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视角下的经济学

会计视角下的经济学

一、会计学视野中的经济学(论文文献综述)

高晓霞[1](2020)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共问责和监督控制系统之一。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而且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治理功能。审计监督既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同时,强化审计监督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路径和手段,说到底则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不能单纯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而要将审计监督放置在国家治理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围绕国家治理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以及责任性等基本属性准确把握其对于审计监督的内在规定性及现实需求,进而以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与治理功能。基于此,考察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必须遵循“政治逻辑—治理功能—行动路向”的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为指导,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权力监督多维理论视角中的合理因素,侧重运用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及其由于各种现实挑战而出现的期望差距,并且全面分析把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行动路向。依据这一研究逻辑,首先就要基于对审计监督的历史溯源和理论阐释,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审计监督职能的现实需求。其次,从政治学理论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其独特的政治逻辑在于其政治权力基础、政治体制优势和民主政治动因。第三,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具有独到的治理功能,包括权力制约与法治功能、信息公开与透明功能以及民主参与和问责功能等。第四,从政府公共部门审计监督制度效能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支柱之一承载着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啄木鸟”、“看门狗”和“达摩克利斯之剑”职能作用的普遍期望。然而,审计监督制度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却始终存在一定的期望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公开性期望差距和责任性期望差距。最后,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就是要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权威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并且在与其他监督制度有机贯通与相互协调中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强化审计结果信息披露和审计问责,突出技术支撑,进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审计监督的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缩小和弥合审计监督制度在独立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方面的期望差距,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公信力。一个国家的审计体制必须与该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道路选择以及政治体制优势等相适应,才能在治理体系中更好地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作为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合乎审计制度的本质即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而且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选择。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为党统一指挥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了政治制度依据和政治体制保障,是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工作中的落实与体现,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要求的审计领导制度和审计管理体制创新,也是审计监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回应社会普遍期待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内在地要求加强党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审计信息知情权。此外,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审计监督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机贯通和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协同性和整体合力。最后,还要继续加大审计监督与公共问责力度,提升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总之,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只有基于以制度保障制度的治理逻辑,紧紧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全覆盖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协同,强化审计问责,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制度执行力,才能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其治理效能,避免出现“制度空转”,从而缩小和弥合审计期望差距,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徐梦[2](2020)在《会计学视野中的经济学》文中提出现阶段,经济学理论已经在会计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渗透到会计各个领域中,为其良好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此,本文分析我国会计学领域中经济理论的发展现状,并阐述利用经济学理论为会计研究提供帮助的方法,以期为会计领域研究人员提供理论的参考与借鉴。在会计学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学理论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从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到现代所流行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会计学者们都应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论证。为此,本文介绍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现状,并通过实例来解释经济学应用其中的广度和深入,为未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海涛[3](2019)在《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高等教育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而我国本科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开始进行以专业设置为核心的教学制度设计,并将专业始终视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这直接决定了专业设置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但长期以来,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等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始终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至今也没有得以有效解决。研究型大学作为大众化时代承担精英教育责任的主体,其本科专业设置对其他类型高校起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其本科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整体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以研究型大学为切入点,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优化路径,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论据和对策思考。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数据分析、访谈调查等方法,基于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将论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理性认识、实证研究及理论探讨。第一,在理性认识层面,通过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剖析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就纵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即完整系统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从专业生成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就横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又表现为客观属性与主观价值的统一体,即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具有“相关逻辑特性总和”与“各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适应性”的双重特征。而且,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行为主体权力与需求的适应性,与其多元逻辑的特性总和是相互影响、对应统一的,并分别通过本科专业设置的过程与结果得以反映。由此,本研究将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概括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多元逻辑的协调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对专业设置各逻辑历史演变与基本诉求的分析,以及专业设置各利益主体权益的审视,对该理性认识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二,在实证研究层面,基于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主要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进行实践分析。就其过程而言,主要包括本科专业内容确定、专业设置模式设计,以及各主体权力划配,即设置什么专业、怎样设置专业和谁来设置专业三个基本方面。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主要表现为,基于“统一管理,分级备案或审批”的国家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模式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仍然无法超越政府的主导作用,而社会与学生主体更是处于被相对忽略的状态;就其结果而言,主要包括专业结构布局状态与专业内涵建设状态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数量所呈现的静态与动态状况,还是本科专业布局所呈现的外部与内部结构,亦或是学生对各专业及其课程的认知状态,均表明各高校更为重视专业结构调整而忽视专业内涵建设。第三,在理论探讨层面,通过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与结果的实践研究,本文将其基本特征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本科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根据对其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而言,其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透过特征表面从学理层面,进一步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背后的问题本质进行理论反思。主要认为,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存在一定的历史惯性;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与冲突;本科专业设置中的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割裂。基于此,本研究从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组合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出发,基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主要提出,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健全专业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来调整专业价值取向、淡化本科专业结构、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王旭辉[4](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陈德刚[5](2013)在《“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文中指出当前的会计理论研究正面临着“会计理论丛林”、“会计学学科属性尚无共识”、“点的深耕研究多,面的整合研究少”等让人困窘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窘境设定选题,研究目的有三个:其一,全面、系统地描述已然出现的“会计理论丛林”,以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其二,研究并确定会计学的学科属性,以解决会计的这个核心基础理论问题;其三,进一步从会计学的经济学学科属性视角重新审视“会计理论丛林”,以期构建一部“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来作为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通用平台。本文自“导论”后,先用一章进行“会计理论丛林”的系统描述,再用一章研究“会计学的学科属性”,最后用三章篇幅构建“会计经济学”。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本章先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再作基本的研究约定、对论题进行解说,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进行简要阐述;最后说明本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第二章为“会计理论丛林”综述。本章以“会计理论丛林”一词表述当今纵横交错、各执一词、甚至尖锋对立,而又能自圆其说的会计理论集合,依次从会计的本质、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式、会计理论的历史演进脉络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与前沿等五个维度对会计理论丛林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述。第三章为“会计学的学科属性”。会计学学科属性既是会计学的核心基础理论问题,也是本文所选取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丛林”的全新视角,在全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章分三步对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进行论证:首先,使用文献归纳法分别阐述现有文献中支持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属性的观点和证据以及支持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属性的观点和证据;其次,在上述归纳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属性的假说;最后,对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假说进行演绎论证。研究结论是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财务会计(对外会计)具有经济学属性;管理会计(对内会计)具有管理学属性。鉴于本文所作的基本约定,此后三章我们只选取财务会计的经济学属性视角来作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达成上面设定的第三个目的,即构建一部“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本文将会计经济学的构建分解为三个层面的研究任务,由接下来第四、第五、第六章来分别完成。第四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理论基础”。本章依循上述研究设计,展开第一层面的工作,即较全面系统地阐释经济学的历史演进、新近发展及未来趋势,为会计经济学的构建准备理论基础。本章依次对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时期、当代经济学——学派林立时期这五个时期的经济学理论发展演进进行了简略但较系统的阐释,而后对经济学发展演进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我们从中概括了两条贯穿始终的主流规律,也发现了经济学三种呼之欲出的发展趋势。第五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演绎推理”。本章为全文的重中之重,任务是完成上述研究设计的第二层面的工作,即系统地发掘经济学中内生的财务会计节点,并进一步以节点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演绎推理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本章依次重点对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推理,并在这些节点及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仔细地发掘、严谨地演绎推理出各该时期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基本架构。此后,对现代金融理论、计量经济学、规制政治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对会计经济学架构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一方面,经济学中确实内生着许多会计学的节点,即经济学需要会计学;另一方面,经济学节点及相关的理论可以演绎推理出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即经济学指导会计学。会计经济学架构随着经济学的演进而不断演进,内容越来越充实,视角越来越多元。可以看出,不断演进的会计经济学架构是植根于经济学体系中的,它就是镶嵌于经济学中的不可分离的经济学本体。第六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经验证据”。本章致力于前面研究设计中的第三个层面的工作,即以第五章演绎推理出来的会计经济学架构来重新审视第二章所描述的“会计理论丛林”,以期系统地搜寻会计经济学研究已然存在的历史经验证据。本章以“会计经济学架构”依次对从会计本质、会计理论构建路径、会计研究范式、会计理论研究演进脉络、会计研究主流和前沿五个维度描述的会计理论丛林进行逐一重新审视,结果发现,整个会计理论丛林几乎就是一部色彩斑斓、较为凌乱、有待整理的会计经济学研究实例集。至此,我们先通过逻辑演绎从经济学中推演出了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第五章),这是一种典型的规范研究;再以会计经济学架构对现有的会计理论丛林进行重审,发现整个会计理论丛林(排除例外)都可归属于会计经济学的多元视角的架构中,这就构成了会计经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证据(第六章)。两相佐证,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构建就达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会计经济学”的成立。这正是本文“会计经济学初论”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

刘梅娟,温作民[6](2011)在《森林自然资本会计计量体系及方法》文中指出针对森林自然资本价值会计计量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森林自然资本经济学计量问题向其会计学计量问题转变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从会计视角构建森林自然资本价值计量构架,以此为基础从微观层面对森林自然资本的实物计量、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方法在财务会计系统中的应用3个环节的计量理论及方法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指出森林自然资本公允价值计量应更多地借鉴现行成熟的经济学计量方法,但森林自然资本价值经济学计量方法有别于其会计学计量方法,只有符合公允价值定义和条件的评价结果才是其公允价值。

陈德刚,廖洪[7](2009)在《论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文中提出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至今依然十分尴尬:一方面会计学归属于管理学,但另一方面会计学的研究又深度依赖经济学。作为会计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学科属性决定着会计学是否能持续健康地发展。除了公认的管理学属性外,会计学还具有经济学属性。本文系统阐述了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属性的大量现实证据,对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进行了理论论证。

杨仲杰[8](2009)在《论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兼谈会计学科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会计学和经济学的起源进行考察,认为经济学开始并不是会计学的学科来源,只是到20世纪初经济学才对会计学造成影响。本文提出了强势学科吸引律和学科间的学习律概念,并通过研究认为会计学与经济学是互相影响的。同时,笔者借助拉卡托斯的理论对会计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会计学应在物和人的计量两个方面发展的观点。

陈德刚[9](2009)在《论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文中提出时至今日,会计学依然存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基础理论问题,即会计学的学科属性尚无统一认识。如果无视学科属性问题,会计学的研究必然缺失方向的指引;反之,明确了会计学的学科属性,则可以以上游学科的原理、理论来系统规划、指导本学科的研究。本文首先以多维的大量现实证据系统地阐释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再提出支持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的系列证据;最后论证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点亮了会计学研究的两座不可或缺的灯塔——经济学与管理学。

冯文滔,陈良华[10](2008)在《会计研究方法论的中观视角——基于一般系统论的方法论概念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说明会计研究方法论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而综合、系统的方法论观点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本文基于一般系统论理论,有针对性地探讨了会计研究方法论中观层面的问题。本文跳出了"实证"与"规范"的传统框架,纳入了跨学科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多元哲学的观点,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会计研究的中观方法论概念模型。基于此模型,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趋势以及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等问题,认为综合性的会计人才是会计教育培养的方向。

二、会计学视野中的经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计学视野中的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选题的理由与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审计监督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逻辑与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第一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由来与发展
        一、中国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与当代发展
        二、外国审计监督的发展历程与不同模式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
        三、本土化的权力监督理论探索
    第三节 国家治理对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
        一、国家治理法治化与审计监督
        二、国家治理透明化与审计监督
        三、国家治理责任性与审计监督
第二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基础
        一、理解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维
        二、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分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审计监督权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体制保障
        一、政治体制赋予审计监督政治使命
        二、政治体制凸显审计监督的政治职能
        三、政治体制改革决定了审计监督发展方向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动因
        一、审计监督源于民主政治的深层推动力
        二、审计监督随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强化
        三、审计监督服务于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治理功能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依法治权功能
        一、审计监督的经济控制功能
        二、审计监督的权力制约功能
        三、审计监督的民主与法治功能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信息公开功能
        一、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入功能
        二、审计监督的信息处理功能
        三、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出功能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问责功能
        一、审计监督是责任政府中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审计监督是协同治理中以问责为导向的建设性制度安排
        三、审计监督是民主治理中的政治信任增进机制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期望差距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期望差距
        一、审计独立性及其期望差距
        二、审计体制不畅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能力不足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公开性期望差距
        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二、政府公共信息垄断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责任性期望差距
        一、审计体制悖论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二、审计权责失衡造成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监督的问责困境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
    第一节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法独立审计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依法独立审计
        二、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三、正确理解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第二节 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
        一、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信息知情权
        二、在审计监督中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三、基于审计监督权推进审计监督信息公开
    第三节 在公共问责中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一、优化审计监督问责体系
        二、增强审计监督的问责效能
        三、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结语: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一、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法治化
    二、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民主化
    三、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会计学视野中的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会计学领域中的经济学发展进程
2. 会计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2.1 现代会计概念成为经济学的基础
    2.2 会计领域借鉴经济学的深度
3. 结语

(3)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过程与结果:本科专业设置内涵的综合反映
    第二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各逻辑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在规律
        二、市场需求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社会应用
        三、个体发展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价值回归
        四、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整合与统一
    第三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各利益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
        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主体的构成
        二、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各主体的权益审视
        三、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制衡与统一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内容确定的实践分析
        一、基于国家层面的实践分析
        二、基于高校层面的实践分析
        三、基于专业内容变化的实践分析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口径与方向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时间与空间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权力配置的实践分析
        一、对政府权力的分析
        二、对高校权力的分析
        三、对社会权力的分析
        四、对学生权力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的实践分析
        一、从学科专业数量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二、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三、从社会人才需求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体系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用性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学生发展的适用性
    第三节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分析
        一、访谈样本的选择
        二、访谈过程的实施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
        一、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
        二、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
        三、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
        四、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第二节 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论反思
        一、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的历史惯性
        二、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失衡与冲突
        三、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割裂
第六章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回归
    第一节 “谈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
        一、基于内涵的合理性
        二、基于管理的合理性
        三、基于目标的合理性
    第二节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专业价值取向
        二、健全专业管理体制,淡化本科专业结构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名单
    附录二: 2012-2017年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变化一览表
    附录三: 2007与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统计表
    附录四: 案例高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规模前20位的专业及其就业率
    附录五: 研究型大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览表
    附录六: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访谈提纲
    附录七: 学生访谈编码手册(Codebook)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回顾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1.3.5 文献简评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1.6.1 研究方法
        1.6.2 变量说明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3 事实评估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6.2.3 改进的思路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后记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5)“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基本约定及题解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会计理论丛林”综述
    2.1 从会计本质观看会计理论丛林
        2.1.1 会计的本质:意识形态观
        2.1.2 会计的本质:商业语言观
        2.1.3 会计的本质:历史记录观
        2.1.4 会计的本质:现时经济现实观
        2.1.5 会计的本质:商品观
        2.1.6 会计的本质:信息系统观
        2.1.7 会计的本质:艺术观
        2.1.8 会计的本质:管理活动观
        2.1.9 会计的本质:控制系统观
    2.2 从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看会计理论丛林
        2.2.1 非理论路径
        2.2.2 演绎路径
        2.2.3 归纳路径
        2.2.4 伦理路径
        2.2.5 社会学路径
        2.2.6 宏观经济路径
        2.2.7 事项路径
        2.2.8 行为路径
        2.2.9 预测路径
        2.2.10 实证路径
    2.3 从研究范式看会计理论丛林
        2.3.1 人类学/归纳范式
        2.3.2 真实收益/演绎范式
        2.3.3 决策有用性/决策模型范式
        2.3.4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总市场行为范式
        2.3.5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个人使用者范式
        2.3.6 信息/经济学范式
    2.4 从历史演进的脉络看会计理论丛林
        2.4.1 Scott Henderson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2.4.2 Craig Deegan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2.4.3 葛家澍、杜兴强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2.5 从研究主流和前沿看会计理论丛林
    2.6 小结
3 会计学的学科属性
    3.1 研究会计学学科属性的理论意义
    3.2 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3.3 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3.4 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假说
    3.5 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论证
        3.5.1 经济学与管理学——使命与界限
        3.5.2 会计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匹配性与节点
    3.6 结论
4 会计经济学构想——理论基础
    4.1 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新近发展
        4.1.1 前古典经济学时期
        4.1.2 古典经济学时期
        4.1.3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
        4.1.4 现代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时期
        4.1.5 当代经济学——学派林立时期
        4.1.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2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
        4.2.1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4.2.2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趋势
5 会计经济学构想——演绎推理
    5.1 古典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
        5.1.1 古典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1.2 古典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架构
    5.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会计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推理
        5.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5.3 新古典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3.1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3.2 新古典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4 现代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4.1 现代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4.2 现代经济学下社会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5.5 当代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5.1 信息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5.2 新制度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5.3 其他经济学分支对会计经济学的影响
6. 会计经济学构想——经验证据
    6.1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审各种会计本质观
    6.2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
    6.3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研究范式
    6.4 以会计经济学的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6.5 以会计经济学的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研究主流和前沿
    6.6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审其他的会计理论研究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7)论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会计学经济学属性的现实证据
    (一) 来自权威学者的证据
    (二) 来自“双家”型学者的证据
    (三) 来自相关概念的证据
    (四) 来自会计理论研究的证据
三、会计学经济学属性的理论剖析
    (一) 研究思路
    (二) 关于经济学、管理学的使命和界限问题
    (三) 会计学是否有与经济学、管理学相匹配的内容
    (四) 经济学的体系中的会计学位置或接点

(8)论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兼谈会计学科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由来
    1. 会计学与经济学的起源。
    2. 经济学成为会计学的学科来源。
二、经济学对会计学的影响
    1. 理论方面的影响。
    2. 方法方面的影响。
三、会计学对经济学的影响
    1. 会计学对经济学方法的影响。
    2. 会计学对经济学其他方面的影响。
四、会计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 会计学内容的深化。
    2. 会计学发展的基础。
    3. 会计学研究方向的边缘化。

(9)论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三、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四、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合理性解释
五、结语

四、会计学视野中的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D]. 高晓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2]会计学视野中的经济学[J]. 徐梦. 财富时代, 2020(02)
  • [3]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D]. 刘海涛. 厦门大学, 2019(08)
  • [4]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 [5]“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D]. 陈德刚. 武汉大学, 2013(12)
  • [6]森林自然资本会计计量体系及方法[J]. 刘梅娟,温作民. 林业科学, 2011(03)
  • [7]论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J]. 陈德刚,廖洪. 财会通讯, 2009(36)
  • [8]论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兼谈会计学科的发展[J]. 杨仲杰. 财会月刊, 2009(24)
  • [9]论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J]. 陈德刚.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04)
  • [10]会计研究方法论的中观视角——基于一般系统论的方法论概念模型构建[A]. 冯文滔,陈良华. 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册), 2008

标签:;  ;  ;  ;  ;  

会计视角下的经济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