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因子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评价

转移因子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评价

一、转移因子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疗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佘德勇[1](2016)在《鸡脾转移因子对鸡肠黏膜免疫屏障与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禽类产品是我国人民肉类消费的重要来源。近30年来,我国居民对禽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受国内养殖业技术水平的限制,家禽养殖常常遭受疾病、营养失衡、应激等影响,使得禽产品供应经常发生较大波动。因此,如何提高家禽健康水平,提升家禽生产成绩,保障禽产品稳定供应以满足居民需求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课题。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 TF)是一组由T淋巴细胞释放的没有抗原性的小分子多肽、核苷酸、氨基酸类物质组成的混合液,近年来作为增强免疫制剂在家禽生产领域的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试验对出壳后5日龄雏鸡灌服0.1mg、0.25mg及1.0mg剂量的鸡脾转移因子,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至40日龄时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直肠组织,从肠道黏膜组织学结构、细胞因子、MUC2(黏蛋白基因2)及TLR2/4 (Toll样受体2/4)表达及肠道抗氧化功能等途径研究了鸡脾转移因子的作用机制。试验同时研究了鸡脾转移因子在生产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对鸡群增重、免疫器官发育和新城疫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1.鸡脾转移因子对鸡肠黏膜组织学结构影响1.0mg剂量鸡脾转移因子可以显着增加40日龄试验鸡小肠的绒毛高度、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V/C)(P<0.05)和杯状细胞密度(P<0.05);但各剂量鸡脾转移因子对直肠杯状细胞数目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显着。结果表明鸡脾转移因子可改善鸡小肠的黏膜屏障功能。2.鸡脾转移因子对鸡肠道细胞因子的影响1.0mg剂量的鸡脾转移因子显着提高40日龄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的IL-10含量(P<0.05)。0.25mmg剂量鸡脾转移因子显着提高试验组空肠、回肠、直肠IL-13含量(P<0.05)。O.1mg和0.25mg剂量的鸡脾转移因子显着降低40日龄鸡十二指肠的IL-1水平(P<0.05)。0.25mg和1.0mg剂量水平的鸡脾转移因子显着降低试验组十二指肠内TNF-α表达水平(P<0.05)。结果表明鸡脾转移因子可提高鸡肠道抗炎因子表达和抑制促炎因子分泌,改善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3.鸡脾转移因子对鸡肠道MUC2、TLR2及TLR4 mRNA表达的影响灌服1.0mmg剂量的鸡脾转移因子可显着增加40日龄试验鸡十二指肠、回肠、直肠MUC2 mRNA水平(P<0.05)。灌服0.25mg和1.0mg剂量鸡脾转移因子均可以显着降低TLR2、TLR4基因在十二指肠(P<0.05)、空肠(P<0.05)、回肠(P<0.01;P<0.05)和直肠(P<0.01;P<0.05)的表达水平,且这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剂量依赖性。4.鸡脾转移因子对鸡肠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灌服0.25mg鸡脾转移因子显着提高40日龄鸡十二指肠、空肠、直肠CAT活性(P<0.05)。0.25mg剂量组的十二指肠、空肠GSH-Px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0.25mg和1.0mg剂量的鸡脾转移因子可显着降低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内MDA含量(P<0.05)。0.25mg剂量的鸡脾转移因子可显着性提高十二指肠、回肠、直肠的T-AOC(P<0.05)。结果表明鸡脾转移因子可提高鸡肠道组织的抗氧化功能。5.鸡脾转移因子对免疫器官发育及疾病抵抗能力的影响对5日龄雏鸡隔周灌服1.0mg剂量的鸡脾转移因子,40日龄试验组鸡体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雏鸡5日龄起每日灌服0.25mg剂量的鸡脾转移因子可以显着提高14日龄和22日龄脾脏与胸腺重量,极显着提高新城疫免疫后的抗体效价(P<0.001)。6.鸡脾转移因子在养鸡生产中的应用大群试验结果显示鸡脾转移因子可有效提高规模化生产鸡群的成活率、个体体重,降低料肉比,提高养殖户的综合效益。对感染新城疫的生产鸡群应急处理显示,鸡脾转移因子可以显着提高鸡群的抵抗力,降低感染新城疫鸡群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因疫病传播带来的损失。结论:鸡脾转移因子可以显着提高鸡小肠绒毛高度,增加鸡小肠V/C比值,诱导肠道干细胞增殖分化发育,增加杯状细胞密度,改善肠道黏膜机械屏障功能;改变肠道细胞因子的动态分布,促进肠道抗炎因子IL-10及IL-13的表达,降低促炎因子IL-1和TNF-α水平,改善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进而提高鸡群抗病能力和生长性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鸡脾转移因子提高肠道MUC2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各个肠段TLR2及TLR4 mRNA水平和提高肠道抗氧化功能有关。

陆念英[2](2016)在《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由于小儿机体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力较弱,易受到侵害。CMV的感染主要器官是肝脏,也对呼吸、神经、血液等系统有侵害,重者导致胎儿畸形,乃至死亡,严重威胁到小儿的身心健康。通常,CMV感染在正常人群中主要表现为亚临床不显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尤以妊娠期和小儿巨细胞感染最为突出,是导致各种生理缺陷和各类不可逆损伤的主要因素。所以,加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李维薇[3](2016)在《基于UPLC-MS技术的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湿热内蕴证代谢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属疱疹病毒p亚科,是先天性感染中较常见的病毒。我国是CMV感染的高发地区,80%的小儿在3岁前已感染该病毒。CMV感染临床发病及转归受到机体免疫力影响,在孕妇、婴儿和免疫抑制的个体,可引起严重疾病,如胎儿畸形、婴幼儿CMV肝炎、CMV肺炎、多器官功能损害等。婴儿CMV肝炎是目前国内最常见于婴儿期的肝脏疾病,表现为黄疸消退延迟或逐渐加重,伴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肝脏炎症较为严重的患儿出现肝纤维化,进一步造成胆汁淤积。伴见胆道狭窄梗阻或胆道闭锁的患儿预后较差。西医治疗该病以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效果不甚理想,且常用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存在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使用。本课题组长期从事婴儿CMV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CMV的致病机理、病因病机、证候规律和中药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于该病证型的证候本质尚不清楚。本人所在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研究所具备较为完善的代谢组学分析平台,故本课题组采用代谢组学这一现代技术手段,结合临床生化检查,对CMV肝炎最常见的湿热内蕴证进行证本质研究。目的:研究CMV肝炎湿热内蕴证患儿血浆及尿液样本的代谢产物,探求CMV肝炎湿热内蕴证的证本质。方法:搜集符合诊断标准的CMV肝炎湿热内蕴证组患儿20例,同时搜集20例正常婴儿设为正常组。分别采集两组的血浆和尿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维线性离子阱质谱联用仪检测两组样本,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进行统计分析,筛选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探求CMV肝炎湿热内蕴证的证本质。结果:1.血浆分析结果显示,CMV肝炎湿热内蕴证组和正常组OPLS-DA模型参数分别为R2Y=0.980,Q2=0.869(血浆上层样本)和R2Y=0.950,Q2=0.898(血浆下层样本)。正常组和CMV肝炎湿热内蕴证组沿t[1]轴能完全分开,说明两组的代谢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共鉴定18个差异代谢物,其中SM(d18:1/18:0)、TG(16:0/18:1/14:1)、TG(16:0/18:1/18:0)等代谢物在患儿体内呈上调趋势;DG(14:0/0:0/22:2)、TG(15:0/18:4/15:0)在患儿体内呈下调趋势。2.尿液分析结果显示,CMV肝炎湿热内蕴证组和正常组OPLS-DA模型参数分别为R2Y=0.882,Q2=0.835,正常组和CMV肝炎湿热内蕴证组完全分开,说明两组代谢产物差异显着。最终鉴定出8个差异代谢物,其中Norvaline、Alanyl-Leucine等在患儿体内呈上调趋势;Urocanic acid呈下调趋势。结论:1.UPLC-LTQ/Orbitrap-MS技术能够较好区分CMV肝炎湿热内蕴证与正常婴儿的代谢模式,并对CMV肝炎湿热内蕴证的代谢模式进行了初步阐释。2.CMV肝炎湿热内蕴证患儿血浆和尿液主要存在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及组氨酸代谢紊乱。

史艳平[4](2016)在《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继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杨震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载,是全国着名的中医肝病专家。先生心存仁爱,德艺双馨,熟读经典,博采众长。且师古而不泥古,善于融会贯通而勇于创新。他自青年起便悬壶济世,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尤以肝病见长。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先生的学术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其学术思想独到,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卓越。我有幸成为先生的继承人,在跟师临诊时深切感受,理论学习时深入思考,临床实践中反复琢磨,个人思维上感触颇多,学术上获益丰厚。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杨震教授的学术渊源,挖掘、归纳、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继承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临床应用验证。从相火理论出发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采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治疗本病,为中医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跟师学习 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包括门诊、查房、学术会议、小讲课、专题汇谈等),随时向先生请教,探讨相关学术观点及临床运用。认真做好跟师记录,包括诊病方法,临证用药等,从中分析总结先生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2研读文献系统研究相关文献,以研读先生的着作,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讲义文稿及其他继承人发表相关论文为出发点;向上延伸至四大经典、与先生学说相关的古代文献及先生推荐中医古籍;向下至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杂志、书籍等,以求更为深入地探寻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深入对先生学术思想的理解和认识。3实践与探索 对先生学术思想形成脉络进行深入探索,系统思考后总结先生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与个人所从事的儿科临床相结合,反复实践、探索优化,在实践中完善理论,验证学习成果,进一步加深对先生的学术思想的领悟。研究内容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通过肝病理论学术渊源与相火学说学术渊源两部分探索先生的学术思想渊源所在。1.1肝病理论学术渊源先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中,学术成就以肝病理论为主。通过对历代医家学术着作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为肝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所创辨证论治及肝病治法方药为临床证治准则。金元四大家丰富和发展肝病学说。明清时期温病学说、气机学说及近现代中西合参的辨证论治理论,均对先生肝病学术理论形成产生了影响。此外,他曾师从王新午、麻瑞亭、午雪峤三位老师,尽得真传。先生在学术上兼容并蓄,吸收各医家学术之精华,结合个人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其丰厚的肝病理论学术思想体系。1.2相火学说学术渊源先生多年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其所推崇的相火学说可谓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相火”始见于《内经》,当时用来阐述气候变化,后世医家逐步将相火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开启了对相火新的认识。金元时期,相火理论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刘河间提出了命门相火,朱丹溪对相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相火的生理功能,相火的常与变等。张介宾认为相火的起源是命门,诸脏皆有相火。李时珍也推崇命门相火的观点,对相火的治疗分为火旺和火衰两类。这些理论,均对先生的相火学说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以朱丹溪的影响最大。2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与临床经验总结2.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本节对先生学术思想体系的脉络进行梳理,将他的学术思想进行归纳分类。把学术思想分为学术观点和遣方用药特点两个部分,以便理清逻辑关系,便于学习。经过反复揣摩,深入思考,将先生的学术观点总结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这四点是对先生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研究内容的核心。2.1.1杨震教授学术观点①崇尚相火学说:相火学说是先生学术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通过学习古代先贤对相火的认识,结合自身对相火的理解与领悟,并与临床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相火学说理论。他推崇朱丹溪“相火论”的思想,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完善。先生认为相火生于命门,藏于诸脏,而以肝肾二脏为着。相火之常具有恒动的性质,温煦脏腑周身皮毛,受心火支配,与肝肾之阴密切相关,是人体的动力所在。而相火妄动则可引起耗伤阴津,甚则出现阴损及阳之虚衰之证。在此理论指导下,先生将反常相火分为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及相火虚衰六种。同时,将先生论治相火的方法总结为“郁热发之、血热清之、湿热化之、瘀热凉散之、滋阴润之和虚则补之”。通过观察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挖掘先生相火观点,对小儿相火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异常情志、不当饮食、温病伏邪、药毒及孕母相火素旺等原因均可引起小儿的反常相火,并提出小儿反常相火的论治方法。②重视滋养阴液:重养阴液反映了先生肝病临床中以肝体、肝阴为本的思想。他推崇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认为阴液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阴液亏虚为人身之常,肝体为阴,寄相火,相火妄动、五志化火及热病均可引起阴液亏损。针对人体“阴常不足”的特点,在辨证时注重阴血、肝阴不足,在论治时重视滋养阴液。在治疗时通过补肝血、养肝阴、滋肾水、养肺阴、滋脾阴,益气养阴、滋阴熄风等不同治法来柔肝养阴。同时提出疏肝不过于温燥、慎用苦寒泻火及强调防重于养的治疗原则。③提倡疏肝调气:《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生于气”之论。先生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司疏泄者肝也”,肝失疏泄则可致诸脏之病,故诸病治疗皆以疏肝为要。他在突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同时,将脏腑关系、气血津液辨证融入疏肝调气之中,形成独特的辨治方法。通过疏肝调气的方法来治疗诸脏之病,使肝气条达,升降有序,则机体功能正常。治疗时采用疏肝行气解郁、疏肝行气止痛、疏肝行气化痰、疏肝行气化湿、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疏肝利胆、疏肝泻火及补肝气、益肝血等多种疏调肝气之法,旨在通过气机一通,则一通百通。④注重给邪出路:人体以五脏六腑中心,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变化皆以“通”为要,这样机体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而“通”之法以“给邪出路”最为便捷有效。在治疗外感热病,依“肺与大肠相表里”,予通腑泻热;内科杂病多有痰、热、湿、瘀、毒等多种病理因素互结,只要有内热之证,均可采用通下、润下、清下的方法;在治疗肝病时,也多采用给邪出路的方法,通过利小便以利水泻热,或通大便以排出郁、热、湿、瘀、毒等;而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内伤皆易热化,治疗时也当于发表、和中、清里时加用通下之品。2.1.2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先生临床用药经验丰富,他深谙药性、选药灵活。他的用药经验也是学术思想和辨治法则在临床中的体现。本节介绍了先生用药以辨治施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用药以“平”见长;喜用对药;常用花叶类药;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等。突出了他对方剂及药物的认识和应用特点。2.2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在此就先生临证最为常见的肝系疾病、杂病及儿科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力求深入、完整理解和领悟他的学术主旨。2.2.1杨震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先生多年来从事肝病临床工作,本节对他临床治疗最常诊治的疾病经验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列选了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抑郁症、痤疮等五种常见疾病。对疾病特有的辨病规律进行概括,治疗经验多能体现先生的学术思想,亦是他学术思想的具体运用。尤其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生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经验和辨病思路。2.2.2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疾病经验先生曾在儿科工作,在儿科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挖掘、整理、探讨等多种形式,归纳总结他治疗儿科疾病,如性早熟、病毒性心肌炎、手足口病、药物性肝损害等的诊疗特色,分别从相火、温病等方面论治疾病,充分突出不同的辨治特色。3应用相火学说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通过对先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特别是“相火”学说的深入领悟和理解之后,探索其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中的应用,为本病的辨治开拓新的思路,从理论挖掘到临床实践均实现了进展。3.1目的:观察运用相火理论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优效性。使“相火学说”理论的理解在临床实践中得以深化,验证继承先生学术经验的成效。同时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辨治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3.2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符合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瘀热黄疸型病例92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治疗周期为21天。分别在治疗2周、治疗3周,评价两组疗效、症状积分、生化指标及炎性指标等。3.3结果:①收集完整病例85份,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②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18例(41.8%),显效17例(39.5%),有效6例(14%),无效2例(4.65%),总有效41例(95.34%)。对照组治愈10例(23.8%),显效12例(28.57%),有效8例(19.05%),无效12例(28.57%),总有效30例(71.43%)。两组患儿疗效经Ridit检验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中医证侯积分疗效经Ridit检验有差异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3周的证侯积分对比有差异(P<0.01),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④两组生化指标对比,如TBIL、DBIL、ALT、AST、ALP、GGT、TBA等与疗前对比均有差异(P<0.05),表明治疗后两组的肝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BIL、DBIL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T、AS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P在治疗2周、3周均无差异(P>0.05)。两组GG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TBA在治疗2周时无差异(P>0.05),在治疗3周时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CMV-DNA在治疗2周、3周后的阳性例数无差异(P>0.05)。⑤两组的IL-6与TNF-a在治疗前均有较高水平,治疗后较前均有所下降,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⑥随访结果表明,治疗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3.4结论:①应用相火学说之瘀热相火辨治婴儿CMV肝炎联合西医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预后;②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具有利胆退黄、保肝降酶、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③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可能成为中医治疗婴儿CMV肝炎的常用方法之一。研究成果经过三年的跟师学习,细致研读古代文献及先生着作、学术论文等文稿,对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提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为先生学术思想的核心。并运用先生的学术思想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预期疗效,达到对先生的学术经验传承和发扬的目的,同时使自身学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纪秀红[5](2015)在《绵羊脾脏转移因子的制备和理化性质检测及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绵羊脾脏为制备转移因子(TF)的原料,进行绵羊脾脏转移因子(S-TF)制备方法的探究,明确S-TF的制备原理及制备方法。首先,对S-TF进行初步的理化性质分析;其次进行动物试验,探究S-TF是否会对动物器官产生致病变作用以及是否具有提高动物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采取冻融-透析的方法进行S-TF的制备。制备步骤经过反复摸索确定后,先后开展了S-TF的制备、初步的理化性质分析、实验动物安全性评价和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探究。理化性质分析包括:外观性状、pH值、蛋白质反应、多肽含量的测定、核糖含量的测定、核苷酸与多肽的比值(OD260/OD280)的测定、氨基酸种类及含量的测定、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无菌检验等。动物试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将粗提的S-TF给小鼠灌服15d,首先眼球采血进行血常规检测,其次测定脾脏指数,再次取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等器官制作病理切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第二部分是进行为期19d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测定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通过上述两部分试验:检验S-TF是否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结果:通过对S-TF制备方法的反复摸索,已经掌握了基本制备原理和方法。通过初步的理化性质分析,各项测定结果均符合TF的国家标准。动物试验的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的白细胞数,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数目显着升高;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主要组织器官无病理变化;脾脏指数无显着差异;S-TF可以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等结果,表明S-TF具有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的作用。

李鹏飞[6](2015)在《有氧运动及转移因子干预对糖尿病大鼠血糖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代谢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症多、遗传倾向性高等特点,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从体育科学的角度加强对糖尿病预防及治疗的研究是很多学者的选择。研究目的:目前,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仍不完善,本研究拟从运动干预及生物制剂两方面入手,研究其对糖尿病病症的影响,寻找糖尿病治疗的新思路及新靶点,同时,优化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条件,探究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的最适条件。研究方法:本实验采用链佐霉素STZ法制造SD大鼠糖尿病,研究利用有氧运动干预,灌胃补充猪脾脏转移因子干预以及双重干预法研究其对糖尿病大鼠血糖、体重、血清胰岛素、胰岛p细胞功能以及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等的影响。研究结果:1.对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的SD大鼠禁食15 h采用35 mg/kg STZ腹腔一次性快速注射可以成功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率高达86.7%;2.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胰岛素分泌量下降,血糖上升,胸腺、脾脏出现萎缩,与健康大鼠对照组相比,血糖、胰岛素、C肽、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等指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3.有氧运动干预六周后,干预组大鼠与糖尿病对照组大鼠相比血糖极显着下降(P<0.01),胰岛素、C肽、脾脏指数极显着上升(P<0.01),胸腺指数显着上升(P<0.05):4.转移因子干预组六周后,干预组大鼠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血糖出现极显着(P<0.01)下降,胰岛素量显着升高(P<0.05),C肽、脾脏指数及胸腺指数极显着(P<0.01)升高;5.双重干预六周后,干预组大鼠与糖尿病对照组大鼠相比,血糖出现极显着下降(P<0.01)、胰岛素、C肽、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等指标出现极显着升高(P<0.01);研究结论:1.在构建大鼠糖尿病模型时,适当延长大鼠饥饿处理的时间及加大腹腔单次注射链佐霉素的剂量能够提高造模的成功率;2.有氧运动干预及转移因子干预均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代谢,修护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进而引起血糖下降,且双重干预效果较单一干预效果更为明显;3.有氧运动干预及转移因子干预均能促进大鼠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的增强,即增强了大鼠的免疫能力,且双重干预效果较单一干预效果更明显。随着糖尿病病因和机制的深入研究,对糖尿病的防治也将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及基因多态性等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綦雪慧[7](2014)在《鸡脾转移因子多肽的组成研究及其在蛋种鸭黄病毒治疗中的应用实验》文中指出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是一种低分子量的淋巴细胞提取物,能够将免疫致敏信息转移到T淋巴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激发剂。目前,该产品不仅用于家禽的免疫抑制病、过敏症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而且已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用于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但是,转移因子的组成一直是一个难于破解的迷。本研究利用冻融-透析法制备兽用鸡脾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分别采用福林酚法测定鸡脾转移因子的多肽含量;利用SDS-PAGE电泳法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MS)测定其分子量;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分析鸡脾转移因子的多肽组成;利用脱E受体法测定鸡脾转移因子活力。同时,对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通过福林酚法测定的鸡脾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多肽含量为1570.8μg/mL;利用SDS-PAGE电泳法测得的多肽分子量为9213Da;利用脱E受体法测定的鸡脾转移因子活力为10.92%;利用LC-MS法测得的多肽分子量为800Da~7476Da,共含有581种多肽,其中包括T细胞凋亡抑制相关蛋白(TIAL1)、胸腺肽β4(TMSB4X)、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L3)、肌动蛋白、血红蛋白等多种生物活性蛋白。初步揭示了兽用鸡脾转移因子溶液的多肽组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此外,本研究还对28周龄感染鸭黄病毒的患病蛋种鸭分别利用脾转移因子(商品名:百渡宁)及其他中药进行单独、联合给药治疗,观察其效果。结果表明,以“百渡宁(脾转移因子)+中药”联合治疗效果最好,33天内平均产蛋率由发病时期最低的60%左右,恢复至最高产蛋率的97.1%,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的90.8%、91.2%和空白组的72.4%。因此,用百渡宁(脾转移因子)辅以抗病毒中药对28周龄鸭黄病毒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从而为鸡脾转移因子作为口服中药应用于临床治疗黄病毒感染提供实验数据。

吴舒婷[8](2014)在《巨细胞病毒灭活疫苗及其佐剂在1型糖尿病小鼠中的免疫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在人群中普遍感染,对婴幼儿及免疫低下人群造成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因此HCMV感染一直是全球公共健康关注的焦点。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统缺陷,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有研究表明,HCMV感染使1型糖尿病人死亡率上升。针对该病毒感染,目前还没有获得批准的临床使用的疫苗。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以小鼠为动物模型,证明巨细胞病毒灭活疫苗可以对健康小鼠提供理想的免疫保护。本研究以化学试剂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为模型,探讨糖尿病小鼠是否对巨细胞病毒更加易感以及巨细胞病毒灭活疫苗是否对罹患糖尿小鼠提供有效的保护。我们采用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方法诱导小鼠1型糖尿病。用不同剂量的小鼠巨细胞病毒(Murinecytomegalovirus,MCMV)分别感染健康小鼠和糖尿病小鼠,定时取小鼠脾脏检测脾脏病毒滴度,并统计存活率以计算该病毒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另一实验中,用相同剂量的MCMV分别感染健康小鼠和糖尿病小鼠,检测不同时间小鼠的脾脏和唾液腺的病毒滴度。结果表明,在健康小鼠中该病毒的LD50约为1.64×105 PFU,而在糖尿病小鼠中约为0.24×105PFU;以同一剂量的病毒感染小鼠,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糖尿病小鼠的脾脏和唾液腺病毒滴度都显着高于健康小鼠。糖尿病小鼠相比健康小鼠对巨细胞病毒更加易感,且难被机体清除。同时,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在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上扩增病毒、福尔马林灭活及超离纯化的方法制备得到MCMV灭活疫苗。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分别免疫糖尿病小鼠和健康小鼠。疫苗接种选用0.25ug、1ug和4ug三个不同剂量,单独免疫或加入MF59佐剂或铝佐剂共同免疫。小鼠共免疫2次,间隔三周。每次免疫后第20天取小鼠血清,通过ELISA法检测IgG抗体滴度。在第二次免疫三周后,用致死剂量的唾液腺增毒的MCMV(SG-MCMV)腹腔注射的方式感染小鼠。在攻毒后21天内记录小鼠的死亡情况并测定小鼠体重丢失率,以及检测攻毒后第4天小鼠的脾脏病毒滴度和第21天唾液腺病毒滴度。结果表明,与健康小鼠相比,糖尿病小鼠的血清IgG抗体应答较弱。要在糖尿病小鼠中诱导出与健康小鼠相同水平的抗体应答,疫苗剂量应是健康小鼠的4倍以上。在灭活疫苗中添加MF59或Al(OH)3佐剂均能显着提高糖尿病小鼠和健康小鼠的血清抗体滴度。疫苗单独免疫时,4.0μg剂量可对健康小鼠提供有效保护,但不能对糖尿病小鼠提供保护;在疫苗中加入Al(OH)3佐剂,则1ug剂量可对健康小鼠提供有效保护,4ug剂量可对糖尿病小鼠提供有效保护;在疫苗中加入MF59佐剂时,0.25ug剂量即可对所有小鼠提供有效保护,健康小鼠存活率达到100%,糖尿病小鼠存活率达到50%,4ug剂量时存活率提高到87%。可见,巨细胞病毒灭活疫苗添加佐剂可以有效保护糖尿病小鼠抵抗致死量病毒的攻击。

向正可[9](2012)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特点及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前瞻性的中西药对照观察,总结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中西医的临床特点,并探索中药治疗婴儿CMV肝炎的疗效及与病毒抑制、胆汁淤积的改善和肝功能恢复的关系,同时了解中药抑制CMV的远期效果,制定出婴儿CMV肝炎较为规范的诊断标准及中西医治疗方案,降低长时间胆汁淤积、肝细胞损害所引发肝硬变的风险,提高患儿的生存率。方法:通过前瞻性的中西药对照观察,将43例婴儿CMV肝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及对照组,根据辅助检查,收集入院时、治疗2周时及治疗4周时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总结。结果采用SAS8.0软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结果:1.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约占86.1%的患儿以“皮肤巩膜黄染”而入院,少数患儿不表现出黄疸症状。2.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具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3.治疗2周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1.43%,而且在痊愈率上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在统计学上通过卡方检验计算,F=0.0430,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疗效上存在统计学差别。对两组病例各方面进行统计学比较,主要结果为:①在退黄率上,治疗组为57.89%,对照组为22.22%,经卡方检验,P=0.0448,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②在降胆红素方面,治疗组患儿胆红素值下降均值为85.78umol/L,而对照组为37.65umol/L,对两组患儿胆红素下降值之间进行秩和检验,Z=0.0062,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组在治疗2周时ALP下降均值为98,而对照组为54,二者进行秩和检验,Z=0.02514,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组GGT下降均值为89,对照组为73,两组进行秩和检验,Z=0.04382,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4周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66.67%,两组在统计学上通过卡方检验计算,F=0.0343,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疗效上存在统计学差别。对两组病例各方面进行统计学比较,主要结果为:①复查B超情况对比,治疗组在肝脏缩小治疗的有效率上高于对照组,且通过卡方检验,Z=0.0227,有统计学意义。②在降ALT方面,治疗组患儿ALT下降值均值为75.16U/L,而对照组为51.63/L,对两组患儿ALT下降值之间进行秩和检验,Z=0.0437,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组在治疗2周时ALP下降均值为105,而对照组为81,二者进行秩和检验,Z=0.0347,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组GGT下降均值为97,对照组为83,两组进行秩和检验,Z=0.04519,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对43例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进行总结,多数患儿以皮肤巩膜黄染而入院,少数患儿入院时不伴有黄疸症状。2.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多表现为胆汁淤积性肝炎。3.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具有病史长、并发症多等临床特点。4.通过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总结,治疗组在改善胆汁淤积和恢复肝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本研究在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发挥很大作用,并证实了裴学义教授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经验,即早期以黄疸为主,恢复期以肝酶升高为主,在治疗上分为两个阶段,即利胆退黄期与益肝降酶期。

吴红敏,曹美玲,王恋,魏克伦[10](2012)在《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文中指出中国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尤其以小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最为常见。更昔洛韦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但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以及肝功能损害等副反应。因此应用中成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进行了综述,以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实践。

二、转移因子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疗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移因子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鸡脾转移因子对鸡肠黏膜免疫屏障与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家禽胃肠系统
    1.2 黏膜免疫系统及肠黏膜免疫系统
    1.3 转移因子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鸡脾转移因子对鸡生长和肠黏膜组织结构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试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鸡脾转移因子对鸡肠道MUC2、TLR2及TLR4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3 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鸡脾转移因子对鸡肠道细胞因子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及方法
    4.3 试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鸡脾转移因子对鸡肠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试验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鸡脾转移因子对鸡免疫器官发育与免疫后抗体水平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3 试验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鸡脾转移因子在生产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鸡脾转移因子在鸡群预防保健中的应用
    7.3 鸡脾转移因子对新城疫发病鸡群的处理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概述
    1.1 病原学
    1.2 CMV病毒感染途径
    1.3 CMV感染的发病特点
2 小儿CMV感染的临床诊断
    2.1 CMV抗原检测
    2.2 血清特异抗体检测
    2.3 CMV-mRNA检测
    2.4 病毒分离或巨细胞包涵体检测
3 小儿CMV感染的临床治疗
    3.1 更昔洛韦的应用
    3.2 膦甲酸钠的应用
    3.3 免疫疗法
        3.3.1 转移因子:
        3.3.2 单克隆抗体:
    3.4 中医药疗法

(3)基于UPLC-MS技术的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湿热内蕴证代谢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CMV肝炎的认识
        1.1 病名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1.4 中医药治疗CMV肝炎研究进展
    2. 西医学对CMV肝炎的认识
        2.1 CMV生物学特性
        2.2 CMV致病机理
        2.3 西医治疗CMV肝炎研究进展
    3. 代谢组学研究概述
        3.1 代谢组学简介
        3.2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学方面的应用
        3.3 代谢组学与肝脏疾病
    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CMV肝炎湿热内蕴证代谢组学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病例采集及分组
        2.3 试验仪器和试剂
        2.4 样本前处理
        2.5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2.6 数据采集与分析
        2.7 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寻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生化结果
        3.3 UPLC-LTQ/Orbitrap的方法验证
        3.4 血浆代谢轮廓分析和模式识别
        3.5 血浆样本潜在生物标记物的筛选鉴定
        3.6 尿液代谢轮廓分析和模式识别
        3.7 尿液样本潜在生物标记物的筛选和鉴定
    4. 讨论
        4.1 代谢通路分析
        4.2 生物学意义解释
第三部分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第一章 杨震教授肝病理论学术渊源
    第二章 杨震教授相火学说学术渊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杨震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
    第一章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
        (一) 杨震教授学术观点
        1 崇尚相火学说
        2 重视滋养阴液
        3 倡导疏肝调气
        4 注重给邪出路
        (二) 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
        1 以辩证论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
        2 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
        3 用药以“平”见长
        4 喜用对药
        5 常用花、叶类药
        6 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
    第二章 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一) 杨震教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
        1 杨震教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2 杨震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
        3 杨震教授治疗脂肪肝经验
        4 杨震教授治疗抑郁症经验
        5 杨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
        (二) 杨震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1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性早熟经验
        2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经验
        3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4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经验
        临床验案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相火学说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综述研究
        (一) 婴幼儿抗巨细胞感染治疗研究进展
        (二) 中医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及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不足与展望
附录
    杨震教授学术生平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症状体征评分表
个人简历
致谢

(5)绵羊脾脏转移因子的制备和理化性质检测及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转移因子的概述
    1.2 TF的分类
        1.2.1 根据种属来源分类
        1.2.2 根据免疫特性分类
        1.2.3 根据剂型分类
        1.2.4 根据致病微生物分类
    1.3 TF的理化性质
    1.4 TF的生物学性质
    1.5 TF在人医临床上的应用
    1.6 TF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1.7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TF的制备方法
        2.2.2 TF的理化性质检测
    2.3 动物试验
        2.3.1 S-TF对小鼠的血常规及脾脏指数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2.3.2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
3 试验结果
    3.1 S-TF的制备结果
    3.2 S-TF的理化性质检测
        3.2.1 S-TF的外观性状
        3.2.2 S-TF的蛋白质反应
        3.2.3 TF的多肽含量检测结果
        3.2.4 TF的核糖含量检测结果
        3.2.5 核苷酸与多肽比值(0D260/0D280)的检测结果
        3.2.6 氨基酸检测结果
        3.2.7 矿物元素及PH检测结果
        3.2.8 无菌试验检测结果
    3.3 动物试验结果
        3.3.1 小鼠血常规检测结果
        3.3.2 部分器官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3.3.3 脾脏指数检测结果
        3.3.4 吞噬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关于S-TF的制备方法讨论
    4.2 S-TF的理化性质分析
    4.3 S-TF的安全性分析
    4.4 S-TF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分析
5 结论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有氧运动及转移因子干预对糖尿病大鼠血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1.1.1 糖尿病的研究概述
        1.1.2 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1.1.3 我国糖尿病的流行情况
    1.2 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研究
        1.2.1 运动疗法的产生与研究概况
        1.2.2 运动疗法的生理学机制
        1.2.3 运动疗法的适宜人群
        1.2.4 运动方式与实施
    1.3 动物转移因子的相关理论研究
        1.3.1 转移因子的分类
        1.3.2 转移因子的作用机制
        1.3.3 转移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1.4 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依据及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与分组
        2.1.1 实验对象
        2.1.2 干预实验的分组与处理
    2.2 运动和药物干预方案
        2.2.1 运动干预方案
        2.2.2 药物干预方案
    2.3 动物饲料配置
    2.4 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2.4.1 SD大鼠糖尿病造模的条件优化
        2.4.2 实验组SD大鼠糖尿病造模
    2.5 动物取材
        2.5.1 大鼠尾静脉取血
        2.5.2 大鼠心脏取血法
        2.5.3 取胸腺脾脏
    2.6 测试指标与方法
        2.6.1 大鼠体重变化测定
        2.6.2 血糖的测定
        2.6.3 大鼠血清胰岛素(INS)的测定
        2.6.4 大鼠血清C肽(C-Peptide)的测定
        2.6.5 大鼠饮水量变化的测定
        2.6.6 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的测定
    2.7 主要试剂
    2.8 主要仪器
    2.9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SD大鼠造模
        3.1.1 SD大鼠糖尿病造模的条件优化
        3.1.2 SD大鼠糖尿病造模
        3.1.3 大鼠糖尿病模型优化及实验造模分析
    3.2 有氧运动和转移因子干预对各组大鼠指标的影响
    3.3 有氧运动和转移因子对各组大鼠体重、血糖的影响
    3.4 有氧运动和转移因子对大鼠胰岛素及C肽的影响
    3.5 有氧运动和转移因子对各组大鼠胸腺、脾脏的影响
4 结论
5 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鸡脾转移因子多肽的组成研究及其在蛋种鸭黄病毒治疗中的应用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转移因子的分类
    1.2 转移因子的理化特性
    1.3 转移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理
        1.3.1 TF 可增强体液免疫、抗放射及免疫抑制
        1.3.2 TF 可增强细胞免疫
        1.3.3 TF 可趋化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
        1.3.4 TF 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1.3.5 TF 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1.3.6 TF 的人工被动免疫作用
    1.4 转移因子的制备方法
        1.4.1 冻融透析法
        1.4.2 乙醇提取法
        1.4.3 层析法
        1.4.4 超滤法
    1.5 转移因子在生产中的应用
        1.5.1 在人临床上的应用
        1.5.1.1 治疗小儿心肌炎
        1.5.1.2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1.5.1.3 治疗呼吸道反复感染
        1.5.1.4 治疗疱疹病毒
        1.5.1.5 治疗病毒性肠炎
        1.5.2 在动物临床上的应用
        1.5.2.1 在家畜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1.5.2.2 在家禽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材料来源
        2.1.2 主要试剂和物品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非特异性鸡脾转移因子制备
        2.2.2 多肽含量测定
        2.2.3 分子量测定
        2.2.3.1 SDS-PAGE 电泳法
        2.2.3.2 MALDI-TOF-MS 法
        2.2.4 多肽组成分析
        2.2.4.1 样品处理
        2.2.4.2 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2.2.4.3 质谱数据采集
        2.2.4.4 数据分析
        2.2.5 活力测定
    2.3 脾转移因子初步临床应用实验
        2.3.1 试验动物
        2.3.2 药物选择
        2.3.3 动物分组
        2.3.4 治疗方案
        2.3.5 数据记录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肽含量测定结果
    3.2 分子量测定结果
        3.2.1 SDS-PAGE 电泳法
        3.2.2 MALDI-TOF-MS 法
    3.3 多肽组成分析结果
    3.4 活力测定结果
    3.5 脾转移因子初步临床应用实验
        3.5.1 蛋种鸭发病概况
        3.5.2 产蛋率总体变化
        3.5.3 治疗前后产蛋率降幅比较
        3.5.4 产蛋率恢复效果评价
4 讨论
    4.1 转移因子的多肽组成
    4.2 转移因子分子量及其分布
    4.3 转移因子功能与组分的关系
    4.4 脾转移因子初步临床应用实验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巨细胞病毒灭活疫苗及其佐剂在1型糖尿病小鼠中的免疫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人类巨细胞病毒简介
        1.1 人类巨细胞病毒生物学特征
        1.2 人类巨细胞病毒致病性和免疫性
        1.3 人类巨细胞病毒的治疗和预防
    2 人类巨细胞病毒疫苗的研究
        2.1 研究概述
        2.2 目前临床评估的巨细胞病毒候选疫苗
        2.3 疫苗佐剂
    3 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1型糖尿病小鼠对MCMV易感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3.2 糖尿病小鼠和健康小鼠的LD50比较
        3.3 糖尿病小鼠和健康小鼠对MCMV易感性比较
    4. 讨论
第三章 灭活疫苗及其佐剂在1型糖尿病小鼠中的免疫保护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免疫后小鼠抗致死量MCMV感染的保护力
        3.2 免疫后小鼠的IgG抗体免疫应答
        3.3 IgG抗体的亚型分析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缩写表
读研期间文章发表和录用情况
致谢

(9)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特点及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一
    综述二 中医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认识
        参考文献二
实验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三
致谢
个人简历

(10)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治疗
    1.1 抗病毒药
        1.1.1 更昔洛韦
        1.1.2 缬更昔洛韦
        1.1.3 嶙甲酸
        1.1.4 福米韦生
    1.2 免疫治疗
        1.2.1 免疫球蛋白
        1.2.2 转移因子
        1.2.3 单克隆抗体
        1.2.4 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
    1.3 对症治疗 (保肝、降酶、改善胆汁淤积等)
        1.3.1 复方甘草酸苷
        1.3.2 思美泰
        1.3.3 熊去氧胆酸
2 中成药治疗
    2.1 茵栀黄口服液
    2.2 苦参碱注射液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转移因子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疗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鸡脾转移因子对鸡肠黏膜免疫屏障与抗氧化功能的影响[D]. 佘德勇.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2)
  • [2]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J]. 陆念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14)
  • [3]基于UPLC-MS技术的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湿热内蕴证代谢模式研究[D]. 李维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4]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D]. 史艳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5]绵羊脾脏转移因子的制备和理化性质检测及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D]. 纪秀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12)
  • [6]有氧运动及转移因子干预对糖尿病大鼠血糖代谢的影响[D]. 李鹏飞. 河南大学, 2015(08)
  • [7]鸡脾转移因子多肽的组成研究及其在蛋种鸭黄病毒治疗中的应用实验[D]. 綦雪慧.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1)
  • [8]巨细胞病毒灭活疫苗及其佐剂在1型糖尿病小鼠中的免疫保护研究[D]. 吴舒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4)
  • [9]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特点及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观察[D]. 向正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10]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 吴红敏,曹美玲,王恋,魏克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02)

标签:;  ;  ;  ;  ;  

转移因子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