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

苏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

一、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论文文献综述)

屈宏,梁闪闪[1](2021)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文中指出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毛泽东指示下,新四军部队挺进华中地区,开辟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中共中央正确领导和新四军部队的大力协助下,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新政权、开展减租减息、组织大生产运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这些举措不仅使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民在政治上享受着空前的民主与自由,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极大地巩固和发展了华中抗日根据地,为全面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

刘祝兰[2](2021)在《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研究》文中指出苏北地处江苏战略要冲,1921年就有党的活动。在苏北,成立了江苏首个中共组织;建立了盐阜、淮海等抗日根据地;成立了苏皖边区政府;进行过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苏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鲜血浇遍了苏北大地。本文对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研究共分为五章,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整个苏北地区的革命发展为研究主体,秉持严谨态度,在查阅、分析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实地调研部分革命遗存和纪念场所,以求最大可能还原苏北红色革命发展脉络,探究其蕴含的当代价值。第一章是文章绪论。简单介绍了研究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目的和意义,主要阐述了当前学术界对江苏革命和苏北革命历程的研究现状,在界定了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相关概念之后,扼要概括了文章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章重点阐述了苏北地区在早期的革命历程。首先,详细分析了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历史背景。然后,立足苏北五个城市,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力图还原苏北地区1919年至1937年的真实革命历程。第三章着重梳理了苏北地区在全面抗战时期的红色革命历程。按照历史轨迹,从苏北军民形成团结抗战局面到建设苏北抗日根据地,再到根据地的巩固和取得抗战胜利。系统地分析了苏北的抗日实践,肯定了其做出的独特贡献。第四章主要说明了苏北地区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创造的红色历史。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苏北人民毅然决然参与自卫战争。他们气壮山河的革命历史极大地激发和鼓舞了全江苏、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第五章全面总结了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鲜明特点和现代价值。苏北红色革命历程跨越时间长,辐射范围广,通过分析具体的革命实践活动、英雄人物,总结出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鲜明特点。同时,本文从政治导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这四个角度展开了系统分析,借鉴历史,激励斗志,全力成就中国梦的苏北篇章。

萧宸轩[3](2021)在《中共在浙东的民众动员研究(1941-1945)》文中研究说明

顾晨[4](2020)在《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建立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苏中抗日根据地便是其一,其开辟、创建与发展是新四军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正确方针,事实也证明这是一项伟大举措。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领导下,根据地内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苏中抗日根据地比邻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较发达,众多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聚集在根据地内,因此文化建设的开展能顺利有效进行。苏中抗日根据地在抗战爆发前就有革命文化活动,这些也为日后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内,众多的文化组织与团体相继建立,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向人民大众普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政策,为唤醒群众,激发群众革命斗志,并为抗战救亡运动做出了极大贡献。在根据地内,文化活动日益蓬勃发展。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到新闻出版、宣传口号与标语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发展与突破,这些文化方面的斗争汇聚成了抗日战线中的一把利器,在文化战线与敌伪针锋相对,成为抗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中抗日根据地内的文化建设有着其自身特性。正因如此,在当时抗战大背景下,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文化工作者与苏中抗日根据地内广大的党政军民所进行的文化建设,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发,我们需要学习与借鉴当时的经验。苏中抗日根据地内的文化建设对当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以及文化建军等方面都是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共分为两大部分,主要论述的是根据地内开展的文化活动和教育事业,以及在根据地内活动过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的简单叙述。第二章共分为三部分,主要对根据地内的文化组织与团体进行介绍,对其主要领导人以及成员来源和进行的重大文化活动展开论述。第三章共六个部分,主要介绍了根据地内的各项文化成果,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内的文化成果是浩如烟海,无法枚举的。由于笔者精力和水平限制,本文主要选举了一些有代表和有特色的文化成果加以论述。第四章主要对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进行评价,就其自身特点与经验启示展开论述。

薛琳钰[5](2020)在《断裂与延续:山西浮山县结束土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近代中国史上,涉及到近代中国革命和经济改革的课题,就不能不提土地改革运动。从这一全国性的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运动入手,探讨土地改革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和当时人口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息息相关的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浮山县作为革命老区和敌占区的结合体,山地之间错落小块平原的地形,成为晋东南地区的典型代表。以浮山县为例,可以管中窥豹,来探究1948-1949年间土地改革的结束及其影响。一般认为,土改结束是土改运动的自然终结,本不应成为问题。但事实上,当时中共面临由战争转向和平;由革命、斗争转向生产、建设的历史节点,内在的逻辑和秩序如何转折,又如何延续。土改运动的尾声,不仅涉及土改进行到怎样的程度就应该结束及纠左防右这样大的路线和政策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土改结束向何处去的问题。那么浮山县土地改革是如何结束的,结束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得到解决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整个土地改革运动对当时以及后世的中国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都是值得探讨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彻底改变了整个乡村社会。从减租减息政策到土地改革运动,折射出中国农民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从阶级结构上讲,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旧有的乡村精英阶层,改变了历代上层政令不能有效传达到基层的局面,国家意志可以传递到社会的最末端;另外土地改革也摧毁了旧有的乡村经济秩序,代之以全新的土地占有和分配结构,改变了乡村的经济运行模式;土地改革还消灭了在乡村根深蒂固的社会生活模式,社会生活的重心产生了转移。但是与此同时,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方针政策、运动中所采取的动员方式和开展运动的过程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以纠偏工作、整顿党组织、发展生产为核心内容的土改结束工作,就是针对当时的大环境以及土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而开展起来的。纠偏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酌定阶级,团结中农,退还果实;通过同时开展的基层干部整顿工作整理党员和干部队伍,密切干群关系,退还多占果实,缓和干群矛盾;将工作重心由斗争转移到生产上来,推动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土地改革结束工作解决了当时的一部分问题,还有一部分问题却遗留下来,深刻影响到了当时及后世的中国,土地改革带来的社会重构和阶级对立造成了农村各阶层的撕裂,土地改革结束工作虽然对此做了一定弥补,但是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乡村阶层撕裂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变得更为严重。土地改革之后数十年的乡村变化,都能从农村社会阶级撕裂中找到原因。

王肖风[6](2020)在《反“清乡”背景下苏中四分区党的群众工作研究(1943-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19个解放区之一,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苏中四分区是苏中抗日根据地中比较重要的一块革命根据地,这里反“清乡”斗争最激烈,党的群众工作有其独特性。在苏中四分区开展群众工作是进行反“清乡”斗争的必然要求。苏中四分区地理位置特殊,物产资源丰富,1943年4月起,日伪在此发动了综合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力量的“清乡”运动,给当地军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灾难。为打破日伪“清乡”阴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苏中四分区各级党委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和教育群众,在军事、政治、经济和宣教领域掀起了群众工作的热潮。在反“清乡”斗争中,党的群众工作始终围绕着反“清乡”斗争这一主题,形成了综合性的群众运动热潮,具有灵活性、复杂性和针对性,保证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巩固与发展了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与组织能力。当然,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得益于党对群众工作的领导。在反“清乡”斗争中,苏中四分区各级党委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善于培养与宣扬英雄事迹,注重凝聚与团结一切群众力量,并及时总结与纠正工作偏向,最终推动党的群众工作顺利开展,为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历史价值和经验启示。

杨雪纯[7](2020)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省区域为主体的抗日民主政权,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与特殊的时代背景。全面抗战前后,山东因独特的地理战略地位成为各方势力的角逐场,夺取革命政权艰辛不易。山东省委组织的重建和各地党组织的恢复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山东的展开、遍布全省的抗日武装起义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这些都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政权工作准备了条件。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艰苦曲折的复杂过程:在“三角斗争”中初创政权;在反“扫荡”和反摩擦中发展政权;在迎接抗日战争胜利中巩固政权。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山东党组织坚持系统论观点,由战工会下辖的政治、军事、财政经济、教育、民众动员五个工作组领导民众根据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施政纲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全方位、多领域的政策措施。即发展民主政治:加强党的建设;实行民主选举和“三三制”;依法施政。促进战时财政经济发展:发展手工业,提高农业生产;极力扶持对外贸易,发展内地合作事业;调剂金融,抵制伪币。普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实行战时国民教育;“文化服从政治”,以红色文化团结人民、服务时代。发展和保障民生:减租减息增资,筹粮赈灾,救济难民。支援军事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拥军优属,动员参军。中共山东党组织在执政过程中将各方面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和把握,利用不同领域建设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来推动政权建设更快、更好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时间较晚,环境较复杂,在充分借鉴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其政权建设带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整体性、开创性、民主性,即政权与各领域工作相互作用,共同服务抗战主题;创造“三位一体”的战邮将分散的根据地紧密连接;在发扬民主中率先重视人权。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政权的实践为新中国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经验:坚持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重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群众运动;以统一战线整合执政资源。

石文安[8](2020)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征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时状态下,粮食的供求整体失衡,征收公粮实际上是对农村粮食资源的有效整合。山东建政工作的迟滞导致征粮工作起步晚发展慢,山东的征粮办法大致经历了募集摊派、“公平负担”和“征粮新办法”三个阶段。从征粮办法的内部结构观之,课税对象的收缩和调查对象的往复突显了山东征粮办法演变的曲折;起征点、累进率和折合减免等技术手段调控了军粮民食,保证了各阶层负担的公平合理。不过,由于山东长时期内未能直接掌握农村中的土地、人口等计税基础,其结果是负担办法愈加复杂化,至抗战结束也未能实现全省负担办法的统一。山东的征粮人员多系临时抽调或拼凑,征收队无论是数量还是能力都难以满足征粮需求。借助具有地方性特质的评议会和村政权既能缓和征粮引起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冲突,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征收公粮的阻力。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征粮干部一般看不懂征粮办法,征粮效率低下,为完成任务又时常违反政策。因为自身的局限,农民对负担数额也基本没有过问能力,但农民通过各种形式隐瞒土地或人口,以此达到降低负担的目的。政府开展了反黑地的“斗争”,其结果便是征粮成本的增加。整个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基本维持了粮食的供求平衡,但大部分粮食是向农民征收的,并且征收的数额逐年成倍增长。一般,公粮约占农民粮食收入的15%左右,农民的总负担能占到其总收入的25%左右。另外,清查土地对农民负担的轻重影响很大,黑地一旦造册便失去了对农民生活的补给作用,还会加重农民的负担。以公粮为主的抗战负担不仅使农村的阶层和地权发生了变动,还引起了农民心理和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受抗战负担的影响,各阶层都不同程度的售卖、出租土地,地富阶层的下降与中贫农阶层的上升并无直接、必然的联系,中贫农生活的改善也相当有限。负担引发的地权转移、地价滑落等既折射出战争条件下农业萎缩的危机,又体现了中国农民趋利避害,安全第一的生存逻辑。在战争与灾荒的破坏之下,农民承受着来自减产与负担的双重压力。农民余粮的缩减影响了食粮的结构与数量,进而降低了生活的质量。余粮不仅是核定农民负担承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负担轻重与否、征收办法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战时的征粮活动实际展现了中共的国家治理模式以及中共政权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中共能够完成征粮不仅仅依靠政治动员,制度化运作才是关键,只有科学而合理的征粮办法才能避免竭泽而渔的资源汲取困境。另外,只有从有情感、有需求的“人”的视角去观察,从农民的负担实况和生活实态去分析,才能对农民面对征粮时的心理和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袁曦[9](2020)在《中共富农政策的演变原因及现实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富农作为民主革命时期的特殊阶级具有革命和剥削双重属性,富农政策作为土地政策的重要组成分支,中国共产党对待富农的政治态度、经济措施以及土地问题在不同时期都有所差异。以富农政策的变化轨迹为抓手,突破以往常规的、单一的研究视角,从其变化着的原因为中心,探究归纳出富农问题解决历程的经验教训,以便为新时代扶贫工作、“三农问题”及全面小康建设中的突出性矛盾提供可取的方式方法和突破路径。新时代亟需解决的共同富裕、农村经济和农民短板等现实问题,大都可从富农问题的历史中寻求顶层设计及具体举措的新思路。本文主要依托大量的史实资料、文件出版物及土改主要领导人讲话,在查阅、整理、比较关于富农政策文献的基础之上,以因溯果,由其然到所以然,从五个层面展开论述了与富农有关的问题。何为富农,富农划分标准和富农经济概念的理清与定义,深挖各阶段政策变化轨迹中的国内外、理论与实践、革命与现实等演变原因。从历史层面探究出思想认识方面、中共领导方面及地方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从现实角度汲取对扶贫工作、“三农问题”和全面小康的当代价值。总而言之,本文以近代史中具有可研究性的富农问题为主,以历史富农政策演变原因为中心轴,以发展着的现实具体问题为落脚点,紧抓问题,着力解决。

王天丹[10](2020)在《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文中提出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所在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边区成为中共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地处黄河西岸,扼守日军进攻大西北的要道,其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使之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抗击日军,消灭土匪,取得反磨擦斗争胜利,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加强军事建设,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加强边区防卫力量,确保边区安宁,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举措。为加强边区军事建设,中共首先建立了边区武装力量,为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后,边区防守力量薄弱,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边区驻军留守部队,成立留守兵团,编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指挥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和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组织(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形成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保安部队和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边区武装力量和组建和政变,为保卫中共中央和确保边区安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武装力量。为解决八路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中共建立了抗大及有关军事院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中共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保证。为提高边区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军事教育和大练兵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被中共中央军委表扬,并将其经验批转全军学习推广。以上举措为取得河防、剿匪、反磨擦斗争的军事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防止日军西犯边区,进攻大西北,八路军专门成立河防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挫败了其进犯边区和进攻大西北的企图,为创造模范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进攻和反磨擦事件,边区部队打退了其进攻,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共两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和军令的统一,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唯一合法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在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中共建立和开展了军工生产,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双拥运动”,为八路军提供了武装装备保障,解决了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给八路军提供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军委在边区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组建了一系列军工厂,研发和生产了武器弹药,开展了赵占魁运动,逐渐扩大了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为解决边区和部队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品的生产,展开了打盐运盐及食盐等出口,以换取边区急需的战略物资,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物价。为解决边区工作中暴露出的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开展了双拥运动。经过整风,中共实现了对边区部队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形成了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克服边区部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边区部队认真学习,经过整风,克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形成了以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首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总结经验,推广全军,在毛泽东支持下,将边区部队的整风经验成果写成《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性文献,与古田会议并列,多次下发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了中共全党全军对毛泽东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认识,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危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总结形成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和指导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共领导军事工作,进行武装斗争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仍是全党全军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论文提纲范文)

(1)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论文提纲范文)

一、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二、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新政权
三、开展减租减息
四、组织大生产运动
五、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六、结语

(2)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苏北地区的界定
        (二)红色革命的内涵
        (三)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内涵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风起云涌:苏北地区早期革命历程(1919-1937)
    一、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历史背景
        (一)苏北地区社会危机日益深重
        (二)苏北地区人民觉醒与顽强斗争
    二、苏北军民在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
        (一)五四运动在苏北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早期党组织在苏北地区建设情况
    三、苏北军民在土地革命时期
        (一)党组织的在苏北的恢复发展和革命斗争
        (二)苏北农民革命暴动的兴起和低潮时期的革命活动
    注释
第三章 蹈锋饮血:苏北地区的全面抗日战争(1937-1945)
    一、苏北军民坚持团结抗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抗日力量增长,苏北地区团结抗战局面形成
        (二)苏北军民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基层民主政权
    二、苏北军民粉碎敌伪顽进攻,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在激烈斗争中巩固苏北地区抗日根据地
        (二)加强苏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各项事业建设
    三、苏北军民开展战略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苏北军民为全面反攻做好准备,进行局部反攻
        (二)苏北军民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注释
第四章 逐鹿中原:苏北地区的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
    一、苏北军民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进行自卫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苏北军民建设、巩固解放区
        (二)开展土地改革,苏北军民做好自卫战争准备
    二、苏北军民坚持艰苦斗争,夺取自卫战争胜利
        (一)艰苦斗争,苏北军民全力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
        (二)决战淮海,苏北地区全境胜利获得解放
    三、支援全国解放,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一)苏北军民参军支前,支援全国解放
        (二)全面发展苏北地区各项民主事业
    注释
第五章 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鲜明特点与当代价值
    一、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的鲜明特点
        (一)大局为重、舍生取义的无私奉献特点
        (二)艰苦奋斗、坚定执着的实干担当特点
        (三)一往无前、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特点
        (四)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群众路线特点
    二、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研究的当代价值
        (一)政治价值
        (二)经济价值
        (三)文化价值
        (四)社会价值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苏中抗日根据地的研究
        二、关于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文教工作兴盛
        一、文化活动
        二、教育事业
        三、轰轰烈烈的冬学运动
        四、从抗大九分校到苏中公学
    第二节 文化名人与知识分子荟聚
第二章 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组织与团体
    第一节 党和根据地政府创建的组织与团体
    第二节 人民军队创建的组织与团体
    第三节 民间创办的组织与团体
第三章 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成果
    第一节 文学创作
        一、诗歌
        二、民间墙头诗
        三、小说
    第二节 戏剧活动
    第三节 歌舞活动
        一、歌曲
        二、民谣小调
        三、秧歌舞
    第四节 美术创作
        一、木刻
        二、油印宣传画
    第五节 新闻出版
        一、各类报刊
        二、出版机构与出版图书
    第六节 宣传标语与口号
第四章 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启示
    第一节 特点
        一、坚定的党性
        二、鲜明的时代性
        三、昂扬的战斗性
        四、广泛的群众性
        五、浓郁的地方性
    第二节 现实启示
        一、尊重人才与知识
        二、建立文化统一战线
        三、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四、提高文化工作者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断裂与延续:山西浮山县结束土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四、基础史料
    五、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 浮山县的空间、历史与政治
    一、浮山县的地理情况
    二、浮山县的革命历史
    三、浮山县土改前的经济社会状况
    小结
第二章 浮山县土地改革历程
    一、从减租减息到土地改革
    二、土改中的群众动员
    三、划分阶级
    四、分配斗争果实
    五、党组织发展
    小结
第三章 土地改革结束的原因与必要性
    一、土地改革的逐步推进
    二、土地改革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小结
第四章 土地改革结束的过程与影响
    一、政策调整和变化
    二、整顿党员思想和队伍
    三、退出非法多占果实
    四、赔偿误斗,加强中贫农团结问题
    五、土地改革的目的:发展生产
    六、土改结束生产工作的基本情况
    小结
第五章 结束土改的总结与讨论
    一、土地改革结束工作的意义
    二、断裂与延续:讨论土地改革结束工作的深层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反“清乡”背景下苏中四分区党的群众工作研究(1943-1945)(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1.本文选题依据
        2.本文写作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本文的写作思路
        2.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若干界定
        1.相关概念的阐释
        2.研究范围的确定
    (五)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1.重点与难点
        2.创新与不足
二、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背景
    (一)党在苏中四分区开展群众工作的历史场域
        1.苏中四分区的地理与环境
        2.苏中四分区的形成与变迁
    (二)党在苏中四分区开展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
        1.日伪在苏中四分区进行“清乡”
        2.苏中党领导军民进行反“清乡”
    (三)党在苏中四分区开展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
三、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
    (一)军事方面:夯实群众的武装力量
        1.建立民兵武装组织
        2.破除日伪军事封锁
        3.进行群众性游击战
        4.开展群众锄奸运动
    (二)政治方面:提升群众反伪化意识
        1.建立抗日群众团体
        2.抵制日伪编查保甲
        3.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4.开展对敌政治攻势
    (三)经济方面:增强群众的抗战实力
        1.反对日伪经济掠夺
        2.施行惠民经济政策
        3.开展生产建设运动
        4.做好群众救济工作
    (四)宣教方面:瓦解日汪的奴化阴谋
        1.进行群众时事教育
        2.创设游击教学方法
        3.采用多方宣传方式
        4.深入进行思想动员
四、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特点与成效
    (一)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特点
        1.一切服从于反“清乡”的斗争
        2.形成了综合性的群众运动热潮
        3.具有灵活性、复杂性和针对性
    (二)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成效
        1.保证了反“清乡”斗争的最终胜利
        2.巩固发展了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
        3.密切了四分区患难与共的党群关系
        4.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
五、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一)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经验
        1.加强党对群众工作的领导
        2.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培养与宣扬战斗英雄领袖
        4.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5.及时总结与纠正工作偏向
    (二)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启示
        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2.加强党对群众工作的领导
        3.发挥革命精神的引领作用
        4.探索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专题研究
    三、相关界定
        (一)关于山东抗日根据地存续时间与空间
        (二)关于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
    四、研究方法与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突破的难点
        (三)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 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抗战前中共对革命政权的曲折探索
    二、全面抗战前后山东成为各方势力的角逐场
    三、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政权的前提
        (一)山东省委的重建和各地党组织的恢复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山东展开
        (三)遍布全省的抗日武装起义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第二部分 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过程
    一、在“三角斗争”中初创政权:1937年10 月~1940年8月
    二、在反“扫荡”和反摩擦中发展政权:1940年9 月~1943年8月
    三、在迎接抗日战争胜利中巩固政权:1943年9 月~1945年8月
第三部分 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内容
    一、发展民主政治
        (一)党的建设
        (二)民主选举与“三三制”
        (三)依法施政
    二、促进战时财政经济发展
        (一)发展手工业,提高农业生产
        (二)极力扶持对外贸易,发展内地合作事业
        (三)调剂金融,抵制伪币
    三、普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
        (一)实行战时国民教育
        (二)以红色文化团结人民、服务时代
    四、发展和保障民生
        (一)减租减息增资
        (二)救“灾”爱民
    五、支援军事战争
        (一)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
        (二)拥军优属,动员参军
第四部分 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评价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特点
        (一)整体性——政权与各领域工作相互作用,共同服务抗战主题
        (二)开创性——创造“三位一体”的战邮将分散的根据地紧密连接
        (三)民主性——在发扬民主中率先重视人权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重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三)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群众运动
        (四)以统一战线整合执政资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8)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征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学术史综述
    四、学术要点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征粮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第一节 山东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战前山东农业的概况
    第三节 山东根据地的土地分配状况
        一、土地占有
        二、土地使用
    小结
第二章 山东根据地征粮办法的演变
    第一节 募集、统战与摊派
    第二节 征收救国公粮
        一、累进标准
        二、起征点与累进率
        三、折合减免
    第三节 “难产”的“统一累进税”
        一、山东“统一累进税”的历程
        二、税基确实与办法繁简的关系
    第四节 其他问题
        一、敌游区的征粮办法
        二、贫苦农户的征粮办法
        三、地方粮
    小结
第三章 征粮实态
    第一节 “干部荒”:征粮的人事困境
        一、征粮队
        二、评议会
        三、村政权
    第二节 “能力弱”:征粮与干部素质的冲突
        一、干部的文化程度
        二、“政策”与“任务”的对立
        三、“两面受气”的村干部
    第三节 清查土地与农民反应
        一、清查土地的流程
        二、“匿报”:农民对查田的反应
        三、“反黑地”:政府的应对
    小结
第四章 根据地的粮食供求与农民负担
    第一节 山东根据地的粮食供求
        一、粮食收支状况
        二、维持粮食供求平衡的途径
    第二节 农民的负担实况
        一、正税负担
        二、额外负担
    第三节 清查土地与农民负担的关系
    小结
第五章 抗战负担与农村社会的变动
    第一节 农村阶层的流动
        一、变动趋向
        二、变动原因
    第二节 农村地权的转移
        一、土地占有的变动
        二、土地使用的变动
        三、变动原因的解析
    第三节 农民“舍地”与地价滑落
        一、农民“舍地”
        二、地价滑落
    小结
第六章 抗战负担与农民生活
    第一节 山东根据地人地关系的量化
        一、人地比例临界点
        二、人均地亩
        三、土地和副业收入的占比
    第二节 战时农业减产情况
    第三节 农民的食粮与余粮
        一、战前山东的民食结构
        二、战时民众的食粮种类
        三、战时民众的粮食消费量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9)中共富农政策的演变原因及现实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
        1.研究的重点
        2.研究的创新点
一、富农相关概念的基本界定
    (一)富农的基本定义
        1.苏共关于富农的定义
        2.中共关于富农的定义
    (二)富农的划分标准
        1.从财产多寡角度看
        2.从土地占有角度看
        3.从剥削关系角度看
        4.从政治态度角度看
    (三)富农经济的性质
        1.半封建性
        2.半革命性
二、中共富农政策的历史演变和主要原因
    (一)由《中共六大决议案》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1.富农政策的出台
        (1)在政治态度上:从中立富农到反对富农
        (2)在经济策略上:从保留富农经济到限制富农经济
        (3)在土地问题上:从没收富农多余土地到“富农分坏田”
        2.富农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
        (1)国际层面:苏联直接示范影响大
        (2)实践层面:土地革命运动未深入
        (3)理论层面:中共理论水平待提高
    (二)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到《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1.富农政策的转变
        (1)在政治态度上:从反对富农到团结联合富农
        (2)在经济策略上:从限制富农经济到保存富农经济
        (3)在土地问题上:从“富农分坏田”到减租减息
        2.富农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层面:中日民族矛盾占主位
        (2)富农层面:自身革命倾向意识强
        (3)历史层面:前期富农政策经验化
    (三)由《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1.富农政策的调整
        (1)在政治态度上:从联合富农到打击富农
        (2)在经济策略上:从保存富农经济到削弱富农经济
        (3)在土地问题上:从减租减息到“耕者有其田”
        2.富农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1)国共层面:对中国前途的激烈较量
        (2)思想层面:对“左”右倾错误的厘清
        (3)富农层面:对新旧富农阶级的认识
    (四)由《中国土地法大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富农政策的定型
        (1)在政治态度上:从保护富农到完全消灭富农
        (2)在经济策略上:从保存富农经济到消灭富农经济
        (3)在土地问题上:从“耕者有其田”到集体所有
        2.富农政策定型的主要原因
        (1)工作重心方面:党由战争转为恢复和发展经济
        (2)革命实践方面: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初步实施
        (3)农民要求方面:对取得土地所有权的强烈愿望
三、中共富农政策的成功经验与失误教训
    (一)思想认识方面
        1.正确把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正确落实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
        3.正确使用阶级分析的工作方法
        4.对发展着的富农阶级缺乏及时的认识
    (二)中共领导方面
        1.坚持党对富农问题的领导
        2.坚持中央与地方的辩证关系
        3.部分富农政策未坚持适度原则
    (三)地方实践方面
        1.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
        2.坚持以土地归属为根本
        3.对农民首创精神重视不足
四、中共富农政策的现实意义
    (一)对扶贫工作的意义
        1.为采取循序渐进的扶贫进程提供依据
        2.为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典型示范
    (二)对“三农”问题的意义
        1.为加强农村稳定提供经验
        2.为促进农业发展拓宽渠道
        3.为发挥农民作用提供方法
    (三)对全面小康的意义
        1.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衡量标准提供来源
        2.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提供出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军事体制与军事活动
        (二) 军事教育与部队整风
        (三) 军事经济与军工生产
        (四) 军事与民众动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史料运用
第一章 边区武装力量的建制和职能
    一、边区创建前的军事系统
    二、中共中央军事系统
        (一) 中央军委的组建与人事调整
        (二) 八路军系统的军事力量
        (三) 边区留守部队的统编与职能的转变
        (四) 留守部队兵力的扩大和防卫任务的增加
        (五) 扩编成立警卫部队
    三、边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一) 保安司令部及保安部队
        (二) 地方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一) 联防军组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二) 联防军的职能和建制
        (三) 联防军成立的意义
第二章 边区部队的军事教育
    一、抗日军政大学与军政人才培养
        (一) 中共军事教育沿革与抗大建立
        (二) 抗大军事教育及其演变
        (三) 抗大招生工作
        (四) 抗大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 抗大军事教育的特点
    二、边区留守部队军事教育与训练
        (一) 边区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军事教育和训练
        (二) 联防军军事教育和训练
        (三) 边区留守部队军事训练成绩斐然
    三、其他专门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一) 八路军军政学院
        (二) 八路军军事学院
        (三) 延安摩托学校
        (四) 八路军炮兵学校
        (五) 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学校
    四、边区军事教育的成效
        (一) 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抗战道路
        (二)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增强了抗战力量
        (三) 大练兵运动与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第三章 边区部队的政治工作
    一、政治机关建制演变与职能
        (一) 政治部(处)
        (二) 政训处
        (三) 恢复政治工作制度及建制
    二、边区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边区部队政治工作主要内容
        (一) 坚持党的领导
        (二) 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动员,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三) 推行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四)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干部战士政治素养,增强团结意识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章 边区军事系统的整风运动
    一、抗战初期中共军队中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
        (一) 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二) 王明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
    二、边区部队整风运动的开展
        (一) 中央军委开展普遍整风的部署
        (二) 边区部队的整风
    三、整风运动使中共军队思想作风改变、政治意识提高,形成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成果
        (一) 肃清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二)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 结出了累累硕果
        (四) 形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五)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五章 边区的军事斗争
    一、抗击日军,保卫河防
        (一) 日军的进攻和目的
        (二) 河防兵力的部署和河防守卫
        (三) 河防战斗情况
        (四) 河防保卫战胜利的成效和意义
    二、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一) 边区匪患猖獗的原因和危害
        (二) 剿匪的政策和策略
        (三) 大规模清剿行动
        (四) 边区剿匪成效
    三、反磨擦斗争,保卫边区
        (一) 边区发生磨擦的原因和表现
        (二) 中共处理磨擦的政策和应对策略
        (三) 反磨擦的主要军事斗争
        (四) 边区反磨擦斗争胜利的成效
第六章 边区的军事经济问题
    一、军工机构建制与军工生产
        (一) 八路军建立军工的原因
        (二) 军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三) 边区主要军工企业的分工和生产
        (四) 军工生产中的赵占魁运动和劳动竞赛
        (五) 边区军工发展的成效
    二、经济问题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一) 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
        (二) 边区财政经济发生困难的原因
        (三) 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四) 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成效
        (五) 边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第七章 边区的军事与社会
    一、边区的兵役制度
        (一) 边区兵役制度的缘起
        (二) 边区兵役制主要内容
    二、边区农民参军
        (一) 农民参军的动机
        (二) 农民参军的优抚政策
        (三) 各种抗战民众组织的宣传动员
    三、开展“归队运动”
        (一) “归队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二) 归队法令和“归队运动”
        (三) “归队运动”的成效
    四、边区“双拥”运动
        (一) 边区“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 “双拥”政策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三) “双拥”运动的开展及主要形式
        (四) 边区“双拥”运动的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论文参考文献)

  • [1]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J]. 屈宏,梁闪闪.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苏北红色革命历程研究[D]. 刘祝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共在浙东的民众动员研究(1941-1945)[D]. 萧宸轩. 浙江大学, 2021
  • [4]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D]. 顾晨. 扬州大学, 2020(06)
  • [5]断裂与延续:山西浮山县结束土改研究[D]. 薛琳钰. 山西大学, 2020(01)
  • [6]反“清乡”背景下苏中四分区党的群众工作研究(1943-1945)[D]. 王肖风.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D]. 杨雪纯.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征收问题研究[D]. 石文安.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中共富农政策的演变原因及现实意义研究[D]. 袁曦. 长安大学, 2020(06)
  • [10]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D]. 王天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苏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