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国膝关节骨科手术进展课程通知

2000年全国膝关节骨科手术进展课程通知

一、2000年全国膝关节矫形外科进展学习班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刘震[1](2019)在《基于3D打印技术的康复辅具数字化设计、材料优化和智能制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对于存在肢体瘫痪、功能障碍及发育畸形的成人和儿童,康复辅具可以改善功能障碍、纠正畸形,促进全面康复。但是由于设计水平和制作工艺的限制,传统方法制作的康复辅具存在许多不足。例如踝足矫形器制作时间长、不能完全匹配患者,笨重、不美观,患者不愿意穿戴。对于漏斗胸、颅形发育异常的儿童,尚无有效的康复辅具可以治疗。3D打印(3D printing)就是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热熔粘合材料,通过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完成整个实体的构建。3D打印技术在康复辅具应用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自由成型,结合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各种精细复杂的结构和外形。国外的一些研究证实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踝足矫形器等康复辅具是可行的。但3D打印康复辅具尚未真正临床应用,主要原因为计算机模型设计、打印材料、打印成本和打印制造流程等关键障碍没有解决。研究目的:进行3D打印康复辅具的研发(踝足矫形器、颅形发育异常矫形头盔、漏斗胸负压吸盘、脑卒中上肢支具),基于3D打印技术,重点解决数字化设计、材料优化和制造流程,促进3D打印康复辅具的临床转化应用,改善患者功能和矫正畸形。资料与方法:在3D打印脑卒中踝足矫形器(AFO)研究中,利用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BESO)方法,对初始AFO模型优化结构,去除多余的结构,设计一种轻便的个性化AFO。之后,比较四种打印材料的打印效果,并进一步探讨3D打印的AFO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在3D打印颅形发育异常矫形头盔、漏斗胸负压吸盘、脑卒中上肢支具的研究中,对初始计算机模型进行设计,试验不同材料打印效果,并制定3D打印流程。结果:结构优化后AFO减少了 17%的重量,降低了打印成本,成功设计了 一种轻便透气的AFO;材料Somos NeXt打印的AFO,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速度和步幅;材料PA2200和Accura Xtreme不适合临床应用;对于严重瘫痪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穿戴材料PA12打印的AFO,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成功完成了 3D打印矫形头盔、漏斗胸负压吸盘、上肢支具的设计制作流程,完成了多种材料的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结论:本系列研究在国内创新性地完成了3D打印康复辅具的数字化设计、材料选择和制造生产,并成功取得阶段性临床转化成果。今后的研究将集中在优化材料选择,并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

何浪[2](2019)在《DW公司足踝矫正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DW公司足踝矫正项目商业计划书,该项目是根据公司目前的状况结合市场条件开展的公司内部创业项目。DW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康复医疗设备公司,代理各种康复医学设备、设施及相关技术,为医院足踝科等科室、康复部门、疗养机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机构、体育运动队及其相关机构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及功能训练设备,并为各类病人及伤残人士提供辅助用品用具。DW公司采用自营为主、品牌代理、合作联盟销售为辅的复合营销模式,自营业务主要覆盖广东地区各级医院、康复机构、疗养院等,在珠三角主要城市均设有业务办公室;品牌代理及合作联盟销售则基本覆盖全国各主要城市。本足踝矫正项目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产品,以一人一鞋一用进行设计,重点提供咨询、诊断、设计(量身定做)及售后服务的足踝矫正全流程服务,定制矫形足垫,调节足底生物压力分布,改善足踝健康及缓解肌骨疼痛状况;结合紧密互动的客户服务及多层次的营销方式组合成新型的商业模式,推动本土足踝健康管理行业发展。本文按照商业计划书的要求,一是,重点对足踝矫正项目的选题背景、意义、项目基本情况等进行全面阐述,明确了DW公司新建立足踝矫正项目品牌,按照“五现”原则,使用6S评估体系开展足踝矫正服务,助推国内足部健康管理行业发展。二是,使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及SWOT模型等分析方法,对足踝矫正项目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状况、内部能力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结合GZ地区的市场调查研究结果,确定项目是定位在重点提供咨询、诊断、设计(量身定做)及售后服务的足踝矫正全流程服务,一对一适配矫形足垫,改善消费者足踝健康状况、推动本土足踝健康管理行业发展。三是,介绍项目组织与实施,从落地角度介绍商业计划的实施与组织,制定可行的项目营销策略;四是,对项目财务和风险进行分析,预估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面临的风险及所需采取的策略。计划书经过测算得出,项目前五年平均销售净利率为10.34%,净利润现值为14,463,363元,项目净利润敏感系数为4.34,利润可观,值得投资。最终论证得出,本足踝矫正项目具备落地可行性与投资价值。

苏日宝[3](2019)在《基于CT数据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研制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基于CT数据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设计目的:根据我国成人正常踝关节CT图像数据构建后踝表面信息数据库,通过Mimics软件,对正常成人踝关节CT三维重建医学图像快速分割图像,测量后踝解剖学数据,设计研发符合后踝解剖形态具有成角稳定性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同时,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拟合设计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采集我国长三角地区300例成人(18岁-65岁)正常踝关节CT图像,通过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款强大的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制符合国人后踝解剖学形态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分别测量后踝平面-后踝切迹平面夹角α、后踝切迹与后踝穹隆顶切线面的夹角β、后踝切迹与下胫腓联合的胫骨腓切迹面夹角Y,绘制后踝置钉安全区,在后踝安全区域内设置螺钉置钉点及钉道方向,测量后踝钢板远排螺钉安全进钉角度。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正常踝关节CT图像进行数据拟合所设计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所需要的各种解剖学参数,包括后踝平面-后踝切迹平面夹角α、后踝切迹与后踝穹隆顶切线面的夹角β、后踝切迹与下胫腓联合的胫骨腓切迹面夹角γ,绘制后踝置钉安全区,在后踝安全区域内设置钢板螺钉置钉点及钉道方向,测量后踝钢板远排螺钉安全进钉角度。结果:后踝平面-后踝切迹平面夹角、后踝切迹与后踝穹隆顶切线面的夹角、后踝切迹与下胫腓联合的胫骨腓切迹面夹角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设计研发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可利用Mimics软件测量后踝解剖学数据,方法简单易行、形象直观;根据后踝骨面特征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可详细描述后踝解剖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性。同时,蒙特卡罗方法可以对正常踝关节CT图像数据进行相关的各种解剖学参数大数据拟合,进一步验证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解剖学特性。第二部分 比较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有限元分析目的:1.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所设计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不同类型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2.分析比较与空心拉力螺钉、1/3管型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1.以一名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的踝关节为受试对象,通过使用西门子64排双源螺旋CT拍摄这名正常成年男性的右侧踝关节,所获取的CT图像数据,应用有限元建模技术,建立踝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通过对后踝关节面骨折类型进行分区、切割,模拟计算不同后踝骨折条件下施加正常应力时的骨折移位程度、不同程度应力时骨折移位程度、最大应力、最大位移等相关参数。分析所设计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不同类型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其特性。2.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与空心拉力螺钉、1/3管型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在固定后踝骨折时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优势。结果: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不同类型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较空心拉力螺钉、1/3管型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具有明显优势。空心螺钉、1/3管型钢板及解剖型锁定钢板的三种固定方式对应位移云图的变化趋势表明:位移变化的结果云图分布相近,可比性很高;位移值依次降低,固定效果在提升。三种固定方式的应力云图的变化趋势表明:应力变化的结果云图分布相近,可比性很高;应力值依次降低,而且效果明显。解剖锁定钢板对比空心钉和1/3管型钢板应力值降低。结论:通过构建成人踝关节后踝骨折模型的有限元分析,所设计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在固定后踝骨折时,其生物力学特性较空心螺钉、1/3管型钢板固定后踝骨折更具有生物力学成角稳定性。第三部分 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1、分析比较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及1/3管型钢板固定尸体标本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2、通过万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检测所设计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力学强度,如抗轴向压缩、抗扭转力,计算其力学强度与体积的比值。方法:本课题组项目研究与常州华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生产所设计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采用与人体骨骼弹性模量相近的钛合金材料(Tc4),设计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并进行相关出厂检测。同时,本实验采用同一厂家生产的1/3管型钢板作为实验对照钢板。生物力学试验采用6具成年新鲜带踝的小腿标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浦东分院解剖教研室及延边大学解剖学实验室),其中男性4具,女性2具,平均年龄50岁(36-65岁)。自膝关节离断,保留小腿及踝关节。标本随机分为2组,A组为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组,B组为1/3管型钢板组。A、B两组内固定材料均采用同一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钢板进行实验研究(常州华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分别固定尸体标本的后踝骨折,采用万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对所设计的不同长度规格的后踝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和1/3管型钢板进行抗轴向压缩、抗扭转力的力学测试,评价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在固定后踝骨折时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优势。结果:本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较1/3管型钢板固定不同类型后踝骨折,在抗轴向压缩实验及抗扭转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本试验研究表明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较1/3管型钢板固定不同类型后踝骨折,在抗轴向压缩、抗扭转力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具有生物力学角稳定性,防止后踝骨折的轴向移位。因此,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在固定后踝骨折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特性。第四部分 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在后Pilon骨折的临床应用目的:比较分析后踝解剖锁定钢板固定、1/3管型钢板及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08月收治的82例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骨折,且后踝关节面大于踝关节面25%以上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后外侧入路且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后踝解剖锁定钢板固定组(解剖锁定钢板组,A组),1/3管型钢板固定组(管型钢板组,B组)和空心螺钉固定组(空心螺钉组,C组)。A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0-65岁,平均(43.3±12.4)岁;根据Denis-weber骨折分型:B型10例,C型14例。B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21-62岁,平均(44.0±11.8)岁;根据Denis-weber骨折分型:B型16例,C型12例。C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平均(49.9±11.3)岁;根据Denis weber骨折分型:B型14例,C型16例。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患者术后X线表现,骨折愈合时间,患者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结果表明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组(A组)平均手术时间(0.88±0.14)h较空心螺钉组(C组)(1.14±0.14)h及管型钢板组(B组)(1.23±0.12)h均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平均出血量为A组(108.33±11.87)ml、B组(136.61±11.10)ml、C组(117.67±9.46)ml,术中出血量A组<C组<B组,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但所设计解剖型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短,术中相对出血少。术中三组透视次数比较,A组(6.04± 1.14)次、B 组(7.75±1.45)次、C 组(9.3±1.72)次,A 组<B 组<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表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功能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术后三组患者均无伤口感染,无切口延迟愈合及骨不连发生。有3例C组患者出现后踝骨折复位不良,骨折移位大于2mm;有2例患者空心螺钉位置差,空心螺钉置入下胫腓联合。A组及B组分别有1例和3例患者术后出现踇趾轻度屈曲挛缩,A组2例和B组5例患者出现踝关节活动时不适感,经过康复锻炼后症状消失。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AOFAS的踝-后足评分比较,三组的踝-后足评分在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组间比较,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3个月三组间踝-后足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与相应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外侧入路采用三种不同方式内固定后Pilon骨折,空心螺钉相对微创,但复位质量不确定,术中透视次数多,时间长;而管型钢板及解剖锁定钢板可直视下解剖复位,创伤相对大,但术后易早期功能锻炼和负重行走。但术中管型钢板需要塑型,增加手术时间,螺钉方向不易把控,容易误入关节内,导致不良并发症。

肖磊[4](2019)在《糖尿病对钛质螺纹钉骨整合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观察DM对钛质螺纹钉骨整合的影响,为临床中DM患者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对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DM组大鼠予以一次性大剂量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建立Ⅰ型DM动物模型。大鼠双侧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植入钛质螺纹钉,以建立假体植入动物模型。假体植入术后每周检测血糖、体重情况,术后4w、8w、12w颈椎脱臼处死大鼠行Micro-CT扫描、生物力学检测、软组织切片染色观察、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及数据分析检测。结果:1.DM大鼠模型:通过监测DM组大鼠血糖、体重情况等一般情况,证实已成功建立DM大鼠模型。2.Micro-CT扫描:(1)三维重建图像:DM组钛质螺纹钉周围骨量较低、骨小梁排列稀疏;(2)骨小梁参数:术后4w、8w、12w,大部分骨小梁参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骨小梁间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以上均有P<0.05。3.生物力学检测:术后4w、8w、12w,DM组假体推出实验的最大负荷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4.软组织切片:术后4w、8w、12w,DM组钛质螺纹钉周围骨组织排列紊乱,新生骨组织较少、成熟性及连续性差,钛质螺纹钉与骨之间存在较多空隙。5.硬组织切片:(1)染色观察:术后4w、8w、12w,DM组钛质螺纹钉周围骨组织排列紊乱,新生骨组织较少、成熟性及连续性差,钛质螺纹钉与骨之间存在较多空隙;(2)数据分析:术后4w、8w、12w,DM组钛质螺纹钉骨结合面积比率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以上均有P<0.05。结论:DM可明显影响钛质螺纹钉骨整合,表现为假体周围骨组织排列紊乱、稀疏及存在较多空隙,新生骨组织较少、成熟性及连续性差,各项骨小梁参数较差。

王慧[5](2019)在《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1.探讨影响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的主要因素。2.构建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3.评估方案实施的阻碍/促进因素,转化阻碍因素,促进理论方案转化为临床实践。4.评价知识转化效果,即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评价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 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各部分具体研究方法如下:第一部分: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相关影响因素研究1.文献回顾 系统回顾国内外烧伤患者功能康复相关文献,归纳出影响手部烧伤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相关因素。2.访谈法 结合文献回顾分析出的影响因素罗列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访谈烧伤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及住院烧伤患者,整理分析出影响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的主要因素,为方案构建提供依据。第二部分: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以KTA模型为理论框架,参照其提倡的步骤,根据前期研究分析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知识检索、知识综合,初步形成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通过轮回咨询烧伤方面的医疗、护理及康复专家确定初步理论方案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评估方案实施的阻碍/促进因素,转化阻碍因素,整理专家意见,修改、调整、完善方案,形成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终稿。第三部分: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评价采用类实验研究法,选取某烧伤研究所2018年1月~5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2018年6月~10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住院患者为干预组,采用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进行干预。从手部烧伤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程度、综合健康状况、康复知识知晓情况等方面初步检验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以及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a=0.05。[结 果]1.通过文献回顾归纳出影响手部烧伤患者手功能康复的因素包括:①疾病相关因素:烧伤深度、烧伤总面积、烧伤严重程度、是否手术、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疼痛、创面出血破溃等。②康复治疗相关因素:康复训练介入时机、训练强度、支具的制作与佩戴、康复知识宣教、是否监督患者规律训练等。③心理-社会因素:康复知识、经济状况、心理接受能力、家庭及社会支持力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2.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出手功能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选择可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四大板块:手功能管理、疼痛管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手功能管理问题包括医护人员对康复重视度不够,患者对康复的认知不足或不正确,缺乏全程康复理念;康复治疗师主要遵医嘱进行康复治疗,康复评估主动性不足;科室没有建立专业化康复评估体系,多凭经验评估;缺乏统一的康复干预方案和操作流程;康复护士缺乏;日常康复训练监督力度不足;部分患者担心创面出血而拒绝早期康复训练。疼痛管理问题包括医务人员疼痛管理意识淡薄;疼痛评估不足;缺乏规范的药物镇痛方案和非药物镇痛方案;患者不接受镇痛药的副作用。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恐惧等;缺乏专业心理干预。健康宣教问题包括宣教形式单一,以口头宣教为主;缺乏统一的康复宣教方案和宣教流程。3.构建了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并制定了实施流程。4.分析了方案实施的阻碍/促进因素,转化了大部分阻碍因素,将以证据为依据的方案本土化。5.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临床干预效果,两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在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程度、手功能恢复、综合健康状况、康复知识的知晓情况方面均有显着改善,干预组在缓解烧伤背景痛、改善手功能及综合健康状况、强化患者康复知识的知晓情况方面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 论]1.采用KTA模型构建的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促进了高质量的康复护理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2.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规范了目前实施的手功能康复护理实践,推动了最佳证据转化为实践,提高了康复护理实践水平。3.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综合健康状况和手功能等。同时,丰富患者的康复知识,培养患者正确的康复认知,加强医务人员对康复的重视。

唐双霖[6](2014)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中医手法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照观察中医手法在TKA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以初步评价中医手法运用于TKA围手术期改善膝关节功能的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从而为临床广泛推广及其制定标准化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平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TKA围手术期给于中医手法配合CPM机治疗,对照组术后单纯CPM机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时间段的HSS评分、ROM值比较、疼痛VAS值分析,以及术后安全性指标的评估,来进一步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64例病人试验过程中因故脱落4例,完成6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HSS总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2天,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入院时和术前1天比较,HSS评分增加比对照组大。术后第7天和14天两组HSS评分比较,P<0.01,说明两组在术后1周和术后2周的HSS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术前RO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通过中医手法的干预治疗,膝关节活动度比入院时增加。术后2天到术后14天的结果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疼痛VAS值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改善,但治疗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第二天及两天的总引流量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通过中医手法治疗后不会增加术后引流量。对术后两周内膝上10cm周径比较,术后4-10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比对照组术后肿胀消退更快。对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分析可以看出,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手法对TKA围手术期的干预治疗效果确切,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单纯行CPM机治疗者,值得临床推广。

陆红霞[7](2013)在《中国新型关节镜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文中指出人类发展历史证明,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而创新扩散是将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创新产生社会效益的过程。因此,对创新扩散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关于医疗新技术的传播与扩散的研究,目前国内鲜有研究。在医疗资源紧张的当下,如何更好地促进新技术的传播与扩散,对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缓解医患矛盾,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骨科关节镜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关于关节内软组织损伤、撕裂进行的功能性修补与恢复的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区别于其他骨科手术的显着特征。本文主首先介绍了关节镜技术的特征、相比较传统骨外科的优势和带给医生、患者以及整个社会的意义,力证新型关节镜技术在中国传播与扩散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应用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的“创新扩散”模型,该模型认为创新扩散是一个过程: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创新通过不同的渠道在社会系统成员间传播的过程;同时该模型认为创新扩散有四个构成要素: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扩散的过程也即创新供给主体向创新需求主体传播的过程,呈S型扩散规律,即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10%~25%时,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即所谓的“起飞期“,人群了解和使用者数量和质量有非常大的飞跃。在从创新供给主体向需求主体扩散的过程中,收到渠道和社会系统各因素的较之影响,这些影响会加快或延缓“S型曲线”的形成。本文在这个理论框架内探寻影响中国关节镜技术传播与扩散的因素。本文查阅了美国、日本等关节镜技术发达与普及的国家和地区关于关节镜术传播与扩散的方式方法,希望以此作为探寻中国关节镜技术传播与扩散方式方法的借鉴。关于对中国本土关节镜技术传播与扩散的模式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首先通过对629名普通关节镜医生的问卷调查,确定在中国国情下影响关节镜技术传播扩散的影响因素。由于关节镜技术涉及到人体生命安全与健康这一特殊性,且关节镜技术不同于传统骨外科手术学习曲线较长,学习资源不易获得且投入大,因此,在对这629名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后,发现扩散中介中的“机构扩散“模式,特别是以关节镜厂商主导的市场行为扩散模式适用于中国国情。同时,本文还对关节镜术的意见领袖即“早期采用者“进行了专家访谈,收集他们关于关节镜技术扩散模式的意见。他们认为,关节镜大师是关节镜技术传播与扩散的智慧力量,扩散中介是关节镜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应当利用关节镜厂商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势,医学专业组织规范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让更多的关节镜医生尽早尽快地掌握规范的关节镜操作技术;同时宏观层面,专业关节镜学术组织一方面应该制定规范的关节镜操作要求规范,制定统一的关节镜术准入规则,另一方面,应当向各级卫生主管部门介绍关节镜的特征优势,以便更多关节镜项目可以进入医保报销目录,这也有利于关节镜术的传播与扩散。而后本文在“创新扩散“理论的指导下,2013年就如何促进肩关节镜技术的传播与扩散,在华东区和华南区选择了一些医院和医生进行了实证研究。与“创新供给主体”即肩关节镜早期采用者保持紧密合作,听取他们关于扩散的建议,为“需求主体”即肩关节镜学习者量身定制适合的扩散活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强与相关管理层的沟通,进行患者教育;并进行了效果追踪。结果显示,这两个区域2013年肩关节镜手术例数较2012年肩关节镜手术例数都有高于100%的增长,人为主动促进了肩关节镜术的S曲线的早日成型。这也证明,以“企业导向型的机构扩散模式”在关节镜技术的传播与扩散过程中具有理想的效果。针对我国关节镜技术传播与扩散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最后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方面,国家相关卫生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关节镜技术的医保报销覆盖面,提高关节镜手术报销额度;同时,应当规范关节镜技术的操作,规范关节镜技术的传播;另一方面,关节镜厂商作为扩散中介的重要媒介之一,应加强与关节镜术早期采用者的学术合作,促进关节镜技术的传播与扩散,形成“多赢”的效果。

张磊[8](2013)在《应用轮椅辅助式上肢矫形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佩戴自制轮椅辅助式上肢矫形器,探讨应用自制轮椅辅助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1:1)对照试验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头穴丛刺加抗痉挛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加用自制上肢轮椅辅助矫形器治疗,每日佩戴4个小时。持续治疗一个月,治疗前后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级、改良的Barthel指数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一个月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的上肢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运动功能相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之间相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一、应用轮椅辅助式上肢矫形器能积极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二、应用轮椅辅助式上肢矫形器,能够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下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宋宏宇[9](2013)在《肥胖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问题分析及膝关节功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肥胖患者首次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体重指数与肥胖合并症、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几率和手术持续时间、住院天数的关系及膝关节功能评价。方法回顾性研究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首次接受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4例(平均年龄61岁),根据WHO关于亚洲人种BMI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三组:正常组(BMI:18.5–23.9kg/m2),超重组(BMI:24–27.9kg/m2),肥胖组(BMI≥28kg/m2)。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住院天数、术前合并症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并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手术由同一术者采用术相同式完成。分析整理相关住院资料,并对所得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1.14岁(SD±6.69),平均体重指数为27.03kg/m2(SD±6.03),平均手术时间为139.7分钟(SD±28.16),平均总住院天数9.26天(SD±3.18)。肥胖组手术持续时间较正常组手术持续时间显着增多(p<0.05),肥胖组术前合并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较正常组显着增多(p<0.05)。术后获得随访患者42人,各组术后3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肥胖因素不影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早期疗效。但体重指数大的患者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持续时间长,术前肥胖相关合并症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均较高于非肥胖患者。相应种种不利情况在术前应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建议肥胖患者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前控制体重,以减少不必要的术中切口长时间暴露,避免术前合并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降低手术风险。

刘强[10](2012)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2012年2月共24例(30膝)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经过定期随访,根据膝关节活动度的测量、膝关节HSS评分以评价手术效果。本组病例全部选用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均未采用髌骨置换。手术后随访时对患者的膝关节进行评分,随访3-27月,平均随访约12月。结果:获得随访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平均(80.56±19.25)°改善到术后平均(104.70±16.64)°。术前HSS评分平均为(47.6±13.1)分,术后HSS评分平均为(84.2±14.2)分;根据HSS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4例,良6例。术后出现刀口延迟愈合者2例,其余患者未出现其他并发症。随访X线片示假体位置、下肢力线良好,未见有假体周围透亮区出现。结论:对于符合TKA手术标准的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二、2000年全国膝关节矫形外科进展学习班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全国膝关节矫形外科进展学习班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3D打印技术的康复辅具数字化设计、材料优化和智能制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一种新型个性化脑卒中踝足矫形器(AFO)的研发:有限元分析、结构优化和3D打印
    1.1 资料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新型个性化脑卒中踝足矫形器(AFO)的研发流程
        1.1.3 AFO的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
        1.1.4 AFO的结构优化分析
        1.1.5 AFO的3D打印制作
        1.1.6 AFO的实验室机械力学分析
        1.1.7 AFO的精度分析
    1.2 结果
        1.2.1 AFO的有限元分析和结构优化分析结果
        1.2.2 AFO的实验室机械力学分析结果
        1.2.3 AFO的精度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开展3D打印AFO的临床意义
        1.3.2 本次研究的重要意义及成果
        1.3.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1.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第2章 脑卒中踝足矫形器的3D打印临床转化:从实验室设计到患者穿戴
    2.1 资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方法
        2.1.3 3D打印AFO的流程图(见图2-5)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在国内最早开展了3D打印AFO临床转化
        2.3.2 研发的AFO克服了影响临床应用的障碍,率先比较了打印材料的效果
        2.3.3 为进一步开展3D打印AFO提供了临床基础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3章 材料Somos NeXt 3D打印的脑卒中踝足矫形器的临床应用研究
    3.1 资料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AFO的3D打印制作过程
        3.1.3 材料Somos NeXt 3D打印AFO
        3.1.4 步态分析
        3.1.5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入选病例结果
        3.2.2 时空参数
        3.2.3 对称性参数
    3.3 讨论
        3.3.1 材料Somos NeXt打印的AFO可以提高步速和步幅
        3.3.2 本次研究的重要意义
        3.3.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第4章 不同打印材料对脑卒中踝足矫形器的3D打印效果研究
    4.1 资料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打印材料
        4.1.4 临床试验
        4.1.5 康复评定
        4.1.6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四种材料打印的AFO实际效果
        4.2.2 康复评定结果
    4.3 讨论
        4.3.1 打印材料不确定,严重影响了3D打印AFO技术的临床转化
        4.3.2 本次研究明确了四种材料的实际打印效果
        4.3.3 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3D打印的AFO改善了严重瘫痪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第5章 材料PA12打印的踝足矫形器对下肢痉挛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5.1 资料和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3D打印制作AFO标准流程
        5.1.3 步态分析
        5.1.4 统计学分析
    5.2 结果
        5.2.1 临床穿戴使用情况
        5.2.2 步态分析结果
    5.3 讨论
        5.3.1 下肢痉挛的脑卒中患者穿戴3D打印AFO的必要性
        5.3.2 PA12打印的AFO改善了下肢痉挛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
        5.3.3 3D打印AFO技术在临床转化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5.4 结论
    5.5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婴儿颅形异常矫形头盔的设计、材料优化研究
    6.1 资料和方法
        6.1.1 研究对象
        6.1.2 研究方案
        6.1.3 3D打印矫形头盔的制作流程
    6.2 目前阶段性研究成果
        6.2.1 聚乳酸材料打印制作
        6.2.2 TPU材料打印制作
        6.2.3 PA12材料打印制作
    6.3 总结和展望
    6.4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3D打印技术的漏斗胸个体化真空吸盘的设计和制造研究
    7.1 资料和方法
        7.1.1 研究对象
        7.1.2 研究方案
        7.1.3 漏斗胸个体化真空吸盘的制作流程
        7.1.4 作用原理
        7.1.5 使用方法
    7.2 阶段性研究结果
        7.2.1 典型病例一
        7.2.2 典型病例二
    7.3 总结和展望
    7.4 参考文献
第8章 脑卒中瘫痪上肢支具的3D打印研究
    8.1 资料和方法
        8.1.1 研究对象
        8.1.2 研究方案
        8.1.3 3D打印上肢支具的具体数字化制作流程
    8.2 目前阶段性研究成果
        8.2.1 典型病例一
        8.2.2 典型病例二
    8.3 总结和展望
    8.4 参考文献
第9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未来
    9.1 开展进行3D打印康复辅具研究的重大意义
    9.2 3D打印康复辅具系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9.3 3D打印康复辅具系列研究的创新性
    9.4 3D打印康复辅具临床转化所面临的挑战
        9.4.1 数字化建模和设计
        9.4.2 打印材料的优化选择
        9.4.3 云端智能制造
        9.4.4 跨学科跨专业密切合作
        9.4.5 符合医疗器械的法律法规
    9.5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DW公司足踝矫正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足踝矫正的概念
        1.2.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1.2.3 营销管理理论
        1.2.4 微笑曲线理论
        1.2.5 财务管理理论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项目基本情况
    2.1 公司概况
    2.2 项目简介
    2.3 项目产品及服务简介
        2.3.1 项目产品
        2.3.2 项目服务
        2.3.3 产品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竞争结构分析
    3.3 行业环境分析
        3.3.1 行业生命周期
        3.3.2 行业需求供给分析
    3.4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4.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4.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4.3 客户需求独特性分析
        3.4.4 替代产品威胁
        3.4.5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5 机会与威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4.1 内部资源
        4.1.1 渠道资源
        4.1.2 资金资源
        4.1.3 人才资源
        4.1.4 管理资源
        4.1.5 技术资源
    4.2 内部能力
        4.2.1 研发设计能力
        4.2.2 采购生产能力
        4.2.3 营销能力
        4.2.4 财务能力
        4.2.5 组织管理能力
    4.3 公司开展足踝矫正项目的优势与劣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定位
    5.1 SWOT分析
    5.2 项目定位
        5.2.1 目标市场
        5.2.2 目标消费群
        5.2.3 业务定位
        5.2.4 项目竞争优势
    5.3 价值链与价值活动设计
        5.3.1 营销活动设计
        5.3.2 服务活动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项目组织与实施
    6.1 项目运营模式
    6.2 人事权益与分工
        6.2.1 股东权益
        6.2.2 人事管理和架构
    6.3 供应链资源运作与管理
    6.4 过程服务
    6.5 产品生产(二次加工)
    6.6 产品订购与分销
    6.7 项目营销策略
        6.7.1 产品策略
        6.7.2 价格策略
        6.7.3 营销渠道策略
        6.7.4 促销策略
        6.7.5 营销组合策略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财务分析与风险控制
    7.1 经济效益预测分析
        7.1.1 2014 -2018 年中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水平
        7.1.2 第一年销售量预测
        7.1.3 销售收入预测
        7.1.4 项目资源投入计划
    7.2 未来五年财务预测
    7.3 项目收益分析
    7.4 敏感性分析
    7.5 项目风险控制
        7.5.1 项目风险
        7.5.2 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CT数据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研制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后PILON骨折与后踝骨折的概述
    二、后PILON骨折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CT数据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设计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后踝的有限元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生物力学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在后PILON骨折的临床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奖项
个人履历
致谢

(4)糖尿病对钛质螺纹钉骨整合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
    3.2 假体标本Micro-CT扫描
    3.3 生物力学检测
    3.4 软组织切片HE染色
    3.5 硬组织切片组织形态学观察及数据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参与活动
致谢

(5)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中医手法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膝骨性关节炎概述
    2、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3、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
    4、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的相关问题研究
    5、中医手法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研究
    6、总结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试验方案
    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4、安全性指标
    5、疗效评定
    6、统计学方法
    7、试验结果
    8、结论
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7)中国新型关节镜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医疗器械的分类
    1.2. 关节镜术
        1.2.1. 关节镜术的概念
        1.2.2. 关节镜术的组成
        1.2.3. 关节镜技术的特征
        1.2.4. 推广关节镜术的意义
    1.3. 国外关节外科术的发展概况
        1.3.1. 美国关节镜外科的发展
        1.3.2. 国际关节镜外科发展状况与展望
        1.3.2.1. 关节镜术本身的发展与变化
        1.3.2.2. 关节镜厂商的发展与变化
        1.3.2.3. 关节镜专业学术组织的发展与变化
    1.4. 中国关节镜术发展现状况
        1.4.1. 国内关节镜术的发展历程
        1.4.2. 中国关节镜术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
2. 技术创新扩散模型与关节镜技术扩散
    2.1. 技术创新扩散相关概念与S曲线
    2.2. 创新扩散的4个要素
        2.2.1. 创新
        2.2.2. 扩散渠道
        2.2.2.1. 个体对创新技术从了解到接受的过程
        2.2.2.2. 扩散中介
        2.2.3. 时间
        2.2.4. 社会系统
3. 关节镜技术传播扩散影响因素与扩散模式调查
    3.1. 问卷调查法
    3.2. 关键知情人访谈
    3.3. 案例对照研究法
4. 结果
    4.1. 调查问题卷一般情况与结果
        4.1.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4.1.2. 关节镜术传播扩散影响因素
        4.1.3. 调查结果与“创新扩散”理论
    4.2. 关键知情人访谈结果
        4.2.1. 受访对象背景介绍
        4.2.2. 访谈结果
    4.3. “医”+“医”模式在肩关节镜术扩散的应用结果
        4.3.1. 背景介绍
        4.3.2. 扩散效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新型骨科关节镜技术在我国的传播扩散模式分析
    参考文献
附件

(8)应用轮椅辅助式上肢矫形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中医对肢体痉挛的认识
    2、目前医学对肢体疫挛的认识
临床观察
    一、资料与方法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附件

(9)肥胖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问题分析及膝关节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肥胖的定义、发病率
    2.2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病理学改变及发病机制
        2.2.1 OA 病理学改变
        2.2.2 肥胖引发 OA 的机制
    2.3 肥胖患者围手术期相关问题的处理
        2.3.1 手术前准备
        2.3.2 术中注意事项
        2.3.3 术后相关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2.4 小结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病人一般资料
    3.2 研究方法
第4章 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2、结果
讨论
    1.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病变的临床特点
        1.1 关节间隙狭窄、粘连与强直
        1.2 关节不稳与内、外翻畸形
    2.术前的准备工作
        2.1 术前检查和评估
        2.2 针对治疗 RA 的药物的相关问题
    3.术中操作的有关问题
        3.1 滑膜清理
        3.2 对 RA 合并膝关节内翻的处理
        3.3 对 RA 合并膝关节外翻的处理
        3.4 骨质缺损的处理
    4.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4.1 感染
        4.2 下肢深静脉栓塞
        4.3 应激性溃疡
        4.4 肾上腺皮质危象
        4.5 切口愈合不良
        4.6 抗风湿治疗
    5.术后的康复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四、2000年全国膝关节矫形外科进展学习班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3D打印技术的康复辅具数字化设计、材料优化和智能制造研究[D]. 刘震.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2]DW公司足踝矫正项目商业计划书[D]. 何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基于CT数据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研制与临床研究[D]. 苏日宝. 苏州大学, 2019(04)
  • [4]糖尿病对钛质螺纹钉骨整合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D]. 肖磊. 暨南大学, 2019(02)
  • [5]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研究[D]. 王慧.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中医手法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D]. 唐双霖.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7]中国新型关节镜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D]. 陆红霞. 复旦大学, 2013(03)
  • [8]应用轮椅辅助式上肢矫形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张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9]肥胖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问题分析及膝关节功能评价[D]. 宋宏宇. 吉林大学, 2013(09)
  • [10]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研究[D]. 刘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2000年全国膝关节骨科手术进展课程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