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湘粤桂晚二叠世煤岩成分及变质作用初探

鄂湘粤桂晚二叠世煤岩成分及变质作用初探

一、鄂湘粤桂晚二叠世煤的岩石组成及其变质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屈美君[1](2020)在《煤变形中矿物和元素响应特征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以淮北祁南矿低煤级烟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安徽淮北祁南矿低煤级烟煤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原生结构煤的高温高压变形实验,利用SEM-EDX、XRD、ICPMS、XRF等分析了实验样品中矿物及元素的赋存状态,探讨了煤变形过程中温度和差异应力对矿物变形和元素迁移聚集的影响及其对煤变形的响应特征,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结论:(1)在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燕山早中期徐宿弧形推覆构造的形成是祁南矿煤层变形的关键构造期次,为煤高温高压实验条件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根据煤层变形时实际埋深、地压和地温梯度等条件确定了围压、温度和差异应力等煤高温高压变形实验条件,系统进行了顺层挤压应力作用的煤高温高压变形实验。(2)系统开展了实验变形煤的宏观和微观构造观测与分析。差应力的增加,促进了煤样的变形,样品的变形程度增强,主要表现为显微碎块、碎粒和裂隙等脆性变形程度的增高;温度的升高,降低了样品强度、增强了样品的塑性,样品的碎裂流变韧性变形增强,局部可以出现牵引微褶皱或劈理化带;以方解石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对煤的变形具有较好的响应特征。(3)探讨了煤变形过程中元素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低温高应力应变环境有利于常量元素Ca、Fe、Mg的聚集,常量元素Ti、K、Al、Si和Na则是在高温高应力应变环境下易聚集;微量元素中,煤变形环境温度越高、差应力越大,越有利于REE元素聚集,高温高应力应变环境有利于Be、Pb、Co元素含量增加,元素Li、Ga在高温低应力应变环境聚集,低温高应力应变环境有利于Sc元素聚集;Ca元素的变化与方解石的变形、变位具有密切联系,二者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

刘和武[2](2020)在《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与矿物动力分异特征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宿县矿区构造煤为重点研究对象,结合煤的高温高压变形实验,紧密围绕构造煤中矿物与元素的动力分异特征与机理的核心科学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揭示了构造煤有机质的动力变质作用与矿物的变形、变位与变质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应力-应变的响应特征,进一步阐释了元素的应力敏感性特征及造煤中元素的迁移变化机理,为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及途径,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揭示了不同序列构造煤形成的应力-应变环境。脆性变形构造煤多形成于高应变速率的挤压、拉张或剪切应力环境,脆-韧性变形构造煤多形成于强烈的剪切应力环境,韧性变形构造煤多形成于低应变速率的挤压或剪切应力环境。从超微观角度揭示了构造煤脆、韧性变形机理,与脆性变形作用相比,韧性变形作用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应变能,促进了煤分子发生结构松弛作用并产生可移动分子相,使得煤体塑性增强,更容易发生韧性变形;煤高温高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宿县矿区低煤级烟煤发生脆、韧性变形转换的条件为温度100200?C,差应力100150MPa。(2)从复合煤分子结构模型出发,揭示了构造煤分子结构演化路径与机理。构造煤分子结构演化主要包括松弛作用与重排作用,脆性变形构造煤分子结构中弱键结合力优先断裂,煤交联网络分子结构的松弛作用占主导地位;脆-韧性及韧性变形构造煤中分子结构的重排作用显着增强,一方面是由于剪切应力对动力变质具有更显着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韧性变形作用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应变能更有利于分子结构演化。(3)阐释了构造煤中矿物的变形、变位及变质特征。随着构造煤变形强度增加,矿物在机械破碎与研磨作用下粒径减小,磨圆度增加,在压剪应力作用下矿物不仅形貌特征被改变,也发生了局部迁移聚集作用。此外,构造应力作用使得物质代入作用增强(尤其在断层面附近),导致煤中矿物发生机械混杂作用,粘土矿物作为应力敏感矿物的代表,在应力作用下不仅物理结构被改变,化学结构也发生规律性演化;此外,应力改性作用还增强了粘土矿物吸附元素的能力。(4)揭示了煤有机质的组成元素及具有有机亲和性元素的动力分异机制。应力作用下构造煤化学结构动力变质作用一方面通过杂原子官能团的降解作用使得有机质组成元素含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构造煤分子结构的演化作用虽然并未引起有机常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但通过改变原子间的连接与组合方式,使元素的赋存状态发生规律性变化;此外,杂原子官能团作为有机结合态微量元素的重要吸附位点,应力作用下的降解导致相关微量元素发生迁移变化。(5)阐释了具有无机亲和性的元素迁移变化的影响因素,指出矿物的应力诱导混入、局部动力迁移及动力变质为无机亲和性元素迁移变化的主要作用类型。应力诱导混入作用通过影响裂隙充填矿物的分布来控制元素的迁移变化;局部动力迁移作用通过煤体流变作用使矿物局部运移,导致与矿物相关的元素也发生迁移变化,并在特定位置富集;矿物动力变质作用则通过应力作用下矿物化学结构的演化控制元素的迁移散失与富集。(6)筛选出应力敏感元素,并将其划分为富集型与散失型两种类型,揭示了构造煤孔隙结构特征与富集和散失型应力敏感元素分布特征的内在联系,认为应力敏感元素的迁移富集在一定程度上对构造煤的发育与分布具有指示意义,为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该论文有图211幅,表32个,参考文献390篇

秦嗣栋[3](2019)在《滇东老厂背斜构造演化及其对煤变形的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构造煤发育是影响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滇东老厂背斜为主要研究区,通过老厂背斜的构造演化及形成机制分析,探讨构造演化对区内构造煤的发育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对该区煤层气开发区的优选具有重要的应用和参考价值。本文在系统收集、整理相关地质资料和区域地质背景及演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构造观测及古构造应力场恢复,构造煤宏观、显微变形特征及不同煤体结构分布规律研究,深入探讨了构造煤发育、分布规律及主控地质因素,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以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为基础,结合野外典型构造观测及节理系统测量,探讨了老厂背斜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老厂背斜及其周边产状、规模大小不一的断层、褶皱共同构成了老厂菱形断隆区,并将老厂背斜划分为核部NE向断褶带、NW翼陡倾单斜区、SE翼缓倾断块区、SE翼低缓褶皱区、南部复杂断块区和东部复杂断褶带6个次级构造分区。研究区主要经历了印支期NNE向挤压、燕山期NW-SE向挤压以及喜马拉雅期近EW向挤压3期不同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深入分析了不同期次构造应力作用对研究区构造变形的影响及其作用特征,认为燕山期NW-SE构造挤压对老厂背斜构造格架的形成具有关键的控制作用。2、通过老厂背斜构造煤样品的宏、微观变形特征的系统研究,揭示了研究区构造煤发育特征。依据宏、微观变性特征分析,将老厂地区构造煤划分为碎裂煤、碎斑煤、片状煤、鳞片煤以及揉皱煤5种类型,其中,碎裂煤、碎斑煤和片状煤属脆性变形系列、鳞片煤为脆-韧性过渡系列,而揉皱煤反映了韧性变形的特征。研究区内构造煤以脆性变形系列构造煤为主,分布较为广泛,而过渡及韧性变形系列构造煤发育较弱、分布局限。3、通过研究区钻孔测井曲线判识,划分了煤体结构类型,探讨了不同类型煤体结构的发育特征。依据钻孔资料及测井曲线解译,将煤体结构划分为3种不同的结构类型,Ⅰ类煤主要为原生结构煤与变形较弱的碎裂煤;Ⅱ类煤为变形较强的碎裂煤、片状煤以及碎斑煤;Ⅲ类煤则主要包括过渡及韧性变形的鳞片煤和揉皱煤。通过对研究区内主力煤层C9和C13煤层的测井曲线对比分析,发现两套煤层中均以Ⅰ类煤和Ⅱ类煤为主,Ⅲ类煤发育相对较弱,且存在着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加,Ⅰ类煤占比逐渐增高的特点。4、对雨旺区块内影响煤体变形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对区内煤体变形具有关键性的控制作用。通过对雨旺区块不同煤体结构厚度等值线图的分析,系统的总结了断层、褶皱对煤体变形的影响。认为研究区内燕山期形成的NE向逆断层对煤体变形起到关键控制作用,影响了不同类型煤体结构的分布。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距离断裂面位置渐远,由强烈变形的Ⅲ类煤逐渐过渡到以Ⅱ类煤或Ⅰ类煤为主。印支期形成的EW向褶皱对区内构造发育的控制影响较弱,主要是与其附近的断层叠加组合,造成部分区域内构造煤厚度的增加。

陈红东[4](2017)在《构造煤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响应及其判识模型 ——以宿县矿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构造具有显着特色、构造煤发育普遍、类型较为齐全的宿县矿区为研究区,在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演化历史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不同变形系列不同类型的构造煤样品,通过构造煤变形环境及宏、微观变形结构特征的系统研究,结合压汞、低温液氮和CT扫描实验,深入分析了不同变形环境下不同类型构造煤的孔隙结构、构造裂隙的演化规律及其差异性特征;基于原生结构煤及不同类型构造煤弹性特征的系统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构造煤弹性参数、岩石物理参数的分布范围、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成果为构造煤的地球物理探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或认识如下:(1)在深刻剖析构造煤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揭示了变形环境与构造煤形成演化的内在联系;基于构造煤变形结构特征的系统分析,将宿县矿区构造煤划分为脆性变形环境下的碎裂煤、碎斑煤和碎粒煤,剪切变形环境下的片状煤和鳞片煤以及塑性变形环境下的揉皱煤和糜棱煤7种类型。(2)揭示了不同类型构造煤孔隙结构、构造裂隙的演化规律及其差异性特征。构造煤的孔隙度具有随煤体变形程度的增强呈现“总体增大,离散增强”的演化规律,不同类型构造煤的孔隙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孔和大孔的孔容变化;基于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系统分析了构造煤的纳米孔孔隙结构及孔隙形态差异性特征;通过构造煤裂隙的宏、微观观测及CT扫描实验分析,深刻揭示了不同变形环境下、不同类型构造煤裂隙发育特征及其变化规律。(3)基于原生结构煤及不同类型构造煤弹性参数特征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构造煤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发现在不同变形环境下,随煤体变形程度的增强,不同类型构造煤的纵横波速度、纵横波速度比值(Vp/Vs)和泊松比等弹性参数逐渐降低,并指出Vp/Vs和泊松比为识别构造煤类型的优选参数。(4)首次系统开展了构造煤的纵横波速度各向异性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构造煤纵横波速度各向异性的变化规律。构造煤的速度各向异性变化规律主要体现在,脆性变形环境下,随煤体变形程度增强,煤体速度各向异性数值逐步增高;剪切环境下构造煤的速度各向异性显示明显高值;塑性变形环境下构造煤的速度各向异性相对较高;进而提出了判识不同类型构造煤裂隙发育的速度各向异性指标。(5)基于孔隙结构和裂隙系统发育规律及其差异性特征研究,深入探讨了构造煤岩石物理参数分布范围及变化规律。指出影响构造煤岩石物理参数的主要因素为煤体原生结构保存程度,其次为煤样孔隙度和孔隙形态;结合构造煤纵横波速度比值(Vp/Vs)和波阻抗的分布范围,建立了构造煤岩石物理判识模版。(6)以芦岭矿II六采区8号煤层为例,基于不同类型构造煤弹性参数的分布范围建立不同煤体组合类型,并结合测井资料及地震反演方法,实现了对不同煤体组合类型的定量判识与划分,为构造煤的地球物理综合判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张硕[5](2017)在《构造煤储层物理化学改造实验研究及机理》文中研究说明自2003年阜新盆地刘家区块实现煤层气商业化地面开发以来,我国各主要含煤盆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和理论研究,但由于大多数煤盆地地质构造的多期次性和叠加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构造煤,一方面弱化了储层的力学性质,不利于强化改造;二是破坏了储层内气体的运移通道,渗透性大大降低,不利于排水降压。因此,传统的水力强化措施受到了限制。本文以山西长治霍尔辛赫矿不同破坏程度的贫煤煤样作为研究对象,选用THF和CS2两种有机溶剂进行实验。将煤中的小分子相溶出,结合现代测试技术,对比分析溶剂作用前后各煤样在化学组成、微晶结构、孔隙性、扩散性以及表面性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1)煤中的有机溶剂可萃取组分主要为与溶剂分子结构相似的小分子化合物,构造煤经过强烈的构造揉搓作用,小分子化合物含量高,烃类和杂原子化合物含量较多,导致有机溶剂萃取率高;(2)有机溶剂改造后煤中各阶段孔隙含量均有所增加,构造煤中扩孔效应明显,开放孔含量大幅增加,有利于气体解吸扩散的进行;(3)经过有机溶剂作用后,煤表面张力降低,亲水、亲CH4能力下降。导致吸附能力下降,但随着煤体破坏程度的增加,煤表面性和气体分子在煤中扩散性发生复杂的变化现象,但总体上构造煤在有机溶剂作用后扩散量增量明显,扩散能力增强。基于构造煤的物理化学改造实验分析结果,探讨了有机溶剂的物理化学改造机理,同时对比常规物理改造压裂液和酸化压裂液的特征,对配制以有机溶剂为主的压裂液进行适应性分析。进一步丰富了煤储层的强化改造理论,并为相似地质背景区域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刘和平[6](2016)在《煤变形过程中矿物及元素响应特征 ——以朱仙庄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系统分析朱仙庄矿矿井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采集了不同类型构造煤样品,通过ICP-MS、SEM-EDX、XRF、XRD和CVAFS等测定样品中矿物及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分析了煤变形过程中矿物和元素的分布和赋存特征,结合区域和矿井构造发育特征及构造煤形成的应力-应变环境分析,探讨了煤变形过程中矿物及元素的迁移聚集规律,取得如下认识:(1)朱仙庄矿井构造变形对区域构造演化响应特征显着,矿井主体构造为一东部陡,西部缓的向斜构造。矿井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NNW、NNE和近EW向3组;NNW向断裂主要发育于矿井东部,以逆断层为主;NNE向断裂主要发育在矿井西部,以正断层为主;EW向断裂为正断层,切割NNW和NNE向断裂。(2)通过构造煤宏观和微观变形特征分析,将朱仙庄矿构造煤划分为碎裂煤、碎斑煤、碎粒煤、片状煤、鳞片煤、揉皱煤和糜棱煤7种类型,并分析了朱仙庄矿不同时期、不同应力-应变环境下构造煤的演化过程。(3)探讨了不同类型构造煤中原生矿物和后生矿物的分布规律。煤中以粘土矿物为主的原生矿物在韧性变形阶段含量显着增加,煤体的混和流变和变质作用为其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煤的脆性变形形成的孔裂隙为后生矿物的充填和赋存提供了空间,裂隙中有较多的矿物充填,且随着煤变形程度的增加,矿物颗粒形态由完整和规则向不规则转变。(4)分析了不同变形程度构造煤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探讨了煤中元素与矿物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煤中矿物是无机元素的主要载体,煤中元素的迁移和富集与煤体的变形程度相关。(5)揭示了煤中元素迁移的构造应力驱动作用,结合构造煤形成过程的应力-应变环境分析,将煤变形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聚集归结为裂隙充填、应力驱动和混合流变3种模式。

闫江伟[7](2016)在《地质构造对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主控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与瓦斯突出是井工煤矿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和煤矿安全生产。研究煤与瓦斯突出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一直是瓦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煤矿制定瓦斯突出预防措施的重要基础。平顶山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严重,而煤与瓦斯突出构造控制作用及控制规律仍不明确。本文以煤与瓦斯突出综合作用假说为基础,从地应力、煤层瓦斯和煤的物理力学性质三因素出发,运用瓦斯地质学、岩石力学、构造地质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采用现场观测调查、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分析、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构造控制为主线,在全面系统研究分析平顶山矿区地应力、构造煤、煤层瓦斯分布及其地质构造控制作用的基础上,揭示了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主控作用。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煤与瓦斯突出地质构造控制机理,对指导矿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揭示了构造演化对矿区构造和煤层瓦斯形成的控制作用,厘清了矿区、矿井和采掘工作面三级构造,将平顶山矿区划分为七个构造区。(2)揭示了矿区地应力分布和构造控制规律。将矿区地应力划分为东部高构造应力区、中部构造应力区和西部垂直应力区;东部高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控于矿区东部的逆冲推覆褶皱断裂构造,中部构造应力区构造简单,西部垂直应力区主要受控于锅底山断裂。(3)揭示了矿区构造煤分布和构造控制规律。研究了褶曲构造和切层断层对构造煤形成的控制作用,揭示了矿区戊组、己组煤层构造煤分布具有多层性、选层性和分区分带性的构造成因。(4)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揭示了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特征。矿区西、中、东部构造特征的差异控制着矿区瓦斯总体分布的差异,矿区东部NWW-NW向构造尤其褶曲构造较西部发育,是矿区瓦斯赋存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主要原因。(5)从地应力、构造煤和煤层瓦斯三因素及构造控制出发,研究了地质构造对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主控作用,揭示了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机制,提出了六种矿区煤与瓦斯突出地质构造控制类型,划分为七个瓦斯地质单元,解释了矿区煤与瓦斯突出分区分带和选层性特征,进行了未采区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张旗,金惟浚,李承东,焦守涛[8](2014)在《“岩浆热场”说及其成矿意义(下)》文中指出上篇(张旗等[1])初步讨论了岩浆热场说的概念,本文为下篇,主要谈应用,探讨它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表明,岩浆热场说对热液成矿作用有重要的意义,可能解决了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中许多很难解释和争议很大的问题:如钨锡与金铜为什么相伴的问题,矿床为什么大多是多金属成矿的问题,远离侵入体的夕卡岩成因问题,成矿为什么滞后于花岗岩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岩体成矿,有些岩体不成矿的问题,为什么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息息相关的问题等。岩浆热场与煤和油气成藏有关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岩浆热场对煤和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速烃源岩的热演化,使生油门限变浅,使烃源岩进入高成熟或过成熟,使烃源岩中残余有机质丰度降低。令人感兴趣的是,岩浆热场说还导出了一个"成矿组合"的概念,所谓成矿组合是指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内,在岩浆活动集中的时间段范围内,在热场的统一作用下所形成和影响的所有矿床,不论成因和矿种,均属于一个成矿组合。它包括下述4种类型的矿床:岩浆热液矿床、热泉型矿床、层状热液矿床及生物有机质矿床等。岩浆热场说对于找矿也有启示:首先,我们可以从3个不同的级别上(大规模岩浆活动级别;成矿带、成矿区、矿集区级别;单个矿床级别)规划找矿布局;其次,在岩浆热场的统一影响下将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热液矿床和沉积矿床、无机质矿床和有机质矿床联系起来;第三,推进不同类型矿床研究的互补和交流。看来,岩浆热场对于成矿的作用是最值得学术界关注的,它也许可以改变我们目前对成矿作用的某些根深蒂固的认识,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推进矿床学研究进入新的时代。

李云波[9](2014)在《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迁移聚集规律及动力学机制 ——以淮北矿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系统采集淮北矿区典型构造煤样品,以构煤中敏感元素的迁移聚集规律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构造发育特征和构造煤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分析构造煤中矿物的分布特征,借助ICP-MS、SEM-EDX、XRF和CVAFS等先进测试方法,测定并分析不同类型构造和不同变形程度构造煤中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的迁移聚集和散失规律,初步揭示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迁移聚集的动力学机制。取得了如下结论:(1)依据构造煤结构和变形机制,将淮北矿区中的构造煤划分为6大类共9种,发现煤中矿物的分布、变形和迁移与构造煤变形有关,脆性变形煤中后生矿物的裂隙填充作用,碎斑煤中矿物的机械混合作用及剪切滑面上的压溶流变作用,是煤中矿物分布迁移的主要因素。(2)探讨了构造煤中后生矿物分布特征及构造控制。利用XRD和SEM-EDX等方法分析淮北矿区构造煤中矿物分布特征,发现随着构造煤变形程度的增加,矿物的颗粒形态发生了变化,从弱脆性变形煤中的有序分布向韧性变形煤的无序结构演化;与构造煤形成机制有关,脆性变形过程中发育的裂隙或破碎为矿物的形成和赋存提供了空间,韧性变形过程中煤体的变形及动力变质作用促使元素迁移聚集并为矿物的形成提供了化学条件。(3)系统揭示了不同类型构造煤中元素的迁移聚集规律。分析不同类型构造煤中常量元素、有机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发现元素迁移聚集规律与构造煤变形程度有关,并在不同类型构造和构造部位分异,构造应力是促使元素迁移、聚集的驱动力。(4)揭示了不同类型构造中敏感元素的构造控制机制。分析发现,西寺坡逆冲推覆断层为封闭的还原环境,上、下盘中元素的迁移、聚集和散失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其伴随的动力变质作用促使煤中元素从高应力区向低应力区迁移;断层中敏感元素以断层面为中心,向两盘呈规律性变化,随着构造煤变形程度增加,动力变质作用逐渐并成为控制煤中元素迁移的主要因素,并综合受到应力应变环境和机械混合作用影响。(5)依据造煤中敏感元素迁移聚集的基本规律,建立了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的选取原则和方法,最终选取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构造中的应力敏感元素,为构造煤地球化学方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提供了新理论和新方法。(6)系统探讨了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迁移聚集的动力学机制。应力敏感元素的迁移聚集过程分为迁移和聚集两个阶段,存在物理和化学两种途径,包括断裂填充、应力驱动、动热迁移、力化学驱动和机械混合流变等5种迁移聚集模式;分析认为构造煤的脆性和韧性变形机制及其伴随的动热效应是影响构造煤中元素重新分配的主要因素,构造应力为元素的再次迁移提供了动力和基础;构造煤的变质变形机制决定并控制了元素迁移的方式和途径;构造应力加速了元素迁移、聚集的速率,从而使元素随煤体变质变形发生动力分异。

宋洪柱[10](2013)在《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征与勘查开发前景研究》文中提出论述了主要含煤盆地和井字型构造格局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进行煤炭地质分区与勘查开发地质条件对比;通过煤炭资源与煤类分布图以及资源量统计论述了煤炭资源空间、数量和煤类分布特征;在构建勘查开发程度计算公式基础上对当前煤炭资源的勘查开发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煤炭资源的分布特征圈定了相应的潜力区块;通过煤炭资源产消的历史分析开展了对于未来煤炭资源的供需预测以及综合保障能力分析,最后指出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初步建议。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含煤盆地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大陆区井字型构造格局,奠定了煤炭地质井型分区的基本格架;构造应力场性质分异是导致东西部主要含煤盆地的盆地类型、煤系宏观构造变形、勘查开发地质条件分异的根本控制因素;(2)太行以东断陷型含煤盆地面临巨厚新生界覆盖、断裂发育、高地温、高地压、高水压等问题,地质条件复杂;中西部坳陷型含煤盆地煤系埋藏浅,盆内变形微弱,地质条件简单,但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就瓦斯而言多数矿井勘查开发条件差;(3)煤炭资源西多东少、北富南贫,而水资源东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平原少。煤炭资源与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均呈明显逆向分布;各赋煤区煤炭资源的多寡与构造演化过程中作为长期稳定构造单元的古板块的分布及组成各赋煤区构造单元的多少具有某种对应关系,以华北、塔里木、扬子等大规模稳定古板块内部蕴含的煤炭资源量往往较大。(4)我国煤炭资源煤类齐全,从褐煤、低变质烟煤到无烟煤均有分布,但分布严重不均;(5)勘查开发程度定量分析表明:浅部勘查程度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开发程度表现为东高西低,南北分布特征不明显;蒙东、晋陕蒙宁、云贵川渝、北疆四分区以及神东、蒙东、晋北、晋中、陕北、新疆、云贵七大基地的资源前景无论在当前还是未来较长时期内均属较优之列;(6)未来煤炭资源产消均呈上凸式增长,2020年、2030年、2050年煤炭需求量分别为39亿吨、40亿吨和42亿吨左右,产能有能力与需求保持同步增长;煤炭进口量增加更有可能侧重于弥补某些特殊工业用途或优质煤炭资源的缺口上;总体上煤炭资源勘查开发保障能力较强。(7)未来东部地区勘查工作应侧重深部、大型推覆体之下以及老矿区外围煤炭地质精细勘查,同时注重煤层瓦斯与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中西部在加强对于空白区和预测资源勘查力度的同时,加强对于保有尚未利用资源的勘查力度,提高勘探详查比例,形成资源梯级结构;(8)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在宏观和微观上均表现为战略西移,提出保护与减轻东部,稳定开发中部,加快开发西部的开发布局战略。

二、鄂湘粤桂晚二叠世煤的岩石组成及其变质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鄂湘粤桂晚二叠世煤的岩石组成及其变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煤变形中矿物和元素响应特征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以淮北祁南矿低煤级烟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含煤地层
    2.3 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2.4 矿井构造特征
    2.5 小结
3 煤高温高压变形实验
    3.1 实验样品及制备
    3.2 高温高压实验方案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4 实验变形煤中矿物变形和元素赋存特征
    4.1 实验变形煤中矿物的特征
    4.2 实验变形煤中元素的赋存特征
    4.3 矿物和元素对煤变形的响应特征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与矿物动力分异特征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及含煤地层
    2.2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2.3 矿区地质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煤高温高压变形实验
    3.1 实验系统与步骤
    3.2 实验样品变形条件与宏观力学表现
    3.3 实验变形煤宏、微观变形特征
    3.4 实验变形煤中有机质与矿物变化规律
    3.5 实验变形煤中元素分布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构造煤变形特征及动力变质作用
    4.1 构造煤样品采集
    4.2 构造煤宏、微观变形特征
    4.3 构造煤中摩擦面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4.4 构造煤有机结构动力变质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构造煤中矿物变形、变质与元素分异特征
    5.1 构造煤中矿物变形与变质特征
    5.2 构造煤中元素分异特征
    5.3 构造带内元素迁移变化规律
    5.4 构造煤动力变质作用分子动力学模拟
    5.5 本章小结
6 构造煤中矿物与元素动力分异机理及指示意义
    6.1 构造煤形成的应力-应变环境分析
    6.2 构造煤有机质结构的演化特征与机理
    6.3 构造煤中矿物应力响应特征与机制
    6.4 元素的动力分异特征与机理
    6.5 应力敏感元素与构造煤瓦斯特性间的内在联系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滇东老厂背斜构造演化及其对煤变形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2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质特征
    2.3 地层与含煤地层
3 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
    3.1 构造变形特征
    3.2 节理测量与古构造应力场
    3.3 区域构造演化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煤体变形及发育特征
    4.1 构造煤样品的采集与分布
    4.2 构造煤变形特征
    4.3 煤体结构类型及发育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雨旺区块煤体结构发育规律及构造控制作用
    5.1 煤体结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5.2 煤体变形的构造控制作用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构造煤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响应及其判识模型 ——以宿县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及含煤地层
    2.2 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2.3 矿区地质概况
    2.4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案
3 构造煤裂隙结构特征
    3.1 构造煤宏观结构特征
    3.2 构造煤显微结构特征
    3.3 构造煤三维裂隙系统特征
    3.4 构造煤裂隙特征总结
    3.5 小结
4 构造煤孔隙结构特征
    4.1 压汞实验研究
    4.2 液氮实验研究
    4.3 小结
5 构造煤弹性特征
    5.1 构造煤超声波实验准备
    5.2 超声波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5.3 构造煤弹性特征
    5.4 构造煤速度各向异性特征
    5.5 构造煤速度各向异性影响因素分析
    5.6 小结
6 构造煤岩石物理学特征
    6.1 构造煤岩石物理学特征
    6.2 构造煤岩石物理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6.3 构造煤岩石物理识别模版
    6.4 应用实例
    6.5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构造煤储层物理化学改造实验研究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构造煤的分类
        1.2.2 构造煤储层物性特征
        1.2.3 储层改造理论及实践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创新性
2 煤样及实验
    2.1 煤样的产出背景
        2.1.1 煤样产出的地质背景
        2.1.2 煤样
    2.2 溶剂萃取实验
        2.2.1 萃取实验
        2.2.2 萃取率
3 溶剂作用下构造煤的化学组成
    3.1 工业分析
    3.2 族组成
    3.3 GC/MS测试
    3.4 小结
4 溶剂作用下构造煤化学结构变化特征
    4.1 微晶结构
        4.1.1 XRD测试原理
        4.1.2 实验结果分析
    4.2 红外光谱
        4.2.1 红外光谱测试原理
        4.2.2 测试结果分析
    4.3 小结
5 溶剂作用下构造煤物性变化的物理化学响应
    5.1 孔隙性
        5.1.1 低温液氮吸附实验
        5.1.2 孔隙结构参数
        5.1.3 孔径分布曲线
        5.1.4 吸附/脱附曲线
    5.2 表面性
        5.2.1 接触角
        5.2.2 表面张力
    5.3 扩散性
        5.3.1 扩散实验
        5.3.2 不同煤体结构煤中甲烷的扩散行为
        5.3.3 不同时间段甲烷扩散特征
    5.4 小结
6 煤的物理化学作用机理及其适用性
    6.1 物理化学机理
    6.2 有机溶剂对煤储层改造的适应性分析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煤变形过程中矿物及元素响应特征 ——以朱仙庄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及含煤地层
    2.2 区域构造演化
    2.3 矿区及矿井构造特征
    2.4 小结
3 构造煤变形特征
    3.1 构造煤样品的采集
    3.2 构造煤变形特征
    3.3 构造煤变形的动力学机制
    3.4 小结
4 构造煤中矿物特征
    4.1 构造煤中的矿物
    4.2 构造煤中矿物产状及其成因分析
    4.3 矿物分布与构造应力-应变分析
    4.4 小结
5 构造煤中元素分布规律及其迁移聚集模式
    5.1 构造煤中元素的测定
    5.2 构造煤中元素分布规律
    5.3 构造煤中元素迁移聚集模式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地质构造对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主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瓦斯突出的控制研究现状
        1.2.2 地应力分布及对瓦斯赋存、瓦斯突出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构造煤分布及对瓦斯赋存、瓦斯突出的影响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矿区构造演化与构造分级分区
    2.1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
    2.3 矿区构造演化及控制作用
    2.4 矿区控制性构造与构造分级分区
        2.4.1 矿区构造分布特征
        2.4.2 矿区控制性构造与构造分级分区
    2.5 本章小结
3 矿区地应力分布构造控制与模拟
    3.1 地应力资料
    3.2 地应力分布特征与构造控制作用
        3.2.1 矿区地应力分布特征
        3.2.2 地应力分区划分与构造控制
    3.3 矿区地应力分布与构造控制数值模拟研究
        3.3.1 有限元法原理
        3.3.2 地质建模
        3.3.3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3.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矿区构造煤分布与构造控制规律
    4.1 构造煤分布研究方法
        4.1.1 构造煤巷道观测编录
        4.1.2 钻孔测井曲线构造煤解译
        4.1.3 数值模拟
    4.2 主要井田构造煤分布特征
    4.3 矿区构造煤分布规律
        4.3.1 多层性、选层性
        4.3.2 分区分带性
    4.4 矿区构造煤构造控制
        4.4.1 褶曲构造对构造煤分布的控制
        4.4.2 切层断层构造对构造煤分布的控制
    4.5 矿区深部构造煤分布预测
    4.6 本章小结
5 矿区煤层瓦斯赋存与构造控制特征
    5.1 煤层瓦斯基本参数
        5.1.1 煤层瓦斯含量
        5.1.2 煤层瓦斯压力
        5.1.3 煤矿瓦斯涌出量
    5.2 矿区煤层瓦斯赋存特征
        5.2.1 主要井田煤层瓦斯赋存特征
        5.2.2 矿区煤层瓦斯赋存特征
    5.3 矿区煤层瓦斯赋存的构造控制特征
    5.4 矿区深部瓦斯含量、瓦斯压力预测
    5.5 本章小结
6 矿区煤与瓦斯突出地质构造控制作用机制
    6.1 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特征
        6.1.1 历次煤与瓦斯突出
        6.1.2 突出类型、强度特征
        6.1.3 突出分布特征
    6.2 构造煤、地应力、煤层瓦斯与瓦斯突出
        6.2.1 构造煤与瓦斯突出
        6.2.2 地应力与瓦斯突出
        6.2.3 煤层瓦斯与瓦斯突出
    6.3 瓦斯地质单元划分及构造控制类型
    6.4 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机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岩浆热场”说及其成矿意义(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岩浆热场的基本概念
2 岩浆热场与热液矿床的关系
    2.1 金铜与钨锡成矿的关系
    2.2 多金属成矿的问题
    2.3 热泉成矿作用
    2.4 岩浆热场叠加的热水成矿作用
    2.5 远离岩体的夕卡岩成因问题
    2.6 成矿为什么总是晚于成岩的问题
3 岩浆热场与煤化程度及煤层气的关系
    3.1 岩浆热场与煤化程度的关系
    3.2 岩浆热场与煤层气的关系
4 岩浆热场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4.1 与岩浆岩有关的特种油气藏
    4.2 岩浆热场与烃源岩
    4.3 岩浆活动与干酪根
    4.4 岩浆热场与天然气水合物
    4.5 岩浆活动与页岩气
5 煤和石油与金属矿床的关系
6 关于“成矿组合”问题
7 岩浆热场说对找矿的启示
    7.1 不同级别找矿的思路
    7.2 综合找矿的思路
    7.3 相互促进的找矿思路
8 存在的问题
9 结论
10 结束语

(9)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迁移聚集规律及动力学机制 ——以淮北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与含煤地层
    2.2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
    2.3 矿井构造特征及构造煤发育
    2.4 矿区沉积环境
3 淮北矿区构造煤发育特征及分类
    3.1 构造煤样品采集
    3.2 构造煤分类
    3.3 宏观变形特征
    3.4 微观变形特征
    3.5 构造煤结构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构造煤中矿物的变化规律
    4.1 构造煤中的矿物
    4.2 构造煤中矿物形貌特征
    4.3 矿物分布与应力-应变环境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构造煤元素迁移及聚集规律
    5.1 构造煤元素测定原理及方法
    5.2 构造煤中元素分布特征
    5.3 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的分布规律及构造控制
    6.1 逆冲推覆构造对煤中元素迁移的控制
    6.2 矿井构造对煤中元素迁移的控制
    6.3 不同类型构造煤中敏感元素的动态响应特征
    6.4 构造不同部位敏感元素的动力分异特征
    6.5 应力敏感元素的筛选和确定
    6.6 应力敏感元素定值问题
    6.7 本章小结
7 应力敏感元素迁移聚集的动力学机制
    7.1 应力敏感元素迁移的地质控制
    7.2 应力敏感元素迁移聚集模式
    7.3 应力敏感元素迁移的构造控制
    7.4 应力敏感元素迁移聚集的动力学机制
    7.5 构造煤应力敏感元素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实例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
    一、系统划分淮北南部矿区构造煤类型,初步探讨构造煤变形对煤中矿物分布的影响
    二、初步揭示了构造煤中后生矿物分布特征及构造控制
    三、系统揭示了不同类型构造煤中元素的迁移聚集规律
    四、揭示了不同类型构造中敏感元素分异的构造控制机理
    五、建立了构造煤元素分异的 5 种模式及分异过程的迁移与聚集两个阶段和物理与化学两种路径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及图版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征与勘查开发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项目依托与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2 煤炭资源综合区划
    2.1 “井”字型格局下的构造演化
    2.2 煤炭地质分区
    2.3 煤炭资源综合区划
3 煤炭资源勘查开发条件分析
    3.1 煤炭资源开采总体条件
    3.2 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地质条件
    3.3 煤矿区水资源条件
    3.4 煤矿瓦斯条件
    3.5 东西部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突出问题
4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征
    4.1 煤炭资源总体分布特征
    4.2 煤炭资源总量与构成
    4.3 煤炭资源煤类分布特征
    4.4 煤炭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分析
5 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程度与资源前景
    5.1 煤炭资源勘查程度分析
    5.2 煤炭资源开发程度分析
    5.3 大型煤炭基地资源状况
    5.4 煤炭资源前景综合分析
6 煤炭资源供需预测与资源保障能力
    6.1 煤炭资源消费需求的预测分析
    6.2 煤炭资源供应能力的预测分析
    6.3 煤炭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6.4 煤炭资源勘查存在的突出问题
7 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建议
    7.1 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总体现状
    7.2 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发展趋势
    7.3 煤炭资源勘查建议
    7.4 煤炭资源开发布局建议
8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鄂湘粤桂晚二叠世煤的岩石组成及其变质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变形中矿物和元素响应特征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以淮北祁南矿低煤级烟煤为例[D]. 屈美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2]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与矿物动力分异特征及机理研究[D]. 刘和武.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3]滇东老厂背斜构造演化及其对煤变形的控制[D]. 秦嗣栋.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4]构造煤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响应及其判识模型 ——以宿县矿区为例[D]. 陈红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4)
  • [5]构造煤储层物理化学改造实验研究及机理[D]. 张硕. 河南理工大学, 2017(11)
  • [6]煤变形过程中矿物及元素响应特征 ——以朱仙庄矿为例[D]. 刘和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7]地质构造对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主控作用研究[D]. 闫江伟. 河南理工大学, 2016(04)
  • [8]“岩浆热场”说及其成矿意义(下)[J]. 张旗,金惟浚,李承东,焦守涛. 甘肃地质, 2014(02)
  • [9]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迁移聚集规律及动力学机制 ——以淮北矿区为例[D]. 李云波.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4)
  • [10]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征与勘查开发前景研究[D]. 宋洪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4)

标签:;  ;  ;  ;  ;  

鄂湘粤桂晚二叠世煤岩成分及变质作用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