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草酸盐的发光机理

过氧草酸盐的发光机理

一、过氧草酸酯的发光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沈成龙,娄庆,单崇新[1](2021)在《碳点在鲁米诺和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作为一种无需光、热、声、电、磁激发的自发光现象,化学发光已经在化学分析检测、冷光源、生物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多数化学发光体系而言,其化学发光性质不仅取决于化学反应的底物,更与化学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和发光中间体相关。碳点是一种新型的零维发光碳纳米材料,以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丰富的结构形貌已在各种化学发光体系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从鲁米诺和过氧草酸酯两种常见化学发光体系出发,总结了碳点在鲁米诺和过氧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中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碳点在鲁米诺和过氧草酸酯基化学发光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以及碳点在鲁米诺和过氧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中的相关应用。为合成具有特定化学发光性能的纳米材料提供思路,有望推动化学发光纳米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张绿霞[2](2021)在《基于钴基金属有机骨架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CLIA)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检测手段,具有背景信号干扰小,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的优点,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环境污染物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传统的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系统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通常需要性能优越的催化剂来增强CL信号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常用的催化剂包括天然酶和纳米催化剂。天然酶具有高催化活性,但同时具有成本高昂和稳定性差的缺点。目前所报道的用于增强CL信号的纳米催化剂普遍受限于催化活性低,难制备和易聚集等缺陷。因此,探索催化活性高、制备简单且稳定性强的新型纳米材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以金属离子或金属簇作为节点,与多齿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多孔框架材料。MOFs具有规则的孔道结构和极高的比表面积,其结构可调,制备方式多样,在气体储存与分离、化学传感、药物递送、生物成像等领域应用广泛。MOFs是CLIA潜在的新型催化剂。本研究基于调控合成和表面活性剂辅助合成策略得到了两种具有良好水稳定性的MOFs,并探究了这两种MOFs对CL反应的增强效果和机理,随后进一步将其用作催化剂构建了用于灵敏检测中药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啶虫脒的CLIA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调控合成的TEA-Co-MOFs构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本研究以三乙胺和乙酸为调节剂,通过“可控合成”策略得到了具有良好水稳定性的TEA-Co-MOFs,其能使N-(4-氨基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N-(4-aminobutyl)-Nethylisoluminol,ABEI)和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之间的CL信号增强约2600倍。利用CL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等对其增敏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TEA-Co-MOFs可以作为催化剂加速H2O2分解产生活性氧自由基,进而催化ABEI快速激发生成ABEI-ox*,当其返回基态时伴随着强烈的CL发射。基于TEA-Co-MOFs对CL反应的催化作用,以ABEI标记的抗体为示踪抗体,构建了用于检测AFB1的CLIA方法。实验结果表明,AFB1的检测范围为0.05-60ng mL-1,检测限为4.30pg mL-1(3σ)。其它常见真菌毒素对AFB1的检测几乎没有干扰,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以麦芽和大枣作为实际样品进行加标检测,回收率分别为86.25%-109.99%和95.89%-109.39%,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潜力。2.基于表面活性剂辅助合成的CTAB-Co-ZIF构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啶虫脒本研究通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辅助的自下而上法在水性体系中合成了纳米级CTAB-Co-ZIF。得益于CTAB的稳定和保护作用,该MOFs表现出良好的水稳定性。CTAB-Co-ZIF可使鲁米诺-H2O2体系的CL信号增强约2502倍,通过CL动力学、自由基清除和脱气实验来阐明其机理,发现CTAB-Co-ZIF可以加速H2O2和溶解氧分解,促进活性氧自由基生成。由于CTAB-Co-ZIF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和CL催化活性,将其作为信号探针构建了灵敏检测啶虫脒的竞争型CLIA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测范围是0.01-25ng mL-1,检测限为4.77pg mL-1(3σ)。其它常见农药对啶虫脒检测结果的干扰较小。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丹参、三七和茯苓样品的加标回收检测,回收率分别为95.54%-112.06%、90.73%-118.88%和101.34%-107.51%,表明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分析性能。综上所述,本论文基于调控合成和表面活性剂辅助合成策略得到了两种具有良好水稳定性和出色CL催化活性的钴基MOFs,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催化CL反应的机理。与传统CL催化剂相比,MOFs具有不饱和金属位点和较高的比表面积,对鲁米诺类CL体系表现出强催化作用。基于MOFs构建的CLIA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检测线性范围宽等优点。本研究拓展了MOFs在CLIA领域中的应用,也为开发高灵敏度CL分析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雨舟[3](2021)在《基于含铁材料性质构建新的化学发光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发光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产生的一种光辐射现象。当化学发光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时,具有背景信号低、灵敏度高等优点。化学发光分析法不像荧光分析和比色分析一样对设备有特定的要求,需要外在激发光源,也不像色谱分析方法耗时长、操作复杂。因此,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是现在最有效的检测手段之一,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监测、环境检测和食品分析等领域。葡萄糖,多巴胺,谷胱甘肽这些生物小分子物质虽然在体内含量少,但是却与人体的许多代谢活动息息相关。当这类生物小分子物质的含量水平低于或高于正常水平时,会造成各种代谢的紊乱,严重导致疾病,甚至死亡。所以,针对这些生物小分子物质构建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的分析方法十分必要。然而传统的化学发光分析法所采用的化学发光体系存在的发光信号微弱和稳定性不强等问题,使其不能适用于日益严格、精确的分析应用。因此对传统的化学发光体系做出改进来满足我们后续应用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对传统化学发光的改进方式包括寻找新的发光体、氧化剂和催化剂。而含铁材料由于其易于获得、价格低廉、具有多种价态以及可能具有的磁性等性质,被广泛研究,同时含铁材料在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当中也存在应用的可能。本论文以“基于含铁材料性质构建新的化学发光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为课题。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调研,在过往文献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合成了不同的含铁材料,并探究其性质。根据不同含铁材料之间的性质的差异,针对性地构建了新的化学发光方法应用于不同的生物小分子检测。论文主要分为5章:第1章为文献综述,简述了化学发光的概念、机理和研究现状,含铁元素的新型材料的应用研究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4章为具体的研究报告;第5章为全文总结。实验部分具体内容如下:1.双功能化普鲁士蓝类似物粒子直接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并应用于多巴胺的检测基于Fe-Co-Co的氧化特性,与鲁米诺构建了一种新的化学发光体系:鲁米诺-Fe-Co-Co。Fe-Co-Co是一种普鲁士蓝类似物(PBA),在不添加其他氧化剂的情况下,能显着地将在碱性环境下鲁米诺的化学发光强度增强95倍。此外,由于双金属的协同作用和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鲁米诺-Fe-Co-Co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是鲁米诺-铁氰化钾(K3[Fe(CN)6])体系的29倍。当添加多巴胺(DA)到这个新的系统中,化学发光强度下降。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DA检测方法。化学发光系统的信号强度与DA浓度在0.1-5.0×10-6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6×10-6mol·L-1。最后,此方法能成功地用于人血清样品中DA的测定。2.基于Fe-CDs构建的一种新颖、简单的识别型化学发光方法用于检测谷胱甘肽在以前文献报道的基础上修改合成了一种稳定的花状纳米材料Fe掺杂碳点(Fe-CDs),并首次报道了钙黄绿素-H2O2-Fe-CDs的化学发光方法。在该方法中,由钙黄绿素吸收Fe-CDs与H2O2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转变为激发态的钙黄绿素,激发态的钙黄绿素在返回基态时,在556 nm产生化学发光。此外,我们还发现谷胱甘肽(GSH)能够改变Fe-CDs的形态,同时显着增强钙黄绿素-H2O2-Fe-CDs的CL信号。基于此建立了一种高选择性检测谷胱甘肽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在最佳实验环境下,钙黄绿素-H2O2-Fe-CDs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在谷胱甘肽浓度为2-13×10-3mol·L-1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检出限为0.6×10-3mol·L-1。3.基于双功能MIL-101(Fe)纳米酶活性分析检测葡萄糖研究发现MIL-101(Fe)这种金属有机框架结构材料同时具有过氧化物模拟酶和氧化酶性质。基于其氧化酶性质与鲁米诺构成新的化学发光体系鲁米诺-MIL-101(Fe)。MIL-101(Fe)能将鲁米诺的化学发光信号放大28倍。此外鉴于MIL-101(Fe)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性质,将此新化学发光体系用于过氧化氢和葡萄糖的定量检测。葡萄糖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1-10×10-3mol·L-1,检测限为0.003×10-3mol·L-1。最后此方法通过与医院结果对比,证明能成功应用于人血清样本的检测。

李青轻[4](2021)在《表面分子印迹识别-化学发光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主要是由环境污染,企业生产经营,政府监督失灵等原因引起的。在最近几十年中,导致严重的健康,经济乃至社会问题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对食品污染物的检测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而过量的食用添加物以及非法添加的着色剂所引起的一系列安全问题更是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超标使用、滥用以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物等社会问题已屡见不鲜,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对食用添加物以及非法添加着色剂含量的分析检测显得极其重要。本文将分子印迹技术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联用,并制成传感器,建立了灵敏快速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对食品中某些物质进行了分析检测。分子印迹技术可针对特定模板分子制备出具有高选择性,高亲和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中具有大量与模板分子相匹配的空穴和高度互补的功能基团,因此可以对模板分子进行识别与捕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是在微米或纳米材料表面进行分子印迹得到的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增大了比表面积,吸附位点位于材料表面,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更高的吸附分离效率,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分子印迹聚物的模板分子不容易完全洗脱、有效印迹点被-包埋”等不足之处。除了选择性外,化学发光法对痕量分析的灵敏度高,价格便宜,操作便捷。此外,化学发光法检测的固有优势是没有任何激发光源,从而终止了噪声源和背景发射。传感器结合了分子印迹技术与化学发光法两者的优点,同时采用流动注射进样技术,则具有操作便捷,稳定性高,选择性好和节约试剂的优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刚果红为模板分子,二氧化硅为载体,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合成了刚果红分子印迹聚合物(CRMIP)。以此作为识别元件,结合Luminol-H2O2化学发光体系制成传感器,对刚果红进行检测。在实验优化条件下,构建了刚果红在4.0×10-10~1.8×10-8 mol/L浓度范围内的线性校准曲线,检出限(LOD)低至7.8×10-11mol/L(3σ)。1.0×10-8 mol/L刚果红溶液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6%(n=11)。此外,讨论了化学发光可能的反应机理。2、以香草醛为模板分子,二氧化硅为载体,MAA为功能单体,MAA为交联剂合成了香草醛分子印迹聚合物(VanMIP)。以此作为识别元件,结合Luminol-K3Fe(CN)6化学发光体系制成传感器,对香草醛进行检测。在实验优化条件下,构建了香草醛在4.0× 10-10~1.4× 10-8 mol/L浓度范围内的线性校准曲线,相关系数为 0.9989,检出限(LOD)低至 1.6×10-10mol/L(3σ)。6.0×10-9mol/L 香草醛溶液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3%(n=11)。并通过对化学发光动力学实验、化学发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子自旋光谱的研究,讨论了 CL可能的反应机理。3、基于诱惑红对Luminol-PMS(过氧硫酸氢钾复合盐,H3K5O18S4)发光体系强烈的抑制作用,开发了一种测定诱惑红的FI-CL新方法。并使用化学发光动力学实验,化学发光光谱,UV-vis吸收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光谱讨论了诱惑红抑制Luminol-PMS体系的可能机理。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相对化学发光强度与诱惑红浓度的线性范围在8.0×10-8~1.2×10-6mol/L之间,检出限(LOD)低至9.1×10-9 mol/L(3σ)。2.0×10-7 mol/L诱惑红溶液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14%(n=11)。4、在碱性条件下,将4-氯苯氧乙酸钠加入Luminol-H2O2反应体系时,Luminol与H2O2反应产生的强发光信号进一步增强。CL强度的增敏程度与4-氯苯氧乙酸钠浓度具有良好的化学计量关系。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构建了 4-氯苯氧乙酸钠在1.0×10-6~9.0×10-6 mol/L浓度范围内的线性校准曲线,检出限(LOD)为6.9×10-8 mol/L(3σ)。1.0×10-6 mol/L 4-氯苯氧乙酸钠标准溶液的 RSD 为 1.18%(n=11)。本方法仪器设备简单紧凑、操作便捷、分析速度快,已成功用于豆芽中4-氯苯氧乙酸钠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杨明旺[5](2020)在《生物活性小分子响应的光学成像探针研究》文中提出生物活性小分子如活性氧、生物硫醇、活性羰基等参与生命体内众多生理过程并与一系列病理行为息息相关。因此,对生物活性小分子快速、实时、精准地检测对医学诊断、制药研发以及深入阐明机体疾病发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至关重要。光学成像探针因其非侵入性、高灵敏度、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开发生物活性小分子响应的特异性光学成像探针已成为生命研究的热点领域。本论文从光学成像探针分子设计和识别机理着手,开发生物活性小分子响应的荧光和化学发光等光学探针,并研究其生物学应用。为了探究丙酮醛(MGO)在糖尿病中的角色,以萘酰亚胺为荧光团、邻苯二胺为识别基团、磺酰胺为内质网靶向基团,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机理设计合成了一例MGO响应的双光子荧光探针NI-OPD。探针中的邻苯二胺与MGO反应后,分子中的PET作用被抑制,表现出“Turn-ON”荧光识别过程。NI-OPD对MGO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可对细胞外源性及内质网应激下内源性MGO的荧光监测,并对糖尿病小鼠模型中不同器官的MGO进行双光子荧光成像与检测。半胱氨酸(Cys)/高半胱氨酸(Hcy)对维持生物体内氧化还原平衡至关重要。将4-甲基苯硫酚和吡啰红荧光团以硫醚键连接,设计合成了一例比率型Cys/Hcy响应的荧光探针PYR。探针本身具有620 nm的红色荧光,与Cys或Hcy反应后表现出540 nm的绿色荧光,且荧光强度比值与Cys/Hcy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PYR可不受高浓度谷胱甘肽(GSH)干扰、高灵敏度、快速地比率荧光(F540nm/F620 nm)和“裸眼”(A455 nm/A580 nm)识别Cys/Hcy。该探针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用于人乳腺癌细胞(MCF-7)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还原失衡下、小鼠肾脏组织和大型水蚤中Cys/Hcy的可视化比率荧光成像。单线态氧(1O2)在生命体新陈代谢和肿瘤光动力治疗(PDT)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将苯并吡喃腈共轭连接到Schapp-二氧杂环丁烷前体,设计合成了一例近红外发射1O2响应的化学发光探针CL-SO。在1O2存在下,探针被氧化成苯酚-二氧杂环丁烷,然后通过化学激发过程自发分解并伴随着近红外化学发光信号(700nm)的释放。相比于商业化1O2荧光探针SOSG和化学发光探针MVP,CL-SO具有更高信噪比(1011倍)和更强化学发光强度。该化学发光探针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并对细胞和小鼠腹腔内1O2进行化学发光检测。CL-SO可通过化学发光模式对小鼠肿瘤模型PDT过程中产生的1O2进行实时监测。

王泽[6](2020)在《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反应中发出的光,被称为化学发光。化学发光法因仪器简单,易于操作,灵敏度高,分析效率高,且不受背景散射光的干扰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多种样品的测定。到目前为止,在分子生物学、临床与药学、环境科学、食品分析等多个领域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而实用的分析方法。鲁米诺及其衍生物、联吡啶钌配合物、过氧草酸酯类化合物、吖啶酯类化合物和氧化型发光体(KMnO4、Ce4+)等是常用的化学发光试剂。其中,鲁米诺自1928年被报道在碱性条件下能够产生化学发光现象以来,因其优良的性能,成为了当前最常被使用的一种化学发光试剂,在不同氧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分为鲁米诺-过氧化氢、鲁米诺-高碘酸盐、鲁米诺-铁氰化钾等化学发光体系。但是,由于部分化学发光反应的量子产率低,产生的化学发光强度不能满足检测需求,因此化学发光检测法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为了进一步发展化学发光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寻找新的催化剂、发光体或能量受体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到目前为止,催化剂的使用已经逐渐由金属离子、生物酶类转变为纳米材料以及新型金属复合材料。因此本文从高效催化剂的合成出发,制备了具有良好催化性能的催化剂,以增强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反应的信号强度。并且,实现了对环境体系中硫氰酸根离子(SCN-)的检测以及过氧化氢(H2O2)和生物样品中葡萄糖的含量分析。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绪论。首先,对化学发光法的发展及常用的发光试剂进行了简述;其次,详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在化学发光领域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目前与化学发光法联用的几种技术。第二章:通过使用血晶素(Hemin)和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在室温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水溶性物质(Hemin-mPEG)用于催化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反应。该物质不仅保持了Hemin优异的催化活性,而且解决了Hemin难溶于水的难题。此外,本文探索了Hemin-mPEG催化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反应增强化学发光强度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灵敏、快速且简便的用于定量检测葡萄糖和H2O2的化学发光传感器。第三章:基于纳米粒子制备简单、不易失活、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本文还研究了采用种子介导法合成的具有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核壳式金铂纳米粒子(Au@Pt NPs)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信号的增强作用。并且,在研究中发现,SCN-能有效的抑制Au@Pt NPs的催化活性,导致化学发光的信号强度减弱,基于这一现象,建立了一种灵敏且高效的用于定量检测SCN-的化学发光传感器。

韩英子[7](2020)在《紫外光降解硝酸盐及亚硝胺-量子点增敏化学发光机理及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自然环境或进入人体后会被还原为毒性更大的亚硝酸盐,并进一步形成亚硝胺类物质(N-nitrosamines,NAs),危害人体健康。NAs是N-亚硝基化合物中最重要的一类,在食品及环境中均有发现,是强致癌性物质,可以诱发多种器官的肿瘤。因此,开发和建立水中硝酸盐和NAs的检测方法对于保护人群健康具有显着意义。由于硝酸盐和NAs都是小分子化合物,并且没有理想的光学性质,因此其检测方法受到了限制。紫外降解(UV Photodegradation)是光降解的主要形式之一,已被成功用于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和前处理。本研究拟从硝酸盐和NAs在紫外降解过程中可生成的多种活性中间体入手,再借助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CQDs)的独特优点,成功建立了硝酸盐和NAs的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检测新方法,并探讨其中的化学发光机理。全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借鉴和改进了文献中CQDs的合成方法,制备了柠檬酸-脲素CQDs和甘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Hexa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丝氨酸CQDs。借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粒度分析手段分别对两种CQDs的光学特征、形态及粒径大小进行表征。(2)在亚硫酸盐介质中对样品进行紫外降解,并基于甘油-CTAB-丝氨酸CQDs-H2O2体系,以硼酸盐缓冲液为紫外降解的介质,构建测定水中硝酸盐的新方法,并且对CQDs的合成方式与化学发光体系的影响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优条件下,该体系的CL强度随硝酸盐浓度(1.0×10-7 mol/L-11.0×10-5 mol/L-1)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检出限为5.0×10-8 mol/L(S/N=3)。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自来水,包装饮用水和矿泉水中硝酸盐的测定。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4.77%,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2.07%。用配对t检验将该方法检测结果与GB/T5750.5-2006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未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以柠檬酸和脲素为原料合成的CQDs存在下,以磷酸盐为降解介质,NAs的化学发光强度显着增加了200余倍。在优化降解介质及其浓度、化学发光反应介质及其浓度、CQDs的浓度、流速等条件的基础上,实现了7种常见NAs的检测。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化学发光光谱、自由基捕获实验、离子干扰实验等一系列手段对体系的发光机理进行研究,探讨和阐明了该体系的化学发光机理。

党朋云[8](2020)在《基于铁卟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辉光型化学发光》文中认为化学发光是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伴随的一种光辐射现象,具有高灵敏、易操作、仪器简单、低成本等优点,在临床诊断、食品检测和生物分析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与荧光方法相比,化学发光方法不需要激发光源,避免了自体荧光的干扰,极大地提高了信噪比,在生物传感检测特别是生物成像分析领域具有很大潜力。辣根过氧化物酶(HRP)-luminol-H2O2是最常用的一种酶催化化学发光体系,然而该体系具有发光时间较短、发光强度稳定性差等缺点,且生物酶易失活,修饰复杂,极大的限制了该化学发光体系在生物成像分析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制备铁卟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纳米模拟酶(FePorMOF),构建双酶局域级联反应,发展高强度且长时间稳定的辉光型化学发光体系,具体工作如下:1.基于FePorMOF/葡萄糖氧化酶的双酶型辉光化学发光体系制备铁卟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葡萄糖氧化酶(FePorMOF/GOx)纳米复合物,基于局域双酶级联催化和纳米材料表面局域扩散效应,发展辉光型化学发光体系。本工作中FePorMOF是以Zr Cl4为金属中心、铁卟啉(Fetcpp)为配体,通过水热法制备而成,具有较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FePorMOF/GOx是通过在FePorMOF表面静电吸附修饰GOx而制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FePorMOF/GOx双酶复合物为化学发光反应的催化剂,以鲁米诺和葡萄糖为化学发光底物,该体系(FePorMOF/GOx-luminol-glucose)可以产生7.5小时稳定的高强度化学发光发射。在该化学发光体系中,受酶反应和底物扩散控制,H2O2能在位持续生成,所以产生长时间发光;另外,该化学发光反应基于FePorMOF和GOx的局域级联催化,无扩散限制,反应效率高,所以发光强度高。该FePorMOF/GOx化学发光体系以葡萄糖为底物,可产生长时间稳定的高强度化学发光发射,在生物检测和成像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基于双酶型辉光化学发光体系发展均相实时免疫分析方法在FePorMOF和GOx的双酶辉光化学发光体系中,通过表面位阻效应,发展了一种均相实时免疫分析方法。本工作以修饰了抗体的FePorMOF(FePorMOF/Ab1)和GOx为联合催化剂,以鲁米诺和葡萄糖为底物,构建辉光型化学发光体系。当目标抗原存在时,在FePorMOF表面形成夹心免疫复合物,产生表面位阻,阻碍发光底物扩散至FePorMOF的活性中心,导致化学发光信号下降。以甲胎蛋白(AFP)为模型分子,该方法可以对0.5-1000 ng/m L范围内的AFP进行均相实时检测。3.辉光型化学发光纳米探针的制备合成包覆有FePorMOF、GOx和发光底物L-012的一体化化学发光纳米探针,使其在生理葡萄糖浓度下持续稳定的产生高强度化学发光。该辉光型化学发光纳米探针在生物成像尤其是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谢琴[9](2020)在《基于异鲁米诺和草酸酯的长时间化学发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发光(CL)是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的一种光辐射现象。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与其他光学方法相比,化学发光不需要激发光源,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且仪器操作简单等优点。根据CL的发光时间长短,可以将化学发光反应分为闪光型和辉光型。而目前,大多数的化学发光体系为闪光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生物成像以及冷光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因此,探究高强度、长时间的化学发光体系对扩展和推进化学发光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建立高强度、长时间的化学发光体系,本论文研究主要围绕异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和过氧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原位法制备了一种高强度、长时间的Co2+/isoluminol/SA化学发光水凝胶。海藻酸钠(SA)可以与Ca2+交联形成海藻酸钙水凝胶,本工作中,以Ca CO3为Ca2+源,当葡萄糖酸内酯(D-glucono-δ-lactone,GDL)缓慢水解时,p H下降,使Ca CO3的Ca2+缓慢释放出来,并与海藻酸钠缓慢交联,从而得到均匀的水凝胶。在制备过程中引入化学发光试剂异鲁米诺(isoluminol)和催化剂Co2+,从而得到了一种多孔的、均匀的化学发光水凝胶。当向CL水凝胶中加入H2O2时,可以发出肉眼可见的蓝光,发光时间长达10小时。并且,该凝胶对H2O2具有良好的响应能力,检测限达5.7×10-6 M。此类水凝胶性质稳定,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比如冷光源和生物成像等。(2)过氧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POCL)是目前熟知的长时间、高强度化学发光体系。与其他CL体系相比,POCL除了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以及高强度、长寿命的特点外,还可以通过改变荧光试剂的种类,使发光颜色满足特殊需要。由于草酸酯在水中会发生水解,引起猝灭。所以,目前该化学发光反应一般都在一种或多种有机溶剂中进行。本工作中,我们通过先混合后离心的方式,得到了上层为油相,下层为水相的特殊组成的混合液。将双(2,4,6-三氯苯基)草酸酯(TCPO)加入上述混合体系,亲酯性的TCPO穿过油相时,会在表面吸附一层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主要成分的油膜。最终,在下层的水相形成一个油膜包裹的疏水反应器。油膜的存在避免了水对POCL发光的猝灭,同时,由于缓慢扩散作用,还大大延长了CL时间,且发光时间可长达30天。该体系不仅对既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荧光染料罗丹明B(Rh B)适用,对非水溶性的荧光染料如红荧烯和9,10-二苯基蒽同样适用。本研究对多色冷光源的开发以及POCL在检测方面的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郭磊[10](2020)在《基于微流控纸芯片的多标志物同时检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反应过程简单且无需复杂的操作,将化学发光与免疫分析技术相结合,能够对多种生物标志物样品实现定量分析,具有线性范围宽、检测速度快、背景干扰小、回收率高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生化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微流控纸芯片可以将液体进样、化学反应、信号检测等操作集成在一起,具有制作成本低、便携、可多路分析、环境友好、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本文开发了新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并制备了基于微流控纸芯片的多通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装置,成功运用于对多种急性心肌梗死和癌症生物标志物的定量检测,主要研究如下:(1)制备了一种基于微流控纸芯片时间分辨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装置,首次实现了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以及和肽素(Copeptin)三种急性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的同时测定,设计了基于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双重信号放大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体系。所开发的基于金纳米材料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以一抗功能化金纳米粒子(Ab1-GNPs)作为一次信号放大探针,钴离子、二抗和鲁米诺发光试剂多功能金纳米粒(Co(II)-Ab2-luminol-GNPs)作为二次信号放大探针。通过在时间分辨型微流控纸芯片不同检测孔中依次组装Ab1-GNPs、抗原和Co(II)-Ab2-luminol-GNPs形成双抗夹心型免疫复合物。借助微流控纸芯片对化学发光共反应试剂过氧化氢的自动导流和时间可控式输运,依次激发三个检测区的化学发光反应,获得时间分辨且分离度高的化学发光信号。最后,通过读取所获得的三个化学发光发射峰的最大光强,在一次化学发光检测中实现c Tn I、H-FABP、Copeptin三种心梗生物标志物的定量分析。对c Tn I、H-FABP、Copeptin的检测范围分别为0.1 pg/m L~1μg/m L、0.5 pg/m L~1μg/m L和1 pg/m L~1 mg/m L,检出限分别为0.06 pg/m L、0.3pg/m L和0.4 pg/m L。所开发的基于微流控纸芯片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装置具有可多元分析、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选择性和重现性好等优点,对于早期心梗患者的疾病诊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价值。(2)开发了基于微流控纸芯片和智能手机检测的便携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装置,设计了新型无标记多色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实现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三种癌症生物标志物的同时化学发光成像检测。首先以双层微流控纸芯片作为检测平台,将鲁米诺/荧光素/CEA抗体、鲁米诺/AFP抗体、鲁米诺/吖啶黄素/PSA抗体分别固载于微流控纸芯片的三个检测区,制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微流控纸芯片。在相应抗原(CEA、AFP、PSA)存在下,纸芯片传感界面上的特异性识别抗体捕获对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进一步在检测区加入新型化学发光催化剂钴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67。最后,利用双层微流控纸芯片输运共反应试剂过氧化氢并依次激发三个检测区的多色化学发光反应(CL)和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反应(CRET),形成多色化学发光信号。以智能手机作为便携式化学发光成像信号检测设备,在拍照模式或视频拍摄模式下分别获取时空分辨化学发光成像检测图片信号和视频信号。基于传感界面上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对ZIF-67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抑制作用,导致化学发光信号随着抗原浓度增加而降低,实现抗原的定量检测。在拍照检测模式下,CEA、AFP和PSA的检出限低至2.1 pg/m L、0.4 pg/m L和3.9 pg/m L。此外,进一步开发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应用于三种癌症标志物的智能化检测。所开发的基于智能手机检测的微流控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装置展现出良好的分析效果,具有超宽的检测范围、良好的选择性、便携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在癌症诊断和即时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过氧草酸酯的发光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氧草酸酯的发光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碳点在鲁米诺和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碳点的结构与化学发光应用
3 碳点在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中的研究进展
4 碳点在过氧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中的研究进展
5 结 论

(2)基于钴基金属有机骨架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符号对照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2.1 化学发光
        1.2.2 化学发光动力学
        1.2.3 常见的化学发光体系
        1.2.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现状
        1.2.5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常用的催化剂
    1.3 金属有机骨架
        1.3.1 金属有机骨架的分类
        1.3.2 金属有机骨架的合成现状
        1.3.3 金属有机骨架在分析传感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调控合成的TEA-Co-MOFs构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_1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TEA-Co-MOFs的合成
        2.2.4 TEA-Co-MOFs对化学发光的增强效果
        2.2.5 ABEI-AFB_1-McAb偶联物的制备
        2.2.6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构建
        2.2.7 中药样品预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TEA-Co-MOFs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原理
        2.3.2 TEA-Co-MOFs的表征
        2.3.3 TEA-Co-MOFs对化学发光的增敏原理
        2.3.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条件优化
        2.3.5 基于TEA-Co-MOFs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分析性能
        2.3.6 特异性分析
        2.3.7 实际样品检测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表面活性剂辅助合成的CTAB-Co-ZIF构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啶虫脒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CTAB-Co-ZIF的制备
        3.2.4 CTAB-Co-ZIF-AAP-McAb偶联物的制备
        3.2.5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步骤
        3.2.6 中药样品前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TAB-Co-ZIF的表征
        3.3.2 CTAB-Co-ZIF对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
        3.3.3 基于CTAB-Co-ZIF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原理
        3.3.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条件优化
        3.3.5 基于CTAB-Co-ZIF的化学发光免疫法的分析性能
        3.3.6 特异性分析
        3.3.7 实际样品检测
    3.4 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论文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一览表

(3)基于含铁材料性质构建新的化学发光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化学发光
        1.2.1 化学发光的概念、发展和原理
        1.2.2 化学发光分析方法
        1.2.3 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的优化
        1.2.4 过渡金属在化学发光分析法中的应用
    1.3 新型含铁材料的应用
        1.3.1 应用于降解有机物
        1.3.2 应用于催化反应
        1.3.3 应用于化学发光分析法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标,意义和内容
第2章 双功能化普鲁士蓝类似物粒子直接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Fe-Co-Co PBA的合成
        2.2.4 模拟酶活性实验
        2.2.5 CL实验
        2.2.6 DA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Co-Co的表征
        2.3.2 Fe-Co-Co的模拟酶活性
        2.3.3 化学发光实验
        2.3.4 DA的测定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Fe-CDs构建的一种新颖、简单的识别型化学发光方法用于检测谷胱甘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分析仪器
        3.2.3 Fe-CDs的合成
        3.2.4 CDs的合成
        3.2.5 CL实验
        3.2.6 GSH的检测
        3.2.7 人全血样本的检测
    3.3 结果和讨论
        3.3.1 Fe-CDs的制备和表征
        3.3.2 CL实验
        3.3.3 基于Fe- CDs的 CL系统检测GSH的性能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双功能MIL-101(Fe)纳米酶活性分析检测葡萄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
        4.2.2 分析仪器
        4.2.3 MIL-101(Fe)的合成
        4.2.4 模拟酶活性的探究
        4.2.5 CL实验方法
        4.2.6 H_2O_2和葡萄糖检测
        4.2.7 人血清中葡萄糖的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IL-101(Fe)的表征
        4.3.2 模拟酶活性研究
        4.3.3 CL性能研究
        4.3.4 H_2O_2和葡萄糖的检测
    4.4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4)表面分子印迹识别-化学发光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
        1.2.1 流动注射分析简介
        1.2.2 化学发光起源
        1.2.3 化学发光基本原理
        1.2.4 化学发光典型体系
        1.2.5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的发展与应用
    1.3 分子印迹技术
        1.3.2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1.3.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3.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1.4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
        1.4.1 分子印迹技术的起源
    1.5 本课题立题依据、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刚果红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2.2.3 刚果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
        2.2.4 刚果红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
        2.2.5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刚果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2.3.2 在线吸附时间的优化以及聚合物稳定性实验
        2.3.3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及机理的探究
        2.3.4 化学发光实验条件的选择
        2.3.5 化学发光试剂的优化
        2.3.6 线性范围、精密度与检出限
        2.3.7 干扰实验
        2.3.8 实际样的测定
    2.4 小结
第3章 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香草醛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3.2.3 香草醛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
        3.2.4 香草醛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
        3.2.5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香草醛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3.3.2 在线吸附时间的优化以及聚合物稳定性实验
        3.3.3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及机理的探究
        3.3.4 化学发光实验条件的选择
        3.3.5 化学发光试剂的优化
        3.3.6 线性范围、精密度与检出限
        3.3.7 干扰实验
        3.3.8 实际样的测定
    3.4 小结
第4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饮料中的诱惑红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及机理的探究
        4.3.2 化学发光实验条件的选择
        4.3.3 化学发光试剂的优化
        4.3.4 线性范围、精密度与检出限
        4.3.5 干扰实验
        4.3.6 实际样的测定
    4.4 小结
第5章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豆芽中的4-氯苯氧乙酸钠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及机理的探究
        5.3.2 化学发光实验条件的选择
        5.3.3 化学发光试剂的优化
        5.3.4 线性范围、精密度与检出限
        5.3.5 干扰实验
        5.3.6 实际样的测定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5)生物活性小分子响应的光学成像探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荧光及荧光探针简介
        1.1.1 光的吸收与荧光
        1.1.2 荧光探针的构成、识别及信号响应
        1.1.3 荧光探针设计原理
    1.2 化学发光简介
        1.2.1 化学发光的概念及产生
        1.2.2 常见化学发光体系及应用
    1.3 生物活性小分子响应的光学探针研究进展
        1.3.1 丙酮醛响应光学探针
        1.3.2 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响应光学探针
        1.3.3 单线态氧响应光学探针
    1.4 论文选题及设计思想
2 MGO响应的内质网靶向双光子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
    2.1 引言
    2.2 探针分子NI-OPD的设计与合成路线
        2.2.1 分子设计
        2.2.2 合成路线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2 探针NI-OPD及中间体的合成与表征
        2.3.3 探针NI-OPD光谱性质测试
        2.3.4 检测机理验证
        2.3.5 理论计算
        2.3.6 NI-OPD和NI-MQL双光子吸收截面测定
        2.3.7 pH影响
        2.3.8 细胞培养
        2.3.9 细胞毒性分析
        2.3.10 细胞成像
        2.3.11 糖尿病小鼠模型构建
        2.3.12 糖尿病小鼠模型组织成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探针NI-OPD的合成
        2.4.2 NI-OPD的光谱变化
        2.4.3 探针NI-OPD对MGO的时间响应
        2.4.4 探针NI-OPD对MGO的浓度滴定及检测限
        2.4.5 探针NI-OPD的选择性
        2.4.6 探针NI-OPD双光子吸收截面测试
        2.4.7 探针NI-OPD对MGO的响应机理
        2.4.8 pH对探针NI-OPD检测影响
        2.4.9 探针NI-OPD的细胞毒性
        2.4.10 探针NI-OPD的细胞成像
        2.4.11 糖尿病小鼠模型荧光成像
    2.5 本章小结
3 Cys/Hcy响应的线粒体靶向比率型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
    3.1 引言
    3.2 探针分子PYR的设计与合成路线
        3.2.1 分子设计
        3.2.2 合成路线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2 探针PYR及中间体的合成与表征
        3.3.3 探针PYR光谱性质测试
        3.3.4 检测机理验证
        3.3.5 理论计算
        3.3.6 pH影响
        3.3.7 细胞培养
        3.3.8 细胞毒性分析
        3.3.9 细胞成像
        3.3.10 肾组织成像
        3.3.11 水蚤成像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探针PYR的合成
        3.4.2 PYR的溶解性及光谱变化
        3.4.3 探针PYR对Cys/Hcy的时间响应
        3.4.4 探针PYR对Cys/Hcy的浓度滴定及检测限
        3.4.5 探针PYR的选择性
        3.4.6 探针PYR的识别机理
        3.4.7 理论计算
        3.4.8 pH对探针PYR检测影响
        3.4.9 探针PYR的细胞毒性
        3.4.10 探针PYR的细胞成像
        3.4.11 肾组织成像
        3.4.12 大型水蚤成像
    3.5 本章小结
4 ~1O_2响应的近红外化学发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
    4.1 引言
    4.2 探针分子CL-SO的设计与合成路线
        4.2.1 分子设计
        4.2.2 合成路线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2 探针CL-SO及中间体的合成与表征
        4.3.3 化学发光探针MVP合成与表征
        4.3.4 探针CL-SO光谱性质测试
        4.3.5 对比试验
        4.3.6 化学发光量子产率测定
        4.3.7 检测机理验证
        4.3.8 pH影响
        4.3.9 细胞培养
        4.3.10 细胞毒性分析
        4.3.11 细胞成像
        4.3.12 小鼠成像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L-SO和对比分子MVP的合成
        4.4.2 CL-SO荧光及化学发光光谱测试
        4.4.3 光敏剂光照时间影响
        4.4.4 探针CL-SO化学发光强度时间响应
        4.4.5 探针CL-SO对~1O_2的浓度滴定及检测限
        4.4.6 探针CL-SO的选择性
        4.4.7 探针CL-SO与其它分子对比测试
        4.4.8 探针CL-SO对~1O_2的响应机理
        4.4.9 环氧中间体化学发光量子产率
        4.4.10 pH对探针CL-SO检测影响
        4.4.11 探针CL-SO的细胞毒性
        4.4.12 细胞摄取实验
        4.4.13 细胞内~1O_2化学发光成像
        4.4.14 小鼠化学发光成像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化学发光概述
        1.1.1 化学发光简介
        1.1.2 化学发光分析法简介
        1.1.3 常见化学发光试剂简介
    1.2 不同类型催化剂参与的化学发光体系的应用
    1.3 不同技术与化学发光法的联用
        1.3.1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
        1.3.2 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法
        1.3.3 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
        1.3.4 分子印迹技术-化学发光法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Hemin-m PEG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及其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Hemin-mPEG的制备
        2.2.4 化学发光检测步骤
        2.2.5 实际样品的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emin-mPEG的表征
        2.3.2 Hemin-mPEG-luminol-H_2O_2化学发光光谱图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4 实验机理的探究
        2.3.5 葡萄糖与H_2O_2的分析性能
        2.3.6 选择性研究
        2.3.7 实际样品中葡萄糖的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u@Pt NPs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Au@Pt NPs的制备
        3.2.4 化学发光检测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0 Au@Pt NPs的表征
        3.3.1 Au@Pt NPs-luminol-H_2O_2化学发光光谱图
        3.3.2 实验机理的探讨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选择性研究
        3.3.5 SCN~-的分析性能
        3.3.6 实际样品中SCN~-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紫外光降解硝酸盐及亚硝胺-量子点增敏化学发光机理及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基于碳量子点的紫外光降解-化学发光法检测水中硝酸盐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CQDs的合成
        2.2.4 操作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QDs的选择
        2.3.2 CQDs的表征
        2.3.3 紫外降解条件优化
        2.3.4 化学发光条件优化
        2.3.5 方法的分析特性
        2.3.6 实际样品检测
    2.4 化学发光机理
        2.4.1 反应动力学曲线
        2.4.2 化学发光光谱
        2.4.3 紫外吸收光谱
        2.4.4 紫外吸收光谱
    2.5 小结
第3章 紫外光降解-碳点化学发光检测亚硝胺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CQDs的合成
        3.2.4 操作流程
        3.2.5 样品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QDs的表征
        3.3.2 紫外降解条件优化
        3.3.3 化学发光条件优化
        3.3.4 方法的分析特性
        3.3.5 实际样品检测
        3.3.6 离子干扰实验
    3.4 化学发光机制
        3.4.1 反应动力学曲线
        3.4.2 化学发光光谱
        3.4.3自由基捕获实验
        3.4.4 紫外吸收光谱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第5章 本课题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基于铁卟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辉光型化学发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学发光
    §1.2 化学发光体系
    §1.3 辉光型化学发光体系
        1.3.1 基于HRP-luminol-H_2O_2的辉光型化学发光
        1.3.2 基于二氧杂环丁烷的辉光型化学发光
        1.3.3 基于过氧草酸酯-H_2O_2-荧光染料的辉光型化学发光
    §1.4 MOF在化学发光中的应用
    §1.5 局域级联反应
    §1.6 本论文选题思路和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FePorMOF/葡萄糖氧化酶的双酶型辉光化学发光体系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
        2.2.3 FePorMOF的合成
        2.2.4 FePorMOF/GOx的制备
        2.2.5 催化活性测试
        2.2.6 过氧化氢检测
        2.2.7 葡萄糖检测
    §2.3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FePorMOF/GOx的化学发光体系
        2.3.2 FePorMOF表征
        2.3.3 化学发光成像检测过氧化氢
        2.3.4 FePorMOF/GOx表征
        2.3.5 化学发光持续时间调节
        2.3.6 辉光性能比较
        2.3.7 FePorMOF/GOx稳定性表征
        2.3.8 化学发光成像检测葡萄糖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双酶型辉光化学发光体系发展均相实时免疫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
        3.2.3 FePorMOF/Ab1/BSA的制备
        3.2.4 FePorMOF/Ab1/BSA浓度优化
        3.2.5 GOx浓度优化
        3.2.6 Bio-Ab2浓度优化
        3.2.7 化学发光成像检测AFP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ePorMOF/Ab1/BSA浓度优化
        3.3.2 GOx浓度优化
        3.3.3 Bio-Ab2浓度优化
        3.3.4 AFP检测
        3.3.5 AFP夹心免疫反应动力学
        3.3.6 特异性验证
    §3.4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辉光型化学发光纳米探针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仪器
        4.2.3 FePorMOF/GOx/L-012的制备
        4.2.4 PS/FePorMOF的制备
        4.2.5 PS/FePorMOF/GOx/L-012的制备
        4.2.6 不同pH下的化学发光性质探究
        4.2.7 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发光性质探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机理
        4.3.2 FePorMOF/GOx/L-012表征
        4.3.3 浓度对发光性质的影响
        4.3.4 pH对发光性质的影响
        4.3.5 温度对发光性质的影响
        4.3.6 应用探究
    §4.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异鲁米诺和草酸酯的长时间化学发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典型化学发光体系及其应用
        1.2.1 鲁米诺类化学发光体系
        1.2.2 吖啶酯类化学发光体系
        1.2.3 过氧草酸酯类化学发光体系
    1.3 典型长时间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现状
        1.3.1 典型酶催化化学发光体系
        1.3.1.1 基于荧光素酶催化的化学发光体系
        1.3.1.2 基于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化学发光体系
        1.3.1.3 基于碱性磷酸酶催化化学发光体系
        1.3.2 过氧草酸酯类化学发光体系
    1.4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及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化学发光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H_2O_2检测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化学发光水凝胶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鲁米诺与异鲁米诺的对比
        2.3.2 实验原理
        2.3.3 化学发光水凝胶均匀度和结构表征
        2.3.4 化学发光水凝胶的粘弹性和透明度
        2.3.5 化学发光条件优化
        2.3.6 化学发光水凝胶的稳定性及化学发光性能
        2.3.7 孔隙率的计算
        2.3.8 扩散系数表征
        2.3.9 化学发光水凝胶对H_2O_2的响应
        2.3.10 化学发光水凝胶对H_2O_2的可视化检测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环境中对过氧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操作步骤
        3.2.3 化学发光强度的测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原理
        3.3.2 离心去油膜对比实验
        3.3.3 化学发光条件优化
        3.3.3.1 含水比优化
        3.3.3.2 TCPO质量优化
        3.3.3.3 H_2O_2浓度优化
        3.3.3.4 罗丹明B浓度优化
        3.3.4 以红荧烯和9,10-二苯基蒽为荧光试剂
        3.3.5 黏度表征
        3.3.6 荧光显微镜表征
    3.4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微流控纸芯片的多标志物同时检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化学发光基本概论
        1.2.1 化学发光基本概念
        1.2.2 常见的化学发光体系
        1.2.3 化学发光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1.2.4 智能手机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1.3 微流控纸芯片概论
        1.3.1 微流控纸芯片基本原理
        1.3.2 微流控纸芯片制作工艺
        1.3.3 微流控纸芯片技术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基于微流控纸芯片同时检测三种心梗标志物的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Ab_1-GNPs的制备
        2.2.3 Co(Ⅱ)-Ab_2-luminol-GNPs的制备
        2.2.4 微流控纸芯片的制作
        2.2.5 底部化学发光层的修饰
        2.2.6 多通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微流控纸芯片的多通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原理
        2.3.2 对比分析研究
        2.3.3 实验条件优化
        2.3.4 基于微流控纸芯片多通道化学发光免疫反应的性能分析
        2.3.5 选择性与稳定性研究
        2.3.6 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智能手机和微流控纸芯片同时检测三种癌症标志物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催化剂ZIF-67的合成与表征
        3.2.3 微流控纸芯片的制备与修饰
        3.2.4 智能手机检测分析时空分辨的化学发光成像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微流控纸芯片多通道化学发光免疫法手机成像的分析性能
        3.3.2 无标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原理
        3.3.3 实验条件优化
        3.3.4 手机拍照检测模式下的性能分析
        3.3.5 手机视频拍摄检测模式下的性能分析
        3.3.6 基于智能手机的化学发光检测应用程序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过氧草酸酯的发光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碳点在鲁米诺和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中的研究进展[J]. 沈成龙,娄庆,单崇新. 发光学报, 2021(08)
  • [2]基于钴基金属有机骨架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D]. 张绿霞. 西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含铁材料性质构建新的化学发光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王雨舟. 西南大学, 2021(01)
  • [4]表面分子印迹识别-化学发光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D]. 李青轻. 西华师范大学, 2021(12)
  • [5]生物活性小分子响应的光学成像探针研究[D]. 杨明旺.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6]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应用[D]. 王泽. 吉林大学, 2020(08)
  • [7]紫外光降解硝酸盐及亚硝胺-量子点增敏化学发光机理及新方法研究[D]. 韩英子. 南昌大学, 2020(08)
  • [8]基于铁卟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辉光型化学发光[D]. 党朋云. 南京大学, 2020(04)
  • [9]基于异鲁米诺和草酸酯的长时间化学发光研究[D]. 谢琴. 武汉大学, 2020(03)
  • [10]基于微流控纸芯片的多标志物同时检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研究[D]. 郭磊.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过氧草酸盐的发光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