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工作面人为误差的可靠性评估与控制

爆破工作面人为误差的可靠性评估与控制

一、炮采工作面人为失误可靠性评价及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薛嗣圣[1](2019)在《基于概率推理的煤矿瓦斯事故致因分析及其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煤炭开采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煤矿事故灾害严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在煤矿各类事故中,瓦斯事故危害最为严重,一直被认为是煤矿生产的“头号杀手”。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导致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各类影响因素众多,事故致因及条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对瓦斯事故的管控带来了困难。本文从概率推理角度对导致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条件以及概率变化进行分析,运用概率图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深入挖掘煤矿瓦斯事故潜在规律,研究新形势下煤矿瓦斯事故的管控对策。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煤矿事故总体概况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自建国以来各阶段煤矿事故的发生特点、变化趋势及原因,重点从多维度对瓦斯事故特征进行了统计剖析,指出瓦斯事故在事故类型、矿井类型、发生地域、发生时间等属性中所表现的特点及原因;结合当前煤矿安全形势和趋势,指出瓦斯事故在环境、人员、装备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分析结果来看,瓦斯事故具有灾害后果的严重性、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发生时间的随机性等不确定性特点。致因要素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给煤矿安全管理带来了难度。在煤矿安全投入和管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充分利用数据信息研究瓦斯事故致因及条件的不确定性,从而改善传统安全管理模式,提高事故管控的针对性。(2)论文以煤矿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瓦斯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瓦斯事故发生的物理机理,结合事故致因分类模型进行研究。首先,运用事故树方法从大量最新瓦斯事故案例中探究人员、机器、环境、管理等方面导致事故发生的内外部因素及其之间的逻辑条件,建立瓦斯事故致因条件依赖模型,明确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其次,运用收集的案例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和专家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具有煤矿瓦斯事故特征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并进行模型有效性的验证;最后,基于瓦斯事故概率图模型进行事故推理,找到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最大致因链和敏感性因素排序。通过确定不同因素影响下的事故节点的后验概率,进而有效地确定瓦斯事故发生的概率;根据瓦斯事故发生的最大致因链,可以快速找到导致瓦斯事故的因果链;对事故因果链上的敏感性因素进行分级管控,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分析结果表明:瓦斯事故发生的随机性规律可以从概率角度进行认知。贝叶斯网络较传统事故分析方法,在复杂不确定性问题的表达和推理方面具有优势,将贝叶斯网络运用到瓦斯事故不确定性研究中,构建瓦斯事故特征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能够有效融合瓦斯事故先验知识和当前信息,实现基于概率推理的瓦斯事故风险预判和致因分析,为事故的有效防治与管控明确重点和途径。(3)为了将构建的瓦斯事故贝叶斯网络模型应用到事故分析和预防中,本文依据条件变化和煤矿生产可能出现的情况建立情景。结合瓦斯事故特征,本文提出了基于“煤矿特性-影响因素-因素状态-事件”的瓦斯事故情景网络模型(CFSE),并进行概率情景分析,以此确定了区别于传统方式的瓦斯事故管控流程,并从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提出了融合贝叶斯思想的瓦斯事故管控策略。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构建瓦斯事故情景网络模型,可以确定事故预防中所对应的每个情景,在任何一个情景下,借助贝叶斯网络研究在不同情景条件下事故发生的概率。在瓦斯管控策略中,本文提出基于概率推理和情景分析的瓦斯事故管控模式。充分利用瓦斯事故贝叶斯网络的推理和信息更新机制,建立瓦斯事故概率推理预警平台,细化瓦斯事故危险源的可能性度量,充分感知系统致因要素及条件的变化,从全局的角度进行决策和判断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管控效果。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以数据为驱动,基于贝叶斯网络和情景分析等理论,通过概率推理方法定量研究瓦斯事故的不确定性,系统提出不同情景条件下瓦斯事故的管控策略,以提高我国瓦斯事故管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上遏制我国瓦斯事故的发生。该论文有图63幅,表32个,参考文献201篇。

王远声[2](2019)在《综采工作面噪声对作业人员影响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综采工作面是一个由人、机、环境组成的复杂生产系统。在此复杂的人机环境系统中,作业人员深受噪声污染的困扰,由于人的生理、心理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难控性,当受到过度的噪声影响时,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研究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因素与人的关系,对有效预防事故发生,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安全工程学、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为指导,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测试、实验室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煤矿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下的人—环关系和噪声预警系统。在研究确定综采工作面噪声源的基础上,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多因素影响下巷道噪声衰减特征;通过实验室模拟建立了噪声与人体生理心理指标影响关系方程;结合具体矿井,获得了不同工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劳动时间;基于蒙特卡洛(Monte-Carlo)方法建立了基于功能函数的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下人的可靠度模型,并构建了基于作业人员可靠度的综采工作面噪声预警系统。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综采工作面生产期间噪声大部分时间的频率保持在3kHz-11kHz之间,其噪声大部分是中高频和高频噪声;声压级均保持在75dB-105dB,最大声压级能达到105dB-110dB左右。主要机械设备噪声源的声压级均超过《煤矿安全规程》中85dB的噪声限值要求。工作面作业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一直遭受着职业噪声的侵害;(2)综采工作面噪声声压级在整个巷道空间内衰减规律为:接收点在离声源较近的范围内时,声压级衰减快,接近线性衰减;综采工作截面面积一定时,截面形状对声压级的变化率影响不大,但是截面形状为梯形时,声压级衰减较快;综采工作面截面面积对声压级的影响较大,且截面面积越大,衰减的越快;巷道内煤岩体吸声系数对声压级有影响,吸声系数的大小与声压级的变化率成正相关,吸声系数越大,声压级的变化率越大;(3)通过噪声对人影响的实验室研究发现:噪声刺激水平和暴露时间对被试者的生理心理指标有影响;当噪音水平≤95dB时,噪声暴露时间是影响作业人员生理心理指标的主要因素;当噪声水平>95dB时,噪声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4)以实际矿井综采工作面为例,选取受噪声影响较大的工种—采煤机司机、运输机司机和泵站司机为对象,研究了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三个生理指标与劳动时间的关系。基于灰色理论GM(1,1)模型得到各生理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依据医学界定的生理指标阈值,分别确定出各工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劳动时间分别为6.4小时、6.0小时、5.7小时,最后依据最小值原则,选取5.7个小时作为综采工作面噪声作业环境下的安全劳动时间,为矿工井下噪声作业时长提供了理论依据。(5)提出了基于功能函数的人的可靠度模型,采用蒙特卡洛(Monte-Carlo)方法建模,并得出噪声声压级在50dB-70dB、70dB-90dB、90dB-110dB区间内人的可靠度分别为1、0.7092和0;(6)基于IBM的Domino平台及预警理论,建立了井下噪声环境的作业人员安全预警系统,实现了对作业人员行为可靠度的预警功能。

黄军利[3](2018)在《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位置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能够在煤矿事故发生后为矿工提供有效救援,该技术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等矿业发达国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国内,近年来避难硐室的研究和应用相继迅速展开,建设技术也日趋成熟,但在避难硐室系统性,尤其是避难硐室的选址及其优化研究方面尚显缺乏,从而致使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在煤矿灾害事故发生时,其应有的救援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解决这一问题,推动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救援成效的提升,本论文结合国内外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的研究现状,从避难硐室建设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入手,构建了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子系统模型,揭示了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的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本论文基于灾变演化过程对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采用数值仿真模拟的方法对避难逃生路径下的热动力灾害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尤其对烟气蔓延规律与火区温度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灾区致害气体和能见度的时变特性进行了演化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研究和应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相对科学的、适合我国煤矿特色的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科学性评价系统和选址科学性评价等级划分标准。该系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对选址影响因子进行权重计算,以及对选址周围地质情况等影响因子量化处理,最终经系统模块化计算得出选址科学性评价总值,进而对标可得出选址的科学性等级。此外,运用该研究成果参与和指导了兖州赵楼煤矿的避难硐室选址和优化建设,并将该评价系统扩展应用到对煤矿井下单个避难硐室建设质量量化评价以及井下避难硐室群规划方案的优化中,从而很好的解决了单个硐室的建设质量评价以及避难硐室群组建设的方案优化问题,在实践中得到了科学验证,效果良好。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基于灾变演化的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研究;第三部分是避难逃生路径下的热动力灾害演变特征;第四部分是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评价;第五部分是避难硐室选址在赵楼煤矿的实际应用;第六部分是结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帮助煤矿建设井下避难硐室时科学选址,从而有效提升灾难时硐室的救援效果,同时能够用于对已建避难硐室总体质量优劣的科学考评,也可用于对井下避难硐室群组建设方案的优化。此外,该成果还可用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管理部门对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建设的指导和优劣评价,为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高志扬[4](2018)在《多因素条件下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素质测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井下综采作业在我国经过近50年的快速发展,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特点不断更新的人—机—环多因素复杂综采作业条件,如何有效防止自身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提高自身作业的安全性,对未来进一步发挥综采作业优势,有效提高煤矿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安全行为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学相关原理为指导,运用人—机—环系统工程理论,针对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其安全素质测评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综采工作面不安全行为危险性分析。以安全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煤矿综采工作面实际作业情况,确定了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评判和统计标准。采用行为抽样法对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运用危险概率评价法,分析了综采作业人员9大类不安全行为的危险性。2.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综合分析了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从个体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影响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相关数据,并运用模糊灰色理论对影响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各层级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计算,得出了各因素与不安全行为、同一主因素下各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并进行了排序。3.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围绕个体因素中的工龄、受教育程度、注意力、心理活动和疲劳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从机械设备事故伤害的原因、不安全行为与机械设备伤害的关系、机械设备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规律、伤害方式、伤害部位和机械设备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角度对设备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对环境因素实证分析部分,从新陈代谢量、体温、血压和心率对综采作业人员实际工作环境下的生理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灰色熵权聚类分析比较了综采工作面的三大系统作业环境舒适度。4.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研究。运用安全心理学相关理论,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从客观因素变量和主观因素变量两个维度来考虑,编制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量表,并对量表进行试测和复测,检验了测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最终构建了一套科学、有效、可信的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量表。同时,按照总分和单项得分实现了对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结果等级的综合评判。5.构建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系统。开发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软件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在线测评、等级评判、数据收集和分析、网络教育功能。

周霏[5](2018)在《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条件对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影响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综采工作面是一个由人、机、环境组成的、空间分布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复杂的人机环境系统中,作业人员受井下温度、湿度、噪声、照度等复杂环境的影响,生理、心理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难控性,易引发事故。因此,研究综采工作面环境因素与人因事故关系,对有效预防事故发生,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针对煤矿综采工作面作业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湿度、噪声、照明)对作业人员生理、心理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针对上述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对综采工作面的环境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环境场的分布规律。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建立了各环境因素与人体生理心理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率、体温、率压积和疲劳度)的回归模型。其次,基于功能函数以及蒙特卡洛(Monte-Carlo)方法,对作业人员的可靠度进行研究;确立了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下人的可靠度。结合平煤一矿实际,对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的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基于人体生理指标阈值以及所测得的主要敏感性指标,研究了作业人员安全劳动时间。最后,基于人的可靠度功能函数和安全劳动时间,建立了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可靠度预警系统。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综采工作面内的风速场、风压场、湿度场、温度场和噪声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风速场、风压场、湿度场、温度场和噪声场分布规律。基于DIALux对工作面照明进行了模拟计算,提出了井下综采工作面照明灯具合理布局模式。(2)建立了温度、湿度、噪声和照明单一环境因素与人体各项生理心理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率、体温、率压积和疲劳度)的回归模型,研究了环境因素与各生理指标的影响关系;进而建立了多环境因素与人体各项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方程,确立了各环境因素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关系。(3)构建了基于功能函数的人的可靠度模型,给出了作业人员可靠度计算公式,计算了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下人的可靠度。结合综采工作面环境场数值模拟结果,得出机巷区域、采煤机区域和风巷区域的可靠度分别为:0.9931、0.9705和0.9892。(4)在平煤一矿进行现场实测,对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下作业人员多种生理指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出对环境敏感性最大的四个生理指标,分别为:率压积、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通过建立作业人员生理指标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计算得到各生理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于医学界定的生理指标阈值计算出作业人员的安全劳动时间为5.8小时,为井下作业人员科学的工作时长提供了理论依据。(5)基于可靠度模型和预警系统理论,结合大数据分析方法,建立了系统的作业人员安全预警体系,实现了对人的可靠度的准确预警。

索晓[6](2018)在《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瓦斯爆炸事故作为五大煤矿井下灾害之一,严重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状况,对其致因进行全面分析,为预防该类事故提供参考依据显得尤为必要。综述发现对瓦斯爆炸事故的致因分析研究中,研究方法缺乏系统性,绝大多数研究中采用经验归纳、单个事故案例总结、观察、文献梳理、访谈等方法,表现出主观性较强或以一概全的情况。其次,对导致瓦斯爆炸事故的致因因素分析不全面,在不安全动作致因和物态致因层面分析较多。因此,本文建立系统性的瓦斯爆炸事故致因分析方法,对导致瓦斯爆炸事故的人因、物因、组织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为瓦斯爆炸事故的风险评价和事故预防提供更全面的参考。本文使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确定了进行事故案例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分类系统。随后选取可公开获取的具有详细事故案例描述的瓦斯爆炸事故案例54起(2013年后各地煤监部门网站开始向社会公布全年发生的较大及以上瓦斯爆炸事故详细事故案例报告,至2016年,共54起),进行了致因因素的统计分析。最后基于统计分析结果对瓦斯爆炸事故的致因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对比分析了十种事故致因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事故致因模型趋于全面包含人因、物因、组织因素和组织外部因素;所描述事故的发生路径由简单链式向系统网状发展;在选用系统性事故致因模型时,重视充分性,可选用如STAMP(Systems Theoretic Accident Model and Processes)和FRAM(Functional Resonance Analysis Method)此类无致因分类的模型,以保证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但此类方法学习成本较高且在大量事故的统计分析上存在障碍;重视效率,可选用如CREAM(Cognitive Reliability and Error Analysis Method)和24Model此类事故致因分类的模型,且此类方法可进行大量事故的统计分析。为满足系统的事故致因分析和统计分析的需求,本文选用了24Model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2)建立了基于24Model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分类系统(24Model-Mine Gas Explosion,24Model-MGE)并阐述了事故分析原则和方法。阐述了事故致因、事故的影响对象、事故、事故的后果之间的关系,并将本研究分析的对象界定为事故。确定了事故分析方法步骤为:(1)提取近因致因因素;(2)按照24Model-MGE的分类模块提取导致近因致因因素的致因因素,逐层迭代,至全部致因因素确定完毕;(3)利用反事实检验(counterfactual test,CT)和因果充分性检验(causal sufficiency test,CST)对提取的致因因素进行充分性和必要性检验。通过对瓦斯爆炸事故的致因因素的分析,证实了24Model-MGE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单起事故的分析验证了24Model-MGE进行瓦斯爆炸事故分析的可行性;通过54起事故的统计分析验证了24Model-MGE进行大量瓦斯爆炸事故统计的可行性。(3)利用24Model-MGE对54起瓦斯爆炸事故的不安全动作致因、个体因素致因、不安全物态致因、安全管理体系致因、安全文化致因和外部因素致因进行了统计分析。a)探究了导致瓦斯爆炸事故的不安全动作致因,并分别给出了各功能部门的不安全动作致因因素列表。结果表明管理层发出不安全动作对全部不安全动作的比(以下简称占比)最高,为54.20%,是不安全动作致因中改进的重点。主要生产部门,采煤队、掘进队、通风队和安全科发出不安全动作占比分别为8.29%、3.52%、16.58%、8.60%,合计占比36.99%。其他部门发出的不安全动作占比较低,机电队为1.55%,运输队为0.31%,生产技术科为4.97%,生产调度中心为1.35%,设备中心为0.41%,财务科为0.21%。b)探究了导致瓦斯爆炸事故的个体因素致因。结果表明管理层的个体因素纠正重点在安全意识、安全习惯和安全心理上。主要生产部门中采煤队、掘进队、通风队的个体因素纠正重点在安全知识、安全习惯和安全心理上;安全科的个体因素纠正重点在安全习惯和安全心理上。其他部门中机电队的个体因素纠正重点在中安全知识、安全习惯、安全心理上;运输队的个体因素纠正重点在安全意识、安全心理;生产技术科的个体因素纠正重点在安全心理。生产调度中心、设备中心、财务科的个体因素体总体出现频次较低,不具有规律性。c)探究了导致瓦斯爆炸事故的不安全物态致因,并给出了不安全物态的致因因素列表。瓦斯爆炸事故中对不安全物态致因预防的重点为,瓦斯积聚中的通风系统不合理、不可靠(27次)、通风机供风不足(19次)、采空区瓦斯涌出(12次);点火源中的电火花(19次)和放炮火花(14);技术设施中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缺欠(30次);环境条件中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7次)。d)探究了导致瓦斯爆炸事故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致因,并给出了安全管理体系缺欠的致因因素列表。结果表明检查(140次)、实施和运行(137次)是预防瓦斯爆炸事故阶段中安全管理体系缺欠致因中改进的重点;其中检查中高频致因因素为事件调查、不符合项的纠正和预防措施(98次);合规性评价(38次)。实施和运行中高频致因因素为资源、作用、职责、责任和权限(62次);能力、培训和意识(36);运行控制(23次)。其余安全管理体系致因中,策划共出现34次,高频致因因素为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和预防措施的确定(20次)。管理评审和安全方针分别出现25次、1次。e)探究了导致瓦斯爆炸事故的安全文化缺欠致因。结果表明安全承诺(201次)、安全责任(171次)、安全管理体系质量(146次)出现频次最高,是预防瓦斯爆炸事故阶段中安全文化提高的关键。安全实践活动认知(103次)、安全机构作用(99次)、安全参与程度(54次)是对企业安全管理中具体某一方面的针对性指导,完善这三类安全文化理念起到巩固预防的作用。f)探究了导致瓦斯爆炸事故的外部因素致因,并给出了外部因素的致因因素列表。结果表明监管部门(480次)是在预防瓦斯爆炸事故阶段中外部因素改进的重点,其中高频致因因素为对下级单位履职监管(143次)、安全生产工作监管(79次)、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监管(71次)。上级单位(64次)的高频致因因素为安全生产工作监管不力(15次)、技术管理不到位(10次)。其他(3次)表现为中介机构随意出具矿井安全评价报告(3次)。(4)对不安全动作、个体因素、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和监管部门与事故严重程度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瓦斯爆炸事故严重程度与不安全动作、个体因素、安全文化和监管部门四个维度相关。其中不安全动作维度、安全文化维度、监管部门维度、个体因素维度中分别有16项、5项、5项、3项关键致因因素与瓦斯爆炸事故严重程度相关。(5)对个体因素、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文化、监管部门与不安全动作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斯爆炸事故中不安全动作致因因素与安全文化、监管部门、安全管理体系和个体因素四个维度相关。其中安全文化维度、监管部门维度、安全管理体系维度、个体因素维度分别有14项、8项、5项、4项关键致因因素与不安全动作致因因素相关。(6)瓦斯爆炸事故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建立全方位的措施。导致瓦斯爆炸事故的致因涵盖了人的因素(不安全动作和个体因素)、物的因素(不安全物态)、组织因素(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和安全文化缺欠)、外部因素。因此在对瓦斯爆炸事故进行预防时需要从以上因素全面着手,进行整体控制。

张峤[7](2017)在《煤矿作业人因可靠性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我国近三十年来煤矿事故类型的统计可知,煤矿事故中由于人因失误造成的事故比率高达96.5%。因此,研究煤矿事故及煤矿系统中的人的因素,识别煤矿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探究引发人因失误的根原因,有助于人们跳出仅从技术和人员技能的角度采取避免煤矿事故的思维,而兼顾人的因素;并从减少人因失误的措施入手寻求避免煤矿事故的新思路,为建立本质安全型矿井提供理论支持。人因失误与人的可靠性是一对对立统一体,研究人的可靠性,对人因可靠性或人因失误概率进行定量评估,可以找出产生人因失误的根本原因。尽管人因可靠性分析已得到各国家、各行业安全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人的因素研究也成为安全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但是各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工业、航天等技术密集、人机界面复杂的行业,并且研究亦处于初始状态,分析和评价模型不尽成熟。对于操作复杂性高、工作环境更为恶劣的煤矿系统,人因可靠性的分析和评价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安全工程学、系统工程学、安全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学科的思想和方法,针对煤矿作业人因可靠性分析与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探索性的成果。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新的HRA分析模型——THERP+CREAM模型,并改进CREAM方法。在对六种主要HRA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THERP及CREAM方法的优点,建立THERP+CREAM模型对煤矿系统的人因事件失效概率进行预测。该模型应用THERP方法对事件分解、分析,建立事件树;应用CREAM方法对事件树的各子任务的失效概率进行预测,最终得到事件的总体失效概率。两种方法的结合,吸收了各自的优点,提高了总体评价的准确性。对CREAM方法中环境影响指数β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使之体现了认知模式的特点;改进了失效概率计算公式,使得最终的失效概率的计算体现了认识模式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建立了煤矿系统中CPC与绩效可靠性、权重因子的关系表;对CREAM方法的追溯分析认知失效模式类型、失效前因以及"后果-前因"追溯表进行了改进,并对其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2)构建针对煤矿作业人员人因可靠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含9项二级指标,39项三级指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结合层次分析法对煤矿作业人员人因可靠性进行评价,可更准确地了解员工的行为规律,及时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对于特定的事故倾向人员,及时采取行为和心理干预、再培训、转岗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人因事故的发生。(3)建立煤矿作业人员人因可靠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并对人因可靠性进行预测分析。首次提出观测可靠度概念及计算公式。通过获取煤矿作业人员人因可靠性的外在表现数据,应用观测可靠度计算公式,解决了人因可靠性作为一个潜变量,无法直接度量的问题;提出了作业人员可靠度变化的四时期理论,针对四个时期分别应用模糊综合评价及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人因可靠性预测。参照人因可靠性九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价模型,克服了应用传统评价方法对数据不全、样本难以评价的困难;采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方法Levenberg-Marquardt对处于后绩效波动期的煤矿作业人员进行人因可靠性评价,提高了预测精度和稳定性;运用PCA方法对RBF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集进行约简,根据贡献率取其主成分重构原样本空间,有效地降低了输入向量集的维度,消除了输入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保留了原向量集的主要信息,大幅度降低了问题复杂度并提高了评价速度和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建立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评价模型,该模型对处于前绩效波动期的煤矿作业人员进行人因可靠性评价,并赋予可靠性初值,RBF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预测精度高的特点,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对数据不齐备样本难以评价的困难。(4)应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建模,解决多工种共同作业人因事故概率预测问题,并对特定人因事件的关键岗位进行敏感度分析。将煤矿作业失效分为检查、交流、决断、操作四种行为功能失效,并对各类行为功能失效进行了失效模式的细分;基于专家打分法确定CFP0,并结合公式法计算CFP的方法,与固定CFP0方法相比,失效机理更加清晰,也解决了专家打分法确定CFP主观性过强,打分标准过于宽泛的问题;应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建模突破了故障树分析中固有的假设,能够考虑变量的多态性和变量间的相关性,比逻辑门更好地表达变量间的不确定性关系。对贝叶斯网络的关键节点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改变特定影响因素的数据,将其对人误事件造成的影响定量化;通过调高关键岗位作业人员的可靠性,可以发现频度失误率随着岗位可靠度的提高而呈显着降低的趋势,能够体现高可靠度作业人员对于触发事件发生后的事故修正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实现危险源管控和岗位优化的效果。

兰建义[8](2015)在《煤矿人因失误事故分析的关键影响因素危险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作为我国生产和消耗的主体能源,是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我国煤矿开采多为井下开采,煤炭赋存和开采条件复杂,工作环境特殊,造成煤矿事故偏多,成为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主要瓶颈。人因失误是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但到目前为止,人因失误事故致因机理尚未晰,故完全杜绝煤矿人因事故还不太可能。合理的事故致因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煤矿事故预防的可靠性,有效的人因失误影响因素危险识别分类可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煤矿人因失误事故诱发条件的特殊性,根据我国煤矿事故的特征和分类,对煤矿人因失误事故致因机理做进一步的分析,在危险源致因理论的基础上,得到煤矿人因失误关键因素诱因机理。通过我国煤矿近10年重大事故统计分类,采用人因因素分析和分类系统(HFACS)分析为煤矿人因失误影响因素,并得出煤矿人因失误影响因素的四层次分类。根据影响因素四层分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灰色关联理论,构建了煤矿人因失误影响因素多层次灰色评价体系,对煤矿人因失误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影响权重计算和关联度分析,并根据关联分析出现了相应的预防措施。采用贝叶斯网络结构,建立了煤矿安全事故中人因失误的危险识别模型,确定了人因失误危险识别标准,并根据影响因素分类标准对煤矿人因失误进行危险识别分类。运用可靠性理论方法,构建煤矿关键影响因素可靠性模型,分三阶段对煤矿人因失误可靠性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关键因素影响下的煤矿人因失误可靠性计算方法。为煤矿人因失误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计算提供了理论参考。论文从关键影响因素的诱因角度分析了了煤矿人因失误致因,拓宽了致因机理,对于煤矿复杂条件下人因失误预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乔石军[9](2014)在《薄煤层综采装备可靠性建模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中厚煤层资源越来越少,我国对薄煤层开采日益的重视,薄煤层综采装备的开发和研制也成了我国一些煤矿机械企业研发的重点,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薄煤层开采空间狭小、工作条件差、工人劳动强度大、维修和设备移动困难,这就使得薄煤层综采装备的设计难度和对可靠性的要求要比中厚煤层综采装备的难度要大、可靠性要高;而且薄煤层的地质结构特点对综采装备的整机功率、适应性的要求更高。同时综采装备可靠性的水平不仅影响到矿井的高产高效而且影响到矿区的安全生产。因此,薄煤层综采装备的可靠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课题主要对薄煤层综采装备进行可靠性分析并对它进行人、机、环境的影响分析,通过对山西潞安集团东盛煤业有限公司10103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生产系统进行调研,分析实际生产运行数据,运用可靠性基本理论、人机工程学及相关软件对薄煤层综采装备进行可靠性建模,然后经过分析找出设备中薄弱的环节和不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来提高综采设备利用率和系统各环节的有效度,减少设备故障次数和修复时间,提高整个综采生产系统的可靠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雷利伟[10](2014)在《湿式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的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益严重的井下煤尘污染导致煤尘爆炸事故频繁发生和尘肺病的蔓延,严重地威胁了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和井下作业矿工的身心健康。本文通过对湿法除尘机理的研究,结合平板湍流边界层外区卡门涡街扰动对边界层的耦合成为复涡黏的研究,形成了蜂窝式扰流滤芯附着除尘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值理论和计算流体动力学对除尘装置进行了数学建模,并对除尘器的除尘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根据该机理设计并搭建了相应的实验平台,对湿式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对比结果表明,实验测量所得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湿式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除尘机理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为湿式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炮采工作面人为失误可靠性评价及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炮采工作面人为失误可靠性评价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概率推理的煤矿瓦斯事故致因分析及其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 理论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煤矿瓦斯事故现状及问题剖析
    3.1 中国煤矿事故概况
    3.2 中国煤矿瓦斯事故统计分析
    3.3 中国煤矿安全形势新特点及趋势
    3.4 当前煤矿瓦斯事故管理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瓦斯事故致因要素及不确定性分析
    4.1 煤矿瓦斯事故物理机理
    4.2 煤矿瓦斯事故致因分析
    4.3 煤矿瓦斯事故不确定性及时空分析
    4.4 煤矿瓦斯事故不确定性测度及推理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瓦斯事故致因概率推理研究
    5.1 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5.2 煤矿瓦斯事故致因要素及网络节点
    5.3 煤矿瓦斯事故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5.4 煤矿瓦斯事故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及模型检验
    5.5 煤矿瓦斯事故贝叶斯网络推理
    5.6 本章小结
6 煤矿瓦斯事故概率情景分析
    6.1 煤矿瓦斯事故情景分析流程
    6.2 煤矿瓦斯事故管控情景表示方法
    6.3 煤矿瓦斯事故情景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煤矿瓦斯事故管控策略
    7.1 煤矿瓦斯事故管控的内涵和原则
    7.2 煤矿瓦斯事故管控的目标和流程
    7.3 煤矿瓦斯事故管控的策略
    7.4 煤矿瓦斯事故管控的建议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综采工作面噪声对作业人员影响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矿噪声研究现状分析
        1.2.2 长空间声场研究现状
        1.2.3 噪声对人生理心理影响研究现状
        1.2.4 噪声对人的可靠性影响研究现状
        1.2.5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课题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噪声基础理论概述
    2.1 噪声的基本概念
        2.1.1 噪声的基本定义
        2.1.2 噪声的分类
        2.1.3 噪声的计量标准
    2.2 噪声对人体生理、心理影响的基本原理
    2.3 噪声控制理论基础
        2.3.1 控制论的基本概念
        2.3.2 安全控制论的基本概念
        2.3.3 危险控制遵循原则
        2.3.4 安全控制的基本策略
    2.4 长空间声学理论概述
    2.5 人行为可靠度理论
        2.5.1 人因可靠性的定义
        2.5.2 人因可靠性影响因素
    2.6 小结
3 综采工作面噪声源实测与分析
    3.1 综采工作面噪声来源与衰减分析
    3.2 试验矿井概况
        3.2.1 井田位置与范围
        3.2.2 矿井开采与开拓
        3.2.3 主采煤层
    3.3 噪声源实测分析
        3.3.1 主要测量工具
        3.3.2 23131 综采工作面噪声数据采集
        3.3.3 28051 综采工作面噪声数据采集
    3.4 小结
4 多因素影响下的综采巷道声场特性仿真研究
    4.1 综采工作面模型的建立
        4.1.1 数学模型
        4.1.2 物理模型
    4.2 综采工作面巷道长空间噪声传播和衰减规律
        4.2.1 巷道接收点距离对噪声衰减的影响
        4.2.2 综采工作面截面形状对噪声衰减的影响
        4.2.3 综采工作面截面面积对噪声衰减的影响
        4.2.4 综采工作面巷道吸声系数对噪声衰减的影响
        4.2.5 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对比分析
    4.3 小结
5 综采工作面噪声对作业人员生理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2 实验人员的选择
    5.3 实验测量工具及材料
        5.3.1 实验测量工具
        5.3.2 实验材料准备
    5.4 噪声暴露对作业人员心率的影响
        5.4.1 具体试验流程
        5.4.2 实验结果及处理
    5.5 噪声暴露对作业人员血压的影响
        5.5.1 噪声刺激对作业人员舒张压的影响
        5.5.2 噪声刺激对作业人员收缩压的影响
    5.6 噪声暴露对作业人员安全心理的影响
        5.6.1 噪声对作业人员安全心理的影响
        5.6.2 舒尔特方格简介
        5.6.3 具体试验流程
        5.6.4 实验结果及处理
    5.7 小结
6 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生理指标与安全劳动时间关系研究
    6.1 作业人员安全劳动时间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6.1.1 灰色理论模型
        6.1.2 GM(1,1)预测模型
        6.1.3 二分法基本原理
    6.2 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生理数据的测定
    6.3 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6.3.1 收缩压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6.3.2 舒张压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6.3.3 心率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6.4 结果统计分析
    6.5 现场验证
        6.5.1 听力损失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6.5.2 听力筛查检测方法
        6.5.3 处理原则
        6.5.4 岗前职业入职体检听力筛查主要法规依据
        6.5.5 听力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6.6 小结
7 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条件下作业人员可靠度模型研究
    7.1 传统可靠度模型
        7.1.1 人的可靠度模型
        7.1.2 人子系统的可靠度计算模型
        7.1.3 量化作业工人作业环境的安全区域、潜在危险区域、危险区域
    7.2 基于功能函数的作业人员作业可靠度模型
        7.2.1 功能函数与极限状态方程
        7.2.2 人的可靠度
    7.3 人的可靠度求解中的M-C法
        7.3.1 模型建立分析
        7.3.2 模型建立
        7.3.3 建模结果与分析
    7.4 小结
8 煤矿作业人员噪声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8.1 预警系统综述
        8.1.1 安全预警系统的特点
        8.1.2 安全预警的核心内容
        8.1.3 安全预警的职能
    8.2 预警系统设计
        8.2.1 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
        8.2.2 系统的结构设计
        8.2.3 系统的角色设计
    8.3 综采工作面噪声预警系统设计
    8.4 系统优化模块介绍
    8.5 可靠度预警系统的实现
    8.6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位置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灾变演化的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研究
    2.1 避难硐室选址安全距离的正反演计算方法
    2.2 避难硐室位置选择
    2.3 避难硐室周边地质因素
    2.4 避难及救援路线因素
    2.5 投资成本因素
    2.6 人为因素
    2.7 其他因素
    2.8 避难硐室选址系统构建
    2.9 本章小结
3 避难逃生路径下的热动力灾害演变特征
    3.1 热动力灾害演变仿真方法及模型构建
    3.2 工作面运输巷胶带火灾的数值模拟研究
    3.3 工作面回风隅角瓦斯爆炸的数值模拟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评价
    4.1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评价方法
    4.2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权重分配方法
    4.3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影响耦合值的计算
    4.4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级别的设立和划分
    4.5 本章小结
5 避难硐室选址在赵楼煤矿的实际应用
    5.1 赵楼煤矿矿井概况以及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状况
    5.2 赵楼煤矿避难硐室的实际应用
    5.3 赵楼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群选址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多因素条件下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素质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机-环境系统研究现状
        1.2.2 作业环境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不安全行为研究现状
        1.2.4 人的可靠性研究现状
        1.2.5 安全心理评测系统研究现状
        1.2.6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危险性分析
    2.1 安全行为科学理论
    2.2 不安全行为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3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认定及测量
        2.3.1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认定
        2.3.2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测量方法
        2.3.3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实际测量
        2.3.4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危险指数分析
    2.4 本章小结
3.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3.1 综采工作面事故类型及致因分析
    3.2 综采工作面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2.1 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探析
        3.2.2 层次模型构建
    3.3 综采工作面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
        3.3.1 灰色关联理论原理
        3.3.2 背景材料及数据来源
        3.3.3 主因素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联计算与分析
        3.3.4 同一主因素下各因素的关联计算与分析
    3.4 小结
4.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个体因素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实证研究
        4.1.1 个人基础信息分析
        4.1.2 注意力和反应时间分析
        4.1.3 心理因素分析
        4.1.4 疲劳因素分析
    4.2 设备因素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实证研究
        4.2.1 机械伤害事故原因分析
        4.2.2 机械伤害事故时间分布统计分析
        4.2.3 机械伤害方式及伤害部位分析
        4.2.4 典型案例分析
        4.2.5 机械设备有毒有害次生伤害实证分析
        4.2.6 对策及建议
    4.3 环境因素实证研究
        4.3.1 测量对象工作环境基本情况
        4.3.2 实验对象选择
        4.3.3 新陈代谢测量统计分析
        4.3.4 体温变化测量统计分析
        4.3.5 血压测量统计分析
        4.3.6 心率测量统计分析
        4.3.7 综采工作面环境灰色熵权聚类分析
    4.4 小结
5.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研究
    5.1 测评量表编制原理
        5.1.1 心理测量的质量保证
        5.1.2 心理测验的分类
        5.1.3 心理测验的一般编制过程
        5.1.4 心理测验量表的主要鉴定方法
    5.2 测评过程及实现
        5.2.1 测量量表设计程序及原则
        5.2.2 测量量表指标体系的确定
        5.2.3 测量量表的编制
        5.2.4 测量量表的试测
        5.2.5 测量量表的复测
    5.3 安全素质测评结果评判
    5.4 小结
6.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系统构建
    6.1 系统构建的目的、需求和目标
        6.1.1 系统构建目的
        6.1.2 系统构建需求分析
    6.2 系统总体设计
        6.2.1 系统设计工具Power Designer
        6.2.2 系统开发环境及业务流程
        6.2.3 系统实现模式
        6.2.4 系统概念设计
    6.3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6.3.1 数据库详细设计
        6.3.2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6.3.3 安全素质测评模块
        6.3.4 安全培训及管理模块
    6.4 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附录 Ⅳ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条件对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影响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度场、湿度场、噪声场数值模拟
        1.2.2 矿井作业环境对作业人员生理、心理指标的影响
        1.2.3 作业人员的可靠性分析
        1.2.4 安全预警研究
        1.2.5 问题提出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人体影响基本理论
    2.1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人体生理影响综述分析
        2.1.1 安全生理学概述
        2.1.2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作业人员生理的影响
    2.2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人体心理影响综述分析
        2.2.1 安全心理学概述
        2.2.2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作业人员心理的影响
    2.3 小结
3 综采工作面环境场数值模拟
    3.1 综采工作面温湿度环境数值模拟
        3.1.1 高温矿井综采工作面热环境分析
        3.1.2 综采工作面热源与风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3.1.3 综采工作面热环境数值模拟
        3.1.4 模拟结果及分析
        3.1.5 验证试验
    3.2 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数值模拟
        3.2.1 综采工作面噪声概况及噪声源介绍
        3.2.2 综采工作面噪声场模拟
        3.2.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2.4 试验验证
    3.3 综采工作面照明环境数值模拟
        3.3.1 DIALux适用性分析
        3.3.2 煤矿巷道照明模拟
        3.3.3 模拟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人的影响实验研究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平台
        4.1.2 实验样本选取
        4.1.3 测量工具介绍
        4.1.4 问卷星调查问卷
    4.2 实验方案与实验过程
        4.2.1 实验方案
        4.2.2 样本预处理
        4.2.3 实验过程
        4.2.4 多因素环境实验设计
    4.3 实验结果的单因素环境影响分析
        4.3.1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3.2 温度与各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模型
        4.3.3 湿度与各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模型
        4.3.4 噪声与各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模型
        4.3.5 照明度与各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模型
    4.4 实验结果的多因素环境影响分析
        4.4.1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4.2 多元线性回归
        4.4.3 收缩压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4 舒张压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5 心率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6 呼吸率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7 体温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8 率压积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9 疲劳度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10 实验结果分析
    4.5 多因素模型验证
    4.6 小结
5 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条件下作业人员可靠度模型研究
    5.1 传统可靠度模型
        5.1.1 人的可靠度模型
        5.1.2 人子系统的可靠度计算模型
        5.1.3 量化作业工人作业环境的安全区域、潜在危险区域、危险区域
    5.2 基于功能函数的作业人员作业可靠度模型
        5.2.1 功能函数与极限状态方程
        5.2.2 人的可靠度
        5.2.3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法的可靠度计算
    5.3 人的可靠度求解中的M-C法
        5.3.1 模型建立分析
        5.3.2 模型建立
        5.3.3 建模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实测与安全劳动时间
    6.1 矿井基本情况
        6.1.1 井田位置与范围
        6.1.2 矿井开采与开拓
        6.1.3 主采煤层
    6.2 生理敏感指标分析
        6.2.1 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生理指标的测定
        6.2.2 敏感指标分析原理介绍
        6.2.3 井下作业人员生理指标显着性分析
        6.2.4 生理指标敏感性分析
    6.3 井下作业人员安全劳动时间
        6.3.1 GM(1,1)预测模型
        6.3.2 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6.3.3 井下作业人员安全劳动时间确定
    6.4 小结
7 煤矿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安全预警系统
    7.1 矿井安全预警系统综述
        7.1.1 矿井预警系统概述
        7.1.2 安全预警的主要功能
        7.1.3 考虑矿井环境特殊性的预警模型
    7.2 Hadoop数据自动收集与存储架构
    7.3 作业人员生理指标预警系统
        7.3.1 预警系统简介
        7.3.2 预警系统设计
    7.4 可靠度预警系统在煤矿的应用
        7.4.1 井下作业人员信息收集与录入
        7.4.2 可靠度预警系统应用
    7.5 系统优化功能介绍
        7.5.1 预警模型优化
        7.5.2 数据预处理
    7.6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POMS(心境状态量表)
    附录B:DGS24/127(A)的IES文件
    附录C:作业人员可靠度计算代码
    附录D:MATLAB程序代码
    附录E:作业人员作业环境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E.1 背景
        E.2 目标和建设内容
        E.3 系统说明
        E.4 功能界面示例
        E.5 统计分析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研究综述
        1.2.2 评述
    1.3 目标、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事故致因模型的确立
    2.1 事故致因模型的综述
        2.1.1 多米诺模型
        2.1.2 轨迹交叉模型
        2.1.3 瑞士奶酪模型和HFACS
        2.1.4 社会技术系统层次模型和Accimap
        2.1.5 CREAM
        2.1.6 STAMP
        2.1.7 24 Model
        2.1.8 FRAM
    2.2 事故致因模型的对比研究
        2.2.1 模型的组成比较
        2.2.2 事故发生的路径比较
        2.2.3 讨论
    2.3 本章小结
3 用24Model建立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分类系统
    3.1 不安全物态的致因因素子类划分
    3.2 不安全动作的致因因素子类划分
    3.3 个体因素的致因因素子类划分
    3.4 安全管理体系的致因因素子类划分
    3.5 安全文化的致因因素子类划分
    3.6 外部因素的致因因素子类划分
    3.7 分析原则和分析方法
        3.7.1 事故的界定
        3.7.2 事故致因的分析范围的界定
        3.7.3 事故致因因素的提取
    3.8 案例实证
        3.8.1 一起瓦斯爆炸事故的致因分析
        3.8.2 致因因素影响关系展示
    3.9 本章小结
4 瓦斯爆炸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和个体因素致因统计分析
    4.1 样本来源
    4.2 不安全动作的统计结果分析
        4.2.1 不安全动作三级指标频次分析
        4.2.2 管理层的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分析
        4.2.3 采煤队的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分析
        4.2.4 掘进队的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分析
        4.2.5 通风队的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分析
        4.2.6 安全科的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分析
        4.2.7 其他部门的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分析
    4.3 个体因素的统计结果分析
        4.3.1 管理层的个体因素统计结果分析
        4.3.2 采煤队的个体因素统计结果分析
        4.3.3 掘进队的个体因素统计结果分析
        4.3.4 通风队的个体因素统计结果分析
        4.3.5 安全科的个体因素统计结果分析
        4.3.6 其他部门的个体因素统计结果分析
    4.4 预防建议
        4.4.1 对管理层的建议
        4.4.2 对其他功能部门的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瓦斯爆炸事故的物态、组织因素和外部因素致因统计分析
    5.1 不安全物态的统计结果分析
        5.1.1 瓦斯积聚
        5.1.2 点火源
        5.1.3 技术设施
        5.1.4 环境条件
    5.2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的统计结果分析
        5.2.1 安全方针和策划
        5.2.2 实施和运行
        5.2.3 检查和管理评审
    5.3 安全文化缺欠的统计结果分析
    5.4 外部因素的统计结果分析
    5.5 预防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瓦斯爆炸事故的致因因素相关性分析
    6.1 基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6.2 事故严重程度致因因素影响作用分析
        6.2.1 不安全动作与事故严重程度相关性
        6.2.2 个体因素与事故严重程度相关性
        6.2.3 安全管理体系与事故严重程度相关性
        6.2.4 安全文化与事故严重程度相关性
        6.2.5 监管部门与事故严重程度相关性
    6.3 不安全动作影响因素分析
        6.3.1 个体因素与不安全动作相关性
        6.3.2 安全管理体系与不安全动作相关性
        6.3.3 安全文化与不安全动作相关性
        6.3.4 监管部门与不安全动作相关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附录
    附表 2013年-2016年54起较大及以上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案例基础数据
    关于安全学科特性、研究方法、成果评价的说明

(7)煤矿作业人因可靠性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人因可靠性的定义
        1.2.2 人因可靠性分析的目的
        1.2.3 国外人因可靠性分析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2.4 国内人因可靠性分析研究进展
        1.2.5 移植现有的HRA方法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基于THERP和CREAM的煤矿作业人因可靠性分析
    2.1 HRA方法的选取
        2.1.1 HRA方法的比较
        2.1.2 THERP与CREAM结合的必要性
    2.2 THERP方法使用流程
        2.2.1 系统熟悉阶段
        2.2.2 定性分析阶段
        2.2.3 定量分析阶段
    2.3 CREAM的人因失误概率定量预测分析方法及其改进
        2.3.1 认知控制模式及认知模型
        2.3.2 共同绩效条件
        2.3.3 对于人的认知失误事件概率估算方法的改进
    2.4 基于THERP与CREAM的人误事件定量预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2.4.1 基于THERP+CREAM模型的分析步骤
        2.4.2 基于THERP+CREAM模型的井下瓦斯超限事件分析
    2.5 CREAM根原因追溯分析的改进及其应用
        2.5.1 煤矿系统人因失误模式、基本前因和"后果-前因"追溯表
        2.5.2 CREAM根原因追溯分析框架
        2.5.3 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数据完备条件下煤矿作业人员人因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3.1 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的建模步骤
        3.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模步骤
        3.1.2 层次分析法的建模步骤
    3.2 煤矿作业人员人因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煤矿作业人员人因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及结构
        3.2.2 煤矿作业人员人因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3.3 算例分析
        3.3.1 建立评价矩阵
        3.3.2 确定权重的计算
        3.3.3 模糊合成
        3.3.4 确定被评价对象的人因可靠性等级
        3.3.5 评价结果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数据缺失条件下基于神经网络的煤矿作业人员人因可靠性评价方法研究
    4.1 人员的操作可靠度及观测可靠度概念
        4.1.1 人员的操作可靠度概念及测定模型
        4.1.2 煤矿作业人员观测可靠度的确定
    4.2 构建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4.2.1 BP神经网络的原理与结构
        4.2.2 BP神经网络隐含层节点数的确定
        4.2.3 原始BP算法的不足及改进
    4.3 后绩效波动期人因可靠性评价实例
        4.3.1 几种改进BP训练算法的比较
        4.3.2 网络训练与测试
    4.4 基于PCA-RBF的前绩效波动期人因可靠性预测方法
        4.4.1 PCA-RBF神经网络模型原理
        4.4.2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4.4.3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
        4.4.4 构建RBF神经网络模型
    4.5 前绩效波动期人因可靠性预测实例
        4.5.1 数据来源
        4.5.2 主成分分析数据处理
        4.5.3 RBF神经网络训练
        4.5.4 RBF神经网络预测结果
    4.6 单人岗位作业过程中的操作可靠性定量预测
        4.6.1 矸石山尖信号工操作可靠性预测指标体系
        4.6.2 神经网络训练与测试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CREAM和贝叶斯网络的群体作业人因事故概率分析方法研究
    5.1 群体人因可靠性与人因事故
        5.1.1 群体作业人因可靠性量化模式
        5.1.2 THERP方法和故障树/事件分析的不足
    5.2 贝叶斯网络理论
        5.2.1 贝叶斯网络的基本概念
        5.2.2 贝叶斯网络的构造方法
    5.3 基于CREAM方法的煤矿系统行为失效概率计算
        5.3.1 PSA中人因事件的划分
        5.3.2 煤矿系统行为功能失效模式与失效概率基本值
        5.3.3 针对不同等级煤矿CFP的计算
    5.4 煤矿放炮事故贝叶斯网络的构建
        5.4.1 煤矿事故贝叶斯网络的构建方法
        5.4.2 放炮事故贝叶斯网络结构
        5.4.3 放炮事故贝叶斯网络各节点参数设定
    5.5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证据推理
        5.5.1 案例分析
        5.5.2 三种方法的结果对比
    5.6 敏感性分析
        5.6.1 人因可靠性数据的对数正态分布验证
        5.6.2 人因可靠度与行为失效模式失误概率的映射
        5.6.3 映射后的节点数据对总体人因事故概率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掘进队岗位安全风险控制
附录C 矸石山尖信号工安全风险控制
附录D 瓦斯爆炸故障树及相关子树
附录E 通用瓦斯爆炸事故树
附录F 放炮事故相关工种岗位安全风险控制
附录G 巷修人员支护敲帮问顶检测表现模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煤矿人因失误事故分析的关键影响因素危险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人因失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理论及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理论及现状
        1.2.3 人因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煤矿事故致因机制分析
    2.1 我国能源现状分析
    2.2 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特征
    2.3 煤矿事故致因分析的必要性
    2.4 煤矿事故致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煤矿人因失误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1 人因相关理论
        3.1.1 人因失误管理
        3.1.2 人的不安全行为
        3.1.3 人因失误事故
        3.1.4 煤矿人因失误事故
    3.2 煤矿人因失误影响因素的确定
        3.2.1 人的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
        3.2.2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前提影响因素
        3.2.3 组织管理影响因素
        3.2.4 环境影响因素
    3.3 人因失误关键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3.3.1 人因失误影响因素指标结构分析
        3.3.2 人因失误因素权重计算
    3.4 人因失误关键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
        3.4.1 灰色关联分析简述
        3.4.2 煤矿人因失误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3.5 煤矿人因失误关键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煤矿人因失误危险识别评价
    4.1 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s)概述
    4.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煤矿人因失误危险识别评价
        4.2.1 确定煤矿人因失误危险识别评价指标体系
        4.2.2 构建煤矿人因失误贝叶斯网络拓朴结构
        4.2.3 人因失误影响因素贝叶斯网络危险识别分析
        4.2.4 贝叶斯网络危险识别模糊综合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煤矿人因可靠性分析
    5.1 煤矿人因可靠性分析基本概念
        5.1.1 煤矿人因失误与人因可靠性
        5.1.2 煤矿人因失误特点
        5.1.3 煤矿生产中人体行为类型
        5.1.4 煤矿人因可靠性分析人因行为形成因子
    5.2 煤矿人因可靠性分析
        5.2.1 煤矿人因可靠性分析中人的操作失误类型
        5.2.2 煤矿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
    5.3 煤矿人因失误可靠性分析
        5.3.1 煤矿人因失误可靠性模型构建
        5.3.2 煤矿人因失误可靠性分析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术论文
    三、获奖情况
    四、研究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薄煤层综采装备可靠性建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综采工作面系统可靠性研究发展现状
        1.2.1 国内综采工作面系统可靠性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外综采工作面系统可靠性研究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薄煤层综采装备技术特点分析
    2.1 薄煤层机械化开采特点
    2.2 薄煤层采煤机技术特点分析
        2.2.1 薄煤层开采对采煤机的要求
        2.2.2 MG100/238-WD加强型薄煤层电牵引采煤机结构特点分析
    2.3 薄煤层液压支架技术特点分析
        2.3.1 薄煤层开采对液压支架的要求
        2.3.2 ZY2200/7.5/15型液压支架结构特点分析
    2.4 薄煤层刮板输送机技术特点分析
        2.4.1 薄煤层开采对刮板输送机的要求
        2.4.2 SGZ-630/150型刮板输送机结构特点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设备系统可靠性建模
    3.1 可靠性理论
        3.1.1 可靠性概念
        3.1.2 可靠性的特征量
    3.2 设备故障及影响分析
    3.3 综采工作面设备系统可靠性模型
        3.3.1 综采工作面设备系统可靠性框图
        3.3.2 综采工作面设备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3.4 综采工作面设备系统可靠性指标计算
        3.4.1 MATLAB概述
        3.4.2 综采工作面设备系统运行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3.4.3 可靠性指标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设备可靠性分析
    4.1 故障树分析
        4.1.1 概述
        4.1.2 故障树分析的常用术语和符号
        4.1.3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法
        4.1.4 故障树的建立主要步骤
    4.2 综采生产系统故障分析
    4.3 薄煤层采煤机故障树分析
        4.3.1 采煤机牵引部故障树分析
        4.3.2 采煤机截割部故障树分析
    4.4 薄煤层刮板输送机故障树分析
        4.4.1 刮板输送机刮板链故障树分析
        4.4.2 刮板输送机溜槽故障树分析
    4.5 薄煤层液压支架故障树分析
    4.6 薄煤层综采装备可靠性保障措施
        4.6.1 薄煤层采煤机可靠性保证措施
        4.6.2 薄煤层刮板输送机可靠性保证措施
        4.6.3 薄煤层液压支架可靠性保证措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采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的分析
    5.1 人-机-环境系统概述
        5.1.1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概念
        5.1.2 综采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的特点
    5.2 机器的特性及人机功能分配
    5.3 人为失误的概述
        5.3.1 人为失误的概念
        5.3.2 人为失误的分类
    5.4 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人为失误的原因分析
    5.5 综采工作面环境系统
    5.6 改善综采作业环境状况的措施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

(10)湿式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的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引言
    1.1 煤矿粉尘的危害
    1.2 煤矿井下煤尘污染治理现状
        1.2.1 采用炮采方式的煤矿煤尘污染治理现状
        1.2.2 采用综采方式的煤矿煤尘污染现状
    1.3 国内外井下除尘设备的研究现状
    1.4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1.4.1 CFD 的含义
        1.4.2 CFD 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分类
        1.4.3 CFD 软件的构成
        1.4.4 常用的 CFD 软件
        1.4.5 CFD 在除尘领域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湿式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除尘机理的研究
    2.1 煤尘的特性
        2.1.1 煤尘的基本性质
        2.1.2 煤尘的运动特性
    2.2 湿法除尘技术与理论
        2.2.1 湿式除尘技术
        2.2.2 气液接触形式
        2.2.3 粉尘颗粒在捕尘体上的沉降形式
    2.3 气固两相湍流扩散研究及边界层外卡门涡街对扩散的强化作用
        2.3.1 气固两相湍流扩散研究
        2.3.2 边界层外卡门涡街对扩散的强化作用
    2.4 湿式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的除尘原理的特点
        2.4.1 颗粒层过滤理论
        2.4.2 蜂窝扰流滤芯的表面附着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湿式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现代计算流体动力学基本理论
        3.2.1 蜂窝扰流滤芯模型的特征——湍流模型
        3.2.2 蜂窝扰流滤芯模型的工作状态——多相流模型
        3.2.3 蜂窝扰流滤芯模型的评价与选择
    3.3 湿式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的建模与模拟
        3.3.1 模型假设与简化
        3.3.2 物理模型与网格的划分
        3.3.3 蜂窝扰流滤芯的数学模型
        3.3.4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3.3.5 基本算法
    3.4 蜂窝扰流滤芯模型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单相气相模拟
        3.4.2 气固两相流的模拟
        3.4.3 气液两相流的模拟
        3.4.4 数值模拟中的β值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湿式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的实验研究
    4.1 湿式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实验平台
        4.1.1 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
        4.1.2 实验测试方法
        4.1.3 实验测试系统
        4.1.4 实验内容
    4.2 实验用矿尘的物理化学性质
        4.2.1 矿尘的成分分析
        4.2.2 矿尘的堆积密度与真密度
        4.2.3 矿尘的粒径分布
        4.2.4 矿尘的比表面积
        4.2.5 矿尘的润湿性
        4.2.6 矿尘的粘附性
        4.2.7 矿尘的安息角和滑动角
    4.3 漏风率的检测
        4.3.1 测量点的选择
        4.3.2 数据测量与处理
        4.3.3 结果分析
    4.4 风阻性能的实验
        4.4.1 风量与风阻特性
        4.4.2 液气比与风阻的关系
        4.4.3 含尘浓度与风阻之间的关系
    4.5 除尘性能实验
        4.5.1 风速对于除尘效率的影响
        4.5.2 液气比与除尘效率的关系
        4.5.3 含尘浓度与除尘效率间的关系
        4.5.4 蜂窝扰流滤芯长度与除尘效率间的关系
        4.5.5 最优实验参数状态下的过滤质量比β值
    4.6 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的中试样机实验
        4.6.1 中试样机
        4.6.2 中试样机的初步现场性能实验
    4.7 本章小结
5 湿式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
        5.2.1 速度的对比分析
        5.2.2 压降的对比分析
        5.2.3 气固两相的对比分析
        5.2.4 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过滤质量比β值的对比
    5.3 误差
        5.3.1 实验误差
        5.3.2 模拟误差
        5.3.3 物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误差与模拟误差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四、炮采工作面人为失误可靠性评价及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概率推理的煤矿瓦斯事故致因分析及其管控研究[D]. 薛嗣圣.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2]综采工作面噪声对作业人员影响关系研究[D]. 王远声.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3]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位置优化及应用研究[D]. 黄军利.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6)
  • [4]多因素条件下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素质测评研究[D]. 高志扬.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7)
  • [5]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条件对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影响分析与研究[D]. 周霏.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6]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 索晓.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1)
  • [7]煤矿作业人因可靠性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D]. 张峤.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1)
  • [8]煤矿人因失误事故分析的关键影响因素危险识别研究[D]. 兰建义. 河南理工大学, 2015(11)
  • [9]薄煤层综采装备可靠性建模与分析[D]. 乔石军.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10]湿式蜂窝扰流滤芯除尘器的机理及实验研究[D]. 雷利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12)

标签:;  ;  ;  ;  ;  

爆破工作面人为误差的可靠性评估与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