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职场人格榜

2003职场人格榜

一、2003职场人物榜(论文文献综述)

梁金池[1](2021)在《中国多频道网络(MCN)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罗雄[2](2020)在《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育人新目标,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也延承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心任务的变化而培养“新人”的历史传统。时代新人的培育,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是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青少年是时代新人培育的主体。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在时代新人培育上大有可为且应大有作为。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的传统,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是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理论根基。就时代背景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处于落实“四个伟大”战略、完成“强起来”历史任务、贯彻“四个服务”方针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背景、新征程、新境界和新使命之中。就现实反思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必须正视教育现代化、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等潮流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必须直面技术理性的“僭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带来的困扰。在培育原则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坚持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培育内容上,高等学校应着重培育青年大学生过硬的政治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卓越的学习和创新本领、无畏的担当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培育路径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着重从课堂引导、实践养成、组织保障、精准服务和队伍支撑上入手,构建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体系。具体而言,在组织保障层面,应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组织力,强化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在课堂引导层面,应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互补;在实践养成层面,要做实以理论学习为基础的专业实践,做优以知行合一为原则的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在精准服务层面,应扎实做好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就业指导;在队伍支撑方面,应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精心培养“大思政”育人队伍,尤其是要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队伍。总之,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健全和优化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从而形成育人合力,使时代新人培育取得更加显着的成效。

陈影[3](2020)在《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视域下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进入又一个“创新活跃期”,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全面加剧,而综合国力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竞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新时代的人才队伍是最大的资本。新中国成立70多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由“人口大国”走向“人才强国。”我们在总结成就的同时,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难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念是非常先进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就中国来说,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观也是非常先进的,它体现在利用中国社会实际现状之上,同时又保留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南。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视域下研究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关注“人是什么”,“人如何存在”,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中的人,在生产力诸要素里,人(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一定意义上讲,唯物史观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科学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人才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立足中国国情,探索了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路径,从而更好的促进人才工作的发展与完善。本文立足于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实际,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其次,主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产生的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石,并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再次,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四部分深刻阐明了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原则及路径,要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的原则、坚持人才培养和使用并重原则。最后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提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路径。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才资源认知观、人才培养观、强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现结合的成才观;贯彻以用为本理念,积极优化人才结构;加强人才发展机制的顶层设计,优化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保障;同时要通过法律即颁布《人才法》,对人才培养、考核、选拔、使用、晋升等作出明确的规范;打造出引才、留才的优质发展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引才、留才与用才机制。

陆江月[4](2019)在《比尔·邓斯特零能耗设计思想与设计作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断加剧的能源危机和气候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对全球能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约束。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刻不容缓。比尔·邓斯特是英国着名建筑师,20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并在零能耗建筑设计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建立了满足生态要求的零能耗标准,并提出具体的实现途径和方法策略,其作品遍布包括英国、中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代表作有贝丁顿零能耗项目,2010年上海世博会零碳馆等国际知名作品。因为在建筑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巨大贡献,比尔·邓斯特在2010年获得英国女王授予的官佐勋章(OBE)。比尔·邓斯特是零能耗建筑设计的领航者,其完整的设计理论和丰富的建筑作品,对我国零能耗建筑设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系统地梳理了比尔·邓斯特的成长背景和职业经历,总结了比尔·邓斯特零能耗设计思想形成的原因,并通过对比尔·邓斯特的科研成果和设计作品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比尔·邓斯特零能耗设计思想的具体内涵。然后从规划布局、建筑设计、部品与施工设计、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四个方面研究了比尔·邓斯特的零能耗设计策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设计策略工具包。最后结合比尔·邓斯特的经典案例,探析零能耗建筑设计在设计理念、设计策略、技术措施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为我国零能耗建筑设计提供完整的借鉴和参考,深入挖掘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节能减排潜力。

郑欣[5](2019)在《东方元素在郭培时装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郭培是我国时装高级定制领域知名设计师,其为世界明星Rihanna、国内明星Angelababy、董卿等均设计过礼服,在服装设计领域享有世界知名度。郭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对中国服饰设计领域的各类优秀文化留心收集,创造和改良了金线刺绣和潮绣等服饰设计工艺。同时,其善于在中西方视角内切换,以不同的视角来体现设计服装的艺术内涵。其目前知名高级时装发布会有十多场,并且仍旧以每年至少一场的速度继续开展着自己的时装发布会。郭培的时装系列是中西文化元素结合的典范,无论是中国的龙纹、日本的和服、阿拉伯的寓言故事还是欧洲中世纪教堂、近代西欧新贵风尚,均在其作品系列中得以体现并完美融合。这种独特和高超设计技巧的运用,值得服装设计从业人员认真分析,并加以借鉴。本文从郭培的艺术启蒙和所处时代出发,研究了其艺术履历、时代特点和艺术特点。认为其作品包含雍容华贵的气度、图案丰富、强调手工工艺且兼容并包多国文化精华。在具体的设计作品分析上,研究重点分析了饱含中国文化元素的“嫁衣”和“秀场礼服”等系列的设计。在这些设计中,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传统服装版式、图案、寓言等均得以完美体现。研究同时分析了西方文化元素在郭培作品中的体现,如欧洲中世纪文化元素、西方建筑风格元素、工业加工元素等。这些西方元素增加了郭培作品的文化深度和广度,增添了艺术魅力和时尚感。研究最后对郭培时装中中西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郭培即善于利用东方视角观察西方,又善于用西方视角观察东方,她在两个视角上的自由切换,为学习者树立了榜样。

芦依[6](2019)在《场域视角下官方舆论场对民间舆论场的影响探究 ——以共青团中央知乎账号为例》文中认为当互联网颠覆传受关系,当技术赋权民众,民间舆论已经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各类社会话题中,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交融糅合,时而相互制约,时而又相互推动。在布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视角下,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均属于场域范畴,二者的互动存在力量的博弈。为了争夺场域内的“资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即场域内的主体为了争夺话语权采取了不同的议题策略。为了解新媒体时代,当前媒介场域理论对两个舆论场的互动研究关系,笔者深入探讨官方舆论场在社交媒体上对民间舆论场存在的影响。在社交媒体中笔者选取了用户量庞大帖子数众多的知乎,以共青团中央在知乎的336个回答及其网友评论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Python语言和NLPIR分词系统工具对网友评论共25-30万字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并对共青团回答文本进行文本分析。由此总结出官民方两个舆论场互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民间舆论场对官方不同议题策略的情感态度倾向。研究发现,共青团对不同话题的比重排序为:公共事件类、生活建议类、文化历史类、军事科技类、共青团相关类、政治外交和民生类话题。民间舆论场对共青团不同议题的关注互动程度,与该比重一致。其中,在公共事件、生活建议和文化历史话题上,官方议题的关注度最高、互动最好。为进一步了解不同议题策略下民间舆论场的情感态度倾向,笔者筛选出10个代表性案例,分别进行高频词和情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议题策略下民间舆论场的情感态度倾向差异性很大。文化历史与生活建议类正面态度倾向明显;共青团相关话题正负面态度持平;公共事件类话题负面态度倾向明显。从官方舆论的功能来看,社会公共话题中官方舆论为“减压阀”;文化历史和生活建议类中,官方舆论为“正能量输出站”;在共青团相关话题中,共青团充当民众疑虑的“橡皮擦”,官民沟通的“新纽带”。再者,即便同一议题内,共青团的内容侧重不同,民间舆论场的情感态度倾向也会不同。最后,本文通过对官方舆论场的议题策略,以及不同议题策略下民间舆论场的情感态度倾向进行分析,为官方舆论场提供了议题策略方面的建议,希望能为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增进理解、形成良性互动提供借鉴。

谭楠楠[7](2018)在《国有企业员工职业召唤对敬业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肩负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但国企员工敬业度较低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不乏有专家学者从激励制度、薪酬管理、培训实施等视角提出建议,取得了一定成效。要持续提高国企员工的敬业度,还是要从根源出发,激发国企员工热爱工作的内在驱动力,而职业召唤恰好具备这一属性。所以,本文以国有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探讨职业召唤对敬业度的影响作用,并引入组织认同作为调节变量,分析三者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国有企业员工敬业度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回顾总结职业召唤、敬业度和组织认同的相关研究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构思,结合研究目的,探索职业召唤的结构维度构成,并编制测量量表;然后,构建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预试后大范围发放,收集到368份有效问卷;继而,借助SPSS21.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验证提出的假设;最后总结提出了研究结论和展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职业召唤是一个多维度感知概念,包括适配感、工作意义、利他主义、行动取向和导向力5个维度;(2)职业召唤对于敬业度有正向促进作用,在各维度的影响作用中,除导向力对活力的影响作用和利他主义对专注的影响作用未得到验证外,其余均得到验证;(3)组织认同在职业召唤对敬业度的影响中有正向调节作用;(4)个人传记特征中学历、海外经历、职务级别和雇佣关系类型对国企员工职业召唤、敬业度存在显着影响。本文为职业召唤的研究提供了跨文化背景下的新发现,所开发的职业召唤测量量表可为中国企业员工职业召唤的测量提供工具,通过实证研究,探究了职业召唤对敬业度的影响关系,验证了组织认同的调节作用,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于国有企业和相关组织改进职场不作为,提升敬业度提供了理论指导。

吴昊[8](2018)在《现代性的因缘 ——《红楼梦》在日编译本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的最高峰,其思想价值在于具有初步启蒙精神的人文现代性。主人公的哲思、女性意识、悲剧意蕴都寄予了作者对礼教制度和象征秩序的质疑和委婉批判,表现出对婚恋自由、信仰自由的向往,其核心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亦即本研究所言的《红楼梦》的现代性。这是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土壤里生发出的“现代性”,代表着文学对时代走向、社会变革的感知与回应。另一方面,处于近现代文学语境下的日本翻译界,如何接受与理解、重组与表现《红楼梦》的现代性是本研究所关注的文化现象。亦即本研究“现代性”的第二重含义,通过译本观察近现代日本文化语境对红楼“现代性”的表象与特征。从中可窥见中国文学在日的接受特征与近现代日本眼中的中国形象。在此意义上看,编译本由于改编上译者主体性发挥大,是面对非专业群众的普及性大众文学,因而,较之全译本更能显现日本接受的民族特点、时代风潮、审美意识。本论文通过追踪编译的生成、流通、接受环节,以期得出编译本对《红楼梦》现代性接受的嬗变路线图。按照日本近现代史分期和实际出版情况,本论文将编译本体系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段:二战前草创期(1916-1931)、战败初期发展期(1945-1950)、战后经济发展成熟期(1950-1972)、后现代转型期(2000-至今)。各历史阶段代表性译本依次显现日本主义—存在主义—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意味。绝大多数编译的主调是幽艳颓废的才子佳人悲剧,而原着具有思想深度与社会广度的部分,如主人公的生命感悟、女性群像的自觉意识、贾府人际关系与社会现实(包括官府讼诉、佃户经济、僧尼青楼)的内容大部分被删,使编译成为“去历史化”之后的红楼故事。整体而言,日本浪漫主义是《红楼梦》的接受“小传统”,《源氏物语》作为常见的比拟对等物出现,可见日本诗学传统的自我映像(self-image)影响力之深远。大多数编译以“色空观”宿命论作为主旨思想,其背后是赏玩主义式的、男性式的审美凝视。客观地说,《红楼梦》的“现代性”元素一直处于抑制状态。同时,日本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对《红楼梦》的定评却逐渐趋向于认同“现代性”,与面对一般大众的编译本形成反差。再扩大地看,近现代的日本文学文化整体,从文艺理论到创作实践都积极吸收西方人文现代性精神,人与家庭、社会的矛盾与抗争是近现代日本文学常见的主题。在人的主体意识得以彰显的现代日本文化背景下,《红楼梦》的现代性却在大众传播领域百年间基本隐而不现。历史总在反复,从中可见日本文化界现代性的复杂与问题所在。作为少数特例,战后初期编译本曾借宝玉之口提出“作为人”的质问和思索,带有战后派存在主义写法的影子。另一例是当下日本文学多元化语境中,华裔女作家首次以女性视角关照社会问题的编译本。这本带有批判现实主义意味的、张扬自由与平等的改编本,以新时期的话语映现了原着的启蒙现代性主旨。作为编译本系统内的“熵”,这两部少数派改编提示了“色空观”为主流的红楼改编思路应顺应时代做出调整,以扭转与时代脱节的弊病。编译本质上说是以日本社会的需求为主体、对原着有目的的过滤与嫁接的产物。百年间作为“他者”的《红楼梦》在编译本中衍生出一系列中国的虚像,其本质是中国故事的现代性与现代日本文化架构之间的交锋与交融。

邬玲[9](2018)在《资本与文化的缝合 ——万达电影院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万达电影,即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万达集团。万达电影成立于2005年,经历13年的发展,它已占有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票房市场份额,位居国内院线行业第一。那么,万达电影发展至今面临如此局势的原因是什么?万达电影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万达电影院线存在这些问题是否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万达电影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梳理万达电影相关资料,展开深入分析,并反思电影产业中资本与文化的矛盾关系,探索万达电影在资本与文化方面的裂隙与缝合。本文从电影文化传播角度,借鉴文化资本理论和电影缝合理论,把万达电影作为电影文化传播个案来考察中国电影产业的资本与文化缝合问题,主要从符号、结构、意识和文化四个角度论述万达电影的四种缝合过程及效果。万达电影作为资产联结型的电影院线,因万达集团雄厚的资本后盾而具有强大的资本优势,却因其地产商业模式,使其在文化创意、内容生产方面比较缺乏现实关怀和艺术审美,而一味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因此,万达电影的经济资本亟需缝合文化,构建电影文化资本,来创造经济效益、扩大社会效益和实现文化增值。在资本与文化的缝合方面,万达电影通过将资本与符号、结构、意识和文化进行缝合,塑造万达电影的符号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和文化资本等电影资本形态,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路径与方向。在符号缝合方面,万达电影品牌作为一种符号资本,已然深入人心,具有扩大消费、标识身份的功能,并成为一种符号暴力控制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行为方式。在结构缝合方面,万达电影结构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具有垄断电影市场,形塑社会结构,建构社会认同等功能。在意识缝合方面,万达电影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象征资本,具有整合大众、意识形态控制和强化权力支配等功能。在文化缝合方面,万达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传播电影文化,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具有社会区隔和文化全球化等功能。综上所述,资本与文化的深入缝合是否能解决现阶段电影产业中“IP化、资本逐利化、票房量化”等问题,是否能促进中国电影事业健康发展,万达电影在此方面探索出了一个发展方向和一种发展思路,值得中国电影产业借鉴与学习。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产业也需取长补短,避免重犯万达电影发展中的某些失误。电影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中国电影产业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注重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审美艺术。电影资本与文化缝合的关键在于电影文化深层缝合,通过电影传播中国文化,进行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丁倩[10](2014)在《《意林》杂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林》杂志创刊于2003年7月,是意林传媒集团出版的一份综合性文摘期刊。纵观《意林》十年的发展历程,它以“做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励志杂志”为目标,以独具特色的内容,精准的品牌策略占据了期刊史上的一席之地。本文力图以《意林》杂志文本特色作为切入点,将其置于文摘期刊业整体的环境中,揭示该杂志的办刊特色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牌策略。本论文运用编辑学、传播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从小处着手,微观分析《意林》杂志本身的特色,再中观探析其品牌策略,最后,分析该杂志及其集团如今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通过这几个方面,大家就能比较系统地了解《意林》。本文采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论文的主体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分为以下方面:(1)《意林》杂志的十年发展历程和现状。包括《意林》杂志发展的初创期、定型期、成熟期和现状。(2)《意林》杂志的特色分析。对《意林》编排特色、内容特色、目标读者特色进行深入剖析;与《读者》、《格言》等其他文摘类杂志进行横向比较。(3)《意林》杂志的品牌策略。分析品牌文化、品牌追求、品牌开发以及品牌核心。《意林》把“青少年励志”作为品牌核心;积极打造多元化的品牌产品,走多元化产业链式的集团之路;“从文摘走向原创”是其品牌追求;坚守“一则故事,改变一生”的品牌文化。(4)《意林》在品牌传播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意林发展到今天,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包括广告的缺失,风格单一化,现行的发行渠道不足等。面对这些问题,意林传媒集团也积极作出应对与选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期刊环境,使杂志自身发展迈向新台阶。本文研究对象为《意林》杂志,具体来说包含三个方面:《意林》杂志本身,《意林》系列杂志,以及意林传媒集团。全文始终围绕《意林》杂志及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意林传媒集团为主题进行论述(为论述方便,在以下论述中,《意林》表示《意林》杂志,意林表示意林传媒集团)。整个文章以《意林》杂志及其传媒集团为研究对象,希望从对它的分析中得出一点办刊经验和教训,为我国期刊业的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2003职场人物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职场人物榜(论文提纲范文)

(2)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一) 高等学校
        (二) 时代新人
        (三) 大思政
    三、 研究现状评述
        (一)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二) 相关研究成果评价
    四、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
    一、 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
    二、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 落实“四个伟大”战略的新背景
        (二) 完成“强起来”目标任务的新征程
        (三) 贯彻教育“四个服务”方针的需求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
    三、 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传统
        (一) 培养勇于开展革命斗争的革命者
        (二) 培养“红专”结合的劳动者与革命接班人
        (三)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 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
        (一) 人的现代化和“软件”的现代化亟需提升
        (二) 践行“理想的意图”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 技术理性的僭越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第二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原则
    一、 总体性原则
        (一) 培育目标的总体性
        (二) 培育视域的总体性
        (三) 培育体系的总体性
    二、 主体性原则
        (一) 克服教育活动中“无人”的倾向
        (二)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三、 导向性原则
        (一) 坚持政治导向
        (二) 坚持价值导向
        (三) 坚持问题导向
        (四) 坚持过程导向
    四、 实践性原则
        (一) 思政教育的实践属性
        (二) 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
第三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容
    一、 培育过硬的政治能力
        (一) 坚定理想信念
        (二) 保持政治定力
        (三) 坚守人民立场
    二、 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 实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二)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三、 培育卓越的“学创”本领
        (一) 习得学习能力
        (二) 养成创新能力
    四、 培育无畏的担当精神
        (一) 对民族命运的担当
        (二) 对美好世界的担当
        (三) 对个人幸福的担当
    五、 培育健康的身心素质
        (一) 保持身体健康
        (二) 增进心理健康
    六、 培育开阔的国际视野
        (一) 提升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
        (二) 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第四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
    一、 组织保障
        (一) 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
        (二) 构建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
        (三) 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力
        (四) 强化大学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
    二、 课堂引导
        (一)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
        (三) “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
    三、 实践养成
        (一) 专业实践以“理论学习”为基础
        (二) 社会实践以“知行合一”为原则
        (三) 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
    四、 精准服务
        (一) 学业辅导
        (二) 心理疏导
        (三) 生活引导
        (四) 就业指导
    五、 队伍支撑
        (一) 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
        (二) 建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视域下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研究法
        1.4.2 跨学科研究法
        1.4.3 理论联系实际法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石
        2.1.1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逻辑前提
        2.1.2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理论基石
        2.1.3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
    2.2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2.2.1 人才思想的涵义
        2.2.2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内容
        2.2.3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特征
    2.3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对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作用
        2.3.1 确立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针
        2.3.2 指明了立足于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途径
        2.3.3 提供了人民利益为准绳的人才培养标准
第3章 当前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 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人才总量不足
        3.1.2 缺少高质量人才
        3.1.3 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
        3.1.4 人才外流严重
    3.2 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3.2.1 人才培养未完全契合社会需求
        3.2.2 “非均衡”的经济发展影响
        3.2.3 人才保障体系不完善
第4章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视域下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原则与路径
    4.1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视域下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4.1.1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4.1.2 坚持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的原则
        4.1.3 坚持人才培养和使用并举原则
    4.2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视域下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4.2.1 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4.2.2 以用为本促进人才结构调整
        4.2.3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4.2.4 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保障
        4.2.5 努力营造引才、留才的良好环境
        4.2.6 完善人才顺畅流动制度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比尔·邓斯特零能耗设计思想与设计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
        1.1.2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1.1.3 零能耗设计的典范——比尔·邓斯特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图
        1.3.4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意义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比尔·邓斯特的生活背景和职业经历
    2.1 比尔·邓斯特的生活背景
        2.1.1 时代背景——设计思潮的嬗变
        2.1.2 社会背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沃土
    2.2 比尔·邓斯特的职业经历
        2.2.1 蓄势期——设计思想的形成
        2.2.2 成熟期——设计思想的发展完善
    2.3 比尔·邓斯特的研究成果
        2.3.1 比尔·邓斯特的理论研究成果
        2.3.2 比尔·邓斯特的实践研究成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比尔·邓斯特零能耗设计思想
    3.1 引导不同层面的环保生活
        3.1.1 推广零能耗建筑
        3.1.2 拓展零能耗设计领域
    3.2 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3.2.1 建筑全生命周期相关概念
        3.2.2 强调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
        3.2.3 注重全生命周期经济效益
    3.3 “适度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需求”
        3.3.1 寻求多元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供给
        3.3.2 降低全生命周期的能源需求
    3.4 推动建筑产业化快速发展
        3.4.1 建筑产业化相关概念
        3.4.2 促进建筑全产业链升级
        3.4.3 构建整合设计平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比尔·邓斯特零能耗设计策略
    4.1 实现全方位零能耗生活的规划布局方式
        4.1.1 土地高效利用
        4.1.2 功能混合的建设模式
        4.1.3 低碳交通规划
        4.1.4 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4.1.5 气候和环境适应性布局
        4.1.6 便利的基础设施规划
        4.1.7 分布式微型可再生能源系统规划
    4.2 性能好舒适度高的零能耗建筑单体设计
        4.2.1 节能舒适的平面设计
        4.2.2 环保建筑部品的选择
        4.2.3 低热损的围护结构设计
        4.2.4 适宜的建筑遮阳设计
        4.2.5 高效的能源和设备系统
    4.3 低环境影响的部品与施工设计
        4.3.1 环保材料的选择
        4.3.2 优良的部品性能设计
        4.3.3 工业化部品设计与装配式施工设计
        4.3.4 高效的能源设备系统
    4.4 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
        4.4.1 降低建设成本,带动区域经济
        4.4.2 渐进式升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案例综合分析
    5.1 贝丁顿零能耗项目
        5.1.1 贝丁顿零能耗项目规划布局
        5.1.2 零能耗建筑单体设计
        5.1.3 低环境影响的部品与施工设计
        5.1.4 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
    5.2 零能耗吊舱
        5.2.1 零能耗吊舱规划布局
        5.2.2 零能耗吊舱单体设计
        5.2.3 低影响的部品与施工设计
        5.2.4 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思考
    6.1 比尔·邓斯特零能耗设计的先进性
        6.1.1 成果系统完善,理论实践互动
        6.1.2 整合设计,变革常规方法
        6.1.3 基于零能耗的设计美学创新
    6.2 本研究过程的总结
        6.2.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结合我国实际的反思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零能耗标准1.0
附录B 比尔·邓斯特主要建筑作品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东方元素在郭培时装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注释:
第二章 郭培简介和所处时代特点
    一、郭培艺术履历
    二、郭培所处时代
    三、郭培时装的艺术特点
        (一)刺绣图案设计
        (二)纯手工制作
        (三)融合多国文化
    注释
第三章 郭培时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一、不同时期各个系列的形成
        (一)《轮回》
        (二)《童梦奇缘》
        (三)《一千零二夜》
        (四)《中国嫁衣》
        (五)《心灵花园》
        (六)《庭院》
        (七)《遇见》
        (八)《传说》
        (九)《高定年代》
        (十)《极乐岛》
        (十一)《行走的建筑》
        (十二)《东宫》
    二、传统经典文化的表达
        (一)佛学文化元素
        (二)神仙、神龙文化元素
        (三)民俗文化元素
    注释
第四章 郭培时装设计中西方文化的体现
    一、中世纪和近代西方文化元素
    二、西方建筑风格元素
    三、工业加工工艺元素
    注释
第五章 郭培时装中中西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与保护
    二、用东方文化塑造品牌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场域视角下官方舆论场对民间舆论场的影响探究 ——以共青团中央知乎账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传播学视角下的场域理论
        2.1.1 布迪厄与场域理论
        2.1.2 媒介场域理论
    2.2 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
    2.3 研究问题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
        3.1.1 内容分析法
        3.1.2 文本分析法
    3.2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取
        3.2.1 研究对象
        3.2.2 样本选取与分析
第四章 研究发现
    4.1 官方舆论场的议题策略
    4.2 官方议题策略下的民间情感态度倾向
        4.2.1 民间情感态度倾向:公共事件类
        4.2.2 民间情感态度倾向:文化历史类
        4.2.3 民间情感态度倾向:生活建议类
        4.2.4 民间情感态度倾向:共青团相关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官方话题的比重设置与民间互动呈正相关
    5.2 官方议题策略下的民间情感态度倾向
        5.2.1 社会公共事件:官方舆论为“社会减压阀
        5.2.2 生活建议与文化历史:官方舆论为“正能量输出站”
        5.2.3 共青团相关:民众疑虑的“橡皮擦”,官民沟通的新方式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7)国有企业员工职业召唤对敬业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职业召唤
        2.1.1 职业召唤的起源与发展
        2.1.2 职业召唤的概念界定
        2.1.3 职业召唤的维度与测量
        2.1.4 职业召唤的影响效应
    2.2 敬业度
        2.2.1 敬业度概念界定
        2.2.2 敬业度维度及测量
        2.2.3 敬业度的影响因素
        2.2.4 敬业度的影响效应
    2.3 组织认同
        2.3.1 组织认同的概念界定
        2.3.2 组织认同的维度与测量
        2.3.3 组织认同的影响因素
        2.3.4 组织认同的影响效应
    2.4 职业召唤、组织认同对敬业度的关系
        2.4.1 职业召唤对敬业度的关系
        2.4.2 组织认同对敬业度的关系
    2.5 研究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构思
    3.2 研究工具设计
        3.2.1 确定待验证维度
        3.2.2 问卷设计与调查
        3.2.3 数据处理
    3.3 概念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提出
        3.3.1 概念模型构建
        3.3.2 研究假设提出
    3.4 研究变量的度量
        3.4.1 职业召唤
        3.4.2 组织认同
        3.4.3 敬业度
    3.5 预试和量表修订
        3.5.1 预试问卷设计
        3.5.2 预试问卷分析与修订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1 数据收集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信效度检验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4.4 差异性分析
        4.4.1 独立样本T检验
        4.4.2 单因素方差分析
    4.5 相关性分析
    4.6 回归分析
        4.6.1 职业召唤对敬业度的影响作用分析
        4.6.2 组织认同的调节作用分析
5 结果讨论与管理建议
    5.1 假设验证结果讨论
        5.1.1 职业召唤对敬业度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5.1.2 组织认同在职业召唤对敬业度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5.1.3 个人传记特征变量对职业召唤、敬业度的影响
        5.1.4 假设验证结果总结
    5.2 管理建议
        5.2.1 对企业的建议
        5.2.2 对领导者的建议
        5.2.3 对员工的建议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情况

(8)现代性的因缘 ——《红楼梦》在日编译本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对象划定
    第二节 先行研究成果与现状反思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论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设置
第一章 日本《红楼梦》早期接受土壤与思想资源
    第一节 文本早期传入过程与接受渠道
    第二节 早期《红楼梦》接受思想定调
第二章 草创期:国粹主义者的“支那蔑视”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编译本基本情况
    第二节 太宰卫门版基本情况梳理
    第三节 代表译本分析:一个国粹主义者眼中的《红楼梦》
    第四节 编译本与国译本、主流接受思想之关系
    第五节 大众文学语境内的编译本传播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发展期:存在主义式的翻案改写
    第一节 发展期编译本整体情况与时代思潮
    第二节 代表译本分析:战后迷惘期的存在主义式的《红楼梦》改写
    第三节 大众文学语境内的编译本传播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成熟期:耽美主义理论的阈限
    第一节 成熟期编译本整体情况与时代思潮
    第二节 代表译本分析之一:唯美主义式的解读尝试
    第三节 代表译本分析之二:女性问题
    第四节 编译本与全译本、主流接受思想之关系
    第五节 大众文学语境内的编译本传播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转型期:消费主义场域中的竞争话语
    第一节 转型期编译本整体情况与时代思潮
    第二节 代表译本分析之一:形而上的理想主义
    第三节 代表译本分析之二:形而下的群丑狂欢
    第四节 编译本与全译本、主流接受思想之关系
    第五节 大众文学语境内的编译本传播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现代性的因缘
    第一节 再探《红楼梦》的现代性与编译本的现代化
    第二节 浪漫主义诗学传统与编译本的“现代性”映现
    第三节 日本区域内的《红楼梦》与“世界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各时期代表编译本对话原文
附录二:引用文学史日语原文摘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资本与文化的缝合 ——万达电影院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为何选择“万达电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电影产业及电影院线的研究情况
        二、关于万达电影院线的研究情况
        三、电影院线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步骤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步骤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资本与文化的裂隙与缝合
    第一节 资本与文化的内涵界定
        一、资本的双重属性
        二、文化的三层属性
        三、资本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资本与文化的裂隙
        一、艺术作品的裂隙
        二、万达电影裂隙的具体农现形式
    第三节 缝合的四种表现形态
        一、从电影缝合体系到电影意识形态缝合
        二、缝合的四种表现形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符号缝合:塑造品牌的符号资本
    第一节 缝合内容:企业符号和资本形态
        一、万达符号和万达电影符号
        二、万达的企业文化与商业形象
        三、万达的资本逻辑
    第二节 缝合手段:意指、阐释和联想
        一、意指:万达符号指称万达品牌神话
        二、阐释:万达品牌“无限符号化”
        三、联想:万达品牌符号建构万达符号资本
    第三节 缝合效果:作为符号资本的万达电影品牌
        一、塑造万达电影品牌的符号资本
        二、万达电影符号资本的功能:扩大消费和标识身份
        三、万达电影品牌隐喻符号暴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缝合:形塑社会的资本结构
    第一节 缝合内容:产业结构和观众结构
        一、万达电影纵向与横向产业结构
        二、万达电影院线结构与市场结构
        三、万达电影的人才结构与观众结构
    第二节 缝合手段:嵌入、并购和认同
        一、嵌入:万达资本嵌入电影产业
        二、并购:万达资本并购文化产业
        三、认同:万达电影建构文化认同
    第三节 缝合效果:作为社会资本的万达电影结构
        一、形塑社会的资本结构
        二、万达电影社会资本的功能:建构社会认同和权力支配
        三、万达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与衰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意识缝合:隐含霸权的资本意识
    第一节 缝合内容:商业意识和人文意识
        一、商业意识与人文意识
        二、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三、管理意识与控制意识
    第二节 缝合手段:整合、涵化与规训
        一、整合:构建万达电影的“集体无意识”
        二、涵化:培养万达电影受众
        三、规训:万达电影规则的破与立
    第三节 缝合效果:作为象征资本的权力意识
        一、隐含霸权的资本意识
        二、万达电影象征资本的功能:整合大众和意识形态控制
        三、万达电影强化象征权力与资本意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缝合:走向世界的文化资本
    第一节 缝合内容:万达电影的文化传播特征
        一、万达电影渲染享乐文化
        二、万达电影凸显草根文化
        三、万达电影传播消费文化
        四、万达电影呈现空间文化
    第二节 缝合手段:杂糅、改编、延伸与衍生
        一、杂糅:电影文化和电影类型杂糅
        二、改编:电影IP化、商业化改编
        三、延伸:电影媒介延伸至社会生活领域
        四、衍生:电影衍生新文化产品
    第三节 缝合效果:作为文化资本的万达电影
        一、走向世界的文化资本
        二、万达电影文化资本的功能:传播文化和区分阶层
        三、万达电影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与转换
    本章小结
余论: 万达电影的“缝合逻辑”与发展前景
附录1 万达集团发展历程及大事记
附录2 万达电影发展历程及大事记
附录3 万达影视(影业)出品发行的影片目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意林》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意义及问题
    四、理论指导与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意林》的十年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一节 《意林》的初创期和定型期
    第二节 《意林》的成熟期和现状
第二章 《意林》的特色分析
    第一节 《意林》的编排特色
    第二节 《意林》的目标读者特色
    第三节 《意林》的内容特色
    第四节 《意林》与同类文摘杂志的风格比较
第三章 《意林》的品牌策略分析
    第一节 “青少年励志”的品牌核心
    第二节 “多元化产业链集团式发展”的品牌开发
    第三节 “从文摘走向原创”的品牌追求
    第四节 “一则故事,改变一生”的品牌文化
第四章 《意林》品牌传播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第一节 《意林》品牌传播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意林》在数字化时代的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3职场人物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多频道网络(MCN)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梁金池.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2]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 罗雄. 湘潭大学, 2020
  • [3]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视域下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D]. 陈影. 长春工业大学, 2020(11)
  • [4]比尔·邓斯特零能耗设计思想与设计作品研究[D]. 陆江月. 天津大学, 2019(01)
  • [5]东方元素在郭培时装中的运用[D]. 郑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6]场域视角下官方舆论场对民间舆论场的影响探究 ——以共青团中央知乎账号为例[D]. 芦依.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9)
  • [7]国有企业员工职业召唤对敬业度的影响研究[D]. 谭楠楠.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8]现代性的因缘 ——《红楼梦》在日编译本接受研究[D]. 吴昊.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9]资本与文化的缝合 ——万达电影院线研究[D]. 邬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10]《意林》杂志研究[D]. 丁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标签:;  ;  

2003职场人格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