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减灾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农业减灾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一、农业减灾信息化技术平台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济南市人民政府[1](2021)在《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济政发[2021]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5月28日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5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20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指出桂政发[2021]1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4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4月

邓彩霞[3](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孟晓岩[5](2020)在《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应急救援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重大灾害灾难的应急救援能力逐渐受到我国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的关注,近年来我国重大灾害灾难频繁发生,各级政府部门应对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的水平对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的重要性逐渐提升。H省政府始终将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工作视为H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但对于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和提升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主要围绕应急响应能力、协调联动能力、救援保障能力、队伍建设能力、科技信息化能力等五个方面开展。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后,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成为了H省应急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当前任务是以提升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能力为主,构建全面的应急治理和应急管理体系架构,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覆盖灾种不全面等问题。本文首先针对当前应急救援能力的构成进行了客观归纳,分析了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的调查,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了结果,并对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H省今后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

陈屾[6](2019)在《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文中指出自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之后,并在全国兴起建设特色小镇的运行。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兼并互联网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为特色小镇的要素流动和产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互联网+”特色小镇的建设,优化传统产业升级,能够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格局,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解决“三农”问题、响应国家精准扶贫任务以及实现传统小镇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梳理特色小镇的政策文件,对国内外“互联网+”特色小镇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构建“互联网+”特色小镇需要具备的条件。结合时下“互联网+”的热点,提炼出对创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的要点。在对“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的研究中,提出“1+XD+2”的创新特色小镇规划发展理念,以搭建“互联网+”产业体系平台,盘活当地农业资源,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以国家级农业示范点玉林市茂林镇为培育对象,结合当地政府对茂林镇的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开展公众参与工作计划,将茂林镇打造成“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为案例实践,提出了“1+4D+2”的规划理念。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政务上重视数据库的建立,公众参与规划建设工作;在经济上,培育互联网经济以及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结合的特色产业小镇。重视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加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引导特色小镇形成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创建“互联网+”产业体系,进而吸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及科技创新等多功能的流动。

田鲁涛[7](2019)在《基层政府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基于Z市J区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在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共同协作,各类应急信息作为多方协作和危机应对的纽带,它的共享效果直接影响着突发事件能否被科学有效地处理。基层政府作为应急处置和响应的主角,在协作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突发事件具有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处置难度大等特点,导致基层政府现有的应急信息共享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多方协作和应急决策的需求;此外,学界对于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因此对基层政府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理论的梳理,提出了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的分析框架,包括信息安全与管理机制、信息整合与流转机制、保障机制、监督与评价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五个维度;其次结合J区的访谈,找出上述五个维度所包含的19项具体内容,并以此构建出了一个基层政府应急信息共享机制模型;然后,通过对J区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J区在应急信息共享方面主要存在信息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保障;业务流程有待优化;共享过程存在安全和质量问题;缺乏利益协调机制等问题;最后,在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后,文章从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与制度;加大资源投入,提升平台的技术水平;健全应急信息流转机制;加强应急信息的安全管理和质量保证;健全政府应急信息共享利益协调机制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刘宏波[8](2018)在《基于网络媒体信息的不同自然灾害响应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城市面临严峻的风险和威胁,应急管理工作也进入“应急”状态。韧性的提出为城市发展和空间规划建构了应对灾害的新方式,对灾害韧性的研究经历了从生态韧性到应对不确定性的长期韧性转变,然而对于灾害响应缺乏关注。灾害响应是灾害韧性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国家救援能力、组织能力的关键,相比灾后救助,灾中响应情况更多变、主体更多元、环境更复杂。基于此,本文以网络媒体新闻及社交媒体信息为研究手段,在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的支持下,构建从定性到定量的灾害响应思路,深入探究不同自然灾害分阶段响应特征,基于具有滞后效应的DEA模型计算灾害响应效率并进行对比与评价。研究表明:(1)自然灾害分阶段特征差异明显。政府决策、应急救援及社会救助三大方面构成了各类灾后的主要响应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爆发期三类响应信息出现类型和频率逐步增加;(2)通过DEA模型构建政府决策、应急救援和社会救助三类输入指标和公众响应输出指标,通过计算,灾害响应效率平均值为丽水山体滑坡(0.613)>阜宁龙卷风(0.601)>玉树地震(0.427),三类自然灾害响应效率变化趋势不同,其中玉树灾害响应效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滑坡和龙卷风灾害呈“U”型结构。消退期灾害响应效率趋于最优值1,同时投入冗余率在第7天后逐步降低,周期性明显。灾害持续期,三类灾害响应效率值最低,作为灾害救助、各项人员、资源、信息要素配置及适应的关键时期,应予以更多关注和管理;(3)从灾害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来看,影响不同灾种灾害响应效率因素不同,应急救援是影响玉树地震灾害响应效率的主要因素,应急救援和社会救助是影响丽水滑坡灾害响应效率的主要因素,社会救助是影响阜宁龙卷风灾害响应效率的主要因素;(4)灾害中不同救灾主体变化趋势明显。救灾中政府角色逐步转换,主导型到服务型变化趋势凸显;应急救援是各类灾害中影响灾害响应效率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的救援能力逐步提高;社会救助的主体地位逐步提升,是政府决策和应急救援的有效补充。(5)灾害响应是分阶段的动态响应过程,灾害种类、灾害规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灾害治理理念直接影响了灾害响应效率的高低。本文从提高持续期灾害响应效率,构建分阶段灾害响应机制、增强灾害不同阶段多元主体协同性,提升协同共治水平、建立灾中响应风险管理制度,健全灾害响应法治化建设和创新灾害系统多媒介信息化响应平台四方面提出提高灾害响应效率的路径。一方面,丰富了灾害响应及韧性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为灾害响应及灾害韧性提供发展策略,同时可指导并提高灾害中不同响应主体的救灾效率,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王薇[9](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曼[10](2015)在《基于EA的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机理分析与系统模型构建研究 ——以地质灾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学者对灾害信息管理和防灾减灾主题的深入研究,我国防灾减灾信息管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进步,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实际提供了理论和决策支持。然而由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涉及的主体多、资源广、管理模式复杂等,使得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管理漏洞。为了更好的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信息管理支持,有效和及时的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灾害信息管理效率,本文以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研究主题为切入点具体展开研究。本文在分析和研究数字防灾减灾资源主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引入企业架构(EA)理论和结合防灾减灾实际对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机理从多维度进行研究分析,并基于EA理论和防灾减灾工作实际,以地质灾害为例,对防灾减灾过程中灾害信息资源管理业务主体、业务活动和业务流程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分析,并据此,从多维度多层次构建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系统模型,以便于实现对数字防灾减灾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进而为推进我国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和参考。

二、农业减灾信息化技术平台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减灾信息化技术平台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录
第一章开启全面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新征程
    一、发展基础
        (一)综合实力跨越提升.
        (二)动能转换成效明显.
        (三)发展格局加快优化.
        (四)城乡建设成果丰硕.
        (五)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六)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七)民生保障全面加强.
        (八)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二、总体思路
    三、奋斗目标
    四、主攻方向
第二章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一、高水平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二、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三、加快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四、聚力创建节水典范城市
    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六、更好发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作用
第三章全面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一、增强基础创新能力
    二、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营造一流创新发展生态
    四、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第四章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一、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二、全面促进服务业提质升级
    三、着力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
    四、大力优化产业生态
第五章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一、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二、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三、加快城市数字化
第六章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大力促进消费升级
    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三、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
    四、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七章构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
    一、做强东部加快建设科创智造之城
    二、振兴西部加速建设活力康养之城
    三、做美南部持续建设绿色生态之城
    四、崛起北部全力建设未来希望之城
    五、做优中部精心建设魅力品质之城
第八章全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二、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三、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
    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第九章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一、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
    三、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四、提高经济调控水平
第十章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
    一、强化陆海统筹战略支点作用
    二、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
    三、拓展全方位开放新空间
    四、营造高水平开放发展环境
第十一章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泉城
    一、加强国土空间管控
    二、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三、持续抓好污染防治
    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十二章建设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一、强化先进文化引领
    二、提高城市文明素养
    三、加强文化服务供给
    四、传承弘扬优秀文化
第十三章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二、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四、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五、加快建设健康城市
    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十四章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济南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二、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三、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四、全面加强经济安全
    五、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第十五章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落实机制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健全完善规划体系
    三、抓好目标任务分解
    四、开展规划实施评估
名词解释
    1.“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2.云管端:
    3.开源社区:
    4.泉城链:
    5.触发式监管模式:
    6.云仓储:
    7.众包物流:
    8.城市家具:
    9.三品一标:
    1 0.法治乡村“十个一”:
    1 1.四个不摘:
    1 2.标准地:
    1 3.四减四增:
    1 4.六个100%:
    1 5.“信易+”工程:
    16.公共卫生“六大中心”:
    17.医疗能力“双十”提升计划:

(3)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情景分析
        2.1.2 农牧社区
        2.1.3 社区减灾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情景分析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极值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3.2.1 气象致灾因子
        3.2.2 地质致灾因子
        3.2.3 生物致灾因子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4.1.3 雪灾区域选择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5.1.1 政府组织
        5.1.2 社区组织
        5.1.3 居民个体
        5.1.4 社会力量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学术贡献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附录5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5)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总体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
第2章 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的现状分析
    2.1 H省重大灾害灾难及应急救援的现状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H省重大灾害灾难的主要分布情况
        2.1.3 H省重大灾害灾难的特点和趋势
        2.1.4 开展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的意义
        2.1.5 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的成效
    2.2 应急救援能力的构成
        2.2.1 应急响应能力
        2.2.2 协调联动能力
        2.2.3 救援保障能力
        2.2.4 队伍建设能力
        2.2.5 科技信息化能力
    2.3 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及建设现状
        2.3.1 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响应能力及建设现状
        2.3.2 H省重大灾害灾难协调联动能力及建设现状
        2.3.3 H省重大灾害灾难救援保障能力及建设现状
        2.3.4 H省重大灾害灾难队伍建设能力及建设现状
        2.3.5 H省重大灾害灾难科技信息化能力及建设现状
    2.4 H 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2.4.1 应急响应启动效率不高
        2.4.2 协调联动能力不强
        2.4.3 救援保障资源投入不足
        2.4.4 队伍建设规划不科学
        2.4.5 科技信息化程度不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基础
        3.1.1 构建目标
        3.1.2 构建原则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3.2.2 指标体系的筛选
        3.2.3 指标体系的确定
    3.3 指标体系权重测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4.1 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调查
        4.1.1 调查内容及对象
        4.1.2 问卷调查
        4.1.3 数据收集及量表描述性统计检验
        4.1.4 问卷信效度检验
        4.1.5 验证性因子分析
    4.2 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综合评价
        4.2.1 应急响应能力评价结果
        4.2.2 协调联动能力评价结果
        4.2.3 救援保障能力评价结果
        4.2.4 队伍建设能力评价结果
        4.2.5 科技信息化能力评价结果
        4.2.6 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结果
    4.3 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4.3.1 应急响应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4.3.2 协调联动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4.3.3 救援保障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4.3.4 队伍建设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4.3.5 科技信息化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升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的对策
    5.1 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5.1.1 完善应急预案的编制
        5.1.2 加强综合研判和机构调配能力
        5.1.3 提升重大灾害灾难风险的评估能力
    5.2 加强协调联动能力
        5.2.1 提升应急联动指挥能力
        5.2.2 加强协调联动体系建设
    5.3 推进应急救援保障工作
        5.3.1 完善物资保障体系
        5.3.2 推进救援保障中心建设
    5.4 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5.4.1 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
        5.4.2 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
    5.5 提升科技信息化水平
        5.5.1 推进应急通讯网络建设
        5.5.2 完善应急信息数据库建设
        5.5.3 加强科技研发应用
        5.5.4 提升监测预警质量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部分专家学者信息表
附录2 “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调查问卷

(6)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互联网+”特色小镇相关理论
        1.3.1 相关概念
        1.3.2 相关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1 国内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2.1.1 发展历程
        2.1.2 发展现状
    2.2 国内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2.1 国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2.2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2.3 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2.2.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3 “互联网+”研究综述
        2.3.1 “互联网+”提出背景
        2.3.2 “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3.3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规划
        2.3.4 “互联网+”对城市肌理的影响
        2.3.5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
        2.3.6 “互联网+”特色小镇
        2.3.7 “互联网+农业”
        2.3.8 “互联网+”公众参与
    2.4 研究总结
第三章 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规划案例分析与借鉴
    3.1 新疆建设兵团第二师37团“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3.2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
    3.3 浙江省海宁市“互联网+皮革时尚”小镇
    3.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
        3.4.1 广西桂林市莲花镇
        3.4.2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镇
        3.4.3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
    3.5 构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案例总结启发
        3.5.1 “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特点总结
        3.5.2 案例启发
第四章 利用“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的规划对策研究
    4.1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思路
        4.1.1 根据研究综述的思路
        4.1.2 根据案例分析的规划思路
    4.2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创新发展模式
    4.3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对策
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的特色小镇实践研究——以茂林镇为例
    5.1 研究对象
        5.1.1 概述
        5.1.2 发展现状
    5.2 茂林镇打造“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SWOT分析
    5.3 基于“互联网+”对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
        5.3.1 信息化建设助力“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5.3.2 创新发展模式——“1+4D+2”
        5.3.3 “互联网+”技术下公众参与对特色小镇的建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层政府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基于Z市J区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
    1.5 文献综述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7 创新点
2 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的分析框架
    2.1 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的含义
    2.2 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的研究内容
    2.3 国外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的成功实践
    2.4 政府信息共享机制分析框架的经验借鉴
    2.5 应急信息共享机制分析框架的构建
3 应急信息共享机制分析框架下的J区案例应用及现状分析
    3.1 案例情况介绍
    3.2 数据收集
    3.3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3.4 数据分析
    3.5 J区应急信息共享机制模型
    3.6 J区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的现状分析
4 J区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的现存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现存问题
    4.2 原因分析
5 对策与建议
    5.1 完善应急信息共享的相关法律、政策与制度
    5.2 加大资源投入,完善各项保障机制
    5.3 健全应急信息流转机制
    5.4 加强应急信息的安全管理和质量保证
    5.5 健全政府应急信息共享利益协调机制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J区主要突发事件种类及处置主责部门表
    附录二:J区区级专项应急预案统计表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访谈计划安排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网络媒体信息的不同自然灾害响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自然灾害的频发影响了经济发展及生活环境
        1.1.2 理论背景:韧性体系对城市防灾减灾提出新思路
        1.1.3 技术背景:信息化手段提高灾害响应效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概念阐释
        2.1.1 灾害响应
        2.1.2 灾害响应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危机传播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2.2.3 韧性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灾害响应研究
        2.3.2 灾害响应与灾害韧性关系
        2.3.3 灾害响应及韧性的信息化研究
    2.4 发达国家灾害响应实践
        2.4.1 灾害响应美国实践
        2.4.2 灾害响应日本实践
    2.5 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不同阶段响应特征分析
    3.1 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
        3.1.1 案例选取
        3.1.2 分析方法
        3.1.3 阶段划分
    3.2 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响应主体分析
        3.2.1 灾害影响程度分析
        3.2.2 政府及部门的灾害应对
        3.2.3 社会组织参与情况
        3.2.4 公众响应特征对比
    3.3 自然灾害不同阶段响应特征对比研究
        3.3.1 网络媒体灾害响应曲线对比
        3.3.2 不同自然灾害分阶段响应特征分析
        3.3.3 小结
第四章 灾害响应效率的DEA模型构建
    4.1 研究方法
        4.1.1 1DEA模型引入
        4.1.2 C~2R评价模型
        4.1.3 模型计算及评价
    4.2 指标选取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灾害响应指标选取及说明
        4.2.3 灾害响应指标统计分析
    4.3 基于滞后效应的DEA模型构建
        4.3.1 分析步骤
        4.3.2 阿尔蒙多项式法滞后模型构建
        4.3.3 多项式变换及数据修正
第五章 灾害响应效率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5.1 DEA模型灾害响应效率分析
        5.1.1 灾害响应效率结果评价
        5.1.2 灾害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分析
    5.2 灾害响应效率趋势分析及对比
        5.2.1 灾害响应效率整体趋势分析
        5.2.2 灾害响应效率分阶段对比
        5.2.3 趋势分析及阶段对比小结
    5.3 影响灾害响应效率因素分析
        5.3.1 影响灾害响应效率内部因素分析
        5.3.2 影响灾害响应效率外部因素分析
第六章 灾害响应效率提升措施探析
    6.1 提高持续期灾害响应效率,构建分阶段灾害响应机制
        6.1.1 提升持续期灾害响应效率,加强灾害爆发期和消退期响应机制构建
        6.1.2 建立资源协调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6.2 增强灾害各阶段多元主体协同性,提升协同共治水平
        6.2.1 促进政府与多元主体合作,建设高效的政府响应模式
        6.2.2 提高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
        6.2.3 建立完善信息反馈网络,提升公众灾害响应能力
    6.3 建立灾中响应风险管理制度,健全灾害响应法治化建设
        6.3.1 以法治思维为灾害管理提供保障
        6.3.2 基于城市规划思想的灾害响应制度构建
        6.3.3 鼓励社区级灾害响应体系建设
    6.4 创新灾害系统信息化响应平台,促进多媒介融合发展
        6.4.1 提升新媒体在治理中的地位
        6.4.2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灾害响应系统顶层设计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插图与附表清单
附录1 灾害响应指标原始数据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危机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2.1.3 危机防控能力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2.2.4 系统管理理论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基于EA的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机理分析与系统模型构建研究 ——以地质灾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数字防灾减灾研究现状
        1.2.2 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及其研究现状
        1.2.3 信息资源规划与EA理论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准备工作与创新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4.2 本文的研究创新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技术概述
    2.1 信息资源规划与数字资源规划
    2.2 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相关原理与关键技术
        2.2.1 数字防灾减灾信息化管理
        2.2.2 数字防灾减灾信息化技术
        2.2.3 数字防灾减灾信息整合、分类和传播
        2.2.4 防灾减灾关键技术支持
    2.3 EA原理与方法
第3章 基于EA的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机理分析
    3.1 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方法概论
    3.2 多维度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机理分析
        3.2.1 准备阶段防灾减灾数字资源信息化管理机理分析
        3.2.2 响应阶段防灾减灾数字资源信息化管理机理分析
        3.2.3 恢复与重建阶段防灾减灾数字资源信息化管理机理分析
    3.3 基于EA的防灾减灾数字资源信息化管理
第4章 基于EA的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系统模型架构
    4.1 基于EA的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流程设计
        4.1.1 基于EA的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4.1.2 基于EA的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流程设计
    4.2 基于EA的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系统模型架构
        4.2.1 准备阶段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系统模型架构
        4.2.2 响应阶段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系统模型架构
        4.2.3 恢复与重建阶段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系统模型架构
第5章 系统模型架构的实例研究——以地质灾害为例
    5.1 地质灾害特征及其分类
        5.1.1 地质灾害特征
        5.1.2 地质灾害特征
    5.2 地质灾害数字防灾减灾现状
        5.2.1 地质灾害数字防灾减灾主体调研
        5.2.2 地质灾害数字防灾减灾信息化管理现状
    5.3 实例设计——基于EA的地质灾害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系统模型
        5.3.1 基于EA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信息化管理
        5.3.2 总体业务规划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农业减灾信息化技术平台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济南市人民政府. 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9)
  • [3]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H省重大灾害灾难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研究[D]. 孟晓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6]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D]. 陈屾. 广西大学, 2019(02)
  • [7]基层政府应急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基于Z市J区的案例分析[D]. 田鲁涛. 暨南大学, 2019(02)
  • [8]基于网络媒体信息的不同自然灾害响应模式研究[D]. 刘宏波. 南京大学, 2018(01)
  • [9]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10]基于EA的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机理分析与系统模型构建研究 ——以地质灾害为例[D]. 张曼. 南昌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农业减灾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