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地化学除草技术

胡萝卜地化学除草技术

一、胡萝卜田化学除草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霍宏丽,席先梅,白全江,常志平[1](2021)在《不同除草剂及施用方式对胡萝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指导胡萝卜田除草剂高效安全使用,筛选苗前土壤封闭除草剂最佳使用药剂及施用方式。【方法】在内蒙古乌素图镇胡萝卜田采用4种除草剂(450 g/L二甲戊乐灵CS、330 g/L二甲戊乐灵EC、480 g/L氟乐灵EC、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2种助剂和不同施药方式,以清水喷施为对照,共1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胡萝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供试4种除草剂中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禾本科杂草防效显着低于480 g/L氟乐灵EC和330 g/L二甲戊乐灵EC(P<0.05);480 g/L氟乐灵EC在不同施用剂量下以3 000 mL/hm2480 g/L氟乐灵EC+300 mL/hm2助剂1处理对杂草防除效果最佳,禾本科杂草防效为93.12%、阔叶杂草防效为87.88%;2 205 mL/hm2450 g/L二甲戊乐灵CS+300 mL/hm2助剂1处理对杂草防除效果最佳,禾本科杂草防效为99.10%、阔叶杂草防效为92.51%。【结论】胡萝卜田苗前除草剂以2 205 m L/hm2450 g/L二甲戊乐灵CS+300 mL/hm2助剂1防除效果最佳。

冯曦茹[2](2020)在《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抗药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长期、大面积的使用化学除草剂,农田杂草的抗药性问题越发严峻。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是大豆田常见的一年生阔叶杂草,在我国分布广泛,严重地减少了大豆的产量,世界上许多地方将其列为恶性杂草。咪唑乙烟酸是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曾经在大豆田阔叶杂草防除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过量的使用咪唑乙烟酸,黑龙江省一些地区的反枝苋种群对咪唑乙烟酸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田间推荐剂量3倍仍难以有效防除,且随着用药年限的增加,反枝苋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阐明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抗药性机制,为抗性杂草研究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大豆田的反枝苋R种群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县非耕地反枝苋S种群为研究对象,从反枝苋R种群对咪唑乙烟酸抗性的生理机制、代谢机制、靶标酶活性的变化及靶标基因的突变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抗性的生理机制1)咪唑乙烟酸处理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叶绿素含量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叶绿素含量恢复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持续下降。施药后28天,反枝苋R种群的叶绿素含量比未进行喷药处理的反枝苋R种群减少了11.2%,反枝苋S种群的叶绿素含量比未处理的反枝苋S种群减少了63.1%。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反枝苋R种群的叶绿素含量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2)咪唑乙烟酸处理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光合速率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光合速率恢复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持续下降。施药后28天,反枝苋R种群的光合速率比未进行喷药处理的反枝苋R种群减少了13.9%,反枝苋S种群的光合速率比未进行喷药处理的反枝苋S种群减少了56.6%。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反枝苋R种群的光合速率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3)咪唑乙烟酸处理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气孔导度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气孔导度恢复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持续下降。施药后28天,反枝苋R种群的气孔导度比未进行喷药处理的反枝苋R种群减少了10.8%,反枝苋S种群的气孔导度比未进行喷药处理的反枝苋S种群减少了78.4%。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反枝苋R种群的气孔导度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4)咪唑乙烟酸处理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SOD活性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SOD活性恢复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持续下降。施药后21天,反枝苋R种群和反枝苋S种群SOD活性分别比未施用咪唑乙烟酸的对照组减少了8.0%和23.0%。整个试验阶段反枝苋R种群SOD活性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5)咪唑乙烟酸处理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POD活性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POD活性恢复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持续下降。施药后21天,反枝苋R种群和反枝苋S种群POD活性分别比未施用咪唑乙烟酸的对照组增加了30.0%和15.0%。整个试验阶段反枝苋R种群POD活性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6)咪唑乙烟酸处理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CAT活性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CAT活性恢复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持续下降。施药后21天,反枝苋R种群和反枝苋S种群CAT活性分别比未施用咪唑乙烟酸的对照组增加了17%和5%。整个试验阶段反枝苋R种群CAT活性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2)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代谢抗性机制1)三种P450s抑制剂马拉硫磷、咪鲜胺和增效醚与咪唑乙烟酸共同处理均会使反枝苋R种群对咪唑乙烟酸的抗性减弱,其中马拉硫磷的效果最好,与单独施用咪唑乙烟酸相比,反枝苋R种群的鲜重抑制率增加了27.7%。2)施用咪唑乙烟酸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GSTs活性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GSTs活性恢复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持续下降。反枝苋R种群的GSTs活性比未进行喷药处理的反枝苋R种群增加了1.05倍,反枝苋S种群的GSTs活性比未进行喷药处理的反枝苋S种群增加了0.55倍。整个试验过程中,反枝苋R种群GSTs活性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反枝苋R种群GSTs活性受抑制程度小且能够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3)靶标酶ALS活性的变化施用咪唑乙烟酸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ALS活性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ALS活性恢复到最高水平,反枝苋R种群比未施药组增加了4.91%,而反枝苋S种群比未施药组减少了0.3%。随后开始持续下降。整个试验过程中,反枝苋R种群ALS活性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反枝苋R种群ALS活性受抑制程度小且能够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自我修复能力更强。(4)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和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机制反枝苋R种群在ALS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域发生了不同位点的突变,三个突变位点均在同一采集地的反枝苋R种群中发现,分别为205位GCT突变为GTT,即缬氨酸取代了丙氨酸;574位TGG突变为TTG,即亮氨酸取代了色氨酸;653位AGC突变为ACC,即苏氨酸取代了色氨酸。反枝苋R种群PPO基因上的PPX2L基因发生了突变,分别为128位AGG突变为GGG,导致精氨酸被甘氨酸取代;476位GAT突变为AAT,导致天冬氨酸被天冬酰胺取代。

张传银[3](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玉米田间杂草识别与分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产物,受草害影响极为严重,在极端条件下玉米因杂草影响会减产20%以上。传统的大面积全淋式农药除草方式,不能针对杂草按需施药,易造成农药大量浪费、生产成本较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从而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进行玉米杂草精准变量施药。杂草的精准识别检测是实现杂草变量喷洒的首要前提,本文针对田间复杂环境下杂草识别精度低的问题,选择玉米及其伴生杂草为研究对象,结合深度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特征提取的特点,利用图卷积网络的特征传播能力,以提高杂草的识别、定位、分割准确率为目标,展开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玉米田间杂草识别与分割技术研究,为后续玉米田间杂草的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一种基于CNN和GCN的田间杂草识别网络。本网络使用CNN提取杂草图像样本特征,根据杂草特征基于欧氏距离构建图模型,使用拉普拉斯变换优化图模型,利用GCN图谱卷积进行特征传播,将融合特征放入分类器,实现杂草的分类识别。在玉米、生菜、胡萝卜三类杂草数据集上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7.8%、99.37%、98.93%。(2)基于Mask R-CNN方法构建了杂草分割模型。该模型结合Faster R-CNN目标检测和FCN语义分割,首先使用ResNet-101网络提取杂草的图像特征图,利用RPN(Region Proposal Network)提取区域坐标特征,再利用RoIAlign层得到固定大小的特征图,使用输出模块对特征图进行分类回归分割计算,完成杂草的具体方位、类别及轮廓的计算。在IoU为0.5时,本模型在玉米杂草数据集上mAP为0.853,优于SharpMask、DeepMask的0.816、0.795。为了测试基于Mask R-CNN的杂草分割模型在玉米田间的分割效果,使用该模型在数据集上进行测试,该模型的mAP值为0.785,可实现玉米田间的杂草分割。(3)构建了基于Mask R-CNN田间杂草分割的变量喷洒系统。该系统通过摄像头获取杂草图像,基于Mask R-CNN分割模型计算杂草的位置、标签和像素,由微处理器根据计算结果,通过PWM占空比调节电磁阀开度及开启时间,对杂草进行变量喷洒。在田间变量喷洒试验中,杂草的识别率为91%,识别出杂草并准确喷洒的准确率为85%,准确喷洒的杂草农药雾滴覆盖密度为55个/cm2。可满足除草剂变量喷洒的控制要求。

张梦杰[4](2020)在《有效缓解乙莠对间作双子叶作物(红小豆、辣椒)药害的措施及其生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虽然提高了消灭杂草的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使作物的产量得到较大提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作物药害问题。如何降低作物药害,对调整作物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借助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以红小豆和辣椒为供试作物,研究在乙莠残留下添加不同缓解物质(安全剂、黄腐酸、腐殖酸和生物炭)后作物的苗期生长状况、成熟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等,筛选可以有效缓解药害的措施。并从苗期光合参数、苗期叶绿素荧光参数、苗期活性氧代谢指标以及果实内农药残留等相关指标的角度系统阐释乙莠对辣椒、红小豆生长的影响及有效缓解措施的生理机制。以期为双子叶作物药害的缓解提供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除草剂乙莠作为一种玉米常用除草剂,极易对双子叶作物(红小豆、辣椒)的生长造成损伤,产生药害。具体表现在降低红小豆的出苗率、移栽辣椒的成活率,抑制株高、茎粗等农艺性状,使作物体内的光合色素含量、Fv/Fo值、Fv/Fm值和光合速率下降,抑制作物的光合作用,还会使作物体内产生大量活性氧,破坏作物的活性氧代谢平衡,最终导致减产和作物果实中的农药残留,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等。(2)调整喷药和种植时间是一种有效缓解药害的措施。喷施乙莠后,乙草胺和阿特拉津会在土壤中残留,土壤中乙草胺和阿特拉津的残留量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适当延长喷施除草剂与种植双子叶作物的间隔时间可以减少药害的发生。(3)缓解物质的施用是缓解乙莠对双子叶作物药害的有效措施。不同缓解物质对作物药害的缓解效果不同。其中,安全剂奈安、腐殖酸和生物炭适合用于红小豆的药害缓解,腐殖酸和生物炭适合用于移栽辣椒的药害缓解。各缓解物质的用量对作物的出苗率、产量和株高等指标的影响不同。添加安全剂奈安、1g腐殖酸和3g生物炭可以有效提高红小豆的出苗率、产量和株高,添加1g腐殖酸和3g生物炭可以有效提高移栽辣椒成活率、产量和成熟期农艺性状。因此,筛选出有效缓解红小豆药害的措施是添加安全剂奈安、1g腐殖酸和3g生物炭。有效缓解移栽辣椒药害的措施是添加1g腐殖酸和3g生物炭。而部分缓解措施如添加安全剂阿尔比特和1g黄腐酸虽然能缓解作物的某些生理指标,但缓解效应在50%以下,效果较差,不能作为有效缓解措施。添加2g黄腐酸虽然对作物株高缓解效果较好,但是对产量等指标的缓解效果不大,也不建议作为一种药害缓解的措施。除此之外,添加5g生物炭与添加3g生物炭的缓解效果相差不大,考虑到经济效益,筛选3g生物炭为有效措施。(4)本试验从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活性氧代谢指标和除草剂残留四个方面对筛选出来的几种有效措施进行了生理机制探究。结果表明:添加安全剂奈安、1g腐殖酸和3g生物炭可以使红小豆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升高,叶绿素荧光参数Fv/Fo值和Fv/Fm值升高,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指标提高,提高了乙莠胁迫下作物的光合作用,为后期产量的提高打下了基础。同时减少了作物果实中乙草胺和阿特拉津的累积,提高了作物食品品质。添加1g腐殖酸和3g生物炭可以提高作物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促进清除乙莠胁迫下产生的活性氧,提高作物活性氧代谢水平,也提高了作物的抗性。而添加安全剂奈安对缓解红小豆药害有效,但是对移栽辣椒药害缓解效果较差。

杨莹[5](2020)在《藜响应出芽短梗霉菌PA-2胁迫的抑草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生物源除草剂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一直是生物农药的研发重难点,具有除草效果的菌株的培养条件和抑草机理被广泛研究。本实验从青海省平安县感病杨树叶片上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真菌对几种阔叶类杂草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通过形态学分析和ITS序列测定,鉴定结果为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cidium pullulans)。为进一步提高PA-2的除草效果,研究其对藜的抑草机理。采用单因子优化PA-2菌株发酵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通过中心复合实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对培养基成分研究最佳配比,初步探究PA-2菌株对藜(chenopodium album)生长抑制及其作用机理,为微生物源除草剂在除草生产应用领域提供试验依据。结果如下:1.对PA-2菌株产孢最适培养基优化,确定最适组分为葡萄糖84.60 g、大豆粉46.35 g、Na CI 2.59 g、Mg SO4 0.52 g、KCI 0.78 g、K2HPO4 6.50 g、(NH4)2SO40.52 g;最佳发酵条件为p H 7.0,培养时间120 h,接种量8%,转速180 r/min,发酵温度25℃,装液量60 m L。2.PA-2菌株粗提物用等体积的正丁醇萃取,旋转蒸发获得正丁醇相粗提物,探究其对藜的生长抑制机理。研究发现,20mg/m L的粗提物使藜叶片中丙二醛含量显着上升,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最为明显;粗提物破坏了藜叶片的叶肉超微结构,叶绿体内发生肿胀,部分叶绿体出现中空现象逐渐解体,严重妨碍藜进行正常的生理光合作用。3.通过出芽短梗霉菌PA-2粗提物喷施到藜叶片,在不同时间采样进行转录组测序。转录组测序共获得到58484414条Unigene,拼装得到基因数量为69404个,Q20值均在97%以上。通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粗提物喷施到5d时,差异基因表达最多,上调基因是下调基因的2倍。对KEGG代谢通路分析,PA-2对藜叶片胁迫导致了叶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的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以及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植物MAPK信号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等代谢途径的应激反应,这些通路共同参与了菌和植物互作机理的调控。发现高表达的差异基因也多与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等植物激素以及光合作用触角蛋白、蛋白激酶、氧化还原酶、转移酶等代谢产物相关。筛选12个与叶绿体相关的基因片段,涉及的代谢通路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GO:0016117)、光合作用的调节(GO:0042548)和碳固定(GO:0015977)等代谢通路。这一结果表明粗提物破坏藜叶绿体时,在胁迫下获得藜叶绿体相关的基因及其参与的代谢通路途径。这些差异基因可能共同参与了藜与PA-2的互作机理,在藜防御PA-2粗提物侵染调节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史国栋[6](2019)在《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不同谷子品种安全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于2017-2018年在山西农业大学主楼和申奉村实验基地进行。以张杂谷10号和晋谷21号为试验材料,采取大田结合盆栽的试验方法,在谷子3-5叶期喷施不同浓度(CK 0 g/hm2、T1 75 g/hm2、T2 150 g/hm2、T3 300 g/hm2、T4 600 g/hm2)的除草剂(10%硝磺草酮),研究对谷子叶绿素(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的影响;对谷子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对谷子农艺性状的影响(株高、茎粗、叶面积、叶长、叶宽);对谷子千粒重、穗粒重、产量的影响。综合分析了不同浓度的硝磺草酮对谷子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探索出在谷田施用硝磺草酮的最适浓度,为硝磺草酮在谷子田中的高效利用及谷子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1.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安全性调查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后对拔节期形态指标影响较大,对抽穗期及灌浆期形态指标的影响逐渐得到缓解,且对晋谷21号形态指标的影响较张杂谷10号形态指标大,在叶面喷施硝磺草酮30 d后,在植株上反应出来的药害症状可以得到缓解。2.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后3 d、5 d、7 d对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叶绿素a、b的含量的影响较大,且各处理较CK都达到显着差异,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后9 d、15 d,T1、T2、T3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逐渐得到缓解,T4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较大。3.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药3 d、5 d、7 d,各处理的谷子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呈下降趋势,胞间CO2浓度(Ci)呈上升趋势,T1、T2、T3、T4处理较CK差异显着,且随着浓度的上升,对谷子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影响越大;喷药后9 d、15 d,T1、T2、T3处理较CK均差异不显着,对光合参数的影响逐渐得到缓解,T4处理较CK差异显着,对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随着硝磺草酮浓度的增加,对光合参数的影响较大,但随着喷药天数的增加,T1、T2、T3处理下对光和参数影响逐渐得到缓解,但T4处理下对光和参数的影响不能缓解。4.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荧光参数的影响。喷药后3 d、5 d、7 d、9 d、15 d分别测定谷子倒二叶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化学猝灭系数(NPQ)。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硝磺草酮3 d、5 d、7 d时,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荧光参数随着喷施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非化学猝灭系数(NPQ)随着喷施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各处理较CK均表现出显着差异;喷药后9 d、15 d,T1、T2、T3处理较CK均差异不显着,对荧光参数的影响逐渐得到缓解,T4处理较CK差异显着,对荧光参数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随着硝磺草酮浓度的增加,对荧光特性的影响较大,但随着喷药天数的增加,T1、T2、T3处理下对荧光参数的影响逐渐得到缓解,但T4处理下对光和参数的影响不能缓解。5.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后,T1、T2、T3处理下对产量及产量构成较CK差异不显着,影响不大,在T4处理下,较CK表现出显着差异,对产量影响较大。综上所述,硝磺草酮在谷子田中安全使用量为75-300g/hm2。

赵夏童[7](2019)在《膜间喷施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对谷子安全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谷子是营养丰富,耐旱耐贫瘠的优势杂粮作物,已成为应对未来日益短缺水资源的重要粮食储备作物,在我国旱区农业结构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除草剂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管理成本的上升,化学除草成为农作物土壤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谷田除草剂的种类较少,且长期和过度使用相同除草剂,谷田抗性杂草问题越来越突出。覆膜穴播是旱地谷子重要的播种方式之一,既可增温保墒,促进谷子生长发育,又可以较好地控制膜下杂草,而膜间杂草种类多、危害重,不仅影响谷子产量和品质,还给机械化中耕及收获带来困难,成为谷子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的瓶颈。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选择酰胺类除草剂中的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通过膜间封闭处理,从苗期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光合荧光特性及产量方面探究此技术对谷子的安全性,以期为谷子化学除草选择新的除草剂品种及施药技术。本试验以张杂谷10号,晋谷21号为材料,50%乙草胺(A)和72%异丙甲草胺(B)分别设4个剂量:2.25 L/hm2(A1)、4.50 L/hm2(A2)、6.75 L/hm2(A3)、9.00 L/hm2(A4)和3.00 L/hm2(B1)、6.00 L/hm2(B2)、9.00L/hm2(B3)、12.00 L/hm2(B4),设清水对照(CK)。研究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保护酶系统,MDA含量,根系活力及产量构成等的影响,同时研究两种封闭处理除草剂对谷田杂草的防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除草剂剂量的增加,张杂谷10号和晋谷21号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PSⅡ实际光合效率(Y(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逐渐降低;胞间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和非光淬灭系数NPQ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25-4.50 L/hm2剂量的乙草胺,3.00-9.00 L/hm2剂量的异丙甲草胺处理对张杂谷10号和晋谷21号的光合作用有抑制作用,对谷子叶片光合活性损伤相对较轻,谷子自身可以通过调节SPAD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增强热耗散来继续维持一定程度的光合作用。6.75-9.00 L/hm2剂量的乙草胺、12.00 L/hm2剂量的异丙甲草胺处理对谷子叶片光合活性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抑制光合作用,因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阻碍了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的合成,抑制了光系统反应中心活性,造成Pn下降,表明膜间喷施除草剂后光合作用的降低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2、膜间喷施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引起谷子叶片中SOD、POD、CAT活性、MDA含量和根系活力不同程度的变化。两种除草剂处理,张杂谷10号和晋谷21号SOD、P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药前期,乙草胺处理两品种谷子CAT活性呈上升趋势。药后50 d,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异丙甲草胺处理两品种谷子随施药剂量增加呈上升趋势,表明CAT在SOD、POD后起作用。6.75-9.00 L/hm2剂量的乙草胺、12.00 L/hm2剂量的异丙甲草胺处理的保护酶活性较对照差异显着,MDA含量随剂量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谷子受到除草剂胁迫,引起幼苗内活性氧的积累和膜脂过氧化的发生,使完整的细胞膜受到破坏,并伴随着根系活力的下降;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SOD、POD、CAT活性逐渐增加,说明除草剂胁迫减轻,谷子通过保护酶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及根系活力来调节自身的生理代谢缓解除草剂带来的不利影响。3、谷子形态指标变化及杂草防效分析结果表明:低剂量(2.50-4.50 L/hm2剂量的乙草胺、3.00-9.00 L/hm2剂量的异丙甲草胺)处理出苗率较对照无显着差异,施药后期叶面积较对照显着提高;高剂量(6.75-9.00 L/hm2剂量的乙草胺、9.00-12.00 L/hm2剂量的异丙甲草胺)对谷子出苗率,株高,叶面积产生显着抑制作用,且随着施药时间推移,杂草危害,对照株高显着高于各处理。高剂量处理下对禾本科杂草防效较好,最高可达99%以上,对阔叶杂草防效最高可达90%以上。不同剂量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处理下,两品种谷子产量随剂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不除草对照相比,2.25-4.50 L/hm2剂量的乙草胺对张杂谷10号和晋谷21号产量分别增加37.88%,19.51%和25.53%,12.92%;3.00-9.00 L/hm2剂量的异丙甲草胺对张杂谷10号与晋谷21号产量分别增加24.26%,33.51%,22.40%和22.20%,15.26%,7.66%。4、关于乙草胺与异丙甲草胺在谷田的应用鲜见报道,本研究在筛选除草剂品种时曾做过乙草胺与异丙甲草胺直接用于谷田的试验,发现所有处理下谷子均受到明显药害,但通过膜间定向喷施技术,可显着减轻药害。综上所述,覆膜穴播谷田推荐剂量为:2.25-4.50 L/hm2剂量的50%乙草胺,3.00-9.00 L/hm2剂量的72%异丙甲草胺对谷子较安全。

张伟莉[8](2019)在《苄嘧磺隆和吡嘧磺隆对谷子的安全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谷子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谷田杂草严重影响了谷子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谷子减产、绝收。苄嘧磺隆和吡嘧磺隆均是一种超高效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但在谷子田的应用鲜有报道。为探明这两种除草剂对谷子的安全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晋谷21号和张杂谷10号为研究对象,在3-5叶期叶面均匀喷施不同用量的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和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分别于药后3天、7天、15天、30天和成熟时取样,研究这两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对其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膜脂过氧化程度、保护酶系、非酶促系统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两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谷子的株高、叶面积、茎粗及产量,而药后30天时,受抑制程度有所缓解。吡嘧磺隆对谷子株高和茎粗的抑制程度要高于苄嘧磺隆,推荐商品用量(300 g/hm2)处理的株高显着低于对照。苄嘧磺隆的推荐商品用量(300 g/hm2)对谷子相对安全,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而吡嘧磺隆的推荐用量(300g/hm2)则显着降低了谷子的产量,对谷子相对不安全。2.在除草剂胁迫下,谷子叶片的总叶绿素(Chl(a+b))、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减少,但对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的影响较小。叶片的受害程度影响了谷子叶片的光合色素,而光合色素含量的下降导致谷子叶片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产量(Fv/Fm)、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降低,而胞间CO2浓度(Ci)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却升高,谷子吸收的光能向光化学反应中心的分配逐渐减少,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叶片发生光抑制,光合能力下降。3.叶面喷施除草剂后,谷子叶片细胞内活性氧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谷子的酶促抗氧化系统和非酶促系统开始工作。推荐用量(300 g/hm2)下,谷子叶片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氧化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均高于对照,说明谷子幼苗可通过提高其活性适应除草剂的胁迫,而高用量(1200 g/hm2)时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超出了其可以承受的范围。与此同时,MDA含量升高,产生膜脂过氧化作用,谷子的抗氧化能力已经遭到严重损伤。在药后30天时,谷子受到的胁迫得到一定恢复,且张杂谷10号的恢复能力高于晋谷21号。综合本研究得出:推荐商品用量(300 g/hm2)下,吡嘧磺隆显着降低了谷子的产量,而苄嘧磺隆对谷子相对安全。两种除草剂胁迫下,谷子的农艺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谷子叶片光合色素的减少导致其吸收的光能不能合理的分配和耗散,净光合速率降低,叶片发生光抑制,光合作用降低。谷子为减轻活性氧导致细胞发生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形成酶促和非酶促抗氧化系统组成的防御体系,且随喷药后时间的推移有所缓解,而张杂谷10号的抗药性要高于晋谷21号。

马晓江[9](2019)在《无患子提取物除草活性及其水剂研制》文中指出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tren)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资源丰富。无患子提取物具有抗病毒、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被广泛用于医药和日化等领域。据报道,无患子提取物具有除草活性,尚不清楚其主要除草活性组分,鲜见基于无患子活性组分研发除草剂水剂及其大田药效的报道。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无患子果实为研究对象,优化无患子皂苷的减压提取工艺,利用大孔树脂柱和薄层色谱进行无患子提取物的色谱分离,结合实验室内无患子提取物对靶标植物的毒性实验,筛选出无患子除草活性组分,通过薄层色谱和高分辨质谱进行分析,以主要除草活性馏分为有效成分,研制出1种植物源除草剂,并开展大田药效实验。本研究旨在开发新型植物源除草剂,为无患子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研究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建立了无患子总皂苷的减压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减压提取的最优工艺为: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 h、料液比1:14,在此条件下无患子总皂苷提取得率为15.34%。以无患子总皂苷的得率为考察指标,减压提取法优于高速匀浆提取、超声波提取和水浸提法。(2)基于活性追踪法,分离出无患子提取物中主要除草活性组分。利用大孔树脂进行无患子除草活性组分的色谱分离,以红三叶为靶标植物,采用水琼脂培养基法评价无患子粗提物和不同洗脱馏分的除草活性。其中,70%乙醇馏分表现出最好的除草活性,对红三叶根长抑制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值为0.028 g·L-1,同时,无患子粗提物EC50值为0.186 g·L-1,阳性对照甲草胺EC50值为0.004 g·L-1。70%乙醇馏分经薄层色谱化学显色定性分析,主要为三萜皂苷类化合物。70%乙醇馏分进一步经薄层色谱分离,获得6个组分(F1-F6),经24孔板滤纸片法除草活性测定,结果表明,F1组分表现出最高的除草活性,对红三叶根长抑制的EC50值为0.017 g·L-1,初步鉴定F1组分中活性化合物为皂苷Sapindoside B,其分子量为882,分子式为C46H74O16。(3)利用无患子提取物,研制出1种植物源除草剂。以无患子70%乙醇馏分为有效成分,通过对表面活性剂等各种助剂的筛选与最佳配比组合的优化,研制出了2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AS),该水剂的配方为:70%乙醇馏分20%、表面活性剂4%、抗冻剂3%、余量水补足100%,对该制剂的外观、稀释稳定性、低温稳定性、热贮稳定性等指标进行评价,均符合水剂制剂的国家标准质量要求。(4)2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的田间药效试验。以胡萝卜为供试作物,田间一年生杂草为防治对象,以化学农药33%二甲戊灵乳油(EC)为阳性对照,开展了2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采用播后芽前施药,在1500g a.i.·ha-1的施药剂量下,对胡萝卜田主要杂草马齿苋、藜和荠菜等阔叶杂草株防效达88%以上(施药后20天),施药40天后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75%以上,但对禾本科杂草狗尾草的防效较差,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50%以下。总体上,2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能够作为胡萝卜田的除草剂使用,且对胡萝卜的生长无药害现象。综上所述,本研究优化建立了无患子总皂苷的减压提取工艺,以大孔树脂柱的70%乙醇馏分为有效成分,研制出了1种植物源除草剂,并利用该制剂开展了防除胡萝卜田杂草的药效试验,明确了无患子除草的活性组分主要为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研究结果为无患子资源应用于植物源除草剂提供技术支撑。

魏春生[10](2019)在《蔬菜田间化学除草技术及注意事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社会不断发展,健康绿色的生活品质成为了多数人的追去。蔬菜的需求了也在逐渐增加,其种植面积也呈增长趋势。蔬菜田的杂草处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也变得尤为明显。本文作者就"蔬菜田间化学除草技术及注意事项"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主要简述了除草剂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使用化学除草剂的策略。正确的操作才能保证药效得到良好的发挥而且不伤害蔬菜。我国在蔬菜田使用化学除草剂治理方面起步相对较晚,专门处理蔬菜田里杂草的化学药物更是少之又少。就现阶段

二、胡萝卜田化学除草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胡萝卜田化学除草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除草剂及施用方式对胡萝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1.2 供试品种和药剂
    1.3 田间试验设计
    1.4 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胡萝卜田杂草防除效果
    2.2 氟乐灵不同施用剂量对胡萝卜田杂草防除效果
    2.3 二甲戊乐灵不同处理对胡萝卜田杂草防除效果
    2.4 不同施药方式对胡萝卜田杂草防除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2)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抗药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与发展现状
    1.2 杂草的发生与危害
        1.2.1 大豆田杂草的发生与危害
        1.2.2 反枝苋的生物学特征
    1.3 杂草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1.3.1 杂草抗药性的产生
        1.3.2 杂草抗药性现状
        1.3.3 杂草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
        1.3.4 杂草抗性的机制
    1.4 杂草对ALS抑制剂抗药性机理研究进展
        1.4.1 ALS及 ALS抑制剂类除草剂
        1.4.2 ALS抑制剂的应用及抗药性现状
        1.4.3 杂草对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药性机制
        1.4.4 咪唑乙烟酸
    1.5 杂草的抗性治理措施
        1.5.1 化学除草剂的合理使用
        1.5.2 P450s抑制剂对杂草种群对除草剂抗药性的影响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药剂
        2.1.3 供试试剂
        2.1.4 供试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非靶标抗性机制的研究
        2.2.2 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靶标抗性机制的研究
        2.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非靶标抗性机制的研究
        3.1.1 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抗性的生理机制
        3.1.2 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代谢抗性机制
    3.2 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靶标抗性机制的研究
        3.2.1 咪唑乙烟酸对不同抗性反枝苋种群ALS活性的影响
        3.2.2 反枝苋R种群ALS和 PPO基因的突变
4 讨论
    4.1 反枝苋非靶标抗性机制的研究
    4.2 反枝苋靶标抗性机制的研究
    4.3 关于杂草多抗性的思考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深度学习的玉米田间杂草识别与分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深度学习算法概述
    2.1 神经网络简介
        2.1.1 神经元结构
        2.1.2 多层感知机结构
        2.1.3 反向传播算法
    2.2 卷积神经网络
        2.2.1 卷积层结构
        2.2.2 池化层结构
        2.2.3 Dropout层
        2.2.4 常见分类网络
        2.2.5 常见分割网络
    2.3 图论
        2.3.1 度量矩阵
        2.3.2 邻接矩阵
        2.3.3 拉普拉斯矩阵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田间杂草分类识别
    3.1 引言
    3.2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杂草识别网络
        3.2.1 特征提取
        3.2.2 基于半监督GCN的杂草识别
    3.3 试验数据集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玉米杂草数据集试验结果
        3.4.2 胡萝卜杂草数据集试验结果
        3.4.3 生菜杂草数据集试验结果
        3.4.4 混合数据集试验结果
        3.4.5 CNN、GCN试验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Mask R-CNN田间杂草分割的变量喷洒系统
    4.1 引言
    4.2 数据标注
    4.3 Mask R-CNN杂草检测分割模型
        4.3.1 杂草CNN特征提取
        4.3.2 区域建议网路RPN
        4.3.3 RoIAlign层
        4.3.4 输出模块
    4.4 Mask R-CNN杂草分割试验与性能评估
        4.4.1 杂草分割试验
        4.4.2 评估指标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1 杂草分割结果与分析
        4.5.2 其他数据集验证
    4.6 田间变量喷洒试验测试
        4.6.1 单行植株多阀门喷洒
        4.6.2 不同地段单行植株多阀门喷洒
        4.6.3 多行植株多阀门喷洒
    4.7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有效缓解乙莠对间作双子叶作物(红小豆、辣椒)药害的措施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除草剂药害指标研究现状
        1.2.2 药害缓解手段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地的选择和土壤条件
        2.2.2 供试作物与试验设计
        2.2.3 测定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
第3章 结果
    3.1 药害缓解物质及其用量的筛选
        3.1.1 喷施除草剂后不同安全剂对红小豆出苗率和出苗时间的影响
        3.1.2 喷施除草剂后不同浓度黄腐酸对红小豆出苗率和出苗时间的影响
        3.1.3 喷施除草剂后不同用量的腐殖酸对红小豆出苗率和出苗时间的影响
        3.1.4 喷施除草剂后不同用量的生物炭对红小豆出苗率和出苗时间的影响
    3.2 除草剂喷施后天数对作物药害发生的影响
        3.2.1 除草剂喷施后天数对土壤中乙草胺和阿特拉津的浓度变化的影响
        3.2.2 除草剂喷施后天数对作物出苗率和产量的影响
    3.3 有效缓解乙莠药害的措施筛选
        3.3.1 有效缓解乙莠对红小豆药害的措施筛选
        3.3.2 有效缓解乙莠对移栽辣椒药害的措施筛选
    3.4 有效缓解措施的生理机制研究
        3.4.1 红小豆有效缓解措施的生理机制研究
        3.4.2 移栽辣椒有效缓解措施的生理机制研究
第4章 讨论
    4.1 药害缓解物质及其用量的筛选
    4.2 除草剂喷施后天数对作物药害发生的影响
        4.2.1 除草剂喷施后天数对土壤中乙草胺和阿特拉津的浓度变化的影响
        4.2.2 除草剂喷施后天数对作物出苗率和产量的影响
    4.3 有效缓解措施的筛选
    4.4 有效缓解措施的生理机制研究
        4.4.1 光合性能
        4.4.2 活性氧代谢
        4.4.3 除草剂残留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藜响应出芽短梗霉菌PA-2胁迫的抑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农田杂草的危害
    1.2 逆境胁迫对杂草的影响
    1.3 抑草机理概述
        1.3.1 除草剂对杂草生长的影响
        1.3.2 除草剂对植物激素的影响
        1.3.3 除草剂对养分摄取的影响
        1.3.4 除草剂对杂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1.3.5 除草剂对植物代谢的影响
    1.4 微生物源除草剂
        1.4.1 活体微生物除草剂
        1.4.2 农用抗生素除草剂
    1.5 研究意义与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PA-2发酵培养基及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和植物
        2.1.2 培养基
        2.1.3 供试试剂与药品
        2.1.4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活化和种子液制备
        2.2.2 培养基的优化
        2.2.3 培养基优化单因素试验
        2.2.4 响应面法设计优化培养基成分及配比
        2.2.5 培养基优化发酵条件试验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4 结果分析
        2.4.1 PA-2在不同培养基菌落形态
        2.4.2 PA-2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
        2.4.3 液体基础培养基筛选
        2.4.4 培养基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
        2.4.5 中心组合实验优化结果
        2.4.6 发酵条件的优化
    2.5 讨论
第三章 PA-2粗提物对藜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
    3.1 材料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供试试剂与药品
    3.2 实验方法
        3.2.1 出芽短梗霉菌PA-2的培养及粗提物制备
        3.2.2 材料处理
    3.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3.3.1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3.3.2 叶绿素含量测定
        3.3.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3.3.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3.3.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3.3.6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3.3.7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3.3.8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3.4 PA-2粗提物对藜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3.5 结果分析
        3.5.1 出芽短梗霉菌粗提物对丙二醛活性的影响
        3.5.2 出芽短梗霉菌粗提物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3 出芽短梗霉菌粗提物对CAT活性的影响
        3.5.4 出芽短梗霉菌粗提物对POD活性的影响
        3.5.5 出芽短梗霉菌粗提物对SOD活性的影响
        3.5.6 出芽短梗霉菌粗提物对PAL活性的影响
        3.5.7 出芽短梗霉菌粗提物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8 出芽短梗霉菌粗提物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5.9 PA-2粗提物对藜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3.6 讨论
第四章 PA-2粗提物对藜叶片转录组的研究
    4.1 材料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材料处理
        4.2.2 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RNA样品质量检测结果
        4.3.2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4.3.3 Unigene的基因功能基本注释
        4.3.4 藜叶片基因的表达差异水平分析
        4.3.5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6)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不同谷子品种安全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谷子生产的研究现状
    1.2 我国谷田杂草及危害现状
    1.3 谷田杂草的防除
    1.4 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的研究进展
    1.5 硝磺草酮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供试土壤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3 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2.3.1 谷子安全性调查
        2.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3 光合参数的测定
        2.3.4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2.3.5 农艺性状的测定
        2.3.6 产量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安全性的调查
        3.1.1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张杂谷10 号安全性的调查
        3.1.2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晋谷21 号安全性的调查
    3.2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农艺性状的影响
        3.2.1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在拔节期对谷子农艺形状的影响
        3.2.1.1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3.2.1.2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叶面积的影响
        3.2.2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在抽穗期对谷子农艺形状的影响
        3.2.2.1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3.2.2.2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叶面积的影响
        3.2.3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在灌浆期对农艺形状的影响
        3.2.3.1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3.2.3.2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叶面积的影响
    3.3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3.3.3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
        3.3.4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3.4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光和参数的影响
        3.4.1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蒸腾速率的影响
        3.4.2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4.3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3.4.4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气孔导度的影响
    3.5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荧光特性的影响
        3.5.1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的影响
        3.5.2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3.5.3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非化学猝灭系数(NPQ)的影响
        3.5.4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光化学猝灭系数qP值的影响
    3.6 硝磺草酮对谷子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6.1 硝磺草酮对谷子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6.2 硝磺草酮对谷子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 讨论
    4.1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安全性及形态指标的影响
    4.2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光和参数的影响
    4.4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谷子荧光参数的影响
    4.5 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不同谷子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7)膜间喷施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对谷子安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谷田杂草
    1.2 谷田除草剂使用现状
    1.3 谷田化学防除存在的问题
        1.3.1 谷田化学除草剂稀少
        1.3.2 谷田杂草抗性
        1.3.3 覆膜谷田杂草防除情况
    1.4 酰胺类除草剂的功能与特征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膜间喷施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对谷子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材料
    2.2 测定指标
        2.2.1 农艺性状的测定
        2.2.2 叶片SPAD的测定
        2.2.3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2.3.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2.2.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植株生物重的影响
        2.4.2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SPAD值的影响
        2.4.3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2.4.4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4.5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2.5 讨论
        2.5.1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生物重的影响
        2.5.2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2.5.3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第三章 膜间喷施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对苗期谷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1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3.2.2 根系活力的测定方法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4.2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3.4.3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3.4.4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4.5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根系活力的影响
    3.5 讨论
        3.5.1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5.2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5.3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根系活力的影响
第四章 膜间喷施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对谷田杂草防效及谷子产量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2 调查指标及方法
        4.2.1 谷子安全性调查
        4.2.2 杂草防效
        4.2.3 产量构成的测定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目测除草剂对谷子出苗及苗后生长的影响
        4.4.2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叶面积、株高的影响
        4.4.3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田杂草防效的影响
        4.4.4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4.5 讨论
        4.5.1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安全性的影响
        4.5.2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田杂草防效的影响
        4.5.3 膜间喷施除草剂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8)苄嘧磺隆和吡嘧磺隆对谷子的安全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除草剂的概况
    1.2 除草剂对植物的影响
        1.2.1 除草剂对植物形态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1.2.2 除草剂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2.3 除草剂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3 除草剂在谷子上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的测定
        2.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3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2.3.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2.3.5 生理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除草剂对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1.1 两种除草剂对谷子株高的影响
        3.1.2 两种除草剂对谷子叶面积的影响
        3.1.3 两种除草剂对谷子茎粗的影响
        3.1.4 两种除草剂对谷子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2 两种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两种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3.2.2 两种除草剂对谷子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3 两种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3 两种除草剂对谷子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3.3.1 两种除草剂对谷子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3.3.2 两种除草剂对谷子叶片酶促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3.3 两种除草剂对谷子叶片非酶促系统的影响
4 讨论
    4.1 除草剂对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4.1.1 除草剂对谷子农艺性状的影响
        4.1.2 除草剂对谷子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2 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2.1 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4.2.2 除草剂对谷子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2.3 除草剂对谷子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3 除草剂对谷子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9)无患子提取物除草活性及其水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无患子皂苷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1.2.2 无患子化学成分研究
        1.2.3 无患子的应用现状
        1.2.4 植物源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无患子总皂苷减压提取工艺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及溶液制备
        2.2.2 单因素实验
        2.2.3 正交实验
        2.2.4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2.2.5 无患子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温度与真空度的相关曲线图
        2.3.2 单因素试验
        2.3.3 正交实验
        2.3.4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无患子除草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无患粗提物制备
        3.2.2 AB-8大孔树脂分离
        3.2.3 70%乙醇馏分薄层色谱分离制备
        3.2.4 薄层色谱显色法定性分析
        3.2.5 LC-Q/TOF-MS定性分析
        3.2.6 无患子提取物除草活性评价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无患子粗提物除草活性评价
        3.3.2 大孔树脂馏分样品除草活性评价
        3.3.3 无患子提取物毒力测定
        3.3.4 不同馏分样品在薄层上显色定性
        3.3.5 70%乙醇馏分薄层色谱分离样品植物毒力学测定
        3.3.6 LC-Q/TOF-MS定性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2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的研制
    4.1 实验材料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2 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研制
        4.2.2 表面活性剂筛选
        4.2.3 抗冻剂筛选
        4.2.4 性能指标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表面活性剂筛选
        4.3.2 SDS用量筛选
        4.3.3 抗冻剂的筛选
        4.3.4 2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性能指标测定
        4.3.5 2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配方
    4.4 小结
第五章 2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田间药效评价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环境条件
        5.3.2 实验设计
        5.3.3 调查方法
        5.3.4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2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对田间杂草20d、40d株防效
        5.4.2 2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对田间杂草的鲜重防效
        5.4.3 2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施药20d的田间试验效果图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明确了无患子总皂苷减压提取的最优工艺
        6.1.2 分离鉴定出无患子除草活性组分
        6.1.3 成功研制2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1种
        6.1.4 2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适合于胡萝卜田杂草防治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蔬菜田间化学除草技术及注意事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蔬菜田化学除草使用注意事项
二、蔬菜田化学除草策略
    (一) 化学除草剂整体使用策略
    (二) 要严格对施药量进行掌控
    (三) 要依据土地墒情进行施药
    (四) 具体情况

四、胡萝卜田化学除草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除草剂及施用方式对胡萝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J]. 霍宏丽,席先梅,白全江,常志平. 北方农业学报, 2021(02)
  • [2]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抗药性机制研究[D]. 冯曦茹.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3]基于深度学习的玉米田间杂草识别与分割技术研究[D]. 张传银.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4]有效缓解乙莠对间作双子叶作物(红小豆、辣椒)药害的措施及其生理机制研究[D]. 张梦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5]藜响应出芽短梗霉菌PA-2胁迫的抑草机理研究[D]. 杨莹. 青海大学, 2020
  • [6]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对不同谷子品种安全性的影响[D]. 史国栋.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7]膜间喷施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对谷子安全性的研究[D]. 赵夏童.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苄嘧磺隆和吡嘧磺隆对谷子的安全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 张伟莉.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无患子提取物除草活性及其水剂研制[D]. 马晓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10]蔬菜田间化学除草技术及注意事项分析[J]. 魏春生. 农民致富之友, 2019(01)

标签:;  ;  ;  ;  ;  

胡萝卜地化学除草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