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及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实验研究

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及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实验研究

一、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及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胡锦丹,王宇[1](2022)在《中医药治疗膀胱癌临床研究进展及机制概述》文中指出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男性和老年人群是膀胱癌的高危人群。当前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以手术和化疗为主,但其术后复发率较高,同时也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中医药以其独特的增效减毒作用,降低术后复发率,减轻化疗后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从临床与实验机制研究阐述中医药治疗膀胱癌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应用于膀胱癌的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

张胜景[2](2021)在《基于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研究及中药重楼皂苷Ⅱ纳米化治疗膀胱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临床研究:以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采用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和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膀胱灌注的复发和不良反应情况。2实验研究:制备磁性多壁碳纳米管(Magnetic multi walled carbon nanotubes,mMWCNT),检测并了解其物理特性。将重楼皂苷Ⅱ(polyphyllaⅡ,PPⅡ)载负于mMWCNT制备mMWCNT-PPⅡ并探讨mMWCNT-PPⅡ对膀胱癌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方法1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到2019年9月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并在手术后24h内开始行规律膀胱灌注EPI、GEM的初诊NIMBC患者。根据膀胱灌注用药差别分EPI组和GEM组。通过收集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的方式统计患者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实验研究方法利用共沉淀法制备mMWCNT,采用60钴射线辐照对mMWCNT进行灭菌。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场发射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仪、傅立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ry,FTIR)光谱仪、振动样品磁强计(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VSM)进行表征。将相同质量的mMWCNT超声30分钟混合到PPⅡ溶液中制备出mMWCNT-PPⅡ混合液。用50k D超滤离心管将mMWCNT-PPⅡ混合液高速离心10分钟,将未结合在mMWCNT的PPⅡ滤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滤出液中PPⅡ浓度,按照公式计算mMWCNT-PPⅡ载药量及mMWCNT-PPⅡ混悬液中PPⅡ浓度。采用CCK8法测定mMWCNT-PPⅡ、PPⅡ、EPI半数抑制浓度(IC50)。取对数期细胞,分组加入药物:mMWCNT-PPⅡ组(终浓度为mMWCNT-PPⅡIC50值的培养液)、PPⅡ组(终浓度为PPⅡIC50值的培养液)、EPI组(终浓度为EPI IC50值的培养液)、对照组(不含药物的培养液)。行Annexin V、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膀胱肿瘤细胞T24、5637凋亡情况。进行Ed U标记及细胞核染色,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随机拍照并采用IMAGE J软件计数,计算Ed U阳性率(Ed U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100%)。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EPI组复发率27.03%,GEM组复发率为1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EPI组无复发生存期为(12.90±4.04)月,GEM组无复发生存期为(8.26±3.8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两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552)。两组总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9),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消化系统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血尿、发热、皮疹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研究结果2.1 mMWCNT的表征本研究通过TEM和SEM对mMWCNT的物理形态进行了表征。相对于MWCNT-COOH的光滑的表面,mMWCNT表面包被了许多直径约5-20nm的Fe3O4颗粒。XRD显示Fe3O4颗粒包绕mMWCNT表面,使得碳纳米管石墨片层(002)晶面特征峰相对于MWCNT-COOH来说并不明显。mMWCNT的FTIR光谱表明了mMWCNT表面存在M-O键。VSM测定的mMWCNT磁滞曲线呈“S”形,无迟滞现象,饱和磁化强度>8.8 emu/g,剩磁和矫顽力均为0。2.2载药量测定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采用标准曲线法测得mMWCNT-PPⅡ混悬液(10ml)中PPⅡ浓度约6.76mg/ml,载药率为67.61%。2.3 mMWCNT-PPⅡ、PPⅡ、EPI各自对T24、5637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测定对于T24细胞,mMWCNT-PPⅡ、PPⅡ、EPI的IC50分别是2.22μg/ml、1.88μg/ml、2.61μg/ml。对于5637细胞,mMWCNT-PPⅡ、PPⅡ、EPI的IC50分别是1.68μg/ml、2.43μg/ml、1.73μg/ml。2.4 mMWCNT-PPⅡ、PPⅡ、EPI各自对T24、5637细胞凋亡的影响在T24细胞中,EPI组、PPⅡ组、mMWCNT-PPⅡ组的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MWCNT-PPⅡ组的凋亡率高于EPI组和PPⅡ组(P<0.05)。EPI组、PPⅡ组两组间的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9)。在5637细胞中,EPI组、PPⅡ组、mMWCNT-PPⅡ组的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MWCNT-PPⅡ组的凋亡率高于EPI组和PPⅡ组(P<0.05)。PPⅡ组凋亡率高于EPI组(P=0.024)。2.5 mMWCNT-PPⅡ、PPⅡ、EPI各自对T24、5637细胞增殖的影响T24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mMWCNT-PPⅡ组、PPⅡ组、EPI组Ed U阳性率明显较低(P<0.05)。mMWCNT-PPⅡ组、PPⅡ组、EPI组3组之间Ed U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Ⅱ组&EPI组P=0.913,mMWCNT-PPⅡ组&PPⅡ组P=0.076,mMWCNT-PPⅡ组&EPI组P=0.094)。5637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mMWCNT-PPⅡ组、PPⅡ组、EPI组Ed U阳性率明显较低(P<0.05)。mMWCNT-PPⅡ组、PPⅡ组、EPI组3组之间Ed U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Ⅱ组&EPI组P=0.758,mMWCNT-PPⅡ组&PPⅡ组P=0.784,mMWCNT-PPⅡ组&EPI组P=0.974)。结论1临床研究结论:对于NMIBC患者TURBT术后行EPI和GEM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效果未见明显差别。至随访结束,采用EPI进行膀胱灌注的患者比采用GEM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长。采用EPI进行膀胱灌注的患者有发生严重膀胱刺激征可能。膀胱灌注EPI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比GEM高,但消化系统反应发生率比GEM低,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2实验研究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mMWCNT,并将PPⅡ载负于mMWCNT上,形成mMWCNT-PPⅡ。mMWCNT-PPⅡ可促进膀胱肿瘤细胞T24、5637凋亡、亦可抑制细胞增殖。

周金金[3](2020)在《生物样本中霉酚酸和吡柔比星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建立同时检测人血浆中霉酚酸(MPA)及其主要代谢产物霉酚酸葡萄糖苷(MPAG)、酰基霉酚酸葡萄糖苷(Ac MPAG)浓度的HPLC-UV方法,用于肾移植患者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2.建立HPLC-MS技术,对MPA、MPAG、Ac MPAG进行质谱裂解规律的研究。3.建立同时检测人血浆中吡柔比星、和厚朴酚浓度的HPLC-UV方法,用于联合使用中药后浓度与疗效、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4.建立检测尿液中吡柔比星浓度的HPLC-UV方法,用于膀胱癌患者化疗前后浓度变化、对药物的吸收及治疗药物监测研究。方法:1.同时测定血浆中MPA及其代谢产物时,流动相为甲醇-缓冲盐溶液(10 mmol/L Na H2PO4,p H 3.00),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15 nm,柱温40℃;以艾司唑仑为内标,以偏磷酸-乙腈作为蛋白沉淀剂前处理样品。2.对MPA、MPAG、Ac MPAG进行质谱裂解分析时,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裂解,采用Mass Hunter软件进行结果分析。3.同时测定血浆中吡柔比星及和厚朴酚时,流动相为(A)缓冲盐溶液(5 mmol/L Na H2PO4,含0.3%三乙胺,p H 2.50)-(B)甲醇∶乙腈(1∶4),等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54 nm;以表阿霉素作为内标;以乙酸乙酯二次液液萃取的方式前处理样品。4.检测尿液中吡柔比星时,流动相为(A)缓冲盐溶液(5 mmol/L KH2PO4,含0.3%三乙胺,p H 2.70)-(B)甲醇,等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54 nm;选择加入甲醇去蛋白质及离心去离子的方法对吡柔比星尿液生物样品前处理。5.采集行肾移植术出院后,接受霉酚酸酯(MMF)治疗的门诊病人MPA谷浓度时间点的血样。采集膀胱癌患者灌注前的空白尿样、灌注前化疗药溶液、灌注后0.5 h的尿样。对各样本药物浓度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血浆中MPA、MPAG、Ac MPAG分别在0.1953~25.00μg/m L、0.3906~50.00μg/m L、0.1953~25.00μg/m L范围线性保持良好;质控样品精密度RSD均小于15%,准确度相对回收率均在85%~110%之间;MPA、MPAG、Ac MPAG和内标的提取回收率均能满足要求;样品在所需环境下均能保持稳定。方法简便、快速,能满足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应用的要求。2.在质谱裂解分析中MPAG与Ac MPAG结构式相似,但碎片离子重排方式不同;MPA、MPAG、Ac MPAG随着碰撞能量的增加均会裂解掉相同的基团,有相似的裂解规律。3.血浆中吡柔比星、和厚朴酚分别在0.31~40.00μg/m L、0.20~25.75μg/m L范围内线性保持良好;质控生物样品精密度RSD均小于15%,准确度相对回收率均在85%~110%之间,提取回收率均良好;样品在所需环境下均能保持稳定。方法简单、可靠,能满足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应用的要求。4.尿液中吡柔比星在2.00~200.00μg/m L范围内线性保持良好;质控样本精密度RSD均小于15%,准确度相对回收率均在85%~110%之间。分析方法快速简便,适用于临床患者药物浓度监测。5.移植患者血浆样本中MPA血药浓度在0.35~6.65μg/m L范围,与国际推荐治疗窗有差异,且个体间差异较大,但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膀胱癌患者灌注后半小时尿液中吡柔比星浓度在21.81~290.57μg/m L范围,个体间对药物的吸收存在差异;患者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反生,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建立的各个HPLC-UV检测方法精密度和准确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能快速测定待测物的浓度,适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MPA、MPAG、Ac MPAG具有相似的裂解规律,为进一步探索MPA在体内代谢过程及代谢产物提供依据。肾移植患者中MPA血药浓度个体间存在差异,与临床推荐治疗谷浓度有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吡柔比星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吸收率有差异,通过灌注前后浓度检测分析,调整化疗方案,对相关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丽惠[4](2020)在《复方苦参注射液诱导自噬促进膀胱癌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细胞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其可能涉及到的分子机制,为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临床上治疗膀胱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CCK-8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和与表柔比星联用的协同增效作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细胞迁移的影响;CCK-8法检测凋亡抑制剂、坏死抑制剂和自噬抑制剂对复方苦参注射液致死膀胱癌细胞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细胞凋亡、周期的影响;MDC染色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细胞自噬的影响;RT-q PCR、WB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细胞凋亡关键基因、凋亡关键蛋白和自噬关键基因、自噬关键蛋白的影响。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有效抑制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在一定时间、一定浓度下与表柔比星联合应用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膀胱癌细胞24、48h后能观察到膀胱癌T24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且死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能明显抑制迁移膀胱癌细胞迁移。CCK-8结果表明,凋亡抑制剂、自噬抑制剂能减轻复方苦参注射液致死膀胱癌T24细胞的作用,而使用程序性坏死抑制剂则无明显作用。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显着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并有剂量依赖效应,与表柔比星联用对膀胱癌T24细胞有更好的促凋亡作用。在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上,随着复方苦参注射液浓度的增加,G2期逐渐增加,细胞周期发生阻滞。MDC染色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引发膀胱癌细胞产生自噬。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和免疫荧光结果表明,随着复方苦参注射液浓度的增高,膀胱癌T24细胞中凋亡关键因子Bcl-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逐渐下降、Bax、Caspase-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逐渐升高,Bcl-2/Bax比值逐渐减小;Beclin 1、LC3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逐渐升高,P6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下降。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抑制膀胱癌T24细胞迁移。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引起膀胱癌细胞发生G2期阻滞、诱导膀胱癌细胞自噬促进膀胱癌细胞凋亡。

王润[5](2020)在《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32例,依据术后灌注药物和灌注方法分为A组(GEM组)、B组(BCG组)、C组(BCG+GEM组)。其中男性76例,女性56例;年龄41-86岁,平均58岁;经过随访10-30个月,平均17个月。通过资料收集,研究三组的复发率、无复发生存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三组患者经中位随访17个月,GEM组复发率为22.7%(10/44),BCG组复发率为15.9%(7/44);BCG+GEM组复发率为9.1%(4/44);BCG+GEM组复发率明显低于GEM组及BCG组(P<0.05)。2 GEM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6.91±3.67)个月;BCG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8.03±4.48)个月;BCG+GEM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21.68±3.80)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BCG+GEM组累计复发率优于GEM组及BCG组,但3组累计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GEM组不良反应率为13.6%(6/44),其中膀胱刺激症状4例,肉眼血尿2例;BCG组不良反应率为34.1%(15/44),发热2例,膀胱刺激症状12例,肉眼血尿2例,并有1例发生皮疹;BCG+GEM组不良反应率为22.7%(10/44),发热2例,膀胱刺激症状6例,肉眼血尿2例;三组患者不良事件自行或经治疗后均好转。三组不良反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结论BCG联合GEM序贯治疗组、GEM以及BCG治疗高危NMIBC均有疗效。BCG联合GEM序贯治疗效果优于单药治疗组,但3组累计复发率无明显差异。BCG联合GEM序贯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BCG组,BC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BCG联合GEM序贯治疗组协同效应高,疗效肯定、副反应相对较小,患者耐受性良好,接受度高,可推荐应用于高危NMIBC患的术后灌注治疗。图1幅;表4个;参286篇。

薛富刚[6](2020)在《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根据膀胱内肿瘤的大小、级别以及是否首发等特点划分为不同的危险度,不同危险度的膀胱癌可进行不同的术后灌注方案。对于低危险度的膀胱癌,临床上主要有两种灌注方案,此项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对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灌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于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126例,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手术,术后采取即刻灌注的有54例,采取维持灌注的有72例,分别于术后接受吡柔比星50mg即刻灌注与维持灌注,观察随访24个月,对比两种方法灌注后的肿瘤复发率与不良反应。结果1即刻灌注组的2年复发率为11%(6/54),维持灌注组的2年复发率为9.7%(7/72)。两组的2年复发率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2即刻灌注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3%(7/54),维持灌注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4.7%(25/72),前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低危NMIBC患者,相对于术后即刻膀胱灌注,长时间维持膀胱灌注并未使肿瘤复发率降得更低,反而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并加重经济负担,综合考虑,建议低危NMIBC术后进行单次即刻灌注。2应提前告知NMIBC患者术后复发的高风险及膀胱灌注的必要性,交代灌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措施。3膀胱灌注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尽量较少因灌注操作带来的不良反应,增加实验的严谨性。图0幅;表3个;参105篇。

徐丽娟[7](2020)在《吡柔比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抗兔结膜纤维化》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首先在新西兰白兔眼中构建结膜纤维血管组织模型并进行鉴定,然后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吡柔比星(THP)对新西兰白兔结膜的抗纤维作用及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选择3只健康新西兰白兔作为未手术对照组,另外9只新西兰白兔采用角膜缘干细胞切除联合碱烧伤法构建结膜纤维血管组织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月﹑2月和3月将模型与对照组﹑人原发翼状胬肉及人复发翼状胬肉进行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特征(Vimentin,α-SMA,TGF-β1/2及collagen-I表达量)的比较,评估该模型应用于后续药物实验的可能性,并选择合适的造模时间节点。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作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阳性对照药物。在第二部分实验中,首先用组织块法在体外培养原代兔结膜成纤维细胞(rabbit conjunctiva fibroblasts,RCF),并用成纤维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imentin进行鉴定。将RCF用THP或MMC作用5分钟后洗脱,继续培养细胞24小时(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及Ad-m Cherry-GFP-LC3B转染试验)或48小时(其他细胞实验)。在观察时间点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细胞活力,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死亡细胞,用WB检测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这一部分实验探讨THP对RCF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筛选出THP对RCF的有效作用浓度以应用于下一步动物实验。同时,我们观察了THP作用于体外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human cornea epithelial cells,HCECs)后细胞形态﹑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第三部分实验中我们首先选择了9只健康新西兰白兔行双眼构建结膜纤维血管模型。造模成功后行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根据术中联合用药不同分为4组:DMEM组(阴性对照组),不同浓度THP组(组2,组3),MMC组(组4,阳性对照组)。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各组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复发情况及副作用,评估THP对预防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3个月后,获取手术部位结膜组织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cleaved caspase 3和LC3B),评估THP对结膜组织结构完整性﹑细胞凋亡及自噬的影响。之后我们采用C57BL/6小鼠进一步评估了THP对角膜﹑心脏﹑肝脏和肾脏的毒性损害:选择3只作为未手术组(组1),另外12只双眼角膜去上皮后用药物作用5分钟后洗脱,根据不同的药物分4组:DMEM组(阴性对照组,组2),不同浓度THP组(组3,组4),MMC组(组5,阳性对照组),观察比较各组间角膜上皮愈合情况;1周后获取小鼠眼球﹑心脏﹑肝脏及肾脏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评估药物对上述组织的毒性损害。结果:本研究中所有造模的新西兰白兔眼中均形成了结膜纤维血管组织,该模型与人复发胬肉具有相似的以下特征:三角形外观,大量的胶原纤维沉积及上皮下新生血管形成,其中3个月模型相似度最高,因此被选择应用于后续药物的动物实验研究。在细胞水平,THP和MMC均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RCF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其中THP对RCF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01 mg/m L,为MMC的1/20(IC50=0.2 mg/m L)。0.005 mg/m L THP通过上调Beclin 1,Atg 5/12复合体及LC3B激活了RCF自噬通路,而0.01 mg/m L THP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的凋亡通路诱导RCF发生凋亡,并且以早期凋亡为主。THP和MMC均抑制HCECs增殖,诱导细胞凋亡,0.005和0.01 mg/m L THP诱导HCECs早期凋亡为主,而0.2 mg/m L MMC诱导细胞晚期凋亡为主,3组药物均将HCECs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在动物实验中,0.005 mg/m L THP及0.01 mg/m L THP均与0.2 mg/m L MMC相似,未观察到新西兰白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而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为44.4%(4/9)。0.005 mg/m L THP组未观察到明显副作用;但0.01 mg/m L THP组观察到2例(2/3)角膜混浊,1例(1/3)巩膜溶解;0.2 mg/m L MMC组观察到1例(1/3)角膜上皮延迟愈合。免疫组化结果显示:0.005 mg/m L THP组胶原纤维排列规则,结膜组织中出现显着增多的自噬细胞;而0.01 mg/m L THP组与0.2mg/m L MMC组胶原纤维排列稀疏,均在结膜组织中出现明显增多的凋亡细胞。在小鼠角膜损伤愈合过程中,0.005 mg/m L THP术后第一天愈合面积显着小于对照组,术后第二天完全愈合;0.01 mg/m L THP及0.2 mg/m L MMC术后1-4天愈合面积显着小于对照组,术后6-7天达到完全愈合。三组药物均未破坏角膜结构,但是0.01 mg/m L THP和0.2 mg/m L MMC组角膜基质中观察到了多形核细胞;三组药物均未对心脏﹑肝脏及肾脏产生毒性损害。结论:通过角膜缘干细胞切除联合碱烧伤法可以在新西兰白兔结膜中诱导形成纤维血管组织,该模型与人复发胬肉相似,未来可能可以应用于眼表纤维化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THP表现出对RCF的抗纤维潜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呈浓度依赖性地诱导细胞自噬﹑激活线粒体途径的凋亡通路;0.005 mg/m L THP可能具有有效且安全地预防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的作用。

李荣欣[8](2020)在《三种药物行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使用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吉西他滨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并于术后规律灌注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吉西他滨治疗的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据灌注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表柔比星组(EPI组)、吡柔比星组(THP组)以及吉西他滨组(GEM组)。通过临床资料收集及电话随访的方式统计所有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对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共纳入175例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其中EPI组患者60人,THP组患者60人,GEM组患者55人。患者中男性139人,女性36人,年龄2785岁,平均年龄62.67岁。按照患者肿瘤复发风险及预后不同将三组患者进一步分为中危及高危两部分并比较灌注治疗后的肿瘤复发情况。EPI组中危患者共25人,THP组中危患者共30人,GEM组中危患者共25人,EPI、THP以及GEM三组中危患者的1年复发率分别为12.0%(3/25)、13.3%(4/30)、8.0%(2/25),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907);EPI、THP、GEM三组中危患者的2年复发率分别为20.0%(5/25)、23.3%(7/30)、16.0%(4/25),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5)。比较三组中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EPI组中危患者中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3.20±6.57月,THP组中危患者中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2.57±8.12月,GEM组中危患者中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3.75±2.06月,三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0)。EPI组高危患者共35人,THP组高危患者共30人,GEM组高危患者共30人,EPI、THP、GEM三组高危患者的1年复发率分别为28.6%(10/35)、26.7%(8/30)、13.3%(4/30),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0);EPI、THP、GEM三组高危患者的2年复发率分别为45.7%(16/35)、40.0%(12/30)、30.0%(9/30),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对比三组高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EPI组高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0.75±5.80月,THP组高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1.92±6.04月,GEM组高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2.11±7.04月,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830)。对比三组患者膀胱灌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EPI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达35.0%(21/60),THP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达36.7%(22/60),GEM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8/55),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其中GEM组与EPI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M组与THP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组与THP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患者膀胱灌注治疗期间膀胱刺激征发生率,EPI组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28.3%(17/60),THP组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26.7%(16/60),GEM组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9.1%(5/55),三组之间差异显着(P=0.023);其中GEM组与EPI组患者灌注过程中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M组与THP组患者灌注过程中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组与THP组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和吉西他滨预防术后肿瘤复发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膀胱灌注吉西他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表柔比星和吡柔比星,且吉西他滨灌注治疗期间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低于表柔比星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表柔比星与吡柔比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秦杰[9](2019)在《miR-424-3p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和顺铂耐药性关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miR-424-3p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同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miR-424-3p对膀胱癌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旨在明确miR-424-3p在膀胱癌细胞对顺铂耐药具体作用机制,为寻找新的膀胱癌治疗分子靶标、逆转膀胱癌顺铂耐药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40例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相应正常组织,检测其中miR-424-3p的表达,分析其与膀胱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复发等的关系。采用逐步递增顺铂浓度的方法建立膀胱癌顺铂耐药细胞系(T24/DDP)。采用MTT法检测该耐药细胞系的药物敏感性,检测该细胞系与亲本细胞系(T24)中miR-424-3p的表达。将miR-424-3p inhibitor转染T24/DDP细胞,对转染后的T24/DDP细胞利用MTT法检测其细胞增殖活性,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细胞凋亡率进行研究检测,之后利用transwell小室法及细胞划痕实验分别对细胞的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进行检测分析。运用在线Targetscan与MicroCosm数据库查找miR-424-3p可能的靶基因,miR-424-3p通过miRBase数据库检索获得。3’UTR序列通过检索UCSC Genome Browser获得,同时利用pubmed进行blast比对进行确认。分别将携带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PTEN-MUT、PTEN-WT质粒与miR-424-3p共转染T24细胞,检测上述各组细胞中荧光素酶的活性。将miR-424-3p mimic转染T24/DDP细胞,检测细胞中PTE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后续将T24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DDP组、DDP+miR-424-3p组、DDP+miR-424-3p+PTEN组。对上述各组细胞分别采用MTT法检测其IC50,然后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各组细胞中PTEN、PI3K、AKT、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中miR-424-3p的表达显着增高。miR-424-3p的表达与膀胱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而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1年内复发有关,即膀胱肿瘤越大、恶性化程度越高,则miR-424-3p的表达量也越高,1年内复发率也越高。本研究采用顺铂药物浓度递增的方法对T24细胞进行体外诱导,最终获得0.6μg/mL顺铂作用下稳定生长的耐药细胞系T24/DDP。MTT试验结果显示,T24/DDP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指数(resistance index,RI)为9.55。T24/DDP细胞中miR-424-3p的表达水平较T24细胞明显增高(P<0.05)。在顺铂的作用下,miR-424-3p inhibitor组细胞的增殖活性较control组降低,其中在第72h和96 h时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5);miR-424-3p inhibitor组细胞的凋亡率较control组显着增高(P<0.05),侵袭细胞数显着减少(P<0.05),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P<0.05)。经过检测PTEN为miR-424-3p的靶基因,miR-424-3p在PTEN上所绑定的位置位于3’UTR区域。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方面,与control组相比,PTEN-WT+miR-424组的活性显着降低(P<0.05),而PTEN-MUT+miR-424组的荧光素酶活性则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PTEN为miR-424-3p的靶基因,其表达受到miR-424-3p的负调控。与control组相比,miR-424-3p-in组细胞中PTE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增加(P<0.05)。与control组相比,DDP组细胞的IC50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DDP+miR-424-3p组较DDP组细胞的IC50显着增高(P<0.05);与DDP组相比,DDP+miR-424-3p+PTEN组细胞的IC50显着降低(P<0.05)。与control组相比,DDP组细胞的凋亡率有所增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DDP+miR-424-3p组较DDP组细胞的凋亡率显着降低(P<0.05);与DDP组相比,DDP+miR-424-3p+PTEN组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高(P<0.01)。在蛋白检测方面,与control组相比,DDP组细胞中PTEN、PI3K、Akt、p-Akt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与DDP组相比,DDP+miR-424-3p组细胞中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PI3K和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5),但Akt蛋白则无明显变化(P>0.05);与DDP组相比,DDP+miR-424-3p+PTEN组细胞中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5),PI3K和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但Akt蛋白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miR-424-3p通过抑制其靶基因PTEN的表达,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膀胱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李琛[10](2018)在《B7-H3通过调控膀胱癌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促进膀胱癌复发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泌尿系统肿瘤中占据导致男性死亡的第二位,手术切除肿瘤后2年内,大部分患者会发生复发和远处转移。目前针对膀胱癌的诊疗手段效果有限,复发转移仍然是严重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肿瘤干细胞研究的结果显示其可以解释为何在重重防护措施之下,肿瘤仍然能进展、复发、转移及出现获得性耐药。膀胱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能够为膀胱癌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很有可能成为治愈膀胱癌的关键。B7-H3是新发现的一种T细胞辅助刺激因子,其在肿瘤免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尚存在争论,但其作为一种新的肿瘤相关抗原已被证实在多种上皮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如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卵巢癌等,且已有研究证实B7-H3参与调控肿瘤生物学功能,与肿瘤的复发转移相关。本课题拟对比膀胱癌患者肿瘤病灶B7-H3表达量与复发转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在细胞和动物水平,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B7-H3是否能通过调控膀胱癌干细胞功能影响膀胱癌的复发以及转移,为膀胱癌干细胞治疗探寻潜在靶点。研究目的:研究B7-H3与膀胱癌患者复发转移的关系及其对膀胱癌干细胞的影响。研究方法:1.收集156例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包括72例在2年内出现复发转移、并行二次手术的膀胱癌患者(首次手术标本和二次手术标本),一半制成蜡块,一半抽提组织液。运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B7-H3在复发的膀胱癌患者与未复发的膀胱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2.通过免疫磁珠分选的方法利用CD44和CD20抗体标记分选得到膀胱癌细胞株T24,BIU-87和5637干细胞富集群CD20-CD44+细胞群,RT-PCR验证干细胞标志物CD44,CD20,CD133,Oct4和Bmi-1的表达,裸鼠成瘤实验通过连续稀释法验证干细胞的强大的致瘤能力,收集三对三干细胞与非干细胞进行基因测序,RT-PCR验证检测结果。3.运用B7-H3沉默慢病毒和阴参悬浮转染人膀胱癌细胞T24干细胞侧群,经过嘌呤霉素筛选得到B7-H3稳定沉默的T24 CD20-CD44+细胞(B7-H3 KD CSCs)和对照组T24 CD20-CD44+细胞(NC CSCs)。m RNA水平(RT-PCR),蛋白水平(Western Blot)和细胞荧光(Cell fluorescence)三者协同验证慢病毒悬浮转染效率。悬浮培养行肿瘤微球体形成实验及裸鼠荷瘤实验,观察B7-H3对膀胱癌干细胞自我更新、致瘤性和侵袭转移潜能的影响。4.收集荷瘤小鼠肿瘤组织提取原代细胞,进行细胞功能试验,研究B7-H3沉默干细胞所形成的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是否与干细胞特性改变一致。结果:1.B7-H3在膀胱癌复发组阳性率达79.2%,显着高于未复发组的53.6%,P<0.05。且ELISA结果显示行二次手术的复发肿瘤灶的表达量(158.26±8.13 ng/ml)明显高于首次手术标本(67.45±5.68 ng/ml),P<0.05。在膀胱癌复发患者二次手术肿瘤组织中,B7-H3与干细胞标志物CD44存在共表达关系,P<0.05。2.免疫磁珠分选得到的CD20-CD44+细胞群证实为膀胱癌细胞系干细胞富集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强大的成瘤性。基因芯片结果和RT-PCR验证结果共同显示在三组膀胱癌干细胞系中,B7-H3在干细胞侧群中显着高表达,P<0.05。3.RT-PCR,WB和细胞荧光共同验证慢病毒转染效率,B7-H3 KD CSCs细胞B7-H3表达稳定降低约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浮培养14-21天,膀胱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在B7-H3 KD组明显减弱,NC组肿瘤微球体在肿瘤球数量、直径及生长速率方面均领先沉默组,P<0.05。同时,对比NC组,B7-H3 KD组干细胞标志物表达下调,P<0.05。在体实验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B7-H3沉默时,干细胞形成的肿瘤灶相对较小,生长能力较弱,肝脏出现远处转移的病灶数量较少,肺脏甚至肉眼未观察到转移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从裸鼠移植瘤抽提原代细胞,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B7-H3 KD组原代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明显弱于NC组原代细胞,P<0.05;加入THP化疗药物处理24小时,流式结果显示NC组原代细胞表现出更强的药物耐受能力,B7-H3 KD组原代细胞凋亡增多,对药物敏感性较好。结论:B7-H3与临床膀胱癌患者复发及预后密切相关,B7-H3在膀胱癌干细胞中高表达,显着加强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调控肿瘤恶性生物行为,促进膀胱癌的侵袭转移,可能通过调控干细胞功能参与膀胱癌复发和进展。靶向干预B7-H3可以作为膀胱癌干细胞治疗新的方向,为临床早期诊断膀胱癌复发高危风险及指导预后治疗提供新策略。

二、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及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及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膀胱癌临床研究进展及机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膀胱癌中医机制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2 中医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研究
    2.1 中药方联合化疗药治疗膀胱癌
        2.1.1 消症汤
        2.1.2 八正散
        2.1.3 其他中药
    2.2 中成药联合化疗药治疗膀胱癌
        2.2.1 苦参注射液
        2.2.2 其他中成药
    2.3 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膀胱癌出血证
3 中医药治疗膀胱癌的实验机制研究
    3.1 阻滞肿瘤细胞增殖周期,抑制细胞增殖
    3.2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3.3 促进肿瘤细胞自噬
    3.4 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迁移
    3.5 抑制肿瘤细胞耐药性
4 总结与展望

(2)基于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研究及中药重楼皂苷Ⅱ纳米化治疗膀胱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随访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复发率比较
        2.3 不良反应比较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
        1.1.2 仪器
        1.1.3 细胞
        1.2 实验方法
        1.2.1 mMWCNT的制备和检测
        1.2.2 mMWCNT-PPⅡ的制备及载药量测定
        1.2.3 细胞实验基本操作
        (1)试剂配制
        (2)细胞培养
        (3)细胞复苏
        (4)细胞传代
        (5)细胞冻存
        1.2.4 CCK8法测定mMWCNT-PPⅡ、PPⅡ、EPI半数抑制浓度(IC_(50))
        1.2.5 体外检测膀胱肿瘤细胞T24、5637凋亡
        1.2.6 体外检测膀胱肿瘤细胞T24、5637增殖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mMWCNT的表征
        2.2 mMWCNT-PPⅡ载药量
        2.3 mMWCNT-PPⅡ、PPⅡ、EPI各自对T24、5637细胞的IC_(50)
        2.4 体外检测膀胱肿瘤细胞T24、5637凋亡情况
        2.5 体外检测膀胱肿瘤细胞T24、5637增殖情况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膀胱灌注药物研究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

(3)生物样本中霉酚酸和吡柔比星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物样品中霉酚酸、吡柔比星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第一章 人血浆中MPA及其主要代谢产物MPAG、Ac MPAG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材料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储备液和工作液的配制
        1.2.2 液相色谱条件
        1.2.3 血浆样品前处理
        1.2.4 方法学验证
        1.3 实验结果
        1.3.1 专属性
        1.3.2 线性范围
        1.3.3 检测限与定量下限
        1.3.4 精密度与准确度
        1.3.5 提取回收率
        1.3.6 稳定性
        1.4 讨论
        1.4.1 液相色谱条件建立及优化
        1.4.2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1.4.3 内标选择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MPA、MPAG、Ac MPAG质谱裂解规律的研究
        2.1 材料和仪器
        2.2 样品制备
        2.3 实验条件及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MS/MS扫描结果
        2.4.2 质谱裂解途径
        2.4.3 质谱裂解规律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吡柔比星联合使用厚朴汤剂治疗药物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人血浆中吡柔比星及和厚朴酚浓度同时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 材料和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血浆样品前处理
        3.1.4 方法学验证
        3.1.5 实验结果
        3.1.6 讨论
        3.2 尿液中吡柔比星检测方法的建立
        3.2.1 材料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尿液样品前处理
        3.2.4 方法学验证
        3.2.5 实验结果
        3.2.6 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治疗药物监测的应用
    第四章 治疗药物监测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4.1 药品
        4.2 资料与方法
        4.2.1 一般资料
        4.2.2 治疗方案
        4.2.3 样本采集及检测分析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治疗药物监测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
        5.1 药品
        5.2 资料与方法
        5.2.1 一般资料
        5.2.2 治疗方法
        5.2.3 样本采集及检测分析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霉酚酸、吡柔比星浓度与疗效及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复方苦参注射液诱导自噬促进膀胱癌细胞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膀胱癌现状
    1.2 西医对膀胱癌的认识
    1.3 中医药治疗膀胱癌的现状
    1.4 复方苦参注射液有效成分抗癌作用研究进展
    1.5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的研究
    1.6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膀胱癌的研究
    1.7 研究意义及创新
    1.8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药物与细胞株
        2.1.2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
        2.2.2 细胞传代
        2.2.3 细胞冻存
        2.2.4 CCK-8 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T24 细胞增殖的影响
        2.2.5 CCK-8 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表柔比星对膀胱癌T24 细胞活力的影响
        2.2.6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药物对膀胱癌T24 细胞形态的影响
    2.3 统计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T24 细胞增殖的影响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表柔比星对膀胱癌T24 细胞活力的影响
        2.4.3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药物对膀胱癌T24 细胞形态的影响
    2.5 讨论
第三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T24细胞迁移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药物与细胞株
        3.1.2 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膀胱癌T24细胞增殖的途径
    4.1 实验材料
        4.1.1 药物与细胞株
        4.1.2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凋亡抑制剂z-VAD-FMK对复方苦参注射液致死膀胱癌T24 细胞的作用
        4.2.2 自噬抑制剂3-MA对复方苦参注射液致死膀胱癌T24 细胞的作用
        4.2.3 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Necrostatin-1)对复方苦参注射液致死膀胱癌T24细胞的作用
    4.3 统计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凋亡抑制剂z-VAD-FMK可以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T24细胞的杀伤作用
        4.4.2 自噬抑制剂3-MA也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T24 细胞的杀伤作用
        4.4.3 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Necrostatin-1)不能抑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T24细胞的杀伤作用
    4.5 讨论
第五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诱导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药物与细胞株
        5.1.2 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流式细胞术检测膀胱癌T24 细胞凋亡
        5.2.2 Caspase-3 活性检测
        5.2.3 RT-qPCR检测Bcl-2、Bax、Caspase-3 mRNA表达
        5.2.4 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aspase-3 蛋白表达
        5.2.5 免疫荧光
    5.3 统计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药物对膀胱癌T24 细胞凋亡的影响
        5.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凋亡关键因子Caspase-3 活性的影响
        5.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Bcl-2、Bax、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5.4.4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Bcl-2、Bax、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影响
        5.4.5 免疫荧光结果
    5.5 讨论
第六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诱导膀胱癌T24细胞周期的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药物与细胞株
        6.1.2 试剂与仪器
    6.2 实验方法
    6.3 统计方法
    6.4 实验结果
    6.5 讨论
第七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膀胱癌T24细胞自噬的研究
    7.1 实验材料
        7.1.1 药物与细胞株
        7.1.2 试剂与仪器
    7.2 实验方法
        7.2.1 MDC法检测细胞自噬
        7.2.2 RT-qPCR检测P62、Beclin1、LC3ⅡmRNA表达
        7.2.3 Western Blot检测P62、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
        7.2.4 免疫荧光
    7.3 统计方法
    7.4 实验结果
        7.4.1 MDC法检测细胞自噬
        7.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P62、Beclin1、LC3ⅡmRNA的影响
        7.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P62、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的影响
        7.4.4 免疫荧光结果
    7.5 讨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药治疗膀胱癌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临床实验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设备材料
        1.2.3 手术方法
        1.2.4 灌注方法
        1.2.5 术后随访
    1.3 统计方法
    1.4 结果
        1.4.1 三组患者手术复发率情况比较
        1.4.2 三组在无复发生存时间情况方面比较
        1.4.3 三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的比较
    1.5 讨论
        1.5.1 膀胱癌的流行现状
        1.5.2 膀胱癌GEM灌注化疗
        1.5.3 膀胱癌BCG灌注免疫治疗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NMIBC灌注治疗进展
    2.1 NMIBC膀胱灌注化疗
    2.2 NMIBC膀胱灌注免疫治疗
    2.3 抢救性膀胱灌注治疗
    2.4 热化学灌注治疗
    2.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手术方法
        1.1.5 灌注方法
        1.1.6 观察指标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不同灌注方式的2年复发率对比
        1.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1.3 讨论
        1.3.1 不同灌注药物与肿瘤复发的关系
        1.3.2 不同灌注方式与肿瘤复发率的关系
        1.3.3 患者年龄、性别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的关系
        1.3.4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膀胱癌的当前治疗进展
    2.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2.2 基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2.2.1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2.2.2 尿流改道术
        2.2.3 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
        2.2.4 化疗
        2.2.5 放疗
    2.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7)吡柔比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抗兔结膜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用角膜缘干细胞切除联合碱烧伤法在新西兰白兔眼中建立结膜纤维血管模型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配置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动物实验
        2.4 人翼状胬肉标本的采集
        2.5 制备石蜡切片
        2.6 HE染色
        2.7 免疫组化染色
        2.8 免疫荧光
        2.9 阅片与数据分析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角膜缘干细胞切除联合碱烧伤法成功地诱导了新西兰白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conjunctival fibro-vascular tissue[CFVT])形成
        3.2 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具有与人复发胬肉相似的组织化学特征
        3.3 术后观察
    4 讨论
第二部分 吡柔比星诱导体外培养原代兔结膜成纤维细胞凋亡和自噬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配置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组织块法成功培养出原代兔结膜成纤维细胞
        3.2 THP抑制RCF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
        3.3 THP对 RCF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3.4 THP诱导RCF死亡,激活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
        3.5 THP诱导RCF自噬
        3.6 THP抑制HCECs增殖,诱导其凋亡并将细胞阻滞于G2/M期
    4 讨论
第三部分 吡柔比星预防新西兰白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配置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动物实验
        2.4 制备石蜡切片
        2.5 HE染色
        2.6 免疫组化染色
        2.7 阅片分析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THP减少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
        3.2 THP诱导兔结膜发生自噬和凋亡
        3.3 0.005 mg/mL THP未损伤手术周围角膜缘干细胞
        3.4 THP对 C57BL/6 小鼠角膜上皮愈合功能的影响
        3.5 THP对角膜﹑心脏﹑肝脏和肾脏的毒性评估
    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膜术后纤维化机制及治疗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三种药物行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简介
    1.2 流行病学
    1.3 病因学
    1.4 临床表现
    1.5 诊断
        1.5.1 彩超检查
        1.5.2 CT及MRI检查
        1.5.3 尿细胞学及肿瘤标志物检查
        1.5.4 膀胱镜检查及组织病理活检
        1.5.5 诊断性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
    1.6 手术方式
        1.6.1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1.6.2 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切除术
    1.7 术后膀胱灌注治疗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手术方法
    2.5 灌注方案
    2.6 随访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
    3.2 术后不同药物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情况对比
        3.2.1 三组中危膀胱癌患者灌注治疗后复发情况对比
        3.2.2 三组高危膀胱癌患者灌注治疗后复发情况对比
    3.3 术后三种药物膀胱灌注治疗的不良反应对比
第四章 讨论
    4.1 三种药物膀胱灌注治疗预防肿瘤复发疗效
    4.2 三种药物膀胱灌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4.3 本研究相关结果评价
    4.4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miR-424-3p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和顺铂耐药性关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miR-424-3p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临床患者组织样本
        1.1.2 实验试剂及配置方法
        1.1.3 实验仪器
        1.1.4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总RNA完整性
        1.2.2 膀胱癌组织中miR-424-3p的表达显着增高
        1.2.3 miR-424-3p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关系
    1.3 讨论
    1.4 小结
二、miR-424-3p对顺铂耐药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所用细胞株及miR-424-3p inhibitor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2.1.5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T24和T24/DDP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2.2.2 T24/DDP细胞中miR-424-3p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2.2.3 转染后T24/DDP细胞中miR-424-3p表达检测
        2.2.4 转染后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2.2.5 转染后细胞凋亡检测
        2.2.6 转染后细胞侵袭能力检测
        2.2.7 转染后细胞迁移能力检测
    2.3 讨论
    2.4 小结
三、miR-424-3p靶向PTEN抑制膀胱癌顺铂耐药机制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所用细胞系
        3.1.2 miR-424-3p mimic
        3.1.3 质粒
        3.1.4 主要实验试剂
        3.1.5 主要实验仪器
        3.1.6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3.1.7 实验方法
        3.1.8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PTEN为 miR-424-3p的靶基因
        3.2.2 PTEN表达受到miR-424-3p的负调控
        3.2.3 miR-424-3p表达下调后T24/DDP细胞中PTEN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
        3.2.4 miR-424-3p靶向PTEN影响T24/DDP细胞IC50
        3.2.5 miR-424-3p靶向PTEN影响T24/DDP细胞凋亡
        3.2.6 miR-424-3p靶向PTEN影响PI3K/Akt通路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mi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B7-H3通过调控膀胱癌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促进膀胱癌复发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B7-H3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构建膀胱癌干细胞模型并鉴定干性、基因测序筛查B7-H3表达差异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沉默B7-H3显着抑制膀胱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致瘤性及侵袭转移能力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本课题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所获奖项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四、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及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膀胱癌临床研究进展及机制概述[J]. 胡锦丹,王宇. 中医药学报, 2022(01)
  • [2]基于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研究及中药重楼皂苷Ⅱ纳米化治疗膀胱癌的实验研究[D]. 张胜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生物样本中霉酚酸和吡柔比星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D]. 周金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
  • [4]复方苦参注射液诱导自噬促进膀胱癌细胞凋亡的研究[D]. 张丽惠. 河北大学, 2020(08)
  • [5]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D]. 王润.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D]. 薛富刚.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吡柔比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抗兔结膜纤维化[D]. 徐丽娟. 浙江大学, 2020(01)
  • [8]三种药物行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分析[D]. 李荣欣. 兰州大学, 2020(01)
  • [9]miR-424-3p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和顺铂耐药性关系的机制研究[D]. 秦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B7-H3通过调控膀胱癌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促进膀胱癌复发转移的研究[D]. 李琛. 苏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及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