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 (SOHO) 研究中的门诊健康结果

精神分裂症 (SOHO) 研究中的门诊健康结果

一、精神分裂症门诊病人健康后果(SOHO)研究成果(论文文献综述)

常皓阳[1](2021)在《《大城市居民精神障碍指南》(1-2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激增,许多人无法适应,最终导致了人类大脑机能活动的紊乱,进而发展为情感,认知,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精神健康尤为重要,译者选择翻译有关精神障碍的读物,能让更多的中国读者和从医人员了解俄国学者对精神病学的见解,有助于两国学者在精神病学领域的学习交流。本翻译报告主要以译者翻译的《大城市居民精神障碍指南》一书的第一章节和第二章节的汉译文本为例,分析总结了科普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方法和所适合的翻译策略,在充分理解原文材料,仔细地研读材料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科普分语体的部分特征,以及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总结归纳了俄语科普文学翻译过程中方法,包括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等。这份翻译实践报告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能为今后相关类型的俄语科普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所涉及的全部方法和分析都是以《大城市居民精神障碍指南》这本作品的翻译例子为基础,这对于其他对精神病学感兴趣的人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果[2](202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感知与患病后心理感受的探索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目前,如何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率仍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课题。既往研究发现,患者的疾病感知和患病后的心理感受会影响患者的就医行为和治疗依从性,并最终影响疾病康复。然而目前国内尚无可以测量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感知的评估工具,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感受的研究也缺乏纵贯的调查,各种心理感受之间的联系也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对疾病感知问卷修订版(Revised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IPQ-R)进行汉化及适当修改,探讨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适用性,并进行信效度评价与应用,为未来精神分裂症治疗、预后、及康复领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评估工具。二是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扎根理论,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的心理感受,提取其心理感受的主题,尝试建构理论模型,提出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稳定的、积极的心理感受的心理干预措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研究方法:中文版IPQ-R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及信效度评价的研究:在经过原作者授权同意后,对IPQ-R进行翻译、回译,采用德尔菲法邀请10名专家对问卷进行反复论证及修改使其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语言调适及小范围测试检验内容的有效性及表述的清晰性,最终形成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文版IPQ-R。在门诊选取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经入组及排除标准筛选,共计223人进入研究。所有受试者均完成自编的一般信息调查表、中文版IPQ-R、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Morisky服用依从性量表(MMAS-8)的评估。预约35名患者在2周后进行重测。使用Epi 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21.0软件和AMO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用平均数与标准差进行描述。计算有效问卷回收率评价专家的积极程度,计算条目重要性的均数、变异系数和同意率评价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计算Kendall’s W系数评价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信度分析方面,计算Cronbach’α系数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中文版IPQ-R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以及重测信度。效度分析方面,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问卷的构想效度、会聚效度与预测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问卷的结构效度。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质性研究中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在门诊选取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入组与排标准筛选后,对患者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收集受访者在患病后的心理感受。在资料呈现出饱和状态时,共收集了16名受访者的资料,整理了129746字的文字稿。采用质性资料分析软件Nvivo 11整理和分析资料,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的心理感受,提取相关主题,建立理论模型,提出未来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感受方面的研究方面,以及可能的心理干预模式。结果:研究中所有被试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病程为4~163个月,中位数为22个月。共发放问卷223份,收回有效问卷216份,有效率96.9%。预约35名患者在2周后进行重测,最终填写问卷32份,有效问卷32份,有效率100%。两轮德尔菲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3和0.96,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387和0.484,P<0.001。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形成了89个条目的中文版IPQ-R。中文版IPQ-R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0.69~0.86之间,重测信度在0.68~0.90之间(P<0.001)。周期性与病程;后果与症状识别;病程和周期性;治疗控制和个人控制;情感陈述与症状识别、病程、周期性、后果和疾病一致性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25~0.63之间(P<0.01)。个人控制和疾病一致性;情感陈述和治疗控制之间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和0.20(P<0.01)。中文版IPQ-R与PANSS、HADS、ITAQ、MASS-8间有意义的相关系数在-0.28~0.64之间(P<0.01)。探索性因子分析抽取7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37%。验证性因子分析中,拟合指数X2/df=2.714、RMSEA=0.072,RMR=0.038,GFI=0.915、AGFI=0.901、CFI=0.884、TLI=0.854。患者最常见的三个症状分别为:担忧(176人,占81%)、记忆力下降(172人,占80%)、缺乏动力(167人,占77%)。患者将大多数症状归因为目前的精神健康问题导致(占69%),少数将其归因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占21%)和其他因素导致(占10%)。最被患者认可的导致目前精神健康问题的原因为:“压力或烦恼”、“在生活中受到不良刺激”、“家庭问题、或过度烦恼所致”和“我的心态问题”。患者普遍认为他们目前存在的精神健康问题是慢性的,并有周期性的变化,认为患病给自己带来不良的后果,认为自己对疾病有一定的控制权,对治疗抱有积极的期望,对疾病有一个连贯的看法,但整体上对目前的精神健康问题有较多的负面情绪反应。在质性研究中,从1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访谈资料中提取出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心理感受的四个主题:与认同相关的感受(负面的自我认知、差别对待、尊严);与归属相关的感受(成为局外人、孤独、与他人共处、联结);与信任相关的感受(冲突对抗、信赖);与希望相关的感受(消极无望、有希望)。患者在认同、归属、信任、希望四方面的感受是波动性的,会随疾病与治疗的进程以及生活中的经历不断变化,严重的或多次反复的经历会使患者的感受趋于常化。同时,四个主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相互间的影响是同向的。结论:中文版IPQ-R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评估工具。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心理感受包括四个方面:与认同相关的感受、与归属相关的感受、与信任相关的感受、与希望相关的感受。四个方面的感受存在两两之间的互相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同向的。精神分裂患者的精神康复需要多种干预形式的整合,并需要建立有效的预警体系,除了药物治疗外,有针对性地整合团体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技能训练、在诊疗过程中予以解释性、支持性的干预,将有助于患者获得更稳定、更积极的心理感受,促进精神康复。

潘运秋[3](2020)在《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因社会转型、生存加大等原因造成的个体精神、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社会治安混乱、群体幸福感缺失等问题交错重叠,使得现阶段精神病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对精神病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管理工作更显重要。笔者作为一名在徐州市铜山区济复医院从事精神病人管理的工作人员,针对精神病人管理问题,从所就职的单位入手,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多种理论出发,利用资源便利与优势,对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通过对文献、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并进行理论分析等,详细对现阶段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成效、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的成效体现为精神卫生立法工作逐渐规范、精神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以及患者管理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该区精神病人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缺乏、医疗机构收治患者困难、当前报销补偿政策执行困难以及职能部门履职不到位等;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滞后、法律制度不健全、精神卫生投入过少以及相关管理不完善等。随后结合理论和国内外精神病人管理经验,从转变对精神病人管理的思想认识、加强对精神病人相关立法工作的推进、加大对精神卫生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管理运行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为解决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的问题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本选题本着提高精神病人管理效率及效果的目的,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实地调研理性思考分析精神病人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其深层次原因,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在借鉴国内外精神病人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该区现实问题,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朱锁[4](2020)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判断、风险评估和疾病干预提供新依据,也为政府的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及制定精神病人救助帮扶政策提供参考,以及为未来大数据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以湖南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于2010年1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关数据资料为基础,清理数据后筛选出144159例登记在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数据分布特点;采用χ2检验及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服药规律性、有无自知力、既往住院次数、家族史与经济状况各因素与病情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年龄、性别、职业、服药规律性、自知力、家族史、经济状况与病情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无自知力,未规律服药,年龄在15~24岁,职业为农民,有家族史,男性,经济状况为贫困,年龄在25-40岁是病情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3.42、2.21、1.42、1.30、1.25、1.15、1.13、1.1。其中,自知力及服药规律性在所研究因素中,对精神分裂症的病情稳定性影响最显着。结论: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和服药依从性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稳定性的保护因素。中青年男性、农民、经济状况贫穷和家族史阳性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不稳定的危险因素。今后将进一步改善患者自知力,提高服药依从性,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这些举措可更好地稳定精神分裂症的病情,减少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的发生。

周晨曦[5](2020)在《基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机制的亚群分类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疾病自我管理是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回归社会的重要举措。将患者细分为亚群、评估亚群的特征和需求可提高自我管理项目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仅基于自我管理状况的亚群缺少行为机制为前提,结果可能并不稳定。明晰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内在机制,并基于行为关键要素将患者分类,将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自我管理支持。研究目的:1.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机制,明确自我管理行为关键要素。2.依据自我管理行为机制中的行为关键要素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亚群。研究方法:研究包括四个主要内容。认知-心理模型的构建部分中通过理论整合初步构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认知-心理模型。研究工具的引进、设计与信效度检验中引进了简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估工具(BriefAssessmentof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BACS)、精神分裂症知识测验(Knowledge About Schizophrenia Test,KAST)、精神分裂症疾病感知问卷(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for Schizophrenia,IPQS)和治疗自我调节问卷(Treatment Self-Regulation Questionnaire,TSRQ),设计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态度问卷(Attitude towards Self-management in Schizophrenia Questionnaire,ASSQ),完成信效度检验。模型的验证与修订部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收集到的3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对认知-心理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修订。亚群分类部分中以行为机制中的四个关键要素为细分特征,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将341例患者进行分类,构建亚群模型,刻画亚群患者的用户画像。研究结果:模型的构建部分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认知-心理模型包括了从健康信息输入到自我管理行为输出的众多环节,认识功能是信息到疾病知识的关键环节,信念在疾病知识到行为态度中起中介效应,自我效能和行为动机与行为态度协同预测自我管理行为。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中KAST、IPQS、TSRQ、ASSQ的I-CVI范围为 0.83~1,S-CVI/Ave分别为 0.97、0.96、0.94、0.98。BACS的 1 因子模型拟合较好(χ2/df=1.055,GFI=0.953,CFI=0.998,RMSEA=0.030);IPQS的因子分析共提取了 10个因子,与源量表结构类似;TSRQ的4因子模型拟合较好(χ2/df=1.771,GFI=0.902,CFI=0.947,RMSEA=0.069);ASSQ的 2 因子模型拟合较好(χ2/df=2.251,GFI=0.843,CFI=0.920,RMSEA=0.079)。BACS、KAST、ASSQ的Cronbach’sα值/KR-20值分别为0.86、0.68、0.93,大部分IPQS各维度的Cronbach‘Sα值为0.69~0.87,TSRQ各维度的Cronbach’sα值为0.49~0.90。模型的验证与修订部分中修订后的模型与实证数据拟合较好(χ2/df=2.407,RMSEA=0.064,GFI=0.905,CFI=0.912,NFI=0.860,IFI=0.913)。个体从接触外界信息到形成自我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存在两条相对独立的路径:①认知功能→疾病知识→掌控度信念→行为态度→自我管理行为;②认知功能→自我效能→自主动机→自我管理行为。亚群分类部分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能量充沛型(39.3%)、潜在转换型(38.4%)、全面耗竭型(22.3%)。不同亚群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H=78.571,P<0.05)、性别构成(χ2=14.734,P<0.05)、受教育程度(χ2=38.303,P<0.05)、是否长期坚持服药方面(χ2=26.059,P<0.05)存在差异。研究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认知-心理模型中,认知功能、掌控度信念、自我效能和自主动机是自我管理行为的关键要素。基于此四个特征,患者中存在能量充沛型、潜在转换型、全面耗竭型三个亚群,定位不同亚群的特征和需求是提供量身定制的自我管理支持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精准化精神卫生康复服务的有效途径。

贾玥蕾[6](2019)在《林先生的故事—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叙事探究》文中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在全球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精神障碍中精神分裂症是污名最重的一种疾病,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往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多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对于疾病的治疗,很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较少关注患者本身,揭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在用接触干预减少污名的研究中,同样较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较少采用质性方法研究其过程。本研究采用叙事探究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为接触者,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录研究者本人在接触过程中的内心变化,展现其过程包括四个阶段:见病不见人;病先于人;人先于病;病是病,人是人。通过一方面呈现患者患病40年中的经历,包括药物治疗、胰岛素昏迷疗法、电抽搐疗法、脑立体定向手术,从而展现在该病人身上体现的中国40年中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法的变迁与问题;另一方面身边人对其的看法,包括3名医生、一名护士、患者母亲、一名扫地阿姨、一名病友、患者本人,从而揭示不同人的角度对同一个精神分裂症看法的不同及其与患者的关系互动,探索该患者在康复中的困境,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黄月英[7](2019)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样本地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现状,全面探究相关影响因素,并初步探究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为后期根据相应影响因素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供理论与实证基础。【方法】通过现场调研法对2018年7月至2018年9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的300名患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照护者进行机械随机抽样。采用研究者自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家庭因素、病情因素、治疗因素、社会和经济因素4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运用t检验、卡方分析、二元log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定量研究结果结合定性分析选取20名患者主要照护者进行半结构访谈法,初步探究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1)样本地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按次服药、按量服药、按时服药、坚持服药及总用药依从性的依从率分别为50.67%、49.33%、50.67%、43.00%和28.33%。(2)多因素逻辑回归结果显示,影响按次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为药费负担,“有点严重”与“较严重”相较于“无负担”类别的OR值分别为0.321、0.251;患者年龄,OR=0.972;自知力情况,“部分自知力”与“无自知力”相较于“有自知力”的OR值分别为0.302、0.360;症状控制效果“显着”相较于“无效”的OR为3.862;服药种类OR=1.587;照护者感受压力OR=0.706;实际帮助来源“2种”相较于“无”OR=3.476;照护者服药信念OR=1.104;影响按量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为患者年龄,OR=0.961;自知力情况,“部分自知力”与“无自知力”相较于“有自知力”的OR值分别为0.352、0.403;服药种类OR=1.409;照护者感受压力OR=0.748;照护者服药信念OR=1.087;影响按时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为药费负担,“有点”与“较严重”相较于“无负担”类别的OR值分别为0.311、0.233;患者年龄OR=0.968;自知力情况,“部分自知力”与“无自知力”相较于“有自知力”的OR值分别为0.308、0.350;服药种类OR=1.527;照护者感受压力OR=0.676;照护者服药信念OR=1.110;影响坚持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分别为照护者与患者关系,“父亲”相较于“母亲”的OR=2.376;与患者共同居住人数OR=1.348;照护者服药必要性OR=1.118;影响总用药依从性的因素为患者年龄OR=0.975;自知力情况,“部分自知力”与“无自知力”相较于“有自知力”的OR值分别为0.431、0.434;照护者面子观OR=0.752;照护者主观支持分OR=1.090。(3)根据半结构访谈结果对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冰山模型”,将纳入的影响因素集分为治疗层面、经济层面、支持层面、心理层面四个层面,四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层层递进互为一体共同作用影响用药依从性。【结论】(1)药费负担对家庭经济“无影响”、患者年龄小、有自知力、症状控制效果好、服药种类多、照护者感受压力得分低、实际帮助来源多、照护者服药信念高是按次服药的保护因素;患者年龄小、有自知力、服药种类多、照护者感受压力小、照护者服药信念高是按量服药的保护因素;药费负担对家庭经济“无影响”、患者年龄小、有自知力、服药种类多、照护者感受压力小、照护者服药信念高是按次服药的保护因素;照护者为“父亲”、与患者共同居住人数多、照护者服药必要性高是坚持服药的保护因素;患者年龄小、有自知力、照护者面子观弱、照护者主观支持高是总服药依从性的保护因素。(2)样本地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处于较低水平,今后在治疗层面上应继续大力支持与加强精神卫生药物与治疗的研究与开发;在经济层面上应继续加强与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相应补贴政策实施;在支持层面上应加快建立精神卫生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治疗管理系统;在心理层面应加大严重精神障碍相关宣传,创建对严重精神障碍包容的社会环境的政策建议。

王韵[8](2019)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勃起功能障碍(ED),即为阴茎不可以达到和不能足以得到满意度性交的勃起。由于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所导致的ED较为常见;关于ED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AP)的关系说法不一。本论文主要是针对处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的男性患者进行研究,对比较常见的影响勃起功能的八种AAP进行探讨分析,同时对其血催乳素(PRL)水平和临床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研究方法以第十版的《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所列的诊断标准为基本依据,以访谈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问卷主要通过国际神经精神科简氏访谈的形式。为了更好地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选取样本数据为240例,样本范围为医学院附属的精神门诊中在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之间的处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的患者,并且针对常用的八种药物各选取30例患者,具体的八种药物主要包括:阿立哌唑、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氨磺必利、奥氮平、帕利哌酮和齐拉西酮。主要对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之前和现在依靠抗精神病药物(APS)的病情控制治疗状况,具体包括服用药物的类型、服用药物的最高剂量、最高药量的服用时间以及总的服药时间等详细信息,进行资料的收集;评估的量表中根据精神科症状量表(PANSS)分为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同时根据国际勃起功能评分5(IIEF-5)来对患者的勃起功能进行评定,得出患者的性功能状况;针对于勃起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及其性伴侣进行治疗的满意度(TSS)的评定;对患者的性功能的状况进行定性评估采用的是亚利桑那州性经验量表(ASEX-5);对患者的情绪抑郁程度进行量化评估采用的是以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并排除由于情绪问题所导致的性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服用药物的依从性进行定性评估采用的服药依从性评价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进行评估采用的是生活质量及其满意程度的问卷(Q-LES-Q-SF)。于每日清晨8点,对患者进行肘静脉血的空腹采集,并将采集的血液存储在5ml的抗凝真空管中选取分离血浆,用来进行血浆催乳素的测定,保存环境为-70℃冷冻。为了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对催乳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连带的催乳素对于勃起功能的影响,我们通过放射免疫法对血浆的催乳素进行检测。通过运用SAS统计软件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计量统计的资料显示,采取独立样本t对实验的两组数据进行检验;采用方差或协方差的数学分析方法对不同组间使用的药物进行比较;在两组间的post hoc我们选用Bonferroni来进行检验;而针对于组间的数据比较则采用χ2来进行检验;并通过Pearson法来分析研究数据的相关性。结果氨磺必利组的ED发生率明显比氯氮平组的ED发生率要高,也高于阿立哌唑组与喹硫平组(P均<0.001),而阿立哌唑组的实验结果ED发生率比利培酮组要低(P均<0.01)。齐拉西酮组、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的血浆PRL水平值比喹硫平组、氯氮平组、阿立哌唑组和奥氮平组表现出来要高(P均<0.001);分析还发现帕利哌酮组的ED发生率比阿立哌唑组要高很多(P<0.001)。针对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我们发现,IIEF-5的评分与全部患者、帕利哌酮组患者、氨磺必利组患者以及齐拉西酮组患者的血浆PRL水平表现为正相关(P均<0.001)。结论在导致ED方面,AAP中氨磺必利居于首位,其次是利培酮;并且研究发现齐拉西酮、氨磺必利和利培酮都有可能使得血浆PRL的水平出现增高的现象。

马华舰[9](2019)在《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了解立法后上海市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现况的基础上,探索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并初步制定精神障碍患者入院方式的评估操作指引,为完善地方性精神卫生立法及医院规章制度、更好地保障医患权益提供科学支撑。【方法】该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调查精神卫生法颁布后上海市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现况后,分别从医学因素和非医学因素两个方面探索患者发生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初步制定非自愿住院评估操作指引:1.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的医学影响因素研究:纵向调查立法后一年内上海市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现况,然后再通过横断面研究比较分析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方式的医学影响因素;2.从家属及医生两个角度进行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的非医学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了解患者家属进行住院决策时的影响因素;通过专家意见征询的方法探索医生进行非自愿住院决策时的影响因素;3.在前期研究及专家意见征询的基础上初步制定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评估操作指引,进行小范围测试后进行内容调整与评估临界值的确定。【结果】1.《精神卫生法》颁布后一年内,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比例出现下降,第一个月下降最明显(约下降20%),但非自愿住院仍是精神障碍患者主要的住院方式,且随着时间推移非自愿入院比例呈现上升趋势,逐渐与立法前水平趋近;在所有非自愿入院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未达到精神卫生法中非自愿住院的危险性标准。2.影响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医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攻击行为、自知力状况及入院诊断,与国内外既往研究基本一致;3.影响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非医学影响因素主要为家属的意愿,而并非医生的建议;其中家属/监护人做出住院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疾病状况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家属对患者的情况判断及直面应对、社会支持状况、家属对外界的回避,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于家属的住院决定;在同一情景案例下不同医生做出的住院建议可能存在较大分歧,除外法律规定,医生对于非自愿住院标准的理解、医疗角色定位、家属意愿影响及医疗管理均影响着医生的非自愿住院建议。4.形成《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评估操作指引》,该评估表结合了精神卫生法对于非自愿住院标准的规定,将医生、患者及家属的评估项目进行了量化和整合,适用于成年精神障碍患者,通过13个条目完成医生对精神障碍患者住院的情况评估,其中患者情况的权重为0.8333,家属情况的权重为0.1667,该权重分配情况符合本研究关于限制家属决策意愿的最初设想,且该操作指引内容精练、实用性好,符合医生操作评估习惯,能够辅助医生做出更合理的住院建议,使住院建议更具客观性。【结论】1.精神卫生立法后上海市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住院比例虽出现下降,但仍以非自愿入院为主要入院方式。2.立法后,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愿住院的医学因素与国内外既往研究发现基本一致。3.立法后,非医学因素是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愿住院的主要因素,而家属在入院决定中起了主要决定作用。4.半定式评估可协助医生为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做出更合理的住院建议,住院建议更具客观性。

李海滨[10](2018)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就业体验的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类慢性、衰退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就业能力。就业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但阻碍患者就业的因素复杂。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就业体验进行探究,以较深入了解患者就业过程中的体验特点及存在困难,为今后改善患者就业体验提供相应参考。材料和方法:采取质性研究方法,选取在业和待业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访谈,主要从患者工作内容,难易程度,岗位变动,工作质量,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福利待遇,疾病认知等方面进行。对获得资料采取类属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例患者,其中女性1人,男性8人,病后都曾工作,与家人同住。其中6人为当面访谈,3人为电话访谈。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建立起三级编码表,得出:1)疾病影响患者工作能力及体验;2)患者本人及他人对认为患者能力有限,对患者就业体验有负面影响;3)工作中患者不愿主动告知病情,与他人人际关系总体尚平稳,但仍存在受歧视现象,患者也主动回避与他人过多交流;4)患者福利待遇与他人相同,有些情况下会有额外补助;5)就业对患者有很多特殊重要意义,大部分患者有意愿继续工作。结论:1)疾病多方面影响患者就业,症状、药物副作用影响患者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而暴力风险影响人们对患者的态度。2)公众污名影响人们对患者态度,与患者自身污名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增加公众对患者理解有助改善患者就业体验。3)患者动机内化程度越高,使得患者就业积极性越强。

二、精神分裂症门诊病人健康后果(SOHO)研究成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分裂症门诊病人健康后果(SOHO)研究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大城市居民精神障碍指南》(1-2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Abstract
ВВЕДЕНИЕ
ГЛАВА Ⅰ ОПИСАНИЕ ЗАДАЧИ ПЕРЕВОДА
    1.1 Источник задачи перевода
    1.2 Краткое описание оригинального текста
    1.3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научно-популярного подстиля оригинального текста
        1.3.1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их средств
        1.3.2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предложений с разговорной окраской
ГЛАВА Ⅱ ОПИСАНИЕ ПРОЦЕССА ПЕРЕВОДА
    2.1 Подготовка перевода
    2.2 Инструменты перевода
    2.3 Коррекция перевода
ГЛАВА Ⅲ ТРУДНОСТИ ПЕРЕВОДА И МЕТОДЫ РЕШЕНИЯ
    3.1 Метод перевода на лексическом уровне
        3.1.1 Перевод слов с приставками и суффиксами
        3.1.2 Перевод неразделимых терминов
        3.1.3 Перевод выражения с культурным фоном
        3.1.4 Перевод аббревиатуры
    3.2 Метод перевода на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ом уровне
        3.2.1 Добавление
        3.2.2 Опущения
        3.2.3 Метод разделения
        3.2.4 Замена частей речи
ГЛАВА Ⅳ ИЗЛОЖЕНИЕ ПРАКТИКИ ПЕРЕВОДА
    4.1 Недостатки и опыты в процессе перевода
    4.2 Обобщение для будущей работы
ЗАКЛЮЧЕНИЕ
ЛИТЕРАТУРА
ПРИЛОЖЕНИЕ Ⅰ. ОРИГИНАЛ
ПРИЛОЖЕНИЕ Ⅱ. ПЕРЕВОД
ПРИЛОЖЕНИЕ Ⅲ. ОРИГИНАЛ
ПРИЛОЖЕНИЕ Ⅳ. ПЕРЕВОД
致谢

(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感知与患病后心理感受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疾病感知问卷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及信效度评价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2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2.2 疾病感知问卷修订版
        2.2.3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2.2.4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2.2.5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
        2.2.6 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
        2.3 研究方法
        2.3.1 中文版问卷的形成
        2.3.2 施测方法与流程
        2.4 统计学分析
        2.5 伦理问题
    3 结果
        3.1 德尔菲函询结果
        3.1.1 专家基本情况
        3.1.2 专家的积极程度
        3.1.3 专家的权威程度
        3.1.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3.1.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3.1.6 专家意见的整理
        3.2 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信息的描述性统计
        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4 信度分析
        3.4.1 内部一致性
        3.4.2 重测信度
        3.4.3 中文版IPQ-R各维度间的相关性
        3.5 效度分析
        3.5.1 构想效度
        3.5.2 会聚效度
        3.5.3 预测效度
        3.5.4 验证性因子分析
        3.6 中文版IPQ-R各分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3.6.1 症状识别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3.6.2 第二部分中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3.6.3 病因维度的描述统计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心理感受的质性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1.2 抽样方法
        2.1.3 样本量
        2.2 研究方法
        2.2.1 质性研究
        2.2.2 扎根理论
        2.3 研究工具
        2.3.1 录音笔
        2.3.2 电脑及相关软件
        2.3.3 研究者本人
        2.3.4 访谈提纲
        2.3.5 访谈备注
        2.3.6 检核表
        2.4 资料收集过程
        2.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5.1 资料的整理
        2.5.2 资料的分析
        2.6 研究伦理
        2.6.1 知情同意
        2.6.2 隐私与保密
        2.6.3 避免潜在的伤害和风险
        2.6.4 提供转介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病后的心理感受
        3.2.1 与认同相关的感受
        3.2.2 与归属相关的感受
        3.2.3 与信任相关的感受
        3.2.4 与希望相关的感受
        3.2.5 理论模型的构建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自我概念与心理理论机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概念
    2.2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管理经验
3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及其成效分析
    3.1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
    3.2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成效
4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的问题
    4.2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5.1 转变对精神病人管理的思想认识
    5.2 加强对精神病人管理的立法工作
    5.3 加大对精神卫生建设的投入
    5.4 建立健全对精神病人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湖南省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性数据整理
    1 项目背景及数据来源
        1.1 调查目的
        1.2 调查对象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伦理
    3 纳入指标筛选
    4 各指标评判标准
        4.1 一般人口学资料
        4.2 家族史
        4.3 服药规律性
        4.4 自知力水平
        4.5 经济状况水平及既往住院次数
        4.6 病情稳定性评估方法
    5 数据清理
    6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病情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数据分析结果
        1.1 湖南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数据分布情况
        1.2 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性数据分布情况
        1.3 病情稳定性与各研究因素的χ2检验
        1.4 病情稳定性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2 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讨论
        2.1 精神分裂症各因素的分布特点
        2.2 自知力和规律服药是影响病情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2.3 影响病情稳定性的其他因素需重点关注
    3 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卡
附录 B: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院信息单
附录 C:居民个人健康档案
附录 D: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
附录 E: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和随访信息补充表
附录 F: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附录 G:随访服务有关说明
附录 H:社会功能评估
综述 影响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性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机制的亚群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四、研究内容及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精神分裂症概述
    二、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概述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四、行为机制论述
    五、自我管理行为机制的研究基础及理论基础
    六、文献小结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认知-心理模型构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结果及讨论
第四章 相关测量工具的引入、发展与验证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结果
    五、讨论
第五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机制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设计
    四、实证研究结果
    五、讨论
第六章 基于自我管理行为机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亚群分类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结果
    五、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林先生的故事—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热点——基于VOSviewer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1.2.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需求定性研究综述
        1.2.3 接触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公众污名的研究综述
        1.2.4 研究评述及问题分析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什么是“叙事探究”
        2.1.2 叙事探究的发展史
    2.2 为什么选择叙事探究
    2.3 亲历叙事探究
        2.3.1 研究疑题的产生
        2.3.2 进入研究现场,确定研究对象
        2.3.3 我的角色定位
        2.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2.3.5 呈现研究结果
第三章 病,见病不见人——医学模式是污名的维持者?
    3.1 我初次见到林付生
    3.2 A医生对林付生的描述——古怪刻板、意向倒错
    3.3 B医生对林付生的描述——行动不便、药物效果不太好
    3.4 C医生对林付生的描述——他不是那么没有救
    3.5 我眼中的林先生——他会伤害我吗?
第四章 病人,病先于人——关注病时,背后的人怎样了?
    4.1 病史
    4.2 起病
    4.3 从积极治疗到失去希望
        4.3.1 四处诊治
        4.3.2 绝处求生
        4.3.3 崩溃边缘
        4.3.4 彻底放弃
    4.4 我眼中的林先生——他痛苦吗?
第五章 人病,人先于病——是什么样掩盖了原本鲜活的生命?
    5.1 林付生的“疯言疯语”
    5.2 鲜活的生命
    5.3 林先生又打人了
    5.4 我眼中的林先生——我会因这样一个生命的消逝而感到难过吗?
第六章 人是人,病是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污名可以被消除多少?
    6.1 你想走就走吧,我不留你
    6.2 林付生的朋友
    6.3 林付生给我唱歌
    6.4 我眼中的林付生——这个疯子一直清醒着吗?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7.1 理解林付生——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7.1.1 林付生的生活关系
        7.1.2 林付生的康复困境
    7.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污名
        7.2.1 接触过程的变化阶段总结
        7.2.2 从初始阶段到第一阶段(只见病不见人)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2.3 从第一阶段(只见病不见人)到第二阶段(病先于人)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2.4 从第二阶段(病先于人)到第三阶段(人先于病)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2.5 从第三阶段(人先于病)到第四阶段(人是人病是病)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3 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实质与困难
        7.3.1 基于功能理论取向的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实质
        7.3.2 基于生物文化理论取向的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实质
        7.3.3 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困难
    7.4 研究的局限和困难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7)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用药依从性理论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现状
    2.1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
        2.1.1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
        2.1.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照护者人口学资料
        2.1.3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基本情况
        2.1.4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疾病基本信息
        2.1.5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照护者治疗相关知识及服药信念结果
    2.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情况
        2.2.1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
        2.2.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情况
3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1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集
    3.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3.2.1 按次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3.2.2 按量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3.2.3 按时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3.2.4 坚持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3.2.5 总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3.3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多因素分析
        3.3.1 按次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3.3.2 按量服药依从影响因素性多因素分析
        3.3.3 按时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3.3.4 坚持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3.3.5 总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4.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初步探究
    4.1 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编码结果
    4.2 严重精神障碍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初步探究
5.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治疗层面
        5.1.2 经济层面
        5.1.3 支持方面
        5.1.4 心理层面
    5.2.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政策建议
        5.2.1 继续加强与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相应补贴政策实施
        5.2.2 加快建立精神卫生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治疗管理系统
        5.2.3 加大严重精神障碍相关宣传,创建对严重精神障碍包容的社会环境
6.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研究创新性
        6.2.2 研究的局限性
        6.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表
附件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8)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2.2.2 血液标本采集
        2.2.3 研究流程图
    2.3 血样处理
        2.3.1 血样采集及预处理
        2.3.2 仪器设备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创新点与局限性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综述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9)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1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历史沿革
2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必要性及该举措的不足
3 我国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立法保障
4 我国非自愿住院法律规定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5 立法前国内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实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6 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一部分 立法后非自愿住院实施现况及医学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非自愿住院现况研究
    2.2 非自愿住院医学影响因素研究
3 结果
    3.1 立法后一年内非自愿住院标准实施情况
    3.2 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医学影响因素探索
4 讨论
    4.1 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标准实施现况分析
    4.2 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愿住院的医学影响因素分析
5 结论 第二部分 立法后非自愿住院的非医学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现状
2 对象和方法
    2.1 家属在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决策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精神科医生进行非自愿住院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
3 结果
    3.1 家属在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决策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3.2 精神科医生进行非自愿住院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
4 讨论
    4.1 家属在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决策中的作用
    4.2 医生进行非自愿住院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5 结论 第三部分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入院评估操作指引形成
1 研究现状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立法与权利保护
    4.2 对于非自愿住院操作指引的解析
5 结论 总结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
4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家属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2 首轮非自愿住院决策因素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3 第二轮非自愿住院决策因素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4 第三轮非自愿住院决策因素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5 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评估操作指引
附录6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及主要学术活动

(10)精神分裂症患者就业体验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部分
1.研究背景
    1.1 精神分裂症与职业康复
    1.2 患者就业现状
    1.3 污名化及相关理论
    1.4 动机及相关理论
    1.5 就业体验质性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学
    
2.2.1 抽样方法
    
2.2.2 收集方法
    
2.2.3 分析方法
3.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编码情况
    3.3 案例分析
    3.4 患者就业体验
    
3.4.1 疾病影响
    
3.4.2 工作能力
    
3.4.3 人际交往
    
3.4.4 待遇支持
    
3.4.5 就业动机
4.讨论
    4.1 疾病与就业体验关系
    
4.1.1 症状影响
    
4.1.2 药物副作用
    
4.1.3 暴力风险
    4.2 污名与就业体验关系
    
4.2.1 公众污名影响
    
4.2.2 自我污名影响
    4.3 理解与就业体验关系
    4.4 动机与就业体验关系
    4.5 改善患者就业体验
    
4.5.1 改善疾病症状
    
4.5.2 积极开展职业康复
    
4.5.3 加强公众了解
    
4.5.4 提供支持环境
5.总结
    5.1 结论
    5.2 局限性与不足
    5.3 创新性 英文部分
1. Background
    1.1 Schizophrenia and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1.2 Employment
    1.3 Stigma
    1.4 Motivation
    1.5 Present qualitative studies of employment experience
    1.6 Research purpose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Object
    2.2 Methodology
    
2.2.1 Sampling
    
2.2.2 Data collection
    
2.2.3 Analytical method
3. Result
    3.1 Basic information
    3.2 Coding
    3.3 Case analysis
    3.4 Employment experience of patients
    
3.4.1 Disease influence
    
3.4.2 Ability of work
    
3.4.3 Communication
    
3.4.4 Payment and support
    
3.4.5 Employment motivation
4. Discussion
    4.1 Disease and employment experience
    
4.1.1 The influence of symptoms
    
4.1.2 Side effects
    
4.1.3 Risk of violence
    4.2 Stigma and employment experience
    
4.2.1 Public stigma
    
4.2.2 Self-stigma
    4.3 Understanding and the employment experience
    4.4 Motivation and employment experience
    4.5 Improving patient employment experience
    
4.5.1 Relieve disease symptoms
    
4.5.2 Actively carrying out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4.5.3 Strengthening public understanding
    
4.5.4 Providing support environment
5. Summary
    5.1 Conclusion
    5.2 Limitations
    5.3 Innovation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期间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所获奖励

四、精神分裂症门诊病人健康后果(SOHO)研究成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城市居民精神障碍指南》(1-2章)翻译实践报告[D]. 常皓阳.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感知与患病后心理感受的探索研究[D]. 刘果.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潘运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D]. 朱锁.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机制的亚群分类研究[D]. 周晨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林先生的故事—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叙事探究[D]. 贾玥蕾.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黄月英.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D]. 王韵.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立法后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马华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
  • [10]精神分裂症患者就业体验的质性研究[D]. 李海滨.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精神分裂症 (SOHO) 研究中的门诊健康结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