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字军东征:美国正在重绘中东吗?

新十字军东征:美国正在重绘中东吗?

一、新十字军:美国要重画中东版图?(论文文献综述)

孙兴杰[1](2011)在《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文中提出东方问题,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欧洲国际关系中难解的热点问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看是东方问题的延伸。一个世纪之后,东方问题的遗产依然存留于当代国际关系之中,成为诸多热点问题的历史根源。东方问题绵延数百年,关于东方问题的论述夹杂着不同的偏见与谬误,审视与理解东方问题不仅有助于理解当代国际关系,也有助于编纂相对客观全面的国际关系史。本文以帝国、霸权与区域三个核心概念总揽东方问题几百年的演进,以国家能力贯通权力边界的变迁,力求实现理论与历史的融合。第1章帝国:概念与类型帝国,不仅是长期存在于世界历史上的组织形式,也构成了前现代国际秩序的主要图景,几十个帝国的兴衰构成了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协奏曲,因此,还原帝国真实的面目对于构建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帝国情结既是人们认知世界历史演进的视角,也容易成为学术研究的盲区,拨开帝国情结的迷雾,本文将帝国界定为一种具有多重权力边界属性的人类组织形态。农业帝国、游牧帝国与殖民帝国构成了帝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图谱,三种帝国构成了帝国的主要形态,辨识与认知三种帝国形态才能真正把握帝国的内涵与本质。以多重边界作为帝国属性的标识,寻找到历史上各种帝国特征的最大公约数,根据边界分布状态而将帝国分为时间性帝国与空间性帝国。前者生存于变动不居的时间之流中;而后者则存在于固定的空间之中,鲜有变化。第2章国家与国家能力国家能力的框架是重新认知帝国、国家、主权等概念的新视角。韦伯与马克思代表了两种大异其趣的国家理论,也是国际关系史研究中两种不同的学术路径,前者强调国家的自主性,而后者着意于国家的内部结构与功能。两种国家理论的融合能够提供一种更加综合的视角,国家能力理论试图弥合两者的认识鸿沟。国家或者帝国是不同权力网络组合而形成的组织,而国家能力则意指不同权力的组合与分布。本文提出一种理想化的国家能力结构,即一种“图钉式”的组合。不同的国家能力结构则指明了不同的国家构造,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国家能力结构迥然有别。国家能力的概念在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具有多重的优势,既揭开了主权理论的迷雾,又能够厘清国家形态的历史演变;在打通国内与国际的区隔的同时又能揭示国际关系史中大国兴衰之谜。当然,国家能力理论在应用于历史研究时,需要虑及时空的差别。国家能力的变迁往往意味着空间的划分与重塑,边界在此过程中发生剧烈的变化,因此,边界变迁是国家能力变动的核心指标。第3章从帝国到国家:多重边界到合一边界帝国是一种多重权力边界叠合的组织形态,随着国家能力的演变,帝国逐渐为主权国家所取代,主权国家最大的特征是权力边界合一,具有封闭性的边界。以罗马帝国为例,国家能力框架同样具有解释能力,罗马帝国依次经历了霸权、时间性帝国与空间性帝国三个阶段。主权国家是现代性的产物,但是国家构建的途径与历程却大异其趣。国家构建可以分为内源型与外源型两种类型。欧洲,尤其是西欧的内源型国家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其构建的逻辑可以概括为从分到合的经历。内源型国家的发展动力既来源于内部,如财政压力、技术创新、官僚制度的创建等,也来源于外部,军事技术的革新、战争的压力。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内源型国家实现了各种权力的整个,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领土)范围内各种权力边界的合一,从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制度,即使受到各种危机的挑战,或者应对自如,或者在危机之后迅速重建。外源型国家是在现代性冲击下多元变迁的产物,各个地区在国际体系扩张的裹挟之下而建立了形式的主权,但是国家能力却有霄壤之别,外源型国家依照国家能力形成了色彩各异的光谱。具有较为久远国家传统的地区能够比较迅速地建立有效均衡的国家能力结构,进而有可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强国与大国。建立在部落、血缘基础上的国家还需要经历漫长而痛苦的国家构建过程。第4章东方问题的内涵与分期东方问题内涵复杂而丰富,需要新的概念框架进行历史解读,本文以帝国、霸权、区域三个关键词解释东方问题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帝国与霸权既是国际关系的组织形态,也是国际关系演进的两种逻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两种形态与逻辑交互出现,并呈现出帝国向霸权转换的趋势。帝国既是一种组织单位,又是一种国际体系;霸权则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国际体系。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了国际关系演进的复杂性、多样性。战争的规模与烈度在帝国与霸权体系中具有不同的表现,依据规模与性质,本文将战争分为四种类型,即帝国生存战争、帝国维持战争、霸权轮替战争、霸权护持战争。区域作为帝国崩溃之后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的形式,而主权国家的建立则是帝国与区域的中介与纽带。学术界对东方问题的解读大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马克思恩格斯的解读,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撰写的时事评论留下了关于东方问题的深刻洞见。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将东方问题置于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长久的对峙背景之下,增加了东方问题的历史厚重感。地缘政治的视野则深刻地把握了大国围绕地缘战略要地展开的争夺。本文以帝国、霸权与区域对东方问题的历史进行分期,进而建立新的分析框架。第5章帝国、战争与边缘的形成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进入欧洲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启,在此后的几百年间,奥斯曼帝国、俄国与哈布斯堡帝国之间的战争与角逐塑造了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从奥斯曼帝国的边缘地带进而演变为三大帝国的边缘地带,各种权力的边界交叠于一体,造就了巴尔干独特的政治地理生态。三大帝国都经历了从时间性帝国向空间性帝国的转型,国家能力不断提升。三个帝国的转型存在着时间差,这种反差造成了三个帝国扩展的不同步性,战争的局势随着帝国国家能力的兴衰而变化。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帝国与俄国在巴尔干地区次第登台,三大帝国之间的战争与博弈最终使巴尔干地区成为三个帝国边缘的叠合,使之成为权力的破碎地带。第6章霸权体系下的东方问题从帝国向霸权的转变既是帝国战争的结果,也是现代国际关系拓展与延伸的表现。17世纪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不断扩张,最终将欧洲囊括其中。法国大革命及其拿破仑战争改变了国家的组织原则,民族主义成为最强劲有力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潮与组织形式冲击着传统帝国的边界。随着欧洲经济的持续发展,私人产权制度及其市场经济快速扩张,市场越来越承担着剩余价值转移的功能。面对现代性的冲击,奥斯曼帝国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帝国的边缘地带频频陷落。民族主义传入、市场经济渗透、大国势力介入,奥斯曼帝国本身朝着国际体系的方向滑落,围绕东方问题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国际体系,东方问题从东南欧三个帝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转化为欧洲国际体系的稳定与调试的问题,这是既是东方问题在空间上的扩展,也是在内涵方面的丰富。19世纪前半期的埃及阿里帕夏的崛起是奥斯曼帝国面临的严峻俄挑战,推动东方问题向霸权方向转化,而克里米亚战争战争则挫败了俄国在东方问题上的优势地位,并且将奥斯曼帝国带入欧洲国际社会之中。当东方问题日益欧洲化时,欧洲国际体系对于东方问题的影响不断增强,二者之间的互动强度不断提高。第7章区域崛起与东方问题的终结民族主义缘起于欧洲,流布于全世界,不仅重塑了现代国家的权力结构,也架设了帝国与区域之间的桥梁。民族主义在巴尔干半岛的传播,撬动了既有的地缘政治板块,重组了社会政治空间。奥斯曼帝国势力在巴尔干半岛退潮,巴尔干民族国家勃兴,帝国边缘开始向区域国际体系转化。泛斯拉夫主义、泛希腊主义等思潮助推巴尔干联盟的建立,两次巴尔干战争预示着东方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巴尔干作为一个自我说明的区域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之上,整个20世纪巴尔干地区围绕构建稳定区域秩序而不断分合重组,这也是延续几百年的东方问题未决的遗产。

管南异[2](2007)在《进退之间—本杰明·狄思累利的“青年英格兰”三部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维多利亚时代,以理性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但也受到了复古主义的激烈抵抗。在进步与回归之间何去何从,是这个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杰明·狄思累利创作于维多利亚早期的“青年英格兰”三部曲就是对这个问题所作的一种反应。由于狄思累利本人当时有着保守党议员和封建色彩浓厚的“青年英格兰”运动重要人物这样的政治身份,此后又长期作为保守党领袖和首相叱咤政坛,他的小说往往被当作政治观点明确的保守主义文献加以阅读和引用,而小说作为虚构文学作品的复杂、含混之处则被忽略。本文旨在通过仔细的阅读和分析表明,“青年英格兰”三部曲超越了政治文献,是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它一方面犀利地讽刺、揭露了打着“进步”大旗的功利主义精神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政治、社会和精神生活所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并未旗帜鲜明地提出具体的政治主张,而是利用小说的广阔空间充分展示了正在扑朔迷离的历史进程中的人面临着进退抉择时的犹疑心态,并在小说这个“想象力的游戏场”中努力试探着出路。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青年英格兰”三部曲的接受历史与本文的主要观点、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其中指出,三部曲发表以来,一直陷于现实政治的纠葛之中,被当作“开口见喉咙”式的复古宣传。虽然近年来有些批评家开始把三部曲真正当作文学作品来研究,但大多未能以细读来发掘其中的复杂意义。本文试图从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出发,将“青年英格兰”三部曲看作一种正在纪录着现代化发生过程的新型史书,其中充满了矛盾和不定,却在混乱中有着一定的主张,并正在努力寻找方向。对于同样在现代化进程中探索着出路的当代中国读者,这样一种“史书”不仅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彼时彼地的英国状况,而且能帮助我们反思此时此地的中国状况,因此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章旨在说明,“青年英格兰”三部曲的第一部《康宁思比,或新的一代》是一部超越了小说化政治宣言的文学作品。《康宁思比》虽然产生于“青年英格兰”运动的政治语境中,却表现出比政治运动本身更为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这部小说嘲讽、抨击了英国政坛中精于算计的功利精神;另一方面,小说在赞扬传统贵族的责任意识的时候,也微妙地讽刺和批评了封建传统的不合时宜;小说既传达了“废墟的时代已经过去”的进步思想,并表现了工业革命激发出的巨大能量,而且对掌握了先进生产力的大资本家寄予改善社会的希望,却同时对大工业所携带的破坏力量和资本家根深蒂固的功利精神感到忧虑;小说既将英国的未来交给了新一代贵族,希望他们在把握了先进生产力之后依然能以充满理想的骑士精神去对抗功利主义,又隐约对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怀疑。这种矛盾的态度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在英国政治处于贵族与资产阶级权力更迭的混乱变局中寻找出路时的复杂思考,但是他以追求卓越的贵族精神来对抗机械算计的功利思想这种根本态度却是明白无误的。第二章试图说明,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西比尔,或两个民族》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当时工人阶级的苦难生活和尖锐的阶级斗争留下了一份现实主义的画卷,小说也并没有一味宣传回归中世纪的黄金时代,而是与《康宁思比》一样在复杂的历史乱流中努力把握着未来的方向。小说固然以令人震惊的画面展示了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的分裂,其目的却是要指出贫富对立的根源在于宗教改革以来产生的一代代弃神绝圣的“伪贵族”阶级及其深入骨髓的功利精神。但是,在以远比《康宁思比》尖刻的笔法揭露了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伪贵族的本质之后,小说却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解决之道。对于工人阶级争取权利的“宪章运动”,小说既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又把它看作一个混乱的暴民运动;对于向往进步的社会主义者,小说既赞扬他对社会状况的洞见、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态度和对理想的真诚,又将他的理想贬为具有功利主义色彩的机械设计,并时常将其人描写为一个嫉妒心极强的恶棍;小说既赋予怀念修道院时代和撒克逊时代的工人领袖以真正的高贵血统和高贵气质,却又让他因为蔑视生产力进步和青睐暴力手段而失败;小说既描写了宗教衰落后的荒原景象,并希望通过神秘的想象来激发神圣精神以拯救社会,又对复辟神权统治的倾向感到不安并加以嘲笑;小说最终让一位“伪贵族”的后代接受了启示并成为在议会中为人民呐喊的斗士,却让他显得异常孤独,使读者难以想象这样一个茕茕孑立的理想贵族如何能力挽狂澜,济世救民。因此读者在《西比尔》中再次感受到了在前途未卜的历史潮流中的复杂情感。可是,《西比尔》虽然只表现出朦胧的理想,而且叙事人一直对这个朦胧的理想保持着反讽距离,但小说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与对精神力量的肯定却是清晰而一贯的。本文第三章的目的同样是要阐明:三部曲的压轴之作《坦克雷德,或新十字军》并非简单的宣传,而是含混与明确的统一。这部小说过去一直被认为在宣扬复古、宣扬宗教和宣扬犹太种族方面比前两部小说更为极端,最近又受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评论,认为其中隐藏的反讽使它成为一部抨击复古思想和宗教狂热的《堂吉诃德》式的作品。但本文指出上述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小说的确嘲弄了一个贵族青年的天真幼稚的宗教理想,却肯定了他的精神追求,并借他的追求来揭露整个英国上层社会极端功利、世俗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对主人公一意孤行的圣地之旅的叙述中,作者一方面对复古思想和宗教狂热保持着适当的反讽距离,另一方面却在极富想象力的旅程中先后描写了保存着原貌的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借此探讨这两个西方文明的源头对于在进步中失落了根本的现代世界的价值与局限。小说试图通过这两个文明源头的完美融合来为现代人创造出一种理想的信仰。这种结合的尝试最终失败了,主人公的精神追求也在小说的突然结束中不了了之,使小说受到了“虎头蛇尾”的批评,本文却认为这正表现了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想象完美的困难,也表现了作者的诚实与清醒。“结语”部分指出“青年英格兰”三部曲是围绕一个主题逐渐深入的和谐整体,并重申了全文的观点:内容丰富、意义含混的三部曲既超越了纯粹的宣传目的,又在含混的同时表达了一个鲜明的立场,即国家应该由富有想象力和责任感的精英来统治。这种立场的缺陷与价值也在文中得到了分析。全文的最终结论是:“青年英格兰”三部曲因其对“进步历史”的成熟把握,以及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实现平衡的努力,而具有持久的价值。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文本细读与语境研究结合起来,以分析“青年英格兰”三部曲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结构,并始终保持了作为中国批评者的本土意识与现实关怀。

胡曾胜,张妍[3](2003)在《美国政治改造伊拉克面临挑战》文中研究表明

安维华[4](2003)在《论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文中研究说明美国由于实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引起伊斯兰世界的不满,美国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渐行渐远。布什新政府曾提出进行“新十字军东征”口号,继阿富汗战争之后又绕开联合国,悍然发动入侵伊拉克的战争,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紧张。尽管其中有文化价值观的冲撞,但这并不是纯文明冲突。

安维华[5](2003)在《新十字军:美国要重画中东版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新十字军:美国要重画中东版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十字军:美国要重画中东版图?(论文提纲范文)

(1)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论文结构
    1.5 创新之处
第1章 帝国:概念与类型
    1.1 帝国与帝国情结
        1.1.1 帝国情结
        1.1.2 帝国的内涵
        1.1.3 帝国的结构
    1.2 帝国的类型学分析
        1.2.1 农业帝国
        1.2.2 游牧帝国
        1.2.3 殖民帝国
    1.3 时间性帝国与空间性帝国
        1.3.1 帝国与多重边界
        1.3.2 两种帝国?
第2章 国家与国家能力
    2.1 两种国家观:韦伯与马克思
        2.1.1 从权力到国家能力
        2.1.2 两种传统(一):韦伯的视角
        2.1.3 两种传统(二):马克思的视角
    2.2 国家能力:概念与结构
        2.2.1 国家能力:学术史回顾
        2.2.2 国家能力的“图钉式”结构
    2.3 国家能力的解释力
        2.3.1 国家能力的“缺陷”
        2.3.2 国家能力理论的优势
第3章 从帝国到国家:多重边界到合一边界
    3.1 帝国的国家能力:以罗马帝国为例
        3.1.1 霸主阶段:从罗马到意大利半岛
        3.1.2 时间性帝国:迅速扩张
        3.1.3 走向空间性帝国:制度构建
    3.2 内源型国家:欧洲的经验
        3.2.1 “失败国家”带来的反思
        3.2.2 内源型国家的构建路径
        3.2.3 从分到合的逻辑
    3.3 外源型国家:现代性与国家形态转型
        3.3.1 现代性的冲击
        3.3.2 外源型国家构建的诸种路径
第4章 东方问题的内涵与分期
    4.1 帝国、霸权与战争
        4.1.1 霸权与帝国:两种形态与逻辑
        4.1.2 帝国战争与霸权战争
        4.1.3 帝国之后:区域的兴起
    4.2 “东方问题”的几种解读范式
        4.2.1 马克思恩格斯解读“东方问题”
        4.2.2 文明冲突的范式
        4.2.3 地缘政治范式
    4.3 “东方问题”的内涵与分期框架
        4.3.1 东方问题:内涵与本质
        4.3.2 东方问题的分期框架
第5章 帝国、战争与边缘的形成
    5.1 三大帝国国家能力的变迁概述
        5.1.1 奥斯曼帝国国家能力的演变
        5.1.2 哈布斯堡帝国国家能力的演变
        5.1.3 俄国国家能力的演变
    5.2 三大帝国之间的战争
        5.2.1 文明的接触与对抗:奥斯曼VS.哈布斯堡
        5.2.2 自然边界的分割与土俄战争
        5.2.3 若即若离的俄奥联盟
    5.3 帝国边缘:形成与特征
        5.3.1 帝国扩张与边缘的形成
        5.3.2 边缘的内涵与特征
第6章 霸权体系下的东方问题
    6.1 从帝国体系向霸权体系的转型
        6.1.1 欧洲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与扩张
        6.1.2 面向霸权:奥斯曼帝国的初次改革
    6.2 帝国战争与霸权战争:奥斯曼帝国的内外挑战
        6.2.1 来自边缘地区的冲击:希腊革命及阿里
        6.2.2 克里米亚战争:东方问题回归均势
    6.3 欧洲霸权体系与东方问题的互动
        6.3.1 东方问题的“欧洲化”
        6.3.2 欧洲变局与近东危机
第7章 区域崛起与东方问题的终结
    7.1 巴尔干民族国家的构建
        7.1.1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理论概观
        7.1.2 巴尔干的民族主义与国家:类型与历程
    7.2 巴尔干区域的构建
        7.2.1 巴尔干区域的初步构建与尝试
        7.2.2 战争与巴尔干区域的确立
    7.3 东方问题的终结
        7.3.1 南斯拉夫:次区域秩序的构建
        7.3.2 希土战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2)进退之间—本杰明·狄思累利的“青年英格兰”三部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政治瓜葛中的三部曲
    二、超越宣言的研究
    三、狄思累利在中国
    四、情感结构中的三部曲
第一章 《康宁思比》——新生代的骑士梦
    一、热门小说中的热门话题——《康宁思比》与"青年英格兰"的封建理想
    二、《康宁思比》中的"名利场"——党派斗争中的功利政客和最会算账的贵族
    三、回不去的中世纪——困惑的传统绅士与天真的青年贵族
    四、曼彻斯特的辉煌与忧虑——工商阶级的进步理想
    五、在永恒的目光下——犹太人希多尼亚的超越精神
    六、工业时代的知识骑士——康宁思比的征服与梦想
    七、追求卓越——矛盾中的贵族情结
第二章 《西比尔》——超越"两个国度"的"仙后"
    一、"蓝皮书"的夸张与西比尔的"变形"——现实主义的批评视角的局限性
    二、侦察兵的报告——穷人世界掠影
    三、赛马场上的政治与政治中的赛马——在盘算中游戏着的贵族阶级
    四、"琥珀中的苍蝇"——伪贵族的"进步"史
        1.艾格蒙特家族——在修道院的废墟中飞黄腾达
        2.毛勃利家族——从印度饥民的口粮到英格兰伯爵的纹章
        3.菲兹-阿奎泰因公爵与德洛林侯爵——尴尬的高贵者
    五、披上爱尔维修的金刚甲——新一代马尼伯爵的"科学"进步
    六、砸碎"诺曼人的枷锁"——"佩剑修士"杰拉德的撒克逊自由梦
    七、"说起话来像本书"——墨利的欧文主义进步理想
    八、西比尔的晚祷之歌——在精神的超越中复兴"一个国家"
        1.蛮族的"主教"与贵人的"施洗者"——宗教精神的衰落
        2."神圣统治"的理想——"仙后"西比尔回到人间
        3.从浪子到骑士——孤独的贵族艾格蒙特
第三章 《坦克雷德》——仲夏梦中的新圣战
    一、新时代的十字军——痴人说梦式的复古宣传、堂吉诃德式的反讽杰作、抑或瞻前顾后的雅努斯面相?
    二、"在忧郁的长啸中退潮"——在"新十字军"天真梦想的挑战下显形的英国信仰状况
        1、厨房里的帝国梦——演示一种在反讽中同情的叙事声音
        2.铁路时代的朝圣理想——在无信仰的混乱中追问"美好有力的原则"
        3、圣地不如巴黎——在务实中远离神圣的传统贵族
        4、"和稀泥"的主教——国教的世俗与无力
        5、温柔乡里的进化论与铁路股票——坦克雷德的朝圣理想在祛魅世界中的挫折
    三、仲夏梦中的寻梦人——在西奈山与奥林匹斯山之间探问信仰
        1、靠近沙漠的伊甸园——基督教信仰的犹太-阿拉伯之源
        2、西奈山的号角——永恒沙漠中的希伯来信仰与"阿拉伯天使"的启示
        3、"在天使的引导下征服世界"——天真的朝圣者与务实的阴谋家的共同想象
        4、在奥林匹斯山与西奈山之间——亚历山大的征服还是耶稣基督的征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狄思累利小说作品
附录二 狄思累利年表
致谢

(4)论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同伊斯兰世界渐行渐远是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
(二)美国偏袒以色列是引起穆斯林强烈不满的重要根源
(三)美国“反恐”中的一些举措使穆斯林的不满加深
(四)由冷战走向热战
(五)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社会制度输出
(六)布什主义的中东政策触动伊斯兰世界多方的利益
(七)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紧张是不是“文明的冲突”?

四、新十字军:美国要重画中东版图?(论文参考文献)

  • [1]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 孙兴杰. 吉林大学, 2011(08)
  • [2]进退之间—本杰明·狄思累利的“青年英格兰”三部曲研究[D]. 管南异. 浙江大学, 2007(09)
  • [3]美国政治改造伊拉克面临挑战[J]. 胡曾胜,张妍.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02)
  • [4]论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J]. 安维华. 国际政治研究, 2003(02)
  • [5]新十字军:美国要重画中东版图?[J]. 安维华. 世界知识, 2003(01)

标签:;  ;  ;  ;  ;  

新十字军东征:美国正在重绘中东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