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纵隔肿瘤非肺穿刺的临床实践

CT引导下纵隔肿瘤非肺穿刺的临床实践

一、CT引导下不经肺穿刺纵隔肿瘤的临床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游勇飞,王盼盼,况晶茹,章卫华[1](2021)在《影像引导下经皮胸部肿物穿刺活检应用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一次性活检针行经皮胸部肿物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胸部增强CT发现,性质未明或经过治疗后需要再次活检的肺部或纵隔肿物患者共72例,行超声引导(16例)或CT引导(56例)经皮粗针活检,取得组织学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72例患者共行120次经皮穿刺活检,活检成功率为88.9%~95.2%,总体疾病诊断率为97.2%;并发症发生率为27.85%,主要是气胸(13.9%),少量咯血(9.7%),胸壁积气和纵隔积气各2例(2.8%),未出现胸膜反应、休克、胸腔大血管破裂出血、气体栓塞及肿瘤转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影像引导下经皮胸部肿物粗针穿刺活检适应症广、可操作性强、疾病诊断率高、安全性好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杨雪玲,于海鹏,司同国[2](2021)在《胸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胸部肿瘤,以肺癌多见且在我国高发。病理穿刺活检是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当今,经支气管镜活检、经皮穿刺活检技术(percutaneous transthoracic needle biopsy,PTNB)是最常用活检技术。近年研究结果表明,经支气管镜活检对中心型病灶诊断的敏感度可达80%,对周围型肺癌诊断的敏感度仅为60%左右;而胸部穿刺活检诊断肺癌的总敏感度可高达90%[1]。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胸部肿瘤诊疗专家委员会[3](2021)在《胸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提出病理穿刺活检是胸部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随着影像导引设备不断更新和穿刺针的改进,经皮穿刺活检技术进步并得到广泛临床应用。精准医学时代,肿瘤基因组学推动了分子病理学发展,使得穿刺活检临床需求日益增大。2017年5月1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发起并启动胸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工作,共识于2018年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和Thoracic Cancer,后续在中国抗癌协会继续教育部支持下,在不同地区、医院进行了10次规范化培训和推广工作,在指导并推动经皮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实践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技术操作和临床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断适应我国医疗领域发展需求,结合共识推广的应用体会及反馈建议,共识制定小组进一步更新文献证据和研究进展,完成了共识更新工作。

唐兴[4](2020)在《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及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靶向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的运用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病理资料、手术分期等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其应用于临床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13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和54例健康人外周血进行叶酸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并用肿瘤特异性叶酸配体寡核苷酸偶合物进行标记,再对其定量PCR扩增,分析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与TNM分期的相关性。评估其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与CEA、CA125、CA724、CYFRA21-1、NSE等其他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诊断效能。结果:(1)健康人组CTC中位数为4.95 FU/3ml,肺良性疾病组为7.55FU/3ml,肺癌组为11.21Fu/3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检验,P=0.000和0.018),健康组与良性肺疾病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000)。(2)肺癌患者 CTC 中位数分别为:Ⅰ 期 11 FU/3ml,Ⅱ 期 13.25 FU/3ml,Ⅲ期14.77 FU/3ml,Ⅳ期17.89 FU/3ml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检验,P<0.05)。不同T分期、分化等级、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及病理亚型患者间的CT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检验:T1 vs T2 vs T3 vs T4,P=0.254;G1 vs G2 vs G3,P=0.424;Mann-Whitney U 检验:<60 岁 vs≥60 岁,P=0.853;男 vs 女,P=0.739;≤3cm vs>3cm,P=0.322;鳞癌 vs 腺癌,P=0.497)。(3)以 CTC=8.70 FU/3mL为cutoff值,此时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98.1%,AUC曲线下面积为0.953(95%CI:0.926,0.979),诊断效能优于 CEA、CA125、CA724、CYFRA21-1、NSE 等其他血清肿瘤标志物。CTC 阳性检出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分化等级、病理亚型、TNM分期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为0.319、0.972、0.341、0.268、0.125和 0.208)。结论:本研究通过以叶酸为靶点的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靶向荧光定量PCR扩增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TC,发现该技术具备良好的诊断效能,可用于肺癌筛查。第二部分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结合18F-FDG显像在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早期诊断中的运用目的:对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患者手术前行18F-FDG PET/CT显像与经皮肺穿刺活检,比较其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对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早期诊断的优劣。方法:对44例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患者手术前行18F-FDGPET/CT显像测定SUV max值,经皮肺穿刺活检并测定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比较三者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推断对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的早期诊断效能。结果:(1)18F-FDG PET SUVmax中位数为2.35<2.5(阳性诊断标准值),单样本Wilcoxon带符号秩和检验,P=0.46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该组患者18F-FDG PET检查总体阳性率不高。PET/CT敏感度36%,特异度57.89%,准确度45.45%,kappa=0.058,P=0.680>0.05,PET/CT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本组CTC中位数为9.35FU/3ml,敏感度88%,特异度84.21%,准确度86.36%,kappa=0.722,P=0.00,CTC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敏感度84%,特异度100%,准确度90.91%,kappa=0.819,P=0.000,经皮肺穿刺活检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以CTC、SUVmax结果绘制ROC曲线,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5(95%CI:0.916,1.000)和 0.656(95%CI:0.487,0.825),CTC 诊断效能明显优于PET/CT。结论:由于早期恶性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尤其是磨玻璃样病变,18F-FDG PET/CT摄入量偏低,容易造成PET/CT假阴性结果,导致诊断效能不高。经皮肺穿刺活检虽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都很高,却是一种有创操作且容易引起并发症。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具有快捷方便、非侵入性、可重复性、诊断效能高等特点,可以弥补前两者的缺点,成为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有力武器。

刘东[5](2020)在《EBUS-TBNA诊断的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38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38例EBUS-TBNA证实为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的疾病谱构成、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为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PCCM-2),行EBUS-TBNA并经病理诊断为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的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等资料,分析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的疾病谱构成,并比较引起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的不同疾病的特点。结果:1.一般资料结果:男性9例,占23.68%,女性29例,占76.32%,年龄于25-73岁之间,平均年龄50.81±12.19岁。有吸烟史患者5例,无吸烟史患者33例。2.EBUS-TBNA穿刺纵隔淋巴结个数及穿刺针数:对24个气管旁淋巴结(4R组22个,4L组2个)、35个隆突下淋巴结(7组35个)、1个肺门淋巴结(10R组1个)、7个叶间淋巴结(11R组5个,11L组2个)、1个叶淋巴结(12R组1个)共68个淋巴结进行了穿刺活检,共穿刺144针,平均每个淋巴结穿刺2.12针,平均每个病例穿刺3.79针。3.38例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患者的疾病谱构成:病因明确的病例共32例,占84.21%,病因不明确的病例共6例,占15.79%。32例病因明确病例的临床诊断分别是:结节病16例,纵隔淋巴结结核13例,真菌感染1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矽肺1例,其所占比例分别是42.11%,34.21%,2.63%,2.63%,2.63%。4.临床特点分析:结节病以咳嗽(56.25%),胸闷、气短(43.75%),咳痰(37.50%)为主;纵隔淋巴结结核以咳嗽(92.31%),咳痰(76.92%),发热(61.54%)为主。4例结节病患者无症状。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发热、咳嗽的发病率多于结节病患者(P<0.05)。5.支气管镜特点分析:在结节病患者中,前三位最常见镜下表现分别为黏膜充血水肿(75.00%)、气道分泌物(68.75%)、结节(43.75%);在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中,前三位最常见镜下表现分别为气道分泌物(76.92%)、黏膜充血水肿(69.23%)、结节(53.85%)。结节病与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各镜下表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影像学特点分析:结节病患者的纵隔淋巴结病变以双侧、多发为主,淋巴结短轴直径(short axis diameter,SAD)平均值为18.83±7.39mm,SAD以10~20mm(包括20mm)区间内最多,共7例(43.75%),肺结节影、胸膜下结节、小叶间隔增厚为其前三位影像学表现,分别占入组结节病患者的56.25%、37.50%、37.50%。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的纵隔淋巴结病变以双侧、多发为主,SAD平均值为20.33±4.44mm,SAD以10~20mm(包括20mm)区间内最多,共5例(38.46%),肺结节影、胸膜下结节、斑片/实变影为其前三位影像学表现,分别占入组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的53.85%、38.46%、38.46%。二者纵隔淋巴结的短轴直径、数目、部位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核患者可伴有空洞、胸腔积液等表现,结节病无上述表现。7.随访结果:完成随访患者27例(其中结节病13例,纵隔淋巴结结核10例)。13例结节病患者中,症状好转12例(92.32%);9例患者接受治疗(激素或激素联合抗结核治疗),其中淋巴结变小7例(58.33%),淋巴结无明显变化2例(16.67%);未接受治疗4例,其中淋巴结变小3例(25.00%)。10例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中,症状好转10例(100.00%);9例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其中淋巴结变小7例(70.00%),淋巴结无明显变化1例(10.00%)。结论:1.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以结节病为最常见病因,纵隔淋巴结结核为第二常见病因。2.结节病患者平均年龄大于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发热、咳嗽的发病率多于结节病患者。3.结节病与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在支气管镜表现无显着差异。4.结节病与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在纵隔淋巴结的直径、数目、部位方面,无明显差异,结核患者可伴有空洞、胸腔积液等表现,结节病无上述表现。5.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预后良好,部分结节病患者可自愈。

刘国徽[6](2019)在《套管内自体血注入法减少CT引导下经皮肺、纵隔穿刺活检术气胸的研究及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套管内自体血注入法降低CT引导下经皮肺、纵隔穿刺活检术气胸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解放军第401医院肿瘤科137例肺、纵隔占位病变患者(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设为试验组(A组),胸外科和呼吸科共112例肺、纵隔占位病变患者(2013年5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设为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为科室随机收入院治疗,A组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纵隔穿刺活检后套管内自体血注入法封闭脏层胸膜及肺组织创口,B组患者单纯行CT引导下经皮肺、纵隔穿刺活检术。分析两组患者气胸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A组患者注入自体血后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活检全部成功;A组患者气胸发生率为7.30%(10/137),B组患者气胸发生率为21.43%(24/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胸的发生与肺气肿、病变直径相关(P<0.05);套管内自体血注入法与轻度气胸的发生相关(P<0.05);A组患者注入自体血后2例出现刺激性咳嗽且有少量咳血,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套管内自体血注入法可降低CT引导下经皮肺、纵隔穿刺活检术气胸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高。

叶学超[7](2018)在《肺部小结节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于20mm的肺部小结节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学的关系。【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至2017年直径﹤20mm的肺部病灶105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54.4±10.97),病灶大小11.07±3.85mm,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均完整,所有病灶均在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其中67例行肺穿刺活检后再经手术切除病灶验证结果,其中男性23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55.21±8.68,病灶大小10.25±3.68mm。分析的方法:1、105例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与穿刺病理良恶性的比较;2、(1)67例患者肺穿刺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良恶性一致率的比较;(2)10mm以下及10mm20mm病灶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良恶性的分析;(3)浸润前与浸润性病变、浸润前与微浸润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及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技术对于区分两组病理类型的分析。影像学分析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CT值、病灶成分的表现(纯磨玻璃、混杂磨玻璃及实性结节)、病灶的边缘(分叶、毛刺)。采用秩和检验对患者年龄、病灶CT值、病灶大小进行检验。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患者性别、病灶分布、病灶边缘与两种病理结果之间进行差异分析。根据ROC曲线对病灶CT值及病灶大小进行分析,探讨其对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结果】1、105例肺部小结节患者影像学与病理良恶性结果的比较:病灶的CT值、病灶成分表现及病灶边缘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2、67例手术切除病灶的患者:(1)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对区分病灶良恶性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灶成分(pGGN/mGGN/实性结节)、病灶边缘(毛刺及分叶)、病灶CT值对不同大小(小于10mm和10mm-20mm)病灶在病理良恶性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3)浸润前与浸润性腺癌、浸润前与微浸润性腺癌(MIA)的比较:毛刺征对于两组内的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评价肺部结节大小、CT值对诊断浸润性腺癌和微浸润性腺癌的意义及诊断的最佳临界值,浸润性腺癌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78、0.916,临界值分别为CT值=-430.58HU,病灶大小=10.25mm;微浸润性腺癌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69、0.917,临界值分别为CT值=-429.64HU,病灶大小=11.75mm。(4)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技术对于区分浸润前病变与浸润性腺癌、浸润前病变和MI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病灶的边缘(分叶征和毛刺征)、病灶的成分和病灶的CT值对区分结节良恶性有预测价值;2、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于肺部小结节的病理诊断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胡欢[8](2018)在《术前增强CT和二次活检在经皮肺穿刺术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CT引导的经皮肺穿刺活检术(PTNB)是肺部病变诊断的重要工具,出血是术后第二常见并发症,目前没有有效、统一的方法预防出血。增强计算机断层(CECT)扫描能够帮助血管显影,这可能会帮助减少穿刺术后出血。CECT检查能否减少术后出血没有进行过大样本且可信度高的研究,为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术前CECT与术后出血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地收集2011年11月至2016年2月在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呼吸科进行PTNB的137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49例患者针对同一病灶进行两次穿刺,50例患者资料不全,将上述患者剔除后,最终纳入1271例患者,总计穿刺1282次(11例患者对不同病灶分别进行了穿刺)。在1282次穿刺活检中,555次进行CECT检查,727次仅进行平扫CT检查。比较两组的出血率,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并用倾向评分匹配减少偏倚。结果CECT、平扫CT组中,术后出血率分别为16.4%(91/555)和23.1%(168/72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ECT是出血的保护性因素(0R=0.671,95%CI:0.499-0.902,P=0.008),病灶最大直径和穿刺深度与出血有负相关性,病灶最大径越小(OR=0.990,95%CI:0.983-0.997,P=0.005),穿刺深度越长(OR=1.017,95%CI:1.009-1.025,P=0.000),出血率越高。另外,仰卧位,切割次数≥2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为减少回顾性偏倚,将出血和未出血病例按照1:1,1:2和1:3进行匹配,结果提示两组出血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9,0.028,0.013)。结论相较于平扫CT,CECT扫描对穿刺术后出血有保护作用。在肺穿刺术前常规行CECT检查是必要的,能够减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第二部分重复CT引导的经皮肺穿刺术在诊断不明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肺穿刺活检后,恶性病理结果能帮助医生快速明确病灶性质,但若穿刺后病理为良性且缺乏特异性,为判断病灶性质良恶性通常需要借助其他检查或再次取组织活检。本研究为评估重复PTNB在首次穿刺活检术后无法明确诊断病灶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共1803例行PTNB的病例,最终纳入39例为明确诊断而再次行PTNB的患者。对每位患者前后两次病理诊断结果及穿刺时影像学图像进行比较,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8例,中位年龄为66岁。这39例患者的病灶中位直径为50.5mm,肺上叶病灶17例,肺下叶病灶15例,肺中叶病灶7例。在胸部CT图像上,8例为坏死性病灶,7例为空洞性病灶,9例病灶周围有肺不张区域,另外15例是以实性为主的混合病灶。首次穿刺活检病理良性的28例患者,二次活检后病理结果为恶性,包括13例肺鳞癌,1例唾液腺肿瘤,11例肺腺癌,1例小细胞肺癌,1例弥漫性大B细胞癌和1例间皮瘤。另外11例首次及二次活检病理均为良性的患者中,8例诊断为良性,3例为恶性。由此可见,92.3%(36/39)的患者通过二次PTNB明确了诊断。二次PTNB将假阴性率从79.5%(31/38)降低至7.7%(3/39),降幅超过10倍。在两次穿刺中,针道深度、穿刺角度和标本取材数目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但回顾穿刺图像发现首次、二次活检的针尖定位不同。两次穿刺后的气胸和出血发生率并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631)。结论对于诊断不明的病灶,重复CT引导的PTNB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重复PTNB可以降低假阴性率,提高诊断效率。

吴维,李茜,杨阳,田甜,蔡诗琪,夏黎明[9](2015)在《RSNA2014胸部影像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RSNA科学报告中对肺癌筛查、肺肿瘤诊断、监测治疗,肺血管性疾病、肺部通气功能障碍性疾病等方面均作了重点阐述,而胸部CT低剂量成像及能谱CT诊断技术是技术方面讨论和研究的热点。

张丽[10](2013)在《一种新型超声硬质支气管镜及配套真空抽吸活检仪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其内部结构复杂,有重要器官包括心包、心脏、气管、胸导管、淋巴组织、胸腺、神经、以及纵隔内脏间的神经组织。纵隔病变因纵隔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诊断是临床工作的难点。纵隔肿瘤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以继发性肿瘤多见,继发性肿瘤中又以其它部位恶性肿瘤的纵隔淋巴结转移较常见,尤其是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对于肿瘤的分期历来受到重视,肺癌的TNM分期尤其是准确的纵隔淋巴结病理分期(N2、N3)对肺癌患者是否选择手术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新辅助治疗通过治疗前对纵隔淋巴结状态进行准确的病理评估,从而为临床上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机会。目前诊断纵隔疾病及肺癌TNM分期的微创技术包括开胸探查术、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纵隔镜检查或电视纵隔镜检查(mediastinoscopy,CM)、影像学检查及影像学引导下的穿刺技术如x线引导技术、CT(computed tomography)引导技术、PET-C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引导技术、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MRI)引导技术、超声引导技术等。纵隔病变诊断及治疗技术中开胸探查术曾经是其主要的方法,但是其创伤极大;纵隔镜技术的出现,使其检查成为诊断纵隔疾病及肿大淋巴结的金标准,但同样因其损伤性大以及并发症、费用等问题,限制了该项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CT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国内张雪哲1997年[2]首次进行了报道。 CT平扫组织间对比度不够清楚,深部病变穿刺易损伤重要血管等,导致出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增强扫描可提高组织间对比度,但其强化时间短,需多次注入对比剂,X线照射剂量较大,不利于手术者长期操作,也给患者带来巨大风险。不同研究显示CT导引下的活检术诊断准确率差异较大在(65-90%)[3][4]。PET-CT自1998年投入使用以来,成为世界上使用率增长最快的新型影像设备,相比较CT来说PET-CT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CT,因其无创性广泛被临床医生及患者所接受,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假阴性,PET-CT的特点更适合用于准备微创和准备手术的患者检查。MRI用于纵隔疾病的诊断可更加有效地评估纵隔病变,其优点是可以多平面影像,在判断纵隔肿瘤与血管之间的关系上优于CT,但其扫描时间长,费用昂贵,有金属在体内时不能接受MRI检查,引导纵隔穿刺活检文献少有报道。支气管内镜诊断技术在医学领域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开展了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TBNA)[5]。Wang等报道了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TBNA对纵隔病变进行活检,诊断率可达47%-87%[6][7],但TBNA仅根据术前影像学信息,进行无引导的“盲穿”,仍存在一定气胸、出血、纵隔气肿等严重并发症危险,且由于工作端柔软不能进行有效操作,易造成漏诊和手术不彻底。王孟昭等认为TBNA对纵隔良性病变诊断价值不大。超声引导技术逐渐发展成熟,随着医用内窥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超声支气管镜应用于临床成为可能,并日渐成熟,成为临床医师的重要诊断工具。超声导引下的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EBUS-TBNA)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超声图像准确区分血管和病变组织,从而使穿刺针避开穿刺路径上的血管。根据超声探头的不同可分为导管式超声支气管镜(RB-EBUS)和凸面式超声支气管镜(CP-EBUS),目前国内主要应用凸面式超声支气管镜(CP-EBUS)进行针吸活检术。根据相关文献报道EBUS-TBNA诊断纵隔恶性病变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但均存在假阴性的问题。Ernst等研究表明EBUS-TBNA由于细胞病理学诊断的假阴性率,不能取代纵隔镜的检查。由于EBUS-TBNA取材少,为细胞病理学诊断,获得组织学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其对纵隔淋巴结上皮性癌转移的判断价值更高,但对于间叶来源的肿瘤如淋巴瘤及良性疾病如结核、真菌感染等诊断需临床和病理科医生密切配合。胡鸿等报道对于包括肉芽肿性病变在内的纵隔良性病变,EBUS-TBNA能够给出具有临床价值的疾病诊断率约47.22%,其诊断价值尚受到诊断设备及技术的限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因此EBUS-TBNA应用于纵隔疾病诊断存在的假阴性率不容忽视。医用超声内窥镜技术研究逐渐成熟,近年来超声探头的内径愈来愈细,频率12MHz、20MHz和30MHz探头问世,使其可以经支气管镜操作通道进行气道内检查,且分辨率明显提高。气道和纵隔的超声声像图谱的建立,使支气管镜的检查范围从管腔内扩展到了管腔外。1992年Herth等首次报道应用带球囊的微型探头通过支气管镜工作通道进行气道内超声检查,并肯定了其应用价值。Nakamura等比较了20MHz和30MHz两种超声探头的性能,发现30MHz的超声探头对支气管壁各层结构的分辨率更高。硬质支气管镜由于其在操作时可以保持气道通畅,又称“通气支气管镜”,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以及介入性肺病学技术的发展,硬质支气管镜受到许多医生的重视,使其临床应用更加成熟。硬质支气管镜主要价值在于作为介入通道允许其他器械进入气道内。硬质支气管镜的技术路线和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及临床应用等已有众多文献详细报道[16][17]][18][19]。我们将导管式超声探头与硬质支气管镜结合形成超声硬质支气管镜用于诊断纵隔疾病及肺癌TNM的分期。现存的穿刺技术包括细针穿刺、空芯针穿刺、切割槽针穿刺等,其各有利弊。细针穿刺损伤小,但受取材量的限制假阴性率高;空芯针穿刺、切割槽针穿刺取材量有改善,也可获取组织学诊断,但击发过程突兀,对穿刺的深度、方向要求高,而且重复取材需重新进针,增加手术时间和感染机会。为了弥补以上穿刺针技术的不足,我们设计了真空抽吸活检系统,系根据人体气管、支气管、纵隔解剖结构特点设计而成,使之适合于在超声硬质支气管镜引导下对纵隔病变的穿刺活检。目的现有的纵隔疾病诊断技术如开胸探查术、电视胸腔镜术、纵隔镜检查或电视纵隔镜检查、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经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PET-CT等,存在自身优势的同时,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大、并发症多、患者痛苦大、费用高、假阴性率高等缺点,限制了在临床的广泛使用,使纵隔疾病的诊断及肺癌TNM精确分期仍是临床的难点。目前的穿刺技术包括细针穿刺、空芯针穿刺、切割槽针穿刺等,各有利弊。细针穿刺损伤小,但受取材量的限制假阴性率高;空芯针穿刺、切割槽针穿刺取材量有改善,偶尔也可获取少量组织学标本,但击发过程突兀,对穿刺的深度、方向难以精确把握,而且重复取材需重新进针,增加手术时间和感染机会。为弥补以上技术之不足,我们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可与超声硬质支气管镜配套使用的真空抽吸活检系统,该系统创伤性小,同时弥补了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经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等并发症多、假阴性率高的缺点。方法超声硬质支气管镜及配套真空抽吸活检仪系统将医用超声内窥镜领域的新技术导管式超声探头与改良后的硬质支气管镜相结合,形成超声硬质支气管镜。频率30MHz导管式超声探头可清晰的显示病变与血管的位置,避免穿刺时损伤血管。因该系统硬质支气管镜仅起到通道作用,所以将硬质支气管镜外径适当减小,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为了弥补现有穿刺技术的不足设计了与硬质支气管镜配套的以真空抽吸和旋转切割为基本原理的真空抽吸活检仪。超声探头、真空抽吸活检仪的穿刺活检针分别先后从硬质支气管镜工作通道进入气管、支气管,明确病变组织与血管的位置后穿刺针穿刺,启动真空抽吸活检仪动力系统行真空抽吸、针管切割刀旋转切割。在硬质支气管镜、超声探头、真空抽吸活检仪的配合下完成病变组织的定位、真空抽吸、穿刺活检旋切及收集切割下的病变组织。为了便于更好的展示及理解超声硬质支气管镜及配套真空抽吸活检仪系统,我们绘制了该系统整体图形及各个组成部分的3D模型,以及该系统的操作方法步骤图,通过文字和图形相互配合的形式来展示该系统的原理及操作过程。结果根据人体气管、支气管的解剖结构及纵隔解剖结构特点,结合临床的实际情况,我们改良了原有的硬质支气管镜外径,确定其最适合规格,将其外径设计为6mm,厚度为1mm,内径为4mm,减少患者痛苦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频率为30MHz的导管式超声探头可获得清晰的超声图像,使操作者一目了然病变组织及血管的位置,避免穿刺时损伤血管;将确定好规格的硬质气管镜与频率为30MHz的导管式超声有机结合为一整体。根据人体气管、支气管、纵隔的解剖结构及硬质支气管镜的规格确定真空抽吸活检仪各组成部分的规格。真空抽吸活检仪在真空抽吸动力系统的作用下将病变组织吸入活检仪的凹槽,随后在动力系统作用下旋转切割吸入凹槽的病变组织,且标本可从穿刺针尾端的组织收集仓取出,无需反复拔插穿刺针,因此可快速反复取样,获得足量的病变组织,确定组织学病理结果,指导临床对纵隔病变及肺癌TNM分期的诊断及治疗。结论超声硬质支气管镜及配套真空抽吸活检仪系统将改良后的硬质支气管镜与导管式超声探头相结合,形成超声硬质支气管镜,保留了原有硬质支气管镜作用的基础上,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使其操作范围延伸到气管壁外。导管式超声通过硬质支气管镜的操作通道进入气管、支气管,可清晰显示病变、血管位置,随后移去超声探头,将穿刺活检针通过硬质支气管镜的工作通道进入确定好的病变位置,启动真空抽吸系统及旋转切割系统进行抽吸、切割病变组织,随后收集组织标本。与超声硬质支气管镜配套使用的真空抽吸活检仪其独特的真空抽吸旋切动力系统及活检针后置的组织收集仓,使操作过程中穿刺活检针几乎固定于取样针道,可快速反复取样即保证了获取足量的组织标本,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降低假阴性率,又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并缩短手术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痛苦。该系统为临床医生在纵隔疾病诊断及治疗和肺癌术前TNM分期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有效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二、CT引导下不经肺穿刺纵隔肿瘤的临床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引导下不经肺穿刺纵隔肿瘤的临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影像引导下经皮胸部肿物穿刺活检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穿刺活检结果
    2.2 穿刺病理结果
    2.3 并发症
3 讨论

(2)胸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识制定方法
    (一)共识范围
    (二)文献检索策略
    (三)共识的修订与更新
二、概述
三、影像引导方式
    (一)X线透视
    (二)C形臂锥束CT
    (三)CT
    (四)超声
    (五)MRI
    (六)PET-CT
四、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五、手术室及人员配置
六、技术操作
    (一)术前评估
    (二)制定活检计划
    (三)知情同意
    (四)术前准备
    (五)麻醉与镇静
    (六)术中操作
    (七)术中、术后监测
七、肺小结节与GGO穿刺活检
    (一)概述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三)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
八、日间/门诊活检
九、并发症及处理
    (一)气胸
    (二)出血和咯血
    (三)胸膜反应
    (四)系统性空气栓塞
    (五)其他少见、罕见并发症
十、特殊人群管理
十一、病理检查
    (一)标本处理
    (二)染色方法
十二、临床诊断价值
    (一)准确率
    (二)对活检阴性患者随访管理
    (三)再程活检

(4)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及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靶向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的运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结果
        一、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测外周血CTC的意义
        二、正常健康人、肺良性疾病和肺癌患者外周血CTC数值的比较
        三、CTC诊断肺癌的ROC曲线及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四、不同临床特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C 阳性检出率的差异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结合~(18)F-FDG显像在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早期诊断中的运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结果
        一、受试者的一般特征
        二、肺结节疾病患者~(18)F-FDG PET/CT检测结果
        三、CTC组检测结果
        四、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
        五、CTC、PET/CT对早期NSCLC的诊断效能比较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液体活检在肺癌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18)F-FDG PET/CT显像在肺癌诊疗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项
致谢

(5)EBUS-TBNA诊断的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3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套管内自体血注入法减少CT引导下经皮肺、纵隔穿刺活检术气胸的研究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主要操作仪器、设备及药品
    3 研究方法
        3.1 术前准备工作
        3.2 CT引导下经皮肺、纵隔穿刺活检过程
        3.3 套管内自体血注入过程
        3.4 术后复查
        3.5 观察指标
        3.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理结果
    2 气胸并发症
    3 不良反应
    4 统计学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肺部小结节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术前增强CT和二次活检在经皮肺穿刺术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前行增强CT检查减少肺穿刺术后出血的研究
    前言
    1.1 材料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仪器与材料
        1.1.3 穿刺术前检查
        1.1.4 穿刺过程
        1.1.5 定义
    1.2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病人一般资料
        1.3.2 术后出血发生率
        1.3.3 单因素分析术后出血相关因素
        1.3.4 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提示术前CECT检查对术后出血有保护作用
        1.3.5 倾向评分匹配分析证实术前CECT检查对术后出血有保护作用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重复CT引导的经皮肺穿刺术在诊断不明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前言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仪器与材料
        2.1.3 穿刺过程
        2.1.4 数据分析
    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般临床资料
        2.3.2 二次肺活检降低假阴性率
        2.3.3 首次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诊断失败的原因
        2.3.4 二次穿刺后成功诊断恶性病变的原因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文章
致谢

(9)RSNA2014胸部影像学(论文提纲范文)

肺肿瘤或结节病变
    1.肺癌筛查
    2.肺结节或肿瘤病变检测与分析
    3.肺癌的监测治疗
关于肺血管性疾病
    1.肺栓塞
    2.其他肺血管病变
肺间质性病变
肺通气功能障碍
肺部疾病的介入治疗
儿童肺部疾病
其他肺部及纵隔疾病
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1.能谱CT的应用
    2.其他技术研究

(10)一种新型超声硬质支气管镜及配套真空抽吸活检仪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2.1 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2.2 操作方法与步骤
三、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成果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致谢

四、CT引导下不经肺穿刺纵隔肿瘤的临床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像引导下经皮胸部肿物穿刺活检应用体会[J]. 游勇飞,王盼盼,况晶茹,章卫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1(09)
  • [2]胸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杨雪玲,于海鹏,司同国.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1(02)
  • [3]胸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胸部肿瘤诊疗专家委员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03)
  • [4]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及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中的临床应用[D]. 唐兴. 苏州大学, 2020(06)
  • [5]EBUS-TBNA诊断的纵隔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38例分析[D]. 刘东.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套管内自体血注入法减少CT引导下经皮肺、纵隔穿刺活检术气胸的研究及临床分析[D]. 刘国徽. 青岛大学, 2019(02)
  • [7]肺部小结节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的相关研究[D]. 叶学超.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8]术前增强CT和二次活检在经皮肺穿刺术中的临床价值研究[D]. 胡欢. 南京大学, 2018(01)
  • [9]RSNA2014胸部影像学[J]. 吴维,李茜,杨阳,田甜,蔡诗琪,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 2015(03)
  • [10]一种新型超声硬质支气管镜及配套真空抽吸活检仪系统的研制[D]. 张丽.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CT引导下纵隔肿瘤非肺穿刺的临床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