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地更美丽

让土地更美丽

一、为了那片热土更加美好(论文文献综述)

哈德别克·哈汉[1](2021)在《海良书记》文中认为南疆,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分布着祖国最广袤的沙漠瀚海,生长着地球上最坚韧的植物——胡杨树,更有一批以赤子之心忠诚于党的事业,服务于各族人民,战天斗地改变世界的铮铮铁汉,其中杰出的代表便是本文的主人公——何良岩。题记肯杰·库吉克满含热泪,眺望着远处的胡杨林不停地四处指着喃喃自语道:"那片胡杨林是海良书记带领我们种下的,

吕文雪[2](2021)在《李汉荣散文研究》文中指出李汉荣,当代着名的散文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先后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本文主要从生态书写、地理意象、诗化特色等多个角度比较全面地研究李汉荣散文,并对李汉荣散文进行客观的评价。李汉荣散文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彰显李汉荣的绿色情怀。李汉荣在散文中“与天地精神往来”,追寻回归自然与精神家园的路径,具有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展现出清醒的反思批判意识。李汉荣散文的生态思想有其广博的渊源,一是缘于李汉荣个人生命体验的灌注,二是深受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陶冶,三是来自西方现代生态思想的影响。李汉荣散文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地理意象。通过意象统计归纳,可以发现在李汉荣散文创作中存在着意象的泛化现象,他的每一篇散文几乎都有自然地理意象和人文地理意象同时存在,表达了李汉荣对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等特点。从意象的发展流变考察,李汉荣散文中的地理意象不仅具有传统性,也具有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为时代性和个性化特点。李汉荣散文地理意象特征的形成,受到李汉荣“灵魂到场”的艺术构思方式、心物同构的意象构成方式和作家个人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李汉荣散文具有鲜明的诗化特色。其独特的诗性内蕴,既表现在自我真情的率性抒发和深透物象的审视与哲思上,也表现在想象力的驰骋与腾飞上。李汉荣散文的诗化还表现在意象的诗化凝练上,形成了充满灵性的自然万物与凝结着人类智慧的乡村旧物两大意象系列。李汉荣散文的语言也贮满了诗意,通过拟人、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形成了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李汉荣散文的诗化,一方面是作者诗心延续、以诗意化的眼光观照自然万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深受古代山水田园派诗人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另外,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深厚的土地意识也影响了李汉荣散文的诗化。李汉荣散文具有独特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执着叩问与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二是对传统诗化散文的更新与创造,三是抵抗商业文化的喧嚣,坚守纯正的写作立场。李汉荣散文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在艺术构思和结构布局上呈现出模式化与定型化倾向,在散文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偏颇的文化思想与复古的文化情结,在语言、抒情、取材等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蒋宁[3](2021)在《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的西南边疆蜿蜒起伏的边防线上,有一批兼顾战斗和文学创作的优秀军旅文学作家,他们构建着云南军旅文学的大厦。他们勤奋踏实、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换来了社会的瞩目和傲人的成绩,杨佳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杨佳富是一个从云南边防部队走进文学殿堂的军旅作家,是一个云南边陲小城走出来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文学创作遵循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敏锐捕捉真实的生活细节,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视角,他的所有努力都指向构建诗意的精神家园。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杨佳富在坚持写作的30年间创作出254部作品,这些作品都见证着他的成长:从默默无闻的边防战士到独当一面的武警大校;从边防部队文员到声名大噪的《边防文学》主编;从低调的文学爱好者到着作等身的边防文学作家。杨佳富用自己独特的笔触,记录下家乡的风土人情,记录下彝乡民族文化的独特记忆,也记录下边防线上惊心动魄的点点滴滴。本文试图从杨佳富文学创作生活即艺术的审美追求入手,解读他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理想,分析其文学创作追求自然本真的审美选择,着眼于其作品蕴含着淡泊真实的审美意蕴和亲和自然的人文关怀,挖掘其跨性别写作视角,旨在分析其蕴含于文学创作中诗意栖居的审美理想,最后挖掘其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共四章,加绪论、结语,共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杨佳富的文学创作进行总体关照,介绍杨佳富本人及其作品,整体评价杨佳富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归纳出其文学作品蕴含自然本真的审美意蕴,揭示其文学创作遵循诗意地栖居的审美理想。并对其作品进行整理、分类,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总结概括杨佳富文学创作现象的意义。第一章从杨佳富“生活即艺术”的自然本真的审美追求出发。分为三节论述其文学创作的自然本真来源于真实的审美对象,真实的彝乡情愫和自然质朴的生活。第二章从场景本真、语言本真、生活本真三个维度分析杨佳富作品中追求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第三章从跨性别写作视角分析杨佳富文学作品,通过对跨性别写作概念的阐释和对女性审美经验表达的论述突出其文学创作的创新点。重点分析作品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女性心理的描写,体现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社会美育和人文关怀的思想。第四章总结、升华杨佳富文学创作诗意栖居的审美旨归和分析其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

后雅国[4](2021)在《勒帕热乡土题材绘画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朱尔斯·巴斯蒂昂-勒帕热(Jules Bastien-Lepage 1848—1884)是十九世纪法国乡土题材画家的杰出代表,他因在乡土题材绘画上的成就对法国、欧洲乃至世界的油画艺术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以勒帕热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学习生活经历为线索,从其乡土题材绘画中的主题和情感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归纳他对于形式语言的探索以及成就,进而思考中国乡土题材绘画的发展。本文首先梳理勒帕热乡土题材绘画风格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画家个人对不同流派的选择和传承,归纳勒帕热乡土题材绘画中的主题和情感,进而分析勒帕热为更好地表现主题和表达情感而在形式语言方面所作的探索研究和成果:他的乡土题材绘画作品中的构图尽量保持乡土生活最本真的一面,并极力避开强烈的光与影的干扰,突出形体本身和细节特征。此外,勒帕热尊重自己对自然光色的直观感受,同时借鉴科学的色彩分析理论和方法,并提炼和突出他对自然色彩的精神感悟,将现实性、科学性和创造性融汇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最后论述了由勒帕热乡土题材绘画引发的对中国乡土题材绘画的思考,梳理二者之间的异同点有利于我们对中国乡土题材绘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本文重点研究勒帕热乡土题材绘画语言,期望对笔者今后的绘画创作有所促进,并对中国乡土题材绘画的发展提供参考。

银鑫[5](2020)在《现代湖南新诗研究(1918-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18年9月15日,陈衡哲留美期间发表了现代湖南新诗史上第一首白话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拉开了现代湖南新诗创作的序幕。现代湖南新诗的创作历程大体上与中国现代新诗创作进程同步,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20年代(1918-1927)是湖南新诗创作的尝试探索期,部分诗人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湖南刊载新诗的文学报刊大量涌现。1930年代(1928-1937),湖南诗人的创作呈现出逆势突围的趋向,在当时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发表诗歌的社团、出版物有了先前的成果固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群体的社团活动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潮。1940年代(1938-1949),现代湖南诗人响应时代要求,在诗中唱响了革命与战斗的主旋律。现代湖南诗人是一个在时代风云激荡下与地域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诗人群体,他们的诗歌兼具时代共性与地域特性,在创作的共性之中又展露出诗人自我的个性。这一特点在他们的诗歌主题、艺术风格上均有呈现。现代湖南新诗的主题丰富,集中地表现在对忧时与经世、爱情与婚姻、离别与思念、自然与人生主题的书写上。现代湖南诗人在诗中揭露社会黑暗与不公、表达对底层人民的关怀、抒发保家卫国的情志;通过描写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爱情的苦痛、对包办婚姻的批判向读者传递着他们的婚恋观;借由吟咏自然和慨叹人生,纾解心中的愁绪;他们也在诗中抒写离别的愁苦与乐观释然,倾吐对故土的思念。在时代的急剧变化中,湖南诗人的创作中融入了对家国天下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在艺术风格上,现代湖南新诗呈现出浪漫奇幻、清新隽永、刚劲质朴的特点。语言大都平实质朴、俚俗不讳,口语、方言的使用在诗中俯拾皆是。现代湖南诗人擅于通过奇幻的想象,古典的神话,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营造浪漫的意境,使诗歌呈现出浪漫奇幻的风格。清新隽永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运用、意象的选择、以及内容上追求一个“味”字上。现代湖南新诗不断从湖湘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为湖湘地域文化精神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现代湖南新诗也与时代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始终呼应着革命运动的潮流,成为革命斗争强有力的号角,彰显出较好的宣传价值。同时,现代湖南诗人以实录或者艺术加工的方式记录革命运动与斗争的重要时刻,借用新诗反映历史,使现代湖南新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或历史参考价值。现代湖南新诗语言、精神品质和主题书写上的特点在当代湖南诗人的创作中也得到了延续。

韩圣豪[6](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选编》;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塔里木》2018年第一期节选、《塔里木》2018年第四期节选、《活着就是幸福》节选》文中研究指明

王倩倩[7](2020)在《论李佩甫小说中的村庄书写》文中提出李佩甫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现实主义作家,怀抱着浓郁的乡土情结创造出大量的反映乡土乡情的作品。他以深情的目光凝视着脚下这片土地,挖掘出土地内蕴的同时,还展现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李佩甫的笔下出现了许多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村庄,每个村庄都有各自不同的遭遇和变革。李佩甫在对这些不同村庄的讲述中对不同的话题进行探讨和反思。同时他笔下也刻画出形形色色的乡村人物,植根于这片中原大地上的主体群落中有村官、普通人和外来人等多种身份和多种性格的差异。童年时期和知青时期的乡村生活经验使李佩甫建立起与土地难以割舍的眷恋,他对土地表达出炽热的爱恋和单纯的歌颂之情,在恋土情结之外,他还对当前社会中农民离土现象和城乡差异等进行了体现和讨论,通过对土地叛离者的描绘,提出试图重建精神家园的建议,体现出李佩甫浓重的社会责任感和作家使命感。论文共分为三章来分析李佩甫小说中的村庄书写。第一章是从文学视角上来对李佩甫笔下的典型村庄进行分析,通过不同村庄的书写,李佩甫展示出不同的侧重点和讨论点。其中无梁村是代表着国民劣根性与真善美交织的传统村庄;呼家堡代表着集体主义统治下的高度现代化村庄;上梁村是城市化进程中遭受冲击的过渡村庄。第二章对李佩甫笔下出现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进行分析,主要有村官形象、普通人形象以及外来人形象。其中村官部分将对乡村中普遍存在的权力情结进行分析,普通人部分将对乡村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劣性、生活经验、处事准则和精神追求进行分析。外来人部分将对血缘、地缘与村庄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三章是对李佩甫作品的土地书写进行分析,主要从恋土、离土和叛土三个部分去展现。其中恋土部分讨论了土地与农民之间密切的关系和土地于农民来说的深刻意义;离土部分通过对李佩甫笔下众多离土者的生活遭遇以及精神世界的分析,去讨论他们在城市之中的身份认同和精神漂泊的双重焦虑;叛土部分对李佩甫笔下叛土者选择叛离土地的原因进行探究,主要有畸形欲望与精神危机的出现,继而讨论重建精神家园的方式。

车志远[8](2020)在《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工人”是一个复数概念,其本身包含着中国经济社会构建与转型的特定指向:一类是东南沿海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新工人”,一类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老工业基地转型下的“老工人”。20世纪90年代,几千万的国企“老工人”下岗和数以亿计的“新工人”进城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他们始终都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多年来,文学研究者们往往用“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农民工文学”等词语来命名“新工人”题材的文学创作,但这种称谓却失去了与“老工人”对照中应有的历史意识,消解了为“新工人”争取劳工权益、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等方面的文化政治意味。如何通过文学实践来表现“新工人”的真实诉求、建构新型的社会文化、想象一个更加平等与公平的未来是本文的切入点和主题。无论是老工人,还是新工人,他们都始终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以一种历史意识来追溯梳理“新工人”的“前生今世”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有“方法论”意义。一方面要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底层话语”三个视角来发现这一群体是如何纳入“政治规划”与“文学想象”的,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这些复杂的形象是如何被呈现的。如果我们要从整体上观察新世纪文学,那么,曹征路《那儿》的发表及其讨论所带来的知识界和整个社会关注对象的转变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志性事件。从《那儿》到《问苍茫》勾连出“底层话语”与“左翼话语”,并以反思“纯文学”,恢复了“文学”与“现实”的关联,文学由“怎么写”转变为“写什么”与“为谁写”和“谁来写”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新世纪“新工人”书写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写作趋向。在《那儿》之后,讲述“新工人”已经由“应不应该讲述”向“如何讲述新工人”转向。在讲述方式上,以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批判为己任的现实主义重新介入转型期社会语境之中,现实主义成为讲述“新工人”的重要方式;在讲述主体上,一方面是从“代言者”以观看“他人”之痛方式聚焦“新工人”,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主体不断下移,“新工人”也开始表达自身;在讲述空间上,讲述“新工人”离不开城乡关系书写,城与乡不仅是作为有关“新工人”空间想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另外本论文选取了“新工人”诗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以及“新工人”影像表达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探求其艺术形式的意义、局限及可能性,以期为新世纪文学增添新的文化想象与表现形式,最后我们既要能看到其意义和价值,也要看到其限度和可能,以期“新工人”书写能够为新世纪文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的基点。“新工人”书写不只是特定群体的文学形态,而是一种更具代表性的、回应现代危机的文学表达。对“新工人”的建构与想象既是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有关“人的可能性问题”。在搜集整理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本文结合社会历史现状探索使用了文化研究等方法,并在行文中有所归纳。

赵曼曼[9](2020)在《论师陀1930-1940年代小说中的还乡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子还乡”是文学创作中一个经久不衰的母题,这一古老母题在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的笔下获得了全新的呈现,既有“五四”后的启蒙者对乡土生活的落后与病态的揭示;也有左翼乡土作家对农村社会的革命性分析;还有京派作家对古朴乡村中的人性美的努力发掘。师陀的还乡书写并不是要表达左翼式的革命与批判意识,也无意于揭露农村社会的窳败和愚昧,与京派田园牧歌式的乡土故事形同而质异。他用全新的眼光注视着故乡,那是一种面对时光流逝与世事变幻的哀愁与悲悯。师陀醉心于乡土小说的创作,他以独特的创作风格描绘出一个别样的乡土世界,丰富了“游子还乡”母题的内涵。论文以师陀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乡土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漂泊游子的归家路。从还乡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不同身份还乡者还乡后的遭遇,归纳出他们殊途同归的命运。第二章,乡土中国“浮世绘”。将眼光移至广大的乡土社会,从乡景与乡民两个角度呈现古老民族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现状。第三章,来去之间的跋涉。论述还乡书写所采用的还乡模式,以鲁迅首创的经典还乡模式为切入点,分析师陀笔下还乡者的现实还乡与精神还乡。第四章,师陀小说中还乡主题的书写意义。从系列小说的运用、乡愁的表达和作家的自我反思三方面入手,探讨师陀还乡书写的深层意义。

袁碧[10](2015)在《谭谈煤矿文学的审美阐释》文中研究指明对于谭谈而言,煤矿不仅仅是其工作的场所,更是他的故乡的所在地,煤矿超越了现实意义成为一种精神符号而存在。作为涟邵煤矿作家群的领头人,谭谈满怀温情地看待这片充满苦难却又暗藏着希望的“黑土地”,在其煤矿文学作品中构建了充满诗意美、人性美和地域色彩的矿区世界,试图以审美的力量召唤人性的美与善,抵御现实生活的黑暗和严寒,彰显出温情的力量和感人的情怀。本论文试图探讨谭谈文学作品中矿区空间所呈现的诗意美,通过对矿区自然景观之美,人与人、人与矿区的和谐关系的书写,以及在乡村空间的审美比照中,挖掘谭谈笔下矿区空间的诗意美,并探究作者构建这一极具包容性的精神性空间的内在动机;从矿区生命个体包括矿工、矿山女性身上挖掘出温暖人心的人性之光,并从情爱关系中挖掘和探寻人性的力量和美感,召唤和彰显自然的生命力和美好的人性;从区域文化角度探讨谭谈煤矿文学之美,作品中对湘中地区民俗风情、方言、神话传说的运用,成就了谭谈煤矿文学的鲜明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谭谈笔下的煤矿世界浸润着诗意之美和人性的光芒,如同穿透黑暗的希望之灯,让接受者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超越现实的真挚的力量,这使他的作品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局限而具有了恒久的魅力。

二、为了那片热土更加美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了那片热土更加美好(论文提纲范文)

(1)海良书记(论文提纲范文)

题记
胡杨的诉说
百姓的倾诉
忠诚担当追求奉献
后记

(2)李汉荣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李汉荣散文的生态书写
    第一节 绿色的情怀——李汉荣散文的生态意蕴
        一、“与天地精神往来”:回归自然与精神家园
        二、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
        三、清醒的反思批判意识
    第二节 广博的视野——李汉荣散文生态思想的渊源
        一、作家个人生命体验的灌注
        二、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陶冶
        三、西方现代生态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李汉荣散文的地理意象
    第一节 李汉荣散文地理意象的生成机制及分类统计
        一、李汉荣散文地理意象的生成机制
        二、李汉荣散文地理意象的分类统计
    第二节 李汉荣散文地理意象的主要特征
        一、由意象统计归纳的特征
        二、从意象发展流变概括的特征
    第三节 李汉荣散文地理意象特征的成因
        一、“灵魂到场”的艺术构思方式的影响
        二、主客体“心物同构”的结果
        三、作家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李汉荣散文的诗化特色
    第一节 李汉荣散文的诗性内蕴
        一、自我真情的率性抒发
        二、深透物象的审视与哲思
        三、想象力的腾飞
    第二节 李汉荣散文意象的诗化凝练
        一、充满灵性的自然万物
        二、凝结着人类智慧的乡村旧物
    第三节 李汉荣散文语言的诗化表达
        一、熨帖多样的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二、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
    第四节 李汉荣散文诗化的原因
        一、诗人诗心的延续:以诗意化的眼光观照自然万物
        二、古代山水田园派诗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深厚的土地意识的影响
第四章 李汉荣散文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妙笔生花——李汉荣散文的价值
        一、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执着叩问与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二、对传统诗化散文的更新与创造
        三、抵抗商业文化的喧嚣,坚守纯正的写作立场
    第二节 瑕不掩瑜——李汉荣散文的局限
        一、艺术构思和结构布局的模式化倾向
        二、偏颇的文化思想与复古的文化情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述
        (一)作者简介
        (二)杨佳富作品简介及分类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三、杨佳富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生活即艺术的审美追求
    第一节 捕捉真实的审美对象
        一、缉毒英雄形象
        二、边防军人形象
        三、脱贫干部形象
        四、乡村农民形象
    第二节 纯真乡情的守护
        一、守望故乡的净土
        二、传承彝乡的文化
        三、探寻节庆的意味
    第三节 质朴生活的升华
        一、现代生活的反思
        二、理想家园的营造
        三、精神故乡的归寻
第二章 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
    第一节 场景本真
        一、反映现实:零度写作中的边关万象
        二、回到当下:描绘边地风光致敬边防英雄
        三、家国情怀:撷取乡村脱贫致富的新题材
    第二节 语言本真
        一、精确的军事文学用语
        二、丰富的日常口语运用
        三、独特的地方方言荟萃
    第三节 生活本真
        一、真实生活的抒写
        二、本真现世的回归
        三、精神家园的构建
第三章 独具匠心的审美视角
    第一节 女性视角写作
        一、跨性别写作审美视角
        二、女性审美经验的表达
    第二节 正面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铿锵玫瑰——女军人
        二、幕后巾帼——军嫂
        三、坚强后盾——其他女军属
    第三节 对女性犯罪的关注
        一、边境女性毒品犯罪
        二、人文关怀照亮心灵
        三、美育调和社会矛盾
第四章 诗意栖居的审美旨归
    第一节 诗意栖居的渊源
        一、诗意栖居的缘起
        二、营造诗意的家园
    第二节 诗意栖居与回归大地
        一、重返心灵的栖居地
        二、诗心、自然与自我观照
    第三节 诗意栖居与回归故乡
        一、故乡的精神依归
        二、诗人的还乡天职
    第四节 诗意栖居的审美价值
        一、拯救罪恶的灵魂
        二、呼吁纯美的心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勒帕热乡土题材绘画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内容和现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勒帕热的艺术探索过程
    一、勒帕热艺术探索的时代背景
    二、勒帕热的艺术经历
第二章 勒帕热乡土题材绘画中的主题和情感
    一、关注乡土生活的艺术表现
        (一)对自然环境主题的描绘
        (二)对乡土人物主题的刻画
    二、基于乡土自然人文的情感表达
        (一)对家乡故土的热爱
        (二)对劳苦大众的关怀
        (三)对人性质朴的颂扬
第三章 勒帕热乡土题材绘画形式语言解析
    一、尊崇自然的构图艺术
        (一)自然空间的取景
        (二)人景组合的互补性
        (三)主次强弱的真实感
    二、追求真实的造型处理
        (一)弱化光影注重形体
        (二)“触摸式”的笔触
        (三)重视细节特征的真实感
    三、对自然色彩的真实描绘
        (一)尊重对自然光色的真实感受
        (二)借鉴科学的色彩分析
        (三)突出对色彩的精神感受
第四章 由勒帕热绘画引发对中国乡土题材绘画的思考
    一、中国乡土题材绘画的发展概况
    二、由勒帕热绘画引发对中国乡土题材绘画的思考
        (一)勒帕热乡土题材绘画与中国乡土题材绘画的不同点
        (二)勒帕热乡土题材绘画与中国乡土题材绘画的相似点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文章
    四:论文插图
图版目录
附录1:在校期间获得的成果
    一、参展情况
    二、论文发表
附录2:毕业创作
致谢

(5)现代湖南新诗研究(1918-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现代湖南新诗的概念界定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现代湖南新诗的发展概况
    2.1 现代湖南新诗的源起
    2.2 众声喧哗的20年代
    2.3 逆势突围的30年代
    2.4 救亡图存的40年代
第3章 现代湖南新诗的主题意蕴
    3.1 忧时与经世
    3.2 离别与思念
    3.3 爱情与婚姻
    3.4 自然与人生
第4章 现代湖南新诗的艺术风格
    4.1 浪漫奇幻的风格
    4.2 平实质朴俚俗不讳
    4.3 清新隽永之美
第5章 现代湖南新诗的价值定位
    5.1 记录与宣传现代中国革命
    5.2 传承与发展湖湘文化
    5.3 对当代湖南新诗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 B 现代湖南诗人名录
致谢

(6)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选编》;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塔里木》2018年第一期节选、《塔里木》2018年第四期节选、《活着就是幸福》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翻维
        1.《谷文昌》
        2.《王瑛》
        3.《李保国》
    (二)维译汉
        1.《活着就是幸福》
        2.《妈妈的痕迹》
        3.《星空》
        4.《爱的世界》
        5.《贤惠的女人》
二.译文
    (一)汉译维
        1.《谷文昌》
        2.《王瑛》
        3.《李保国》
    (二)维译汉
        1.《活着就是幸福》
        2.《妈妈的指纹》
        3.《星空》
        4.《爱的世界》
        5.《贤惠的女人》
三、原文
    (一)汉译维
        1.《谷文昌》
        2.《王瑛》
        3.《李保国》
    (二)维译汉
        1.《活着就是幸福》
        2.《妈妈的痕迹》
        3.《星空》
        4.《爱的世界》
        5.《贤惠的女人》
结语
致谢

(7)论李佩甫小说中的村庄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村庄:积蕴深厚的文化沉淀
    (一)无梁村:国民劣根性与真善美交织的传统村庄
        1.人性的批判
        2.人性的光辉
    (二)呼家堡:集体主义统治下的高度现代化村庄
        1.披着集体主义外衣的专制统治
        2.呼家堡衰落和毁灭的必然性
    (三)上梁村:城市化进程中遭受冲击的过渡村庄
        1.奔向物质之城
        2.重铸精神之城
二、村民:地域因袭的生命样态
    (一)村庄的统治者:村官
        1.权力情结探源
        2.为民着想与为权所困
    (二)村庄的普通民众:小人物
        1.文化劣性:“拿”
        2.生活经验:“送”
        3.处世准则:“小”
        4.精神追求:“脸”
    (三)村庄的楔入者:外来人
        1.血缘、地缘与村庄
        2.村庄的外来人:老姑父与知青
三、土地:情感栖息的依托之处
    (一)恋土:黄土大地与父老乡亲的眷念
        1.土地与农民
        2.“一掊老娘土”
    (二)离土:身份认同与精神漂泊的双重焦灼
        1.离土者:城市中的异乡人
        2.离乡难离土的精神漂泊
    (三)叛土:畸形欲望与精神家园的重建
        1.欲望的畸形
        2.精神家园的重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工人”:概念界定、建构与想象
        (一)概念的界定:谁是“新工人”?
        (二)“新工人”文学的建构与想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一)选题依据
        (二)写作路线与方法
    注释
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新工人”的“前生今世”
    一、有关“新工人”的“发现”与诸种“话语”构建
        (一)启蒙话语:“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二)革命话语:“左翼文学”与“人民文学”
        (三)底层话语:“新左翼”文学与“新人民性”文学
    二、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
        (一)现代性危机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二)“生产性城市”与“招工进城”
        (三)“现代化想象”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三、当代文学史中“工人”的书写
        (一)英雄的创业者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二)“改革者”遭遇“现实冲击”的工人书写
        (三)“无名的底层”与“看不见的主体”
    注释
第二章 发现与转向:《那儿》的讨论与新世纪文学书写新变
    一、现实背景:《那儿》与转型期中国社会
    二、作为“事件”的文学——有关《那儿》讨论以及知识界转变
    三、作为方法的《那儿》:社会转型期文学的位置
    四、从《那儿》到《问苍茫》:阶级想象、新左翼话语实践与反思
    注释
第三章 表述与再现: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新工人”书写与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
        (一)从“落地”到“生根”——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正反合”
        (二)“主义”之后“新工人”现实书写的“返场”
        (三)困境与可能:“新工人”书写如何现实主义?
    二、从代言到立言: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观看“他者”之痛——代言者如何讲述“新工人”
        (二)反观自身之维——“新工人”如何表达自身?
    三、城乡书写与“新工人”空间想象
        (一)城市“他者”的生存苦难
        (二)身份认同危机与精神漂泊
        (三)另类想象与返乡叙事的可能
    注释
第四章 形式与类型:“新工人”诗歌、非虚构与影像表达
    一、“新工人诗歌”与新世纪诗学的新趋向
        (一)诗歌风景——作为问题与方法的“新工人诗歌”
        (二)美学原则——“新工人”何以“诗歌”?
        (三)文化反思——以“我的诗篇”为例
    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一)何以“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二)何是“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出场与生成
        (三)如何“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叙事策略
        (四)反思“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局限及新的可能
    三、影像如何表达转型期的“新工人”与“老工人”形象?
        (一)“静物”与“流动”——厂区“空间”叙事
        (二)“间离”与“互文”——工厂经验的“时间”书写
        (三)“断裂”与“融合”——如何看待“老工人”与“新工人”?
    注释
结语:反思与重构:“新工人”书写的意义、困境与可能
    一、“新工人”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一)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与文学意义
    二、“新工人”书写的困境与可能
        (一)题材热与“类型化”写作困境
        (二)苦难叙事与“现实感”缺乏
        (三)理论建设不足与批评话语窘困
        (四)重构一种新的文学——“新工人”文学建构的可能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论师陀1930-1940年代小说中的还乡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漂泊游子的归家路
    1.1 底层民众
    1.2 知识分子
    1.3 殊途同归的命运
2 乡土中国“浮世绘”
    2.1 乡情:热爱与憎恨相交织
    2.2 乡景:旖旎与萧瑟的反差
    2.3 乡民:各有各的不幸
3 来去之间的跋涉
    3.1 离去——归来——再离去
    3.2 经典还乡模式的转化
    3.3 漂泊者的精神还乡
4 还乡主题的书写意义
    4.1 系列小说的运用
    4.2 师陀式的乡愁表达
    4.3 从启蒙到自我启蒙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谭谈煤矿文学的审美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与评析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2 煤矿空间诗意建构
    2.1 精神家园的建构:煤矿空间的诗意美
    2.2 山区空间视角中的煤矿空间建构
    2.3 矿山恋歌:唱给那片黑色的土地
3 “黑土地”中人性美的探寻
    3.1 燃烧的“煤”:矿区人性美的多元表达
    3.2 情爱关系中的人性开掘
4 矿区写作的区域审美文化建构
    4.1 日常生活民俗风情美
    4.2 精神还乡:方言的内涵表达
    4.3 浪漫风韵:神话传说与矿区写作
5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为了那片热土更加美好(论文参考文献)

  • [1]海良书记[J]. 哈德别克·哈汉. 民族文汇, 2021(04)
  • [2]李汉荣散文研究[D]. 吕文雪.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D]. 蒋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勒帕热乡土题材绘画语言研究[D]. 后雅国.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5]现代湖南新诗研究(1918-1949)[D]. 银鑫.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选编》;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塔里木》2018年第一期节选、《塔里木》2018年第四期节选、《活着就是幸福》节选[D]. 韩圣豪. 新疆大学, 2020(07)
  • [7]论李佩甫小说中的村庄书写[D]. 王倩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D]. 车志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2)
  • [9]论师陀1930-1940年代小说中的还乡书写[D]. 赵曼曼.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谭谈煤矿文学的审美阐释[D]. 袁碧.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让土地更美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