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绿茶防腐剂筛选

名优绿茶防腐剂筛选

一、名优绿茶保鲜剂筛选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铁汉,方仕茂,王玉洁,苏欢,宁井铭,武卫权,曾雪鸿[1](2019)在《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在贮藏过程中极易受水分、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品质下降、经济效益降低。文章分析了贮藏条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并对叶绿素、氨基酸和茶多酚等理化成分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进行阐述。介绍了茶叶从箬叶和陶瓷罐等传统贮藏方法,演变到现代低温冷藏、抽气充氮、生物保鲜等贮藏技术的发展过程。比较分析当前不同贮藏保鲜技术的优缺点,总结绿茶保鲜技术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为绿茶科学贮藏,延长保质期提供参考。

苏欢[2](2019)在《六安瓜片核心产地溯源及低温保鲜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现有的六安瓜片标准中关于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包含了整个六安市,而实际生产中六安瓜片产地分为内山与外山,不同产地之间价格相距甚远;同时,六安瓜片作为一种完全由叶片制成的烘青绿茶,储存不当极易发生氧化变质。产地判别和仓储保鲜是六安瓜片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实验收集同一时间加工生产的金寨县、霍山县和裕安区三个县区(11个村镇)的六安瓜片成品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主要儿茶素类、氨基酸类和咖啡碱,比较不同产地六安瓜片三大代谢物含量差异,并结合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特征因子、建立判别模型。同时,收集同一批鲜叶将之分别加工成低、中、高(3%、5%、10%)水分含量的六安瓜片毛茶,储存在室温、冷藏(4℃)、冷冻(-10℃、-20℃)冷库中,定期取样加工成成品茶。通过内含成分与干茶色泽变化找出最佳储存水分含量和储存温度,并比较储存条件下代谢产物变化,找出六安瓜片低温储存保鲜差异代谢产物。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不同产地的六安瓜片部分内含成分存在差异,内山与外山瓜片差异显着,主要表现在Ile,Phe,Val,Leu和Ser等氨基酸含量上;Met与GA在县区之间含量差异显着。基于茶叶中内含成分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实现了对六安瓜片内山、外山产区以及不同县区之间的量化判别,两个判别模型预测集判别率均达到了 95.83%。(2)六安瓜片在12个月的储存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3%水量冷冻储存不利于水浸出物的保留;儿茶素含量在储存过程中也处于下降趋势,相同水分含量条件下,储存温度越低儿茶素含量下降速率越慢,5%水分含量冷冻储存可有效地减缓儿茶素降解;咖啡碱在储存过程中变化较小;氨基酸含量在储存过程中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低水分含量不利于鲜甜味氨基酸的保留;水分含量相对储存温度对六安瓜片储存样干茶色泽影响更大。实验认为5%水分含量冷冻储存最有利于六安瓜片的保鲜储存。(3)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发现,5%水分含量的室温与低温(4℃C、-20℃)储存样在儿茶素及其二聚体、黄酮醇/苷以及酚酸、有机酸含量上有差异。其中,墨沙酮葡萄糖苷、杨梅酮半乳糖苷以及没食子酸、没食子酰葡萄糖等物质含量室温储存样明显高于低温储存样,原花青素、酚酸及异柠檬酸、异牡荆素、奎宁酸等物质含量低温储存样则明显高于室温储存样。

罗佳琛[3](2019)在《绿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对龙井茶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龙井茶位居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茶叶翠绿,茶汤清亮,滋味醇厚,香气浓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龙井茶季节性强,贮藏期间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陈化和品质劣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龙井茶保鲜技术应运而生。目前,采用保鲜剂对龙井茶进行保鲜是较为有效的保鲜方式之一,其中生物保鲜剂因其安全、无毒、高效的特点而备受关注,因此,筛选适宜生物保鲜剂对龙井茶的保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β-环糊精为壁材,绿茶精油为芯材,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一种具有缓释作用的绿茶精油微胶囊,对其性质进行初步研究,并将其作为一种生物保鲜剂应用于龙井茶的贮藏保鲜中,以期为龙井茶贮藏品质的保持和货架期的延长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绿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以β-环糊精和绿茶精油为原料,制备得到具有绿茶清香的干燥白色粉末,即绿茶精油微胶囊。试验考虑了包埋时间、包埋温度和壁芯比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以微胶囊产率和精油包埋率为衡量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绿茶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制备绿茶精油微胶囊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壁芯比6:1,包埋时间1h,包埋温度60℃,在此条件下,微胶囊产率达到78.12%,精油包埋率达到90.75%,微胶囊包埋效果最佳。2.绿茶精油微胶囊的性质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对微胶囊的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并测定绿茶精油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通过电镜观察得微胶囊化后的晶体较β-环糊精表面光滑,结构规整,确定绿茶精油微胶囊已形成;通过对比绿茶精油和微胶囊的挥发率得出,100℃加热36h后绿茶精油挥发率高达91.49%,而绿茶精油微胶囊挥发率仅为17.40%,微胶囊化可明显降低绿茶精油的挥发速度,使其达到长效缓释的效果。3.绿茶精油微胶囊对龙井茶贮藏保鲜效果的研究不同绿茶精油微胶囊添加量(3%、6%、9%、12%)对龙井茶的感官品质、营养品质、抗氧化能力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均有一定影响。感官评审结果表明:6%的绿茶精油微胶囊添加量可保持龙井茶茶汤色泽和滋味,对茶叶香气的保留有一定作用。营养品质的测定结果表明:微胶囊添加量为6%时,维生素C的保留程度较高;添加量为9%时,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含量下降缓慢。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9%的微胶囊添加量对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有显着保持效果,6%添加量对羟自由基的抑制有明显作用,可提高茶叶的整体抗氧化活性。挥发性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绿茶精油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特征香气成分(如芳樟醇、香叶醇、β-紫罗兰酮和壬醛)的保留和提高有一定作用。综合考虑微胶囊成本和龙井茶保鲜效果,可选择6%的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进行保鲜。

罗显扬,张正秋,屠幼英,吴媛媛[4](2013)在《不同保鲜处理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名优绿茶在不同的保鲜贮藏条件下,主要相关生化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筛选出最佳的保鲜贮藏技术参数。[方法]采用6种不同的包装材料,在不同的贮藏温度、除氧和有氧条件下对名优绿茶进行保鲜处理试验。[结果]试验表明,低温贮藏有利于保持茶叶的感官品质。利乐包和铝箔包中茶样含水量分别为7.12%与7.31%;锡箔/聚乙烯袋(5℃)中茶样氨基酸含量降幅最小,为4.11%;利乐包中茶样的V C保持效果最好,降幅为45.70%;锡箔/聚乙烯袋除氧包装+铁罐包装中茶样的茶多酚、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最高,分别仅下降2.65%、13.04%和14.92%,而硬纸筒中茶样的儿茶素降幅达26.41%;利乐包对名优绿茶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结论]研究可为名优绿茶的包装和保存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朱作春[5](2013)在《龙井茶保鲜技术优化及相关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茶尤其是名优绿茶的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从加工、贮藏、销售至到达消费者手中,需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如其包装及贮藏方法不当,会大大降低茶叶品质和经济价值。本文以茶叶含水量控制和吸氧剂保鲜技术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包括茶叶芳香成分在内的各种品质化学成分的检测和分析,比较各种不同保鲜技术措施的保鲜效果,探讨导致保鲜效果差异的品质机理,为进一步完善保鲜技术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一,针对保鲜前处理,即干茶的复火烘焙工艺进行试验和创新,旨在更好地保证复火的工艺质量,有效控制茶叶含水率,提高茶叶的耐贮藏性能;其二,开展吸氧保鲜剂加不同小包装方式的对比试验,并从品质化学角度,分析比较吸氧剂在不同包装方式下保鲜效果之差异及相关机理;其三,新型绝氧包装的保鲜性能改进,主要是同时运用绝氧和茶叶含水率控制技术,以实现二种技术手段组合后的保鲜协同效应。主要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万面:1、针对干茶的烘焙提香工艺,在前人研究结论之基础上,本文通过试验,提出慢升温这一新的工艺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慢升温处理的茶样无论香气、滋味、色泽等品质性状,还是贮藏过程中品质的稳定性均优于快升温,这就说明,目前生产上一般采用茶叶直接置于目标温度下的快升温处理方式,虽然操作简便,但技术效果不尽理想。在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经过对慢升温工艺参数的进一步完善,该项技术可望直接应用于生产。2、通过对吸氧剂绝氧保鲜不同包装方式的对比试验,发现吸氧剂的一个鲜为人关注的“副作用”,那就是吸氧过程中释放水分,使袋内茶叶含水率提高。尤其是一包一杯新型绝氧包装,虽具有很多性能上的优势,颇具推广价值,但因每包装茶数量非常有限,其吸氧剂造成的“增湿效应”更明显,从而制约保鲜效果的发挥。3、通过吸氧+除湿的组合保鲜技术,对一包一杯新型绝氧包装进行改进。试验结果较为明确,无论是外形色泽,还是香气等内质指标,脱氧剂和干燥剂的同时使用,其保鲜的协同增效作用明显。4、研究表明,茶叶陈化劣变过程中,其香气的变化较具规律性,香气检测结果与茶样的感官品质较为吻合。不同茶样60天高温贮藏的动态检测结果表明,醇类物质尤其是其中的芳樟醇,其相对含量及其稳定性可作为茶香新鲜度的正向指标,醛类、酮类物质尤其是其中的陈茶气味特征性成分反-2,反-4-庚二烯醛、反-3,反-5-辛二烯-2-酮,以及β-紫罗兰酮等,则为反向指标;而碳氢化合物、酯类、杂氮化合物等与茶香劣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不明显;此外,杂氧化合物与陈茶气味可能有一定关系。鉴于醇类物质随高温贮藏时间延长不断减少,而醛类及酮类稳步增加,相互之间的这种此消彼长关系可能是部分醇类物质氧化,转化为醛类及酮类甚至进一步转变成杂氧化合物所至。由此可见,与绿茶中茶多酚、氨基酸等滋味成分一样,氧化反应可能是香气劣变最主要的动因。此外还发现,茶多酚、氨基酸等呈味物质和叶绿素等呈色物质在茶叶品质劣变过程中的变化,不似香气物质那么灵敏。很可能是因处在流动状态的气态分子活化能较高,因此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茶叶的滋味成分和呈色物质更容易发生氧化转变。保鲜试验往往需较长的时间周期,限于人力物力和茶叶生产季节性因素,本文的研究尚不够全面,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石磊,汤凤霞,何传波,魏好程[6](2011)在《茶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茶叶贮藏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关键因素以及目前茶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茶叶加工和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叶阳,陈小强,王川丕,陈红平,俸春红,周为[7](2010)在《绿茶保鲜技术的研究概况》文中指出综述绿茶保鲜技术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农产品保鲜技术正向着综合控制的方向发展,其中包括物理控制、化学控制、生物控制等;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贮藏保鲜剂将向高效、天然、营养型方向发展,此类天然食品保鲜剂将逐步或部分取代目前使用的化学合成保鲜剂。绿茶常温贮藏保鲜是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共性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找到易于推广应用、成本低廉、绿色高效的绿茶保鲜方法。研究常温条件下的绿茶生物保鲜方法应是解决绿茶常温保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菩提[8](2008)在《振兴民族茶业,弘扬中国茶道——记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文中提出茶叶是世界上三大天然无醇饮料之一,是中国传统优势农业和创汇农业。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叶具有抑菌、降血压、稳定血糖含量、抗突变、防癌、抗辐射、抗衰老等多种药理功能,具有可乐、咖啡等大众饮料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保健功效。

马圣洲[9](2008)在《绿茶保鲜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提出了新的茶叶陈化机理——自由基理论。首先,对目前茶叶陈化机理和保鲜技术的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包括茶叶陈化过程中主要内含成分的变化及其对茶叶感官品质造成的影响,造成茶叶陈化的环境因素及现有的主要保鲜技术措施。此外,对自由基的性质及检测方法、茶叶中自由基的研究进展等做了较为详尽的综述,本试验从茶叶样品中测到了较强的自由基信号,谱线由中间有一个g值为2.002±0.002、线宽为0.98mT尖锐的有机自由基单峰,分布两侧的线宽55mT的一组六重峰为锰离子(Ⅱ)信号峰。这种尖锐信号是稳定的高分子有机自由基信号的特征,与从烟焦油和其它自然叶片中发现的半醌自由基信号相似。而且该信号峰的强度受温度、湿度、辐射以及机械作用的影响。为了加快茶叶样品之陈化进程,本试验以温度为40℃,相对湿度75%的恒温恒湿培养箱对样品进行高温贮藏试验。为了进一步研究自由基产生及变化的机理,本文以纯品茶多酚、茶渣及添加一定浓度茶多酚的茶渣为试验处理,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高温贮藏12天后,茶渣中的自由基浓度呈上升趋势,而茶多酚提取物中的自由基信号强度极低。这就表明,自由基是在茶渣中的高聚物中产生的,而不是化学性质活泼之茶多酚。此外,还发现,自由基含量极低的茶多酚提取物在贮藏过程中化学性质稳定,氧化速率极低,而茶渣中添加的茶多酚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且茶多酚添加浓度越高,其清除自由基能力越强,相应地茶渣中的自由基残留量越少;这就说明,茶多酚很难直接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而茶叶中高聚物产生的自由基才是导致茶多酚氧化的真正动因。贮藏过程中,茶多酚在清除自由基的同时,其本身会被不断氧化。本文还就环境因素对茶渣中自由基浓度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发现氧气、湿度和温度对茶渣中自由基浓度有明显影响。此外,机械粉碎后的茶叶,其自由基浓度会明显提高,这表明磨碎时高分子链的断裂,会在断裂端产生夺氢体从而直接增加茶叶中自由基含量。此外,本文还对茶叶的不同冷藏温度、冷藏出库和入库时的温差对茶叶中自由基含量以及茶叶品质的影响,作了试验和分析探讨。本文还根据自由基理论改进龙井茶加工工艺。发现降低细胞破坏率和能延长茶叶干燥工艺受热时间之“吃火”工艺可以提高茶叶自身的保鲜性能。

尹春英[10](2008)在《乌龙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选取2007年春季清香型铁观音和本山为供试材料,设置了3个复合保鲜剂处理(保鲜剂①:变色硅胶+维生素C;保鲜剂②:焦亚硫酸钠+维生素C;保鲜剂③:变色硅胶+焦亚硫酸钠+抗坏血酸钠+维生素C),进行为期8个月的贮藏保鲜试验。试验期间,按贮藏前、贮藏1个月、2个月、4个月、6个月和8个月依次取样,以供化学成分、酶活性的测定,并在贮藏前、贮藏2个月、5个月和8个月对各处理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同时,每隔2个月取样一次,对菌落总数、霉菌和大肠杆菌进行检测。香气成分的测定为贮藏前和贮藏试验结束(贮藏8个月)各一次。此外,本试验对预出口(常规仓藏半年)安溪铁观音(一到四级)、闽南色种(一到四级)、永春水仙(一到三级)和建瓯水仙(一到四级)的菌落总数、霉菌和大肠杆菌进行检测。研究结果如下:1.清香型铁观音和本山所有试验处理在贮藏8个月后,其样品的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感官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但其化学成分的含量有升有降;各复合保鲜剂处理对清香型铁观音和本山均有不同程度的保鲜效果,且无论是在冷藏(5℃)还是在冷冻(-18℃)条件下,3种保鲜剂的保鲜效果均表现为:保鲜剂②>保鲜剂③>保鲜剂①。2.清香型铁观音和本山在冷藏(5℃)、冷冻(-18℃)条件下(不经保鲜剂处理),其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总体上表现为:(1)含水量、酚氨比和“茶三素”的含量呈上升趋势;(2)与之相反,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糖、叶绿素、黄酮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同时,各感官指标则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本试验中冷藏、冷冻条件下各复合保鲜剂处理茶样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与上述不经保鲜剂处理的一致,但变化幅度较小。各复合保鲜剂处理对上述化学成分含量变化(上升或下降)的影响程度依次为:[5℃+原茶对照(不经保鲜剂处理)]>[5℃+原茶+保鲜剂①]>[5℃+原茶+保鲜剂③>5℃+原茶+保鲜剂②]。此外,采用匀浆浸提法,在贮藏前的铁观音、本山茶样中和在5℃条件下(分别以保鲜剂①和保鲜剂③处理)贮藏1个月后的铁观音茶样中均检出残留的多酚氧化酶活性。3.在本试验中,5℃贮藏条件下的铁观音和本山的感官品质优于-18℃贮藏条件。在5℃和-18℃贮藏条件下分别采用3种复合保鲜剂处理,对铁观音和本山均有不同程度的保鲜效果,在各化学成分的保留量上冷冻略高于冷藏,但感官品质则是冷藏优于冷冻;低温加复合保鲜剂的保鲜效果要优于单纯的低温保鲜处理;8个月贮藏期结束时,复合保鲜剂处理的含水量均较未加保鲜剂处理的低;各化学成分的保留量总体上是复合保鲜剂处理的高于未加保鲜剂处理的,且以保鲜剂②(焦亚硫酸钠+维生素C)处理最佳,其感官品质也高于其他保鲜处理的。4.铁观音和本山在5℃和-18℃的贮藏过程中,个别处理的微生物(菌落总数、霉菌)含量前期略有增加,随后呈逐步降低的趋势,且各复合保鲜剂处理的微生物含量始终都比不经保鲜剂处理的低,而大肠杆菌在本试验所有的处理茶样中未曾检出。此外,对福建省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乌龙茶样品的检测表明,微生物含量以一级色种最高,且相应的含水量也是该次检测的所有茶样中最高的。

二、名优绿茶保鲜剂筛选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名优绿茶保鲜剂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因子对绿茶贮藏保鲜的影响
    1.1 水分
    1.2 氧气
    1.3 温度
    1.4 光照
2 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2.1 叶绿素
    2.2 氨基酸
    2.3 茶多酚
    2.4 维生素C
    2.5 脂肪酸
3 绿茶贮藏保鲜技术分析
    3.1 干燥贮藏保鲜技术
    3.2 低温冷藏技术
    3.3 除氧充氮保鲜技术
    3.4 生物保鲜剂保鲜技术
    3.5 利用包装材料的保鲜技术
    3.6 其他促进贮藏保鲜工艺或技术
4 问题与展望

(2)六安瓜片核心产地溯源及低温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文献综述
    1.1 六安瓜片研究现状
    1.2 茶叶产地溯源技术概述
        1.2.1 传统茶叶品质评定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2.2 现代检测及分析技术在茶叶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1.2.3 当前茶叶产地溯源中存在的问题
    1.3 茶叶陈变研究及保鲜技术概述
        1.3.1 环境因子对茶叶品质因子的影响
        1.3.2 茶叶储存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2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主要试剂与药品
    3.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4 理化成分检测方法
    3.5 模式识别方法
    3.6 干茶颜色获取
    3.7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理化成分的六安瓜片产地分析
        4.1.1 不同产地六安瓜片品质分析
        4.1.2 不同产地六安瓜片特征因子提取
        4.1.3 不同产地六安瓜片判别模型的建立与比较
    4.2 储存过程中茶叶品质的变化
        4.2.1 储存过程中水浸出物的变化
        4.2.2 储存过程中儿茶素与咖啡碱的变化
        4.2.3 储存过程中氨基酸类的变化
        4.2.4 储存过程中茶样颜色变化
        4.2.5 室温与低温储存样代谢物差异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绿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对龙井茶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龙井茶概述
        1.1 龙井茶生产现状
        1.2 龙井茶品质特征
        1.3 龙井茶营养价值
    2 绿茶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2.1 低温保鲜技术
        2.2 除氧保鲜技术
        2.3 包装技术
        2.4 生物保鲜技术
    3 绿茶精油概述
        3.1 绿茶精油成分
        3.2 绿茶精油作用
        3.3 绿茶精油应用
    4 微胶囊技术研究进展
        4.1 微胶囊技术概念
        4.2 微胶囊结构与功能
        4.3 微胶囊技术应用
    5 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5.1 立题背景
        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绿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茶精油微胶囊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2.2 绿茶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的正交优化及验证
        2.3 绿茶精油微胶囊的性质测定
    3 讨论
        3.1 绿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
        3.2 绿茶精油微胶囊的结构及性质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茶精油微胶囊对龙井茶贮藏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剂与仪器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营养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4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营养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
致谢

(4)不同保鲜处理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验原料:
    1.2 方法
        1.2.1 包装材料试验。
        1.2.2 贮藏温度试验。
        1.2.3 除氧试验。
        1.2.4 感官审评。
        1.2.5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官品质分析
    2.2 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2.2.1 含水量变化。
        2.2.2 茶多酚含量变化。
        2.2.3 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2.2.4 VC含量变化。
        2.2.5咖啡碱含量变化。
        2.2.6儿茶素含量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5)龙井茶保鲜技术优化及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第1章 前言
    1.1 茶叶陈化的实质
        1.1.1 多酚类物质的氧化
        1.1.2 氨基酸的变化
        1.1.3 维生素C的变化
        1.1.4 叶绿素的变化
        1.1.5 香气成分的变化
        1.1.6 水浸出物及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
    1.2 茶叶陈化的影响因素
        1.2.1 水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1.2.2 温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1.2.3 氧气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1.2.4 光照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1.2.5 微生物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1.2.6 包装材料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1.3 茶叶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3.1 水分含量控制
        1.3.2 改善包装条件
        1.3.3 低温冷藏保鲜
        1.3.4 除氧和抽气充氮技术
        1.3.5 生物保鲜
        1.3.6 辐照贮藏保鲜
        1.3.7 其他保鲜技术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保鲜前处理对龙井茶品质及保鲜性能的影响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升温速率的对比试验
        2.2.2 高温破坏性贮藏实验
        2.2.3 感官审评方法
        2.2.4 化学品质成分测定方法
        2.2.5 香气成分的测定
        2.2.6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升温速率烘焙处理对龙井茶品质效果的影响
        2.3.1.1 不同升温速率烘焙处理对龙井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3.1.2 不同升温速率下茶样常规品质成分变化
        2.3.1.3 不同升温处理处理茶香气成分的变化
        2.3.2 烘焙处理对龙井茶保鲜性能的影响
        2.3.2.1 贮藏后茶样感官品质的变化
        2.3.2.2 贮藏后茶样常规品质化学成分的变化
        2.3.2.3 烘焙处理茶样经贮藏后香气成分的变化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不同小包装方式对龙井茶保鲜性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保鲜剂
        3.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包装与贮藏方法
        3.2.2 感官审评方法
        3.2.3 化学品质成分测定
        3.2.4 香气成分的测定
        3.2.5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贮藏前后茶样感官品质的变化
        3.3.2 主要化学品质成分的变化
        3.3.2.1 水分含量的变化
        3.3.2.2 茶多酚及儿茶素的变化
        3.3.2.3 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3.3.2.4 酚氨比的变化
        3.3.2.5 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
        3.3.2.6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3.3 贮藏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
        3.3.3.1 不同包装处理茶样香气类型的影响
        3.3.3.2 不同包装方式对茶样主要香气物质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吸氧保鲜包装技术的优化
    4.1 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
        4.1.2 保鲜剂
        4.1.3 主要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包装与贮藏
        4.2.2 感官审评方法
        4.2.3 质化学成分测定
        4.2.4 色差测定
        4.2.5 数据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感官审评结果
        4.3.2 主要化学品质成分的变化
        4.3.2.1 茶样含水率变化
        4.3.2.2 茶多酚及儿茶素含量变化
        4.3.2.3 氨基酸含量及酚氨比的变化
        4.3.2.4 其它成分的变化
        4.3.3 茶汤色差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茶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
    1.1 水分
    1.2 氧气
    1.3 温度
    1.4 光线
2 茶叶贮藏保鲜技术
    2.1 包装材料的选择
    2.2 保鲜技术
        2.2.1 水分含量控制
        2.2.2 低温冷藏
        2.2.3 除氧
        2.2.4 生物保鲜
        2.2.5 辐射贮藏保鲜
        2.2.6 减少残留酶活性
3 展望

(7)绿茶保鲜技术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茶保鲜技术现状与存在问题
2 绿茶保鲜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9)绿茶保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综述
    1.1 绿茶陈化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1.1.1 绿茶陈化机理研究
        1.1.2 现行的保鲜技术措施
    1.2 自由基与高聚物老化
        1.2.1 自由基的概念
        1.2.2 高聚物中自由基的氧化降解反应
        1.2.3 自由基的检测方法
    1.3 茶叶中自由基研究进展
        1.3.1 干茶中自由基的g值
        1.3.2 干茶中自由基的浓度
        1.3.3 茶叶加工过程中自由基的变化
        1.3.4 茶叶冲泡过程中自由基变化
        1.3.5 辐射对茶叶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1.4 自由基在茶叶品质化学研究中之作用与意义
    1.5 本研究之目的及创新、不足之处
2 自由基与贮藏过程中茶多酚的氧化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贮藏前样品中的自由基ESR波谱
        2.3.2 贮藏过程中茶渣及茶多酚自由基浓度变化
        2.3.3 高温贮藏过程中儿茶素氧化与自由基浓度变化之关系
        2.3.4 机械粉碎后干茶中自由基含量之变化
3 环境因素对茶叶自由基浓度之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2.1 茶叶磨碎样制备
        3.2.2.2 茶渣制备
        3.2.2.3 样品高温贮藏试验
        3.2.2.4 儿茶素的测定
        3.2.2.5 自由基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氧气对茶叶中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3.3.2 空气湿度对茶叶中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贮藏温度对茶叶中自由基含量之影响
        3.3.4 不同冷藏方式与茶叶中自由基含量的关系
4 改进绿茶耐贮藏性能之初步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细胞破坏率对茶叶保鲜性能的影响
        4.3.2 "吃火"工艺对茶叶保鲜性能的影响
5 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录
作者简历

(10)乌龙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乌龙茶的品质特征
        1.2 乌龙茶主要化学成分与品质的关系
        1.2.1 水浸出物
        1.2.2 茶多酚
        1.2.3 氨基酸
        1.2.4 咖啡碱
        1.2.5 叶绿素和“茶三素”
        1.2.6 黄酮类
        1.2.7 水溶性糖
        1.2.8 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
        1.2.9 香气成分
        1.3 茶叶微生物研究概况
        1.4 茶叶陈化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4.1 陈化机理
        1.4.2 保鲜技术
    2 本课题的选题及意义
        2.1 选题背景
        2.2 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2.3 特色与创新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1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1.1 供试材料
        1.1.1 贮藏保鲜试验
        1.1.2 微生物试验
        1.2 贮藏保鲜试验设计
        1.2.1 试验处理
        1.2.2 保鲜方法
        1.2.3 试验设计
    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验试剂
        2.1 仪器设备
        2.2 试验试剂
    3 化学成分的测定及方法
        3.1 滋味、色素成分的测定及方法
        3.2 香气成分的测定及方法
        3.2.1 香气提取方法-SDE法(同时蒸馏萃取法)
        3.2.2 分析条件
        3.2.3 定性定量的方法
        3.3 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4 茶样感官审评
    5 微生物检测
    6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1 铁观音、本山贮藏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1.1 铁观音贮藏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1.1.1 含水量
        1.1.2 水浸出物
        1.1.3 茶多酚、氨基酸及酚氨比
        1.1.4 咖啡碱
        1.1.5 黄酮类化合物
        1.1.6 水溶性糖
        1.1.7 叶绿素及“茶三素”
        1.2 本山贮藏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1.2.1 含水量
        1.2.2 水浸出物
        1.2.3 茶多酚、氨基酸及酚氨比
        1.2.4 咖啡碱
        1.2.5 黄酮类化合物
        1.2.6 水溶性糖
        1.2.7 叶绿素及“茶三素”
        1.3 铁观音、本山贮藏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的比较
    2 铁观音、本山贮藏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3 铁观音、本山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
        3.1 铁观音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
        3.2 本山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
        3.3 不同贮藏保鲜试验感官品质的比较
    4 铁观音、本山贮藏过程香气组成及含量的变化
        4.1 铁观音、本山贮藏前香气组成及含量
        4.2 铁观音、本山贮藏后香气组成及含量
        4.2.1 铁观音贮藏后香气组成及含量
        4.2.2 本山贮藏后香气组成及含量
        4.3 铁观音、本山贮藏前后香气组成及含量的比较
    5 铁观音、本山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含量的变化
    6 部分预出口乌龙茶微生物的检测结果
第4章 小结与讨论
    1 小结
    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图1、2
附图3、4
附图5、6、7
附图8、9、10
附图11、12、13
附图14、15、16
附图17、18
致谢

四、名优绿茶保鲜剂筛选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李铁汉,方仕茂,王玉洁,苏欢,宁井铭,武卫权,曾雪鸿. 中国茶叶加工, 2019(02)
  • [2]六安瓜片核心产地溯源及低温保鲜技术研究[D]. 苏欢.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3]绿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对龙井茶贮藏品质的影响[D]. 罗佳琛.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不同保鲜处理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J]. 罗显扬,张正秋,屠幼英,吴媛媛.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5)
  • [5]龙井茶保鲜技术优化及相关机理研究[D]. 朱作春. 浙江大学, 2013(08)
  • [6]茶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石磊,汤凤霞,何传波,魏好程.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1(03)
  • [7]绿茶保鲜技术的研究概况[J]. 叶阳,陈小强,王川丕,陈红平,俸春红,周为. 浙江农业科学, 2010(01)
  • [8]振兴民族茶业,弘扬中国茶道——记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J]. 菩提.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08(08)
  • [9]绿茶保鲜机理研究[D]. 马圣洲. 浙江大学, 2008(09)
  • [10]乌龙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D]. 尹春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名优绿茶防腐剂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