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红斑结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红斑结节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红斑结节(论文文献综述)

曹烨民,王御震,裴晓华,杨博华,赵诚,方豫东,阙华发,姜玉峰,徐旭英,夏成勇,张建强,何春红,马立人[1](2021)在《通塞脉片/胶囊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通塞脉片/胶囊由金银花、当归、牛膝、党参、石斛、黄芪、玄参、甘草共8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祛瘀、益气养阴的功效,广泛应用于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临床应用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数据和应用经验。相关研究证据均表明,该药在改善周围血管疾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药物经济学效益,同时该药也被多个专家共识、指南、教材所推荐,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中成药之一。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药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起草该专家共识。该共识在临床医生问卷调查和通塞脉片/胶囊研究文献系统回顾的基础上,依据PICO化的临床问题检索文献,采用GRADE系统,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充分结合专家经验,通过名义组法形成推荐意见或共识建议。该共识明确了通塞脉片/胶囊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疗程、用药时间、合并用药和注意事项等,并说明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适用于全国各级医院的周围血管科(血管外科)、中医外科(普外科)、内分泌科等临床医师、药师。

马晓红,景慧玲,刘焕[2](2021)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女性结节性红斑的临床效果及对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女性慢性结节性红斑的临床效果及对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例女性结节性红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32)。两组患者皮损处均外敷止痛消炎膏,治疗组给予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WBC、CRP及血清Ig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WBC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女性结节性红斑的临床效果显着,可改善患者的免疫指标水平。

彭佳佳[3](2021)在《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常见于育龄期经产妇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乳房肿块伴或不伴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病理特征为肉芽肿形态。局限于乳腺小叶的非干酪样坏死。目前关于该病的文献报道日渐增多。但是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有确切定论。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也是各有不同。该病的治疗周期长,为非哺乳期乳腺炎中较难治疗的一种类型。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等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故在临床诊断上也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GLM的发病较为少见,近年来呈现发病率较前上升。故临床将该病误诊为乳腺癌的情况亦时有发生。临床以组织学诊断作为确诊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金标准”。临床中有关于本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多以手术直接切除乳房病灶为主。偶尔兼并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大多医生认为手术治疗能达到临床有效治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合适的手术时机术式。可将本病根据病程的进展分为肿块期、脓肿期和溃后期。若脓肿形成,则临床多采用切开引流术进行充分引流。其余较为常见的术式则有单纯病灶切除术和坏死病灶扩大切除术。若病变范围较为广泛及分散,则可能采取乳房全切术。为了术后美观效果可采取皮瓣转移或进行假体植入。乳腺手术多根据乳腺生理特点采取放射状切口,减少对乳管的损伤。若病灶在乳晕周围则选择乳晕旁弧形切口,若病灶在乳房下部则沿着乳房下皱襞行弧形切口。脓肿期是大多数患者初次就诊的时期。部分患者局部甚至可触及波动感,大多伴有疼痛。临床医者针对此期采取的治疗方式各不相同,都是为了达到尽可能地切除坏死病灶,减少术后复发的目的。同时为了避免对乳房外形造成较大破坏,术中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切除腺体组织。注意保留可逆腺体。西医对于部分患者使用激素寻求保守治疗,但是多篇文献报道激素会引起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的情况也不能忽视。早期对GLM患者行手术切除时,只切除乳腺病变部位的肿物及周围0.5cm正常组织。结果行这种术式的患者复发率较高,甚至高达50%。除此之外,多篇文献报道显示手术联合中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本病能达到显着的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的病灶情况及自身意愿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各种手术方式联合中药口服及中药外治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脓肿期GLM患者提供较为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脓肿期GLM患者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乳腺肿瘤整复外科技术(OPS)治疗、脓肿切开引流置入封闭负压引流(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有患者除手术方式外均采用相同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以上三种手术的患者的预后效果进行研究,探求一种能清除坏死病灶,同时对乳房外形损伤较小,复发率较低,切口愈合时间较短的治疗方法。为GLM脓肿期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较为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时处于脓肿期且于门诊或住院行手术治疗,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定期随访的患者共计75例。根据患者采取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归入不同的治疗组:(1)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2)脓肿切开引流置入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3)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有患者除手术方式外均采用相同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观察各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效果、切口愈合时间、复发情况及乳房外形情况,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及分类整理,运用SPSS2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及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联合中药治疗GLM脓肿期的效果。以下简称为(1)、(2)、(3)组。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收集脓肿期经病理证实为GLM患者共计7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布在26~41岁,中位年龄32岁。依据统计结果,年龄21~30岁者21例(28%),31~40岁者52例(69.3%),41~50岁者2例(2.7%)。75例患者中有4例未生产,其余均为经产妇。产后经历哺乳者60例(80.0%)。乳头内陷者14例(18.7%),双侧乳头内陷者3例(4.0%),无乳头内陷者61例(81.3%)。乳房外伤史6例(8%)。4例(5.3%)有近期流产史。入组患者中,职员发病率最高,共计41例(54.7%)。教师次之,共计10例(13.3%)。无业人员9例(12%),专业技术人员5例(6.7%),自由职业者4例(5.3%),个体经营者2例(2.7%),工人2例(2.7%),医生1例(1.3%),农民1例(1.3%)。。2.就诊时临床症状分析:本研究的GLM患者中,初期大多以发现乳房肿块就诊。临床可见部分患者诉近期工作压力大。部分发病之前或有被幼儿无意间撞击的病史。或无明显诱因发病。伴随乳头溢液者10例(13.3%),无乳头溢液者65例(86.7%)。肿块伴疼痛者65例(86.7%)。皮肤出现红肿者62例(82.7%)。皮肤温度偏高者51例(68%)。肿块可及明显波动感的有53例(70.7%)。发病后出现双下肢红斑者3例(4.0%)。左腋窝淋巴结肿大的45例(60.0%)。发病时间以末次产后2~5年内居多,为46例(61.3%),4例患者已婚未生育。本病双乳均可发病,其中病灶位于左乳者46例(61.3%),位于右乳者28例(37.3%),双乳均发病者1例(1.3%)。对患者初诊时肿块直径进行测量,测得本研究中肿块最长直径为15cm,最短直径5cm。中位数为8cm。其中肿块直径为5~10cm者64例(85.3%),11~15cm者11例(14.7%)。就诊时肿块位于外上象限者最多见,共计45例(60.0%)。位于外下象限者32例(42.7%)。位于内上象限者24例(32.0%)。位于内下象限者12例(16.0%)。75例患者乳房肿块并非仅累及一个象限,可多个象限并存,或有乳头内陷者还可累及乳头乳晕区,本研究肿块位于乳头乳晕区7例(9.3%)。病灶范围累及1个象限者37例(49.3%),2个象限者31例(41.3%),3个象限者7例(9.3%)。3.实验室检查异常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化验血常规、女性激素六项,统计白细胞总数、泌乳素值,75例患者术中均取病灶处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化验结果中,白细胞升高者38例,泌乳素升高者13例,菌培养阳性者21例。送检的分泌物中培养出的菌群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还有表皮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纹带棒杆菌较为少见。4.疗效评价:(1)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88天,最短为15天,中位数为72天。(2)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95天,最短为40天,中位数为85天。(3)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98天,最短为50天,中位数为85天。(1)组的切口愈合时间相较于(2)组、(3)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组中出现复发的患者分别为6,3,2例。出现新发的分别为2,2,3例。(1)、(2)、(3)组中乳房外形优秀者分别为12,17,16例。三组患者治疗后乳房外形评价达到良好或一般的分别为13,8,9例。三组的乳房外形评价对比,P>0.05。研究结论:1.脓肿期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GLM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2.脓肿期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的切口愈合时间相对于脓肿切开引流置入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和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需的切口愈合时间更短。3.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脓肿期GLM疗效确切。临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

吴子华[4](2021)在《徐旭英辨治半阴半阳证经验和紫色消肿膏治疗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一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经验总结研究目的:系统整理、总结徐旭英教授辨治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提供中医外科临床、科研工作者相关思路。研究方法:通过临床侍诊学习,记录典型临床病例,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徐旭英教授疮疡辨证思路以阴阳为纲,同时注重整体观,强调分病情阶段进行治疗。认为疮疡半阴半阳证的病因病机在于:肺脾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瘀阻为发病之标;阴阳不调为病机所在。治疗方面,谨辨阴阳,以阳为贵;扶正祛邪,正邪兼顾;外科三法,贯穿始终,注重内外治法并用。结论:徐旭英教授以调和阴阳气血为大法,内外治法并行,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疗效显着,值得中医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学习探讨。研究二紫色消肿膏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应用紫色消肿膏治疗以脂膜炎为首的疮疡半阴半阳证,从疮疡大小、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体征缓解的程度及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超声、症状分级量化表、复发率等方面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旨在明确紫色消肿膏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疮疡科门诊及特需门诊中,择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诊断属于疮疡半阴半阳证,西医诊断属于脂膜炎的患者共6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局部应用紫色消肿膏贴敷,每日1次,疗程为4周。对照组局部应用硫酸镁注射液湿敷,每日2次,疗程同试验组。采集患者疮疡大小、复发率、超声、激光多普勒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研究结果:本试验共计纳入60例中医诊断属疮疡半阴半阳证,西医诊断属脂膜炎的患者,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无脱落病例。在主要观测指标方面,治疗组随访一月复发率为0,对照组随访一月复发率为13.3%(4/30),治疗组在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肿疡消散情况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流灌注量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温影响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疮疡相关症状、体征的疗效改善情况,治疗组有效率3.3%,显效率13.3%,临床痊愈率83.3%,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10.0%,显效率20.0%,临床痊愈率60.0%,总有效率90.0%。治疗组症状体征改善率均较对照组优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观测指标方面,治疗组在改善反复发热、异常汗出、乏力、纳差、眠差等中医全身症状方面均较对照组突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院内制剂紫色消肿膏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等作用,针对疮疡半阴半阳证(脂膜炎)疗效确切,在改善局部症状及中医症状体征、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紫色消肿膏辨证贴敷具有中医药特色,成本低廉,无明显毒副作用,为疮疡半阴半阳证(脂膜炎)患者提供了较优选择。

张嘉轩[5](2021)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种局限于乳腺小叶,以乳房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乳房良性疾病[1]。1972年由Kessler和Wolloch首次提出[2]。本病好发于产后2-6年内的非哺乳期育龄女性。其初起可见单侧或双侧的乳房肿块,后经发展可表现为局部肿块的红肿、成脓、破溃、窦道等,病程迁延且复发率高,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因临床表现多以乳房肿块为首发表现,且边界不清,形态欠规则,故极易误诊为乳腺恶性肿瘤、浆细胞性乳腺炎以及乳腺结核等疾病,从而造成失治误治等情况。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临床多数医生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乳汁超敏、体内激素水平失调等问题相关。其诱发因素可能与乳房局部外伤史、长期服精神类如抗焦虑抑郁药物、或服用紧急避孕药物、近期流产史、或乳头内陷、月经不规则等因素相关。目前本病的治疗方案国内外尚存在多种分歧,西医治疗手段以手术、免疫抑制剂、激素、抗生素、病因治疗等较为常见;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内治和外治法上,国内专家对诊治方案其形成了基本共识。但因本病病情复杂病程迁延且易于复发,病因学及治疗方案亦尚无统一定论,所以有关GLM临床的诊断与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笔者根据追随导师实际临床工作发现,导师曾一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认为对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治疗,应充分发挥并结合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各自的优势,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分期综合治疗本病,疗效显着且复发率低,同时可最大程度保证乳房外观,临床满意度较高。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分期分型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GLM的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整理曾一教授门诊GLM的病例资料,总结并分析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以期为广大从业者的临床工作提供进一步参考。研究方法:收集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曾一教授乳腺外科门诊,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病例。通过查阅院内病例资料系统,制定问卷收集病例的原始信息,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病况、治疗及愈后等情况,分类整理并列表登记数据,对其临床发病特点、可能的诱发因素、治疗经过及愈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使用Excel软件汇总数据,运用SPSS 21.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169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1-35岁之间,中位年龄33岁,发病人群主要以产后2-5年的经产妇为主。2.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患者的平均BMI指数为25.54kg/m2,标准差为3.85 kg/m2。BMI指数≥24kg/m2者占61.54%。3.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中,97.63%为已育患者,2.37%为未育患者。95.15%的患者为自然怀孕,3.03%的患者通过促排卵受孕,1.82%患者通过试管受孕。此外,58.79%的患者有哺乳史,21.30%有哺乳期堵奶史,未哺乳的患者占41.21%。63.91%的患者月经情况未见明显异常。4.本次发病前31.95%的患者有乳房外伤史;23.67%患者有情绪突变的情况;23.08%患者存在突发劳累史;13.02%患者有特殊药物服用史;12.43%患者有乳腺导管扩张史;9.47%患者有异常食物服用史;4.73%患者有流产史;2.37%患者有外院手术后病灶残留的情况。5.就诊我院的患者中第一次发病的患者占78.11%,第二次发病的患者占17.16%,第三次及以上发病的患者占4.73%。6.92.90%的患者为单侧发病,7.10%的患者为双侧发病;69.23%的患者病灶累及1个象限,23.67%的患者病灶累及2个象限,2.96%的患者病灶累及3个象限,4.14%的患者病灶累及4象限。7.91.12%的患者以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就诊我院。首次就诊伴有不同程度的乳房疼痛的患者占75.74%,伴有乳导管扩张情况的患者占75.74%,伴乳房局部红肿的患者占52.66%,伴乳头分泌物的患者占32.54%,伴乳头内陷或畸形的患者占31.95%,伴皮肤破溃的患者占26.63%。8.就诊时伴不同程度发热的患者占22.49%,伴全身不同部位疼痛的患者占17.75%,伴不同程度全身乏力的患者占13.02%,伴四肢结节性红斑的患者占10.06%,伴非肺系疾病引起的咳嗽患者占7.69%。9.就诊时47.34%的患者伴有炎性指标的升高;63.31%的患者女性激素六项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升高或降低,其中以泌乳素水平升高的患者占比最高为29.58%。10.中医内治法以阳和汤化裁为主进行加减口服,其中补虚药药味最多占23.91%,清热药占比第二位21.74%,活血化瘀药占比第三为11.96%,其余还包括理气药、化痰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解表药、化湿药、止血药、收涩药、平肝熄风药、温里药、祛风湿药等。中成药的使用以西黄胶囊占比最高达99.41%,其次是小金丸占38.46%。中药外治法对于未溃破的患者以消肿散结止痛的外敷药为主,溃后以托毒外出、提脓去腐为原则进行对局部病灶搔刮探查以充分换药,后以院内自制中药纱条填塞伤口充分引流。西医手术治疗分为清创引流术治疗组患者占13.01%,和扩创/切开引流术+清创缝合术治疗组患者占86.98%。11.分析未经任何治疗即就诊我院的20例肿块期患者的病灶大小与年龄、BMI值、PRL值的相关性,经检验其病灶大小与年龄、PRL值不存在相关性,与BMI值存在正的相关性。12.本研究纳入的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分期综合治疗。对总体疗效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术后随访3-6个月达到痊愈标准的患者占72.19%,达到临床治愈的患者占23.67%,未愈患者占0%,总体复发率在4.14%,新发率在10.65%。对术后总体修复时间统计结果显示,术后修复时间在1-3个月的患者占18.34%,3-6个月的患者占34.91%,6-12个月的患者占29.59%,大于等于12个月的患者占17.16%。对于乳房外形恢复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后的乳房大小和形状与对侧乳房大致相同者(优秀)占52.67%,乳房回缩和或皮肤变化累及不到原来的1/4者(良好)占34.91%,乳房回缩和或皮肤变化累及1/2-1/4者(一般)占6.51%,乳房畸形累及1/2以上者(差)占5.92%。对总体乳房外形满意度统计结果显示,11.24%的患者非常满意,65.09%的患者满意,17.75%的患者一般满意,5.92%的患者对外形不满意。13.根据是否行切开引流术将169例患者分为直接手术组和二次手术组。对直接手术组与二次手术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及愈后情况进行对比。统计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中,两组患者的年龄、BMI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哺乳情况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6<0.05);症状体征中,两组患者的发病部位、病灶累及象限、PRL、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初诊病程、分期分型、彩超所示病灶最长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愈后情况中,两组患者的术后修复时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7<0.05)且直接手术组的修复时间短于二次手术组,两组患者的愈后及复发情况、乳房外形情况、外形满意度情况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根据本研究结果猜测GLM发病常见于产后2-5年内的经产妇。2.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机制不明,诱发因素复杂多样,考虑发病与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关系最为密切。本研究中发现病灶大小与BMI值存在正相关性,但具体论证仍须进一步研究。3.本研究中本病发病以左乳为多见,首发部位以内上象限和外上象限较多见。临床多以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就诊。随疾病进展或既往失治误治延误病情等情况,可出现局部病灶红肿疼痛,或破溃出脓,形成窦道瘘管等表现。重者可伴发热、咳嗽、全身乏力、四肢关节疼痛行动不便以及下肢结节性红斑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以炎症指标异常升高及PRL值的异常升高为多见。脓液细菌培养结果以无菌生长为主。本病的诊断主要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作为金标准。4.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GLM。中医药治疗应用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以局限病灶、托毒外出,内治法以阳和汤化裁进行加减以温阳散寒、化痰解凝、补血通滞,辅以西黄胶囊、小金丸等中成药物散结消肿止痛;外治法未溃破前使用外敷贴药以消肿止痛,溃破后对病灶局部及窦道行搔刮探查换药法,并以院内自制药纱制成药捻填塞伤口,自制药捻易于制作,表面光滑利于引流并使药物可以持续缓慢的作用于伤口。此换药法能够有效清除坏死组织,缩短病程,促进病灶范围局限。西医治疗是在中医治疗基础上以手术为主结合药物对症辅助治疗,手术治疗包括扩创/切开引流术+清创缝合术治疗或单纯清创缝合术。扩创/切开引流术有利于乳房局部症状及全身症状的缓解,促进局部病灶坏死组织的排出,待时机成熟行清创缝合术治疗彻底清除病灶。单纯清创缝合术亦在中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待时机成熟以彻底清除病灶。术后均须合理应用抗生素以抗感染治疗。存在全身症状患者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审因对症治疗,促进恢复防止复发。其中,中医中药的治疗在局限病灶范围、缩短病程、推动治疗进展、促进手术时机成熟、保证乳房外观及愈后恢复、巩固治疗防止复发等方面起重要作用。5.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显着,复发率低,乳房外形损毁较少,患者满意度高。具体治疗方案临床上需医者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及疾病进展情况,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及个人意愿,合理选择最优治疗方式。只要运用得当,本研究中的治疗方式均可以作为GLM的有效治疗手段。

周清缘[6](2020)在《不同术式联合中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又名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罕见的乳房良性炎症,是典型的非哺乳期乳腺炎。GLM通常以乳房肿块、脓肿、炎症和乳腺瘘管的临床症状出现,好发于三、四十岁有哺乳史的育龄妇女。随着发病率逐年上升,GLM开始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表明,GLM的发病原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对自身乳汁的超敏反应引发的炎症反应,与妊娠史、吸烟史、口服避孕药史、α 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现代医学主要以手术、抗结核、激素等治疗方式为主,然而其复发率较高,对乳房外形和功能损伤较大,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临床迫切需要一种疗效更佳、创伤更小、复发率更低的治疗方法。导师祝东升教授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认为中药联合手术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治疗本病疗效确切,且复发率较低,另外融合了整形的理念,能最大程度保护乳房的外形和恢复乳房的功能,因此是目前临床上治疗GLM较理想的方案之一。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分期手术术式和组方改良前后的162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结合GLM发病的一般规律,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旨在评估中药联合手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GLM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乳腺科住院的GLM病人的一般资料及治疗情况,研究GLM的临床特点,并通过我院GLM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分析,为目前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方案提供合理的建议。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我院治疗,且通过纳排标准的GLM病例。采集并整理原始病例信息,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情况及治疗情况等,并对数据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病例整理,以2017年5月23日起开始实施改良治疗方案为界限,在此之前住院治疗的病例作为治疗组,此组Ⅰ期手术术式采用“乳房脓肿切开清创引流术”;在此之后住院治疗的病例作为改良组,此组Ⅰ期手术术式采用“乳房脓肿锐性清疮术”。治疗全程联合中药治疗。研究终点为随访结束。结果:1.统计病例发现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人数为154人,期间治疗单侧乳房146人,治疗双侧8人,治疗单侧乳房共162例(治疗组80例,改良组82例)。2.GLM主要发于育龄期女性,多发于已婚且有生育史女性,仅4例无孕史,年龄最大者为48岁,最小者为20岁,平均年龄为32.81±4.673岁。3.本病四季均可发病,乳房外周象限及乳晕下腺体均可发病,病灶多累及外周象限。本病多表现为肿块和窦道,本研究中多肿块为主要症状,共有155例,仅有2例表现为无肿块,且入院前有近期院外手术治疗病史。74例伴有窦道,72例同时伴有肿块和窦道,占总数的44.4%。患者入院治疗前病程长短不一,病程最短为7天,最长为3年,平均病程3.00±3.506个月,中位数为2个月。既往病史中剖宫产为79例,流产为69例,患侧乳头畸形104例,哺乳障碍61例,入院前接受有创外科诊治94例。4.本院治疗的154名患者,其中8人双乳发病,2人以双乳同时发病来行治疗。多数以乳房肿痛为首发症状。共计治疗162例,经本院中西医综合治疗,162例均达到临床治愈,治愈率为100%,总体复发率3.7%。5.本院治疗的病人多为肝郁化火、肝郁痰凝两种证型,肝郁化火107人次,肝郁痰凝51人次。治疗组中药用药频率排名前16的为柴胡,夏枯草,紫草,蒲公英,白芷,白及,海藻,山楂,桔梗,茯苓,郁金,天花粉,金银花,白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改良组中药用药频率排名前16的为柴胡、茯苓、白及、当归、黄芪、白芷、金银花、蒲公英、生地榆、甘草、生地黄、夏枯草、黄芩、赤芍、瓦楞子、牡丹皮。6.本研究中改良组换药天数明显少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中多次清创的情况也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改良组在复发率比较上并无明显差异。结论:1.本病发病多为已婚产后女性。2.乳汁淤积、乳头畸形、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为本研究中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3.临床表现:多表现为以无明显诱因肿块起病,全身反应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形成脓肿破溃出现窦道,询问病史多有患侧哺乳障碍史和过敏史,体格检查可见患侧乳头畸形,病灶多累及乳腺外周。4.治疗方案:改良后的治疗方案能减少患者的换药天数,降低多次清创概率,效果明显优于改良前治疗方案。改良后治疗方案下的总体临床治愈率为100%,总体复发率为3.7%,整体疗效显着。5.彻底剔除坏死组织,口服中药中增加益气养血、敛疮生肌比例可以促进创面更快恢复,配合外用药更能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术后乳房外形损失,降低复发率。6.改良后治疗方案效果优于改良前,可以推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增进疗效,减少副作用。

蒋暑雨[7](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加倩[8](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叶文珍[9](2020)在《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介绍萧贤忠辨治皮肤疾病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一、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主要从中医世家,代代传承;厚德精医,仁心仁术;勤求博采,传承传新三个方面阐述了萧贤忠从医的经历、精湛的医术、晨兢夕厉、心怀患者的高尚医德对萧贤忠学术观点形成的影响。二、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主要阐述萧贤忠在皮肤疾病方面的病机观、辨治观、预防观。萧贤忠认为,皮肤病病因病机应以“整体观”为指导。其发病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虫毒、蛇毒、药毒、食物毒、疫疠之毒、外来伤害等,内因包括情志、饮食、劳逸、先天等。各个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瘀滞或虚损,经络失和失养,肌肤不固,失于濡润,反映于外则表现为各种皮肤病变。萧贤忠辨证治疗皮肤疾病亦重视“整体观”,强调“外科实从内出”的观点。其根据辨证结果和皮肤病特点将内治法大致归纳为:疏风解表止痒、清热燥湿收敛、和解疏肝理气、清热凉血消斑、健脾除湿利水、解毒杀虫止痒、活血破瘀软坚、温经散寒通络、养血润肤止痒、补益肝肾扶正等。萧贤忠认为这些治法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治疗时应该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采用一个或两个及两个以上治法,依法立方,证法方相应,疗效可奏。在临床处方上,萧贤忠善于应用古方辨治皮肤病,常用方剂有:双解汤、五神汤、香薷散、除湿胃苓汤、五根汤、防风通圣散、逍遥散、化斑汤、疏风清肝汤、银翘散、消风导赤散、泻白散、甘露饮等。并根据经验自拟经验方治疗,如止痒汤、消疣汤等。萧贤忠临床用药强调,在疾病治疗的始末一定要顾护脾胃,扶正祛邪。萧贤忠临床常配合特色外治疗法,常用萧氏自制大成散、三黄洗液等治疗。另指出,皮肤病的预防也需遵循“整体观”,防治结合,效果更佳。三、萧贤忠论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主要从概述、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防护措施五个方面论述了萧贤忠诊治粉刺、乳痈、湿疮、丹毒、白疙、蛇串疮、奶癣、疔疮、瘾疹、风瘙痒十种疾病的临床经验。萧贤忠立志于中医外科事业,将萧氏—族治疗皮肤疾病的中医经验薪火相传,并逐渐发扬光大,为我国中医事业贡献出—份力量。

李小兰[10](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红斑结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红斑结节(论文提纲范文)

(1)通塞脉片/胶囊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共识编制方法与过程
2 推荐意见/共识建议概要
3 范围
4 临床问题清单
5 药物基本信息
    5.1 通塞脉片/胶囊的来源与组方
    5.2 通塞脉片/胶囊的有效成分
    5.3 通塞脉片/胶囊的药理作用
        5.3.1 保护损害的血管内皮,防止动脉硬化
        5.3.2 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硬化
        5.3.3 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度
        5.3.4 加快微血管血流速度、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5.3.5 促进下肢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血液循环
        5.3.6 降低血小板聚集
6 周围血管疾病临床应用建议
    6.1 适应症
        6.1.1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间歇性跛行
        6.1.2 糖尿病足部溃疡
        6.1.3 血栓闭塞性血管炎
        6.1.4 下肢浅表血栓性静脉炎
        6.1.5 结节性红斑
        6.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6.2 中医辨证
    6.3 介入时机
7 合理用药
    7.1 给药途径与给药剂量
    7.2 疗程
    7.3 合并用药
8 安全性
    8.1 不良反应
    8.2 使用禁忌
    8.3 注意事项
9 利益冲突说明
10 起草单位及参与人

(2)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女性结节性红斑的临床效果及对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方法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5.1 临床疗效。
        1.5.2 WBC、CRP及血清Ig E水平。
        1.5.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BC、CRP及血清Ig E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3)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诊断标准
        2.4 疗效评价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分组方案
        3.2 治疗方案
    4 统计学分析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布
        5.2 临床症状及体征
        5.3 实验室检查异常分析
    6 治疗评价
        6.1 基线比较
        6.2 效果评价
讨论
    1 一般情况讨论
    2 临床症状及体征讨论
    3 实验室检查异常情况
    4 基线分析
    5 疗效评价
    6 治疗探讨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徐旭英辨治半阴半阳证经验和紫色消肿膏治疗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疮疡半阴半阳证研究现状
        1 释名
        2 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3.1 全身情况
        3.2 局部表现
        4 治法
        4.1 内治法
        4.2 外治法
        4.3 禁忌
        5 结语
        参考文献一
    综述二 紫色消肿膏研究现状
        1 紫色消肿膏源流
        2 紫色消肿膏药理研究
        3 紫色消肿膏临床应用
        4 讨论
        参考文献二
    综述三 脂膜炎研究进展
        1 临床表现
        1.1 局部皮损表现
        1.2 全身症状
        2 发病机制
        3 诊断
        3.1 病理诊断及分型
        3.2 超声诊断
        3.3 CT诊断
        4 治疗方法
        5 讨论
        参考文献三
第二部分 临床经验 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经验总结
    1 徐旭英教授疮疡辨证思路探析
        1.1 以阴阳为纲
        1.2 注重整体观
        1.3 明确病情阶段
    2 疮疡半阴半阳证的病因病机
        2.1 肺脾肾虚为发病之本
        2.2 湿热瘀阻为发病之标
        2.3 阴阳不调为病机所在
    3 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思路探析
        3.1 谨辨阴阳,以阳为贵
        3.2 扶正祛邪,正邪兼顾
        3.3 外科三法,贯穿始终
    4 徐旭英教授治疗疮疡半阴半阳证的遣方用药探析
        4.1 内治法
        4.2 外治法
    5 肿疡半阴半阳证(结节性血管炎)治验举隅
        5.1 病例资料
        5.2 病例分析
    6 溃疡半阴半阳证(2型糖尿病性下肢溃疡)治验举隅
        6.1 病例资料
        6.2 理论探析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紫色消肿裔治疗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
        1.6 病例剔除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样本量估算
        2.3 随机分组方法
        2.4 治疗方法
    3 评价与观察指标
        3.1 一般项目
        3.2 疗效性观测指标及评价标准
        3.3 安全性指标
        3.4 疗效性评定标准
        3.5 复发率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纳入及数据集
        4.2 基线汇总情况
        4.3 疗效指标基线
        4.4 疗效比较
        4.5 治疗组与对照组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疮疡半阴半阳证的形成
    3 脂膜炎与疮疡半阴半阳证之间的联系
    4 紫色消肿膏的组方特色
    5 疮疡半阴半阳证的治疗原则思考
    6 问题与不足
    7 本研究的特色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5)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方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中医分期标准
        1.5 疗效评价标准
        1.6 观察指标
        1.7 研究方法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布
        2.2 临床病况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
        2.4 相关性分析
        2.5 疗效评价
        2.6 小结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相关探讨
        3.2 病因及发病机制探讨
        3.3 临床特点讨论
        3.4 总体情况
        3.5 两组情况比较讨论
        3.6 治疗方式的选择
        3.7 优势与不足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诊断及鉴别诊断
    3 治疗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不同术式联合中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引言
    综述一 中医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治概况
        1 古文献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相关记载
        2 现代中医对GLM的认识
        3 小结
    综述二 现代西医对GLM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临床诊断
        4 鉴别诊断
        5 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纳排标准
    3 诊断标准
    4 分组
    5 治疗方法
    6 疗效评价标准
    7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3 治疗情况
    4 换药期间中药使用情况
    5 不良反应
    6 泌乳素
    7 随访乳房外观情况
讨论
    1 一般情况讨论
    2 临床情况讨论
    3 治疗情况讨论
    4 中医药治疗探讨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调查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8)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9)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1 萧贤忠生平简介
    2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2.1 中医世家 代代相承
        2.2 厚德精医 仁心仁术
        2.3 勤求博采 传承创新
第二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
    1 病机观
    2 辨治观
        2.1 辨证原则
        2.2 治则治法
        2.3 遣方用药
    3 预防观
第三章 萧贤忠辨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举隅
    1 粉刺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临证经验
    2 乳痈
        2.1 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临证经验
    3 湿疮
        3.1 概述
        3.2 病因病机
        3.3 临证经验
    4 丹毒
        4.1 概述
        4.2 病因病机
        4.3 临证经验
    5 白疕
        5.1 概述
        5.2 病因病机
        5.3 临证经验
    6 蛇串疮
        6.1 概述
        6.2 病因病机
        6.3 临证经验
    7 奶癣
        7.1 概述
        7.2 病因病机
        7.3 临证经验
    8 疗疮
        8.1 概述
        8.2 病因病机
        8.3 临证经验
    9 瘾疹
        9.1 概述
        9.2 病因病机
        9.3 临证经验
    10 风瘙痒
        10.1 概述
        10.2 病因病机
        10.3 临证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红斑结节(论文参考文献)

  • [1]通塞脉片/胶囊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曹烨民,王御震,裴晓华,杨博华,赵诚,方豫东,阙华发,姜玉峰,徐旭英,夏成勇,张建强,何春红,马立人.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2]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女性结节性红斑的临床效果及对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的影响[J]. 马晓红,景慧玲,刘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24)
  • [3]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彭佳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徐旭英辨治半阴半阳证经验和紫色消肿膏治疗半阴半阳证的临床研究[D]. 吴子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方式的选择[D]. 张嘉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不同术式联合中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回顾性研究[D]. 周清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D]. 叶文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红斑结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