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卫平油画——欧洲的表现形式

田卫平油画——欧洲的表现形式

一、田卫平油画作品——欧洲的表情(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邱佳[2](2020)在《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近现代油画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以韩景生为首的一大批早期艺术家们在近百年的时间内不断的拼搏与探索。本文以研究韩景生在黑龙江近现代油画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引领与推动作用为主要论题。以发掘和论证韩景生在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为主要论述内容。韩景生是黑龙江乃至中国近现代油画史中的重要油画艺术家、早期重要的油画艺术开拓者、众多油画学习者的教师,被公认为黑龙江早期油画艺术先驱之一,他为油画艺术而投入毕生精力,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黑龙江油画艺术的发展。韩景生对黑龙江油画艺术的开拓和引领作用,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社会活动、艺术活动(主要是艺术展览)三个方面:他在艺术创作上能够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和散”的意境,并吸收印象派之长,有绚丽多彩、慷慨激昂、大气磅礴的个人风格;他在以艺术家和教师身份参与的众多社会活动及艺术活动中,积极组织美术协会,开办画展;其不但对艺术有着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更以谦逊的人品低调的处事原则,赢得众多后辈艺术家的追随与肯定。由此我们认识到,在黑龙江油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韩景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先驱者和推动者的巨大作用;他凭借自己对艺术的探索和执着精神以及社会工作能力,在黑龙江油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引领时代,带动群体,以其多变的创作风格记录时代风土人情让油画这种舶来艺术在黑龙江地区彰显历史作用;韩景生在黑龙江近现代美术史的发展与繁荣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尤为需要去探究以其为当代油画的发展提供借鉴。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韩景生的艺术生平入手,在考查史实的同时探讨韩景生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原因;第二部分是分析韩景生艺术作品不同时期的风貌:(1)开拓期的艺术风格受到俄侨画家和上海美专的影响,具有印象主义的特征。(2)发展期的艺术风格受到日本画家的影响,注重用线和平面表现的风貌。(3)变革期的艺术风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到改革开放全面解放思想束缚,作品呈现多元风格;第三个部分是依据中国当代油画尤其是黑龙江油画发展的现实进行反思,阐明韩景生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的个人作用和对未来的启示。

温莉莉[3](2020)在《保罗·克利绘画中的图形发生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成比存在更重要”是保罗·克利1914年在谈到艺术——自然——自我之间关系时的艺术思考。他认为当足够熟悉某种创作方式时,对作品或者对象的强烈的感觉便会消减,因此他的创作风格在不断变化,他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创作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也面临着相似的科学危机,工业对人的操控,加速了人的异化,艺术家开始关注人性,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众多的现代派画家中,保罗·克利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中一方面是数学图式的集合,一方面是情感诗意的象征,他在把绘画作为视觉知识进行研究,从深层次建构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在我们数字化的时代,绘画已然从表象的描摹转向图形的认知,这使克利对图形发生的探索与建筑成为我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以图形发生学的视角,着重研究现代派艺术家保罗·克利的绘画艺术中的图形发生现象,通过分析克利对自然的认知依据,探讨艺术家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方式,探索画家如何将感性经验与理性逻辑相结合,进而转化为视觉知识的途径。从视觉知识的角度,通过对克利的言论及作品图形的分析,结合具身认知心理学,研究克利绘画中的理性与其丰富的感性经验复述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诠释克利在重构自我与自然、社会息息相关的统一关系过程中的种种创作现象,探讨各种充满“童趣”的图形发生的内在创新机制。从而重新审视自我、自然、再现、表现等传统艺术范畴概念在艺术创新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李雅儒[4](2019)在《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与俄罗斯文化表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东铁路第一根枕木的落下,曾是松花江畔晒网场的哈尔滨,开启了向现代城市升腾的辉煌进程,并迅速成为一座华洋杂集的国际都市。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东西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其独特的地缘因素,以俄罗斯文化为主导与以日伪殖民为其次,曾先后影响了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建设。若将油画视为代表哈尔滨城市文化的符号之一,那么城市题材油画则是一部视觉图像下的哈尔滨城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显性的文化载体,而油画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城市文化内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充实的材料为依据,系统、详实地分析了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的发展状况,从油画的传入到本土画家的“在地化”探索,探讨了城市题材油画与俄罗斯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哈尔滨接受外来文化的态度与方法,力图梳理并提供较为清晰的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的发展脉络和现实实态,明确油画在表现城市文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研究哈尔滨地方美术史的有力补充。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法,通过学科间的交叉综合研究,构建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的理论视野和基本框架。本文正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第二章,发轫于俄罗斯文化的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对哈尔滨油画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溯源,分析了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厘清了哈尔滨城市题材风景油画的渊薮。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在地化”进程。分三个阶段梳理油画的发展脉络。第三部分为第四章,俄罗斯文化影响下的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视觉特点。从四方面分析了俄罗斯文化影响下具有代表意义本土画家的作品。第四部分为第五章,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在地化”阶段性表现。文化之间的影响不仅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呈现互动关系。油画传入哈尔滨之初,俄罗斯文化作为主导文化深刻影响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而在当下中俄频繁友好交流的今天,哈尔滨油画也对本区域内的俄文化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美术文化交流活动之中。第五部分为结论,明确了哈尔滨城市风景题材油画由起初的被接受到如今的主动探求地域化特色道路,并对曾经的油画之源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双方之间呈现互动关系,且俄文化影响因子逐渐减弱。

夏茹[5](2019)在《探索小幅组画在当代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文中提出小幅组画是艺术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为艺术界增添异彩。在当代艺术形态下,小幅组画它突破传统,彰显个性。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小幅组画赋有独幅画面的完整性,拥有大尺寸画幅的震撼感慑力,也拥有精致入微的细节描绘能力,更加具备承载材料多样性的巨大能量。在第九届全国美展到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小幅组画作品出现的数量逐年递增;在大众生活中,小幅组画的作品搬进了居室。这充分彰显了小幅组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慢慢的从展览这样严肃的方式走向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小幅组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精神需求的。小幅组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盛行的画像砖艺术,每一个砖块的描绘都表达了小幅组画的叙事性;再到后来明清时期的油画屏风,开始用艺术的语言对组画形式的展现;直到20世纪30年代新木刻运动的发起,小幅组画以木刻版画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舞台。在西方,古埃及的纸莎草画以每张独立的形式拼接为一个整体;再到后来中世纪艺术的彩色玻璃镶嵌画,都体现了与小幅组画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直到凡·艾克两兄弟《根特祭坛画》的作品出现,标志着西方第一幅组画形式作品的到来。本文主要通过数据分析法和统计法,深度剖析了小幅组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代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结合美展中小幅组画作品的样式,归纳了小幅组画的定义和分类;查阅文献资料,总结了小幅组画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小幅组画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发展现状。第二章,通过研究全国美展中小幅组画的代表性作品,在画面主题、形式结构与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归纳了小幅组画的艺术特点;第三章,通过数据统计法,记录了第九届到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小幅组画作品出现的次数,并结合不同形式的绘画语言,分析小幅组画在不同画种中的表现和运用;第四章,总结全文,并归纳小幅组画在当代艺术形中的意义以及小幅组画对笔者的影响和创作启示。

董芷伊[6](2019)在《布帛材料在装饰绘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布帛历史悠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无论是在生活中、学术上、还是艺术领域,都有很大的价值。布帛材料的出现创新了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材料运用和材料限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们对于与材料的探索有了新认识,对于传统的材料进行了反思,使布帛在装饰绘画领域慢慢的成为了艺术家们表达情感的材料媒介之一,从而拓展了布帛材料在装饰绘画领域的表现空间。本篇文章主要以布帛材料为主线,研究和探索布帛材料在装饰绘画中的应用和表现方式。首先研究了布帛材料的含义、中西方发展历史、特点等,了解布帛材料的一些特点。其次研究了装饰绘画的基本含义、类别、现状分析。然后以花卉植物为主要题材,深入研究花卉植物在装饰绘画中的布帛表现方式,通过反复试验,和实践来找到最适合的布帛材料中的材料来对应花卉植物表现,分析不同的花卉植物用相同的布帛材料来表现的效果和同一种花卉植物用不同的布帛材料来表现的效果对比。然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本篇文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论述,阐述了布帛材料在装饰绘画中的艺术价值的审美角度,以及在当今的审美大环境下,布帛材料作为装饰绘画材料中的一种,所具有的独特的特色和拓展空间,显示了时代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精神。

贾林芳[7](2018)在《保罗·克利绘画中的符号化语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研究保罗·克利(Paul Klee)绘画中符号化语言的渊源入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运用图像分析法和符号学中的相关理论进而分析作品的画面形式、色彩语言以及所蕴含的内在情感。首先,对庞贝绘画和埃及建筑对克利符号化语言形成的影响做出概述。其次,根据克利不同时期的画面特点和创作形式,将其绘画中的符号化语言分成几何符号、文字类符号、标识性符号和生物类符号四种类型。并将康定斯基对点、线、面的论述与对克利画面中符号的研究相结合,从他的经历、研究内容和思想分析其符号来源以及不同符号在各个时期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进而得出符号的意义随着画面内容不断转变。在此基础上,从克利对自然的分析和对宇宙的思考探析其作品中的符号对自然本质和宇宙现象的表现。通过重点分析克利晚期作品中的符号形式,进而得出他对生命和死亡的艺术诠释。最后,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比较克利的创作与中西方当代艺术的关系,找出克利创作思维与当代艺术的同一性,探讨他在绘画中运用符号的创作观对中西方当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强调在艺术创作中,符号既是对某种事物的抽象化表现,也蕴含一定的内在意义。

闫浩[8](2018)在《纪念性题材绘画创作的多元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纪念性题材绘画作为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在新中国建立以来已经有大量的艺术家涉足于这类题材的绘画创作中,纪念性题材绘画作为记录历史、传达纪念精神的重要形式,不仅让观众了解历史,更会引发观者的思考,是建国以来国家一直以来所推崇的。21世纪以来,国家启动了两次重大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工程,国家投资亿元,作品丰富,是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笔。作为即将毕业的一名壁画系学生,在创作主题的选择上同样是围绕这个题材进行,紧跟国家所提倡的艺术创作方向,所以便想根据自己创作时的所思所想来对历史题材的绘画多方面的价值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纪念性题材绘画通过丰富的视觉展现形式将作品与观众联系在一起,让一代一代人通过直观的视觉作品来了解历史并传承历史经验,本文主要从纪念性题材绘画的主题内涵、主题创作特点和价值的角度出发,在第一部分阐述了笔者论文的缘起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纪念性的本质整理概括,总结了作为纪念性题材绘画的创作特点,并对绘制纪念性题材绘画所要遵循的原则和题材本身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整理。第三部分浅析纪念性题材绘画的历史学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并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案例分析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价值;以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李自健的《南京大屠杀·南京》为案例,分析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纪念性题材绘画在社会中起到的传承历史、传递情感、教化大众的作用。第四部分概述油画这一画种的使用在纪念性题材绘画中能够产生的艺术效果,并以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团队的《1937·12·南京》为例,分析作品中通过油画材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并结合自己的创作描述自己在纪念性题材创作中的实践与感悟。纪念性题材绘画有着独有的精神特质,作为视觉语言在历史文化精神传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宣扬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下时代,人们开始反思历史,在历史的经验下展望未来。纪念性题材绘画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艺术家们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充分展现纪念性题材绘画自身的多元化价值,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宝贵经验。

任院利[9](2018)在《装饰绘画艺术中秩序感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随着国内外各类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创新,装饰绘画这一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创作者和研究者们更加广泛的关注。而相关研究或者创作实践往往只是集中于装饰绘画艺术的材料和技法等方面,深入讨论其形式规律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从“秩序感”概念出发,探讨装饰绘画艺术中秩序感的体现。首先,本文界定了关于装饰绘画艺术和“秩序感”理论的基本概念,讨论了装饰绘画的艺术特征和表现形式;其次,文章对国内外典型艺术家的作品展开分析,探讨了秩序感在这些绘画形式中的体现;最后,文章在以上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将以上“秩序感”的理论融合到个人的创作实践中。

范晓阳[10](2017)在《“传统的回归”—当代绘制性壁画的形态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最古老的绘画艺术形式,壁画的历史迄今已逾5万年之久,其最原始的形态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岩画。由于地域、宗教以及时代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壁画所呈现出风貌往往千姿百态,各有不同。与其他绘画作品相比,壁画的绘制往往需要在建筑墙壁上进行,因此其所面临的始终是以群体审美为目标追求的大环境,承担着通过与大众审美意识的交流合作以提高整体社会审美水准的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壁画的艺术语言、内容形式更趋多元化,审美内涵也更加丰富。在当代壁画发展中,由于工艺材料的增多,工艺性壁画较多,使得大量壁画语言以及造型方式与传统壁画在其本质上渐行渐远,壁画在建筑空间中的装饰性作用强调过大,缺乏手工感和手绘价值,运用大量的材料堆砌的方式使壁画作品沦为仅仅是对墙面的装饰和附庸,这就使壁画的独立审美性大打折扣。绘制性壁画虽然在诸多方面受到的冲击很大,但其作为最纯粹的绘画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疾速发展和变革中仍然散发着强劲的生命力。自1979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群”之后,工艺性壁画居多,绘制性壁画越来越少,到第十届全国美展壁画展、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壁画展以及2012年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中,绘制性壁画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恰恰就体现了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这种纯粹的绘画艺术形式呈现出回归态势,更加说明了它的不可取代性。本文通过对绘制性壁画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脉络的关照,以功能性和艺术性两方面为切入点,对当代绘制性壁画的艺术形态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阐述了绘制性壁画的发展背景以及绘制性壁画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历史为背景探究其发展、传承和流变,从艺术形态上去认识它在当代所发挥的作用,这无疑对推动当代绘制性壁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第一章是对绘制性壁画的概述,分别从绘制性壁画的概念、特征以及东西方绘制性壁画的发展状况进行阐述与归纳。第二章是分别从“继精髓、铭人文”之纪念功能、“成教化、助人伦”之教育功能以及“超功利、启人性”之文化功能三个方面对当代绘制性壁画的功能性展开论述。第三章是从“现实”、“浪漫”以及“表现”三个角度对当代绘制性壁画的艺术性进行探讨,无论从表现内容、形式还是手法上无不体现着当代绘制性壁画的所散发的独特艺术魅力。结语部分主要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以及阐述了绘制性壁画在今后社会的发展趋势,应紧追时代潮流,不断与新技术、新科技、新观念相结合,使绘制性壁画发展方向更为多元,更为广阔。

二、田卫平油画作品——欧洲的表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田卫平油画作品——欧洲的表情(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2)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问题点与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年表
        (二)关于油画作品主题的研究
        (三)综合研究
        (四)韩景生油画的美学特征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第一章 韩景生的艺术生平
    第一节 早期学习经历(1936年以前)
        一、家庭——熏陶与启蒙
        二、哈埠——开启油画学习之地
        三、信念——坚守艺术之路
    第二节 韩景生的职业生涯(1936-1998)
        一、哈工大从教的九年
        二、解放后的职业生涯
    小结
第二章 韩景生油画的开拓期(1925-1936)
    第一节 韩景生早期油画风格的成因
        一、地域——文化栖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化——本土与外来之间的冲突与合作
        三、面貌——合作与冲突之下的多样发展
        四、师从——经历及其影响
    第二节 早期韩景生油画代表作品分析
        一、韩景生早期人物画作品
        二、韩景生早期的风景写生代表作品
        三、韩景生早期的其他作品
    第三节 早期韩景生油画的艺术风格
        一、早期风格的杂糅性
        二、早期构图和色彩的抉择
    第四节 对韩景生早期作品的研究与评价
        一、描绘哈埠地区生活群像再现的原因
        二、无形中参与地域文化的构建
        三、借鉴印象派而不拘泥于印象派的色彩
    小结
第三章 韩景生油画的发展期(1936-1950)
    第一节 入职哈工大后韩景生的艺术活动
    第二节 韩景生与引导者石井柏亭
    第三节 发展期韩景生油画作品分析
        一、韩景生发展期的人物作品
        二、韩景生发展期的风景作品
        三、韩景生发展期的花卉作品
    第四节 发展期韩景生油画的艺术风格
        一、明确的个人情感指向
        二、线条的表现性
        三、平面化表现风格渐成主角
        四、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再现
        五、突破“土味”的色彩探索
    第五节 发展期作品的研究与评价
        一、艺术进程中的推动者
        二、直面历史现实的画者
        三、时代变革中的赶路人
    小结
第四章 韩景生油画的变革期(1950以后)
    第一节 新时期引领黑龙江油画新风貌
    第二节 同时期的艺术家群体特征
        一、哈埠同时期的代表画家及其作品
        二、新时期哈埠画家群体的艺术活动
        三、同时期油画艺术家群体共筑区域美术
    第三节 新时期韩景生油画作品分析
        一、新时期韩景生的风景写生
        二、新时期韩景生的花卉与静物写生
    第四节 新时期韩景生油画作品艺术风格
        一、新时期历史题材向现实生活转变
        二、新时期色彩进一步融合形成自身风格
        三、新时期地域性艺术的努力探索
    第五节 新时期韩景生作品研究与评价
        一、中西之争下对艺术的研究与思考
        二、百年耕耘中推动新时代
    小结
第五章 韩景生油画风格考辩
    第一节 韩景生油画风格总述
        一、题材的生活化
        二、描绘黑龙江的地域风貌
        三、审美意境的变迁
    第二节 韩景生油画的地域性
        一、生活体验成就地域印记
        二、深入画面的“诗”性表达
    第三节 韩景生于不同时期对黑龙江油画发展的影响
        一、开拓期“土味”的主观审美意识形成
        二、发展期将俄、法、日、中艺术经验融合
        三、变革期的意义与情感表达
        四、关于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的些许探讨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韩景生年表
附件二
附件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保罗·克利绘画中的图形发生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情况
        1.3.3 不足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克利的艺术活动及其时代文化环境
    2.1 欧洲的科学危机与现代派绘画面临的艺术问题
        2.1.1 二十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与科学危机
        2.1.2 现代派绘画艺术思潮的复杂性
    2.2 克利的理性生活及其独特的艺术视角
        2.2.1 文学层面的素养
        2.2.2 对音乐精神的遐想
        2.2.3 建筑科学领域的广泛涉猎
第三章 重构人与自然统一性的依据
    3.1 克利的自我意识观念
        3.1.1 “自然赏赐的自我”
        3.1.2 “自己追求的自我”
        3.1.3 “画面中的自我”
    3.2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遐想
        3.2.1 回归自然本源的理想
        3.2.2 “自然诞生自然”
    3.3 克利绘画的具身认知现象
        3.3.1 重复性动作的图式意义
        3.3.2 镜像机制的心理意象
        3.3.3 运动图式的图形化
第四章 克利绘画中的“图形发生学”
    4.1 线条的视觉形式及表意性
        4.1.1 直线
        4.1.2 曲线
    4.2 图形的表现性
        4.2.1 具象特征图形
        4.2.2 几何抽象图形
    4.3 对色彩中蕴含着能量的遐想
        4.3.1 关于光感的探讨
        4.3.2 关于“色调值”
        4.3.3 关于“质性”
第五章 图形的童趣感与视觉知识的生产
    5.1 心理意象的再现
        5.1.1 “如他本来所是”
        5.1.2 原始经验的挖掘
        5.1.3 抽象表现的依据
    5.2 “使不可见成为可见”
        5.2.1 回忆
        5.2.2 想象
    5.3 作为视觉知识的图形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与俄罗斯文化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注释
第二章 发轫于俄罗斯文化的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
    一、白俄贵族崇尚艺术的生活方式
    二、俄侨注重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
    三、俄侨笔下的城市题材油画创作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在地化”进程
    一、因黄金时代而多元表现的萌芽时期(20世纪初-1949)
    二、因政治原因而沉默延续的建设时期(1949-1980)
    三、因思想解放而兴盛的高峰时期(80年代至今)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罗斯文化影响下的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视觉特点
    一、俄风浓郁的城市元素构成表现画面内容
        (一)显性城市元素
        (二)隐性城市元素
    二、几何式构图布局与浓烈色彩的画面形式
        (一)几何式构图
        (二)浓烈的色彩
    三、多以写意性的直接表现技法为主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在地化”阶段性表现
    一、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成为展示地域文化之窗
        (一)哈尔滨城市文化内涵的多种表现形式
        (二)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对城市内涵的构建
    二、促进俄方画家个体与组织机构主动创作
        (一)国际油画交易中心是发展的新起点
        (二)中俄博览会为发展提供好环境
        (三)当代俄罗斯画家笔下的哈尔滨
    三、俄罗斯文化在当下的影响因子减小
        (一)中国画家本土意识的再认识
        (二)油画市场局限了受众的视野
        (三)市民对20世纪俄侨历史的陌生
    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探索小幅组画在当代艺术形式中的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四、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幅组画作品的缘起和嬗变
    第一节 小幅组画的概念及分类
        (一)小幅组画的概念
        (二)三种形式的分类
        (三)大众的形式与笔者的方法
    第二节 小幅组画作品的溯源
        (一)小幅组画在中国艺术史的演变
        (二)小幅组画在西方艺术史的演变
    第三节 “小尺幅,大乾坤”之当代艺术形式下小幅组画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当代艺术形式下小幅组画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 主题:“多元化”的选材与“连续性”的叙事
    第二节 形式:“多维度”的构图与“灵活性”的布局
    第三节 情感:“人文性”的精神与“装饰性”的表达
    第四节 小结:小幅组画作品与独幅作品的差异性
        (一)视角的广泛性与单一性
        (二)技法的复杂性与单一性
        (三)形式的群体性与单一性
第三章 小幅组画在当代不同艺术形式下的运用——以数据分析法和统计法探究
    第一节 在油画中的运用:纪实的“表现说”
        (一)数据统计法:油画在全美展作品集中小幅组画的数量
        (二)童雁汝南《满觉陇的同志们》与肖育《东方红》中的“纪实性”
    第二节 在国画中的运用:“咫尺之图,绘千里之景”
        (一)数据分析法:国画在全美展中小幅组画的数量
        (二)观赏性的形式语言:景岚《瞳之二》和单峥《爱丽丝的一天》
    第三节 在综合绘画中的运用:“有意味的形式说”
        (一)数据分析法:综合绘画在全美展中小幅组画的数量
        (二)独立性的漆画形式语言
        (三)多样性的综合材料绘画
第四章 小幅组画在当代艺术形式中的意义
    第一节 美展中的“研究与超越”与创作中的“表现和升华”
    第二节 小幅组画对笔者的创作启示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附录12
附录1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布帛材料在装饰绘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背景分析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当代背景下软材料装饰绘画发展和应用
        1.5.1 软材料的发展
        1.5.2 软材料的应用
第2章 布帛材料的探究分析
    2.1 布帛的特点和种类在装饰画中的应用分析
        2.1.1 布帛的特点分析
        2.1.2 布帛的种类分析
    2.2 布帛在装饰绘画中的多元化表现方法
        2.2.1 剪裁法
        2.2.2 粘贴法
        2.2.3 染色法
        2.2.4 编织法
    2.3 结合毕业设计主题(植物花卉)选材研究
        2.3.1 花卉植物的特点和种类
        2.3.2 植物花卉用布帛表现的方式和技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饰绘画的探究分析
    3.1 装饰绘画的发展趋势分析
    3.2 装饰绘画的种类分析和材料的多元化
        3.2.1 装饰绘画的种类分析探究应用
        3.2.2 装饰绘画当今材料的多元化应用
    3.3 植物花卉题材的装饰绘画现状分析
        3.3.1 植物花卉题材的装饰绘画国内外现状
        3.3.2 植物花卉题材的装饰绘画多元表现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布帛在装饰绘画中的应用与艺术表现
    4.1 创意主题设计来源
    4.2 作品规划以及初稿创作
    4.3 设计作品实践过程
        4.3.1 材料和工具的选择
        4.3.2 作品一《路》的制作过程
        4.3.3 作品二《花》的制作过程
        4.3.4 作品三《家》的制作过程
        4.3.5 表现技法的总结
    4.4 作品的展示和保存方式
    4.5 整个作品创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布帛艺术在装饰绘画中充分应用的价值
    5.2 不同材料所折射出不同的艺术美
    5.3 布帛为主的装饰绘画作品的时代精神和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保罗·克利绘画中的符号化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本文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克利绘画中符号化语言的渊源
    (一)庞贝绘画对其绘画符号化的影响
    (二)埃及的建筑艺术丰富了克利绘画中符号的表现力
二、克利绘画中的符号分类
    (一)表现空间场景的几何化符号
    (二)以字母、数字为主的文字类符号
    (三)具有标识性作用的符号
    (四)生物类符号
三、克利绘画中符号化的精神内涵
    (一)对自然本质的表现
        1.创造合适的符号表现自然
        2.对宇宙空间的探索
    (二)寓意生命的延续
        1.象征符号中的意义
        2.对个体生死的诠释
四、克利的符号化理念对中西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一)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启示
    (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纪念性题材绘画创作的多元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
    1.4 研究方法
二、纪念性主题绘画的艺术特征
    2.1 纪念性的本质
    2.2 纪念性主题绘画的创作特点和创作局限性
三、纪念性题材绘画的价值多元化探索
    3.1 纪念性题材绘画的历史学价值——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例
    3.2 纪念性题材绘画的社会价值——以《开国大典》和《南京大屠杀》为例
    3.3 纪念性题材绘画的艺术价值
四、纪念性题材油画的艺术表现力与实践
    4.1 纪念性题材绘画的油画形式表现力
    4.2 纪念性题材绘画中的创作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装饰绘画艺术中秩序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方法及角度
    四、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装饰绘画艺术理论综述
    第一节 装饰绘画艺术的概念
        一、装饰
        二、基本概念
    第二节 装饰绘画的艺术特征
        一、装饰性
        二、秩序性
        三、多元性
    第三节 装饰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秩序感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秩序感的概念与提出
        一、秩序词解
        二、秩序感的概念
    第二节 秩序感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装饰绘画中秩序感的构成因素
        一、变化性构成因素
        二、匀称性构成因素
        三、节奏性构成因素
第三章 装饰绘画艺术中秩序感的体现
    第一节 装饰绘画中秩序感的体现形式
        一、寓于造型中的秩序感
        二、寓于色彩中的秩序感
        三、寓于材料中的秩序感
    第二节 思想主体与情感因素中秩序感的体现
        一、笔触变化中的秩序
        二、创作过程中的秩序
        三、展现效果中的秩序
    第三节 装饰绘画艺术中秩序感的重要性
第四章 装饰绘画艺术创作中秩序感的应用
    第一节 关于《颜》的创作思路
    第二节 作品《颜》中的秩序感的体现
        一、画面语言中的秩序感
        二、画面节奏中的秩序感
        三、画面空间中的秩序感
    第三节 应用秩序感对画面效果的影响
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观点
    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有待深入的问题
    四、研究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10)“传统的回归”—当代绘制性壁画的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绘制性壁画的概述
    第一节 绘制性壁画的概念
    第二节 绘制性壁画的特征
    第三节 绘制性壁画的发展演变
第二章 当代绘制性壁画的功能性
    第一节“继精髓、铭人文”之纪念功能
    第二节“成教化、助人伦”之教育功能
    第三节“超功利、启人性”之文化功能
第三章 当代绘制性壁画的艺术性
    第一节“现实”的永恒
    第二节“浪漫”的灵动
    第三节“表现”的升华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部分美术作品

四、田卫平油画作品——欧洲的表情(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研究[D]. 邱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3]保罗·克利绘画中的图形发生现象研究[D]. 温莉莉. 山西大学, 2020(01)
  • [4]哈尔滨城市题材油画与俄罗斯文化表现研究[D]. 李雅儒.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5]探索小幅组画在当代艺术形式中的表现[D]. 夏茹.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布帛材料在装饰绘画中的应用研究[D]. 董芷伊.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7]保罗·克利绘画中的符号化语言研究[D]. 贾林芳. 渤海大学, 2018(12)
  • [8]纪念性题材绘画创作的多元价值[D]. 闫浩. 中国美术学院, 2018(01)
  • [9]装饰绘画艺术中秩序感的研究[D]. 任院利. 吉林艺术学院, 2018(01)
  • [10]“传统的回归”—当代绘制性壁画的形态研究[D]. 范晓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田卫平油画——欧洲的表现形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