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母爱误区与纠正方向选择

SOS母爱误区与纠正方向选择

一、SOS母爱误区与校正方向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祝琴[1](2021)在《基于共同养育理论的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我国的母乳喂养情况亟需改善,夫妻之间的通力合作是母乳喂养成功的重要基石,研究表明母亲共同养育感知越好,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越高,母亲的共同养育感知可反映母乳喂养过程中父亲的参与、支持情况。但如何通过提高父母共同养育来促进母乳喂养还有待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基于共同养育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对初产妇纯母乳喂养率、母亲共同养育感知、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父亲婴儿喂养态度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便利取样,选取2019年在北京市丰台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70名初产妇及其丈夫为研究对象,以预产期在2019年10~11月的35名初产妇及其丈夫为对照组,预产期在2019年12月~2020年1月的35名初产妇及其丈夫为试验组。对照组通过微信群给予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和答疑,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基于共同养育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比较两组初产妇产后6周、12周、24周的纯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共同养育感知及父亲的婴儿喂养态度。研究结果:共60对夫妇完成了本研究,其中试验组27例,对照组33例。结果显示:(1)产后6周、12周、2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是85.2%vs 81.1%,85.2%vs 75.8%,59.3%vs 54.5%,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产后3个时间点,仅在产后6周试验组的母亲共同养育感知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互认可维度,试验组得分比对照组高1.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母亲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在各个时点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从产后6周到产后24周的得分均显着高于产前(P<0.0125),对照组产后6周和产后12周得分显着高于产前(P<0.0125),但对照组产后24周的得分与产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4)在产后6周、12周、24周,两组父亲婴儿喂养态度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基于共同养育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有助于改善初产妇的共同养育感知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对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和父亲婴儿喂养态度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温典典[2](2020)在《初中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儿童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也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地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独特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上,初中生的儿童文学教育似乎“被遗忘”。基于此,本文以部编本教材为例,考察初中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针对现有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建议。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梳理研究现状,界定核心概念,根据概念界定确认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选文,并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概要介绍部编本初中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与教学价值。首先列表展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分布、作者、主题等信息,随后从文体、叙事视角和母题三个关键点入手,介绍这些儿童文学作品的文本特点,之后从道德濡染、美感和审美力的培养、带来阅读乐趣等方面论说儿童文学的本体价值,并从儿童文学作品与课程标准中教学与教材编写要求的契合、及其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的特点等方面出发,阐明儿童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教学价值。第三章立足于大量的教学实践案例或教学设计,具体分析了初中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学解读忽视儿童文学作品的关键点;情感教育过分拔高、过于虚空,脱离了文本的内涵边界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方法单一,降低了儿童的阅读期待;课后拓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等等。第四章针对初中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或建议。首先,针对教学解读忽视儿童文学作品关键点的问题,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科学文艺、儿童诗歌、寓言这五个文体为例,提出要廓清文体特征,把握教学的重点。其次,针对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情感教育处理不当、忽视儿童生活经验的问题,提出要立足于文本的内涵、贴近儿童生活,去挖掘情感教育的价值;在教学中设置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要“直面人生”,帮助学生把握成长的正确航向。随后,针对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降低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的问题,提出以朗读教学法、学生提问法、预测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期待的具体建议。最后,针对课后拓展限制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问题,切实地提出了三种课后拓展的形式,并总结了课后拓展的实施原则。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反思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陈莉[3](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张楠[4](2019)在《女性视角下张艾嘉电影对爱的诠释》文中研究指明张艾嘉电影运用独特的女性视角,以爱为切入点,通过细腻温和的情感表达,透过女性在爱中的选择,对爱的态度,来呈现和反思女性的成长,探析对爱的理解与诠释。本文通过对张艾嘉导演的电影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其电影在女性视角下对爱的艺术解码、爱的主题嬗变和爱的价值探讨。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分析整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书写张艾嘉电影爱的性别视角观照,从性别视角下的爱入手,分析张艾嘉女性视角的独特性,最后细化张艾嘉电影中爱的形式呈现,以遗憾的爱、困惑的爱及超然的爱突出张艾嘉电影爱的独特表达。第三部分研究女性视角下张艾嘉电影中爱的艺术解码,通过搭建以爱为中心的情节矛盾,表现爱就是什么都会介意,但有什么都会原谅,反映出爱的双重属性即一方面爱是痛苦与误解,一方面是喜悦与释怀;通过电影音乐歌曲的介入,表现出歌曲对爱的情感抒发,气氛烘托和情节推动的功能;通过电影台词的呈现,不论是内心情感的独白、情绪心境的自白,以及转变心态的对白,字字含情,表现了爱在心中口难开的东方情思;最后通过影像的视觉传达,塑造地震、雨和天空的自然意象以及幻想与梦境营造的虚拟意境解码爱的艺术表达。第四部分总结中爱的主题嬗变,从爱的困守与缺失到爱的觉醒与逃离再到爱的独立与回归最终走向爱的关怀与延伸,表现出张艾嘉电影爱的主题嬗变历程,彰显爱的传承与涌动。第五部分探讨女性视角下张艾嘉电影爱的价值,分别从审美价值、伦理价值、社会价值三方面分析,探讨影片中爱的独特意义。

徐庆林[5](2019)在《《女子文学》(1985-1999)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学期刊作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基础性环节,确定了当代文学的各种形态。《女子文学》是在1984年国家期刊改革政策背景下创刊的,是第一个以女性读者为受众的当代文学期刊,也是新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试验场地之一。本文以《女子文学》(1985-1999)为线索,通过梳理女性文学期刊在当代的发生与发展历程,分析《女子文学》提出的口号和推出的作家作品,重点审视《女子文学》在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话语建构中发挥的作用,尝试在回到文学现场的基础上,考察性别写作在当代的生存状态。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正文下设三章:第一章介绍《女子文学》的概况。首先论述《女子文学》在1985年创刊所包含的时间上的偶然性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性;其次论述期刊发展过中的出版与发行情况以及多次调整的期刊口号和栏目带来的期刊性别意识的逐渐消褪;最后论述在自身文学追求、国家政策变化、市场环境变化和女性意识及女性文学发展影响下《女子文学》的发生的调整与转变。第二章论述《女子文学》对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作用。具体论述《女子文学》通过对女性诗歌、女性散文和对身体写作、女性精神等方面的关注,发表一大批知名女作家的作品,同时注意培养女性文学新人,为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第三章考察当代文学现场中的《女子文学》。通过文学创作主题、创作手法和话语分析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女子文学》上发表的叙事性作品具有典型的女性叙事视角,但在具体的呈现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话语权力、男性话语权力以及女性自身性别体认的影响。结语部分探讨《女子文学》对女性文学发展产生的总体影响以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鹿茜[6](2019)在《黄蓓佳儿童小说中的生命体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蓓佳是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在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两个领域中各有成就。特别是她的儿童小说深受小读者的喜爱,在国内外各个儿童文学奖项中获奖无数。她的作品从心出发,真情书写,深切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体验。生命作为一种有机的存在物,它蕴含着丰富的生物性内容和社会性内容,生命体验是人类自身对自我生命的感受、反思与审视,是对生命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感知与概括,是人类对自我内在生存的切入与探察。对黄蓓佳来说,儿童是她观察生命的审美符码,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以审美性视角聚焦于儿童的生命体验,揭示了儿童生命内蕴的真善美,把儿童生活、儿童经验、儿童情感提升为人类理想的存在形式,把童真、童心、童趣、童乐作为生命的内在目的。而小说中的儿童形象,负载了作家理想的人格想象,实现了对生命价值、意义的回归叙述。本论文共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黄蓓佳的文学创作情况和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地位。综述之前的研究者们对她的儿童小说的研究程度、研究方向和主要观点,分析总结了研究所欠缺的地方,并点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探究童眸中的生命主题,分析黄蓓佳小说中生命体验的内涵。深厚的亲情和奇幻的友情是生命中真挚的情感,带给儿童“爱”的生命体验,体现了一种温情的自然流露。儿童在面对现实和经历历史中的事件时,是一种“伤痛”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恰恰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第二章探究儿童的生命体验与儿童生存空间的关系,分析黄蓓佳儿童生命体验书写的特色。街巷空间和乡土空间皆是儿童的游戏空间,体现了儿童生命的本真快乐。儿童对自然空间下的事物有着本能的亲近,这种生命体验具体体现为景随心动,以及与动物生灵的灵性相通。在世俗空间中包含了风俗之美的生命体验和“食”之仪式感与幸福感等生命体验。第三章是关于儿童生命体验书写的探源。黄蓓佳对儿童生命体验的书写,一方面源自她儿童本位的创作观。另一方面源自童年生命经验的再叙和故乡情结。

邱阳[7](2018)在《陈亮及其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亮是一位对中国思想史、文学史贡献较大、影响深远而又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生性豪迈,坚决主张抗金复国,为此曾六达帝廷、两讥宰相,却被时人疑为汲汲于功名利禄;他行事乖张、发言无忌,上至朝廷重臣下至邻里乡人不乏对其侧目者,其两度遭诬而身陷囹圄更是凄楚难言之尴尬经历;他不喜道德性命之学,不以儒者自期,身后却位列《宋史·儒林传》,而《宋元学案》亦为其单列学案以彰其事功之学;其文章兼备众体、成就甚高,却往往仅以政论家形象现于后世学者笔下;其词作以婉约清切、恬淡隽永者为多,却以辛派豪放词人身份为后人乐道。陈亮早年备极坎壈,仕途蹭蹬,虽有屡次伏阙上书之壮举,却终不能解生活之困;晚岁终获高第而得官,却未及赴任而遽卒。陈亮之一生,既是悲剧的,亦是喜剧的;陈亮之性格,既是自卑的,亦是自负的。备尝人间荣辱的陈亮在殿试中魁之后自拟为“人中之龙,文中之虎”,恰是对其一生得意之处的炫耀与总结。本文选取陈亮这一人物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拟分上、下两编,试图对其作一客观全面剖析,力求更鲜活、真实地将陈亮的形象呈现出来。上编为陈亮生平事迹研究,侧重文献考证。第一章为陈亮生平事略、家世考。关于陈亮的生平、家世,学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年谱、传记即各有数种版本,但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如陈亮生卒年、卒因、生地、身世及其生平中若干重要事件,如上书次数、系狱次数、斩马盗马事件真伪、其在朱唐交恶事件中的角色等,学界迄今仍存较大争议。故本章对陈亮的基本生平不作重复叙述,而重点选取其生平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进行考辨。对于其家族世系问题,则在吸收前贤成果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第二章至四章分别从政界官宦、浙东学人、闽赣知交等角度论述陈亮交游之况。陈亮虽终生布衣,却与诸多政界官宦来往颇密。这其中既有赏识提携陈亮的参知政事周葵、丞相周必大、吏部尚书韩元吉、吏部侍郎章森、侍御史章服,亦有助陈氏父子脱狱的丞相叶衡及王淮,其他与陈亮有交游行迹之官宦达数十人,陈亮之人格影响力可见一斑。故第三章重点叙述与陈亮交游事迹较多、对其生平影响较大之官宦,其他官宦与陈亮交游之况则按交游年份汇入一表,以求直观全面。因地缘便利及学术旨趣相近,身在婺州的陈亮与同在浙东的永嘉学人郑伯熊郑伯英兄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及金华学人吕祖谦吕祖俭兄弟交谊深厚、往来颇密。此外,浙东尚有王自中、倪朴此类与陈亮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者。正是在与诸多学问深厚的浙东学人的交往中,陈亮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并开创了永康学派,门下有诸多服膺并极力传播其学之弟子。故第四章重在叙述陈亮与浙东代表性学人之间的交游之迹,间对浙东学派内部各家学说的异同作比较分析,以探寻陈亮思想形成的轨迹及其思想学说的特点。陈亮与其他浙东学人及乡人交游之况亦汇入一表,求全以备览。与陈亮同时代的学者、文人中,朱熹为孔子之后集儒学之大成的第一流思想家,辛弃疾不论作词数量还是词作成就皆堪称中国词史第一人,故而本文第五章专门讨论陈亮与朱熹、辛弃疾的交游之况,并穿插陈朱思想对比分析及辛陈词作对比分析。陈亮交游之况向为学界所忽视,相关研究成果不丰。上述三章以人物为经,以时间为纬,多方爬梳,精心考证,在呈现陈亮交游网之同时兼及其思想、文学成就,为下编作铺垫。下编为陈亮文本创作研究,在坚持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注重文学性分析。陈亮诗文集、词集及创作、编选的其他着述版本众多,何格恩、邓广铭等先生曾对陈亮文集版本作过精细考证。本文第五章在继承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广泛搜罗近世及海外陈亮集版本并加以叙述介绍,惜笔者学识、精力皆不足,有诸多版本并未亲见,故版本介绍部分详略不一,此为本文目前一大憾。陈亮之文章成就,古今评价皆甚高,但由于受政治因素影响,学者的关注点多在其政论文。而陈亮之文的数量占其别集作品十分之九,其分量之重不言自明。陈亮不仅精于政论写作,兼擅墓祭、序跋、祝祷等文体,且在科举制度渐趋完备的南宋时期大力作时文以教导士子,故本文第六章、第七章分别从时文、古文角度,对陈亮之文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对时文侧重内容分析,对古文侧重艺术分析,以纠学界长期忽视陈亮时文而对其古文成就认识不全之弊。陈亮词作数量虽不多,对后世影响却不小。对其词作之成就,历来争议颇多,故本文第八章不单就陈亮词立论,而是将其放在南宋词史视野下进行观照,从其对前代词人的继承、与同代词人的比较、对后世词人的影响等角度加以分析,并选取李清照、辛弃疾、刘克庄等不同时段的词人作为代表性作家进行对比,以对陈亮在南宋词史中的地位作一客观评判。由于陈亮诗歌作品数量较少、成就不高,本章对其不作重点论述。对于陈亮之思想学说及成就,历来论述汗牛充栋。笔者学有不逮,且在交游考部分对此间有论述,故不再列专章加以赘述,仅在附录中对前贤成果加以梳理,间呈管见,以免阙如之嫌。附录二、三分别为增订本《陈亮集》所收作品编年目录及集外佚文情况,以期为未来《陈亮集》的重新修订及全集注释本的面世尽菲薄之力。

沈潇[8](2018)在《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对桑德拉·吉尔伯特与苏珊·古芭提出的“作者身份焦虑”(anxiety ofauthorship)理论进行性别维度的阐释,详细分析了从中抽象而来的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并对其具体空间表现及女作家使用的修正策略之共性进行考察。女作家作者身份焦虑是基于亚文化地位的来自权威身份恐惧的焦虑,指向对女作家充斥着超越障碍的现实窘境的反思。它是文化中女性性别身份焦虑在文学领域中的变型表现,二者具有异质同构关系。在与现实相似的文学亚文化境遇中,书写成为反压制行为,而由于女作家性别身份与文学单一精神性别语境的格格不入,使女性书写与负面情绪为伴,与愤怒甚至疯狂境遇为友,呈现出复杂的病态化表现形式。其中,“疯女人”的出现使女作家的愤怒感受在文本中呈现出具象化的极致形态,暴露出“替身(double)策略”的存在,它可被看作是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的文学产物。因此,对“疯女人”隐喻性的剖析是本论文核心部分的重点,她所具有的符号性可被当作女性争取自由与解放的面具或道具加以利用。为强调女作家精神痛苦、“疯女人”的隐喻性及普遍女性现实境遇间的关系,本论文将“作者身份焦虑”概念替换为“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概念。“作者身份焦虑”理论提出者亦认为“替身策略”是女作家“第二性文化身份”焦虑的产物,而“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概念更近其实质内涵,它能够将女性性别身份对女作家造就的创作心理障碍更为直白地表述出来,也即它能够将“作者身份焦虑”最核心的内容指示出来,从而将造就女作家对权威身份恐惧的原因,用更直接的方式暴露出来。绪论部分阐释了概念替换问题的因由,以贴合此研现实情形的方式完成了对先期假设问题的概述与文献综述,并对各章节内容、研究范式、思路与方法进行说明。本论文经过对现实问题的抽象,结合对“作者身份焦虑”理论性别维度的把握,以期对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进行更具针对性的专业表述,探讨更细化的问题并试图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首当其冲即是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焦虑理论的内涵着眼,探寻其中作为“作者身份焦虑”说的灵感来源部分,重点在于说清“作者身份焦虑”说的内核——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形成过程的始末情形,试图将吉尔伯特与古芭从中获得灵感的具体过程抽象并还原出来。由此,第一章提出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的概念,并将其作为论点凸显出来。通过对影响焦虑说与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概念的辨识来完成对后者的宏观释意。并从对影响焦虑说六个修正比具体内涵的阐释中,对女作家自我修正方式的类别进行假设与讨论。第二章经由对女性身体空间、现实文化空间、女作家思想精神空间及文学空间的分层研究,来完成对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的综述。第三章回复到对女作家本身的关注上,抽象出女作家类别,将其与不同类型的女性进行对比,从而对女作家所代表的女性经验进行凸显,探寻她们心理经验层面的转变。第四章对女作家修正策略的表现方式做以宏观归纳,将意象按冷暖色调进行划分,并依修正策略的显隐特性将其概括为字面空间置码式表现与深层网状结构表现。结语则作为容括针对与论点有关的其他问题的追问部分而存在。本论文将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研究看作一种理论研究的前提,将其定性为建立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域下的文本批评实践研究。本论文站在理论层面完成了对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的概念界说和二次抽象。由于吉尔伯特与古芭的研究掀起了英美妇女中心批评的高潮,本论文依托妇女中心批评的明确指向,以重建新型美学经验为目的来进行对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的论述。本论文同时采取精神分析学的批评方法,将其在文学中的运用看作中性立场的分析方式,在对其借用与活用之余,结合具体论述内容,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做以女性主义式的修正和重释。本论文结论偏向于对女作家在复调式叙述与文本架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创作技巧的肯定,并由此接近对男性化作者权威概念的改写可能。由于对性别身份焦虑概念的界定方式处在变动中,因此整个论文的论说均可看成是对这一概念所做的具有层级分析意识和递进关系的说明。

袁伶逸[9](2018)在《群文阅读对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思维能力是教育界长期关注的话题,也是信息时代对人才参与竞争、造福社会的必然要求。杜威认为,思维是避免单纯冲动或单纯惯动的唯一方法;爱因斯坦认为,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思维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可见,解决思维水平问题才是建构学习力的关键;培养思维能力才是养育国家栋梁的核心要务。而高水平的思维能力是学习者进阶拓展的必备技能,没有高水平的思维就不能理解高水准的知识,便不能产生高质量的学习。而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作为时兴的一种新型教学形态,形式上是使阅读教学更接近生活中阅读的常态,目的是为了应对信息爆炸带来的理解碎片化问题,本质上是训练学习者捕捉有效信息、提取核心意义、归纳整合材料的思维能力。群文阅读作为语文科教学的重要方式手段,同时也是思维训练的有力帮手,在基础教育培养阶段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证总结。在理论部分,本研究通过借鉴海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综合认知过程和事实,将高阶思维划分为系统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三大围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服务于三个维度的现实材料和思维过程,分别总结了它们的操作性定义。与此同时,关注到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具备支持高阶思维发展的本质特征,因此笔者基于教学活动黄金三要素理论,参考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框架,从群文阅读的课程价值、文本材料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对其究竟如何进行思维培养做了理论阐释。进一步,为了充分考查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笔者依据理论框架建立了课堂观察指标体系。总的来说,正是因为群文阅读的本质特征与思维发展的内在要求一致,我们才认为群文阅读是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的有力帮手。在实践部分,研究者紧跟群文阅读教学实验项目,借助课题组进一线的机会,运用理论研发量表对真实的群文课堂进行了观察,并总结出实际影响效果。同时,笔者对参与实验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了内容分析。调研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理论假设,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切近群文阅读在实践中的真实样态。通过文献梳理、实证研究及内容分析,笔者发现真实的群文课堂在教学操作中确实做出了很多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行为,例如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要求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带领学生寻找依据形成结论;设置环节让学生联想创造等等,这些教学过程都能很好地促进了学习者思维发展。因此,群文阅读为学习者带来的进步除了阅读量的增加、阅读速度的加快,更重要的是这背后思维水平的提高、思考模式的转变、学习能力的增强。

李敏,张广君[10](2018)在《融贯式文本解读:内涵、原则与方法》文中认为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的文本解读观以及整体思维方式,融贯式教材文本解读以人文化育为价值取向,以教材文本为解读本体和多维整合基点,以"读者—文本—作者"间的多向交互作用为解读发生机制,坚持系统性、创造性、规约性原则,经由文本素读、文本细读、文本研读、文本创读四个基本环节理解和创生文本内含,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生成奠定基础。

二、SOS母爱误区与校正方向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OS母爱误区与校正方向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共同养育理论的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一) 共同养育
        (二) 母亲共同养育感知
        (三) 母乳喂养
        (四) 母亲母乳喂养自我效能
        (五) 父亲婴儿喂养态度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母乳喂养
        (一) 母乳喂养的益处
        (二) 母乳喂养的现状
        (三) 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
    二、父亲参与母乳喂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 父亲参与母乳喂养的现状
        (二) 父亲参与母乳喂养的感受和体验
        (三) 影响父亲参与母乳喂养的因素
    三、父亲参与母乳喂养的护理干预研究
        (一) 母乳喂养干预的相关理论
        (二) 父亲参与母乳喂养护理干预的现状
    四、共同养育概述
        (一) 共同养育相关理论
        (二) 共同养育的相关干预性研究
    五、共同养育与母乳喂养的相关研究
    六、本研究概念框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一) 研究人群
        (二) 样本量确定
    三、干预内容及方法
    四、研究指标与测量工具
        (二) 干预效果评价指标
    五、资料收集
        (一) 资料收集前准备
        (二) 资料收集过程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
        (一) 研究设计阶段
        (二) 资料收集阶段
        (三) 资料录入、分析阶段
    八、伦理原则
    九、技术路线
第四章 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一) 纳入和随访情况
        (二)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三)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四) 失访对象的一般资料
    二、干预效果比较
        (一) 两组母亲的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二) 两组母亲的共同养育感知比较
        (三) 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比较
        (四) 两组父亲的婴儿喂养态度比较
第五章 讨论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一)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分析
        (二)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
    二、基于共同养育理论的干预方案效果分析
        (一) 母乳喂养状况的结果分析
        (二) 共同养育感知的结果分析
        (三) 母亲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结果分析
        (四) 父亲婴儿喂养态度的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局限性
    四、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孕产妇及其丈夫基本资料调查表
    附录三: 母乳喂养情况登记表(产妇填)
    附录四: 简易共同养育量表
    附录五: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BSES-SF)
    附录六: 婴儿喂养态度量表
    附录七: 各时点父亲婴儿喂养态度量表各条目平均得分排序情况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2)初中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2.初中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
    2.1 部编本初中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概述
    2.2 儿童文学作品的本体价值与教学价值
3.初中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现状的考察及存在的问题
    3.1 忽视儿童文学作品关键点的教学解读
    3.2 脱离儿童生活体验的情感教育
    3.3 降低儿童阅读期待的教学方法
    3.4 限制素养全面发展的课后拓展
4.初中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4.1 廓清文体特征,把握教学重点
    4.2 贴近儿童生活,深化情感教育
    4.3 优化教学方法,提升阅读期待
    4.4 丰富拓展形式,促进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八篇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
致谢

(3)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女性视角下张艾嘉电影对爱的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女性视角的界定
        1.1.2 张艾嘉导演电影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张艾嘉电影爱的性别视角观照
    2.1 性别视角观照下的爱
        2.1.1 性别视角下爱的思维模式差异
        2.1.2 性别视角下爱的生理差异
        2.1.3 性别视角下爱的社会分工差异
    2.2 张艾嘉电影女性视角的形象展现
        2.2.1 离散的华人女性身份的认同与突围
        2.2.2 新时代娜拉的出走
        2.2.3 男性形象的重塑
    2.3 女性视角下张艾嘉电影爱的类型呈现
        2.3.1 遗憾的爱—发乎情,止于礼
        2.3.2 困惑的爱—理智与情感
        2.3.3 超然的爱—守望与释怀
第三章 女性视角下张艾嘉电影爱的艺术解码
    3.1 爱之情节:矛盾之源与解决之本
        3.1.1 情之于冲突设置
        3.1.2 爱之于矛盾和解
    3.2 爱之音乐:曲内之音与曲外之韵
        3.2.1 以歌曲之音渲染氛围
        3.2.2 以歌曲之词推动剧情
        3.2.3 以歌曲之韵抒发感情
    3.3 爱之台词:言内之词与言外之意
        3.3.1 内心情感的独白
        3.3.2 情绪心境的自白
        3.3.3 转变心态的对白
    3.4 爱之影像:画内之像与画外之境
        3.4.1 现实意象的选择
        3.4.2 虚拟意境的营造
第四章 女性视角下张艾嘉电影爱的主题嬗变
    4.1 爱的困守与缺失
        4.1.1 隐忍成全的传统爱情
        4.1.2 错位落网的守旧婚姻
        4.1.3 专制的母爱与缺席的父爱
    4.2 爱的觉醒与逃离
        4.2.1 梦醒而逃的混沌爱情
        4.2.2 一地鸡毛的婚姻围城
        4.2.3 矛盾的母爱与退守的父爱
    4.3 爱的独立与回归
        4.3.1 独立完美的理想爱情
        4.3.2 温馨平等的和谐婚姻
        4.3.3 开明的母爱与回归的父爱
    4.4 爱的关怀与延伸
        4.4.1 同性之爱的包容
        4.4.2 弱势群体的关照
        4.4.3 失落情感的体察
第五章 女性视角下张艾嘉电影爱的价值
    5.1 审美价值:爱的恒久与诗意
    5.2 伦理价值:爱的约束与拯救
    5.3 社会价值:爱的反思与成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5)《女子文学》(1985-1999)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女子文学》的概况
    第一节 创办:1985年的偶然与必然
        一、从《新地》到《女子文学》
        二、社会现实条件的催生
    第二节 二十年浮沉变化
        一、刊物的出版与发行状况
        二、刊物口号和栏目的变化:性别意识的彰显与消褪
    第三节 转变: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女子文学》
        一、刊物的文学自主追求
        二、政策变化下的被动性
        三、市场规则下的妥协与变通
        四、《女子文学》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发展的滞后性
第二章 女性文学视域下的《女子文学》
    第一节 《女子文学》与八十年代女性诗歌
        一、“归来”的女诗人:爱与美的呼唤
        二、女性意识的集体飞扬:对抗与自省
        三、新人的女性诗歌创作:芸芸众生中的“我”
    第二节 《女子文学》与女性散文
        一、“自我”的复归:自我抒发与自我表现
        二、行走的“文化散文”
        三、“小女人”散文之外
        四、关于女性散文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私人化写作潜流的涌现
        一、对女性身体美学的关注
        二、对女性精神世界的发掘
第三章 当代文学现场中的《女子文学》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时代同奏
        一、创伤与记忆:伤痕反思小说
        二、历史与新解:新历史小说
    第二节 坚持现实主义传统
        一、报告文学:建模
        二、纪实文学:批判与训诫
    第三节 《女子文学》的话语建构
        一、国家话语权力下的“典范”
        二、男性话语权力下的“反叛”
        三、女性话语权力下的“自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女子文学》1985-1986 年发表的诗歌作品辑录
    附录 B《女子文学》1985-1986 年发表的新人女性诗歌作品辑录
    附录 C《女子文学》发表的女作家相关专栏作品辑录
    附录 D《女子文学》1985-1999 年度大事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黄蓓佳儿童小说中的生命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童眸中的生命主题
    1.1 温情与爱
        1.1.1 深厚的亲情
        1.1.2 奇幻的友情
    1.2 成长与痛
        1.2.1 生命面对现实伤痛
        1.2.2 生命跨越历史伤痛
第二章 生命空间与儿童生命体验
    2.1 游戏空间的童真体验
        2.1.1 街巷空间的童趣
        2.1.2 乡土空间的童乐
    2.2 大自然中的生命体验
        2.2.1 景物描摹下的物人交感
        2.2.2 与动物生命的灵性相通
    2.3 世俗空间中的生命体验
        2.3.1 风俗美之和谐愉悦
        2.3.2 “食”之精神幸福
第三章 儿童生命体验书写的探源
    3.1 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观
    3.2 对童年生命经验的再叙
    3.3 故乡情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陈亮及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及展望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上编:陈亮生平事迹研究
    第一章 陈亮生平事略、家世考
        第一节 生平身世考
        一、生卒及卒因考辨
        二、生地及身世考辨
        第二节 重要事件考辨
        一、上书次数考辨
        二、系狱次数考辨
        三、斩马盗马事件考辨
        四、朱唐交恶与陈亮考辨
        第三节 家族世系考
        一、父族陈氏
        二、母族黄氏
        三、妻族何氏
        四、余论:家族对陈亮之影响
    第二章 陈亮与政界官宦交游考
        第一节 知遇恩官
        一、参知政事:周葵
        二、丞相:周必大
        三、吏部尚书:韩元吉
        四、吏部侍郎:章森
        五、侍御史:章服
        第二节 脱狱恩官
        一、丞相:叶衡
        二、丞相:王淮
        附:陈亮与其他官宦交游表
    第三章 陈亮与浙东学人交游考
        第一节 永嘉诸子
        一、一生挚友:叶适
        二、一面之交:薛季宣
        三、同族兄长:陈傅良
        四、永嘉师长:郑伯熊、郑伯英
        五、人格同调:王自中
        第二节 金华诸子
        一、海内知己:吕祖谦
        二、兄弟情深:吕祖俭
        三、志士同道:倪朴
        第三节 永康门人
        附:陈亮与浙东其他师友及乡人交游表
    第四章 陈亮与闽赣知交交游考
        第一节 论争劲敌生活密友:朱熹
        一、明招初会
        二、论争萌芽
        三、王霸义利辩
        四、晚年交谊
        五、余论
        第二节 英雄同道词坛盟友:辛弃疾
        一、陈、辛定交时间考辨
        二、淳熙铅山之会
        三、陈、辛考亭之会
        四、余论
下编:陈亮文本创作研究
    第五章 陈亮着述及版本考
        第一节 别集及版本流传
        一、诗文合集及版本
        二、词集及版本
        第二节 陈亮其他着作
        一、着作
        二、编着
    第六章 陈亮时文创作成就
        第一节 论古今之人:《酌古论》等史论
        一、《酌古论》
        二、《史传序》
        三、《三国纪年》与《汉论》
        第二节 阐圣人之道:《问答》
        一、“公天下”之政治理想
        二、重“天命”“人心”,阐“正名”“贵义”,论“春秋之义”
        第三节 治天下之策:《策问》
        一、人才培养及任用
        二、官员选任及管理
        三、开源节流及保护民生
        四、治天下之道—继承与变通
        第四节 其他时文:《谢安比王导》等
        一、经论与史论—《谢安比王导》等四论
        二、重“法”之时评—《策》
        三、儒家经典导读—《经书发题》
    第七章 陈亮古文创作成就
        第一节 奏疏政论—《中兴五论》及四上孝宗皇帝书
        一、忧愤之情,泻于笔端
        二、遣词造句,气势雄浑
        第二节 祭悼之文—墓志、祭文、行状、哀辞
        一、墓志(附行状)
        二、祭文(附哀辞)
        第三节 其他古文
        一、序跋记文—书籍序跋、赠序与记文
        二、祝祷之文—祝文
        三、有韵之文—箴、铭、赞
        第四节 陈亮的文章观
    第八章 陈亮诗词创作成就
        第一节 志在中兴推尊词体—南渡词及词论之回响
        一、倡言恢复、指斥投降的咏怀词
        二、轻诗重词、推尊词体的创作实践—兼论陈亮诗词观
        第二节 “歌词渐有稼轩风”—词史高峰掩映下的陈亮词
        一、英雄失路与志士失意:辛、陈词中情感态度比较
        二、使典用事语意生新:辛、陈词用典比较
        三、“以文为词”:辛、陈词创作方式比较
        第三节 陈亮龙川词遗响—以刘克庄为视角
        一、忧心国事壮志难酬:陈、刘爱国词比较
        二、不主一家词风多样:陈、刘婉约词比较
        第四节 余论
结语
附录一:陈亮思想综论
附录二:增订本《陈亮集》所收作品编年目录
附录三:增订本《陈亮集》集外佚文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1、概念的提出与转换
        2、先期问题假设
        3、文献综述
    第二节 本文思路、架构与研究方法
        1、本文思路与架构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影响焦虑与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
    第一节 性别身份焦虑概念界定
        1、性别身份焦虑与影响焦虑的关系
        2、两种焦虑:不同倒错中的共同精神博弈
    第二节 影响焦虑说中的性别色彩
        1、六个修正比的内涵对女作家自我修正的启发
        2、诗歌替换原则的修辞意义与两种类别的在场
    小结
第二章 性别身份焦虑的空间表现
    第一节 女性身体空间
        1、子宫的隐喻与生育恐慌:母性激情
        2、女性身体疼痛与女作家的书写治愈
    第二节 现实文化空间
        1、文化因素对文学的介入:女性气质与男子气
        2、女性时间性存在与自恋的形成
        3、家庭空间与婚姻的形式:烹饪术与化妆术
    第三节 女作家思想精神空间
        1、女作家思想变化空间图示:超越的障碍
        2、疯女人的隐喻及其策略价值
        3、策略意识的生成:Y型修正格局
    第四节 文学空间
        1、文学父性特征与女性写作的张力关系
        2、失真女性形象的塑造传统与另类女性形象的出现
        3、文本空间分层:字面空间和意义空间
        4、迷狂书写与小说叙事
    小结
第三章 性别身份焦虑下的女性类型与生存模式
    第一节 女艺术家的产生以及女作家类型
        1、女艺术家类型特征
        2、非克制型与克制—激情型女作家
    第二节 文学女性人物类别
        1、文学女性人物的分裂与弥合:女作家的影子与替身
        2、女作家认知逻辑的转变:走向内在圆融
    小结
第四章 女作家的修正策略
    第一节 屈从策略与显在置码
        1、暖色调意象:母性传统
        2、冷色调意象:哥特式鬼魅
    第二节 屈从策略与隐性颠覆
        1、戏拟效应:假想的人与作者返场
        2、碎片化编织:网状结构与女性权威的空间形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群文阅读对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阶思维的相关研究
    (二)群文阅读相关研究
    (三)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对象选择
    (六)研究现场
    (七)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八)研究伦理
    (九)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十)研究步骤
四、高阶思维及其维度探究
    (一)思维和高阶思维
    (二)高阶思维的维度划分
五、群文阅读与高阶思维:相关性探讨
    (一)群文阅读的本质特征
    (二)高阶思维的内部属性
    (三)高阶思维的培养需求
    (四)二者经由教学活动相联结
六、群文阅读与高阶思维:教学活动分析框架建构
    (一)以教学活动为中介的分析框架构建理论基础
    (二)以群文阅读教学培养高阶思维的理论框架
七、群文阅读与高阶思维:教学活动分析框架运行
    (一)教学影响的隐层面——课程取向
    (二)教学影响的显层面——文本材料
    (三)教学影响的显层面——教学方式
    (四)群文阅读教学特征观察量表设计
八、统计结果及意义分析
    (一)课程取向层面
    (二)文本材料层面
    (三)教学方式层面
    (四)其它影响反馈
九、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群文阅读对思维影响的研究结论
    (二)改善群文阅读对思维培养的建议
十、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局限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融贯式文本解读:内涵、原则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融贯式文本解读的内涵要义
    (一) 解读的目标定位:挖掘核心教学价值点, 指向教学生成与人文化育
    (二) 解读的发生机制:开启“读者—文本—作者”的多向交互, 促发“视域融合”
    (三) 解读的实施方略:依托“本境”, 达成“设身处地”的理解
二、融贯式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
    (一) 系统性原则:立体的全息考察
    (二) 创造性原则:开放的动态建构
    (三) 规约性原则:特定的多元有界
三、融贯式文本解读的操作方法
    (一) “四读”环节
    (二) 两个要点
    (三) 三个关键
四、结语

四、SOS母爱误区与校正方向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共同养育理论的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效果研究[D]. 祝琴.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初中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为例[D]. 温典典. 西南大学, 2020(05)
  • [3]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4]女性视角下张艾嘉电影对爱的诠释[D]. 张楠.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5]《女子文学》(1985-1999)研究[D]. 徐庆林. 河南大学, 2019(01)
  • [6]黄蓓佳儿童小说中的生命体验研究[D]. 鹿茜. 济南大学, 2019(03)
  • [7]陈亮及其文学研究[D]. 邱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8]女作家性别身份焦虑问题研究[D]. 沈潇.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群文阅读对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D]. 袁伶逸. 西南大学, 2018(01)
  • [10]融贯式文本解读:内涵、原则与方法[J]. 李敏,张广君. 课程.教材.教法, 2018(02)

标签:;  ;  ;  ;  ;  

SOS母爱误区与纠正方向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