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降解机理研究进展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降解机理研究进展

一、土壤中磺酰脲除草剂降解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盈盈[1](2021)在《氯吡嘧磺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氯吡嘧磺隆是一种高效、低毒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主要应用于去除玉米、甘蔗、小麦、水稻和番茄田的恶性杂草。因氯吡嘧磺隆在目标作物和土壤中的代谢速度快、毒性低、施用量少,在国内通过登记的产品逐年增加,适用作物范围不断拓展,已逐渐成为除草剂领域内的明星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虽然氯吡嘧磺隆在目标作物上的代谢速度快,但在土壤和水生环境中的残留期长,对非目标作物的药害性强。氯吡嘧磺隆在环境中降解后会裂解或缩合成多种代谢物,可能对后茬农作物、生态种养中的水产品带来潜在危害。因此,开发快速、灵敏、简单的氯吡嘧磺隆残留检测方法非常有必要。目前氯吡嘧磺隆的检测以大型仪器分析方法(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为主,准确度和灵敏度较高,但针对不同基质中的残留物,其提取纯化和检测流程繁琐,对操作人员专业水平要求高,且费用昂贵,不宜在市场流通环节应用及基层监管部门普及应用。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胶体金试纸条法能够进行高通量的筛查,检测灵敏度高,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基于免疫层析原理的胶体金试纸条方便非专业人士操作,已逐渐成为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以氯吡嘧磺隆水解产物吡唑磺酰胺为半抗原特异性结构,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了氯吡嘧磺隆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1A91H11并纯化得到单克隆抗体;以该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建立了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ic ELISA)、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dc ELISA)以及免疫层析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为氯吡嘧磺隆残留快速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氯吡嘧磺隆抗原的合成与表征氯吡嘧磺隆属于小分子化合物,不具有免疫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合成方法与大分子蛋白偶联后才能免疫机体,产生抗体。由于氯吡嘧磺隆结构中的磺酰脲桥不稳定,本研究选择吡唑磺酰胺为原料,通过吡唑磺酰胺上的氨基与丁二酸酐之间的酰胺化反应,合成了氯吡嘧磺隆半抗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半抗原的性质进行了表征。鉴定结果显示半抗原纯度为92.5%,分子量353.0084,分子结构准确。采用活泼酯法,选择DCC和NHS作为偶联试剂活化半抗原,并与牛血清蛋白(BSA)和鸡卵白蛋白(OVA)偶联,分别制备氯吡嘧磺隆免疫原和包被原。经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制备的免疫原和包被原中半抗原与蛋白连接比分别为3:1和2:1。为提高免疫原连接比以获得最佳免疫效果,改用EDC和sulfo-NHS为偶联试剂,改变半抗原与蛋白质的投料比,最终获得连接比最高为7:1的免疫原,用于小鼠免疫和相应抗体的制备。(2)氯吡嘧磺隆单克隆抗体的筛选、评价及ic ELISA方法的建立为制备氯吡嘧磺隆单克隆抗体,本研究用制备得到的免疫原免疫小鼠,鉴定小鼠抗血清效价和抑制率,选择血清效价>2.56×105、抑制率>85%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在体外使用聚乙二醇法进行融合,经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法筛选杂交瘤细胞。使用有限梯度稀释法对筛选后的杂交瘤细胞进行亚克隆,直至培养出单克隆细胞株。对所有单克隆细胞株再次筛选,得到灵敏度高、抑制率好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1A91H11。对单克隆抗体细胞株进行扩大培养,经体内诱导法产生腹水瘤抗体,并通过饱和硫酸铵盐析法纯化腹水获得1A91H11单克隆抗体蛋白。分别考察了ic ELISA工作缓冲液的p H值、离子浓度、甲醇浓度和反应时间对方法的影响。当p H值为8.5时、Na+浓度0.1 M、甲醇浓度为10%时,方法IC50最小。单克隆抗体1A91H11的ic ELISA方法IC50为16.5 ng/m L,最低检测限(IC20)为8.1 ng/m L,其标曲工作范围(IC20-IC80)在8.1 ng/m L-44.9 ng/m L之间。经鉴定,1A91H11抗体亚类为Ig G2b;与氯吡嘧磺隆结构类似物和吡唑磺酰胺交叉反应≤0.06%;在SDS-PAGE凝胶电泳中纯度较高。(3)氯吡嘧磺隆dc ELISA方法建立用氯吡嘧磺隆单克隆抗体1A91H11建立了dc ELISA法。采用活泼酯法,使用EDC和sulfo-NHS试剂,制备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半抗原偶联物,经鉴定酶与半抗原连接比为1:1。考察了dc ELISA工作缓冲液p H、离子浓度和甲醇含量对反应的影响。当p H值为6.5、Na+浓度0.1 M、甲醇浓度为0%时,方法IC50最小。其标准曲线工作浓度范围为0.7 ng/m L-10.7 ng/m L,IC50为2.7 ng/m L,最低检出限为1.27 ng/m L。相较与ic ELISA,dc ELISA方法检测灵敏度提高了6倍,检测时间缩短了45 min。在番茄和玉米基质中分别添加0.025 mg/kg、0.05 mg/kg和0.1 mg/kg的氯吡嘧磺隆标准品,经dc ELISA法检测,回收率分别在78.9%-87.9%和77.2%-87.6%之间,变异系数分别在1.1%-6.8%和2.7%-6.4%之间。氯吡嘧磺隆dc ELISA方法与LC-MS/MS方法回收率结果基本一致,方法准确度可靠,能够满足实际番茄和玉米实际样品中氯吡嘧磺隆残留检测。(4)氯吡嘧磺隆胶体金试纸条研制用氯吡嘧磺隆单克隆抗体1A91H11建立了胶体金试纸条,对金标抗体的p H值、抗原和二抗浓度、抗原和二抗的缓冲液浓度进行了优化。制备的胶体金试纸条能够在10 min内得出检测结果,检测范围在20 ng/m L-250 ng/m L之间。在番茄基质中分别添加0.025 mg/kg、0.05 mg/kg、0.1 mg/kg、0.15 mg/kg和0.2 mg/kg的氯吡嘧磺隆标准品,用缓冲溶液提取,调整p H后直接用试纸条检测,其添加回收率在91.6%-102.6%之间,变异系数在8.9%-17.5%之间,与LC-MS/MS方法回收结果相关性良好。试纸条检测性能稳定,受番茄基质干扰较小,能够满足试剂番茄样品中氯吡嘧磺隆的快速检测。综上,本研究制备得到了氯吡嘧磺隆的半抗原和单克隆抗体,初步建立了氯吡嘧磺隆免疫分析法,可用于农产品和环境样品中氯吡嘧磺隆的快速检测,对氯吡嘧磺隆免疫检测试剂盒以及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发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徐尉力[2](2021)在《离子液体液液微萃取豆奶中除草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豆起源于中国,其加工和食用已有数千年之久。市售包装豆奶作为一种大豆深加工产品,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一类健康饮品,其中含有大量的优质植物蛋白、大豆异黄酮、维生素和卵磷脂,具有降低人体胆固醇、防治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功效,被誉为“绿色牛乳”。但是,原料大豆在种植过程中会使用多种除草剂以控制杂草生长,其中大多数除草剂的降解周期较长,易残存于环境水和土壤中,大豆通过富集作用受到污染,经深加工处理后,会对市售包装豆奶的品质和安全性造成潜在影响,继而对消费者产生健康隐患。因此,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绿色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用于萃取豆奶样品中的多种除草剂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疏水性低密度固态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以市售包装豆奶为样品基质,设计并建立了3种基于离子液体的液相微萃取样品前处理方法,用于提取、净化、分离和富集豆奶样品中的三嗪、苯脲和磺酰脲类除草剂。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主要介绍三嗪、苯脲和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结构、性质和检测方法。对离子液体的种类、发展和应用研究进行简单介绍。(2)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绿色的固相净化-涡旋辅助-温控相变-固态离子液体微萃取技术,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了豆奶样品中的6种三嗪和苯脲类除草剂,包括灭草隆、绿麦隆、阿特拉津、绿谷隆、扑灭津和扑草净。本实验采用疏水性低密度固态季膦盐离子液体([P4 4 4 12]BF4)作萃取剂,通过固相净化除去豆奶样品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杂质,经水浴和涡旋促进固态离子液体在样液中的分散,从而增加与目标分析物的接触面积,并通过控制温度,使离子液体在冰浴环境下由液态转变为固态,从而实现固态离子液体与样液的分离,达到萃取分析物的目的。为了获得最佳的萃取条件,本实验考察了盐的用量、涡旋时间、p H值、固态离子液体种类及用量、净化剂种类及用量等条件对回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6种目标物在线性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4),其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52~2.59μg/L和1.72~8.63μg/L,加标回收率为82.59%~118.16%。本方法简单高效、绿色环保、试剂用量少,适用于市售包装豆奶中三嗪和苯脲类农药残留的提取与测定。(3)建立一种涡旋/超声协同乳化-固相分散吸附-固态离子液体微萃取法用于提取和富集豆奶中残留的噻吩磺隆、甲磺隆、醚苯磺隆、氯磺隆、苄嘧磺隆和吡嘧磺隆等6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目标分析物进行分离与测定。本方法以疏水性低密度固态季膦盐离子液体([P4 4 4 12]BF4)为萃取剂,经涡旋和超声协同作用促使离子液体乳化,增加离子液体与目标分析物的接触面积。以蒙脱土为固相分散吸附材料,吸附结合有目标分析物的离子液体,经离心后蒙脱土与样液实现相分离,随后用定量乙腈解析改性蒙脱土中的目标分析物,并进行色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线性范围内各目标分析物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其检出限(LOD)与定量限(LOQ)分别为1.60~3.04μg/L和5.34~10.12μg/L。各目标分析物的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31%~5.07%和1.12%~6.63%,加标回收率在81.55%~116.4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05%~8.91%之间。本法以离子液体代替传统有机溶剂作为萃取剂,将涡旋/超声辅助与分散固相吸附相结合起来,集样品提取、分离、净化于一体,具有萃取效率高、操作简单和绿色环保等优点,可用于市售包装豆奶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分离与检测。(4)以离子液体四丁基氯化铵与全氟辛醇组成的新型疏水性低共熔溶剂(DES)为萃取剂,将涡旋辅助液液微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结合,建立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用于分析植物蛋白液体样品中的7种三嗪和苯脲类除草剂。该法以四丁基氯化铵为氢键受体,以不同烷基链长度的全氟类醇或酸为氢键供体,合成了10种不同疏水性的DES,并对其萃取性能进行考察,包括DES种类及用量、涡旋时间、氯化钠用量以及p H值等。实验结果表明,各目标化合物在3.90~1000.00μg/L的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7种目标物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5~1.00μg/L和0.51~3.33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2.11~117.79μg/L。本研究发现用全氟醇作氢键供体的DES比相同烷基链长度的醇作氢键供体的DES具有更好的萃取性能,且随着全氟醇烷基链的增加,其对三嗪类除草剂的萃取性能逐渐增强,但对苯脲类除草剂的萃取性能略微下降。本方法具有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高效萃取等优点,可用于市售高蛋白液体基质样品中三嗪和苯脲类除草剂的检测。

冯格格[3](2021)在《29种磺酰脲类农药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磺酰脲类除草剂是一类高效、广谱、低毒、高选择性的除草剂,广泛应用于稻田、大豆田、玉米田等的杂草防治,但其不合理使用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农药残留问题,进而威胁人类健康。而这类除草剂在土壤和农作物中常常以痕量存在,且多以混合物的形式施用,现有的前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当前快速检测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开发更优良的磺酰脲类农药前处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具有特异识别性能的分子印迹技术与具有高效分离特点的磁性纳米技术,可一步实现复杂农产品中多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快速分离和高效富集。因此,本文开展了特异性识别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前处理材料制备技术及其检测技术应用研究,具体如下:1、基于分子主客体识别原理,根据磺酰脲类农药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以甲磺隆和氯磺隆作为双模板分子,4-乙烯基吡啶、二乙烯基苯为功能单体和交联剂合成了磺酰脲类分子印迹聚合物,筛选和优化了磺酰脲类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体系。采用扫描电镜、BET吸附曲线等对其形貌特征、吸附特性进行了表征分析,合成的印迹聚合物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具有显着差异,其凸显出疏松多孔的形态结构;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和斯卡查德分析研究了识别机理和动态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有很好的保留效果;通过选择性吸附实验证明了印迹聚合物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具有类特异识别性。2、研制了对29种磺酰脲类农药具有类特异性吸附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并确定了固相萃取程序,建立了玉米、黄瓜、梨、大豆油中29种磺酰脲类农药残留的MI-SPE-LC-MS/MS检测方法。以上述合成的印迹聚合物为填料,确定了MI-SPE的萃取条件,并结合LC-MS/MS,建立了玉米等4种代表性基质MI-SPE-LC-MS/MS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2μg/L-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三个添加水平下,样品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加标回收率为74.8%-110.5%,相对标准偏差(RSD)<5.3%,与通用固相萃取柱相比,该方法具有净化效果更好、可重复使用等特点。3、以Fe3O4@SiO2-CH=CH2为载体,甲磺隆和氯磺隆作为双模板分子,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磺酰脲类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聚合物可与磁性纳米粒子成功偶联且具有顺磁性,是较好的磁性选择性识别材料。此外,其最大表观吸附量高达37.6 mg/g,明显高于普通分子印迹聚合物。优化了磁分散固相萃取程序,结合LC-MS/MS对农产品中29种磺酰脲类除草剂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三水平的加标浓度下,平均回收率为77.1%-107.7%,RSD为0.6%-4.1%,具有检测时间缩短,吸附量增大,抗干扰性能强、成本降低的特点。

祝凡平[4](2021)在《水稻田中苄嘧磺隆的生物效应与厌氧去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苄嘧磺隆(Bensulfuron methyl,BSM)作为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典型代表,主要用于水稻田中阔叶杂草的去除,它具有低毒、广谱、选择性强、使用频次低的优势,已成为我国普遍使用的除草剂之一。由于其卓越的控草、除草性能,BSM对我国水稻增产贡献巨大。随着人们对粮食需求量的进一步提高,BSM在我国的生产量、使用量可能进一步增加。但是BSM在发挥除草作用之余,能够长期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对浮游生物、藻类等微生物产生毒性作用。水稻田作为BSM的主要施用对象,既含有丰富的藻类微生物,也是重要的人工甲烷来源,探究BSM对水稻田中微生物的影响,对于维持良好的稻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水稻田中同时含有好氧以及厌氧区域,根据BSM的化学性质以及在水稻田中的归趋分布,本论文以水稻田中存在的典型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BSM 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 acetivorans)的生物效应,并分析了 BSM在厌氧条件下的去除和转化机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指导BSM的合理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控制铜绿微囊藻水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对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能够为控制、改善水稻田中的生态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解析了 BSM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机制及藻毒素的厌氧转化过程。通过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的分析,发现BSM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浓度依赖性的影响,即低浓度(<20μg/L)的BSM能够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高浓度(>50 μg/L)的BSM则会表现出抑制作用;BSM能够对铜绿微囊藻产生一定的胁迫作用,引发铜绿微囊藻的氧化应激反应,造成藻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非酶性抗氧化物GSH含量和抗氧化酶POD活性显着提高;BSM能够促进铜绿微囊藻产生藻毒素,并通过增加藻细胞膜通透性,引起藻毒素的释放量增加;通过对与光合作用相关的三种基因rbcL、psaB和psbD表达量的分析,发现BSM能够显着下调它们的表达量,而与藻毒素合成的相关基因mcyB表达量没有发生显着改变,这说明BSM能从基因水平影响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铜绿微囊藻产生的藻毒素可能对水稻、稻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分析了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在厌氧条件下去除的可能性与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稳定厌氧培养系对MC-LR的降解率达到80%以上;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结合二级质谱信息,鉴定了 4种MC-LR在厌氧条件下的转化产物,推测MC-LR在厌氧条件下的转化机制;MC-LR在厌氧条件下能够发生与已知好氧条件下相同的降解过程,即经Adda-Arg的裂解形成MC-LR的线性水解产物;此外,首次发现在厌氧条件下,MC-LR可以通过Ala-Mdha键的水解,生成新型水解中间产物,进而介导MC-LR的转化过程;结合MC-LR降解效率和稳定厌氧培养系中所含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在厌氧条件下Candidatus Closidamon Cloacaamonas acidaaminovorans str.可能对MC-LR的生物转化起重要作用。(2)揭示了 BSM对甲烷八叠球菌的影响机制。通过对甲烷八叠球菌的生物量的分析,发现短期暴露BSM后,BSM能够通过促进甲烷八叠球菌对底物的消耗,进而促进甲烷八叠球菌的生长,同时甲烷八叠球菌的产甲烷活性发生显着上调;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分析BSM作用前后甲烷八叠球菌菌体表面的力学性质发现,BSM能够降低细胞的刚性,这可能加快甲烷八叠球菌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对调控甲烷八叠球菌与甲烷产生的重要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BSM能够显着上调基因mcrA,这可能是BSM提高甲烷八叠球菌产甲烷活性的分子机制;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显示,BSM能够促进甲烷八叠球菌的多种代谢活动其中包括:三羧酸循环、尿素循环、糖异生、氨基酸合成等,代谢活动的增强可能是BSM促进甲烷八叠球菌生长、提高产甲烷活性的原因之一。(3)阐明了 BSM的厌氧去除及转化机制。厌氧环境中的BSM能够被稳定厌氧培养系有效去除,去除的过程包括水解、吸附、降解;在吸附过程中,稳定厌氧培养系的EPS可能发挥重要作用;BSM的水解过程、降解过程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采用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法,鉴定了 BSM在厌氧条件的水解、降解产物,根据降解产物的结构,推测BSM在厌氧条件的降解,主要是通过磺酰脲桥和酰胺键的断裂进行的,生成的降解产物会在稳定厌氧培养系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甲烷。

曹俊丽[5](2021)在《甲基二磺隆对麦田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与有机肥的联合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基二磺隆作用于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使用量大,降解半衰期长,可能会危害土壤生态。畜禽有机肥的使用对改良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微生物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甲基二磺隆与有机肥共同使用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试验选择东北黑土和河北潮土 2种土壤,设计了小麦全生育期的温室栽培试验,试验处理为:清水对照、低剂量甲基二磺隆处理、高剂量甲基二磺隆处理、添加有机肥的低剂量甲基二磺隆处理和添加有机肥的高剂量甲基二磺隆处理,分别于苗期、拔节期、花期和成熟期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结合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开展研究,为评估生态风险提供依据。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有机肥可显着促进土壤对甲基二磺隆的吸附,并且随着有机肥含量的升高,吸附量升高。室内条件下,在黑土和潮土中添加四种不同比例的有机肥,添加量分别为0%、5%、20%和50%,按照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推荐的批量平衡法进行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试验。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对甲基二磺隆的吸附在48小时内达到平衡,当有机肥添加为5%时,黑土和潮土吸附量分别上升11.1%和6.8%,并且随着有机肥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吸附量升高。吸附等温试验结果表明,Freundlich方程对吸附数据的拟合度(0.8964≤R2≤0.9964)高于线性模型(0.7141≤R2≤0.9943)。可见,有机肥的使用会促进土壤对甲基二磺隆的吸附。(2)甲基二磺隆处理造成速效钾、总磷和有效磷水平显着降低;添加有机肥后土壤有机质、总氮、硝态氮、总钾、总磷和有效磷均显着升高。温室条件下在黑土和潮土中栽培小麦,分别在苗期、拔节期、花期和成熟期采集小麦非根际土壤,检测pH、有机质、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总磷、有效磷、总钾和速效钾,结果表明甲基二磺隆对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小于有机肥,有机肥施用后各个时期理化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3)甲基二磺隆、甲基二磺隆与有机肥联合处理都对根际微生物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造成影响。小麦苗期、拔节期、花期和成熟期温室试验采集的根际土,用试剂盒提取总DNA,在检测纯度和浓度后进行高通量测序,最后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分析。PCoA结果表明,甲基二磺隆、甲基二磺隆与有机肥联合处理都造成了细菌群落的显着变化;采用Lefse分析寻找指示物种,甲基二磺隆处理后Kribbella、Streptomyces等属显着减少,Cellvibrio和Acidovorax属显着升高,甲基二磺隆与有机肥联合处理后Kribbell和Chujaibacte等属降低,Aquabacterium和Arenimonas属升高;RDA结果表明,黑土细菌群落与有机质、全磷的相关性最强,与全钾的相关性最低,潮土细菌群落与铵态氮的相关性显着,细菌群落与全氮的相关性最弱。FPROTAX功能预测结果表明,甲磺隆处理后,植物病原菌升高,添加有机肥后,化学能异养功能增强。(4)根际中甲基二磺隆残留量显着的低于无肥组。结构方程模型解析有机肥造成小麦根际甲基二磺隆残留量低的原因:首先有机肥促进土壤对甲基二磺隆的吸附造成结合残留;其次,有机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甲基二磺隆降解;最后最重要的是有机肥添加和理化性质的变化都导致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改变,促进甲基二磺隆的降解。相关分析结构表明,甲基二磺隆残留量与理化因子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随机森林得到施肥显着影响黑土的12个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和潮土的45个OTU,它们的相对丰度和甲基二磺隆有显着的相关性。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有机肥添加后土壤氨基酸代谢能力和泛醌的合成能力增强;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糖苷水解酶和糖基转移酶被显着的影响;细菌毒素水平降低。总之,施肥可以提高微生物代谢水平,并且提高抗病性。

杨峰山,孙丛,鲍霞霞,杨思源,付海燕,刘春光[6](2021)在《5类化学除草剂在作物中残留分析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化学除草剂在作物中的残留的药害问题,本研究综述了酰胺类、磺酰脲类、三氮苯类、苯氧羧酸类和联吡啶类5类化学除草剂在作物中的残留分析,从酰胺类除草剂和磺酰脲类除草剂施用的常见作物进行残留检测分析,从三氮苯类除草剂、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和联吡啶类除草剂中各自选取一种代表性的除草剂,论述其在作物中的残留情况,归纳总结出化学除草剂残留对作物的药害情况,今后可以采用新的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来提高除草剂残留检测的灵敏度和时效性,加强对农民合理用药的培训指导工作和对除草剂的监管力度,加大开发对长残留除草剂替代品的步伐。

杨峰山,杨思源,孙丛,张希,王颜波,付海燕,刘春光[7](2021)在《水稻田除草剂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水稻田除草剂残留对土壤和后茬敏感作物药害等问题,为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文章综述了微生物降解除草剂的途径和影响因素、分析了施用二氯喹啉酸、苯噻草胺、磺酰脲类以及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药害、总结了降解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微生物修复污染的土壤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微生物修复除草剂污染的土壤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王志恒,赵义良,宋瑞,李云,赵强[8](2020)在《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应用及检测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磺酰脲类除草剂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研发出来的一种除草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毒、高选择性等优点。但是有些磺酰脲除草剂难以降解,对环境造成持续性污染,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本文介绍了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性质及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广泛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总结了其检测方法,以期为磺酰脲类除草剂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唐露,龙中儿,曹敏,何健,陈青,黄运红,倪海燕[9](2021)在《水稻田常用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除草剂是保障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除草剂的长期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残留问题,致使除草剂成为一类环境污染物,威胁到水稻与生态环境的安全和人类健康.微生物降解代谢是消除环境残留除草剂最有力的方式.围绕水稻田中常用的10种除草剂(二氯喹啉酸、乙草胺、丁草胺、苄嘧磺隆、吡嘧磺隆、氯嘧磺隆、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草甘膦、二甲四氯)的微生物降解展开综述,总结分离到的各种除草剂的高效降解菌株、归纳除草剂的降解代谢途径以及克隆到的降解关键酶基因.现阶段水稻田常用的这10种除草剂降解研究更多集中于降解纯品系菌株的筛选,并根据分析化学方法鉴定的中间代谢产物结构进行代谢途径的分析,以及基于代谢途径的研究克隆到部分参与降解过程的关键酶基因.但是目前分离到的除草剂高效降解菌株不多,尤其是五氟磺草胺的降解菌株更是鲜见报道,此外代谢途径的研究往往停滞于降解过程的前几步,多数除草剂的完整代谢通路以及参与其中的基因和酶还未得到阐明.建议未来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挖掘高效的降解菌株和降解基因新资源,为解决除草剂稻田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优良资源和理论基础.(图6表1参113)

张晨芳[10](2020)在《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降解烟嘧磺隆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嘧磺隆作为一种广谱、高效的磺酰脲类除草剂,因其具有防效好、用量低、对作物安全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玉米田杂草的防除。但与此同时,由于其长期大量使用所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诸如对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对土壤及周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污染等。因此,采用高效合理的方法将其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微生物修复因其安全、高效、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已成为目前解决磺酰脲类除草剂在环境中残留的重要手段之一。1.本研究以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etida)肠道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对烟嘧磺隆具有高效降解作用的菌株,命名为CF57。经菌落形态、生理生化、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2.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菌株CF57的最适降解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基础培养基Ⅲ中的最适降解条件为温度30.8℃、pH 6.31和接种量3.04%。菌株CF57在该条件下连续培养5 d,对初始浓度为100~300 mg/L烟嘧磺隆的降解率可达到90%以上。此外,该菌可耐受并降解初始浓度高达500 mg/L的烟嘧磺隆,并对供试的苯磺隆、吡嘧磺隆、砜嘧磺隆、甲嘧磺隆、苄嘧磺隆和醚磺隆6种磺酰脲类除草剂表现出良好的降解效果。运用LC/MS对菌株CF57降解烟嘧磺隆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主要获得2种代谢产物,推断其可能的代谢途径为烟嘧磺隆磺酰脲桥C-N键的断裂。3.通过降解酶定域试验发现,菌株CF57对烟嘧磺隆具有降解作用的酶主要来源于胞外酶。运用丙酮沉淀法、DEAE-FF阴离子交换层析柱法及PAGE法对胞外酶进行分离,共得到10个活性组分。结合水解圈法和酶液反应体系法对所分离组分进行活性检测,并选择活性较高的P3-4、P4-2和P4-4分离组分进行质谱鉴定。经序列比对得知这3个组分分别为糖磷酸异构酶(Sugar phosphate isomerase)、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和精氨酸酶(Arginase)。4.根据糖磷酸异构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精氨酸酶的编码基因序列,利用原核表达的方式获得了 3种降解酶的可溶性酶液。采用活性检测方法对其酶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降解酶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而且均能够在较广的温度范围和pH值范围内有效降解烟嘧磺隆。其中,糖磷酸异构酶的最适降解条件为温度35℃、pH 7.0,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精氨酸酶的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40℃、pH 7.5。通过在溶液中添加Fe2+、K+、Mn2+和Ca2+可有效促进糖磷酸异构酶对烟嘧磺隆的降解作用,Cu2+和Mn2+则可分别提高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精氨酸酶对烟嘧磺隆的降解酶活。此外,这3种降解酶都能够有效降解多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并且均对烟嘧磺隆和苯磺隆表现出较高的降解活性。采用LC/MS对3种酶降解烟嘧磺隆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发现3种酶降解烟嘧磺隆的代谢产物与菌株CF57降解烟嘧磺隆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相一致,该结果进一步表明了菌株CF57对烟嘧磺隆的降解作用主要是通过降解酶的参与。5.为进一步获得性质优良的烟嘧磺隆降解酶,本文结合计算机模拟和定点突变对亮氨酸氨基肽酶及精氨酸酶进行了酶分子改造,并采用活性检测方法对突变前后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相比于野生型,亮氨酸氨基肽酶所有突变体活性均下降,其中突变体K86P完全失去了对烟嘧磺隆的降解活性。因此,推断K86可能为亮氨酸氨基肽酶催化降解烟嘧磺隆的关键活性位点。在精氨酸酶突变体中,得到N135K和S174L两株活性提高的突变体酶,其酶比活分别为野生型的1.23倍和1.08倍。通过比较突变体N135K和S174L与野生型的Km值,发现两株突变体酶的Km值均小于野生型精氨酸酶的Km值。因此,推测这两株突变体酶活性升高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氨基酸的改变增强了精氨酸酶与烟嘧磺隆的亲和力。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CF57对烟嘧磺隆的降解作用及作用机理,并对所得到的3种新的烟嘧磺隆降解酶的酶学特性及代谢途径进行了分析,不仅丰富了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降解菌和降解酶资源,而且为今后菌制剂和酶制剂的开发应用及降解酶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本研究结合计算机模拟和定点突变技术对亮氨酸氨基肽酶及精氨酸酶进行了酶分子改造,推断了酶催化降解烟嘧磺隆的关键活性位点并获得两株活性优良的突变体酶,为今后深入探究酶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及获取更多性质优良的磺酰脲类除草剂降解酶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土壤中磺酰脲除草剂降解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壤中磺酰脲除草剂降解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氯吡嘧磺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氯吡嘧磺隆农药残留现状分析
        1.1.1 氯吡嘧磺隆残留的现状及危害
        1.1.2 氯吡嘧磺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 农药免疫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2.1 农药抗原、抗体制备
        1.2.2 农药免疫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氯吡嘧磺隆半抗原、完全抗原制备
    2.1 材料
        2.1.1 试剂
        2.1.2 耗材
        2.1.3 仪器
    2.2 方法
        2.2.1 氯吡嘧磺隆半抗原的制备
        2.2.2 氯吡嘧磺隆完全抗原的制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氯吡嘧磺隆半抗原的鉴定
        2.3.2 氯吡嘧磺隆完全抗原的鉴定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氯吡嘧磺隆单克隆抗体制备
    3.1 材料
        3.1.1 试剂
        3.1.2 耗材
        3.1.3 仪器
        3.1.4 动物和细胞
        3.1.5 缓冲液的制备
        3.1.6 抗体制备试剂
    3.2 方法
        3.2.1 器皿的准备
        3.2.2 小鼠免疫
        3.2.3 单克隆抗体制备
        3.2.4 间接竞争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3.2.5 单克隆抗体性质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氯吡嘧磺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3.2 icELISA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3.3.3 氯吡嘧磺隆单克隆抗体性质检测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氯吡嘧磺隆直接竞争酶联免疫法建立及应用
    4.1 材料
        4.1.1 试剂
        4.1.2 耗材与溶液配制
        4.1.3 仪器
    4.2 方法
        4.2.1 酶标半抗原制备
        4.2.2 直接竞争ELISA方法的优化
        4.2.3 直接竞争ELISA方法建立和标曲绘制
        4.2.4 直接竞争ELISA方法应用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酶标半抗原鉴定
        4.3.2 直接竞争ELISA方法条件优化
        4.3.3 直接竞争ELISA方法建立
        4.3.4 直接竞争ELISA方法应用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氯吡嘧磺隆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5.1 材料
        5.1.1 试剂
        5.1.2 耗材与溶液配制
        5.1.3 仪器
    5.2 方法
        5.2.1 氯吡嘧磺隆试纸条的制备
        5.2.2 试纸条性能评价
        5.2.3 氯吡嘧磺隆试纸条应用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金标抗体的制备
        5.3.2 试纸条性能评价
        5.3.3 氯吡嘧磺隆试纸条应用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离子液体液液微萃取豆奶中除草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三嗪、苯脲和磺酰脲类除草剂结构和理化性质
    1.2 三嗪、苯脲和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残留现状
        1.2.1 三嗪类除草剂残留现状
        1.2.2 苯脲类除草剂残留现状
        1.2.3 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现状
    1.3 离子液体
        1.3.1 离子液体概述
        1.3.2 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
        1.3.3 离子液体在萃取食品中除草剂的应用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离子液体液液微萃取豆奶中的三嗪和苯脲类除草剂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3 样品制备
        2.2.4 实验步骤
        2.2.5 色谱分析
        2.2.6 单因素优化
        2.2.7 Box-Behnken设计
        2.2.8 加标回收率、萃取率和基质效应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前处理
        2.3.2 单因素萃取条件优化
        2.3.3 响应面优化萃取条件
    2.4 方法学评价
        2.4.1 方法分析性能
        2.4.2 日内和日间精密度
        2.4.3 实际样品分析
        2.4.4 方法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涡旋-超声协同辅助离子液体液液微萃取豆奶中的磺酰脲类除草剂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3.2.3 蒙脱土的预处理
        3.2.4 样品预处理
        3.2.5 涡旋/超声协同乳化离子液体液液微萃取
        3.2.6 色谱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萃取条件优化
        3.3.2 方法性能
        3.3.3 实际样品分析
        3.3.4 方法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共熔溶剂液液微萃取豆奶中的三嗪和苯脲类除草剂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DES的制备
        4.2.4 标准溶液配制
        4.2.5 样品及加标样品的制备
        4.2.6 涡旋辅助低共熔溶剂液液微萃取
        4.2.7 色谱条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萃取条件优化
        4.3.2 方法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29种磺酰脲类农药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磺酰脲类除草剂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1 磺酰脲类除草剂限量标准现状
        1.2.2 磺酰脲类除草剂检测方法及存在问题
        1.2.3 29 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结构式及特性
    1.3 分子印迹技术
        1.3.1 分子印迹聚合物
        1.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原理及制备过程
        1.3.3 磺酰脲类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4 磁性纳米分子印迹技术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磺酰脲类除草剂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2.1 前言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部分
        2.3.1 磺酰脲类除草剂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2.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评价
        2.3.3 磺酰脲类除草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聚合体系的筛选和优化
        2.4.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形态表征
        2.4.3 吸附性能研究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29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LC-MS/MS检测方法研究
    3.1 前言
    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3 实验部分
        3.3.1 磺酰脲类除草剂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建立
        3.3.2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研制及其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3.3.3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方法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3.3.4 HLB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I-SPE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3.4.2 方法学评价
        3.4.3 MI-SPE柱再生性研究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磺酰脲类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3 实验部分
        4.3.1 磺酰脲类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4.3.2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4.3.3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4.3.4 MDSPE程序的优化
        4.3.5 MDSPE方法的实际应用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4.4.2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4.4.3 磁分散固相萃取程序(DPSPE)研究
        4.4.4 方法学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主要问题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水稻田中苄嘧磺隆的生物效应与厌氧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磺酰脲类除草剂
        1.1.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结构和特点
        1.1.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环境危害
        1.1.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水解
        1.1.4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
    1.2 苄嘧磺隆概述
        1.2.1 苄嘧磺隆的结构和性质
        1.2.2 BSM的应用
        1.2.3 BSM在环境中的残留
        1.2.4 BSM的生物效应
        1.2.5 BSM的去除
    1.3 铜绿微囊藻概述
        1.3.1 铜绿微囊藻与蓝藻水华
        1.3.2 有机污染物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效应
        1.3.3 铜绿微囊藻的去除
    1.4 藻毒素的概述
        1.4.1 藻毒素的结构
        1.4.2 藻毒素的分布
        1.4.3 藻毒素的毒性
        1.4.4 藻毒素的去除
    1.5 甲烷八叠球菌概述
        1.5.1 甲烷八叠球菌的产甲烷代谢过程
        1.5.2 污染物对甲烷八叠球菌的生物效应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2 本文的技术路线
        1.6.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6.4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BSM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机制及藻毒素的厌氧转化过程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
        2.2.4 铜绿微囊藻中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2.2.5 藻毒素含量的测定
        2.2.6 铜绿微囊藻细胞通透性评估
        2.2.7 铜绿微囊藻过氧化指标的测定
        2.2.8 相关基因的测定
        2.2.9 降解MC-LR的稳定培养系的获得
        2.2.10 厌氧条件下MC-LR的转化
        2.2.11 MC-LR浓度测定
        2.2.12 MC-LR的厌氧降解产物鉴定
        2.2.13 稳定厌氧培养系中mlrA基因的检测
        2.2.14 稳定厌氧培养系的微生物群落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情况
        2.3.2 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
        2.3.3 微囊藻毒素(MCs、MC-LR)的含量变化
        2.3.4 铜绿微囊藻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
        2.3.5 铜绿微囊藻的氧化应激反应
        2.3.6 相关基因的表达
        2.3.7 MC-LR的去除
        2.3.8 MC-LR降解产物鉴定及转化机制研究
        2.3.9 稳定厌氧培养系中细菌和古菌多样性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SM对甲烷八叠球菌的代谢影响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甲烷八叠球菌的培养
        3.2.4 M. acetivorans C2A的产甲烷量及底物消耗
        3.2.5 BSM 对 M. acetivorans C2A结构的影响
        3.2.6 产甲烷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测定
        3.2.7 代谢组学的测定
        3.2.8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 acetivorans C2A的生长、底物消耗及产甲烷情况
        3.3.2 BSM对M. acetivorans C2A菌体结构的影响
        3.3.3 产甲烷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3.3.4 代谢组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BSM的厌氧去除及转化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稳定厌氧培养系的获得
        4.2.4 厌氧条件下BSM的去除
        4.2.5 BSM与稳定厌氧培养系的EPS的相互作用
        4.2.6 BSM浓度及甲烷含量的测定
        4.2.7 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分析(HPLC-HR/MS)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SM的去除
        4.3.2 BSM代谢产物鉴定及转化机制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甲基二磺隆对麦田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与有机肥的联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根际微生物
        1.1.1. 植物根际区域介绍
        1.1.2. 根际微生物的功能
        1.1.3. 污染物在植物根际的降解研究
    1.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环境行为及对土壤生态的影响
        1.2.1.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研究
        1.2.2.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
    1.3. 有机肥对土壤生态和污染物降解的影响
        1.3.1. 有机肥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1.3.2. 有机肥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1.3.3. 施肥影响农药降解研究
    1.4. 微生物研究技术
        1.4.1. 微生物平板计数法
        1.4.2. 磷脂酸法分析法
        1.4.3. Biolog微平板法
        1.4.4. 基于PCR技术的研究方法
        1.4.5. 高通量测序技术
    1.5. 甲基二磺隆的使用和研究现状
        1.5.1. 甲基二磺隆的基本信息
        1.5.2. 甲基二磺隆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有机肥对甲基二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吸附动力学试验
        2.2.4. 吸附等温试验
        2.2.5. 甲基二磺隆测定方法
        2.2.6. 吸附模型及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甲基二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2.3.2. 甲基二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甲基二磺隆及其与有机肥联合使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和样品采集
        3.2.1. 试验试剂
        3.2.2. 试验材料
        3.2.3. 温室试验设计
        3.2.4. 土壤样品采集
        3.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办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土壤类型,采样时期和处理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3.3.2. 甲基二磺隆及其与有机肥联合处理后土壤pH值和有机质变化
        3.3.3. 甲基二磺隆及其与有机肥联合处理后土壤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变化
        3.3.4. 甲基二磺隆及其与有机肥联合处理后土壤总磷和有效磷的变化
        3.3.5. 甲基二磺隆及其与有机肥联合处理后土壤总钾和有效钾的变化
        3.3.6. 随机森林分析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贡献
        3.3.7. 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甲基二磺隆对麦田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及其与有机肥的联合效应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
        4.2.1. 试验试剂
        4.2.2. 试验仪器
        4.2.3. 土壤总DNA的提取和凝胶电泳
        4.2.4. 16S rRNA测序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和讨论
        4.4.1. DNA浓度及凝胶电泳图
        4.4.2. 测序数据分析
        4.4.3. 甲基二磺隆及其与有机肥联合处理对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4.4.4. 甲基二磺隆及其与有机肥联合处理对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
        4.4.5. 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群落的关系
        4.4.6. 甲基二磺隆及其与有机肥联合使用对细菌组成的影响
        4.4.7. 甲基二磺隆及其与有机肥联合处理后小麦根际细菌LEfSe分析
        4.4.8. FAPROTAX预测对土壤细菌功能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对根际甲基二磺隆残留水平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
        5.2.1. 试验试剂和仪器
        5.2.2. 供试土壤
        5.2.3. 宏基因组测序
        5.2.4. 甲基二磺隆检测方法的建立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甲基二磺隆检测方法的建立
        5.3.2. 有机肥对根际土中甲基二磺隆降解的影响
        5.3.3. 甲基二磺隆残留量与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
        5.3.4. 有机肥促进甲基二磺隆降解机理
        5.3.5. 随机森林预测施肥与无肥组根际差异细菌
        5.3.6. 施肥引起的重要功能变化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5类化学除草剂在作物中残留分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酰胺类除草剂
    1.1 酰胺类除草剂的概况
    1.2 酰胺类除草剂在作物中残留分析
        1.2.1 玉米中酰胺类除草剂残留分析
        1.2.2 水稻中酰胺类除草剂残留分析
        1.2.3 蔬菜中酰胺类除草剂残留分析
2 磺酰脲类除草剂
    2.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概况
    2.2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作物中残留分析
        2.2.1 油菜籽中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
        2.2.2 小麦中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
        2.2.3 大豆中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分析
3 三氮苯类除草剂
    3.1 三氮苯类除草剂的概况
    3.2 三氮苯类除草剂在作物中残留分析
4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
    4.1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概况
    4.2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在作物中残留分析
5 联吡啶类类除草剂
    5.1 联吡啶类除草剂的概况
    5.2 联吡啶类除草剂在作物中残留分析
6 展望

(7)水稻田除草剂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土壤中微生物降解除草剂的途径和影响因素
    1.1 土壤中微生物的降解途径
        1.1.1 酶促作用
        1.1.2 非酶促作用
    1.2 土壤中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
        1.2.1 微生物自身的影响
        1.2.2 环境因素的影响
        1.2.3 除草剂结构的影响
2 二氯喹啉酸的危害和微生物降解
    2.1 二氯喹啉酸的药害
    2.2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的筛选方法
    2.3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株
    2.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 苯噻草胺的危害和微生物降解
    3.1 苯噻草胺的药害
    3.2 苯噻草胺降解菌筛选方法
    3.3 苯噻草胺降解菌株
    3.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危害和微生物降解
    4.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药害
    4.2 磺酰脲类除草剂降解菌筛选方法
    4.3 磺酰脲类除草剂降解菌株
    4.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危害和微生物降解
    5.1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药害
    5.2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降解菌的筛选方法
    5.3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降解菌株
    5.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 展望

(8)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应用及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磺胺脲类除草剂的性质
    1.1 化学性质
    1.2 吸附性
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应用情况
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广泛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
    3.1 残留问题
    3.2 抗药性问题
4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检测方法
    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4.2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4.3 酶联免疫法
    4.4 毛细管电泳法
5 展望

(9)水稻田常用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田常用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
    1.1 二氯喹啉酸(激素型喹啉羧酸类除草剂)
    1.2 乙草胺和丁草胺(氯乙酰胺类除草剂)
    1.3 苄嘧磺隆、吡嘧磺隆、氯嘧磺隆(磺酰脲类除草剂)和五氟磺草胺(磺酰胺类除草剂)
    1.4 氰氟草酯(芳氧基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
    1.5 草甘膦(有机磷类除草剂)
    1.6 二甲四氯(苯氧羧酸类除草剂)
2 结论与展望

(10)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降解烟嘧磺隆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磺酰脲类除草剂概述
        1.1.1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应用概况
        1.1.2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残留危害
        1.1.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微生物修复
    1.2 烟嘧磺隆的微生物降解
        1.2.1 烟嘧磺隆的降解菌株种类
        1.2.2 烟嘧磺隆的降解基因及降解酶种类
        1.2.3 烟嘧磺隆的微生物代谢途径
    1.3 蚯蚓肠道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1.4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的功能简介
        1.4.1 食品发酵中的应用
        1.4.2 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4.3 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1.5 酶分子改造及研究进展
        1.5.1 非理性设计
        1.5.2 理性设计
        1.5.3 半理性设计
    1.6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2 烟嘧磺隆降解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烟嘧磺隆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
        2.3.2 降解菌株CF57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
        2.3.3 菌株CF57的16S rRNA鉴定
    2.4 讨论
3 降解菌CF57降解特性及降解产物测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CF57降解作用的影响
        3.3.2 不同温度对菌株CF57降解作用的影响
        3.3.3 不同pH值对菌株CF57降解作用的影响
        3.3.4 不同接种量对菌株CF57降解作用的影响
        3.3.5 响应面法优化菌株CF5降解条件
        3.3.6 菌株CF57生长量与烟嘧磺隆降解率的关系
        3.3.7 菌株CF57对不同初始浓度烟嘧磺隆的降解作用
        3.3.8 菌株CF57降解谱测定
        3.3.9 菌株CF57降解烟嘧磺隆代谢产物测定
    3.4 讨论
4 降解酶的定位、分离及鉴定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烟嘧磺隆降解酶定域试验
        4.3.2 胞外酶提取
        4.3.3 胞外酶的分离
        4.3.4 分离组分的活性检测
        4.3.5 降解酶质谱鉴定
    4.4 讨论
5 三种降解酶的原核表达、酶学特性及降解途径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基因克隆
        5.3.2 载体构建
        5.3.3 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5.3.4 蛋白纯化
        5.3.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3.6 酶学特性分析
        5.3.7 三种降解酶降解烟嘧磺隆代谢产物测定
    5.4 讨论
6 烟嘧磺隆降解酶的分子对接及定点突变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同源建模
        6.3.2 分子对接
        6.3.3 虚拟氨基酸饱和突变
        6.3.4 突变体酶的克隆与表达
        6.3.5 突变体酶的活性检测
    6.4 讨论
7 全文总结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作者简历
致谢

四、土壤中磺酰脲除草剂降解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氯吡嘧磺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研究[D]. 盈盈.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离子液体液液微萃取豆奶中除草剂的研究[D]. 徐尉力.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29种磺酰脲类农药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检测方法研究[D]. 冯格格.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水稻田中苄嘧磺隆的生物效应与厌氧去除研究[D]. 祝凡平. 山东大学, 2021
  • [5]甲基二磺隆对麦田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与有机肥的联合效应研究[D]. 曹俊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6]5类化学除草剂在作物中残留分析的研究进展[J]. 杨峰山,孙丛,鲍霞霞,杨思源,付海燕,刘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1(10)
  • [7]水稻田除草剂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J]. 杨峰山,杨思源,孙丛,张希,王颜波,付海燕,刘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1(06)
  • [8]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应用及检测方法[J]. 王志恒,赵义良,宋瑞,李云,赵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20(23)
  • [9]水稻田常用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 唐露,龙中儿,曹敏,何健,陈青,黄运红,倪海燕.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
  • [10]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降解烟嘧磺隆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晨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降解机理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