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国道龙岩市新罗区龙门烤塘滑坡监测初探

319国道龙岩市新罗区龙门烤塘滑坡监测初探

一、319国道龙岩市新罗区龙门考塘滑坡监测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叶龙珍[1](2018)在《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为推进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发展,总结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历程,阐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的研究成果,提出下一步工作展望。

陈玺文[2](2014)在《堆积碎石土滑坡降雨致滑模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堆积碎石土是由风化卸荷、残坡积和冲洪积等复杂成因形成的第四纪土与石块的二重介质混合体。由于物质组成的复杂性,结构分布的不规则性,给其工程性质与力学性质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以其作为坡体物质或滑体物质的滑坡,却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及西北地区,且往往因降雨或工程活动致滑成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本文以湖南昭山堆积碎石土为研究材料,基于室内降雨滑坡模型试验,深入研究1.2mm/min和1.6mm/min两种降雨强度、22°和31°两种坡角条件下堆积碎石土滑坡模型的孔隙水压力、土压力、相对位移以及湿润锋的响应规律,探讨了降雨强度和坡角对堆积碎石土滑坡的发育发展以及变形破坏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开发研制了室内降雨滑坡模型试验装置,包括宽度方向可移动式模型槽和人工降雨系统。2.通过开展室内降雨率定试验,调试了降雨系统的性能,对降雨强度和降雨均匀度进行了率定,设计了1.2mm/min和1.6mm/min两种降雨强度,降雨均匀度最大达到65%,最低达到52%。3.通过模型试验对比,分析讨论了降雨强度和坡角对滑坡发育发展以及变形破坏的影响。研究表明:(1)相同坡角,雨强越大,或是相同雨强,坡角越大,坡表越早形成径流通道,坡脚积水时间越早,坡表侵蚀现象越严重。(2)坡角不变,雨强越大,或是雨强不变,坡角越小,孔压响应越迅速,降雨前期孔压增长速度越快。(3)坡角一定,雨强越大,或是雨强一定,坡角越小,降雨前期土压响应越快,土压增大趋势越明显。(4)坡角相同,雨强越大,或是雨强相同,坡角越小,降雨前期湿润锋响应越迅速,迁移距离越大,当坡表出现稳定径流后,湿润锋迁移速度受雨强影响不大。(5)堆积碎石土滑坡的变形破坏与雨强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雨强越大滑坡的变形破坏程度越大,因为雨强过大会在坡表过早地形成地表径流而使雨水不能充分入渗。(6)坡角越大,降雨入渗越困难,越不容易形成贯通的滑裂面,但坡角越大,坡体自身稳定性越差。因此,坡角对碎石土滑坡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重性的。4.滑坡试验中存在的典型现象都与降雨作用息息相关。研究表明:(1)降雨冲刷和地表径流使细颗粒向坡脚汇集而使斜坡面出现侵蚀破坏。(2)降雨入渗使得表层碎石土抗剪强度降低,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局部泥流现象。(3)降雨作用下坡体发生水平滑移和沉降变形,由于各部分变形程度不同而使坡面出现裂缝。

王汭[3](2014)在《水对大型堆积体滑坡治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堆积体边坡是我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地形地貌,通常处于临界状态,一遇开挖和降雨即可能发生开裂、解体和滑坡,给人员安全和工程建设带来严重危害。本文以K2768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对滑坡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岩土体结构特征、滑坡变形破坏产生的原因等分析的基础上,对滑坡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滑坡变形监测,对滑坡地表位移监测成果和深部变形监测成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运用PLAXIS数值计算的方法,对K2768滑坡Ⅲ-Ⅲ断面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评价结果认为该滑坡基本稳定,水是影响滑坡的稳定性主要诱导因素。具体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K2768滑坡开展了深部变形监测和地表位移监测,2012年监测成果表明:该滑坡稳定性受雨季影响仍相对较大,主要表现在雨季期间东滑坡深层滑面(带)及明洞靠山侧附近坡体挤压变形为主,局部出现较明显位移,位移量分别为1.211mm、38mm。抗滑明洞洞顶的位移变形,反映出抗滑明洞结构受到侧向滑坡推力仍持续增加,结构安全度持续降低;滑体深层滑动面本年度出现的位移变形,反映出滑体受深层地下水长期作用,仍存在潜在的滑动复活可能,严重威胁线路的长期稳定安全。(2)运用PLAXIS软件对滑坡地下水含量不同情况下渗流场进行模拟可知,当K2768滑坡的地下水含量越高时,形成的渗流力对滑坡的影响就愈大;采用强度折减法对滑坡的稳定性评价结果可知,水的渗流作用会降低滑坡的稳定性,而且由剪应力增量图可推断出滑坡的潜在滑移面在碎石土层与全分化花岗岩交界处,这与实地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3)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滑坡在天然、暴雨工况下的变形和应力场特征,评价其稳定性状况,并与监测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4)通过多年的监测、数值模拟和对K2768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和其变形破坏机制分析制定确定了对该滑坡以治水为主的防治策略。

李静,唐延贵,李斌锷[4](2013)在《室内模拟降雨强度对碎石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边坡稳定性受降雨强度影响。通过对碎石土边坡进行室内人工降雨,研究在初始含水率不变、降雨历时相同时,不同降雨强度对边坡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降雨会引起碎石土含水量的增加,改变土体的基质吸力;②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含水量迅速趋于稳定;③降雨过程中,若使深层土体湿润,上层土壤含水量要达到一定值;④坡体入渗过程是自上而下发展变化的。

李峰[5](2013)在《基于高陡边坡变形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沿线复杂边坡区域自然灾害频发,滑坡、泥石流等造成的线路中断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影响铁路正常运营的主要安全隐患。为保障铁路安全畅通和提高运输效率,对沿线边坡稳定状况的实时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铁路沿线高陡边坡变形监测问题,提出了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多参数变形监测系统,重点进行了变形信息获取技术的研究,包括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的系统构建、现场监测用传感器的研制以及监测设备容限扩展。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首先,基于对当前国内外边坡监测技术的对比和分析,提出了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高陡边坡变形监测方法。通过对反映边坡状态信息的特征参数进行比较,选取锚杆轴力(边坡支护效果)、边坡深部位移和边坡内部土压力变化作为特征参量,构建了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边坡变形监测系统,以期获取较完备的反映边坡安全状态的监测信息,实时跟踪边坡健康状态。其次,根据选取的特征参量,进行了相关传感器的技术研究:研制了适用于边坡支护效果监测的光纤光栅锚杆计,通过封装参数优化,获得了较理想的应变传递效果;提出了适用于边坡深部位移监测的光纤光栅应变管设计方案,通过光纤光栅阵列的有效布设,使其同时具有滑移方向判断和温度自补偿功能;研制了可跟踪监测边坡内部应力场变化的光纤光栅土压计,通过双L型梁的设计,使传感器在厚径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大大减小了土压计埋入引起的附加效应。同时,对各个传感器的传感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其性能参数。再次,针对监测系统监测参数多、传感器阵列庞大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光开关的结合波分复用以及空分复用的准分布式传感网络。通过引入4路光开关,将光纤光栅解调仪从原有的4通道扩展成为16通道,实现了256元的光纤光栅传感网络;并设计了相应驱动电路,可实现现场串口指令操作和远程指令操作相结合,完成不同通道间的循环切换和指定通道切换。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李文良[6](2010)在《滨海地区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滨海地区不仅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地质环境较为脆弱及各类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一个地带。随着我国滨海地区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公路地质灾害时常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公路交通的正常运营。本文依托河北省交通厅项目“滨海公路交通灾害初探”课题的研究,对滨海地区主要的公路地质灾害防灾管理做了系统的研究。(1)论文归纳了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特点:空间分布差异大、灾害成因复杂、成灾率高、影响面广、工程引发灾害多;针对公路地质灾害问题,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确定了滨海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面沉降、海岸侵蚀、砂土液化、滑坡(806处)、泥石流(65处)及崩塌(276处),分析滨海地区公路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地形地貌、岩土类型、气候条件、水系分布、地震、植被覆盖及人类活动等。(2)分析了滨海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地面沉降主要出现在华北平原和大河三角洲地区,发生的时间长、范围广,在时序上与地下水的开采时间基本对应;海岸侵蚀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滑坡以中小型、土质滑坡为主;泥石流以中小型、山坡性泥石流为主;崩塌以工程崩塌、中小型、土质崩塌为主。(3)以河北省滨海地区为例,对河北省滨海地区的地面沉降、海岸侵蚀灾害及典型性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包括典型性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特点,并进行了危险等级划分,针对不同危险等级地区提出了公路防灾措施及灾害应急规划的建议。公路地质灾害防灾管理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目前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愿同行们在现有基础上,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继续探索创新,使滨海地区公路地质灾害管理研究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使公路地质灾害减灾更有成效。

邓国平[7](2009)在《QC活动在考塘古滑坡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龙长高速公路考塘古滑坡为线路所必经的地质灾害点,介绍QC小组综合应用各种勘探方法及搜集相关资料,从而确定滑坡各要素及力学参数,并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为其综合治理提供详细准确的地质信息,取得良好效果。

李胜英[8](2008)在《梧州市滑坡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梧州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我们做的“梧州市地质灾害治理研究”项目的一部分研究内容。梧州市是广西典型的山城,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地区。通过对梧州市滑坡治理工程中土层的有关参数分析,工程中采用的土层重度推荐值与室内试验的数据值相差不大,但是土层的抗剪强度推荐值与室内试验数据值相差比较大,而且各个单位所采用的推荐值存在着主观因素,因此对梧州市滑坡治理工程的审核带来一定困难。因2006年6月8日,梧州市普降特大暴雨,在短短6小时内降雨量达300mm以上。持续的强降雨,造成坡面汇水量大增,坡脚坡面受到冲刷,雨水入渗使坡体上的松散层达到饱水状态。市区内出现大量的浅层滑坡,在如此强降雨条件下分析滑坡的稳定性对工程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是针对强降雨条件下,考虑渗透力作用,建立了合理的滑坡稳定性计算模型。本模型是利用极限平衡法中的传递系数法分析边坡的稳定性,通过选取梧州市部分滑坡治理工程中102个剖面,并将这些剖面在此模型中计算得出的滑坡的稳定系数与工程实际中算得的滑坡稳定系数进行两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经分析得出这两组数据无显着性差异,因此认为该模型是符合工程实际的,进而可以得出此模型能比较真实的模拟在强降雨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由于梧州市的地层特性(市区内分成花岗岩地区和砂岩地区),通过整理及分析梧州市滑坡治理工程中的防治措施,总结出适合梧州市滑坡治理的防治措施,对梧州市滑坡防治具有参考价值。当局部表土小规模坍塌时,可采用排水系统;当边坡过高,坡度太陡的浅层滑坡或局部坍塌时,可采用削坡减载;当小中型滑坡,且坡脚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可采用抗滑桩;当边坡表层承载力低,而深部岩石的承载力高时,采用锚杆加固;遇到大型滑坡,一种防治方法无法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几种防治措施联合治理。

王朝阳[9](2008)在《坡向与斜坡稳定性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滑坡是最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研究不同坡向和斜坡稳定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性。为了研究不同坡向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论文首先从不同坡向的太阳辐射、温度、蒸发、水分等要素研究了不同坡向的小气候特征,为坡向与斜坡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坡向是一个重要的地形特征,对局地气候有显着的影响。小气候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太阳辐射、温度、蒸发、水分等方面,这对植被、土壤、水文等发生深刻的影响。植被与气候并非简单的单向驱动关系,而是彼此驱动的互馈关系。由于不同坡向的植被种类不同,使得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显着的改变,从而使热量和水分在林内重新分配,使林内温度、湿度发生了变化:而且使得光照、降水等进行了重新分配。研究表明,阳坡具有更南地区的气候特点,而阴坡则具有更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小气候的差异直接表现在植被总覆盖度和丰富度方面。研究表明,阴坡覆盖度和丰富度大于阳坡,阴坡多为森林,而阳坡多为灌木和一年生草本植物。阴坡可以通过乔灌草的互补效应来减少降雨的土壤入渗量(三次截留)并且可以使浅层和深层根系在土体空间分布得到相互补充。由于受阴阳坡水热条件差异的影响,不同坡向根系呈现坡向性分布特征,阴坡的根密度、根表面积、根系长度都较阳坡大,阴坡强大的根系通过锚固、加筋和斜向牵引效应来增大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并且抑制了干裂缝的形成和风化剥蚀。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许多地方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坡向特征,一般而言,同一高度的阳坡降水量大于阴坡,而阴坡良好的植被延缓了非饱和区含水量极值到来的时间,从而使阳坡更易出现斜坡失稳,同时阳坡相对较高的温度也对斜坡稳定性不利,一方面,减少了湿润峰到达峰值所需的时间;另一方面,降低了土壤的基质吸力。阳坡降雨量、降雨强度大、气温高、日较差大,以及雨热同季共同作用促进了土体裂缝的形成(频繁的湿干交替)并加速了岩体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水位变动带是水岩化学作用最强烈的区域,而地表温度日变化是影响浅层地下水位日变化的主要因素,因而阳坡成为水岩化学作用的高发区。无论粘土矿物的生成还是裂缝的演化,均造成了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的大幅度降低,促使斜坡失稳,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植被主要是通过拦截降雨、调节地表径流、固结土体和改良土壤性状等防治土壤侵蚀,而由于阳坡光热条件较好使得人类活动较频繁,从而影响了植被的覆盖度,加速了土壤侵蚀的发生,以至会逐步演化成强烈的冲蚀、崩蚀而形成沟蚀、崩塌以至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同时侵蚀的坡向性差异导致阳坡沟壑众多且陡而短,为滑坡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岩石边坡,岩石的侵蚀也会造成斜坡失稳。因此,坡向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是显着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一般地,阳坡更易诱发滑坡灾害。

朱向东[10](2007)在《官家村滑坡的地下水作用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官家滑坡是一个典型的碎石土滑坡,这类滑坡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发育,地下水是影响碎石土边坡变形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随着山区工程活动的增加,碎石土边坡变形及稳定性问题大量出现。碎石土滑坡的变形破坏具有缓慢发育和多次复发的特点,本文结合官家滑坡坡脚开挖失稳破坏过程,在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碎石土滑坡防治对策。地下水对土体的渗流作用是通过作用在土颗粒上的渗透力产生的。由渗透力的公式推导过程及结果可知:单位面积的渗透力只与渗透坡降有关。通过现场调查和试验资料分析发现,坡脚开挖导致边坡管网渗流系统的破坏失效,会引起渗流场和应力场的改变。本文采用饱水面积比衰减强度参数对水位上升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提出改进的传递系数法,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更准确地描述滑坡稳定状态;当地下水位降低时,会产生对滑坡稳定不利的渗透力,渗流作用下渗透力产生的同时会导致下滑力增加,对边坡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通过考虑渗流作用下和不考虑渗流作用下边坡稳定性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评价渗流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对不同渗透系数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碎石土边坡的变形破坏和复发失稳主要是由地下水渗流场在强降雨和连续降雨的触发下发生变化所引起,结合滑坡变形破坏的因素敏感性分析,针对目前滑坡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治水为主的碎石土滑坡防治策略。

二、319国道龙岩市新罗区龙门考塘滑坡监测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19国道龙岩市新罗区龙门考塘滑坡监测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地灾防治研究历程
    1.1 调查评价
    1.2 监测预警与预报
        1.2.1 群测群防
        1.2.2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1.2.3 专业监测
    1.3 应急防治
    1.4 综合治理
    1.5 科学专项研究
2 福建地灾防治研究成果认识
    2.1 调查总结分区评价
    2.2 监测预警与预报效果
    2.3 规范化综合治理
3 地灾防治研究下一步工作方向
    3.1 系统调查科学评价地灾风险
    3.2 精细化预警预报
    3.3 科学创新防治技术
4 结论

(2)堆积碎石土滑坡降雨致滑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堆积碎石土的研究现状
        1.2.2 滑坡模型试验的研究现状
        1.2.3 降雨与滑坡关系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室内降雨滑坡模型试验装置
    2.1 模型试验装置
        2.1.1 模型槽
        2.1.2 降雨系统
        2.1.3 量测系统
    2.2 降雨强度及均匀度的率定
        2.2.1 降雨装置布置
        2.2.2 降雨装置率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室内降雨滑坡模型试验方案
    3.1 试验材料的选取及特性
    3.2 试验影响因素设计
        3.2.1 边坡基本尺寸
        3.2.2 边坡碎石土基本特性
        3.2.3 降雨条件
    3.3 边坡土体的制备
        3.3.1 风干碎石土的处理
        3.3.2 边坡碎石土的制备过程
    3.4 边坡成型方法及过程
        3.4.1 边坡成型方法
        3.4.2 边坡成型过程
    3.5 试验工况及传感器布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G1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1 滑坡发展过程
        4.1.2 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4.1.3 土压力的变化
        4.1.4 位移的变化
        4.1.5 湿润锋的变化
    4.2 G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滑坡发展过程
        4.2.2 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4.2.3 土压力的变化
        4.2.4 位移的变化
        4.2.5 湿润锋的变化
    4.3 G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滑坡发展过程
        4.3.2 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4.3.3 土压力的变化
        4.3.4 位移的变化
        4.3.5 湿润锋的变化
    4.4 G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滑坡发展过程
        4.4.2 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4.4.3 土压力的变化
        4.4.4 位移的变化
        4.4.5 湿润锋的变化
    4.5 控制因素对试验的影响分析
        4.5.1 降雨强度对试验的影响
        4.5.2 坡角对试验的影响
    4.6 试验中的典型现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水对大型堆积体滑坡治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监测的研究现状
        1.2.2 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3 堆积体滑坡防治中水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K2768 滑坡工程基本特征
    2.1 K2768 滑坡工程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
        2.1.4 地质构造
        2.1.5 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
        2.1.6 不良地质现象
    2.2 滑坡的特征与形成机制分析
        2.2.1 滑坡规模及性质
        2.2.2 滑坡的分级分块
        2.2.3 滑坡产生的原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2768 滑坡监测与监测成果分析
    3.1 K2768 滑坡监测目的
    3.2 K2768 主要监测方法和工作原理
        3.2.1 地表位移监测
        3.2.2 深部位移监测
    3.3 K2768 滑坡监测系统布置
        3.3.1 深部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及测量
        3.3.2 地面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及测量
        3.3.3 水文孔监测点的布设及测量
    3.4 监测完成工作量
        3.4.1 地面及建筑物变形监测
        3.4.2 深部位移监测
    3.5 K2768 监测成果分析
        3.5.1 地面及建筑物变形监测
        3.5.2 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分析
        3.5.3 降雨量、排水孔流量及地下水水位数据分析
        3.5.4 2012 年监测情况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K2768 滑坡数值模拟分析
    4.1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4.1.1 强度折减法岩土体破坏判据
        4.1.2 PLAXIS 软件介绍
    4.2 滑坡模型的建立
    4.3 计算参数的选择
    4.4 模拟结果分析
        4.4.1 不考虑地下水状态分析
        4.4.2 天然状态分析
        4.4.3 暴雨状态分析
    4.5 安全系数分析
    4.6 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成果的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K2768 滑坡工程治理方案
    5.1 滑坡治理概述
        5.1.1 滑坡治理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5.1.2 常用的滑坡治理方案
        5.1.3 工程措施的合理配置
    5.2 K2768 滑坡排水治理方案及效果评价
        5.2.1 地下水分布概况
        5.2.2 排水隧洞工程布置及结构设计
        5.2.3 排水隧洞工程的测水方法及排水效果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室内模拟降雨强度对碎石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试验装置及模型边坡
    2.1 试验装置
    2.2 边坡土体性质和边坡制作
3 结果与分析
4 结语

(5)基于高陡边坡变形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边坡失稳机制分析
        1.2.1 边坡失稳的内部因素
        1.2.2 边坡失稳的外部条件
    1.3 边坡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常规检测技术
        1.3.2 遥测技术
        1.3.3 超声波监测技术
        1.3.4 声发射监测技术
        1.3.5 光纤传感技术
    1.4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边坡变形监测技术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2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监测系统总体架构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4.4 论文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4.5 创新点
第二章 光纤光栅锚杆计的封装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应变传递特性
    2.3 光纤光栅锚杆计封装结构设计
        2.3.1 封装参数优化
        2.3.2 封装工艺
        2.3.3 实验室标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判断滑移方向的光纤光栅应变管的研究
    3.1 引言
    3.2 光纤光栅应变管的设计
    3.3 光纤光栅变形管特性分析
        3.3.1 温度补偿问题
        3.3.2 滑移面位置确定
        3.3.3 滑移方向判定
        3.3.4 滑移量计算
    3.4 光纤光栅应变管的模型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双L型梁的光纤光栅土压计的研制
    4.1 引言
    4.2 光纤光栅土压计的结构设计
        4.2.1 光纤光栅土压计工作原理
        4.2.2 光纤光栅土压计尺寸选择
        4.2.3 光纤光栅土压计量程确定
    4.3 光纤光栅土压计实验室标定
    4.4 光纤光栅土压计外场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光开关的解调系统容量扩展
    5.1 引言
    5.2 系统结构
        5.2.1 光开关模块
        5.2.2 光开关驱动系统
        5.2.3 软件设计
    5.3 解调系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滨海地区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滨海地区交通概况
        1.1.2 滨海地区地理概况
    1.2 研究的意义、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
2 滨海地区公路地质灾害特点与危害
    2.1 滨海公路地质灾害特点
    2.2 滨海公路地质灾害危害
        2.2.1 地面沉降危害
        2.2.2 海岸侵蚀危害
        2.2.3 砂土液化危害
        2.2.4 滑坡 崩塌危害
        2.2.5 泥石流危害
    2.3 小结
3 滨海地区地质灾害源分析
    3.1 地面沉降
        3.1.1 地面沉降概况
        3.1.2 地面沉降分布
        3.1.3 影响地面沉降的因素
    3.2 侵蚀海岸
        3.2.1 海岸侵蚀概况
        3.2.2 海岸侵蚀分布
        3.2.3 影响海岸侵蚀的因素
    3.3 砂土液化
        3.3.1 砂土液化概况
        3.3.2 砂土液化分布
        3.3.3 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
    3.4 滑坡
        3.4.1 滑坡的形成条件
        3.4.2 滨海地区滑坡发育特征
        3.4.3 滨海地区滑坡分布特征
    3.5 泥石流
        3.5.1 泥石流形成条件
        3.5.2 滨海地区泥石流发育特征
        3.5.3 滨海地区泥石流分布特征
    3.6 崩塌
        3.6.1 崩塌形成条件
        3.6.2 滨海地区崩塌发育特征
        3.6.3 滨海地区崩塌分布特征
    3.7 小结
4. 滨海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4.1 背景概述
        4.1.1 河北滨海地区地理概况
        4.1.2 河北省滨海地区公路交通概况
    4.2 河北省滨海地区灾害分析
        4.2.1 地面沉降的产生条件
        4.2.2 河北省地面沉降现状
        4.2.3 河北省滨海典型性地质灾害分析
    4.3 河北省滨海地区地质危险性评价
        4.3.1 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4.3.2 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4.3.3 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
    4.4 公路地质灾害非工程防治措施
        4.4.1 地面沉降监测与预报
        4.4.2 防治地面沉降的管理
        4.4.3 典型地质灾害的监测
        4.4.4 典型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
        4.4.5 典型地质灾害的预防
    4.5 公路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4.5.1 地面沉降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4.5.2 滑坡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4.5.3 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4.5.4 崩塌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4.6 滨海地区公路地质灾害应急措施
    4.7 滨海地区公路地质灾害防灾管理建议
    4.8 小结
5 总结与不足
    5.1 总结
    5.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8)梧州市滑坡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降雨对边坡的影响研究
        1.2.2 国内外边坡的稳定性研究
        1.2.3 已有边坡治理技术
第二章 梧州市地质环境背景及滑坡分布特征
    2.1 自然地理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社会环境
    2.3 地质环境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地质构造及地震
        2.3.4 水文地质
        2.3.5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3.6 滑坡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第三章 土层的重度和抗剪强度指标总结及分析
    3.1 砂岩地区土层的重度和抗剪强度指标
        3.1.1 土体的室内及现场大重度
        3.1.2 土体抗剪强度
    3.2 花岗岩地区土层的重度和抗剪强度指标
        3.2.1 土体的室内及现场大重度
        3.2.2 土体抗剪强度
        3.2.3 岩土体渗透系数
第四章 强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4.1 概述
    4.2 强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推导
        4.2.1 现有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4.2.2 工程中常用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工况
        4.2.3 强降雨条件下边坡中的渗透力
        4.2.4 强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推导
        4.2.5 强降雨条件下稳定性分析方法工程验算思路
第五章 梧州市滑坡防治措施
    5.1 防治工程的目标
    5.2 防治原则
    5.3 防治工程技术路线如下图
    5.4 滑坡工程的防治措施
        5.4.1 排水工程
        5.4.2 削方减重
        5.4.3 挡土墙
        5.4.4 锚杆(索)
        5.4.5 抗滑桩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坡向与斜坡稳定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降雨与滑坡
        1.2.2 地下水与滑坡
        1.2.3 植被与滑坡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坡发生的普遍机理
    2.1 滑坡发生的地质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坡体结构
    2.2 滑坡发生的诱发条件
        2.2.1 水的作用
        2.2.2 地震作用
        2.2.3 人为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坡向之间小气候及滑坡分布差异
    3.1 坡向的划分
    3.2 不同坡向的小气候差异
        3.2.1 坡向与辐射
        3.2.2 坡向与温度
        3.2.3 坡向与蒸发
        3.2.4 坡向与水分
    3.3 滑坡分布的坡向性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坡向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4.1 植被与斜坡稳定
        4.1.1 植被固坡力学机理
        4.1.2 不同坡向的植被分布特征
        4.1.3 不同坡向的根系分布特征
        4.1.4 讨论
    4.2 干裂缝与斜坡稳定
        4.2.1 干裂缝对斜坡失稳的促进作用
        4.2.2 不同坡向对干裂缝的影响
    4.3 降雨与斜坡稳定
        4.3.1 降雨对斜坡稳定的影响
        4.3.2 坡向对降雨的影响
        4.3.3 讨论
    4.4 坡向对斜坡风化的影响
        4.4.1 坡向对斜坡物理风化的影响
        4.4.2 坡向对斜坡化学风化的影响
        4.4.3 讨论
    4.5 坡向对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5.1 坡向对侵蚀的影响
        4.5.2 坡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5.3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在在的问题
    5.1 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官家村滑坡的地下水作用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滑坡与水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1.2.1 滑坡与降雨关系的研究现状
        1.2.2 边坡渗流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3 滑坡渗流场与应力场研究现状
        1.2.4 滑坡与水作用的非线性研究现状
    1.3 滑坡地下水防治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地下水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2.1 坡脚开挖地下水位线的计算
        2.1.1 基本假定
        2.1.2 数学模型
        2.1.3 微分方程的求解
        2.1.4 地下水位线计算公式的拟合
        2.1.5 渗流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2 考虑渗流力的极限平衡法
        2.2.1 土条静水压力的计算
        2.2.2 瑞典条分法公式推导
        2.2.3 土条静水压力与渗透力的关系
        2.2.4 渗流力对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的影响
    2.3 考虑渗流的滑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第三章 碎石土滑坡的发育规律
    3.1 碎石土的物理特性研究
        3.1.1 碎石土的物质组成特性
        3.1.2 碎石土强度参数的影响特性分析
        3.1.3 碎石土的渗透特性分析
    3.2 典型碎石土滑坡——官家滑坡发育概况
        3.2.1 滑坡工程概况
        3.2.2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3.2.3 滑坡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3.2.4 滑坡体结构特征
        3.2.5 滑坡成因分析
第四章 官家滑坡地下水作用机理研究
    4.1 官家滑坡变形破坏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4.2 地下水对官家滑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4.2.1 极限平衡法
        4.2.2 饱水面积比与滑坡稳定性系数的关系
        4.2.3 传递系数法的改进
        4.2.4 水力梯度的时间相关性分析
    4.3 渗流对官家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3.1 有限元程序简介
        4.3.2 开挖后官家滑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4.3.3 几种稳定性计算方法的比较
    4.4 官家滑坡复发失稳机理分析
第五章 官家碎石土滑坡防治对策研究
    5.1 碎石土滑坡变形破坏的因素敏感性分析
    5.2 滑坡治理中的主要问题
    5.3 以治水为主的碎石土滑坡防治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319国道龙岩市新罗区龙门考塘滑坡监测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J]. 叶龙珍. 福建地质, 2018(02)
  • [2]堆积碎石土滑坡降雨致滑模型试验研究[D]. 陈玺文. 湘潭大学, 2014(03)
  • [3]水对大型堆积体滑坡治理的影响[D]. 王汭.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4(12)
  • [4]室内模拟降雨强度对碎石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 李静,唐延贵,李斌锷.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3(05)
  • [5]基于高陡边坡变形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究[D]. 李峰.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3(07)
  • [6]滨海地区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研究[D]. 李文良.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3)
  • [7]QC活动在考塘古滑坡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J]. 邓国平. 西部探矿工程, 2009(10)
  • [8]梧州市滑坡治理研究[D]. 李胜英. 广西大学, 2008(12)
  • [9]坡向与斜坡稳定性的关系研究[D]. 王朝阳.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10]官家村滑坡的地下水作用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D]. 朱向东. 浙江大学, 2007(02)

标签:;  ;  ;  

319国道龙岩市新罗区龙门烤塘滑坡监测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