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治疗小儿脑瘫104例疗效分析

头针治疗小儿脑瘫104例疗效分析

一、头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04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锦涛[1](2021)在《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为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提供临床依据,同时为推广应用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门诊选取合格的脑性瘫痪患儿42例,记录其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予患儿以针刺疗法及推拿疗法。针刺疗法采用靳氏头针四项,取穴为: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推拿疗法采用健脾通督推拿法,取穴为:脾经、板门、三关、腹、中脘、气海、足三里、脊柱。治疗周期为隔日1次,一周3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9个疗程。患儿在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9个月后分别接受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 FIM)评分。将患儿治疗前后的GMFM量表评分进行对比,分析该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是否显着。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观察治疗前后各时间段的疗效差别,以进一步探索此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42例,脱落2例,最终完成本试验40例。性别构成:其中女性患儿17例,占比例42.5%,男性23例,占比例57.5%,显示小儿脑性瘫痪男性居多。年龄分布:6个月至36个月28例,占比例70%;36个月至72个月12例,占比例30%;提示36个月(3岁)以下患儿为主要患病群体,占比高达70%。2.GMFM各分区评分结果:GMFM量表各分区评分在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患儿的各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增大。其中改善最为迅速的是仰、俯卧位和坐位的粗大运动功能,其次是爬与跪的粗大运动功能,站立和走跑跳的粗大运动功能需坚持长期治疗后方可明显改善。3.GMFM总分评分结果:GMFM量表总分在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提升。且分析得脑瘫患儿治疗初期便可收以一定疗效,但需坚持,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也不断提高。4.Wee FIM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Wee FIM评分均有显着提升,提示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明显。分析得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改善越来越明显。5.疗效分析结果:脑瘫患儿经治疗3个月后,疗效显效4例,有效31例,无效5例,显效率为10%,总有效率87.5%,治疗6个月后,患儿疗效显效15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显效率37.5%,总有效率95%,治疗9个月后,患儿疗效显效24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显效率60%,总有效率97.5%。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对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姿势异常有显着疗效。其中治疗6个月后的显效人数较治疗3个月后有显着提升,治疗9个月后较治疗6个月后显效人数也有一定提升。提示小儿脑瘫的治疗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症状不断改善。结论1.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姿势发育异常的症状。2.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在改善脑瘫患儿仰、俯卧位和坐位运动功能方面较爬与跪、站立、走跑跳方面疗效更快更显着。

赵亚林[2](2021)在《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1 目的1.1文献研究:探讨文献中治疗脑瘫中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用药提供依据。1.2药理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益智仁治疗脑瘫(CP)作用机制,探寻改善脑瘫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1.3临床研究:观察舒筋健脑方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用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1.4基础研究:基于Bcl-2/Bax、Caspase-3研究舒筋健脑方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认知功能作用机制。2 方法2.1 文献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药治疗脑瘫的文献,采用EXCEL表格分析药物的服用方法、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SPSS Statistics 24进行药物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2.2药理研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得并筛选益智仁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CP的主要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益智仁活性成分-靶点交集网络,利用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靶点,通过微生信网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3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者都采用SPR手术和康复训练,试验组术后同时给予口服舒筋健脑方颗粒2个月。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中国比内测试评分、GMFM-88评分、CSI评分、ADL评分、肌力、肌张力及患者和母亲的体质量表评分。2.4基础研究:7日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舒筋健脑方低、中、高剂量组6组,采用Rice-Vannucci模型建立脑瘫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术后给予称重、行为学检测和HE染色,之后对照组、模型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组给予相对应的药物灌胃1周后,复测体重、行为学检测,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查看海马CA1区Bcl-2、Bax、Caspase-3的表达。取脑中海马组织,采用WB检测Bcl-2、Bax、Caspase-3的蛋白量表达。3结果:3.1文献研究:用药频数前6位:当归、伸筋草、牛膝、黄芪、红花、白芍,用药性温,味为甘、辛、苦,归肝、肾、脾经,补虚药、祛风湿、活血化瘀药最多。关联分析核心用药透骨草、牛膝、伸筋草。提取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有当归;川芎、甘草、黄芪;杜仲、丹参、桂枝、红花、白芍、牛膝、木瓜、透骨草、鸡血藤、伸筋草。3.2药理研究:共筛选出益智仁有效活性成分8种,关键活性成分为:油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等,益智仁作用于CP的靶点18个,PPI网络显示TP53、MYC、CASP3、CASP8、ALB等为核心靶点,共富集GO条目84条,KEGG通路292条(均P<0.05),主要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3.3临床研究:(1)两组基线未见异常,主要为男性,年龄5-13岁之间,多为头胎顺产,混合喂养,痉挛型脑瘫多为双瘫患者。(2)中国比内测试量表统计的智商分数,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智商分数高(P=0.002<0.05),比治疗前的智商明显提高(P<0.05)。(3)GMFM-88评分中,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运动评分均有提高,在评分C、D、E区的功能改善明显(P<0.05)。组内比较,除了对照组GMFM-A区P=0.094>0.05,其余四区及试验组的五个区的运功评分明显改善(P<0.05)。(4)CSI评分、ADL组内比较显示改善明显(P<0.05)。(5)肌力统计,治疗后两组比较,髂腰肌、股二头肌及胫后肌试验组比对照组好转(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都是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的肌力治疗后比治疗前好转(P<0.05)。(6)肌张力组内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好转(P<0.05)。(7)体质中试验组治疗前偏气虚和阴虚,治疗后均衡质和偏阴虚,对照组治疗前后都常见偏气虚的体质。母亲的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3.4基础研究:(1)体重:术后给予灌胃1周后组间体重均明显改善(F=11.799,P=0.000<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体重比模型组改善明显(P<0.05)。(2)行为学:组间比较,术后24小时检测及灌胃1周悬吊实验、倾斜板实验、Longa评分差异明显(P<0.05)。灌胃1周后米诺环素组、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比模型组悬吊时间延长(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缩短了倾斜的时间(P<0.05)。各用药组均可改善神经功能(P<0.05)。(3)HE染色:脑组织的海马CA1区对照组的神经细胞丰富且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清晰。模型组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形不规则,胞浆减少,细胞核变小或者消失。(4)免疫组化表达中,米诺环素、中药低剂量组明显减少海马组织CA1区Bax、Caspase-3的表达(P<0.05),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增加Bcl-2的表达(P<0.05),减少Bax、Caspase-3的表达(P<0.05)。(5)WB实验统计分析:中药高剂量组促进Bcl-2的表达,米诺环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可以减少Bax蛋白的含量(P<0.05)。而药物治疗都可以提高Bcl-2/Bax的比值(P<0.05),且与中药剂量成正比。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与中药药物的剂量成反比,只有中药高剂量明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P<0.05)。4结论:4.1文献研究:脑瘫患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用,补益肝脾肾扶助正气,以祛风活血通络祛邪,重视扶助正气药物。4.2药理研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益智仁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bcl-2、bax、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主要基因蛋白,是之后基础实验研究的重点。4.3临床研究:中药可以辅助改善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的改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体质改善。4.4基础研究:在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脑部海马细胞损伤中,舒筋健脑方药物可以通过提高Bcl-2/Bax 比值比,降低Caspase-3的蛋白表达保护海马神经细胞,减轻细胞的凋亡,而且与药物的剂量成正相关性。

吴琼远[3](2020)在《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文献分析方法,挖掘针灸与推拿疗法在小儿脑瘫方面的运用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脑瘫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自数据库建立至2018年12月31日以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数据库正式发表的针灸与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文献,再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首先采用Excel表格建立文献数据库,将符合标准的文献基本信息及处方进行摘录管理,然后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对文献中的具体方法、腧穴、经络等方面的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及处方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5.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最后运用表格、柱状图和饼图等图表形式将统计结果列出,直观反映各数据特点。结果:(1)针灸方面:(1)频次统计:针灸方法以单纯毫针针刺为主,艾灸、穴位埋线、水针、电针为辅。针刺方法以头针结合体针最多见,头针类型又以焦氏头针、靳三针运用最广。穴位以百会、足三里、合谷、曲池、三阴交、四神聪运用频次最高。经脉以督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运用最广。(2)高频腧穴关联规则:共得出支持度≥20%,置信度≥80%的12个穴位关联组,具体为:足三里—曲池;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足三里;足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外关;足三里—外关;足三里—环跳;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足三里—外关、曲池;曲池—阳陵泉、足三里。其中合谷—曲池,足三里—曲池的支持度及支持度实例最高。(3)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将之分为6类,第一类百会、四神聪;第二类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第三类解溪、手三里、曲池、外关、阳陵泉、环跳;第四类大椎、命门、肾俞、太冲、太溪、悬钟;第五类廉泉、地仓、哑门、夹脊穴、风池、内关、神庭;第六类伏兔、髀关、肩髃、承山、血海、委中、昆仑。(2)推拿方面:(1)频次统计:推拿疗法以传统经穴推拿为主,小儿特定穴推拿为辅;穴位以脊柱穴、百会、足三里、合谷、肾俞、风池运用最多。经络频次数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手法以挤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手法运用居多,叩击类、振动类以及运动关节类的手法运用较少。推拿常用的部位为下肢部、头颈项部、腰背部。(2)高频腧穴关联规则:支持度≥15%,置信度≥80%高频腧穴关联组有4组,分别是百会—风池、百会—四神聪、风池—委中、百会,肾俞—脾俞。百会—四神聪;合谷—承山、曲池;百会—风池、曲池;百会—风池、委中的置信度最高,均为100%。(3)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共得到5类腧穴组合,第一类脾俞、肝俞、肾俞、昆仑、命门;第二类肾经穴、三阴交、足三里、地仓、颊车、涌泉;第三类百会、四神聪、风池、哑门、手三里、印堂、大椎、太阳;第四类合谷、曲池、阳陵泉、解溪、委中、承山、环跳;第五类脊柱穴。结论:(1)针灸方法以单纯毫针针刺为主,针刺方法以头针结合体针最多见。推拿方法以传统经穴推拿为主,小儿特定穴推拿为辅。推拿手法以挤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手法运用居多。(2)针灸及推拿疗法在临床上最常选用百会、足三里、合谷、曲池、三阴交、四神聪、脊柱穴、肾俞等具有补益肝肾、健脾益气、行气活血、醒脑开窍等作用的穴位;常选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等阳经经脉及阳经经穴,注重多气多血经络的运用。(3)针灸及推拿在选择穴位方面以局部选穴为主,注重辨证分型、根据不同的症状以及循经取穴。在穴位配伍方面重视本经配穴、上下配穴、远近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等配穴方法。

张童[4](2020)在《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体质分析及“头手足脊针推疗法”的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规范判定其体质类型及分布特点,探讨“头手足脊针推疗法”干预脑瘫患儿的疗效,为该疗法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及沈阳市儿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10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病例,参照王琦教授所指导的儿童体质判定标准表对患儿体质进行分类。2.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幼儿组”(三岁及以下)、“学龄前期组”(三至七岁)。再根据患儿的治疗方案,在幼儿组和学龄前期组内分为“基础治疗组”和“头手足脊组”。在患儿接受治疗前及治疗两个疗程后(一疗程为三个月),依据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1])和改良后的Ashworth量表,对患儿进行粗大功能以及肌张力评定,将结果录入Excel表中,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运用不同干预手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做出客观的评价。结果:1.104例患儿中平和质的患儿有4例,偏颇质的患儿有100例,其中阴虚质最多,为37例,此后依次为气郁质(31),气虚质(16例),阳虚质(14例),特禀质(2例)。2.“幼儿组”中,“头手足脊组”患儿在予以干预后,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在B、C、D能区的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组患儿的(P<0.05);“学龄前期组”中,“头手足脊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在B、C、D、E能区的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组”患儿(P<0.05)。3.“幼儿组”和“学龄前期组”的患儿在予以基础疗法或头手足脊疗法干预后,两组患儿的痉挛状态均有所改善(P<0.05);“头手足脊组”患儿中,幼儿组患儿的痉挛缓解状态明显优于学龄前期组(P<0.05)。结论:1.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中医体质分布主要特点为:偏颇质患儿居多,在偏颇质中,依次为阴虚质,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2.幼儿组中,头手足脊组患儿在坐位、跪与爬行、站立功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组的;学龄前期组中,头手足脊组患儿在坐位、跪与爬行、站立、行走跑跳功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组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痉挛状态均有所改善且幼儿组患儿的改善程度优于学龄前期组患儿的。

唐玲[5](2020)在《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及对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张力平衡理论指导推拿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探究其对于患儿上肢肌张力和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观察其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实用价值,为推广无创无痛、安全有效的更适合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张力平衡推拿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进行编号,根据患儿年龄(2-4岁及4-6岁)采用分层随机法分别按1:1的比例将患儿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最终完成有效病例51例(观察组26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后休息2天,共治疗观察12周,并与张力平衡针法进行对照,以上肢肌张力评分(MAS)、上肢功能评分(UEFT)、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分(Wee FIM)作为观察指标,评价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总体疗效及对上肢肌张力和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1.两组上肢肌张力评分(MAS)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第6周末MAS评分均稍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第6周末两组治疗改善上肢肌张力效果均尚不明显;(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种疗法足疗程均能明显改善患儿上肢肌张力;(3)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差值比较,Z=1.47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疗法改善上肢肌张力效果相当。2.两组上肢功能评分(UEFT)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第6周末及治疗后UEFT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种疗法改善患肢精细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效果;(2)两组UEFT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Z=1.12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疗法改善患肢精细运动功能效果相当。3.两组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分(Wee FIM)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Wee FIM评分均变大,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种疗法在改善患儿综合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效果;(2)两组UEFT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t=1.45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疗法在改善患儿综合活动能力上疗效相当。4.两组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0%,两组患儿总体疗效比较,经统计学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张力平衡推拿法与张力平衡针法总体疗效相当。结论:张力平衡推拿法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肌张力,明显改善精细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张力平衡推拿法通过“以指代针”,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痉挛肌与拮抗肌施以不同手法,协调肌张力平衡,改善手功能,患儿痛苦少,无创伤,与张力平衡针法比较,更容易为患儿及其家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汪杨[6](2020)在《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Fine motor,PDMS-FM)分值的影响,从而揭示针灸对痉挛型脑瘫的可能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结合Bobath疗法)和对照组(单纯采用Bobath疗法),每组各20例。治疗组在针刺、温和灸结束后再采用Bobath疗法,对照组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Bobath疗法。28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连做三个疗程。40名患儿在治疗前后均接受GMFM88、PDMS-FM评估,通过两种量表治疗前后评分变化以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从而比较两种方法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结果:1.GMFM88评估:治疗前两组GMFM88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GMFM88分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GMFM88分值增加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2.PDMS-FM评估:治疗前两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增加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与单纯Bobath疗法均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进而改善整体运动功能障碍。(2)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明显优于单纯Bobath疗法。

秦春媛[7](2019)在《揿针结合康复训练改善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揿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在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的临床疗效,为儿童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及研究纳入标准的6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照治疗开始的时间1: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揿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治疗前,对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分值、痉挛指数(CSI)分值比较,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疗效指标的变化,对比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分析部分基线资料与疗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了 93.55%,高于对照组的67.7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痉挛指数的评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表明,康复训练联合使用揿针治疗痉挛型脑瘫,能够降低肌张力和改善痉挛状态,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治疗。而且,揿针在治疗过程中操作简单,易于患儿接受,无不良反应,有临床推广价值。

赫梓煊[8](2019)在《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脑瘫鼠的fMRI及相关蛋白生物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3周龄脑瘫幼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atWalk XT步态分析、VBM、ALFF分析及病免疫组化蛋白检测,研究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脑瘫幼鼠运动功能、脑结构、脑功能及M1区MCT1、CytC、Caspase-3蛋白的影响,并与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中顶颞前斜线针刺进行比较,以期验证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治疗脑瘫幼鼠运动功能障碍的优效性,分析该针法对脑瘫幼鼠脑结构、脑功能的效应规律,试图探讨脑区神经元的效应规律对行为学研究结果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该针法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针刺1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6组。采用经典HI模型造模,即结扎左侧颈总动脉,造成永久性断流;后置于氧浓度为8%的低氧环境2h。其中正常组,不予造模;针刺1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及模型组予以造模;假手术组,仅切开颈部皮肤,剥离左侧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不结扎颈总动脉,不予低氧处理。针刺1组采用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2组采用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顶颞前斜线针刺、假针刺组采用非经非穴针刺,留针20分钟,每周干预6次,治疗2周;正常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每天正常抓取,不予其他任何干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14天进行悬吊试验、Grip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检测,于造模后、治疗七天及治疗14天进行步态分析检测。结果:1、治疗14天悬吊试验及Grip试验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悬吊试验、Grip试验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与针刺2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针刺1组悬吊试验、Grip试验评分有高于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悬吊试验、Grip试验评分的改善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2、治疗14天姿势反射试验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及假针刺较正常组姿势反射试验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1组与针刺2组比较姿势反射试验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姿势反射异常的改善优于针刺2组。3、治疗14天CatWalk步态分析平均速度结果显示,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CP幼鼠运动速度有随时间改善的变化,针刺1组平均速度有高于模型组、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运动速度的改善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4、治疗7天左前肢平均压强分析结果显示,针刺1组左前肢平均压强低于针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性期针刺1组对CP造模后左前肢平均压强的代偿性升高的改善优于针刺2组。治疗14天左前肢平均压强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左前肢平均压强较正常组代偿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左前肢平均压强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与针刺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针刺1组左前肢平均压强有低于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前肢平均压强代偿性升高的改善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5、治疗14天右前肢平均压力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假针刺组右前肢平均压强较正常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右前肢平均压强有高于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右前肢平均压强的恢复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第二部分: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脑结构及功能影响方法:健康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针刺1组及模型组3组。造模及干预方法同第一部分。于治疗14天进行采集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计算、分析各组间幼鼠灰质体积及ALFF值。结果:1、造模后14天,模型组与正常组幼鼠灰质体积结果显示,模型组在左侧小脑小叶、内嗅区皮质、旁下托、海马、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杏仁核、外囊、第一躯体运动皮质、额叶皮质、胼胝体、扣带皮质及右侧颞叶联络皮质等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双侧小脑小叶、右侧眶背皮质、岛叶皮质及眶皮质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治疗14天,针刺组与正常组幼鼠灰质体积结果显示,针刺组在左侧旁绒球、单小叶、压部后颗粒细胞皮质、外嗅区皮质、海马、丘脑背外侧核、苍白球、内囊,右侧上丘浅灰质层、下丘脑后核、纹状体(尾状核)、第一躯体感觉皮质(上唇区)以及双侧外囊、扣带皮质1区等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右侧三叉神经脊束及左侧小脑小叶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治疗14天,针刺组与模型组幼鼠灰质体积结果显示,针刺组在右侧内嗅区皮质、颞叶联络皮质及第二视皮质(外侧区)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在右侧椎体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造模后14天,正常组与模型组幼鼠ALFF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在双侧眶背外侧皮质及左侧岛叶皮质区域ALFF值显着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在双侧丘脑、左侧下丘脑、左侧杏仁(梨形区)、左侧齿状回、左侧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桶状区/上唇区)、左侧海马、右侧中脑深核及右侧第一视皮质区域ALFF值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14天,针刺组与正常组幼鼠ALFF结果显示,针刺组在双侧扣带皮质、右侧海马回嗅觉小岛、左侧侧脑室等区域ALFF值显着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侧海马、双侧杏仁核(皮质内、基地)、双侧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桶状区、上唇区)、双侧额叶、右侧旁中央小叶、右侧中间网状核、右侧面神经根、右侧中央灰质、右侧第一视皮质、右侧脑桥核、右侧第一听皮质、右侧齿状回、右侧外囊、右侧苍白球、右侧岛叶、左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左侧椎体、左侧下丘中央核、左侧中脑深核、左侧内囊、左侧运动皮质ALFF值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14天,针刺组与模型组幼鼠ALFF结果显示,模型组在左侧椎体区域ALFF值显着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右侧第一运动皮质、右侧丘脑后外侧核及右侧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桶状区/少颗粒区/前肢区/后肢区)区域ALFF值显着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的MCT1、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3周龄雄性wistar幼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及假针刺组。造模及干预方法同第一部分。于治疗14天后取脑,行免疫组化检测,计算、分析各组幼鼠脑内病灶侧M1区MCT1、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和假针刺组脑组织MCT1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1组、针刺2组MCT1蛋白表达强度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MCT1蛋白表达强度较针刺2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针刺1组幼鼠脑M1区CytC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2组和假针刺组幼鼠脑M1区CytC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1组、针刺2组CytC蛋白表达强度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1组与针刺2组比较,CytC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针刺1组MCT1蛋白表达水平较针刺2组有下降趋势。3、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和假针刺组幼鼠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1组和针刺2组Caspase-3蛋白表达强度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1组Caspase-3蛋白表达强度较针刺2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在改善CP幼鼠平衡性方面显着优于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顶颞前斜线针刺,在改善整体运动情况、承重能力及协调性等方面具有优于顶颞前斜线针刺的趋势。2.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具有促进CP幼鼠健侧M1区及病灶侧椎体区神经元活动的作用,且对病灶侧岛叶、椎体及双侧海马区域神经元活动的亦具有一定作用,从而改善CP幼鼠运动功能障碍。3.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通过促进病灶侧M1区MCT1蛋白表达、抑制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起到促进病灶侧M1区神经元能量代谢、抑制凋亡、修复M1区神经元功能的作用。

韦小霞[9](2019)在《两种不同推拿方案结合头针与Bobath技术对小儿脑瘫康复效果的临床对比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观察小儿脑瘫常规推拿方法与常规推拿方法基础上加用补肾为主特定穴推拿两种不同推拿方案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旨在观察补肾为主特定穴推拿对小儿脑瘫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的脑瘫患儿,按就诊时间顺序编号,再以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推拿方法、头针、Bobath技术,常规推拿方法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推拿学》中治疗小儿脑瘫的推拿方法,头针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头针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儿推拿疗法中的补肾经、揉二人上马、顺运内八卦等特定穴推拿。每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均为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共观察12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评分(GMFM-88评分)、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总积分(总积分)、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5个功能区积分(各功能区积分)及两组治疗后疗效,采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GMFM-88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82.87±27.82分,治疗后133.07±28.39分;对照组治疗前83.70±25.77分,治疗后107.30±25.12分,两组治疗后GMFM-88评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总积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42.07±20.51分,治疗后63.53±15.59分;对照组治疗前43.37±20.46分,治疗后53.57±17.77分,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积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各功能区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各功能区积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功能区积分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4)疗效比较:观察组30例中,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中,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观察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推拿方法基础上加用补肾为主特定穴推拿较常规推拿方法能显着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社会适应性和综合功能,补肾为主特定穴推拿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疗效明确。

贾倩芳[10](2019)在《运用腕踝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背景 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现代医学针对此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以中西医综合康复为主,如功能训练、作业疗法、药物、手术、理疗、针灸、中药等,均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疗效,但其临床症状也将一直伴随患儿的成长,且随年龄的增加上肢功能障碍日渐加重,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构成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结构主要包括手、腕部、肘部、前臂、肩部,这些部位协调合作才能实现上肢的正常运动,而上肢的正常运动又是精细运动如进食、穿衣、洗漱等的基础。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最典型的是手的精细活动受限,从而导致抓握、对掌、触摸、动态操作等动作无法正常完成,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此外,上肢还在一些粗大运动如跪趴、平衡反应、保护反应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于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研究较少,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问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的 观察应用腕踝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01月到2018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康复科住院治疗的60例有上肢功能障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各30例。腕踝针组:腕踝针疗法配合常规中西医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方法。传统针刺组:传统针刺疗法配合常规中西医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方法。分别在试验开始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运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评分,判断腕踝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采用SPSS22.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三个年龄阶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上,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两组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比较,治疗前的两组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腕踝针组治疗后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上,较同组治疗前有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针刺组治疗后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腕踝针组治疗后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与传统针刺组治疗后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腕踝针治疗及传统针刺治疗都可以有效的降低脑性瘫痪患儿的上肢肌张力,运用腕踝针效果较传统针刺疗效更佳。2.腕踝针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里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优于传统针刺疗法;更有效提高患儿双手精细动作能力。3.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易于推广。

二、头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04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04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近十年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B
    附表 1:粗大运动功能 (GMFM88 项)评分量表
    附表2
    附表3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 项)报告单
致谢
个人简介

(2)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认识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体质
        5 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1 细胞凋亡
        2 氧化应激
        3 兴奋性氨基酸
        4 单胺类神经递质
        5 炎症反应
        6 钙离子
        7 NO及NOS酶类
        8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第一节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脑瘫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益智仁治疗脑性瘫痪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舒筋健脑方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基于Bcl-2/Bax、Caspase-3探讨舒筋健脑方改善HIBD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1.1 中医古籍中关于脑瘫的记载
        1.2 脑瘫的病因病机
        1.3 脑瘫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2.1 脑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脑瘫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2.3 脑瘫的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1 一般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检索方式
        1.4 文献纳入标准
        1.5 文献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录入
        2.2 统计学方法
        2.3 数据挖掘方法
    3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数据挖掘结果
    1 针灸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1.1 频次统计
        1.2 关联规则
        1.3 聚类分析
    2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2.1 频次统计
        2.2 关联规则
        2.3 聚类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针灸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规律
        1.1 频次分析
        1.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1.3 腧穴聚类分析
    2 推拿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规律
        2.1 频次分析
        2.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2.3 腧穴聚类分析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体质分析及“头手足脊针推疗法”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中医体质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头手足脊针推疗法”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针推疗法干预小儿脑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及对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与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注意事项
        2.4 不良反应处理
        2.5 疗效指标及评价
        2.6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上肢肌张力评分(MAS)比较
    2 两组上肢功能评分(UEFT)比较
    3 两组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分(WeeFIM)比较
    4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1 对脑瘫病名的认识
    2 对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中医对小儿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西医对小儿脑瘫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3 对痉挛型CP治疗的认识
        3.1 中医治疗
        3.2 西医治疗
    4 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特色
        4.1 先辨阴阳与虚实,手法不同贯全程
        4.2 以指代针为核心,穴位选择有讲究
        4.3 解痉矫姿是目的,关节牵拉有帮助
    5 临床体会
    6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临床病例报告表
附录 B:脑瘫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附录 C:改良Ashworth评分(MAS)
附录 D:上肢功能评分(UEFT)表
附录 E:WeeFIM评分表
附录 F:严重不良事件报告表
附录 G: 文献综述 临床常用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方法概况
    参考文献

(6)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历史回顾
    1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脑瘫的研究进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中止、剔除标准
    1.6 质量控制
    1.7 医学伦理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量表
    2.4 意外情况处理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GMFM88量表评分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PDMS-FM量表评分
4 讨论
    4.1 温和灸治疗脑瘫立法依据探讨
    4.2 Bobath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治疗脑瘫立法依据探讨
    4.3 实验结果分析
    4.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7)揿针结合康复训练改善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 随机分组方案
        (二) 治疗方案
        (三) 补偿方案
        (四) 观察指标与方法
研究结果
    一、脱落、剔除病例
    二、一般资料的比较
        (一) 胎龄、出生体重、月龄、病程比较
        (二) 性别、分娩方式比较
        (三) 临床分型比较
        (四) 病情分布比较
    三、治疗前疗效指标的组间比较
        (一) 治疗前GMFM88量表总分值比较
        (二) 治疗前痉挛指数(CSI)比较
    四、治疗前后疗效指标的比较
        (一) 治疗前后GMFM88量表总分值比较
        (二) 治疗前后GMFM88量表差值比较
        (三) 治疗前后痉挛指数(CSI)比较
        (四) 临床疗效分析
    五、月龄、性别、病情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一) 月龄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二) 性别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三) 病情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六、安全性观察、不良反应
讨论
    一、痉挛型脑瘫的探讨分析
        (一) 祖国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二、粗大运动功能在康复治疗中的重大意义
        (一) 粗大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二) GMFM-88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
    三、揿针疗法的探讨分析
        (一) 中医理论对揿针疗法作用机理的认识
        (二) 现代研究对揿针疗法作用机理的认识
        (三) 揿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作用机理分析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 治疗前组间基线资料的分析
        (二) 治疗前组间疗效指标比较
        (三) 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的分析
        (四) 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的分析
        (五) 月龄、性别、病情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六) 安全性分析
        (七) 随访结果分析
        (八) 总结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简述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脑瘫鼠的fMRI及相关蛋白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二部分 :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脑结构及功能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三部分 :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的MCT1、CytC及 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讨论
    一、小儿脑瘫概述
    二、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理论依据
    三、CP动物模型选择依据
    四、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1.头针疗法治疗运动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2.CatWalk XT步态分析系统的应用前景
        3.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CP运动功能障碍分析
    五、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fMRI影响
        1.fMRI应用及研究进展
        2.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CP幼鼠的ALFF分析
    六、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MCT1、CytC及 Caspase-3 蛋白表达的调控
    七、相关蛋白表达对ALFF及运动功能障碍影响的综合分析
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9)两种不同推拿方案结合头针与Bobath技术对小儿脑瘫康复效果的临床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中止、脱落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观察组
        2.3 疗程
        2.4 异常情况处理
    3 观察内容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
        3.3 安全性指标
    4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情况
    2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比较情况
    3 两组患儿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总积分及各功能区积分比较情况
    4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情况
    5 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1.1 脑瘫病名相关古籍记载
        1.2 脑瘫的病因病机
        1.2.1 五迟五软以虚为主
        1.2.2 五硬可因木旺乘土
        1.2.3 正虚邪实论
        1.2.4 脑瘫的病因病机以肾精亏虚为本
    2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发病机制
    3 小儿脑瘫治疗现状
        3.1 现代康复技术是小儿脑瘫康复的常用手段
        3.2 针灸是公认有效的小儿脑瘫中医康复方法
        3.3 推拿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及不足
        3.3.1 推拿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3.3.2 推拿在小儿脑瘫康复应用中的不足
    4 本研究两种不同推拿方案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疗效比较及作用分析
        4.1 两种不同推拿方案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疗效比较
        4.2 特定穴推拿在脑瘫康复中的作用分析
        4.3 常规推拿方法对小儿脑瘫康复的治疗作用
        4.4 特定穴推拿在脑瘫康复治疗中值得推广
    5 创新之处
    6 临床体会
    7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运用腕踝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临床研究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科研伦理审批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头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04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靳氏头针结合健脾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D]. 王锦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 赵亚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D]. 吴琼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体质分析及“头手足脊针推疗法”的疗效评价[D]. 张童.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及对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D]. 唐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D]. 汪杨.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揿针结合康复训练改善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D]. 秦春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脑瘫鼠的fMRI及相关蛋白生物效应研究[D]. 赫梓煊.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两种不同推拿方案结合头针与Bobath技术对小儿脑瘫康复效果的临床对比观察[D]. 韦小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运用腕踝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价[D]. 贾倩芳. 新乡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头针治疗小儿脑瘫104例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