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网印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丝网印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丝网印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涂华婷[1](2021)在《面向无芯片UHF RFID标签的织物基微带多谐振电路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评价》文中指出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特别是超高频(Ultra-High-Frequency,UHF)RFID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远距离、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的技术,可以将一个极其复杂的物联网系统串联起来。因此,它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之一。UHF RFID标签根据结构的不同可分为有芯片UHF RFID标签和无芯片UHF RFID标签两大类。有芯片UHF RFID标签由天线及硅芯片组成,无芯片UHF RFID标签不含芯片,是依靠特殊结构的电路辐射电磁信号来携载信息。RFID技术与纺织服装相结合,将会在服装生产与销售中极大地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减小人为操作失误,可广泛应用于无人值守服装店、洗涤服务、品牌防伪、特殊群体监管与护理等领域。目前在服装市场上UHF RFID标签的使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只有少量有芯片UHF RFID标签应用于服装物流及销售管理中。这种现状一方面是因为相比成熟、廉价的条形码、二维码等纸质标签,有芯片UHF RFID标签中芯片(IC)的成本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UHF RFID标签在服装中的商业应用。另一方面,在穿着和洗涤等实际使用过程中,芯片与天线的连接处容易被破坏,而造成UHF RFID标签失效。新兴织物基无芯片UHF RFID标签,即由织物基天线和滤波电路组成,可以同时解决上述问题。理论上,织物基无芯片UHF RFID标签的功能特性取决于其滤波电路。虽然,许多学者在织物基UHF RFID标签的天线结构设计和制备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是,织物基滤波电路的设计与制备技术领域几乎空白,并且目前还没有基于常规织物的无芯片UHF RFID标签。根据织物基无芯片UHF RFID标签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设计和制备此类标签时主要有如下技术难点:(1)轻薄织物介电性能的表征技术。织物的介电性能决定了标签电路的几何结构和电长度,但织物介电性能变化范围小,且轻薄、柔软、易变形,传统方法难以准确测量织物的介电性能。(2)标签功能结构在织物表面的低成本快速成形技术。现有技术在制备无芯片UHF RFID标签时,是在PCB(printied circuit board)表面用化学试剂腐蚀铜膜形成标签导体。它无法满足柔性可穿戴和接触舒适性的需求,且制备效率低。而在织物表面采用金属贴片、导电纱机织或刺绣等制备电子器件的新兴技术工艺复杂且灵活性低。(3)粗糙多孔织物表面不均匀复合导电膜的电导率表征技术。丝网印刷技术可以将导电油墨沉积在织物表面制备标签功能组件。但是,导电油墨是一种复合导电材料,其电导率相比较纯金属而言非常低,且织物表面的丝网印刷膜呈现多重不均匀性。因此,在高频下丝网印刷膜电导率的测量非常困难。(4)织物基标签的材料及电路结构对其电磁辐射特性的协同作用机理未知。常规织物的多孔结构导致其介电损耗大,且织物粗糙表面引起沉积导电薄膜结构不均匀,以致织物基无芯片RFID标签的信息携载电路结构设计难度大。本论文针对上述技术难题,以常规织物为基底逐一提出解决方案,完成面向无芯片UHF RFID标签的织物基微带多谐振电路的仿真、设计与实验制备。结合仿真模拟和实验验证,探究影响微带多谐振电路电磁辐射性能的影响因素。首先基于经典环形谐振器原理,提出织物介电性能和丝网印刷薄膜在超高频条件下电导率的测量方法,并论证其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应用测量所得织物和油墨的性能参数,设计并制备织物基微带多谐振电路,评价其射频性能。最后,将设计的微带多谐振电路应用于织物基无芯片UHF RFID标签,测量该标签的射频信号传输能力,进而评价其信息携载性能,初步验证基于谐振电路的织物基无芯UHF RFID标签可行性。以下是具体内容和结果:(1)针对材料不均匀导致织物介电性能和丝网印刷膜高频电导率难以测量的问题,采用经典环形谐振器原理,提出常规纺织印刷电子材料的介电及电学性能表征方法。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应用比照验证法,论证所提出测试方法的测量准确性,并应用于测量一定频率下的织物介电性能和丝网印刷膜电导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环形谐振器的谐振频率和信号衰减与材料介电及电学性能之间的响应关系,依靠谐振峰出现的位置和形状可以准确判断纺织印刷电子材料的介电及电学性能。(2)针对织物印刷电子材料的高损耗和不均匀性造成的谐振电路设计难的问题,采用阻抗不匹配的反射原理,提出对称型微带短截线的方法,设计和制备织物基微带多谐振电路。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分析织物介电性能、印刷导体电学性能对织物基丝网印刷电路的超高频信号传输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测量得到织物基微带多谐振电路的陷波位置、陷波大小以及整体变化趋势与仿真结果较为吻合,且谐振频率偏差率分别为0.99%,0.88%和2.26%。而且,织物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厚度以及印刷导体的电导率共同决定了谐振电路的陷波深度;织物介电常数和厚度影响谐振频率和端口阻抗,决定谐振单元结构的几何尺寸。这些结果说明所设计的谐振电路能够有效实现滤波功能,可应用于织物基无芯片UHF RFID标签。(3)构建无芯片UHF RFID标签,探究丝网印刷质量对织物基无芯片标签高频信号传输的影响,初步探索该无芯标签的信息编码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标签具备信息携载功能,初步验证了本文所提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并且,丝网印刷膜厚度、厚度均匀性以及印刷精度影响谐振单元的电尺寸,改变其阻抗匹配关系,影响高频信号传输性能。综合以上研究,课题以开发织物基无芯片UHF RFID标签为目标,采用仿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突破了谐振型织物基UHF RFID无芯片标签开发中的系列关键问题,创建了针对常规纺织印刷电子材料的介电及电学性能的表征方法,确定了织物基微带多谐振电路结构及其丝网印刷制备方法。并且,将本研究所设计的谐振结构应用于谐振型织物基无芯片UHF RFID标签,初步验证了其信息编码可行性,并阐释了影响因素,最终揭示了织物介电性能、印刷膜电学性能以及电路结构对微带多谐振电路之间的电磁耦合作用关系。研究结论证实在常规织物表面采用丝网印刷导电油墨制备射频电子元器件的可行性,且控制丝网印刷膜厚度均匀性和宽度的精确性是提高滤波器射频性能的关键因素。这不仅为织物基无芯片UHF RFID标签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也将推动织物柔性印刷电子技术的发展。

聂婷[2](2021)在《晶硅太阳能电池正面银浆料用有机载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正银浆料是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有机载体在银浆料中饰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提出了一种晶硅太阳能电池正面银浆料用有机载体的润湿性和流变性调控的方法,并研究了有机载体润湿性和流变性对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首先,用接触角测试仪研究了溶剂与功能相、粘结相的润湿性,将丁基卡必醇和醇酯十二以及其不同比例下的混合溶剂分别滴在铜粉、银粉、玻璃粉-1、玻璃粉-2和硅片5种不同的基底上,测量结果表明,当丁基卡必醇:醇酯十二=1:1时,测得的接触角最小,表明溶剂具有最佳润湿性。其次,通过流变仪三段式测试比较三种不同粘结剂分别在不同含量下在规定时间内的回复率,发现丙烯酸树脂总是表现出优异的回复特性,去除外力后,M1-M3在30 s内的恢复率分别为87.8%、91.5%和91.92%。接着,用流变仪研究了不同比例触变剂对有机载体回复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氢化蓖麻油:聚酰胺蜡=1:1时,有机载体表现出优异的触变性。通过接触角测试仪和流变仪对有机载体的润湿性和流变性进行调控,从而对太阳能电池正银浆料用有机载体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接着,研究了有机载体润湿性和流变性对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通过接触角测试研究有机溶剂对银粉和硅片的润湿性,同时用粒子表面分析仪对银浆料的分散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加入二乙二醇二丁醚可提高溶剂与银粉及硅片的润湿性。润湿性好的有机载体M2制成的银浆料P3驰豫时间为94.46 ms,具有优异的分散性。与硅片润湿性好的有机溶剂S2制成的浆料P3在印刷时与硅基底接触良好,印刷后前电极栅线高宽比为0.39。最后,通过流变仪对浆料流变性进行表征,由结果可得,具有适中粘度和良好回复率的浆料能有效提高印刷性能,经测试,用润湿性和流变性优良的浆料制成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具有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22.447%)。

许锋[3](2021)在《面向植物工厂的水培液速效养分关键传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设施农业水培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水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设施农业水培液养分检测方法与传感技术的研究,对设施农业更全面、精准地控制营养和环境因子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养分传感器不成熟、离子选择电极(Ion-Selective Electrode,ISE)不能直接用于水培液养分测量、光学仪器操作复杂且造价昂贵等问题,本研究基于固态ISE探究了氮、磷、钾肥元素传感器的改进方法,建立了水培液主要养分离子浓度的预测模型,开发了光学养分检测芯片与便携式检测设备,构建了一个具有水培液养分闭环自动检测控制系统的植物工厂模型。主要研究工作概述如下:(1)通过电沉积法在钴电极表面修饰了一层致密的钴纳米颗粒,并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法探究了该电极重复使用时的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电沉积环境中,不同的电沉积时间会影响钴纳米颗粒对磷酸盐离子选择电极改性的作用。采用表层致密的纳米钴颗粒有效地增加了磷酸根ISE的检测精度,最佳的电沉积时间为60 min,灵敏度约为27.28 mV/decade,检测下限为1 ×10-5.29 mol/L,响应时间约为30s。基于此开发了一种基于碳基丝网印刷电极的一次性纳米钴磷酸盐浓度检测芯片,该芯片一致性好,批次内最大变异系数仅为0.4992%。(2)以玻碳电极(Glass Carbon Electrode,GCE)为基底修饰了石墨烯以及石墨烯-金纳米颗粒复合材料作为电荷传递层,探究电荷传递层对硝酸根、铵离子和钾离子选择电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金纳米颗粒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GR-AuNPs-GCE的电荷传导能力比GCE和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更好;GR-AuNPs-GCE为基底的离子选择电极检测下限优于其他两种;在标准溶液中,硝酸根电极的灵敏度约为49.62 mV/decade,检测下限为1×10-4.88 mol/L;铵离子选择电极的灵敏度约为53.39 mV/decade,检测下限为1×10-5.52mol/L;钾离子选择电极的灵敏度约为48.58 mV/decade,检测下限为1×10-5.23mol/L。(3)对经典细菌觅食优化算法进行仿生学改进,并用该算法优化支持向量回归机建立了基于上述电化学传感器的水培液养分预测模型。改进后的细菌觅食优化算法在寻优精度、稳定性、收敛速度上都有着突破性的改善;建立的养分预测模型能够使用离子选择电极和辅助传感器的信息准确预测水培养分的浓度,该养分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泛化能力,四种离子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不小于 97.43%。(4)基于以上研究,使用电化学传感器建立了一个能够精确控制水培液养分浓度的检测系统,基于微流体控制芯片开发了两种不同型号的养分检测芯片以及便携式光学养分检测设备,建立了一个具备环境调控功能的植物工厂实例。

贾环[4](2021)在《基于BOBST凹印机的UV集成工艺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烟标是卷烟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卷烟的特殊商品属性和高附加值,卷烟烟标除了满足高品质的包装成型工艺和包装防护功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性、文化和品牌属性、独特的防伪功能。某品牌云龙烟标的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表面特效“冰花锤纹”以提高其艺术特效和防伪功能。原设计采用“胶印和丝印”组合工艺进行生产,但其工序复杂、质量难以控制、生产效率低,导致云龙烟标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本文针对该烟标的生产需求,创新提出在现有BOBST凹印机的基础上,组合与凹印机连线的UV(Ultraviolet)印刷工艺环节,形成高速凹印与UV集成的云龙烟标的新工艺,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设备改造方案制定、生产工艺参数实验研究。首先,对云龙烟标的表面特性和生产工艺进行了分析,对烟标的印刷和印后工艺进行了整理,对烟标生产企业的胶印生产工艺和凹印生产设备进行了现场和技术调研,经过梳理和分析,提出云龙烟标的凹版印刷与UV集成的新工艺。其次,在对BOBST凹印机的生产工艺参数、设备结构空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BOBST凹印机组的尾部加装UV印刷和光固化单元,形成设备改造方案,并依照整体性最佳的原则,应用评价体系和Matlab软件寻找最佳的组合方案,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设备改造三维实体模型,细化UV印刷和光固化设备的具体安装位置。然后,基于改造后的设备,整理云龙烟标的在线生产工艺参数,制定云龙烟标的凹印与UV集成的工艺参数实验方案,对影响云龙烟标的生产工艺参数进行实验并测试烟标的质量参数和效果。经过多次生产工艺参数调整和实验,得到其最佳生产参数为:印辊网穴深度70μm,印刷速度130m/min,冰点油墨上机粘度21″~22″(水浴加热80℃),UV引爆灯工作功率为80%(1*480W),固化灯工作功率为80%(3*8KW)。最后,对改造后的凹印与UV集成云龙烟标的生产工艺和效率与胶印丝印生产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由“凹印+UV”集成工艺生产的云龙烟标完全满足产品样张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安全卫生指标要求,用户上机包装成型性能良好,实现了生产工序由原有的7道生产工序缩减为4道工序、生产效率提高了6倍、产品冰花锤纹与工艺样张相似度达95%以上,满足了企业对云龙烟标的生产需求。本论文以云龙烟标的高效生产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企业的生产需求,进行工艺创新及对现有设备集成改造,在保持设备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功能,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实现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生产,为企业现有设备改造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为同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卜雨翔[5](2021)在《基于柔性干电极和人工智能的房颤自动检测与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极大的心律失常。房颤发作时,心房杂乱无章的颤动会造成心排出量减少并加快血栓的形成,脱落的血栓则容易造成血管堵塞,严重时可能会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房颤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凸显,房颤对于人类健康的威胁也愈发严峻。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心律失常诊断方式,但是由于其所采用的湿电极的记录性能会随记录时间增加而下降以及监护仪体积较大等问题,不适用于长时程心电监护,而房颤在发作之初通常表现为阵发性房颤,短时间的心电图检查往往不能有效地用于房颤诊断。新型的柔性干电极由于避免了导电凝胶的使用,可以应用于长时程心电监护,搭配人工智能算法的穿戴式心电监护设备近年来也显现出了其在临床房颤监护中应用潜力。但是,目前的相关研究往往仅关注于新型电极材料、穿戴式心电监护设备的研发,亦或是仅关注于基于公开数据库的房颤自动检测与预测算法研究,学术界缺乏针对该类问题的系统性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工作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和研究了基于丝网印刷的新型柔性干电极用于生物电信号检测,并对湿电极和干电极的电极-皮肤接触面等效电路模型进行了建模和对比分析,设计了一种具有分层结构的柔性干电极的制备方案。通过对所研制的柔性干电极进行清洗测试、拉伸测试和接触阻抗测量等实验分析,全面评估了柔性干电极的电气和机械性能。同时,通过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心电信号检测实验以及长时程心电信号检测实验,对柔性干电极的心电信号检测性能进行了评估,验证了柔性干电极可以在不使用医用粘合剂与导电凝胶的情况下达到与Ag/Ag Cl湿电极类似的记录效果。(2)提出和构建了基于柔性干电极和深度学习的房颤自动检测方法,基于前期的深度学习算法研究成果和本文所提出的4个待优化的心电贴导联配置方案进行了协同设计。通过包含4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试验评估,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房颤自动检测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泛化能力,其平均准确率达到了93.1%。(3)提出和构建了一种基于RR间期滑动窗口和深度学习方法的房颤发作预测算法模型,基于公开数据库AFPDB的测试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最佳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达到93.67%、92.06%、92.86%。同时,通过提取46类不同的心率变异性特征,对采用不同心电信号分段方式时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房颤发作预测性能进行了对比评估。综上所述,本文对基于柔性干电极和人工智能的房颤自动检测与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基于柔性干电极的穿戴式心电监护系统及临床房颤自动检测方法,彻底解决了传统湿电极的导电凝胶所带来的问题,为临床心律失常的自动化精确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推动生物电检测技术的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完善。由于本课题研究时间和临床实验样本有限,本文只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本课题所得出的相关结果和结论有待将来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进行评估验证。

曹庆朋[6](2020)在《体表汗液多参数电化学传感器及穿戴式检测装置的研制》文中指出汗液是由汗腺分泌的液体,包含丰富的电解质和代谢分子,在疾病诊断与健康监测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与其它体液(如尿液、血液、唾液等)相比,汗液具有易获取、适合无创检测等优点,逐渐成为诊断领域的重要样本。体表汗液原位分析技术是目前汗液分析的主要技术之一。其不仅能够避免频繁的样本收集,而且可以实现对汗液中代谢物的连续监测,获取更多的生理信息。近几年,体表汗液原位分析检测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该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在连续的体表原位检测时,旧汗液无法及时排离传感器,就会造成汗液在传感器表面的堆积,形成新旧汗液的混合液,影响检测的准确性。此外,在对汗液中包含的离子进行检测时,传统的离子传感器由于体积较大、工艺复杂,而无法集成到穿戴式设备中,阻碍了汗液原位检测的发展。进一步地,实现生物传感器和穿戴式设备的集成是体表汗液原位分析发展的关键。而开发具备电化学检测功能的穿戴式设备,不仅有助于推动汗液生理健康研究的发展,还能加快体表汗液原位分析技术迈向商业化的步伐。基于此,本论文以体表汗液原位检测为研究对象,以解决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为目的展开深入研究。首先,针对汗液堆积和蒸发问题,制备了低成本、工艺简单的三维纸基微流体器件,用于检测过程中的汗液收集和导流,避免长时间连续汗液检测引起的汗液堆积和新旧汗液混合问题。其次,为解决传统离子选择性电极体积大、加工工艺复杂等问题,制备了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用于体表汗液原位检测;进一步地,研制了智能腕表电化学检测平台,将其与三维微流体器件和全固态离子传感器结合用于体表汗液的原位离子检测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柔性印刷电路板为基底的穿戴式多参数汗液检测系统,实现多参数同步实时汗液检测。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具体如下:(1)首先为解决体表汗液检测过程中存在的汗液堆积和新旧汗液混合的问题,本文研制了基于丝网印刷技术的三维纸基微流体器件(3D-PMD)。利用滤纸本身的毛细虹吸效应,本文合理化设计滤纸的三维结构,采用蜡丝网印刷的方法在亲水性滤纸表面修饰疏水层,并以裁剪、折叠的方法制备出三维沟道,实现汗液的横向和纵向流通。研究过程中,为降低3D-PMD的样本量消耗以及满足不同传感器尺寸的需求,对该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并首次将其应用到体表汗液原位检测中。3D-PMD不仅解决了汗液堆积等问题,同时能够将传感器与皮肤隔离开,降低了传感器被污染的风险,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2)其次,本文还通过Layer-by-Layer的方式在丝网印刷碳电极表面修饰敏感层,制备了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5μM~1900μM),覆盖了汗液中葡萄糖的生理范围。本文将3D-PMD与葡萄糖传感器集成,实现运动场景下体表汗液葡萄糖的原位检测。结果表明,集成后的汗液葡萄糖检测设备能够成功获取体表汗液中葡萄糖的动态变化曲线,可进一步用于葡萄糖生理代谢的分析、研究。该集成设备具有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可抛弃的优点,在体表汗液原位分析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3)用于体表汗液中离子水平分析的全固态离子选择性传感器的制备研究。本文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在柔性PET基底上制备电极,通过在电极表面修饰离子选择性膜制备全固态Na+、K+选择性传感器,并对所制备传感器的重要参数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Na+和K+选择性电极: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Na+:8 m M~128 m M;K+:1 m M~32 m M)、较好的选择性和重复性、较高的一致性(RSD<3.5%)、长达5.5个小时的连续稳定检测时间以及长达14天的储存时间。本文制备的全固态离子选择性传感器具有柔性可弯曲、成本低、可批量化生产、可抛弃等优点,可作为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体表汗液离子检测的技术方案。(4)进一步地,为推进体表汗液分析技术的未来发展,本文研制了具备离子检测功能的智能腕表系统。智能腕表电路系统主要实现了双通道离子检测、电源管理以及LCD显示等功能,其中离子检测系统由开路电势检测电路实现。将所开发的智能腕表、离子选择性传感器、三维纸基微流体器件集成在一起,用于体表汗液中Na+和K+的实时监测,最后设计在体测试实验,实现了运动场景下的汗液离子动态检测。本文研制的智能腕表穿戴式设备具有功耗低、无线传输和实时显示等特点和功能,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5)基于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材料的传感器阵列和穿戴式检测电路的研制。本文以FPCB为柔性基底材料,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制备了电极阵列,并通过修饰敏感材料制备了Na+、K+、p H和葡萄糖传感器。本文还设计了FPCB穿戴式检测电路,与传感器阵列连接,实现汗液中多参数的同步检测。同时,还开发了用于体表汗液检测数据接收的移动手机端应用程序,实现多个汗液标志物水平的实时显示。在此基础上,设计体表汗液多参数实时检测实验,验证该集成设备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所开发的基于FPCB的传感器阵列和检测电路,不仅成功实现了运动场景下的体表汗液多参数同时检测,还具有成本低、可批量化生产等优点,并且该穿戴式设备适合佩戴于多个身体部位,具有良好的实际研究和应用价值。

吴双[7](2020)在《陶瓷覆铜板用TiAgCu钎焊电子浆料制备及焊接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陶瓷覆铜板作为大功率电子器件封装的核心材料部件,因其导热性好,可靠性高得到了广泛关注。活性钎焊技术是制备性能优良的陶瓷覆铜板的一种有效技术。因此本论文针对Ti-Ag-Cu体系的电子浆料,系统的研究了固含量、不同含量粘结剂、不同类型流平剂对活性钎焊电子浆料的流变性能、丝网印刷性能以及烧结后陶瓷覆铜板性能的影响,具体实验研究内容和结果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活性钎焊电子浆料流变性能及丝印干膜质量的研究。以丙二醇苯醚为有机溶剂,固定金属粉末配比为Ag粉:Cu粉:Ti H2粉=71.25 wt%:23.75 wt%:5 wt%,分别研究了不同固含量、不同含量粘结剂和不同类型流平剂对活性钎焊电子浆料的流变性能及丝印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固含量为89%,有机载体成分为:丙二醇苯醚有机溶剂(93.53 wt%),乙基纤维素(5.97 wt%),LD-9108型流平剂(0.5 wt%)时,浆料流变性能最佳,浆料黏度为46.04 Pa·s,触变指数为2.6136;丝印厚膜烘干后表面平整,边缘光滑,内部由细小、致密的固体颗粒组成,未发现空洞等缺陷。2.烧结工艺及浆料配方对钎料厚膜性能的影响。根据TGA测量结果选取不同烧结工艺曲线对钎料厚膜进行探究,根据烧结厚膜的SEM形貌特征判断,得到适合本文实验的最佳烧结工艺,其最高烧结温度为850℃。并在此烧结工艺下,分别对不同固含量、不同含量粘结剂及不同类型流平剂配制的钎料厚膜进行真空烧结。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固含量的增加,钎料厚膜内的微孔结构趋于减少。但是当固含量超过89%时会出现宏观孔洞,且随着固含量的增加而增多。加入少量乙基纤维素后,烧结厚膜的孔隙率有所改善,均匀度提高,但乙基纤维素含量过高,膜层孔洞迅速增多。当加入流平剂后,孔洞明显改善,烧结后钎料厚膜表面平整,尤其加入LD-9108型流平剂后性能最佳,几乎未有孔洞产生。3.烧结方式及浆料配方对陶瓷覆铜板性能的影响。考察丝印方式、无压和有压对陶瓷覆铜板在烘干、烧结工艺过程中的影响。最终得到,采用两步法将陶瓷基板和铜箔分别进行丝网印刷后再贴合进行有压烘干、烧结所制备的陶瓷覆铜板性能最佳。制备的陶瓷覆铜板的断面粘接致密,所测的剥离强度数值最大且稳定,剥离后钎焊层分布均匀,采用无粘结剂和流平剂配方浆料获得的基板平均剥离强度为68.42 N/cm。采用该烧结方式,针对优化的浆料配方进行烧结,得到的陶瓷覆铜板的综合性能最佳,其断面粘接致密,无明显缺陷,内部空洞率较低,最佳样品的平均剥离强度为159.75 N/cm。

纪岱宗[8](2020)在《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生化传感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现场快检(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指在现场进行采样并使用便携式的分析检测仪器及配套试剂和试纸,在病人附近进行快速分析、准确诊断并得到检测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但是,目前而言,大部分的现场快检设备不仅成本相对较高,而且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和专业知识的解读。此外,灵敏度也是限制现场快检设备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基于智能手机的检测系统和纳米材料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的快速发展,为便携式低成本且易操作的检测系统配合具有高灵敏度的传感器件的设计和实现并应用于现场快检领域提供了可能性。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多种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包括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检测系统,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系统、差分脉冲安培法检测系统和方波伏安法检测系统。这些检测系统使用智能手机完成了参数设置、命令控制、数据分析处理和结果显示等功能,简化了检测器的电路设计方案,降低了整体系统成本和所需专业知识要求,提升了数据分析处理效率,增强了操作的便捷性。检测器用于产生电化学激励信号,检测传感器上的生成的电流,将电流转换成数字代码,并将其发送到智能手机进行处理。而后,对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检测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评估。此外,本文不仅尝试将纳米材料修饰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构建传感器,还使用自制的石墨烯油墨通过丝网印刷技术直接构建了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这些纳米材料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特性,可以用于提升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的灵敏度。最后,这些纳米材料修饰的电极分别与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结合用于葡萄糖、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左旋多巴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定量分析与检测,进一步提升了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在现场快检领域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如下:1.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检测系统,并使用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检测系统将还原氧化石墨烯/3-氨基苯硼酸修饰在丝网印刷电极用于对葡萄糖的定量检测。循环伏安法是一种重要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对电极进行修饰和表征,还可以用于物质的检测。在本文的研究中,设计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系统,并使用该系统构建了方便的电极修饰方法用于便携式葡萄糖检测。该系统包括以下主要部分:智能手机、手持式检测器和对葡萄糖敏感的纳米材料修饰电极。检测器可以产生三角波的激励电压用于循环伏安法,并智能手机通讯接收命令和发送数据。通过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系统将氧化石墨烯和3-氨基苯基硼酸纳米复合材料修饰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作为葡萄糖检测的一次性传感器。该系统结合这种一次性传感器对葡萄糖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和特异性响应。检测限约为26μmol/L。检测浓度相对于真实浓度的相对误差约为3.15%。因此,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检测系统展现了在现场进行电极修饰和表征、定量检测等的巨大潜力。2.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系统,结合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颗粒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实现了对尿酸、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的同时检测。抗坏血酸、多巴胺和尿酸是人体代谢过程以及血液、尿液等生物体液中重要且共存的生物分子。本研究中,开发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伏安系统用于同时检测多种电活性生化小分子。该系统由传感器、硬币大小的检测器和智能手机组成。检测器可以产生差分脉冲伏安法所需的电压激励信号,并可以测量传感器上产生的电流。智能手机上安装有专门设计的应用程序,通过与检测器通讯控制整个系统,计算数据和显示结果。还原氧化石墨烯和金纳米颗粒修饰的电极作为传感器,同时测定人工尿液中不同浓度的抗坏血酸、多巴胺和尿酸。该系统对抗坏血酸、多巴胺和尿酸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和特异性响应。它们的检测下限分别是1.04μmol/L、0.29 μmol/L和5.4μmol/L。因此,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伏安法系统结合还原氧化石墨烯和金纳米颗粒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在现场快检领域展现出进行痕量同时检测的巨大潜力。3.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安培法检测系统,构建了单壁碳纳米管/金纳米颗粒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并验证了其电化学性能。使用该检测系统和修饰后的丝网印刷电极实现了对左旋多巴的快速检测。左旋多巴是一种可以用于治疗和缓解帕金森症状的药物,但过量的摄入会造成大量副作用,因而需要控制其在体内的浓度。本文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安培法检测系统,用于实时测量传感器上左旋多巴浓度变化。我们用金纳米颗粒、单壁碳纳米管和壳聚糖对丝网印刷电极进行修饰,并作为传感器检测左旋多巴的实时浓度变化。采用手持式装置进行差分脉冲电流测量,并传递电信号数据。系统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用装有专门设计的安卓应用程序发出指令、进行数据实时计算以及实时结果显示。该系统结合单壁碳纳米管和金纳米颗粒修饰的传感器对左旋多巴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区分出浓度低至0.5 μmol/L的左旋多巴,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该系统在现场检测领域显示出极大的潜力,可以帮助医生控制左旋多巴的临床用量。4.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智能手机的方波伏安法检测系统,构建并制作了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并验证了其电化学性能和长时间稳定性。使用该检测系统和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实现了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原位检测。去甲肾上腺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控注意力、情绪、学习、记忆和压力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开发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方波伏安法检测系统,采用柔性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检测去甲肾上腺素。该系统由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作为传感器,硬币大小的检测器来执行方波伏安法检测,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专门设计的应用程序来控制系统。作为一个实际应用,该系统与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用于检测去甲肾上腺素。将石墨烯直接印刷在电极表面来提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通过将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与基于智能手机的方波伏安法系统结合提高了设备的便携性,降低了去甲肾上腺素的检测下限。该系统对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检测下限低至0.265 μmol/L。因此,该系统展示了可用于高灵敏度的神经递质的原位检测的能力。

徐键[9](2020)在《基于石墨烯气凝胶的高灵敏血糖检测器件的研发》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准确,实时检测血糖水平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于传统的分析仪器检测葡萄糖,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拥有体积小、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因而受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为此,本文基于三维(3D)多孔石墨烯气凝胶(GA)和葡萄糖氧化酶(GOx),开发了一种用于葡萄糖检测的酶促电化学微流控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样本消耗少,且能准确的检测出葡萄糖。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用于电化学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利用化学还原法原位制备三维多孔石墨烯气凝胶构建基于GA-GOx的微传感器,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设计了三层式的微流控芯片,便于在芯片内部原位制备石墨烯气凝胶。石墨烯气凝胶是通过冷冻干燥石墨烯水凝胶制备的,具有高电导率,3D多孔结构为GOx提供了良好的近生物学条件,并且增加的比表面积使更多的GOx固定在石墨烯气凝胶上。微流体系统大大减少了测试过程中样品的消耗。利用该微传感器进行安培测量以检测葡萄糖浓度,酶生物传感器显示的线性范围为1~18 mM(R2=0.991)。检测限(LOD)为0.87 mM(S/N=3),同时该传感器展现出极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最后,通过所提出的传感器实现了对血清样品中葡萄糖的监测,并获得了良好的回收率。由于其优异的性能,提出的生物传感器在糖尿病的预防和临床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在该传感器中掺杂对H2O2具有很强的电催化能力的普鲁士蓝(PB)制备基于GA@PB-GOx的微传感器,并分析了其电化学性能。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感器检测葡萄糖的性能,在制作传感器的过程中尝试引入普鲁士蓝,使得葡萄糖被GOx催化氧化生成的H2O2能够更快更好地被还原。普鲁士蓝通过电沉积的方式被引入到GA上,以构成GA@PB的复合材料。实验中优化了电沉积的电压以及时间,并通过检测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获得了传感器检测葡萄糖的标准曲线。传感器检测葡萄糖的线性范围为0.3~3mM,检测限为0.2 mM。该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复合材料制备的传感器的性能要优于基于GA制备的传感器的性能。同时,实验验证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实际应用能力。实验验证了普鲁士蓝的引入对传感器性能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3)设计并研制出了一种基于CTS/GOx-GA@PB的丝网印刷微传感器,对其电极特性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分析。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修饰电极的方法的普适性,将GA@PB与成本低、步骤简单、可重复性好的丝网印刷电极(SPE)相结合,制备了基于CTS/GOx-GA@PB的丝网印刷微传感器。首先,设计并制备了丝网印刷电极,然后通过一步化学还原法在电极表面制备了GA@PB复合结构。通过实验探究了提出的微传感器的电极特性,优化了GA与PB的配比、检测电位与孵育时间。实验结果表明,该微传感器对葡萄糖的检测范围为0.5~6 mM,检测限为0.15 mM,该传感器的选择性、稳定性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均让人满意。该微传感器优异的性能表明本文提出的修饰电极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可以广泛运用于相关的电化学领域。

夏亮[10](2020)在《Ag@Cu核壳结构导电浆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印刷电子技术的兴起,电导率强、稳定性高的纳米银导电油墨成为生产制造的核心材料,适应轻量化、柔性化、大面积的生产工艺流程。然而,银材料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领域,因而有必要开发导电性能相似且成本的替代材料。本研究首先采用溶剂法合成纳米铜颗粒,以其为核心在表面包覆纳米银层制备Ag@Cu核壳结构,在确保导电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减少纳米银用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然后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印制导电薄膜和近场通信(NFC)天线。采用丙三醇/水二元溶剂法制备纳米铜颗粒。以CuCl2·2H2O为铜源,抗坏血酸(Vc)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90℃下在较短时间内(4h)进行反应。研究发现,通过控制丙三醇/水溶剂体积比可改变纳米铜的粒径及分散性。在丙三醇/水体积比3:2、抗坏血酸浓度0.004 mol/L、PVP浓度0.006 mol/L的条件下,纳米铜的形貌最好,粒径范围为80±10 nm。若进一步通过柠檬酸或油酸进行超声包覆,可有效提高其热稳定性。以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铜颗粒为核,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铜-银核壳结构。具体以AgNO3为银源,葡萄糖为还原剂,氨水为络合剂,乙二胺调节反应体系pH值,在60℃下进行水浴反应40 min。通过对产物进行表观色泽、松装密度、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EDX能谱分析、粒径分布和热重分析发现,当Cu:AgNO3 摩尔比为 4:3、C6H12O6:AgNO3摩尔比 8:3、PVP:AgNO3 摩尔比2:1、乙二胺调节B液pH范围9.5-10时,所得核壳结构粒径均一,包覆效果较好,且在不高于400℃的温度条件下能够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以优选的铜-银核壳结构为导电填料,制备导电浆料并丝网印刷导电薄膜和NFC天线。以铜版纸为基材,将导电浆料(Ag@Cu 35%、树脂体系35%、去离子水30%)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印制30 mm×40 mm导电薄膜,然后在180℃下烧结1 min,检测其方阻值为0.78 Ω/sq,90次3M胶带抗撕拉测试中表现出稳定的电阻值。在5 cm线长条件下,导电薄膜在线宽不小于0.6 mm时,导电薄膜两端可以连通;当线宽大于0.4 mm时,随着线长从5 cm减小至1.5 cm,导电薄膜电阻值呈线性下降。以2 mol/L NaOH溶液改性的聚酰亚胺为基材,丝网印刷30mm×40mm导电薄膜,其在1000次弯折测试、60次3M胶带测试中表现出0.8Ω/sq稳定的电阻值。制备的“SUST”异形导电电极接入电路测试30 min,在无应变、横向180°弯曲和纵向180°弯曲条件下均表现出稳定的电学稳定性。再者,用导电浆料(Ag@Cu 45%,树脂体系45%,去离子水10%)印制的NFC天线组装芯片能够在1s内完成响应,成功率大于90%。

二、丝网印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丝网印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无芯片UHF RFID标签的织物基微带多谐振电路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方法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微带多谐振电路
        2.1.1 无芯片UHF RFID标签分类及工作原理
        2.1.2 微带多谐振电路工作原理
        2.1.3 影响微带多谐振电路性能的关键电学参数
        2.1.4 微带多谐振电路的制备方法
    2.2 织物基电子器件制备方法
        2.2.1 贴片
        2.2.2 导电纱织造
        2.2.3 导电油墨印刷
    2.3 织物的介电性能
        2.3.1 织物介电性能的影响因素
        2.3.2 织物介电性能对织物基电子器件射频性能的影响
        2.3.3 介电性能的测试方法
    2.4 印刷导电膜的电学性能
        2.4.1 影响印刷膜电学性能的因素
        2.4.2 印刷导电膜电学性能对高频信号传输的影响
        2.4.3 印刷导电膜电学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织物介电性能的测量方法及评价
    3.1 引言
    3.2 带状线环形谐振器谐振机理
    3.3 介电性能测量方法
        3.3.1 介电性能测量原理
        3.3.2 介电性能推导方法
        3.3.3 测量方法的准确性验证
    3.4 织物介电性能测量
        3.4.1 织物带状线环形谐振器频谱特征仿真
        3.4.2 织物带状线环形谐振器频谱特征测量
        3.4.3 织物介电性能推导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丝网印刷导电膜高频电导率的测量方法及评价
    4.1 引言
    4.2 丝网印刷导电膜高频电导率测量方法
        4.2.1 高频电导率测量原理
        4.2.2 高频电导率推导方法
        4.2.3 测量方法的准确性验证
    4.3 丝网印刷导电膜的高频电导率测量
        4.3.1 丝网印刷导电膜的环形谐振器频谱特征仿真
        4.3.2 丝网印刷导电膜的环形谐振器频谱特征测量
        4.3.3 丝网印刷导电膜的高频电导率推导
        4.3.4 测量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织物基丝网印刷微带多谐振电路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评价
    5.1 引言
    5.2 织物基微带多谐振电路设计与仿真
        5.2.1 二端口网络电磁理论分析
        5.2.2 多谐振电路谐振单元的结构原型设计
        5.2.3 多谐振电路谐振单元的电磁仿真
        5.2.4 织物基多谐振电路的仿真
    5.3 样品制备
        5.3.1 实验材料
        5.3.2 丝网印刷制备
    5.4 织物基丝网印刷微带多谐振电路的射频性能测试与评价
        5.4.1 织物基丝网印刷微带多谐振电路的射频性能测试
        5.4.2 多谐振电路的射频性能测量结果分析与讨论
        5.4.3 织物基丝网印刷微带多谐振电路的射频性能测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织物基丝网印刷微带多谐振电路在无芯片UHFRFID标签的应用初探
    6.1 引言
    6.2 无芯片标签的工作原理
    6.3 无芯片标签的设计与仿真
        6.3.1 织物基超宽带天线的设计
        6.3.2 织物基无芯片UHF RFID标签的设计
    6.4 无芯片RFID标签的射频性能测试与评价
        6.4.1 丝网印刷织物基无芯片RFID标签的射频性能测试
        6.4.2 标签的射频性能测量结果分析与讨论
        6.4.3 丝网印刷织物基无芯片RFID标签的性能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晶硅太阳能电池正面银浆料用有机载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
    1.3 晶硅太阳能电池
        1.3.1 晶硅太阳能电池结构
        1.3.2 晶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机理
        1.3.3 晶硅太阳能电池表征参数
        1.3.4 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的制备
    1.4 晶硅太阳能电池用银浆料
        1.4.1 银浆的简介及发展现状
        1.4.2 太阳能电池前电极栅线的导电机理
    1.5 正面银浆料用有机载体
        1.5.1 有机载体各部分的组成及作用
        1.5.2 有机载体的要求
        1.5.3 有机载体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本论文研究内容
        1.6.2 本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测试及表征
        2.2.1 流变仪
        2.2.2 接触角测定仪
        2.2.3 粒子表面分析仪
        2.2.4 X射线粉末衍射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
第三章 有机载体润湿性和流变性调控的普适方法
    3.1 引言
    3.2 有机载体及浆料的制备
        3.2.1 正银浆料用有机载体的制备
        3.2.2 浆料的制备
        3.2.3 丝网印刷
    3.3 基于接触角进行溶剂选择
    3.4 基于流变仪进行粘结剂选择
    3.5 基于流变仪进行触变剂选择
    3.6 浆料的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载体润湿性和流变性对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
    4.1 引言
    4.2 正银浆料的制备
        4.2.1 银粉的微观结构和形貌
        4.2.2 玻璃粉的制备及表征
        4.2.3 有机载体的制备
        4.2.4 电极浆料的制备
        4.2.5 电池片的印刷
    4.3 有机溶剂对银粉/硅片的润湿性研究
        4.3.1 不同溶剂对硅片的接触角
        4.3.2 不同溶剂对银粉的接触角
        4.3.3 同一溶剂对不同银粉的接触角
    4.4 有机载体和银浆料流变性的研究
        4.4.1 流变性对浆料印刷性能的影响
        4.4.2 流变性对电池光电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论文总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面向植物工厂的水培液速效养分关键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磷酸根离子的检测
        1.2.2 硝酸根、铵和钾离子的检测
        1.2.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在离子浓度检测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组织结构
第2章 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钴金属的离子选择电极的理论基础
        2.2.1 离子选择电极及电位测量
        2.2.2 钴对磷酸根的电位响应原理
    2.3 基于钴纳米颗粒修饰的钴棒电极
        2.3.1 钴纳米颗粒修饰电极的制备
        2.3.2 纳米钴电极表面特征和检测性能
        2.3.3 纳米钴电极的稳定性
        2.3.4 电极电荷转移原理
    2.4 次性磷酸盐检测芯片
        2.4.1 基于丝网印刷电极及钴纳米颗粒的修饰
        2.4.2 磷酸盐检测芯片的预测表征
        2.4.3 磷酸盐检测芯片的—致性
        2.4.4 磷酸盐检测芯片的连续检测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培液氮与钾养分离子传感器优化的研究
    3.1 引言
    3.2 氮和钾离子选择电极检测法的理论基础
        3.2.1 氮和钾离子选择电极的结构
        3.2.2 氮和钾离子选择电极电荷传递层的优化
        3.2.3 硝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的制作
        3.2.4 铵离子选择电极的制作
        3.2.5 钾离子选择电极的制作
    3.3 氮和钾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表征
        3.3.1 硝酸根离子选择电极性能表征
        3.3.2 铵离子选择电极性能表征
        3.3.3 钾离子选择电极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传感信息融合的水培液养分预测模型
    4.1 引言
    4.2 建立水培养分预测模型的原理
        4.2.1 使用多离子选择电极信息融合的必要性
        4.2.2 多电极传感器数据融合基本原理
        4.2.3 建立水培养分预测模型的实验设计
    4.3 多传感器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4.4 水培养分预测模型的参数优化问题
        4.4.1 水培液养分浓度检测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
        4.4.2 训练模型中参数优化的含义
        4.4.3 建模参数优化算法以及改进
        4.4.4 改进细菌觅食算法的参数优化效果验证
    4.5 水培溶液多养分预测模型的建立
        4.5.1 水培溶液中磷养分含量预测模型
        4.5.2 水培溶液中硝酸根离子浓度预测模型
        4.5.3 水培液中铵离子浓度预测模型
        4.5.4 水培溶液中钾离子浓度预测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养分检测系统及传感器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现代设施农业信息感知系统组成原理
        5.2.1 现代检测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
        5.2.2 传感器在设施农业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5.2.3 电化学传感器在水培养分在线检测中的应用
        5.2.4 水培养分光学便携抽样检测设备开发
        5.2.5 关于未来植物工厂其他环境因子传感器的讨论
    5.3 构建植物工厂检测控制系统简单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钴纳米颗粒对磷酸盐离子选择电极的改性
        6.1.2 电荷传递层的改性对离子选择电极检测性能的影响
        6.1.3 使用改进细菌觅食算法优化SVR建立养分浓度预测模型
        6.1.4 养分检测系统及构建植物工厂检测控制系统的检测实例
    6.2 主要创新性工作
    6.3 未来展望
附录A 改进细菌觅食算法BFO-iStep主代码段
附录B BFO-iStep对Schaffer、Rastrigrin和Shubert的寻优路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基于BOBST凹印机的UV集成工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印刷工艺油墨选用研究现状
        1.3.2 丝网印刷工艺研究现状
        1.3.3 组合式印刷工艺及设备改造研究现状
        1.3.4 印刷工艺改进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烟标生产工艺原理及特点
    2.1 烟标生产工艺
        2.1.1 印刷工艺
        2.1.2 烫印工艺
        2.1.3 覆膜与上光工艺
        2.1.4 模切压痕工艺
    2.2 烟标印刷原理
        2.2.1 胶版印刷
        2.2.2 凹版印刷
        2.2.3 丝网印刷
        2.2.4 UV印刷
    2.3 冰花锤纹印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OBST加装UV固化系统改造研究
    3.1 云龙烟标印刷工艺改进
        3.1.1 云龙烟标印刷工艺现状分析
        3.1.2 云龙烟标印刷工艺改进思路
        3.1.3 BOBST LEMANIC820凹版印刷机组调研分析
        3.1.4 樱井丝印机调研分析
    3.2 设备改造的可性分析
        3.2.1 凹印车间及印刷设备调研分析
        3.2.2 墨层厚度的可替代性
        3.2.3 印刷速度的可配合性
    3.3 设备改造方案的拟定
        3.3.1 设备改造思路
        3.3.2 方案一:基于“凹印+丝印”的“塔式”设备连线改造
        3.3.3 方案二:基于“凹印+丝印”的“环形”设备连线改造
        3.3.4 方案三:基于设备加装的“水平式”设备改造
        3.3.5 方案四:基于设备加装的“空间式”设备改造
    3.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设备改造方案评价
        3.4.1 设备改造方案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3.4.2 方案评价的原则与指标
        3.4.3 设备改造最优方案的分析及评价
    3.5 BOBST加装UV固化系统方案具体实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线控制模型参数分析
    4.1 云龙烟标凹版印刷参数分析研究
        4.1.1 云龙烟标凹印印刷参数分析
        4.1.2 云龙烟标凹版印刷参数分类
    4.2 烟标印刷生产前提——印刷色序
    4.3 印刷套准精度参数——印刷张力
    4.4 油墨转移量相关参数
        4.4.1 印刷速度
        4.4.2 印刷压力
        4.4.3 油墨粘度
        4.4.4 网孔载墨量
    4.5 UV灯的选择与参数拟定
    4.6 烘箱温度
    4.7 环境因素参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烟标印刷工艺改进实验
    5.1 墨层厚度相关实验研究
        5.1.1 实验研究参数的拟定
        5.1.2 墨层厚度实验整体思路
        5.1.3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4 实验步骤
        5.1.5 印刷速度对油墨转移量的影响
        5.1.6 油墨粘度对油墨转移量的影响
        5.1.7 网穴深度对油墨转移量的影响
    5.2 UV灯功率对冰花锤纹印刷效果的影响
        5.2.1 印刷效果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5.2.2 最佳UV灯功率的选定
    5.3 烟标印后加工
    5.4 工艺对比分析
        5.4.1 工艺转序次数
        5.4.2 印刷速度与效率
        5.4.3 工艺改进成本
        5.4.4 卫生安全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5)基于柔性干电极和人工智能的房颤自动检测与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柔性电干电极与心电监护设备
        1.2.2 人工智能方法在医学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1.2.3 房颤自动检测算法
        1.2.4 房颤自动预测算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丝网印刷技术的柔性生物电干电极研制
    2.1 引言
    2.2 电极-皮肤理论模型
        2.2.1 电极-皮肤接触面等效电路模型
        2.2.2 电极-皮肤接触阻抗测量原理
    2.3 分层丝网印刷技术
        2.3.1 丝网印刷技术的工作原理与流程
        2.3.2 丝网印刷技术的分类与应用
    2.4 柔性干电极的设计与工程测量
        2.4.1 柔性干电极的设计与制造
        2.4.2 柔性干电极的工程测量方法与结果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柔性干电极的体表心电信号检测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体表心电信号产生与检测的原理
        3.2.1 体表心电信号产生的原理
        3.2.2 体表心电信号检测的原理
    3.3 穿戴式单导联心电贴与心电背心研制
        3.3.1 单导联体表心电信号检测设备
        3.3.2 心电信号主动去噪方法
    3.4 柔性干电极与Ag/AgCl湿电极的心电检测性能对比评估
        3.4.1 心电信号检测实验方案
        3.4.2 心电信号检测性能评估指标
        3.4.3 心电信号检测性能评估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与导联配置优化的房颤自动检测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房颤自动检测算法介绍
    4.3 深度学习算法与心电贴导联配置的协同设计
        4.3.1 协同设计与优化
        4.3.2 协同设计评估结果与讨论
    4.4 房颤自动检测算法的小样本临床试验与性能评估
        4.4.1 针对房颤自动检测算法泛化能力验证的小样本临床试验
        4.4.2 不同电极类型和运动状态下的房颤自动检测算法性能评估实验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房颤发作预测算法研究与探讨
    5.1 引言
    5.2 房颤发作预测数据库建库
        5.2.1 阵发性房颤发作预测挑战数据库介绍
        5.2.2 专用数据库建库
    5.3 基于机器学习的房颤发作预测算法
        5.3.1 心率变异性特征
        5.3.2 机器学习模型搭建与性能评估
    5.4 基于深度学习的房颤发作预测算法
        5.4.1 基于滑动窗口的模型输入
        5.4.2 深度学习模型搭建与性能评估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创新点及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体表汗液多参数电化学传感器及穿戴式检测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体表汗液检测概述
        1.1.1 汗液代谢的生理意义
        1.1.2 体表汗液分析技术的发展
        1.1.3 体表汗液原位分析的优势
    1.2 体表汗液原位分析的发展现状
        1.2.1 体表汗液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技术
        1.2.2 柔性材料在体表汗液原位分析中的应用
        1.2.3 体表汗液原位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体表汗液原位分析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用于体表汗液检测的三维纸基微流体技术的研究
    2.1 引言
    2.2 纸基微流控技术简介
    2.3 用于体表汗液检测的三维纸基微流体制备
        2.3.1 三维纸基微流体结构的设计
        2.3.2 三维纸基微流体的制备
    2.4 三维纸基微流体的性能表征
        2.4.1 蜡丝网印刷改性滤纸表征
        2.4.2 3D-PMD三维沟道的表征测试
        2.4.3 3D-PMD的优化设计
        2.4.4 优化后的 3D-PMD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3D-PMD的体表汗液葡萄糖检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丝网印刷电极制作工艺
        3.2.3 丝网印刷平面碳电极的预处理
        3.2.4 Layer-by-layer工艺制备葡萄糖传感器
        3.2.5 葡萄糖传感器的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和讨论部分
        3.3.1 丝网印刷碳电极的表征结果
        3.3.2 体表汗液葡萄糖传感器性能表征
        3.3.3 基于 3D-PMD的体表汗液葡萄糖传感器在体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于体表汗液原位检测的全固态离子传感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丝网印刷电极的制作
        4.2.3 全固态Na~+和K~+选择性电极制作
        4.2.4 PVB-Ag/AgCl参比电极的制备
        4.2.5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表征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参比电极稳定性测试结果
        4.3.2 全固态Na~+和K~+选择性电极的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智能腕表平台的穿戴式汗液离子检测系统的研制
    5.1 引言
    5.2 基于喷蜡打印技术的三维纸基微流体器件的制备和表征
    5.3 智能腕表系统设计和测试
        5.3.1 智能腕表系统电路设计
        5.3.2 智能腕表程序结构
        5.3.3 腕表离子检测系统的测试
    5.4 基于智能腕表平台的在体测试
        5.4.1 在体测试实验设计
        5.4.2 在体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集成FPCB基底的穿戴式汗液多参数检测系统研制
    6.1 引言
    6.2 基于FPCB基底的电化学检测系统电路设计
        6.2.1 柔性PCB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6.2.2 电化学传感器前端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6.3 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程序设计和手机用户界面开发
        6.3.1 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程序设计
        6.3.2 基于Android系统的的手机用户界面开发
    6.4 FPCB基底的传感器阵列设计与表征
        6.4.1 FPCB基底的传感器电极阵列的制备
        6.4.2 基于聚苯胺的H~+选择性电极制备和表征
        6.4.3 传感器阵列与柔性PCB电路集成测试
    6.5 全集成FPCB的电化学汗液多参数检测系统的在体测试
        6.5.1 在体测试的设计
        6.5.2 在体测试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陶瓷覆铜板用TiAgCu钎焊电子浆料制备及焊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陶瓷覆铜板技术及研究进展现状简介
    1.3 高导热陶瓷基板材料简介
    1.4 陶瓷覆铜板的结构与制备方法
    1.5 活性钎焊电子浆料
    1.6 活性钎焊电子浆料研究现状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及仪器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基础原材料
        2.2.1 陶瓷基板
        2.2.2 铜箔
        2.2.3 固体粉末
    2.3 实验试剂、仪器与设备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2 实验设备
    2.4 浆料的制备工艺
        2.4.1 有机载体的制备
        2.4.2 固体粉末成分的选择
        2.4.3 浆料的制备
    2.5 丝网印刷工艺
    2.6 浆料膜烘干和烧结工艺
    2.7 分析测试与表征
        2.7.1 金相显微镜分析
        2.7.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7.3 EDS能谱分析
        2.7.4 电子浆料流变性能研究
        2.7.5 陶瓷覆铜板剥离强度测试
        2.7.6 陶瓷覆铜板空洞率无损测试表征
第3章 活性钎焊电子浆料流变性能及丝印干膜质量的研究
    3.1 引言
    3.2 有机添加剂
    3.3 固含量对活性钎焊电子浆料流变性能及丝印质量的影响
        3.3.1 实验过程
        3.3.2 结果与分析
    3.4 不同含量粘结剂对活性钎焊电子浆料流变性能及丝印质量影响
        3.4.1 实验过程
        3.4.2 结果与分析
    3.5 不同流平剂对活性钎焊电子浆料流变性能及丝印质量的影响
        3.5.1 实验过程
        3.5.2 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烧结工艺及浆料配方对钎料厚膜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烧结工艺的探究
    4.3 浆料配方对钎料厚膜性能的影响
        4.3.1 不同固含量对钎料厚膜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含量粘结剂对钎料厚膜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类型流平剂对钎料厚膜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烧结方式及浆料配方对陶瓷覆铜板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烧结方式对陶瓷覆铜板性能的影响
        5.2.1 实验过程
        5.2.2 结果与分析
    5.3 不同固含量对陶瓷覆铜板性能的影响
        5.3.1 不同固含量下陶瓷覆铜板断面形貌分析
        5.3.2 不同固含量对陶瓷覆铜板剥离强度测试的影响
        5.3.3 不同固含量对陶瓷覆铜板缺陷分析
    5.4 不同含量粘结剂对陶瓷覆铜板性能的影响
        5.4.1 不同含量粘结剂下陶瓷覆铜板断面形貌分析
        5.4.2 不同含量粘结剂对陶瓷覆铜板剥离强度测试的影响
        5.4.3 不同含量粘结剂对陶瓷覆铜板缺陷分析
    5.5 不同流平剂对陶瓷覆铜板性能的影响
        5.5.1 不同流平剂下陶瓷覆铜板断面形貌分析
        5.5.2 不同流平剂对陶瓷覆铜板剥离强度测试的影响
        5.5.3 不同流平剂对陶瓷覆铜板缺陷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8)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生化传感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于智能手机的生化检测概述
    1.2 基于智能手机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分类
        1.2.1.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技术
        1.2.2. 基于智能手机的电压型电化学检测技术
        1.2.3. 基于智能手机的阻抗型电化学检测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
    2.1 电流型电化学检测技术
    2.2 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2.3 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的电路软件设计
    2.4 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系统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
    2.5 电流型电化学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系统及其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
    3.1 葡萄糖检测意义及其智能手机检测现状
    3.2 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检测系统
        3.2.1.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的性能测试
        3.2.2. 传感器构建和表征
    3.3 葡萄糖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方法
        3.3.1. 检测原理
        3.3.2. 实验步骤
    3.4 基于智能手机的循环伏安法的葡萄糖的检测
        3.4.1. 传感器件对葡萄糖的响应特性研究
        3.4.2.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对葡萄糖的检测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伏安法系统及其在尿酸、多巴胺和抗坏血酸检测中的应用
    4.1 尿酸、多巴胺和抗坏血酸检测意义及其电流型电化学检测现状
    4.2 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伏安法系统
        4.2.1.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的性能测试
        4.2.2. 传感器的构建和表征
    4.3 尿酸、多巴胺、抗坏血酸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方法
        4.3.1. 检测原理
        4.3.2. 实验步骤
    4.4 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法对尿酸、多巴胺、抗坏血酸同时检测
        4.4.1. 传感器件对尿酸、多巴胺、抗坏血酸的响应特性研究
        4.4.2.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对尿酸、多巴胺、抗坏血酸的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安培法系统及其在左旋多巴检测中应用
    5.1 左旋多巴检测意义及其电化学检测现状
    5.2 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安培法系统
        5.2.1.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的搭建
        5.2.2. 传感器构建与表征
    5.3 左旋多巴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方法
        5.3.1. 检测原理
        5.3.2. 实验步骤
    5.4 基于智能手机的差分脉冲伏安法对左旋多巴的检测
        5.4.1. 传感器件对左旋多巴的响应特性研究
        5.4.2.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对左旋多巴的检测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方波伏安法系统及其在去甲肾上腺素检测中的应用
    6.1 去甲肾上腺素检测意义及其电化学检测现状
    6.2 基于智能手机的方波伏安法系统
        6.2.1.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的性能测试
        6.2.2. 丝网印刷石墨烯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6.3 去甲肾上腺素的电流型电化学检测方法
        6.3.1. 检测原理
        6.3.2. 实验步骤
    6.4 基于智能手机的方波伏安法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检测
        6.4.1. 传感器件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响应特性研究
        6.4.2. 智能手机检测系统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检测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总结
    7.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9)基于石墨烯气凝胶的高灵敏血糖检测器件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关键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针对葡萄糖检测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2.1 针对葡萄糖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
        1.2.2 针对葡萄糖检测的光学传感器
        1.2.3 针对葡萄糖检测的其他传感器
    1.3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立题依据
        1.3.2 课题经费来源
        1.3.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面向葡萄糖电化学检测的微流控芯片的结构设计及制备
    2.1 引言
    2.2 芯片的设计方案
        2.2.1 芯片基底
        2.2.2 流道及电极位置
    2.3 芯片的研制
        2.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3.2 微流道的加工制备
        2.3.3 微流道与ITO玻璃的键合
        2.3.4 流道密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A-GO_x的葡萄糖电化学微流控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石墨烯气凝胶修饰电极的表征
        3.3.2 实验原理
        3.3.3 方案可行性验证及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传感器对于葡萄糖的检测
        3.3.5 传感器的选择性与稳定性分析
        3.3.6 血清真实样本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A@PB-GOx的葡萄糖电化学微流控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普鲁士蓝
        4.2.1 普鲁士蓝的性质
        4.2.2 普鲁士蓝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3.2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GA@PB修饰电极的表征
        4.4.2 实验原理
        4.4.3 电沉积普鲁士蓝的电沉积条件优化
        4.4.4 传感器检测葡萄糖模型的建立
        4.4.5 传感器的选择性与稳定性分析
        4.4.6 传感器检测真实血清样本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CTS/GOx-GA@PB的丝网印刷微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丝网印刷电极的制备
        5.3.2 CTS/GOx-GA@PB的修饰
        5.3.3 电化学实验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基于GA@PB的丝网印刷微传感器的表征
        5.4.2 实验原理
        5.4.3 丝网印刷电极的电极特性研究
        5.4.4 检测电位的优化
        5.4.5 检测H_2O_2的i-t曲线及标准曲线
        5.4.6 基于CTS/GOx-GA@PB的丝网印刷微传感器检测葡萄糖
        5.4.7 丝网印刷微传感器的选择性与稳定性分析
        5.4.8 基于CTS/GOx-GA@PB的丝网印刷微传感器检测真实血清样本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一、基本情况
    二、学术成果

(10)Ag@Cu核壳结构导电浆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印刷电子材料的发展
        1.2.1 无机导电油墨的组成
        1.2.2 导电机理
    1.3 纳米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1.3.1 纳米铜的制备方法
        1.3.2 纳米铜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
    1.4 纳米铜的改性与应用研究进展
        1.4.1 纳米铜的抗氧化处理方法
        1.4.2 Ag@Cu核壳结构的研究进展
        1.4.3 Ag@Cu核壳结构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纳米铜的制备、改性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材料的选择
        2.3.2 纳米铜的制备
        2.3.3 改性纳米铜的制备
    2.4 分析表征
        2.4.1 XRD分析
        2.4.2 SEM分析
        2.4.3 粒度分析
        2.4.4 热重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反应溶剂对纳米铜的影响
        2.5.2 还原剂用量对纳米铜的影响
        2.5.3 分散剂用量对纳米铜的影响
        2.5.4 表面改性对纳米铜结构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Ag@Cu核壳结构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分析表征
        3.3.1 表观色泽
        3.3.2 松装密度
        3.3.3 X射线衍射(XRD)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X)
        3.3.5 粒度表征
        3.3.6 热重分析(TGA)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纳米铜前处理对核壳结构性能的影响
        3.4.2 络合剂对Ag@Cu性能的影响
        3.4.3 反应体系pH值对核壳结构的影响
        3.4.4 硝酸银:纳米铜摩尔比对核壳结构的影响
        3.4.5 葡萄糖:硝酸银摩尔比对核壳结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Ag@Cu基导电浆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导电浆料的制备
        4.2.4 丝网印刷导电薄膜的制备
        4.2.5 丝网印刷制备导电器件
    4.3 导电薄膜的测试与表征
        4.3.1 导电薄膜的电学性能测试
        4.3.2 导电薄膜的物理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导电填料含量对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
        4.4.2 线长和线宽对丝印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
        4.4.3 弯曲应变对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
        4.4.4 胶带撕拉对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
        4.4.5 导电浆料在导电电极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5.1.1 主要结论
        5.1.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丝网印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无芯片UHF RFID标签的织物基微带多谐振电路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评价[D]. 涂华婷. 东华大学, 2021(01)
  • [2]晶硅太阳能电池正面银浆料用有机载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聂婷. 西北大学, 2021(12)
  • [3]面向植物工厂的水培液速效养分关键传感技术研究[D]. 许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4]基于BOBST凹印机的UV集成工艺及实验研究[D]. 贾环.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柔性干电极和人工智能的房颤自动检测与预测方法研究[D]. 卜雨翔.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体表汗液多参数电化学传感器及穿戴式检测装置的研制[D]. 曹庆朋. 浙江大学, 2020(01)
  • [7]陶瓷覆铜板用TiAgCu钎焊电子浆料制备及焊接性能研究[D]. 吴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智能手机的电流型电化学生化传感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 纪岱宗. 浙江大学, 2020(01)
  • [9]基于石墨烯气凝胶的高灵敏血糖检测器件的研发[D]. 徐键. 东南大学, 2020
  • [10]Ag@Cu核壳结构导电浆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夏亮.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丝网印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