.3 龙眼多糖结构特性的测定
        3.3.4 龙眼多糖溶液特性的测定
        3.3.5 龙眼多糖流变特性的测定
        3.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提取工艺龙眼多糖得率及化学组成
        3.4.2 不同提取工艺龙眼多糖结构特性
        3.4.3 不同提取工艺龙眼多糖溶液特性
        3.4.4 不同提取工艺龙眼多糖流变特性
    3.5 讨论
        3.5.1 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对龙眼多糖得率的影响
        3.5.2 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对龙眼多糖化学组成及结构的影响
        3.5.3 龙眼多糖结构改变对其溶液特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对龙眼多糖生物活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不同提取工艺制备龙眼多糖
        4.3.2 免疫活性评价
        4.3.3 益生菌体外增殖
        4.3.4 粪便菌群体外酵解
        4.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提取工艺龙眼多糖免疫活性
        4.4.2 不同提取工艺龙眼多糖益生活性
        4.4.3 不同提取工艺龙眼多糖体外酵解活性
    4.5 讨论
        4.5.1 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对龙眼多糖免疫活性的影响
        4.5.2 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对龙眼多糖益生活性的影响
        4.5.3 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对龙眼多糖酵解特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结论
        5.1.1 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龙眼多糖工艺最优工艺参数
        5.1.2 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对龙眼多糖理化特性的影响
        5.1.3 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工艺对龙眼多糖生物活性的影响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多糖对CD34+细胞和CIK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细胞治疗类型
        1.1.1 干细胞移植
        1.1.2 免疫细胞治疗
    1.2 多糖的种类和功能
        1.2.1 多糖的种类
        1.2.2 多糖结构与功能
        1.2.3 多糖的作用机制
    1.3 多糖在促进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1.4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1 脐血和外周血
        2.2.2 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分离
        2.2.3 培养基
        2.2.4 细胞因子
        2.2.5 免疫荧光抗体
        2.2.6 多糖
        2.2.7 其他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黄原胶特性分析
        2.3.2 培养基Kla检测
        2.3.3 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分离
        2.3.4 细胞培养
        2.3.5 细胞计数
        2.3.6 细胞表型分析
        2.3.7 CIK细胞功能检测
        2.3.8 细胞凋亡分析
        2.3.9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10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多糖对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影响
    3.1 多糖的种类和浓度对CD34~+细胞扩增与分化的影响
    3.2 黄原胶对CD34~+细胞体外扩增过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原胶对CIK细胞扩增的影响
    4.1 黄原胶对CIK细胞扩增的影响
    4.2 黄原胶对扩增后CIK细胞功能的影响
    4.3 黄原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4 黄原胶对培养基物理性质的影响
    4.5 黄原胶组成成分对CIK细胞扩增的影响
    4.6 黄原胶对CIK细胞聚团的影响
    4.7 黄原胶对CIK细胞高密度扩增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6)南沙参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及缩略语的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沙参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1 本草考证
    2 沙参属植物资源分布情况
    3 沙参类药材来源
    4 沙参属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5 南沙参的传统功效
    6 现代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7 现代中医临床应用
    8 南沙参与北沙参的区别
    9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轮叶沙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实验部分
        1 仪器与材料
        2 提取与分离
    第二节 轮叶沙参中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1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 酚苷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4 脂肪族化合物的解析
        5 其它类型化合物的解析
    第三节 实验数据及化合物结构鉴定
        1 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2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南沙参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
    第一节 HPLC法测定南沙参中三萜类成分的含量
        1 材料、仪器和试剂
        2 方法
        3 方法学考察
        4 样品含量测定
        5 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HPLC法测定南沙参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1 材料、仪器和试剂
        2 方法
        3 方法学考察
        4 样品含量测定
        5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南沙参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仪器和试剂
    2 方法
    3 分析与讨论
结语
附录Ⅰ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南沙参多糖的提取、降解优化及其单糖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南沙参概述
    1.2 响应面法概述
    1.3 提取方法
        1.3.1 水提法
        1.3.2 酸提法
        1.3.3 碱提法
        1.3.4 微波法
        1.3.5 超声法
        1.3.6 酶解法
    1.4 降解方法
        1.4.1 化学降解
        1.4.2 生物降解
        1.4.3 物理降解
    1.5 糖类衍生
        1.5.1 还原胺化
        1.5.2 缩合反应
    1.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第2章 响应面法优化南沙参多糖的提取工艺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药
    2.3 实验方法
        2.3.1 溶液的配制
        2.3.2 提取
        2.3.3 单因素考察实验
        2.3.4 响应面试验设计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4.2 RSM 结果
    2.5 小结
第3章 南沙参多糖的控制降解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药
    3.3 实验方法
        3.3.1 溶液的配制
        3.3.2 仿生酶降解
        3.3.3 超声降解
        3.3.4 酸降解
        3.3.5 电泳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环糊精的控制降解
        3.4.2 仿生酶解的结果
        3.4.3 超声降解的结果
        3.4.4 酸控制降解的结果
    3.5 小结
第4章 南沙参多糖的全降解优化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药
    4.3 实验方法
        4.3.1 溶液的配制
        4.3.2 降解
        4.3.3 PMP 衍生
        4.3.4 正交试验设计
        4.3.5 毛细管电泳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正交试验结果
        4.4.2 毛细管电泳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南沙参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5.1 引言
    5.2 仪器与试药
    5.3 实验方法
        5.3.1 提取
        5.3.2 降解
        5.3.3 PMP 衍生
        5.3.4 电泳条件优化
        5.3.5 方法学验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电泳条件优化结果
        5.4.2 方法学验证结果
        5.4.3 南沙参多糖样品的单糖组成测定研究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肺炎(脾肺气虚证) ——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研究
    1. 一般资料统计
        1.1 受试者来源
        1.2 受试者信息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脾肺气虚证辩证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脱落、中止及剔除标准
    4. 临床试验研究
        4.1 试验设计方法
        4.2 病例分组方法
        4.3 盲法的要求及设计
        4.4 应急信件准备和破忙标准
        4.5 试验药物信息
    5. 试验观察指标
        5.1 一般性观察指标
        5.2 疗效性指标
        5.3 安全性指标
        5.4 各观察指标评定标准
        5.5 疗效判定标准
        5.6 安全性评价标准
        5.7 数据处理与分析
    6. 研究结果
        6.1 两组一般资料数据的可比性分析
        6.2 各治疗阶段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6.3 各治疗阶段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6.4 两组治疗后胸部X线片或肺CT片疗效比较
        6.5 两组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
        6.6 两组治疗后症状疗效比较
        6.7 两组BMI比较
        6.8 两组呼吸功能分级情况比较
        6.9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7. 试验药物安全性评价
    8. 病程与疗效关系的探讨
    9. BMI变化的探讨
    10. 结果
    11. 小结
第二部分 讨论
    1. 慢性肺炎的中医研究
    2. 机体免疫力与脾肺气虚证的关系
    3. 培土生金法的立法依据
    4. 沙白肺炎颗粒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与方解
    5. 现代药理学研究
    6. 典型病案举隅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慢性肺炎文献综述
    1. 慢性肺炎的定义
    2. 慢性肺炎的诱因及发病机理
    3. 慢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及影像学表现
    4. 慢性肺炎的临床表现
    5. 慢性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6. 慢性肺炎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9)采用均匀设计研究南沙参、北沙参配伍藜芦相反的毒性作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动物
    2 药材
    3 仪器
    4 药品制备方法
    5 藜芦、南沙参、北沙参各单药及合煎、合并液急性毒性评价
        5.1 藜芦半数致死量 (LD50) 实验
        5.2 南沙参、北沙参最大给药量实验
        5.3 藜芦与南沙参、北沙参1∶1合并合煎液实验
    6 藜芦与南沙参、北沙参配伍的均匀设计实验
        6.1 剂量的确定
        6.2 因素与水平
        6.3 藜芦与南沙参的均匀设计实验
        6.4 藜芦与北沙参的均匀设计实验
    7 统计学方法
结 果
    1 藜芦的LD50
    2 南、北沙参最大给药量
    3 藜芦与南沙参、北沙参1∶1合并液、煎液毒性实验比较 (表4、5)
    4 藜芦与南、北沙参配伍毒性的均匀设计实验比较 (表6、7)
讨 论

(10)Cocktail探针法测定南沙参与藜芦配伍对大鼠CYP450亚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实验药材
    1.3 药品与试剂
    1.4 动物
2 方法
    2.1 水煎液的制备
        2.1.1 南沙参与藜芦单煎液的制备
        2.1.2 南沙参与藜芦合煎液的制备
    2.2 Cocktail探针药物溶液的制备
    2.3 分组及给药
    2.4 血浆样品的处理
    2.5 色谱条件
    2.6 血浆标准曲线的制备
    2.7 精密度
    2.8 回收率
    2.9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方法学评价
        3.1.1 色谱行为
        3.1.2 标准曲线
        3.1.3 精密度和回收率
        3.1.4 稳定性
    3.2 药动学结果
        3.2.1 探针药物的药-时曲线
        3.2.2 探针药物的药动学参数
4 讨论

四、南沙参多糖理化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生长期芝麻叶主要营养变化及其多糖的功能性研究[D]. 李婷婷.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2]南沙参的本草考证与研究新进展[J]. 吕蓉,韦翡翡,何微微,晋玲.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0(01)
  • [3]南沙参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马莹慧,刘雪,王艺璇,于连婷,杨丽恒.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9(05)
  • [4]龙眼果肉多糖超微粉碎—酶解辅助提取及其理化特性与生物活性[D]. 刘慧君.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多糖对CD34+细胞和CIK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D]. 龚子祯.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1)
  • [6]南沙参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研究[D]. 徐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南沙参多糖的提取、降解优化及其单糖组成分析[D]. 张小倩. 河北大学, 2014(01)
  • [8]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肺炎(脾肺气虚证) ——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D]. 谢美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9]采用均匀设计研究南沙参、北沙参配伍藜芦相反的毒性作用规律[J]. 朱冠秀,王宇光,李飞,杨亮,陆倍倍,马增春,梁乾德,肖成荣,谭洪玲,汤响林,张伯礼,高月.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05)
  • [10]Cocktail探针法测定南沙参与藜芦配伍对大鼠CYP450亚酶活性的影响[J]. 朱冠秀,王宇光,李飞,马增春,梁乾德,肖成荣,谭洪玲,汤响林,张伯礼,高月. 中国药物警戒, 2013(05)

标签:;  ;  ;  ;  ;  

南沙人参多糖理化性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