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用)经济系数在制冷方案选择中的应用

(火用)经济系数在制冷方案选择中的应用

一、(火用)经济系数在制冷方案选择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平[1](2018)在《建筑围护结构负荷分析与热力学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调系统负荷由建筑室内热源得热负荷、新风负荷和围护结构得热负荷所组成。室内热源得热负荷和新风负荷取决于建筑的功能、使用情况等,虽规律性不强,但容易估算。外围护结构得热负荷则与建筑的外形、围护结构的构造以及各建材的保温隔热性能有关,计算较为复杂,同时也是建筑节能设计的侧重点。围护结构负荷包括冷、热负荷指标和累积冷、热负荷,冷、热负荷指标是确定空调系统容量的根据,累积冷、热负荷则说明了围护结构的整体节能性。围护结构负荷计算的常用方式包括根据现行的规范进行逐时计算或者采用相应的能耗模拟软件进行模拟计算,规范提供的负荷计算方法为估算方法,准确性有待改善;而采用软件计算则需要计算者较好的掌握软件,并需花较长时间建模和进行参数设置,准确性高但效率有待改进。本文针对如何快速准确地估算围护结构负荷的问题,总结和分析了围护结构负荷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无因次分析方法建立了围护结构综合传热系数关联式,并在此基础上采用EnergyPlus计算多组建筑样本的负荷反算得出五个典型城市的简化负荷计算模型并验证了其准确性,最后对建筑围护结构生命周期热工性能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因此本文将从围护结构负荷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展开工作,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冷负荷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根据建筑室内冷负荷的形成原理,可知其影响因素繁多,如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太阳辐射吸收系数、窗墙比、屋面面积比和热惰性指标等,且传热过程为动态过程,因此其计算过程复杂且耗时长。本文采用无因次方法分析围护结构负荷各各影响因素,得到影响负荷的各无因次影响因素,并推导出了综合传热系数的无因次关联式。提出采用无因次因素建筑形状因子评价建筑体形对围护结构负荷的影响。建筑形状因子为屋面面积比与建筑面积比的乘积,同时反映了建筑形状对建筑温差传热和太阳辐射得热产生的影响。太阳辐射及温差传热均会影响建筑负荷,因此采用形状因子评价围护结构形状对负荷的影响比体形系数更为合理。综合传热系数涵盖了影响围护结构负荷的所有因素,是围护结构热工评价和负荷简化计算模型的基础。(2)针对建筑各朝向窗户太阳辐射得热不一致,定义了当量窗墙比概念,用来评价建筑的整体窗墙比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当量窗墙比计入了由于朝向不同引起的太阳辐射得热的差别,随着当量窗墙比的增加,窗户获得的太阳辐射得热随之增加,基于此,评价建筑节能性能时,如果计入窗户太阳辐射得热对负荷的影响,则采用当量窗墙比评价比窗墙比更具合理性。计算了南宁、长沙、南京、北京和长春等典型城市6mm+9A+6mm透明玻璃窗各朝向的当量系数,为采用当量窗墙比评价围护结构性能提供基础数据。并根据当量系数大小给出不同城市有利于节能的各朝向窗墙比建议。同时结合我国不同气候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对窗墙比限值的规定,计算了典型城市当量窗墙比的限值,可作为建筑设计和建筑节能评价的参考。当量窗墙比为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性能的评价提供了新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3)采用EnergyPlus能耗模拟软件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围护结构主要影响因素如传热系数、外窗太阳得热系数、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建筑朝向、当量窗墙比和形状因子对长春、北京、南京、长沙和南宁等典型城市建筑围护结构负荷的影响,并分析了外墙、屋面和窗户的冷负荷指标占比百分数。(4)采用EnergyPlus模拟多组建筑样本反算综合传热系数,然后应用MATLAB拟合数据得到长春、北京、南京、长沙和南宁等典型城市围护结构冷、热负荷指标和累积冷、热负荷简化计算模型。根据建筑形状因子的大小,将建筑分为两大类,两类建筑具有不同的负荷简化计算模型及更合适的节能措施。将所有模型对不同建筑样本的计算结果与EnergyPlus的模拟结果的散点图进行了比较,同时统计分析了负荷简化计算模型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的样本比例分布,结果表明这些模型的对围护结构负荷的计算结果是准确的,用于工程实际是可行的。最后对模型的实用性和合理性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建筑构形的优化、空调系统中围护结构的负荷指标估算及能耗分析、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提供了有效、快速、准确的评估模型及理论基础。(5)应用?能比的概念评价建筑生命周期对优质能源的利用程度,建立了能耗与?能比的函数关系,用以优化围护结构设计和评价建筑生命周期的节能性能,并根据建筑能耗特征提出临界?能比,用于评价建筑生命周期的节能。以湖南省益阳市五栋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生命周期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耗和成本,分析?能比的变化趋势。根据建筑生命周期能耗与?能比的高斯曲线,将不同的建筑分类为四个节能区间,不同区间的建筑具有各自的能耗特征及节能重点,为建筑生命周期节能提供新思路和新评价标准。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围护结构负荷简化计算模型,可以在已知围护结构简单的热力学参数后快速准确地估算围护结构的冷、热负荷指标和年度累积冷、热负荷;同时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围护结构生命周期热力学评价方法,对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何玥儿[2](2017)在《基于量质分析的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热环境营造技术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夏热冬冷气候区涉及以长江流域为主的16个省市,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全国48%。与经济快速发展不平衡的是该地区气候条件所导致的恶劣的室内热环境尚未得到有效改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夏热冬冷地区热环境改善的需求日益上涨,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该地区能源高效利用的问题。论文针对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如何综合考虑自运行条件下热环境和热舒适的问题、如何综合评价常见热环境技术营造过程中热量传递、能量转换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理论分析与建模、案例应用,深入开展了基于热舒适评价的自运行建筑用能需求分析、基于(火积)耗散和(火用)损失的常见技术能源利用效率评价、热环境营造的能效优化以及经济性能分析。在自运行建筑用能需求方面,本研究通过分析自运行建筑的能量流动过程,基于预计热适应平均热感觉指标,构建了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自运行环境下的负荷预测与能量分析动态模型。该模型量化了室内热舒适、冷热负荷与气候条件、建筑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被动式优化设计。论文以夏热冬冷地区的典型房间为例,应用该模型对被动式设计策略的节能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示例房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满足《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71-2016限值要求,若进行以南向开窗为主的自然通风优化设计,且窗墙比达到35%时,可使室内热舒适满足《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2012)I级要求的累计时间比达到31.8%,全年累计热负荷平均降低12%,全年累计冷负荷平均降低41%;若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在此基准上整体优化10%,对比仅采用南向开窗的节能效果,满足I级热舒适要求的累计时间比基本维持不变,全年累计热负荷将进一步降低7%,全年累计冷负荷进一步降低4.8%。在对常见热环境营造技术的能效评价方面,基于“(火积)”和“(火用)”分析理论,建立了夏热冬冷地区热环境营造常见技术的热量传递和热功转换的能效评价模型,提出基于“量”和“质”综合评价的室内热环境营造优化方法。首先,通过基础调研、Python分析、热舒适评价确定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合理的热环境营造需求;其次,设定符合该地区现状的住宅热环境营造基准技术方案,应用(火积)-(火用)量化方法得到基准技术方案营造过程中的(火积)耗散和(火用)损失,作为能效评价基准值;第三,将常见技术作用下的(火积)耗散、(火用)损失与基准值进行对比,定义相对节率、相对节(火积)率,实现基于(火积)耗散和(火用)损失的常见技术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最后,应用上述模型并结合全生命周期经济性评价,对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热环境营造的典型技术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由于夏热冬冷地区夏季制冷方式已经比较统一,冬季供暖方式还未达成共识,论文设定了以3级能效定频空调作为主动式调控方法的住宅热环境营造基准技术方案,应用(火积)-(火用)能效评价模型对夏季使用变频空调器制冷,冬季使用变频空调器、空气源热泵地面辐射、燃气壁挂炉地面辐射、燃气壁挂炉散热器和电取暖等方式进行了能效评价,从提高能效的角度建议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夏季采用变频空调制冷、冬季采用空气源热泵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若同时考虑经济因素,可在冬夏季均采用更高能效等级的变频空调器。冬季采用空气源热泵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虽然年运行费最优,但由于初投资和设备更新费用过高导致生命周期费用过高;但除了热负荷很小的情况,其生命周期费用仍然优于目前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广泛采用的电取暖器。

周游[3](2017)在《喷射制冷系统热经济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喷射制冷系统可以由低品位能源驱动,有助于缓解当前的能源紧张的形势。目前,喷射制冷研究主要集中在COP上,对于其它方面性能的研究不够完善。鉴于此,本文使用高级?分析、热经济学理论和多目标优化的方法对喷射制冷系统进行优化研究,确定了不同制冷剂适合的运行工况,并比较最优工况下各制冷剂的性能优劣。主要结论如下:阐述了喷射制冷系统的模型和工作原理,比较了喷射器的实际工况模型和经验系数法求得的喷射系数与实验值的差异。虽然,Dorantes的经验系数法的结果有一定的误差,但仍正确反映其随工况的变化趋势,其还拥有计算简便快捷的特点,可用于喷射制冷系统的优化分析。建立了高级?分析的模型,将喷射制冷系统的?损失按不同规则分成不同部分。比较不同制冷剂和工况条件下,系统及部件的提升潜力和优化的侧重点,减少系统的?损失提升性能。结果表明:在给出的标准工况下,无论使用何种制冷剂,喷射器都是改进空间最大的部件,且大部分?损失是内源性的;发生器次之,冷凝器第三,二者大部分?损失是外源性的。在大部分的工况条件下,R717是最适合的制冷剂。将R717作为工质时,喷射制冷系统可避免的?损失占比最高接近40%,喷射器中可避免的?损失也接近50%。较高的发生和蒸发温度以及较低冷凝温度更利于降低系统的?损失。构建了喷射制冷系统的热经济学模型,确定了制冷成本I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在给出的标准工况下,R717的制冷成本最低,R134a次之,接下来是R600a和R236fa,R123最高。研究各制冷剂的最适宜工况,得出最优蒸发温度为810℃,最优冷凝温度为3334℃,发生温度越低越好。优化分析系统产品的单位?经济学成本cP和?经济系数f这两个?经济变量。研究结果表明:系统产品的单位?经济学成本同样是R717最低,R123最高,但随温度的上升呈单调性,不存在最优点。无论何种工质工况,?经济系数均在70%90%之间,总体上偏高。以喷射制冷系统的COP最大,?损失和总投资成本最小作为目标函数进行多目标优化。在其余参数固定的条件下,研究单一参数的优化结果,再利用遗传算法完成多个参数同时变化的优化研究,获得了不同制冷剂的最优工况。结果表明,在各制冷剂均处于自身的最优工况条件下,R717的综合性能最好,R123最差,与前面的结论相一致。与仅使用单目标优化的结果相比,虽然多目标优化所得出最优工质相一致,但是,所对应最优工况却有着差异。

周翔[4](2014)在《采暖空调系统的火用分析及节能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采暖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很大,是建筑节能的重点环节。传统的能分析方法只关注于系统能量在数量上的利用,而忽略对能质的利用,这往往会造成对高品质能的不必要浪费,而火用分析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对采暖空调各用能单元及系统整体进行火用分析,可以得到用能单元与系统的节能性,为其选择与优化提供依据,更全面地指导节能。本文将采暖空调系统分为四个基本组成单元冷热源单元、换热单元、输送单元以及末端单元。分别为其建立了普遍适用的火用分析模型,计算其火用效率,火用损率及火用损失系数。综合各单元的火用效率后得到系统的主线火用效率。设系统中辅助能耗与系统输入火用的比值为辅助能耗系数,以比较各系统辅助能耗的相对大小。最后通过所建立的分析模型与数据分析,得到系统的总火用效率以及总火用损失系数,以评价采暖空调系统的节能性,并依此给出优化建议。选择常用采暖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火用分析计算后可得:冷热源单元是采暖空调系统中火用效率最低的单元,同时也是系统产生火用损失最大的单元,其火用损失约占系统输入火用的70%-90%;输送单元的火用效率高于95%,其火用损失也是系统中最小的,占系统输入火用的2%以内;换热单元的火用效率较为一致,约为70%,其火用损失约占系统输入火用的7%左右;末端单元的火用损失较多。其中,采暖系统末端单元的火用效率差别较大,地暖设备最高,散热器最小。空调系统末端单元火用效率约为40%。综合各单元的火用效率并对用能系统进行火用分析可知:对于总火用效率,采暖系统为5%-10%,空调系统为1%-6%;对于总火用损失系数,采暖系统均在85%以上,空调系统为85%-95%。由此可以看出,采暖系统较空调系统稍节能,但两者都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对比各采暖空调系统后可知:在采暖系统中,热泵系统的总火用效率最高,约为10%,总火用损失较其他系统低5%以上,是较为节能的;在空调系统中,吸收式制冷空调系统总火用效率约为6%,高于其他系统,且总火用损失低5%-10%,是空调系统中节能性最高的。

柴琴琴[5](2012)在《基于能效分析的氧化铝蒸发过程优化控制》文中指出氧化铝蒸发过程是回收有用资源、排除杂质和维持整个氧化铝生产循环系统中水量平衡的关键工序,也是主要的耗能工序。蒸发过程的母液质量直接影响磨矿和溶出过程的碱粉消耗量,以及全流程生产的稳定性。随着资源、能源危机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在现有工艺设备条件下,利用优化控制技术来降低蒸发过程能耗、保证母液质量,对提高氧化铝生产过程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氧化铝蒸发过程流程长,过程参数检测存在大滞后,参数间非线性耦合关系强;且过程受其它工序排出溶液、设备结垢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因此,蒸发过程仍采用人工控制的方法,存在母液和冷凝水质量不合格、生蒸汽使用过量、能耗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以四效逆流氧化铝蒸发过程为研究对象,开展蒸发过程母液浓度的预测、蒸发过程能耗分析及优化、以达到最优能效状态为目标的蒸发过程控制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针对长流程的蒸发过程工况复杂,末效出口母液浓度检测滞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末效出口母液浓度预测方法。首先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提取蒸发过程非平稳性数据的主要特征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末效出口母液浓度预测模型。工业现场数据实验结果表明预测精度满足现场实际生产工艺要求,为生产操作提供依据。2)针对影响设备性能的关键因素无法检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鲁棒估计函数的蒸发过程数值计算方法,获得各单元母液浓度值。该方法利用末效出口母液浓度预测结果和过程参数检测结果,以测量误差的鲁棒估计函数为评价指标,基于平衡机理级联模型修正数值计算误差。蒸发过程数值计算结果为过程能耗分析奠定了基础。3)针对蒸发过程能耗高,一般优化问题无法兼顾过程能耗和母液质量的问题,构建了最大化蒸发过程用能效率的优化问题。首先,结合蒸发过程工艺机理和能源消耗特点,基于数值计算结果和有效能分析法分析得到了蒸发过程各部分能源损耗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最大化目的(?)效率和最小化(?)损失率为目标的蒸发过程能效优化模型,求解获得能效最优操作参数设定值。实际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保证了母液质量,且过程目的(?)效率平均提高了3%左右。4)针对数值计算误差修正问题和蒸发过程能效优化问题中约束条件的复杂性特点,设计了基于不可行度的涡旋粒子群算法来求解约束优化问题。该方法将基于不可行解有效信息的不可行度计算函数增广到目标函数中,形成近似优化问题的适应度函数,然后采用具有自组织特性的涡旋粒子群算法来求解近似优化问题。测试函数优化结果表明了优化算法求解约束优化问题的有效性。5)为使蒸发过程过渡到能效最优的操作条件,在研究蒸发过程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各单元蒸发室的动态特性模型,并针对动态模型中滞后时间未知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特征时间点的滞后时间辨识方法。该方法以最小化多采样点时刻模型输出与实测值的偏差为目标,通过求解一组辅助时滞系统方程来获得未知时滞参数的梯度信息,然后采用信赖域内点优化方法求解参数辨识问题。数值算例表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可有效辨识蒸发过程动态模型滞后时间参数。6)提出了以达到能效最优工艺参数设定值和降低汽水比技术指标为目的蒸发过程控制问题及其求解方法。该方法基于控制参数化技术将控制向量用分段常数函数来近似,通过求解一系列近似控制参数优化选择问题实现了带连续状态不等式约束、多时滞系统的优化控制问题的求解。实验结果表明,优化控制有效降低了蒸汽消耗同时实现了能效最优设定参考轨迹的跟踪。

李文钊[6](2012)在《基于内燃机的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全球能源供不应求的态势愈演愈烈,由于对化石能源的长期依赖和过度开发,地球环境问题凸显,这些给世界船舶业带来诸多挑战。因此,燃料多元化、设备小型化、智能化、环境友好型的新一代热电冷联产系统是未来船舶热力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以某客滚船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基于内燃机的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方案设计及性能分析的研究。首先,采用“需要系数法”计算了船舶的电力负荷;采用“指标法”计算了制冷负荷;根据《CBT3373-91标准》计算了冬季舱室取暖和油舱加热两部分的船舶制热负荷。然后,以能源梯级利用为原则设计2套基于内燃机的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方案,并以原系统为对比方案进行其设计工况下技术经济性和热经济性分析。最后,为了综合评价3套系统方案的优劣,选取经济性等五类11个评价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采用Matlab软件编制程序进行了权重计算,最终确定方案2为综合性能最优的系统。由于负荷及大气状态的变化,大部分情况下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及其设备均在非设计工况下运行,因此研究系统变工况性能具有实际价值。本文采用一组恒定转速发电内燃机拟合变工况特性公式、产饱和蒸汽的单压余热锅炉的解析解、燃油锅炉热平衡方程和吸收式制冷机的Gordon-NG模型,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据此模型,重点对比分析方案1和方案2冬夏季典型日船舶海上航行和装卸货两种工况下的系统变工况性能,结果表明方案2明显优于方案1系统的变工况性能。

吕慧[7](2011)在《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的方案选择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对热电联产冷分产改造成为热电冷三联产的改造项目进行研究。课题最初来源于某生化公司的改造问题,关键在于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取代原有的电压缩式制冷。由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独特优点和热电冷三联供的优势,目前三联供系统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进行模型建立的初期,对于三联供系统的形式给出了三种方案,经过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分析及系统的可调性的研究,选出了一种较合适的系统与热电联产冷分产做最后的比较,该系统在制冷部分突破传统的单一靠吸收式制冷机制冷。本文从系统全局出发,根据能量供应的能耗特点,分别建立了这两种系统的一次能耗的数学模型。在对压缩式制冷与吸收式制冷的比较的过程中,引入了μ值,并经过研究得出了μ值主要与汽轮机的进汽参数和排汽或抽汽参数有关的结论。然后选取了不同的热负荷率进行计算,得出热负荷率越小,系统的相对节能率越大的结论。为了充分得出相对节能率的影响因素,又选取了不同的机组进行计算分析,发现机组的容量越大,联产系统的相对节能率也越大。节能性和经济性并不一定是同比例增长的,只有经济性才是驱动企业进行改造的主要动力,如果片面追求节能而不考虑改造的投资是毫无意义的。在计算一次能耗后,选择了25MW的机组进行了经济性计算。主要计算在不同的热负荷率下进行改造所需要的费用,又根据不同的空调天数计算了投资回收期。经过计算比较发现,节能改造是有一定条件的,当抽汽中用于制冷的蒸汽的比例很少时,进行节能改造的投资回收期太长,甚至超过了机组的使用寿命,如果用于制冷的蒸汽过多,投资回收期也过长,只有当空调天数较多,制冷用的蒸汽的比例在一定范围时,进行节能改造才是有意义的。本文主要针对热电联产冷分产改造成为热电冷三联产的系统进行研究,主要比较了一次能耗与不同系统改造的经济性,对于热电厂的改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董磊[8](2010)在《冷热电联产系统运行优化与分析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冷热电联产系统是一种建立在能量梯级利用基础上的总能系统,它能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节能性。但是系统的经济性和节能性在很大程度上与系统运行优化的合理性有关。只有根据外界负荷变化的要求,合理地调整系统的运行方案,才能使冷热电联产系统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效益和节能效益。本文首先介绍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配置模式,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综述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应用现状。根据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思想,综合考虑影响系统运行优化的诸多因素,建立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设备模型和不同目标函数的多周期优化模型,为系统运行优化的求解奠定模型基础。依托某石化企业具体的工程案例,计算和分析工程案例的冷、热、电负荷需求,分别对建立的以系统火用效率为目标函数和以系统运行费用为目标函数多周期优化模型进行求解。给出运用两种不同模型所优化出的具体系统运行方案,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求解结果。综合考虑两种不同目标函数的运行优化结果的经济效益和节能效益,择优选取适用于解决企业冷热电联产系统优化问题多周期模型,为企业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调度和运行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最后对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经济性进行敏感性分析。分别论证了燃料价格、电价和燃料热值的变化对系统全周期运行费用的影响,绘制相应的关系曲线,更加形象的描述运行费用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呈现的规律。最后根据热经济学原理,以一次能耗率和制冷机当量热力系数为评价指标,将冷热电联产系统与常规的热电联产、冷分产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和论证本文冷热电联产系统优化方案的节能性。

张沈生[9](2009)在《城市供热模式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供热及城市供热评价理论、方法等相关研究现状,综合经济、社会、环境、能耗和热损失等因素,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等角度出发,确定了集中供热与分散供热模式的选择思路。运用理论移植等方法,提出了以集中供热为基础的源网分开供热模式,界定了源网分开的含义,搭建了城市供热源网分开的供热体系框架,提出了热力市场中的三级市场管理模式,指出源网分开供热模式是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城市供热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内部体系及其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行探究,构建了城市供热综合评价体系。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环境效益为准则,运用AHP、DEA交叉法和DEA/AHP评价方法,对城市供热模式进行了评价,并对三种方法的评价结论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揭示了城市供热评价方法的本质和特性,从一般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城市供热评价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新见解。针对沈阳市的供热现状,明确了沈阳市的供热发展方向,对其应用地源热泵供热模式提出综合评价结论和富有建设性地建议。

张忠斌,黄虎[10](2008)在《基于分析的压缩冷凝机组试验方法比较》文中提出从热力学角度考虑能量使用的完善性和合理性(效率),从经济学角度考虑最小初投资和运行费用,综合考虑以上两个因素,并将此作为容积式压缩冷凝机组性能试验方法选择的依据.对目前广泛采用的容积式压缩冷凝机组两种性能试验方法—第二制冷剂量热器法和二次流体量热器法—做了试验方法上的介绍,利用流图进行了分析比较.从热力学和经济学两个方面对容积式压缩冷凝机组性能试验方法做出综合性评价,为容积式压缩冷凝机组性能试验方法提出了基于分析的选择依据.

二、(火用)经济系数在制冷方案选择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用)经济系数在制冷方案选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围护结构负荷分析与热力学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围护结构负荷分析与热力学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围护结构的负荷计算方法
        1.2.2 围护结构负荷影响因素研究
        1.2.3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力学评价方法
        1.2.4 目前研究概况总结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性
第2章 基于量纲分析的围护结构综合传热系数
    2.1 建筑围护结构负荷计算
        2.1.1 建筑冷负荷
        2.1.2 建筑外扰形成的冷负荷
        2.1.3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计算
    2.2 围护结构综合传热系数
        2.2.1 围护结构负荷简化计算基础
        2.2.2 量纲理论及其应用
        2.2.3 基于π定理的综合传热系数K_c的计算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量窗墙比研究
    3.1 当量窗墙比定义
        3.1.1 建筑窗墙比
        3.1.2 当量窗墙比定义
    3.2 窗户当量系数及当量窗墙比验证
        3.2.1 窗户得热分析
        3.2.2 当量窗墙比工程应用的合理性分析
    3.3 典型城市窗户当量系数
        3.3.1 长沙地区各向窗户当量系数
        3.3.2 典型城市各向窗户当量系数
    3.4 当量窗墙比与建筑节能
        3.4.1 当量窗墙比分析
        3.4.2 居住建筑当量窗墙比限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围护结构负荷影响因素分析
    4.1 参考建筑模型的建立
    4.2 围护结构各参数对建筑负荷的影响
        4.2.1 非透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4.2.2 透光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和太阳得热系数
        4.2.3 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4.2.4 建筑朝向
        4.2.5 当量窗墙比
        4.2.6 建筑形状因子
    4.3 围护结构冷负荷指标各项占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围护结构冷负荷指标综合计算模型拟合及验证
    5.1 能耗模拟软件 EnergyPlus 计算模型选用
    5.2 研究对象
        5.2.1 建筑模型
        5.2.2 围护结构各参数设置
        5.2.3 空调设计日室外计算参数
    5.3 EnergyPlus 计算结果与现行设计规范计算结果比较
    5.4 建筑围护结构冷负荷指标综合计算模型
        5.4.1 利用 MATLAB 确定参数
        5.4.2 根据建筑形状因子分类的建筑围护结构冷负荷指标分析
    5.5 朝向因子
        5.5.1 朝向因子定义
        5.5.2 朝向因子分析
        5.5.3 不同朝向的建筑围护结构冷负荷指标计算模型
        5.5.4 朝向因子验证
    5.6 冷负荷指标综合计算模型实例验证
        5.6.1 建筑概况
        5.6.2 模型验证过程及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城市建筑围护结构负荷综合计算模型
    6.1 典型城市选择及气象参数
        6.1.1 典型城市
        6.1.2 室外气象参数和室内温度设置
        6.1.3 空调期与采暖期的确定
        6.1.4 负荷综合计算模型推导说明
    6.2 长春、北京、南京、长沙和南宁地区负荷综合计算模型
        6.2.1 长春地区热负荷指标和累积热负荷计算模型
        6.2.2 北京地区冷热负荷指标和累积冷热负荷计算模型
        6.2.3 南京地区冷热负荷指标和累积冷热负荷计算模型
        6.2.4 长沙地区热负荷指标和累积冷热负荷计算模型
        6.2.5 南宁地区冷负荷指标和累积冷负荷计算模型
        6.2.6 负荷综合计算模型误差统计分析
    6.3 负荷综合计算模型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6.3.1 合理性分析
        6.3.2 实用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建筑生命周期热力学评价方法研究
    7.1 研究对象
    7.2 建筑生命周期热力学及经济性分析
        7.2.1 (火用)能比定义
        7.2.2 燃料(火用)和电(火用)
        7.2.3 建筑建材生产阶段和建筑维护阶段能耗、(火用)耗及(火用)能比分析
        7.2.4 建筑建造阶段和拆除阶段的能耗、(火用)耗及(火用)能比分析
        7.2.5 建筑运行阶段能耗、(火用)耗及(火用)能比分析
        7.2.6 建筑生命周期能耗、(火用)耗及(火用)能比分析
        7.2.7 建筑生命周期(火用)能比函数关系分析
        7.2.8 建筑生命周期经济性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建材生产阶段与维护阶段能耗与(火用)能比
        7.3.2 建筑建造阶段与拆除阶段能耗与(火用)能比
        7.3.3 建筑运行阶段能耗与(火用)能比
        7.3.4 建筑生命周期能耗与(火用)能比
        7.3.5 建筑生命周期成本
        7.3.6 建筑生命周期能耗与(火用)能比的回归模型
    7.4 建筑生命周期节能分析
        7.4.1 基于高斯模型的建筑生命周期节能评价分析
        7.4.2 建筑生命周期节能评价指标 REXE_(LC)取值范围及临界值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2)基于量质分析的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热环境营造技术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自运行建筑的热舒适与能耗
        1.2.2 主动式技术能效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2 自运行建筑能量流动过程分析
    2.1 基于APMV评价的自运行建筑能量分析动态模型
        2.1.1 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能量流动分析
        2.1.2 自运行建筑能量分析动态模型
    2.2 模型应用分析
        2.2.1 自然通风节能效益分析
        2.2.2 被动式优化设计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主动式调控技术的能量流动与转换过程分析
    3.1 主动式调控过程的本质
    3.2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热环境营造现状调研
    3.3 能量流动网络分析
        3.3.1 热泵(制冷循环)+对流末端能量流动网络分析
        3.3.2 热泵+辐射末端能量流动网络分析
        3.3.3 燃料燃烧+辐射末端能量流动网络分析
        3.3.4 燃料燃烧+对流末端能量流动网络分析
        3.3.5 电加热+对流末端能量流动网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夏热冬冷地区城镇住宅热环境营造基准能耗分析
    4.1 居住建筑能耗研究小结
    4.2 原始数据获取与分析
        4.2.1 气象数据分析
        4.2.2 城镇住宅信息分析
        4.2.3 使用模式分析
        4.2.4 住宅原型构建
    4.3 基准模型能耗
    4.4 本章小结
5 夏热冬冷地区城镇住宅热环境营造优化方法
    5.1 方法构建
    5.2 夏热冬冷地区城镇住宅热环境营造技术方案
        5.2.1 夏季制冷方案
        5.2.2 冬季供暖方案
    5.3 不同能效评价方法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热环境营造经济性分析
    6.1 生命周期费用评估
    6.2 经济性能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建立自运行建筑能量分析动态模型
        7.1.2 建立基于“(火积)”和“(火用)”的住宅热环境营造技术能效评价模型
        7.1.3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热环境营造优化策略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
    7.3 本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符号注释表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参与编写的标准、专利)
    D.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重点、重大项目目录
    E.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海外科研经历
    F.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实习经历

(3)喷射制冷系统热经济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喷射制冷系统及喷射器模型建立
    2.1 喷射制冷系统工作原理
    2.2 喷射制冷系统计算模型
    2.3 喷射器的模型
    2.4 模型验证结果比较
    2.5 本章小结
3.喷射制冷系统的?分析
    3.1 传统?分析
    3.2 高级?分析
    3.3 ?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喷射制冷系统的热经济学优化
    4.1 热经济学的优势
    4.2 热经济学模型
    4.3 热经济学优化的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喷射制冷系统的多目标优化
    5.1 喷射制冷系统的优化模型
    5.2 模型求解
    5.3 各制冷剂适宜工况的优化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采暖空调系统的火用分析及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能耗
        1.1.2 能耗分析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2 火用分析基本理论
    2.1 火用的基本概念
    2.2 几种能量形式的火用
        2.2.1 机械形式能量的火用
        2.2.2 热量火用与冷量火用
        2.2.3 封闭系统的火用
        2.2.4 稳定流动系统的火用
    2.3 火用损失与火用平衡方程
        2.3.1 火用损失
        2.3.2 封闭系统的火用平衡方程
        2.3.3 稳定流动系统的火用平衡方程
        2.3.4 循环系统的火用平衡方程
    2.4 火用分析理论
        2.4.1 火用效率
        2.4.2 火用损率与火用损失系数
        2.4.3 火用分析基本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采暖空调系统火用分析模型
    3.1 采暖空调系统组成
    3.2 冷热源单元火用分析模型
        3.2.1 热源单元火用分析模型
        3.2.2 冷源单元火用分析模型
    3.3 输送单元火用分析模型
    3.4 换热单元火用分析模型
    3.5 末端单元火用分析模型
    3.6 系统火用分析模型
        3.6.1 串联组合火用分析
        3.6.2 并联组合火用分析
        3.6.3 采暖空调系统火用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采暖系统火用分析
    4.1 集中供热采暖系统
    4.2 太阳能采暖系统
    4.3 热泵采暖系统
    4.4 电采暖
    4.5 采暖系统火用分析
        4.5.1 组成单元火用效率与火用损率
        4.5.2 总火用效率
        4.5.3 火用损失系数
    4.6 结论及优化建议
    4.7 本章小结
5 空调系统火用分析
    5.1 压缩式制冷空调系统
    5.2 热泵空调系统
    5.3 吸收式制冷空调系统
    5.4 全空气空调系统
    5.5 空调系统火用分析
        5.5.1 组成单元火用效率与火用损率
        5.5.2 总火用效率
        5.5.3 火用损失系数
    5.6 结论及优化建议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和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5)基于能效分析的氧化铝蒸发过程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英文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工业过程能耗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 复杂工业过程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3.1 基于机理模型的优化方法
        1.3.2 非机理建模与优化方法
    1.4 复杂工业过程控制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氧化铝蒸发过程工艺分析
    2.1 氧化铝蒸发过程工艺
        2.1.1 拜尔法氧化铝生产工艺概述
        2.1.2 氧化铝蒸发过程工艺流程
    2.2 氧化铝蒸发过程工艺指标
    2.3 影响蒸发过程工艺指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2.4 蒸发过程优化控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末效出口母液浓度预测
    3.1 数据预处理
        3.1.1 蒸发过程数据异常原因分析
        3.1.2 异常数据剔出及数据归一化处理
        3.1.3 蒸发过程数据相关性分析
    3.2 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过程数据特征信息提取
    3.3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浓度预测模型
        3.3.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机理
        3.3.2 基于滑动时间窗的LSSVM预测模型更新策略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鲁棒估计函数的蒸发过程数值计算
    4.1 蒸发过程稳态检测
    4.2 蒸发过程机理平衡模型
    4.3 基于鲁棒估计函数的机理模型误差修正模型
    4.4 基于涡旋运动的粒子群算法
        4.4.1 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
        4.4.2 具有涡旋特性的粒子群算法
        4.4.3 算法验证
    4.5 基于不可行度的涡旋粒子群约束优化方法
        4.5.1 基于不可行度的约束处理方法
        4.5.2 算法有效性分析
    4.6 基于涡旋粒子群约束优化方法的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有效能分析的蒸发过程能效优化
    5.1 蒸发过程的能效分析
        5.1.1 蒸发过程中(?)计算原理
        5.1.2 基于(?)分析模型的蒸发过程能耗分析
        5.1.3 蒸发过程能效评价指标
    5.2 基于(?)评价指标的蒸发过程能效优化模型
        5.2.1 优化目标
        5.2.2 优化变量
        5.2.3 约束条件
    5.3 基于涡旋粒子群约束优化方法的能效优化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特征时间点的非线性时滞系统时滞时间辨识
    6.1 非线性时滞系统的时滞时间辨识问题描述
    6.2 时滞辨识优化问题求解
        6.2.1 重要结论
        6.2.2 时滞时间辨识问题的求解方法
        6.2.3 Hermite插值法
    6.3 数值算例
    6.4 蒸发过程动态数学模型
        6.4.1 蒸发过程动态模型
        6.4.2 蒸发过程动态模型初始条件
        6.4.3 蒸发过程时滞参数辨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控制参数化的多时滞系统优化控制
    7.1 多时滞系统控制问题描述
    7.2 基于控制参数化方法的优化控制问题求解方法
        7.2.1 控制参数化方法
        7.2.2 收敛性分析
        7.2.3 近似优化控制问题求解
    7.3 蒸发过程控制
        7.3.1 蒸发过程控制问题描述
        7.3.2 蒸发过程优化控制问题求解
        7.3.3 仿真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基于内燃机的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研究现状
        1.2.1 热电冷联产系统发展概况
        1.2.2 热电冷联产系统研究现状
        1.2.3 船舶余热利用研究现状
        1.2.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内燃机的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负荷计算
    2.1 研究对象介绍
    2.2 船舶热电冷负荷计算
        2.2.1 电负荷
        2.2.2 冷负荷
        2.2.3 热负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的设计选型及经济性分析
    3.1 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方案设计
        3.1.1 基于内燃机的热电冷联产系统集成
        3.1.2 某客滚船联产系统方案设计
    3.2 联产系统的设备选型
        3.2.1 基于内燃机的联产系统设备选型计算分析
        3.2.2 基于内燃机的联产系统选型结果
    3.3 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3.3.1 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
        3.3.2 系统热经济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HP法的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方案优选
    4.1 AHP法概述
        4.1.1 AHP法的产生背景和发展
        4.1.2 AHP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步骤
    4.2 AHP法在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优选中的应用
        4.2.1 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4.2.2 层次结构模型的计算与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的变工况数学模型
    5.1 船舶典型热电冷联产系统关键设备的数学模型
        5.1.1 柴油机模型
        5.1.2 余热锅炉模型
        5.1.3 燃油锅炉模型
        5.1.4 吸收式制冷机模型
    5.2 船舶典型热电冷联产系统变工况性能分析
        5.2.1 夏季海上航行工况下系统性能分析
        5.2.2 夏季装卸货工况下系统性能分析
        5.2.3 冬季海上航行工况和装卸货工况下系统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的方案选择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热电冷三联供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热电冷三联供的研究热点
    1.4 溴化锂制冷机的发展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三联供系统主要设备性能分析
    2.1 汽轮机
        2.1.1 供热汽轮机
        2.1.2 汽轮机及其装置的评价指标
    2.2 锅炉
        2.2.1 锅炉的分类
        2.2.2 锅炉运行的经济性指标
    2.3 溴化锂制冷机
        2.3.1 溴化锂制冷机的分类
        2.3.2 溴化锂制冷机存在的问题
        2.3.3 制冷机的性能系数
        2.3.4 当量热力系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联供系统的节能性分析
    3.1 制冷方案对比
    3.2 实例分析
    3.3 系统的能耗计算
        3.3.1 联产系统的能耗计算
        3.3.2 热电联产冷分产系统的能耗计算
    3.4 实例计算
    3.5 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3.5.1 热负荷率与节能率百分比的比较分析
        3.5.2 机组容量与节能率百分比的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性分析
    4.1 热经济分析
        4.1.1 年一次能耗计算
        4.1.2 溴化锂制冷机的效率
        4.1.3 溴化锂制冷机组的配置问题
    4.2 技术经济分析
        4.2.1 施工图预算
        4.2.2 设备选型及改造方案初投资估算
        4.2.3 投资回收期计算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冷热电联产系统运行优化与分析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冷热电联产系统概述
        1.2.1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基本概念
        1.2.2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主要配置模式
    1.3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的发展状况
        1.3.2 国内的发展状况
    1.4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1.4.1 联产系统的优化配置和运行研究
        1.4.2 联产系统的经济性研究
        1.4.3 联产系统的理论评价指标研究
        1.4.4 联产系统与可再生能源互补的研究
    1.5 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2.1 热力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2.1.1 火用理论分析
        2.1.2 火用效率的定义
        2.1.3 能分析与火用分析
    2.2 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2.2.1 技术经济性评价的目的
        2.2.2 技术经济性评价的内容
    2.3 系统综合经济评价方法
    2.4 LINGO软件介绍
    2.5 本章小结
3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集成建模
    3.1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集成建模思想
    3.2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集成模型结构
        3.2.1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物理结构模型
        3.2.2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流结构模型
        3.2.3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型
    3.3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优化模型
    3.4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主要设备模型
        3.4.1 锅炉性能模型
        3.4.2 汽轮机性能模型
        3.4.3 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模型
        3.4.4 减温减压器的数学模型
        3.4.5 其他设备性能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优化方法研究
    4.1 冷热电联产系统运行特点研究
        4.1.1 系统能量需求变化不定
        4.1.2 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性要求高
        4.1.3 影响系统运行优化因素多
    4.2 冷热电联产系统优化模型建立
        4.2.1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优化模型
        4.2.2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设备运行模型
        4.2.3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质量平衡模型
        4.2.4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约束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工程运行优化应用与分析评价研究
    5.1 工程案例
    5.2 冷热电联产系统运行优化
        5.2.1 基于(?)效率的运行优化
        5.2.2 基于运行费用的运行优化
    5.3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5.3.1 燃煤价格影响
        5.3.2 电价影响
        5.3.3 燃煤品质影响
    5.4 节能性评价
        5.4.1 一次能耗率
        5.4.2 当量热力系数
        5.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全文符号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城市供热模式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城市供热评价理论
        2.1.1 评价理论沿革
        2.1.2 评价理论视角
    2.2 国内外社会评价研究
        2.2.1 社会评价内涵
        2.2.2 国内社会评价研究现状
        2.2.3 国外社会评价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经济评价研究
        2.3.1 国外经济评价发展现状
        2.3.2 国内经济评价发展现状
    2.4 城市供热评价方法研究
        2.4.1 城市供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2.4.2 城市供热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4.3 城市供热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5 城市供热评价理论与方法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供热现状分析
    3.1 我国城市供热发展现状分析
        3.1.1 集中供热发展现状分析
        3.1.2 供热热源发展现状分析
        3.1.3 供热能耗现状分析
    3.2 我国供热计量现状分析
        3.2.1 供热计量技术现状分析
        3.2.2 典型试点城市供热计量收费现状分析
    3.3 国外供热现状分析
        3.3.1 以节能与舒适为目标采用不同供热模式
        3.3.2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按热量收费
    3.4 我国城市供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供热系统存在的问题
        3.4.2 供热机制存在的问题
        3.4.3 供热计量及收费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城市供热模式分析与选择
    4.1 城市供热模式的构成要素
        4.1.1 热源
        4.1.2 热网
        4.1.3 热用户
    4.2 城市供热模式分析
        4.2.1 城市集中供热模式
        4.2.2 区域集中供热模式
        4.2.3 分户供热模式
        4.2.4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热系统
        4.2.5 新型供热模式
    4.3 供热模式的定性选择
        4.3.1 供热模式选择原则
        4.3.2 集中供热与分散供热模式的选择
        4.3.3 多热源联网供热模式
    4.4 源网分开供热体系的构建
        4.4.1 源网分开供热模式的提出
        4.4.2 源网分开供热体系
        4.4.3 源网分开供热管理模式
        4.4.4 源网分开供热模式的实施设想
第五章 城市供热评价理论方法及体系
    5.1 城市供热技术评价理论与方法
        5.1.1 城市供热技术评价基本理论
        5.1.2 城市供热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5.1.3 城市供热技术评价方法
        5.1.4 城市供热技术评价存在的问题
        5.1.5 城市供热技术评价理论体系构建
    5.2 城市供热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
        5.2.1 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
        5.2.2 热经济学评价理论与方法
        5.2.3 循环经济评价理论与应用
        5.2.4 环境经济学评价理论与方法
        5.2.5 城市供热经济评价理论体系构建
    5.3 城市供热社会评价理论与方法
        5.3.1 城市供热社会评价概述
        5.3.2 城市供热社会评价基本理论
        5.3.3 城市供热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4 城市供热社会评价方法
        5.3.5 城市供热社会评价存在的问题
        5.3.6 城市供热社会评价理论体系构建
    5.4 城市供热综合评价理论体系构建
第六章 城市供热模式评价
    6.1 城市供热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 基于AHP的供热模式综合评价
        6.2.1 AHP方法简述
        6.2.2 供热模式综合评价
    6.3 基于DEA交叉评价法的供热模式综合评价
        6.3.1 DEA方法简述
        6.3.2 DEA模型及DEA交叉评价模型的建立
        6.3.3 基于DEA交叉评价法的供热模式综合效益评价
    6.4 基于DEA/AHP的供热模式综合评价
        6.4.1 DEA/AHP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6.4.2 基于DEA/AHP供热模式综合效益评价
    6.5 供热模式评价方法分析与总结
        6.5.1 三种评价方法的比较
        6.5.2 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6.5.3 综合结论
第七章 沈阳市供热评价与供热模式选择
    7.1 沈阳市供热现状分析
        7.1.1 沈阳市概况
        7.1.2 沈阳市供热系统现状分析
        7.1.3 地源热泵系统供热现状分析
        7.1.4 沈阳市供热存在的问题
    7.2 沈阳市供热模式评价
        7.2.1 供热模式评价范围
        7.2.2 基于DEA/AHP法的沈阳市供热模式综合评价
    7.3 沈阳市地源热泵供热模式的综合评价
        7.3.1 沈阳市应用的地源热泵系统形式及其比较
        7.3.2 地源热泵系统节约燃煤能耗比较分析
        7.3.3 地源热泵系统与其它供热(制冷)模式比较分析
        7.3.4 综合效益分析
        7.3.5 评价结论分析
    7.4 沈阳市供热发展对策建议
        7.4.1 降低供热耗能,提高供热效率
        7.4.2 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因地制宜采用供热模式
        7.4.3 实施分户计量,按照两部制热价收费
        7.4.4 引入特许经营制度,推进供热体制改革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四、(火用)经济系数在制冷方案选择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围护结构负荷分析与热力学评价方法研究[D]. 王平. 湖南大学, 2018(06)
  • [2]基于量质分析的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热环境营造技术优化研究[D]. 何玥儿. 重庆大学, 2017(12)
  • [3]喷射制冷系统热经济性能优化研究[D]. 周游.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2)
  • [4]采暖空调系统的火用分析及节能优化研究[D]. 周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5]基于能效分析的氧化铝蒸发过程优化控制[D]. 柴琴琴. 中南大学, 2012(03)
  • [6]基于内燃机的船舶热电冷联产系统研究[D]. 李文钊.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9)
  • [7]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的方案选择及分析[D]. 吕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8]冷热电联产系统运行优化与分析评价研究[D]. 董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9)
  • [9]城市供热模式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 张沈生. 吉林大学, 2009(09)
  • [10]基于分析的压缩冷凝机组试验方法比较[J]. 张忠斌,黄虎.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8(02)

标签:;  ;  ;  ;  ;  

(火用)经济系数在制冷方案选择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