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数据采集与信息管理

浅谈博物馆数据采集与信息管理

一、浅谈博物馆数据采集与信息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杜越[1](2021)在《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藏品管理研究》文中提出

廖怡[2](2021)在《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文中指出“三山五园”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今挖掘历史、传承文化价值的重要研究领域。香山静宜园在“三山五园”中占有一山一园,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均体现出特殊的文化价值。近年来,对于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和“别垣二景”的个例研究与复建工程正在逐步开展,“别垣二景”之一的见心斋是静宜园内唯一一处具有江南文人园特色的园中园,其保存完好、文化价值突出,值得深入研究挖掘。当今快速发展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为见心斋园林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首先在第一章绪论中,概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了关于古典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方面的不足。第二章本文梳理了信息模型理论源流,分析国内外信息模型建构的实践案例。第三章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探讨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的体系和方法。该信息模型包括园林实体信息、园林空间信息、园林属性信息,建构步骤包括园林数据数字化采集、园林数据精细化分类处理、园林要素信息化保护与管理三个方面。第四章,在见心斋园林数字化采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综合考量了工作环境、条件、效率等因素,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据,并对其进行预处理与配准,最终获得见心斋全园点云模型及二维测图。证明该技术在古典园林实体信息数据的获取中的可行性。第五章,在见心斋园林数据精细化分类处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综合风景园林、测绘实操、文化遗产相关理论,提出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需求的要素分类系统。将点云滤波、分类方法应用于见心斋中,探究园林环境中点云数据的分类方法,印证了以上分类系统的可行性。第六章,在见心斋园林要素信息化保护与管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以数字化采集和精细化分类的结果为基础,构建见心斋园林管理系统,分别利用BIM技术和GIS技术对见心斋内建筑单体和园林环境进行系统性管理。该部分证明了北京皇家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需要BIM和GIS技术的综合应用,文化遗存的数字化管理已成必然发展趋势。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结论。本文首次提出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该信息模型包含了园林各方面的信息,是集园林实体信息、园林空间信息、园林属性信息于一体的数据库,其文件形式是点云模型、建筑信息模型、场地模型、文字及图片信息,具有检索、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以上数据中,实体信息数据主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利用激光雷达处理软件进行分类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古典园林地形环境及假山空间的采集和处理以提高准确性和效率。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数据主要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在处理时应注意文字和图片信息的匹配度和全面性。已完成的信息模型建构逻辑和方法可靠,预计达到多源信息的可视化录入、管理、查询、展示效果,在北京皇家园林的研究与保护领域有比较大的应用前景。我们相信,随着未来新兴技术和平台的更加成熟,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中多源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会更进一步提高,以更好的实现检索、交互等功能。

贾迪[3](2020)在《博物馆导览机器人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当前,随着科技进步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机器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得到了进一步整合。机器人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智慧时代。我国服务型机器人快速发展,博物馆导览机器人作为服务型机器人的一种,可以替代人工提供讲解、对话、展示等服务,良好的人机交互系统,有助于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最大程度的替代人工,为游人提供服务。本文以博物馆应用场景为基础,着眼于为博物馆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设计并研究博物馆导览机器人人机交互系统。本文首先对博物馆导览机器人人机交互系统需求分析。围绕博物馆导览机器人的具体业务功能,分析了人机交互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了系统的三类用户角色以及包括基础信息管理、语音交互管理、人脸识别、路径导航以及系统设置在内的五个功能用例,明确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之后,对博物馆导览机器人人机交互系统进行概要设计。从系统的整体架构入手,设计人机交互系统的业务流程,明确软件系统的逻辑结构与拓扑结构,设计了系统的五个功能模块,并分别设计详细的子模块。在此基础上,对博物馆导览机器人人机交互系统进行详细设计。设计了基于讯飞移动语音接口的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功能、基于云从科技接口的人脸识别功能,以及基于A*算法的路径导航与最优规划方法。最后,在系统软硬件环境的基础上,对导览机器人人机交互系统进行编程实现,设计功能测试用例,并对人机语音交互、人脸识别与路径规划效果进行效果测试。本人在该项目中主要负责了具体功能模块的研发,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管理模块、语音交互管理模块、人脸识别模块、路径规划和导航模块以及系统设置模块。研发过程主要基于J2EE、ROS系统以及第三方API,同时,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高扩展性为架构设计原则,最终选择SSM框架,从而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开发工作。系统的测试结果与试应用效果表明,本文所设计实现的博物馆导览机器人人机交互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博物馆导览功能,完成系统所设计的功能。具有一定的技术可行性与应用价值。

张宝圣[4](2020)在《信息系统在博物馆智慧转型发展中的作用》文中指出信息系统作为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重要角色,一方面要将博物馆资源数字化,另一方面还要将实现数字化的博物馆资源转变成智能智慧博物馆资源。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信息系统只实现了博物馆资源的数字化,而远没有将这些数字化的宝贵资源实现智慧利用。因此,博物馆应该进行更加详细的需求分析,规划出实现智慧化的方案,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目标进行重新评估,完成馆内各类信息管理系统优化升级,使信息系统在博物馆智慧转型中发挥先锋作用。

王磊[5](2019)在《关于博物馆基层业务人员如何助力信息化工作的探讨》文中认为新时代下的博物馆,信息化手段正广泛地深入到博物馆的各项职能之中,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各职能部门主要产生数据的往往并不是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员,而是各职能部门内的基层业务人员。重视基层业务人员对信息化进程的影响,逐步提高他们的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激发他们组织管理信息的能力,尊重并听取他们的业务需要,鼓励提出各自专业领域的信息化需求,并不断改善信息化工作方案,对于博物馆的整体信息化建设来说是件好事。

薛波[6](2019)在《博物馆网络影响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信息化成为文博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互联网为博物馆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也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互联网环境下,博物馆如何利用网络为大众服务,利用网络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博物馆网络影响力指标评价体系,对博物馆的网络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本文结合已有的机构网络影响力指标,设计了一套博物馆网络影响力的评价系统。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本文提出了博物馆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已有机构网络影响力评价的基础上,调研博物馆的相关网络公开数据,根据博物馆自身的特点,设计包括博物馆网站影响力、社会反馈、学术影响力等3个一级指标。通过专家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根据科学的计算与分析,确定了评估指标的综合权重。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改进情感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对观众评论进行研究分析。模型使用情感词典细化技术对情感词向量进行细化处理,之后对词向量使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与多层注意力机制结合的模型处理得到博物馆观众评论的情感分析。3.本文构建了一套博物馆网络影响力评价系统。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包括系统用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功能性以及非功能性分析等;系统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系统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为例,利用网络公开数据对博物馆的网络影响力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

张翔[7](2019)在《基于B/S架构的博物馆微环境智能监控平台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博物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国家文物保护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博物馆凭借特定的微环境监控设备,可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物,实现展柜级的微环境参数调控。博物馆内仪器众多,传统的人工定期巡检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效果不佳,无法做到实时监控报警,微环境数据记录和分析困难;集中式的桌面客户端管理软件,使用不便,拓展性差,维护升级成本高。博物馆在微环境的统一管理和数据记录分析方面的局限,极大限制了文物预防性保护领域的进步与发展,馆方迫切需要一个统一而灵活的监控平台来实现馆内微环境及相关监控仪器的远程集中化管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博物馆实际应用环境基础上,提出了含有终端层,网络层,数据层,服务层的博物馆监控系统四层设计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双服务器监控平台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博物馆内各微环境监控仪器的远程集中式智能化管理。项目在现有微环境监控仪器基础上,组织本地仪器网络,设计数据层及服务层软件,建立博物馆监控平台,以物联网,数据库,服务器等多种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文物预防性保护为内核提出并实现了数字化的博物馆微环境监控系统,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和相关监督人员提供了便捷、统一、高效、可靠的博物馆微环境监控服务。博物馆监控平台经过系统设计实现并长期测试,已实装于湖南省博物馆内使用,经测试和实际使用验证,本项目成果可帮助馆方高效完成博物馆微环境监控任务,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博物馆数字化水平。

铁钟[8](2019)在《文化遗产信息模型的虚拟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的模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其理论研究逐渐成为具有跨学科与综合性特征的研究方向。随着对文化遗产信息模型与三维可视化的研究逐渐深入,沉浸式与交互式的三维可视化设计改变了受众感知与汲取历史信息的方式。由于可视化内容无法评估来源和引用参考文献,使得大多数信息模型被认为是一种技术工具,而不是作为一种标准的档案文件为相关研究提供佐证,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需要逐步地建立自身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本文在文化遗产信息模型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虚拟修复理论,将可视化内容作为开放的数据链接与定制的领域本体,通过感知模拟、定位跟踪、三维打印、逆向建模与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建立跨学科的交互性研究框架,解决文化遗产多元化带来的数据异构性问题,最终建立虚拟修复的三维可视化研究方法与原则。研究首先从现代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史切入,对现行保护原则进行了分析,从历史文化价值认知的角度提出了虚拟修复研究的必要性;其次数字技术的思维模式不同于人类的思维模式,计算的过程忽略了情感和精神的价值,但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以工具理性为前提。这就需要在全面的文献和实证基础之上,对虚拟修复的技术思维模式进行内容判断与自我审视。针对于三维可视化数据的异构性等研究难点,依据数据的采集方法与文献特征,提出了信息模型虚拟修复的可视化解决方案。将计算机科学的工具引入人文研究的过程中,因可视化内容不可控的主观特性,需要将其放在持续的批评理论体系中,批评应该先于可视化的产生,而不是事后证明的手段;最后,基于虚拟修复的信息模型构建,对信息建模的本体与语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与之相关的解释性、整体性和交互性等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并加以解决。通过交互元数据的引入,加强虚拟修复的透明度,并将这种虚拟修复的理论体系在敦煌数字化展示设计项目中加以实践。为了保护日益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三维可视化作为一种开放性、交互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框架,逐渐纳入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管理与长期保护的机制中。同时虚拟修复也被视作一种交互性的解读行为,一种明确的内省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文化与历史价值,从而推动文化遗产原真性与整体性保护的发展。

朱磊[9](2019)在《广府民系祠堂的数字化建档与虚拟体验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的发展是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民居仍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其中广府民系祠堂数量众多而且具有很大的文物保护价值,但是大多数祠堂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保护工作缺乏科学指导,并且人们对其历史价值的认识也不足。此外,传统的保护方法仍然存在耗时耗力、“重修缮,轻利用”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各种行业,数字化时代即将到来。数字技术所具有的精确、高效等特性正是祠堂保护所需的,因此对祠堂建筑进行信息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使用了文献研究法、交叉学科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构建出一套多项数字技术相结合并高效配合的广府民系祠堂数字化建档与虚拟体验方法。文章基础研究部分对广府民系祠堂的建筑特点进行归纳,梳理了祠堂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保护措施,总结出其保护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资料管理低效和不能有效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这三项不足。此外,还对各项数字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体研究根据对祠堂数字化建档与虚拟体验方法的特性以及内容的构成分析,遵循对各项数字技术利用的次序,构建了广府民系祠堂数字化建档与虚拟体验方法的核心流程。总体来说,方法可分为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和模型利用三个阶段。数据采集阶段对祠堂信息进行分类采集和数字化处理。模型构建阶段依据前期工作成果,构建祠堂的虚拟模型并根据评估分级结果按需求构建不同类型的模型。最后的模型利用阶段包含存档和利用两部分。模型存档部分侧重祠堂的数字化保护,为祠堂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模型利用部分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设计相应的虚拟体验模块实现多样化利用。最后依照构建完成的方法流程,研究选取了广东省清远市门口岗村芳顺陈公祠为实证研究对象。此外,研究设计了虚拟体验实验,验证了方法能够对祠堂的人文历史价值进行更有效地传播和推广,并能够优化祠堂建筑知识和维修方法的传授方式。本文对广府民系祠堂的保护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了其经验和不足,并分析了在建筑保护领域运用相对成熟的各项数字技术,构建了广府民系祠堂的数字化建档与虚拟体验方法。研究得出了数字化建筑实体的合理方式,并提出了广府民系祠堂各类型信息的整合方法,研究得出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人们对广府民系祠堂保护意识的方式。

张家浩[10](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二、浅谈博物馆数据采集与信息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博物馆数据采集与信息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1.7 本研究所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
第二章 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理论源流
    2.1 信息模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1.1 早期信息模型理论
        2.1.2 中期信息模型理论
        2.1.3 近期信息模型理论
    2.2 几种主要信息模型系统的结构
        2.2.1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结构
        2.2.2 景观信息模型(LIM)的结构
        2.2.3 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的结构
    2.3 近年与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相关的实践及评价
        2.3.1 古典园林数字化测绘
        2.3.2 嘉峪关信息化测绘研究
        2.3.3 苏州环秀山庄三维数字化信息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体系建构
    3.1 见心斋园林概况
        3.1.1 见心斋园林造园意匠
        3.1.2 见心斋园林价值评价
        3.1.3 见心斋园林数字化研究特点
    3.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内容与结构
        3.2.1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创新性
        3.2.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内容
        3.2.3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结构
    3.3 实现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步骤与技术条件
        3.3.1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步骤
        3.3.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技术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见心斋三维数字信息模型的实体信息采集
    4.1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据采集方案选择
        4.1.1 见心斋园林测绘内容及难点
        4.1.2 各测量技术适用性比较
        4.1.3 数据测量方法确定
    4.2 见心斋园林优化布站方案及数据获取
        4.2.1 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4.2.2 三维激光扫描布站要求
        4.2.3 见心斋全园数据获取
    4.3 见心斋全园点云数据预处理
        4.3.1 数据导入
        4.3.2 数据预处理
        4.3.3 点云配准
    4.4 处理结果表达
        4.4.1 见心斋全园三维点云模型
        4.4.2 见心斋园林总览图量化研究
        4.4.3 现状点云正射影像图
        4.4.4 二维图纸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实体信息处理
    5.1 古典园林信息要素的分类
        5.1.1 古典园林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1.2 风景园林理论中已有园林要素分类
        5.1.3 基于测绘需求的园林要素分类的提出案例
        5.1.4 历史园林遗产保护的框架体系
    5.2 信息模型建构导向的园林要素分类系统的提出
        5.2.1 古典园林要素量化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5.2.2 信息模型建构导向的园林要素分类的原则
        5.2.3 基于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园林要素分类
    5.3 点云分类处理在见心斋园林要素中的应用
        5.3.1 点云数据格式对接与转换
        5.3.2 见心斋全园点云数据分类处理的目标
        5.3.3 见心斋园林要素点云量化分类方法
    5.4 点云的精细分类与目标提取在古典园林要素中的应用
        5.4.1 见心斋山地条件下的地面点改进式渐进加密滤波提取
        5.4.2 人机交互提取见心斋假山点
        5.4.3 见心斋各植被单体信息精细区分
        5.4.4 见心斋全园建筑单体分离
    5.5 基于见心斋园林要素特征的点云数据处理
        5.5.1 见心斋各园林要素特征提取及处理目标
        5.5.2 见心斋三维数据噪声产生的原因及处理
        5.5.3 见心斋各园林要素基本处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的应用
    6.1 见心斋信息化平台选择
        6.1.1 见心斋信息模型建构中的需求分析
        6.1.2 见心斋信息模型建构中所需的关键平台
    6.2 见心斋三维数据信息的管理
        6.2.1 见心斋园林环境要素的管理
        6.2.2 见心斋园林建筑要素的管理
    6.3 见心斋三维信息系统的应用
        6.3.1 见心斋系统的使用
        6.3.2 信息化视野下的古典园林保护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博物馆导览机器人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服务机器人技术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贡献与创新
    1.6 组织结构
    1.7 本章小结
2 系统相关技术与平台
    2.1 UML建模
    2.2 J2EE技术
        2.2.1 Java语言
        2.2.2 J2EE
        2.2.3 Eclipse开发平台
    2.3 MVC模式
    2.4 B/S与C/S模式
    2.5 ROS系统
    2.6 本章小结
3 需求分析
    3.1 项目整体功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3.3 系统角色与总体用例
    3.4 系统用例详细需求
        3.4.1 基础信息管理
        3.4.2 语音交互管理
        3.4.3 人脸识别管理
        3.4.4 路径导航管理
        3.4.5 系统设置
    3.5 非功能性需求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概要设计
    4.1 系统整体设计
    4.2 系统流程设计
    4.3 软件逻辑结构
    4.4 拓扑结构设计
    4.5 功能模块设计
    4.6 系统数据库设计
        4.6.1 ER模型设计
        4.6.2 数据表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语音交互与讲解模块
        5.1.1 模块架构设计
        5.1.2 语音识别设计
        5.1.3 语音合成设计
        5.1.4 语音讲解设计
        5.1.5 语音交互与讲解模块设计
    5.2 人脸识别模块
        5.2.1 模块架构设计
        5.2.2 人脸识别关键技术
        5.2.3 人脸识别模块设计
    5.3 定位导航模块
        5.3.1 模块架构设计
        5.3.2 导航流程设计
    5.4 WEB交互模块
        5.4.1 显示层设计
        5.4.2 逻辑层设计
    5.5 定位与导航算法设计
        5.5.1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机器人定位方法
        5.5.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仿真分析
        5.5.3 基于A*算法的全局路径规划方法
        5.5.4 基于A*算法的路径规划流程
    5.7 本章小结
6 测试及实现效果
    6.1 系统开发环境
    6.2 Web交互界面
    6.3 功能测试
    6.4 语音交互功能
    6.5 人脸识别效果
    6.6 路径规划与导航效果
    6.7 非功能性测试
    6.8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信息系统在博物馆智慧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化时代发展给博物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分析
二、信息管理系统优化升级对博物馆智慧转型的影响
三、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和升级改变博物馆智慧化转型的策略
    (一)博物馆文物藏品数据库建设
    (二)博物馆业务流程自动化建设
    (三)博物馆业务处理智能化建设
    (四)博物馆资源开放共享化建设
四、结语

(5)关于博物馆基层业务人员如何助力信息化工作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博物馆信息化
二、现状分析
三、基层业务人员如何助力信息化工作
    (一)从办公软件的使用角度看
        1. 文字处理软件
        2. 电子表格软件
        3. 演示文稿软件
    (二)从数据信息的组织管理角度看
    (三)从专业领域需求的角度看
四、结语

(6)博物馆网络影响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面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影响力评价
        1.2.2 情感分析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章节目录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层次分析法
    2.2 爬虫算法
        2.2.1 一致性Hash算法
        2.2.2 网站反爬虫策略
    2.3 神经网络模型
        2.3.1 词向量
        2.3.2 循环神经网络
        2.3.3 注意力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博物馆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 问题分析
    3.2 指标设计
        3.2.1 指标设计原则
        3.2.2 指标体系框架
    3.3 权重设计
        3.3.1 权重判别矩阵
        3.3.2 权重计算
        3.3.3 一致性检验
        3.3.4 权重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博物馆网络影响力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4.1 需求分析
        4.1.1 需求概述
        4.1.2 系统用例分析
        4.1.3 业务流程分析
        4.1.4 功能性需求分析
        4.1.5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4.2 系统设计
        4.2.1 数据库设计
        4.2.2 详细设计
    4.3 基于情感模型的观众反馈评价方法设计
        4.3.1 方法框架
        4.3.2 词向量表示
        4.3.3 注意力机制
        4.3.4 softmax层
        4.3.5 优化方案
        4.3.6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网络影响力评价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模块实现
        5.2.1 数据采集模块
        5.2.2 数据分析模块
        5.2.3 系统管理模块
        5.2.4 系统监控模块
        5.2.5 数据管理模块
        5.2.6 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5.3 实证研究
        5.3.1 博物馆网站影响力
        5.3.2 博物馆社会反馈
        5.3.3 博物馆网络学术影响力评价
        5.3.4 博物馆观众反馈
        5.3.5 博物馆总体指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介绍
附件

(7)基于B/S架构的博物馆微环境智能监控平台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博物馆监控平台需求分析
    2.1 总体需求分析
    2.2 用户角色分析
    2.3 功能性需求分析
    2.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博物馆监控平台概要分析
    3.1 设计模型与解决方案
    3.2 数据源及网络层分析
    3.3 数据库设计
        3.3.1 系统需求分析与数据流图
        3.3.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3.3.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4 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控平台数据中心详细设计
    4.1 数据中心功能分析
    4.2 数据中心基本模块
        4.2.1 系统初始化模块
        4.2.2 系统界面功能模块
        4.2.3 系统备份日志管理模块
    4.3 数据中心仪器管理模块
        4.3.1 网络通讯模块
        4.3.2 仪器通讯协议
        4.3.3 实时采集模块
        4.3.4 实时控制模块
    4.4 数据中心云同步模块
    4.5 数据中心多线程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测试数据终端
    5.2 测试环境
    5.3 功能性测试
        5.3.1 实时监测功能
        5.3.2 实时控制功能
    5.4 非功能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文化遗产信息模型的虚拟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修复理念与历史框架
    第一节 现代保护运动的发展
        一、早期的修复概念
        二、修复理念的批判性实践
        三、二战的影响
    第二节 古雅的追求
    第三节 整旧如旧的中国理念
第三章 虚拟修复的工具论
    第一节 虚拟修复的语义演变
        一、虚拟考古
        二、数字考古
        三、虚拟遗产
    第二节 虚拟的诠释与展示
    第三节 虚拟修复的时间性
第四章 可视化数据额保存、内容访问与分析
    第一节 数据本体研究
    第二节 可视化数据的文献特征
    第三节 可视化数据的采集方法
    第四节 数据的异构性
        一、斯卡尔左拉花园
        二、佛罗伦萨火车站竞赛设计
        三、东园胜概图界画重建
        四、数据的思维
    第五节 可视化元数据集成
        一、元数据标准
        二、基于本体的概念参考模型
        三、语义的表达
    第六节 交互元数据
    第七节 可视化三维格式的保存与访问
    第八节 数据生命周期
第五章 虚拟修复的信息模型构建
    第一节 信息建模
        一、编码、语义与解码
    第二节 虚拟修复信息模型
        一、历史建筑信息模型
        二、信息模型构建流程
        三、虚拟修复信息模型的本体、语义与重构
    第三节 信息模型诊断与评估
第六章 虚拟修复的信息重构与解读
    第一节 QUADRATURA幻境
    第二节 虚拟修复的信息重构
    第三节 现实的虚拟构建
        一、虚拟的可靠性
        二、严肃游戏
        三、混合现实的交互性
    第四节 虚拟现实与现象学
        一、器官的投影
        二、引入解释性
        三、现象学的感知
        四、场所精神与整体性保护
    第五节 综合性描述解决方案
        一、敦煌158 窟的实验
        二、虚拟沉浸感与三维打印
第七章 虚拟修复的数字化国际框架
    第一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国际框架的形成
    第二节 重建的批判性实践
    第三节 伦敦宪章
        一、三维可视化
        二、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性
        三、信息透明
        四、交互元数据
        五、可持续性
    第四节 塞维利亚原则
第八章 数字化的理性反思
    第一节 对个体感知的反思
    第二节 对虚拟的反思
    第三节 对真实性的反思
    第四节 对可逆性的反思
    第五节 对可视化的反思
结语真实的虚拟修复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莫高窟158 窟Digitization结构关系图
    伦敦宪章THE LONDON CHARTER(中英文版)

(9)广府民系祠堂的数字化建档与虚拟体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广府民系祠堂进行保护的必要性
        1.1.2 广府民系祠堂现存的困境与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1.1.3 数字技术在建筑保护领域的实用性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1.3.1 数字化建档
        1.3.2 虚拟体验
        1.3.3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保护领域的相关研究
        1.4.2 BIM技术在建筑保护领域的相关研究
        1.4.3 数据库技术在建筑保护领域的相关研究
        1.4.4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保护领域的相关研究
        1.4.5 国内外文献简析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的概述
        2.1.1 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的现状
        2.1.2 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的特点
    2.2 祠堂建筑保护工作的概述
        2.2.1 祠堂保护工作的原则
        2.2.2 现有祠堂保护方法的措施
        2.2.3 现有祠堂保护方法的不足
    2.3 数字技术的适应性分析
        2.3.1 提高信息采集精度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2.3.2 提升信息管理效率的BIM技术
        2.3.3 改善数据管理方式的数据库技术
        2.3.4 拓宽数据利用渠道的虚拟现实技术
    2.4 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祠堂建档与体验方法
        2.4.1 祠堂数字化建档与虚拟体验方法的特性
        2.4.2 祠堂数字化建档与虚拟体验方法的内容构成
        2.4.3 祠堂数字化建档与虚拟体验方法的核心流程构建
        2.4.4 祠堂数字化建档与虚拟体验方法的重点与难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化建档与虚拟体验方法的分析与构建
    3.1 祠堂信息的相关分析
        3.1.1 祠堂信息类型分析
        3.1.2 祠堂信息采集分析
        3.1.3 祠堂信息处理分析
    3.2 祠堂现状评估分析
        3.2.1 整体评估的目的
        3.2.2 整体评估的依据和标准
        3.2.3 评估结果的确定
    3.3 祠堂模型构建分析
        3.3.1 相关软件的选择分析
        3.3.2 各类模型的需求分析
        3.3.3 模型构建后的存档分析
    3.4 祠堂数据库的设计分析
        3.4.1 祠堂建筑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3.4.2 祠堂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分析
        3.4.3 祠堂数据存档分析
        3.4.4 祠堂数据库使用方法的确定
    3.5 祠堂虚拟体验模块的设计分析
        3.5.1 虚拟体验模块的分类确定
        3.5.2 虚拟漫游与利用预评测模块
        3.5.3 虚拟拆解与虚拟预修复模块
    3.6 分析结果的整合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化建档与虚拟体验方法的实践应用
    4.1 项目基本概况与存在问题
        4.1.1 门口岗村基本概况
        4.1.2 芳顺陈公祠基本概况
        4.1.3 存在问题
    4.2 芳顺陈公祠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4.2.1 祠堂实体信息的采集与预处理
        4.2.2 祠堂历史信息的采集
        4.2.3 祠堂相关人文信息的采集
    4.3 芳顺陈公祠信息模型的创建与存档
        4.3.1 芳顺陈公祠的评级
        4.3.2 点云数据的转化与信息建模的技巧
        4.3.3 现状信息模型的创建
        4.3.4 修复信息模型的创建
        4.3.5 芳顺陈公祠数据的存档
    4.4 虚拟体验模块的设计及验证
        4.4.1 虚拟体验模块的实验目的
        4.4.2 虚拟体验模块的内容设计
        4.4.3 虚拟体验模块的实验准备
        4.4.4 虚拟体验模块的实验步骤
        4.4.5 虚拟体验模块的实验数据收集
        4.4.6 虚拟体验模块的实验数据处理
        4.4.7 虚拟体验模块的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有效性评估实验问卷样本
    附录二 :各模块实验数据统计表
致谢

(10)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四、浅谈博物馆数据采集与信息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藏品管理研究[D]. 杜越. 上海大学, 2021
  • [2]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D]. 廖怡.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博物馆导览机器人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贾迪.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信息系统在博物馆智慧转型发展中的作用[J]. 张宝圣. 文物世界, 2020(02)
  • [5]关于博物馆基层业务人员如何助力信息化工作的探讨[J]. 王磊.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9(00)
  • [6]博物馆网络影响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D]. 薛波.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7]基于B/S架构的博物馆微环境智能监控平台研究与设计[D]. 张翔.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8]文化遗产信息模型的虚拟修复研究[D]. 铁钟.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9]广府民系祠堂的数字化建档与虚拟体验方法研究[D]. 朱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浅谈博物馆数据采集与信息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