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成功提取稻草多糖

我国首次成功提取稻草多糖

一、我国首次成功提取大米草多糖(论文文献综述)

王梅[1](2021)在《炒制用米对党参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党参是传统补益类中药,米炒党参是其常用的炮制品,对于治疗脾气虚疗效显着,并被历版《中国药典》收载。为了明确米炒党参炮制用米种类,阐明各自特点,本研究以党参及不同米炒党参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建立指纹图谱及对脾虚大鼠药效与肠道菌群影响进行比较、分析,阐明不同米制党参成分及药效异同,进而为丰富米炒党参炮制内涵和完善炮制规范奠定基础。方法1.党参和不同米炒制党参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比较采用热浸法测定醇溶性浸出物含量,HPLC法测定5-羟甲基糠醛(5-HMF)和党参炔苷含量,苯酚-浓硫酸法测定党参多糖含量,进而对不同米炒党参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比较。2.党参和不同米炒制党参指纹图谱研究采用U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Poroshell SB-C 18,流动相为乙腈-0.15%冰醋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 L/min,检测波长为267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μL。以党参炔苷为参照,建立党参、小米炒党参、大米炒党参(各9批)的UPLC指纹图谱,运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基于上述色谱条件,采用UPLC-Q-Exactive-MS/MS液质联用技术,质谱采用正、负离子模式、全扫描及自动触发二级质谱扫描功能,对党参及不同米炒党参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离和鉴定。3.党参与不同米炒制品对脾虚大鼠的药效研究采用大黄苦寒泻下、劳倦过度、饥饱失常等三因素联合诱导SD大鼠造成脾虚模型。分别灌胃党参、小米炒党参和大米炒党参煎液,对脾虚大鼠体质量增重,最后一次游泳时长、肌酸激酶(CK)含量,D-木糖排泄率、小肠推进率、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等胃肠道功能相关指标,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总数、CD4+/CD8+比值、免疫球蛋白G(Ig 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含量等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通道蛋白3(AQP 3)和Na+-K+-ATP酶含量等水液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不同米炒党参功效的异同。4.党参和不同米炒党参肠道菌群差异分析实验动物造模及给药方法同上述药效比较,给药最后一天,采集各组大鼠粪便样本,提取粪便样本总DNA,根据细菌16 S r RNA V 3~V 4可变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应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对细菌群落组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党参和不同米炒制党参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比较(1)醇溶性浸出物潞党参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依次为大米炒党参>小米炒党参>党参;经不同基源验证,素花党参、川党参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依次均为小米炒党参>大米炒党参>党参,变化趋势不一致。(2)5-HMF潞党参5-HMF含量依次为大米炒党参>小米炒党参>党参;经不同基源验证,素花党参5-HMF含量变化趋势与潞党参一致,而川党参5-HMF含量依次为小米炒党参≈大米炒党参>党参,变化趋势不一致。(3)党参多糖潞党参多糖含量依次为大米炒党参>党参>小米炒党参;经不同基源验证变化趋势一致。(4)党参炔苷潞党参炔苷含量依次为党参>小米炒党参>大米炒党参;经不同基源验证,素花党参、川党参炔苷含量依次均为小米炒党参>大米炒党参>党参,变化趋势不一致。2.党参和不同米炒制党参指纹图谱研究通过对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及色谱条件的优化,建立党参、小米炒党参、大米炒党参的UPLC特征图谱,并进行方法学考察,表明方法稳定可行。9批党参生品的UPLC指纹图谱有6个共有峰,小米炒党参和大米炒党参分别均有10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0;指认了5-HMF、党参炔苷2个共有峰,党参“米”炒后UPLC指纹图谱共有峰特征明显,色谱峰3、5、6、7的峰面积显着增加;与小米炒党参指纹图谱对比,大米炒党参指纹图谱中除色谱峰6、7峰面积基本一致外,其余色谱峰峰面积均相对较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9批党参生品聚为1类,而小米炒党参和大米炒党参聚为1类。采用UPLC-Q-Exactive-MS/MS技术,并结合数据库和文献共鉴定出41种化学成分,其中15种为首次在该植物中报道。化学成分主要以内酯类、有机酸类和苯丙素类化合物为主,其中脱落酸、丁香醛、木犀草素和咖啡酸是党参中特有的成分;乳糖、6-姜酚是小米炒党参中特有的成分;(+)-松脂素-β-D-吡喃葡萄糖苷、栎樱酸、腺嘌呤、木犀草苷只存在于党参和大米炒党参中;5-羟甲基糠醛存在于小米炒党参和大米炒党参中。3.党参与不同米炒制对脾虚大鼠的药效研究各给药组均能增加脾虚大鼠的体质量,改善胃肠道功能、免疫功能、水液代谢指标,对脾虚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与模型组相比,不同米炒党参组最后一次游泳时长、CK含量、D-木糖排泄率、小肠推进率、GAS、MTL、VIP、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总数、AQP 3和Na+-K+-ATP酶的含量均不同程度上升;SS、Ig G、TNF-α含量和CD4+/CD8+比值均不同程度降低,说明不同米炒党参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大鼠脾虚症状。在调节胃肠道功能方面,与小米炒党参组相比,大米炒党参组GAS含量更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对体质量增重、小肠推进率和尿D-木糖排泄率、MTL、VIP、SS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小米炒党参组大鼠增重更加明显,MTL、VIP含量更高;而大米炒党参组小肠推进率和尿D-木糖排泄率更高,SS含量较低。在调节免疫功能方面,与小米炒党参组相比,大米炒党参组胸腺指数较高、IL-6含量较低(P<0.05),脾脏指数和TNF-α含量较低,白细胞总数、CD4+/CD8+比值和Ig G含量较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调节水液代谢方面,与小米炒党参组相比,大米炒党参组Na+-K+-ATP酶含量较低(P<0.05),AQP 3含量较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4.党参和不同米炒党参肠道菌群差异分析五个组总计30个样本,共获得1800324条有效序列,48232个OTU。经主成分分析(PCA)、主坐标分析(PCo A)和基于β多样性距离的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空白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与3个给药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在门水平上,5个组的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次优势菌群为拟杆菌门;在属水平上,5个组的优势菌群均为乳杆菌属,次优势菌群为鼠杆菌属,小米炒党参组与大米炒党参组两者间菌群结构和相对丰度无较大差异。结论大小米炒制对党参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和指纹图谱展现的整体化学成分有一定差异。大小米炒党参对脾虚大鼠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然两者在调节指标方面各有优势,其中,大米炒党参更有助于调节消化道功能并维持消化道结构的完整性,也更有助于增强脾虚大鼠免疫功能;小米炒党参则更有助于调节脾虚大鼠水液代谢功能,同时,党参和及米炒制党参可调节脾虚大鼠的肠道菌群。

李方斯[2](2021)在《大米蛋白与核桃蛋白异源共架体的构建及其在高内相乳液制备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相比植物蛋白的获取过程,动物蛋白的生产过程耗费大量土地、淡水资源,同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此外,以动物蛋白为主的膳食模式被证明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有密切联系。因此,植物蛋白资源开发是当今研究热点之一。遗憾的是,大多数植物蛋白水溶解性极差,该特性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进一步应用。例如,大米蛋白(RPs)是大米淀粉(糖)工业的副产物,核桃蛋白(WPs)则是核桃油产业副产物;两者的谷蛋白含量均很高,因此在中性下表现出极低的水溶解性。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传统方法,如蛋白酶、美拉德反应、超声波改性对其进行增溶改性。然而不论是物理、化学还是酶反应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无法实现两种蛋白的同步增溶。本研究采用异源共架技术首次实现了两种疏水蛋白质——RPs和WPs的同步增溶。这一结果是通过同时将两种蛋白质溶解在p H12溶液中,使其结构充分展开,再调回p H7使蛋白复性而得以实现的。通过调整RPs与WPs(R/W)的比例为1:2(w/w)可在将WPs几乎全部溶解的情况下,将RPs的溶解度提高到97.5%±2.2%。同时两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得到了完整保留。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原有蛋白疏水聚集体被打破,蛋白质复合体(R/W=1:1,w/w)显现出了较为均一的球形形貌(≈100 nm)。蛋白质复合体重折叠过程动态表征的结果表明核桃蛋白的添加赋予蛋白质共架骨架结构刚性,使复合体在中性条件下实现疏水基团的包埋与亲水基团的暴露。充足的表面电荷(zeta-电位<-35 mv)实现了蛋白质复合体在中性条件下的高度胶体稳定性。受两种疏水蛋白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形成亲水胶体的启发,该技术被进一步应用于天然疏水性活性物质——芹菜素运载体系的构建。经过同样技术处理后,装载体系在最优的制备条件下(R/W=1:1.5,w/w、初始蛋白浓度1%、初始芹菜素浓度0.1%,w/v),可实现91.22%±1.07%的包封效率与98μg/mg±2μg/mg的装载能力。该运载体系呈现出均匀一致(≈100 nm)的球形,且在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10 mg/m L)。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实验显示,经包封后的芹菜素生物可及性由15.72%±2.15%提升至52.72%±1.46%,证明了装载体系的有效性。最后,考虑到蛋白复合体结构上的特性,考察了其(R/W=1:1,w/w)作为高内相皮克林乳液(HIPPEs)稳定剂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开发了一款全植物基的核桃酱。当蛋白浓度(c)及油相体积分数(Φ)分别达到2%(w/v)及75%(v/v)以上,HIPPEs具有自支撑性并对应力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该HIPPEs(c=3%,Φ=75%)能在95℃下加热30分钟后仍保持稳定的油滴形态,表明该蛋白质复合体具有良好的软颗粒型皮克林稳定剂性质。通过调节离子强度(I>50 mmol/L)能赋予HIPPEs(c=2%,Φ=75%)高度的冻融稳定性(大于3个循环)。以核桃油、大米蛋白及核桃蛋白制备的全植物基核桃酱(蛋白质0.4%,脂肪75%,氯化钠0.1%,wt%)具备与市售蛋黄酱相似的流变性能,同时具备高冻融稳定性、低成本、健康绿色的特点,具有潜在的推广价值。

向巧[3](2021)在《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文中研究指明高等真菌是抗生素以及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它里面含有的化合物具有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等特点。滑菇(Pholiota nameko),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鳞伞属,又名光帽黄伞、滑子菇。滑菇具有材料来源广、菌种可以被分离培养等优点。本文以高等真菌滑菇(Pholiota nameko)为研究对象。文献报道滑菇浸膏、多糖、蛋白等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本课题组其他成员前期对滑菇的研究发现滑菇属于敏感类真菌即改变它的发酵条件则可诱导其产生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且滑菇发酵液中含有不同化学结构类型且活性显着的化学成分。为了充分发掘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探索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所发的机制,我们从化学成分、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三方面对滑菇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挖掘,以期从中获得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次级代谢产物。(1)通过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不同发酵条件下得到的滑菇乙酸乙酯层浸膏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1)发酵条件:每升灭菌水含去皮土豆200 g,葡萄糖20 g,Mg SO4 1.5 g,KH2PO43g,VB1 10 mg,蛋白胨1.0g,用柠檬酸调p H至6.0~6.5。培养条件:24℃恒温,转速150 r/min,暗培养发酵25天。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27g,并从中分离鉴定出了一个新化合物:1-hydroxy-6-bromo-2,2,5,7-tetramethylindan。(2)发酵条件:大米和水(1:1.4),培养条件:室温静置,发酵45天。得到的滑菇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浸膏62.1g,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了5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1)、(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2)、β-Sitosterin(3)、(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4)、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5)。(3)发酵条件:每升超纯水中加入葡萄糖5.00%、酵母粉0.50%、蛋白胨0.15%、Mg SO4和KH2PO40.05%,培养条件:24℃、150 r/min,摇床暗培养25-30天。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36g,从中分离鉴定出了4个已知化合物,它们分别为:Donacinol B(6)、Donacinol C(7)、Trichapargins A(8)、Trichapargins B(9)。(4)对从滑菇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降血糖活性研究。通过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8在10μM浓度下单独作用24小时后表现有一定活性;化合物7、化合物6、化合物9在10μM浓度下单作用24小时后表现无活性。(2)由于实验室的培养条件以及分离纯化手段的局限性,就使得我们想要从滑菇发酵液中分离得到那些本身含量就不多但化学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增加了困难。LC与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MS/MS相结合,可对复杂样品进行实时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能够准确定性定量。代谢组学分析主要目的是从生物样本中检测并筛选出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学显着差异的代谢物,并以此为基础阐明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和变化机制。运用LC-MS/MS技术对滑菇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发酵液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混合的样品中总共检测出七种类型的次级代谢产物,总共为342种代谢物。其中与我们比较感兴趣的的类型有:萜类(9种)、香豆素(15种)、其他类(64种)。对每组样品分别进行两两比对,筛选出它们两组间的不同差异代谢物,它们各组间依次筛选出的不同差异代谢物数目分别:231、211、230、199、133、211。通过对各组间筛选得出的差别性代谢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土豆配养基3中的代谢物含量最丰富,GP培养基的含量最差。并对它们两个间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代谢通路分析。通过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富集用于63条通路途径,其中与我们研究相关的通路途径有两条,它们为: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它们富集的差异代谢物的数目最多,分别为80、35个。(3)运用转录组测序对不同培养条件下滑菇发酵液菌丝体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滑菇在不同发酵条件下产生不同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滑菇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不同培养条件下滑菇菌丝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初步筛选出与次级代谢产物相关的差异基因:结果表明:将15480条Unigene序列通过Blast软件与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从中获得注释的Unigene有10900个。对各组间的差异基因的进行了筛选,发现GP培养基vs大米培养基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数最多为:2450个,GP培养基vs土豆培养基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数最少为:1020个。通过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可以明确滑菇发酵液菌丝体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三大分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最后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确定了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富集通路,同时找出了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滑菇次级代谢产物有关通路途径,并在KEGG数据库中找到了与次级代谢产物有关通路所富集的基因数以及基因名。

努尔买买提[4](2020)在《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虫草”是广义虫草属(Cordyceps)真菌的总称。我国的虫草产业主要涉及自然资源较为匮乏的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蛹虫草(C.militaris)等真菌。其中,蛹虫草的成分、药理作用与冬虫夏草相似,尤其是CMPs-4多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由于蛹虫草能够人工培育,是解决野生虫草资源严重不足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一直是药用真菌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我国新疆丰富的水稻、小麦资源,为蛹虫草的人工培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菌种退化是制约蛹虫草人工培育技术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本文对蛹虫草的优质高产菌种选育和培养液配方优化开展了研究,旨在为蛹虫草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同时,本文还对蛹虫草多糖CMPs-4对人工食道癌细胞Eca109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对Eca109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以期揭示CMPs-4的抗癌机制。本论文首先从野生蛹虫草子实体中筛选了亲本菌株,在此基础上,培育子实体;利用单孢子分离技术分离单子囊孢子,并对其交配型进行鉴定;从不同交配型单子囊孢子菌株杂交产生的子实体中分离菌种,筛选出子实体产量较高的F1代杂交菌株。其次,结合新疆地区蛹虫草人工培育实际情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培养基质分别进行了处理,以分析不同培养基质处理对蛹虫草子实体长度、鲜干重、生物转化率以及产量、产值效益等方面的影响,筛选适宜本地蛹虫草人工栽培的基质。最后,运用MTT法检测了蛹虫草多糖CMPs-4对人食道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CMPs-4多糖对Eca109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凋亡细胞的形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Hoechst33258染色、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了CMPs-4多糖对Eca109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Bcl-2、Bax、caspase-8和caspase-3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从亲本子实体中共获得10个菌株。10菌株通过人工培育形成子实体后,进行单孢子分离获得60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其中37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可以成功扩增出鉴定交配型的目的产物。根据PCR分析结果显示,22株为MAT 1-1交配型,15株为MAT 1-2交配型。37单子囊孢子菌株只能扩增MAT1-2或MAT1-1中的一个,说明MAT1-1和MAT1-2不能共存,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二极异配体系。相同交配型组合培养,其原基生长发育较慢,但亲和性较高。而MAT1-2和MAT1-1不同交配型杂交组合培养,原基发育较好,但亲和比较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营养亲和良好的不同交配型蛹虫草菌株更容易形成子实体。(2)筛选出15个不同交配型(MAT1-1和MAT1-2单孢子菌株)组合的菌株,即A2×B4、A2×B1、A2×A9、A2×A1、A5×B1、A5×A1、B3×B8、B3×B4、B3×B1、B9×B4、B9×A9、B9×A1、B11×B8、B11×B4、B11×B1,可为后续人工栽培提供优良的菌株组合。(3)通过对培育于不同基质的蛹虫草各项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各组间呈显着性差异(P<0.05),在100%大米培养基中的子实体产量更高(鲜重最高可达12.77g、干重可达2.05 g),生物转化率达到最高(可达60.54%),产投比最大(4.45),产值最高(2.05元/瓶),净利润最好(1.59元/瓶),其子实体生物产量比原来的栽培培养基所种植的提高33.7%。(4)蛹虫草多糖CMPs-4能够抑制人食道癌Eca 109细胞的增殖,诱导人食道癌Eca109细胞凋亡,其抑瘤效果对剂量和作用时间存在显着依赖。CMPs-4显着抑制了Eca-109细胞的生长增殖,当药物浓度从100μg/m L增加至1000μg/m L时,其生长抑制率从11.70%增加到66.54%,培养24 h的IC50值为532.9μg/m L。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位于S期的Eca109细胞的比例逐渐从32.23%增加到49.27%(P<0.05),即Eca109细胞在经过CMPs-4处理,被阻滞在S期,不能转化至G2/M期的细胞增多;同时,G0/G1期的细胞也无法进入到S期。受CMPs-4的抑制作用影响,Eca109的细胞凋亡率从3.12%上升到14.44%(P<0.05),电子显微镜下也能明显观察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CMPs-4处理Eca109细胞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明显下调,促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表达量上调。本研究筛选了优质蛹虫草菌株和适宜新疆地区的人工栽培基质,优化了蛹虫草培养体系,为在日光温室和现代化温室条件下、充分利用新疆地区丰富的小麦和水稻资源,规模化发展蛹虫草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还对蛹虫草CMPs-4多糖的抗肿瘤机制开展了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蛹虫草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张海龙[5](2020)在《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抗食源性肥胖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肥胖是机体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造成能量代谢失衡,过多的能量在体内转化成甘油三酯积聚在腹腔脂肪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的一种代谢紊乱的疾病。肥胖对人体几乎所有的生理功能都有不利的影响,并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肥胖已成为当今人们共同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目前已研发出多种化学合成减肥药用于治疗肥胖,但这些化学合成药都有难以控制的副作用(失眠、震颤、血压上升和心跳加快、头痛、心悸、胃肠不适、脂肪便)而不被患者接受。因此研发天然、安全和有效的减肥产品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 Chi)是山茶科山茶属的常绿灌木至小乔木,已被批准为药食同源食品。金花茶花含有多种潜在抗肥胖作用的天然黄酮活性成分,但目前尚未见关于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CNFC)抗肥胖作用和机制的系统和全面研究。本课题以防城港普通金花茶花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提取纯化得到CNFC,并对其主要组分进行表征,采用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CNFC抗食源性肥胖的作用和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CNFC主要成分结构表征以金花茶花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和大孔树脂纯化制得CNFC,并用液相色谱分离收集CNFC主要成分,用时间飞行质谱仪表征收集物。结果表明,CNFC的主要成分为:表儿茶素或儿茶素、原花青素二聚体、原花青素三聚体、原花青素四聚体、原花青素五聚体、芹菜素-6,8-二-C-葡糖苷、芹菜素-6-C-戊糖-8-C-己糖苷、槲皮素-3-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基]-5-O-β-D-葡萄糖苷、芦丁、芦丁同分异构体、异槲皮素或异槲皮素同分异构体、3’,5’-二-C-β-D-葡萄糖-根皮素、山奈酚3-O-半乳糖苷。其中原花青素四聚体、原花青素五聚体、芹菜素-6,8-二-C-葡糖苷和3’,5’-二-C-β-D-葡萄糖-根皮素均在金花茶花中被首次发现。(2)CNFC体外抑制消化酶活性以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胰脂肪酶和胆固醇酯酶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外抑制酶活的方法,研究CNFC对消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CNFC不仅与消化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相互作用,还与底物(淀粉)结合影响淀粉消化。CNFC抑制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胰脂肪酶、胆固醇酯酶和抑制胆固醇胶束溶解度的IC50分别为300μg/m L、45μg/m L、320μg/m L、200μg/m L和600μg/m L,抑制类型分别为竞争型抑制、混合型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结果表明CNFC通过改变了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胰脂肪酶和胆固醇酯酶的微环境和空间结构,降低酶的催化活性。(3)CNFC对高脂饮食诱导Sprague Dawley(SD)大鼠肥胖的调节作用以高脂饲料诱导食源性肥胖大鼠为模型,研究CNFC的抗肥胖作用及其对肥胖并发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CNFC抗肥胖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首先,通过显着(p<0.05)上调胰高血糖素肽-1的分泌,降低食欲,减少食物的摄入;其次,通过抑制体内消化酶的活性,降低食物的吸收,促进粪便中能量物质(总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排出;再次,通过抑制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改变能量物质储存形式;最后,通过显着上调脂肪水解酶(p<0.05)的表达和脂联素(p<0.05)的分泌,促进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达到抑制体重增加的效果。CNFC显着(p<0.05)降低高脂饲料诱导肥胖大鼠血清和肝脏中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含量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含量;显着(p<0.05)提高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从而修复了机体血脂和肝脂异常,改善了机体内氧化应激环境和肝脏炎症,降低了脂质过氧化物和氧化应激造成的损伤;降低糖耐曲线下面积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了葡萄糖耐受不良性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了肥胖并发症。(4)CNFC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以高脂饲料诱导肥胖大鼠的粪便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CNFC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CNFC通过增加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恢复肠道菌群组成,从而修复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在门类水平上,CNFC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丰度;在科类水平上,CNFC增加乳酸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阿克曼菌科(Akkermansiaceae)的丰度;降低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丰度;斯皮尔曼相关分析表明:OTU564、OTU606、OTU489、OTU453,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科:阿克曼科(Akkermansi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宿主肥胖表型和大部分血清指标呈负相关;OTU107、OTU91、OTU433,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科: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和疣微菌科(Ruminococcaceae)与宿主肥胖表型和大部分血清指标呈正相关。(5)CNFC调节白色脂肪组织和3T3-L1前体脂肪细胞脂肪积累和分化以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的白色脂肪组织和3T3-L1前体脂肪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研究CNFC体外和体内抗肥胖的机制。结果表明,CNFC能有效抑制3T3-L1前体脂肪细胞的脂肪积累,100μg/m L CNFC处理10天后,3T3-L1细胞内总甘油三酯水平显着(p<0.01)下降(下降了80±4.1%)。CNFC抑制脂肪积累主要在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早期(2天)和晚期(6天)。CNFC激活AMPK信号通路,调节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和白色脂肪组织脂肪代谢。CNFC通过显着(p<0.05)下调关键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抑制脂肪细胞形成;同时,通过显着(p<0.05)下调转录因子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表达,进一步下调脂肪酸合成酶(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表达,抑制脂肪合成和延缓细胞成熟;还能通过显着(p<0.05)上调脂肪水解酶甘油三酯脂酶(ATGL)和脂肪酸β氧化分解中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CPT-1)载体表达,促进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但CNFC不能上调脂肪分解酶激素敏感脂肪酶(HSL)表达。(6)CNFC调节肝脏组织中脂肪代谢为了研究CNFC对肝脏脂肪积累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肥胖大鼠肝脏中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CNFC通过显着(p<0.05)下调转录因子C/EBPβ、C/EBPδ、C/EBPα和PPARγ的表达,抑制肝脏组织中脂肪细胞形成;同时,CNFC通过显着(p<0.05)下调转录因子SREBP-1C、脂肪合成酶ACC的表达,抑制肝脏脂肪积累;CNFC还能显着(p<0.05)上调脂肪水解酶ATGL、HSL和CPT-1的表达,促进肝脏组织中脂肪分解、脂肪酸氧化和上调肝脏组织解偶联蛋白1(UCP1)和受转录元件辅激活蛋白(PGC-1a)的表达,提升棕化。

曹莉[6](2020)在《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多孢分离法2种菌种分离方式进行蛹虫草菌种制备,采用甘油-琼脂半凝胶法、甘油-营养琼脂半凝胶法、斜面低温保藏法、鲜牛奶法共4种保藏方法进行菌种保藏。通过观察蛹虫草液体菌种、子实体形态,测定子实体产量及其生物活性成分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研究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组织分离法、多孢分离法均可成功制备蛹虫草菌种,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性状更稳定、品质更好。(2)蛹虫草子实体生长30d(天)时为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的最佳分离时期,斜面低温保藏法为最佳保藏方法,在甘油-琼脂半凝胶中添加牛肉膏、蛋白胨等营养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蛹虫草菌种品质的下降。该时期制备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出菌快、菌球匀实、数量多,液体菌培养的子实体转色快且深、长势健壮,出草率高,产量达20.71-21.86g/盒。(3)蛹虫草子实体生长40d时为多孢分离法制备菌种的最佳分离时期,斜面低温保藏法为最佳保藏方法,在甘油-琼脂半凝胶中添加牛肉膏、蛋白胨等营养物质对蛹虫草菌种品质下降的延缓作用不明显。该时期制备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较为理想,液体菌培养的蛹虫草较其它时期出草率高、畸形少、产量达20.44-20.64g/盒。(4)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变化小,分别为4.54-6.18%、0.203-0.381%,菌种保藏方法及分离时期对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的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无显着影响。(5)多孢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变化较大,分别为3.54%-7.83%、0.066-0.448%,斜面低温保藏法保藏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含量显着高于其它保藏方法,菌种保藏方法对多孢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的虫草多糖含量影响显着。

叶颖晓[7](2020)在《豫产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测定及其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文中认为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是河南的大宗药材之一,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以人工栽培居多,年产可达6000吨。白花蛇舌草作为治疗肿瘤的经典方剂药材,在当代具有很高的研究和使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缺乏白花蛇舌草的统一质量标准,本试验以河南地区人工栽培的白花蛇舌草植物为研究对象,首先测定了其植物活性成分总黄酮、总蒽醌的含量,以及粗多糖的含量。然后对其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对筛选的一株内生真菌进行了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以期为河南地区人工栽培的白花蛇舌草药材质量检测提供依据。以大黄素和槲皮素为对照品,分别以70%、80%、90%、100%无水乙醇提取白花蛇舌草,采用比色法测定了白花蛇舌草中总蒽醌和总黄酮的含量,以90%乙醇提取的总蒽醌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0.86 mg/g和1.19 mg/g。以传统热水、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三种不同提取法白花蛇舌草多糖。三种方法提取的粗多糖相对于原药材的得率分别为6.77±0.09%、6.37±0.01%和4.81±0.90%;粗多糖中的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 289.14±1.33 mg/g、246.83±2.33 mg/g 和 278.92±2.92 mg/g。粗多糖中总蛋白含量分别为28.59±2.21 mg/g、23.26±2.43 mg/g和4.96±0.18 mg/g,总酚类成分含量分别为5.9±0.08 mg/g、5.31±0.40 mg/g和2.82±0.07 mg/g。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粗多糖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呈现出浓度依赖性,且均在3.0 mg/mL时达到最大,对应最大清除率分别为89.13%、85.87%和74.71%。另外,三种粗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在0.75~3.0 mg/mL的浓度区间内达到最大并保持稳定。从白花蛇舌草中分离得到11株内生真菌,鉴定结果表明,11株内生真菌共有4个属,分别为:尾孢属 Cercospora 1 株(Y-5),镰刀菌属Fusarium 4 株(Y-1、Y-2、Y-4、Y-9),白杯丝座孢属 Xepicula 5 株(Y-3、Y-6、Y-7、Y-8、Y-10),链格孢属Alternaria 1株(Y-11)。其中尾孢属是首次从中分离得到。从Fusarium sp.(Y-2)固体发酵所得次生代谢物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以核磁技术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目前已确定结构的化合物有4个,分别为:尹奎色亭(1),对-羟基苯乙酸(2),间-羟基苯乙酸(3),对-羟基苯乙酸甲酯(4)。此外,从PDB发酵物中分离得到一个化合物吩嗪-1-羧酸。化合物尹奎色亭是Fusarium sp.(Y-2)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成分,且本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为了大量获取该化合物,利用七种液体培养基和八种固体培养基,设置纯水组与人工海水组,对Fusarium sp.进行发酵培养,并通过HPLC含量测定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尹奎色亭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大米纯水组产该化合物的量最多,达到7.266 g/Kg。

孙珊珊[8](2020)在《茯苓和琉球曲霉活性物质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真菌广泛的分布在自然界中,其种属繁多,是自然界中的第二大生物类群。真菌可以产生大量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的代谢产物,是活性物质的宝库资源。本论文开展了食药用大型真菌和特殊生境丝状真菌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功能评价研究。论文工作的第一部分以我国着名食药用真菌茯苓(Wolfiporia cocos)为研究对象,对茯苓菌核水不溶性多糖(WIP)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和药效评价。分离获得一种分子量为4.486×106 Da的β-D-葡聚糖。(1)首先利用ob/ob小鼠模型对WIP改善代谢综合症的药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WIP多糖可以很好的改善ob/ob小鼠的高血糖、高血脂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进一步采用高通量测序,研究了 WIP对小鼠肠道细菌菌群的影响,并阐明了 WIP降糖降脂多重药效的作用机制。口服WIP多糖显着改变了ob/ob小鼠的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在属水平,显着增加了丁酸产生Lachnospiracea,Clostridium XIVa 和 Clostridium Ⅳ的丰度。与肠道菌群变化相对应,WIP组小鼠粪便中丁酸含量显着增加。同时肠道上皮ppar-γ的表达增加、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和粘膜蛋白(muc-5)的表达增加,血浆中LPS和炎症的水平降低。以上研究表明,口服WIP多糖显着富集了丁酸产生菌,增加了肠壁的完整性;通过丁酸介导的肠道上皮ppar-γ信号降低氧分压,抑制条件致病细菌。粪菌移植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肠道菌群在WIP改善代谢综合征中发挥关键作用。(2)利用酒精液体饲料诱导的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评价了 WIP对酒精肝的作用,结果表明WIP显着改善了酒精导致的肝脏炎症和脂质堆积。深入的机制研究表明WIP通过逆转酒精导致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降低,特别是增加丁酸产生菌丰度来维持肠道厌氧环境,从而抑制肠道LPS产生细菌和真菌的扩增。此外,在实验中通过ITS测序和体外培养获得了一株在酒精喂养条件下大量富集的真菌M guilliermondii。通过动物实验证实M.guilliermondii及其产生生理功能分子前列腺素E2促进了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是酒精肝相关的潜在肠道致病真菌。综上所述,茯苓水不溶性多糖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益生元,本研究为茯苓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为阐明中药茯苓健脾作用的机制提供新的思路。论文工作的第二部分以一株来源于酒曲的琉球曲霉(Aspergillus luchuensis)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化的色谱和光谱研究手段对其产生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的化学研究,共分离得到了 11个化合物,包括4个新的二酮哌嗪衍生物(1-4)、1 个新的 methyl 4-(3-acetyl-2,6-dihydroxyphenyl)-2-methoxybutanoate(5)和 6 个已经化合物 asperazine(6),campyrone A-C(7-9),pyranonigrin A(10)和pyranonigrin S(11)。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评价,化合物10展现了中等强度的DPPH清除活力,化合物1-4和10-11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还原能力(EC50:8.7-176.39μM),化合物1-11在200μM的浓度下对A549(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K562(人白血病细胞),ASPC(人胰腺癌细胞)和H460(人大细胞肺癌细胞)细胞均没有毒性。上述结果表明:酒曲来源的琉球曲霉产生抗氧化活性产物,不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安全性高,是良好的发酵菌株。本论文的研究揭示了中药茯苓多糖调节肠道菌群治疗代谢综合征和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理,为中药科学化、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持,拓展了中药茯苓应用范围。挖掘了酒曲琉球曲霉新结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丰富了真菌天然产物库。

陈楠[9](2020)在《雁北嗜蓝孢孔菌营养生理特性及培养条件研究》文中指出食药用菌种类多,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目前能进行人工栽培的所有的食药用菌基本上都是由野生食用菌驯化而来,开发和利用野生食用菌资源可以增加食药用菌栽培种类,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雁北嗜蓝孢孔菌是一种新发现的野生食用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其菌丝体生长的最适营养条件和培养条件,测定了菌丝培养过程中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并进行了培养料配方和固态发酵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PDA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利用平板培养的方法初步研究了FG1菌株的最适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研究结果表明:FG1菌株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玉米粉、氮源为豆粕粉,最适碳氮比为60:1;最佳培养温度为26℃,适宜p H为6。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菌丝体达到最快生长速率的最适温度、碳氮比和p H,研究结果表明:当培养基培养温度26.91℃,培养基p H值5.83,碳氮比63.42:1时,菌丝生长速率最高,可达3.420mm/d。2.选用不同的液体培养基和PDA沙棘木屑固体培养基对该菌进行培养,在培养第3d、6d、9d、12d、15d取样,进行酶活性大小检测。结果表明:雁北嗜蓝孢孔菌可分泌纤维素酶、淀粉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纤维素酶活性变化与培养天数之间存在正相关;漆酶活性随着培养天数逐渐降低,呈整体下降的趋势;淀粉酶活性在菌丝生长期间逐渐增大,最高值达到了18.471U·L-1。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在第6d酶活达到最大值13.761U·g-1。3.FG1菌株培养基筛选试验结果表明:FG1菌株最适宜的原种培养基为麦粒+沙棘木屑培养基,最佳母种培养基为沙棘木+玉米粉煮汁培养基,最适宜的栽培料配方是小麦+沙棘木屑培养基。在FG1菌株袋栽过程中,尝试菌棒未出菇,说明其栽培条件还有待优化。4.以FG1菌株为发酵菌株,以山西常见的4种谷物(小米、燕麦、薏米、黑豆)为基质,研究了FG1菌株固态发酵后对发酵基质蛋白质和糖类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FG1菌株发酵后,小米、燕麦、薏米、黑豆的蛋白质含量和糖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5.以FG1菌株为发酵菌株,以小麦,大米,燕麦,玉米,小米,藜麦,荞麦,大豆,豌豆和高粱为发酵基质,测定其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小麦、小米、燕麦、藜麦、荞麦和大米的总酚含量与发酵时间呈显着正相关,发酵35d后,6种发酵谷物的总酚含量达到最大值;大豆和豌豆的总酚含量与发酵时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215和0.374),玉米和高粱的发酵时间与总酚含量之间呈负相关(R分别为-0.194和-0.680),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其总酚含量逐渐降低。以DPPH·清除能力、还原力、O2-·清除能力和Fe2+螯合能力为指标,对发酵产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10种谷物发酵产物中,藜麦发酵产物提取物的DPPH·清除能力最强;荞麦发酵产物提取物的还原力最强;藜麦发酵产物提取物的Fe2+鳌合能力最强;高粱发酵产物提取物的O2-·清除能力最强。由此可见,FG1菌株发酵可以有效改善发酵基质的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本研究结果既可以为开发利用雁北嗜蓝孢孔菌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以为开发谷物抗氧化产品或功能食品提供参考。

傅思瑞[10](2020)在《木耳红曲降血脂产品研发》文中提出红曲和木耳是重要的药食同源菌类药材,红曲是由红曲霉菌发酵稻米而成的红色米粒,在发酵过程产生的多种代谢产物,具有降脂、降压、抗心血管疾病、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功效;木耳是一种木腐生真菌,其子实体含有多糖等活性成份,具有抗血栓、降血脂、抗肿瘤等功效。本课题利用现代微生物固态发酵技术,建立红曲霉菌固态发酵木耳原料的发酵工艺。以脂必妥、木耳粉、红曲粉、木耳粉和红曲粉配伍复方为对照,高血脂动物模型评价木耳红曲发酵粉的降血脂效果和安全性,并开发成颗粒剂和胶囊产品形态,同时建立起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具体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如下:(1)四株红曲霉菌菌株分别对木耳原料进行固态发酵,以发酵产物中多糖、还原糖、蛋白质、洛伐他汀、桔霉素、红曲色素的含量以及红曲色素的抗氧化活性为指标,筛选出高产红曲色素、高产洛伐他汀和低产桔霉素的红曲霉菌株。结果表明M.h2019红曲霉菌发酵得到的产物中洛伐他汀含量最高,产量为1724.19μg/g,红曲色素含量最高,为2.74 U/mL,且该菌株产红曲色素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性活性,桔霉素含量也低于国家标准限量,故选用M.h2019作为后续固态发酵木耳红曲产品的最佳菌株。(2)为了优化M.h2019红曲霉菌与木耳的固态发酵工艺,以发酵产物中红曲色素含量为指标进行了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最陡爬坡设计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试验。通过统计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原料比(大米:木耳,g/g)=4:1,发酵时间18.61 d,大米蒸煮35 min,装料量22.36 g/250mL,料液比(发酵原料:水,g/mL)=1:2,菌种接种量13.40 mL,发酵温度30℃,补水量8.69%,补水时间7 d。(3)高血脂模型小鼠体内试验评价木耳红曲的降血脂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木耳红曲能够控制高脂小鼠体重的继续增长,显着降低小鼠肝脏和肾脏脏器指数,降低血清和肝脏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降低小鼠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各项功效指标均远远优于木耳粉组、红曲粉组、木耳粉红曲粉配伍组、以及市场上现有的降血脂功能性食品。因此,木耳红曲经过固态共发酵之后具有更好的降血脂效果,可以进行降血脂功能性食品开发。(4)在木耳红曲发酵粉中添加稀释剂、粘合剂、矫味剂和湿润剂,制作成木耳红曲颗粒剂和胶囊功能性食品。并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产品质量检测,结果表明粒度、水分、干燥失重、装量、装量差异、洛伐他汀含量、桔霉素含量和崩解时限各项指标达到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木耳红曲颗粒剂和胶囊均为合格产品。

二、我国首次成功提取大米草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首次成功提取大米草多糖(论文提纲范文)

(1)炒制用米对党参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前言
    1. 立题背景和意义
    2. 米炒党参的研究现状
    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流程图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党参和不同米炒制党参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比较
    第一节 醇溶性浸出物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5-羟甲基糠醛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党参多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党参炔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党参和不同米炒制党参指纹图谱研究
    第一节 党参和不同米炒制党参指纹图谱的研究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基于UPLC-Q-Exactive技术快速分析党参和不同米炒党参的化学成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党参与不同米炒制党参对脾虚大鼠的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党参和不同米炒党参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米炒党参的历史沿革及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大米蛋白与核桃蛋白异源共架体的构建及其在高内相乳液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植物蛋白
        1.2.1 植物蛋白简介
        1.2.2 大米蛋白研究现状
        1.2.3 核桃蛋白研究现状
        1.2.4 植物蛋白改性研究现状
    1.3 异源共架技术概述
        1.3.1 定义
        1.3.2 研究现状
    1.4 芹菜素运载体系
        1.4.1 芹菜素简介
        1.4.2 芹菜素运载体系研究现状
    1.5 高内相皮克林乳液
        1.5.1 乳液及乳液稳定剂
        1.5.2 蛋白质作为乳液稳定剂的特性
        1.5.3 高内相皮克林乳液
        1.5.4 乳液失稳机制
        1.5.5 乳液检测技术
    1.6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米蛋白-核桃蛋白异源共架体的构建及芹菜素的装载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蛋白质复合体的溶解度
        2.3.2 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表征
        2.3.3 重折叠蛋白质复合体的构象表征
        2.3.4 蛋白质复合体的表面特性
        2.3.5 装载芹菜素的蛋白质复合体结构表征
        2.3.6 芹菜素运载体系制备条件优化
        2.3.7 芹菜素运载体系体外模拟胃肠消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蛋白质复合体作为高内相乳液稳定剂进行核桃酱的开发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设备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制备条件对HIPEs的影响
        3.3.2 不同环境因素对HIPEs的影响
        3.3.3 全植物基核桃酱制备
    3.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现状
        1.1.1 食药用真菌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1.1.2 食药用菌的发展现状
    1.2 食药用真菌的发酵历史及应用
        1.2.1 食药用真菌的发酵历史
        1.2.2 食药用真菌深层发酵的应用
    1.3 LC-MS/MS联用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1 LC-MS/MS的发展
        1.3.2 LC-MS/MS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菇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种子液的制备
        2.3.2 培养基的配制
        2.3.3 接种与培养
        2.3.4 萃取
    2.4 滑菇乙酸乙酯层的分离与纯化
        2.4.1 滑菇浸膏的分离与纯化
        2.4.2 部分化合物分离纯化示意图
    2.5 实验结果与结构鉴定
        2.5.1 实验结果
        2.5.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波普数据
    2.6 滑菇中部分单体化合的降血糖活性研究
        2.6.1 前言
        2.6.2 实验方法
        2.6.3 .判断依据
        2.6.4 .初筛结果
        2.6.5 结论
    2.7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发酵条件滑菇发酵液LC-MS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培养基的制备
        3.3.2 接种与培养
        3.3.3 发酵液的处理
    3.4 LC-MS法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发酵代谢产物
        3.4.1 样品前处理
        3.4.2 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3.4.3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3.4.4 差异代谢物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培养条件滑菇发酵液菌丝体转录组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种子液的制备
        4.3.2 四种发酵条件
        4.3.3 接种与培养
        4.3.4 发酵液的处理
    4.4 四种滑菇发酵液转录组测序分析
        4.4.1 样品采集和制备
        4.4.2 序列组装
        4.4.3 Unigene的获得及其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测序信息统计
        4.5.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
        4.5.3 Unigene功能注释
        4.5.4 Unigene的NR注释
        4.5.5 差异表达分析
        4.5.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
        4.5.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化合物10的谱图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蛹虫草概况
        1.1.1 蛹虫草的分类地位
        1.1.2 蛹虫草的分布
        1.1.3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技术
    1.2 蛹虫草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1.2.1 蛹虫草的主要化学成分
        1.2.2 蛹虫草的药理活性应用
    1.3 多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多糖的结构与抗肿瘤活性
        1.3.2 蛹虫草多糖提取工艺
        1.3.3 蛹虫草多糖的结构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蛹虫草交配系统与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分离及培养
        2.2.2 单子囊孢子的分离与菌株培养
        2.2.3 单子囊孢子交配型鉴定
        2.2.4 交配型分离
        2.2.5 营养亲和性试验
        2.2.6 单子囊孢子菌株菌落特征和实体产生情况的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分离及培养结果
        2.3.2 单子囊孢子菌株分离结果及交配型鉴定
        2.3.3 蛹虫草单孢子菌株交配型分离
        2.3.4 营养亲和性
        2.3.5 单孢子菌株群落特征
        2.3.6 单孢子菌株产生子实体形态特征
    2.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人工栽培培养基对新疆蛹虫草子实体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蛹虫草菌丝生长分析
        3.2.2 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分析
        3.2.3 蛹虫草子实体经济效益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蛹虫草多糖提取、纯化和性质研究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4.2.2 多糖含量测定
        4.2.3 多糖分子量分布
        4.2.4 比旋光度测定
        4.2.5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4.2.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2.7 刚果红实验
        4.2.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
        4.3.2 粗多糖分子量分布
        4.3.3 比旋光度测定
        4.3.4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4.3.5 刚果红实验结果分析
        4.3.6 FT-IR结果分析
        4.3.7 SEM结果分析
第五章 蛹虫草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MTT法检测CMPs-4和CMPs-80对Eca109 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5.2.2 CMPs-4对Eca109 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5.2.3 CMPs-4对Eca109 细胞凋亡的影响
        5.2.4 CMPs-4对Eca109 细胞的周期的影响
        5.2.5 CMPs-4对Eca109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5.2.6 Western blot 法检测 CMPs-4 对 Eca109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5.3 结果与分析
        5.3.1 MTT法检测CMPs-4和CMPs-80对Eca109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3.2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MPs-4对Eca109 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5.3.3 CMPs-4对Eca109 细胞的凋亡作用
        5.3.4 流式细胞仪检测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周期的变化
        5.3.5 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
        5.3.6 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抗食源性肥胖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金花茶的研究现状
        1.1.1 金花茶的命名、植物学特征和分布
        1.1.2 金花茶的功能性成分
        1.1.3 金花茶的生物活性
    1.2 肥胖的研究现状
        1.2.1 肥胖的定义
        1.2.2 肥胖形成的原因
        1.2.3 肥胖的危害
        1.2.4 减肥的方法和原理
    1.3 黄酮类化合物及其抗肥胖作用的研究进展
        1.3.1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
        1.3.2 黄酮类化合物抗肥胖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2.1 材料和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提取
        2.2.2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粗提物纯化
        2.2.3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中多酚、多糖和黄酮含量检测
        2.2.4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中主要黄酮成分分析和表征
        2.2.5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金花茶花质量组成分析
        2.3.2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物纯化效果分析
        2.3.3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成分表征
    2.4 讨论
    2.5 小结
3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抑制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3.1 材料和仪器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2.2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与淀粉相互作用
        3.2.3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底物为淀粉)的抑制作用
        3.2.4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胰脂肪酶和胆固醇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2.5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胆固醇胶束化的抑制作用
        3.2.6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抑制消化酶活性的动力学研究
        3.2.7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α-淀粉酶或α-葡萄糖苷酶的荧光淬灭作用
        3.2.8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胰脂肪酶或胆固醇酯酶的荧光淬灭作用
        3.2.9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消化酶结构的圆二色光谱研究
        3.2.10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加样方法对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3.3.2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与淀粉结合强度分析
        3.3.3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分析
        3.3.4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抑制胰脂肪酶和胆固醇酯酶活性分析
        3.3.5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胆固醇胶束溶解度的影响
        3.3.6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荧光光谱分析
        3.3.7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圆二色光谱分析
        3.3.8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抑制胰脂肪酶和胆固醇酯酶的荧光光谱分析
        3.3.9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抑制胰脂肪酶和胆固醇酯酶的圆二色光谱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4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抑制大鼠食源性肥胖的作用研究
    4.1 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动物与饲料
        4.1.3 实验试剂
        4.1.4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4.2.2 收集血清和组织样本
        4.2.3 Lee’s指数和脏器指数测定
        4.2.4 脂质代谢指标的测定
        4.2.5 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
        4.2.6 血清中转氨酶和脂多糖的测定
        4.2.7 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4.2.8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4.2.9 肠道菌群分析
        4.2.10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肥胖大鼠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4.3.2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肥胖大鼠血脂、肝脂和粪脂的影响
        4.3.3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肥胖大鼠血清指标的影响
        4.3.4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肥胖大鼠胰岛素抗性和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4.3.5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肥胖大鼠血清和肝脏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4.3.6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肥胖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3.7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高脂饲料诱导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抑制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和体内抑制组织脂肪积累的机制研究
    5.1 材料和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培养
        5.2.2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3T3-L1前体脂肪细胞活力的影响
        5.2.3 3T3-L1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
        5.2.4 油红O染色
        5.2.5 细胞内总甘油三酯(TG)的测定
        5.2.6 细胞内总RNA的提取
        5.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5.2.8 蛋白印记技术(Western blot)检测
        5.2.9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3T3-L1前体脂肪细胞活力的影响
        5.3.2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对3T3-L1细胞脂肪积累的影响
        5.3.3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调节3T3-L1细胞分化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5.3.4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调节3T3-L1细胞分化中脂质代谢相关蛋白表达
        5.3.5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调节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5.3.6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调节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质代谢相关蛋白表达
        5.3.7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调节肝脏组织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5.3.8 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调节肝脏组织中脂质代谢相关蛋白表达
    5.4 讨论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蛹虫草概述
        1.1.1 野生蛹虫草概述
        1.1.2 人工培育蛹虫草概述
    1.2 菌种保藏
        1.2.1 菌种保藏方法
        1.2.2 菌种保藏条件及保藏效果
        1.2.3 蛹虫草菌种分离
    1.3 蛹虫草人工培育
        1.3.1 谷物培养基
        1.3.2 蚕蛹培养基
    1.4 蛹虫草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1.4.1 虫草多糖
        1.4.2 虫草酸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蛹虫草菌种分离
        2.2.2 培养基制备
        2.2.3 菌种保藏法
        2.2.4 蛹虫草菌种活化及接菌、培养
        2.2.5 蛹虫草子实体鲜重测量
        2.2.6 蛹虫草子实体多糖提取、测定
        2.2.7 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提取、测定
        2.2.8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形态变化的影响
        3.1.2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3.1.3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3.1.4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2 多孢分离法制备菌种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形态变化的影响
        3.2.2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3.2.4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蛹虫草菌种分离方式及分离部位
    4.2 蛹虫草液体菌种形态与培养基营养配比
    4.3 蛹虫草菌种保藏
        4.3.1 蛹虫草菌种保藏方法
        4.3.2 蛹虫草菌种保藏效果
    4.4 蛹虫草生物活性成分含量
    4.5 蛹虫草子实体形态及产量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豫产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测定及其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3 白花蛇舌草药理研究概况
第二章 白花蛇舌草总蒽醌与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对照品与供试品的制备
        2.2.2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3 试验结果
        2.3.1 白花蛇舌草中总蒽醌含量的测定
        2.3.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1.2 精密度试验
        2.3.1.3 稳定性试验
        2.3.1.4 加样回收率试验
        2.3.1.5 总蒽醌含量测定
        2.3.2 白花蛇舌草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2 精密度试验
        2.3.2.3 稳定性试验
        2.3.2.4 加样回收率试验
        2.3.2.5 总黄酮含量测定
    2.4 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白花蛇舌草多糖含量的测定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仪器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粗多糖的制备
        3.2.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方法学考察
        3.2.4 三种粗多糖总糖含量检测
        3.2.5 三种粗多糖杂质分析
        3.2.6 抗氧化活性检测
    3.3 试验结果
        3.3.1 不同提取方法粗多糖的得率
        3.3.2 标准曲线
        3.3.3 方法学考察结果
        3.3.4 三种粗多糖中总碳水化合物含量检测结果
        3.3.5 三种粗多糖杂质分析结果
        3.3.6 抗氧化活性检测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白花蛇舌草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仪器与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植株消毒处理
        4.2.2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与菌种保存
        4.2.3 内生真菌的鉴定
        4.2.3.1 内生真菌DNA的提取
        4.2.3.2 内生真菌ITS区PCR扩增
        4.2.3.3 内生真菌的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白花蛇舌草表面杀菌效果
        4.3.2 内生真菌鉴定结果
        4.3.3 内生真菌的基因进化树分析
    4.4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白花蛇舌草内生真菌Fusarium sp.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试验材料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菌株鉴定
    5.3 试验方法
        5.3.1 菌株培养与大规模发酵
        5.3.2 提取与分离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5.4.2 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及常数
        5.4.3 equisetin的生物活性研究
        5.4.4 液体发酵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5.5 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发酵方法对equisetin产量影响的研究
    6.1 试验材料
        6.1.1 供试菌株
        6.1.2 仪器与试剂
    6.2 试验方法
        6.2.1 液体发酵及提取
        6.2.2 固体发酵及提取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液体发酵结果
        6.3.1.1 次生代谢产物HPLC谱图分析
        6.3.1.2 液体发酵浸膏得率及分析
        6.3.2 固体发酵结果
        6.3.2.1 次生代谢产物HPLC谱图分析
        6.3.2.2 固体发酵浸膏得率及分析
        6.3.3 不同培养基产equisetin的定量结果
        6.3.3.1 equisetin的制备与标准曲线绘制
        6.3.3.2 不同培养基产equisetin的定量结果
    6.4 分析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附1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附2 英文缩略词
    附3 内生真菌ITS序列
    附4 核磁图谱

(8)茯苓和琉球曲霉活性物质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食药用真菌来源的多糖的研究进展
        1.1.1 食药用真菌多糖结构与活性
        1.1.2 食药用真菌多糖调节肠道菌群作用
    1.2 曲霉属真菌的生物活性小分子的研究进展
        1.2.1 生物碱
        1.2.2 脑苷脂类似物
        1.2.3 萜类
        1.2.4 聚酮类
        1.2.5 萘醌类
        1.2.6 其他类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茯苓水不溶性多糖改善代谢综合症
    2.1 概述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常用实验仪器与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茯苓水不溶性多糖(WIP)提取及结构表征
        2.3.1 茯苓水不溶多糖(WIP)提取
        2.3.2 结构表征
    2.4 茯苓水不溶性多糖改善代谢综合征
        2.4.1 WIP对高血糖的改善作用
        2.4.2 WIP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
        2.4.3 WIP对体重及进食量作用
        2.4.4 WIP对血脂的改善作用
        2.4.5 WIP对脂肪肝改善作用
        2.4.6 WIP对组织切片的影响
        2.4.7 WIP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2.4.8 WIP增加肠道丁酸产生,保持肠道完整性
        2.4.9 WIP粪菌移植改善高血糖和高血脂
    2.5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茯苓水不溶性多糖改善酒精性脂肪肝
    3.1 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常用实验仪器与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茯苓水不溶性多糖改善慢性酒精性脂肪肝
        3.3.1 WIP改善肝损伤
        3.3.2 WIP改善酒精导致的肝脏脂质堆积
        3.3.3 WIP改善酒精导致的肝脏炎症
        3.3.4 WIP对肠道细菌组成的影响
        3.3.5. WIP对肠壁完整性的影响
        3.3.6 体外培养结合高通量测序揭示酒精性脂肪肝中关键菌株
        3.3.7 体内验证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对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3.3.8 M.guilliermondii产生的PGE2对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3.3.9 肠道细菌在真菌扩增中的作用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琉球曲霉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4.1 概述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常用实验仪器与材料
        4.2.2 波谱数据测定仪器及方法
        4.2.3 ECD计算方法
        4.2.4 体外活性测试方法
    4.3 琉球曲霉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4.3.1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3.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4.4 单体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
    4.5 实验部分
        4.5.1 菌株信息
        4.5.2 菌株发酵
        4.5.3 提取分离
        4.5.4 新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及谱学性质
    4.6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雁北嗜蓝孢孔菌营养生理特性及培养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1 引言
    1.1 食用菌概述
        1.1.1 食用菌的简介
        1.1.2 食用菌的价值
    1.2 野生食用菌的驯化栽培
        1.2.1 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的意义和历史
        1.2.2 野生食用菌的营养特性与人工栽培研究
    1.3 食用菌固态发酵的研究
    1.4 食用菌的胞外酶活性研究
    1.5 嗜蓝孢孔菌研究现状
    1.6 选题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药品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FG1菌株生长条件研究
        2.4.2 FG1菌株部分胞外酶种类及酶活性研究
        2.4.3 FG1菌株培养基筛选研究
        2.4.4 FG1菌株以4种谷物为基质的固态发酵产物部分营养成分研究
        2.4.5 FG1菌株固态发酵多谷物总酚和抗氧化性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FG1菌株生长条件研究
        3.1.1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1.2 不同碳源对FG1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3.1.3 不同pH对FG1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3.1.4 不同温度对FG1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3.1.5 不同碳氮比对FG1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3.1.6 响应面优化菌丝生长培养条件
    3.2 FG1菌株胞外酶种类和活性测定结果
        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2 FG1菌株木材腐朽种类鉴别结果
        3.2.3 雁北嗜蓝孢孔菌胞外酶种类与酶活性测定
    3.3 FG1菌株培养基筛选研究
        3.3.1 母种培养基筛选
        3.3.2 原种培养基筛选
        3.3.3 栽培料筛选
    3.4 以4种谷物为基质的固态发酵产物部分营养成分分析
        3.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4.2 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3.4.3 发酵产物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3.4.4 发酵产物中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3.4.5 发酵产物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3.5 FG1菌株发酵10种谷物总酚含量测定与抗氧化性分析
        3.5.1 发酵产物总酚含量
        3.5.2 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FG1菌株营养和环境条件的研究
    4.2 FG1菌株部分胞外酶及酶活性研究
    4.3 FG1菌株的培养基筛选研究
    4.4 FG1菌株固态发酵4种谷物产物部分营养成分研究
    4.5 FG1菌株固态发酵多谷物抗氧化性的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木耳红曲降血脂产品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曲霉菌及红曲
    1.2 红曲霉菌代谢产物
    1.3 红曲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
    1.4 红曲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作用机制与功效
        1.4.1 红曲色素
        1.4.2 洛伐他汀
        1.4.3 桔霉素
    1.5 红曲的应用及前景
    1.6 木耳及其发展现状
    1.7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8.1 研究内容
        1.8.2 创新点
2 红曲霉菌菌种筛选
    2.1 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红曲霉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2.2.2 红曲霉菌固态发酵木耳方法
        2.2.3 发酵产物中糖类和蛋白质含量测定
        2.2.4 红曲色素含量测定
        2.2.5 红曲色素抗氧化性检测
        2.2.6 洛伐他汀含量测定
        2.2.7 桔霉素含量测定
        2.2.8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发酵产物形态对比
        2.3.2 发酵产物中糖类、蛋白质和红曲色素含量分析
        2.3.3 红曲色素抗氧化性分析
        2.3.4 洛伐他汀含量分析
        2.3.5 桔霉素含量分析
    2.4 总结
3 木耳红曲固态发酵工艺优化
    3.1 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单因素试验设计
        3.2.2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3.2.3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
        3.2.4 响应面试验设计
        3.2.5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3.2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分析
        3.3.3 最陡爬坡试验结果分析
        3.3.4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3.4 总结
4 木耳红曲体内降血脂效果研究
    4.1 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木耳红曲发酵粉理化指标检测
        4.2.2 小鼠分组喂养及高血脂模型建立
        4.2.3 给药方式和样品剂量设计
        4.2.4 标本采集
        4.2.5 指标检测
        4.2.6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木耳红曲发酵粉理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4.3.2 高血脂小鼠模型建模结果分析
        4.3.3 小鼠体重的变化
        4.3.4 木耳红曲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4.3.5 木耳红曲对高脂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4.3.6 木耳红曲对高脂小鼠肝脂水平的影响
    4.4 总结
5 红曲木耳产品开发与质量检测
    5.1 材料和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木耳红曲颗粒剂与胶囊的制备
        5.2.2 木耳红曲颗粒剂产品质量检测
        5.2.3 木耳红曲胶囊产品质量检测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木耳红曲颗粒剂产品质量检测结果
        5.3.2 木耳红曲胶囊产品质量检测结果
    5.4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动物实验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我国首次成功提取大米草多糖(论文参考文献)

  • [1]炒制用米对党参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影响研究[D]. 王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大米蛋白与核桃蛋白异源共架体的构建及其在高内相乳液制备中的应用[D]. 李方斯. 江南大学, 2021(01)
  • [3]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D]. 向巧.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4]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D]. 努尔买买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3)
  • [5]金花茶花黄酮类化合物抗食源性肥胖作用和机制研究[D]. 张海龙.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6]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D]. 曹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豫产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测定及其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 叶颖晓.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8]茯苓和琉球曲霉活性物质结构与功能研究[D]. 孙珊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雁北嗜蓝孢孔菌营养生理特性及培养条件研究[D]. 陈楠.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木耳红曲降血脂产品研发[D]. 傅思瑞. 成都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我国首次成功提取稻草多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