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红细胞分化和去核因子对小鼠红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和恶性抑制

小鼠红细胞分化和去核因子对小鼠红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和恶性抑制

一、DIFFERENTIATION AND MALIGNANT SUPPRESSION INDUCED BY MOUSE ERYTHROID DIFFERENTIATION AND DENUCLEATION FACTOR ON MOUSE ERYTHROLEUKEMIA CELLS(论文文献综述)

张璇,王万莹,吕涛[1](2021)在《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文中提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向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的分化是一个精确又复杂的过程,从谱系决定到终末分化以及去核、去细胞器的过程都受到了严格的调控。红细胞生成障碍会导致各种疾病,治疗这些疾病的关键是阐明红系发育中的调控机制。该综述主要总结了近年来在分子水平上的调控因素研究,包括对转录和转录后以及翻译和翻译后的调节,以求完善红系分化调控网络,对了解红细胞发育异常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求新的治疗手段有重要意义。

陈莹[2](2021)在《肿瘤对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是恶性肿瘤常见的伴随疾病之一。随着近年来对CRA的重视,有关CRA的流行病学和致病因素研究逐渐增多,但迄今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够在体内持续产生全部血液细胞和免疫细胞能力的多能干细胞。本项目利用小鼠肺癌模型,研究肿瘤条件下造血干细胞的红系细胞分化特征,以探明此过程的可能异常变化及其潜在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小鼠肿瘤模型的构建:本实验均使用6~8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以皮下注射小鼠Lewis肺癌细胞(Lewis lung carcinoma,LLC)作为实验组,以皮下注射PBS为对照组,4周后用于后续实验;(2)骨髓细胞单细胞悬液的制备:断颈法处死小鼠后,用医用剪刀和镊子分离小鼠股骨与胫骨,用注射器将骨髓腔中的骨髓细胞反复冲洗至DMEM完全培养基中。(3)细胞的分选:小鼠骨髓细胞用特定组合的荧光素偶联抗体进行孵育标记,后用流式细胞分选以分选纯化特定细胞群。(4)体外细胞定向分化实验:分选特定细胞群细胞至半固体培养基中培养7~14天,对集落进行计数并对集落中细胞进行吉姆萨染色,对细胞类型镜检测定。(5)基因m RNA表达水平的检测:利用TRIzol法提取细胞的RNA,后用c DNA第一链合成试剂盒将其逆转录成c D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6)统计方法:数据统计采用Prism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研究结果:(1)肿瘤条件下红细胞的变化首先,取外周血行瑞士吉姆萨染色,镜下计数红细胞(RBC)的数量。荷瘤小鼠和正常小鼠(对照)来源细胞分别以T和N表示(以下同)。同一视野下,T-RBC和N-RBC的数量分别478.0±1.155与495.7±3.333,表明肿瘤条件下红细胞数目显着降低,但同时伴有显着增多的有核红细胞。(2)肿瘤条件下血常规分析对正常小鼠和肿瘤小鼠外周血血常规分析。分别统计肿瘤小鼠和正常小鼠外周血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含量及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荷瘤小鼠和正常小鼠(对照)来源细胞分别以T和N表示(以下同)。T-RBC和N-RBC的含量分别为11.94±1.552×1012/L与23.28±1.297×1012/L。T-Hb与N-Hb的含量分别为76.00±5.891(g/L)与165.2±4.994(g/L)。T-HCT与N-HCT的含量分别为0.2652±0.01482%与0.5246±0.01639%。T-MCV与N-MCV的大小分别为57.16±1.735(f L)与45.50±0.4135(f L)。表明肿瘤条件下小鼠外周血中RBC、Hb、HCT含量均显着降低,MCV显着增大。(3)肿瘤条件下肺癌病人外周血有核红细胞的变化利用流式分析肿瘤病人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NRBC)丰度。肿瘤病人和正常人(对照)来源细胞分别以T和N表示(以下同)。结果显示,T-NRBC和N-NRBC分别为占外周血细胞的0.2308±0.08761%与0.0243±0.00408%,表明肺癌病人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显着增多。(4)肿瘤条件下骨髓红细胞分化通路上游不同祖细胞群丰度的变化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的早期阶段包含多能祖细胞MPP2、共同髓系祖细胞CMP、红细胞/巨核细胞祖细胞MEP等。荷瘤小鼠和正常小鼠(对照)来源细胞分别以T和N表示(以下同)。流式分析显示,T-MPP2和N-MPP2分别占骨髓细胞总数的0.0083±0.00240%和0.0023±0.00088%、T-CMP和N-CMP分别占骨髓细胞总数的0.4165±0.08738%和0.5068±0.02894%、T-MEP和N-MEP分别占骨髓细胞总数的0.3158±0.09155%和0.4160±0.06015%。结果表明,肿瘤条件下骨髓红细胞分化通路上游不同祖细胞丰度无显着性变化。(5)肿瘤条件下骨髓和脾脏红细胞分化通路下游不同前体细胞丰度的变化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的晚期阶段包含原红细胞(Proerythroblasts,Pro E)、早幼红细胞(Basophilic erythroblasts,Baso E)、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blasts,Ply E)、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erythroblasts,Ortho E)。荷瘤小鼠和正常小鼠(对照)来源细胞分别以T和N表示(以下同)。流式分析显示,T-Pro E和N-Pro E分别占骨髓细胞总数的0.1593±0.02942%和0.0713±0.01638%。T-Baso E和N-Baso E分别占骨髓细胞总数的20.87±1.485%和27.50±0.9866%。T-Poly-E和N-Poly-E分别占骨髓细胞总数的1.041±0.2893%和1.593±0.3284%。T-Ortho E和N-Ortho E分别占骨髓细胞总数的5.390±0.8075%和16.90±1.858%。结果表明,肿瘤条件下骨髓中Baso E、Ortho E阶段细胞丰度均显着降低,说明肿瘤条件下骨髓中红细胞终末分化阶段出现障碍。在小鼠脾脏中,T-Pro E和N-Pro E分别占脾脏细胞总数的0.8193±0.2545%和0.0400±0.02382%。T-Baso E和N-Baso E分别占脾脏细胞总数的35.75±3.082%和1.023±0.2015%。T-Poly-E和N-Poly-E分别占脾脏细胞总数的3.150±0.5654%和0.4790±0.1042%。T-Ortho E和N-Ortho E分别占脾脏细胞总数的3.833±0.6132%和13.83±2.641%。结果显示,肿瘤小鼠脾脏中Pro E、Baso E、Ply E细胞丰度均显着增加,而Ortho E细胞丰度显着降低,表明肿瘤条件下脾脏中Pro E、Baso E、Ply E阶段细胞大量积累,但在红细胞终末分化也出现障碍。(6)荷瘤小鼠不同造血祖细胞分化形成红细胞的能力流式分选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分化通路上处于不同阶段细胞群,将分选细胞转入红系定向分化培养基中培养。7天后,测定BFU-E和CFU-E集落数量。荷瘤小鼠和正常小鼠(对照)来源细胞分别以T和N表示(以下同)。T-MPP2细胞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培养集落形成中,CFU-E和BFU-E的集落数目分别为75.67±2.186和51.67±0.8819,N-MPP2细胞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培养集落形成中,CFU-E和BFU-E的集落数目分别为75.67±1.202和48.33±0.8819。T-CMP细胞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培养集落形成中,CFU-E和BFU-E的集落数目为20.67±1.764和56.00±0.5774。N-CMP细胞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培养集落形成中,CFU-E和BFU-E的集落数目分别为17.00±3.606和54.67±1.764。T-MEP细胞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培养集落形成中,CFU-E和BFU-E的集落数目分别为19.33±2.333和35.67±1.667,N-MEP细胞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培养集落形成中,CFU-E和BFU-E的集落数目分别为15.67±1.453和41.67±2.963。结果表明,肿瘤小鼠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的祖细胞包括MPP2、CMP、MEP等阶段细胞的红细胞分化能力无显着性变化。(7)肿瘤条件下骨髓红细胞分化通路下游前体细胞分化形成红细胞的能力流式分选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分化通路下游前体细胞,将分选细胞转入红系定向分化培养基中培养。2天后,测定CFU-E集落数量。T-红细胞前体细胞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培养集落形成中,CFU-E的数目为3.000±0.5774,N-红细胞前体细胞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培养集落形成中,CFU-E的数目为48.33±2.404,表明肿瘤小鼠红细胞前体细胞分化形成红细胞能力显着降低。(8)红细胞前体细胞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瑞士吉姆萨染色为明确肿瘤条件下红细胞前体细胞分化形成红细胞能力,由于红细胞分化通路下游前体细胞各阶段分选细胞数量过少,因此,我们分选Ter119+CD71+细胞转入红系定向分化培养基中培养。2天后,行瑞士吉姆萨染色,进一步测定肿瘤条件下红细胞分化潜能。结果显示,肿瘤小鼠来源的Ter119+CD71+与正常小鼠来源的Ter119+CD71+体外定向红细胞形成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4.286%和64.286%。表明肿瘤来源的Ter119+CD71+分化形成红细胞的比例减少。(9)肿瘤条件下红细胞前体细胞向红细胞分化调控因子筛选:利用转录组云平台数据分析,正常小鼠和肿瘤小鼠Ter119+CD71+细胞中有651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肿瘤小鼠Ter119+CD71+中有3091个基因表达上调,3425个基因表达下调。这些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过程、单一生物进程、生物调控、应激反应、代谢等生物功能;细胞、细胞组分、细胞器、细胞膜、细胞器、高分子复合物等细胞组成;催化活性、信号转导、分子转运、分子传感器活性等分子功能。此外,这些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周期、细胞凋亡、NF-κB信号通路等有关。(10)正常小鼠和肿瘤小鼠红细胞前体细胞细胞中SOX6的表达利用q RT-PCR技术检测了正常小鼠和肿瘤小鼠Ter119+CD71+细胞中SOX6m RNA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肿瘤小鼠骨髓Ter119+CD71+细胞中SOX6的表达量是正常小鼠的0.1256±0.007倍,正常小鼠Ter119+CD71+细胞中SOX6的表达显着高于肿瘤小鼠(P<0.05)。结论:CRA是恶性肿瘤的常见伴随疾病。本课题利用小鼠肺癌模型研究肿瘤条件下造血干细胞的红系细胞分化特征,以探明此过程的可能异常变化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我们发现,肿瘤条件下红细胞发育出现障碍,且障碍出现在红细胞终端分化阶段。这些发现对于明晰CRA疾病状态下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途径提供了新的视角。

王晓晴[3](2020)在《Ash2l-1在小鼠卵黄囊早期造血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组蛋白H3K4的甲基化修饰在调控基因表达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3K4的甲基化修饰主要是在甲基转移酶MLL/SET1家族蛋白催化作用下完成,在哺乳动物中,MLL/SET1家族蛋白包含六种蛋白复合体:MLL1/MLL、MLL2、MLL3、MLL4、SET1A、SET1B,这六种蛋白复合体具有4种相同的核心亚基:WDR5、RBBP5、ASH2L 和 DPY30,并称为 WRAD。其中的 ASH2L主要作用是促进H3K4的三甲基化修饰。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在小鼠中,由于可变启动子的选择,Ash2l会产生两种不同亚型的mRNA,并进一步翻译成两种长度不同的蛋白亚基:ASH2L-1,ASH2L-2,但有关这两种亚型在小鼠胚胎发育中的具体作用还不清楚。本文主要阐述了Ash2l-1在小鼠早期胚胎造血和血管发育中的作用,有关Ash2l-2的作用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当Ash2l-1缺失时,小鼠胚胎在E9.5-E10.5时发生致死,并发现E9.5时的卵黄囊上的血管和造血发生缺陷。E8.5卵黄囊的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红细胞和血管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发现Ash2l-1的缺失不影响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和多能性,但是影响了胚胎干细胞向拟胚体的诱导,在Ash2l-1-/-的拟胚体中,出现搏动心肌的比例减少,红细胞和血管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明显下降。Ash2l-1-/-胚胎干细胞形成的畸胎瘤形态显着减小,重量降低,中胚层来源的红细胞数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在Ash2l-1缺失的胚胎卵黄囊组织和体外诱导拟胚体中发现H3K4me3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调,结合卵黄囊上H3K4me3的CUT&RUN结果,说明Ash2l-1可能是通过关键基因启动子区的H3K4me3修饰水平调控红细胞发育和成熟、血管发生和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综合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说明Ash2l-1的缺失下调了卵黄囊上基因的H3K4me3修饰水平并影响了小鼠胚胎的造血和血管发生。

刘茜[4](2020)在《mTOR信号通路在人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红系定向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红细胞成分输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疾病的治疗,是血液病、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创伤、器官移植、恶性肿瘤等疾病得以有效治疗的重要保障,更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等疾病骨髓移植之外唯一有效和维持患者生命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使用的红细胞等血制品仍依赖于献血志愿者外周血捐献,然而,全球献血量中存在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输血存在血液相容性及感染的风险。在献血志愿者之外找到更为充足、安全、经济的血液替代来源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研究方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研究小组已经建立了体外诱导包括人骨髓、外周血、脐带血等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分化为红细胞的方法,并在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及非人类灵长类动物(NHP)模型中证实了体外培养得到的红细胞的生理。然而目前已有的诱导方法所获得的红细胞在脱核效率与扩增效率方面都远未达到临床应用的要求。因此,只有充分阐明人红细胞分化、增殖各调控层面及信号通路间的相互作用与机理,尤其是终末期成熟的调控机制,才能突破目前的技术瓶颈,建立并优化大规模体外诱导分化的方法,提高分化终末期脱核成熟及扩增效率,使之尽早用于临床,同时为治疗地中海贫血、慢病性贫血等疾病中出现的无效红系造血,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提供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与思路。目前自噬被认为是红细胞终末成熟的主要机制。自噬相关的信号调节通路非常复杂,mTOR信号通路是其中最主要的负性调节因子。雷帕霉素是最早发现的mTOR抑制剂,已经被FDA批准用于临床。然而,雷帕霉素到底是治疗贫血还是导致贫血,存在争议。我们前期在动物体内的研究发现,mTOR信号通路是在红细胞分化早期造血干细胞分化和增殖中所必须的;体内和体外对mTOR通路的抑制显示可部分纠正缺陷红细胞成熟的异常。但由于受实验材料及手段的限制,mTOR在人红细胞分化与终末期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目的:1)观察人脐带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定向分化过程中,mTOR信号通路对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影响。2)研究mTOR通路调控人脐带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的红系定向分化的机制。3)优化体外诱导人造血干/祖细胞红系定向分化的培养体系,提高红细胞的终末期成熟效率。方法:1)采用密度梯度离心与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人脐带血CD34+细胞。2)采用无血清无饲养层体系体外诱导人脐带血来源的CD34+细胞向红细胞定向分化。3)实验分组:在红系定向分化不同时间点(Day8,Day11,Day18,Day22,Day44),向培养基中加入50n M雷帕霉素作为药物处理组,以未处理组和DMSO组(溶剂组)作为对照组。4)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进行细胞表面抗原CD34、CD36、CD71和CD235a染色,以分析分化进程;CFDA SE染色后比较细胞增殖能力;PI染色后比较细胞周期;Brd U染色后进一步验证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结果;Annexin V-FITC/7-AAD染色检测凋亡率;DRAQ5染色后,检测脱核细胞比例;CD235a和Mito Tracker染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红细胞中线粒体的清除;H2DCFDA染色后检测活性氧水平;JC-1染色检测成熟末期红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5)Wright-Giemsa染色观察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May-Grünwald-Giemsa(MGG)染色观察挑出的BFU-E/CFU-E细胞形态及表型。6)CD235a和Mitotracker染色后,用激光共聚焦检测CD235a阳性细胞中Mitotracker的平均荧光强度。Lysotracker和Mitotracker染色后,用激光共聚焦检测检测红细胞中线粒体自噬。7)RT-q PCR检测珠蛋白基因,红系分化特异性基因,脱核相关基因及mTOR下游基因及自噬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8)Western blot检测脱核相关基因,mTOR下游基因及自噬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1)从人脐带血中纯化得到CD34+细胞,并成功诱导其向红细胞分化。2)集落形成实验显示,在分化早期,雷帕霉素处理细胞后,BFU-E和CFU-E-E数目显着降低,尤其是BFU-E形成明显被抑制。3)在分化早期,雷帕霉素处理细胞后,细胞增殖被抑制,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凋亡和分化进程未受影响,同时检测发现G1-S过渡调控基因p27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升高。4)在红系分化中、后期,雷帕霉素处理使红细胞脱核率增高,珠蛋白转录水平增高,活性氧水平降低,且促进了成熟末期红细胞内的线粒体清除。5)雷帕霉素处理细胞后,mTOR通路的下游靶蛋白(p70S6及S6)磷酸化水平降低,mTOR通路被抑制,大部分自噬相关基因的m RNA和蛋白水平升高。结论1)我们在体外建立的无血清无饲养层培养体系可成功诱导人脐带血CD34+细胞向红细胞定向分化,且在我们建立的人脐带血CD34+细胞红系分化体系中,于分化的第18天加入雷帕霉素处理可明显提高红细胞终末期脱核成熟的效率而不降低细胞数量。2)mTOR信号通路对于人红系早期分化与细胞增殖是必需的,mTOR通路抑制导致了细胞周期停滞与细胞增殖抑制,从而抑制了BFU-E与CFU-E等红系集落的形成,但凋亡率和分化进程未有明显改变。3)在人红系分化中后期,mTOR通路的抑制使自噬过程增强,从而提高了红细胞的脱核效率,促进了线粒体清除,并最终促进了红细胞的终末期成熟。

刘茜[5](2020)在《mTOR信号通路在人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红系定向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红细胞成分输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疾病的治疗,是血液病、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创伤、器官移植、恶性肿瘤等疾病得以有效治疗的重要保障,更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等疾病骨髓移植之外唯一有效和维持患者生命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使用的红细胞等血制品仍依赖于献血志愿者外周血捐献,然而,全球献血量中存在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输血存在血液相容性及感染的风险。在献血志愿者之外找到更为充足、安全、经济的血液替代来源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研究方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研究小组已经建立了体外诱导包括人骨髓、外周血、脐带血等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分化为红细胞的方法,并在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及非人类灵长类动物(NHP)模型中证实了体外培养得到的红细胞的生理。然而目前已有的诱导方法所获得的红细胞在脱核效率与扩增效率方面都远未达到临床应用的要求。因此,只有充分阐明人红细胞分化、增殖各调控层面及信号通路间的相互作用与机理,尤其是终末期成熟的调控机制,才能突破目前的技术瓶颈,建立并优化大规模体外诱导分化的方法,提高分化终末期脱核成熟及扩增效率,使之尽早用于临床,同时为治疗地中海贫血、慢病性贫血等疾病中出现的无效红系造血,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提供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与思路。目前自噬被认为是红细胞终末成熟的主要机制。自噬相关的信号调节通路非常复杂,mTOR信号通路是其中最主要的负性调节因子。雷帕霉素是最早发现的mTOR抑制剂,已经被FDA批准用于临床。然而,雷帕霉素到底是治疗贫血还是导致贫血,存在争议。我们前期在动物体内的研究发现,mTOR信号通路是在红细胞分化早期造血干细胞分化和增殖中所必须的;体内和体外对mTOR通路的抑制显示可部分纠正缺陷红细胞成熟的异常。但由于受实验材料及手段的限制,mTOR在人红细胞分化与终末期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目的:1)观察人脐带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定向分化过程中,mTOR信号通路对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影响。2)研究mTOR通路调控人脐带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的红系定向分化的机制。3)优化体外诱导人造血干/祖细胞红系定向分化的培养体系,提高红细胞的终末期成熟效率。方法:1)采用密度梯度离心与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人脐带血CD34+细胞。2)采用无血清无饲养层体系体外诱导人脐带血来源的CD34+细胞向红细胞定向分化。3)实验分组:在红系定向分化不同时间点(Day8,Day11,Day18,Day22,Day44),向培养基中加入50n M雷帕霉素作为药物处理组,以未处理组和DMSO组(溶剂组)作为对照组。4)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进行细胞表面抗原CD34、CD36、CD71和CD235a染色,以分析分化进程;CFDA SE染色后比较细胞增殖能力;PI染色后比较细胞周期;Brd U染色后进一步验证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结果;Annexin V-FITC/7-AAD染色检测凋亡率;DRAQ5染色后,检测脱核细胞比例;CD235a和Mito Tracker染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红细胞中线粒体的清除;H2DCFDA染色后检测活性氧水平;JC-1染色检测成熟末期红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5)Wright-Giemsa染色观察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May-Grünwald-Giemsa(MGG)染色观察挑出的BFU-E/CFU-E细胞形态及表型。6)CD235a和Mitotracker染色后,用激光共聚焦检测CD235a阳性细胞中Mitotracker的平均荧光强度。Lysotracker和Mitotracker染色后,用激光共聚焦检测检测红细胞中线粒体自噬。7)RT-q PCR检测珠蛋白基因,红系分化特异性基因,脱核相关基因及mTOR下游基因及自噬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8)Western blot检测脱核相关基因,mTOR下游基因及自噬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1)从人脐带血中纯化得到CD34+细胞,并成功诱导其向红细胞分化。2)集落形成实验显示,在分化早期,雷帕霉素处理细胞后,BFU-E和CFU-E-E数目显着降低,尤其是BFU-E形成明显被抑制。3)在分化早期,雷帕霉素处理细胞后,细胞增殖被抑制,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凋亡和分化进程未受影响,同时检测发现G1-S过渡调控基因p27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升高。4)在红系分化中、后期,雷帕霉素处理使红细胞脱核率增高,珠蛋白转录水平增高,活性氧水平降低,且促进了成熟末期红细胞内的线粒体清除。5)雷帕霉素处理细胞后,mTOR通路的下游靶蛋白(p70S6及S6)磷酸化水平降低,mTOR通路被抑制,大部分自噬相关基因的m RNA和蛋白水平升高。结论1)我们在体外建立的无血清无饲养层培养体系可成功诱导人脐带血CD34+细胞向红细胞定向分化,且在我们建立的人脐带血CD34+细胞红系分化体系中,于分化的第18天加入雷帕霉素处理可明显提高红细胞终末期脱核成熟的效率而不降低细胞数量。2)mTOR信号通路对于人红系早期分化与细胞增殖是必需的,mTOR通路抑制导致了细胞周期停滞与细胞增殖抑制,从而抑制了BFU-E与CFU-E等红系集落的形成,但凋亡率和分化进程未有明显改变。3)在人红系分化中后期,mTOR通路的抑制使自噬过程增强,从而提高了红细胞的脱核效率,促进了线粒体清除,并最终促进了红细胞的终末期成熟。

胡彦云[6](2020)在《TAL1在IM诱导的CML细胞凋亡及红系分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的疾病,其分子遗传学标记为Ph+染色体。虽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使CML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明显提高,但不能完全消除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s),使患者仍存在复发的风险;另外,部分CML患者由于其他肿瘤相关的基因突变或长期服药等原因存在耐药问题。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T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1,TAL1)是正常造血过程中重要的转录因子,TAL1在造血干/祖细胞向T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下调,最终在成熟T细胞中沉默,当在成熟T细胞中异常表达时,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 cell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TALL)的发生有关。本研究基于数据库分析发现的TAL1在CML中表达异常的特点,分析CML-LSCs及IM诱导的CML细胞株中TAL1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TAL1在细胞凋亡与红系分化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了解TAL1在CML中的调控网并寻找CML治疗潜在的新靶点。方法:(1)利用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分析CML患者与健康个体(Healthy individual,HI)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之间TAL1的表达差异。(2)利用多色流式细胞仪分选初发的慢性期CML患者骨髓标本中LinCD34+CD38-CD26+细胞与Lin-CD34+CD38-CD26-细胞。(3)使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靶向下调K562、KBM5、KU812、JURKAT、TOM1与SUP-B15细胞中基因的表达。(4)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结合DAVID(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信号富集与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5)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 RT-PCR)检测经过不同处理的样品中TAL1、PTEN、lnc RNA-BGLT3、BCR-ABL、NFE2、γ-goblin、CD71与CD235A基因的变化趋势。(6)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经不同处理的样品中TAL1、PTEN、AKT以及p-AKT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7)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某基因或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GEO数据库中初发CML患者PBMCs中TAL1的表达显着低于健康人。(2)CML慢性期患者Lin-CD34+CD38-CD26+细胞中BCR-ABL融合基因呈阳性且TAL1低表达。(3)K562细胞中使用RNAi技术下调BCR-ABL融合基因或IM处理均可以上调TAL1的表达。(4)K562细胞中抑制TAL1的表达,可以显着抑制IM诱导的细胞凋亡及AKT磷酸化水平下降。(5)K562细胞中IM同样可以上调PTEN与lnc RNA-BGLT3的表达。(6)K562与KU812细胞中下调TAL1的表达会抑制PTEN与lnc RNA-BGLT3的表达;K562细胞中过表达TAL1则会上调PTEN与lnc RNA-BGLT3的表达。(7)K562细胞中抑制PTEN或lnc RNA-BGLT3的表达,均可以抑制IM诱导的细胞凋亡。(8)K562细胞中靶向抑制AKT的表达或PI3K-AKT通路抑制剂均可以促进IM诱导的细胞凋亡。(9)与CML中不同的是,ALL细胞中抑制TAL1的表达时反而上调PTEN与lnc RNA-BGLT3的表达,而TAL1过表达时却抑制PTEN与lnc RNA-BGLT3的表达。(10)诱导脐带血CD34+细胞(cord blood-CD34+cells,CB-CD34+)发生红系分化过程中,TAL1、PTEN以及lnc RNA-BGLT3的表达上调。(11)低浓度IM可以上调K562细胞中NFE2、CD71、CD235A以及γ-goblin在m RNA水平的表达。(12)CB-CD34+细胞中下调TAL1或lnc RNA-BGLT3的表达并诱导向红系分化6 d,可显着抑制红系标记基因CD71与γ-goblin的上升趋势,但对CD235A的影响不明显。(13)K562细胞中下调TAL1或lnc RNA-BGLT3的表达,显着抑制IM诱导NFE2、CD71、CD235A以及γ-goblin的上升趋势。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TAL1在CML-LSCs中低表达并受BCR-ABL融合基因抑制;下调TAL1抑制PTEN的表达,从而激活PI3K-AKT通路,最终抑制IM诱导的CML细胞凋亡;PTEN与lnc RNA-BGLT3是TAL1的潜在靶基因;抑制PI3K-AKT通路,可以增加CML细胞对IM的敏感度;下调TAL1或lnc RNA-BGLT3的表达会抑制CB-CD34+细胞与K562细胞的红细胞分化进程。这些结果揭示了TAL1在CML中的重要作用,并证实TAL1直接或间接通过PTEN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TKI诱导的CML细胞凋亡,这可能是CML治疗和发病的新机制,为解决CML耐药问题提供新思路。

范腾[7](2020)在《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文中研究指明临床研究表明,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安全、临床有效。为进一步完善复方青黄散临床疗效、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本研究在课题组研究基础上,对复方青黄散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利用MDS转基因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和作用机制探讨。研究一 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到2016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1年半的6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患者使用复方青黄散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相关因素。患者一般资料描述采用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61例MDS患者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后:16例获得血液学改善(16/61,26.2%),40例获得血液学稳定(40/61,65.6%),5例治疗无效(5/61,8.2%),血液学进步率为91.8%。(2)61例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85.59±26.6g/L)较治疗前(79.23±21.28g/L)显着升高(p=0.016)。(3)61例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1.14±0.63×109/L)较治疗前(1.01±0.53×109/L)升高,无显着差异(p=0.12)。(4)61 例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43.67±37.79 × 109/L)较治疗前(44.35±38.23×109/L)无显着改变(p=0.93)。(5)61 例患者在治疗后 3 月(260ml)、6月(180ml)以及1年半(80ml)的输血量较治疗前(350ml)显着减少(p=0.0004)。(6)年龄小于60岁,染色体核型预后好和中等及IPSS-R低危和中危患者复方青黄散治疗后疗效较好。(7)61例患者使用复方青黄散后未见肝肾功能异常。结论:复方青黄散治疗MDS患者的血液学进步率为91.8%,复方青黄散对红系改善较为明显。研究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目的:为了解复方青黄散药效学,本研究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基因小鼠模型并进行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M11PTD/WT/Runx1Δ/Δ和TPM+移植小鼠的转基因MDS模型小鼠。M11PTD/WT/Runx1Δ/Δ和TPM+小鼠发病后,将其骨髓移植到受体鼠体内(B6J和B6J*129),TPM+移植小鼠给予多西环素食物诱导发病,M11PTD/WT/Runx1Δ/Δ移植小鼠则等待发病。移植后监测小鼠移植物嵌合度。小鼠发病后将16只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复方青黄散或PBS灌胃治疗,每周5次,连续4周。复方青黄散给药小鼠药物剂量为4.2mg/kg/天,PBS组给予100ul/天。评价给药前、后小鼠血常规的变化,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1)M11PTD/WT/Runx1Δ/Δ和TPM+移植小鼠移植1月后移植物嵌合度检测:M11PTD/WT/Runx1Δ/Δ移植小鼠CD45.2+细胞群所占百分比为76.19±3.21%,TPM+移植小鼠中,GFP+细胞群所占百分比为74.59±7.22%。(2)复方青黄散和PBS治疗组小鼠治疗前血常规基线。PBS组和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的基线一致(p=0.32,0.19,0.55)。(3)复方青黄散和PBS组小鼠治疗后血常规变化。①治疗后第8,15,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红蛋白较PBS组小鼠血红蛋白显着升高(p=0.009,0.026,0.015);②治疗后第8,15,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红细胞较PBS组红细胞显着升高(p=0.005,0.012,0.004);③治疗后第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小板较PBS组小鼠显着升高(p=0.029)。(4)复方青黄散组和PBS组小鼠生存时间:PBS对照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为47.5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记录至128天,仍未得到中位生存时间,复方青黄散治疗组小鼠的生存时间较PBS组显着延长(p=0.04)。结论:复方青黄散可改善MDS模型小鼠贫血、血小板减少,延长其生存时间。研究三 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为了解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MDS小鼠和正常小鼠及MDS患者和正常人的细胞进行体内、外作用机制和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CCK-8法分析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和人的细胞以及MDS小鼠和人的细胞的细胞活力的作用;(2)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DS小鼠复方青黄散和PBS干预后骨髓造血干细胞和红细胞前体细胞分化;(3)采用克隆形成簇、红细胞爆发集落形成簇和红细胞集落形成簇分析,对MDS小鼠骨髓和正常小鼠骨髓进行体外培养,研究复方青黄散对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4)采用免疫蛋白电泳和定量PCR,探讨复方青黄散对MDS克隆和正常克隆的分子学作用机制。结果:(1)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细胞、MDS患者细胞、正常小鼠和人脐带血细胞无细胞活力抑制作用,可促进MDS-L细胞分化。(2)MDS小鼠给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红细胞前体细胞群Ⅰ、Ⅱ较PBS组显着增加(p=0.014,p=0.031),成熟红细胞群Ⅳ较PBS组显着减少(p=0.039);复方青黄散组正常造血干细胞群较PBS组显着增加(p=0.006),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脾脏较PBS组显着减小(p=0.032)。(3)体外TPM+骨髓移植小鼠骨髓细胞、TPM+、TPM-小鼠骨髓细胞和正常小鼠骨髓的BFU-E和CFU-E培养结果显示:复方青黄散组BFU-E和CFU-E的克隆计数和细胞数均较PBS组增加(p<0.05)。(4)正常小鼠给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小鼠的LSK,MPP2,MPP3,MPP4及Pre-CFU-E、Pro-E+CFU-E细胞群均较PBS组增加(p<0.05),两组小鼠的脾脏重量和血常规改变无差异(p>0.05)。(5)复方青黄散可下调M11PTD/WT/Runx1Δ/Δ细胞HIF1A蛋白及下游Binp3,Binp31,Ldha,Hk2,Ddit4基因表达,上调M11PTD/WT/Runx1Δ/Δ细胞P53、MDM2、VHL蛋白的表达。(6)复方青黄散可上调正常细胞GATA1、GATA2、GATA3蛋白表达。结论:复方青黄散通过促进MDS克隆和正常细胞的红系分化而改善贫血。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分子作用机制为:下调MDS克隆HIF1A表达,发挥抑制MDS克隆作用,使MDS克隆向正常红系分化;上调正常细胞的GATA1、GATA2、GATA3,促进正常细胞的红细胞系分化。

王方方[8](2020)在《microRNA-144/451在β地中海贫血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BT)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增加,其已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由于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β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缺如,造成α珠蛋白肽链相对过剩,进而沉淀在红细胞膜上,导致红细胞前体细胞凋亡和无效红细胞生成(Ineffective erythropoiesis,IE),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贫血、脾脏肿大,儿童患者发育迟缓、生长阻滞。贫血严重的患者需要长期输注红细胞,生活质量差,经济负担重。目前治疗BT的方法如输血、祛铁、脾切除、诱导γ珠蛋白生成、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长期输血导致患者体内铁负荷增加,过多的铁沉积在心、肝等器官,引起脏器功能衰竭;祛铁药物不仅价格昂贵,还会引起如粒细胞减少、皮肤感染和过敏、视力和听力障碍等不良反应;脾切除会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等;而诱导γ珠蛋白生成的药物如羟基脲等的使用亦不能降低患者的输血需求;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着费用高、配型困难及移植物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其他治疗相关毒性反应等问题。基因治疗被认为是BT患者的替代疗法,但这种方法涉及的技术需要复杂、昂贵的资源,而且载体整合在基因组中有造成遗传毒性的可能。因此,探索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BT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miR)是一类长度仅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在整个生物进化过程中调控着基因表达,对于维持红系稳态亦是必不可少的。miR-144和miR-451在成熟红细胞(Redbloodcells,RBCs)中大量表达,是红细胞的保护者。当这种大量表达的miR-144/451缺失后,小鼠表现出小细胞溶血性贫血,这与红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敏感性增加、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下降有关。急性贫血时,如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诱导清除红系前体细胞、苯肼(Phenylhydrazine,PHZ)诱导的红细胞破坏及急性失血,从miR-144/451敲除鼠的胚胎肝(Fetal liver,FL)、骨髓(Bone marrow,BM)和脾脏(Spleen,SP)分离出的红细胞在恢复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细胞死亡。因此,miRNAs有可能成为许多重大疾病尤其是红细胞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工具。方法:我们以小鼠为模型,对miRNAs调控红细胞发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在正常和应激造血过程中,miR-144/451起到抗氧化、抗凋亡及促分化的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发现miR-144/451在BT模型鼠(β-thalassemic mouse,Hbbth3杂合子,th3+/-)中显着升高,当th3+/-鼠体内miR-144/451表达缺失后,贫血得到改善。进而研究发现miR-144/451 缺失的th3+/-鼠(miR-144/451-/-th3+/-,mKO/th3+/-)中抗氧化基因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及其调控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表达增高。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确立这个现象并寻找分子机制。(1)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贫血性疾病如BT、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及慢性失血性贫血(Chronic hemorrhagic anemia,CHA)中miR-144/451的表达情况;(2)qRT-PCR检测mKO/th3+/-鼠脾脏中miR-144/451的表达情况;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mKO/th3+/-鼠脾脏结构和脾内红细胞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44和Ter119标记的小鼠骨髓和脾脏内红细胞,了解代偿性造血情况;(3)流式细胞术检测生物素化的红细胞寿命,了解miR-144/451缺失对BT红细胞存活的影响;(4)流式细胞术检测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处理前后红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和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指示剂(Mitochondrial superoxide indicator,MitSOX)标记的线粒体内ROS水平;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清铁(Serum iron,SI);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普鲁士蓝染色法检测骨髓、脾脏和肝脏组织铁;细胞膜渗透性染料(Phen-Green-SK,PGSK)检测胞内铁;(5)利用不同方法构建的地贫鼠模型(βIVS-2-654突变)再次确认miR-144/451缺失后地贫鼠红系的表型改变;(6)利用Nrf2敲除鼠、SOD转基因鼠作为体内模型,采用功能丧失和功能获得的方法研究miR-144/451在BT抗氧化通路中的作用;(7)Nrf2不仅是抗氧化的主要调节因子,也是铁死亡的负性调控因子,我们通过一系列铁相关实验(包括生化指标和胞内铁)和铁死亡相关实验(包括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探讨miR-144/451在BT铁死亡通路中的作用;结果:(1)miR-144/451在慢性代偿性贫血性疾病中表达明显增高,尤其在BT中增高最为显着;(2)mKO/th3+/-鼠外周血红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形态好转、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数量减少、红细胞寿命延长、脾脏代偿造血改善;(3)miR-144/451缺失能显着降低th3+/-鼠红细胞ROS水平并改善铁过载现象;(4)从骨髓有核红细胞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th3+/-和mKO/th3+/-鼠差异性表达的抗氧化基因Nrf2。利用qRT-PCR及免疫印迹(Western、blot,WB)的方法证实mKO/th3+/-鼠中Nrf2高表达。(5)体内过表达SOD的th3+/-鼠红系表型改善不明显。结论:(1)th3+/-鼠中miR-144/451水平显着升高;(2)miR-144/451缺失后th3+/-鼠贫血改善;(3)miR-144/451缺失后th3+/-鼠贫血改善不依赖SOD抗氧化途径。

汪树芬[9](2020)在《转铁蛋白受体在造血系统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铁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必需微量元素,在机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造血系统对机体铁水平的变化非常敏感,铁缺乏会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特别是孕期缺铁性贫血会导致早产风险增高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偏低,因此孕期铁营养至今仍是全球关注的卫生问题。另一方面,铁稳态影响血液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并成为白血病治疗的作用靶点,深入探索造血系统中铁稳态的调控机制具有深刻的临床意义。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是介导铁离子进入细胞的主要受体蛋白,通过与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结合以内吞小泡的方式将铁运输入细胞内。然而,目前关于Tfr1在造血干/祖细胞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Tfr1在造血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及机制,进一步阐释铁稳态在造血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方法:1)通过GEO、Bloodspot等数据库检索及流式细胞检测,系统地分析Tfr1在造血分化谱系中的表达情况;2)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Tfr1基因敲除小鼠(Tfr1fl/fl;Vav-Cre,简称cKO)为模型,运用多色流式细胞技术、组织切片染色、血液常规检测等技术进行小鼠骨髓造血(出生后第三天)和胎肝造血(E14.5、E16.5、E18.5天)的分析,包括红系、髓系、淋巴系以及各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比例和数量的检测;3)通过竞争性和非竞争性骨髓移植实验、体外集落形成(Colony-Forming Unit Assays,CFU)实验分析造血干细胞的功能;4)利用Annexin-V和Brdu染色分别检测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和增殖情况;5)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测定组织中金属元素铁的含量,并且利用Calcein-AM探针检测细胞内铁水平,分析Tfr1基因缺失对系统性及细胞内铁稳态的影响;6)通过低铁膳食诱导铁缺乏小鼠模型以及铁螯合剂(DFO)体外处理造血干细胞,分析铁缺乏对造血系统的影响;7)在CFU体系中,分别添加FAC(主要通过Tfr1的转运功能进入细胞)、Holo-Tf(仅通过Tfr1的转运功能进入细胞)、Hemin(无需Tfr1的转运功能便可进入细胞)等铁补充剂,试图挽救cKO造血干细胞的功能;8)通过慢病毒过表达体系,在造血干细胞中分别过表达不同功能性点突变的Tfr1蛋白(Tfr1R654A无铁转运功能,Tfr1L622A无信号传导功能),利用CFU实验检测造血干细胞功能的变化;9)运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离出cKit+造血干/祖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手段检测其造血干/祖细胞命运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骨髓造血及胎肝造血表型分析:cKO小鼠出生后,与对照组小鼠(Tfr1fl/fl)相比,表现为全身苍白且生长迟缓,于出生后一周内全部死亡。出生后三天幼鼠的血液学分析发现,cKO小鼠的红细胞计数[2.3±0.7(1012/L)]较对照组[3.6±0.4(1012/L)]显着降低(p<0.001),cKO白细胞计数[5.1±0.9(109/L)]较对照组[8.4±2.2(109/L)]也显着减少(p<0.001)。cKO胎肝红系发育障碍,CD11b+Gr1+髓系细胞和CD3+T淋巴细胞数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CD19+B淋巴细胞未见显着性改变。与对照组相比,cKO骨髓中造血干细胞(Lin-cKit+Sca1hi)减少90.90%(p<0.01),造血祖细胞(Lin-cKit+Sca1-)减少97.53%(p<0.001)。同时,cKO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比例[(43.40±1.82)%]显着高于对照组[(16.89±0.65)%](p<0.001)。然而在E18.5胎肝中,cKO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无显着性改变,粒细胞/单核细胞系祖细胞(GMPs)数量较对照组增加[Tfr1fl/fl:4.45±1.19×105;cKO:6.54±1.25×105,(p<0.05)],共同髓系祖细胞(CMPs)[Tfr1fl/fl:4.38±0.25×105;cKO:3.34±0.62×105,(p<0.05)]和巨核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MEPs)[Tfr1fl/fl:1.44±0.11×106;cKO:1.07±0.24×106,(p<0.05)]较对照组减少。2)系统性及细胞内铁代谢检测:cKO幼鼠血清铁[(297.92±31.17)μg/d L]较对照组[(136.63±50.66)μg/d L]显着升高(p<0.001)、肝脏铁[(338.95±72.99)g/g wet weight]较对照组[(72.84±28.81)g/g wet weight]显着升高(p<0.001),然而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成熟谱系(Lin+)的胞内铁水平较对照组均显着性降低(p<0.05)。在E16.5胎肝中,cKO造血干/祖细胞的胞内铁水平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其下游成熟谱系(Lin+)的胞内铁水平较对照组显着性降低(p<0.05)。3)胎肝造血干/祖细胞的功能检测:Tfr1fl/fl胎肝造血干细胞可形成CFU集落单位,而cKO胎肝造血干祖细胞无法形成任何集落单位。非竞争性移植Tfr1fl/fl造血干细胞的受体小鼠正常存活,Tfr1fl/fl造血干细胞在竞争性移植体系中可重建造血系统,而cKO造血干细胞无法在受体小鼠骨髓内重建造血系统。4)造血干/祖细胞中Tfr1转铁功能验证:5μM铁离子螯合剂(DFO)处理野生型造血干/祖细胞导致CFU集落单位数量显着减少[Ctrl:46.5±2.12;5μM DFO:7.5±2.12,(p<0.05)]。cKO胎肝造血干细胞在添加10μM FAC或5μM holo-Tf的M3434培养基中仍无法形成任何CFU集落单位。而添加Hemin后,cKO胎肝造血干/祖细胞可形成CFU集落单位,且呈现浓度依赖性。cKO胎肝造血干/祖细胞过表达Tfr1R654A后无法形成CFU集落单位,而过表达Tfr1L622A可形成CFU集落单位。最后,与对照组cKit+造血干/祖细胞相比,cKO胎肝造血干/祖细胞命运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Notch1、Gata3、Gata2、PU.1、Fli、Gfi1和C/EBPα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研究结论:Tfr1是造血祖细胞/前体细胞向一系列成熟血液细胞分化所必需的调控因子;Tfr1作为细胞表面重要的铁转运蛋白受体或是造血系统摄取铁的主要途径,而血红素铁在造血发育过程中可成为Tf-Fe的替代来源;铁的摄取可能是Tfr1介导造血干/祖细胞分化和存活的主要分子机制;细胞内铁稳态的维持在造血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Tfr1为靶点深入探究造血系统中铁稳态的调控机制,为造血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赵青,葛晔华,周建平,马静,陈克铨,薛社普,韩代书[10](2001)在《红细胞分化去核因子在诱导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分化以及恶性逆转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小鼠红细胞分化去核分化因子 (MEDDF)在红细胞终末分化中的功能。方法构建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重组质粒 pcDNA- MEDDF,用其转染小鼠红白血病细胞系 (MEL)。通过分析细胞的生长曲线、分裂指数及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集落形成率比较细胞的生长特性,采用 RT- PCR检测 c- myc及β-珠蛋白 (β- globin)基因的表达。结果转染 pcDNA- MEDDF与转染空载体 (pcDNA3.1)的细胞相比较,细胞的增殖率减慢、分裂指数降低、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集落的数量减少。转染细胞的联苯胺阳性率达 32.8%。用 RT- PCR检测发现,转染细胞β-珠蛋白的表达量上升了 3.43倍, c- myc表达量下降了 66.3%。结论 MEDDF能使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分化并抑制其恶性变。

二、DIFFERENTIATION AND MALIGNANT SUPPRESSION INDUCED BY MOUSE ERYTHROID DIFFERENTIATION AND DENUCLEATION FACTOR ON MOUSE ERYTHROLEUKEMIA CEL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IFFERENTIATION AND MALIGNANT SUPPRESSION INDUCED BY MOUSE ERYTHROID DIFFERENTIATION AND DENUCLEATION FACTOR ON MOUSE ERYTHROLEUKEMIA CELLS(论文提纲范文)

(1)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造血干细胞与红细胞生成
2 红细胞生成的转录调控
    2.1 转录因子对红细胞生成的调控
    2.2 转录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2.3 表观遗传调控
3 红细胞生成的转录后调控
    3.1 RNA甲基化在红系发育中的调控
    3.2 RNA可变剪接与RBP蛋白参与的转录后调控
    3.3 NcRNAs参与的调控
4 红细胞生成的翻译调控
5 红细胞生成的翻译后调控
6 EPO和TGF-β超家族介导的信号调控通路
7 小结

(2)肿瘤对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造血干细胞
    1.2 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
    1.3 肿瘤相关性贫血及其发生原因
        1.3.1 失血和缺铁
        1.3.2 炎症性或慢性病贫血(ACD)
        1.3.3 骨髓浸润
        1.3.4 治疗引起的骨髓抑制
        1.3.5 癌症相关性骨髓坏死
        1.3.6 与肿瘤相关的微血管病理性溶血性贫血(CR-MAHA)
        1.3.7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1.4 SOX6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耗材
        2.1.4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5 主要试剂与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肺癌小鼠膜型构建
        2.2.2 小鼠骨髓单细胞悬液制备
        2.2.3 小鼠骨髓细胞计数
        2.2.4 小鼠造血祖细胞流式细胞分析与分选
        2.2.5 骨髓祖细胞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
        2.2.6 瑞士吉姆萨染色
        2.2.6.1 小鼠外周血瑞氏吉姆萨染色
        2.2.6.2 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瑞氏吉姆萨染色
        2.2.7 分选小鼠骨髓细胞的RNA提取
        2.2.8 小鼠脾脏单细胞悬液制备
        2.2.9 Real-time PCR体系的配制
        2.2.10 转录组数据分析
        2.2.11 统计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小鼠外周血瑞士吉姆萨染色
    3.2 肿瘤条件下血常规分析
    3.3 肿瘤条件下肺癌病人外周血有核红细胞的变化
    3.4 肿瘤条件下骨髓红细胞分化通路上游不同祖细胞群丰度的变化
        3.4.1 肿瘤小鼠和正常小鼠骨髓MPP2细胞丰度分析
        3.4.2 肿瘤小鼠和正常小鼠骨髓CMP/MEP细胞丰度分析
    3.5 肿瘤条件下骨髓和脾脏红细胞分化通路下游不同前体细胞丰度的变化
        3.5.1 肿瘤条件下骨髓红细胞分化通路下游不同前体细胞丰度的变化
        3.5.2 肿瘤条件下脾脏红细胞分化通路下游不同前提细胞丰度的变化
    3.6 各祖细胞阶段细胞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潜能检测
        3.6.1 肿瘤小鼠和正常小鼠造血祖细胞(MPP2)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能力分析
        3.6.2 肿瘤小鼠和正常小鼠髓系祖细胞(CMP)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能力
        3.6.3 肿瘤小鼠和正常小鼠红细胞/巨核细胞祖细胞(MEP)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能力
        3.6.4 肿瘤条件下骨髓红细胞分化通路下游前体细胞分化形成红细胞的能力
    3.7 红细胞前体细胞体外定向红细胞分化瑞士吉姆萨染色
    3.8 正常小鼠和肿瘤小鼠Ter119~+CD71~+细胞差异基因表达和功能分类
    3.9 正常小鼠和肿瘤小鼠Ter119~+CD71~+细胞中SOX6 mRNA表达水平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攻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Ash2l-1在小鼠卵黄囊早期造血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小鼠胚胎早期造血的发生
        1.1.1 小鼠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重要事件
        1.1.2 卵黄囊的发育过程
        1.1.3 原始造血
        1.1.4 永久造血
        1.1.5 红细胞的起源
        1.1.6 造血发生过程中的分子调控
    1.2 Ash2l的研究
        1.2.1 组蛋白H3K4的甲基化修饰
        1.2.2 SET1/MLL复合体
        1.2.3 WRAD
        1.2.4 MLL家族对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以及对疾病的影响
        1.2.5 Ash2l的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其他试剂的配制
        2.1.3 培养基的配方
        2.1.4 本实验所使用的耗材与仪器
        2.1.5 本实验所使用的抗体
        2.1.6 本实验所使用的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饲养
        2.2.2 构建Ash2l-1敲除小鼠
        2.2.3 鉴定小鼠和细胞基因型
        2.2.4 提取mRNA(RNAzol裂解方法)
        2.2.5 反转录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7 提取总RNA(RNAzol裂解方法)
        2.2.8 免疫印迹
        2.2.9 MEF细胞(小鼠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冻存
        2.2.10 mESCs(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建系与培养
        2.2.11 拟胚体的诱导
        2.2.12 石蜡切片
        2.2.13 HE染色
        2.2.14 免疫荧光
        2.2.15 畸胎瘤实验
        2.2.16 血红蛋白着色实验
        2.2.17 CUT&RUN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Ash2l-1敲除小鼠在胚胎发育期间致死
    3.2 Ash2l-1的缺失导致小鼠胚胎的器官和卵黄囊发生异常
    3.3 Ash2l-1参与了血管和造血发生相关基因的调控
    3.4 Ash2l-1的缺失不影响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
    3.5 Ash2l-1的缺失导致拟胚体分化异常
    3.6 Ash2l-1的缺失导致畸胎瘤异常
    3.7 Ash2l-1可能是通过影响基因的H3K4me3调控基因的表达
第4章 讨论
    4.1 总结与讨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mTOR信号通路在人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红系定向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输血治疗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
    1.2 体外制备的红细胞的研究现状
    1.3 自噬是红细胞最终成熟的主要机制
    1.4 自噬与红系分化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试剂
    2.3 器械的处理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体外诱导人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向红细胞定向分化体系的建立
    3.2 雷帕霉素对人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红系分化早期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3.3 雷帕霉素对人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红系分化中晚期分化和成熟的影响及机制
第四章 讨论
    4.1 无血清、无饲养层体系体外诱导人脐血CD34+细胞生成红细胞
    4.2 mTOR在人脐带血来源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分化早期增殖阶段的重要作用
    4.3 mTOR与人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分化进程
    4.4 mTOR在人脐带血来源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分化中晚期与红细胞成熟的关系
    4.5 总结和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自噬调控红细胞成熟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mTOR信号通路在人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红系定向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输血治疗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
    1.2 体外制备的红细胞的研究现状
    1.3 自噬是红细胞最终成熟的主要机制
    1.4 自噬与红系分化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试剂
    2.3 器械的处理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体外诱导人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向红细胞定向分化体系的建立
    3.2 雷帕霉素对人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红系分化早期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3.3 雷帕霉素对人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红系分化中晚期分化和成熟的影响及机制
第四章 讨论
    4.1 无血清、无饲养层体系体外诱导人脐血CD34+细胞生成红细胞
    4.2 mTOR在人脐带血来源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分化早期增殖阶段的重要作用
    4.3 mTOR与人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分化进程
    4.4 mTOR在人脐带血来源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分化中晚期与红细胞成熟的关系
    4.5 总结和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自噬调控红细胞成熟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TAL1在IM诱导的CML细胞凋亡及红系分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2 Ph+染色体
    1.3 白血病干细胞
    1.4 TAL1的研究进展
    1.5 造血与红细胞的生成
    1.6 PI3K-AKT通路
    1.7 长链非编码RNA
    1.8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耗材与实验对象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耗材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对象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
    3.2 细胞株的复苏与冻存
    3.3 细胞株的培养与传代
    3.4 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3.5 脐带血中CD34+细胞的分选
    3.6 BM标本中CD26细胞的分选
    3.7 K562细胞加药诱导
    3.8 微量RNA的提取
    3.9 RNA的提取
    3.10 琼脂糖凝胶电泳
    3.11 cDNA的合成
    3.12 荧光定量PCR
    3.13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质的表达
    3.14 RNA干扰技术
    3.15 慢病毒感染技术
    3.1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3.17 统计学分析
第四章 技术路线与实验结果
    4.1 技术路线
    4.2 实验结果
        4.2.1 TAL1 在慢性期CML-LSCs中的表达受BCR-ABL融合基因的抑制
        4.2.2 IM在 CML中上调TAL1 的表达
        4.2.3 TAL1 促进IM诱导的CML细胞凋亡
        4.2.4 TAL1 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IM诱导的细胞凋亡
        4.2.5 PTEN与 lnc RNA-BGLT3是TAL1 的潜在靶基因
        4.2.6 抑制PI3K-AKT增加CML细胞对IM的敏感性
        4.2.7 TAL1在CML与 ALL中的作用机制不同
        4.2.8 TAL1 促进CB-CD34+细胞以及IM诱导K562 细胞的红系分化
第五章 讨论
    5.1 CML-LSCs中 TAL1 异常表达
    5.2 CML中 PTEN与 lnc RNA-BGLT3是TAL1 的潜在靶基因
    5.3 TAL1在CML与 ALL中调控机制存在差异
    5.4 TAL1对CB-CD34+细胞与K562 细胞红系分化过程的影响
    5.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二 细胞株对照表
附录三 转录组学测序部分基因的表达情况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特别鸣谢

(7)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复方青黄散治疗MDS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研究方案
        1.4 病例选择
        1.5 纳入和排除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疗效评价标准
        1.8 患者资料
        1.9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外周血细胞计数
        2.3 输血量改变
        2.4 不同年龄疗效比较
        2.5 不同性别疗效比较
        2.6 不同染色体核型疗效比较
        2.7 不同IPSS-R危度疗效比较
        2.8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MDS小鼠模型建立及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骨髓细胞提取
        1.3 药物干预方案
        1.4 外周血细胞计数
        1.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1.6 动物实验伦理
        1.7 仪器和设备
        1.8 试剂
        1.9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MDS小鼠移植物嵌合度检测
        2.2 复方青黄散干预前MDS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
        2.3 复方青黄散干预后MDS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
        2.4 复方青黄散干预后MDS小鼠生存时间
        3. 讨论
    第二节 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1.2 细胞
        1.3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1.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1.5 q-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1.6 Western-bol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1.7 克隆形成蔟分析
        1.8 实验仪器及耗材
        1.9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复方青黄散对小鼠和人源细胞细胞活力的作用
        2.2 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骨髓造血的作用
        2.3 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2.4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造血的作用
        2.5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2.6 复方青黄散对MDS克隆的分子作用机制
        2.7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细胞的分子作用机制
        2.8 复方青黄散中雄黄、青黛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文献综述
    (一) 中医论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二) 西医诊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三) 红细胞分化成熟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8)microRNA-144/451在β地中海贫血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β地中海贫血
    1.2 小分子RNA
    1.3 miR-144/451参与调控红细胞的发育
    1.4 miR-144/451参与调控珠蛋白的生成
    1.5 本项目的科学问题
第2章 实验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常用溶液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贫血性疾病中miR-144/451表达情况
        2.2.2 miR-144/451缺失后β地中海贫血改善
        2.2.3 miR-144/451敲除对β地中海模型鼠红系表型改变的再确认
        2.2.4 miR-144/451缺失通过上调Nrt2改善β地中海贫血
结论
参考文献
图清单
表清单
附录一 口服中药对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附录二 microRNAs in β-thalassemia-Review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转铁蛋白受体在造血系统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缓冲液配方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造血系统中Transferrin receptor 1基因及蛋白表达谱
    3.2 Transferrin receptor 1对造血系统发育的调控作用
    3.3 造血干细胞缺失Transferrin receptor 1 导致机体铁稳态失衡
    3.4 初步探索Transferrin receptor 1 调控造血干/祖细胞功能的关键机制
4 讨论
    4.1 不同血液细胞的生成对Transferrin receptor 1 的需求具有差异
    4.2 Transferrin receptor 1 在造血祖细胞/前体细胞发育阶段的作用
    4.3 Transferrin receptor 1 可能通过铁稳态调控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
    4.4 Transferrin receptor 1 介导的铁吸收对造血干/祖细胞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
    4.5 Transferrin receptor 1 或是造血发育过程中铁摄取的主要途径
    4.6 造血系统Transferrin receptor 1 参与机体铁稳态的维持
    4.7 血红素铁在胚胎造血发育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铁稳态在血液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DIFFERENTIATION AND MALIGNANT SUPPRESSION INDUCED BY MOUSE ERYTHROID DIFFERENTIATION AND DENUCLEATION FACTOR ON MOUSE ERYTHROLEUKEMIA CELLS(论文参考文献)

  • [1]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J]. 张璇,王万莹,吕涛.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21(12)
  • [2]肿瘤对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的影响[D]. 陈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Ash2l-1在小鼠卵黄囊早期造血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 王晓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2)
  • [4]mTOR信号通路在人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红系定向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茜. 汕头大学, 2020(02)
  • [5]mTOR信号通路在人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红系定向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茜. 汕头大学, 2020
  • [6]TAL1在IM诱导的CML细胞凋亡及红系分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胡彦云. 暨南大学, 2020(03)
  • [7]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D]. 范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microRNA-144/451在β地中海贫血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王方方. 扬州大学, 2020(01)
  • [9]转铁蛋白受体在造血系统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 汪树芬. 浙江大学, 2020(01)
  • [10]红细胞分化去核因子在诱导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分化以及恶性逆转中的作用[J]. 赵青,葛晔华,周建平,马静,陈克铨,薛社普,韩代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1(01)

标签:;  ;  ;  ;  ;  

小鼠红细胞分化和去核因子对小鼠红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和恶性抑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