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比较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比较

一、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时念龙[1](2022)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血小板计数、每搏输出量(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V为(62.56±8.11)ml/次、CO为(5.31±1.52)L/min、LVEF为(50.53±10.29)%均高于对照组的(51.35±10.26)ml/次、(4.71±1.29)L/min、(42.37±10.61)%,血小板计数为(136.02±19.24)×109/L、LVEDD为(45.74±5.25)mm、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52±0.42)次均低于对照组的(145.05±13.42)×109/L、(57.82±5.02)mm、(5.61±1.21)次,心绞痛持续时间为(6.62±1.24)s短于对照组的(16.35±7.1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次数(1.62±0.71)次/个月少于对照组的(3.15±1.21)次/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55%与对照组的10.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王瑶[2](2021)在《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替格瑞洛治疗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IMT和心电图、心绞痛疗效等数据,得出替格瑞洛治疗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的疗效性。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06月至2020年0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患者各7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与阿司匹林+匹伐他汀进行治疗(阿司匹林100mg qd+匹伐他汀2mg qn),观察组患者给与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匹伐他汀进行治疗(替格瑞洛60mg bid+阿司匹林1 00mg qd+匹伐他汀钙片2mg qn);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分析;进而考察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具体考察项目诸如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BMI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病程、高血压疾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以及肾病、冠脉Gensini评分等数据分析中差异性较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ST段下降导联数NST及ST段压低总和ΣST等数据差异性较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经过药物治疗后NST、ΣST数据下降,观察组数据变化更加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比较:药物干预前对照组及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均体现出下降趋势,观察组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数据相比,P<0.05,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数据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MT均体现出下降趋势,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YHA分级Ⅰ级~Ⅳ分级等数据差异性较小,而在治疗后,Ⅰ分级、Ⅱ分级患者比例均得到提升,而Ⅲ分级及Ⅳ分级数量降低,体现出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提升,其中观察组的疗效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整体上显效率及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对照组为86.67%,而观察组为9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替格瑞洛用药可以改善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的降低机体IMT、心绞痛发作次数,并改善心电图缺血表现,提升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总体疗效。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3](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郭建波[4](2020)在《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致死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则介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之间,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密切相关。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结果中,全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有2.9亿,其中约有1100万人患有冠心病,死亡率在所有疾病中占居首位。目前,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与常规治疗仍存在局限性,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法,能够有效地改善临床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痰瘀互阻证作为主要证候之一,亟需临床应用高效处方进行治疗。目的1.针对临床痰瘀互阻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研究活血化痰法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证据,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和高效新药的开发提供初步依据。2.在结合活血化痰法与经典名方的基础上,探索瓜蒌丹参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实验药效。方法1.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连续性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Cohen’s d、95%CI、亚组分析方法,分别对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血脂指标,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95%CI和L’ Abbe图异质性检验方法,分别对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患者退出率、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和不良反应事件进行mmeta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通过Q统计与I2结合进行评价;异质性来源通过Meta回归方法及气泡图进行判断;运用剪补分析的漏斗图和Egger检验,评估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全部研究均采用敏感性分析排除导致异质性的研究再进行meta分析。2.根据活血化痰与经典名方相结合的特点,制备中医新药瓜蒌丹参颗粒;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模型;分别从同型半胱氨酸、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和心脏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瓜蒌丹参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药效情况。结果1.基于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结果:(1)初次检索共收录1246篇文献,最终纳入17项研究,涉及到16种运用活血化痰法的中药方剂;其中活血化痰法联用的观察组有631例患者,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有612例患者;(2)运用活血化痰的观察组比对照组的心绞痛疗效更为显着(RR=1.21,95%CI[1.12,1.31],P<0.01);(3)观察组治疗后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比例显着少于对照组(RR=1.36,95%CI[1.22,1.51],P<0.01);(4)观察组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SMD=0.54,95%CI[0.38,0.7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观察组的患者退出率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差异(RR=0.60,95%CI[0.18,1.95],P=0.39);(6)在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RR=1.21,95%CI[1.13,1.3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7)在心电图疗效结果中,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RR=1.19,95%CI[1.09,1.31],P<0.01);(8)在两组血脂4项指标的结果中,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SMD=-0.50,95%CI[-0.75,-0.25],P<0.05)、总胆固醇(SMD=-1.57,95%CI[-1.91,-1.23],P<0.05)和甘油三酯(SMD=-0.40,95%CI[-0.60,-0.19],P<0.05)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在高密度脂蛋白指标上高于对照组(SMD=0.61,95%CI[0.38,0.84],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9)在其他血液指标的结果中,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SMD=-0.74,95%CI[-1.07,-0.40],P<0.01)、高敏 C 反应蛋白(SMD=-0.74,95%CI[-1.02,-0.46],P<0.01)和同型半胱氨酸(SMD=-0.63,95%CI[-0.96,-0.30],P<0.01)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1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差异(SMD=0.35,95%CI[0.08,1.56],P=0.17)。2.瓜蒌丹参颗粒的药效学实验结果:(1)实验的42只Wistar雄性大鼠因造模造成高剂量瓜蒌丹参颗粒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和丹蒌片组各死亡1只,低剂量瓜蒌丹参颗粒组死亡2只,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各组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的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较第1次升高,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结果均高于瓜蒌丹参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丹蒌片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各组乳酸脱氢酶结果的比较中,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浓度均高于第1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结果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肌钙蛋白的结果比较中,丹蒌片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结果均高于第1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次采血的组间比较中,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的肌钙蛋白浓度低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和丹蒌片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在第2次的结果高于其他各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各组高敏C反应蛋白的结果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浓度高于第1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的两次采血结果中,第1次的结果高于第2次(P<0.05);在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丹蒌片组及假手术组的结果(P<0.05);(6)各组第2次采血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均高于第1次采血结果(P<0.05);在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TNF-α的浓度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第2次结果的白介素-6浓度低于第1次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IL-6浓度均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HE和Masson染色结果中,相比较其他各组,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出现了较少的心肌损伤。结论1.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表明,活血化痰法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情况、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水平,具有较好的治疗接受度,在临床应用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2.初步探索了瓜蒌丹参颗粒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同型半胱氨酸、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6浓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心肌组织的损伤。

张亚辉[5](2020)在《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左主干病变PCI术后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左主干(1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CA)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规律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1年,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安全性终点及再次住院的发生情况,评价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及优势,为左主干病变PCI术后中医药的长期治疗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并接受PCI治疗,同时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LMCA病变患者作为受试对象,共计15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各75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氯吡格雷,1年DAPT期满,氯吡格雷组失访5例,替格瑞洛组失访10例,最终完成随访135例。已完成1年DAPT的两组受试者中氯吡格雷组70例,替格瑞洛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次要终点、安全性终点及再次住院的发生情况。结果:1.LMCA病变患者PCI术后DAPT治疗1年,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两组患者MACE之间比较:总MAC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支架内再狭窄或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再次)重建(再次PCI或CAB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均发生0例(0%)。2.两组患者次要终点之间比较:复发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脏停搏)及心力衰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复发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脏停搏)及心力衰竭发生频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3.两组患者安全性终点之间比较:BARC出血(BARC 0型、1-2型、3-5型)及TIMI出血(轻微出血、小出血、大出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因心绞痛再次住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因心绞痛再次住院住院率低于氯吡格雷组;因其他原因再次住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中气阴两虚证之间发生次要终点事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事件发生频率:氯吡格雷组>替格瑞洛组;两组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其他证型(痰浊内阻证、气滞血瘀证、肾阳虚衰证、心肾阴虚证和寒凝血瘀证)之间比较发生次要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各种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安全性终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虚血瘀证之间比较安全性终点(BARC出血、TIMI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气虚血瘀证之间因心绞痛再次住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LMCA病变患者PCI术后DAPT治疗1年,总MACE方面替格瑞洛组发生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两组在主要终点分类方面无差别。替格瑞洛组复发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脏停搏)、心力衰竭发生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2.两组患者安全性终点之间无差别。替格瑞洛组因心绞痛再次住院住院率低于氯吡格雷组;两组因其他原因再次住院住院率之间无差别。3.冠心病(胸痹心痛病)LMCA病变PCI术后患者DAPT治疗1年,替格瑞洛组8种中医证型之中气阴两虚证次要终点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两组其余7种证型次要终点发生率无差别。两组患者8种证型之间安全性终点无差别。两组患者气虚血瘀证之间因心绞痛再次住院住院率间无差别。

孙艺杰,何莹晖[6](2020)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则给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1.3±0.8)次/d、(4.5±0.6)min,均优于对照组的(3.3±1.1)次/d、(8.4±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40.62±2.71)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20.93±2.76)U/L、心肌肌钙蛋白T(cTnT)为(1.03±0.07)U/L、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为(0.23±0.06)U/L,均低于对照组的(44.57±3.55)、(24.85±3.41)、(1.26±0.11)、(0.47±0.0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胆固醇含量(TC)(4.16±0.38)mmol/L、甘油三酯(TG)为(1.58±0.2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66±0.37)mmol/L低于对照组的(4.95±0.31)、(1.69±0.16)、(3.04±0.2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29±0.17)mmol/L高于对照组(1.21±0.1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4%(2例)低于对照组的17.78%(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值得应用及推广。

刘晓伟[7](2020)在《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分别联合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吲哚布芬(Indobufen)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已将其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物,用于胃肠道不耐受阿司匹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溶栓前抗血小板治疗。本试验旨在通过比较吲哚布芬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探究吲哚布芬在肌钙蛋白阴性的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置入药物支架后1年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一项前瞻性、开放性、非劣效性、1:1随机对照探索性研究。我们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CAD患者,先后从中筛选出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后24h内开始,试验组病例服用吲哚布芬(100mg,bid)联合氯吡格雷(75mg,qd),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qd)联合氯吡格雷(75mg,qd)规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同时于术后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进行分段随访。主要终点是12个月内的净临床和心脑的不良事件(net adverse clinical and cerebral events,N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可能或确定的支架内血栓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BARC)定义的2型、3型或5型出血的临床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包括:(1)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或确定)的疗效终点;(2)BARC各型出血的安全性终点;(3)上消化道不良事件;(4)各研究访视时间点的NACCE、停药或换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和各项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性。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主要终点及其组成部分的时间-事件发生率关系,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风险比(Hazard ratio,HR)采用Cox回归分析计算。另外,分析两组治疗方案在不同Precise-DAPT评分和Syntax评分下与12个月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联系。统计概率P<0.05(双侧)有意义。结果(1)试验组(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和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患者12个月随访期内各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主要终点通过Kaplan-Meier法估计,试验组和对照组NACCE发生率分别为6.7%和16.7%(HR,0.379[95%CI,0.086~1.67];Log-rank P=0.22),两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选择与NACCE的发生无统计学关联;(3)试验组和对照组12个月主要出血(BARC 2型、3型或5型)发生率为6.7%和13.33%(HR,0.474[95%CI,0.096~2.351];Log-rank P=0.37),两种治疗方案与主要出血的发生无统计学关联;(4)试验组和对照组上消化道不良事件和任何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5)Syntax评分各危险度的患者12个月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与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无统计学关联;(6)Precise-DAPT评分各风险级别的患者12个月内任何出血事件发生率与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无统计学关联。结论肌钙蛋白阴性的CAD患者,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置入至少1枚药物洗脱支架后,使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内,相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并不能显着降低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以及主要出血的发生率,但能发挥稳定的抗血小板作用,同时不增加支架血栓形成和上消化道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王怀斌[8](2019)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PCI术后长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来评价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长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询证依据。方法: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了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到2018年9月30日止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所有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均为涉及ACS患者的研究,所选的治疗措施为PCI,术后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抗栓治疗,实验组采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两组患者至少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对检索到的文献排除重复后,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随机临床试验(RCTs),采用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并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46项RCTs,共12361例受试者,观察组6114例,对照组6247例。1.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相比,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方案显着降低了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RR=0.58,95%Cl(0.51,0.65),p<0.00001]、心绞痛再发率[RR=0.47,95%Cl(0.35,0.63),p<0.00001]、心肌梗死再发率[RR=0.40,95%Cl(0.29,0.57),p<0.00001]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RR=0.49,95%Cl(0.38,0.63),p<0.00001],能降低患者的心源性死亡风险[RR=0.76,95%Cl(0.60,0.97),p=0.03]、再次血运重建风险[RR=0.66,95%Cl(0.50,0.86),p=0.002]和发生心衰的风险[RR=0.65,95%Cl(0.48,0.89),p=0.02],而全因死亡发生率[RR=0.85,95%Cl(0.67,1.09),p=0.20]和卒中发生率[RR=1.08,95%Cl(0.67,1.75),p=0.75]无统计学差异;2.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方案相比,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方案增加了患者的总出血发生率[RR=1.30,95%Cl(1.14,1.49),p=0.0001],增加了次要出血发生率[RR=1.87,95%Cl(1.18,2.97),p=0.008]和轻微出血发生率[RR=1.62,95%Cl(1.17,2.25),p=0.004],但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RR=0.87,95%Cl(0.45,1.53),p=0.55]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RR=2.03,95%Cl(0.95,4.83),p=0.07]无统计学差异;3.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方案相比,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方案显着增加了患者呼吸困难的发生率[RR=3.14,95%Cl(2.18,5.53),p<0.00001]。结论:ACS患者PCI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用药6个月以上,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方案要优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方案。

陈艮丽[9](2019)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参考组,每组各75例,参考组实行阿司匹林,实验组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能。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0.05);实验组的心绞痛频次、心绞痛平均持续时间、心肌缺血次数等心电图指标均得到改善,且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着,能有效提高总有效率,并降低腹痛、白细胞降低、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边妍[10](2019)在《原研与仿制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真实世界的临床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原研药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与两种国产仿制药进行临床综合评价,结合药品信息、临床试验数据与真实世界数据从八个方面考察国内仿制药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与原研药的一致性,验证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结果与临床综合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探讨从真实世界出发的临床综合评价研究的必要性。方法:按照药品评价的综合属性,从药品安全性、有效性、体内药学特性、药品质量、顺应性、经济性、临床价值以及药品信息服务评估等8个方面内容,查阅与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相关的药典、诊疗指南、药品说明书、临床研究文献、处方、病例及官方数据等,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整合8个方面的评价证据,赋予各评价项目相应的权重系数,建立多维度综合评估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数据整合分析,获得较直观的临床综合评价结果。1.搜集原研药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与国内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仿制药的相关信息,对比三种药品的药学基础信息。检索有关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上市前毒理学研究的文献;总结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归纳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禁忌证与注意事项。检索并总结药源性疾病信息网中报告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上市后出现的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2.通过手动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原研与国产仿制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研究与回顾性分析,提取不良反应发生率、血小板聚集率、临床疗效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等主要结局,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提取结局指标数据进行Meta分析。3.检索并归纳有关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等信息。比较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在中国、英国、欧洲等国家或地区的药典中的标准;查阅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发布的药品质量公告、质量抽检报告或公告以及飞行检查结果的公告,归纳近五年内相关部门发布的上市药品质量抽检不合格相关报告。计算机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并归纳原研与仿制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冠心病的经济性评价文献;运用本研究有效性评价一章的结果对三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搜集原研药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与国内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仿制药的相关信息,对比三种药品影响患者用药及医务人员给药顺应性的因素。归纳总结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各国指南的推荐情况。结果:1.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系统的不适或出血,上市后出现的不良事件有皮疹、骨髓抑制及肝损害等。2.共纳入27项研究,合计32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仿制药组在血小板聚集率[WMD=0.57,95%CI(-0.36,1.50),P=0.23]、临床有效率[OR=0.81,95%CI(0.46,1.43),P=0.46]、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OR=0.95,95%CI(0.64,1.42),P=0.80]与不良反应发生率[OR=1.15,95%CI(0.80,1.66),P=0.46]等方面与原研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氯吡格雷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受CYP2C19酶的影响,该酶具有的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其活性,从而影响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的阻碍作用。不同速率代谢基因型患者,氯吡格雷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仿制药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其长期经济性更好,可作为冠心病患者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长期用药选择。三种药品的顺应性均较高,用药期间均需定期关注血象与肝肾功能情况。整合8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并按相应权重系数给分,获得较直观的临床综合评价结果。原研药、仿制药A与仿制药B的临床综合评价分数分别为84分,87分,81.5分。结论:原研与仿制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在真实世界的临床综合评价结果与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仍有如稳定性等指标的差异。仿制药疗效明显,安全性高,且相对价格低廉,可作为冠心病患者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长期用药选择。从真实世界出发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研究全面地评估仿制药与原研药的一致性,在仿制药评价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2)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介绍
    1.2 药物干预治疗介绍
        1.2.1 匹伐他汀钙
        1.2.2 替格瑞洛
        1.2.3 联合用药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相关标准
        2.3.1 稳定型心绞痛
        2.3.2 糖尿病
        2.3.3 缺血风险更高的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2.3.4 心功能评定标准
        2.3.5 冠脉Gensini评分标准
    2.4 临床疗效评定
        2.4.1 心电图疗效评定
        2.4.2 糖尿病疗效评定
    2.5 实验方法
        2.5.1 治疗方法
        2.5.2 研究项目
    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
    3.2 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
    3.3 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比较
    3.4 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3.5 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
    3.6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4)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典名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1 经典名方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
        1 血清炎症因子
        2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循证医学分析 活血化痰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设计
    2 文献检索与处理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药效学研究 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PubMed检索策略
附录二 Meta分析涉及的方剂组成
附录三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附录四 Elisa检测结局指标的浓度计算方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左主干病变PCI术后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受试对象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LMCA病变PCI术后应用DAPT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2.2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学指标变化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
3 讨论

(7)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分别联合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吲哚布芬在抗栓治疗与血栓预防方面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终点事件定义和说明
附录2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PCI术后长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索文献
        1.1.1 检索的数据库
        1.1.2 检索策略
    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文献纳入标准
        1.2.2 文献排除标准
    1.3 结局指标
        1.3.1 有效性评价
        1.3.2 安全性评价
    1.4 文献筛选
    1.5 数据提取
    1.6 文献质量评价
    1.7 统计学处理
        1.7.1 效应量的选择
        1.7.2 异质性检验与效应模型的选择
        1.7.3 敏感性分析
        1.7.4 发表偏倚分析
        1.7.5 结果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1.1 文献基本情况
        2.1.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1.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2 Meta分析结果
        2.2.1 有效性评价
        2.2.2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9)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各项指标比较
3 讨论

(10)原研与仿制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真实世界的临床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的意义
    1.2 氯吡格雷与冠心病
        1.2.1 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
        1.2.2 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1.2.3 氯吡格雷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研究进展
    1.3 仿制药待评价的迫切性
第二章 安全性评价
    2.1 硫酸氢氯吡格雷概况
    2.2 药品安全性信息
        2.2.1 药品上市前的安全性信息
        2.2.2 临床研究及接受治疗的人数
        2.2.3 上市后出现的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
        2.2.4 仿制药与原研药的安全性比较
    2.3 小结
第三章 药品有效性评价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3.1.2 检索策略
        3.1.3 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3.2.2 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3.2.3 Meta分析结果
        3.2.4 敏感性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体内药学特性评价
    4.1 药代动力学
        4.1.1 吸收
        4.1.2 分布
        4.1.3 代谢
        4.1.4 消除
    4.2 药物相互作用
    4.3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4.4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晶型与贮藏条件要求
    4.5 小结
第五章 药品质量评价
    5.1 质量标准
    5.2 质量抽检
    5.3 药检报告
    5.4 认证与研究报告
    5.5 小结
第六章 临床药物经济性评估
    6.1 药物经济性的系统评价
    6.2 药品费用情况分析
        6.2.1 成本-效果分析
        6.2.2 敏感度分析
    6.3 市场销量情况
    6.4 小结
第七章 药品顺应性评价
    7.1 影响患者用药顺应性的因素
    7.2 影响医务人员给药顺应性的因素
    7.3 小结
第八章 药品信息服务评价
第九章 药物临床价值综合评价
    9.1 各国指南推荐情况
    9.2 可及性评价
    9.3 临床综合评价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总结
    10.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 时念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22(03)
  • [2]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D]. 王瑶. 南昌大学, 2021(09)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4]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D]. 郭建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左主干病变PCI术后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治疗研究[D]. 张亚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 孙艺杰,何莹晖. 中国实用医药, 2020(15)
  • [7]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分别联合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D]. 刘晓伟.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PCI术后长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王怀斌. 大理大学, 2019(06)
  • [9]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陈艮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40)
  • [10]原研与仿制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真实世界的临床综合评价研究[D]. 边妍.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