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雕塑,建筑雕塑

建筑雕塑,建筑雕塑

一、雕塑的建筑感,建筑的雕塑感(论文文献综述)

冯琳[1](2021)在《从中山陵音乐台谈建筑设计的“雕塑感”》文中提出现代主义诞生以来,"雕塑"与"建筑"渐行渐远,反应的是"艺术"与"实用"的剥离。本文以1933年建成的南京中山陵音乐台为例,讨论近代初期杨廷宝先生在设计这座纪念性建筑时关于"空间性""艺术性"与"文化性"的思考,以及"雕塑感"对于建筑设计的意义。

樊思嘉[2](2021)在《建造中的装置 ——15至16世纪欧洲机械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系统梳理了十五至十六世纪欧洲机械艺术的“产生-发展-演化”的完整过程,并对其中的建造实践、设计思想与建造精神进行了重点剖析。在系统梳理层面,首先从欧洲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自然资源条件分析了机械艺术的缘起,然后从发展模式、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三个角度分析了机械艺术的发展繁荣过程,最后研究了在后机械时代,现代建筑、当代艺术、当代装置创作等领域以机械艺术为灵感,而产生的演化性创作。在机械艺术的整体脉络理清后,文章以“绘图-模型-建造”层层递进的逻辑框架,深入研究了机械艺术的实践探索,以及实践中所反映出的,建筑与机械领域不断的交叉、分离与集成过程。其中,以机械艺术时期的建造实践作为特色研究:从技术角度分析了为特定建筑部件的建造而发明的吊车装置,解读了装置的机械性能、一对一的建造过程,以及装置与建筑部件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艺术角度讨论了为建筑局部定制的吊车装置与建筑部件在建造中的共生与一体化,这种一对一的定制使得用于建造的装置与所建造的建筑同时成为了艺术,建造过程也因此成为了类似于雕塑的建造艺术景观。通过对于建造中的装置的研究,体现了机械艺术时期,“精在体宜”的设计建造思想,与技术与艺术趋向统一的建造精神。

孙文健[3](2021)在《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研究 ——以MAD建筑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近三十年中,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回到现代社会的视野之中。在东方自然哲学观念和钱学森先生“山水城市”理念的影响下,MAD建筑事务所在现代主义建筑的浪潮中致力于创造可持续并具未来感、东方意境的有机建筑,并希望通过作品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本文通过笔者在MAD建筑事务所的实习经历以及与马岩松本人的交流,以MAD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实践和设计手法为例,展开对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研究。本文从建筑现象学的角度出发,理性分析并认定了MAD建筑实践即是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中的个例,其中,自然意境为东方自然属性中的最强因子。由此展开该类型场所的构建与研究。针对自然意境如何作用、怎样表达,需回归到场所中。本文第三章从场所精神的建立、自然要素的演绎、形态与界面、空间秩序、材质与构造以及路径与节点六方面分别展开探讨,总结出这些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共同营造了场所中的自然意境,并且人们所感知的意境与诗词、山水画、古典园林等传统艺术形式上具有“境生于象外”的相似之处,它是对真实自然的精神提取,是对自然元素的抽象表达。第四章则基于以上对场所中构成要素的研究,并结合MAD建筑事务所的内在逻辑,从自然、想象、文脉、秩序、人文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场所设计策略,提出了可应用于建筑实践中的具体建议和手段。基于创作使命,本文还讨论了东方自然之美的核心,挖掘出其作品产生自然意境的内核所在,并将其归结于场所中对于留白空间的再现与表达。结合前文的分析以及对场所中留白空间的进一步探讨,总结出在MAD的建筑实践中,无论是其设计手法还是表现形式,都有意于激发体验者的联想与想象,留白空间给予了体验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是激发“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的关键所在,人们对于自然意境的感知也便在联想与想象中建立而成。最后全文希望构建一个由个体到普世的深入分析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并为我国未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提供新思路。

李鹏杰[4](2021)在《布德尔雕塑中构造语言研究》文中认为构造有两层含义,一是名词指结构,二是动词指制造、建造。结构有着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相互关系的意思,雕塑作为三维实体的艺术,其实体化的形体结构存在着结构属性。而构造的另一层含义建造、制造则与建筑有着密切关系,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雕塑的创作是研究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关系以及对形体进行的组合创作,最终制作出艺术表现的实体,这与建筑构造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因此雕塑中有着构造语言的基础与条件。布德尔对雕塑语言进行探索,将建筑构成运用到雕塑中去,进而形成主观上创造的构造语言。从罗丹到布德尔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雕塑艺术从传统主义向现代艺术的转变,布德尔雕塑中构造语言是主观的对于雕塑形体进行空间构建,这与传统雕塑有着巨大的区别。传统雕塑受到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以自然中具象的事物为模仿的对象,对自然形体结构的照搬,这极大地限制了雕塑实体本身的特点,也限制了雕塑作品中选择题材的范围,影响了雕塑的表达形式与表现力。通过对于布德尔艺术经历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布德尔雕塑中构造语言的形成有着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家庭环境带给布德尔对于雕塑艺术空间构造的启蒙,二是受罗丹影响而形成对于雕塑语言的独立探索,三是建筑艺术中的构成元素对于布德尔的影响。并且构造语言的特点在布德尔雕塑中有着独特的表现,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对布德尔雕塑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总结出构造语言的表现特点,包括主观的写实与夸张、强烈的建筑感、对于空间的主观架构、表现出独特的雕塑感与强大张力这五个明显的特点。布德尔雕塑作品中不再以具象化的人物形象作为表现的形式了,而是通过对自然形体结构的认识与了解,进而进行主观的再创造,这也就开始将雕塑艺术从自然法则中慢慢解放出来了,雕塑本体的特点与表现力逐渐的显现出来。因此布德尔的雕塑开启了雕塑艺术的新时代——现代主义雕塑,这对后续的现代主义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与影响。从传统雕塑到现代主义雕塑,对于雕塑艺术的研究与理解,以及对于雕塑创作要求的提高,我们有必要对于处在雕塑艺术发展脉络中的转折点布德尔雕塑进行研究,其中布德尔雕塑的核心——构造语言也是研究的重点。从构造语言与雕塑之间的联系,以及布德尔雕塑中构造语言产生的原因、在雕塑中的表现、对雕塑的影响等等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构造语言对于个人创作理念有什么作用与影响,最后总结出构造语言与雕塑的关系以及构造语言的价值与意义。

曾齐宝,周祎铭[5](2021)在《雕塑的建筑——从汉代出土陶楼谈建筑教学中“雕塑感”的介入》文中研究表明建筑与雕塑都是占据三维空间,有关形体与结构的艺术形式,两者在门类特征上具有显着的共通性,建筑的"雕塑感"和雕塑的"建筑感"也是人们不断探讨的话题。汉代出土的陶楼是以雕塑形式呈现的建筑,兼具汉代建筑风格和雕塑风格。文章以陶楼为例,探讨"雕塑感"介入对于建筑教学的意义。

尹丽君[6](2020)在《SCDA建筑事务所设计理念与手法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在亚洲,新加坡一直被视为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开拓者,并为其他亚洲城市提供灵感。在经历自主设计、借鉴海外设计、外来设计师主宰市场,到后来的回归到本土设计师与海外设计师并存的阶段之后,新加坡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建筑师和设计团队。SCDA建筑设计事务所是一所新加坡本土设计事务所,具有极高的国际设计水准,获得过多项国际奖项,被誉为设计先锋。SCDA融合东西方设计,形成新热带建筑设计风格。其设计作品从豪华公寓到度假酒店,再到公共建筑等,都因彰显了人文关怀而广受好评。本文将SCDA事务所的实践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归纳事务所的设计语言与设计手法。首先从新加坡的地域背景、文化特征及建筑背景,SCDA主创设计师曾仕乾的人物背景介绍等方面,分析SCDA事务所设计理念的形成背景,进而具体阐释该事务所的人文主义关怀和空间可塑性的设计理念,并简要介绍SCDA事务所“新热带建筑”设计风格的两大特征;在阐述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SCDA事务所的大量建筑实践作品进行分析,分别归纳总结出该事务所的设计手法、设计语言以及多领域的探索设计;探究SCDA事务所的全球化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而就事务所设计手法的运用具体分析SCDA事务所在中国进行的实践项目,对SCDA事务所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语言以及对实践作品分析进行总结与反思,从中挖掘出对国内建筑环境有所裨益的内容,以期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邢华锋[7](2020)在《雕塑创作中传统动物雕塑语言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古代众多艺术门类中,雕塑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在整个艺术发展史中成为璀璨的东方明珠,其中传统动物雕塑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我国历朝历代的传统动物雕塑语言为主要线索,同时运用图像学、符号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陵墓石窟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雕塑作品中动物雕塑语言进行分析总结,尤其是对汉唐的动物雕塑造型特点进行重点剖析,在个人创作中借鉴并融入传统动物雕塑的基因,并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论证中国当代雕塑需要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血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论文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梳理历朝历代动物雕塑造型特点,以中国传统动物雕塑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法,探索、总结和概括古人的社会价值观、审美趣味和造型理念。第二部分,现代艺术家对传统动物雕塑艺术的借鉴与解读表现为雕塑语言的纯粹性及本体语言的回归。第三部分,针对个人创作中融入传统动物雕塑精髓的实践创作,学习和继承传统雕塑语言,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关注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的社会性和审美关系。在视觉上给予观者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以此表达在当代语境中对传统文化中精神内涵的回归。

宿兴华[8](2020)在《论古埃及人物圆雕的艺术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古埃及人物圆雕的艺术特性,题目中的“人物圆雕”是对研究内容的界定,考虑到古埃及雕塑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才以“人物圆雕”作为研究范畴。对艺术特性的探讨不仅仅是停留在圆雕表象的特征上,而且还分析了圆雕给予我们独特感受的内在原因及因素,比如对圆雕体现出的肃穆感或平衡感的探讨等。这些本质特性不但展现了古埃及人的艺术观念,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可研究与借鉴的方向。文章首先谈到了人物圆雕发展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地理、信仰、政治三个角度进行表述,无论主观原因、客观原因都影响或推动了古埃及人物圆雕的产生及发展。接着对古埃及人物圆雕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突出人物雕刻在不同时期的信仰和政治共同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再者分别从造型语言和功能表现上来探讨古埃及人物圆雕和人物圆雕中浮雕的关系。圆雕和浮雕虽然相互独立,却也一脉相承,二者相辅相成的紧密存在使古埃及这一美术系统更加具有完整性与丰富性。然后探讨了人物圆雕的艺术特性,以“独特性与稳定性”、“宗教性与装饰性”、“多元性与综合性”六个特性作为探讨的主题,不管是表面的特征还是潜在的特性都成为我们认识、研究与借鉴圆雕的基础与根本,为我们在后期雕塑的创作上开辟新的道路。最后主要是结合部分艺术特性中的造型语言来进行创作上的探讨,包括创作内容和实际创作两个方面。在古埃及的地域背景、政治背景和信仰背景的相互影响下,古埃及人物圆雕从最初的原始之状到形成成熟稳定的艺术作品,这一造型变化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古埃及艺术发展的规律并提供了丰富的造型的经验,让我们在以后的创作中产生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之林,本刊资料库[9](2020)在《不止舌尖,烘焙让视觉去旅行》文中研究说明如果做一个关于提升生活质量的统计的话,美食和艺术肯定是不少人的唯二之选。除了文艺生活以外,制作美食、动手烘焙,也慢慢变成了许多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烘焙方式的扁平化和普及化,有心的烘焙者们不再拘泥于烘焙的制作,也开始了外观设计的探索,法国最着名的甜品大师安东尼·盖马甚至提出了"景观甜品"这样的观念。国外一位烘焙师曾如此说道:"美得让人无法移开视线的烘焙作品,不仅用味蕾,更是用视觉去‘品尝’,这就是烘焙的审美哲学。"当厨房里的烤箱传来温暖的香气,水泥房子变得很有烟火气,烘焙

杨柳青[10](2019)在《现代建筑超现实氛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现实氛围作为一种审美体验,以探析人类潜意识与深层记忆为基础,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或者梦境经验相互融合,呼唤非理性、直觉审美的解放。超现实氛围基于来自平常事物的奇异化与异质化,具有时间与空间错位的体验感,带给人们熟悉中的陌生感。建筑具有不可替代的体验感,兼具空间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知维度,是超现实氛围体验的载体之一。现代建筑中的超现实氛围的研究缺乏对其概念的界定,亦缺少对其产生与发展历程的综述,更没有归纳概括出建筑超现实氛围类型所具备的形式特征,而建筑的超现实氛围作为一种多维度的审美体验,能够带给人们深层次的冥思与心理感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探索空间。该论文以现代建筑中的超现实氛围作为研究对象,以建筑现象学作为氛围描述方法,从建筑氛围的角度对现代建筑作品中的“超现实氛围”的特点和表征进行研究和解读,选取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阿尔多·罗西、卡洛·斯卡帕作品中具有超现实氛围的建筑作品进行案例分析与表现总结,总结出建筑超现实氛围的营造手法,以提供给当代建筑设计以启示和参考,并试图以该研究明确大众对于超现实氛围的界定,以助以其更好的审美体验,并尝试呼吁当代建筑以审美多样性和深层次的建筑审美思考。

二、雕塑的建筑感,建筑的雕塑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雕塑的建筑感,建筑的雕塑感(论文提纲范文)

(1)从中山陵音乐台谈建筑设计的“雕塑感”(论文提纲范文)

建筑与雕塑:空间的艺术
中山陵音乐台的“雕塑感”
    一、中山陵音乐台的纪念性
    二、中山陵音乐台的空间性
    三、中山陵音乐台的艺术性
结语

(2)建造中的装置 ——15至16世纪欧洲机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
        一、国内缺乏机械艺术的深入研究
        二、机械艺术发明启发当代设计
        三、机械艺术文化在当代广泛传播
        四、个人建筑与装置设计经验作为基础
    第二节 研究内容、路径与意义
        一、体系梳理:以历史视角理清机械艺术脉络
        二、线性深入:以设计视角剖析机械艺术实践
        三、重点特色:以艺术视角升华建造中的装置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达芬奇手稿类研究
        二、欧洲机械艺术研究
        三、机械技术类研究
        四、当代艺术类研究
        五、技术哲学与技术史类研究
        六、达芬奇其他类研究
        七、国内论文类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框架
第一章 机械艺术的产生缘由
    第一节 概念辨析与范围界定
        一、工具、机械、机器
        二、建造中的装置
        三、“机械艺术”与“机械的艺术”
        四、机械发明家达芬奇
    第二节 欧洲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时空文化的转变
        二、资本与科学的催化
        三、宗教的变革
    第三节 意大利的自然与人文优势
        一、区位优势:海陆商贸枢纽,平原水能丰富
        二、政治格局:城邦发展成熟,转向文化竞争
        三、经济发达:城邦财力雄厚,资本主义崛起
        四、文化语境:古典文化遗迹,市民人文主义
    第四节 机械发展的东西方同步
        一、东西方机械繁荣在时间上重叠
        二、东西方机械发展阶段基本同步
    章节小结
第二章 机械艺术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在技术史体系中的定位
    第二节 机械艺术萌芽的外在客观体系
        一、驱动能源:水能、风能、畜能
        二、媒介材料:木材
        三、制作方法:科学实验
        四、外在客观体系总结
    第三节 机械艺术发展的内在驱动模式
        一、特色激励机制:优先权
        二、劳动者技能需求:全能型人才
        三、劳动场所与机构:手工作坊
        四、核心驱动力:科学实验与资本激励
    第四节 代表性机械发明与人物
        一、代表性机械发明
        (一) 水车与风车
        (二) 磨坊:机械与建筑的集成
        二、代表性人物
        (一) 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
        (二)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
        (三) 弗朗切斯科·迪·乔尔乔·马尔蒂尼亚
        (四) 莱奥纳多·达·芬奇
    第五节 机械艺术时代的优势与劣势
    章节小结
第三章 机械艺术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传统“几何学实践”发展
        一、用于土地与构筑物测量--斐波那契
        二、转向建筑与建造场地--阿尔伯蒂
        三、导向建筑绘图技术--皮耶罗
        四、用于地形地貌的测绘--卢卡
    第二节 建筑、机械与“几何学实践”
        一、用于机器建筑工程--弗朗西斯科
        二、向科学拓展的机械研究--达芬奇
    章节小结
第四章 机械艺术的绘图实践
    第一节 从多样到系统的建筑绘图
        一、多样化的建筑绘图
        (一) 建筑结构-“Xray”节点透视
        (二) 建筑立面细部-平立剖轴测并存
        (三) 建筑整体空间形态--轴测与平面简图
        (四) 城市规划-总平面图
        二、系统化的建筑绘图
        (一) 工程化的统一比例图纸
        (二) 专业化的视觉抽象图纸
    第二节 从装配到集成的机械绘图
        一、装配属性的图标式绘图
        (一) 服务于专家的图标式绘图
        (二) 服务于装配式制造的绘图
        二、整体框架中的精细化绘图
        (一) 框架中的爆炸视图
        (二) 框架中的透视收缩
        (三) 框架中的视点扭转
        (四) 框架中的中心透视
        三、实用的集成式机械绘图
        (一) 达芬奇的单向交替起重机
        (二) 达芬奇的单轴纺织旋转机
        (三) 达芬奇的连贯的图示语汇与图像独立性
        四、机械与建筑图纸的分离与集成
        (一) 机械与建筑图纸的分离发展
        (二) 两者在建造场地图纸中的集成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机械艺术的模型实践
    第一节 模型的产生与应用
        一、模型的产生缘由
        (一) 建筑领域中的尺度转换与静态模型
        (二) 机械领域中的尺度转换与阻力科学
        (三) 模型作为解决机械尺度转换的实验品
        二、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一) 设计竞赛环节
        (二) 公众辩论环节
        (三) 施工指导环节
        (四) 建造施工环节
        三、模型在设计中的合法化
    第二节 从分离到集成的转变
        一、以模型作为建筑创造中的形式控制-阿尔伯蒂
        (一) 模型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
        (二) 模数理论与古典形式修正
        (三) 被分离的实际操作问题
        二、以模型推进机械中能效与力学的研究--弗朗西斯科
        (一) 模型在磨坊中的重要性
        (二) 用模型进行水能计算研究
        (三) 科学的模型融合机械与建筑
        三、以模型的集成应用推动实践-达芬奇
        (一) 达芬奇对模型的信赖
        (二) 达芬奇对模型的集成应用
        (三) 以模型的集成应用作为媒介
    第三节 专利下的模型文化
        一、模型在专利中的角色
        (一) 模型在专利中的普遍使用
        (二) 模型在专利中的行政功能
        (三) 模型在专利中的证明功能
        (四) 模型在专利中的实验属性
        二、模型与专利主导的机械发明实践
        (一) 机械发明用于军事防御
        (二) 机械发明参与真实建造
    章节小结
第六章 机械艺术的建造实践
    第一节 中世纪教堂建造中的起重装置
        一、抬升重物的吊车
        (一) 单一机械垂直抬升重物
        (二) 多机械配合,梯级抬升重物
        (三) 垂直向抬升重物+水平向少量位移
        二、建堂塔顶的吊车
        (一) 脚手架+塔顶吊车
        (二) 符合教堂尺寸的吊车
    第二节 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中的吊车装置
        一、大教堂塔亭简介
        (一) 生长于穹顶之上
        (二) 塔亭的功能、结构、空间
        (三) 建造塔亭需要的机器
        二、有砝码的旋转吊车
        (一) 发明背景:在穹顶高度安装石块
        (二) 对应部件:穹顶石链与塔亭外圈扶壁柱
        (三) 特色功能与机械原理:重物平衡系统与自由悬臂
        (四) 建造方式:装置在两柱之间,四队工人协作建造
        (五) 装置略高于扶壁柱,呈相似形
        三、有中心支点的灯笼吊车
        (一) 发明背景:在局促的内圈柱空间内安装石块
        (二) 对应部件:塔亭内圈半露壁柱
        (三) 特色功能与机械原理:装置抬升与框架旋转
        (四) 建造方式:抬升与建造同步进行
        (五) 吊车与建筑的一体化
        四、有环形平台的灯笼吊车
        (一) 发明背景:在极小的尖顶空间内,精确建造圆锥形顶
        (二) 对应建筑部件:塔亭的圆锥尖顶
        (三) 特色功能与机械原理:柔性绳索吊装与螺杆移动完成倾斜安装
        (四) 建造方式:装置操作与人工调整并行
        (五) 包含着塔尖的吊车
    第三节 “精在体宜”的建造装置
        一、建造装置与建筑部件的集成
        二、人力操作的“一对一”装置
        三、建造中的特殊艺术景观
        四、“精在体宜”的建造美感
        五、突破极限的精神追求
        六、建造精神的延伸
    章节小结
第七章 机械艺术在后机械时代的演化
    第一节 基于机械艺术的现代科学发展
        一、以机械艺术作为发明灵感的科技创新
        二、以机械艺术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
        三、以机械艺术为研究主题的科学理论
    第二节 基于机械发明手稿的数字化绘图
        一、数字化视觉语言简介
        二、达芬奇的绘图特点
        三、数字视觉语言的传承与进步
        四、数字化衍生的相关产品设计
    第三节 基于机械模型的当代艺术创作
        一、对于“达芬奇热”的艺术回应
        二、《农民达芬奇》简介
        三、《农民达芬奇》的模式与意义
        四、达芬奇在《农民达芬奇》中的角色
        五、当代艺术中的机械艺术
        六、艺术、科学与工程的融合
    第四节 基于机械建造的现代建筑创作
        一、建造的“艺术化”--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二、“建筑的机械化”与“机械的建筑化”--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三、建筑空间中的机械感
        (一) 脚手架引发的建筑设计--隈研吾
        (二) 脚手架引发的建构设计—如恩设计
        (三) 室内设计中的机械感
        (四) 家具设计中的机械感
        (五) 公共装置中的机械感
    第五节 基于传统机械的当代装置创作
        一、传统织造机械中的技术与艺术
        (一) 妆花
        (二) 妆花织机
        (三) 白局
        二、“妆花”系列装置—南艺设计学院
        (一) “妆花”实验艺术展-2016年
        (二) “妆花”装置-江宁织造博物馆-2020年
        三、 “诗意的机器”工作坊—南艺设计学院
        (一) “诗意的机器”工作坊简介
        (二) 机械艺术形式的自鸣性体现
    章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研究 ——以MAD建筑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之始
        1.1.2 独特的现代化模式
        1.1.3 研究方法论解析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状
        1.2.1 基本概念释义
        1.2.2 相关文献检索概述
        1.2.3 研究现状及评析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的内容
        1.4.3 研究的方法
        1.4.4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MAD建筑中暗含的东方自然属性
    2.1 东方自然体验的抽象认知
        2.1.1 东方自然观
    2.2 MAD建筑实践表征及其思想
        2.2.1 马岩松建筑思想自述
        2.2.2 MAD建筑实践概述
        2.2.3 MAD建筑的特点
        2.2.4 MAD建筑实践的内在逻辑
    2.3 基于建筑现象学的MAD建筑实践解析——即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解析
        2.3.1 现代建筑现象学解析
        2.3.2 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解析
        2.3.3 山水城市与粒子建筑
    2.4 MAD建筑中的知觉体验
        2.4.1 宏观体验——精神自由
        2.4.2 微观体验——诗意空间
        2.4.3 联想体验——山水意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场所构成要素
    3.1 场所精神的建立——主题概念
    3.2 自然要素的演绎——自然的道具
        3.2.1 自然要素的抽象表达
        3.2.2 自然要素的特征
        3.2.3 自然要素的图底关系
    3.3 形态与界面——朦胧的场景
        3.3.1 复杂的非线性
        3.3.2 消隐的形态
        3.3.3 模糊的空间
    3.4 空间秩序——有效的线索
        3.4.1 前奏
        3.4.2 序曲
        3.4.3 高潮
        3.4.4 尾声
    3.5 材质与构造——生动的细部
        3.5.1 “轻”
        3.5.2 “无”
        3.5.3 “真”
    3.6 路径与节点——整体的编排
        3.6.1 路径的叙事方式
        3.6.2 节点的暗示与引导
        3.6.3 路径与节点中的事件
    3.7 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8 本章小结——可观可游可居的场所
第四章 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场所设计策略
    4.1 自然情节的采集——自然
        4.1.1 自然要素的模拟策略
        4.1.2 自然要素的介入方式
    4.2 形态与边界的自然化表达——想象
        4.2.1 非线性形态设计策略
        4.2.2 形态消隐化设计方法
        4.2.3 空间模糊化设计方法
    4.3 地域因子的回应——文脉
        4.3.1 回应城市天际线
        4.3.2 回应周边环境
        4.3.3 回应地域文化
    4.4 空间编排策略——秩序
        4.4.1 空间序列
        4.4.2 情感序列
    4.5 感官与需求的介入——人文
        4.5.1 创造预期之外的情感体验
        4.5.2 人体尺度的空间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留白”——东方自然之美的核心
    5.1 留白的传统哲学基础
        5.1.1 整体性特点
        5.1.2 感性的认知方式
        5.1.3 留白的美学内涵
    5.2 场所中的留白
        5.2.1 留白空间的创作思想
        5.2.2 留白空间的界定
        5.2.3 留白空间的表现特征
        5.2.4 留白与空间构成
        5.2.5 留白与自然
    5.3 精神境界的想象
        5.3.1 静谧
        5.3.2 幽玄
        5.3.3 神性
        5.3.4 自然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局限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MAD建筑实践概览
附录B:MAD建筑模型
附录C: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布德尔雕塑中构造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雕塑构造概述
    一 构造概述
        1.1.1 构造的定义
        1.1.2 雕塑与构造
    二 雕塑构造的演变
        1.2.1 对自然形体的模仿
        1.2.2 对自然形体的创作
        1.2.3 构造语言的产生——布德尔
第二章 布德尔雕塑中的构造语言
    一 构造语言的产生原因
        2.1.1 布德尔童年时代家庭因素的影响
        2.1.2 布德尔与罗丹
        2.1.3 布德尔与建筑
    二 构造语言在布德尔雕塑中表现的特点
        2.2.1 写实与夸张
        2.2.2 建筑性
        2.2.3 架构性
        2.2.4 雕塑感
        2.2.5 强大张力
    三 构造语言的影响
第三章 构造语言对于个人创作理念的影响
    一 创作构思
    二 创作小稿
    三 雕塑塑造
    四 个性化追求
结论
    一 构造语言与雕塑的紧密性
    二 构造语言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雕塑的建筑——从汉代出土陶楼谈建筑教学中“雕塑感”的介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直率自然——建筑空间与形态的构筑
2 雕梁画栋——雕塑造型与建筑的互补
3 制器尚象——意象符号与内涵的象征
结语

(6)SCDA建筑事务所设计理念与手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释义
        1.3.1 哲学范畴的人文主义
        1.3.2 建筑范畴的人文主义
        1.3.3 SCDA定义的人文主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内相关研究
        1.5.2 国外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和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研究法
        1.7.2 案例分析法
        1.7.3 比较分析法
        1.7.4 调研分析法
第2章 SCDA事务所设计理念概述
    2.1 SCDA事务所简介
        2.1.1 事务所的成立与发展
        2.1.2 事务所项目分布及获奖情况
        2.1.3 事务所主创设计师——曾仕乾
    2.2 SCDA事务所建筑设计思想的形成背景
        2.2.1 新加坡的地域背景、文化特征及建筑背景
        2.2.2 SCDA主创设计师曾仕乾的人物背景介绍
    2.3 SCDA事务所设计理念
        2.3.1 人文主义关怀
        2.3.2 形式和空间的可塑性
        2.3.3 重视几何学的运用
    2.4 SCDA事务所“新热带建筑”设计风格
        2.4.1 建筑内外的模糊界限
        2.4.2 空间和景观的紧密联系
第3章 SCDA事务所设计手法研究
    3.1 平面的完整性
        3.1.1 平面完整性的影响因素
        3.1.2 平面构图的类型
        3.1.3 平面完整性的操作手法
    3.2 结构的严谨性
        3.2.1 结构的次序
        3.2.2 结构严谨性的影响因素
        3.2.3 结构严谨性的操作手法
        3.2.4 SCDA事务所的特色结构设计总结
    3.3 空间的可塑性
        3.3.1 空间的特征
        3.3.2 空间的特定属性
        3.3.3 空间可塑性的影响因素
        3.3.4 空间可塑性的操作手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CDA事务所设计语言研究
    4.1 形体设计语言研究
        4.1.1 基本形体的立体构成
        4.1.2 形体衍生的组合策略
    4.2 立面设计语言研究
        4.2.1 立面构成的原型元素
        4.2.2 立面构图的形式美规律
        4.2.3 立面的开窗形式
        4.2.4 常用的立面的构图手法
    4.3 自然元素
        4.3.1 园景树
        4.3.2 光的引入
        4.3.3 泳池的设计
第5章 SCDA事务所多领域探索研究
    5.1 可持续设计
        5.1.1 地域性被动式可持续设计
        5.1.2 可持续设计技术研究
        5.1.3 家庭可持续设计研究
        5.1.4 社会可持续设计研究
        5.1.5 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
    5.2 建筑与环境自然融合设计手法研究
        5.2.1 融合周围环境
        5.2.2 融合地方文化
    5.3 建筑改造与更新设计研究
        5.3.1 新加坡设计中心改造设计
        5.3.2 罗伯逊洲际码头酒店改造设计
    5.4 雕塑性细节设计研究
        5.4.1 景观设计中的雕塑
        5.4.2 雕塑式空间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SCDA事务所的全球化及在中国的建筑实践
    6.1 事务所的全球化
        6.1.1 新加坡为核心的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实践
        6.1.2 纽约的建筑实践
    6.2 事务所的工作模式
        6.2.1 多元化发展
        6.2.2 模型辅助建筑设计
        6.2.3 统一设计语言
    6.3 在中国的实践项目
        6.3.1 郑州康桥美庐湾
        6.3.2 杭州万科古翠隐秀
        6.3.3 苏州大象山舍
        6.3.4 成都蔚蓝卡地亚中心
第7章 启示与结语
    7.1 启示
        7.1.1 人文主义关怀的设计理念
        7.1.2 细节精致考究的设计态度
        7.1.3 全球化发展的设计追求
    7.2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雕塑创作中传统动物雕塑语言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雕塑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地位和现状
        1.1.2 中国传统雕塑中动物雕塑的地位
        1.1.3 现当代架上动物雕塑创作吸收传统动物雕塑的营养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动物雕塑的现状
        1.3.2 国外动物雕塑的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6 研究框架
    1.5 文章创新点
    1.6 小结
2 雕塑语言相关概念综述
    2.1 传统动物雕塑造型语言分析
        2.1.1 雕塑语言的解读
        2.1.2 中国传统雕塑概述
        2.1.3 中国传统动物雕塑语言
    2.2 当代雕塑的概念
        2.2.1 当代艺术中的当代雕塑
        2.2.2 当代雕塑的分类
        2.2.3 当代雕塑的民族化道路回顾
        2.2.4 当代雕塑创作的中国风格和时代面貌
    2.3 小结
3 传统动物雕塑造型语言特征与运用
    3.1 中国传统动物雕塑造型语言的特征
        3.1.1 方圆体块的力量表现
        3.1.2 线条灵动优美的气韵生动
        3.1.3 “石刻风格”与“泥塑风格”分期
        3.1.4 富有节奏与韵律的装饰性
        3.1.5 与人物形象的巧妙结合
    3.2 当代雕塑创作中对中国传统动物雕塑形式美感的借鉴
        3.2.1 整体观表达的东方神韵
        3.2.2 气韵生动的贯通表现
        3.2.3 几何化的简洁呈现
        3.2.4 形体性装饰美感融入
        3.2.5 立意的比兴手法
    3.3 误读的传统雕塑语言
        3.3.1 空间体验趋于平面化
        3.3.2 繁琐复杂的装饰性
        3.3.3 世俗化的唯美性误区
    3.4 小结
4 个人当代架上动物雕塑创作实例
    4.1 本人动物雕塑创作的缘起
        4.1.1 中国具有优秀动物雕塑造型资源
        4.1.2 西安本地传统雕塑文化
        4.1.3 多次的临摹实践
    4.2 《雪域藏羚系列》创作
        4.2.1 整体创作构思
        4.2.2 雪域藏羚雕塑造型语言特点
    4.3 《故弓之马系列》创作
        4.3.1 整体创作构思
        4.3.2 故弓之马系列雕塑造型语言特征
    4.4 《天古神兽系列》创作
        4.4.1 整体创作构思
        4.4.2 天古神兽系列雕塑造型语言特点
    4.5 动物雕塑创作的尺寸与材质
        4.5.1 雕塑创作的尺度解析
        4.5.2 雕塑创作的材质分析
    4.6 小结
5 结论
    5.1 研究成果
    5.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标索引)
    一、图录
    二、表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一、在校期间参加展览
    二、在校期间参与课题项目
    三、研究生在校期间所获奖励

(8)论古埃及人物圆雕的艺术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一章 古埃及人物圆雕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人物圆雕的发展过程简述
    第一节 早王朝时期的人物圆雕
    第二节 古王国时期的人物圆雕
    第三节 中王国时期的人物圆雕
    第四节 新王国时期的人物圆雕
    第五节 后王朝时期的人物圆雕
第三章 探讨人物圆雕与其内在浮雕的关系
    第一节 从造型语言上探讨两者关系
    第二节 从功能展现上探讨两者关系
第四章 古埃及人物圆雕的艺术特性
    第一节 独特性与稳定性
    第二节 宗教性与装饰性
    第三节 多元性与综合性
第五章 艺术特性中造型语言特点的创作运用
    第一节 创作内容的简介
    第二节 借鉴造型语言特点的创作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品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创作研究成果情况

(9)不止舌尖,烘焙让视觉去旅行(论文提纲范文)

Kia Utzon-Frank深研材质,烘焙玩出雕塑感
Tortik&Madina兄妹双剑合璧,几何元素碰撞抽象艺术
Dinara Kasko 建筑艺术×3D烘焙,设计大胆又前卫

(10)现代建筑超现实氛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艺术的重要性
        1.1.2 人们对审美体验的方式愈发多样
        1.1.3 对当代建筑中精神内涵丰富化的呼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尝试从“建筑氛围”角度解读现代建筑中的“超现实性”
        1.2.2 试图为当代建筑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思路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超现实氛围研究
        1.3.2 超现实在建筑中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范围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4.3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理论收集整理
        1.5.2 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1.5.3 案例研究法
        1.5.4 对比分析法
    1.6 创新点和难点
        1.6.1 创新点
        1.6.2 难点
第二章 超现实氛围
    2.1 “超现实氛围”是一种审美体验
    2.2 超现实氛围的特征与体现
        2.2.1 超现实氛围的特定性
        2.2.2 建筑氛围与超现实
    2.3 文学与艺术中的超现实氛围
        2.3.1 文学中的超现实氛围
        2.3.2 艺术中的超现实氛围
    2.4 建筑中的超现实氛围
        2.4.1 现代建筑之外:“乌托邦”的实验探索
        2.4.2 现代建筑中的超现实氛围:归于理性与精神象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建筑作品中超现实氛围分析
    3.1 勒·柯布西耶:“乌托邦”的精神乐园
        3.1.1 案例研究
        3.1.2 超现实氛围营造表现
    3.2 阿尔多·罗西:缄默中的几何永恒
        3.2.1 案例研究
        3.2.2 超现实氛围表现
    3.3 卡洛·斯卡帕:历史异位的拼贴叙事
        3.3.1 案例研究
        3.3.2 超现实氛围表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空间中超现实氛围的营造手法
    4.1 形式要素
        4.1.1 “熟悉却陌生”的比例和尺度
        4.1.2 异质化形体组合
        4.1.3 超现实视线设计
        4.1.4 “负空间”的突出
        4.1.5 具有感情色彩的材质肌理
        4.1.6 光影变化
    4.2 情感要素
        4.2.1 历史元素唤起集体记忆
        4.2.2 运用隐喻碎片与符号
        4.2.3 与周围环境异质化
        4.2.4 “熟悉却陌生”的场所精神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当代建筑的启示
    5.1 当代建筑超现实氛围应用
    5.2 对当代建筑的审美审视
        5.2.1 部分当代建筑作品对审美体验的忽视
        5.2.2 当代建筑审美趋于表层化
    5.3 超现实氛围对当代建筑氛围营造的意义
        5.3.1 超现实题材具有持久的魅力
        5.3.2 多元化的建筑审美环境
        5.3.3 超现实氛围可以融于日常当中
    5.4 对未来建筑的启示作用
        5.4.1 装置建筑
        5.4.2 虚拟现实建筑
        5.4.3 潜意识建筑
    5.5 对超现实建筑氛围的辩证思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雕塑的建筑感,建筑的雕塑感(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中山陵音乐台谈建筑设计的“雕塑感”[J]. 冯琳. 雕塑, 2021(04)
  • [2]建造中的装置 ——15至16世纪欧洲机械艺术研究[D]. 樊思嘉.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3]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研究 ——以MAD建筑实践为例[D]. 孙文健.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布德尔雕塑中构造语言研究[D]. 李鹏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雕塑的建筑——从汉代出土陶楼谈建筑教学中“雕塑感”的介入[J]. 曾齐宝,周祎铭. 建筑与文化, 2021(01)
  • [6]SCDA建筑事务所设计理念与手法探析[D]. 尹丽君. 天津大学, 2020
  • [7]雕塑创作中传统动物雕塑语言的运用研究[D]. 邢华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论古埃及人物圆雕的艺术特性[D]. 宿兴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不止舌尖,烘焙让视觉去旅行[J]. 之林,本刊资料库. 收藏.拍卖, 2020(04)
  • [10]现代建筑超现实氛围研究[D]. 杨柳青. 深圳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建筑雕塑,建筑雕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