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成为首批国家改制单位

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成为首批国家改制单位

一、冶金部自动化院成为国家首批整体改制院所(论文文献综述)

黄晋强[1](2019)在《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显现出缺陷,为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和为社会提供科技依托的部分科研机构发展有所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加强和改进宏观管理、搞活微观主体的基础上,重新开始重视科技的社会效益,注重科学研究的溢出效应,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力争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属于公共治理的范畴。公共治理的方式既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甚至从中间向上或向下延伸和铺展,公共治理的这一特点提供了我们多维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类似的问题。本文正是有别于大多数站在战略高度自上而下的视角去论述的方法,而是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公共治理思路,以点带面,对作为托管型科研事业单位的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体制改革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文中介绍了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历史沿革与现状、与托管单位的历史渊源和隶属关系、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借助公共治理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激励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等工具,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借鉴国内外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提出对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包括:研究院所都应由专业科研机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实施财政核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制度;参考住房制度改革,对社会保障和员工福利进行合理安排;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事业退休职工进行社会化管理;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稳定优厚的科研环境;真正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快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建设等。并延伸指出这些建议对其他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及公益类科研机构的下一步改革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吕可文[2](2013)在《知识基础、学习场与技术创新 ——以超硬材料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知识经济、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区域经济在全球化时代的复兴,美国硅谷、德国巴登—符腾堡、台湾新竹等一些创新高地的成功实践,使得构建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系统、增强本地根植性、实现跨区连接与全球互动等一系列促进区域创新与发展的政策成为后发地区与国家增强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议题。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区域技术学习创新已经成为研究和争论的一个前沿和热点领域,围绕技术学习、创新与空间、地方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强调了地方网络与地方根植性、地理接近与空间集聚、跨国社区与跨区联系、全球网络及非本地关系与知识流动等对于创新发生的重要性,并认为创新是一个地方化力量和全球化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不同空间尺度上各个关键行动者之间持续的关系构建和战略协同的演化过程,具有强烈的时空异质性和敏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后发地区与国家的技术追赶绩效与创新模式在行业间差异明显,产业的技术体制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且有关产业知识基础的研究表明,产业中知识来源、组织和创新模式依知识基础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关创新的理论讨论与政策设计,需要考察产业特殊性与技术/知识异质性。那些成功区域的创新政策与经验,并不能被后发地区不加改变的模仿和使用。基于此,文章把知识/技术异质性纳入到空间化学习创新理论的建构中,试图形成一个技术/知识基础、产业、空间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把技术/知识的属性、产业特征与空间异质性统一起来进行考虑,来研究不同的技术/知识属性、产业属性对创新的组织与地理模式的影响,并从知识基础的角度出发,结合“学习场”理论,探讨知识复杂性与学习场的理论构建。以此为基础,选择超硬材料产业作为案例,重点研究分析性知识基础与科学型学习场的创新机制、组织与地理模式。全文内容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引言。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等。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些成功地区有关构建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系统、增强本地的根植性、实现跨区连接与全球互动等创新政策日益被后发地区与国家推崇与模仿,而这些挑选赢者与最佳实践模式的区域创新理论和政策,实践中并没有在模仿者那里取得预期的成功。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国际主流的空间化学习与创新的理论与政策。有关技术体制与知识基础的研究发现,由于技术体制与知识基础的差异,技术创新的机制、组织与地理模式在不同的产业具有很大差异。基于此,本文认为,有关创新机制与模式的理论与政策设计,需要结合具体的技术/知识特征来讨论,这对于构建更加综合和精细化的技术学习与创新的理论模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改变不加区别的拷贝成功区域创新政策的实践误区,从而制定出量体裁衣的创新政策。第二章:研究综述。围绕论文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从创新思想的演变、经济地理学技术学习与创新研究视角的变迁、技术体制与创新模式、知识基础与创新等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得出以下结论: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经济活动内在紧密交织的复杂网络,是一个多元主体及其在多种空间尺度上战略协同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技术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的特点,这种复杂性表现为技术机会、创新独占性与累积性等因素的特定组合——技术体制,而技术体制的不同影响着技术追赶与创新的绩效与模式;知识基础具有多元性,表现为编码与非编码知识的组合程度、知识正式化以及情景特殊的程度等,而产业知识基础的差异影响着技术创新的机制与组织、地理模式。由此,有关从地方与全球、内部与外部力量对于创新发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各种空间学习创新理论,需要把技术/知识异质性考虑进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学习创新的机理。第三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这一部分首先对新产业区理论、全球生产网络与价值链理论等各种空间化的学习创新理论进行梳理与评述。在此基础上,引入本研究的两个核心理论:学习场理论与知识基础理论。认为由于学习创新的空间异质性与知识技术复杂性,有必要把知识基础的复杂性纳入到空间化的学习创新理论中去,有关空间创新的理论研究需要从空间/关系、技术/知识两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产业进行讨论。基于此,文章设计了空间、产业、技术/知识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强调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创新的主体、机制与地理模式三个方面。第四章,知识基础与学习场理论建构。本章首先阐述了物理场-信息场-知识场-创造场-学习场的思想演变,并从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学习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其次,阐述了知识类型、知识基础与空间创新的研究脉络与逻辑;第三,从知识创造的角度,阐述了知识类型、知识转化与场的关系,特定的知识转化阶段与不同的场密切相关。基于这些研究,文章分析了知识基础与学习场的内在联系,区分了符号知识与创意型学习场、综合知识与根植型学习场、解析知识与科学型学习场以及复杂知识与混合型学习场等几种类型,并对相应类型的创新机制与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第五章,世界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基于理论的研究,选取超硬材料行业为案例进行研究,首先在全球尺度上,探讨科学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的一般特征,行业创新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本章主要介绍了超硬材料的行业特征、全球格局以及技术创新与发展。研究发现,超硬材料行业具有专业化分工程度高、对经济发展依赖性强以及各环节附加值、地理分布不同等特征。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对基于know-what、 know-why的分析性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科学技术与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是推动世界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如近代科学知识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合成,并推动了人造金刚石的工业化生产;化学气相沉积合成研究带来了“金刚石薄膜”的兴起,拓展了金刚石的应用领域;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促进了纳米金刚石的问世,使金刚石特殊性能得以发挥,引发了金刚石时代的到来。第六章,中国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国家尺度是学习场分析常用的尺度。中国金刚石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并且政府、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力量的作用十分明显。中国第一个金刚石成功合成得益于早期学者、专家对超高压高温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对金刚石合成机理、工艺及相关原理等科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则引发了20世纪80、90年代我国金刚石行业的突破创新,并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生产国;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压机大型化与合成工艺的进步,更是引发了行业的突破发展,金刚石行业开始向超硬材料强国迈进。总体上,超硬材料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十分依赖于科学研究与突破,行业创新具有科学驱动型特征,基于科学基础的分析性知识、一些重要的科学家及科研院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成为超硬材料生产第一大国,超硬材料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区域集聚与行业集中度较高。但整体上,国内产品同质化严重,还处于行业价值链的低端。第七章,科学型学习场与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创新。选取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园为案例,对小尺度科学型学习场的创新组织与地理模式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轫与形成得益于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这一技术极的力量,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从人才培养、技术溢出与扩散以及企业衍生等方面为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产业园区的技术创新十分依赖于正式的研发,通过研发、技术进步来学习是企业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科研机构、行业知名专家(明星科学家)在企业的技术进步升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与大学、科研院以及行业的知识社区联系是这类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重点;产业园区的创新网络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可以通过专家知识社区运行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企业研发的合作网络也具有跨越本地的特征;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与专利转让也不仅限于本地,在省外与国内都有分布,多尺度关系建构的特征十分显着。第八章,结论及展望。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不仅具时空情景敏感性的特征,更具有技术知识异质性的特征,有关地理空间对于创新发生的机制影响的研究需要结合具体的知识基础进行讨论;创新政策的设计需要谨慎的根据不同的产业知识基础而进行;(2)从知识创造的视角出发,知识创造与具体的场紧密相连,不同的知识类型的转化过程与不同的场联系在一起;(3)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多元学习场密切相关,不同的知识基础与不同的学习场一一对应。理论上,存在着符号知识与创意型学习场、综合性知识与根植型学习场、分析性知识与科学型学习场、复杂知识与混合型学习场等拓扑联系。(4)超硬材料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较强的依赖于分析性知识,具有科学驱动型行业的特征;(5)科研院所等技术极是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在技术扩散、衍生企业、培训专业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园属于一个以分析性知识基础为主导的科学驱动型学习场,正式研发、依托科研院所的成果并与其保持紧密联系是其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并且创新的地理具有多尺度的特征。同时并针对论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要开展的进一步研究工作。

王今诚[3](201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白银工业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白银在国家历次“五年”计划建设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工业为主导,化工、机电、纺织、建材、能源等部门综合发展的工业结构。白银工业在发展中一方面深受国家计划影响,一方面受资源赋存状况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银工业面临资源枯竭与市场经济改革的双重挑战,陷入发展困境。进入21世纪,白银人积极探索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转型道路,在提升资源型工业加工化程度的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53-2008年,白银工业在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城市化、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与制造、工业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就,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工业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白银工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形成了资源型工业的典型特征,体现出“嵌入式”高起点发展;以大型工业为主导的二元结构;资源枯竭与高新技术产业兴起等特点。但是,白银工业可持续发展中仍存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技术革新缓慢、区位条件差、难以适应市场竞争以及资源型工业转型等问题。白银工业要走出困境实现繁荣发展,还需要在争取国家扶持政策,改善区位条件,缩小大型工业与地方工业差距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云涛[4](2009)在《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及其科技资产评估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始终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总体目标展开。自改革全面启动以来,我国的科技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过去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包办科技,转变为政府计划指导与市场基础性作用相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由过去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政府独立研究机构,转变为企业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多元化创新主体共同发展的体系结构,科技体系得到优化,机构和队伍得到精干,运行机制更加灵活高效;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科技体制改革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已经从微观层次自我完善管理体制的改革转变到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转制科研机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保障的关键时期。为此,如何客观审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所走过的历史进程,切实总结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教训,正确研判当前的改革态势;如何科学评价评估科技资产,保障国有科技资产的保值增值,优化结构,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释放体制和机制能量;如何提出切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思路等,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背景下确定和形成的这项研究,将对于今后我国的科技体制的改革与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项研究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历程、阶段成效、经验教训以及多方面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功做法与可借鉴的经验;介绍了国内外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了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中的科技资产评估问题,设计了整体资产评估系统;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做了宏观顶层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提出了改革战略思路与具体措施。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系统研究了我国科研机构实施企业化转制的背景、历程及其成效,分析了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应对措施;(2)首次把层次分析法、模糊判断法、系统理论等现代科学方法,引入科研机构实施企业化转制的研究,并初步构建了对国有资产的整体资产和无形资产评估模型;并将计算机最新数据库软件技术等应用于科研机构科技资产评估及其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中,提高了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科学性;(3)研究中突出了研究思路的系统性、研究视角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和解决问题的实用性,为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集成创新成果。

云涛[5](2004)在《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及其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科研机构改革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目前,科研机构改革大体上正在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转为按非营利性机构管理和基础性科研机构建立国家科研基地等三个层面上顺利推进。对科研机构所采取的这些不同的改革方式,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实现途径的调整,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的建立。基于对改革进程的思考和对以往改革实践的反思,我国的改革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传统职能机构的自我完善,而应注重培养新体制因素的形成。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已成为进一步推进转制科研机构改革的关键。该项研究在对科研机构实施企业化转制的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以及对转制的紧迫性进行了分析;对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现状,包括转制状况、产业化发展模式、转制经验及转制中和转制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国外发达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做法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动科研机构企业转制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提出了深化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创新理论与政策措施,包括关于国有科技资产问题、关于国有科技资产评估问题、关于“产权明晰”问题、关于国有科技资产管理问题;关于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关于建立新的经营性资产与公益性资产分类管理制度问题、关于合理界定无形资产问题、关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问题等,就如何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中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魏宜瑞[6](2003)在《转制科研机构企业化发展模式初探》文中指出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转制科研机构企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于常友[7](1999)在《依托市场 促进转化 整体转制 再创辉煌》文中认为 随着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剧烈的变革,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在我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深入人心,发展高科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心已成为广泛的共识。然而,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科技还未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仅达30%,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差甚远。因此,要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必须发展高科技,寻找科技与经济的最佳结合方式,加速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用电子技术改造传

二、冶金部自动化院成为国家首批整体改制院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冶金部自动化院成为国家首批整体改制院所(论文提纲范文)

(1)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调研法
        1.4.3 个案分析法
        1.4.4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理论概述
    2.1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内涵
        2.1.1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定义
        2.1.2 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特点
        2.1.3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2.4 市场失灵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3.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基本情况
        3.1.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3.1.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与托管单位的历史渊源和隶属关系
        3.1.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现状
    3.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
        3.2.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的历程
        3.2.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科研体制改革实施情况
        3.2.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前后科研项目开展情况
        3.2.4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前后经营活动情况
        3.2.5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以来的财政状况
    3.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3.3.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科研体制改革实践问题
        3.3.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后科研项目开展问题
        3.3.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后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3.3.4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分配制度问题
        3.3.5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激励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问题
        3.3.6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前后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问题
        3.3.7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3.3.8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后职工思想观念转变问题
        3.3.9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机构改革与发展问题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经验借鉴
    4.1 国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经验
        4.1.1 韩国的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1.2 美国的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2 国内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经验
        4.2.1 台湾的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2.2 江苏省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3 对广东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深化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5.1 由专业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统一管理,解决管理体制问题
    5.2 实施财政核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制度,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5.3 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稳定优厚的科研环境
    5.4 真正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5.5 加快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建设
    5.6 参考住房制度改革,对社会保障和员工福利进行合理安排
    5.7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事业退休职工进行社会化管理
    5.8 对可能存在的疑问作进一步解释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知识基础、学习场与技术创新 ——以超硬材料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形势下知识经济和创新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1.1.2 技术学习与创新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1.1.3 技术追赶与创新模式表现出较强的技术知识异质性特征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1.5.1 资料搜集
        1.5.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创新思想的演化
    2.2 经济地理学技术学习与创新的视角变迁
        2.2.1 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与地域创新模型
        2.2.2 外部/全球联系、跨区网络与技术学习与创新
        2.2.3 全球-地方联结与技术学习与创新
        2.2.4 小结
    2.3 技术、技术体制与创新
        2.3.1 技术与技术体制
        2.3.2 技术体制与创新模式
        2.3.3 技术体制与技术追赶
        2.3.4 小结
    2.4 知识基础与创新
        2.4.1 知识基础
        2.4.2 知识基础与创新
        2.4.3 小结
    2.5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主流的空间化学习创新理论
        3.1.1 区域(空间)视角下的新产业区及相关理论
        3.1.2 网络视角下的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及相关理论
    3.2 学习场理论
    3.3 知识基础理论
    3.4 理论整合与分析框架
        3.4.1 框架构思
        3.4.2 分析的维度
        3.4.3 分析的焦点
    3.5 本章小结
4 知识基础与学习场的理论建构
    4.1 从物理场到学习场:场的思想演变
    4.2 学习场:多尺度性与多元性
    4.3 知识基础与创新
        4.3.1 意会知识与地域创新模型
        4.3.2 知识基础与空间创新
    4.4 知识创造与场理论
        4.4.1 SECI 过程与知识创造
        4.4.2 知识创造、SECI 与 Ba
    4.5 学习场的多元性与多尺度性
        4.5.1 符号性知识与创意型学习场
        4.5.2 综合性知识与根植型学习场
        4.5.3 分析性知识与科学型学习场
        4.5.4 知识复杂性与混合型学习场
    4.6 本章小结
5 世界超硬材料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5.1 超硬材料产业的行业特征
        5.1.1 典型单一的产业链类型,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程度高
        5.1.2 小行业、大用途,具有工业的牙齿之称
        5.1.3 行业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5.1.4 各环节附加值与地理分布不同
    5.2 超硬材料行业的全球格局
    5.3 超硬材料合成技术发展史与世界超硬材料产品创新
        5.3.1 近代科学知识与人造金刚石合成
        5.3.2 气相沉积合成技术与金刚石薄膜的兴起
        5.3.3 纳米技术与纳米金刚石的问世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
    6.1 科学研究与中国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创新
        6.1.1 科研院所与中国人造金刚石合成及工业化生产
        6.1.2 科学研究全方位展开与超硬材料行业产品创新
        6.1.3 合成设备、工艺进步与金刚石行业突破创新
    6.2 超硬材料行业发展的国内图景
        6.2.1 已成为超硬材料生产第一大国
        6.2.2 较为完善的超硬材料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6.2.3 区域集中与集聚现象明显
        6.2.4 行业集中度高,呈现寡头竞争格局
        6.2.5 产品同质化严重,处于行业价值链的低端
    6.3 本章小结
7 科学型学习场与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技术创新
    7.1 郑州高新区概况与发展
        7.1.1 地理与区位
        7.1.2 高新区建立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7.1.3 高新区的发展现状与成就
    7.2 郑州超硬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7.2.1 技术极的推动与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轫
        7.2.2 初级要素优势与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
        7.2.3 市场需求拉动与超硬材料行业的飞速发展
        7.2.4 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超硬材料行业的壮大
    7.3 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发展
        7.3.1 区内企业聚集及规模优势明显
        7.3.2 区内企业各具特色,产业链条完善
        7.3.3 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区域创新环境初显
        7.3.4 中心地位突出,信息资源丰富
    7.4 科学型学习场创新的组织与地理模式: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研究
        7.4.1 大学(科研机构)、解析知识与创新
        7.4.2 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的技术极
        7.4.3 技术极-企业知识流动机制与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创新
        7.4.4 科学型学习场的创新机制
        7.4.5 科学型学习场的地理模式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致谢

(3)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白银工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白银工业变迁研究的现状
    2、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3、理论与史料依据
第一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甘肃陇中靖远等地的社会经济
    1.1 战乱、灾荒与靖远等地经济的恢复
    1.2 靖远等地的交通运输业与金融业
    1.3 陇中地区工矿业的缓慢发展
    1.4 陇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白银工业变迁
    2.1 白银现代工业的崛起(1949-1977年)
    2.2 白银工业的繁荣与困境(1978-2000年)
    2.3 白银工业的转型与发展(2001-2008年)
第三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白银工业的发展成就
    3.1 工业化与白银工业发展
    3.2 工业发展与白银城市化
    3.3 技术创新与白银的名优产品
    3.4 资源型工业的转变与创新
第四章 近60年来甘肃白银工业变迁的特点
    4.1 "嵌入式"高起点发展的白银工业
    4.2 以大型工业为主导的二元工业结构
    4.3 资源枯竭与高新技术产业兴起
第五章 近60年来甘肃白银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5.1 甘肃白银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 甘肃白银工业可续发展的走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及其科技资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背景
        1.3.1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理论背景
        1.3.2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实践背景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评析
    2.1 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2.1.1 有利于研究开发的市场导向
        2.1.2 有利于科技资源的科学配置
        2.1.3 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合理布局
        2.1.4 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2.1.5 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2 国有科技资产的概念
        2.2.1 狭义国有科技资产
        2.2.2 广义国有科技资产
    2.3 明晰国有科技机构的产权
        2.3.1 国有科技资产的清产核资与评估
        2.3.2 分类管理经营性与公益性资产
        2.3.3 合理界定科研机构的无形资产
        2.3.4 建立转制科研机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4 建立转制科研机构的激励机制
    2.5 改革国有科技资产的管理体制
第三章 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历程及其现状分析
    3.1 改革历程
        3.1.1 第一阶段(1978-1984 年):酝酿和探讨
        3.1.2 第二阶段(1985-1992 年):改革拨款制度,放活机构与人员
        3.1.3 第三阶段(1992-1998 年):稳住一头,放开一片
        3.1.4 第四阶段(1999-2005 年):系统结构调整
        3.1.5 第五阶段(2006 年至今):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3.2 科研机构转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3.2.1 科技体系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主体格局
        3.2.2 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
        3.2.3 转制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能力持续增强
        3.2.4 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现
        3.2.5 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3.2.6 政府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活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3.2.7 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3.3 转制科研机构产业化发展模式
        3.3.1 大循环模式
        3.3.2 独立发展模式
        3.3.3 股份制模式
        3.3.4 高新技术切入模式
        3.3.5 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3.4 科研机构转制的基本经验
        3.4.1 坚持改革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方针
        3.4.2 坚持把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结合作为改革的核心任务
        3.4.3 坚持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科技体制
        3.4.4 坚持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制保障
        3.4.5 坚持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3.5 科研机构转制中存在的问题
        3.5.1 宏观问题
        3.5.2 微观问题
        3.5.3 相关政策问题
第四章 国外科技体制改革的做法与经验
    4.1 改革与发展状况
        4.1.1 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及现代科研制度的建立
        4.1.2 加大高技术投入
        4.1.3 强化国家干预
        4.1.4 注重科学研究与生产结合
    4.2 国立科研机构制度
        4.2.1 组织制度
        4.2.2 人才制度
        4.2.3 分配制度
        4.2.4 业务管理
        4.2.5 经费来源
        4.2.6 人员管理
    4.3 国外科技体制改革的做法
        4.3.1 实行减量、改制、转型
        4.3.2 实行间接管理
        4.3.3 实行流动性的人员配置
        4.3.4 实行合同研究的方式
        4.3.5 支持研究机构、科学中心结盟
        4.3.6 注重交流
    4.4 俄罗斯的教训
        4.4.1 管理混乱
        4.4.2 科研实力下降
        4.4.3 融资渠道狭小
第五章 科研机构转制的国有科技资产评估研究
    5.1 资产评估概述
        5.1.1 资产评估要素
        5.1.2 资产价值类型
        5.1.3 资产评估方法
        5.1.4 资产评估程序
    5.2 科研机构转制中的整体资产模糊评估
        5.2.1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理论
        5.2.2 隶属度的确定
        5.2.3 整体资产模糊评估方法
        5.2.4 评估方法的权重向量
        5.2.5 整体资产的模糊综合评估
        5.2.6 整体资产模糊评估系统的设计
    5.3 科研机构转制中的无形资产评估
        5.3.1 无形资产概述
        5.3.2 影响无形资产价值的因素
        5.3.3 无形资产评估
        5.3.4 无形资产评估成本法
        5.3.5 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
        5.3.6 无形资产的贬值
        5.3.7 评价
第六章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对策建议
    6.1 建立健全企业化转制的体制机制
        6.1.1 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体制
        6.1.2 建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
        6.1.3 建立市场竞争机制
        6.1.4 军口科研机构要积极推进军转民
        6.1.5 增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
    6.2 建立完成企业化转制的管理制度
        6.2.1 建立多方制衡的自我管理体系
        6.2.2 树立企业化转制的创新理念
        6.2.3 科学规范重要称号的研究机构
        6.2.4 调整科研人员延长退休年龄的做法
    6.3 调整和加强企业化转制的政策措施
        6.3.1 加大对转制科研机构共性研发平台的支持
        6.3.2 加大对转制科研机构公益性研究的投入力度
        6.3.3 调整对转制科研机构的考核指标体系
        6.3.4 保留行业共性研究机构的独立性
        6.3.5 允许项目经费中以适当的比例用于科技人员的津贴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5)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及其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第一章 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背景分析
    1.1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背景
        1.1.1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理论背景
        1.1.2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实践背景
    1.2 加快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2.1 有利于强化研究开发工作的市场导向
        1.2.2 有利于合理配置科研机构资源
        1.2.3 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人才布局
        1.2.4 有利于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第二章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现状分析
    2.1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基本状况
        2.1.1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基本到位
        2.1.2 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先期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2.2 转制科研机构产业化发展模式
        2.2.1 大循环模式
        2.2.2 独立发展模式
        2.2.3 股份制模式
        2.2.4 高新技术切入模式
        2.2.5 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2.2.6 研发销并重发展模式
        2.2.7 产权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2.3 转制中加以总结的成功经验
        2.3.1 领导重视和支持是组织保证
        2.3.2 政府重视是重要因素
        2.3.3 自身动力是根本
        2.3.4 用好政策是制度保障
    2.4 转制中和转制后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
        2.4.1 科研机构原有体制弊端问题
        2.4.2 转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4.3 转制科研机构的管理问题
        2.4.4 转制科研机构的共性发展战略问题
第三章 国外发达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现状与经验分析
    3.1 发达国家的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状况
        3.1.1 投入高技术
        3.1.2 强化国家的领导和干预
        3.1.3 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
    3.2 国外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
        3.2.1 实行减量、改制、转型
        3.2.2 实行间接管理
        3.2.3 实行流动性的人员配置
        3.2.4 实行合同研究的方式
        3.2.5 支持研究机构、科学中心结盟
        3.2.6 注重交流
    3.3 俄罗斯的教训
        3.3.1 管理混乱
        3.3.2 科研实力下降
        3.3.3 融资渠道狭小
第四章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适应转制的企业文化
    4.2 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体制
    4.3 建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
    4.4 要引入竞争机制
    4.5 减少一些有称号的研究机构
    4.6 绝大多数军口研究机构要实现军转民
    4.7 建立多方制衡的自我管理体系
    4.8 调整科研人员延长退休年龄的做法
    4.9 要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第五章 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
    5.1 关于国有科技资产的概念
        5.1.1 狭义国有科技资产的概念
        5.1.2 广义国有科技资产的概念
    5.2 关于国有科技资产评估问题
        5.2.1 清产核资
        5.2.2 资产评估
    5.3 关于“产权明晰”问题
    5.4 关于国有科技资产管理体制问题
    5.5 关于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5.6 关于建立新的经营性与公益性资产分类管理制度问题
    5.7 关于合理地界定无形资产问题
    5.8 关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问题
    5.9 关于职工身份置换问题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致 谢

四、冶金部自动化院成为国家首批整体改制院所(论文参考文献)

  • [1]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为例[D]. 黄晋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2]知识基础、学习场与技术创新 ——以超硬材料产业为例[D]. 吕可文. 河南大学, 2013(12)
  • [3]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白银工业变迁研究[D]. 王今诚. 西北大学, 2010(10)
  • [4]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及其科技资产评估研究[D]. 云涛. 天津大学, 2009(01)
  • [5]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及其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 云涛. 天津大学, 2004(01)
  • [6]转制科研机构企业化发展模式初探[J]. 魏宜瑞. 中国科技论坛, 2003(01)
  • [7]依托市场 促进转化 整体转制 再创辉煌[J]. 于常友. 科学中国人, 1999(09)

标签:;  ;  ;  ;  ;  

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成为首批国家改制单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