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办学机制,培养创新人才

完善办学机制,培养创新人才

一、完善教育机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姜尚洁[1](2021)在《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及推进策略》文中认为SWOT分析法为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推进策略提供了基本思路。地方本科高校着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符合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诉求与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人才培养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后发优势;劣势在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双师型"教师短缺、办学经费和办学自主权不足。当前,面临的机遇包括良好的国家政策环境、旺盛的人才市场需求、顺应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存在的挑战主要是长期不利的政策地位、社会偏见、产学研合作难度和其他教育形式竞争的压力较大等。全面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高校应着力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刘利[2](2021)在《新形势下民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民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民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人才培养观念、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应通过完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灵活引入创新文化、加快推进民族高校区域联合和中外联合培养等积极完善协同育人创新机制,大力提升新形势下民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赵淼[3](2021)在《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诺贝尔科学奖大国经验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海燕,蒋贵友,陈唤春[4](2021)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路径研究——基于36所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四十余年来,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进行了积极探索。本研究通过对我国36所"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进行分析发现,"强基计划"注重以公平公正为选拔原则、以综合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多元参与为基本保障、以拔尖创新为选拔导向。与此同时,各试点高校形成了个性化、融合式、贯通式、国际化与动态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了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应在传统高考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分类考核、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选拔更多综合素质优秀和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进行培养。各试点高校应在"强基计划"的透射下不断优化招生和培养机制,探索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拔尖创新人才招生与培养路径。

刘毅庭[5](2021)在《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二律背反"困境,通过对不可替代性核心能力培养意义的讨论,提出应将不可替代性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据此提出了"创新导向、需求定制"的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以及保障机制设计。

李保忠[6](2021)在《“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

冯超[7](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1)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培养和使用人才,始终把人才资源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后,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人才问题,关注人才的成长、重视人才的培养、依靠人才发展、优化人才环境,逐步确立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人才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体系建设及其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有一般人才观的基本属性,又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实践的表达系统,更蕴含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为逻辑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为历史传承,以国外先进人力资源理论为有益借鉴,体现出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融合、全局与重点相兼容的鲜明特点;在引导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领域协同发展、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2)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深刻贯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共党史学、教育学、哲学、人才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着眼从确立向度、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战略价值和实践推进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第一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国外人才观的有益借鉴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从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迫切渴求、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消除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的必然要求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第二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以习近平工作实践为线索,梳理并总结出其人才观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渐进过程,指明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确立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扎实的实践基础。第三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这一逻辑理路,系统梳理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内容构成,揭示这一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第四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着重从历史性与时代性、全局性与重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具有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具有反映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品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第五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着重从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统一的维度,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以及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第六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全面分析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需要紧密结合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把握这一人才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实践推进的根本原则及其相关对策。

杜双云[8](2021)在《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向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我国高校纷纷响应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展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办学。但高校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和摩擦,校企合作育人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此时建构校企合作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本课题以湖北师范大学校企共建鼎利学院为例,从座谈、听课、分析人才培养方案、梳理相关文献、开展社会调研、测评等多途径、多角度入手,对构建科学合理、客观适用的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开展研究。在此分为五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发展现状、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过程与方法等内容。第二章:对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校企合作”、“教育评价指标体系”、“CIPP评价模式”进行界定;第三章: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主要论述使用CIPP评价模式在校企合作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特别注重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原则、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第四章: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要素设计,从湖北师范大学鼎利学院校企合作的特性出发,确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内容,共四项一级指标,九项二级指标,二十项三级指标和四十五个观测点。第五章: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要素权重设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第四章建立的评价指标分配相应的权重,并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王静[9](2021)在《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重点。“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随着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格局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大国。习近平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并在每个任职时期都有针对性的提出关于人才培养的政策,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更是在多次讲话中提出了人才发展的新的、重要的论述。通过对我国人才工作的不断推进,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日益丰富,并逐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人才重要论述体系。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加强对此方面内容的梳理与研究,对于实现我国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国,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篇论文对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梳理与剖析。论文的第一部分从我国迈进新时代后所面临的一系列人才问题出发,指出了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同时详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强调了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论文的第二部分从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形成的实践基础及其个人条件三方面进行了综述。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提出的创新人才工作及“人才强省”思想;十八大至十九大期间,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不断丰富起来,系统地阐明了人才的关键性与重要性,对人才素质、青年人才的培养,注重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的完善,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对人才工作的发展做出了更高的指导;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更是层出不穷,要注重培养忠诚干净敢担当的高素质人才、提出汇聚爱国奉献的各类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用人方针,主张推行“新型举国”体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注重继续拓宽人才引进之门。第四部分对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归纳出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具有重视人才成长规律、凸显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坚持党管人才的特点,并指出了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总之,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思想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发展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又一次飞跃,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工作史的研究。

李书源[10](2021)在《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各国为争夺科技制高点都将科技创新发展定为国家核心战略,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也被用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以其群体的特殊性掌握着多种高精尖技术,成为使科技创新得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科技事业进步的生力军,对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国家对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愈加强烈,因此对理工科专业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意识方面的教育,用科技创新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虽更加注重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育,但仍存在教育体制改革面临阻碍、教育环境引导存在偏差、教育实践成效微弱、教育观念不够重视以及缺少相关理论认知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既有教育体制、社会环境、高校、家庭的因素还有理工科专业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应该积极进行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育,做到国家强化创新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社会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高校建立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教学体系、家庭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激发自身主体能动性等措施。重视发挥科技创新意识的积极作用,形成多方合力,发挥协同作用,以期帮助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

二、完善教育机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教育机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及推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1.1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
    1.2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劣势
        第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待确立和完善。
        第二,具有复合素养的“双师型”教师短缺。
        第三,办学经费和自主权不足。
    1.3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机遇
        第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迎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第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市场需求旺盛。
        第三,适应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趋势。
    1.4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挑战
2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推进策略
    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2 健全教师聘用机制,加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2.3 调整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2.4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社会认可度

(2)新形势下民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民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教育观念还比较滞后
    (二)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依然没有过多改变
    (三)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创新教育比例偏低
    (四)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笼统,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五)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
    (六)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不能很好满足创新教育需求
四、对策
    (一)尽快完善新形势下民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1.加快建成新形势下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民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实践平台
        2.加速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的新形势下民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培育体系
        3.尽早建立全方位开放性的民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4.尽快以多种形式为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
    (二)多方式、灵活多样地培养创新文化
    (三)积极构建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四)加快推进民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区域联合和中外合办的联合培养模式
    (五)积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大力组织创新课题申报和创新活动
    (七)加大对本科拔尖人才培养创新经费投入
    (八)加速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协同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育人机制
    (九)尽快完善新形势下民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评价体系
    (十)全面构建新形势下民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配套保障机制
五、结束语

(4)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路径研究——基于36所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强基计划”人才选拔的特征分析
    (一) 以公平公正作为人才选拔的逻辑起点
    (二) 以综合成绩作为选拔录取的评价内容
    (三) 将多元参与作为选拔过程的运行机制
    (四) 以拔尖创新作为人才选拔的首要标准
三、 “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 个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 融合式的科教协同育人
    (三) 贯通式的本研衔接培养
    (四) 国际化的人才交流模式
    (五) 动态化的考核分流机制
四、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路径
    (一) 优化选拔制度,鼓励多元录取
    (二) 完善培养制度,创新育人模式

(5)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二律背反”困境的缘起
二、 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三、 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二律背反”困境
    (一) 正题: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应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二) 反题:服务型政府的发展趋势要求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应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
四、 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二律背反”困境的解决路径
    (一) 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
    (二) 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更新
    (三) 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
        1. 优化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2. 发展差异化的教育模式
        3. 建立基于校府合作的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对接机制建设
        4. 以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考核来推动其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 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1.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2.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3. 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监督制度
        4. 完善校府互信合作机制
        5. 完善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机制
结语

(7)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
        (二)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
        (三)国外人才观念的有益借鉴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持续深化
        (三)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丰富发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三)完善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萌芽期
        (一)7 年知青岁月的成长体验
        (二)生活学习的独立探索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发展期
        (一)正定工作期间的初步实践
        (二)福建任职期间的推进发展
        (三)浙江上海主政期间的积极拓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成熟期
        (一)中央执政后对“为谁培养人才”的进一步明确
        (二)中央执政后对“培养什么样人才”观念的科学发展
        (三)中央执政后对“怎样培养人才”的全新阐释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
    一、深刻诠释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界定新时代人才标准的全新语境
        (一)以德为先的全新阐释
        (二)德才兼备的全新阐释
        (三)实践检验人才的全新阐释
    三、不断完善人才选用体系
        (一)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人人尽展其才”的选用目标
    四、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
        (一)巩固党执政的先进基础
        (二)壮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力量
        (三)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情怀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
    一、在历史与时代的贯通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基本趋向
        (一)善于总结人才观的历史经验
        (二)科学把握人才观的时代要求
        (三)坚持历史与时代的深度融合
    二、在全局与重点的统一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推进主线
        (一)以统筹思维推进人才建设
        (二)着力培养关键人才队伍
        (三)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问题导向
    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创新动力
        (一)推动人才理论创新发展
        (二)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三)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生动结合
    四、在民族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总体格局
        (一)彰显人才观的民族性特点
        (二)拓展人才观的世界性视域
        (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协同发展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的最新成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为科学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价值
        (一)为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明确了基本要求
        (二)为增强中国核心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为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世界意义
        (一)为促进世界人才理论的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为发展中国家破解人才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力量”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
    一、科学把握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现状
        (一)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困境的主要成因
    二、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
        (一)明确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要义
        (二)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体系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一)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二)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五、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一)改革完善人才体制机制
        (二)加强急需紧缺型人才和海外人才资源建设
        (三)构建新时代人才建设法律体系
    六、营造良好的人才社会环境
        (一)重视改善人才社会环境的价值意蕴
        (二)贯彻落实人才社会环境的全新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校企合作现状
        (一)国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二)国内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一、校企合作
    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三、CIPP评价模式
第三章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原则
    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第四章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设计
    一、背景评价
    二、输入评价
        (一)资源设计
        (二)课程设计
        (三)实践教学设计
        (四)制度设计
    三、过程评价
        (一)资源利用
        (二)课程实施
        (三)制度执行
    四、成果评价
第五章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计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三、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四、层次总排序
    五、案例评价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及获奖
附件2 校企合作背景下鼎利学院学生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9)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来源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才思想
        2.1.2 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
        2.1.3 中国古代的人才思想
        2.1.4 中国近代的人才思想
    2.2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
        2.2.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才工作的发展实践
        2.2.2 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迫切要求
        2.2.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
    2.3 习近平的个人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
    3.1 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
        3.1.1 提出创新人才思想
        3.1.2 提出“人才强省”思想
    3.2 十八大至十九大之前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
        3.2.1 阐述人才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3.2.2 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3.2.3 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
        3.2.4 注重家庭观建设对人才培育的影响
        3.2.5 注重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
        3.2.6 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3.3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
        3.3.1 注重培养忠诚干净敢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3.3.2 提出汇聚爱国奉献的各类人才
        3.3.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用人方针
        3.3.4 主张推行新型举国体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3.3.5 注重继续拓宽人才引进之门
    3.4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特点和价值
    4.1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特点
        4.1.1 重视人才成长规律
        4.1.2 凸显创新人才的培养
        4.1.3 坚持党管人才
    4.2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4.2.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4.2.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思想
        4.2.3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才治理思想
    4.3 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4.3.1 有利于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4.3.2 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4.3.3 有利于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难点
        1.5.2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的理论概述
    2.1 科技创新的概述
        2.1.1 科技创新的内涵
        2.1.2 科技创新的分类
    2.2 科技创新意识概述
        2.2.1 科技创新意识的定义
        2.2.2 科技创新意识的特征
        2.2.3 科技创新意识的构成
    2.3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概述
        2.3.1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内涵
        2.3.2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特点
    2.4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2.4.1 完善高校育人任务
        2.4.2 提供发展潜在动力
        2.4.3 取得国际竞争优势
    2.5 关于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依据
        2.5.1 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的理论
        2.5.2 毛泽东关于科技创新的理论
        2.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科技创新的理论
        2.5.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动科技创新的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现状调查
        3.1.1 调研基本情况
        3.1.2 调查问卷分析
    3.2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3.2.1 理工科专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尚待完成
        3.2.2 社会科技创新环境尚未成熟
        3.2.3 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成效微弱
        3.2.4 部分家庭对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3.2.5 部分学生对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缺少主动性
    3.3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理工科专业的科技创新引导政策难以精准落实
        3.3.2 社会环境对科技创新推动力不够强劲
        3.3.3 高校科技创新教育保障尚未面面俱到
        3.3.4 家庭的科技创新教育参与意识较薄弱
        3.3.5 学生对科技创新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途径
    4.1 完善理工科专业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4.1.1 健全理工科专业科技创新的教育机制
        4.1.2 加大对理工科专业的资金精准投入
    4.2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社会环境
        4.2.1 构建良好科技创新文化环境
        4.2.2 加大社会对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关注度
        4.2.3 以市场需求精准培养理工科专业大学生能力
    4.3 完善高校教育模式改革
        4.3.1 建立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教学体系
        4.3.2 建设科技创新型教师队伍
    4.4 转变部分家庭存在的传统教育观念
        4.4.1 从小培养子女科技创新思维
        4.4.2 锻炼子女科技创新意识
        4.4.3 改变家长传统教育观念
    4.5 激发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主体能动性
        4.5.1 培养质疑精神并坚定信念
        4.5.2 增加多领域知识储备
        4.5.3 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完善教育机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及推进策略[J]. 王薇,姜尚洁. 教学研究, 2021(05)
  • [2]新形势下民族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 刘利.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1(02)
  • [3]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诺贝尔科学奖大国经验的探究[D]. 赵淼.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4]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路径研究——基于36所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的文本分析[J]. 刘海燕,蒋贵友,陈唤春. 高校教育管理, 2021(04)
  • [5]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J]. 刘毅庭. 中国农业教育, 2021(03)
  • [6]“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李保忠.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7]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D]. 冯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构研究[D]. 杜双云. 湖北师范大学, 2021(12)
  • [9]习近平关于人才重要论述发展研究[D]. 王静.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10]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研究[D]. 李书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完善办学机制,培养创新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