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高考试题之一的用法

2002年高考试题之一的用法

一、从2002年高考题看one的用法(论文文献综述)

沈路[1](2019)在《贵州省1978-2018年高考语文卷文言文试题研究》文中提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内容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决定了贵州在经济文化方面处于落后地位,与此相应,贵州省中学语文教育也呈现出“落后”的局面。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贵州高考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是文言文失分偏多。因此要整体上提高贵州考生的语文成绩,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是关键一环,值得引起重视。有鉴于此,本文对1978-2018年间高考文言文进行了全面收集整理,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统计分析,以期对贵州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的考察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论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调查与分析。其对象是1978年至2018年间,贵州省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具体包括题型设计、分值分布、选文出处、考核内容等几个方面,目的是要弄清楚高考文言文命题的规律和趋势,同时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贵州考生高考文言文失分的原因。二是对应试策略、教学素养的探讨。根据具体调查和试题分析,寻找高考文言文失分的原因和关键点,在此基础上讨论文言文的应试策略,进一步强调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文言能力、增加历史文献阅读量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三是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高考文言文试题旨在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文素养、文化常识等。高中文言文教学应重视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融汇;同时,作为“传道者”,教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是提高贵州文言文教学水平的关键之一。论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贵州省1978-2018年间高考文言文试题进行穷尽分析,对高考文言文的命题规律、方式进行了理论探讨。同时结合试卷分析对贵州当前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具体建议。

向刚[2](2019)在《新世纪高考古诗文阅读命题研究 ——以全国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古诗文阅读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语文中的必考项。新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变化,文言文和古代诗歌阅读也随之改变。这些变化反映到高考语文试题中,引起了古诗文阅读选材和试题设计的变化。这一变化到底是怎样的,其接受度如何?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一章,主要分析高考古诗文阅读的命题依据,主要是语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语文教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表述,古诗文阅读选材的标准主要为“浅易”,即选材风格具有文言典范性,词法和句法常见,选文与时代背景知识联系不强,内容应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学术性和专业性不能过强。古诗文阅读主要考查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种能力。第二章,以新世纪以来(2000-2018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为对象,从选材和试题设计维度,对高考古诗文阅读命题的内容特征进行了总结,并运用Porter一致性分析方法,考查了古诗文阅读与考试大纲要求的一致性,分析了高考古诗文阅读的内容效度。结果显示:高考语文文言文选材偏爱于纪传体散文,古代诗歌选材体裁丰富,偏爱律诗,不重视散曲。阅读量在新世纪初期增加,中后期趋于稳定。试题所涉及的维度方面,题型、分值和题量维度前期变化多,中后期变化小,文言文考查的知识维度和能力维度较为稳定,古代诗歌考查的知识维度广泛,能力维度稳定。高考古诗文阅读与考试大纲要求的一致性系数约为0.75,其内容效度较好。第三章,分析了高考古诗文阅读的现状(2018年),文章对一线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2018年高考语文同我国台湾省学测和指考试题中的古诗文阅读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一线师生对于当前高考古诗文阅读题目的满意程度尚可,但高考古诗文阅读仍有改进的空间;虽然当前高考语文同我国台湾省学测和指考国文科试题中的古诗文阅读内容差异较大,但我国台湾省的古诗文阅读在选材和试题设计维度上有许多地方是值得高考古诗文阅读借鉴的。第四章,立足于高考古诗文阅读的历史定位,并结合当前的现状,对高考古诗文阅读命题提出发展建议:首先,应扩大阅读选文范围,将我国优秀的文言文和古代诗歌,符合浅易标准的,都纳入选材范畴;其次,丰富阅读试题考查内容,知识维度的考查要加深,突出对逻辑思维的测试,能力层级的考查要更加全面,在丰富试题考查维度的时候还需注重题目与材料的联系·;最后,命题要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选材要有时代性、典范性和多样性,要能够为考生创设具体的情景。

徐晓涵[3](2019)在《新世纪以来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题研究》文中指出2002年语文高考卷开始从全国卷扩充为各省市自主命题卷,又从2016年开始,各省市自主命题的语文高考卷开始逐年缩减,高考卷又有从“分省”命题逐渐走向“统一”命题的趋势。在这近十五年的语文高考卷试题衍变中,各省市古典诗歌鉴赏题各具特色,也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全国卷以及各省市高考卷中古典诗歌鉴赏题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综合分析全国卷及自主命题卷中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总结近十五年内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得与失,探析这些问题映射到古典诗歌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以期在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命制和教学上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梳理和分析新世纪以来高考卷古典诗歌鉴赏题命题形式的变化,主要从变化比较具有规律性和代表性的考纲、题型和分值三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整理和比较新世纪以来高考卷古典诗歌鉴赏题检测内容的变化,主要从题目的考查内容、题型的对比分析和命题参考来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题目的考查内容主要是梳理了古典诗歌鉴赏题在字、句理解以及艺术手法上的考查情况;题型的对比分析主要是选取了一些典型的题目考查类型,将不同省市对同一类型题目的设问形式和参考答案进行对比分析;命题参考来源主要是将一些考卷中,古典诗歌鉴赏题参考答案与《鉴赏辞典》相似的题目进行梳理,分析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三章主要针对古典诗歌鉴赏题在实际的教学中的情况进行展开。列举了学生在古典诗歌鉴赏题主观题与客观题的答题情况,教师对有争议性题目的处理方法,以及教师在“翻译法”上的合理使用情况等。

刘亮[4](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王志永[5](2018)在《物理高考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作为高校人才选拔的重要方法之一,向来备受社会各界所关注,作为中国高考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物理高考改革同样备受关注。时代的发展要求,物理高考模式、物理高考内容等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为全面了解中国物理高考发展规律,本文以考试历史发展为主线,以教育考试文件、考试实践为拓展,以物理高考试题为研究基准点,利用众多单方面的研究成果,紧扣高考物理变化规律及物理学科的性质组织材料。同时从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物理课程改革、物理教材、物理考试大纲和高考政策等方面出发进一步阐述了物理高考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以此对物理高考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论述了中国物理高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中国物理高考研究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二章,回顾了物理高考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以及物理学科在高考科目改革中的发展历程,使得物理高考的研究在历史背景、高考背景上得到完整体现。第三章,对物理高考改革中,物理高考试卷的题型结构、物理高考试卷的内容变化、物理高考试卷试题的风格转变、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物理科目考试的试题同物理高考改革试卷一样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以英国AQA考试、OCR考试和美国ACT考试、SAT考试、AP课程考试等考试为例,从中分析国外高等学校招生入学中物理科目考试。并通过与中国物理高考改革进行比较,以对中国物理高考改革提供借鉴。第五章,以历史发展为轨迹,对科举时代“自然学科”与学校教育教育的关系、民国时期“实科教学”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物理高考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

王茂珠[6](2017)在《高考新材料作文“发展等级”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高考语文一直在不断变革发展、革故鼎新,但作文在高考语文中的一直处于始终不变的重要地位。文如其人,作文的书写是衡量考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尺,是考生思考思想的集中表现。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斟酌、多次讨论而最终定夺,这也正是作文自身的重要性。作文的命题不仅是一种考察,更体现着一种社会期望与价值取向,一种考向生传达的理念与精神,还会影响着语文教育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培育的要求,因此反复思考研究高考作文的教学,意义重大。当前的高考作文不断改革发展,已由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鼎足之势逐步发展为新材料作文"一家独大”的局面,考生和教师也应随之不断扭转教学策略,仔细揣摩命题要求与所给材料,将作文教学的研究重点放置在新材料作文的教学上。当前关于写作教学的研究数量很多,特别是对于材料作文的教学研究,深深的影响着作文的学生写作与教师教学。但是多针对于写作教学某一模块的研究,亦或者是基于作文评价标准的“基础等级”进行研究,较少关注于新材料作文的“发展等级”的教学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就是按照高考作文评价标准的“发展等级”的内容研究系统性的写作教学,以期望通过合理的写作教学促进学生实现从“基础等级”向“发展等级”的跨“级”发展。总之,本文着重于高考材料作文“发展等级”的作文提高要点,按照高考的材料作文评价标准中的发展等级即特征项内容,将论文主体分为深刻的立意、文采的展现、多维的创新三个部分,结合高考满分或高分作文举例分析,希望可以探索出一些关于高考材料作文的写作规律与技巧,以辅助日常的写作教学。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新材料作文的现状。这一部分首先对新材料作文进行简单概述,其中包括新材料作文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其次阐述了材料作文评价标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特别是对发展等级的内容进行具体阐发。最后总结当前新材料作文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别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教师层面有对学生学情是否深刻了解、写作教学是否有系统规划、跨“级”提高的是否存在难度等。学生层面则普遍存在立意模糊无思路、语言平实无文采、文章普通无新意等跨“级”提高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发展等级的第一项内容“深刻的立意”。这一部分共分为两项内容。第一项是深刻立意近三年高考材料作文的立意分析。其中包括包括两个方面:近三年高考材料作文的立意统计和近三年高考材料作文的立意特点。首先将2014年、2015年、2016年近三年的高考材料作文的立意通过表格的方式汇整统计。其次,按照统计的数据进行立意分析,得到三个立意特点:其一,思辨式的立意方法为主;其二,人文性的立意材料为主;其三,主题式的立意主题为主。第二项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技巧,概述从入题到审题到点题的多种方法:其一,凭“语”入题,明晰审题格局;其二,因“类”审题,洞察审题模式;其三,画龙点“睛”,精拟作文题目。借助高考例题的分析以期实现立意把握的准确度。第三部分是发展等级的第二项内容“有文采”。这一部分从词语、句式、手法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第一方面词语的多类化,内容包括多种词性词语的灵活搭配;多种词构词语的排列组合;多种含义词语的活用妙用;多种色彩词语的锤炼点缀。第二方面是句式的多变化,内容包括问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的灵活运用;长短句、整散句的灵活变换;肯定句、否定句的灵活镶嵌。第三方面是手法多样化,内容包括常用的表现手法使用和常用的修辞手法使用。通过词句和手法的多变化以期提高文章文字表现力。第四部分是发展等级的第三项内容“多维创新”。这一部分是从见解新颖、构思巧妙、素材新鲜三个维度来展开论述。首先,从切入角度之“新”和切入文体之“新”来论述文章的见解新颖。其次,从层次清晰、过渡自然、结构完整来举例论证文章构思精巧的要求。最后,从狭义的语文观入手,阐述课文素材的迁移与运用,再从大语文观入手,阐述生活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以使文章达到“素材鲜活”的标准。

刘洋[7](2017)在《近十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考语文全国卷是高考语文适用范围最广的高考卷。近十年高考全国卷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作为考试卷,它仍然显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本文以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材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文言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是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重言轻文”的问题,研究其选材能为我们展现高考文言文改革的趋势,也能为中学文言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改进方向,找到培养学生文言文应试能力和提高学生文言文综合素养的平衡点。本文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依据,分别从语文课程标准、高考考纲、中学语文教学材角度进行论述。第三章选取了 2007—2016年的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分析了这些材料形式上和内容上的特征,还简略分析了这十年的试题特征,用以探讨试题演变对选材的影响。第四章则是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材评价与选材趋势预测。对近十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材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材的趋势。第五章是基于选材趋势下的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本章节是本论文论述的重点,分别从三个角度探讨了选材趋势下的中学文言文阅读需要改进的方向,即: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文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的关系、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培养应试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关系。

董连忠[8](2014)在《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拨效应,又称反拨作用,通常指考试对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产生的影响。反拨作用的大小与考试的重要性,即考试的社会权重成正比。考试结果有很多用途,而用于促进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由来己久。要使测试监控和指导教学,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引发教育教学相关人员,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反应的高风险测试,二是考试设计科学、合理,能真实地衡量教与学的效果。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测试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才得以发挥。高考主要有两种职能: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促进中学教学。与其它学科考试一样,高考英语测试在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深造的选拔考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英语考试制度与命题工作始终在进行着不断地改革与完善。北京市2002年起开始试行自主命题,2005年自主命题的省(市)扩大到了14个,基本实现了考试重心从单纯考查语言知识向语篇层面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转变,尤其是考查了听力、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应用能力。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试行自主命题以来高考英语改革进行分析,并通过与专家、教师和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及问卷调查,探究了高考英语测试给高中英语教与学带来的实际影响及变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对2位测试专家、1位教研员、1位特级教师、281名高中英语教师和1325名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自2002年试行高考英语自主命题以来,在试卷结构、试题内容和难度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首先,增加了听力考试和开放作文,取消了统考卷的“单词拼写”和“短文改错”题;其次,分别在听力和阅读理解考查部分增加了以考查考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主观题型——听力信息填充题和阅读填空题;第三,在试题内容、试题难度上均作了调整。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将考查重点从考查语言知识转变为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完成考试目标所要求的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过渡。在保证试卷信度的前提下,高考英语试题改革为考生提供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的空间,从而使优秀考生脱颖而出。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对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反拨作用。研究还发现,北京市高中英语教学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改革对教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高考英语口试还未正式纳入英语科考查范围,因而多数学校不开设口语课,忽视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开放作文的引入,不仅未实现促进考生语言交际能力提高的预期目标,反而使课堂写作教学更为模式化,给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延长备考复习时间,所有学校均存在压缩正常教学学时、删减教材内容的现象。然而,高考英语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也“因校而异”,生源质量较差学校受高考英语测试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以试题训练代替常规教学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研究者对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改革提出四点建议:1)增加高考英语口试,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2)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分数权重,提高考试效度;3)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4)高考英语改革应稳中求变,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十几年来,北京市高考英语自主命题取得了显着成果,给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反拨作用。但也应借鉴其他省(市)多年来高考英语测试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改进现有试卷结构不尽合理、考试题型较为单一、试题难度上下波动等缺陷和不足,进一步促进北京市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田文琴[9](2014)在《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上海重点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的尝试 ——以上师大附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科技的发展、全球经贸的融合、文化交流和休闲娱乐的全球化,使各国都希望全面参与国际交流,从而在极具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培养大量合格的翻译人员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紧迫任务。近儿十年来我国在高等教研的翻泽教学,发展的速度惊人;但在高中阶段,翻译教学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地带,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致使高考试题翻译部分的平均得分相比于其它部分一直处于中下游状态,学生译出的作品令人啼笑皆非。这不仅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离上海市发布的高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对高中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也相去甚远,所以本文提出以奈达的等效理论指导重点高中英语翻译教学。论文从上海市高考英语试卷中翻译题型出发,论述了我国高中翻译教学的状况,分析了高中学生翻译技能的欠缺,并对笔者所在的重点高中的师生发放问卷,调查上海市重点高中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何改进重点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的一些建议:一是要教基本的翻译理论,二是要从重点高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翻译教学,使学生具备英汉比较意识,避免译出中式的英语,力争获得语义和文化的对等。笔者还在自己所教的两个平行班中开展实验对比研究,并对研究中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验证了建议的有效性。论文最后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期改进翻译教学,提高高中英语翻译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王婷[10](2012)在《海内外高考作文命题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作文作为学生母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关涉学生的写作潜能、思维水准、言语表达等多项能力指标,是海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母语测试中不可或缺的考试项目,自然成为不同地域母语教育的重中之重。本论文以海内外高考作文命题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将大陆高考作文命题与我国港澳台和美法日的高考作文命题进行比较,比较中明晰自身优长与不足,倡导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借鉴,以助于指导大陆高考作文命题改革,为作文命题之疾寻求恰切的解决路径。基于上述思路,全文共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海内外高考作文命题比较方面的研究综述。第二章是海内外高考作文命题的概述,分别对我国大陆、港澳台和美法日高考作文题的发展和现状作简要概括,以对不同地区作文题的具体情况有全面的把握,为后文比较作准备。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是作文命题形式的比较,主要从题型分类、写作文体、呈现格局和篇幅规定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章是作文命题内容的比较,集中从命题涉及的广度和内蕴的深度两方面入手,第一部分概括归纳了港澳台、美法日高考作文命题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共性,得出以“立言”来“立人”的写作价值旨归;第二部分是比较视野中我国大陆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的忧思,主要从命题涉及领域趋狭、思想禁锢的“被写作”、命题表意的模糊性、立意的预设性等方面揭示大陆高考作文命题内容上的忧思表现,由此引致“人”与“文”两相分离的写作价值导向。第五章是高考作文评价标准的比较,首先概述不同地域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和实施现状,其次据此分析异同之处,明确差距所在。最后一章是依据前面三章的比较分析,得出海内外高考作文命题对我国大陆的若干启示,促使高考作文命题和作文教学理念的全面转型与深度变革,并对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进行展望。

二、从2002年高考题看one的用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2002年高考题看one的用法(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1978-2018年高考语文卷文言文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贵州高考文言文试题考查解析
    第一节 贵州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贵州高考语文文言文命题规律与趋势
    第三节 贵州高考文言文试题失分原因
第二章 贵州高考语文文言文考核应对策略
    第一节 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
    第二节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能力
    第三节 强化积累,增加历史文献的阅读量
第三章 贵州高考文言文试题与中学文言文教学
    第一节 重视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
    第二节 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汇
    第三节 提升教师文言文素养和教学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世纪高考古诗文阅读命题研究 ——以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节 研究选题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高考古诗文阅读的局部研究
        二、高考古诗文阅读的整体研究
        三、高考古诗文阅读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概念阐释
        一、阅读
        二、古诗文
        三、高考
第一章 高考古诗文阅读命题依据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节 考试大纲
    第三节 语文教材
第二章 新世纪高考古诗文阅读命题分析
    第一节 试题选材特征
        一、题本选材来源分布特征
        二、体裁与题材分布特征
        三、注释与阅读量分布特征
        四、小结
    第二节 试题设计
        一、题型与题量设置情况
        二、赋分情况
        三、知识与能力维度考查情况
        四、小结
    第三节 内容效度
        一、测量方法与对象
        二、测量结论
第三章 当前高考古诗文阅读实证及比较分析
    第一节 现状及认可度实证研究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
        二、问卷结果分析
    第二节 基于比较视野——与我国台湾省“高考”的比较分析
        一、选材维度
        二、试题设计
第四章 高考古诗文阅读命题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扩大阅读选文范围
    第二节 丰富阅读试题考查维度
    第三节 注重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新世纪以来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内容、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题形式的变化
    第一节 题型变化
        一 主观题稳中求变
        二 客观题重回全国卷
        三 填空题点缀出现
    第二节 分值变化
第二章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题检测内容分析
    第一节 题目的考查内容分析
        一 对字、词的理解及赏析
        二 对句、联的含义理解及赏析
        三 对艺术手法的赏析
    第二节 同一类型题目的对比分析
        一 术语的统一与分歧
        二 参考答案的“详”与“略”
        三 设问的限定性和开放性
    第三节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与其参考来源的关系
        一 字义的衍变
        二 情感空间的扩展
        三 思想意义的沿袭
第三章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导向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探析
    第一节 教学中主观题与客观题的互补效应
    第二节 教学中对有争议性题目的处理
    第三节 教学中“翻译法”的适度使用
    第四节 考查目标与解题策略的错位
结语
附录 部分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参考答案与鉴赏辞典的相似程度对照表
致谢

(4)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物理高考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物理高考制度改革历程概述
    第一节 高考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概述
    第二节 建国前入学考试制度中的物理行迹概述
    第三节 建国后高考制度改革中的物理发展概述
第三章 物理高考试题改革研究
    第一节 物理高考题型结构研究
    第二节 物理高考试题内容研究
    第三节 物理高考试题风格研究
    第四节 高考物理与学业水平考试物理
第四章 国外高等学校入学物理考试
    第一节 英国高等学校入学物理考试
    第二节 美国高等学校入学物理考试
第五章 物理考试与学校教育教学
    第一节 科举时代“自然学科”与学校教育教学
    第二节 民国时期“实科教学”与学校教育教学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物理高考与学校教育教学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考新材料作文“发展等级”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材料作文的教学现状
    一、新材料作文的定义、特点及发展
        (一)新材料作文的定义
        (二)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三)新材料作文的发展
    二、新材料作文评价标准
        (一)基础等级
        (二)发展等级
    三、新材料作文之教师教学
        (一)学生学情的不够深刻了解
        (二)写作教学的缺乏系统规划
        (三)跨“级”提高的难上加难
    四、新材料作文之学生实践
        (一)立意模糊无思路
        (二)语言平实无文采
        (三)文章普通无新意
第二章 发展等级之“深刻立意”
    一、近三年高考材料作文的立意分析
        (一) 近三年高考材料作文立意统计
        (二)近三年高考材料作文立意特点
    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技巧
        (一)凭“语”入题,明晰审题格局
        (二)因“类”审题,洞察审题模式
        (三)画龙点“睛”,精拟作文题目
第三章 发展等级之“有文采”
    一、词语多类化
        (一)多种词性的搭配活用
        (二)多种词构词语的组合排列
        (三)多种含义词语的活用妙用
        (四)多种色彩词语的锤炼点缀
    二、句式多变化
        (一)设问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的灵活运用
        (二)长短句、整散句的灵活变换
        (三)肯定句、否定句的灵活镶嵌
    三、手法多样化
        (一)常用的表现手法的使用
        (二)常用的修辞手法的使用
第四章 发展等级之“多维创新”
    一、见解新颖
        (一)切入角度之“新”
        (二)切入文体之“新”
    二、构思精巧
        (一) 层次清晰
        (二)过渡自然
        (三)结构完整
    三、材料鲜活
        (一)课文素材的迁移与运用
        (二)生活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7)近十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一) 文献述评
        (二) 研究现状分析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依据
    一、语文课程标准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
    二、高考考纲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
    三、高中语文教材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
第三章 2007—2016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材特征
    一、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形式上的特征
        (一) 2007——2009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形式特点
        (二) 2010——2016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形式特点
    二、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思想内容特征
    三、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试题特征
        (一) 近十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试题的演变
        (二)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试题演变对选材的影响
第四章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材评价与选材趋势预测
    一、近十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材评价
        (一) 基于新课程标准上的目标形成性评价
        (二) 基于高考大纲、考试学上的功能性评价
        (三) 基于高中教材篇目设置系统上的评价
    二、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材趋势预测
        (一) 近十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材趋势
        (二) 未来几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材新趋势
第五章 基于选材趋势下的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
    一、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文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 改变以“理解字词为主”的“文言”教学
        (二) 关注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常识
        (三) 教学要找准“文言”与“文化”的切入点
    二、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的关系
        (一) 文言文课内教学要“精”而“泛”
        (二) 文言文课外训练要做到“泛”而“精”
    三、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培养应试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关系
        (一) 用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培养学生应试能力
        (二) 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导向构建文言文教学系统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要回顾
        1.1.2 高考英语的发展变化
        1.1.3 北京市高考英语题型变化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
    2.1 有关语言测试与教学的关系研究
    2.2 反拨作用的起源——语言测试
        2.2.1 语言测试
        2.2.2 信度与效度
    2.3 反拨作用研究
        2.3.1 反拨作用的界定
        2.3.2 反拨作用的维度
    2.4 反拨作用研究的内容、模式和机制
        2.4.1 Alderson和Wall的反拨作用假说
        2.4.2 Hughes的反拨作用研究机制
        2.4.3 Bailey的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2.4.4 Green的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2.5 高考英语反拨作用研究模型
    2.6 小结
第三章 文献回顾与综述
    3.1 有关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
        3.1.1 国外重要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
        3.1.2 国内重要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
    3.2 国内外反拨作用研究主要发现
    3.3 有关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回顾
    3.4 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设计
    4.3 研究对象
        4.3.1 高考英语专家
        4.3.2 高中英语教师
        4.3.3 学生
    4.4 研究工具
        4.4.1 访谈
        4.4.2 课堂观察
        4.4.3 问卷调查
    4.5 小结
第五章 高考英语改革评价
    5.1 有关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的原因及目的
    5.2 有关北京市高考英语试题效度评价
    5.3 展望未来:高考英语改革
    5.4 小结
第六章 高中英语教学情况
    6.1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高中英语教学
        6.1.1 教学大纲
        6.1.2 课程标准
        6.1.3 高中英语课程
        6.1.4 高中英语教材
    6.2 课堂教学分析与讨论
        6.2.1 课程描述
        6.2.2 课堂教学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师生对英语教学和高考的认知与态度
    7.1 学生和教师情况
    7.2 高中英语教学与学习情况分析
        7.2.1 学生和教师与外教交谈情况
        7.2.2 学生和教师对语言技能的认知情况
        7.2.3 高中英语教材使用与练习完成情况
        7.2.4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课外学习情况
        7.2.5 语言技能训练情况
        7.2.6 模拟考试情况
    7.3 师生对高中英语教学与学习及备考的观点/态度
    7.4 高三复习及备考情况
    7.5 师生对高中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建议
        7.5.1 教师的建议
        7.5.2 学生的建议
    7.6 小结
第八章 综合分析与讨论
    8.1 课堂观察与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8.1.1 听力教学
        8.1.2 口语教学
        8.1.3 阅读教学
        8.1.4 写作教学
        8.1.5 语法和语言知识教学
        8.1.6 课堂目的语的使用
    8.2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试行自主命题的预期目的
    9.2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改革措施及其反拨效应
    9.3 关于北京市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各年级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其特点
    9.4 关于如何发挥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积极反拨作用的建议
    9.5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9.6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专家访谈
附录4:教研员访谈
附录5:阅读课(高一)
附录6:阅读课(高二)
附录7:写作课(高三)

(9)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上海重点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的尝试 ——以上师大附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上海市英语高考试卷中关于翻译题型考察的状况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框架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翻译
        1.5.2 英语翻译教学及高中英语翻译教学
第二章 中国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简况
    2.1 中外翻译理论对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
        2.1.1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
        2.1.2 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
    2.2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的简史
    2.3 上海市重点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2.4 上海市新课标下的高中翻译教学及其定位
第三章 上海市重点高中翻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调查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1.2 问卷设计
    3.2 问卷调查结果及其数据分析
        3.2.1 问卷调查结果
        3.2.2 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3.2.2.1 对翻译教学不够重视
        3.2.2.2 教师缺乏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
        3.2.2.3 翻译教学中缺乏对英汉语言差异的比较
        3.2.2.4 翻译教学中缺乏文化因素的纳入
    3.3 翻译活动中学生自身的一些弱点
第四章 在重点高中进行翻译教学的一些尝试性建议
    4.1 在教学中适当融入翻译理论
    4.2 在教学中融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4.2.1 开展英汉两种语言比较的教学
        4.2.1.1 形合与意合
        4.2.1.2 紧凑型与松散型
        4.2.1.3 复杂型与简单型
        4.2.1.4 静态型与动态型
        4.2.1.5 物称与人称
        4.2.1.6 被动与主动
        4.2.2 语义对等
        4.2.2.1 词汇层面对等
        4.2.2.2 短语层面对等
        4.2.2.3 句子层面对等
        4.2.3 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实现功能对等的一种有效方法
        4.2.4 文化对等
        4.2.4.1 词汇层面对等
        4.2.4.2 短语层面对等
        4.2.4.3 句子层面对等
第五章 教学实验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假设
    5.3 实验对象
    5.4 实验工具
    5.5 实验步骤
    5.6 数据分析
    5.7 实验总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10)海内外高考作文命题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核心概念界定
        1. 海内外
        2. 高考作文
        3. 高考作文命题
    (四) 国内外已有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内已有研究现状分析
        2. 国外已有研究现状分析
    (五) 研究方法
        1. 历史研究法
        2. 比较研究法
二、海内外高考作文命题概述
    (一) 中国大陆高考作文命题概述
        1. 建国初期至“文革”前期:政治本位
        2. 恢复高考至二十世纪末:走向开放
        3. 二十一世纪以来:深度掘进
    (二) 中国港澳台高考作文命题概述
    (三) 美法日高考作文命题概述
三、海内外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比较
    (一) 题型分类
    (二) 写作文体
    (三) 呈现格局
    (四) 篇幅规定
四、海内外高考作文命题内容比较
    (一) 港澳台、美法日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特点
        1. 广度:视野宏阔,主题领域包孕多元
        2. 深度:以“立言”来“立人”的价值旨归
    (二) 比较视野中大陆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审思
        1. 广度:视界趋狭,主题范围容纳有限
        2. 深度:“人”与“文”两相分离的痛彻忧思
五、海内外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比较
    (一) 海内外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及实施现状
        1. 港台、美国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及实施
        2. 中国大陆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及实施
    (二) 海内外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异同比较
        1. 相近性
        2. 差异性
六、启示与展望
    (一) 海内外高考作文命题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1. 本源观:由理念本源转向生活本源
        2. 价值观:从“人”“文”分离转向“人”“文”合一
        3. 思维观:由封闭陈旧转向多元创新
        4. 语言观:由陈词套话转向鲜活丰盈
        5 评估观:由保守狭隘转向科学开放
    (二) 我国大陆地区高考作文题价值取向展望
        1. “解禁”思想,告别“被”时代
        2. 导入生活,表白内心“真言”
        3. 激活思维,促成情理交融
        4. 内蕴文化,积淀表达真功
        5. 提倡实用,着眼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2002-2011年台湾“指考”作文题
附录2 2010年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实用文写作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从2002年高考题看one的用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1978-2018年高考语文卷文言文试题研究[D]. 沈路.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2]新世纪高考古诗文阅读命题研究 ——以全国卷为例[D]. 向刚.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新世纪以来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题研究[D]. 徐晓涵.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4]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5]物理高考改革研究[D]. 王志永.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6]高考新材料作文“发展等级”教学策略研究[D]. 王茂珠.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近十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选材研究[D]. 刘洋.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8]全国高考北京市英语考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D]. 董连忠.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1)
  • [9]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上海重点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的尝试 ——以上师大附中为例[D]. 田文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 [10]海内外高考作文命题比较研究[D]. 王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2002年高考试题之一的用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