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与港澳合作的新机遇新课题

内地与港澳合作的新机遇新课题

一、内地与港澳合作的新机遇、新课题(论文文献综述)

白凡[1](2021)在《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世界前所未有地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国际力量格局和全球竞争态势正在日新月异地演变。在这样的大变局之下,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认同尤显重要。时下,正逢中国共产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错碰撞。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条件下,国家认同关乎人民福祉、国家稳定和民族未来,我们更需要在长时段的大历史视野中和复杂的全球大变局中,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反思和研究国家认同问题。从时代背景看,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符合广大青年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青年国家认同感。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从根本法的高度为国家认同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宪法基础。此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时代背景下,世界的经济实力、政治格局、文化发展、国际安全等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随着科学技术、网络信息化迅速发展,西方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试图使用网络科学技术进行文化渗透、舆论造势等手段削弱我国青年的国家认同感,最终达到“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因此,本文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继续深入研究与青年国家认同相关的问题。从认识主体看,新时代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青年是否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事关社会长期繁荣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中国未来命运。新时代青年他们个性独立、思想活跃,但由于一些青年存在社会阅历不够,是非判断能力不强,价值观多元化,心理亚健康等情况,所以比较容易受敌对势力迷惑,可能被煽动成为参与新一轮“颜色革命”的主要对象,例如2019年的香港修例风波。十八大以来,相继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共青团中央2021年工作要点》等重要文件,回答了我国青年发展方向,如何发挥青年作用等问题,有利于更好的维护青年权益,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此外,习近平结合中国发展现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培养家国情怀等方面有重要发言。同时也在如何认识青年、教育引领青年,怎样切实提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针对性等问题上有重要论述,这些论述蕴藏有关青年国家认同问题,既有时代特征也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中国特色。可见,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具有研究的价值。文章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首先对认同、国家认同、青年国家认同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接着阐明认同、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理论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家认同”思想等理论依据。第二,主要分析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即中国共产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时的新成就与新动向,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第三,主要阐释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大公约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主线、爱国之心与报国之行是应有之义等四方面内容。第四,主要阐明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即引导青年进行自我身份的正确认知是出发点、强调青年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支撑点、鼓励青年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主义是落脚点三个方面。第五,主要通过前文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方向、为促进青年对国家认同五要素的认识补充依据、为巩固两岸三地青年国家认同感提供参考路径、为增强高校青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新思路等方面的时代价值。

张胜磊[2](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由于承担角色的不同而引发了新的矛盾,当前"逆全球化"思潮让中高端制造业向欧美国家回流,产业发展也面临供给侧成本、资源环境等多重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不仅可以提升新时代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还是新时代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大举措。但不同行政体制让跨区域协同管治成为难题,且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的差异给协调发展制造障碍。对此,可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政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整合三方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打造湾区命运共同体意识;讲好大湾区利好故事,打消部分港人对湾区融合的疑虑。

徐嘉[3](2020)在《新闻翻译中的互文性策略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 ——以“粤港澳大湾区”双语新闻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侯黄萍[4](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是中国高质量发展元年,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鲜明的特征。2019年政府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要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那么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评价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探究影响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主要因素,成为当下必须回答和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在通过文献研究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特点,在学者研究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从经济质效、创新发展、协调开放、绿色发展、人民生活五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8个二级指标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收集粤港澳大湾区11个地区2005—2018年的各项经济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测算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然后采用聚类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来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和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综合分析。接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政府支持强度、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外商投资水平为解释变量,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各经济环境影响因素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全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200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稳步提升。分城市来看,深圳市高质量发展指数进步最大。从排名来看,各城市之间排名变化不大,深圳、广州和珠海先后赶超香港。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香港、澳门、深圳三个城市,属于高水平型;第二梯队是广州、珠海、佛山、东莞和中山,属于中水平型;第三梯队是江门、惠州和肇庆,属于低水平型。第三,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及其各影响因素实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支持强度、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外商投资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乌倩[5](2020)在《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每年三月份“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招待会现场口译对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使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铿锵有力,中方领导人在发言中经常使用各种汉语修辞格来丰富语言,这为口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口译员要在短时间内正确理解修辞语言背后的真正内涵,并通过有效翻译策略和方法将严肃的政治内容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另一方面又要在不会造成误解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保留原文风格,向国外表明中国态度,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2017-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文本为研究对象,以释意理论为指导,结合汉语修辞格的特点和难点,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将招待会中常见修辞格分为句法修辞格和词义修辞格两类,其中句法修辞格包括排比、对偶和修辞疑问句;词义修辞格包括明喻、暗喻、引用和委婉语,并分别对各修辞格的口译策略进行总结,证明了释意理论用于指导记者招待会发言中汉语修辞格口译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希望为口译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张小星[6](2019)在《“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原因要归结于铁路是最重要的陆路交通方式之一,一直深刻地影响、改变、重塑着世界的版图、空间、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铁路在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发展,尤其在新世纪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以来,中国已经引领了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铺垫了坚实的基础。而火车站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枢纽和节点,也是城市与区域经由铁路相互连接的重要节点和界面,对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其周边地区的地域空间范围内更显突出,这正构成了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的直接原因。新时期以来中国高铁客站地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更凸显了这一命题的战略性意义。在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和现象以及“车站在地区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的主要线索,本文首先提出了“车站关联地区”的概念设想及研究视角,对其与“车站地区”概念原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并希望在实证分析中得以检验。研究提出了“车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及“车站关联地区”与“车站地区”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据此以广州“三站”地区案例为对象展开讨论。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是对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和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第二章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下的广州“三站”,从铁路与城市互动、演变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广州“三站”的选址是铁路与城市双方协调、博弈的结果,以及“三站”成为城市功能布局、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支点及重要引导因素。第三章广州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在界定“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功能业态的主要特征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解析了“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第四章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与第三章的分析方法类似,本章亦在界定“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其土地利用的演变、功能业态的主要特征及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解析其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第五章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在广州“两站”关联地区案例以及国内外高铁客站地区案例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南站新城”及“广州南站关联地区”空间发展的机遇、挑战分析,以此展望地区未来的发展。第六章车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解析,在广州“三站”地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解析了车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及其机制,即车站角色的演变、空间的演变、要素驱动的作用机理及“站-城”关系的本质。本文是基于广州“三站”地区案例的个案研究,在实证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关研究的分析框架。同时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案例尤其是与相关经典理论模型的比较分析,从而探讨车站地区问题的个性与共性。分析结果显示“车站关联地区”的研究视角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相关结论也将为“车站地区”的城市更新以及空间开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引发我们更好地审视“车站”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再思考。

田秋生[7](2019)在《新时代广东经济发展:挑战、机遇与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在全国领先的地位面临挑战,但再次迎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新一轮广东发展需要新战略: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统领,发挥广东毗邻港澳独特优势,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深化粤港澳合作;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为统领,着力建设沿海经济带,重点打造广东环北部湾经济增长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降低交易成本,改善营商环境,着力促进企业成长;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统领,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统领,以产业园区为抓手,培育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广东产业发展水平。

刘嘉维[8](2016)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央台对港澳广播大有可为》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多个国家纷纷响应。"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创造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国际关系和新安全框架,内外兼修,影响深远。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港澳特区融入国家全新发展大局提供了历史发展新机遇;以"一带一路"报道为契机,创新报道方式,加强议题设置,内合外联,多元传播,助推港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央台对港澳广播大有可为。

王苹苹[9](2014)在《粤港服务业合作的创新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粤港合作经历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其合作模式和效果一直是决策者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粤港产业合作已成为中国“一国两制”背景下区域产业合作的成功范例。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敲响了粤港地区经济合作的警钟,如何创新合作模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互利共赢,维护珠三角的地位,成为我们研究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列数据、画图表等形式对比研究了粤港服务业发展状况,梳理了粤港合作历史,将粤港产业合作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并从政策、经济互补性和CEPA的影响描述了粤港服务业合作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粤港应适应现阶段内外部环境,进行服务业合作的转型升级和模式创新。针对粤港服务业合作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结合共生理论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文章创新性的建立并演化了粤港服务业互利共生合作的数理模型,提出了粤港服务业合作的创新模式要从双方制度出发,以现代服务业合作为重点,建立互利合作的创新模式。并针对该模式提出了相关路径支持和政策建议,如建立粤港澳自贸区、建立服务贸易示范合作区、构建全方位服务外包平台等,为决策者和企业家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欧君秀,姚华松[10](2011)在《珠江三角洲发展回顾和规划新动向》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示范区和窗口,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很多领域都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开拓性研究与规划。在新的形势下,尤其是"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等新背景下,从历史角度对珠三角发展进行全面回顾,进而开展批判性反思,在此基础上结合珠江三角洲近5年规划实践,提出未来珠三角规划的若干新动向,从而丰富和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规划革新,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十二五"规划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内地与港澳合作的新机遇、新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地与港澳合作的新机遇、新课题(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四)研究重难点
    (五)拟创新之处
一、相关概念阐释与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阐释
        1.认同
        2.国家认同
        3.青年国家认同
    (二)相关理论依据
        1.认同、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理论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认同”思想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一)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时的新成就与动向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机遇与挑战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青年国家认同的根本保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国家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青年国家认同的主线
    (四)爱国之情和报国之行是青年国家认同的应有之义
四、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一)引导青年实现自我身份的正确认知是出发点
        1.正确认识政治—法律公民身份
        2.正确认识文化—心理公民身份
    (二)强调青年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支撑点
        1.中华传统文化强化青年的民族记忆
        2.中华传统文化满足青年的情感需求
        3.中华传统文化巩固青年的国家意识
    (三)鼓励青年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主义是落脚点
        1.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和内核
        2.爱国主义是国家认同的一具体表现
        3.国家认同激发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
五、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方向
        1.培养具有身份认同和国家意识的时代新人
        2.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和爱国能力的时代新人
        3.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和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
    (二)为促进青年对国家认同五要素的认识补充依据
        1.认知、情感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认同的认识
        2.思想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认识
        3.政治认同: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认识
        4.道路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认识
    (三)为巩固两岸三地青年国家认同感提供参考路径
        1.重视发展壮大两岸三地青年爱国力量
        2.重视搭建有文化认同氛围的互动空间
        3.重视营造良好国家形象的互联网环境
    (四)为增强高校青年国家认同教育实效性开拓思路
        1.以“知”识人——推进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建设
        2.以“情”动人——提升国家认同宣讲团亲和力
        3.以“感”引人——活用历史文化体验式教学法
        4.以“行”育人——落实理性爱国实践活动开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新战略的重要实践
    (二)提升新时代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战略选择
    (三)对接“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
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概况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不同行政体制让跨区域协同管治成为难题。
        2.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的差异给协调发展制造障碍。
        3.“两制差异性”让港澳同胞对三地融合发展心存疑虑。
三、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政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整合三方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打造湾区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讲好大湾区利好故事,打消部分港人对湾区融合的疑虑

(4)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经济增长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高质量发展文献综述
        2.2.1 高质量发展内涵研究
        2.2.2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研究
        2.2.3 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
        2.2.4 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2.5 文献述评
第3章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概况
    3.1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阶段
        3.1.1 第一阶段(1978 年—21 世纪初):前店后厂
        3.1.2 第二阶段(21 世纪初—2016 年):“外向型”经济
        3.1.3 第三阶段(2017 年—至今):湾区经济共建时代
    3.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分析
        3.2.1 经济发展
        3.2.2 产业结构
        3.2.3 对外贸易
        3.2.4 创新科技
第4章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4.1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构建原则
        4.1.2 指标选取与解释
        4.1.3 指标数据来源
    4.2 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
        4.2.1 测度方法的选择
        4.2.2 全局主成分分析具体步骤
        4.2.3 全局主成分测算结果
    4.3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结果分析
        4.3.1 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演变分析
        4.3.2 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聚类分析
第5章 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与解释
        5.1.1 被解释变量
        5.1.2 解释变量
    5.2 模型设计及相关检验
        5.2.1 回归模型设计
        5.2.2 相关和平稳性检验
    5.3 实证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6.2.2 加强交通基础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
        6.2.3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增强对外开放水平
        6.2.4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5)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1.3 Overview of the Thesis
ChapterⅡ Literature Review
    2.1 Definition of Figure of Speech
    2.2 Previous Studies on Figures of Speech
    2.3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ve Theory
    2.4 Previous Studies on NPC and CPPCC Press Conferences
    2.5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ng Figures of Speech
Chapter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Interpretive Theory
    3.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ive Theory
    3.2 The Definition of Interpretive Theory
    3.3 Basic Concepts of Interpretive Theory
        3.3.1 Deverbalization
        3.3.2 Sense
        3.3.3 Cognitive Inputs
        3.3.4 Equivalence and Correspondence
    3.4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3.4.1 Triangular Model of Interpretation
        3.4.2 Three Stages of Interpreting
    3.5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ng Figures of Speech from the Perspective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3.5.1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Sense
        3.5.2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Explicit Sense and ImplicitSense in Re-expression
Chapter IV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Figures of Speech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4.1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of the Case Study
    4.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Syntactical Figures of Speech
        4.2.1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Pai Bi
        4.2.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Dui Ou
        4.2.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Question
    4.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Semantic Figures of Speech
        4.3.1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y of Simile
        4.3.2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Metaphor
        4.3.3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Allusion
        4.3.4 The Interpreting Strategy of Euphemism
Chapter V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Acknowledgements

(6)“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研究的意义
        1.1.2 案例的比较分析是火车站与其周边地区相互关系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1.3 问题的提出: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作为案例研究的典型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1.3.2 相关研究综述
        1.3.3 相关研究主要问题与不足
        1.3.4 研究将聚焦的基本理论命题
    1.4 研究视角
        1.4.1 “车站关联地区”的提出及其与“车站地区”的辨析
        1.4.2 案例比较分析方法之于“车站地区”命题的综合应用
        1.4.3 “车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
        1.4.4 “车站关联地区”、“车站地区”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下的广州“三站”
    2.1 导言
        2.1.1 广州中心城区之铁路与城市互动演变的主要历程
        2.1.2 广州“三站”之客运量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的检验分析
        2.1.3 广州“三站”是铁路与城市互动影响的主要焦点
    2.2 广州“三站”的选址过程及其决策机制
        2.2.1 “铁路主导”:广州站的选址、建设
        2.2.2 “城市主导”:广州东站的选址、建设
        2.2.3 “铁路与城市合谋”:广州南站的选址、建设
    2.3 广州“三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1 广州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2 广州东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3.3 广州南站的运输功能分析
    2.4 广州“三站”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
        2.4.1 广州站是现代城市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因素
        2.4.2 广州东站是天河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支点
        2.4.3 广州南站是城市“南拓”发展战略的重要“棋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3.1 导言
    3.2 “广州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车站的主导作用
        3.2.1 “前广州站时代”:城市郊区演变为城乡结合部的空间、景观格局
        3.2.2 “一站时代”:单向分布、公服设施用地的圈层布局与旅馆用地的扩展
        3.2.3 “两站及三站时代”:双向分布、批发市场用地主导及其成片发展
        3.2.4 “广州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的总体特征
    3.3 “广州站关联地区”的功能业态:车站客流经济为主体走向车站诱导经济为主体
        3.3.1 基于建筑面积数据的分析
        3.3.2 基于邮政编码分区单元的企业数据分析
        3.3.3 小结
    3.4 “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形态与交通体系的演变
        3.4.1 空间形态:级差地租导向
        3.4.2 交通体系:单向平面放射体系走向双向立体网格体系
    3.5 “广州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3.5.1 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
        3.5.2 内在机制
        3.5.3 车站与关联地区商贸批发业之运输联系的问卷及访谈调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空间演化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4.1 导言
    4.2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车站的辅配作用
        4.2.1 “前广州东站时代”
        4.2.2 “两站及三站时代”
        4.2.3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土地利用演变的总体特征
    4.3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的功能业态:车站诱导经济成为主体
        4.3.1 基于建筑面积数据的分析
        4.3.2 基于邮政编码分区单元的企业数据分析
        4.3.3 小结
    4.4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形态与交通体系的演变
        4.4.1 空间形态:城市轴线导向为主
        4.4.2 交通体系:双向立体枢纽体系的形成
    4.5 “广州东站关联地区”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4.5.1 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
        4.5.2 内在机制
        4.5.3 车站与关联地区商务服务业之运输联系的问卷及访谈调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5.1 导言
    5.2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现状
    5.3 广州“两站”关联地区案例的总结
    5.4 “广州南站新城”与广州“两站”关联地区的差异及其挑战
    5.5 “广州南站新城”空间开发的主要策略
    5.6 “广州南站新城”的愿景展望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三站”地区空间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解析
    6.1 导言
    6.2 广州“三站”地区演绎了三种空间发展模式
    6.3 广州“三站”规划思想演变:车站作为城市发展的“工具”属性不断增强
    6.4 “车站关联地区”构成一种独特的城市空间类型
    6.5 车站地区要素驱动的作用机理
    6.6 “站-城”关系的本质是空间供给与需求的匹配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新时代广东经济发展:挑战、机遇与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和挑战
    (一) 问题
    (二) 挑战
二、优势和机遇
    (一) 突出优势
    (二) 重大机遇
三、战略和举措
    (一) 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统领, 发挥广东毗邻港澳独特优势, 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强合作、推动发展
    (二) 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为统领, 充分发挥广东特殊沿海优势, 着力建设沿海经济带, 重点打造广东环北部湾经济增长极
    (三)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 持续降低交易成本, 营造更好营商环境, 着力促进企业成长
    (四) 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统领,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推动企业转型产业升级
    (五) 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统领, 以产业园区为抓手, 培育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提升广东产业发展水平

(8)“一带一路”建设,中央台对港澳广播大有可为(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应港澳关切,全面客观解读“一带一路”建设深刻内涵
二、加强议题设置,助推港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三、创新报道方式,力促港澳与内地“心之丝路”交流交融
    1. 多元表达,聚焦“一带一路”内地城市再跨越
    2. 主动作为,组建“一带一路”港澳媒体采访团

(9)粤港服务业合作的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服务贸易及服务外包
        2.1.2 区域合作及其相关理论
    2.2 研究现状
        2.2.1 对粤港服务业合作现状的研究
        2.2.2 粤港服务业合作的必要性研究
        2.2.3 对粤港服务业合作机制和路径的研究
        2.2.4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第3章 粤港服务业合作概况及问题
    3.1 粤港服务业的比较分析及结论
    3.2 粤港产业合作的历史分析及演变
        3.2.1 粤港经济合作的初始阶段
        3.2.2 粤港产业合作探索阶段
        3.2.3 “前店后厂”合作模式成熟阶段
        3.2.4 粤港产业合作转型升级阶段
    3.3 粤港服务业合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3.3.1 粤港服务业合作现状
        3.3.2 粤港服务业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粤港服务业合作模式
    4.1 相关概念及理论
        4.1.1 共生与合作
        4.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 Logistic 模型
    4.2 粤港服务业互利共生合作模型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粤港服务业合作新模式的演化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新粤港服务业互利共生模式的实现路径及政策建议
    5.1 互利共生创新模式探讨
    5.2 实现路径
        5.2.1 建立粤港“自由贸易园区”
        5.2.2 强化区域性特色,打造“粤港服务贸易合作示范区”
        5.2.3 以制造业集群为嵌入情境构建粤港“全方位服务外包合作平台”
        5.2.4 建设“粤港公共创新信息服务网”,形成“粤港创新圈”
        5.2.5 建立“创意产业园区”、“科技园区”
        5.2.6 构建“粤港税收合作示范区”
    5.3 相关政策建议
        5.3.1 建立和创新政府沟通协调机制,缩小粤港制度差异
        5.3.2 优化政策环境,降低港资服务业企业进驻门槛
        5.3.3 培训和引进并举,构建完善的服务专业人才体系
        5.3.4 加强粤港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
        5.3.5 加强粤港联合宣传,推进服务业合作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内地与港澳合作的新机遇、新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 白凡.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张胜磊. 广西社会科学, 2020(08)
  • [3]新闻翻译中的互文性策略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 ——以“粤港澳大湾区”双语新闻报道为例[D]. 徐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影响因素研究[D]. 侯黄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5]释意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2017年-2019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发言为例[D]. 乌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车站关联地区”视角下广州三大铁路客站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D]. 张小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7]新时代广东经济发展:挑战、机遇与战略[J]. 田秋生. 广东社会科学, 2019(01)
  • [8]“一带一路”建设,中央台对港澳广播大有可为[J]. 刘嘉维.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6(08)
  • [9]粤港服务业合作的创新模式研究[D]. 王苹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4(02)
  • [10]珠江三角洲发展回顾和规划新动向[A]. 欧君秀,姚华松. 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1

标签:;  ;  ;  ;  ;  

内地与港澳合作的新机遇新课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