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法下持有收益的会计处理之我见

成本法下持有收益的会计处理之我见

一、成本法下持有收益会计处理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吴慧[1](2021)在《投资收益列报变化效应研究》文中提出2007年,我国开始实施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CAS30《财务报表列报》对利润表格式做了较大的变动,不仅取消了其他业务利润,还将投资收益的列报位置从营业利润的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虽然投资收益是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构成内容较为复杂,不仅包含了利息、股利等可持续的“经常性损益”,还包含了处置金融资产等不可持续的“非经常性损益”,而营业利润由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产生,是企业最持续、最稳定的利润来源。因此,在投资者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的情形下,投资收益列报位置的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应。一方面,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核算可能会使一般的投资者将“非经常的投资收益”当做“正常的经营利润”,从而给上市公司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另一方面,将投资收益转移到营业利润线上也可能会增加营业利润的波动性,从而影响其价值相关性。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我国2007年投资收益列报变化的效应展开研究。首先,探讨投资收益列报变化是否会对非金融业上市公司金融化程度产生影响;其次,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角度分析投资收益列报变化是否会影响营业利润的价值相关性;再次,比较分析金融化程度不同的上市公司营业利润的价值相关性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本文通过对我国2001-2019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发现,2007年投资收益列报位置的变化不仅会增加我国非金融业上市公司的金融化程度,也会降低营业利润的价值相关性,而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却未能识别出金融化程度不同的上市公司营业利润经济实质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营业利润中增加核心利润小计项目同时在投资收益下方按其性质分类列示明细项目可以增加投资者投资决策的有用性。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投资相关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建议。同时,在“脱实向虚”的大环境下,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投资者正确分析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促进资本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引导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专注于主业经营,防止其金融化倾向,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钟骏华,隋晓萌[2](2016)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小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为依据,从收入、资产等方面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详细比较,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且在论证其差异具有可协调性基础上,对差异的协调提出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议。

黄优妮[3](2014)在《会计计量属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至201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一共发布了8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中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提出了五种计量属性,确立了以历史成本为主体,多重计量属性混合的计量模式。会计计量客体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量的确定性。而且,会计计量的目的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计量客体的量的确定性。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会计主体在真实的前提下提供可比的会计信息,而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显然影响到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作为会计理论根本问题的会计计量问题,计量客体本身所表现出的固有的量的确定性与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便成为一对矛盾,这种矛盾性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在孜孜探求的问题。在现实经济环境中,会计计量的这种矛盾表现更为突出。因此,本文希望能为这种矛盾的解决做一些研究。而且,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不同计量属性差异性的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对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及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从理论构建上来说,本文首先阐释了会计计量属性的语义,对易于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并从美国和中国的历史发展层面对其进行纵向比较。其次,综合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从计量属性的本质方面对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计量属性在价值计量、投入产出、价值确定要素方面的联系。同时本文对不同计量属性生成的会计信息也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不同会计计量属性生成的信息质量、价值计量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方面的区别。本文认为当存在活跃市场和有序交易时,在初始计量时点,这几种计量属性生成的信息基本保持一致,不存在较大的背离,而在后续计量中,由于计量的时点、投入产出价值、价值确定要素(inputs)等使得五种计量属性表现出差异。最后,本文针对在目前我国经济和会计的大环境下单一计量属性和混合的计量属性各自所面对的挑战,提出了按投入产出来揭示会计信息的解决办法,这种办法肯定还需要做深入研究。

马虹[4](2014)在《基于会计准则的沪市公司投资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可投资的渠道日趋宽泛,可投资的产品日趋丰富。面对复杂多变的投资市场,该如何对企业的投资进行统计、研究成为企业自身、学术研究者乃至金融市场管理者关心的问题。目前对企业投资理财的研究受到产品收益最大化的驱动,集中在投资收益与配置的关系方面,尚未能总结出令人信服的企业投资规律,而对会计准则在研究企业投资中的作用研究得也较少。本论文围绕资产的购入、持有、卖出三个阶段,从投资企业角度出发,分析了会计准则在企业不同资产处置阶段的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了以会计准则的应用为根据、对沪市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沪市公司的投资现状与特征。同时根据沪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信息,分析、总结了沪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的特征以及应用会计准则时的差异与分歧,并探寻了影响沪市公司投资特征的金融市场因素。论文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二章以实例研究总结了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内在区分因素,以及应用不同准则所造成的差异。同时顺应国家扶持小、微企业的需求讨论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会计准则特点,还根据当前企业状况与市场特点分析了房地产处置对企业收益的影响。论文第三章以沪市非金融保险公司为样本,通过结合2011与2012的半年报和年报中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应用第二章研究结果,分析了沪市公司的投资行为。研究发现,虽然沪市公司数目众多、投资内容各异,然而从总体上看投资行为是有特征与规律的。我们的数据分析展示了2011年与2012年投资的高度相似性,从结构上看沪市公司偏重长期股权投资。论文第四章中分析了沪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的热点与结构特征,讨论了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以及进行委托贷款时所应用的会计准则的分歧与差异。同时以银信合作产品为例,通过比较产品发行与第三章总结的沪市公司投资特征,发现了上市公司的理财产品投资行为呈现出受金融市场中产品发行节奏控制的规律特征。第五章为论文的总结与展望。通过研究发现,本论文运用的分析方法所得到的沪市公司投资特征研究结论较合理,但金融规范以及风险上的不确定因素给准确分析企业真实状况造成了干扰,因此建议进一步明确金融资产的认定标准、细化对投资的账务处理规定、完善委托贷款风险评估机制。企业理财所涉及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作为直接投资理财产品的企业,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信息才能在投资时对产品做出正确的评估与恰当的财务决策;作为上市企业的研究者来说,也必须掌握这些信息才能深入分析上市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正确预测。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有益于大中型企业合理投资、处置金融资产,本文的分析方法有助于上市公司研究者理解企业投资规律、预测投资行为。

李林[5](2012)在《浅谈企业转型和重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进行各种转型和重组,而税收筹划在转型和重组过程对于达到预期财务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税收筹划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税收筹划方法的研究对于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宏观经济调控的贯彻、税法制度的完善、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增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新企业纳税观念,将税收筹划融入到企业的转型和重组活动中,使企业的转型和重组行为科学合理化,最终达成企业经济效益与政府税收收入的协调发展。

王永海[6](201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成就》文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了生机和活力,也拉开了中国会计改革的序幕,从此中国会计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本文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为基本线索,将会计改革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1992年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时期的会计改革;1993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会计改革;2006年以后我国会计制度的国际趋同。本文主要回顾了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制度改革、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等,着重总结了我国会计改革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贡献。

欧阳胜银[7](2011)在《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的比较及启示》文中认为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体系是适应当代国际金融与经济的深刻变化进而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透明度和国际可比性的普遍要求而形成的。近十余年来,以IMF为首的国际组织研发了数十部货币与金融领域的国际准则,其制定之迅速、修订之频繁都引人深思。当前有关学者对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一个准则或对其中两个准则加以比较,而将整个准则体系加以宏观考察的尚少。事实上,如何加快学习和研究新型国际统计准则对于统计基础相对薄弱、统计数据饱受质疑的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货币与金融的国际统计准则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对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的发展动态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与梳理,找出现有文献存在的不足,并对以IMF为首的国际组织频繁制定和颁布国际准则的背景进行分析,探索了五个诱发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体系出台的动因与发展历程。接下来,本文将至今出台的主要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分为三个部分:数据生产国际准则、数据公布国际准则和数据质量评估国际准则,以体现数据从生产到公布再到评估的完整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三类国际准则各自的以及三类国际准则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进一步,纵观国际准则体系的发展历程,本文探索了国际准则频繁推出的五个趋势性发展特点,借以加深对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体系的认识。最后,鉴于中国在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接轨当中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何提高中国统计生产能力、推进中国统计的国际接轨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据此提出了中国统计改革和发展的五项建议。

曹小艳[8](2009)在《金融服务核算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服务核算并非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的新领域,但却是存在较多疑难问题的领域之一。由于金融服务固有的特性以及各国核算基础的差异,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中国,金融服务核算理论及实践方面悬而未决或有争议的问题几乎随处可见。尤其是随着近年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演变,使得各种金融机构的传统角色、市场份额以及业务内容等发生明显改变,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对金融服务核算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由于中国开展金融服务核算的历史较短,不管核算工作还是理论研究均显薄弱,远滞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和联合国、OECD等国际组织的核算水平。近年来,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就更为迫切地要求进一步加强有关金融服务核算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满足实践的需要。有鉴于此,本论文以金融服务生产和使用核算为主线,系统分析和评价现行核算理论与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并结合SNA的最新修订,探讨进一步完善的合理性方案。在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讨论中国金融服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除导论部分外,本文主体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章阐述金融服务核算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分析和讨论间接测算的金融中介服务(FISIM)核算的相关问题;第三章深入剖析保险服务核算问题;第四章以前述讨论为基础系统考察各类金融产出核算方法;第五章针对中国的金融服务核算问题展开专门探讨。总之,本项研究试图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为基础,根据金融服务核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现实的需要,对金融服务核算理论、方法及应用问题等进行更为系统、深入地归纳、剖析和探讨,推进有关金融服务核算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与同类研究相比,本项研究成果力图体现以下特色:第一,搜集新材料、寻找新视角、发掘新观点,既不脱离、也不拘泥于传统金融核算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力求研究内容和角度有所创新。第二,力求研究体系更为完整、全面,更好地反映金融服务核算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全貌。第三,理论分析与方法探讨相结合,重在国民经济核算特别是金融核算基本方法论的研究。

刘小涛[9](2008)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及协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日益加强,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改革的步伐。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建立了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2007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执行更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主观的职业判断与税收法定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得两者之间的差异呈现出新的变化,目前已成为当前会计和税收征管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为依据,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而且还对资产处理、收入费用等项目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剖析。在论证差异具有可协调性的基础上,既从宏观方面对差异的协调提出了总体思路,又从微观方面对差异的协调提出了具体建议。本文认为差异协调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主张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相互借鉴,促进两者自身完善。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应扩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所得税法中的运用,突出所得税法向会计准则靠拢。同时会计准则要增加涉税信息披露,加强对税收信息支持,而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管理层的合作和配合是上述思路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保证。针对具体差异,本文提出了若干建议:如所得税法应扩大资本化资产的范围;对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所得税法应以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初始计量价值;对于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所得税法应以合同或协议价款的现值作为计税依据等。这些思路和建议期望降低征纳税成本,丰富和完善会计理论和税收理论,为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以及新一轮的税制改革提供参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童朝河,王礼彬[10](2007)在《企业税务筹划之我见》文中认为税务筹划是指在符合税法精神的前提下,纳税人利用税法的特定条款和规定,并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对尚未发生或已发生的应税行为进行合理的筹划和安排,从而实现降低纳税成本和纳税风险的活动。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与利用会计政策两个方面来探讨企业如何进行税务筹划,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成本法下持有收益会计处理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本法下持有收益会计处理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投资收益列报变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金融资产与经营资产
        2.1.2 营业利润、核心利润与投资收益
        2.1.3 企业金融化
    2.2 文献综述
        2.2.1 会计信息不同列报方式的效应
        2.2.2 投资收益的性质与列报
        2.2.3 投资收益与盈余管理
        2.2.4 投资收益与企业金融化
        2.2.5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2.2.6 文献述评
第3章 相关会计制度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会计制度
        3.1.1 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的变迁
        3.1.2 投资收益列报的制度变化
    3.2 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3.2.2 有效市场假说与功能锁定假说
        3.2.3 决策有用的信息观与计量观
第4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1.1 投资收益列报变化与企业金融化
        4.1.2 营业利润的价值相关性
        4.1.3 企业金融化与营业利润的价值相关性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2 变量定义
        4.2.3 模型设计
第5章 实证分析与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实证结果
        5.3.1 投资收益列报变化与企业金融化
        5.3.2 营业利润的价值相关性
        5.3.3 企业金融化与营业利润的价值相关性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替换指标
        5.4.2 分组检验
        5.4.3 收益模型
    5.5 进一步分析
        5.5.1 增加核心利润小计
        5.5.2 投资收益分类列示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投资收益的列报
        6.2.2 证券市场监管
        6.2.3 上市公司角度
        6.2.4 投资者角度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
    (一)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方面与税法的差异
        6、商业折扣确认收入的差异。《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来确认销售商品的收入金额。
        7、利得方面与税法的差异
    (二) 在资产确认、计量上准则与税法的差异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基本原则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具体设想
    (三) 投资收益确认差异的协调

(3)会计计量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会计计量属性的历史演变
    2.1 计量属性语义辨析
    2.2 计量属性在国际上的发展
    2.3 会计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发展
第3章 不同会计计量属性的关系
    3.1 会计计量属性在价值计量时点上的关系
    3.2 会计计量属性在投入产出角度的关系
    3.3 会计计量属性在资产价值确定要素方面的关系
第4章 不同计量属性生成的会计信息
    4.1 会计要素价值的初始计量
    4.2 不同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价值变化的后续计量
    4.3 计量属性与计量模式
第5章 会计计量属性面对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5.1 会计计量属性面对的挑战
    5.2 面对挑战的应对策略
    5.3 会计计量属性变化趋势的预测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会计准则的沪市公司投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4 内容和框架
第2章 会计准则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与实例
    2.1 长期股权投资
    2.2 持有至到期投资
    2.3 交易性金融资产
    2.4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5 小企业投资
    2.6 房地产投资与以外币结算的投资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运用会计准则分析沪市公司投资特征
    3.1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变化特征
    3.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变化特征
    3.3 长期股权投资及沪市公司投资的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沪市公司对理财产品的投资特征分析
    4.1 沪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现状
    4.2 理财产品会计准则的理论分析
    4.3 理财产品会计准则的实际应用
    4.4 银信合作产品与沪市公司投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浅谈企业转型和重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转型和重组的概念及其动因
    (一) 救济型动机———消除经营亏损
    (二) 结构调整型动机———优化资源配置
    (三) 扩张型动机———组建企业集团
    (四) 资源型动机———享受优惠政策
二、税收筹划的概述及产生的原因
    (一) 政府行为原因
    (二) 税收法律的弹性
    (三) 纳税人自身因素
三、企业转型和重组过程中税收筹划框架
    (一) 企业转型和重组过程中税收筹划必要性
        1. 促进纳税人主动地学习和了解税收法律和税收制度
        2. 促进纳税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有利于企业转型和资产重组行为的规范化
        4.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 企业转型和重组税收筹划的内容
        1. 企业转型和重组涉及的税种
        2. 企业转型和重组的涉税问题及其税收筹划
    (三) 企业转型和重组过程中税收筹划注意事项
        1. 税收筹划要树立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概念
        2. 企业财务人员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税收法律和政策及其变化规律
        3. 把握好税收筹划与偷税、避税的界限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回顾
    (一) 1978~1992年会计改革
    (二)1992~2006年会计改革
    (三)2006年以后的会计改革
二、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企业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
四、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7)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的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和国际准则的比较
        1.2.2 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对中国的启示
        1.2.3 对现行货币与金融统计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2章 货币与金融统计系列国际准则的出台分析
    2.1 货币与金融统计系列国际准则的出台背景
        2.1.1 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2.1.2 统计数据的披露缺乏透明度
        2.1.3 金融创新不断深化
        2.1.4 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
        2.1.5 统计国际化不断加强
    2.2 货币与金融统计系列国际准则的发展历程
        2.2.1 数据生产国际准则的发展历程
        2.2.2 数据公布国际准则的发展历程
        2.2.3 数据质量评估国际准则的发展历程
第3章 货币与金融统计系列国际准则的体系比较
    3.1 数据生产国际准则及其比较
        3.1.1 数据生产国际准则的相互联系
        3.1.2 数据生产国际准则的主要区别
    3.2 数据公布国际准则及其比较
        3.2.1 数据公布国际准则的相互联系
        3.2.2 数据公布国际准则的主要区别
    3.3 数据质量评估国际准则及其比较
        3.3.1 数据质量评估国际准则的相互联系
        3.3.2 数据质量评估国际准则的主要区别
    3.4 三类国际准则的比较
        3.4.1 三类国际统计准则的相互联系
        3.4.2 三类国际统计准则的主要区别
第4章 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
    4.1 准则种类增多且修订频繁
    4.2 统计范围以金融为核心但不局限于金融
    4.3 数据生产、公布和质量评估并重
    4.4 统计原则、方法与一般国际准则相协调
    4.5 采纳应用的国家越来越多
第5章 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5.1 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接轨的现状
        5.1.1 中国货币统计的现状
        5.1.2 中国金融统计的现状
    5.2 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接轨的建议
        5.2.1 以国际准则为目标模式推进国际接轨
        5.2.2 完善统计数据公布制度
        5.2.3 建立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制度
        5.2.4 协调处理好政府统计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5.2.5 加强对国际准则制定、修订和应用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8)金融服务核算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本文的思路及结构
第一章 金融服务核算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生产理论
        一、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观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观
    第二节 金融服务的理论问题
        一、金融服务
        二、金融服务活动的生产性
        三、金融服务的计量
    第三节 金融机构的界定及分类
        一、金融机构的定义
        二、金融机构的界定
        三、金融机构的部门分类
        四、金融产业部门分类
第二章 金融中介服务核算问题研究
    第一节 隐含价格的金融中介服务的测算原理
        一、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
        二、与存贷款有关的金融服务价值计量
        三、与证券有关的金融服务价值计量
    第二节 间接测算的金融中介服务核算问题
        一、FISIM的生产核算
        二、FISIM的使用核算
        三、FISIM不变价产出测算
    第三节 关于参考利率的选择和确定
        一、关于参考利率的性质
        二、欧美等国家的实践及面临的问题
        三、关于中国参考利率测算的探讨
第三章 保险服务核算问题研究
    第一节 人寿保险服务核算问题
        一、人寿保险产出和使用测算
        二、关于人寿保险活动的账户记录
        三、人寿保险不变价产出测算
        四、关于年金保险在国民核算中的处理
    第二节 非人寿保险服务核算问题
        一、非寿险产出现有测算法则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有关非人寿保险产出测算的修订
        三、将新的产出测算纳入核算框架
        四、小结
    第三节 再保险服务核算问题
        一、再保险现有处理方法及其缺陷
        二、关于再保险处理的思路
        三、有关再保险核算的修订
    第四节 关于社会保险核算的探讨
        一、社会保障计划核算
        二、未备基金的私人社会保险核算
        三、备基金的私人社会保险核算
        四、小结
第四章 各类金融产出核算方法的系统考察
    第一节 中央银行产出和分配核算
        一、中央银行的界定及其活动特点
        二、中央银行产出和分配核算的一般思路
        三、货币政策影响的处理
        四、小结
    第二节 其它存款性公司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产出核算
        一、其他存款性公司的产出测算
        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产出测算
        三、其他金融性公司的产出测算
    第三节 保险公司和养恤基金的产出测算
        一、保险公司的产出测算
        二、养恤基金的产出测算
第五章 中国金融服务核算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中国金融公司的统计分类
        一、中国金融机构的部门分类
        二、中国金融产业部门分类
    第二节 中国间接测算的金融中介服务核算问题
        一、中国FISIM核算的理论和方法
        二、现行FISIM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关于中国FISIM核算改革的设想
    第三节 中国保险服务核算问题
        一、保险服务产出的核算
        二、保险服务使用份额的计算
        三、保险服务不变价产出测算
    第四节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一、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
        二、本文的不足和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及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克拉尼斯基定律
    2.2 财务会计报告理论
    2.3 所得税会计理论
第3章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分析
    3.1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的分类
        3.1.1 原则性差异
        3.1.2 税基保全差异
        3.1.3 目标导向差异
    3.2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的原因分析
        3.2.1 差异的根本原因
        3.2.2 差异的直接原因
    3.3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的具体体现
        3.3.1 涉及资产类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分析
        3.3.2 涉及收入类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分析
        3.3.3 涉及成本费用类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分析
第4章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对策研究
    4.1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可行性
        4.1.1 会计与税收密不可分
        4.1.2 服务对象内在的一致性
        4.1.3 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对立统一
        4.1.4 差异协调在实践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4.2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应遵循的原则
        4.2.1 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4.2.2 成本效率原则
        4.2.3 相对稳定性与严肃性原则
    4.3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总体思路
        4.3.1 加强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管理层的合作和配合
        4.3.2 会计准则要增加涉税信息披露,加强对税收信息支持
        4.3.3 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突出企业所得税法向会计准则靠拢
        4.3.4 按所得税差异类别进行相应协调
    4.4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具体对策
        4.4.1 涉及资产类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
        4.4.2 涉及收入类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
        4.4.3 涉及成本费用类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成本法下持有收益会计处理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投资收益列报变化效应研究[D]. 吴慧. 扬州大学, 2021(09)
  • [2]《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J]. 钟骏华,隋晓萌.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06)
  • [3]会计计量属性研究[D]. 黄优妮. 武汉理工大学, 2014(12)
  • [4]基于会计准则的沪市公司投资特征分析[D]. 马虹.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5]浅谈企业转型和重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J]. 李林. 北方经贸, 2012(06)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成就[J]. 王永海. 发展经济学研究, 2011(00)
  • [7]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的比较及启示[D]. 欧阳胜银. 湖南大学, 2011(03)
  • [8]金融服务核算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 曹小艳. 厦门大学, 2009(11)
  • [9]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及协调研究[D]. 刘小涛. 长沙理工大学, 2008(01)
  • [10]企业税务筹划之我见[J]. 童朝河,王礼彬. 巢湖学院学报, 2007(05)

标签:;  ;  ;  ;  ;  

成本法下持有收益的会计处理之我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