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作业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粉尘作业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粉尘作业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刘秀[1](2020)在《淮化企业生产事故风险动态预警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中国化工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在产品研发方面不断改革创新,致使传统的安全检测监控装置不能满足新时代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需求。近几年的化工事故造成的损失比往年增多,这意味着化工企业的生产事故风险预警技术研究是迫在眉睫,预警技术的研究可以预测企业的实际安全生产状况,做到及时预警和隐患排查工作,减少或避免事故带来的损失。本文以预警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理论研究建立预警体系和预警模型,并结合化工企业自身特点进行事故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在构建事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同时考虑与变权理论和综合赋权理论结合,实现预警体系的指标权重动态化。生产事故动态预警模型是通过动态综合权重与物元贴近度模型共同构建,并通过预警等级分级理论将预警等级划定为安全(Ⅰ级)、注意(Ⅱ级)、警告(Ⅲ级)和危险(Ⅳ级)四个状态等级,确定等级界值。在动态综合权重的确定过程中,首先采用传统熵权法的改进,提升方法权重的精确度;其次通过AHP法结合变权理论构建AHP-变权模型,使得指标权重动态化;最后通过乘积归一法对改进熵权定量权重和AHP-变权定性权重进行综合动态权重确定。改进物元贴近度模型是将传统物元模型中待评价物元与经典物元进行规格化处理,并结合贴近度与等级判定得出指标贴近度和企业预警等级,并进行指标敏感度分析。根据事故风险动态预警模型,开发生产事故风险动态预警系统,通过预警指标权重、指标贴近度和预警等级的功能,实现对化工企业的事故风险进行实时预警。在淮化合成氨厂进行数据收集处理,采用该软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在运行方面稳定,所输出的数据达到预期效果,为事故风险预警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促进价值。图[22]表[33]参[59]

钟斌斌[2](2020)在《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者通过分析职业健康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分别归纳出职业健康体制变化的四个阶段,包括第一阶段是1998年到2003年、第二阶段是2003年到2010年、第三阶段是2010年到2018年、第四个阶段是2018年开始。2018年在全国机构改革大背景下,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正式由安监部门划转到卫生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几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修改为“卫生行政部门”,也从法律上正式明确了职业健康监管职责。本研究以温州市为例,分别从职业健康概念与理论、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的现状、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的困境、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困境的原因分析、职业健康监管的对策思考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采用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拟通过企业分布、体制变化、监管队伍变化、职业健康服务机构的变化以及监管系统的现状等,归纳总结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存在的困境,包括企业职业健康意识薄弱、职业健康的体制问题、职业健康监管方式单一、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不足、职业健康监管队伍缺乏专业性等等,并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的现状、困境以及原因分析三个点来形成研究结论,为机构改革之后的监管部门提出有实际意义的职业健康监管对策。

白园园[3](2020)在《某机械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对机械加工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健康危害评价、危害关键点评价、综合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存在较大不足,我们需要对机械加工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进行进一步研究。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应用风险学理论和风险控制技术对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进行量化分级,并采取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是实现精细、科学化职业卫生管理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通过对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分析、评估和控制,实现安全生产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避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遭受职业病侵害。本文首先对某机械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工艺流程、原辅材料、生产制度等要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同时,辨识出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共产生生产性粉尘、化学物、物理因素三类职业病危害因素。依据生产性粉尘、化学物、物理因素三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该企业的分布情况和作业时间制定检测方案,分类分批次检测、处理检测数据,并得出结果。然后,以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为依据将生产性粉尘作业划分为四个不同作业级别,以化学物的危害程度、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为依据将化学物作业划分为四个不同作业级别,以劳动者接触噪声水平和接触时间为依据将噪声作业划分为四个不同作业级别,以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接触高温时间、WBGT指数和服装的阻热性为依据将高温作业划分为四个不同作业级别;最后,以该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防护措施、接触水平、接触时间、接触人数等要素将不同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为低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三个等级,并运用工程技术、管理、教育培训、个体防护等措施进行针对性管控。

申阳阳[4](2020)在《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量化及防治效果评价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工作重视,煤矿安全形势已在逐渐好转,但是由于粉尘滞后的伤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粉尘职业危害常常被煤矿管理者所忽视;另一方面,煤矿粉尘危害量化值和粉尘防治情况无法确定,同时工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个体防护用品使用不规范,致使煤工尘肺问题愈发严重,制约了“健康中国”发展。所以研究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量化模型和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对煤矿自身和煤矿监督机构的粉尘防治工作是有必要的。本文从煤矿自身和监督机构两个角度构建粉尘职业危害量化和防治效果评价模型。首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计粉尘检测方案,确定检测范围的粉尘采样点,并进行现场检测;其次,运用吸入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将粉尘对工人的伤害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值量化,结合蒙特卡洛方法建立概率危害量化模型,并对暴露参数敏感性进行分析,确定粉尘浓度(C)、暴露持续时间(ED)、平均暴露时间(AT)和暴露频率(EF)四个因素对粉尘健康危害评价有显着影响;与此同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由6个准则层指标和24个方案层指标组成的粉尘防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并参考粉尘量化结果建立了基于AHP-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通过对杨伙盘煤矿实测粉尘数据和陕北神木市五家煤矿的粉尘防治效果进行应用评价,结果表明:杨伙盘煤矿综采工作面工人受到粉尘危害最大,与实际情况相符,工人DALY值为2.92×10-2a,通过对比量化结果可为煤矿补贴政策制定和工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提供帮助;区域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可为煤矿粉尘防治工作和煤矿监督机构对煤矿的监督提供指导,进而减少尘肺病的发生,改善职业病现状。

王东华[5](2019)在《煤矿粉尘危害程度评价方法改进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粉尘危害一直以来都是煤矿职业危害的重要内容,而目前行业内专门针对煤矿粉尘危害程度的评价方法比较缺乏,现有评价方法在主观依赖性、普遍适用性、操作性、针对性等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职业危害评价方法,综合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选择适用于煤矿粉尘的评价方法,并结合我国煤矿实地调研情况进行改进,使之成为适用于我国现有煤矿实际情况的科学、实用、有效的煤矿粉尘危害程度评价方法。以期能够为今后煤矿行业的粉尘职业危害评价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在综合分析和比较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评价模型、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估法、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ICMM模型、澳大利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估法、罗马尼亚职业事故与职业病风险评估法及我国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六种方法的适宜性及可操作性基础上,选择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ICMM)进行改进,并将暴露概率PrE根据超出职业接触限值的可能性进行赋值,修改为:根据同一岗位的不同工作时段多次检测浓度值来进行赋值,在所有检测结果中,超过职业接触限值2次及以下的为低;超过职业接触限值2至4次的为中;超过职业接触限值4次及以上的为高。将我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中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等级划分方法引入ICMM模型健康后果等级C的计算中,使健康后果等级划分避免评价人员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划分结果更加科学、可信。改进后的方法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可操作性强,适用于煤矿粉尘危害程度的评价。本文调研对象是以煤炭采选、综合利用发电和煤化工为主的大型煤炭企业。调研场所包括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运输机等主要的、粉尘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调研内容主要包括煤矿采掘、运输的生产工艺流程、矿区的总体布局以及设备的布局、各产尘作业岗位的暴露情况(如粉尘的暴露浓度、暴露人数、暴露时间等)、工程防护设施的设置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职业健康体检等。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要求,采样条件按设计满负荷生产状况进行。根据生产运行的实际情况,每个粉尘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采用短时间采样,每次采样15分钟,连续采样三个工作日,对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进行个体粉尘采集,每个工作日工作时间进行采集,连续采集三个工作日;采集后样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保存。检测结果发现有多个岗位存在粉尘浓度超标的情况。在综合对比以及分析现有职业危害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将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ICMM)进行改进,结合煤矿实地调研情况,运用改进的ICMM模型对所调研煤矿的典型产尘岗位进行煤矿粉尘危害程度评价,并采用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进行验证分析。评价结果与实地粉尘检测结果、定量分级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与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相比,综采工作面采煤工岗位、掘进工作面机巷扒矸工岗位、地面煤仓落煤口岗位的评价结果偏高,经过分析与优化后,地面煤仓落煤口岗位、锅炉巡检岗位评价结果的危害程度有所降低。因此得出结论,改进的ICMM模型可以用于煤矿粉尘的危害程度评价,且方便快捷、易于操作,评价结果科学合理。

毕仁智[6](2019)在《节能空调器生产车间新建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涉及到机械、化工等行业,存在的职业有害因素种类多、涉及面广。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也可能产生新的职业危害。为确保员工的健康并保障我国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制造业职业病危害风险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势在必行。本文选取某空调器生产企业的节能空调器生产车间新建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新建项目的生产工艺、主要生产设备、原辅材料等进行调研,选择与其生产工艺、主要原辅材料等相似的车间进行类比研究。对类比车间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和现场检测,分别运用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分级法、新加坡半定量分析评估法、澳大利亚风险评估法、职业卫生MES法对节能空调器生产车间新建项目的粉尘、化学有害因素、噪声、紫外线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各风险评估方法的评价结果,并确定该新建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对该新建项目提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建议。该新建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化学有害因素、物理有害因素。粉尘为电焊烟尘、其他粉尘;化学有害因素为二氧化氮、氧化锰、铜烟、氢氧化钾、碳酸钠、硫酸;物理有害因素为紫外线、噪声、高温。现场检查结果显示噪声检测合格率为83.3%,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合格率均为100%。通过不同评价方法对该新建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价并综合分析,确定该新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点焊岗(二氧化氮、氧化锰、噪声);硫酸反应槽(硫酸);冲片区冲片岗(噪声);点焊区检验岗(噪声);喷粉岗(噪声);手焊区气焊岗(噪声、铜烟);组装线气焊岗(噪声、铜烟)。为达到“预防为主”的职业病危害防治目的,根据评价结果,对该新建项目提出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建议。图[15]表[40]参考文献[61]

者雅茹[7](2019)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矿工粉尘防治态度及行为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因井下作业复杂,产尘因素众多,导致井下环境较差,污染较为严重,工人极易罹患尘肺等职业病。粉尘是作业场所最主要、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因此粉尘危害的防治成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目前我国学者在粉尘危害和防治做了大量研究,并针对不同行业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但是,目前对接尘人员的干预措施大多仅限于常规的讲座与知识培训,忽略了矿工自身所处的行为阶段以及年龄、文化程度等带来的接受度的差异,因此常规的干预效果有限。鉴于此,本文首次将跨理论模型应用到矿工粉尘防治态度及行为的干预研究中,通过与常规干预组的对比分析,探讨跨理论模型在矿工粉尘防治干预中的可行性。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了粉尘防治态度及行为量表,经过预实验和信效度分析验证了量表的可行性。以最终确定的量表对陕西境内的5家煤矿进行现场调查,共计发出700份量表,有效回收659份,通过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回收的量表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龄和文化程度是影响矿工粉尘防治态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年龄、工龄、工种、用工性质和文化程度是影响矿工粉尘防治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和文化程度是影响矿工粉尘防治态度及行为总分的影响因素,且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程度的矿工在粉尘防治行为阶段具有较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以上研究,抽取了 80例干预样本随机分为以常规干预模式干预的对照组和以跨理论模型干预的试验组,并进行为期6个月,共3次的干预,结果显示基于跨理论模型干预的试验组在粉尘防治态度及行为得分、防尘行为阶段改变以及防尘行为改变各指标(决策平衡、变化程序、自我效能)的改善效果显着高于传统模式的干预效果,且具有显着差异(P<0.05)。因此,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模式可作为以后进一步的矿工粉尘防治的研究中,探讨更深层次的应用,以提高矿工自身的防护意识,减少尘肺病等职业病的发生。

喻松[8](2019)在《水城炼铁厂职业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及防范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所面临的职业卫生与安全问题也日趋严峻。例如各行业职业病种类的增加,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加强职业卫生保护,以保障人们的安全与健康。本文选定水城钢铁(集团)炼铁厂(以下简称“水城钢铁炼铁厂”),根据炼铁厂职业危害的特点,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对可能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在满负荷生产状况下,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和相关标准要求,检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因素、粉尘、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由于短时间内的检测数据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在此引入灰色系统理论为这种具有不确定信息的系统提供了从关联分析到模型建立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在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职业卫生发展史的基础上,明确了职业卫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通过对职业卫生的评价方法和相关公共管理学理论的论述和总结,结合水城钢铁炼铁厂的基本情况、职业卫生的现状,对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明确首要职业危害因素,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水城钢铁炼铁厂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关联度排列掌握事物的主要特征,找出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关键工作地点,以便集中人力、物力重点对其采取整治优化措施,促进职业健康安全系统迅速而有效的发展,也为下一步的职业卫生管理提供判断依据,同时较为高效的解决炼铁厂的职业危害问题,有重点有目的地实施改进措施,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与资源,为更好地开展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王璐璐[9](2021)在《某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3年调查资料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企业作业现场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和工程分析来了解生产工艺特点、岗位设置和岗位人数、操作方式、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置和使用情况、个人防护用品配置和佩戴情况等。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判断,筛选出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资料和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描述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以及生产环境条件与工人健康的早期影响关系。方法1.职业卫生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劳动定员、操作方式、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置和使用情况、个人防护用品配置和佩戴情况等。2.工程分析: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析,结合原材料的使用情况、最终产品的生产情况以及使用的设备情况,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判断,筛选出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企业作业场所存在的化学性毒物、粉尘及物理性因素采样、检验及评判均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规范进行。4.职工职业健康检查:收集2013~2016年的职业健康监护资料。检查项目依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其中新入职人员检查指标为接触相应职业病危害因素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必检项目;入职后第二年起的体检项目为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必检项目。结果现场调查发现企业为24小时连续作业,四班三运转的劳作制度,作业场所相关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设置情况基本符合国家规定;企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及噪声;企业职业环境检测化学性毒物浓度均未超出国家接触限值,部分作业场所粉尘或噪声超出国家接触限值;企业职工在岗期间健康检查总异常检出率高于岗前(P<0.05);男性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在岗期间健康检查一般项目中肝功能总异常检出率、血压总异常检出率、血脂总异常检出率、心电图总异常检出率、脂肪肝总检出率及血常规总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岗前(P<0.05);在岗期间第二次健康检查肝功能总异常检出率、血脂总异常检出率及血常规总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第一次(P<0.05);岗前及在岗期间健康检查一般项目中男性肝功能异常检出率、血压异常检出率及血脂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在岗期间第一次职业健康检查中男性血常规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在岗期间第二次职业健康检查中男性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及脂肪肝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岗前及在岗期间两次职业健康检查不同年龄组肝功能异常检出率、血脂异常检出率及血压异常检出率不同(P<0.05);在岗期间两次健康检查接触氯乙烯职工肝脏超声异常检出率均高于不接触氯乙烯职工(P<0.05);在岗期间第二次职业健康检查接触氯乙烯职工肝功能异常检出率及肝脏超声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第一次(P<0.05);在岗期间健康检查第二次接触噪声职工听力异常检出率高于第一次(P<0.05);在岗期间健康检查第二次接触粉尘职工肺功能异常检出率及X线胸片(高千伏)异常检出率均低于第一次(P<0.05);接触煤尘、电石粉尘、其他粉尘及聚氯乙烯粉尘职工在岗期间第二次健康检查FEV1.0(%)值均低于岗前(P<0.05);接触煤尘、电石粉尘、其他粉尘及聚氯乙烯粉尘职工在岗期间第二次健康检查FEV1.0(%)值均低于第一次(P<0.05);接触煤尘、电石粉尘、其他粉尘、聚氯乙烯粉尘及石灰石粉尘职工在岗期间两次健康检查FVC(%)值均低于岗前(P<0.05);接触煤尘、电石粉尘、其他粉尘、聚氯乙烯粉尘及石灰石粉尘职工在岗期间第二次健康检查FVC(%)值均低于第一次(P<0.05);接触氯乙烯职工在岗期间第二次健康检查血清ALT高于岗前及第一次在岗期间(P<0.05);接触氯乙烯职工两次在岗期间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较岗前有所降低(P<0.05)。结论粉尘及噪声是该企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尘职工早期肺功能损害可表现为肺功能指标FVC值下降,FEV1.0值下降出现的较晚。长期低浓度氯乙烯作业职工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血清ALT升高,血液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王玮[10](2019)在《定量分级模型和风险指数模型在火电厂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国内学者近年来提出的定量分级风险评估模型和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对内蒙古某个火电厂分别进行了风险评估。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对该火电厂进行了评价单元划分、危害因素识别和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工作,并结合职业健康监护资料、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体防护水平,汇总出风险评估所需的必要材料。分别确定每种模型所需的各种因子和参数,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现场检测进行赋值,最后根据模型公式计算出风险指数,再进行对照归类,确定风险级别。在火电行业使用定量分级模型和风险评估指数模型进行评估和分析比较,得到两种模型评估结果的共性和异性,总结出每种模型各自的优势和今后发展改进的方向。本文对丰富定量分级风险评估模型和风险评估指数模型的行业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火电行业开展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资料。

二、粉尘作业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尘作业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淮化企业生产事故风险动态预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预警理论研究现状
        1.2.2 预警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事故风险动态预警理论分析
    2.1 预警指标系统构建理论
        2.1.1 预警理论
        2.1.2 预警系统理论
        2.1.3 预警模型分析
    2.2 预警等级与指标权重研究
        2.2.1 变权理论
        2.2.2 综合赋权理论
        2.2.3 预警等级分级理论
    2.3 化工生产事故风险预警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事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3.1 预警指标构建原则
    3.2 预警指标确立
        3.2.1 人的因素
        3.2.2 物的因素
        3.2.3 环境的因素
        3.2.4 管理的因素
    3.3 生产事故风险预警指标分级研究
        3.3.1 指标分级界值划分方法
        3.3.2 指标分级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动态预警系统模型建立
    4.1 改进熵权定量权重
        4.1.1 原数据处理
        4.1.2 改进熵权法
    4.2 AHP-变权定性权重
    4.3 动态综合权重
        4.3.1 综合权重
        4.3.2 动态权重实现
    4.4 改进物元贴近度模型
        4.4.1 物元基本理论
        4.4.2 物元可拓改进模型
        4.4.3 贴近度与等级评定
    4.5 预警物元域的划分
        4.5.1 预警物元经典域和节域的确定
        4.5.2 经典域规格化处理
    4.6 本章小结
5 淮化企业事故风险动态预警系统工程应用
    5.1 淮化生产事故风险预警系统的工程应用
        5.1.1 工程概况
        5.1.2 预警指标体系的数据采集
        5.1.3 待评价物元及规格化处理
        5.1.4 各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5.1.5 贴近度函数计算与等级判定
        5.1.6 敏感度分析
    5.2 生产事故风险动态预警系统的开发
        5.2.1 预警系统的模块
        5.2.2 预警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
        5.2.3 预警系统的实现
    5.3 措施及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职业健康
        2.1.2 职业健康监管
        2.1.3 职业健康监管机构和监管对象
        2.1.4 职业健康技术服务
    2.2 职业健康监管的意义
    2.3 职业健康监管体制变迁
        2.3.1 第一阶段是1998年到2003年
        2.3.2 第二阶段是2003年到2010年
        2.3.3 第三阶段是2010年到2018年
        2.3.4 第四个阶段是2018年至今
    2.4 职业健康监管理论研究
        2.4.1 公共利益理论
        2.4.2 信息不对称的理论
        2.4.3 外部性的理论
3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的现状
    3.1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的实际情况
        3.1.1 温州市存在职业健康危害的企业分布
        3.1.2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的体制变化
        3.1.3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的队伍变化
        3.1.4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方式的改变
        3.1.5 温州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分布
        3.1.6 温州市职业健康检测机构的情况
        3.1.7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系统的变化
    3.2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采取的措施
    3.3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取得的成效
4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的困境
    4.1 温州市企业职业健康意识薄弱
    4.2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的队伍缺乏专业性
    4.3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的体制割离
    4.4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的方式单一
    4.5 温州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少、检查资质少
    4.6 温州市职业健康检测市场混乱、检测真实度低
    4.7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系统不稳定、效率低
5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困境的原因分析
    5.1 企业职业健康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5.2 职业健康监管体制割离的原因分析
    5.3 职业健康监管方式单一的原因分析
    5.4 职业健康监管队伍缺少专业性的原因分析
    5.5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不足的原因分析
    5.6 职业健康检测市场混乱的原因分析
    5.7 职业健康监管系统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6 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的对策思考
    6.1 提升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意识
    6.2 理顺职业健康监管体制
    6.3 提高职业健康监管的专业性
    6.4 丰富职业健康监管方式
    6.5 拓宽职业健康检查和检测的市场
    6.6 集成职业健康系统
7 研究结论和局限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某机械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职业卫生管理研究现状
        1.2.2 职业卫生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职业卫生现状调查
    2.1 企业总体布局、设备布局及评价
        2.1.1 总体布局
        2.1.2 生产设备布局
        2.1.3 总体和生产设备布局评价
    2.2 生产制度及劳动定员情况
    2.3 原、辅材料
    2.4 生产工艺流程
        2.4.1 热处理工艺流程
        2.4.2 表面处理工艺流程
        2.4.3 铸造工艺流程
        2.4.4 锻造工艺流程
        2.4.5 其他工艺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检测
    3.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3.1.1 热处理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
        3.1.2 表面处理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
        3.1.3 铸造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
        3.1.4 锻造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
        3.1.5 其他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
    3.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案
        3.2.1 检测方法
        3.2.2 采样点布置
    3.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3.3.1 生产性粉尘检测结果
        3.3.2 化学物检测结果
        3.3.3 物理因素检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4.1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分级
        4.1.1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分级依据
        4.1.2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分级结果
    4.2 化学物作业危害分级
        4.2.1 化学物作业危害分级依据
        4.2.2 化学物作业危害分级结果
    4.3 物理因素作业危害分级
        4.3.1 物理因素作业危害分级依据
        4.3.2 物理因素作业危害分级结果
    4.4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4.4.1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依据
        4.4.2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
    5.1 风险分级管控
        5.1.1 风险告知
        5.1.2 风险分级管控原则
    5.2 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5.2.1 低风险岗位管控措施
        5.2.2 一般风险岗位管控措施
        5.2.3 较大风险岗位管控措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4)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量化及防治效果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1.2.2 职业健康危害评价研究现状
        1.2.3 提出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现场数据检测与分析
    2.1 粉尘检测方案
    2.2 现场检测
        2.2.1 检测范围
        2.2.2 粉尘采样点确定
        2.2.3 粉尘现场检测
    2.3 粉尘检测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粉尘职业健康危害量化
    3.1 粉尘样本选取
    3.2 健康危害评价模型
        3.2.1 健康损害评价框架
        3.2.2 个人暴露评估
        3.2.3 健康风险量化
        3.2.4 健康风险表征
        3.2.5 蒙特卡洛概率危害量化模型
    3.3 模型应用分析
        3.3.1 检测结果及讨论
        3.3.2 健康风险评价
        3.3.3 敏感性分析
        3.3.4 健康危害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建立
    4.1 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4.1.1 粉尘防治管理
        4.1.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粉尘
        4.1.3 职业健康监护
        4.1.4 尘肺病诊断鉴定
        4.1.5 工会监督
    4.2 粉尘防治效果指标体系建立
        4.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2.2 指标体系确立方法—德尔菲法
        4.2.3 指标体系确立
    4.3 基于AHP-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
        4.3.1 AHP指标权重求解
        4.3.2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应用
    5.1 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5.2 确定比较数列
    5.3 粉尘防治效果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煤矿粉尘危害程度评价方法改进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典型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与改进
    2.1 典型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2.1.1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
        2.1.2 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ICMM)
        2.1.3 新加坡化学物质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MOM)
        2.1.4 澳大利亚职业健康与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澳大利亚模型)
        2.1.5 罗马尼亚职业事故和职业病风险评估方法(罗马尼亚模型)
        2.1.6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GBZ/T298-2017)
    2.2 评价方法的改进
        2.2.1 方法的选择与改进
        2.2.2 改进评价方法的论证
第3章 煤矿粉尘危害现状调研
    3.1 煤矿粉尘危害性分析
        3.1.1 煤矿粉尘理化特性分析
        3.1.2 煤矿粉尘主要危害分析
    3.2 调研对象概况
    3.3 现场调查方法与内容
        3.3.1 现场调查
        3.3.2 现场检测
    3.4 检测结果
第4章 改进版ICMM法应用分析与讨论
    4.1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验证
        4.1.1 典型岗位选取
        4.1.2 评估过程与结果
        4.1.3 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验证结果
    4.2 改进版ICMM法缺陷分析
    4.3 优化改进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创新点
        5.1.1 结论
        5.1.2 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附录B 工作场所粉尘检测职业接触限值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节能空调器生产车间新建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项目基本情况及工程分析
    2.1 项目基本情况
    2.2 生产工艺流程
3 类比项目的选择及调查
    3.1 类比项目的选择
    3.2 类比项目基本情况
        3.2.1 类比项目原辅材料
        3.2.2 类比项目生产工艺
        3.2.3 类比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3.2.4 类比项目职业健康监护
        3.2.5 类比项目个体防护用品
    3.3 类比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结果分析
        3.3.1 类比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3.3.2 类比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3.3.3 类比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
4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及分析
    4.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4.1.1 钣金前处理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4.1.2 蒸发器、冷凝器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4.1.3 外机组装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4.1.4 室内机总装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4.1.5 污水处理站、配电房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4.1.6 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
    4.2 粉尘的评价
        4.2.1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分级法
        4.2.2 粉尘的评价结果
    4.3 化学有害因素的评价
        4.3.1 新加坡半定量分析评估法
        4.3.2 化学有害因素的评价结果
    4.4 噪声的评价
        4.4.1 澳大利亚职业风险评估法
        4.4.2 噪声的评价结果
    4.5 紫外线的评价
        4.5.1 职业卫生MES法
        4.5.2 紫外线的评价结果
    4.6 评价结果分析
5 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与防护措施建议
    5.1 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5.2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矿工粉尘防治态度及行为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粉尘干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粉尘干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粉尘干预研究现状
        1.2.3 现阶段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跨理论模型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跨理论模型的概念
    2.2 跨理论模型的行为阶段划分
    2.3 跨理论模型应用的相关研究
    2.4 跨理论模型的优缺点
    2.5 小结
3 矿工粉尘防治态度、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内容
    3.3 质量控制
    3.4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4.1 基本情况
        3.4.2 粉尘防治态度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
        3.4.3 粉尘防治行为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
        3.4.4 粉尘防治态度、行为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
    3.5 矿工粉尘防治行为阶段的差异调查
        3.5.1 矿工粉尘防治行为阶段的年龄差异调查
        3.5.2 矿工粉尘防治行为阶段的文化程度差异调查
    3.6 小结
4 基于跨理论模型对矿工粉尘防治的干预研究
    4.1 研究对象
        4.1.1 纳入标准
        4.1.2 排除标准
        4.1.3 样本量计算
    4.2 干预方法及评价指标
        4.2.1 干预方法
        4.2.2 评价指标
        4.2.3 干预人员组成
        4.2.4 干预内容
    4.3 数据收集
    4.4 伦理原则
    4.5 统计分析
    4.6 干预流程
    4.7 干预结果
        4.7.1 一般情况
        4.7.2 干预对矿工粉尘防治态度的影响
        4.7.3 干预对矿工粉尘防治行为的影响
        4.7.4 干预对矿工防尘行为阶段改变的影响
        4.7.5 干预对矿工粉尘防治行为变化指标影响
        4.7.6 不同时间点对干预的影响
    4.8 小结
5 跨理论模型对矿工粉尘防治干预效果分析
    5.1 矿工粉尘防治态度与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5.2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效果分析
        5.2.1 干预对矿工粉尘防治态度的影响
        5.2.2 干预对矿工粉尘防治行为的影响
        5.2.3 干预对矿工防尘行为阶段改变的影响
        5.2.4 干预对矿工粉尘防治行为变化指标影响
        5.2.5 不同时间点对干预的影响
    5.3 对策与建议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
    6.2 结论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附录 Ⅳ

(8)水城炼铁厂职业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及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职业卫生的发展历史
        1.2.2 国内外职业卫生研究现状
        1.2.3 职业卫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水城钢铁炼铁厂生产概况
    2.1 企业概况
        2.1.1 总平面布置
        2.1.2 炼铁厂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2.1.3 工作制度及岗位定员
    2.2 企业职业卫生的工业工程分析
        2.2.1 设备布局
        2.2.2 企业生产运行情况
        2.2.3 生产工艺流程
    2.3 本章小结
3 水城钢铁炼铁厂职业卫生危害因素辨识与评价
    3.1 职业危害因素辨识
    3.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3.3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3.3.1 检测方法的确定
        3.3.2 职业卫生标准及职业接触限值
        3.3.3 职业危害因素浓(强)度计算
        3.3.4 检测时间及气象条件
        3.3.5 作业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情况
        3.3.6 采样方法及采样点或对象确定
    3.4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3.4.1 生产性粉尘浓度接触水平与评价
        3.4.2 生产性毒物浓度接触水平与评价
        3.4.3 毒物联合作用接触水平与评价
        3.4.4 生产性噪声强度职业接触水平与评价
    3.5 检测结果与原因分析
        3.5.1 检测结果
        3.5.2 职业危害因素浓度超标原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职业危害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主要职业危害因素的确定
    4.3 灰色关联分析
        4.3.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
        4.3.2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特征
    4.4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建立
    4.5 灰色关联分析在炼铁厂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中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5 炼铁厂职业病危害防范对策
    5.1 加强粉尘防护培训教育
    5.2 规范防护用品使用流程
    5.3 加强粉尘检测管理
    5.4 提高防尘设备效率
    5.5 设置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
    5.6 强化职业健康体检
        5.6.1 入职前健康检查管理
        5.6.2 入职中定期健康检查管理
        5.6.3 离岗离职健康检查管理
    5.7 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
    5.8 噪声防护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某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3年调查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综述 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的职业危害现状
    参考文献

(10)定量分级模型和风险指数模型在火电厂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法国内外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基本情况
        2.1.2 项目组成
        2.1.3 生产制度和定员
        2.1.4 物料
    2.2 评估程序
        2.2.1 共用程序
        2.2.2 定量分级评估程序
        2.2.3 风险指数评估程序
第三章 职业病危害因素
    3.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3.1.1 生产工艺流程
        3.1.2 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
    3.2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3.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3.3.1 检测方法及依据
        3.3.2 检测结果
第四章 职业病防护与职业卫生管理
    4.1 职业病防护设施
        4.1.1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情况
        4.1.2 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
    4.2 个人防护用品
        4.2.1 个人防护用品配置
        4.2.2 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制度和执行情况
        4.2.3 个人防护用品评价
    4.3 职业卫生管理
        4.3.1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4.3.2 职业卫生管理评价
    4.4 职业健康监护
        4.4.1 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4.4.2 职业健康监护分析
第五章 风险评估
    5.1 定量分级风险评估模型
        5.1.1 化学有害物质作业分级
        5.1.2 粉尘作业分级
        5.1.3 噪声作业分级
        5.1.4 综合评估
    5.2 风险指数法评估模型
        5.2.1 评估依据
        5.2.2 评估结果
    5.3 讨论
        5.3.1 结果比较
        5.3.2 结果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粉尘作业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淮化企业生产事故风险动态预警技术研究[D]. 刘秀.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温州市职业健康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钟斌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4)
  • [3]某机械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控制研究[D]. 白园园.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量化及防治效果评价模型研究[D]. 申阳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煤矿粉尘危害程度评价方法改进及应用研究[D]. 王东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6]节能空调器生产车间新建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研究[D]. 毕仁智.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7]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矿工粉尘防治态度及行为干预研究[D]. 者雅茹.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8]水城炼铁厂职业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及防范对策研究[D]. 喻松.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9]某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3年调查资料分析[D]. 王璐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定量分级模型和风险指数模型在火电厂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王玮.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粉尘作业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