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XII因子缺乏症罕见病例报告

先天性XII因子缺乏症罕见病例报告

一、罕见的先天性第Ⅻ因子缺乏症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崔清洋,刘娟,曹银利,张春燕,王喜成[1](2021)在《女性新生儿期起病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回顾性分析1例女性新生儿期起病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女性,3天,主要表现为反应差、抽搐、昏迷及高氨血症。血瓜氨酸水平(4.12μmol/L)降低及尿乳清酸水平显着升高(166.3μmol/L),二代测序及QPCR验证发现OTC基因外显子1-10的杂合缺失,母亲携带外显子2和外显子4的杂合缺失,父亲、姐姐及双胞胎弟弟未携带该基因外显子缺失。系国内首次报道女性新生儿期起病外显子1-10全部缺失的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

尹园园,任慧玲[2](2021)在《血栓性抗磷脂综合征7例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栓性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神经影像检查、诊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7例血栓性AP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资料、辅助检查、治疗措施及神经影像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抗磷脂抗体均阳性,血栓累及脑、肾、肺1例,考虑灾难性APS,下肢反复动静脉血栓1例,下肢静脉血栓3例,脑梗死3例。病例中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合并强直性脊柱炎1例。予以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等治疗。因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去世1例,其余6例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血栓性APS的特点是静脉、动脉或微血管血栓形成,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疾病。脑循环是最常受影响的动脉领域,血栓性APS的治疗应该评估血栓的风险,分层治疗。

王冰[3](2021)在《替沃扎尼对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血管再生的作用及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鲜红斑痣(port wine stains,PWS)是一种毛细血管畸形,好发于头面部,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精神情感。PWS既可作为单一疾病发病,也可以作为多种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本文报告1例具有大面积PWS皮损的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phakomatosis pigmentovascularis,PPV)Ⅱb型合并克利佩尔-特农那综合症(Klippel-Trenauney syndrome,KTS)及巩膜黑变病的罕见病例,并以此为线索对PWS相关综合征进行综述,PWS皮损在其相关综合征中面积较大且呈进行性发展,使治疗较为困难。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是PWS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研究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皮损清除率较低,对治疗具有抵抗,疗效不佳的原因与PDL诱导的血管再生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PDL诱导的血管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在内皮细胞中引发全方位的反应,进而参与调控血管生成过程。研究表明,替沃扎尼是V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剂,能阻断VEGF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并降低血管通透性,临床上被批准用于晚期及转移性肾细胞癌的治疗,目前对替沃扎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方面,本文旨在探索替沃扎尼对PDL诱导的血管再生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PWS提供新的可行方案。本研究中,使用不同能量密度的PDL照射大鼠腹部皮肤,根据照射区域大体及病理变化,选取皮肤表面结痂较小、对血管作用相对较强的能量密度8J/cm2进行后续试验。将大鼠腹部皮肤分为4个区域,使用能量密度8J/cm2对其中的3个区域进行均匀照射,并于激光照射区域分别涂抹不同浓度的替沃扎尼涂膜剂及其基质成分,分组如下:(1)空白组(不用药、无激光照射)、(2)对照组(药物基质、激光照射)、(3)0.5%替沃扎尼组、(4)1%替沃扎尼组。利用相机及皮肤镜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血管计数对血管再生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第7天、第10天及第14天0.5%替沃扎尼组及1%替沃扎尼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血管数量明显减少,1%替沃扎尼组与0.5%替沃扎尼组相比血管数量明显减少,表明替沃扎尼成功抑制了PDL诱导的血管再生,且1%替沃扎尼比0.5%替沃扎尼抑制效果更加显着。为探究替沃扎尼抑制PDL诱导的血管再生的作用机制,选取大体及病理结果出现明显差异的第7天作为时间点,并选取血管抑制作用最强的1%替沃扎尼组与对照组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共有588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90个上调基因,498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有1004个GO功能条目被显着富集(q<0.05),差异表达基因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免疫系统过程、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细胞运动、细胞迁移、细胞趋化等条目显示富集较高。KEGG富集分析显示有20个代谢通路被显着富集(q<0.05),其中细胞因子与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局部黏附、趋化因子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为血管生成相关最主要的富集通路。最后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验证表达差异倍数较高排名靠前的及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基因,分别为Cxcl1、Cxcl2、Cxcl3、Cxcl6、Ccl3、Csf3、IL1β、i NOS、Mmp9、Mmp13、Plau、Ets1、Spp1、Nr4a1,得到的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一致,证明了本次研究的可靠性。本研究探索了替沃扎尼对PDL诱导的血管再生的抑制作用,为临床PW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转录组测序对替沃扎尼抑制PDL诱导的血管再生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线索。

黄海花,朱岷[4](2020)在《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缺乏症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是新生儿肾上腺功能不全和外生殖器异常最常见的原因,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HSD)缺乏症是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中较为罕见的一类,约占CAH的5%,主要由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Ⅱ型(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Ⅱ,3β-HSD2)基因突

彭燕[5](2020)在《遗传性FⅦ缺陷症的基因诊断和表型分析及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鉴定、结构和功能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1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对1例遗传性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CHD)联合凝血因子Ⅺ缺乏(HFⅪD)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和家系调查并分析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结构与功能。方法:用凝固法检测PT、APTT、Fg、TT、FⅦ:C和FⅪ:C等凝血指标,Clauss法和PT衍算法分别测定Fg活性和抗原含量;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全血基因组DNA,用PCR方法分别扩增F7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侧翼、纤维蛋白原的三个基因(FGA、FGB和FGG)和F11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并用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应用ClusterⅩ和Swiss-PdbViewer4.10软件对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分别进行保守性及分子建模分析,用凝血酶法动态监测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以进行突变纤维蛋白原功能研究。结果:1.在12例患者中发现6种F7基因错义突变,其中p.Met366Val和p.Cys418Gly为首次报道。有7例为纯合突变,其中5例为p.Thr241Asn纯合突变,其FⅦ活性分别为:3.6%、4.1%、3.7%、3.5%、4.0%,临床出血表现轻重不一;剩余两例为p.His408Gln和p.Thr419Met纯合突变,FⅦ活性分别为4.4%和3.9%,前者无自发性出血而后者表现为反复皮肤黏膜轻至中度出血。有4例为双杂合突变,分别为p.Thr241Asn和p.His408Gln、p.Thr241Asn和p.Met366Val、p.Thr241Asn和p.Cys389Gly、p.Thr241Asn和p.Cys418Gly,FⅦ活性分别为3.6%、3.6%、2.5%和3.5%,均无自发性出血。另有1例为p.Thr241Asn单杂合突变,其FⅦ活性为2.7%,无出血症状。2.测得先证者、祖母、父亲、姑姑和妹妹的血浆Fg活性和抗原含量分别为0.33g/L和1.77 g/L、0.32g/L和1.69 g/L、0.29g/L和1.36 g/L、0.31g/L和1.69 g/L与0.36g/L和1.66 g/L,且均在FGG基因外显子8发现c.1097A>G(γHis340Arg)杂合突变。先证者祖父纤维蛋白原活性为2.93g/L,但FⅪ活性为17.6%,在其F11基因外显子5和外显子11分别发现c.434A>G(HGV p.His145Arg)和c.1253G>T(p.Gly400Val)双杂合突变;先证者及其父亲、姑姑在F11基因外显子5检测到c.434A>G杂合突变,其母亲未发现纤维蛋白原和F11基因突变。3.纤维蛋白原γ链蛋白His340残基在不同物种之间高度保守,分子建模表明γHis340Arg突变并未影响γ链蛋白空间结构,功能分析发现携带γHis340Arg突变患者纤维蛋白聚合能力下降。结论:1.在12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了6种错义突变,分别为p.Thr241Asn,p.His408Gln,p.Met366Val,p.Cys389Gly,p.Cys418Gly和p.Thr419Met,其中p.Met366Val和p.Cys418Gly为首次报道;p.Thr241Asn突变较常见。2.FⅦ:C与临床表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3.FGG基因外显子8 c.1097A>G(γHis340Arg)杂合突变为一种新突变体,这种突变体可能通过干扰纤维蛋白多聚体延迟导致纤维蛋白原功能异常。4.F11基因外显子5 c.434A>G(HGV p.His145Arg)和外显子11 c.1253G>T(p.Gly400Val)双杂合突变导致该家系遗传性FXI缺乏症。

张露莹[6](2020)在《ACY1调控mTOR信号通路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氨基酰化酶(Aminoacylase 1,ACY1)对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探究ACY1通过调控mTOR信号通路对细胞自噬的作用,阐述ACY1通过影响p62与mTOR的互作从而介导mTOR在溶酶体上定位的分子机制,揭示ACY1通过影响mTOR信号通路对肿瘤细胞生长的调节作用。内容本文将探讨1.ACY1通过调控mTOR信号通路影响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2.游离的乙酰化氨基酸对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3.ACY1通过影响p62的表达从而介导mTOR在溶酶体的定位。4.ACY1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活性以及代谢的影响。方法1.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HepG2、He La细胞中建立ACY1敲除或敲低的稳定细胞系和相应的对照细胞系。分别在ACY1敲除或敲低及相应对照组的HepG2和He La细胞系中,通过对照处理或EBSS饥饿、是否添加溶酶体抑制剂BAF1处理4小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LC3-I及LC3-II)和mTOR、磷酸化mTOR(p-mTOR)、磷酸化的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S6K)等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将上述细胞分别进行同样的处理(饥饿与不饥饿,BAF1处理4小时),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将RFP-GFP-LC3双荧光质粒导入上述细胞中,并用DAPI染细胞核,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变化(自噬流变化)判断LC3-I与LC3-II的比例。2.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将WT-ACY1-HA质粒和HA对照质粒分别导入到ACY1敲低的HepG2细胞和ACY1敲除的He La细胞中进行恢复实验,获得ACY1敲入表达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mTOR、p-mTOR、p-P70S6K的表达水平。3.p62是mTOR信号通路的关键调控因子,是mTORC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1)复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对mTOR转移到溶酶体并被激活具有有重要调控作用。因此我们在上述提及的细胞系中,分别饥饿1小时后加谷氨酸(800μM)刺激,取1/20裂解液作为Input组,剩余的裂解液与抗体p62于4℃进行抗原抗体孵育6h后与活化的protein A/G珠子混匀过夜,次日将protein A/G混匀液于4℃,1000X g离心5 min,重复清洗protein A/G珠子8次,将所得沉淀用6X loading buffer重悬后于100℃煮10 min,取Input组和IP组样品,利用p62、mTOR抗体检测p62与mTOR的相互作用是否变化;同时在上述细胞中进行同样的处理后,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标记内源的p62与mTOR、内源mTOR与溶酶体标记蛋白LAMP2,检测敲除ACY1后,p62是否会与mTOR的相互作用增强,促进mTOR定位到溶酶体上并导致mTOR信号激活;在上述两种细胞系中,分别氨基酸饥饿与氨基酸饥饿2 h后加乙酰化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各800μM的浓度处理2小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TOR、p-mTOR相关蛋白的变化。4.为了检测ACY1是否对细胞代谢以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我们在HepG2细胞敲低ACY1后通过Sea-horse海马实验检测线粒体氧化呼吸以及糖酵解等分解代谢水平;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ACY1-KO-He La和ACY1-NC-He La细胞系,消化细胞并计数,96孔板中每孔接种1x 105个细胞,在细胞培养箱中培养72小时,然后检测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在96孔板中接种上述细胞悬液,待细胞长到90%左右的密度且状态良好时,分别经EBSS饥饿处理,然后于0,12,24,36,48h时间梯度用CCK8实验来检测细胞活力。结果1.运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ACY1-KD-HepG2和ACY1-KO-He La稳定细胞系,两种细胞系通过饥饿与不饥饿处理后,结果表明:ACY1敲低或敲除细胞与对照组细胞相比,p62表达增加,LC3-I减少,LC3-II变化不明显,p-mTOR与p-P70S6K都相应增加;在上述细胞中转入RFP-GFP-LC3双荧光质粒后进行饥饿和加药处理,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敲低或敲除ACY1基因后,LC3亮点明显减少,而且红光与绿光叠加后基本没有红点,自噬流减少;综上所述说明敲低或敲除ACY1后抑制自噬的基础水平。2.分别向ACY1-KD的HepG2细胞和ACY1-KO的He La细胞转入HA和HA-ACY1质粒进行恢复实验,结果表明重新导入ACY1后,P62表达降低,LC3-II增多,p-mTOR和p-P70S6K都相应降低。3.分别在ACY1敲除或敲低的细胞补充乙酰化谷氨基酸及普通谷氨基酸后观察对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酰化谷氨基酸相比于普通氨基酸刺激,p-mTOR增多,激活mTOR信号。4.在上述提及的细胞系中分别饥饿1 h后加谷氨酸(800μM)刺激,用p62抗体共沉淀内源的p62蛋白,检测p62、mTOR蛋白水平,结果显示:在饥饿条件下,敲除ACY1后,input组p62与mTOR显着增多,用内源的P62可以与内源的mTOR互作,且敲低ACY1后内源p62与mTOR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上述的细胞进行同样的处理后,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敲低ACY1基因后,mTOR与p62的共定位增多,mTOR与溶酶体的共定位也增多;说明敲低ACY1后通过影响p62与mTOR的相互作用从而介导mTOR在溶酶体上定位增多。5.敲低ACY1后,细胞的分解代谢能力降低;在HepG2细胞中敲低ACY1后,细胞的糖酵解能力、氧化呼吸代偿能力、ATP产生能力都相应降低。6.在He La细胞中敲除ACY1后,能促进细胞增殖并且在饥饿应激条件下提高细胞的存活率。结论1.敲除ACY1后,细胞通过激活mTOR信号抑制细胞的基础自噬水平。2.ACY1的敲低影响p62与mTOR的相互作用,促进mTOR在溶酶体上的定位及激活。3.ACY1的缺失导致细胞的分解代谢能力降低以及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增强。

郝明[7](2020)在《Kallmann综合征伴ANOS1基因突变患者的特征分析和促性腺激素治疗部分性CHH患者的生精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Kallmann综合征伴ANOS1基因突变患者的特征分析背景ANOS1基因是Kallmann综合征发现的第一个致病基因,其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X连锁的遗传形式,编码蛋白质anosmin-1。ANOS1基因突变引起anosmin-1蛋白功能异常,进而导致GnRH神经元及嗅神经元的迁移受损,引起Kallmann综合征。本研究深入探讨大样本量单中心的Kallmann综合征中国队列中ANOS1基因突变的情况,分析临床表型与基因突变的关系,并完成了新发突变位点的生物功能验证。目的1.筛查212例中国男性Kallmann综合征患者的ANOS1基因突变情况。2.判断新发ANOS1基因突变是否致病,且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共招募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散发性中国Kallmann综合征男性患者,且同意进行致病基因筛查的患者,共入组212例。研究方法:1.基因筛查:采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二代测序的方法筛查入组Kallmann综合征患者相关的31个基因。将检出的ANOS1突变基因进行Sanger测序验证。2.临床研究:收集Kallmann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其中ANOS1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3.新发突变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利用Polyphen-2、SIFT、MutationTaster、MutationAssessor和Provean等五种生物预测软件对ANOS1的新发错义突变位点进行功能预测;利用 Human splicing finder 和 Splice site score calculation 等两种生物预测软件对ANOS1的新发剪切突变位点进行功能预测。4.体外功能验证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验证新发错义突变是否致病。5.总结不同位点的突变导致Kallman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12例Kallmann综合征患者,其中22例有ANOS1基因突变,在这些患者中隐睾患病率高达36.4%(8/22),肾发育不全的概率达到18.2%(4/22),一例出现双手的镜像运动,嗅神经MRI异常的患者100%出现嗅觉异常2.本研究共发现ANOS1的19个突变,包括8个错义、5个无义、3个剪接位点和3个移码突变,其中8个突变既往已报道过(p.R257X、p.W258X、p.R262X、p.R423X、p.R424X、p.Y579fs、p.V5601、c.1843-1G>A)。新发现 2 个移码突变(p.P135fs、K512fs),7 个错义突变(p.A140G、p.C147Y、p.C157R、p.C164F、p.C164S、p.A264P、p.P504L),2 个剪接位点突变(c.1207+1G>c、c.1449+1G>A)。所有新的错义突变经五种生物软件计算后都被认为是致病的。两个新发的剪切位点突变其突变位点位于人类最经典的剪切位点(GT-AG序列)上,经两个剪切预测软件(Human splicing finder 和 Splice site score calculation)预测均考虑致病可能性高。3.体外Transwell实验验证ANOS1基因突变功能对NLT细胞迁移的影响。七种ANOS1新发错义突变的迁移能力均明显少于ANOS1野生组。结论1.Kallmann综合征患者伴有ANOS1基因突变者更易出现累及其它非生殖系统的临床表型。2.本研究中共发现ANOS1的19个突变,再次确认了其中8个已报道位点的突变,新发现了 11个ANOS1突变位点,并对其中的错义突变进行功能验证,明确其致病性,这些突变扩大了ANOS1突变谱,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基础。第二部分促性腺激素治疗部分性CHH患者的生精疗效研究背景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CHH)发生主要原因与下丘脑分泌的GnRH相关(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从而导致的一组在临床表型和遗传方式上罕见的异质性生殖障碍疾病。根据青春期发育程度,CHH患者可分为部分性CHH(Partial congenital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PCHH)和完全性 CHH(Complete congenital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CCHH),以往对部分性CHH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症状描述和突变基因的鉴定。目前还没有关于双促性腺激素(绒促性腺激素联合尿促性腺激素)治疗中国人部分性CHH治疗预后和部分性CHH突变基因的综合研究分析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对促性腺激素生精治疗部分性CHH患者预后及相关突变基因的研究,为临床开展治疗提供依据。目的1.分析应用双促性腺激素生精治疗下部分性CHH患者与完全性CHH患者精子生成的区别及相关差异原因2.部分性CHH患者与完全性CHH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的筛查,以明确不同突变对患者临床表现的影响。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2008年1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门诊后确诊为CHH的男性患者,并接受规律促性腺激素治疗两年且无隐睾史者(122例)研究方案:回顾性分析治疗及随诊方案:所有患者均按照指南给予绒促性腺激素联合尿促性腺激素肌肉注射治疗。每3-6个月进行一次随诊,每次随诊记录患者身高、体重、睾丸体积、性腺激素水平、精子生成等情况。致病基因筛查:87名患者接受二代测序筛查31种CHH相关基因突变。结果1.CHH患者按睾丸体积是否≥4ml分为部分性CHH(n=39)组(睾丸体积≥4ml)和完全性CHH(n=83)组(睾丸体积<4ml)。经规律两年双促性腺激素治疗后,与完全性CHH组(74.7%)相比,部分性CHH组生精率高达92.3%(P=0.023);部分性CHH组首次精子出现时间11.7±6.8个月,较完全性CHH组首次精子出现时间提前了半年(17.8±6.2个月)(P<0.001),每半年随访时部分性CHH组精子浓度均明显高于完全性CHH组,且在6、12、24个月时这种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2.共有87名患者接受31种CHH相关致病基因的筛查,其中28例CHH患者通过二代测序筛查出CHH相关致病基因变异,其检出率约为32.2%(28/87)。共检出9种致病基因的28处位点突变,其中7个突变位点为已知致病突变,有21处为新发突变。在部分性CHH组和完全性CHH组中均发现FGFR1、ANOS1、PROKR2和CHD7突变,说明相同基因的突变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表型,导致不同的预后。LHB和NELF突变仅见于部分性CHH组,在完全性CHH组中没有检测到这些突变。GNRHR、FGF8和PROK2突变仅存在于完全性CHH组存在,在部分性CHH组中没有检测到这些突变。结论1.部分性CHH定义为初诊时基础睾丸体积≥4ml的CHH患者;完全性CHH定义为基础睾丸体积<4ml的CHH患者。2.在两年规律的促性腺激素治疗的过程中,部分性CHH患者组较完全性CHH患者组精子生成率更高,且精子初现的时间更短,在相同治疗时间下,部分性CHH患者产生精子的平均密度要远高于完全性CHH患者,成功生成精子的患者比率也高于完全性CHH组。3.FGFR1、PROKR2、CHD7、ANOS1等基因突变即可导致部分性CHH也可导致完全性CHH,根据目前的研究尚未发现仅可导致部分性CHH的基因突变,基因检测的结果说明:部分性CHH与完全性CHH患者检测出的基因突变的概率一样,对于已经明确有致病基因突变的患者,两组之间生精治疗不能成功的比率均较高,因此应该重视基因检测的结果,以期寻找到对症治疗方法。

于冰青[8](2019)在《46,XY性发育异常的基因突变研究及NR5A1基因罕见变异的体外功能验证》文中研究表明背景46,XY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患者主要以外生殖器男性化不足为特征,可有性腺发育异常,伴或不伴苗勒氏管结构。其遗传背景复杂,目前已发现30余个相关致病基因,由于不同基因突变患者临床表型缺乏特异性,准确的诊断依赖基因测序技术。传统的一代测序通量低,测序成本高,对46,XYDSD患者突变基因检出率不超过20%。因此,选用适当的基因测序方法来提高该类患者基因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NR5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5 group A member 1)基因突变是46,XYDSD较为常见的病因,其发生率约为10-20%。NR5A1是一种关键的转录因子,调控多种类固醇激素合成及性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及性腺的发育有重要作用。研究NR5A1基因突变患者临床特征及突变位点的致病性,有助于提高对该类疾病及NR5A1蛋白重要功能位点的认识。目的本研究将对46,XY DSD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的筛查,以明确该类患者致病基因的分布及其发生率;分析NR5A1基因突变患者临床表型,同时对NR5A1突变蛋白进行体外功能实验,验证其致病性。方法2016年11月至2018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性腺门诊招募46,XY性发育异常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提取白细胞DNA。设计与性发育相关的基因外显子区域的特异性的捕获探针。采用目标基因外显子捕获,联合二代测序的方法,筛选患者的致病基因。进一步用Sanger测序方法验证变异位点。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及微基因报告系统进行细胞实验,分别验证突变型NR5A1对其靶基因CYP11A1转录调节功能的影响及突变对NR5A1基因RNA剪接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6,XYDSD患者18例,其中10例患者检测到46,XY DSD相关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检出率为56%。AR基因和SRD5A2基因突变患者各3例,突变发生率为16.7%,NR5A1、LHCGR、CYP17A1、MAP3K1基因突变各检出1例,发生率为5.6%。(2)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纳入12例检测到NR5A1基因罕见变异的46,XYDSD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性发育异常,不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症状。其中2例患者为男性社会性别,10例患者为女性社会性别。体格检查显示5例患者外生殖器表现为完全女性外阴,3例患者表现为阴蒂肥大,3例患者为外生殖器难辨,1例患者表现为尿道下裂。所有患者性腺为睾丸,45%的患者存在苗勒氏管结构。激素检查显示,除3例患者处于青春发育前期及1例患者处于微小青春期外,其余患者均存在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2例患者血睾酮水平处于正常范围。(3)41.7%(5/12例)的NR5A1基因突变为己知致病突变,包括p.Ser32Asn,p.Gly35Asp,p.Asn44del,p.Arg84Cys 及 p.Leu233Glu234insLeuGlnLeu。58.3%(7/12例)的罕见变异未见数据库报道,包括p.Ser21Phe,p.Lys45Glu,p.Ala82Ser,p.Arg89Ser,p.Gly91Asp,p.Arg255Profs*44 和 p.Gln362Serfs*20。体外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结果显示4例罕见错义变异仅Gly91 Asp突变使NR5A1转录活性降低为野生型的39%;Ser21Phe突变体转录活性为野生型的76%,Ala82Ser和Arg89Ser突变体转录活性与野生型无差异。微基因报告系统结果显示c.244G>A(Ala82Ser)导致NR5A1基因2号外显子剪接异常,出现3’末端19个碱基或整个2号外显子缺失的剪接体。结论目的基因外显子捕获联合二代测序是对46,XY DSD患者进行基因突变筛查的有效方法,其突变检出率约为56%。在本研究队列中,AR和SRD5A2基因突变较为常见,约占46,XY DSD患者一半以上。NR5A1基因突变患者主要表现为性发育异常,未见肾上腺功能减退。分别有1个罕见变异影响NR5A1对CYP11A1的转录活性或NR5A1基因的RNA剪接,提示有必要通过功能实验验证罕见变异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从而准确评估罕见变异的致病性。

黄海花[9](2019)在《3例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缺乏症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3例HSD3B2基因突变导致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缺乏症患儿的基因分子改变和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的关联及特点。探讨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缺乏症的激素替代治疗方案以及男性化不全的治疗。方法:总结分析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激素(17羟孕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睾酮、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肾素、醛固酮)水平测定、治疗用药及基因测序结果。结果:3例患儿均在婴儿期出现外生殖器异常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表现,类固醇激素水平变化符合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缺乏症。3例患儿基因测序均发现HSD3B2基因复杂杂合突变,确诊为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缺乏症Ⅱ型,在所有基因突变类型中,c.154162delinsTCCTGTT、c.674T>A国内外尚无报道。3例患儿均予以糖皮质激素及盐皮质激素替代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控制满意。2例男性患儿外生殖器男性化不全表现为尿道下裂及小阴茎,使用长效睾酮肌注增大阴茎后均已行尿道下裂修补手术,手术效果满意,女性患儿轻度男性化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及阴蒂肥大,程度轻,不需外科手术治疗。结论: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缺乏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及性激素合成障碍,需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类固醇激素水平及HSD3B2基因结果明确诊断,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新突变c.154162delinsTCCTGTT、c.674T>A考虑为致病性突变可能。激素替代治疗后肾上腺皮质功能控制满意,尿道下裂合并小阴茎的男性患儿为获取最佳手术效果可小青春期期间应用睾酮替代治疗增大阴茎。

唐兰艳[10](2019)在《p.Thr241Asn及c.681+1G>T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是由于编码FⅦ的基因(F7)发生突变而引起的一种罕见性出血性疾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大出血、轻微出血和无症状三类。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的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一般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增高,FⅦ凝血活性(FⅦ:C)和(或)FⅦ抗原(FⅦ:Ag)下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研究表明患者FⅦ:C水平、基因型与临床出血症状相关性很小或不相关,提示该病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致病机制,可给临床造成一定的漏诊或误诊,其后果可能会增加该部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风险或引发出血并发症。本课题组收集了一个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家系,目的是寻找导致该病的F7基因型,进一步分析该病患者FⅦ:C水平、基因型与出血症状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分子致病机制,同时使用血栓弹力图评估遗传性FⅦ缺陷症的出血风险。方法收集一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血液标本后进行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等项目检测,并使用TEG进行辅助分析血液凝固纤溶过程。然后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目标基因及突变位点后,使用Primer Premier 3.0软件对目标基因进行引物设计,用一代测序验证该突变,测序结果使用Chromas Lite 2.01软件与NCBI基因库公布的基因组参考序列(NG009262.1)进行比对。应用ClustalX2.1软件对人类及同源物种氨基酸的保守性进行比对分析,使用Swiss-PdbViewer 4.10和PyMOL2.2.0软件对F7蛋白相应的突变氨基酸进行构象分析,最后通过五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别对突变氨基酸的致病性进行预测。结果凝血功能及因子活性检测结果为先证者的PT延长、INR增高、PTA降低、FⅦ:C显着降低、FⅦI:C轻度降低,PT纠正试验显示能被正常混合血浆完全纠正;先证者父亲FⅦ:C和FⅦI:C轻度降低;先证者母亲FⅦ:C轻度降低;先证者妹妹FⅦI:C轻度降低。血栓弹力图结果显示,先证者K值稍高,Angle值、MA值和CI值均降低;先证者父亲K值稍高,Angle值、MA值及CI值均轻度降低;先证者妹妹K值稍高,CI值轻度降低。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发现两个突变位点:F7基因第8外显子c.722C>A(p.Thr241Asn)错义突变及第7内含子c.681+1G>T剪切位点突变;先证者父亲只发现c.722C>A(p.Thr241Asn)错义突变;先证者母亲只发现c.681+1G>T剪切位点突变;先证者妹妹未发现突变。通过同源物种氨基酸的保守性比对分析,发现Thr241在同源物种间的保守性较低。经突变氨基酸建模分析显示,野生型Thr241突变为Asn241后,其与Val249或其它氨基酸之间并无新增或减少氢键,但导致177189位氨基酸形成的肽链出现了明显的折叠与空间构象改变。五个在线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结果均提示,Thr241Asn可能为有害突变或影响F7蛋白的功能。结论1.F7基因c.722C>A(p.Thr241Asn)与c.681+1G>T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该遗传性FⅦ缺陷症的分子致病机制,推测此复合杂合突变改变了蛋白质的分子空间构型,从而影响FⅦ蛋白的功能。2.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的FⅦ:C与出血症状可能不相关。3.血栓弹力图可评估遗传性FⅦ缺陷症的出血风险。

二、罕见的先天性第Ⅻ因子缺乏症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罕见的先天性第Ⅻ因子缺乏症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女性新生儿期起病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血栓性抗磷脂综合征7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2 aPL及治疗
3 讨论

(3)替沃扎尼对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血管再生的作用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鲜红斑痣及其相关综合征
        1.1.1 病例报告
        1.1.2 鲜红斑痣相关综合征
    1.2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研究进展
        1.2.1 脉冲染料激光原理
        1.2.2 脉冲染料激光发展历程
        1.2.3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应用分析
        1.2.4 脉冲染料激光联合其他方法治疗鲜红斑痣
    1.3 脉冲染料激光诱导血管再生
        1.3.1 炎症反应与血管再生
        1.3.2 缺氧与血管再生
        1.3.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1.4 替沃扎尼
        1.4.1 化学结构
        1.4.2 药效学
        1.4.3 药代动力学
        1.4.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1.4.5 抗肿瘤效应
    1.5 转录组测序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替沃扎尼对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血管再生的作用研究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药物合成
        2.2.2 动物模型实验
        2.2.3 大体外相观察
        2.2.4 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
        2.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血管计数
        2.2.6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大鼠血管再生模型参数选择
        2.3.2 替沃扎尼对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大鼠血管再生模型作用
    2.4 讨论
        2.4.1 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大鼠血管再生模型参数选择
        2.4.2 替沃扎尼对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大鼠血管再生模型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替沃扎尼抑制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血管再生的作用机制研究
    3.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转录组测序
        3.2.2 Real-time PCR检测
        3.2.3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转录组测序
        3.3.2 Real-time PCR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缺乏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3β-HSD的基因结构及功能
2 3β-HSD的作用机制
3 3β-HS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3.1经典型(失盐型)
    3.2非经典型(非失盐型)
4 3β-HSD缺乏症基因型及表型的关系
5 3β-HSD缺乏症的治疗
    5.1糖皮质激素
    5.2盐皮质激素
    5.3性激素替代
    5.4外科手术
6随访及预后

(5)遗传性FⅦ缺陷症的基因诊断和表型分析及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鉴定、结构和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1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基因诊断和表型分析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2.2 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活性的测定
        2.2.3 基因组DNA提取
        2.2.4 PCR扩增F7 基因
        2.2.5 测序分析
    2.3 结果
        2.3.1 实验室表型
        2.3.2 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F7 基因突变类型
        2.3.3 12 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突变在F7 基因分布
        2.3.4 FⅦ基因突变、FⅦ:C及临床表型
    2.4 讨论
第3章 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鉴定、结构与功能分析
    3.1 材料
        3.1.1 病例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常规凝血试验
        3.2.2 FGA、FGB、FGG和 F11 基因分析
        3.2.3 纤维蛋白原γ链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间保守性比对分析
        3.2.4 纤维蛋白原γ链 Arg340 突变体的分子建模分析
        3.2.5 动态分析纤维蛋白聚合反应
    3.3 结果
        3.3.1 凝血试验
        3.3.2 FGG、F11 基因突变位点及纤维蛋白原γ链 His340 在不同物种间保守性
        3.3.3 家系图谱
        3.3.4 纤维蛋白原γ链 His340Arg突变蛋白空间构象
        3.3.5 携带γArg340 突变体的纤维蛋白原功能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ACY1调控mTOR信号通路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TOR 通路在肿瘤和自噬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7)Kallmann综合征伴ANOS1基因突变患者的特征分析和促性腺激素治疗部分性CHH患者的生精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Kallmann综合征伴ANOS1基因突变患者的特征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优势与局限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促性腺激素治疗部分性CHH患者的生精疗效研究
    1. 前言
    2.研究方法与内容
    3. 结果
    4. 讨论
    5. 优势与局限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ANOS1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46,XY性发育异常的基因突变研究及NR5A1基因罕见变异的体外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优势与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3例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缺乏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
2 方法
    2.1 收集临床资料
    2.2 激素水平测定
    2.3 ACTH兴奋试验
    2.4 基因序列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基因结果
    3.3 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治疗
    3.4 男性化不全的治疗
4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缺乏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p.Thr241Asn及c.681+1G>T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家系图
    2 材料
    3 实验方法及原理
结果
    一、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及抗原检测结果
    二、PT纠正试验结果
    三、测序结果
    四、同源物种氨基酸序列保守性比对结果
    五、F7蛋白质建模分析结果
    六、Thr241Asn致病性预测结果
    七、血栓弹力图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罕见的先天性第Ⅻ因子缺乏症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女性新生儿期起病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1例并文献复习[J]. 崔清洋,刘娟,曹银利,张春燕,王喜成. 临床荟萃, 2021(12)
  • [2]血栓性抗磷脂综合征7例回顾性分析[J]. 尹园园,任慧玲. 临床荟萃, 2021(12)
  • [3]替沃扎尼对脉冲染料激光诱导的血管再生的作用及机制初探[D]. 王冰. 吉林大学, 2021(01)
  • [4]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缺乏症的研究进展[J]. 黄海花,朱岷. 儿科药学杂志, 2020(08)
  • [5]遗传性FⅦ缺陷症的基因诊断和表型分析及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鉴定、结构和功能分析[D]. 彭燕. 南昌大学, 2020(08)
  • [6]ACY1调控mTOR信号通路的机制[D]. 张露莹.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7)
  • [7]Kallmann综合征伴ANOS1基因突变患者的特征分析和促性腺激素治疗部分性CHH患者的生精疗效研究[D]. 郝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46,XY性发育异常的基因突变研究及NR5A1基因罕见变异的体外功能验证[D]. 于冰青.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9]3例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缺乏症的临床分析[D]. 黄海花.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10]p.Thr241Asn及c.681+1G>T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的研究[D]. 唐兰艳.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先天性XII因子缺乏症罕见病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