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型分类研究进展

植物生态型分类研究进展

一、植物生态型分类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巫翠华[1](2021)在《刺槐人工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刺槐是我国西北地区造林的先锋树种,其群落的健康发展对西北地区的生态恢复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解决刺槐人工林群落林下植被稀疏、物种多样性下降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不同林龄(7 a、13 a、23 a)的刺槐纯林和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物种组成、生态型组成和α多样性,分析刺槐生长发育对林下物种的影响,同时将刺槐人工林群落与本土植物群落对比,为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提高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林龄增加,刺槐纯林林下植物物种数逐渐减少;其中,菊科植物种类先增加后减少,蔷薇科先减少后增加,豆科、桑科和禾本科植物种类减少;此外相邻阶段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较高且下降,但林下植物群落中的中生植物比例逐渐增加。对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可知,随着林龄增加林下植物总体α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其中草本层α多样性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与枯落物厚度呈正相关;灌木层α多样性则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与林分郁闭度、冠幅、树高、胸径呈负相关。(2)随着林龄增加,刺槐+侧柏混交林下植物物种数先增加后降低;其中,菊科、豆科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禾本科先减少后增加;蔷薇科先增加后减少;此外相邻阶段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较高且下降,但林下植物群落中的中生植物比例逐渐增加。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分析可知,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植物总体α多样性表现为随林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灌木层和草本层的α多样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变化;其中,郁闭度和土壤含水率与灌木多样性呈负相关;树高、郁闭度和冠幅与草本多样性呈负相关。(3)将23 a的刺槐纯林、侧柏纯林、刺槐+侧柏混交林和荒草地对比可知,四种群落林下植物总体α多样性表现为:侧柏纯林>混交林>荒草地>刺槐林;其中侧柏纯林物种种类最多,荒草地最少,混交林与刺槐纯林物种数相同,但混交林植物物种科、属组成比刺槐纯林复杂。对林下植物生态型和科分析可知,四种群落林下中生植物占比表现为:刺槐纯林>刺槐+侧柏混交林>侧柏纯林>荒草地;其中,菊科、禾本科植物在四种群落都存在;且荒草地与其他三种森林群落林下植物的共同科也只有菊科和禾本科2种,而刺槐纯林和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植物群落相似度较高,其共有科有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堇菜科、莎草科和桑科植物7种,侧柏纯林与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植物群落相似度系数最高,共同科有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堇菜科、莎草科、茜草科和败酱科8种。综上所述,刺槐生长发育对纯林和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均有限制作用,不过混交模式可缓解刺槐单一种植引起的物种多样性降低问题,但需加强后期管理,防止刺槐冠幅过大压制其他植物。此外,荒草地物种多样性较低,可通过种植刺槐提高荒草地多样性,同时采用混交模式可促进群落乔木均衡生长,进一步提高林下多样性,使群落健康发展。

申旭芳[2](2020)在《黄土区土坎植物群落结构、种间关联及生态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其重力侵蚀又是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尤其是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塬边区域,土坎、陡坡密集,重力侵蚀严重,侵蚀强度较大。目前防控土坎、陡坡滑塌已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论文以永寿县、长武县、西峰区的土坎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样地调查,分析了土坎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种间关系以及生态位特征,阐明了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及对重力侵蚀环境的抵抗能力,评价了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性,为重力侵蚀治理、固沟保塬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调查区域共出现115种植物,分别属于36科95属,其中菊科、豆科、禾本科和蔷薇科占植物种数的57.39%;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同时也与热带区系有一定联系;该区植物生长型可以划分为5类,主要以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为主;生活型划分为5类,主要以地面芽植物和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适应能力,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旱生植物总数最多,占植物总数的37.39%;通过物种重要值筛选出9种灌木优势种和25种草本优势种,可作为重力侵蚀和固沟保塬植物措施的首选植物材料。(2)区域内植物群落可划分为16个群丛,包括5个草丛和11个灌草丛,其中茭蒿+披针叶薹草群丛分布最广,其次为酸枣-茭蒿群丛和酸枣-赖草+茵陈蒿群丛,群丛中的优势种多为旱生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对稳固土坎,防止重力侵蚀具有重要作用。(3)不同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有所差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永寿县,最小值出现在长武县;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在西峰区,最小值在长武县。不同的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有较大差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最大的是酸枣-硬质早熟禾+茭蒿群丛(群丛XV)和茭蒿+披针叶薹草群丛(群丛I);Pielou指数最大的群丛是酸枣+悬钩子-茭蒿+针茅群丛(群丛XVI),这些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较高。(4)通过对灌草优势种种间关联分析可知,灌木优势种之间、草本优势种之间总体关联性都表现为显着正关联;灌木优势种种对和草本优势种种对正关联的种对数多于负关联种对数,物种间竞争不强烈,且呈现显着关联的种对数占比较小,大部分种对间关联性比较低,种间关系比较松散。(5)通过对灌草优势种生态位分析可知,灌木优势种中,酸枣和达乌里胡枝子生态位宽度较大,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对资源环境的利用能力比较一致,生态位重叠程度相对较大;草本优势种中生态位宽度较大的为茭蒿、阿尔泰狗娃花、茵陈蒿和披针叶薹草等,然而大部分灌木优势种和草本优势种生态位重叠值较小。

孟岩[3](2019)在《新疆卡拉苏口岸及其公路沿线本土植物与外来杂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卡拉苏口岸是新疆17个国家一级边境口岸之一,也是中国对塔吉克斯坦开放的唯一一个口岸,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口岸贸易及出入境人口不断增加,加大了外来植物传入和入侵的风险,在人为活动影响下,使该区植物区系的组成与分布格局及杂草区系不断发生变化。本研究于2017年8月,针对卡拉苏口岸及其公路沿线维管植物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形态分类学研究,并对其物种多样性特点、区系特征及杂草类植物进行了分析,为新疆和该地区的基础植物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也为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植物资源的利用、口岸植物检验检疫,以及农牧业杂草监测与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卡拉苏口岸及其公路沿线区域附近的本土维管植物中无蕨类与裸子植物,而被子植物有21科76属134种。其中双子叶植物有16科56属100种,占总种数的74.62%,单子叶植物有5科20属34种,占总种数的25.38%,双子叶植物在该区占比较高。2.科的组成特点从科的属级水平来看,单属科有9科(占42.85%),含9属(占11.84%);含25属的寡属科有8科,(占38.10%),含24属(占31.58%);多属科(含属数>5)有4科,含43属,占该区总科数的19.05%,占总属数的56.58%。从科的种级水平分析,单种科有7科,(占33.33%);寡种科(29)有9科,(占42.86%),含22属35种(占种总数的26.12%);多种科(>9种)有5科,占该区植物科的23.81%,但含92种,占该区植物种总数的68.66%。综上所述,无论从属级水平还是种级水平分析,禾本科(13属/25种)、菊科(10/21)、十字花科(11/19)、藜科(9/15)、豆科(4/12),是该区的优势科和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区植物区系中占主体地位。3.属的组成特点该区属的结构组成比较简单,仅有单种属和含2-6种的寡种属两个类型,无多种属和大属。其中单种属有47属,占总属数的61.84%,含47种占总种数的35.07%;寡种属(含26种)有29属,占总属数的38.16%,但含87种而占总种数的64.39%。单种属所占比例较高,而寡种属所含种类相对较多,表明该区属的多样性较为丰富,但属内所含种数相对较少。相对较大的属主要有棘豆属(6种)、委陵菜属(6)、蒲公英属(5)和披碱草属(5)等。4.生活型有4个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有89种(占66.42%);其次12年生草本植物有35种(占26.12%);灌木和半灌木各5种(各占3.73%)。显示出高寒草甸草原的基本特征。5.该区植物生态型以中生植物为主,有99种(占73.88%);其次,旱生植物有21种(占15.67%);湿生植物最少,有15种(占10.45%)。6.区系地理成分特点:该研究区区域虽较小,但该区植物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可划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和8个变型,其中北温带成分占主体地位,有32属,(占55.17%除世界分布),旧世界温带成分有11属(占18.96%),地中海成分6属(占10.36%);中亚分布5属(占6.8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与温带亚洲分布各有2属(各占3.45%),与热带成分联系较少,仅1属(占1.72%),表明温带性质明显。7.该区134种本土被子植物中,具有杂草性质的本土杂草仅有17种,因其分布不广,数量不多,在该区尚未造成严重危害;同时,该区域目前尚未发现外来入侵性杂草和检疫性杂草,但有关部门仍然需要对其继续监测与防控。

麦尔哈巴·阿布拉,刘博,李征珍,杨琼,石莎,冯金朝[4](2019)在《蒙古沙冬青群落组成与结构研究》文中认为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属于古老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蒙古沙冬青群落是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的典型荒漠群落类型之一.本文通过对阿拉善左旗蒙古沙冬青群落植被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沙冬青群落以藜科、蒺藜科、禾本科、豆科、菊科等植物为主.在群落内部,植物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64. 8%;灌木植物次之,占32. 4%.植物生态型主要为旱生植物,占59. 5%.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蒙古沙冬青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植被覆盖度逐渐减少.受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蒙古沙冬青种群呈现老龄化,分布面积有缩小趋势,急需加强基础研究和保护管理.

陈丹丹,季群,柯卫东[5](2017)在《莲的起源、分布及分类研究》文中指出莲是一种特殊的被子植物,既具有双子叶植物特征,又具有单子叶植物的某些性状。研究莲的起源与分类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及莲的科研、生产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综述了莲的起源、分布及植物学、园艺学、生态学分类。

侯志勇,谢永宏,陈心胜,胡佳宇,曾静,李旭,潘柏含[6](2016)在《洞庭湖湿地植物生活型与生态型》文中认为研究植物生活型和生态型可以深刻解析植物群落结构和其环境的关系,对研究植物群落的发生、发展以及演替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物种生活型及生态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植物主要生长型为草本植物,其次为藤本植物,木本类植物缺乏;生活型主要为一年生植物,其次为地下芽和地面芽植物,高位芽和地上芽植物最少.在不同典型群落中,高位芽和地上芽植物在不同群落中所占比重随着高程的递增而增加,且相同生活型在不同群落中所占的比重也随高程的递增而增加.植物生态型构成中,水分生态型以湿生植物为主,土壤pH值生态型以中性土植物最多,光照强度生态型以阳性植物为主,淤积生态型以非淤积植物最多.洞庭湖湿地不同高程典型植物群落生态型组成为:阳性、旱生、中生、碱性,中性、非淤积型植物主要分布于高、中程区,淤积植物主要分布于低程区;阴性、耐阴性、酸性、碱性、非淤积型植物随高程的递增而递增.在洞庭湖湿地,能同时适应洪水和泥沙淤积胁迫的生长型和生活型所占比例较高.水分是决定不同植物生态型分布的关键因子,在湿地高程区分布的物种更多,植物生态型更丰富.

周芳[7](2016)在《辽河口湿地芦苇分类及其对重金属镁的吸收研究》文中指出辽河口湿地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市区约30km,地处渤海辽宁湾顶部辽河入海处,总面积12.8万hm2,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植被类型最完整的生态地块。辽河口湿地芦苇变种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己被普遍认可的有当地自生的和外地引进的共约十几个变种,然而由于环境影响及疏于管理,芦苇种类资源较凌乱。芦苇的分类研究不仅用于探索芦苇起源、亲缘关系以及进化发展规律,也把纷繁复杂的芦苇属植物鉴别到种或变种,并按系统排列起来,以便于人们认识和利用植物。为理清辽河口湿地芦苇的变种种类,研究变种间的变异程度,本研究聘请辽宁省芦苇研究所资深专家指导,选择可明确鉴别且公开报道过的11个芦苇变种为研究对象,从形态学及遗传学两个方面进行形态变异及遗传变异分析,以期为该地区芦苇变种进行形态学及遗传学分类,同时芦苇形态特征多样,进行形态和遗传角度的分类研究是对分类学的补充和完善。并采用小试装置灌溉造纸废水,研究不同芦苇变种对湿地系统中镁离子的吸收功能,分析在重金属镁的胁迫下,各芦苇变种的反应和表现,对重点培育抗性强、具有优良性状的芦苇新品种,提高芦苇产量、实现芦苇产业化生产乃至吸收水质、保护生境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节间数、中部节间长、中部叶长、中部叶宽、穗长、基径及株高等7个形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辽河口湿地11个芦苇变种间的形态变异特征。形态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辽河口湿地芦苇变种间表型差异显着,7个形态指标在芦苇变种间差异极显着,其变异度的大小顺序为穗长>中部节间长>中部叶长>中部叶宽>基径>节间数>株高;(2)芦苇变种间形态变异度比较结果为淡褐苇>粉穗苇>白穗小苇>变色苇>赵圈河苇>紧穗苇>立紫苇>白穗苇>毛芦苇>盘锦苇>小紫散穗;(3)通过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6.001%,其中,株高、基径、穗长和节间数在芦苇变种间形态差异最大,是导致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4)由聚类分析可知,辽河口湿地芦苇可分为5大类,其中,毛芦苇、粉穗苇、立紫苇及白穗小苇均单独被聚为一类,变色苇、紧穗苇、赵圈河苇、淡褐苇、小紫散穗、盘锦苇及白穗苇可聚为一大类。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11个芦苇变种的植物总DNA,根据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公布的100条ISSR引物序列,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在优化反应体系基础上,扩增、筛选出反应稳定且条带清晰的18条引物进行下一步分析。结果表明:(1)共获得136个扩增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扩增7.6个,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有115个,多态率达84.2%;(2) UPGMA聚类分析显示,以0.782为界限,11个芦苇变种可被聚为8组,第1组包含4个芦苇变种,分别为盘锦苇、小紫散穗、紧穗苇和立紫苇;其余7组各包含1个芦苇变种,分别为白穗苇、赵圈河苇、变色苇、粉穗苇、白穗小苇、毛芦苇和淡褐苇。由辽河口湿地芦苇变种对镁离子的吸收功能研究得出,11个芦苇变种中,粉穗苇对镁离子的吸收作用最强,毛芦苇最弱。灌溉造纸废水有助于湿地系统中芦苇对镁离子的吸收,且灌入废水浓度越高,其吸收作用越强。芦苇的营养生长越旺盛,对镁的净化作用越强。

胡杨[8](2016)在《河套湿地水文和植被特征及水体净化潜力》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是近几年因为灌区内农业发展迅速,化肥、农药乱用滥用现象严重,水资源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该地区湿地资源丰富,湿地在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摸清河套地区现有湿地的本底情况,分析湿地的水文和植被等特征,探讨通过对天然湿地进行改造和构建人工湿地来消减河套灌区农田退水中大量的N、P等营养物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对乌梁素海以及黄河的污染压力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自然分布及人工修建的湿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卫星遥感解译,植被现场调查、水质监测等手段,对河套灌区现有湿地资源进行统计分类,分析该地区湿地的水文、水质和植被特点,评价湿地用于农田退水污染的净化潜力。并对改造的天然湿地和新建的人工湿地进行了农田退水水质净化试验。主要结果包括:1.河套灌区具有大量的湿地资源,根据卫星遥感解译该地区湿地数量为875块左右,面积700 km2左右,其中乌梁素海面积333.48km2。湿地景观呈现出破碎化的趋势,乌梁素海面积相对稳定。2.河套灌区湿地植被构成简单,植物种类丰富度较低。大多数湿地以芦苇、水烛等挺水植物占据较大的比例。湖泊型湿地沉水植物以菹草、茨藻、竹叶眼子菜等为主,但其分布呈现出地域性特点。典型湿地的芦苇植被初级生产力可达1.7kg/m2。沉水植物初级生产力可达4.156kg/m2。3.河套灌区的水质污染主要是由农田面源污染引起的。其中每年河套灌区仅过量使用化肥而造成的N、P排放量高达86194t和56715t。农业面源污染占到灌区整体水污染的60%以上。4.河套灌区中众多的湿地类型中,除了少部分因为水源的原因不可以利用外,其他的各种类型的天然湿地均具有用于净化污水的潜力。但在天然湿地的改造中,需要针对地形、水文条件等进行人为的改造。5.河套灌区利用湿地进行水质净化潜力巨大。经过测算,通过合理利用湿地植物,每年至少可以固定移除6000余吨的氮和1300余吨的磷。6.在河套灌区或相似气候条件的地区使用湿地时应该注意植物生长节律和季节变化的因素,在不同的时期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物理功能。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应相互结合,相辅相成。

谢红江,陶炼,杨文渊,潘翠萍,涂美艳,陈栋,廖明安,赵晨宇[9](2016)在《川藏高海拔不同生态区苹果叶肉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川藏高海拔不同生态区‘金冠’苹果叶肉叶绿体超微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以期为高原苹果叶片生理生态功能研究及栽培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3个不同生态区‘金冠’苹果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差异,并对叶绿体超微结构参数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金冠’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呈长椭圆形,具有完整的片层结构,淀粉粒和嗜锇颗粒分布于片层之间,叶绿体在细胞中呈片层纬线平行排列。茂县‘金冠’叶肉细胞叶绿体主要排列于细胞的边缘,类囊体膜遍布整个叶绿体,基粒多,平均达42.5个,基粒片层发达,平均为35.25层;盐源和西藏林芝地区‘金冠’的叶绿体则向细胞中央靠拢,且有少量叶绿体扭曲变形;基粒垛叠程度较低且基粒数及基粒片层均较少,分别为40.3个及16.48层;叶绿体密度以盐源地区最大,每μm2达38.2个,茂县次之,叶绿体密度为每μm233.2个,西藏林芝最小,每μm2仅为22.4个;而叶绿体淀粉粒密度则以西藏林芝地区最多,平均每个基粒为6.6个,茂县最少,平均每个基粒含4.3个,盐源地区居中,平均每个基粒含淀粉粒4.6个;相关性分析表明,年均气温、≥10℃年均积温、一月平均气温、年均极端低温、年日照时数及海拔等生态因子显着影响着叶绿体超微结构参数。【结论】高海拔地区植物叶绿体基粒片层及类囊体垛叠程度下降,淀粉粒含量升高,叶绿体有向细胞中央位移的现象,是高海拔植物对高原地区低温和强辐射的一种适应。

任姗姗[10](2014)在《新疆北塔山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北塔山地区地处奇台、木垒和巴里坤县的北端,是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端与蒙古国西南部的边境界山,山体狭长,东西长约350公里。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形态分类学的方法,对该区维管植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其物种多样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新疆北塔山地区维管植物计有54科246属491种4亚种5变种,占新疆维管植物科的44.26%、属的33.15%、种的14.00%,植物种类相对较为贫乏。其中,发现新疆新记录种1种:细弱黄耆Astragalus miniatus Bunge。该地区东西两段的植被有明显不同,西段长约100余公里的北塔山海拔较高,有一定的降水,植被比较丰富,有植物54科238属472种,北坡多为中生植物,优势树种有西伯利亚落叶松、柔毛杨等,其植物成分与阿尔泰山比较接近。东段长约230公里的巴里坤北部界山区域则比较干旱,有植物30科70属89种,多为旱生植物,其植物成分与准噶尔盆地的更为接近。本区东、西两段共有植物有30科62属70种,科、属、种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55.56%、25.20%、14.26%,也表明东西两段植物在属、种两级存在较大差异。该区植物科的组成特点:从科的属级水平来看,含16属以上的多属科有4科(菊科35属、禾本科32、十字花科20、藜科19),共含106属206种,分别占该区总属数与总种数的43.09%和41.96%,所占比例较高,为该植物区系的主要组成成分;含6-15属的中等科有7科,含61属135种,分别占该区科、属、种总数的12.96%、24.80%和27.49%;单属科与寡属科(2-5属)共计43科,占该区总科数的79.63%,说明该地区植物科的丰富度相对较高。从科的种级水平来看,含50种以上的大科有菊科(35属/70种)和禾本科(32/64)2科,含20-49种的较大科有十字花科(20/32)、藜科(19/40)、豆科(13/39)、蔷薇科(5/22)、蓼科(6/20)等5科,这7科,占总科数的12.96%,含130属287种,分别占该区属、种总数的52.85%、58.45%,虽科数比例很小,但却包含有超过一半的属和种,说明这7科在该区植物组成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优势科。单种科与寡种科(2-9种)共41科,占总科数的75.93%,说明该地区环境较为恶劣,多数的科只有1种或少数的种分布于此。该区植物属的组成比较丰富,其中,含10种以上的大属有委陵菜属Potentilla(14种)、黄耆属Astragalus(14)、棘豆属Oxytropis(11)、早熟禾属Poa(11)、蒿属Artemisia(10)等5属,含60种,占本区属、种总数的2.03%和12.22%;多种属(6-9种)有藜属Chenopodium(8)、蒲公英属Taraxacum(8)、霸王属Zygophyllum(7)、蓼属Polygonum(6)、猪毛菜属Salsola(6)、鹤虱属Lappula(6)、葱属Allium(6)等7属,含47种,占本区属、种总数的2.85%和9.57%;寡种属(2-5种)有86属,含236种,占本区属、种总数的34.96%和48.07%;单种属有148属,含148种,占本区属、种总数的60.16%和30.14%。可以看出,单种属与寡种属共有234属,含384种,占到该区属、种总数的95.12%、78.21%,是该区维管植物属水平数量结构的优势成分,也说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多数属只以1种或少数种分布于此。该区植物生活型类型丰富,有乔木、灌木、半灌木、多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寄生植物等7种类型。多年生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有309种,占62.93%;其次为一年生植物,有98种,占19.96%;灌木有45种,占9.16%;半灌木有18种,占3.67%;二年生草本11种(2.24%);乔木仅5种(1.02%),但在植被组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寄生植物5种(1.02%)。其中,短命植物与类短命植物约20种,主要集中在西段的北塔山,比较少,与准噶尔盆地和天山北坡低山荒漠带的同类植物相比,丰富度较低。该区植物生态型类型比较丰富,旱生、中生、湿生、水生及盐生等5种类型都有,但以中生、旱生植物为主。其中,中生植物有367种,占到74.75%,是该区系的主体,尤其在北塔山北坡,更为明显;其次为旱生植物,约有84种,占17.11%,从西段北塔山南坡至东段山体,分布很广,说明其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旱生性质;湿生植物与水生植物较少,仅有32种;盐生植物共8种。该区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有9个分布区类型和12个变型,温带性质极其明显,与北温带地区联系最密切,与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和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联系较为紧密。整个研究区域属准噶尔亚区,但东段的巴里坤北部边境界山的植物成分与准噶尔盆地较为接近,西段的北塔山植物成分与阿尔泰山的更为相近,而与天山并无紧密联系。

二、植物生态型分类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生态型分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刺槐人工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物种多样性概念
        1.2.2 刺槐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植物群落多样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特征
        2.1.3 土壤条件
        2.1.4 气候条件
        2.1.5 植被状况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样地调查
        2.4.2 调查内容
    2.5 数据分析
        2.5.1 数据处理方法
        2.5.2 数据计算方法
    2.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刺槐纯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3.1 刺槐纯林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和生态型组成
        3.1.1 刺槐纯林林下植物物种组成
        3.1.2 刺槐纯林林下植物生态型组成
    3.2 刺槐纯林林下植物群落优势种更替及群落相似度
        3.2.1 刺槐纯林林下植物群落优势种更替
        3.2.2 刺槐纯林林下植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3 刺槐纯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分析
        3.3.1 刺槐纯林下植物总体多样性分析
        3.3.2 刺槐纯林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分析
        3.3.3 刺槐纯林林下灌木植物多样性分析
        3.3.4 环境因子对刺槐纯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4.1 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物种组成和生态型组成
        4.1.1 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物种组成
        4.1.2 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植物生态型组成
    4.2 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植物群落优势种更替及群落相似度
        4.2.1 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植物群落优势种更替
        4.2.2 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植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4.3 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分析
        4.3.1 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植物总体多样性分析
        4.3.2 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分析
        4.3.3 刺槐+侧柏混交林林下灌木植物多样性分析
        4.3.4 环境因子对刺槐+侧柏混交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刺槐人工林群落与本土植物群落多样性对比
    5.1 刺槐人工林群落与本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生态型组成对比
        5.1.1 刺槐人工林群落与本土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对比
        5.1.2 刺槐人工林群落与本土植物群落植物生态型对比
    5.2 刺槐人工林群落与本土植物群落优势种和群落相似性对比
        5.2.1 刺槐人工林群落与本土植物群落优势种对比
        5.2.2 刺槐人工林群落与本土植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5.3 刺槐人工林群落与本土植物群落多样性对比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黄土区土坎植物群落结构、种间关联及生态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植物群落分类研究进展
        1.1.2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1.3 植物群落种间关联性研究进展
        1.1.4 植物群落生态位研究进展
    1.2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土坎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区系研究
        1.3.2 土坎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1.3.3 土坎灌草优势种种间关联性研究
        1.3.4 土坎灌草优势种生态位研究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永寿县自然概况
        2.1.2 长武县自然概况
        2.1.3 西峰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调查方法
        2.2.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土坎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区系研究
    3.1 物种组成和区系分析
        3.1.1 物种组成
        3.1.2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3.1.3 植物生长型、生活型、生态型组成
    3.2 灌草优势种及重要值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土坎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4.1 土坎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与特征研究
        4.1.1 土坎植物群落类型划分
        4.1.2 土坎群落特征分析
    4.2 不同地区土坎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4.2.1 不同地区土坎植物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研究
        4.2.2 不同地区土坎植物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研究
    4.3 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土坎灌草优势种种间关联性及生态位研究
    5.1 土坎灌草优势种种间关联性研究
        5.1.1 灌木优势种种间关联性研究
        5.1.2 草本优势种种间关联性研究
    5.2 土坎灌草优势种生态位研究
        5.2.1 灌木优势种生态位研究
        5.2.2 草本优势种生态位研究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群落物种组成和区系研究
        6.1.2 群落类型划分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6.1.3 灌草优势种种间关联性及生态位研究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新疆卡拉苏口岸及其公路沿线本土植物与外来杂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章文献综述
    1.1 新疆卡拉苏口岸地理概况及简介
    1.2 新疆卡拉苏口岸的重要作用
    1.3 本土植物与杂草
    1.4 国内口岸杂草的研究现状
    1.5 新疆卡拉苏口岸杂草研究现状
第二章 新疆卡拉苏口岸及其公路沿线植物物种调查与形态分类学研究
    2.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新疆卡拉苏口岸及其公路沿线维管植物名录
        2.2.3 新疆卡拉苏口岸及其公路沿线本土植物与杂草分析
        2.2.4 小结
第三章 新疆卡拉苏口岸及其公路沿线植物区系及多样性分析
    3.1 新疆卡拉苏口岸及其公路沿线植物种类组成特点
    3.2 新疆卡拉苏口岸及其公路沿线植物科、属组成特点分析
        3.2.1 该区植物科的组成特点
        3.2.2 该区植物属的组成特点
    3.3 新疆卡拉苏口岸及其公路沿线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特点
    3.4 新疆卡拉苏口岸及其公路沿线植物生活型特点
    3.5 新疆卡拉苏口岸及其公路沿线植物生态型特点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与讨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蒙古沙冬青群落组成与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植被调查
        1.2.2 植被分析
        1.2.3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沙冬青群落组成
        2.1.1 群落科属组成
        2.1.2 群落物种组成
    2.2 沙冬青群落结构
        2.2.1 植物生活型
        2.2.2 植物生态型
        2.2.3 群落水平结构
    2.3 环境因素影响
3 讨论

(5)莲的起源、分布及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莲的起源与分布
    1.1 莲的起源
    1.2 莲的地理分布
2 莲的分类
    2.1 植物学分类
    2.2 园艺学分类
    2.3 生态学分类

(7)辽河口湿地芦苇分类及其对重金属镁的吸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芦苇资源概述
        1.2.1 芦苇属植物的起源与分布
        1.2.2 芦苇资源的分类学地位
        1.2.3 芦苇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1.3 芦苇分类的研究现状
        1.3.1 芦苇形态结构特征研究
        1.3.2 芦苇分子生物学研究
        1.3.3 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现状
    1.4 芦苇对镁离子吸收作用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实验设置
        2.1.1 辽河口湿地芦苇分类研究实验设置
        2.1.2 辽河口湿地芦苇对镁的吸收作用研究实验设置
    2.2 实验方法
        2.2.1 辽河口湿地芦苇分类研究实验方法
        2.2.2 辽河口湿地芦苇对镁的吸收作用研究实验方法
    2.3 指标测定
        2.3.1 辽河口湿地芦苇分类研究指标测定
        2.3.2 辽河口湿地芦苇对镁的吸收作用研究指标测定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辽河口湿地芦苇变种的形态学分类
    3.1 芦苇变种的形态学特征
    3.2 芦苇变种的形态变异特征分析
        3.2.1 芦苇形态指标的均值分析
        3.2.2 芦苇变种内形态变异度分析
        3.2.3 各形态指标在芦苇变种间的变异度分析
        3.2.4 多重比较分析
    3.3 基于形态差异的聚类分析
    3.4 主成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河口湿地芦苇变种的遗传学分类
    4.1 芦苇总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4.2 芦苇DNA的ISSR-PCR反应设置
        4.2.1 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4.2.2 ISS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4.2.3 ISSR引物筛选及ISSR多态性分析
    4.3 基于遗传差异的聚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芦苇变种对湿地系统中镁离子的吸收作用
    5.1 不同芦苇变种对镁离子的吸收特征
        5.1.1 废水灌溉后不同芦苇变种内镁离子含量
        5.1.2 湿地系统中芦苇对镁离子的吸收规律
    5.2 芦苇对镁的吸收作用与各形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8)河套湿地水文和植被特征及水体净化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湿地和湿地保护
        1.3.2 人工湿地研究与利用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河套灌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与地貌特征
    2.3 土壤类型
    2.4 气候条件
        2.4.1 气温
        2.4.2 降水量
        2.4.3 风速
        2.4.4 日照情况
    2.5 社会经济概况
3. 湿地基况调查
    3.1 湿地面积及分布
        3.1.1 调查方法
        3.1.2 湿地的定义
        3.1.3 遥感调查结果
    3.2 湿地资源分类与水文学特征
        3.2.1 农田灌溉水补给——自然蒸发排泄型湿地
        3.2.2 农田灌溉退水补给——人工调控排泄型湿地
        3.2.3 地下水自然补给——自然蒸发排泄型湿地
        3.2.4 人工构建——改造型湿地
        3.2.5 黄河故道遗迹型湿地
        3.2.6 河道侧渗以及排水廊道型湿地
        3.2.7 灌水渠和排水沟缓冲带型湿地
    3.3 乌梁素海基况
    3.4 湿地的植被特征
        3.4.1 植物种类构成及特点
        3.4.2 湿地植物生态型谱
    3.5 讨论
        3.5.1 河套灌区湿地数量和面积的不确定性
        3.5.2 乌梁素海的面积
        3.5.3 湿地植被特征
4. 河套地区水系及水污染特征
    4.1 河套灌区水系基况
        4.1.1 河套灌区渠系配置
        4.1.2 河套灌区水量分配
        4.1.3 河套灌区农田用水特征
    4.2 河套灌区水质状况
    4.3 乌梁素海水质情况
    4.4 部分湿地水质情况
    4.5 讨论
        4.5.1 灌区排水沟水质特点
        4.5.2 乌梁素海水质特点
        4.5.3 其他湿地水质特点
5. 天然湿地改造与人工湿地建设及运行
    5.1 基地概况
        5.1.1 地形、水文和水质
        5.1.2 土壤特性
        5.1.3 植被特征
    5.2 天然湿地改造
        5.2.1 水文条件改造
        5.2.2 植被条件改良
    5.3 人工湿地建设
        5.3.1 人工湿地设计
        5.3.2 植被建植
    5.4 湿地运行
        5.4.1 天然湿地运行
        5.4.2 人工湿地运行
    5.5 湿地优势植物地上部分净初级生产力
        5.5.1 不同利用方式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5.5.2 焚烧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5.6 乌梁素海的植被生产力
    5.7 河套灌区主要湿地植物营养含量
        5.7.1 湿地主要植物营养含量
        5.7.2 乌梁素海主要植物营养含量
    5.8 小结
        5.8.1 湿地植物地上部分净初级生产力
        5.8.2 湿地植物营养含量
        5.8.3 湿地植物移除N、P的潜力
    5.9 湿地运营方案
6. 河套地区湿地的水污染净化能力评估
    6.1 河套灌区水体污染特征
    6.2 湿地消减N、P污染物的主要途径
    6.3 天然湿地的水文特征与污水净化潜力
    6.4 湿地植被特征与污水净化能力
7. 利用湿地进行农田污水净化技术方案
    7.1 退化湿地修复和改造关键技术
    7.2 利用湿地净化农田退水应注意的问题
    7.3 对乌梁素海水质治理的建议
        7.3.1 维持大型植被规模和格局
        7.3.2 加大植物利用强度
        7.3.3 拓宽湖中植物利用渠道
        7.3.4 整修湖中苇田和河道
        7.3.5 生态补水
8 结论
    8.1 河套灌区湿地资源
    8.2 河套灌区湿地植被特征与生产力
    8.3 河套灌区水质污染特征
    8.4 天然湿地改造及人工湿地构建
    8.5 河套地区利用湿地进行污水净化的潜力
    8.6 河套地区湿地污水净化技术方案和管理要点
致谢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川藏高海拔不同生态区苹果叶肉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材料
    1.3 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生态区苹果叶片中叶绿体超微结构比较
        2.1.1不同生态区‘金冠’叶肉细胞叶绿体分布及其形状的变化
        2.1.2 不同生态区‘金冠’叶肉细胞叶绿体类囊体膜垛叠程度的变化
    2.2 影响‘金冠’叶肉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的主要气象因子
3 讨论
4 结论

(10)新疆北塔山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新疆北塔山地区的历史
    1.2 新疆北塔山地区的地理概况和自然条件
    1.3 新疆北塔山地区的植被研究概况
    1.4 新疆北塔山地区的动物研究概况
第二章 新疆北塔山地区维管植物调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新疆北塔山地区维管植物名录
    2.3 新疆北塔山地区维管植物分种概述
    2.4 新疆北塔山地区维管植物分布特点
    2.5 小结
第三章 新疆北塔山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3.1 新疆北塔山地区维管植物组成特点
    3.2 新疆北塔山地区维管植物生活型分析
    3.3 新疆北塔山地区维管植物生态型分析
    3.4 新疆北塔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植物生态型分类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刺槐人工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D]. 巫翠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黄土区土坎植物群落结构、种间关联及生态位研究[D]. 申旭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3]新疆卡拉苏口岸及其公路沿线本土植物与外来杂草研究[D]. 孟岩.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蒙古沙冬青群落组成与结构研究[J]. 麦尔哈巴·阿布拉,刘博,李征珍,杨琼,石莎,冯金朝.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5]莲的起源、分布及分类研究[J]. 陈丹丹,季群,柯卫东. 长江蔬菜, 2017(18)
  • [6]洞庭湖湿地植物生活型与生态型[J]. 侯志勇,谢永宏,陈心胜,胡佳宇,曾静,李旭,潘柏含. 湖泊科学, 2016(05)
  • [7]辽河口湿地芦苇分类及其对重金属镁的吸收研究[D]. 周芳.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8]河套湿地水文和植被特征及水体净化潜力[D]. 胡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1)
  • [9]川藏高海拔不同生态区苹果叶肉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比较[J]. 谢红江,陶炼,杨文渊,潘翠萍,涂美艳,陈栋,廖明安,赵晨宇. 果树学报, 2016(02)
  • [10]新疆北塔山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任姗姗. 石河子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植物生态型分类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