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浆C肽和胰岛素含量的检测分析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浆C肽和胰岛素含量的检测分析

一、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浆C肽、胰岛素含量检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彭龙[1](2021)在《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共分为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三部分,在文献综述部分阐述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和肠道菌群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在临床研究部分则对MetS并发症发病规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潜在危险因素进行了探寻,在动物实验研究部分探讨了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的机制及柴芪汤对该机制的调控作用。一、文献综述本研究在Pubmed和Cnki上检索收集近十年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了 MetS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肠道菌群与MetS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将中医学对MetS的认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二、临床研究目的:探讨MetS并发症的发病规律和潜在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符合MetS诊断标准的患者,整理并统计分析MetS患者的年龄、体重、身高、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HbA1c、中医证型并发症发病情况。结果:共收集MetS患者606例,男性259人,女性347人,男女比1:1.3,年龄区间20-94岁,50-69岁人群占比最高(57.9%)。肥胖(BMI>25kg/m2)占比与年龄呈负相关,血糖控制不佳(HbA1c>8%)、血脂控制不佳占比在80岁以下人群与年龄呈负相关,高血压占比与年龄呈正相关,肝郁脾虚证在所有人群中均占比最高,且与年龄呈负相关,脾肾两虚证MetS患者CKD发病率较高。各MetS并发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颈动脉硬化症(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77.9%)>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LEASD)(73.4%)>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7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33.0%)>脑卒中(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28.4%)>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8.6%)。各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分别为:并发CAS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 40岁,并发LEASD的危险因素为男性、罹患高血压、年龄≥60岁,并发MAFLD的危险因素为BMI≥25kg/m2、TG>1.7mmol/L,并发CHD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60岁,并发CVA的危险因素为女性、罹患高血压、年龄≥ 80岁,并发CKD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 80岁、空腹C肽>4.4ng/mL。结论:50-69岁是MetS的高发年龄段,年轻MetS患者普遍血糖、血脂、体重普遍控制不佳。肝郁脾虚是MetS的主要病机,并且更常见于发病初期。MetS并发症中,CAS、LEASD、MAFLD发病率最高,CHD、CVA次之,CKD最低。年龄和高血压是CAS、LEASD、CHD、CVA、CKD的共同危险因素,其中年龄≥40岁是CAS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是CHD、LEASD的危险因素,年龄≥80岁是CVA、CKD的危险因素。性别是LEASD和CVA的特殊危险因素,男性更易患LEASD,女性更易患CVA,空腹C肽>4.4ng/mL是CKD的特殊危险因素,肥胖、甘油三脂升高是MAFLD的危险因素。三、实验研究目的:探讨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的机制及柴芪汤对该机制的调控作用。方法:以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SD大鼠建立MetS模型,8周建模成功后,予药物干预。实验第16周末测量体重、脂肪重量、血压后处死取材,检测血糖、血脂,检测血清中LPS、IL-6、TNF-α含量,检测脂肪组织中NF-κBp65、TLR4、MyD88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以及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并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粪便中菌群基因。结果:模型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中药组、饮食干预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显着增加,且血清LPS、IL-6、TNF-α含量升高,脂肪组织中NF-κB p65、TLR4、MyD88蛋白及基因表达增加,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明显;而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能有效逆转上述指标变化及病理改变,且柴芪汤强于限制热量摄入。模型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中药组、饮食干预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及功能发生改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升高,G-菌比例升高,Blautia、Turicibacter和螺菌科下的OTU504、OTU552、OTU485相对丰度升高,乳杆菌、瘤胃菌科和Clostridiaceae1科下的OTU276相对丰度降低,肠道菌群的异常凋亡与迁移活跃,宿主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的下降,肠道致病菌相对比例增加;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可有效逆转上述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和功能的改变,且柴芪汤提高瘤胃菌科丰度的作用显着强于正常饮食和限制热量摄入。结论: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能有效改善MetS大鼠体重、血压、血脂、血糖,并且柴芪汤减重和降压效果优于限制热量摄入。肠道菌中G-菌相对丰度增加,LPS释放增多,通过LPS-TLR4/MyD88-NF-κB信号传导途径引起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这可能是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发病的主要机制。同时肠道菌群物种组成改变,肠道菌群的异常凋亡与迁移以及宿主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的下降和肠道致病菌比例增加,可能是MetS发病的潜在机制。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治疗MetS,主要通过降低肠道菌群中G-菌相对丰度和抑制LPS释放,进而抑制LPS-TLR4-MyD88-NF-κB信号传导通路,减轻代谢性内毒素血症来实现,且柴芪汤效果优于限制热量摄入。同时二者还能够通过逆转MetS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变化,减少细菌的异常凋亡与迁移,增强宿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降低肠道内致病菌相对比例等机制改善MetS的代谢障碍,并且瘤胃菌科的丰度增加可能是柴芪汤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潜在机制。

程艺[2](2020)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血管狭窄。研究表明炎症是AVF狭窄发生的众多原因之一。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rotein-i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作为一种针对血管特异性很高的炎症标志物已在各种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本研究旨在讨论AVF失功的相关因素,并重点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体内Lp-PLA2的水平及其与AVF失功的关系。方法:筛选2018年10月-2019年6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1名尿毒症患者中,共有142名患者符合入组标准。患者均完善上肢AVF术前或术后彩超检查,入组的患者分为AVF术前组(组1:34例),AVF通畅组(组2:42例)和AVF失功组(组3:66例)。另外失功组中19名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将行PTA术成功的患者,PTA术前分为治疗前组,行PTA术1月后分为治疗后组。术前组、通畅组及失功组分别检测血浆Lp-PLA2、血生化、全血细胞计数等指标,分析术前组与通畅组、通畅组与失功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以及失功组Lp-PLA2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s lymphocytes ratio,NLR)的相关性。治疗前组与治疗后组分别检测Lp-PLA2、NLR,分析两组炎症介质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1.术前组较通畅组Lp-PLA2水平下降(1316.11±230.93ng/ml vs.1435.48±203.54ng/ml;P<0.05);术前组较通畅组NLR下降(3.24±1.30 vs.4.81±2.20;P<0.05)。两组年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酸、血钾、血钙、血磷、血浆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畅组较失功组Lp-PLA2(1406.68±212.34 vs.1598.65±270.33;P<0.05)、NLR(3.53(3.024.38)vs.4.42(4.005.12);P<0.05)、血红蛋白(93.19±20.72 vs.103.88±20.88;P<0.05)及血钙(2.17±0.30 vs.2.43±0.41;P<0.05)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白细胞、血肌酐、血尿酸、血钾、血磷、血浆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失功组Lp-PLA2水平和NLR之间并没有相关性(r=0.065,P=0.506)。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OR=1.003;95%CI:1.000-1.006;P=0.021)、NLR(OR=1.800;95%CI:1.036-3.126;P=0.037)和血钙(OR=44.033;95%CI:2.73-712.073;P=0.008)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5.失功组内瘘PTA治疗成功者治疗后血浆Lp-PLA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后血浆N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液透析可以加重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2、Lp-PLA2、NLR和血钙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3、PTA治疗成功后Lp-PLA2水平较前降低,其变化可能参与AVF失功的发病机制中。

钱玉珺[3](2020)在《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外周血脂质组学标志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是维持性透析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的一种,患病率高,可能引起多种不良后果。其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十分明确,血管损伤机制可能占有重要地位。透析患者脑血管病突出,而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典型特征如腔隙性脑梗塞、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以及脑萎缩均可能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认知障碍危险因素,其无创性替代指标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在透析患者中与认知障碍是否相关尚证据不足。脂质代谢对心血管病有显着意义,透析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突出,但与心血管疾病存在“逆流行病学现象”。影响普通人群心血管事件的经典脂质组分是否同样导致透析患者的高发心血管事件,脂质代谢异常是否参与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仍然未知。应用脂质组学方法可能找到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高灵敏性、特异性的标志物。研究目的1.评价多中心维持性透析患者基线的多维度认知功能,探究认知障碍与抑郁、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2.评估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血管损伤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包括:各种CSVD表现、脑体积与认知障碍的关系;cIMT、PWV与认知障碍的关系;血透超滤量与认知的关系。3.通过脂质组学分析,寻找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的预测标记物,并进一步探究认知障碍的脂质改变相关发病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多中心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危害性及机制初探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4个中心纳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4-5期及规律维持性透析治疗的患者。采集基线人口学、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全套认知功能相关量表测评、抑郁状态评价及生活质量问卷。认知功能组套量表具体包括:总体认知量表(中文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和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及记忆、语言、执行功能的具体认知领域评价量表。评估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分析认知障碍与抑郁、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的关系。探讨多中心透析患者的透析模式、透析充分性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第二部分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血管损伤相关机制探究对我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入组的透析患者深入探讨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1.维持性透析患者的CSVD患病率以北京协和医院入组患者为匹配对象,2013年至2016年在北京郊区顺义五个村庄招募肾功能正常成人对照者,按1个透析患者:2个健康对照者、年龄(±5岁)及性别匹配病例及对照者。用脑MR评估CSVD,包括腔隙性脑梗塞、脑白质高信号和脑微出血。评估脑小血管病的患病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透析是否为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2.维持性透析患者的CSVD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基线时用脑MR评估CSVD,采用基于体素的脑体积分析获得脑灰质、白质、脑脊液的定量体积。评估多种CSVD表现、脑体积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根据脑微出血部位分为4组:①无微出血组;②脑叶微出血组;③深部微出血组;④混合微出血组,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不同部位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的关系。3.维持性透析患者心血管损伤与认知障碍的关系纳入在基线脑核磁检查前后一年内曾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或曾完成脉搏波分析检查的患者,记录cIMT、PWV,探究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所有检验均行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评估脑体积(实质体积分数)是否作为cIMT、PWV与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中介因素。4.维持性血液透析超滤量与认知功能、CSVD的关系采集血透患者基线前1年(若透析龄小于1年,则采集所有透析时间)的超滤量数据,分析其与认知功能、CSVD的关系。第三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脂质组学研究留取北京协和医院基线队列中维持性血透患者基线全血(认知评估后1月内采集)。分离血浆与红细胞,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Exion-UPLC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QTRAP 6500+(Sciex)高覆盖靶向检测进行血浆及红细胞脂质组学检测。按随访终点事件分组,分为:有无死亡亚组、有无新发心脑血管事件亚组、有无MMSE评分下降亚组及有无MoCA评分下降亚组,分析不同亚组间的差异脂质。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rojection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及t检验分析脂质在两组间的差异。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多中心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危害性及机制初探1.基线4个中心共纳入340例患者,其中CKD 4-5期未透析患者55例,维持性透析患者285例(包括血透200例和腹透85例)。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为18.6%(根据MMSE)、67.7%(根据MoCA),连线测验结果较CKD 4-5期患者更差。2.透析患者的MMSE、MoCA分数与汉密顿抑郁量表分数呈负相关。患者的MMSE、MoCA分数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数正相关。3.腹透患者的记忆功能较血透更差。透析充分性达标与否与认知功能无关。第二部分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血管损伤相关机制探究1.维持性透析患者的CSVD病例对照研究中纳入北京协和医院179名维持性透析患者及351名健康受试者,透析组的腔隙性脑梗塞、脑微出血及脑白质高信号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透析是脑微出血及脑白质高信号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2,P<0.001;OR=3.83,P=0.002)。2.维持性透析患者的CSVD与认知障碍相关189例维持性透析患者腔隙性脑梗塞、白质高信号及微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8.6%、38.1%及32.8%。分别比较具有不同CSVD表现的患者提示:有腔隙患者较无腔隙患者、有白质高信号较无白质高信号、有微出血较无微出血的认知功能均显着下降。白质体积分数与认知功能显着相关。脑微出血不同部位分组研究中,脑微出血总患病率为32.8%(62/189),深部微出血占总微出血的一半。有微出血患者的MMSE评分、记忆(即时、短期和长期延迟记忆)和语义流畅性评分均显着低于无微出血患者。这些联系在深部微出血组更加明显。有微出血与MoCA、Boston命名和SCWT A测验分数无相关性;然而,深部微出血与这些认知功能受损相关,脑叶微出血及混合微出血均与其无关。3.维持性透析患者心血管损伤指标与认知障碍相关(1)cIMT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共纳入73例透析患者。54.8%(40/73)的患者cIMT增厚。与cIMT正常患者相比,cIMT增厚患者的MoCA分数较低,总体认知障碍比例更高。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IMT是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中介效应分析显示,cIMT增厚可通过脑实质体积分数减小介导认知障碍。(2)PWV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共纳入171例透析患者。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WV与执行功能下降有关。PWV可通过脑实质体积分数减小介导执行功能下降。4.维持性血液透析超滤量与认知功能、CSVD的关系血液透析超滤量与认知功能无相关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超滤量越大,腔隙、白质高信号及微出血的风险越高。第三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障碍、预后的脂质标记物共纳入了北京协和医院基线队列血液透析患者中45例血浆样本及117例血细胞样本。血浆标本中共检测出539种脂质代谢物,红细胞标本中共检测出237种脂质。1.相较于 MMSE 无下降组,MMSE 下降组中血浆 PA32:1(P=0.004,FC=1.76)、PA 38:5(P=0.013,FC=1.54)、CE-17:1(P=0.017,FC=1.54)显着上调。DAG 40:6(18:0/22:6)(P=0.039,FC=0.34)、PE 36:4(18:1/18:3)(P=0.041,FC=0.55)显着下调。两组红细胞未见差异明显的脂质物(变化幅度>1.5或<1/1.5,且P<0.05)。2.相较于MoCA无下降组,MoCA下降组中血浆LacCer d18:1/18:0(P=0.003,FC=1.78)、LPE 18:2(P=0.022,FC=1.79)、GM3 d18:1/20:1(P=0.029,FC=1.73)、PE 36:3(18:1/18:2)(P=0.029,FC=1.50)、LPE 18:1(P=0.040,FC=1.60)显着上调。PI 38:5(18:0/20:5)(P=0.036,FC=0.64)显着下调。MoCA下降组中红细胞的GM3 d18:0/20:0(P=0.043,FC=1.59)显着上调。3.有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组患者较无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患者,血浆中PS 34:2、TAG 44:1(16:1)显着上调。TAG 52:6(16:2)、TAG 58:9(22:5)、LPS 18:0 显着下调。红细胞中 Cer d18:1/20:0、Cer d18:1/18:0、Cer d18:1/21:0 显着下调。4.死亡组较存活组患者,血浆中GM3 d18:1/25:0显着上调,TAG50:4(16:2)、TAG52:6(16:1)、TAG54:7(18:3)、TAG54:7(18:2)、TAG54:7(20:5)、TAG56:8(18:2)、TAG50:3(16:2)、TAG58:9(22:5)、PE42:1p、PA 38:6显着下调。小结1.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认知障碍患病率高;总体认知功能越差,越抑郁、日常生活能力越差。2.透析患者的多种CSVD均与多种认知功能障碍有关。深部微出血是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微出血部位,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3.透析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参与认知障碍的形成,cIMT增厚可通过减小脑实质体积分数介导认知功能障碍。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大血管硬化指标中PWV与执行功能障碍有关,由脑实质体积分数中介。4.血液透析患者的超滤量与腔隙性脑梗塞、白质高信号及微出血的风险相关。5.脂质组学鉴定出多种脂质与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相关。

王素芹[4](2020)在《运脾强生方对CKD4-5期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疗效观察及对IGF-1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运脾强生方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质能量消耗(CKD-PEW)的疗效及对血清IGF-1、ALB水平的影响,探讨该方治疗CKD-PEW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51例CKD4-5期符合PEW诊断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7例(CKD4期7例,5期4例,5D期16例)与对照组24例(CKD4期4例,5期5例,5D期15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优质蛋白饮食(非透析患者蛋白质摄入为0.4-0.6g/kg·d,透析患者蛋白质摄入1.0-1.2g/kgd)、控制血压、纠正贫血、调节钙磷代谢等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运脾强生方,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复方α-酮酸片(开同),4片/次,每日3次,疗程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观察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人体测量学指标、MQSGA量表及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甘油三脂(TG)、胆固醇(CHOL)、尿素氮(BUN)、肌酐(Sc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等指标的变化。实验研究选择60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随机选取10只雄性SD大鼠为空白组,给予正常饮食饲养,其余50只大鼠采用腺嘌吟与低蛋白饲料配成混合饲料进行喂养的方法建立CKD-PEW大鼠模型,造模时间3周,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开同组及运脾强生方高、低剂量组,其中模型组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灌胃,药物干预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天开始给予开同、运脾强生方高、低剂量灌胃,于灌胃治疗4周观察大鼠体重,股动脉采血留取血清检测血清ALB及IGF-1,留取肝组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GF-1 mRNA的表达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临床研究(1)两组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CKD分期等一般情况和中医证候积分、人体测量学指标、SGA评分、实验室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第1、2、3月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1、2、3月较治疗前下降,第2、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第1、2、3月均低于对照组,第2、3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纳差等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前后BMI、AC、TSF、AMC、MQSGA量表比较:①BMI:两组患者各时点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C: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AC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升高趋势更明显,第2、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TSF: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TSF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升高趋势更明显,第2、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④AMC: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AM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MQSGA量表: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2、3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4)两组治疗前后Hb、Alb、TG、CHOL比较:①Hb: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b水平较治疗前略有升高,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ALB: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ALB水平均较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G、CHOL: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TG、CHOL水平较治疗前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非透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UN、Scr比较:两组BUN、Scr水平治疗前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血清IGF-1水平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IGF-1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后第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升高趋势更明显(P<0.05)。实验研究(1)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表现机警,饮食正常,毛发有光泽,体重正常增长。腺嘌呤与低蛋白饲料喂养3周后,模型组大鼠出现精神状态萎靡,毛发的光泽度差,伴有脱毛,进食较少,饮水较多。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UN、Scr明显升高,ALB明显下降(P<0.01);肾组织光镜下模型组肾间质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肾间质纤维化,表明CKD-PEW大鼠造模成功。造模第3周模型组大鼠死亡1只,造模结束后分组前死亡6只大鼠,药物干预后各组均有大鼠死亡,其中模型组死亡2只,开同组死亡3只,高剂量组死亡2只,低剂量组死亡3只。(2)给药后各组体重的变化:腺嘌呤与低蛋白饲料喂养3周后,模型组大鼠体重与空白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开同组给药后各时间点均较模型组增加,但直到第4W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脾强生方高、低剂量组大鼠体重给药后各时间点均较模型组增加,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开同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用药1、2、3周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药低剂量组用药第2周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段体重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血清TP、ALB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开同组、运脾强生方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同组比较,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血清IGF-1 比较: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GF-1含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开同组、高剂量组血清IGF-1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与开同组比较,高剂量组血清IGF-1含量高于开同组,低剂量组低于开同组(P<0.05)。(5)各组肝组织IGF-1 mRNA的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IGF-1 mRNA的表达较空白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运脾强生方高剂量组、开同组IGF-1 mRNA表达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脾强生方低剂量组IGF-1 mRNA表达较模型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同组比较,运脾强生方高剂量组与开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低于开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中药运脾强生方能改善CKD-PEW患者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纳差等症状,在升高人体测量学指标AC、TSF和降低MQSGA评分方面优于复方α-酮酸片,在升高血清ALB方面与复方α-酮酸片疗效相当。(2)运脾强生方可以改善腺嘌呤与低蛋白饲料混合饲料喂养的CKD-PEW模型大鼠的营养状况。(3)运脾强生方改善CKD-PEW的机制可能与上调肝组织IGF-1mRNA表达,促进肝脏合成白蛋白有关。

李凯新[5](2019)在《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胰腺干细胞增殖及诱导分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已经被人们列为严重危害人类以及宠物健康的三大慢性病之一,其致死率仅次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常会伴有机体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等不良反应。研究发现病理状态下,胰腺干细胞能够增殖并定向分化为功能性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本试验通过制备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牛磺酸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并从促进胰腺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体内及体外试验。体内试验:选用80只SPF级雄性大鼠,从中随机选取60只大鼠采取腹腔注射50 mg/kg链脲佐菌素(STZ)的方式进行1型糖尿病模型制备,7 d后检测大鼠的空腹血糖值,以空腹血糖值大于16.7 mmol/L判定为1型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随后将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组(C)、牛磺酸对照组(T)、糖尿病模型组(M)、牛磺酸治疗组1(MT1)、牛磺酸治疗组2(MT2),连续饲养8周,观察并记录大鼠行为变化,空腹血糖及体重的变化。大鼠处死前一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动物机体的糖负荷能力。试验结束后处死大鼠,检测大鼠血清中胰岛素(Insulin)、胰高血糖素(Glucagon)、C肽(C-peptide)含量。收集大鼠胰腺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胰岛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阳性细胞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持续给予牛磺酸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并使血糖值显着下降。牛磺酸治疗组大鼠血清中胰岛素和C肽的含量较模型组显着升高,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显着下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牛磺酸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胰高血糖素表达量明显下降。口服葡萄糖耐量结果显示,牛磺酸治疗组大鼠糖负荷能力明显改善。体外试验:采用机械消化法分离培养糖尿病大鼠胰腺干细胞,Nestin免疫组化鉴定后,将细胞分为对照组(A组)和牛磺酸组(B组),添加诱导分化培养基,诱导生成胰岛β细胞并进行DTZ染色鉴定。选取培养到第3代的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Western-blot检测胰腺干细胞发育相关通路重要调控因子TLR4、RIP1、NF-κB P50、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试验结果表明,从糖尿病大鼠导管上皮提取出的干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确定为胰腺干细胞,添加诱导培养基经DTZ染色证明有胰岛β细胞的生成,Western blot检测胰腺干细胞增殖相关通路上关键蛋白TLR4、RIP1、NF-κB P50、NF-κB P65的表达均明显升高。综上,牛磺酸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典型临床症状,提高机体的糖负荷能力,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并通过作用于NF-κB信号通路促进胰腺干细胞增殖并诱导分化。

张荣[6](2019)在《SLC12A3基因Arg913Gln促进中国2型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的发生和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SLC12A3,是钠和氯化物共转运蛋白,负责调节钠和氯化物在肾脏远端小管中的重吸收,与血压的调节相关,并作为噻嗪类利尿剂的作用靶点。SLC12A3的Arg913Gln变异(rs11643718,G/A)是否促进2型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发病仍存在争议。我们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评估SLC12A3 Arg913Gln变异与中国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终末期肾病(ESRD)风险的相关性,并分析基因型-表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设计和方法:将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无血缘关系的中国T2DM患者(n=372)分为非糖尿病肾脏病对照组(non-DKD组,n=151,糖尿病病程>15年,无肾病)和T2DM导致的ESRD组(DKD-ESRD组,n=221,终末期肾病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应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所有372名受试者的SLC12A3-Arg913Gln变异进行基因型分型。结果:1)DKD-ESRD组患者的GA+AA基因型频率显着高于非DKD对照组[23.1%vs.9.9%;校正OR值为2.2(95%CI,1.3-4.5;P=0.019)];2)non-DKD组中,与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A+AA基因型携带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舒张压(DBP)水平显着升高(均P<0.05)。结论:SLC12A3 Arg913Gln变异可能与血压和UAER升高相关,因此可能预测进行血液透析的中国T2DM患者DKD-ESRD的发生和发展。

于丽微[7](2019)在《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BAFF、irisin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irisin水平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了从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者49例(T1DM组),平均年龄27.04岁,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9例。同期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相匹配的对照组44例(对照组),平均年龄:31.52岁,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34例。测定两组白细胞、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C肽、肌酐、尿酸、尿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谷氨酰氨转肽酶、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ate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Ab);应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血清BAFF、irisin浓度。结果1 T1DM组空腹血糖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水平[(10.37±4.62vs4.92±0.3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1DM组空腹C肽显着低于对照组空腹C肽水平[0.273(0.01,0.808)vs1.73(1.48,2.0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 T1DM与对照组相比,HDL-C水平呈下降趋势[1.23(1.03,1.36)vs1.35(1.25,1.50)mmol/L],P值为0.053。T1DM与对照组相比,LDL-C水平升高[(2.94±0.96vs2.49±0.48)mmol/L],P值为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T1DM组G AD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值<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T1DM组血清B AFF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13.69(6.11,21.95)vs14.24(6.41,33.81)ng/mL],P值为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T1DM组血清irisin水平高于对照组[(496.10±172.23)vs(436.77±76.14)ng/mL],P值为0.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 T1DM组血清BAFF与BMI(r=0.391,P=0.025)、腰围(r=0.332,P=0.02)、病程年限(r=0.315,P=0.028)、尿酸(r=0.297,P=0.04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98,P=0.042)呈正相关。对照组血清BAFF水平与BMI(r=0.349,P=0.022)、腰围(r=0.368,P=0.015)、空腹C肽(r=0.495,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388,P=0.012)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r=-0.363,P=0.02)呈负相关。7 T1DM组血清irisin与年龄(r=0.326,P=0.025)、尿酸(r=0.436,P=0.002)、尿素(r=0.516,P<0.001)呈正相关性;与GADAb呈负相关(r=-0.35,P=0.016)。对照组未发现血清irisin水平与年龄、BMI、腰围、GADAb、白细胞、血红蛋白、空腹C肽、空腹血糖、肌酐、尿酸、尿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谷氨酰氨转肽酶、BAFF有相关性。8将血清BAFF水平以四分位数分成四组(Q1、Q2、Q3、Q4),校正年龄、BMI、腰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结果显示,与Q1组相比,Q2、Q3组T1DM的发病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5、0.011。将血清irisin水平以四分位数分成四组(Q1、Q2、Q3、Q4),校正年龄、BMI、腰围、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显示,与Q1组相比,Q4组发病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9血清BAFF、irisin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空腹C肽、腰围是T1DM组血清BAFF的正性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19;2)尿素是T1DM组血清irisin的正性影响因素(P=0.016)。10 1型糖尿病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示:腰围是1型糖尿病的保护因素;空腹血糖是1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 T1DM患者血清BAFF水平降低。2 T1DM患者血清irisin水平升高。3空腹C肽、腰围是T1DM组血清BAFF的正性影响因素;尿素是T1DM组血清irisin的正性影响因素。4腰围是1型糖尿病的保护因素;空腹血糖是1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图2幅;表12个;参93篇。

路萍[8](2018)在《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状态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终末期肾脏病(尿毒症)是目前我国六大集中高发重大疾病之一,主要治疗方式依赖于血液透析。近年来认为,2型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础疾病,糖尿病肾病的整个病程均伴有糖代谢紊乱,发展至终末期阶段,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等发生率亦较高,这些均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危险因素组分或相关因素,每个临床个体均极具复杂性,针对单一因素的研究意义有限,从MS这一整体概念出发,探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内的MS状态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寻找该类基础疾病的有效干预靶点。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均被认为存在慢性炎症状态,免疫细胞参与其中。脂质炎症状态被认为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的重要进程,然而脂质炎症状态如何产生及持续存在机制不详。Ⅱ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Ⅱ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适应性免疫功能的新型固有免疫细胞,该类细胞与过敏性炎症、寄生虫感染以及脂类代谢等均有关。有研究表明,尿毒症患者体内存在着2型辅助T细胞(T helper cell2,Th2)极化状态,而ILC2s的分化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则与Th2细胞极化密切相关,ILC2s可促进和诱导CD4+Th2细胞依赖的免疫反应的发展。因此,我们推测外周血的ILC2s可能参与了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糖脂代谢异常及Th2相关性炎症状态的形成。目的目前,针对血液透析及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内ILC2s状态的研究,国内外的报道不多;针对ILC2s相关因子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炎症状态及相关感染性并发症等的关系研究,亦鲜见报道,本研究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为进一步开展终末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免疫炎症状态的研究、系统探讨基于糖尿病的代谢免疫学奠定基础,也为临床综合性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以2013年11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登记并已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超过3个月,病情稳定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105人(其中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0人,终末期非糖尿病肾病患者65人),在该院内分泌科首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5人及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人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临床资料、MS的患病率及相关糖、脂代谢异常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第二部分:首先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C2s特征性转录因子视黄酸受体相关孤核受体α(RORα),膜受体白细胞介素17B受体(IL-17RB)、IL-33受体T1/ST2,细胞因子IL-5、IL-13,Th2型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IL-4、转录激活因子GATA-3,Th1型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转录因子T-bet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ILC2s%;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5和IL-13的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外周血RORα、GATA3和T-bet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ILC2s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机体内的活性状态及其在Th1/Th2平衡中的作用;应用熵权法理论对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是否存在MS”进行回归分析,探讨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S各危险因素组分的关系。第三部分:应用AAH-INF-G3抗体芯片法对血浆40种炎症因子的荧光信号强度值进行测定,进一步探讨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S相关糖、脂代谢紊乱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关系。第四部分: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随访,分析其感染性并发症出现情况,对出现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入组时ILC2s的活性状态及临床指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1)本透析中心接受维持性血透治疗的终末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MS的患病率为87.5%,脂质代谢异常的患病率为72.5%,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较其他三组研究对象有更多的MS危险因素组分个数,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和血白蛋白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组降低。(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ILC2s相关转录因子、膜受体、细胞因子和Th2型细胞相关转录激活因子、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Th1型细胞相关转录因子和膜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ILC2s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腰围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ILC2s相关血浆细胞因子的蛋白含量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等水平分别呈正相关,回归分析提示伴随ILC2s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和/或相关血浆细胞因子蛋白含量的升高,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存在MS”及“脂质代谢异常”的概率增加;流式细胞术检测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ILC2s%较其他三组研究对象升高,Western-blot法检测的外周血RORα和GATA3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及2型糖尿病组升高,T-bet蛋白表达水平较2型糖尿病组降低。(3)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浆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2(eotaxin-2/CCL24)、重组人趋化因子I-309(I-309/CCL1)、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Ⅱ(sTNFRⅠ、sTNFRⅡ)的荧光信号强度值较健康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组明显升高,ILC2s相关血浆细胞因子IL-5和IL-13的蛋白含量与血浆eotaxin-2、I-309的荧光信号强度值均呈正相关。(4)四组共170例研究对象中共有18人在随访6个月内出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出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组研究对象ILC2s特征性转录因子RORα,细胞因子IL-5的mRNA表达水平,血浆细胞因子IL-5、IL-13的蛋白表达水平,血浆炎症因子eotaxin-2、I-309、sTNFRⅠ、sTNFRⅡ荧光信号强度值均较未出现感染组升高;回归分析提示伴随外周血ILC2s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概率增加。结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内存在MS各危险因素组分集聚存在,但低体质量指数、低血红蛋白、低白蛋白水平的“消耗性代谢综合征”状态和胰岛素抵抗;ILC2s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内表现为优势活化状态,ILC2s相关因子可能通过对腹型肥胖、脂质代谢的影响,而参与了终末期糖尿肾病患者MS状态的形成;ILC2s活性增强及伴随出现的血浆Th2型细胞因子的2种趋化因子的配体eotaxin-2、I-309的升高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S及其相关糖脂代谢等指标密切相关,并可能进一步通过sTNFRⅠ、Ⅱ的上调而加重肾脏损伤;外周血ILC2s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概率增加有关。

王涛[9](2018)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PAR)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分期的关系,同时研究血清suPAR与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Creatinine Ratio,UACR)等临床指标的关系,为早期DKD提供新的血液生物学标记物,为DKD的诊断、干预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收集了 106例2型DM患者和33例对照者,依据Mogensen标准,将DKD分为5期。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采集受试者空腹血样和尿标本进行包括生化在内的检测。使用ELISA法测定血清suPAR。结果:所有受试者血清suPAR浓度平均为595.10±436.99 pg/ml,其中位数为450.17 pg/ml,P25为351.83 pg/ml,P75为 711.50 pg/ml,范围为 130.17~3496.83 pg/ml。不同性别组间(P>0.05)和不同BMI组间(P>0.05)的suPAR浓度无明显差异,但是与年龄(P<0.05)及DM的病程(P=0.001)相关。随着DKD的进展,从DKD Ⅱ期开始,血清suPAR水平开始有逐渐升高,到DKD Ⅲ期以后,与对照组和单纯DM组的受试者相比,受试者的血清suPAR水平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受试者血清suPAR的水平与是否患有高血压病有关(P<0.01),但是与高血压的病程无相关性(P>0.05)。同时与合并冠心病(P>0.05)、脂肪肝(P>0.05)无关,但是与合并脑梗塞(P<0.01)和动脉粥样硬化(P<0.01)有关。既往使用胰岛素(P<0.01)、胰岛素促泌剂(P<0.01)、二甲双胍(P<0.01)的受试者,其血清suPAR水平较未使用者有明显差异;而使用阿卡波糖(P>0.05)、ARB/ACEI类降压药(P>0.05)、钙离子拮抗剂(P>0.05)、β受体阻滞剂(P>0.05)以及他汀类药物(P>0.05)者,其血清suPAR水平较未使用者则无区别。受试者血清suPAR水平与收缩压(r=0.277)有相关性,而与舒张压(r=0.141)和心率(r=0.031)无相关性。血常规指标的分析中,suPAR与红细胞(r=-0.611)、血红蛋白(r=-0.588)、淋巴细胞(r=-0.38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r=0.527)相关;与白细胞(r=-0.162)、中性粒细胞(r=0.081)、单核细胞(r=-0.17)、嗜酸性粒细胞(r=-0.077)、嗜碱性细胞(r=-0.175)、血小板(r=-0.07)无关。尿检指标的分析中,suPAR与尿微量白蛋白(r=0.679)、尿肌酐(r=0.316)、UACR(r=0.338)、24 小时尿蛋白定量(r=0.394)、尿液比重(r=-0.400)相关;而与尿pH(r=-0.138)、尿NAG酶(r=0.192)无关。在尿常规定量指标的分析中,suPAR与尿蛋白(r=0.731)、隐血(r=0.277)相关,而与尿白细胞(r=0.075)、尿糖(r=-0.135)、尿酮体(r=-0.191)均无相关性。在血生化常规指标的分析中,suPAR与总胆红素(r=-0.390)、直接胆红素(r=-0.407)、间接胆红素(r=-0.37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32)、视黄醇结合蛋白(r=0.570)、肌酐(r=0.663)、尿素(r=0.309)、尿酸(r=0.243)、eGFR(r=-0.646)有相关性;而与甘油三酯(r=-0.133)、总胆固醇(r=-0.05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061)、血糖(r=0.133)、白蛋白(r=0.176)、球蛋白(r=-0.040)、空腹胰岛素(r=-0.038)、空腹C肽(r=-0.136)无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其他临床危险因素后,血清suPAR水平与UACR(β=0.874)、尿微量白蛋白(β=0.868)、血清肌酐(β=1.147)水平呈正相关,与eGFR(β=-3.614)和血红蛋白(β=-2.840)水平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suPAR诊断早期DKD的最佳切点值为499.33 pg/ml,相应的AUC为0.763(95%CI 0.663-0.863),尤登指数为 0.497,敏感性为 54.7%,特异性为 95%。结论:血清suPAR水平与DKD早期独立相关,并与后续分期关联。血清suPAR可能是诊断早期和监测DKD的一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王淑敏[10](2018)在《糖尿病足病患者预后和相关指标关系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随访上海远洋糖尿病足治疗中心首次住院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伤口愈合、复发、死亡、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析与之有关因素,并观察校正QT间期(QTc)与血清C肽水平对终点事件的作用。方法:收集上海远洋糖尿病足治疗中心首次住院的732例DFU患者资料,对入选患者规律随访至2016年6月或至其死亡,记录患者溃疡愈合、复发、死亡及死因、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NCCVE)及对应时间。根据病情采用COX分析得出各终点事件的Kaplan-Miere生存曲线以及各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整理DFU患者QTc和血清C肽数据及其他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结果:DFU患者1年、3年、5年的愈合率为67.23%、69.46%和74.26%;复发率19.34%、38.9%和48.9%;全因死亡率为10.23%、21.05%和34.26%;心血管死亡率5.88%、11.29%和18.44%;NCCVE发生率9.89%、18.79%和28.69%;大截肢率2.1%、2.9%和4.3%。DFU患者QTc延长与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有相关性,并且是心源性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DFU患者的各时间点C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与Wagner分级、感染分级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空腹C肽水平是溃疡愈合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DFU患者病情复杂且具有较高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QTc延长和空腹C肽水平可分别用作心源性死亡和溃疡愈合的良好参考指标。

二、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浆C肽、胰岛素含量检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浆C肽、胰岛素含量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代谢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综述三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性
存在问题及对策
致谢
个人简历

(2)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2 本文研究的目标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分组情况及手术方法
        2.1.4 研究对象标本采集
        2.1.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1.6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术前组与通畅组相比结果
        2.2.2 通畅组与失功组相比结果
        2.2.3 失功组相关分析结果
        2.2.4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5 失功组治疗成功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AVF失功的炎症介质
        3.1.1 Lp-PLA2与血液透析
        3.1.2 Lp-PLA2与内瘘失功
        3.1.3 NLR与内瘘失功
        3.1.4 Lp-PLA2与NLR的相关性
        3.1.5 失功组治疗前后Lp-PLA2 变化
        3.1.6 Lp-PLA2与治疗
    3.2 患者临床资料的对比
    3.3 患者一般实验室检查的对比
第4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三、应用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因素综述
    参考文献
英语缩略语名词对照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外周血脂质组学标志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内容及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 多中心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危害性及机制初探
    第一节 CKD晚期及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
    第二节 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与抑郁、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相关
    第三节 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机制初探
第二部分 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血管损伤相关机制探究
    第一节 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脑小血管病多发、早发
    第二节 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脑小血管病与认知障碍相关
    第三节 维持性透析患者心血管损伤指标与认知障碍相关
    第四节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超滤量与认知功能、脑小血管病的关系
第三部分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脂质组学研究
    第一节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脂质标志物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脏病患者认知功能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运脾强生方对CKD4-5期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疗效观察及对IGF-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西医对慢性肾脏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研究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病因与发生机制
        1.4 诊断
        1.5 治疗进展
    2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研究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治则治法
        2.4 辨证论治
        2.5 复方治疗
        2.6 单方验方
        2.7 中成药
        2.8 外治法
        2.9 实验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常规治疗
        3.2 运脾强生方治疗
        3.3 复方α-酮酸片治疗
        3.4 治疗分组
        3.5 疗程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疗效性指标
        4.3 次要指标
        4.4 不良反应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基线资料
        6.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3 两组治疗前后BMI、AC、TSF、AMC、MQSGA量表比较
        6.4 两组治疗前后Hb、ALb、TG、CHOL的比较
        6.5 两组非透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UN、Scr水平的比较
        6.6 两组治疗前后IGF-1水平的比较
        6.7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7 讨论
        7.1 研究意义
        7.2 中医对CKD-PEW的认识
        7.3 运脾强生方组方特点及临床应用
        7.4 CKD-PEW的疗效评价
        7.5 疗效分析
第三章 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5 观察项目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治疗后各组大鼠体重的变化
        3.3 各组大鼠血清TP、ALB的变化
        3.4 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IGF-1的比较
        3.5 治疗后各组大鼠肝组织IGF-1mRNA的表达量的比较
    4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表2 MQSGA评分表
    附表3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课题和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胰腺干细胞增殖及诱导分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概述及治疗现状
        1.1.1 糖尿病及其诊断依据
        1.1.2 糖尿病的并发症
        1.1.3 糖尿病的治疗
    1.2 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方向及展望
        1.2.1 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1.2.2 胰岛素分泌增加
    1.3 牛磺酸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3.1 牛磺酸概述
        1.3.2 牛磺酸的生物学功能
        1.3.3 牛磺酸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降血糖作用
    1.4 胰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4.1 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
        1.4.2 成体干细胞研究进展
        1.4.3 胰腺干细胞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制备及牛磺酸对1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主要溶液配制
        2.2.2 试验分组与处理
        2.2.3 糖尿病模型制备
        2.2.4 表观状态和行为变化
        2.2.5 大鼠血糖检测
        2.2.6 大鼠体重测量
        2.2.7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2.8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2.9 胰腺石蜡切片制备
        2.2.10 HE染色
        2.2.11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胰岛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表达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鼠糖尿病模型结果判定与分析
        2.3.2 大鼠体重、血糖变化
        2.3.3 口服葡萄糖耐量结果与分析
        2.3.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分析
        2.3.5 胰岛组织形态学变化
        2.3.6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4.1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与判定
        2.4.2 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牛磺酸对胰腺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
    3.1 试验材料
        3.1.1 原代胰腺干细胞
        3.1.2 试验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分组
        3.2.2 主要溶液配制
        3.2.3 胰腺干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3.2.4 细胞传代培养
        3.2.5 Nestin免疫组化鉴定胰腺干细胞
        3.2.6 细胞冻存
        3.2.7 细胞诱导分化
        3.2.8 DTZ染色鉴定类胰岛细胞团
        3.2.9 Western Blot检测NF-κB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胰腺干细胞标志物鉴定
        3.3.2 胰腺干细胞形态变化
        3.3.3 类胰岛细胞团鉴定
        3.3.4 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
    3.4 讨论
        3.4.1 胰腺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3.4.2 干细胞向β细胞的分化
        3.4.3 牛磺酸促进胰腺干细胞增殖分化可能作用机制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6)SLC12A3基因Arg913Gln促进中国2型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的发生和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和缩略语说明
0 绪论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2 临床资料收集与实验室检查
        2.2.1 体格检查
        2.2.2 生化指标检测
    2.3 实验设计和方法
        2.3.1 基因组DNA抽提
        2.3.2 PCR反应扩增目的条带
        2.3.3 PCR反应产物的纯化
        2.3.4 直接测序法鉴定SLC12A3 Arg913Gln G/A变异基因型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DKD-ESRD组与非DKD(对照组)两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比较
    3.2 DKD-ESRD组与非DKD对照组变异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3.3 SLC12A3 Arg913Gln G/A(rs11643718)三种基因型的测序结果
    3.4 基因型分组后临床资料比较
4 讨论
    4.1 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
    4.2 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分期
        4.2.1 糖尿病肾脏病的分期
        4.2.2 糖尿病肾脏病的诊断
    4.3 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4.4 糖尿病、糖尿病肾脏病的遗传易感性
    4.5 SLC12A3蛋白结构和功能及活性调节
        4.5.1 SLC12蛋白基因家族成员的概述
        4.5.2 SLC12A3蛋白三种同型异构体结构和功能特征
        4.5.3 SLC12A3蛋白的活性调节
    4.6 DR与DKD显着关联
        4.6.1 DR是发展为DKD的危险因素
    4.7 SLC12A3基因Arg913Gln变异和高血压相关
    4.8 SLC12A3基因Arg913Gln变异和DKD相关
        4.8.1 SLC12A3基因的生物功能学研究
        4.8.2 SLC12A3基因Arg913Gln变异增加DKD的发病风险
    4.9 SLC12A6多态与神经病变
    4.10 CKD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
    4.11 肾功能、DM与贫血的相关性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BAFF、irisin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1.2 标本采集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实验设备
    1.2 血清指标的测定
        1.2.1 收集基本信息及相关实验室结果
        1.2.2 ELISA法测定血清BAFF及 irisin表达水平
        1.2.3 统计学处理
    1.3 实验结果
        1.3.1 两组数据比较
        1.3.2 T1DM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空腹C肽水平比较
        1.3.3 T1DM组与对照组血脂水平比较
        1.3.4 T1DM组与对照组GADAb阳性率比较
        1.3.5 T1DM组与对照组血清BAFF、irisin水平比较
        1.3.6 相关性分析
        1.3.7 血清BAFF、irisin水平与T1DM发生率的关系
        1.3.8 血清BAFF、irisin影响因素分析
        1.3.9 1型糖尿病影响因素分析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1 型糖尿病及irisin研究进展
    2.1 1型糖尿病
        2.1.1 1型糖尿病概述
        2.1.2 发病特点
        2.1.3 免疫调节
        2.1.4 环境因素
        2.1.5 T1DM伴随疾病
        2.1.6 治疗
    2.2 Irisin
        2.2.1 Irisin概述
        2.2.2 Irisin作用机制
        2.2.3 Irisin与运动
        2.2.4 Irisin与肥胖
        2.2.5 Irisin与2型糖尿病
        2.2.6 Irisin与妊娠期糖尿病
        2.2.7 Irisin与1型糖尿病
    2.3 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状态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
        1.1.1 ILC2s概述
        1.1.2 ILC2s相关因子与脂肪代谢紊乱
        1.1.3 ILC2s相关因子与感染及炎症性疾病
    1.2 终末期肾脏病
        1.2.1 终末期肾脏病概述
        1.2.2 终末期肾脏病与Th1/Th2 平衡
        1.2.3 终末期肾脏病与代谢紊乱
        1.2.4 终末期肾脏病与感染及炎症性疾病
    1.3 代谢综合征
        1.3.1 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1.3.2 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与感染及炎症性疾病
        1.3.3 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与Th1/Th2 平衡
    1.4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诊断要点、分期及发病机制
        1.4.1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及发展
        1.4.2 糖尿病肾病诊断要点及分期
        1.4.3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1.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相关糖、脂代谢异常等情况分析
    2.1 研究对象及实验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2 研究项目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2.2 实验室指标检测
        2.2.3 URR及 Kt/V计算
        2.2.4 HOMA2-IR、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2-β%)、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2-S%)测定和计算
        2.2.5 代谢综合征(MS)的诊断标准
        2.2.6 脂质代谢异常的判断标准
        2.2.7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研究对象入选情况
        2.3.2 四组研究对象MS患病率及脂质代谢异常患病率比较
        2.3.3 四组研究对象MS及相关糖、脂代谢等指标比较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ILC2S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S状态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及实验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3.2 研究项目及方法
        3.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2.2 实验室指标检测
        3.2.3 代谢综合征(MS)的诊断标准
        3.2.4 熵权法理论基础
        3.2.5 ILC2s和 Th1/Th2 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测定
        3.2.6 流式细胞术检测ILC2s的百分比
        3.2.7 Western-blot检测外周血RORα、GATA3和T-bet的表达
        3.2.8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5和IL-
        3.2.9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四组研究对象入选情况
        3.3.2 四组研究对象MS各危险因素组分比较
        3.3.3 四组研究对象ILC2s和 Th1/Th2 相关因子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3.3.4 应用熵权法理论讨论ILC2s相关因子与所有研究对象“是否存在MS”及“MS危险因素组分个数”的关系
        3.3.5 四组研究对象ILC2s与 Th1/Th2 相关因子的关系
        3.3.6 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MS各危险因素组分的关系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S相关糖、脂代谢紊乱及慢性炎症状态的关系
    4.1 研究对象及实验材料
        4.1.1 研究对象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4.2 研究项目和方法
        4.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4.2.2 实验室指标检测
        4.2.3 HOMA2-IR、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2-β%)、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2-S%)测定和计算
        4.2.4 代谢综合征(MS)的诊断标准
        4.2.5 脂质代谢异常的判断标准
        4.2.6 PBMC中 ILC2s及 Th1/Th2 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测定
        4.2.7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5和IL-
        4.2.8 AAH-INF-G3 抗体芯片法检测血浆各种炎症因子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四组研究对象入选情况
        4.3.2 四组研究对象MS相关糖、脂代谢紊乱指标比较
        4.3.3 四组研究对象ILC2s和 Th1/Th2 相关因子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4.3.4 应用熵权法理论讨论ILC2s相关因子与所有研究对象“是否存在脂质代谢异常”的关系
        4.3.5 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MS相关糖、脂代谢紊乱因素的关系
        4.3.6 四组研究对象应用AAH-INF-G3 抗体芯片法检测血浆炎症因子结果比较
        4.3.7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浆炎症因子间的关系
        4.3.8 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关系
        4.3.9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及其与MS各糖、脂代谢危险因素组分和相关因素的关系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S状态相关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关系
    5.1 研究对象及实验材料
        5.1.1 研究对象
        5.1.2 主要仪器
        5.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5.2 研究项目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5.2.2 实验室指标检测
        5.2.3 HOMA2-IR、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2-β%)、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2-S%)测定
        5.2.4 应用 AAH-INF- G3 芯片进行血浆 40 种炎症因子检测
        5.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中 ILC2s及 Th1/Th2 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
        5.2.6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四组研究对象入选情况
        5.3.2 四组研究对象ILC2s相关因子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5.3.3 四组研究对象血浆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比较
        5.3.4 四组研究对象在随访阶段感染性并发症出现情况统计
        5.3.5 应用熵权法理论讨论ILC2s与所有研究对象“是否出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关系
    5.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及参与的课题
缩略词

(9)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件
致谢

(10)糖尿病足病患者预后和相关指标关系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糖尿病足病患者预后分析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入选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收集资料
        1.3.2 定义和病情分组
        1.3.3 随访方式、时间和内容
    1.4 统计方法
    1.5 结果
        1.5.1 基线数据
        1.5.2 DFU患者终点事件的生存分析结果
    1.6 讨论
    1.7 结论
第二部分 :校正QT间期与DFU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定义
    2.3 统计方法
    2.4 结果
        2.4.1 QTc延长和QTc正常DFU患者的基线数据
        2.4.2 全因死亡率
        2.4.3 心源性死亡率
        2.4.4 心脑血管死亡率
        2.4.5 NCCVE发生率
        2.4.6 愈合率
        2.4.7 复发率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部分 :血清C肽水平和DFU患者病情及愈合率的关系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3 统计方法
    3.4 结果
        3.4.1 不同病情的DFU患者的基线数据
        3.4.2 血清C肽与DFU病情严重性的关系
        3.4.3 C肽与愈合率的关系分析
    3.5 讨论
        3.5.1 血清C肽水平与DFU病情严重性
        3.5.2 C肽是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保护因素
        3.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6 结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文章

四、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浆C肽、胰岛素含量检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D]. 彭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变化及意义[D]. 程艺. 江汉大学, 2020(08)
  • [3]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外周血脂质组学标志物探索[D]. 钱玉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运脾强生方对CKD4-5期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疗效观察及对IGF-1的影响[D]. 王素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胰腺干细胞增殖及诱导分化的研究[D]. 李凯新.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6]SLC12A3基因Arg913Gln促进中国2型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的发生和进展[D]. 张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BAFF、irisin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D]. 于丽微.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状态的关系研究[D]. 路萍. 江苏大学, 2018(12)
  • [9]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D]. 王涛.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10]糖尿病足病患者预后和相关指标关系的分析[D]. 王淑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浆C肽和胰岛素含量的检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