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周麦16播期与播量关系研究

小麦新品种周麦16播期与播量关系研究

一、小麦新品种周麦16播期与播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玲,李新华,乔红,欧行奇,何鸿举,郭景丽[1](2021)在《不同播期下小麦品种百农207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播期对小麦品种百农207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周麦18为对照,于2016—2017年10月08日、10月15日、10月22日、10月29日和11月05日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不同播期试验,并测定小麦越冬期根系活力及叶片叶绿素、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Pr)、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大田自然低温条件下,随播期推迟,2个小麦品种越冬期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趋势不尽一致。与周麦18相比,5个播期中,百农207除11月05日播期的Pro含量显着降低(P <0.05)外,其他播期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Pro含量、Pr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均有提高,MDA含量显着降低(P <0.05)。由此可见,百农207越冬期耐寒性强于周麦18,其中以10月08日至10月15日可作为百农207的适宜播期播种,周麦18应适当晚播。

白羽[2](2021)在《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于2019-2020年生育季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东武村试验田进行,试验采用强筋小麦“洲元9369”为供试品种,设置常规播期(10月8日)和推迟播期(10月22日)两个播期处理,每个播期分别设置2个种植密度(300万株hm-2和450万株hm-2),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播期显着影响强筋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内在利用效率,而对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无显着影响。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内在利用效率、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无显着影响。播期和种植密度互作效应对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内在利用效率、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1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的影响相同播期下,各种植密度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着,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强筋小麦“洲元9369”的产量在适当推迟播期时较高,且在适当推迟播期(10月22日)、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数值为10.68t hm-2。相同播期条件下,当种植密度由300万株hm-2增加至450万株hm-2时,强筋小麦“洲元9369”单位面积穗数显着增加(增幅为13.32%),而穗粒数显着降低(降幅为10.72%)。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由常规播期改为晚播,强筋小麦“洲元9369”的单位面积穗数显着降低(降幅为3.58%),而穗粒数显着增加(增幅为16.42%)。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强筋小麦“洲元9369”千粒重均无显着差异。表明当种植密度由300万株hm-2增加至450万株hm-2时,由于穗数增加幅度和穗粒数降低幅度的变化基本一致,千粒重不变,使得产量维持不变。由常规播期改为晚播,因穗粒数的增加幅度高于穗数的降低幅度,千粒重不变,使得在适当推迟播期(10月22日)时,强筋小麦“洲元9369”产量增加。在相同播期条件下,在种植密度由300万株hm-2增加至450万株hm-2间,强筋小麦“洲元9369”在越冬期、拔节初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均无显着差异。但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由常规播期改为晚播,强筋小麦“洲元9369”在越冬期、拔节初期各阶段干物质积累总量均显着降低,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开花期则无显着差异。表明适当推迟播期通过提高拔节期-开花期和开花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提高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2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处理间强筋小麦“洲元9369”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无显着差异。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强筋小麦“洲元9369”的品质性状总体来说较为稳定,受播期和种植密度影响较小,有利于生产上优质栽培。3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氮素利用率是籽粒产量和供氮量的比值。在同一播期下,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内在利用效率在种植密度300万株hm-2和450万株hm-2间均无显着差异。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由常规播期改为晚播时,强筋小麦“洲元9369”氮素利用率显着增加。表明适当推迟播期可以协同提高强筋小麦“洲元9369”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由常规播期改为晚播时,强筋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内在利用效率均显着增加,氮素收获指数亦显着提高而籽粒氮素含量略有降低。适当推迟播期条件下,氮素吸收效率的提高,与其拔节期-开花期和开花期-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较高进而提高了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有关,较高的氮素收获指数和较低的籽粒氮素含量提高了氮素内在利用效率,亦表明适当推迟播期处理下,强筋小麦“洲元9369”利用吸收的氮素进行籽粒生产的能力高于常规播期处理。本试验条件下,由常规播期改为晚播时,强筋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内在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增加了氮素利用率。

王梦尧[3](2021)在《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形成与稳产栽培调控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麦两熟是江苏省的主要种植制度,随着水稻轻简栽培面积的扩大以及晚熟粳稻品种的推广,水稻腾茬迟,加之小麦秋播常遇阴雨天气致小麦播期过迟,造成江苏省适播小麦播种面积大幅度缩减,晚播小麦面积平均达119.36万hm2,占我省小麦种植面积49.7%以上,播期过迟成为制约小麦单产和籽粒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江苏矛盾尤其突出。为进一步明确小麦播种过晚(较适播期推迟30 d)对产量形成、氮素吸收与利用以及品质的影响,以中筋小麦扬麦25为材料,通过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构建不同群体,研究密度及氮肥运筹对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群体形成、光合衰老生理、氮素吸收利用和品质的调控效应,探明稻茬中筋小麦扬麦25过晚播条件下的适宜栽培措施组合,为稻茬过晚播小麦实现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稻茬过晚播小麦较适播小麦各生育时期相应推迟,播种出苗阶段延长9 d左右,全生育期缩短约20 d,≥0℃积温减少200℃,日照时数减少80 h。过晚播小麦光能利用率孕穗前低于适播小麦,孕穗后高于适播小麦,全生育期光能利用率下降了 17.8%。热量利用率拔节前低于适播小麦,拔节后高于适播小麦,全生育期热量利用率下降了7.5%。2.明确过晚播小麦8000 kg·hm-2以上高产稳产群体质量指标。群体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在540~590×104·hm-2、32~37粒/穗和41 g以上。群体建成特点主要表现为:分蘖期茎蘖数为最终成穗数的1.3倍左右,拔节期最高茎蘖数在1300×104·hm-2以上,为最终成穗数的2.3倍左右,茎蘖成穗率高于43%;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21000 kg·hm-2以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在7000 kg·hm-2以上,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至88%以上;孕穗期叶面积指数高于7.0,乳熟期3.6左右。3.阐明过晚播小麦与适播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与适期播种相比,过晚播小麦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较适播小麦下降,密度增加至375×104·hm-2能显着提高了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和出苗至分蘖、分蘖至拔节、开花至成熟期阶段氮素吸收量,花后剑叶中GS酶和GOGAT酶活性提高。与适播低密度处理相比各时期氮素吸收量虽降低,但花后氮素吸收速率与百分比显着提高,因此过晚播小麦氮肥吸收利用能力显着提升,氮肥表观利用率仍能保持在40%左右。4.过晚播密度为375×104·hm-2、施氮量为225 kg·hm-2、氮肥运筹为4:2:0:4的处理显着提高花后剑叶SOD、POD、CAT酶活性,维持剑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延缓花后叶片衰老,花后15~28 d籽粒灌浆速率保持在1.99~2.07 mg·d-1·粒-1高水平上,提高粒重,实现稳产增产。5.提出苏中地区稻茬麦区过晚播小麦实现产量8000 kg·hm-2,品质改善的栽培调控途径。小麦扬麦25晚播30 d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组合为:12月1日播种,密度为375×104·hm-2,施氮量为225 kg·hm-2,,磷、钾肥用量为90kg·hm-2,氮肥运筹为4:2:0:4籽粒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等指标均能符合国家中筋小麦标准,且氮肥利用率达40%以上,纯收入8000元·hm-2以上。浸种、覆盖以及生育后期喷施生长调节剂等辅助措施有促进种子萌发出苗、分蘖发生和延缓花后叶片衰老的作用,显着促进过晚播小麦产量的增加。

陈晓杰,张建伟,程仲杰,张福彦,范家霖,王嘉欢,杨保安[4](2020)在《小麦新品种郑品麦24号适宜播期播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明确不同地区郑品麦24号的适宜播期和播量,分析了3个不同地区播期、播量对郑品麦24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地理纬度增加1°,郑品麦24号适宜播期提前3~5d。郑品麦24号在泌阳地区的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适宜播量为11~13kg/667m2;新郑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10-20日,适宜播量为9~13kg/667m2;延津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10-15日,适宜播量为11kg/667m2。在确定具体的适宜播期时,还应根据地块的整地质量、水肥水平、播期早晚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董玉新[5](2020)在《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内蒙古河套平原冬小麦试种中发现的冬季冻害、春季干旱或“倒春寒”影响返青率及前茬限制等问题,以“春麦冬播”为切入点,以提高小麦抗寒、抗旱能力,提高产量和效益为目标,以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不同播种期、播种深度、播种量及肥水措施对小麦种子越冬、萌发出苗、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阐明气候、土壤及水分条件与冬播小麦生长的关系及实现高产的关键限制因素,深入揭示冬播小麦实现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制,探索构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该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小麦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理,而且,对于提高北方春麦区小麦产量、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复种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播种期推迟,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春季出苗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以“寄籽”形式越冬的小麦出苗率接近60%,而且较春播小麦提前出苗3d左右,成熟期提前7d以上。冬播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升高,以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表现最优。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为11月上旬,即农历“立冬”前后,此时5 cm 土层日平均温度为1℃左右。2.冬播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的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根系发达,对低温及干旱的适应性强。通过系统聚类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平原灌区冬播的3个小麦品种,包括春性品种永良4号、冬性品种宁冬11号和半冬性品种河农7106,其共同特征为抗逆性强、越冬出苗率高、根系发达、产量表现较高。3.秋浇底墒水与未浇底墒水的冬播小麦相比,出苗早、出苗率高,成熟期提前2~5 d。底墒水对冬播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特性等均有显着影响,以浇灌底墒水的冬播小麦表现更好。3-5 cm播深的“寄籽”小麦较9 cm播深的小麦提早出苗4~5 d,成熟期提前5~7 d,且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表现最优。4.冬播条件下,适当增加播种量与施肥量,“寄籽”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冬播小麦叶片SPAD值随播种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在高播种量和施肥量处理下表现最优,较春播对照分别提高15.5%、9.2%和7.9%。冬播小麦籽粒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大而增加,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冬播小麦籽粒产量与播种量、施肥量二项农艺措施的关系均符合二次多项式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方程求极值得出永良4号获得最高籽粒产量的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分别为 480.5 kg·hm-2 和 396.2 kg·hm-2。5.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出苗早,分蘖能力强、茎蘖成穗率高,根系发达,叶片光合速率高;且开花之后,旗叶叶绿素含量、Fv/Fm值及光合速率下降缓慢,高值稳定期较长。拔节以前,冬播与春播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无明显差异,开花之后,“寄籽”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逐渐超过春播小麦,籽粒产量也可达到与春播小麦相同的水平。与春播小麦相比,冬播小麦穗数有所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增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组装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在浇灌足量底墒水的前提下,播前精细整地;适宜播期为11月上、中旬,即农历节气“立冬”前后,暖冬年份可适当推迟播种;品种采用春性品种永良4号;播种深度为3-5 cm,播种量为480.5 kg·hm-2,种肥(磷酸二铵)施用量为396.2 kg·hm-2。

孙婷[6](2020)在《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寻找最佳播期和适宜的密度组合,探讨不同播种时间的密度效应及适宜密度的范围,本论文通过选用南疆地区广泛推广的新冬22(大穗型)和邯郸5316(多穗型)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主区为三个播期:9月23日(B1)、10月4日(B2)和10月15日(B3);副区为四个播种量:3.15×106粒/hm2(M1)、5.1×106粒/hm2(M2)、7.05×106粒/hm2(M3)和9×106粒/hm2(M4),观察滴灌条件下不同的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的地上部的生长指标、干物质积累与光合生理指标、氮素利用指标、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探讨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播期显着影响滴灌冬小麦的生育进程,随生育期推进,播期导致的生育阶段差异逐渐变小,表现出一定的生育补偿生长效应。密度对生育进程影响较小。(2)滴灌冬小麦株高在拔节-扬花增长最快,灌浆中期达最大。株高随密度增加而增加,随播期延迟而降低。邯郸5316的株高对密度反应更敏感。(3)随密度增加,滴灌冬小麦基部节间、重心高度增加,基部直径、机械强度和抗倒指数下降;随播期延迟,茎秆基部节间变短,重心高度下降,直径增大,机械强度增加,抗倒指数增加。密度对茎秆性状的影响大于播期。在实际生产中,充分发挥密度和播期的互作效应,适当地推迟播期和增加密度,能优化株高和群个体生长,保证高产形成。(4)群体大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随播期延迟而减小。单株绿叶面积在扬花期达最大,群体LAI在孕穗期最高,且随密度增加和播期延迟而减小,这种效应随生育进程有减小趋势,即晚播冬小麦群体在生育中后期有较好的补偿调节能力;B2和M2或M3处理的群体大小和叶面积动态随生育进程变化最小,表现较好的叶片调节功能。新冬22群体大小对密度的敏感性及叶面积动态对播期的敏感性均大于邯郸5316,说明增加密度和提高播量对大穗型品种群体和冠层的影响更大,生产中应注重在合理密度的前提下调节播期而多穗型品种应注重适当播期前提下调节播量来获得高产。(6)滴灌冬小麦在扬花期旗叶Pn、Tr和Gs最大,Ci最小,新冬22在B2播期、邯郸5316在M3密度下平均Pn最高。B2M2处理的Pn最高,新冬22和邯郸5316分别达15.45μmolCO2/(m2·s)和16.94μmolCO2/(m2·s);Tr以M2处理最大M4处理最小,随播期延迟,Tr呈缓慢上升趋势,并以B2M2(新冬22)或B2M1(邯郸5316)最高,分别为6.35μmolCO2/(m2·s)和6.08μmolCO2/(m2·s)。邯郸5316旗叶光合特征值均高于新冬22,表现出品种差异。(7)旗叶SPAD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且以B2M2处理为最高,新冬22和邯郸5316分别为50.81和51.67。两品种旗叶SPAD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少。花前随播期的延迟而降低,花后随播期的延迟而降低。(8)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速率在拔节-孕穗期最大,随密度增加和播期推迟干物质积累量呈下降趋势,并以邯郸5316所受影响更大;增加密度显着影响籽粒干物质,适期播种(B2)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大,达2.232.36 g/株;单株经济系数随密度增加和播期延迟呈增加趋势,迟播的花前器官干物质TA、TR和CR以及高密的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输入量有所增加,说明晚播条件下,通过增大密度可以提升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率。大穗型品种这种效应更加明显。(10)滴灌冬小麦各器官含氮量在花前表现为叶片>茎鞘>穗轴+颖壳,在蜡熟期表现为籽粒>茎鞘>叶片>穗轴+颖壳,花前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明显高于花后氮素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播期延迟,各器官含氮量下降,晚播中高密处理的各器官含氮量及花前各营养器官对籽粒贡献率大于早播低密,晚播高密度有利于花后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向籽粒运输。(11)滴灌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呈双峰变化趋势,M2和M3处理最大,播期越晚,各处理籽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越晚。B2处理的快增期持续时间较长,其占最大干物重比重较其他播期占比高,达到59.98%70.15%。(12)播期推迟,单株穗数、收获穗数和千粒重下降,M2和M3的穗粒数增加;密度增加,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下降,收获穗数增加。组合处理中新冬22的B2M3处理和邯郸5316的B2M2处理产量最大,分别达到8 548.43 kg/hm2和9 222.81 kg/hm2。通过对播期、播量与产量的关系模型模拟得到新冬22在10月1日播种、播量315.30 kg/hm2,邯郸5316在10月2日播种、播量262.47 kg/hm2时产量最高,分别达8 271.88 kg/hm2和9 116.19 kg/hm2,并提出了高产条件下群个体发育指标。

曹珊[7](2020)在《生态条件和后期干旱对小麦种子活力形成的影响及生理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活力是决定种子或种子批在发芽和出苗期间的活性水平和行为特征的综合表现,是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黄淮海麦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由于地理环境等不同,导致麦区内具有不同类型的生态亚区。不同生态亚区的生态条件对种子活力的影响研究欠缺,因此探究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种子活力差异具有深刻意义。本研究以济麦22、周麦18和山农23号为供试材料,同时在山东省内选择5个试验点进行冬小麦田间种植,分别是鲁西北区(滨州市)、鲁中区(潍坊市和泰安市)、胶东区(莱州市)和鲁西南区(菏泽市)。通过研究气候因子、土壤肥力和后期干旱对小麦种子活力形成的影响,明确不同区域生产的小麦种子活力及生理基础差异,并研究GABA对小麦干旱成苗的调控作用,以此探寻高活力种子生产的适宜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态条件和后期干旱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莱州、潍坊三品种均表现产量最高,莱州穗数最高,潍坊千粒重最高。各地点各品种干旱处理与对照(正常浇水)相比,产量存在不同程度下降。济麦22在5个试验点干旱条件下产量均显着低于对照,周麦18在潍坊、滨州和莱州干旱条件下产量显着降低,山农23号仅泰安干旱条件下产量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2不同生态条件和后期干旱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及生理基础差异济麦22在5个地区间发芽率差异不显着,但活力指数在各试验点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济麦22表现为莱州、潍坊活力指数最高;菏泽活力指数最低。山农23号、周麦18在5个地区间发芽活力指标无显着差异。后期干旱对小麦种子发芽活力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多数试验点表现为干旱与对照相比活力指数显着降低。济麦22种子的电导率与种子活力密切相关,电导率越低种子活力越高;高活力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脱氢酶活性高于低活力种子。3不同生态条件和后期干旱对小麦籽粒化学成分的影响三品种总体表现为莱州、潍坊生产的种子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泰安生产的种子相对淀粉含量和相对支链淀粉含量高于其他地区。后期干旱处理对绝对蛋白和相对淀粉含量的影响存在地点效应和品种效应。4气象、土壤因子与种子产量、活力和籽粒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花后有效积温与水浇地产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最高气温与旱地产量存在显着负相关。≥10℃有效积温与水浇地小麦相对淀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花后有效积温与水浇地和旱地小麦相对淀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各土壤营养指标在不同生态地点间存在明显差异。土壤营养状况最好的地点是莱州,潍坊的各土壤养分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水浇地各土壤养分与种子产量、活力、化学成分均无显着相关性,但在干旱条件下,速效钾对粒重存在着正向促进作用,旱地中速效钾与发芽率存在显着负相关,同时与活力指数存在极显着负相关。5γ-氨基丁酸(GABA)对小麦干旱成苗的调控作用干旱处理显着影响幼苗生长和种子活力,0.5m M GABA浸种和外源喷施使小麦种子活力和苗根长显着提高,叶片氧化损伤也得到改善。

杭雅文[8](2020)在《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小麦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是目前生产出的小麦品质不稳定,优质专用小麦依靠进口。江苏作为红皮小麦的主要产区,是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弱筋与中筋小麦是江苏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本试验于2017年11月-2019年6月在海安市和兴化市进行大田试验,以弱筋小麦宁麦13和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密度、施氮量和氮肥运筹,研究不同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结构、加工品质及小麦茎鞘碳代谢特征的影响,分析不同品质指标间、茎鞘碳代谢特征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旨在探索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与合理的调控技术措施,为实现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将品质指标分类,筛选出对品质形成贡献较大的指标,在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宁麦13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有乳酸溶剂保持力(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 Profile,乳酸SRC)、蔗糖SRC、籽粒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弱化度、饼干延展系数、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粉质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侧重于溶剂保持力和粉质仪参数;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有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粉质质量指数、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面条总分和面条食味品质,指标侧重于淀粉糊化特性和面条品质。2.弱筋小麦宁麦13面团韧性强于延展性,在中、低密度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上升,饼干延展系数有所降低,稳定时间增加;高密度缓解了高氮效应,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含量、容重和硬度有下降的趋势,稳定时间缩短。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面团延展性强于韧性,低密度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随之增加,面条品质上升,稳定时间增加;中、高密度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大,湿面筋含量随之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条总评分有先增后降的趋势,稳定时间缩短。3.宁麦13全生育期内,随着密度的增加,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所上升,茎蘖成穗率下降,但当密度过大时,产量、穗数和千粒重有下降的趋势,在中、低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所增加,且以氮肥后移较大。扬辐麦4号随着密度的增大,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呈升高趋势,穗数和产量也随之增加,但茎蘖成穗率表现为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蘖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和穗数随之增加,穗粒数有下降的趋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基本以5:1:2:2处理高于7:1:2:0处理。4.宁麦13实现优质高产,产量结构要求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490万/hm2、40-44粒、41 g;群体特征为:茎蘖成穗率在38-43%;孕穗期、开花期LAI在6.7-6.8、5.5-6.0;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 10000-12200 kg/hm2、14400-18000 kg/hm2。扬辐麦4号获得优质高产群体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378-390万/hm2、45-46粒、43-47 g;群体特征为:茎蘖成穗率在40-44%;孕穗期、开花期LAI在5.5-6.3、4.8-5.3;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 8700-11000 kg/hm2、13000-16000 kg/hm2。5.茎鞘可溶性糖含量均以中等施氮量含量最高,氮肥后移高于氮肥前移处理,密度的增大导致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分别于花后7天、花后14天、花后21天达到顶峰,且在240 kg/hm2施氮量的条件下酶活性最高。宁麦13茎鞘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及对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中、低施氮量提高了转运量和贡献率,淀粉含量与茎鞘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存在显着正相关。扬辐麦4号茎鞘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及对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中、高施氮量提高了转运量和贡献率,淀粉含量与开花期茎鞘可溶性总糖含量、PEPC活性、SS活性有显着相关性。6.在本试验特定的气候与措施条件下,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高产的栽培措施组合为: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5:1:2:2和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7:1:2:0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105 kg/hm2磷肥(P2O5)、105 kg/hm2钾肥(K2O),磷钾肥基肥和拔节肥追施各50%。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优质高产的栽培措施组合为:密度225万/hm2、施氮量27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密肥组合和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105 kg/hm2磷肥(P2O5)、105 kg/hm2钾肥(K2O),磷钾肥基肥和拔节肥追施各50%。

游蕊[9](2020)在《稻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分析》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小麦单产不断提高,保障了粮食安全,但仍面临肥料施用量过多,氮肥利用率偏低,籽粒品质参差不齐,残留化肥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加之,种植效益下降,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因此,如何在保障国人小麦需求的同时,实现籽粒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协调提高,形成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局面,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试验以中筋小麦扬麦25、淮麦33和弱筋小麦扬麦22为材料,在稻茬小麦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睢宁和扬州,根据大田生产现状采用密度、肥料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比例等技术措施构建常规栽培模式和不同改进栽培模式,分析其籽粒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品质和经济效益的表现,明确适合中、弱筋小麦种植的较优栽培模式,进而从产量构成特征、农艺性状特性和生理性状特征等角度阐明其构建群体形成机理,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茬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生长条件适宜的年份(2017~2018),中筋品种扬麦25和淮麦33的改进模式下籽粒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净效益较常规模式最高可增加30%、55%、15%、53%、93%以上,可在保证籽粒高产的基础上提高氮效率,同时保证较高的净效益,减少土壤残留氮含量,降低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但籽粒品质仍有提高潜力。气候条件偏差的年份(2018~2019,苗期降水多),两品种的改进栽培模式下籽粒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较常规模式最高可增加3%、28%、40%、8%以上,可在增产、增效的同时生产品质较优的中筋小麦籽粒,但净效益偏低、土壤残留碱解氮含量偏高,有待改进。2、生长条件适宜的年份,弱筋品种扬麦22的改进栽培模式下籽粒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较常规模式最高可增加2%、30%、7%、19%以上,可在提高籽粒产量的同时协同提高氮效率,籽粒品质符合优质弱筋小麦国标,土壤残留氮含量也有所降低,但净效益未有明显增加。气候条件偏差的年份,扬麦22的常规栽培模式除氮效率表现欠佳外,其籽粒品质、净效益及土壤残留碱解氮含量均较改进模式有明显的优势;改进栽培模式具有较高氮肥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较常规模式最高可增加23%、17%、7%以上,籽粒品质符合优质弱筋小麦标准。综上所述,通过综合措施构建的栽培模式可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协同提升目标,但协同性和提升潜力受气候、生态、生长条件和品种制约。气候生长条件适宜年份的中、弱筋小麦各模式的协同性优于条件偏差的年份;中筋品种优于弱筋品种。中筋小麦高产、高效潜力大,弱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易协同,但潜力有限。3、从产量构成来看,在气候适宜的年份,中、弱筋小麦的穗数及千粒重是决定小麦籽粒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在实现较高穗数的基础上,协调提高每穗粒数及千粒重,有助于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种植目的。而在气候条件较差的年份,前期小麦群体茎蘖数严重不足,应在稳固穗数基础的同时协同提高产量构成三因素,可有效构建优质、高产、高效的小麦群体。4、从群体质量来看,气候适宜的年份,中、弱筋小麦群体生育前期应维持较高的茎蘖数水平,提高分蘖成穗率,成熟期显着高的茎蘖数为籽粒优质高产提供了充足的穗数。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群体均应维持较高的干物质积累水平,维持花后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在拔节期后更多的积累光合物质。气候条件较差的年份,中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群体整个生育期应维持较平稳的茎蘖动态变化趋势和较高的成穗率;弱筋小麦群体的茎蘖数在整个生育时期应维持在较高水平,以保证足够的群体数量。中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群体在生育早期便应积累足够多的光合物质,生育后期尤其是花后应积累足够多的光合物质,提高花后光合产物对籽粒的贡献率,最终构建较为健壮的群体;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群体因前期肥效较差,群体生长发育不理想,维持群体的稳定发展,应尽量增加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5、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小麦群体应具有较高的绿叶叶面积、剑叶净光合速率及SPAD值。较优栽培模式的SOD、POD及CAT酶活性均大于其余改进模式,且MDA含量较低;此外,其NR及GS酶活性均高于其余改进模式。不同栽培模式下植株花后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及氮收获指数变化规律与籽粒产量改变规律保持基本一致。可见,生育后期叶片具有较高的氮素代谢水平且植株高吸收和转运能力是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同的关键生理基础,这也有助于提升对土壤氮的吸收、降低土壤中氮的残留。6、中筋小麦,气候适宜年份推荐栽培模式具体措施为:(1)基本苗在180×104·hm-2、氮肥施用总量为240kg·hm-2、氮肥运筹为5:1:2: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磷钾肥(P2O5、K2O)施用总量分别为120kg·hm-2,磷钾肥运筹均为5:5(基肥:拔节肥);(2)基本苗在225×104·hm-2、氮肥施用总量为210kg·hm-2、氮肥运筹为3:1:3:3、磷钾肥施用总量分别为105kg·hm-2、磷钾肥运筹均为5:5。在适宜播种密度范围内,施用了适当高的氮肥,并提高中后期氮肥施用比例,合理加大磷、钾肥施用量,实现了在保证籽粒高产的基础上提高氮效率,维持较高的经济净效益,同时保证较高的净效益,减少土壤残留氮含量的目的。气候条件较差年份推荐栽培模式具体措施为:基本苗在180×104·hm-2、氮肥施用总量为240~270kg·hm-2、氮肥运筹为3:1:3:3、磷钾肥施用总量分别为120~135kg·hm’2、磷钾肥运筹均为5:5。生育前期较高的播种量有助于增加群体数量,适当加大后期氮肥施用量,可提高籽粒产量,并在提高氮肥效率的同时生产品质较优的中筋小麦籽粒。7、弱筋小麦,气候适宜年份推荐栽培模式具体措施为:(1)基本苗在180×104·hm-2、氮肥施用总量为240kg·hm-2、氮肥运筹为5:1:2:2、磷钾肥施用总量分别为120kg·hm-2、磷钾肥运筹均为5:5;(2)基本苗在225×104·hm-2、氮肥施用总量为210kg·hm-2、氮肥运筹为7:1:2:0、磷钾肥施用总量分别为105kg·hm-2、磷钾肥运筹均为5:5。适当降低全生育期的氮、磷、钾肥施用量,氮肥施用前移,可在保证一定籽粒产量的同时,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最终提高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气候条件较差年份推荐栽培模式具体措施为:基本苗在270×104·hm-2、氮肥施用总量为270kg·hm-2、氮肥运筹为6:1:3:0;磷钾肥施用总量分别为94.5kg·hm-2,磷钾肥全部基施。前期较高的播种量、较高的氮肥施用量和氮肥运筹前移保证了群体数量和籽粒产量,并有助于弱筋小麦品质调优,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了土壤残留氮含量。

赵秦亮[10](2020)在《5个小麦新品种播期播量试验及其耐寒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种需要良法配套,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影响小麦耐寒性,本试验对近年审定的5个小麦新品种进行播期播量试验和耐寒性研究,以确定5个小麦新品种在杨凌适宜播种期和播种量,为这几个新品种的高产栽培和示范推广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取得结果如下:1.应用播种密度和播期二因素随机区组方法,分别设三个水平播种密度和三个播期,试验表明:(1)小麦播期与播量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着。随着播期的推迟,小偃269、小偃68、小偃58和小偃23的产量是不断减少的。其中小偃269早播用低播量就能保证高产,推迟播期需要提高播量维持高产。小偃68早播的产量表现高于其余播期。小偃58在推迟播期在低播量下也能达到高产。小偃23推迟播期需要加大播量提高产量。(2)综合考虑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的影响,小偃269和小偃68适宜于10月1日播种,基本苗为12~24万/亩。小偃58和小偃23在10月17日播种,基本苗为12万/亩和18万/亩。小偃18适合于10月17日播种。(3)小麦的株高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播量与植株的高度相关性低。2.通过对5个新品种播期播量的大田试验,测量越冬期各品种三个播期不同种植密度叶片和D2播量下不同播期的SOD、POD、CAT活性变化,来确定各品种的耐寒性,耐寒性指标表明:(1)所有品种耐寒性随播期推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播期在11月1日的耐寒能力最强,经历耐寒锻炼过程中不如与10月1日和10月17日播期的小麦耐寒能力,完成耐寒锻炼后各品种差异不大。(2)播期一致时,播量过大会降低品种的耐寒性。综合来看所有品种的播期为10月17日时的耐寒性最强,中等播量的耐寒性也强于大播量。

二、小麦新品种周麦16播期与播量的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新品种周麦16播期与播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播期下小麦品种百农207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1.4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播期对百农207越冬期根系活力的影响
    2.2播期对百农207越冬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播期对百农207越冬期叶片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2.4播期对百农207越冬期叶片可溶性蛋白(Pr)含量的影响
    2.5播期对百农207越冬期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6播期对百农207越冬期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2.6.1对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6.2对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讨论与结论

(2)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的影响
        1.2.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1.2.3 播期和种植密度强筋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土壤样品测定
        2.2.2 田间调查与取样
        2.2.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2.4 干物质测定
        2.2.5 植株氮积累量的测定
        2.2.6 品质相关指标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关键指标方差分析
    3.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的影响
        3.2.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的影响
        3.2.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分蘖发生与成穗的影响
        3.2.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4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影响
        3.2.5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比例的影响
        3.2.6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收获指数的影响
        3.2.7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对籽粒贡献的影响
    3.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3.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3.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3.3.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氮素内在利用效率的影响
        3.3.4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花前营养器官储藏氮素转运和花后氮素吸收的影响
    3.4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3.4.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的影响
        3.4.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面包体积、面包评分、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4.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的影响
    4.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4.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形成与稳产栽培调控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晚播定义与原因分析
        1.1 晚播小麦定义
        1.2 小麦晚播原因
        1.2.1 全球气候变暖
        1.2.2 前茬水稻种植制度的改变
        1.2.3 秋播期间气候异常
        1.2.4 人为因素
    2 晚播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3 晚播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4 晚播对小麦氮素吸收与运转的影响
    5 晚播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
    6 晚播小麦稳产优质栽培调控途径
        6.1 密肥调控
        6.1.1 密度调控
        6.1.2 氮肥运筹
        6.2 辅助措施调控
        6.2.1 药剂拌种与催芽浸种
        6.2.2 稻草覆盖
        6.2.3 后期喷施生长调节剂
    7 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密肥组合对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生育进程与气象数据记录
        1.3.2 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
        1.3.3 株高及茎秆节间长度
        1.3.4 剑叶净光合速率与SPAD值
        1.3.5 籽粒灌浆速率
        1.3.6 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
        1.3.7 产量及其构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晚播小麦生育进程及温光资源利用
        2.2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对群体结构的影响
        2.3.1 茎蘖动态
        2.3.2 株高及茎秆节间长度
        2.3.3 干物质积累量
        2.3.4 叶面积指数
        2.4 对花后剑叶生理特性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2.4.1 花后剑叶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
        2.4.2 花后剑叶活性氧清除酶系统与籽粒灌浆动态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密肥组合对稻茬过晚播小麦氮素积累利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干物质积累量
        1.3.2 氮素积累量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素积累量
        2.2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量
        2.3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速率
        2.4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百分比
        2.5 氮肥利用效率
        2.6 花后剑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密肥组合对稻茬过晚播小麦扬麦25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容重与硬度
        1.3.2 出粉率
        1.3.3 籽粒淀粉含量测定
        1.3.4 蛋白质及其组分测定
        1.3.5 湿面筋、沉降值和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
        1.3.6 经济效益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次加工品质
        2.2 二次加工品质
        2.3 营养品质
        2.4 面团流变学特性
        2.5 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辅助措施对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氮效率及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2.1 催芽浸种与稻草全量覆盖处理
        1.2.2 生长调节剂处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出苗时间与幼苗形态质量
        1.3.2 花后衰老酶活性与MDA含量
        1.3.3 产量及其构成
        1.3.4 氮素积累量
        1.3.5 籽粒品质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浸种覆盖和拌种剂对出苗时间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孕穗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花后剑叶衰老酶活性与MDA含量的影响
        2.3 辅助措施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4 辅助措施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2.5 辅助措施对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6 辅助措施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 讨论
        1.1 过晚播小麦群体建成特征与密肥调控机理
        1.2 过晚播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利用特征与密肥调控
        1.3 过晚播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栽培调控
        1.3.1 密肥调控
        1.3.2 辅助措施
    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小麦新品种郑品麦24号适宜播期播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采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产量的影响
    2.2 播量对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5)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冬麦北移”研究现状
        1.2.2 晚播冬小麦研究
        1.2.3 春小麦冬播研究
        1.2.4 栽培技术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冬播抗逆高产小麦品种筛选
        2.2.2 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4 灌水及播种深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3 测试内容及方法
        2.3.1 生育时期记载
        2.3.2 气象资料
        2.3.3 土壤养分测定
        2.3.4 田间出苗率调查
        2.3.5 植株取样及测定方法
        2.3.6 土壤温度测定
        2.3.7 土壤含水率测定
        2.3.8 叶片光合特性指标测定
        2.3.9 群体光照状况测定
        2.3.10 籽粒灌浆特性测定
        2.3.11 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2.3.12 根系取样及测定
        2.3.13 考种及测产
        2.3.14 水分利用效率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春化类型小麦越冬出苗特性及其抗寒、抗旱、高产品种筛选
        3.1.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1.2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出苗率差异
        3.1.3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生育进程差异
        3.1.4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叶片生理指标差异
        3.1.5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根系性状差异
        3.1.6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1.7 内蒙古平原灌区适宜冬播小麦品种筛选
        3.1.8 小结
    3.2 不同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2.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2.2 播期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2.3 播期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2.4 播期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2.5 播期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2.6 播期对冬播小麦苗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3.2.7 播期对冬播小麦开花期根系性状的影响
        3.2.8 播期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2.9 播期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2.10 播期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11 小结
    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3.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3.2 播种量及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3.4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3.5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3.6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3.7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8 冬播小麦播种量、施肥量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3.3.9 小结
    3.4 不同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4.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及降水量变化
        3.4.2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4.3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4.4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4.5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4.6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3.4.7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4.8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4.9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
        4.1.2 春麦冬播的适宜品种
        4.1.3 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的生理基础
        4.1.4 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2 讨论
        4.2.1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4.2.2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4.2.3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根系性状的影响
        4.2.5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5 主要创新点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播期和密度确立的依据
        1.2.2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1.2.3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1.2.4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1.2.5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旗叶SPAD值的影响
        1.2.6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1.2.7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
        3.1.1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1.2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3.1.3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抗倒特征的影响
        3.1.4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茎蘖消长动态的影响
        3.1.5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3.1.6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3.2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
        3.2.1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3.2.2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籽粒干重及经济系数的影响
        3.2.3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干物质运转的影响
        3.2.4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
    3.3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光合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3.3.1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3.2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旗叶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3.3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胞间CO2 浓度(Ci)的影响
        3.3.4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3.5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3.4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氮素积累特征与运转特征的影响
        3.4.1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4.2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各器官氮素运转的影响
    3.5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5.1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5.2 对南疆滴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6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发育及产量影响模型及优化指标筛选
第4章 讨论
    4.1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
    4.2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
    4.3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光合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4.4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运转特征的影响
    4.5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5.1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
    5.2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
    5.3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5.4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运转特征的影响
    5.5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5.6 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拟合模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生态条件和后期干旱对小麦种子活力形成的影响及生理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1.1.1 遗传因素
        1.1.2 生态条件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1.1.2.1 气候条件
        1.1.2.2 土壤肥力
    1.2 植物干旱胁迫响应机制
        1.2.1 干旱胁迫下氧化胁迫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
        1.2.2 干旱胁迫下渗透胁迫和渗透调节系统的变化
    1.3 外源GABA缓解逆境胁迫
    1.4 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和处理
    2.2 试验方法
        2.2.1 生育期调查
        2.2.2 气象因子检测
        2.2.3 土壤样品检测
        2.2.4 种子发芽活力指标测定
        2.2.5 千粒重和籽粒形态特征测定
        2.2.6 籽粒化学成分测定
        2.2.7 小麦种子电导率测定
        2.2.8 小麦种子α-淀粉酶、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
        2.2.9 GABA浸种和外源喷施处理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态条件和后期干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1.1 不同生态条件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1.2 后期干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1.3 不同生态条件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3.2 不同生态条件和后期干旱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3.2.1 不同生态条件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3.2.2 后期干旱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3.3 不同生态条件和后期干旱对小麦籽粒化学成分的影响
        3.3.1 不同生态条件对小麦籽粒化学成分的影响
        3.3.2 后期干旱对小麦籽粒化学成分的影响
    3.4 不同生态条件对种子长度和宽度的影响
    3.5 土壤营养状况与种子产量、活力和籽粒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3.5.1 不同生态亚区土壤营养状况分析
        3.5.2 土壤营养状况与种子产量、活力和籽粒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3.6 气象因子与种子产量、活力和籽粒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3.6.1 不同生态亚区气象因子分析
        3.6.2 气象因子与种子产量、活力和籽粒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3.7 不同生态条件影响小麦种子活力的生理基础差异
        3.7.1 不同生态条件对小麦种子电导率的影响
        3.7.2 不同生态条件对小麦种子萌发期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8 γ-氨基丁酸(GABA)对小麦干旱成苗的调控作用
        3.8.1 GABA浸种对干旱胁迫下种子发芽活力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3.8.2 外源喷施GAB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3.8.3 外源喷施GAB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氧化损伤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生态条件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影响小麦种子活力的因素分析
    4.3 γ-氨基丁酸(GABA)对小麦干旱成苗的调控作用
5 结论
    5.1 不同生态条件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5.2 不同生态条件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及生理基础差异
    5.3 不同生态条件对小麦籽粒化学成分的影响
    5.4 后期干旱影响小麦产量、种子活力及籽粒化学成分
    5.5 气象、土壤因子与种子产量、活力和籽粒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5.6 γ-氨基丁酸(GABA)对小麦干旱成苗调控的生理基础
参考文献
致谢

(8)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密肥组合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
        1.1 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
        1.2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2 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3 密肥组合对产量和品质的协同调控效应
    4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标准
    5 小麦茎鞘贮藏物质影响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指标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概况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籽粒蛋白质含量
        1.3.2 籽粒硬度
        1.3.3 籽粒容重
        1.3.4 籽粒出粉率
        1.3.5 面粉湿面筋含量
        1.3.6 面粉溶剂保持力
        1.3.7 面团粉质参数
        1.3.8 面粉糊化特性
        1.3.9 饼干品质
        1.3.10 面条品质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弱筋小麦宁麦13品质指标筛选
        2.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品质筛选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品质指标的栽培调控效应及指标间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籽粒蛋白质含量
        1.2.2 籽粒硬度
        1.2.3 籽粒容重
        1.2.4 籽粒出粉率
        1.2.5 面粉湿面筋含量
        1.2.6 面粉溶剂保持力
        1.2.7 面团粉质参数
        1.2.8 面粉糊化特性
        1.2.9 饼干品质
        1.2.10 面条品质
        1.2.11 吹泡仪参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2.1.1 密肥组合对弱筋小麦宁麦13品质的影响
        2.1.1.1 溶剂保持力变异分析
        2.1.1.2 对籽粒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影响
        2.1.1.3 对一次加工品质的影响
        2.1.1.4 对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2.1.1.5 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2.1.1.6 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1.1.7 对吹泡仪参数的影响
        2.1.2 密肥组合对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品质的影响
        2.1.2.1 溶剂保持力的变异分析
        2.1.2.2 对籽粒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影响
        2.1.2.3 对一次加工品质的影响
        2.1.2.4 对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2.1.2.5 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2.1.2.6 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1.2.7 对吹泡仪参数的影响
        2.2 品质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2.2.1 弱筋小麦品质指标
        2.2.2 中筋小麦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弱筋与中筋小麦高产群体特征及优质高产栽培调控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茎蘖动态
        1.2.2 叶面积指数
        1.2.3 干物质积累量
        1.2.4 产量及其结构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弱筋与中筋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1.1 对弱筋小麦宁麦13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1.1.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2.1.1.2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1.1.3 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1.1.4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1.2 对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1.2.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2.1.2.2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1.2.3 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1.2.4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 不同品质水平下小麦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
        2.2.1 弱筋小麦宁麦13不同品质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结构特征
        2.2.1.1 产量及其构成
        2.2.1.2 群体茎蘖动态
        2.2.1.3 叶面积指数
        2.2.1.4 干物质积累量
        2.2.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
        2.2.2.1 产量及其构成
        2.2.2.2 群体茎蘖动态
        2.2.2.3 叶面积指数
        2.2.2.4 干物质积累量
        2.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3.1 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稳产栽培技术
        2.3.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不同类型小麦植株茎鞘碳代谢特征及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可溶性糖含量
        1.2.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
        1.2.3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
        1.2.4 蔗糖合成酶(SS-Ⅱ)活性
        1.2.5 茎鞘中葡萄糖、蔗糖含量
        1.2.6 淀粉含量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茎鞘可溶性糖运转的影响
        2.2 小麦茎鞘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3 不同类型小麦茎鞘中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2.3.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的变化
        2.3.2 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2.3.3 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2.4 氮肥运筹对小麦茎鞘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5 密肥组合对小麦茎鞘葡萄糖含量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2.6 不同类型小麦茎鞘碳代谢特征与产量和品质间的相关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
        1.2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和产量形成途径
        1.2.1 密肥组合对中筋与弱筋小麦品质的影响及类型间差异
        1.2.2 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
        1.2.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措施
        1.2.4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和产量形成的生理特征
        1.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质量指标
    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稻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群体形成机理
        1.1 产量构成
        1.2 农艺性状
        1.3 生理性状
    2 不同栽培技术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氮效率的影响
        2.1 耕作方式
        2.2 播种技术
        2.3 施肥技术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稻茬中筋小麦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的籽粒产量
        2.2 不同栽培模式的氮肥利用率
        2.3 不同栽培模式的籽粒品质
        2.4 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
        2.5 不同栽培模式对成熟期土壤残留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稻茬中筋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农学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籽粒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茎蘖数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模式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4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光合特性的影响
        2.5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剑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6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剑叶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7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稻茬弱筋小麦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的籽粒产量
        2.2 不同栽培模式的氮肥利用率
        2.3 不同栽培模式的籽粒品质
        2.4 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
        2.5 不同栽培模式对成熟期土壤残留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稻茬弱筋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农学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籽粒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茎蘖数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模式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4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光合特性的影响
        2.5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剑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6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剑叶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7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不同栽培模式优质、高产、高效协同性及潜力的分析
        1.2 优质、高产、高效群体形成的机理
        1.3 优质、高产、高效群体构建的技术途径
        1.3.1 高产群体构建的技术途径
        1.3.2 高效群体构建的技术途径
        1.3.3 优质群体构建的技术途径
        1.3.4 高效益群体构建的技术途径
        1.3.5 优质、高产、高效群体构建的技术途径
    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5个小麦新品种播期播量试验及其耐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播期播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1.1.1 播量对小麦的影响
        1.1.2 播种时期对小麦的影响
    1.2 植物耐寒的生理生化特性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播期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株高的影响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4 数理统计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播期和播期对株高的影响
        2.5.2 播期和播量对产量因素的影响
    2.6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小麦品种的播期播量对耐寒指标的影响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3.4 数理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S1期的叶片生理指标
        3.5.2 S2期的叶片生理指标
    3.6 讨论
        3.6.1 播期对小麦耐寒性影响
        3.6.2 播量对小麦耐寒性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小麦新品种周麦16播期与播量的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播期下小麦品种百农207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J]. 王玉玲,李新华,乔红,欧行奇,何鸿举,郭景丽.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2]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D]. 白羽.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形成与稳产栽培调控途径[D]. 王梦尧. 扬州大学, 2021
  • [4]小麦新品种郑品麦24号适宜播期播量的研究[J]. 陈晓杰,张建伟,程仲杰,张福彦,范家霖,王嘉欢,杨保安. 中国种业, 2020(07)
  • [5]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董玉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6]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D]. 孙婷. 塔里木大学, 2020
  • [7]生态条件和后期干旱对小麦种子活力形成的影响及生理差异分析[D]. 曹珊.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8]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D]. 杭雅文. 扬州大学, 2020(04)
  • [9]稻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分析[D]. 游蕊. 扬州大学, 2020
  • [10]5个小麦新品种播期播量试验及其耐寒性研究[D]. 赵秦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小麦新品种周麦16播期与播量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