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探讨

晕厥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探讨

一、晕厥病人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状况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孔清玉[1](2020)在《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儿童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的最常见类型。患儿反复出现晕厥、头晕、胸闷等症状,在体位改变、情绪紧张、长时间站立等情况时症状加重,平卧位后症状减轻,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诊断困难、预后良好等特点。大样本临床数据分析有助于缩短诊疗周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VVS及POT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VVS及POTS患儿进行简单快速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儿茶酚胺直接反映自主神经活动状态,VVS患者晕厥前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NE)水平升高,晕厥发生时进一步快速升高;POTS患儿晕厥等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直立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有关,推测高水平儿茶酚胺可能是VVS及POTS发生的重要因素。β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降低儿茶酚胺水平,理论上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但临床实践中疗效偏差较大。目前临床上缺乏对患儿儿茶酚胺状态评价及指导β-受体阻断剂应用的有效生物学指标。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反复或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及精神负担。对VVS及POTS患儿心理状态的评估及干预是此类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OI症状评分量表目前主要用于OI患儿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与患儿情绪障碍的严重程度是否有相关性尚未见报道。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是花生四烯酸经过细胞色素P450途径产生的一种内皮超极化因子,作用于临近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产生超级化和血管松弛作用,从而引起血管舒张,血压下降。VVS及POTS患儿存在外周血管过度舒张导致血压下降,推测引起血管舒张的因子可能参与了WS及POTS的发病过程,但目前尚未见EETs是否参与VVS及POTS发病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1.分析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率并描绘ROC曲线,以期发现指导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指标。2.LC-MS/MS测定患儿24h尿儿茶酚胺水平,探讨NE水平指导β-受体阻断剂精准治疗VVS和POTS的临床价值;探讨儿茶酚胺、01症状评分对评估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指导临床及早联合心理干预。3.测定患儿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14,15-EETs水平,并与尿儿茶酚胺水平做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EETs指导儿童VVS及POTS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VVS和(或)POTS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主诉时间、主诉症状、伴随症状、诱因、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HUTT期间症状、HUTT阳性发作的时间、阳性发作时血压、阳性发作时心率、阳性发作时症状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了所有入组患儿HUTT过程中血压及心率数据,包括患儿平卧位(1、5、10min)、直立位(1、5、10min)、倾斜后(1、5、10、15、20、25、30、35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评估VVS和/或POTS患儿HUTT过程中的心率及血压变异性及其与阴性组、正常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若患儿在HUTT过程中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时回复至平卧位,则数据计入至回复平卧位前一次(未出现VVS阳性反应)时间节点的心率及血压数据。根据试验结果,患儿数据分为VVS组、POTS组、POTS合并VVS(VVS+POTS)组、阴性组、健康对照组,计算各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儿茶酚胺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本研究选取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反复晕厥或先兆晕厥患儿38例,均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的38例VVS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h尿标本,采用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法检测24h尿NE水平,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0.5mg/kg.d,bid,口服3月)。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周期为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症状发作频率和程度、治疗的依从性及药物耐受情况等并详细记录。本研究还回顾性分析了43 例 POTS 及 VVS+POTS 患儿的临床资料(POTS 19 例,VVS+POTS 24 例),均检测24h尿NE水平。19例POTS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用法同上)治疗,疗效判断同VVS。VVS+POTS患儿的治疗采用了包括基础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干预。所有患儿均于3月后进行最终效果评估。以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的发作频率作为主要的疗效判断指标。参与评分的症状包括:晕厥、头晕、恶心、心悸、头痛、双手震颤、胸闷、视物不清共8个症状,当症状总评分降低大于50%时定为治疗有效。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NE指导VVS及POTS选用美托洛尔的预测价值。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42例,年龄9~14岁,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及儿童抑郁量表(CDI)对患儿进行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评估,采用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进行症状评分。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患儿分为焦虑及非焦虑组,抑郁及非抑郁组。以上量表评分均在入组儿童确诊并取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之后,由入组儿童自行填写。SCARED所得各样本均数与全国常模组比较,CDI所得各样本均数与2010年王君等进行的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CDI评估数据比较。所有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尿标本,采用LC-MS/MS法检测24h尿儿茶酚胺水平,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VVS及POTS患儿的心理量表评分与01症状评分进行关联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症状评分量表对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38例,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VVS 26例,POTS 12例)。采用ELISA检测患儿 24h尿14,15-EET(DHET)水平,并将患儿24h尿14,15-EET水平与年龄、体重、24h尿量、14,15-EET浓度、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24h尿Na+、K+、CL-、Ca2+、24h尿儿茶酚胺、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性分析结果(1)当患儿存在OI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应行HUTT明确是否为VVS及POTS,VVS及POTS患儿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及卧、立位试验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收缩压变异系数均高于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POTS组(P<0.01);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1),卧、立位舒张压变异系数低于 VVS+POTS 组(P<0.05)。(3)POTS组直立倾斜位收缩压变异系数低于VVS+POTS组(P<0.05),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VVS+POTS组(P<0.01)。(4)VVS组、POTS组、VVS+POTS组、阴性组患儿组内比较,直立倾斜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作为行HUTT检查的参考指标。2.VVS及POTS患儿24h尿去甲肾上腺素结果及临床价值(1)VVS患儿24h尿NE水平有明显个体差异(离散系数44.63%),且与其基础收缩压、舒张压显着相关(r=0.604;P<0.001)和(r=0.400;P<0.05)。(2)依据美托洛尔的疗效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26(95%置信区间为0.848到1),当24h尿NE=34.84μg/24h时,其预测美托洛尔对VVS有效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100%。(3)VVS+POT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患儿(P<0.01);男性患儿更易出现单纯的POTS,而女性POTS患儿则较容易合并VVS(P=0.01)。美托洛尔治疗单纯POTS的有效性为84.21%。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1)VVS患儿SCARED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常模组(P<0.01),VVS焦虑组SCARED总评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焦虑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2)Pearson分析显示VVS组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691,P<0.001)。根据患儿的OI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95%置信区间为0.804到1),当VVS患儿症状评分=8.5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91.7%。(3)VVS组CDI评分与常模组比较(P>0.05);VVS抑郁组CDI评分高于合肥常模组(P<0.01),VVS抑郁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抑郁组(P<0.001)。(4)Pearson分析显示VVS患儿的O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46,P<0.05)。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抑郁,ROC曲线下面积为0.688(95%置信区间为0.476到0.899),当VVS患儿症状评分=7.5时,其预测儿童OI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抑郁的灵敏度87.5%,特异度为55%。(5)POTS组患儿SCARED评分高于全国常模组(P<0.05),POTS焦虑组患儿SCARED总分、躯体化/惊恐、简明焦虑量表评分明显高于非焦虑组(P<0.01),“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各项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5)。POTS患儿均存在明显的学校恐怖症。POTS焦虑障碍患儿NE水平低于非焦虑患儿(P<0.05),降低的人数比率高于非焦虑患儿(P<0.05)。(6)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71,P<0.01)。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障碍,ROC曲线下面积为1(95%置信区间为1),当POTS患儿症状评分=8.0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POT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625,P<0.05)。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稍准治疗的初步探讨(1)VVS患儿24h尿14,15-DHET(EETs)水平与24小时尿量相关,与卧位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呈弱相关。(2)POTS患儿24h尿14,15-DHET水平与患儿24小时尿量相关,与24h尿Na+呈强相关(r=0.668,P=0.018),与 24h 尿 Ca2+呈中度相关(r=0.485,P=0.11),与24h尿CL-呈中度相关(r=0.539,P=0.07);与24小时尿多巴胺呈中度相关(r=0.512,P=0.089),与 24 小时尿NE 呈弱相关,(r=0.346,P=0.271)。结论1.心率及血压的变异系数可作为VVS及POTS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判断的参考指标;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以建议行HUTT检查。2.VVS患儿24h尿NE个体差异明显,24h尿NE水平可作为选择美托洛尔治疗VVS的参考指标。3.POTS+VV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的患儿。单纯POTS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儿POTS+VVS更多见;β-受体阻断剂治疗单纯POTS患儿的有效性高,但剂量需个体化。4.VVS及POTS患儿合并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比率较高;POTS合并焦虑障碍儿童24h尿NE低于非焦虑儿童。5.情绪障碍与患儿直立不耐受症状评分呈正相关,OI症状评分高的患儿存在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更大,症状也更为严重。6.EETs可能对VVS及POTS患儿体内的升压因素起到一定的拮抗效应,对POTS患儿效应可能更为明显。

慕宗庆[2](2020)在《气血虚滞证机在心脏神经症中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立题目的:1.以气血虚滞证机的内涵和外延为出发点,论述气血虚滞证机与心脏神经症的联系,探讨气血虚滞证机在心脏神经症发病中的意义,并提出治疗法则与方药,为心脏神经症(气血虚滞证)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并评价逍遥养心汤治疗气血虚滞证心脏神经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预计纳入72例气血虚滞证心脏神经症患者(均为来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科门诊的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共同治疗方法为:通过倾听、疏导等方式,减轻患者的担忧和疑病;给予谷维素片20mg/次,日3次,口服,疗程4周;若心率偏快,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47.5mg/次,日1次,口服,疗程4周。另外,试验组再给予逍遥养心汤,中药饮片,每剂煎汤300ml,150ml/次,日2次,口服,疗程4周。记录每个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评价疗效。在治疗前、中(2周后)、后(研究结束)分别通过一般检查、相关理化检查和随访等方式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5例,完成研究者共65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分布、心率和中医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的差异比较显示汗出、头晕、健忘、胁胀或痛、善太息这5个症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症状积分和总积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的组间比较中,中医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4.1%和54.8%),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安全性监测指标的异常和其它不良反应。研究结论:1.逍遥养心汤联合谷维素和单用谷维素均能有效降低气血虚滞证心脏神经症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P<0.05),且前者强于后者(P<0.05)。2.在气血虚滞证心脏神经症患者的治疗上,逍遥养心汤联合谷维素的总体疗效明显高于单用谷维素(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54.8%,且P<0.05)。3.逍遥养心汤联合谷维素和单用谷维素治疗气血虚滞证心脏神经症均未出现安全性监测指标的异常和其它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4.逍遥养心汤能有效地治疗气血虚滞证心脏神经症,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梁俊杰[3](2020)在《非药物疗法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非药物疗法(八段锦功法锻炼联合耳穴压丸)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有效性进行验证。方法:1.研究对象为2019年03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东直门医院、北京医院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的患者,年龄在30=80岁之间,符合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2015)和纳排标准,且能够配合完成临床试验共纳入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加帕金森病健康宣教,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八段锦功法锻炼联合耳穴压丸治疗。在0周、4周、8周分别进行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on-Motor Symptom assessment scale for Parkinson’ s Disease,NM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帕金森病疲劳量表(Parkinson’s Fatigue Scale,PFS-16)以及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arkinson’ s disease sleep scale,PDSS)的评定,通过组间及组内前后对比评价八段锦功法锻炼联合耳穴压丸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2.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描述。病程以及Hoehn-Yahr分级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数据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数据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非参数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t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组的60例患者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平均年龄为67.87±6.57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5.97±8.40岁。试验组男性24例(80%),女性6例(20%);对照组男性17例(56.7%),女性13例(43.3%)。以及受教育年限、病程、H-Y分级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0周两组间NMSs量表、HAMA量表、HAMD量表、PFS量表及PDSS量表积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试验组组内比较,4周、8周与0周比较,NMSs量表、HAMA量表、HAMD量表、PFS量表、PDSS量表积分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8周与0周相比,NMSs量表、HAMA量表、HAMD量表及PFS量表积分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比较,4周时两组PFS量表、PDSS量表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8周时两组NMSs量表、HAMA量表、HAMD量表、PFS量表及PDSS量表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非药物疗法(八段锦功法锻炼联合耳穴压丸)可在帕金森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睡眠、疲劳、焦虑、抑郁等非运动症状具有增效作用。2.非药物疗法(八段锦功法锻炼联合耳穴压丸)对抑郁、焦虑的起效时间更早,治疗抑郁、焦虑可能需要更长的治疗周期。3.八段锦功法锻炼联合耳穴压丸操作简单,可作为帕金森病有价值的辅助治疗方法。

林文颖[4](2018)在《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将耳穴贴磁应用于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患者,观察耳穴贴磁对其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指数)、睡眠效率(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生活质量(脑卒中特定生活质量量表)的影响,旨在评价耳穴贴磁改善PSSD的疗效,为PSSD患者提供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选取符合条件的PSSD患者93例,用Excel产生随机数字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1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耳穴贴磁组患者予以耳穴磁疗贴按压,王不留行籽组予以王不留行籽按压,两组均选择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肾、枕、垂前耳穴,采用对压法,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按压耳穴4次(三餐后及睡前),每次每穴按压20~30秒,两耳交替,每隔3天更换一侧耳廓贴压,共治疗4周。试验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睡眠效率值、生活质量(SS-QOL)量表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睡眠状况、生活质量的变化,评价其疗效。结果1 PSSD患者的基线资料情况试验前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职业等)、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居住环境、饮酒、吸烟、熬夜、午休等)、评价指标基线(PSQI量表评分、睡眠效率值、SS-QOL量表评分)比较分析,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PSSD患者完成试验情况本研究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83例完成试验,耳穴贴磁组完成28例,剔除1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脱落2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失访);王不留行籽组完成27例,剔除2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脱落2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后失访;患者依从性差);常规护理组完成28例,剔除1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中止1例(原因:患者出现病情恶化),脱落1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后失访)。3 PSSD患者试验后的临床效果评价3.1睡眠质量3.1.1 PSQI评分三组试验后比较,耳穴贴磁组睡眠质量的提高优于王不留行籽组(P<0.05),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睡眠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其中:耳穴贴磁组在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维度的评分较王不留行籽组有所下降(P<0.05);耳穴贴磁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下降(P<0.01);王不留行籽组在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下降(P<0.01),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所下降(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患者睡眠质量均较试验前有所改善。其中,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在各维度评分方面较试验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护理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方面较试验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3.1.2睡眠效率值比较三组试验后比较,耳穴贴磁组与王不留行籽组睡眠效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睡眠效率值较常规护理组有所提高(P<0.01、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试验后睡眠效率值有明显提高(P<0.01);常规护理组睡眠效率值试验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生活质量三组试验后SS-QOL量表评分比较,耳穴贴磁组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籽组、常规护理组(P<0.01);王不留行籽组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具体表现,耳穴贴磁组在改善患者精力、家庭角色、个性、社会角色方面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籽组(P<0.01);耳穴贴磁组在改善患者精力、家庭角色、情绪、个性、社会角色、工作或劳动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王不留行籽组在改善精力、家庭角色、情绪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在改善个性、社会角色方面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除视力方面的变化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观察经安全性观察,三组患者在试验期间并未出现晕厥、异常感觉、皮肤损伤或过敏等耳穴疗法的不良反应。结论1耳穴贴磁、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均可一定程度改善PSSD患者的睡眠状况。耳穴贴磁组的疗效优于王不留行籽组。2耳穴贴磁、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可有助于提高脑PSSD患者的生活质量。耳穴贴磁组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王不留行籽组。

姜海燕[5](2017)在《晕厥综合症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晕厥是一种阵发性、突发性、一过性脑缺血或代谢异常导致大脑功能障碍而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并同时失去保持姿势、体位及行为的能力,经过处理或自行恢复而不留后遗症的临床综合症。可同时伴有头晕、眼花、心悸、无力、出冷汗,但不伴抽搐、唇舌咬伤及二便失禁。本文就晕厥综合症的分类、临床特点做一简单介绍。

许岭平[6](2011)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特征与治疗转归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晕厥指由于脑血流低灌注导致一过性意识丧失和姿势紧张维持丧失。晕厥在临床较为常见。晕厥原因有:心源性、脑源性、代谢疾病以及神经反射有关。部分病人反复发作,可造成严重意外伤害,例如骨折、脑出血,甚至死亡。一般地说,与心、脑源性和代谢疾病有关的晕厥依靠目前常用的临床检查大多数可以明确诊断,但与神经反射有关的晕厥诊断比较困难。不明原因的晕厥中绝大部分与神经反射有关,统称其为神经介导性晕厥。神经介导性晕厥包括许多种类型,其共同特点是不同原因引起交感神经张力下降、迷走神经张力升高,从而导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大脑突然缺血,发生晕厥。不同类型的晕厥触发因素及反射弧的传入途径不同。血管迷走性晕厥是神经介导性晕厥中的最常见类型,其触发因素包括长时间站立、疲劳以及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特别是情绪活动,如紧张、生气、悲伤等,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倾斜试验从应用于临床已经20余年,它不但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方法,也是进一步研究神经介导性晕厥发病机制的重要实验室手段。倾斜试验是应用倾斜床将受试者体位被动性由平卧位转成头高倾斜立位,检查过程中如果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进而出现接近晕厥或意识完全丧失为阳性表现。倾斜试验阳性者,可以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约占不明原因晕厥的70 %,占所有晕厥患者的44%。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神经介导的直立不耐受性晕厥中的一种,是由神经反射诱发,发病特点是以收缩压、舒张压下降以及心率骤然下降为其特点,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表现,如面色苍白、恶心、出汗等。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根据倾斜试验中血流动力学特点将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分为3型:混合抑制型,心脏抑制型,血管抑制型。倾斜试验有助于VVS的诊断,但是临床开展倾斜试验不够普遍,而不明原因晕厥却是临床常见疾病,部分血管迷走性晕厥仅依靠病史可作出怀疑性诊断,但对倾斜试验血流动力学观察,我们了解此病的发病特点以便进行诊断,并能深入探讨发病机制及进一步治疗方案。血管迷走性晕厥目前没有确定的治疗手段。目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起搏器治疗等。物理治疗包括自身调节、倾斜训练;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兴奋剂、抗胆碱药、茶碱类、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等。部分病人需植入永久起搏器。这些方法虽然解决了一些临床问题,但是其中一些方法疗效尚不肯定,如近期有一些学者提出β受体阻滞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效果不确切。经过治疗病人预后情况还缺乏研究资料,因此,有必要进行临床观察,了解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治疗转归,从询证医学方面寻找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案。目的探讨倾斜试验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诊断价值,以便形成更有效的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案。观察倾斜试验中血流动力学特点,总结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中的临床特征。对于倾斜试验阳性被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给予美托洛尔等治疗,观察治疗转归,以修正治疗方法形成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432例不明原因晕厥或近似晕厥的患者进行倾斜试验,记录倾斜试验中血压、心率、心律变化,比较晕厥者与未出现晕厥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比较倾斜试验阳性者中心脏抑制型、血管抑制型、混合抑制型的血流动力学差别。观察经倾斜试验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年龄、性别、季节、临床症状,总结其临床特点。对阳性者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给予美托洛尔口服,对照组给予茶碱,观察倾斜试验阴转率。部分病例植入永久起搏器,观察其治疗转归,评价起搏治疗效果。结果倾斜试验阳性177例,其中混合抑制型137例,心脏抑制型6例,血管抑制型34例,分别占总数的75.7%,3.4%,19.2%。口服美托洛尔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阴转率86.4%,显着高于口服山莨菪碱组31.5%。植入永久起搏器后加服美托洛尔组倾斜试验阴转率83.3%,显着高于单纯永久起搏组20%。倾斜试验阳性表现特点:症状出现频率前三位为:头晕、出汗、恶心;大多数有血压下降。结论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安全有效。β受体阻滞剂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疗效确切,部分病例需起搏保驾下服药。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王成,田杰,杜军保,李小梅,李奋,李渝芬,陈新民,袁越,黄国英[7](2011)在《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座谈内容1.临床心电图监测技术近年有哪些新进展?2.常规体表心电图和Holter心电图各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各自应用的指证是什么?3.在什么情况下做心电图运动试验?如何评价其临床意义?何谓药物负荷心电图?4.心电图检测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有哪些不容忽视的现存问题?5.为什么不能用成人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来评估小儿心电图?儿科医生应如何看待心电图计算机自动回报结论?小儿心电图有哪些年龄特点?6.怎样判定ST-T是否异常?能否仅依据ST-T改变就诊断心肌受累(心肌损害)?在儿科导致ST-T改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7.如何评价心电图异常的临床意义?怎样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张乾忠教授: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心电图检测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心电监测设备不断更新,心电图检测技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已经普及。普通体表心电图目前已成为临床常规检测项目之一。许多儿科病房和重症监护室都备有心电图机,临

黄峥嵘[8](2008)在《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遗传与细胞电生理研究》文中指出自1992年作为一个独立的病种描述以来,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 BrS)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领域,无论是在临床还是在基础研究方面。本课题将在BrS的危险分层、遗传学研究以及细胞电生理机制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希望为Br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证据。第一部分41例Brugada样心电图患者3年随访研究目的探讨中国人Brugada综合征患者晚电位特征及其与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信号平均心电图(signal-averaged electrocardiography,SAECG)分析15例I型BrS患者和26例BrS II型或III型心电图患者心室晚电位(Late Potential,LP)的特点;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动态随访约3年(31.4±5.7月),观察LP(+)和LP(-)BrS患者中心律失常及其相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I型BrS组中有13例患者晚电位阳性,阳性率为86.7%;BrS II型或III型组中有2例晚电位表现为阳性,阳性率为7.7%。I型BrS组晚电位阳性率明显比BrS II型或III型组高(P<0.05);LP(+)BrS患者心律失常及其相关事件发生率为86.7%,LP(-)BrS患者为3.8%,两组比较差异显着,相对危险度(RR)为22.5,95%可信区间为[3.3,155.6],P<0.0001。结论晚电位可能是中国人BrS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一个有效的预测因子,是中国人BrS危险分层的有用指标之一。第二部分Brugada综合征超声心动图新现象的研究目的目前学术界对Brugada综合征究竟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改变存在争论,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我们在给一个35岁的男性Brugada综合征患者作心脏超声检查时发现该患者存在室间隔运动异常,这一现象促使我们探讨Brugada综合征超声心动图是否有其特殊的变化,为Brugada综合征的危险分层、预后判断及诊疗提供一些新的依据。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Brugada综合征组(n=15)、单纯右束支传导阻滞组(n=15)和正常对照组(n=15)左、右室壁和室间隔运动及波幅。使用ACUSON公司(美国)Sequoia 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作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当发现室间隔基底段异常运动时,将M型取样线置于该节段上记录室间隔的活动曲线,并与心电图同步显示确定时相。结果15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中有11例在收缩早期出现室间隔基底段前向运动,而单纯右束支阻滞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均未见此种改变。结论典型Brugada综合征患者收缩早期室间隔基底部运动异常,这可能是Brugada综合征一个新的临床特征。第三部分Brugada综合征患者遗传学研究目的研究中国Brugada综合征患者SCN5A基因的碱基改变情况。方法对15例先证者及家系进行直接SCN5A基因测序。DNA来源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全部28个外显子通过设计的4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后的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在一个家系上发现了一个错义突变,即G5080A(R1628Q),该突变导致心肌细胞钠通道的α亚基第IV结构域的第4片段发生改变。在150个正常对照者未发现此碱基改变。结论在中国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SCN5A基因发现了一个新的突变位点。第四部分异丙肾上腺素影响Brugada综合征的细胞电生理机制探讨目的已有文献报道在一些Brugada综合征患者使用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能够减轻ST抬高,抑制室性心律失常和电风暴的发生。但是目前还没有对异丙肾上腺素这一作用的细胞电生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报道。本部分将探讨Iso上述效应的细胞电生理机制。方法酶解法分离兔右心室外膜心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1μM异丙肾上腺素作用前后动作电位、L-钙电流及短暂外向钾电流的变化。结果①1μM Iso显着延长动作电位复极到20%时程(APD20)、动作电位复极到50%时程(APD50)以及动作电位复极到90%时程(APD90),分别从(151.3±11.8)ms,(268.7±27.3)ms和(380.9±34.6)ms延长到(195.4±13.3)ms,(324.5±32.8)ms和(423.5±42.1)ms ( n=14, p<0.05)。②在+60mV电压下, 1μM Iso使Ito从(11.4±1.7)pA/pF减少到(6.3±0.5)pA/pF( n=16,p<0.05 )。1μM Iso使Ito I-V曲线下移,但并不影响激活电位、峰电位和翻转电位。1μM Iso使Ito稳态失活曲线左移,使失活后恢复曲线右移,对激活曲线的半数激活电压和激活常数无明显影响。③1μM Iso增加ICa,L峰值,从(-6.1±0.6)pA/pF增加到(-8.6±0.9)pA/pF(n=10,p<0.05); Iso使ICa,L I-V下移,但不改变激活电位、峰电位和翻转电位。结论Iso能够延长APD,尤其是APD20和APD50; Iso能够呈电压依赖性抑制Ito,可能是作用于Ito的失活态; Iso呈电压依赖性增加ICa,L,以上这些效应可能是Iso能够减轻Brugada综合征患者ST抬高,抑制Brugada综合征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电风暴发生的重要机制。

沈晓旭[9](2005)在《起搏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心阳气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窦性心动过缓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在我国目前尚无关于窦性心动过缓的流行病学调查数字。窦性心动过缓病人平时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的心动过缓可导致晕厥,甚至引起猝死等严重后果。10%-15%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有窦性心动过缓,心肌梗死后的最初几小时内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可能更高。近些年,心脏电生理在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在内的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日益完善。对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起搏比药物治疗更可取,因为按一般规律,还没有一种增快心率的药物长期使用能安全有效而无副作用。但是就我国经济水平和医疗环境来说,仍有很多窦性心动过缓病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目前临床上针对窦性心动过缓的药物很少,且长期疗效不佳,有较明显的副作用,停药后则病复如初,患者难以接受和坚持。中医中药在防治心律失常方面也有较好的作为。因此,积极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猝死的发生率,有其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窦性心动过缓属于祖国医学“心悸”范畴。病机为心气衰弱,阳气不振,因虚而悸。本病多因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心气虚多由年老脏器虚衰,禀赋不足,久病或暴病耗伤所致。心气不足,心脏搏动乏力,血行迟缓,心及全身失养,可出现心及全身机能活动减退的症状。心气虚日久常发展成心阳虚,由于心阳虚衰,血脉失于温运,寒凝血滞,心气虚证更为加重,心脉失其温养,发为心悸。同时,由于阳失温煦,出现虚寒症状。本证始于心气之虚,加重于心阳之虚,故病在心而治当益气,温阳。起搏胶囊基本组方为附子、黄芪,主要作用为温心阳,益心气。本课题按照药物临床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5年)的中药新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具体参照标准进行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实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的方法,以本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病房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以心宝丸作为对照药,对起搏胶囊和心宝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对比观察。本研究共纳入心阳气虚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临床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着性差异。经过4周的治疗,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心动过缓疗效总有效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79. 17%、58. 33%,优于对照组的70. 83%、54. 16%,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 05) 。在中医症状疗效方面,两组均能改善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自汗、懒言等心气阳虚症状,但气短,乏力症状的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 。不良反应方面,没有观察到明显或有严重后果的不良反应。通过以上临床研究表明:温心阳,益心气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杨铁骊,王国喜[10](2002)在《晕厥病人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状况探讨》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晕厥病人的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状况。方法 :所有病人入试前均作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脑电图等检查 ,入选者按照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测定项目行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测定。结果 :晕厥病人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测定异常总阳性率为 5 1 6 %。与对照组相比异常率有显着差异 (P <0 0 0 1)。结论 :晕厥病人常合并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异常

二、晕厥病人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状况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晕厥病人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状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VVS和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
    前言
    1.0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0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VV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3 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4 VVS合并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5 阴性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6 临床中其他晕厥或疑似晕厥病因总结
        2.7 VVS、POTS、VVS并POTS、阴性组临床数据
        2.8 各组患儿变异系数统计及比较
    3.0 讨论
    4.0 结论
第二部分 儿茶酚胺指导VVS及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
    前言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检测
        1.5 判断标准
        1.6 治疗及随访
        1.7 疗效判断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VVS组资料分析
        2.1.1 VVS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
        2.1.2 VVS组与对照组各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
        2.1.3 VVS患儿24h尿NE与基础血压及心率的相关性分析
        2.1.4 VVS血管抑制型与混合型对比分析
        2.1.5 有效组与无效组的对比分析
        2.1.6 ROC曲线对美托洛尔疗效的预测分析
        2.2 POTS与VVS并POTS组资料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
    前言
    1.0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研究方法
    2.0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VVS组相关资料分析
        2.3 POTS在相关资料分析
    3.0 讨论
    4.0 结论
第四部分 EETs水平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
    前言
    1.0 材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1 研究对象
        1.1.2 筛选标准
        1.1.3 研究分组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直立试验、BHUTT
        1.2.2 SNHUTT操作步骤同前
        1.2.3 VVS及POTS诊断标准
        1.2.4 24h尿14,15-DHET留取及检测方法
        1.2.5 统计学分析
    2.0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VVS患儿基本资料
        2.1.2 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
        2.1.3 VVS及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
        2.2 VV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2.1 VV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2.2 VV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2.3 POT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3.1 POT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3.2 POT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3.0 讨论
    4.0 结论
附正文图表
    第一部分 图表
    第二部分 图表
    第三部分 图表
    第四部分 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儿茶酚胺、EETs在儿童OI发病机制及指导诊治的研究进展
    引言
    1.交感神经系统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1.1 交感神经系统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1.2 直立位的神经体液变化
    2.VV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VVS相关性晕厥及先兆晕厥的评估
        2.2 反常性代偿反射
        2.3 对直立应力的交感神经反应及VVS中的交感神经失活
        2.4 交感神经蛋白在VVS中的缺陷
        2.5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变化
    3.POT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3.1 POTS的评估
        3.2 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可能与POTS有关
        3.3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与POTS有关
        3.4 POTS患者NET表达的改变
    4.心理因素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VVS及POTS
        4.1 心理因素与VVS、POTS
        4.2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4.3 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在儿童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4.4 5-羟色胺(5-HT)系统与焦虑和抑郁
    5.EETs、过敏性疾病与VVS和POTS
        5.1 EETs的来源及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5.2 过敏性疾病、EETs与VVS和POTS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部分

(2)气血虚滞证机在心脏神经症中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现代医学对心脏神经症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心脏神经症的认识
    3.现状探讨与展望
气血虚滞证机在心脏神经症中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意义
    1.气血虚滞证机的内涵
    2.气血虚滞证机的外延
    3.气血虚滞证机的临床意义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研究结果
    3.结论
讨论
    1.立题背景
    2.组方分析
    3.疗效分析
    4.问题与展望
结语
本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3)非药物疗法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研究进展
        1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 精神症状
        3 睡眠障碍
        4 嗅觉障碍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帕金森病中医治疗进展
        1 帕金森病相关的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中医药治疗
        4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基线疗效指标比较
        3 各疗效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讨论
        1 一般资料及基线分析
        2 治疗方法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PSSD的认识
        1.1 PS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
    2 祖国医学对PSSD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西医治疗PSSD的临床研究进展
        3.1 药物治疗
        3.2 非药物治疗
    4 耳穴疗法的理论基础
        4.1 耳穴疗法的治病机理
        4.2 常用耳穴疗法
        4.3 耳穴疗法治疗PSSD的研究现状
        4.4 选穴依据
    5 研究假设
    6 创新性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来源及研究设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标准者,方可入选)
        1.4 排除标准(符合以下其中一项者,即予排除)
        1.5 病例剔除标准、脱落标准、中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1.6 样本含量估算
        1.7 随机序列的产生及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干预方法
        2.2 评价工具
        2.3 统计学处理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考虑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结果
    1 患者入组及完成试验情况
    2 试验前三组基线资料情况
        2.1 试验前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2.2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比较
        2.3 评价工具基线比较
    3 试验后疗效评价工具
        3.1 主要评价工具
        3.2 次要评价工具—SS-QOL量表评分
        3.3 安全性观察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PSSD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2 试验研究的患者纳入情况分析
    3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3.1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的睡眠效果分析
        3.2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4 安全性观察分析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耳穴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晕厥综合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晕厥的分类
    1.1 神经介导性晕厥综合症 (反射性晕厥)
    1.2 位置性低血压或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1.3 心源性晕厥
    1.4 脑源性晕厥
    1.5 血液成分改变性晕厥 (代谢性晕厥)
2 晕厥综合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2.1 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2.1.1 血管迷走性晕厥 (VS)
        2.1.2 颈动脉窦综合症 (CSS)
        2.1.3 排尿性昏厥
        2.1.4 咳嗽性昏厥
        2.1.5 舌咽神经痛性昏厥
        2.1.6 屏气性昏厥
    2.2 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
        2.2.1 急性或亚急性全植物神经功能不全
        2.2.2 慢性中枢性节前神经功能不全
        2.2.3 慢性周围性节后植物神经功能不全
        2.2.4 其他原因引起的直立体位性低血压
        2.2.4. 1 低血压性晕厥
        2.2.4. 2 神经系统疾病
    2.3 心源性晕厥
        2.3.1 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阿斯综合征)
        2.3.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3.3 心肌收缩无力引起的晕厥
        2.3.4 先天性心脏病性晕厥 (无力性晕厥)
        2.3.5 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2.4 脑源性晕厥
        2.4.1 短暂椎基动脉供血不全 (一过性椎基动脉TIA发作)
        2.4.2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4.3 延髓性晕厥
        2.4.4 高血压性晕厥
        2.4.5 脑外伤性晕厥
    2.5 血液成份改变性晕厥
        2.5.1 严重贫血
        2.5.2 缺氧性脑病所致的晕厥
        2.5.3 低血糖性晕厥
        2.5.4 高通气综合征性晕厥

(6)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特征与治疗转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特征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血管迷走性晕厥治疗转归的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心电图监测技术近年有哪些新进展?
2 常规体表心电图和Holter心电图各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各自应用的指证是什么?
3 在什么情况下做心电图运动试验?如何评价其临床意义?何谓药物负荷心电图?
4 心电图检测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有哪些不容忽视的现存问题?
5 为什么不能用成人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来评估小儿心电图?儿科医生应如何看待心电图计算机自动回报结论?小儿心电图有哪些年龄特点?
6 怎样判定ST-T是否异常?能否仅依据ST-T改变就诊断心肌受累(心肌损害)?在儿科导致ST-T改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7 如何评价几种常见心电图异常的临床意义?怎样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

(8)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遗传与细胞电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前言
四、正文
    第一部分 41例Brugada样心电图患者3 年随访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Brugada综合征超声心动图新现象的研究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Brugada综合征患者遗传学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异丙肾上腺素影响Brugada综合征的细胞电生理机制探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五、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六、致谢

(9)起搏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心阳气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关键词:起搏胶囊、窦性心动过缓、益气温阳法、临床研究
ABSTRACT
缩略词英汉对照
第一部分综述部分
    综述一中医学对窦性心动过缓的研究进展
        1病因病机
        2治疗研究
        3实验研究
        4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现代认识
        5结语及展望
    综述二现代医学对窦性心动过缓的研究进展
        1流行病学
        2发病机制
        3临床检查
        4治疗研究
        5进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部分
    前言
    起搏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心阳气虚证的临床观察
        1病例来源
        2诊疗标准
        3研究方法
        4临床资料分析
        5治疗结果
        6疗效分析
        7讨论
        8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晕厥病人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状况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D]. 孔清玉. 山东大学, 2020(08)
  • [2]气血虚滞证机在心脏神经症中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D]. 慕宗庆.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非药物疗法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观察[D]. 梁俊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D]. 林文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6)
  • [5]晕厥综合症的临床分析[J]. 姜海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0)
  • [6]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特征与治疗转归的研究[D]. 许岭平. 泰山医学院, 2011(05)
  • [7]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J].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王成,田杰,杜军保,李小梅,李奋,李渝芬,陈新民,袁越,黄国英.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02)
  • [8]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遗传与细胞电生理研究[D]. 黄峥嵘. 福建医科大学, 2008(12)
  • [9]起搏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心阳气虚证的临床研究[D]. 沈晓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 [10]晕厥病人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状况探讨[J]. 杨铁骊,王国喜. 中原医刊, 2002(12)

标签:;  ;  ;  ;  ;  

晕厥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