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果实生长发育成熟机制研究进展

柿果实生长发育成熟机制研究进展

一、柿果实生长发育及成熟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岩[1](2021)在《包瓜不同发育阶段生理生化研究及转录组分析》文中指出包瓜是一种加工型的甜瓜品种,瓜肉生涩熟酸,不宜生食,是专门制作酱菜的优良菜瓜品种。包瓜被制成酱培包瓜后口感清脆,远销国内外,是淮北地区的地方特色蔬菜,提高包瓜的品质,扩大包瓜的产业链,可以为淮北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果实硬度是影响包瓜加工口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至今为止有关包瓜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包瓜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通过授粉后14天和28天果实的转录组比较,筛选了果实硬度调控的关键基因,并对控制果实硬度的基因进行了不同发育时期表达分析,确定包瓜果实硬度调控基因并进行基因克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包瓜果实发育过程中单果重呈现S型增长,果肉厚度随着果实的生长不断增加,到授粉后28天趋于稳定。果实纵横径日增长量分别为5.96 mm和4.55 mm,至成熟期纵横径可达171.5 mm和131.03 mm,在发育初期果形指数为1.85,至成熟期下降至1.31。干物质含量由0天时的6.72%逐渐下降至21天时的3.9%,随后又逐渐上升为4.53%。而含水量则是在21天时含量最高,为96.1%。在果实整个发育过程中葡萄糖、果糖含量无明显积累,蔗糖含量在成熟期达到1.46 mg·g-1FW,可溶性总糖含量在授粉后7~14天快速积累,后期无明显积累,成熟期可溶性总糖含量达到24.96 mg·g-1FW。授粉后28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仅为3.3%。维生素C的含量至授粉后28天含量达到峰值,为29.25 mg/100 g。至完全成熟总酸含量平均为1.49%。果肉组织石蜡切片观察发现,果肉组织在未成熟期,细胞较小,排列整齐致密,随着果实的成熟,细胞逐渐变大,至成熟期细胞排列较为疏松。包瓜果实硬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授粉后14天硬度达到最高值,为55.78 N·cm-2。随着果实的成熟,硬度下降显着(P<0.05),至授粉后35天,硬度降至35.44 N·cm-2。2、根据前期显微观察和硬度测定结果,取包瓜授粉后14天和28天的果实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授粉后28天果实的基因表达与授粉后14天果实相比,差异表达基因共有3337个,上调基因1113个,下调基因2224个。功能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二萜类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代谢通路。3、从转录组测序数据中筛选得到了控制硬度的4个β-半乳糖苷酶基因(CmGAL1~4),利用qRT-PCR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这4个CmGALs基因在包瓜不同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mGAL1表达量先上调后下调,授粉后21天时表达量最高;CmGAL2基因的表达量先逐渐升高,在21天时急剧下降,28天时表达量为14天的1.2倍;而CmGAL3和CmGAL4的表达量在授粉后14天时最高,果实发育到28天时表达量降低。因此,我们推测CmGAL1可能是调控包瓜果实硬度的关键基因。对CmGAL1基因在根、茎、叶和花中表达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CmGAL1在花中相对表达量较高,为茎中表达量的52.4倍。4、以包瓜cDNA为模板,利用高保真酶对CmGAL1基因编码区进行了扩增,经测序分析CmGAL1基因编码区长度为2172 bp,与参考基因组注释结果一致。构建了CmGAL1及其同源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进化树,进化树分析显示CmGAL1与甜瓜和黄瓜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9.86%和99.65%,与其他物种的亲缘关系也都在75%以上,表明GAL基因在进化上保守。亚细胞定位显示CmGAL1蛋白在细胞膜和细胞质表达,表明CmGAL1蛋白可能是在这两种细胞结构中发挥作用。

寇素梅[2](2021)在《基于转录组的高浓度CO2诱导柿果实乙醛代谢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涩柿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积累单宁,导致果实成熟后仍具涩味。高浓度CO2被证明是脱涩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该处理在不同品种间呈现不同效果,其内在的分子机制仍不明晰。柿(Diospyro kaki Thunb.)果实涩味主要由可溶性单宁引起,而高浓度CO2被证明通过诱导乙醛代谢,促使乙醛结合可溶性单宁,进而实现脱涩。为进一步探究脱涩分子机制,本研究从果实内源乙醛代谢入手,研究‘老皮革’(‘Laopige’,LPG)、‘石家庄莲花柿’(‘Shijiazhuanglianhuashi’,SJZLHS)、‘洛阳方天生柿’(‘Luoyangfangtianshengshi’,LYFTSS)三个品种柿果实转录组数据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和乙醛产生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果实内源乙醛、乙醇含量差异及转录组数据概况。测定果实乙醛和乙醇含量发现,‘石家庄莲花柿’和‘洛阳方天生柿’的乙醛和乙醇含量均高于‘老皮革’,且‘老皮革’果实无法检测到乙醛。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石家庄莲花柿’和‘洛阳方天生柿’果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与‘老皮革’的不尽相同,且‘石家庄莲花柿’和‘洛阳方天生柿’果实中受高浓度CO2(95%CO2)诱导上调的基因数量高于‘老皮革’。上述结果从生理和转录水平均表明,‘老皮革’对高浓度CO2处理的响应弱于‘石家庄莲花柿’和‘洛阳方天生柿’。2.转录组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差异分析。通过WGCNA筛选出一个基因模块,其表达趋势与乙醛和乙醇的含量显着相关(P<0.001)。模块中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品种中对比分析发现,代谢途径的结构基因表达与乙醛含量呈正相关。对代谢的前体物质测定表明,除苹果酸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在品种之间差异并不明显,而苹果酸含量较低,其造成乙醛差异的可能性较小。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中间产物测定显示,磷酸果糖激酶的下游产物在‘石家庄莲花柿’和‘洛阳方天生柿’中明显增加,且其他的中间代谢物质在‘洛阳方天生柿’明显上升。这一结果说明,不同品种间的乙醛差异可能是由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中间产物和基因表达造成的。3.利用不同品种验证碳水化合物代谢基因与乙醛产生的关系。在前面研究的3个品种基础上,收集了另外14个涩柿品种果实,分别是‘眉县横渠马奶头’、‘邢台台柿’、‘黎城绵柿’、‘绵瓤柿’、‘郧阳瓦罐柿’、‘四沟柿’、‘箍乙柿’、‘户县火罐柿’、‘急柿’、‘三原烧柿’、‘小合柿’、‘稷山罕新’、‘二尼子’和‘临潼板柿’。经高浓度CO2处理后,这些果实的乙醛含量也呈现较大差异(30.4~255.5μg/g FW)。进一步测定9个代谢候选基因在不同品种中的表达,且分析了基因表达与乙醛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的Dk PFK1与不同品种果实中的乙醛含量的相关性最高。综上所述,通过转录组和物质代谢差异数据分析,认为差异表达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尤其是PFK)是导致不同柿品种乙醛差异的分子基础之一。

戚英伟[3](2020)在《‘黑柿’果皮色泽形成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成熟‘黑柿’的果皮颜色乌黑。目前关于‘黑柿’果皮色素的形成机理并不清楚。本文首先研究柿果皮常见色素,接着分离鉴定‘黑柿’果皮黑色色素,研究PPO基因在‘黑柿’果皮黑色色素合成中的功能,最后通过测定‘黑柿’果皮代谢物并结合转录组测序研究抑制‘黑柿’果皮黑色色素合成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柿果皮色素分析。类胡萝卜素和酚类是柿果皮中的常见色素。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和类胡萝卜素在柿果实成熟期间大量积累。果实发育期末‘黑柿’果皮中的类胡萝卜素以β-胡萝卜素为主,‘火罐’以番茄红素为主,‘金萍’果皮中的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含量差异较小。三个柿品种中的酚类化合物以原花青素B1、芦丁、金丝桃苷和表儿茶素为主。柿果皮中未发现花青苷类物质,‘黑柿’果皮所特有的黑色色素物质是一种未知色素。2.‘黑柿’果皮黑色色素物质是一种黑色素。该色素主要位于上表皮和皮下组织细胞的细胞壁。提取并纯化‘黑柿’果皮色素物质。提取的色素物质具有层状结构。可溶性试验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UV-vis)分析结果表明,该色素是一类黑色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该黑色素具有典型的吲哚结构、脂肪族C-H基团和酰胺Ⅰ带的芳环C=C的振动或COO-基团的对称拉伸等结构特征。柿黑色素的性质研究表明该黑色素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一定的体外抑菌作用。3.Dk PPO在‘黑柿’果皮黑色素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PO酶活性和Dk PPO表达水平在‘黑柿’果皮着黑色期间显着升高。在‘黑柿’果皮转黑色前的果实中瞬时表达Dk PPO可显着提高注射孔附近‘黑柿’果皮组织中Dk PPO的表达,显着提高PPO活性,促进‘黑柿’果皮形成黑色素。相反,在‘黑柿’果实中沉默Dk PPO可以明显抑制‘黑柿’果皮黑色素的形成。4.强日光照射抑制‘黑柿’果皮黑色素的合成。果实发育期间,强烈的日光照射引起氧化胁迫,导致叶绿体破坏。强光胁迫改变了‘黑柿’果皮组织中的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Dk PPO在‘黑柿’果皮转黑色时期的表达被强光显着抑制,PPO酶活性被显着降低,因而抑制果皮中酚类化合物的氧化聚合,‘黑柿’果皮黑色素的产生被强烈抑制。同时受胁迫果皮大量合成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使‘黑柿’受胁迫的果皮色泽最终呈橘红色。5.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多个与植物强光胁迫相关的基因和转录因子。其中c84983.graphc0(hsf30)、c89016.graphc0(hsf A6)、c90096.graphc0(hsf B2)、c125979.graphc0(hsp70)、c106044.graphc0(WRKY70)、c109109.graphc0(Dk WRKY22)和c109740.graphc0(Dk MYB8)可能在调控‘黑柿’抵御强光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综上,‘黑柿’果皮中的黑色色素是一种黑色素。‘黑柿’果皮黑色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和一定的抑菌活性。该黑色素是一种多聚物,多酚氧化酶在其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成熟‘黑柿’果皮黑色素合成被抑制是由于果实发育期间强光胁迫导致PPO活性降低,无法有效催化氧化酚类化合物的聚合,黑色素的形成被强烈抑制。同时受胁迫果皮合成大量的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使‘黑柿’受胁迫果皮色泽最终呈橘红色。转录组鉴定到的基因c84983.graphc0(hsf30)、c89016.graphc0(hsf A6)、c90096.graphc0(hsf B2)、c125979.graphc0(hsp70)、c106044.graphc0(WRKY70)、c109109.graphc0(Dk WRKY22)和c109740.graphc0(Dk MYB8)可能在‘黑柿’抵御强光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杨思潮[4](2020)在《DkMATE1和miR858参与柿果实原花青素代谢研究》文中提出柿单宁又称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PA),是引起柿果实产生涩味的主要物质。其中完全甜柿(pollination constant&non-astringent,PCNA)在果实成熟时可在树上自然脱涩,采后即可脆食,其自然脱涩性状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特点。而非完全甜柿需人工脱涩方可食用,其自然脱涩性状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特点。多药和有毒化合物排出家族(MATE)为跨膜转运类蛋白,广泛参与次生代谢物向液泡中的转运,其可能与柿原花青素前体的选择性跨膜转运有关。Micro RNA(mi RNA)作为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广泛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次生代谢、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但其在柿原花青素代谢中的功能还不明确。本研究首先从柿果实中克隆到一个参与柿原花青素前体跨膜转运的MATE蛋白基因(DkMATE1),并对其功能进行了验证。此外,对micro RNA数据库中与中国甜柿原花青素代谢相关的mi RNA进行筛选,鉴定了mi R858b及其靶基因DkMYB19和DkMYB20参与柿原花青素生物合成。主要结果如下:1.从中国甜柿‘鄂柿1号’中分离得到了一个DkMATE1基因。其在不同柿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与原花青素含量的变化成正相关性。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DkMATE1编码一个原花青素前体跨膜转运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其定位于液泡膜上。在‘磨盘柿’活体叶片中瞬时超表达和干涉表达DkMATE1能分别引起原花青素含量升高和降低,这些结果表明DkMATE1通过跨膜转运原花青素前体参与了柿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2.从‘鄂柿1号’(花后15、20周)果实mi RNA数据库中筛选到与中国甜柿代谢相关的保守mi RNA 20个,柿特异mi RNA 29个。以‘鄂柿1号’转录组数据库为参照,通过靶基因在线预测软件ps RNATarget对上述mi 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分析,发现mi R858b预测靶定两个MYB转录因子,DkMYB19和DkMYB20。柿活体叶片瞬时超表达mi R858b可抑制DkMYB19和DkMYB20及原花青素合成途径相关结构基因的表达,降低原花青素的含量,而瞬时表达STTM858b(抑制mi R858b表达)可上调DkMYB19和DkMYB20及原花青素合成途径相关结构基因的表达,促进原花青素的积累,瞬时超表达DkMYB19或DkMYB20均能上调原花青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原花青素的积累。相似地,在柿果实圆片中瞬时转化mi R858b可减少原花青素的积累,瞬时转化STTM858b或DkMYB19或DkMYB20后促进原花青素的积累。拟南芥遗传转化mi R858b和柿组培苗叶片遗传转化DkMYB19或DkMYB20后,基因表达水平和原花青素含量变化与前述结果一致。因此,mi R858b通过抑制DkMYB19和DkMYB20的表达,调控柿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3.以‘恭城水柿’为材料,DkANR为外源基因进行遗传转化,共获得转p H7GWIWG2(I)-GFP载体再生苗39株,阳性苗7株(17.9%)。转p H7GWIWG2(I)-DkANR载体再生苗135株,阳性苗20株(14.8%);对阳性苗中DkANR表达分析及原花青素含量测定分析,发现转p H7GWIWG2(I)-DkANR载体的阳性苗中DkANR的表达量显着降低,原花青素含量也显着降低。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了一个柿原花青素前体跨膜转运蛋白基因DkMATE1,通过跨膜转运原花青素前体进入液泡,参与柿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此外,从已有mi RNA数据库中挖掘了一个保守的mi R858b,其通过抑制DkMYB19和DkMYB20的表达,负调控柿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晰柿原花青素代谢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吴晗笑[5](2020)在《柿果实品质变化及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DkPSY和DkLCYb的功能验证》文中提出类胡萝卜素是植物中常见的色素类物质,它在植物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人体也有许多益处。柿作为我国水果市场上常见且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水果之一,其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但柿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的基因功能研究较少。本试验以不同生长发育和采后贮藏时期的‘黑柿’和‘火罐’果实为材料,分析柿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软化过程中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单宁含量和果肉颜色的变化,用HPLC分析果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用q RT-PCR分析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并以盛花期后165天的‘黑柿’果肉c DNA为模板克隆DkPSY和DkLCYb基因,通过瞬时转化番茄验证DkPSY的功能,通过在工程菌中原核表达和瞬时转化柿果实验证DkLCYb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柿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软化过程中品质的变化。果肉硬度持续降低,尤其是采后贮藏中后期硬度大幅降低。果实生长发育期间果肉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先降低再升高,采后成熟软化期间‘黑柿’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持续降低,‘火罐’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降低再略微升高。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软化期间果肉中可溶性单宁含量逐渐降低,不溶性单宁含量在生长期降低,采后成熟软化期间持续增加,在果实成熟软化最后一个时期果肉中可溶性单宁含量骤降至0.5%以下,不溶性单宁含量骤升,果实达到可食用标准。柿果实生长发育期间果肉由绿转黄,颜色丰富度增加,采后成熟软化期间果肉逐渐转橙,‘黑柿’果肉在采后贮藏第20天时颜色最丰富,‘火罐’果肉在采后贮藏第0天时颜色最丰富。果实成熟软化末期‘黑柿’果肉为橙黄色,‘火罐’果肉为橙红色。2、柿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软化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采用非皂化方法提取并分析柿果实类胡萝卜素积累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柿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软化过程的发生,‘黑柿’和‘火罐’果肉中的类胡萝卜素逐渐积累。柿果肉中最主要的类胡萝卜素成分为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黑柿’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火罐’中番茄红素含量最高,两个品种柿果实果肉均只含有微量的玉米黄质、β-隐黄质和α-胡萝卜素。3、柿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软化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q RT-PCR分析表明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DkPSY、DkPDS、DkZDS、DkLCYb、DkLCYe和DkBCH在柿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软化前期表达量持续增加,到成熟软化后期开始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柿果实果肉类胡萝卜素含量受DkPSY和DkLCYb影响较大,柿果实中番茄红素主要由β,β分支进行转化。4、柿果实DkPSY和DkLCYb基因功能分析。克隆的DkPSY基因c DNA序列全长1308 bp,编码435个氨基酸。在番茄中转化DkPSY证明其能有效地调控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和积累。过表达DkPSY可以增加番茄中番茄红素、玉米黄质和α-胡萝卜素的含量,沉默DkPSY基因可以显着降低番茄中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玉米黄质和α-胡萝卜素的含量。克隆的DkLCYb基因c DNA序列全长1515 bp,编码503个氨基酸。在大肠杆菌工程菌和柿果实中转化DkLCYb表明其能促进番茄红素向β-胡萝卜素转化。DkLCYb在工程菌中表达能降低工程菌中番茄红素含量并生成β-胡萝卜素,过表达DkLCYb能显着降低柿果肉中番茄红素含量,同时增加了β-胡萝卜素含量。

姜建福[6](2020)在《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文中提出果肉质地是果实口感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国内外育种者关注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以及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鉴定与果实质地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将其应用在果树早期辅助选择中,进而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对培育耐贮新优品种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大量葡萄种质果肉质地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开展了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质地变化规律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解析了赤霉素调控果实质地的机理,构建了葡萄高密度图谱,在此基础上对葡萄果肉质地硬度性状进行了 QTL定位,初步确定了一些与葡萄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TPA方法对290份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葡萄种质果肉质地进行了鉴定评价,不同种质间果肉质地参数表现各异。整体上,鲜食葡萄果肉质地硬度高于酿酒葡萄和制汁葡萄,鲜食葡萄中欧亚种种质高于欧美杂种和其他种类。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葡萄种质果肉TPA参数,硬度与咀嚼度、弹性与粘聚性、弹性与回复性、粘聚性和回复性、咀嚼度和回复性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对葡萄果肉质地的贡献率达到95.79%,弹性和硬度对果肉质地的影响较大,可以作为反映葡萄果肉质地的重要参数。(2)通过比较不同质地的‘玫瑰香’和‘克瑞森无核’葡萄品种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质地变化,表明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硬肉品种‘克瑞森无核’果肉硬度的降幅远远低于软肉品种‘玫瑰香’,软肉品种果肉硬度大幅度下降出现在转色之前,而硬肉品种则发生在转色之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原果胶随着果实发育呈现下降趋势,软肉品种下降更加明显,可溶性果胶含量软肉品种高于硬肉品种,而纤维素含量恰好相反;质地硬度下降趋势与PG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基本一致,预示着PG在葡萄果肉质地变化中所起作用更大。(3)施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显着提高‘夏黑’果实的质地硬度和咀嚼度,对果实的弹性、粘聚性和回复性没有明显影响。将花后90 d经50 mg/L赤霉素处理的样品与对照进行差异蛋白组学分析,二者果肉质地硬度差异明显,iTRAQ定量分析表明,共鉴定到了 788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表达的蛋白246个,下调表达的蛋白542个。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在半乳糖代谢途径、代谢途径、戊糖与葡萄糖醛酸互作途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等途径发生富集,主要包括β-半乳糖苷酶、果胶甲基酯酶PME1前体、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酯酶、果胶裂解酶、聚半乳糖醛酸酶、钙结合蛋白、半乳糖基转移酶等,预示这些蛋白参与了果实质地的调控。(4)利用玫瑰香×克瑞森无核F1代的105株真杂交后代构建了遗传群体,使用HiSeq 4000测序平台对亲本和子代样品进行重测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和筛选,获得有效数据790.63 G,Q30 比例介于91.96%-94.05%之间,GC含量比例介于36.20%-38.37%。成功地构建了玫瑰香和克瑞森无核的分子遗传图谱。整合的遗传图谱形成19个连锁群,包含1622个Bin标记(26039 SNPs),覆盖总图距1460.38 cM,位点间平均距离为0.88 cM,属于遗传密度较高的葡萄图谱之一,可作为后续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的基础。(5)通过对亲本和F1群体的果肉质地硬度性状进行连续3年的鉴定,表明果肉质地硬度性状在亲本间存在显着差异,在F1代群体中呈现连续变异特点,其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利用整合的遗传图谱,结合3年的表型数据,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了 3个葡萄质地硬度相关的QTL位点,均分布在第18号连锁群上,单个QTL位点贡献率在21.5%-28.6%不等。通过筛选,找出了与葡萄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共有4个,这些基因主要与内切葡聚糖、脱落酸、NAC转录因子和MADS-boX转录因子相关。进一步的qRT-PCR试验表明,VIT 18s004lg02410和VIT 18s0089g00210在‘克瑞森无核’和‘玫瑰香’不同果实发育时期的表达量与其果肉质地硬度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预示这两个基因很有可能与葡萄果肉质地硬度有关,是葡萄果肉质地硬度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

黄静雯[7](2020)在《不同品种柿果实采后高浓度CO2处理脱涩难易比较及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柿(Diospyros kaki,L.)果实,一般按照能否在树体上进行自然脱涩可以分为甜柿和涩柿两大类。甜柿果实在树体上可以完全地完成自然脱涩过程,从而脱去涩味;而涩柿的果实不能在树体上完成自然脱涩,所以它们在成熟时仍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宁,使人们食用的时候感受到涩味,所以涩柿果实在采后必须经过人工脱涩处理之后才能供人食用。并且不同品种的柿果实在进行脱涩处理时会表现出不同的脱涩效率,但由于不同温度、不同处理、不同季节等原因,导致结果间的差异很难比较,且相应的机制也较不明晰。本研究关注了产业中最为常用的高浓度CO2处理,以42个不同品种的成熟涩柿果实作为实验材料,通过高浓度CO2处理(95%CO2+1%O2)进行采后脱涩,通过单宁印迹、单宁含量测定等判定脱涩难易、利用RNA-seq结合WGCNA相关性分析等筛选出差异基因,并对其进行初步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42个不同品种的成熟涩柿果实的生理指标表现出较明显的品种间差异。本实验使用的成熟涩柿果实于2017年10月采自陕西种质资源圃。对未经处理的新鲜柿果实进行硬度和色差测定,硬度最低的是‘早盖柿(ZGS)’,硬度低于值20 N;硬度最高的是‘耀县五花柿(YXWHS)’,硬度值高于70 N,不同品种柿果实硬度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成熟度、果肉质地等有关。不同品种果实色差的L值在5070之间,差异不明显,说明不同品种柿果实表面光泽度差别不大;a值在1035之间,b值在4065之间,说明不同品种柿果实的果皮颜色之间存在品种间差异,但在同一品种的果实之间则差异不大。2.高浓度CO2处理后,42个不同品种的成熟涩柿果实表现出不同的脱涩效果。鲜样果实的单宁印迹分析初步揭示了高浓度CO2处理下不同品种果实的脱涩难易。进一步分析了可溶性单宁和不可溶性单宁的含量,发现42个不同品种果实初始点的可溶性单宁含量分布在0.44%1.39%之间,而不可溶性单宁含量范围在0.01%0.18%之间;高浓度CO2处理24 h后果实可溶性单宁和不可溶性单宁含量分别分布在0.003%1.1%和0.08%1.01%之间。综合单宁印迹、含量及脱涩率比较,将不同品种分为三大类,其中较难脱涩的定义为难脱涩品种(高浓度CO2处理24 h后可溶性单宁含量>0.6%,脱涩率低于40%),而较容易脱涩的定义为易脱涩品种(高浓度CO2处理24 h后可溶性单宁含量<0.2%,脱涩率高于70%)。由于不同品种果实初始可溶性单宁含量略有差异,比较单一品种果实的脱涩率,最高的品种为‘阳朔牛心柿(YSNXS)’、‘三原烧柿(SYSS)’、‘么心柿(MXS)’、‘长安火罐柿(CAHGS)’、‘益都托柿(YDTS)’等,相反脱色率最低的品种分别是‘洛阳长天生柿(LYCTSS)’、‘黎城绵柿(LCMS)’、‘小蒂柿(XDS)’、‘老皮革(LPG)’。3.基于转录组测序和WGCNA相关性分析分析,初步筛选出可能与品种间脱涩难易差异相关的20个差异表达基因。选择‘四沟柿(SGS)’和‘洛阳方天生柿(LYFTSS)’为易脱涩品种的代表,选择‘老皮革(LPG)’和‘小蒂柿(XDS)’为难脱涩品种的代表,进行转录组测序,得到基因拼接序列、基因在测序品种中不同的表达量、GO、COG、KEGG功能预测等多方面的信息,并将转录组中基因序列与柿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确认。进一步结合生理数据进行WGCNA相关性分析,初步筛选出28个差异表达基因,经过qPCR验证确定20个差异表达基因。4.前期研究表明高浓度CO2处理在多个柿品种中具有加速脱涩并诱导软化现象,为进一步排除软化相关的基因,利用CO2+1-MCP处理的‘镜面柿’样品(脱涩保脆)进行验证,最终得到可能与导致品种间脱涩难易差异相关的14个差异基因,分别为EVM0027048(多聚泛素蛋白),EVM0027265(甲基腺嘌呤-DNA糖基化酶),EVM0028686(薄荷醇脱氢酶),EVM0031224(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EVM0002193(脱镁叶绿素酶),EVM0009991(扩张蛋白),EVM0015029(功能未知),EVM0026845(功能未知),EVM0031877(FRK,果糖激酶-6),EVM0002369(谷胱甘肽S-转移酶),EVM0017291(12-氧代二亚油酸还原酶),EVM0021701(功能未知),EVM0023725(UDP-糖基转移酶),EVM0029962(羧酸酯酶)。在这14个差异基因中,有泛素化、甲基化相关的基因,可能参与醇醛转换或单宁聚合;果糖激酶相关的基因可能在调控网络的上游起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UDP-糖基转移酶等相关基因,推测其可能作用于单宁单体的糖基化过程和单宁的转运与转化过程,UDP-糖基转移酶可能通过与没食子酸结合,使没食子酸进行糖基化,参与单宁的转化过程,将原来的可溶性单宁转化为不可溶性单宁,然后经过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作用,将不可溶性单宁转运至液泡中以单宁细胞的形式储存起来,从而实现脱涩的目的。综上所述,本研究比较分析了高浓度CO2处理对42个涩柿品种果实的脱涩效应比较,筛选并初步验证了与不同品种涩柿脱涩难易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结果为探究不同品种之间脱涩难易原因提供初步数据基础。

伊成勇[8](2019)在《多胺代谢与柿砧穗亲和性及花果发育关系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甜柿品种’太秋’和涩柿品种’小方柿’以及柿砧木扬州君迁子、大别山野柿和仪征野柿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太秋’柿砧穗嫁接亲和性与内源多胺代谢关系,分析了’太秋’和’小方柿’果实和萼片发育与多胺代谢的关系,探讨了多胺对’太秋’柿花芽发育及多胺代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砧穗亲和组合中,砧木幼叶含有游离态尸胺(cadaverine,Cad),成叶含有束缚态Cad,砧木幼叶束缚态精胺(spermine,Spm)含量显着高于接穗叶片,砧木成叶束缚态腐胺(putrescine,Put)含量显着高于接穗成叶,砧木与接穗成叶游离态Put和亚精胺(sper midine,Spd)含量差值小于不亲和性组合,而不亲和砧穗组合叶片内源多胺形态、种类和含量的上述变化与亲和砧穗组合相反。实验结果能够为构建甜柿适宜砧木早期筛选的生物化学指标提供实验依据。2.花后10 d,甜柿果实游离态Spd和Spm含量显着高于涩柿,游离态Put、束缚态Put、Spd和Spm含量显着低于涩柿;柿果实和萼片中能够检测出Put、Spd、Spm和己二胺(hexanediamine,Hex)4种游离态多胺和Put、Spd、Spm、Cad和Hex 5种束缚态多胺;3.去除萼片能够显着降低甜柿果实中束缚态Put、Spd和Cad含量,抑制甜柿果实生长,表明萼片对果实多胺代谢具有调节作用,而束缚态Cad则可能是产生这种调节作用的关键多胺。4.Spd和Put处理能够显着增加柿果实中游离态Put、Spd、Spm和Hex含量,抑制束缚态Put、Spd、Spm、Cad和Hex的合成,提高柿果实重量,表明外源Spd和Put对柿果实中游离态多胺的合成表现为促进作用,对束缚态多胺合成表现为抑制作用。5.高水平的游离态Put和Hex和束缚态Put、Spd、Spm、Cad、Hex含量变化是甜柿雄花芽分化的多胺代谢特点,而游离态Cad含量的检出及高水平的游离态Spm含量变化是甜柿雌花芽分化的多胺代谢特点。6.100 ppm的Spd外源处理能显着增加雄花芽游离态和束缚态Put、Spd的含量,抑制雄花芽束缚态Spm、Cad和Hex的合成;50 ppm Put外源处理能显着增加雄花芽游离态和束缚态Put的含量,抑制雄花芽游离态Spd、Spm和Hex以及束缚态Spm和Cad的合成。

潘军[9](2019)在《若干栽培措施对柿果实糖酸和单宁组分及含量变化的影响》文中提出试验以’太秋’及’南通小方柿’为供试材料,分析了柿果实糖、酸及单宁组分和含量变化的特点,探讨了外源赤霉素、人工授粉和果实套袋对太秋’果实生长、糖酸和丹宁组分及含量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通小方柿,及’太秋’果实糖组分由麦芽六糖、棉子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及甘露醇组成,为葡萄糖积累型果实;’南通小方柿’与’太秋’果实有机酸组分由草酸、酒石酸、奎宁酸、苹果酸、柠檬酸及琥珀酸组成,’南通小方柿’果实为柠檬酸优势型,而’太秋’果实为苹果酸优势型;’南通小方柿’及’太秋’果实可溶性单宁组分均由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CA)3种酚类化合物组成,’南通小方柿’可溶性单宁组分为没食子儿茶素优势型,而’太秋’果实为没食子酸优势型;’南通小方柿’可溶性单宁含量显着高于’太秋’,但没食子儿茶素是果实涩味的关键酚类化合物;2、4℃干燥保存是柿花粉适宜贮存条件,果实糖酸组分和单宁含量变化与供试授粉品种或株系密切相关;’高邮2号’可作为扬州地区’太秋’栽培专用授粉品种的优选株系之一;3、GA3和GA4+7外源处理均能显着促进果实可溶性总糖累积,抑制蔗糖与棉子糖生物合成,影响葡萄糖、果糖及甘露醇含量的积累;增加果实苹果酸及奎宁酸含量,降低柠檬酸、草酸及琥珀酸的含量;GA3处理可显着提高果实可溶性单宁含量,对果实鲜重生长无显着影响,而GA4+7处理不仅显着降低果实可溶性单宁含量,且能显着促进果实鲜重生长,综合比较两种赤霉素对果实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生产上可推荐应用1.0%GA4+7萼片处理和1.5%GA4+7果柄处理;4、供试果实袋对’太秋’果实果重生长无显着影响,采用红色果袋可显着增加’太秋’果实可溶性总糖、葡萄糖及果糖含量,降低总有机酸含量及可溶性单宁含量。

陆笛[10](2019)在《‘恭城月柿’不同生育期柿果实和叶片单宁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胃柿石风险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柿单宁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功能成分,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等领域,研究柿单宁的生物生产特性对其产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临床上常见“胃柿石”的病例,对“胃柿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技术上,对其成病机理的研究较少。因此,该研究以广西特色涩柿品种’恭城月柿’为实验材料,揭示其果实和叶片中总黄酮、可溶性单宁、不可溶性单宁及单宁组分含量随着生长发育进程的变化规律,为柿单宁的功能性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以此为基础,探究“胃柿石”的成石机理,为预防和治疗“胃柿石”提供医学指导。实验测定了幼果期、膨大期、成熟前期、成熟期和成熟后期柿果肉、果皮和叶片的总黄酮、可溶性单宁和不可溶性单宁含量,并利用液质联用色谱对全部样品中6种单宁组分[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CA)、芦丁(Rutin)、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表儿茶素(EC)]进行了定量分析。随后,在模拟胃液中探究柿单宁与酪蛋白、果胶和甲基纤维素的絮凝情况,为“胃柿石”的成因提供参考。此研究结果表明:1.柿果肉和果皮中含有丰富的总黄酮、可溶性单宁、不可溶性单宁。柿果实中的这些生理指标含量均是随着果实进入成熟阶段显着下降;相较而言,柿叶片中的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变化不明显。2.在柿果肉中检测到GA、GC和CA3种单宁组分,其中G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分;在柿果皮中检测到GA、GC、CA、Rutin和EGC5种组分,其中CA含量最高,EGC仅在幼果期和膨大期有痕量检出;在柿叶中检测到全部6种单宁组分,其中整个生育期CA含量极高,EGC和EC均为痕量检出。由此可知,果肉中含有较多的GA组分,果皮中含有大量的CA组分,柿叶片在整个生育期均可产出极为丰富的CA单宁组分。3.酪蛋白、果胶和甲基纤维素均能与柿(可溶性、不可溶性)单宁在模拟胃液中快速凝聚结合产生絮凝,产生的团聚状态均不稳定。不同部位的絮凝强弱顺序为柿果皮>柿果肉>柿叶,稳定性由大到小为果肉>柿果皮>柿叶。在未添加食物成分时,柿单宁就能在模拟胃液中形成较强的絮凝趋势。对于柿果实,生长初期的可溶性单宁与食物成分的絮凝情况较剧烈,且复合物较稳定;而果实不可溶性单宁则是在成熟后与食物成分的絮凝强度较大,且较稳定。柿叶中不同溶解性单宁均在成熟前期与食物成分的絮凝情况较剧烈。其中,可溶性单宁的絮凝强度大于不可溶性单宁,且稳定性较强。综上所述,对柿单宁形成“胃柿石”的风险提出猜想:相较于柿叶,食用柿果实的成石机率较大。果实生长初期可溶性单宁含量高,可溶性单宁的絮凝强度大于不可溶性单宁,由此可知,食用未熟期的柿果实更易形成“胃柿石”。涩柿果实成熟后,可溶性单宁含量还较高,应在脱涩的前提下食用,预防结石形成。果实脱涩即为可溶性单宁转化为不可溶性单宁的过程,脱涩后柿果实中的不可溶性单宁,虽在模拟胃液中的絮凝较弱,但仍应少量进食,并避免与含高含酪蛋白、果胶和甲基纤维等成分的食物一同进食。

二、柿果实生长发育及成熟机理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柿果实生长发育及成熟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包瓜不同发育阶段生理生化研究及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包瓜概述
    1.2 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进展
        1.2.1 果实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1.2.2 果实生长发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研究园艺作物果实发育中的应用进展
    1.4 果实硬度相关酶基因研究进展
        1.4.1 纤维素酶
        1.4.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1.4.3 果胶甲酯酶
        1.4.4 β-半乳糖苷酶
        1.4.5 木葡聚糖内转糖苷酶/水解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包瓜不同发育阶段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2.1.2 试验试剂
        2.1.3 仪器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分析
        2.4.1 单果重
        2.4.2 果肉厚度
        2.4.3 果实纵径、横径、果形指数
        2.4.4 干物质含量和含水量
        2.4.5 葡萄糖、果糖、蔗糖、可溶性总糖含量
        2.4.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2.4.7 维生素C含量
        2.4.8 总酸含量
        2.4.9 果实硬度
        2.4.10 包瓜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果肉组织结构差异
    2.5 讨论
第三章 包瓜果实发育过程转录组测序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转录组测序
        3.2.2 参考基因组
        3.2.3 转录组分析流程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测序数据统计
        3.3.2 数据过滤
        3.3.3 比对结果基本统计
        3.3.4 比对区域分布统计
        3.3.5 样品相关性检验
        3.3.6 表达差异分析
        3.3.7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3.3.8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3.8.1 GO富集分析
        3.3.8.2 KEGG富集分析
        3.3.9 果实硬度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3.10 转录组数据的qRT-PCR验证
    3.4 讨论
第四章 β-半乳糖苷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甜瓜果肉中总RNA的提取
        4.2.2 RNA完整性检测
        4.2.3 反转录cDNA
        4.2.4 qRT-PCR引物设计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4.2.6 CmGAL1 基因克隆
        4.2.7 PCR产物纯化
        4.2.8 载体构建
        4.2.9 烟草瞬时转化
        4.2.10 CmGAL1 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包瓜果肉总RNA提取质量的检测
        4.3.2 β -半乳糖苷酶基因qRT-PCR分析
        4.3.3 CmGAL1 基因克隆
        4.3.4 CmGAL1 的系统发育分析
        4.3.5 CmGAL1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2)基于转录组的高浓度CO2诱导柿果实乙醛代谢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柿的概况
    1.2 柿涩味的来源
    1.3 柿果实脱涩的生理基础
    1.4 柿果实脱涩的分子机制
    1.5 低氧胁迫的研究进展
    1.6 不同柿品种间的脱涩差异
    1.7 研究目标与内容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与处理
    2.2 内源乙醛乙醇测定
    2.3 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测定
    2.4 糖酵解路径中间物质测定
    2.5 RNA提取与转录组测序
    2.6 基因功能注释
    2.7 差异基因筛选
    2.8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2.9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老皮革’、‘石家庄莲花柿’、‘洛阳方天生柿’乙醇和乙醛含量
    3.2 转录组测序及质量评估
    3.3 转录组总体差异表达基因情况
    3.4 乙醛和乙醇代谢相关的WGCNA
    3.5 蓝色模块基因功能分类
    3.6 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基因对高浓度CO_2的响应
    3.7 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底物与产物的测定
    3.8 14个不同涩柿品种果实的乙醛含量
    3.9 不同品种果实中候选基因的实时定量PCR分析
    3.10 候选基因表达与乙醛含量的相关性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3)‘黑柿’果皮色泽形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中天然存在的色素物质
    1.2 柿果皮中常见的色素物质
    1.3 植物黑色素的性质与合成研究进展
    1.4 多酚氧化酶
        1.4.1 多酚氧化酶与果蔬褐变研究进展
        1.4.2 PPO基因研究进展
    1.5 逆境胁迫
        1.5.1 高温强光胁迫与植物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1.5.2 植物抵御高温胁迫的机制研究进展
        1.5.3 植物抵御强光胁迫的机制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目的和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柿果皮色素物质含量变化的研究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用试剂
    2.2 方法
        2.2.1 柿果实生长发育参数和果皮颜色的测定
        2.2.2 叶绿素的提取和定量
        2.2.3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与定量
        2.2.4 酚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定量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柿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形态及发育相关参数变化
        2.3.2 柿果实发育和成熟期间果皮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2.3.3 柿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酚类含量变化
    2.4 讨论
        2.4.1 柿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
        2.4.2 ‘黑柿’果皮呈黑色与花青素无关
    小结
第三章 ‘黑柿’果皮黑色素鉴定及其性质的初步研究
    3.1 材料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 方法
        3.2.1 ‘黑柿’果皮的显微观察
        3.2.2 ‘黑柿’果皮黑色素的分离
        3.2.3 ‘黑柿’果皮黑色素的超微结构观察
        3.2.4 ‘黑柿’果皮黑色素的可溶性、析出与氧化反应
        3.2.5 ‘黑柿’果皮黑色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2.6 ‘黑柿’果皮黑色素的FT-IR分析
        3.2.7 ‘黑柿’果皮黑色素的抗氧化能力分析
        3.2.8 ‘黑柿’果皮黑色素的抑菌能力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黑柿’果皮的显微观察
        3.3.2 ‘黑柿’果皮提取物的扫描电镜观察
        3.3.3 ‘黑柿’果皮提取物的溶解性、氧化和析出反应
        3.3.4 ‘黑柿’果皮黑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3.5 ‘黑柿’果皮黑色素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3.6 ‘黑柿’果皮黑色素的抗氧化能力
        3.3.7 ‘黑柿’果皮黑色素对灰葡萄孢生长的体外抑制作用
    小结
第四章 PPO基因促进‘黑柿’果皮黑色素合成的功能研究
    4.1 材料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剂与培养基配制
    4.2 方法
        4.2.1 柿DNA提取
        4.2.2 柿RNA提取
        4.2.3 柿cDNA合成
        4.2.4 柿多酚氧化酶基因片段的克隆
        4.2.5 连接产物转化DH5α
        4.2.6 重组载体的鉴定与测序
        4.2.7 GV3101感受态制备和转化
        4.2.8 转化GV3101感受态细胞
        4.2.9 DH5a感受态的制备
        4.2.10 BL21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4.2.11 柿PPO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4.2.12 植物过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化
        4.2.13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载体的构建与转化
        4.2.14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化
        4.2.15 柿多酚氧化酶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4.2.16 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17 DkPPO的定量表达分析
        4.2.18 DkPPO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
        4.2.19 DkPPO的同源过表达分析
        4.2.20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4.2.21 PPO酶活性分析
        4.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分析
        4.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2.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PO活性与基因表达分析
        4.3.2 DkPPO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4.3.3 ‘黑柿’PPO的功能分析
        4.3.4 ‘黑柿’多酚氧化酶基因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强光胁迫抑制‘黑柿’果皮黑色素合成的机制研究
    5.1 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2 方法
        5.2.1 过氧化物含量分析
        5.2.2 叶绿素含量提取与分析
        5.2.3 叶绿素光合参数分析
        5.2.4 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5.2.5 酚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
        5.2.6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与分析
        5.2.7 有机酸含量分析
        5.2.8 糖组分含量分析
        5.2.9 多酚氧化酶活性分析
        5.2.10 柿转录组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强光胁迫抑制‘黑柿’果皮黑色素合成
        5.3.2 强光胁迫对果皮中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5.3.3 强光胁迫对柿果皮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5.3.4 强光胁迫对柿果皮中有机酸和糖含量的影响
        5.3.5 强光胁迫对柿果皮中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
        5.3.6 强光胁迫和正常柿果皮的转录组学结果分析
    5.4 讨论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6.1 结论
    6.2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DkMATE1和miR858参与柿果实原花青素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1.课题的提出
    2.柿原花青素代谢调控机制
        2.1 柿原花青素的种类
        2.2 柿原花青素的组成和结构
        2.3 柿原花青素生物合成
        2.4 柿果实脱涩机理
    3.miRNA研究进展
        3.1 miRNA的发现
        3.2 miRNA的生物合成和作用机制
        3.3 园艺植物miRNA的生物学功能
    4.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柿原花青素前体跨膜转运基因DkMATE1 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结果
        3.1 果实发育过程中外观形态和脱涩状态的变化
        3.2 果实发育过程中单宁细胞大小的变化
        3.3 不同柿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原花青素含量的变化
        3.4 DkMATE1在不同脱涩类型果实中的表达模式
        3.5 DkMATE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3.6 DkMATE1的序列同源性与结构域
        3.7 DkMATE1的亚细胞定位
        3.8 DkMATE1在活体叶片中瞬时超表达
        3.9 DkMATE1在活体叶片中瞬时干涉表达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中国甜柿原花青素合成相关miRNA的筛选及功能验证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结果
        3.1 中国甜柿果实发育过程中原花青素含量的变化特点
        3.2 与中国甜柿原花青素代谢相关的miRNA种类
        3.3 与中国甜柿原花青素代谢相关的miRNA的候选靶基因
        3.4 miR858b和DkMYB19及DkMYB20在‘鄂柿1 号’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差异
        3.5 DkMYB19和DkMYB20的序列比对和聚类
        3.6 miR858b靶基因的验证
        3.7 DkMYB19,DkMYB20的亚细胞定位
        3.8 柿活体叶片和果实圆片中瞬时表达miR858b、DkMYB19和DkMYB20
        3.9 拟南芥遗传转化和柿组培苗叶片遗传转化miR858b以及DkMYB19、DkMYB20
        3.10 DkMYB19与DkPK2互作
    4.讨论
    5.小结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的‘恭城水柿’稳定遗传转化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结果
        3.1 转pH7GWIWG2(I)-GFP/pH7GWIWG2(I)-DkANR阳性植株的鉴定
        3.2 转基因阳性植株DkANR表达分析及原花青素含量测定
    4.讨论
    5.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1.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科研实践
致谢

(5)柿果实品质变化及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DkPSY和DkLCYb的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类胡萝卜素简介
    1.2 高等植物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
    1.3 八氢番茄红素合酶和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研究进展
        1.3.1 八氢番茄红素合酶(PSY)
        1.3.2 番茄红素β-环化酶(LCYb)
    1.4 柿果实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1.4.1 柿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
        1.4.2 柿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1.4.3 柿果实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途径基因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与载体
    2.2 试验方法
        2.2.1 取样
        2.2.2 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色差的测定
        2.2.3 单宁含量的测定
        2.2.4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2.2.5 RNA提取和c DNA的获得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2.2.7 DkPSY和 DkLCYb的克隆
        2.2.8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2.9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工程菌试验
        2.2.10 番茄果实瞬时转化
        2.2.11 柿果实瞬时转化
        2.2.12 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数据处理
    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柿果实生长发育与成熟软化过程中品质变化
        3.1.1 生长发育与成熟软化过程中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硬度的变化
        3.1.2 生长发育与成熟软化过程中色泽的变化
        3.1.3 生长发育与成熟软化过程中单宁含量的变化
    3.2 柿果实生长发育与成熟软化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及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2.1 生长发育与成熟软化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3.2.2 生长发育与成熟软化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3.2.3 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黑柿’DkPSY功能研究
        3.3.1 DkPSY克隆与氨基酸序列分析
        3.3.2 DkPSY在番茄中的瞬时表达分析
    3.4 ‘黑柿’DkLCYb基因功能研究
        3.4.1 DkLCYb克隆与氨基酸序列分析
        3.4.2 DkLCYb在大肠杆菌中的功能分析
        3.4.3 DkLCYb在柿果实中的瞬时表达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果肉质地研究进展
        1.1.1 果肉质地的鉴定评价
        1.1.2 影响果实质地的主要因素
        1.1.3 果实质地遗传规律研究
    1.2 葡萄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1.2.1 遗传图谱构建原理
        1.2.2 遗传图谱构建方法
        1.2.3 葡萄遗传图谱构建情况
    1.3 葡萄重要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1.3.1 QTL定位原理
        1.3.2 QTL定位方法
        1.3.3 葡萄重要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葡萄种质资源果肉质地的鉴定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硬度特点
        2.2.2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弹性特点
        2.2.3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粘聚性特点
        2.2.4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咀嚼度特点
        2.2.5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回复性特点
        2.2.6 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2.2.7 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
        2.3.1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差异特点
        2.3.2 葡萄果肉质地参数相关性
        2.3.3 葡萄果肉质地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质地的动态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果实发育过程中生长动态及果肉质地变化
        3.2.2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相关成分的变化
        3.2.3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3.2.4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化
    3.3 讨论
        3.3.1 葡萄果实生长期果肉质地变化
        3.3.2 细胞壁物质对质地形成中的作用
        3.3.3 细胞壁物质代谢相关酶及对质地发育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外源赤霉素对葡萄果肉质地影响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赤霉素对葡萄果实发育的影响
        4.2.2 果肉质地响应赤霉素的蛋白组差异
    4.3 讨论
        4.3.1 赤霉素对葡萄果实发育的影响
        4.3.2 差异蛋白组技术的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葡萄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杂交群体后代的真实性鉴定
        5.2.2 重测序数据统计
        5.2.3 SNP标记开发
        5.2.4 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5.3 讨论
        5.3.1 DNA分子方法在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中的应用
        5.3.2 重测序在遗传图谱构建过程中的应用
        5.3.3 整合图谱与前人图谱的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果肉质地表型分析
        6.2.2 果肉质地的QTL定位
        6.2.3 果肉质地相关候选基因的预测
    6.3 讨论
        6.3.1 果肉质地的表型遗传规律
        6.3.2 葡萄果肉质地QTL定位
        6.3.3 与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不同品种柿果实采后高浓度CO2处理脱涩难易比较及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柿简介
    1.2 柿的不同分类
    1.3 植物多酚
    1.4 柿单宁
        1.4.1 单宁及涩味来源
        1.4.2 单宁的分类及功能
        1.4.3 单宁的代谢及调控机制
    1.5 柿果实脱涩机制
    1.6 常用柿果实脱涩方法
    1.7 影响柿果实采后脱涩快慢的因素
        1.7.1 处理所用CO2的浓度和时间
        1.7.2 处理时的环境温度
        1.7.3 品种差异
    1.8 研究目标和内容
2 高浓度CO2处理下柿果实中单宁的变化规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及处理
        2.1.2 柿果实硬度及色差测定
        2.1.3 单宁印迹法
        2.1.4 柿果实单宁的提取及其含量的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42种涩柿果实硬度及色差分析
        2.2.2 单宁印记法初步分析高浓度CO2处理对42种涩柿果实脱涩效应
        2.2.3 42个不同品种柿果实的单宁含量测定
    2.3 讨论
3 柿果实脱涩相关差异基因的筛选及初步验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3.1.2 RNA的提取
        3.1.3 cDNA的合成
        3.1.4 基于RNA-seq的转录组数据分析
        3.1.5 利用WGCNA筛选差异基因
        3.1.6 基因序列克隆
        3.1.7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实时定量荧光PCR)
        3.1.8 数据统计及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录组测序及WGCNA分析
        3.2.2 基于模块的差异基因筛选
        3.2.3 初筛基因的功能预测
        3.2.4 通过实时定量PCR对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
        3.2.5 利用CO_2+1-MCP处理的柿果实样品排除与软化相关的基因
    3.3 讨论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多胺代谢与柿砧穗亲和性及花果发育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多胺概述
        1.1.1 多胺的种类、存在形态及分布
        1.1.2 多胺的生物合成与分解代谢
        1.1.3 多胺的生理功能
    1.2 多胺对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1.2.1 果实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1.2.2 萼片的研究进展
        1.2.3 内源多胺与果实生长发育的关系
        1.2.4 外源多胺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1.3 多胺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1.3.1 花芽分化概述
        1.3.2 内源多胺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1.3.3 外源多胺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1.3.4 多胺与植物性别分化的关系
    1.4 嫁接亲和性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影响嫁接不亲和的因素
        1.4.2 嫁接亲和性机制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柿砧穗嫁接亲和性与内源多胺代谢关系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柿不同嫁接组合幼叶多胺形态、种类及含量的变化
        2.2.2 柿不同嫁接组合成叶多胺形态、种类及含量的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柿果实和萼片发育与多胺代谢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柿果实和萼片鲜重的动态变化
        3.2.2 柿果实内源多胺形态、种类及含量的变化
        3.2.3 柿萼片内源多胺形态、种类及含量的变化
        3.2.4 去除萼片对'太秋'果实生长的影响
        3.2.5 去除萼片对'太秋'果实内源多胺形态、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3.2.6 外源多胺对'太秋'果实生长的影响
        3.2.7 外源多胺对'太秋'果实内源多胺形态、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甜柿雌、雄花芽分化与多胺代谢关系的探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太秋'雌、雄花芽游离态多胺种类及含量变化的比较
        4.2.2 '太秋'雌、雄花芽束缚态多胺种类及含量变化的比较
        4.2.3 Spd处理对'太秋'雄花芽内源多胺形态、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4.2.4 Put处理对'太秋'雄花芽内源多胺形态、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9)若干栽培措施对柿果实糖酸和单宁组分及含量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果实糖酸及单宁的研究进展
        1.2.1 果实可溶性糖研究进展
        1.2.2 果实有机酸研究进展
        1.2.3 果实单宁的研究进展
    1.3 栽培措施对果实品质影响研究
        1.3.1 授粉对果实品质影响研究
        1.3.2 赤霉素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
        1.3.3 套袋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甜柿和涩柿果实糖酸及单宁组分的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果实品质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甜柿和涩柿果实糖组分及含量变化比较
        2.2.2 甜柿和涩柿果实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变化比较
        2.2.3 甜柿和涩柿果实可溶性单宁组分及含量变化的比较
    2.3 讨论
        2.3.1 甜柿和涩柿果实糖组分及含量变化比较
        2.3.2 甜柿和涩柿果实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变化比较
        2.3.3 甜柿和涩柿果实可溶性单宁组分及含量变化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授粉对'太秋'果实糖酸组分和单宁含量变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柿花粉采集、保存及授粉
        3.1.4 柿花粉离体萌发率测定
        3.1.5 果实形态特征与糖酸单宁组分及含量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柿花粉活力变化观察
        3.2.2 授粉处理对'太秋'甜柿果实生长和发育的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外源赤霉素处理对甜柿果实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4.1.3 果重及萼片重变化测定
        4.1.4 果实品质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外源赤霉素处理对萼片及果实鲜重生长的影响
        4.2.2 外源赤霉素对成熟期'太秋'果实品质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套袋对'太秋'果实生长、糖酸组分和单宁含量变化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果实生长与糖酸组分和单宁含量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套袋处理对果实及萼片的影响
        5.2.2 套袋处理对成熟期果实糖酸组分和单宁含量变化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10)‘恭城月柿’不同生育期柿果实和叶片单宁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胃柿石风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柿概况
        1.1.1 柿简介及分类
        1.1.2 国内外栽培状况
        1.1.3 柿的综合利用价值
    1.2 单宁概况
        1.2.1 单宁简介及分类
        1.2.2 单宁结构研究进展
        1.2.3 单宁提取技术研究现状
        1.2.4 单宁含量的测定
        1.2.5 单宁的开发利用
    1.3 胃柿石
        1.3.1 胃结石简介
        1.3.2 胃结石成因分析
        1.3.3 胃结石的临床治疗
        1.3.4 胃结石的预防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生育期柿果实和叶片总黄酮和单宁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柿果实不同生育期单果重、硬度和色差的变化
        2.2.2 柿果实和叶片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2.2.3 柿果实和叶片可溶性单宁含量的变化
        2.2.4 柿果实和叶片不可溶性单宁含量的变化
    2.3 讨论
        2.3.1 柿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分布规律
        2.3.2 柿不同部位可溶性单宁的分布规律
        2.3.3 柿不同部位不可溶性单宁的分布规律
第三章 不同生育期柿果实和叶片单宁组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宁混合标准品的液相色谱分析
        3.2.2 柿样品中各单宁组分含量
    3.3 讨论
        3.3.1 柿单宁组分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中的分布规律
第四章 模拟胃液体系中“胃柿石”形成风险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1.4 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和分析
        4.2.1 浊度的测定结果
        4.2.2 粒径的测定结果
        4.2.3 电位的测定结果
    4.3 不同食物成分对柿果实和叶片单宁浊度的影响
        4.3.1 不同食物成分对柿果实和叶片单宁复合物粒径的影响
        4.3.2 不同食物成分对柿果实和叶片单宁复合物Zeta电位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柿果实生长发育及成熟机理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包瓜不同发育阶段生理生化研究及转录组分析[D]. 张岩.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转录组的高浓度CO2诱导柿果实乙醛代谢的机制研究[D]. 寇素梅. 浙江大学, 2021(01)
  • [3]‘黑柿’果皮色泽形成的机制研究[D]. 戚英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DkMATE1和miR858参与柿果实原花青素代谢研究[D]. 杨思潮.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5]柿果实品质变化及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DkPSY和DkLCYb的功能验证[D]. 吴晗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D]. 姜建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不同品种柿果实采后高浓度CO2处理脱涩难易比较及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D]. 黄静雯. 浙江大学, 2020(01)
  • [8]多胺代谢与柿砧穗亲和性及花果发育关系的探讨[D]. 伊成勇. 扬州大学, 2019(02)
  • [9]若干栽培措施对柿果实糖酸和单宁组分及含量变化的影响[D]. 潘军. 扬州大学, 2019(02)
  • [10]‘恭城月柿’不同生育期柿果实和叶片单宁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胃柿石风险初探[D]. 陆笛. 广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柿果实生长发育成熟机制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